大学先进文化

2024-07-13

大学先进文化(共10篇)

大学先进文化 篇1

摘要:中国当代先进文化与大学文化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大学文化不断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而我国当代先进文化融入大学文化之中, 成为大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引领大学文化建设。

关键词:先进文化,大学文化,辩证统一

一、先进文化与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突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性, 为当今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面向世界”突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包容性, 批判性地吸收并借鉴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面向未来”突显了先进文化的前瞻性, 立足现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面向未来适应实践和时代要求。“民族的”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气韵与风格, 对内包容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个性, 对外彰显本民族旗帜鲜明的整体风格。“科学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是植根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并依靠人民群众的文化。这是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是对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总体价值取向做出的基本定位。

大学文化“代表着社会之道德文明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这使大学还应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决不可一味地在继承中被动地适应社会的巨变, 相反应率先引导社会改革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讲, 大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 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有存在方式和本质属性, 是大学长期办学中积淀发展形成的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 是大学人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的方向, 反映了大学人对大学自身的深刻反思。大学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 同时能动作用于人类实践活动。

二、中国当代先进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内在一致性

首先, 理想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大学文化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有很深的渊源。一是具有共同的民族性特点。民族性是文化的天然属性。“民族的”文化是从世界范围和角度对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总体地位的准确定位。文化首先是民族的, 然后才是人类的, 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有其价值。我国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具有共同的科学共同性。“科学的”文化是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总体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定位。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和人类发展目标;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吸纳人类创造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的灵魂是科学精神。大学文化离开科学规律、科学方法就不会对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作用。三是具有共同的大众性特点。“大众的”文化是对我国先进文化总体价值取向做出的科学定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文化理应属于人民群众, 植根于人民的生活实践, 使其成为人民的生活方式。这既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自身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本质使然。大学文化同样表现“大众的”性质:大学文化具有人民性, 人民有权利享受大学教育[1]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教育。由此可见, 在理想追求层面大学文化与先进文化都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作为理想追求, 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第二, 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应该说, “三个面向”已成为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面向现代化”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总的性质要求, 表现了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时代性。没有高素质的人, 任何现代化都不可能实现。大学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培育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而提高人的素质离不开大学文化发展。“面向世界”是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空间尺度, 表现了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开放性。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只有对外开放, 面向世界, 勇于和善于吸收并借鉴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文明成果, 才能保持在最大范围内的先进性。大学作为国家学术交流和科技前沿, 最先接触到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面向未来”是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时间尺度, 表现了先进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前瞻性。我国先进文化建设既要为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又要着眼于精神文明的发展目标, 适应未来世界文化发展, 敢于超越, 大胆革新, 努力创造适应中国未来需要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大学是文化继承、传播和创造人类文化的组织。它将历经千百年兴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完整地继承和保存下来, 奠定了世界文明的基础。

三、大学文化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

创新精神是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动力;思想道德建设在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科学文化在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首先, 创新精神是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赋予了大学时代重任, 大学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通过广泛参与国际科技合作,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已成为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动力。

其次, 思想道德建设在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任何一种先进文化的发展势必反映和坚持其所处的社会性质。在中国当代,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就是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是先进文化追求和坚持的文化形态。80多年来,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本质原因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再次, 科学文化在大学文化推进先进文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大学科学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石, 先进文化是大学科学文化发展的指南。大学科学文化实践中所形成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为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充实新的内涵。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能力以科学文化为基础, 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也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属于较高的科学文化层次, 在发展科学技术推进先进文化发展中是其他文化载体不可替代的。

四、以先进文化引领大学文化建设

首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 成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先进成果。“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青年学生, 对社会和新知有一种如饥似渴的需求, 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乘虚而入, 影响和污染着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2] 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占据大学文化的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校园文化形式的多元化并不矛盾, 相反, 只有尊重差异, 包容多样, 才能充分挖掘和鼓励蕴涵在学生中间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

其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必须把历史经验加以固化, 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 同样必须突出体现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只有用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当代大学生,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大学文化建设才是正确的、科学的、富有生命力的。

再次, 坚持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穿于大学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当今时代, 知识大发展,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 直接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 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本民族的未来。

最后,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 需要倡导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以此观规范大学师生的言行。这有利于发挥先进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强大的育人作用,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长真.大学文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6.

[2]张国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 2007-12-13.

大学先进文化 篇2

团字【2008】第6号

关于表彰安全工程学院2008年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节

先进班集体、先进个人的通知

各团支部:

我院2008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节从2008年10月中旬开幕到12月上旬结束,前后历时近两个月。根据《关于举办安全工程学院2008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节的通知》(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团字[2008]4号)精神,经专家评审,并报本届安全工程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节组委会审定,决定授予安全06-1班、安全工程06-2班、安全07-1班、消防06-2班、安全05-1班为“优秀组织奖”;另外,本届科技文化节共评出一等奖作品9件,二等奖作品15件,三等奖作品17件,现予以表彰。

希望我院各团支部和广大青年学生以本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为新起点,自觉面对时代要求,不断把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活动引向深入,努力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更多的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需要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多做贡献。

共青团安全工程学院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附件:

1、安全工程学院2008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节“优秀组织奖”名单

2、安全工程学院2008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节各项比赛获奖个人名单 附件一:

安全工程学院2008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节

“优秀组织奖”名单

优秀组织奖(5个): 安全工程2006-1班 安全工程2006-2班 安全工程2007-1班 消防工程2006-2班 安全工程2005-1班 附件二:

安全工程学院2008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文化节

各项比赛获奖个人名单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一等奖:(1个)

《室内火灾下建筑构件内温度场数值模拟》

汤燕飞 二等奖:(2个)

《事故树分析法在高校学生公寓火灾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

李楠 马宁 刘浩 《爆炸三角形的原理及应用》

江丙友 三等奖:(2个)

《消防设备信息检测计算机管理系统研究》

霍月峰 《钢结构防火涂料》

石俊俊

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类 一等奖:(1个)

《“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的解读和透析》

应承静

夏明

徐龙 二等奖:(2个)

《浅析高校学生作弊现象与对策》

闫壮

武争光

赵梓均 《红楼解梦——秦可卿之谜》

蔡春城 三等奖:(3个)

《校园一卡通在自行车借还服务中应用的探索》

陆智斐

黄冠

李克纯 《企业兼并的理论与实践分析》

张延水

辛海会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与人为事故预防》

陈潇

张雪琳 调查报告类: 一等奖:(1个)

《安徽省著名温泉旅游景点(汤池)文化旅游项目及新农村建设成果调查报告》

赵帅

张彦著

二等奖:(2个)

《关于煤矿安全教育与职工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

吴德建

黄海华

史波波

薄淇友

《关于汶川大地震对青少年影响的调查报告》

吴鑫 颜瑞 李永冲 卢勇 三等奖:(3个)

《关于大学生兼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报告》

陈潇 张雪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善京杭大运河环境调查报告》 王洁 张延水 廖峻生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卢勇 马琨 马斌 彭富伟

三、发明制作类 A类 一等奖:(2个)

一种新型牙刷

一种胶囊状的情侣杯

二等奖:(3个)

一种多用途肥皂一体套

一种便于收放笔记本散热器的电脑桌

一种组合桶

三等奖:(4个)

一种便于更换电池的塑料板

一种能测量身高的镜子

转盘式烧水提示器

易找的可爱版袜子

B类 一等奖:(2个)

一种新型饮水机用水桶

一种多功能台灯

二等奖:(4个)

一种带照明灯的投影仪

一种防风衣架

一种带集线器的USB数据线

带有荧光数字的开关

三等奖:(5个)

手机触摸屏防压装置

带有照明功能的优盘

一种带有刻度的健康牙刷

一种带有吸盘的花盆

一种不易丢失盖子的优盘

C类

帅 盛真可 季淮君 盛真可

辛海会 张延水 杜中明 韩东鑫 徐

洪明超 辛海会

季淮君 赵

王安琪

杜凌云

洋 李

王圣程

飞 肖

杜长松

仰传虎

凌旭明

龙 江

龙 江

卢守青 李子文

卢守青 李子文

一等奖:(2个)

煤自燃倾向性的氧化动力学测定方法与装置

戚绪尧

新型高煤层瓦斯抽放浓度的负压二次封孔方法和装置

吴海进 董涛 张海滨

二等奖:(2个)

新气囊式自动封闭装置

刘应科 胡胜勇 丁盛 提高煤层瓦斯抽放浓度的负压二次封孔方法和装置

李金海 刘玉胜 昃玺

塑造先进文化 篇3

第一代企业家往往忙着创业,还没来得及考虑涉及精神理念层面的企业文化。隐约体现的文化特质大都只反映了老板个人的思想观念。这时的企业文化具有创业性、粗放性和小家文化这三个特点。

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第一代企业家大都白手起家,凭着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将家族成员团结在一起,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把可贵的创业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克服了创业路上的各种困难,取得了事业的突破性胜利。但此时,企业更多地着眼于利益多寡的生存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文化意识,不会对价值理念进行有意识的关注与提炼,更不会条分缕析地明确成文,因此,企业文化具有粗放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同时,企业的视野还局限于本家族的成长问题,它所体现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小家特点。

随着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企业再不能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更不能抱持“只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个人主义。不少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时代步伐,内部人心涣散,外部人才难招,生意每况愈下,企业逐渐走向下坡路。

因此,二代接班,必须塑造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先进的企业文化。这需要二代解放思想,确立先进的思想理念,明确企业的使命、愿景及核心价值观。例如,方太的使命是:让家的感觉更好。愿景是:成为一家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人品、企品、产品三品合一。这些理念可以充分体现方太企业追求和谐、追求卓越的文化特征。具体来看,现代企业文化应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小家文化变大家文化

小家文化以家族利益为中心,是一种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落后守旧的文化,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家文化是现代家族制管理模式中的核心文化,是对传统家族制小家文化的开放、提升和革命。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在方太,这个“大家”由五个“家”组成,即顾客、员工、合作伙伴、社会和股东,以顾客为核心,将顾客、员工利益放在最前面,将股东利益放在最后。企业承担着发展责任、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这与小家文化的封闭、守旧和自我,有着天壤之别。

创业文化变创业创新文化

创业文化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在创业初期是企业的主流文化,但21世纪的现代企业光靠敢想敢干、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是难以成就伟业的,二代除了继承和发扬父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还必须确立创新文化的主流地位,提倡全员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创新求进步。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以方太为例,15年来方太一直在实践从横向到纵向的全局创新,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面创新,从总裁到全体员工的全员创新。创新渗透到方太人的血液,深入到方太经营管理、品牌营销的方方面面。方太主要有六大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创出了方太的成功。

经验文化变学习文化

第一代企业家通常是企业的精神领袖,是全体员工的精神信仰,他的话就是制度,他的思想就是企业文化,这种现象往往出现独裁主义,员工唯老板是从,老板凭经验管理企业,员工凭经验工作,长此以往,企业就会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将企业的经验文化转变为学习文化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三分学不到。社会在提倡个人的终身学习,企业也必须提倡全员学习和长期学习。二代要想成功接班,必须使自己成为一名热爱学习、擅于学习、学以致用、学有所长的企业家,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和发动全体员工共同学习,打造高效的学习型组织,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学习,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既提高个人的素质与能力,又促进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大学先进文化 篇4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 提出了反映我国民族特色和人的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 内在要求的先进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即将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或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交融上。文化素质教育的简洁、通俗的表述, 是1999年1月江泽民同志视察内蒙古大学时指出的:“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 应当好好抓, 理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人文方面的知识, 文科的学生要加强学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1]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会见部分国际科技专家和社会科学专家的座谈会上, 从四个方面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并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应互相学习, 优势互补, 密切合作, 共同进步 (1)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将此表述为:鼓励高校“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今年“五四”青年节, 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大学看望同学们并和他们座谈。在座谈会上, 一位同学向温总理提出如何理解钱学森先生关于中国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温总理回答说:“钱学森先生对我讲过两点意见, 我觉得对同学们会有用, 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 没有创新, 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 (学生) 要懂一些理工知识, 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 (2) 。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被表述为“促进文理交融”, 作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

在此之前, 温总理到医院看望94岁高龄的钱学森先生时, 钱老对温总理说:“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 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 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 他让我学理科, 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 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 (3) 。

以上我引用一些材料, 是想说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历史背景。

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不是由哪所大学发起的, 直率地说, 我国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直接推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实践活动, 这需要有教育部的支持和指导, 才能开展起来。1995年9月, 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了“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第一次工作会议”。会上, 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周远清同志做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 这标志着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始。他提出, 我国高等教育要从根本上解决“重理轻文” (实际上是重工轻文) 的风气, 必须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以解决。他认为,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当然, 对文科的学生需要加强自然科学的教育”。这个报告强调:在高等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切中当前时弊”, “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都在探索的热点”;“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又是探索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并且强调文化素质教育是为了“打破文理专业壁垒”、“推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改变学生知识单一的不足”;“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发展”。

*本文系作者2010年6月12日在南开大学召开的“2010年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论坛上的讲话

同年12月, 由周远清同志主持, 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报告会”。不少知名教授在会上发言, 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久, 这些发言汇编成册, 用《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作为书名公开出版。这是一本好书, 开风气之先, 有思想深度, 又有可操作的方案。这本书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之初的第一个集体成果。

二、关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三个问题的研讨

在我的印象中,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中的三个有代表性口号话语分别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三提高’”以及“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它们都在理论阐述和教育实践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之所以称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的交融, 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 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第一, 它体现了大学精神。大家都知道, 由于急功近利和浮躁风气的影响, 由于大学行政化的加剧, 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 大学本身的使命等等都受到人们的质疑。教育界的同志们呼吁大学不要忘记自身的使命, 大学精神需要弘扬, 这样大学才能为民族复兴、为造就人才、为学术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 什么才是大学精神?有不少答案。我觉得,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或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交融, 也许可以近似地表述大学精神。第二, 这个口号转化为人们的教育实践, 会有助于扭转教育上的若干不良风气, 从而树立正气, 建设符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交融的行为规范。第三, 它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融的内在要求, 有助于推动大学的学科建设。第四, 培养创新型人才。问题是:这个目标如何才能达到?标志是什么?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交融回答了这个问题。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个口号话语, 就是大学文化品位问题。1998年5月在四川大学召开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的闭幕式上, 周远清同志提出“文化品位”。不久教育部高教司召开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书系”编委及主编会议上, 远清同志在发言中又指出, 加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有三个层面:一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二是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 提高大学教职工的文化素质;三是提高大学整体的文化品位。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觉得这种提法好。

会后我写了一篇小文 (拙文写于1999年, 名《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2], 对“高校的文化品位”做了一些发挥。拙文认为, 大学的文化品位论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品位应当而且必须体现在培养对象, 即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中。其次, 高校的文化品位还应体现在教师和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人员中, 他们既有专业知识, 又有较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既有师德, 又有师能 (技能) , 而且他们都能礼貌待人、没有架子, 平等待人、尊重人。最后, 我写道:“这种文化品位不仅体现于课堂, 而且体现于整个学校环境, 体现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大学是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场所, 因此, 整个学校给人以高雅的文化气氛, 是有序的、宁静的, 是人文之美与绿色的自然之美的有机结合。总之, 大学的文化品位是一个比文化素质教育更为宽泛的概念, 有了它, 大学才有活力, 才有特色。”[2]302

最后, 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口号话语是:建设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 (可称之为通选课) 体系。目前, 有些大学 (为数不多) , 这个课程体系已经建立, 并正在运行中。

不久前, 我读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清新时报》上由4位同学合写的一篇题为《清华文化素质教育遭遇突围之困》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说, 有些同学反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通选课) 质量有待提高。”“有些课程太‘水’或‘专业性太强’”。“太水”, 指的是内容一般、空泛, 深入浅出不足, 缺少感染力;“太专”, 指的是有些课程对文科某个专业的同学比较合适, 但对学习理工科的大多数同学来说太深, 深得摸不到底, 于是兴趣减少了。除此, 据文章说, 还有一个认识问题, 就是如何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思考。这篇调查报告讲了两个提高:一个是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质量的提高, 一个是对先进教育理念认识的提高。这两个提高相互影响、促进, 缺一不可。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再过十多年, 到2010年, 当人们再次总结文化素质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时, 他们将会衷心地感谢20世纪末中国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 感谢他们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好事, 使后代受益匪浅。我相信, 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肯定会出现这样的评价。”[2]302现在来看, 这个估计没有错, 今天在南开大学研讨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 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张岂之,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 北京100084)

参考文献

[1]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关于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的再思考[N].光明日报, 2000-04-05.

孝文化是先进文化 篇5

孝文化是现代家庭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虽然现代亲子关系较之古代亲子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养老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当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方式。这样,弘扬传统孝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对于实现家庭养老就能够发挥精神保障作用,这不仅有利于解决社会的老龄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文化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孝的本质是一种爱与敬的情感与行为,它不仅是德之本与起点,也是一切教化之本与起点。由“亲亲”启蒙,是人情陶冶、道德升华最基本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时,注意培养他们的孝道,使他们从早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

孝文化是爱国主义的根源。中国人的爱国心不仅包含着对故乡土地的情感,而且包含着对祖先的敬仰。爱国心与孝心联系到了一起。世世代代,多少中华儿女为中国统一而奔波,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而贡献智慧和财富。这是赤子对祖**亲的“孝养”,是贤孙对先祖的“追孝”。善事父母之孝思,往往成为仁人志士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大学先进文化 篇6

一、中医专业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中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同时也是医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延伸。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中医学中有句俗语“熟读王叔和, 不如临证多”, 也正是说明了实践的重要。作为一名中医专业学生, 在掌握好理论知识的同时, 一定要及时将理论用于实践, 活学活用, 学用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由学生转变为临床中医师的角色, 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恰好为广大中医学子提供这样一个有效途径, 一个广阔平台。与此同时, 开展的活动使中医学子有接触社会, 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在走入社会, 服务社会的同时, 能够加强“三自教育”, 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 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路导航。

中医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视课堂理论学习, 在医德教育方面相对来说有所欠缺。而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2]在促进精神文明、培养医学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专业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 特别是在服务基层人民的过程中 (如三支一扶、苏北计划与西部计划等) 增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 提升职业道德水准, 形成对在校中医学子医德教育的有效补充与延伸。

二、保持中医文化的先进性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重要使命

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 是大学存在价值和个性特征的体现。与此同时文化传承创新又是大学的重要办学职能。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 中医文化丰富的内涵使其不仅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资源, 而且更是一份独特的教育资源。保持中医文化的先进性, 较好地体现了中医药院校办学的传统和特色, 不仅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同时拓宽了专业口径, 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而保持中医文化的先进性最为关键的就是对中医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如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建设, 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培育中医文化二级学科, 逐步形成具有高等中医院校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医药交叉学科体系;积极拓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 依托各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的特色重点发展高端医疗保健、信息咨询服务、健康管理、医药贸易与物流、养生体验、技术培训、文化会展、中医文化动漫表现技术、主题公园等领域, 延伸文化产业链, 提高中医药文化附加值。

三、中医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相互渗透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和特色

中医文化不仅是中华医药的宝库, 也是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的集大成者。蕴涵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崇高的人格精神, 如“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等, 我们必须传承中医文化的先进性, 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能体现中医文化精神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一) 开展富有中医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作为主观世界联系客观世界的桥梁, 社会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的总称。在校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而实践过程又是对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那么对于中医专业学生来说, 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与基层人民广泛接触, 可以深化延伸医德教育;通过运用业务知识, 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可以从人民群众的疾苦中, 激发学生努力向上, 完善自我的热情。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 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按照中医文化所倡导的伦理道德,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体现中医文化“洋为中用”的宏大气量, “博采众方”的广阔胸襟, “与时俱进”的通达豁然。社会实践模式的先进性, 能够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能力支持和广阔平台, 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

(二) 开展富有中医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中医文化具有四大特征:1.强烈的历史意识;2.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3.有机的自然主义;4.超越语言。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一是要求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高速发展性, 这种发展是可连贯继承的、可持续的及可协调的;二是要求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及平台, 不断深化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增强中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培育奉献精神;三是要求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更多教育意义, 参与的学生能够真正受教育、长才干与作贡献。

(三) 开展富有中医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想结合

中医文化以“博极医源”创新为根, 坚持“探赜索隐”“与时俱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3]让广大中医专业学生走出校园, 接触社会, 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下乡义诊、中医药保健进社区、中医养生科普讲座等, 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经历、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这不仅是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们具有共同的政治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政治目标而奋斗。而共同的政治目标是建立在共同的信仰和信念基础之上的。社会实践通过在师生中树立共同的价值观, 并用这种价值观去影响、团结师生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而社会实践所蕴涵的价值观与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的重合度决定其能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因此, 策划组织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相一致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有以健康服务为特色的日常社会实践活动, 如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红十字会、江苏《风流一代》杂志社联合启动的农民健康百村工程, 其宗旨是“关爱农民健康, 共建和谐苏北”, 利用我校医学专业优势以及社会资源以切实地为苏北农民群众带去健康和关爱。在活动开展中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 服务社会的意识;以多层次人才为核心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近年来, 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已发展为由不同学历层次 (博士、硕士、本科及专科生) 共同参与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多层次的综合实践形式, 并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创新过程中, 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融合, 达到普遍教育的目的。

摘要:中医专业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保持中医文化的先进性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重要使命;中医文化与社会实践活动相互渗透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和特色。开展富有中医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与思想政治教育想结合。

关键词:中医文化,先进性,大学生,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

[2]百度名片.中医文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79194.htm.

大学先进文化 篇7

一、先进文化在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凡是准确地反映了某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力要求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当前中国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所谓“文化自觉”, 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觉醒和创建。其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二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三是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所谓“文化自信”, 是指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既要坚守自己的优秀文化, 又要通过交流和交融, 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 又要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1]弘扬先进文化, 对于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先进文化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容和基础。

历史和现实表明, 一个民族的觉醒, 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 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 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 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 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 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 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以先进文化为基础的, 当前中国先进文化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前进方向, 引领着社会积极向上发展,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灿烂辉煌。先进文化以其严格的科学精神、科学内涵、科学方法, 经得起历史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夯实基础。先进文化不断地修正自己, 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 以宏大的气魄, 把人们引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增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 先进文化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动力。

先进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 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2]先进文化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升, 促进综合国力的不断增长, 促进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先进文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是文化自信的动力。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共同进步的社会, 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同发展的国家。先进文化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 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源泉。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们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 也需要通过文化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3]

二、创建先进文化工程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任务, 高校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大学文化传承的优势, 创新先进文化的建设途径和方法, 将先进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

(一) 打造基础工程, 夯实根基。

科学文化以其真理性、开拓性和人文性的特性成为先进文化习题中的基础和先导, 因此,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以科学和教育为基础, 夯实先进文化工程的根基。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的媒介和手段, 高校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课堂和阵地。要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是通过教育传播、传承先进文化, 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注重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二是用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去伪取真,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吸收优秀外来文化。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的态度是创建先进文化工程的基础, 只有夯实先进文化的根基,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会有活水源头, 水到渠成。

(二) 强化主体工程, 突出重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工程是建设先进文化工程的内在要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 坚持正确的导向, 强化主题, 突出重点。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邓小平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同样, 先进文化建设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果辉煌, 世人共睹。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三是着力培育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 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四是努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深邃, 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 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 对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五是努力弘扬中国梦。中国梦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 是动员全民族为之坚毅持守、慷慨趋赴的强大感召力,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信心所在。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

(三) 美化环境工程, 扩大影响。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 是作为文化传承与发展载体的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是影响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化校园环境, 提炼校园精神, 提高文化自觉自信。校园精神是高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 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5]校园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体现, 具有导向、激励和凝聚三大功能。利用校园精神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 将校园精神融入环境工程中, 通过文化墙的宣传、雕塑群的体现、网络化的推广, 注重环境和氛围的沟通作用, 将校园精神化成富有暗示、感染意义的具体情境与氛围, 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四) 优化创新工程, 提高效率。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 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采, 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 必须优化创新工程, 提高效率。一是创新先进文化管理体制,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 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健全领导体制机制, 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 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 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二是要创新先进文化传播形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 “独特的文化传统, 独特的历史命运, 独特的基本国情, 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6]因此, 必须走群众路线, 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大力推广先进文化的传播方式。三是创新先进文化传递媒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与新媒介相结合, 创新先进文化的传播媒介, 以互联网为依托, 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微信等新媒介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汪金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N].湖南日报, 2011-10-26

[2].刘国彬, 崔丽华.论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作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3] .云杉.文化自觉是基础——十八大报告文化亮点述评之十一[N].黄河新闻网, 2012-11-23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第3卷

[5] .张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3

浅析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篇8

1.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题中之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的一个重要贡献就在于为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的工具, 使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过更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展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其次,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需要发展, 人类需要进步, 我们需要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因此,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下, 我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会更加进步。

2.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治国安邦的需要。

用文化手段治国安邦是我们的宝贵经验。封建社会时期, 统治者以文化手段使自己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 使被统治者认同。在发展过程中, 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也给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 我们不断取得新成就,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推动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以及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以文化手段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不断与时俱进。

3.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今社会现状的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同时也产生了问题和困难, 并且随着发展, 这些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越来越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建设为我们打破了旧有的一些阻碍前进的观念和事物, 同时也正在为我们建立起一种新的观念和事物, 这些东西正在建立过程中, 所呈现出来的就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社会文化水平、文化素质的发展不均衡。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 我们需要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观念的正确引领和教育, 因此, 这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儒家文化的基本观点及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1. 儒家文化的基本观点。

(1) 正名:关于社会, 儒家学派认为, 一个社会要想走上轨道、井然有序、和谐进步, 首要的是“正名”。“正”即纠正、校正, “名”即事物的名字, 正名就是纠正事物, 使事物与它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 这个名字含有一定的含义, 规定了事物的本质;这类事物应该做到的就是与它们名字的含义, 即与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 不然的话就会名不正, 言不顺。几十年的探索, 我们已经找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找到了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这就是我们给社会“正名”。当前,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面临许多挑战,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现在我们为这些事物“正名”, 为社会制订规范, 指出社会发展的正确途径, 进而使社会符合其理想的本质。 (2) 仁义:对于个人的品德, 孔子强调仁和义, 尤其是仁。“仁”即“爱人”。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 有他应循的义务, 那是他应该做的;但是这些义务的本质应当是“爱人”, 即“仁”。我们应该且需要弘扬这种“爱人”的思想, 从个人角度来讲, “爱人”就是要我们在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 懂得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因此, 对于个人来讲, “仁”即“品德完美”;从社会角度来讲, 就是“以人为本”。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 是为了不属于道德其他考虑, 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 也仍然是不义。2006年胡锦涛同志提出我们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 就提到了“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因此, 在这一方向上, 儒家思想与我们所倡导的观点是一致的。 (3) 忠恕:“忠恕”是“仁”在其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己之所欲, 亦施于人”, 这是“仁”的积极方面, 尽己为人谓之忠;“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则是“仁”的另一方面———恕。这两方面合起来, 称作“忠恕之道”, 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仅停留在文字上, 要让它作为思想意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 我们为人们提供了在实践中应该遵循的具体方法, 如八荣八耻。 (4) 知命:《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即他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之所及, 事情的成败就交付给命了。“命”字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 就孔子来讲, 是指天命或天意;到了后期儒家, “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 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外部条件是否配合, 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即哲学上讲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因此, 人所能做的只是认识到世界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按客观规律办事。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必须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这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具体的措施, 按照这些目标去建设发展, 给人民群众以实实在在的利益, 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到在这些思想指导下生活的好处, 我们就一定会取得好的结果。

2.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1) 儒家文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儒家文化的应用与发展包含在整个文化体系的发展中, 所以儒家文化的发展将会推动整个文化体系的发展进步, 进而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我们要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 使其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服务。当然, 利用和吸收也并不是盲目地、不假思索地拿来主义, 这样做一定会导致“淮南橘成淮北枳”, 导致社会的畸形发展;在对待如何吸收儒家文化的问题上, 我们应该秉承“扬弃”的传统, 弘扬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儒家思想中带有封建色彩、等级意味的成分。把儒家思想文化与我国实际相结合, 使儒家思想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都做出成绩。《决定》中指出, “建设和谐文化,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可见, 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 我们不能丢弃其中任何一个, 儒家文化中有我们的历史感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有我们与时俱进的成果, 它们贯穿了我们文化发展的历程, 是我们民族发展、延绵不断的血液, 我们过去的发展进步由它们作为支撑, 我们的矛盾问题需要由它们来改革校正, 我们的未来同样需要它们来指引, 所以, 我们要做好儒家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 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工作, 让它们和谐相处。

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 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优秀道德传统。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注重人的价值, 强调以人为本。这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立足点是一致的, 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就是要坚持以人文本,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是中国古代法家和儒家两个不同思想流派对于治国的不同理念。今天, 我们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我们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建立一套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现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法律体系, 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挥道德和文化的作用, 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荣誉感, 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并非全是精华, 我们要采用“扬弃”的办法, 弘扬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 结合我们现在的发展实际, 使其得到升华;抛弃过时的、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成分,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2.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我们进行实践活动, 并不是盲目地、漫无目的地展开的,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坚持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反对意识形态可以多样化、指导思想可以多样化的观点, 我们必须坚持我们的指导思想不动摇。

摘要:儒家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我们不能忽视儒家文化。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入手, 阐述了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关系, 提出应该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儒家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3]严书翰.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1, (4) .

论先进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契合 篇9

关键词:先进文化,高职校园文化,强势契合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1、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边缘状态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高职院校虽然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但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依然存在。一是高职的弱势地位没有得到改变, 毕业生地位较低, 社会认同感不高, 高职的社会声誉远远不如普通高校。二是高职院校目前的主题依然是求生存、求发展, 等待处理的问题繁多, 多数还处在夹缝中求出路, 没有精力考虑校园文化建设问题。三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经费投入重点仍然是大兴土木、改楼扩校, 重视学校硬环境改造。

2、高职校园文化承受低俗文化的侵蚀

一些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的市井文化、街市文化、粗俗文化、消极文化渗透校园, 一些无聊沉沦的文化流沙或被高职生打捞, 或被认同追捧, 有些甚至供奉着, 严重伤害了高职生理想的情怀, 遮蔽了视野, 极易使高职生陷入渺茫的尘世中。高职院校不是一方净土, 也不是世外桃园, 无一例外都会受到不健康的低俗文化的侵入和腐蚀。

3、高职学生对待先进文化的心理困惑

调查显示, 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自经济条件不优越的家庭, 不少来自纯女户家庭, 或是初、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是抱着读高职混日子的思想, 心理基本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先进文化契入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先进文化进校园激励高职生奋发向上

针对高职生的校园文化应突出励志、奋发、敬业、诚实、感恩等主题, 注重荟萃古今中外逆境中奋发拼搏的优秀传世之作、经典语录、人生箴言、名人成才典故等内容, 充分体现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甘于奉献, 先做好人后做好事等教育特色, 让高职学生在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我加压、重振精神、唤起激情、迎难而上, 点燃希望的明灯, 扬起启航的风帆。

2、先进文化进校园促使高职生正确认识自我

先进文化进入高职校园, 通过形式的创新, 可以激浊扬清, 营造多种多样、和谐宽松、喜闻乐见、平等互爱的校园文化环境, 除采用讲座、墙报、演讲、辩论、竞赛等传统的形式外, 可借助网络、广播、电视、博客、刊物等传媒工具, 还可通过社会实践、外出参观考察、实验实习等多种接触社会的途径, 营造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 使高职生在寓教寓乐中、不知不觉中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浸润。

3、先进文化进校园保驾高职生健康成长

一是除注重传统的校园文化开展模式外, 要充分结合高职生的心理特征,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二是重视校园内外文化软、硬环境建设, 舍得投入, 完善各项文化建设保障机制。三是摒弃传统教育方法中的形式主义, 杜绝强迫、说教、灌输等强人所难的方法, 推崇创新开放、自觉接受的感染、浸润方法和正面鼓励为主的矫正方法, 及时纠正高职生心理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偏差。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先进文化契合的方法与途径

1、先进人文素质教育高调契入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高职院校教育学生“先学做好人, 再学做好事”是突破旧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全面发展优秀职业人才的必由之路。要从对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 设计出体现人文、技能、教育等综合特点的基础课程,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比如说, 在语文教学中把鉴赏文学作品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 使高职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优秀传统国学中感悟社会、感悟人生, 培养学生的祖国伟大感、社会责任感、历史状态感、人生沧桑感, 激发出学生应有的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感恩心。

2、职业道德文化教育强势契入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

职业道德文化教育的目的是逐步帮助高职生形成符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的就业观、创业观;帮助其正确认识处理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命运之间的关系, 使他们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理想同国家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祖国繁荣昌盛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们树立远大志向, 尽快养成刻苦学习、钻研技能、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行为规范的职业习惯。与些同时, 职业道德教育要从研究高职学生的需求、喜好、兴趣入手, 细化溶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增强高职生的参与度、认同度、吸引力, 变被动灌输为积极主动参与。

3、特色职业文化教育乘势契入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

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 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职业习惯、气质、礼仪与风范, 它的核心内容是职业人对其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和职业礼仪的自觉认同和自愿遵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造就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的“职业人”, 它的“职业属性”和“职业导向”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特色职业文化教育, 它们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互为补充。

特色职业文化乘势契入高职校园文化是把高职生从准职业人逐步培养成合格职业人的过程, 它能让高职生尽早领略到从事职业的荣誉和带来的幸福快感, 使培养目标主动迎合、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先进文化尽快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科学和谐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它需要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 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开展“四立”教育弘扬先进文化 篇10

坚持用先进理论“立魂”, 确保警察队伍政治上的清醒, 思想上忠诚, 行动上的一致

加强监狱文化建设, 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先进理论武装警察头脑, 筑牢警察思想防线。他们始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 融入管理创新的全过程, 使其成为全体警察的自觉追求, 不断巩固全体警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在细化基本观点、深化学习效果上下功夫。在抓理论学习上, 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 做到领导带头学、带领学, 先学一步, 学深学透, 监狱开设了“监狱长大讲堂”, 每个班子成员都按照课题, 积极查阅资料, 准备授课提纲, 在“监狱长大讲堂”上为警察上大课、搞讲座。每遇到重大政治盛事、重要理论研讨问题, 坚持请专家教授, 进行专题讲座和答释。监狱创办了“监狱月刊”, 及时宣讲形势政策, 道德与法律,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宣传先进政治思想。

近年来, 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教育, “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专题教育、“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保持党的纯洁性教育等专题教育中, 他们都把理论学习贯穿到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 坚持领导评学、集体议学、书记讲学等制度, 形成了真学、真信、真践行的浓厚氛围, 引导警察全面把握先进理论、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始终高举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旗帜, 唱响主旋律, 坚持高格调, 用党的最新理论回答和解决监狱文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不断打牢警察“高举旗帜, 维护核心”的思想基础。

坚持用道德修养“立身”, 培养警察恪守职业道德

监狱大力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和革命气节教育, 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影响警察自身言行, 用监狱职业道德教育警察恪守职业操守, 做到道德修养日常化, 严守职业道德的底线。监狱每年还开展以“读十本好书”活动为主线的系列教育活动, 将道德教育生动化、将先进教育具体化。把道德建设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积极开展“文明窗口”、“文明岗位”评选等活动, 以德服人、以德管人成为了警察的行为准则, 真正使道德修养日常化, 职业道德准则习惯化。他们大力营造基层道德修养日常化、道德行为习惯化, 大力加强基层道德建设环境, 营造先进文化氛围, 在监狱醒目位置设立了20多处加强道德修养宣传栏、电子屏。积极改造监狱的人文环境, 打造出了利于警察身心健康的内外部环境, 使大家时时处处置身于浓厚的道德氛围之中。

通过组织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党课, 阅读红色经典、观看红色影片、传唱红色歌曲、重走红色之旅等活动, 以重温入党誓词、读书笔记巡展、心得体会交流和七一红歌会等形式, 充分发挥红色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丰富了活动的内容, 拓展了活动的成果, 进一步强化广大警察的道德情操、敬业精神, 他们大力培养和宣扬践行警察道德规范先进个人的事迹, 涌现了以全国优秀党员、天津市十大时代先锋王宝强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典型, 中央电视台道德栏目还专题报道了五监区教导员马四友的先进事迹, 先进典型引路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的氛围。

坚持用科学文化“立能”。夯实监狱发展进步的个体素质基础

他们把学习科学文化作为警察队伍建设的“蓄电池”, 不断用新知识、新技能武装警察头脑, 为警察个人成长进步和监狱发展创新提供能力支持。他们引导警察通过函授、自考、电大等形式, 学习基础文化、高科技知识, 吸收和掌握当代最新科技成果。5年来, 有69人通过了考试取得了本科学历, 有15名警察取得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证书, 还有20多名警察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他们积极鼓励广大警察学业务强技能, 每年都要开展“拜师学艺”, 业务能力大比武等活动, 鼓励广大警察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 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鼓励干警学业务、强技能, 干警撰写的论文《运用系统脱敏技术缓解罪犯负面情绪的尝试》在《天津监狱》发表。班子领导的论文也多次在刊物上发表, 干警撰写的《关注特殊病种罪犯的治疗与康复工作》在四省市监狱学理论研讨会上发表。集中关押精神病类疾病罪犯的监区总结出了“六心”工作法在全局进行了推广, 仅2011年就有9名警察获得局业务能手称号。

坚持用文体活动“立行”, 激发促进监狱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 他们对监狱文化建设进行了总体设计, 分阶段实施。近5年来, 他们先后投入480多万元, 建立了监狱文化活动中心、警体训练馆、监区图书室、警察之家, 为监区统一配备了电视、微机以及部分文体器材, 改善监狱的人文环境。根据青年警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特点, 他们注重发挥年青警察的聪明才智, 放手让他们在文体活动中唱主角。在活动组织上, 采取监区组织与监狱组织相结合、外请专业团队与自编自演相结合;在活动人员上, 采取监区骨干与全员上阵相结合;在活动内容上, 采取反映监区生活与突出时代主题相结合;在活动场地上, 采取监区会议室与监狱文体中心相结合, 使人人都在组织中, 人人都在活动中。

上一篇:碳纳米管/硫复合材料下一篇:虚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