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艺术专业学生

2024-09-18

非艺术专业学生(精选12篇)

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1

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更高的智慧, 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艺术教育“以情感人”, 即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 使受育者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把每个人的眼睛和耳朵的潜在能力唤醒、点燃、开发、发展, 使之从中得到教育。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启迪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审美意识、促进智力身心健康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艺术教育是其他教育不能代替的。尤其对于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 艺术教育在促进其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偏重逻辑思维, 学习艺术的学生则偏重形象思维。社会需要高素质的高层次人才,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才能切实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然而对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情绪表达能力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学生来说是有所欠缺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所欠缺的这些能力。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内涵

高校艺术教育, 就是按照大学生不同学科特点, 因材施教, 开展艺术教育。开展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精神, 挖掘其潜能, 启迪其心智, 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当前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当前高校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究竟如何呢?在一个什么水平上?笔者任教于理工科院校, 对他们的思维习惯、艺术知识掌握程度有一定了解。就笔者看来, 理工科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存在以下三个特点:

(一) 接受艺术教育机会较少

多年以来, 由于受实用主义的影响, 学校教育长期陷入“智育第一”的误区, 形成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制度。尤其是在理工学科为主的大学里, “重理轻文”的观念根深蒂固, 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后, 受培养体系、师资、办学经费的限制, 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无法接触艺术领域。他们除了看过几部电影和听过一些歌曲之外, 对艺术的感受机会是很少的。更谈不上系统的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活动。

(二) 形象思维能力较差, 艺术感受力有限

理工科大学生习惯于进行逻辑思维, 这使得他们的艺术思维方式也趋于逻辑性, 即较为注重艺术的变化性和叙事的逻辑性, 如描述电影电视的故事情节, 音乐的叙事性, 舞蹈、摄影、美术中的构图、黄金分割计算等, 而对其中蕴含的美缺乏欣赏和感受, 久而久之便导致艺术审美的接受力较为迟钝。也就是说, 理工科大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较差, 艺术感受力受到一定限制。

(三) 纯理工科大学生对艺术同样有强烈的追求

虽然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普遍较低, 但是他们的爱美之心却丝毫不减。笔者所在的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对艺术美有着强烈的追求, 只是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 造成他们对于艺术的“入门”有一定的局限性, 即“想而不得”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应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特点完善培养体系, 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教育。

三、艺术教育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启迪作用

艺术教育对人格培养具有强烈的渗透功能。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一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进行培养,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一种健全、完美的人格。

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品德情操有所缺失,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人才。艺术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品德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它教育门类的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归纳起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 艺术教育有利于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人的思维方式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非艺术专业学生在借助专业学习强化逻辑思维的同时, 接受一定的艺术教育, 从而发展形象思维, 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使创造力和感悟力得到提高。与此同时, 接受艺术教育的大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都比较强烈, 笔者所在的理工科院校中艺术专业的学生往往比较活跃, 自信心、协调能力都普遍较强, 他们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较为完善。

(二) 艺术教育有利于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完善身心健康, 增强人才竞争力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当代中国学生多成长于应试教育的环境之中, 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更是极少经过细腻的艺术教育, 同时又面对着来自家庭、社会、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个人定位等多方面的压力, 或者长期受挫感较强, 很容易产生一系列思想与心理问题, 影响其健康成长。对此, 通过有针对性的开展艺术教育, 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主动发掘生活之美, 培养对生命的热情, 进而增强受挫能力, 培养坚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心态、热爱生命的思想信念, 激发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战胜逆境, 乐观面对挫折, 主动迎难而上, 才能使他们在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等方面都能具有一定优势。这样的人才进入社会后才更具竞争力。

(三) 艺术教育有利于非艺术专业学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艺术之花永开不败, 它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升华人格魅力, 延续灿烂辉煌。艺术教育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很广, 涉及到学生思想意识、爱国爱党、遵规守纪观念、认真学习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伦理意识等, 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密切相关。将富有净化心灵的艺术精神融入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 通过开展更为直观、更为贴近生活、更易接受、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充实、主题积极向上的艺术文化教育, 可以拓展大学生的思想, 活跃思维, 完善心智, 提高大学生品格修养, 增强综合素质, 促使完善理想,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道德, 自觉抵制消极庸俗的思潮, 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养。

四、加强针对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教育

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均有待提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所不可或缺的。笔者建议,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坚持以人为本, 更新艺术教育理念

艺术教育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即在艺术教育中要以大学生为本, 引导和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制定和完善适合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体系,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尊重和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 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 加强艺术类课程建设, 规范高校艺术教育内容

理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要同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区别开来。首先, 要将艺术教育纳入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其次, 针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合学生的高质量的艺术类教材。再次, 创新教师授课形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明确艺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塑造高尚情操、提升创新能力、促进和谐发展。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

从事艺术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是实施艺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艺术教育的开展, 教师是主导, 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直接决定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 要提高高校艺术教育的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首先学校必须建立健全机构建设, 人员配备到位, 并把全面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素质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常抓不懈。其次还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系统全面的培训不断提高艺术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业务水平。再次, 要结合时代发展及不同层次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四) 加强校园文化艺术精神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艺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艺术教育是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活跃因素, 尤其对于理工科院校, 营造和谐文明、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不能离开艺术教育。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动员学生参与, 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让他们施展才华、展现个性, 体现大学生精神风貌。同时要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进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途径, 保证校园艺术活动的参与性、思想性和实效性。让大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使艺术教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结语

人需要艺术, 人人都是艺术家。只有让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 健康的成长、和谐的发展才有可能;而惟有良好的全面发展式教育, 才能够为每一位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铺设一条由狭隘走向广阔的大道, 才能促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 提升综合素质, 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 实现自我价值, 创造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左志坚, 徐宏民.从艺术的社会功能来考察艺术教育的若干作用[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2 (04) .

[2]姜淑香.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3) .

[3]李广.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2002 (04) .

[4]赵其坤.用艺术点亮我们创新的心灵[J].现代教学, 2009 (12) .

[5]封钰.大学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J].江苏高教, 2002 (04) .

[6]毕迎新.发挥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2003 (01) .

[7]葛军.高等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04) .

[8]罗伟崎.关于大学生艺术教育[J].文教资料[J].2007 (10) .

[9]米和平, 胡健, 任道.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改革[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5 (6) .

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2

广告行业是一个容易的行业,根基某权威机构的实验录像带中发现,其实广告75%的人是忽略的,所以如何运用技巧唤醒人们对广告的注意,是广告人必须要注意的。广告有基本必须的元素,首先是由美术构成并且有一定的水准。其次文字方面朗朗上口,简洁有利。再次必须要能表达出来,并在恰好的时间点上。最后广告要做一个最好的salesman,绝对不是一个艺术,它是一门生意,只是用比较美术的方式呈现。而这其中也包含了:要有策略;要有系统结构:要有风格。而这也是令广告人最兴奋的地方。

所以作广告时,不是在说明其产品的特性,而是在做一个策略,并赋予一个style,也就是品牌在生活上的感觉。

广告最重要的是获得注意。否则,75%的广告没有人会去注意。而且,这也是广告最原始的意义。邀请阅听人进入广告世界也是做广告的关键。在现今多媒体发达,网络发展快速,需要更多手法。例如送赠品等。广告要有结构内容,否则无法成立。投入广告,它所带来的超乎你的想象。广告并非独立于创意边缘,它是客户重要的行销伙伴。广告在为一个目的工作,讯息要引人入胜,内容要可信。

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非艺术专业;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作为美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对高校学生特别是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何分析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开展艺术教育,使音乐欣赏教育理念渗透高校学生教育,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呢?经过分析,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在音乐文化受教育方面普遍具有较为基础的音乐欣赏层次,音乐文化素养较为薄弱而且层次不齐。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阶段性教学方法开展音乐艺术教育。

1启发教学引导学生欣赏音乐艺术

将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思想感受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处在青年时期的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他们离开中学校园进入了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时代,人生正处在思想活跃和情感丰富的阶段。如果在音乐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启发学生们将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思想世界、情感感受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和欣赏音乐作品,他们会更好地领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更加容易掌握如何进行音乐欣赏的方法,教学将会收到更佳的效果。例如贝多芬的一部钢琴独奏作品《献给爱丽斯》,它的内涵是用音乐形式表现了一段恋情的发展,在这部作品里贝多芬将这段感情中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经历体现出来。音乐艺术作品往往是作曲家对生活和情感经历的一种高度升华和凝结,这样的内涵易于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同身受,领悟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主动学习并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2融会教学开拓学生音乐艺术思维

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性质与形式完全不同但可以给人相同的感受。作为高校学生来讲,他们的理解能力强、知觉丰富,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結合音乐主题,再结合自身的感受,引导学生在画面感呈现与听觉之间达成一致,使学生将身边的生活感受与音乐作品的体会融会一体,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通感”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教授学生理解音乐语音,音乐语言是用音乐所特有的特征来表达喜怒哀乐,它区别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说话语言。当学生对生活中的某一切身感受与音乐所带来的感受产生共鸣时,在音乐艺术的画面感与听觉之间达成一致时,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融会教学的方法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渐进教学逐步过渡音乐欣赏层次

针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基础相对薄弱但理解能力强的特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由浅至深、深入浅出地逐步提高音乐欣赏的层次,结合音乐艺术的专业角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将音乐欣赏分为以下三个层次逐步教学。

第一个层次是从声乐曲向器乐曲过渡。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结构简单、有歌词,同时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表达的乐曲情绪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在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首先应从教授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声乐作品开始。讲授声乐作品欣赏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词曲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素材源泉以及歌词所表达的含义。配合歌词对乐曲的欣赏,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乐曲的表现、发展和欣赏的规律,进而准确地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声乐作品的例举和讲解,逐步锻炼学生脱离掉歌词同样能够欣赏乐曲的旋律,掌握乐曲的特征,进一步理解音乐。从声乐作品作为第一层次的教授过渡,使学生在以后学习器乐作品时具备了一定的欣赏基础,使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向较高层次过渡。

第二个层次是从民间音乐欣赏向西方音乐欣赏过渡。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但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就需要把握特性,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性。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的特有文化,这种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就像是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的影响可以说是与生俱来。对于学生来说,我国民间的许多乐曲都是伴随着学生成长过程的,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和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等都为学生耳熟能详。所以在教授学生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从这些较为熟悉的民间音乐开始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更好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向西方音乐逐步过渡,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例如《蓝色多瑙河》、《命运交响曲》、《卡门序曲》等西方音乐作品。学生对音乐语言的学习从民间音乐到西方音乐逐步适应,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欣赏音乐的兴趣与能力。

第三个层次是从器乐独奏曲向交响乐过渡。相对交响乐来说,器乐独奏曲曲式简单,乐曲表现的主题比较单一,在讲授和欣赏时让学生更容易学习和掌握。通过独奏曲的教授首先让学生了解曲式结构,了解什么是单主题音乐,什么是单三部曲式结构等概念问题,学生了解了曲式结构概念后再讲解乐曲的旋律和节奏特征。例如在讲解和欣赏《梦幻曲》时,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一首钢琴独奏曲,首先请学生完整欣赏乐曲,再将这首乐曲的单主题音乐和单三部曲式结构的特征进行讲解。配合乐曲实例和学生自身对乐曲旋律的感受让学生掌握常见的独奏曲曲式结构,逐步再向多主题和曲式结构比较复杂的交响乐过渡,这样的过渡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鉴赏音乐的方法。

4结语

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4

(1) 国内外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概况

由于培养方式和教育体制的不同, 国外在校大学生有着相对较高的艺术素质, 这有赖于他们的社会大环境和从幼教开始的全学科培养, 有赖于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和革新。因此, 国外高校更注重如何发现和放大学生对某一艺术门类的兴趣, 并提出合理的引导, 鼓励学生的自由创作, 通过艺术思维强化科学思维, 这种方式是多年实践和研究的成果。

这种成果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北京大学是我国最早开设美育教育的高校, 可以追溯到蔡元培先生执教时期。在学习哈佛课程经验的同时, 结合学校自身特色, 于2000年推出“通选课计划”, 开设12门公共美术课程, 并要求本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修满16学分, 在文学与艺术领域至少修满4分, 且必须有一门是艺术类课程。

清华大学在1980年就恢复了艺术类课程的教学, 并于2005年前后, 为本科学生开设了40余门艺术类选修课程, 分为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大类, 每一类课程又兼顾了基础知识、艺术实践与艺术审美三个层面。还针对校内有绘画技能基础的学生, 开设了20余门艺术实践选修课程, 足以见对实践性公共美术选修课的重视。2006年起, 清华大学推出了素质教育改革, 将全校的教学资源整合为8个教学组, 包括:历史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哲学与人生、科技与社会、法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与技术、艺术教育。第一次将艺术教育从文学中划分出来, 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的教育领域。其中开设了《美学与艺术欣赏》、《美术作品欣赏》、《美术实践与创作》、《中国工艺美术史》、《新闻纪实摄影》等公共美术选修课程。

重庆大学是一所以工科教育为主的综合类大学, 该校虽然拥有艺术学院作为实施公共美术教育的资源和平台, 但是所开设的公共美术选修课程相对较少, 仅有邮票鉴赏、摄影鉴赏、书法鉴赏、美术鉴赏等几门美术理论课程,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本科生在校期间, 要选修至少6门公选课程, 完成6个学分。与前两所高校不同, 公共美术选修课并不在必修范围。此外, 该校的美术教学设备, 也仅针对专业学生而设, 非专业学生无法使用。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也未担任公共美术选修课的教学。足以见得, 该校虽然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 但是对公共美术教育并不重视。

近几年国内高校普遍开始重视理工类学生的人文艺术知识培养, 而理工类大学在这一方面起步相对较晚且缺乏经验, 但总体而言, 高校已经意识到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重要性。一些关于为什么要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艺术思维, 以及如何提高非艺术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论著开始出现, 但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 没有形成科学有序的理论体系, 在实践中大多仅以开设公共艺术课作为主要途径。

(2) 大学生艺术教育发展趋势

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某一专业的素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但是教育不仅仅是强硬的知识灌输, 而在于兴趣的培养和潜移默化思维方式的改变, 在非艺术类专业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是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第一步, 但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而非简单的知识普及。

由于就业、专业课程设置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偏重于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水平, 缺乏培养人文艺术素质的意识, 也忽视了艺术思维的发展对科学思维的重要作用。这是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障碍, 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正是我们现在和未来要研究的问题。

中国产业发展中, “跨界”已经成为一个新型而不时髦的词汇, 跨界带来的益处全社会有目共睹, 其本质就是思维模式的转变。由此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反思的是,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而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具备更加强大的思维能力。艺术思维是相对于科学思维而言的, 两种思维模式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社会生活进行感性或者理性的加工是决定学生行为方式的根本。

2. 对非艺术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调研

高校从学校层面已经开始逐步加强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养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 但就近十年的发展来看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问题出在哪里?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为例, 在对选修了《美术鉴赏》课程的100名学生中选取65名做调研, 着眼于最基本的问题, 通过问卷的方式我们发现:

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少部分的艺术作品仅有耳闻, 处于艺术素养学习的启蒙期, 有3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此很有兴趣, 但不愿花费太多时间;而超过2/3的学生表示作为理工专业的学生自己需要提高艺术素养, 并且认为提高艺术素养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愿意在大学期间学习艺术类课程;同时我们发现, 大多数的学生对通过什么方式提高艺术素养处在迷茫阶段, 没有统一的认识和成熟的学习规划。

数据显示的是最直接的反应, 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以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30年前我们并不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 甚至连最起码的品德也无所谓, 学习成绩说明一切。但是事实告诉我们, 所谓知识, 没有什么有用或者无用之分, 当初坚守的人如今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成就了事业, 尤其是艺术领域, 今天的辉煌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也曾受尽冷眼。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今天面临的仍然是同样的问题。

3. 结论

我国社会的发展极其迅速, 要求高校在短时间内培养大批的应用型人才, 但作为引领人才发展动向的高等院校还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 就是将目光放的更加长远, 为我们的社会培养“适应型”的人才。

“适应型”人才指的是在度过社会告诉发展期之后, 当社会进入平稳发展的时候, 所需的人才结构发生变动, 学生能适应这种变动。学校要做的则是在学生最关键的四年间, 通过培养模式和目的调整, 制定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模式。

摘要:根据国内外大学生艺术教育的现状, 结合具体学校的非艺术专业学生状态进行调研, 分析数据总结出现状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适应型”人才培养的概念。

数字艺术专业学生实习报告范文 篇5

作为一名学习数字艺术专业的实习生,在xx公司实习期快到了,我写了一篇实习心得体会,下面是东星资源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字艺术专业学生实习报告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字艺术专业学生实习报告一

这次实习,除了让我对xx有了必须了解,并且能进行基本操作外,我觉得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收获也是挺大的.作为一名一向生活在单纯的大学校园的我,这次的实习无疑成为了我踏入社会前的一个平台,为我今后踏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首先,我觉得在学校和单位的很大一个不同就是进入社会以后务必要有很强的职责心.在工作岗位上,我们务必要有强烈的职责感,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要对自己办理的业务负责.如果没有完成当天就应完成的工作,那职员务必得加班;如果不留意出现了错误,也务必负责纠正。

其次,我觉得工作后每个人都务必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正所谓做一行就要懂一行的行规.在这一点上我从实习单位同事那里深有体会.比如,有的事务办理需要工作证件,虽然对方可能是自己认识的人,他们也会要求对方出示证件,而当对方有所微词时,他们也总是耐心的解释为什么务必得这么做.此刻商业企业已经纳入正规化管理,所以职员的工作态度问题尤为重要,这点我有亲身感受。

最后,我觉得到了实际工作中以后,学历并不显得最重要,主要看的是个人的业务潜力和交际潜力.任何工作,做得时间久了是谁都会做的,在实际工作中动手潜力更重要。

因此,我体会到,如果将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与更多的实践结合在一齐,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使一个本科生具备较强的处理基本实务的潜力与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才是我们实习的真正目的。

很感谢实习单位给我这个这么好的实习机会,让我学习很多、成长很多、收获很多。

数字艺术专业学生实习报告二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数字媒体艺术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数字媒体艺术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数字媒体艺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数字媒体艺术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数字媒体艺术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数字媒体艺术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数字媒体艺术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数字媒体艺术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心尽力完成数字媒体艺术岗位工作的任务。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我经常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领导的赞许。

三、转变角色,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从大学校门跨入到数字媒体艺术岗位工作岗位,一开始我难以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认为没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我就有一点失望,开始的热情有点消退,完全找不到方向。但我还是尽量保持当初的那份热情,想干有用的事的态度,不断的做好一些杂事,同时也勇于协助同事做好各项工作,慢慢的就找到了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一个热情的问题,只要我保持极大的热情,相信自己一定会得到认可,没有不会做,没有做不好,只有你愿不愿意做。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一位学生到一位工作人员的转变,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

四、发扬团队精神,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同其他同事

在工作间能得到领导的充分信任,并在按时完成上级分配给我的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一些内务工作。个人的能力只有融入团队,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实习期的工作,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团队的精髓是共同进步。没有共同进步,相互合作,团队如同一盘散沙。相互合作,团队就会齐心协力,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很多人经常把团队和工作团体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优秀的工作团体与团队一样,具有能够一起分享信息、观点和创意,共同决策以帮助每个成员能够更好地工作,同时强化个人工作标准的特点。但工作团体主要是把工作目标分解到个人,其本质上是注重个人目标和责任,工作团体目标只是个人目标的简单总和,工作团体的成员不会为超出自己义务范围的结果负责,也不会尝试那种因为多名成员共同工作而带来的增值效应。

五、存在的问题

几个月来,我虽然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距离领导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如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数字媒体艺术岗位工作岗位还不够熟悉等等,这些问题,我决心实习报告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加以改进和解决,使自己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数字艺术专业学生实习报告三

走出校门,踏入社会,迎接挑战未来的我。我怀着兴奋与激动交加的心情拿着简历投向了xx公司。我应聘进入到xx公司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活动,进行学习。任职平面设计师,在xx公司属于典型本土中小型公司:小规模、业务少。其公司主要有卖场设计、喷绘广告设计和墙体广告、cis策划导入等几部分业务组成。

从我进入公司,公司员工稳定在10人左右,同时服务的广告客户不超过10个,其中稳定的长期客户也只有5、6家,还包括一些未知客户群。固然如此,据我所知公司效益良好,处于稳步上升时期。公司内部设置大约也和其他同级公司相似:老板即公司总经理,负责整个公司的统筹与管理;下设业务部、制作部、设计部、以及安装部等。因为公司规模不大,内部员工可以灵活的交叉运作,我也得以参与了数个客户的文案、创意、客服等方面的开发和交流,获得很多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下是我的实习日记以及参与的主要客户的设计项目的工作状况。

第一天走进公司的时候,与经理进行了简单的面谈之后,并没有给我留下过多的任务,先让我熟悉一下环境,了解了一下公司的状况,包括其规模、部门、人员分工等。然后让我对xx公司宣传册的设计,设计的过程中正好测验一下我的能力。很幸运,一进公司便能参与的设计项目之中,正好锻炼一下自己。于是,我学以致用,很快在一天之内做出了三个方案,设计主任看后比较满意,便可以放心的将其他的设计任务交给我。由于经验不足,我在开始的时候,主要还是负责一些比较琐碎的设计任务。还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比较完整的活动策划之中。经过两天的磨合,自己有哪些缺点和不足,便知道得一清二楚,在校的时候由于实际锻炼的机会比较少,在软件操作上还是不够纯熟。而且对于客户的要求并不能立即做出反应。

通过前两天的工作实践,基本的了解了公司的设计流程。首先是客户提出要求,然后设计主任根据客户的需求程度,结合每位设计师的设计特点,合理的分配任务,尽量发挥出每位设计师的优点,让设计做到尽量让客户满意。而有的客户会盯着设计师把设计任务做完,往往这种方式基本上是按照客户的意愿做出来,设计师们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类的客户,很容易造成设计缺乏创意与创新,因为大部分的客户还是不了解设计的,他们更多地追求设计时效性,明艳、鲜亮的色调是客户的首选,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会更加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这种基调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造成设计的庸俗化。

实习之后的几天,我首先了解了一下基本的操作,公司还派了师傅来教我,师傅一开始并没有带着我工作,而是叫我先在photoshop上制作一件作品,仗着以前学过一点专业知识,我按着师傅的要求,兴致勃勃的操作起来,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却发现连第一个要求都没达标,以前的知识在实践中却不那么好使,连连碰壁的我只好求教师傅,他对我说我:“很多甚至中专和大专的学生都对photoshop了如指掌,还是你们这些中专生强多了,又能吃苦耐劳”,我很是惭愧,原来师傅就是大专毕业,这让我对中专的职业教育有了新的看法,也让我更加意识到现今社会竞争的激烈。后来,师傅手把手教我作photoshop的技巧,不仅帮我复习了以往的知识,也让我学会了很多操作手法。

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6

关键词:高校艺术类学生 文学精品 通俗化

文学经典对传承人类文明的作用至关重要。而文学与艺术的关系从其产生就互相交融,共同发展。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就显得至关重要。高校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去传播文学精品,获得学生的认同,使学生感兴趣,愿意走进文学世界、解读文学精品,这成为大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学修养现状及学生特点分析

文学课程对于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不可少,文学修养,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都是艺术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能力。当前大学的艺术院系和艺术类院校普遍比较重视文学基础课,会以选修或必修的方式开设文学基础课。但是因为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有很多困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课程的优质教学。

艺术类学生有这样一些特点:第一,文学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招生的时候,因为学科性质的不同,本来就比普通类学生的文化分数要低。艺术类学生的这个特点必将会影响到进入大学以后的学习。他们有自己的特长,但是在文学功底和学习习惯上确实存在欠缺,这种情况又会加剧他们对于基础课学习的抵触情绪。在教师布置预习以后,极少会有学生按照要求去做。上课的时候揣着手来,笔记、教材往往不带,下课的时候甩手就走。这种学习习惯当然很难达到好的效果。第二,对文学基础课认识不足,缺少学习动力。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包括文学类课程在内的基础课和公共课并不那么重要。认识上的这种偏差引发了学生学习基础课和公共课热情的减弱。殊不知,专业固然重要,但是打好扎实的基础方能“厚积薄发”。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和高校教师共同努力,改变学生这种错误的认识,要让他们认识到文学类课程对于他们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他们自我的文学修养、想象力的提升和自我表达的丰富,都有着其他课程难以比拟的优势。第三,专业众多,要求不一。文学精品导读课面向的是全校学生。因为专业的不同,各个院系对课程的课时需要、讲授重点、与专业结合的方式等要求都不同。有的院系希望增加叙事性作品的分量,有的希望侧重文学典型人物的分析,有的偏重于文学史框架的搭建。而在学分受限,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想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了以上三点,性格迥异,个性张扬是艺术类学生的另一特点。面对这些个性化的个体,如何因材施教是个大问题。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活泼靓丽,喜欢表现;新闻专业的学生多思沉稳,喜欢探讨;摄影专业的学生在文学课上沉默不语,不喜欢发言……而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不会像普通类学生那么“听话”,不那么“乖”,有独特的个性,有新颖的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也是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可爱之处。他们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面确实有待提高,但可能也正因为没有太多束缚,拥有更多表现自己独特个性的想法和途径。如何扬长补短是任课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上就是笔者在大学艺术专业进行文学精品导读课的教学实践中,所总结出的艺术专业学生群体性的特点和学习文学课程时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学生的特点,要求任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多途径多手段地达到教学目的。

二、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文学精品阐释的通俗化

如何让艺术专业的学生接受经典,走进经典,喜欢经典,需要教师改变心态,不要把文学经典当做是神坛上不容侵犯的“神”,而要放下身段,让文学经典走下神坛,接近地气。从作品的选择到阐释都要根据艺术类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走“通俗化”路线,但又要避免把经典“媚俗化”。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探讨这个尺度之后,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兴趣与作品艺术价值相结合。“文学精品导读”,顾名思义,选讲的作品必须是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的,否则就背离了初衷。所以教师在选择篇目时不能单凭自己喜好,要把精品介绍给学生。在这一点上可以按照文学史的时间线索,选取名家名著,根据院系课时的不同制定大纲。教师可以对篇目进行微调,侧重点也可以体现个性,但是不能脱离大纲。这是对课程科学性、稳固性的一个重要保证。

但是在考虑作品的经典性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个性更加张扬,很难接受不感兴趣的东西。所以在开始课程之前,可以对学生已读作品、有兴趣读的作品等做一个调研统计,根据学生兴趣做一个统一安排,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就可以有所侧重。

第二,经典作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文学经典是什么?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对经典做了很多的阐释:“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某种语言和风俗)时留下的足迹”,所以他说“如果我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恶魔》,我就不能不思索这些书中的人物是如何一路转世投胎,一直到我们这个时代。”[1]文学经典有其自己的时代性,但它是常读常新的,作为对人类普遍命运、共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的成果,在现在仍然具有启发性。

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就作品讲作品,学生往往觉得于己无关,不会走近,更不会走进作品描绘的世界。如果把作品的情境、人物的命运与现实,与他们自身联系起来就会起到很好的启发效果。比如讲到斯丹达尔《红与黑》,分析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时,把于连身处的时代与现在社会中的“屌丝”名词的出现、“官二代”、“富二代”的特权等联系起来比较分析。学生很容易理解由社会不公现象而产生的“于连”式人物的个人奋斗。endprint

第三,作品 (writing)文本与作家(writer)生平相结合。在讲文学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一定只能讲作品本身的思想价值、艺术特点,而不用介绍作家呢?答案是否定的。作品讲解固然重要,但是讲一些与作品思想有关的作家的生平也很重要。很多学生在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中提到通过教师讲述作家生平,他们的爱恨情仇、坎坷命运等还原了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拉近了跟作家之间的距离,产生进一步了解这个作家、作品的需要。比如讲鲁迅的时候,介绍了他和朱安的一世牵连、与许广平的相知相爱,发现了一个活生生的鲁迅。这对理解鲁迅,理解他的创作风格都很有帮助。

第四,文学鉴赏与文化解读相结合。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学与文化的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制衡。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一环,文学精品导读课在讲授过程中把文学作品的审美性质和意识形态性质两重特点介绍给学生必不可少。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讲到古希腊神话时,可以把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做比较,这对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非常有效。讲到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秋颂》时,可以把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伤春悲秋”做一比较。这种把文学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三、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文学精品传播方式的多元化

随着现代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及教育理念的发展,教师“一言堂”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在艺术专业学生面前,要想“满堂灌”更不可能。因而,我们要尽可能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占据了主导,这样要求教师不是刻板地传授知识,而是巧妙地利用个人魅力去传递正能量。教师讲课时要热情饱满,语言也要轻松幽默,“接地气”方能“聚人气”。把学生当成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用教师的魅力,用文学的魅力影响学生,把文学教育看做是生命教育。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通过作品的讲解去解决学生的疑惑。例如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中那些人类永恒的命题诸如生命、爱情、婚姻、责任等同样存在于90后孩子身上,把文学作品与学生自身思考联系起来,这让他们跟作品中人物情境很容易产生共鸣。

要加强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在文学精品导读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而易见。一方面因其是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另一方面则是借助于多媒体的方式将文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以图文、影像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

使用多媒体最直接的方式是使用课件。不仅可以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而且可以引入许多重要资料:作家肖像画、故居、生平关系中重要的人物,可以让文学大家不再神秘莫测;文学原著的片段,可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作家作品,领略语言魅力;大家的经典评论,可以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的地位、意义、评价角度等重要知识。当然还可以利用各种视频,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例如讲到斯丹达尔《红与黑》时,于连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他的双重人格、多变的心理是授课重点。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复述、分析,学生常常会厌倦,而选取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片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地教学效果。

重视学生的互动参与。适时采用或引进案例进行情境教学[2],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来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自己写讲稿,自己讲。但是常常感叹吃力不讨好,辛苦备课,学生却不领情。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中更加明显。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亟需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了多种方式的互动探索。

第一,鼓励学生无拘表达“我的观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特别是有些专业的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或者喜欢思考问题。这时教师要多多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寻找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话题,教师可以当堂或者布置课后作业展开讨论。比如鲁迅《伤逝》里的爱情悲剧让很多学生唏嘘不已的,可以课堂展开讨论:爱情如何才能长青?女性在家庭和社会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又如讲到《哈姆雷特》时,对这个人物你有没有自己的认识?你如何看待他的悲剧,如何看待他的疯狂、他的忧郁、他的犹豫?只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学生的讨论会很热烈,可以大大地活跃课堂气氛。

第二,建构学生自由言说的“我的讲台”。在教师讲课的过程中,还可以试着把讲台交给学生。讲课的内容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在学生讲课之前,教师要把好关,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确定下重点和方向,不能撒手不管。在学生正式讲课前一两周,还得看到成果:讲稿和课件,最后指点一下。这样经过充分的准备,学生讲课时一般都比较自信。通过这个过程,能促进讲课的同学课后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语言表达、自信心等都能得到提高,而且还能感受到作为教师的苦与乐,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而听同班同学的课,学生们会非常关注,课堂效果大多比较好,还会促进班级的凝聚力。

第三,搭建学生展示个性的“我的舞台”。艺术类院校中很多学生具有较好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表现力,这一点在文学课堂也可以加以利用,把文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在播音主持专业开展诗歌朗诵会,这不仅是文学课程中诗歌教学环节中的双向教学互动,而且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校的人文精神氛围大有裨益。电视编导和表演等专业的学生可以自己改编文学作品,自编自导,增加了学习的乐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总之,如何把更多学生吸引到文学精品导读的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文学类课程的兴趣,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理论话题和实践命题,值得高校文学类教师认真反思和总结。

(本文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改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创新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成果,立项时间:201306。)

注释:

[1][意大利]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为什么读经典》,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2]朱珈仪:《高校艺术类本科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7

声乐是一种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表演方式, 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它的情感效果随着词曲演唱同步产生, 在不改变歌曲意思的基础上, 对歌曲进行一定范围的改动, 我们称之为二次创作。声乐的演唱不单单只注重声韵方面, 还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达到形神具备的效果。声乐表演具有其与众不同的表演特征, 不但要揣摩出作者的本意, 还要根据演唱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运用自己擅长的技巧诠释细节, 这样就赋予了歌曲新的生命, 使其更加具有感染力。演唱者要根据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在大脑中构建出符合歌曲内容的意象, 通过表演使歌曲更具有真实性。把乐曲的生命力变成表演者理想的场景。每一首音乐的生命都是不同的, 有自己独特的背景, 表演者要深入地了解人物设定、情感等, 体会这些能够很好的把握音乐。

二、影响演唱者演唱的因素

演唱者在进行演唱的过程中, 节奏、情感与音韵等诸多方面都对歌唱效果有重大影响。动人的歌喉、高超的唱功, 是完成一首优美乐曲的基础, 二者相辅相成, 使得演唱更加完美。在演唱的过程中, 良好起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起音适度, 才能以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整首歌。要想学好, 首先要注意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姿势:呼吸平稳, 后颈稳定, 注意力集中, 心情愉悦放松。在演唱的过程中, 演唱者要合理地分布气息而避免气息不足, 无法完成高音部的演唱。共鸣主要是指音调音色达到统一, 使声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 演唱者要对共鸣位置把握十分精准。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根据歌曲的内容, 抒发不同感情, 使听众感觉整首歌曲协调完美。

三、情感是艺术的核心

对于一个演唱者来说, 每一首歌曲都需要用生命去演唱, 歌曲可以为人们在心灵上打开一扇窗, 可以解除人们内心中的苦闷。成功的演唱打动人的不是演唱者的音色, 而是通过演唱流露出的感情。即便拥有一副好嗓子, 演唱中没有真情流露, 同样无法打动每一个听众。对于演唱者来说, 歌声就是他们的第二种语言, 需要人们用心去聆听。作者通过高超的唱功、动人的音韵, 让每一位听众融入到演唱者的歌曲中, 随着歌曲起起伏伏, 完成一次心灵的旅行。情感是人们面对外界事物内心做出的一种反应, 也是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表现。人在对新事物认知的情况下, 也会对周边事物产生新的认知, 进而产生不同的情绪, 这就是感情——艺术的核心。

四、表演的作用

表演有助于艺术想象力的发展, 在艺术创造中艺术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 它与情感情绪、形象思维等密切联系, 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声乐表演者通过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再根据作品提供的相关资料和平时积累的经验进行表演。让自己身临其境, 表达出真实的情感, 从而进行完美的演出。好的表演者不仅要有好的歌唱技术, 更重要的是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演绎出来。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同学, 应边练发声边表演, 先让他们对声乐产生兴趣, 从而加强学习的积极性, 等悟性逐渐提高, 在演唱中就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歌唱演员经常要在万人瞩目的情况下进行表演, 大多数也会紧张, 若是观众不是十分配合, 歌唱者可能就会束手无策。面对这种情况, 大多数演员乱了自我的节奏, 表演也很有可能会变得一塌糊涂。一个优秀的演唱者可以很快地收起自己的情绪, 将所有注意力都投入到演唱中, 局势也就又将回到演唱者的掌握之中。总而言之, 表演是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加强音乐艺术实践教学

在新课程的教育改革北京下, 应着重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应以音乐实践教学为核心, 进行开放式教学。在校内外为学生创造音乐实践的平台,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用选修课做补充、以音乐演出为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以后的职业需求奠定基础。

六、注重对学生艺术实践的考核

学校在加强学生音乐艺术实践教育的同时, 也应将学生参加社会演出、社会比赛等实践量化成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加强对实践的考核, 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音乐实践的重视, 又可以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摘要:在众多的表演形式中, 声乐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简单的几个音符在音乐家的手中将会被赋予生命, 使其如清澈的泉水, 沐浴着听众的心灵。每一首歌曲都有着自己的感情, 所以听众可以在不同的乐章中感受到不同的美。即便是同一首歌曲, 在不同的演奏者手中也会存在本质性的不同。这种差别不只是因为演奏者技艺方面的差距, 主要是因为演奏者的文化素养、文化底蕴不同, 理解的水平上也有一定的差距。本文就学生在声乐演唱方面的实践展开讨论, 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关键词:声乐演唱,艺术,表演,实践,考核

参考文献

[1]周小燕.声乐基础[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袁东艳.诌议声乐演唱风格[J].星海音乐学院报, 2001.

[3]范继红.论声乐作品的理解与表演[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2.

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艺术实践研究 篇8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实践

一、前言

随着我国电视、新闻、网络行业的不断发展, 播音主持专业也在不断地变革, 从最初的单一化发展模式, 逐渐过渡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从单一人才培养模式, 逐渐过渡到复合型的人才培养, 其发展与社会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因此, 现代化的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也应当从这方面入手, 更加注重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而要将这一效果做好, 就应当从实践的效果出发。

二、艺术实践的目的与意义

播音与主持的专业从操作性上看, 是一项艺术的实践过程, 每一个播音员和主持人都是将自身的艺术素养融入节目当中, 以自身的行为艺术魅力配合节目形式优化演出, 可以说每一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员都是行为艺术大师。从艺术的本身来看“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 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 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 从中提炼素材, 塑造艺术形象, 继而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这里的“世界观”, 就是指“艺术家”的“理论”。因此, “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是“实践”, 是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而“理论”的丰富发展, 势必会激发艺术家有新的“实践”, 也必然会有新的“艺术创作”。而从哲学上来看, 实践是相对于理论的范畴, 相对于艺术理论, 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实践。所以, 在播音与主持专业中, 从来就不存在任何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过程, 这个专业从其专业性质上来看, 就是将所有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一项工作。因此, 播音主持的艺术实践的目的与意义在于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加强实践的可操作性, 通过实践磨合理论知识当中的不足, 从而完善整个系统构架。

三、实践的形式与方法

播音主持实践的形式在于对基本功的训练以及对知识的积累过程, 方法则是围绕着两个方向而做的努力, 如在基本功的训练过程中分为口部、气息、字音、声音弹性等等联系手段, 如口部操, 主要是为了训练口齿的灵活度, 如有噘唇、咧唇、绕唇等训练, 同时也要注意发音, 如发“ba”、“ma”的音, 联系唇的发音速度和清晰度, 注意唇三分之一处用力。气息则是针对发声的训练分为无声练习和有声练习两种。如无声练习为, 慢吸慢呼 (保持平稳, 呼吸3次为一组, 一次练3~5组) ;快吸慢呼 (保持平稳, 呼吸3次为一组, 一次练3~5组) ;快吸快呼, 快喘气 (一次30秒~1分钟, 练3~5次) ;有声练习为:适量练习, “嘿”、“哈”、“嘿哈吼”、“a”音练习、“报数”;字音则是针对咬字清晰度的联系:严格按照普通话发音的舌位、唇形、气流通路, 注意吐字归音, 叼住字头, 不要缺失韵尾。字、词练习, 绕口令练习, 诗词练习。声音弹性的结合练习:主要讲究的是情、声、气结合锻炼, 情是依托, 声是载体, 气是动力。注意三者的结合。声音高低、虚实、强弱的练习。

知识的积累是实践的另一重要形式, 这里的知识积累不仅指对本专业的累计与学习, 同时要触及其他专业当中, 可以说播音与主持这个专业是一个知识综合庞杂的体系构架, 没有固定的界限, 一切元素都可能被应用在主持领域当中。因此, 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主持人不仅要对当下的知识体系有清晰的了解, 还要对当下的流行元素有一个系统的认知, 同时还要清晰地把握住即时的话题, 从话题中寻找可编辑的元素。现代化的播音主持行业应当具备“采、编、写、导、主持”等五大功能, 而这些功能无一不是从实践出发。

四、实现的方法和途径

主持人节目是以主持人出场的形式来实施广播电视功能的一种节目形式。从整体看主持人节目形式, 它是由节目的主体、节目的手段和节目的对象构成的, 节目对象和节目主体之间的联系必须有一个中介环节, 一个中介环节主持人, 而主持人想要当好这一中介环节, 就必须融入整体的环境当中。所以, 播音与主持实践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看是属于对知识体系的培养, 而如何培养知识体系则是具体实践方法实施的途径, 作者认为关键点在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即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培养, 这也是现代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播音主持属于综合性强的专业, 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主持在实践过程中要彻底融入周围的环境中, 也就是融入“采、编、写、导”这四个职业当中, 熟悉所有的操作流程以及操作细节, 彻底融入整个行业当中, 如此才能实现全面知识系统的培养, 才能在主持过程中掌控整个现场的气氛。除此以外, 主持人的实践过程还需要注意积累, 在整个主持过程出现的各种临场形态, 都需要现场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把握, 都需要不断地提升对现场环境的各种认知, 以临场发挥做出最佳处理的预案和安排, 主持人的工作将不断地发挥出更多的随机应变和各种现场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就需要不断地积累和锤炼, 不断地提高情景认知和事态把握, 以满足主持现场的各种需要, 将主持工作做得更加圆满。

五、结语

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作者认为,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实践的应用, 同时还要注意对理论知识的培养, 走教实结合的路线是播音主持艺术实践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周边知识的搜集学习, 注意培养自身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感, 学会营造气氛、因势利导、控制气息生成合适的共鸣, 从而提升自身的亲和感, 完美地融入整个职业当中。

参考文献

[1]付程.21世纪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要求[J].现代传播, 2001 (1) .

[2]王元骧.论艺术研究的实践论视界[DB/OL].中国民办学校网, 2012.

[3]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生出国学习以成为常态, 高校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学习形式如2+2、3+1、交换生等, 家长和学生也热衷于到这种学习方式, 认为学生在国外可以开阔视野能学到真本领。学习成果的评价是国内外都很重视的一个话题, 我国在1985年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注重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至今已有30年的时间, 而跨境学习的成果评价标准的研究一直较为欠缺。

2013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与台湾醒吾科技大学, 建国科技大学, 静宜大学等台湾多所高校签订交换生活动,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每学期都派学生到台湾醒吾科技大学为期半年的学习活动, 随着两岸学习交流活动的增多, 国内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台湾学习,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体系下, 跨境学习究竟给学生带来哪些转变, 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习成果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通过深入调研, 在对跨境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研究成果用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学学生成果评价机制现状

跨境学习成果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对教育研究来说是一个难题。对评判学生跨境学习成果质量的标准是比较复杂的, 不能简单以学生分数的高低进行直接评判。艺术生跨境学习成果评价标准与其他领域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容易受到老师个人的审美标准、价值判断、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且学生的学习成果多以作业的形式展示, 其表达思想的转变和创作角度的变化学生自身的提高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衡量, 具有以下特点:

1.评价过程太武断

多数高校对跨境学习成果的评价过程太武断, 很多高校的现行做法是学生汇报评价, 利用学生汇报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对其作品直径评价, 在缺少对其全面深入的了解下, 依据作品直接评价的做法过于武断。

2.评价组织不科学

国内大部分高校, 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定时, 往往会聘请本专业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判, 但是他们不能站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高度评价学生的作品, 以教师个人审美标准为准则下的成果评判, 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3.评价指标不合理

很多高校对跨境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出现不合理的问题, 一是缺少专业性评价机制, 文科理科不分, 导致谁有权威谁说了算, 或者采用统一的标准。由于不同学科的差异性, 导致评价缺乏科学性, 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困惑或者出现厌学情绪。二是艺术类学生成果评价特点不突出, 学生的评价体系仍然以现有的学科标准为准则, 没有针对跨境学生设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三、建立跨境学习成果的评判原则

1.多元化的评判原则

现行的学生成果评价以老师成绩评定为主要方式, 这种单项的评价, 往往忽视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得评定标准过于片面。学生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学习、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从思想上的转变到艺术作品形式的变化是重内到外的一个过程, 这种思想的变化很难在作品中明确的表现出来, 对于以作品评价学生的成果的方式是不全面的。因此, 在对艺术生跨境学习成果评判时, 要拓宽评价的主客体, 引入院系评价、单位企业评价、第三方机构评价等方式, 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成果评判体系, 有利于得出正确的结果, 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科学合理的评判原则

学习成果评价体系的需要建立在客观、系统、规范、全面的反映评价结果, 因此要方案的建立必须具有科学合理、可行性, 避免生搬硬套的情况出现。学生成果的评定要求学生的资料来源真实可靠、客观公正, 确保每一个指标都合理、准确。

3.动态化的评判原则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和教学理念等各方面的影响, 课程作业作为学习成果评定的标准比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因此, 艺术生学习成果评定标准的建立必须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需求相结合。建立动态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一方面增强对学生评价的准确性, 取得真实的结果;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发展, 学生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思想与表现形式更加成熟, 会对学生做出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除在课程中的成果评价外, 在课程结束的一年后通过设计问卷、电话采访、网上邮件等方式展开调查, 着重对学习成果的后续发展实施评价。

4.差异化的评判原则

学生成果评价体系应体现艺术专业特点, 实现学生成果作品与评价指标的合理衔接, 注重反映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突显艺术专业的特点与内涵。对作品风格中反映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进行评判, 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考核。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尊重不同参与者的思想观点, 协调价值标准的分歧, 找出存在的问题。

四、建立跨境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1.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

加强跨境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判的总体设计, 建立严格的成绩评判制度管理体系, 建设以省级高校为核心的评价组织, 引进第三方的评级机构, 加强评价人员队伍的建设。建设一个良好的评价环境, 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机制, 推动高校重视学生成果评价的工作, 加强学校政策的引导作用。缺乏规范的机制, 评价的成果就得不到保障, 组织起来难以实现。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特殊性和学习成果的多样性, 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师生群体、不同学习环节开发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努力求使得评估工作创造性地开展。

2.开展学生成果评价试点

建议学校选择部分专业队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判进行试点研究, 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探索高效的评价方法。将学生成果评定与高校科研相结合, 是推动教学改革促进高校创新, 提供持久的动力为学校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方法。在学习成果的评判工作中, 要依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和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

3.设立专业化的评价结构与评价人员

在学校教学部门成立专业的学生成果评价机构。学生成果的评价工作不是纯粹的事务性工作, 而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不懂得学习规律、不具备评估学习成果的专业知识、缺乏教学经验的兼职员是不能胜任的, 因此要选拔专业性评价人员充实到评价机构的队伍上。该机构对于学生学科设置、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进行评价与及时反馈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 使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成为推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力量。

4.建立学习成果反馈制度

学习成果反馈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学生差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及时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并判断采用哪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的达到学习目标, 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能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使教学效果更有效。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 如何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 并积极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 不断的提高自学能力。

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探索跨境艺术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研究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艺术教育改革进一步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因此, 深入研究跨境艺术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对提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近年来跨境学习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迅速发展, 如何对跨境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判, 以保证跨境教育健康的发展, 在国内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跨境学习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总结跨境学习成果的评判原则和建立跨境学习成果评价机制, 旨在更好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专业,跨境学习,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史秋衡, 吴雪, 王爱萍等著,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王利明等著,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理论、评价体系与评价技术[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

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为了了解高专艺术专业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抽取某高专学校艺术专业的大一学生410名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其中, 有效男被试156名, 有效女被试240名, 有效问卷共396份, 有效率96.5%。测查过程中借助常用的“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共90个问题进行测试, 调查数据使用“SPSS10.O”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本研究采用5级评分法, 某项因子得分在2分以上即为存在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 得分在3分以上则为中度以上的心理反应。从调查中看出, 参与有效调查的396人当中, 有151人在九个因子中至少有一项是在2分以上的, 占总有效被试的38.13%, 说明该部分学生存在轻度的心理不适反应;有45人至少有一项因子得分在3分以上, 占11.26%, 说明他们的心理不适反应达到中度以上。这些数据说明高专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现状不容乐观。

在男女生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知, 抑郁、敌对性和偏执方面, 男女存在显著差异 (P<.05) 。女性的抑郁性因子得分 (1.83±0.59) 明显高于男性 (1.73±0.56) , 男性的敌对性 ( (1.72±0.61) 和偏执 (1.68±0.57) 得分高于女性 (1.63±0.53) (1.52±0.48) 。

3 讨论与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某高专学校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值得关注的, 在抑郁、敌对性和偏执方面存在性别差异。针对以上这些心理现状, 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了解整个群体的共同特性, 探索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

3.1 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在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之一。但是专业心理健康人员的缺乏及机构的不足,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重视, 把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将会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便捷、及时地了解、掌握自己的心理状况, 增强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及时进行心理调控。

首先,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课的开设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到整体教学中, 让高专学校艺术专业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系统地、科学地接受心理健康知识。其次,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日常生活中。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每月每周甚至是每一天, 根据艺术专业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展相应的活动及宣传, 如每天总结, 每周反思, 每月检查自己的心理状态等。最后,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娱乐活动, 让他们发挥特长, 在广泛的交往与合作中, 建立一种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健康发展。

3.2 关注女生, 增强情绪调控力

随着女大学生的增多, 尤其是艺术专业的女大学生, 由于长期受艺术的熏陶, 心思细腻、感受力强, 比较敏感, 周围同学、朋友的眼神、议论都能让其情绪发生变化。另外, 由于处在青春期, 情绪又很容易波动, 生活、学习上稍微的变化也能对其产生影响。针对调查, 根据艺术专业女大学生情绪体验强烈的特点, 给与更多地关注, 帮助其掌握情绪调节、情绪发泄的一些方法, 有利于提高她们的情绪调控力, 增强心理抗压力。因此, 积极调动女生的积极性, 合理调节情绪, 帮助她们克服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从而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 去勇敢地面对遇到的各种心理冲突。

3.3 适当进行体育运动,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近年来, 体育运动被公认为一种简单、经济、易操作的心理治疗方法, 它不仅能促进身体发展, 丰富情绪体验, 改善情绪状态, 而且能够培养良好的情操与意志品质, 为他们塑造强壮的体魄, 及其心理健康奠定坚实的生理基础。有研究表明, 以“娱乐消遣”为动机的大学生, 他们通过体育来消除烦恼、广交朋友, 在锻炼中情绪高涨, 直接给大学生带来愉悦的感觉。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 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1]另, 根据运动医学的研究, 每周3次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的体育锻炼, 对于增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预防非感染性疾病及缓解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有着积极意义。[2]

3.4 加强朋辈辅导, 提升自助的能力

朋辈辅导是“一人帮大家, 大家帮一人”的互助性的辅导方式, 在互助-自助的机制下, 体现了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它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纵深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而且改变了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能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 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 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性。[3]实际工作中, 可以通过在各班选择相应的学生进行系列的培训, 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通过艺术创作、晚会、沙龙、论坛、QQ交流、主题班会等形式丰富其心理健康的素养, 使其能够独立地在班级或寝室开展针对性强的活动。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灌输方式, 而且通过充分调动团体的资源, [4]使其在互相帮助的情况下提升自助的能力, 减少了校园危机事件发生的机率。

3.5 用好网络教育, 拓宽心理教育的途径

网络的普及, 使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大显身手。网络的匿名隐蔽性给个性鲜明、小规模上课的艺术专业学生一个广阔的参与场所, 也给他们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和自由。他们不用再担心和害怕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会暴露, 能真实地表述自己的问题和期望, 从而规避了面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无效场景。积极推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既能保全学生的面子, 保护隐私, 又能够消除因自我暴露所带来的不安全感, 营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拓展了减压的空间, 更利于激发学生接受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 从而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提高他们自身的免疫力和判断力, 保证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同时也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S

参考文献

[1]郭健, 吴洪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科学之友, 2010 (6) :143.

[2]吴永慧, 张宝荣.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5) :923-925.

[3]粱真真.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5) .

非艺术专业学生 篇11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创业教育

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说,其主要是结合艺术设计这一特殊的教育活动所实施的特殊教育手段,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几年,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我国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选择进入到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之间的竞争和更为激烈。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要想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就十分有必要探索更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对策,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竞争能力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涉猎广泛的专业学科,学科确立至今约30余年,因其在专业理论领域内的涉及广泛和技能要求的多样化,被誉为现代环境科学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门学科。由于,这项学科在我国确立时间不长,因而在学科发展的教学模式上较多的借鉴了日本相关学科构建的教学体系。

从我国各大高校的专业教学体系上看,我国教学体系的组织按照一定的知识逻辑,可划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这三个类型。而教学目标才是学科教育的根本出发点,针对我国室内设计行业发展的现状,诸多院校已经成功地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国内的业内经济发展,在引进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出极具中国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

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问题

2.1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一般来说,我国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主要由年轻的教师担任,他们大多数为高校毕业生,虽然具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和理论技术,但是在工作实践方面往往缺乏一定的經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育能力不足,无法对学生艺术设计实践能力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社会竞争能力的获取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

2.2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完善性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在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缺乏完善性,实践教师、实践教学以及实训课程的开设都相对独立,尚未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教学效果也相对较差,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很难得到相应的培养。

2.3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够全面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开始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开设了实践教育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理论支撑,导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都由本校专业教师完成,社会企业参与度相对较低,导致课程内容的选择过于片面,无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措施

3.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说是首要的。当前阶段,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还比较单一,以介绍创业流程为主,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开设《市场营销管理》《消费心理学》等与创业有关的课程,构造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可以了解创业所需,并为今后的创业做必要的准备。通过这些与创业相关课程的学习,老师可以穿插与创业有关的真实案例,学生可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得到创业教育的培训,从而为以后的创业打好基础。每年新生入学时可开展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也能引导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2推行设立新型教学方式

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对于创业教育的束缚,推行建立新型的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创业是需要创新意识的,以班级为单位由老师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已经难以给创业教育带来较好的教育效果。为了适应创业这个新的教育活动,推行设立新型教学方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来说十分重要。设立不同方向的工作室由企业专家和资深老师协同进行领导,以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标准要求自己进行创业实践,通过实际项目的训练来增加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同时也在市场第一线中了解客户需要,为学生以后的创业做好准备。以设计工作室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方式的设立不仅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的机会,也通过准公司化的运作来了解市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公司的真实需要,对于学生的创业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效果。

3.3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微博、论坛、兴趣小组、微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畅谈以及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通过参观设计公司、创业产业园区、设计展览、博物馆等,以及定期举办专业技能比赛,专业汇报展。毕业设计展等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创新范围和艺术氛围,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本校摄影专业的学生经常组织参加摄影展,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影楼电商等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学院还特意设立了系部专业公众号,经常采用摄影专业学生作品进行新闻报道,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向宣传各种专业知识,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4.结语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日渐受到相关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基于社会人才培养需求以及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需要,十分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引入到艺术设计专业中,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宁.探寻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之路[J].成功(教育),2010,02:201-202.

[2]端文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265-267.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 篇12

由此看来,对于设计专业的学习,不仅仅只留于对设计元素的探究与应用,更加深刻地研究文化与设计的关系,将文化的内涵注入设计行为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向,从而引导设计专业学生的正确设计观。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艺术、文化、经济、乃至哲学等学科完美结合的一项实用型专业。一些外行人将它曲解为是一种用电脑处理图片或渲染效果图的纯技术性行为,这种误解除了来自于行外人的认识不深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本专业的从业者在设计活动中造成的一种假象。在当今市场上,大大小小良莠不齐的广告装饰公司铺天盖地,将纯商业性的广告宣传图片或是千篇一律的华丽室内效果图通过电脑绘图软件处理后就大量推向市场。而不知在这些所谓的设计作品背后,艺术的成分有多少?文化的内涵又有多少?对于设计的曲解也是无可避免的。但我们始终相信,这种现象只是局部的、暂时的,随着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品味、原创性的优秀作品将会层出不穷。

所以,现代的高等教育也已经不是单纯的技能培养,更多的是对学生多方面才能的挖掘与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尤其是艺术设计这种特殊专业的学生更是要拓宽他们的多广度多层面的文化知识,才有利于今后设计道路的畅通无阻。那么,如何进一步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及艺术素养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训练扎实的绘画基础,把美术训练融入实践,学会用图形表达创意思维

这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要的,也是最基础的。电脑永远不可代替人脑,鼠标永远不能代替人的双手,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人的创意思维犹如泉涌,要通过手绘的大量草图捕捉灵感。往往设计的创意思维要通过手绘图形快速表现。设计小组可以快速进入讨论修改,扎实的手绘功夫表现贴切有利于设计的深入。不仅如此,很多优秀的平面设计也都是手绘作品,因为它具有更强的人性化特征,贴近生活、贴近纯艺术风格,更体现其艺术价值。手绘效果草图也可以应用于多媒体设计的创意阶段,如影视广告的故事板绘制。现代设计,如若将画笔与鼠标完美结合起来,所要传达的视觉信息将会更加出彩。目前利用手写板绘制的手绘感招贴设计在传统设计与电脑绘图之间已经游刃有余,成为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这也是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招收美术特长考生的原因,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后继续一到两年的素描色彩课程训练,还可以再开设一些手绘效果图的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快速表现能力。

二、博览群书,拓展专业以外的社科与自然科学类读物。深入结合生活体验,在设计实践中激发灵感

广泛阅读是每一个人成才的必经之路,通过多种学科内容的优秀书籍信息获得广阔视野。这对于设计专业学生很重要。设计以人为本,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自觉地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把知识合理应用于生活。作品蕴藏较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恰恰体现设计委托者的更高品味与层次。除了平时增加阅读量,积累知识之外,本专业的杂志期刊、学术论文也可以帮助设计专业学生随时掌握最新设计动态,学习较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增长见识,取众家之长为自己所用。

三、学会交流,开拓眼界,大胆走出课堂。从学术自觉的高度理解设计这种物质文化的厚度与广度

走出校门,多去看看别人的东西,不论纯艺术绘画,还是设计作品,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避免把知识禁锢于书本或是课堂。可以多参加一些各高校间的作品交流活动,参观一些名人画展,设计展;还可以经常去艺术馆、美术展览馆和历史博物馆去取取经;甚至在采风、考察活动中广泛了解当地民族特色文化,收集素材充实自己的资源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虚心请教学习,比较观点、提炼精华、学习经验……慢慢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多听多看多问中不断进步。设计不是独立存在的行为,坐井观天的学习方式不可取,要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

四、以联系的观点看待设计。尝试用发散性的思维把设计与其姐妹学科联系起来应用

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清楚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设计这三个姐妹学科的不可分离性,单纯地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去了解一些建筑和城市规划知识才能工作地更得心应手。如果要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是否考虑到建筑色彩与所在地的民俗文化关系、现有科学技术的条件限制;是否考虑到植被的选择、铺装材料的适用性;注意把握建筑高度与前广场面积的比例关系等等。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问题在于从何了解、如何了解、了解多少。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学习知识的途径更为多元,除了学校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之外,电视、广播、网络同样含有大量的可用信息,关键在于选择性地吸取优质信息。

除以上所提到的几点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社科知识,也包括哲学、音乐、舞蹈、体育等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让设计从业者有更独到的审美眼光看待艺术。设计与文化不可割舍,文化对于设计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在今后的设计道路上,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会让你感到设计工作别有一番情趣,让你在今后的职场中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校管理之初中德育下一篇:电力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