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女研究生

2024-07-10

艺术专业女研究生(精选8篇)

艺术专业女研究生 篇1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其中艺术专业研究生人数增长最为迅速。研究生就业形势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 变得越来越严峻, 艺术专业女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步凸显, 数量庞大的艺术专业女研究生就业群体普遍呈现就业率低, 签约晚或不签约的问题。对艺术专业女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艺术专业女研究生存在特殊性

1.1性别。女性由于自身条件的特殊性在就业时面临很多限制, 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收男生, 女生在就业时劣势明显。

1.2年龄。女研究生毕业时年龄通常接近25岁到28岁, 大多数在工作不久就会考虑婚育问题。婚育之后, 女性要承担起大部分的家务劳动, 时间和精力相对容易分散, 难免会使用人单位承担比录用男毕业生要多的成本。

1.3性格。艺术专业女研究生长期受到艺术教育和熏陶, 在艺术学习中, 强调追求自由和独立, 强调个性张扬和性格突出, 情感比较丰富但不擅表达。

1.4求职困难。艺术专业研究生数量庞大, 女生居多, 而用人单位更倾向招收男生, 这就加大了艺术专业女研究生的求职难度。

2. 艺术专业女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2.1 艺术专业女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

为了解艺术专业女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 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笔者采取抽样问卷和随机访谈的方式在艺术专业女研究生中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3%的艺术专业女研究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 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过明确规划, 对自己的职业方向依然有些迷茫, 求职准备也不够充分。61%的同学希望借助职业测评来了解自己适合从事的职业。95%的同学认为学校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课程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75%的受访者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的职业优势, 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由此可见, 大多数艺术专业女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 急需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2 艺术专业女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

问卷和访谈的结果显示:艺术专业女研究生对职业的选择、事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等不考虑自身因素, 总是受职业发展前景、薪资待遇、职业社会地位、父母影响等。外企是她们的首选, 政府机构次之, 国企排在第三, 她们对民营企业等认同度不高。如许多毕业生将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在教师、公务员等比较热门的职业, 并不顾忌自身喜好, 对职业的选择缺乏坚定的信念, 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1]。

2.3 艺术专业女研究生缺少系统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目前, 高校对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都不够重视, 普遍没有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纳入教学环节, 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力量薄弱, 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研究生辅导员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面的专业化训练, 从而导致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 对学生指导有限[2]。

3. 改善艺术专业女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对策

3.1 有针对性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

高校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给予高度重视, 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纳入教学环节, 结合研究生学制特点和学习方式,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有针对性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

对于艺术专业女研究生, 学校要从艺术专业女研究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出发,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授课内容中, 应着重心理健康、就业技巧、形象礼仪、自身权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指导, 提高艺术专业女研究生择业心理健康水平和择业竞争性[3]。

3.2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当前就业指导人员严重缺乏专业化训练, 从而导致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校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培养, 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包含研究生辅导员、心理咨询老师、职业生涯规划老师、就业老师等, 共同服务于艺术专业女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同时要积极调动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 让研究生导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来, 他们对研究生的影响更大[4]。

3.3 分阶段对艺术专业女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研一期间, 主要对艺术专业女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教育, 培养研究生对职业和自我的认知能力,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有意识地关注就业形势, 根据职业目标, 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科研计划、综合能力提升计划等。

研二期间, 根据艺术专业女研究生性格特点进行相关训练, 提高她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帮助学生调整个人职业规划, 使职业规划更适合自己, 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她们的个性相匹配。

研三期间, 学生即将面临就业, 在求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 研三期间应主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对艺术专业女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 帮助他们走出思想、行动等方面的困境。

总之, 艺术专业女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案, 可以帮助艺术专业女研究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教授职业生涯规划方法, 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提高她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完善和改进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有效促进研究生就业, 从根本上提高艺术专业女研究生的就业率, 从而提高学校研究生总体就业率。

摘要:艺术专业女研究生这一特殊群体在就业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本论文在了解艺术专业女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基础上, 挖掘她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需求, 提出改善艺术专业女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艺术专业女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参考文献

[1]雷励.研究生就业指导实践模式探索[J].就业指导, 2013 (8) :47-50.

[2]葛阳阳, 杨娜, 范洪涛.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思考[J].世纪桥, 2012 (1) :92-93.

[3]王娟娟, 张海林, 陈文卿.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 (1) :124-126.

[4]雷蕾.艺术专业研究生的就业特点分析与就业工作的开展[J].就业, 2012 (5) :190-191.

艺术专业女研究生 篇2

130100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

研究方向介绍:

1、文化创意产业

2、艺术文化学

3、艺术哲学

4、艺术教育学

主要课程设置: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学、艺术文化学、文化产业研究等

研究成果介绍: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是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之后,在原艺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成功申报的新的一级学科硕士点。本学科点拥有艺术文化学、艺术哲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管理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点拥有李凤亮、吴予敏、李蕾蕾、黄永健、周志民、陈敏、田少煦等在艺术学、艺术哲学、艺术文化学、艺术管理学以及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具有突出研究成果的著名学者。近年来,本学科点骨干教师在《文艺研究》、《艺术百家》、《文艺争鸣》、《艺术学研究》、《艺术学》、《文学评论》等权威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了《艺术文化学——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等艺术学理论专著5部,承担包括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15项。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依托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和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和学术研究环境等方面,拥有较为突出的办学优势。

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本学科点重视对于学生的艺术批评能力和文化产业研究能力的培养,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具体的研究实操能力,通过三年学习,学生可望在理论研究方面得到提升,并顺利进入当代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领域文化科学研究、艺术教学、艺术产业实操、文化产业管理等

学制:三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130400美术学(一级学科):

研究方向介绍:

1、版画史论

2、版画与数字图像应用

3、中国画

4、油画

5、综合绘画

研究成果介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美术学专业,2004年成功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人。现有硕士生导师13人,其中教授8人。本专业近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各种项目经费总额达500余万元,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系统完备。近年来美术学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术研究能力不断增强,侧重高水平学术人才培养,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传统底蕴,并注重兼容性、当代性和地域性的美术教育、艺术研究体系。

主要课程设置:中外版画史、版画学导论、美术史专题研究、中国画写生、传统绘画精品研究、油画人体、油画基础、当代绘画形式研究、综合材料表现等

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版画研究、学制:三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130500设计学(一级学科):

研究方向介绍:

1、产品艺术设计研究

2、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3、服装艺术设计研究

4、动画设计艺术研究

5、平面艺术设计研究

6、设计史论研究

研究成果介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0余人。现有硕士生导师20人,其中教授9人。本专业近五年在各种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承担包括国家艺术学重大课题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8项,各种项目经费总额达500余万元,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系统完备。近年来设计学专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术研究能力不断增强,侧重高水平学术人才培养,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传统底蕴,并注重兼容性、当代性和地域性的设计教育研究体系。美术教育、专业绘画等

主要课程设置:设计美学、设计艺术思维方法研究、专题设计、专业实践

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艺术设计、设计与科学研究、高级设计管理和高等学校设计艺术教育学制:三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

135108艺术设计(专业学位):

研究方向介绍:

1、产品艺术设计研究

2、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3、服装艺术设计研究

4、动画设计艺术研究

5、平面艺术设计研究

6、设计史论研究

7、创意产业策划与品牌设计管理

8、公共艺术

研究成果介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2年开始招生,现有硕士生导师20人,其中教授9人。本专业近五年在各种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承担包括国家艺术学重大课题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8项,各种项目经费总额达500余万元,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系统完备。

主要课程设置:设计美学、设计思维方法研究、设计语言研究、设计专题研究、设计实践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各类设计公司设计师、企业策划、设计教育等

学制:三年

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特点的研究 篇3

关键词:钢琴艺术指导;琴演奏;钢琴伴奏;专业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激烈的竞争日益加剧,在钢琴教学中不再局限丁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逐渐涌现出一些具有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学科门类。特别在钢琴教学中,“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出现不再局限丁传统教学方式的培养目标,而逐渐成为集钢琴、声乐、器乐、作曲、音乐史、语言、文化素养等不同专业范畴的一门学科,是一门有着自己独特内容、规律、逻辑和特点的学科,同时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在国内是个新兴专业,如何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逐渐完善与发展,这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研究钢琴艺术指导在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促进和推动该学科专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进一步明确该项目的意义,加强学科理论基础,了解其必要性、特殊性和可行性对该学科的建设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l 国内外研究现状

钢琴艺术指导这一专业在国内仍属新兴专业,诸多方面仍处丁起步状态,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和潜力。由于这一专业涉猎了钢琴、声乐、作曲技法、音乐史学、多门语言等不同范畴的特殊专业,注定了在其发展过程中要面临诸多问题。尽管如此,国外的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国内的钢琴教育家们也在不断努力寻求这一专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国外,钢琴艺术指导专业作为艺术院校的课程,于20世纪初开始,在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意大利、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等的一些音乐院校里先后被开设。在专业方面也进行了明确的、详细的划分。主要分为歌剧排练教练、艺术歌曲演奏、声乐艺术指导教师和音乐会伴奏家等有所关联但目标不同的专业。

例如,艺术歌曲演奏,在国外属丁室内乐范畴,即钢琴家与歌唱家合作,诠释作曲家为钢琴与人声创作的歌曲,在这个过程中钢琴与声乐是平等合作关系。在国外这一专业主要由钢琴独奏家或声乐艺术指导教师兼任。但对艺术歌曲演奏家有一项特别要求:对作品中的诗歌有很深的理解和感受力,这就需要钢琴家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极高的外语阅读能力。

歌剧排练教练,是在欧美成熟、相对广泛昀歌剧市场发展过程中,为了节约歌剧制作成本而应运而牛的一门专业。其工作内容相当丁指挥助理,主要是在歌剧正式排练前,指导各位歌唱演员熟悉作品、把握风格、纠正语言,使得其后的正式排练时间大大缩短,从而极大提高歌剧制作效率。也有一些独立的歌剧教练开办的工作室,为竞争某一角色的年轻演员准备音乐作业,他们通常是某几部歌剧或某一语种歌剧的高级专家。他们的钢琴演奏技巧并不一定非常全面、扎实,但读谱(特别是乐队总谱)能力极强,善丁用钢琴模仿乐队的效果,并且对歌剧作品烂熟于胸,通常都精通两种以上的语言。

不仅如此,国外大多数音乐院校还在该学科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同定的教学模式及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开课几十年间已经培养出大批的钢琴艺术指导硕上和博上,他们都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从附中二年级就开设此课程,让学生能更早的、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去接触、了解和学习该课程。国外对钢琴艺术指导的教育从最初的开设到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还引发了对钢琴艺术指导教育的体制、课程、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其发展的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而在我国,从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在专业音乐院校里一直都没有开设该专业,直至目前还有的音乐院校的声乐专业课程还处丁无伴奏课程、无系统教材、无专门的艺术指导老师的“三无”状态,甚至一些音乐院校在专业课程中把伴奏工作交南钢琴专业学生来完成。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丁缺乏专业钢琴艺术指导老师的指导和系统的培训,加上部分学牛自身也缺乏对钢琴伴奏事业的重视与热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和学习,致使很多专业音乐学院的钢琴伴奏水平低下、管理混乱,严格影响了专业的教学质量。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有个别音乐学院开始建设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如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进入2000年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也相继开设该门学科。在这几年不断地摸索与实践当中,这些院校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毕竟该专业在中国开设的相对较晚,在很多课程设置上还不完善,缺少的、科学的系统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使这个专业系统还不完善,多年来都在不平衡中发展,所以现在的总体情况还处丁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2.1 主要内容

(1)钢琴艺术指导的含义:其着重丁“指导”的功能,是任何音乐作品完成的统一筹划者和组织者,同时也是组织者和参与者,它将从一个高丁操作层面的位置来审视音乐作品,组织和完成作品。

(2)与传统钢琴教学的对比:传统钢琴教学其主要培养目标是钢琴演奏家和钢琴教育家的专业人才;而钢琴艺术指导是培养具有全面综合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能力、良好的音乐修养和文化艺术修养的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3)钢琴艺术指导的意义:第一,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专业从开设到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相对比较丰富的经验,事实证明该专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我国声乐、器乐等专业艺术的发展,同时更大力推动了这些艺术专业的发展。第二,内因: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研究钢琴艺术指导在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促进和推动该专业的综合性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进一步明确该项日的意义,加强学科理论基础,了解其必要性、特殊性和可行性对该专业的建设与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钢琴艺术指导综合能力的体现:“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出现不再局限丁传统教学方式的培养目标,而逐渐成为集钢琴、声乐、器乐、作曲、音乐史、语言、文化素养等不同专业范畴的一门学科专业,是一门有着自己独特内容、规律、逻辑和特点的学科,同时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2.2 创新之处

以往的研究形式仅仅在于钢琴艺术指导与声乐演唱专业的配合上加以研究探索,声乐为主,钢琴为辅,而随着专业发展的多元化,以“钢琴”为主要研究对象,与多个专业门类相融合也逐渐作为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特点探究的重要发展趋势,同时,对钢琴艺术指导有一个更深层次,更细致的了解与分析。

3 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特点

在欧洲顶级的音乐院校里,钢琴艺术指导都有专门的研究方向,分工明确,有针对性的培养钢琴艺术指导的人才,所培养出的人才一部分作为演出人员活跃在舞台上,另一部分则投身到教育教学中,使得钢琴艺术指导这一专业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在国内,中央音乐学院借鉴了国外这一教学模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题研究,即主要针对艺术歌曲专题研究等。若要实现与国际接轨,特别是美声方向的钢琴艺术指导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为歌剧艺术培养出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人才是必要的。虽然歌剧起源丁欧洲,声乐作品浩如烟海,但在中国民族声乐迅猛发展的今天,作曲家们以改编的方式创作了一些大型民族歌剧并通过精心排练呈现给广大音乐学者及音乐爱好者,虽然中国的歌剧、艺术歌曲没有像国外那样健全、完善的演出市场体制,歌剧的制作和营销环节也相对较薄弱,但是中国的音乐家们也正在努力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魅力。优秀的钢琴艺术指导人才,对丁民族声乐的发展又可以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对丁民族声乐方向的钢琴艺术指导人才培养也是不能被忽略的。

4 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研究的方法

日前,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研究方向:声乐专业的钢琴艺术指导、管弦专业的钢琴艺术指导、指挥专业的钢琴艺术指导、舞蹈专业的钢琴艺术指导。但在国内仅中央音乐学院为声乐专业和管弦专业开设了艺术指导专业,其他院校只开设声乐艺术指导专业。而指挥专业和舞蹈专业的钢琴艺术指导研究方向还无人问津。其专业研究方向特点的全面化、专业化是这一专业发展必备的条件。虽然在声乐艺术指导专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缺憾。

钢琴艺术指导的研究首先应从学习与理论方面进行。收集中外已有的理论成果、资料,集各家之所长,通过实验探索和经验积累做出总结。当然,已有的理论并不能完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我们借鉴一些相关专业理论知识,选择适合本课题领域所需要的理论资料,进行实地研讨、访谈等形式,并结合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的一些理解与认识,进行具体分析、整合,更好地对钢琴艺术指导有一个深入、细致的研究,使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基础理论性研究走向日趋系统化、科学化、成熟化。

高职院校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女教师,教师专业化

当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十分突出, 作为一支十分重要的高校教师群体, 高职院校女教师的专业化问题不容忽视。由于高职院校女教师在成长与发展中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专业化过程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新时期高职院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关注和研究女教师专业化的实现路径, 这是保障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当前高职院校女教师的发展现状

据《中国性别统计资料》分析, 1980年, 女教师占高校教师总数的25.5%;1990年占29.1%;1999年上升到37.6%;2004年达到了42.89%。近年来, 30岁以下的大学教师中女性比例高达49.3%。这些数据足以女教师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上海市为例, 2006年上海市8所高校教师男女所占比例分别为55.2%和45.8%, 女教师人数比例低于男教师8.4个百分点, 其中高职高专男女教师人数比例接近l:l;在学历方面, 2006年上海市8所高校男教师的学历层次高于女教师, 与男教师相比, 高职高专女教师的学历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在专业技术职务层次方面, 2006年上海市8所高校教师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上, 女教师的劣势地位相当明显, 拥有正高和副高专业技术职务的女教师分别只占16.74%和38.86%, 其中拥有正高专业技术职务的女教师人数, 在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均在2O%以下;从高校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情况分析来看, 总体上, 校级女性领导人数仅占11.11%;院级领导中女性稍多, 占17.94%;而高职高专似乎是男性的天下, 校级领导中女性仅占11.11%, 院级 (系) 领导全部为男性, 可以说, 目前女性参与高校决策和管理的程度相当低。 (1)

为进一步了解当前高职院校女教师的发展状况, 笔者于2009年对安徽省某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该校成立于2000年, 现有在校生约11 000人, 共有教职工482人, 其中女教职工218人, 占45.2%, 女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有11人, 占副高以上职称总人数的20.8%;女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有26人, 占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总数的27.1%;“双师型”专任教师中女教师占29.6%, 副处级以上干部中, 女性有2人, 占7.7%。从女教师的分布情况看, 女教师主要分布在艺术系、经贸系和承担公共课教学任务的基础部。从2008年科研论文统计情况来看, 全年女教师共发表研究论文16篇, 占发表论文总数的13.2%。从近三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统计情况来看, 女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项, 占项目总数的12.7%。

综上分析, 女教师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占比例已经接近教师总数的一半。但是, 在专业发展方面, 高职院校女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与男教师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在实践技能和科研等方面, 女教师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二、高职院校女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类知识。根据教师教学活动的特点, 也可将教师专业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也称学科知识, 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是其知识结构的主要骨架,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条件性知识也称教育科学知识, 主要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当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学科知识) 达到一定水平时, 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高相关”关系。 (2) 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从总体情况来看, 当前高职院校女教师的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一方面, 高职院校女教师目前的学历以本科为主, 不少女教师所具备的本体性知识不能满足高职教学中“必需、够用”的原则要求;另一方面, 从高职院校女教师的来源看, 多数高职院校女教师不是来源于师范院校或师范类专业, 她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 女教师所掌握的条件性知识相对匮乏, 多数教师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来自于任职时的岗前培训, 教学中很难做到合理施教。

(二) 实践能力亟待加强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培养在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应既具有能熟练传授课程的知识, 又具有较强实践指导能力的素质, 即“双师”型教师, 这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从调查情况看, 高职院校女教师的实践能力亟待加强。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中女专任教师只占29.6%;在关于“专任教师深入企业锻炼的意愿”调查中, 只有11.2%的女教师愿意到企业实习锻炼一年以上, 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在机电类、土木类、化工类的女教师中, 72.4%的女教师反应自己在进行实践教学中“力不从心”。

(三) 职业倦怠问题突出

大量研究表明,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之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因不能有效应对工作的压力而产生的极端心理反应, 是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 教师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就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3) 教师体验到职业倦怠后, 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 其教学准备的充分性和积极性降低, 其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 甚至其婚姻、家庭及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影响。 (4)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高职院校女教师不仅要面对日益复杂的教育教学任务, 还要努力适应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不仅要面对家庭生活的压力, 还要在课堂中面对个体差异性较大的高职学生。从课题组调查的情况来看, 当前高职院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比较突出, 专任教师中有大约72.6%的女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职业倦怠问题, 这些女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一方面来源于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实践技能、科研水平等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 更主要的是来自于教学中教学效能感太低, 特别是面对大多数高职生低学习动机时, 女教师难以应对, 工作中缺少成就感。

三、高职院校女教师专业化的路径选择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有漫长的过程, 它不仅与教师、学生、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发展状况有关, 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多个层面。美国学者格拉特霍恩 (A·Glatthorn) 认为, 影响教师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教师个人;教师生活、工作的情境;促进教师发展的特殊介入的活动。叶澜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来源有三大因素:一是教师在日常专业生活中所遇到的必须解决的问题或者关键情境;二是在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引导下教师自身对专业发展的主观追求;三是外界的各种教师教育的支持。 (5) 因此, 实现高职院校女教师的专业化, 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 构建科学的高职教师教育体系

教师专业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教学专业化;二是教师教育和培训专业化。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加强教师教育是当前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目前, 我国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做法:第一是树立专业化教师的教育理念;第二是进一步完善与创新教师教育制度;第三是改革与发展教育科学, 包括重建学科教育学, 开发和重建基础教育课程, 重建校园文化;第四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6) 因此, 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无疑对教师专业化进程有着决定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既包括职前培养、入职教育, 又包括职后的继续教育和到企业的锻炼等, 其教育形式也正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当前, 开通、拓宽高职师资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形式和内容, 被认为是师资培养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高职院校要根据女教师队伍结构现状, 积极支持和鼓励女教师参加和接受职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要努力将教师教育制度化、立体化和系统化, 充分利用和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和企业的资源, 逐步提高女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一方面, 高职院校积极利用教育部和教育厅设立的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 在进行硕士学历教育和专业知识进修的同时, 还要着重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对女教师进行培训, 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 让教师能够将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带入高职课堂;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还要把师德教育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 加强对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努力提高高职女教师的师德素养。

(二) 建立有效的教师发展激励机制

激励是激发人的内在动机, 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教师激励是指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勉励教师向期望的方向努力。教师激励是一种引导活动, 是一种教育活动, 也是一种管理活动, 它能够通过外部的刺激、灌输与影响, 把激励的内容转化为教师个体的思想和自觉行为。 (7) 激励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 它有利于鼓舞教师士气, 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学校凝聚力的加强。教师激励是教师专业化的助推器, 有效的激励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广大教师更加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女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状况, 建立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 能够有效地促进包括女教师在内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高职院校一方面要认真了解女教师的发展需要, 要能通过满足其需要来达到激励女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不仅要制定师资队伍发展规划, 还要帮助和引导教师个体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并通过满足教师个体的发展目标来激发教师的行为朝向其所期望的目标, 以及通过强化的手段来规范教师个体行为, 使其行为更具方向性与指向性。

(三) 完善女教师专业化的社会支持体系

社会支持是来自他人的一般性或特定的支持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 使个体免受不利环境的伤害。社会学认为, 社会支持是一种资源, 是个人处理紧张事件问题的潜在资源, 是通过社会关系、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所互换的社会资源。

当前, 高职院校女教师专业化的最大困境主要体现在:家庭与事业难以两全;升迁的机会太少;缺乏社会系统的鼓励与支持;能力受怀疑因而得不到认可和重用;男女机会不平等;待遇过底, 工作量大, 无暇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学校环境中存在一些性别偏见;国家政策及学校举措不够, 没有给予女教师充分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家庭负担重, 工作成果得不到认可, 个人想法和意见无处表达。总之, 高职院校女教师专业化的最大困境就是社会支持系统乏力。因此, 促进高职院校女教师的专业化, 必须努力构建和完善女教师专业化的社会支持体系。

一方面, 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有效措施, 支持和鼓励女教师接受继续教育, 平等对待女教师的发展要求, 为女教师进入企业实践锻炼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 高职院校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 帮助女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女教师有一个轻松愉悦的工作心态, 有效消解女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 鼓励女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 不断增强女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提高女教师的专业能力, 强化女教师专业化的动力。

注释

1 高耀明等:《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载于《高等教育研究》, 2008年第8期, 第75-79页。

2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 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9年, 第38-39页。

3 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 载于《辽宁教育研究》, 2003年第11期, 第46页。

4 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预防》,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 第29页。

5 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年, 第313页。

6 靳希斌:《教师教育模式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15页。

艺术圈的那些女人们 篇5

三月总是有着一种蠢蠢欲动的意味。经过了一个春节的沉寂,随着气候的日益暖和,艺术圈也开始显出热闹来,无论是画展、拍卖,还是沙龙、博览会,总是攒了艺术圈的各路英雄们欢聚一堂。其实,艺术固然是吸引大家眼球的中心,但是任何一个活动,任何一次盛事,如果少了女人们的参与,难免失了几分色彩和趣味。对于艺术圈的那些女人们来说,她们身上的色彩不免更为浓烈一些,各个领域、各种风格都不乏各种爱出色的女人。她们或美丽、或知性、或精干、或个性,但是无论是哪种形态的外显,

不可掩盖的是她们共同的才气和能力。她们组合成一股逐渐上升的洪流,让性别权力的天平不再过于失衡。如果把每一个女人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我们发现原来艺术圈的这般五彩缤纷与这些女人们是密切相关的。一个“色”字,既是艺术的精魂,也是女人们的核心。在这个初显生机的三月,在我们即将要感受春天的姹紫嫣红的时候,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些精彩绝伦的“色”女们。

蓝色·刘苗苗

深蓝是刘苗苗给笔者的感觉,果敢的女性,但不失温柔深邃。时光赋予她的更多的是深度。谈笑间,并没有大导演的咄咄逼人,反而亲和有加,像她自己说的,生活中我不想控制任何人,也不想被任何人控制。

艺报对话:导演刘苗苗

艺报:做一个导演实际上压力是非常大的,你通常会什么方式解压?

刘苗苗:我并没有刻意解压的方式,当我在工作遇到问题的时候,我反而会更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对于电影导演来说电影其实是一项非常巨大的工程,需要足够的理性去支撑它。就如同一场战争开始了,你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压力,任务在肩上,你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

艺报:你在工作之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刘苗苗:导演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在工作中有时候是需要强势的,因为需要去控制问题,指挥全局,这是我的责任和工作。但在生活中,我决不想去控制别人,当然我也不会被别人控制。

艺报:在你的执导生涯中,最快乐的回忆是什么?

刘苗苗:我最快乐的事情还是和工作有关。我有一部拍得非常辛苦的片子《杂嘴子》,但是那些回忆想起来都是很美好的,因为是我想要去做的一件事情,自己编剧、导演。那个过程对于我来说已经不是一种工作,是跳出工作之外的一种追求。我想对于每一个有职业生涯的人来说,能跳出工作的范畴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都是一种快乐,那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快乐。

艺报:你对自己最满意的片子是什么?

刘苗苗:套用媒体的话来说,电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像话剧,落幕以后,如果你觉得不满意或者觉得哪里可以做的更好,下一次还有修正不足的机会。但电影没有这种机会,一旦成型就尘埃落定了。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不敢说哪部片子是我最满意的。

艺报: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你自己,你觉得是什么颜色?

刘苗苗:(笑)这个问题应该是问小女孩的,该去问十年前的章子怡、巩俐。不该问今天的刘苗苗啊。

艺报:其实不一定,颜色应该是贯彻一个女性一生的。

刘苗苗:如果你一定要我说,这世上所有的颜色我都喜欢,人生这么复杂怎么能用一种颜色形容。一个人的一生要经历那么多的阶段也不是单一的颜色能够代表的。所有的颜色都是美丽的,那是大自然赋予的,整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才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紫色·向京

向京的气场是非常特殊的,她一直保持着朴素亲和的作风,不轻易被潮流文化所影响,对世界的认知有很强的自我性,她乐于玩精神游戏,观察他人的灵魂,表现内心的纠结。她不但像一个艺术家那般做雕塑,也像一个哲学家那般思考。在现今人们习惯于被灌输思想的时代,向京的深邃让她在人群之中凌然独立。向京的丰富性很难说是一种颜色就可以概括的,但是在记者撷取最主要的感受中,如同紫色一般,她高贵优雅,但又知性神秘。

艺报对话:雕塑家向京

艺报:你觉得女性身体最令你着迷的地方是什么?

向京:身体不过是个载体而已,我不是对身体本身着迷,我们的灵魂和精神一个寄托之所,人存在于世须依赖的肉体形态而已,我对人性、灵魂感兴趣,这些信息也会通过身体这种载体透露出来,我也只能通过这一部分去表达我的理解。

艺报:力量感和悲痛意识,这是我在你作品中所捕捉到的感受,这是在一般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较为鲜见的,你在现实中有这些切身感受吗?

向京:身体感受是人存活于世很重要的一部分证据,比如痛感,是相对于生存本身而言的困扰和迷惑,这是我一直感兴趣的主题。人类活着会经历很多痛,像失恋、灾难等都会给我们带来悲痛质感,我把这种情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因为人类的感受是相通的,观者可以引起共鸣。至于力量感,不在乎于表达的使劲,而在于传达到位,直指人心。这和我们的生活平淡与否无关,艺术作品将我们一些内心隐秘的感受真实强烈地表达出来,对于很多有相同感受的人来说是一种触动。

艺报:你觉得生活中的那些困扰和迷惑在艺术表达中可以解决吗?

向京:即便不能解决,也是一种释放吧。艺术家比较幸福的地方是他有一种表达的渠道,艺术家一般都比较敏感,对事物的感受也很强烈,可以说是平常人感受的“加强版”,这种内外情感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外化后心态就会得到调节,就像一般人在遭遇不顺时和人倾诉后就会好受很多。当然,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个人体验,而是人类的某些共通的体验。对我这样生活经历简单的人来说,是通过艺术来成长的,因为你在表达的时候会有思考和反省,创作的过程中会把问题不断地深入,一方面解惑,一方面精神认知也会有提升,解决了一个阶段的问题,也许可以进入另一个层次。

艺报:现在名气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向京:我倒没有特别考虑自己是不是有名气。不过生活是富裕了,不用再考虑生计的问题了,所以做很多事情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摆脱如权力、机制的束缚,有很多想法可以实现,创作也更自由了。负面的可能有部分东西自我放大了,但是目前还好。如果能够获得“权力”影响别人多做些帮助别人的事我也很愿意。

艺报: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自己,觉得什么最接近?

向京:很难用一种颜色来代表自己,因为我一生都是在认识自己的过程。

灰色·郭晓彦

当代艺术圈里,郭晓彦是为数不多的女策展人之一,而做得如她这般风生水起的更是少之又少了,尤伦斯首席策展人,民生当代艺术研究中心首席运营官,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副馆长,她有过的光环很多。但是你见到她本人时,你几乎感受不到名人的气势,衣着朴素,笑容可掬,说话轻柔,但是由内而外散发的知性气质轻易泄露出这位女性的独特之美。她把自己形容成灰色,确实,灰色咋一看上去并不出众,但是姹紫嫣红看遍后,仍然觉得还是灰色最经看、最百搭,而且永不过时。

艺报对话:策展人郭晓彦

艺报:作为一名当代艺术圈里很有影响力的策展人,你认为自己算成功了吗?

郭晓彦:我觉得不算吧,策展对我来说是一种生命实践,我觉得这是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让我与自己的理想达成一致。

艺报:你如何看待男性在当今艺术圈里主导话语权。

郭晓彦:在中国,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我平时会很关注女性艺术家,在策展上也尽量加入那些优秀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

艺报:你觉得女性策展人的身份给你带来过什么影响吗?

郭晓彦:会有的,但是自己并不是太在意这个事情,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艺报:策展人的工作是不是很辛苦?

郭晓彦:是的,因为策展基本上就是要把一个展览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并付诸实现,就相当于一个导演的角色。有时候考虑的事情会特别多,你要和艺术家沟通,实现他的想法,这个协调的过程会有许多困难和挑战。当然我觉得这些问题的解决得益于我们的策展团队,所以现在处理这种问题也会比较熟练了。

艺报: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自己,觉得什么最接近?

郭晓彦:灰色吧。我比较喜欢黑白灰这三种,平时着装也偏这些色调,因为看着干净利落,显得很中性。至于那些比较亮的、比较女性化的色彩,我一般都不怎么喜欢。

艺报:那你性格也是属于中性吗?

郭晓彦:(大笑)我觉得我的性格很女人啊。

橙色·卜桦

岁月静好, 从容奋斗应该最适合形容卜桦,少年成名但却淡然处之,奋斗但不激进。莫名地喜欢墨绿色,或许这才反应她的性格,淡然但是却又充满生机勃勃的感觉。但笔者眼中的她却更倾向于橙色,言语间带着浅浅的暖意,不疾不徐地工作,选择最舒服的状态工作。

艺报对话:数字艺术家卜桦

艺报:你觉不觉的你自己是张爱玲形容的那种“成名要趁早”?

卜桦:大概十岁的时候,自己的一张画儿上过邮票。于是接下来很有一阵子没上学,和这套邮票的其他三个小作者,到处巡回表演画画,没事儿到钓鱼台国宾馆被领导人见见,坐一块儿拍拍照什么的。电视台在长城上,拍摄我们四个小朋友画长城的过程。回到学校之后很久还有人不断往家里寄明信片和信件,很客气地让我在上面随意画点儿东西再寄回去。那个时候的大众媒体远没有现在发达,想想觉得很遥远很陌生,也完全没感觉和其他小朋友有任何不同。这大概算第一次,第二次是2002年做完网络动画《猫》之后的两三年里,又来了一次和媒体密切交往的小高潮。不少电视节目和杂志都做过,还是没什么感觉。你说的这个所谓的“成名”,好处就是在专业的范围内,不时有机会主动找上门来,不必自己去兜售。

艺报:外界的过多关注会不会让你觉得有压力?

卜桦:假如像艺人明星一样走哪儿都被认出来,那可太有压力了,但显然我们不是这路子,所以自然还谈不到压力。不过有一阵子隔三岔五就有媒体来家聊会儿,确实有点打断思路。我自己做东西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沉进去,有个连续的过程。这个不跟织围脖似的,随时顺手就能织会儿。

艺报:你自己的最喜欢觉得最能够代表自己的作品是什么?为什么?

卜桦:我觉得是2008年的《野蛮丛生》和2010年的《LV森林》这两部动画短片。因为那个时期比前几年成长了不少,已经过了只关注自己内心情绪的阶段了,这两部片子都反映现实社会的。具有一些批判或反讽的因素,想象力和背景图的绘画层面也比较喜欢。在新浪微博里有这两个短篇,搜索“卜桦ART”。

艺报:对于你来说工作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吗?

卜桦:是。不是说工作使人免于贫困和无聊吗。闲下来太容易焦虑,而且这似乎也是我能做的里最擅长的一件事。

艺报:请形容下你最近的工作状态?

卜桦:最近在准备今年的展览,作品包括新的数字绘画系列和动画。每天的状态就是早起早睡,在电脑前安静度过一天中的大部分时光。在不太需要动脑筋的部分——例如画背景图时,我喜欢一边画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听着评书,相声,讲座,情景喜剧。时光显得安详从容。

艺报: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自己,你觉得应该是一种什么颜色?

卜桦:第一反应是墨绿色,但不知道为什么。

绿色·于筱

作为一个典型的80后女孩,于筱有着这一代人的开放和理想,也有着这一代人的迷惘和安逸。他们有一个美好的童年,现在已经迈入成人队伍的他们在社会的历练中遭受过很多波折,所以童年时光的单纯快乐对他们来说是现在的精神寄托,弥足珍贵。《未央》系列作品是于筱封存在内心深处关于成长故事的深切表达,也代表了80后的集体回忆。但是现实中的于筱显然更为开朗活泼,说话轻快明了,在她身上,很容易被那种年轻生命的朝气蓬勃所感染。如同绿色,生之希冀。

艺报对话:摄影师于筱

艺报:你让大家记忆最深刻的一组作品就是一个《未央》中小女孩的形象,这也是你本人,是不是自己的隐喻?

于筱:最开始是因为要做一组关于童年生活的作品,也想过直接用小孩模特,但是后来觉得用自己的形象更能表现那种真实的情感。同时,我也觉得这是一个身份替换的游戏,用成人的自己来表现孩童的记忆,比较有趣。

艺报:你觉得摄影让你有哪些乐趣?

于筱:很多人都认为摄影比较真实,因为它是对客观物象的再现。但是,现在摄影其实有很多造假,越来越偏向主观表达。这种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转换方式很吸引我。我的作品也是介于这二者之间,自己对现实的关注以及情感反应通过摄影这种媒介呈现出来,摄影能够恰如其分地表现我的想象世界。

艺报:从小就向往成为一个摄影师吗?

于筱:那倒没有,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后来画着画着就偏离了,不过不算大的偏离,摄影也是艺术的范围之内嘛。

艺报:对自己以后的定位是什么?希望成为大师吗?

于筱:我想艺术圈的每一个有志青年都希望成为大师吧,我也有这个梦想,但是大师是很少的,我只是希望走好每一步,至于能不能成大师就看机缘了。

艺报: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自己,觉得什么最接近?

艺术专业女研究生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课题组于2014年5月采用分层整体抽样的方式,共抽取新乡医学院1 066名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 036份,有效率为97.19%。其中,男生458人,女生578人。

1.2 测查工具

选用连榕的《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2]。该量表共20道测验,分为3个维度,即情绪低落、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对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得到总体的系数为0.865;选用连榕的《大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量表》[2],该量表共27道测验,分为4个维度,即情感承诺、继续承诺、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得分越高表示专业承诺水平越高。对量表进行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得到总体的系数为0.927,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76~0.843之间;选用黄希庭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3],该量表共44道测验,分为3个维度,即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得分越高表示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越高,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在SPSS 18.0上进行数据录入及相关的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女本科医学生学习倦怠得分

对学习倦怠3个维度得分采用±s形式表达,见表1。与连榕等[2]在2006年报告的大学生倦怠各维度得分相比,采用单样本t检验,成就感低和学习倦怠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情绪低落维度得分低于连榕所得数据,行为不当维度得分高于连榕所得数据。

与男本科医学生学习倦怠各维度得分相比,结果见表2。行为不当和成就感低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绪低落和学习倦怠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女本科医学生专业承诺得分

对专业承诺4个维度得分采用±s形式表达,见表2。与连榕等[2]在2006年报告的大学生专业承诺各维度得分相比,采用单样本t检验,情感承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理想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各维度及专业承诺总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理想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各维度及专业承诺总分得分高于连榕等[2]所得数据。

与男本科医学生专业承诺各维度得分相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分采用±s形式表达,见表3。情感承诺、理想承诺、继续承诺各维度及专业承诺总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规范承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规范承诺上,女生得分高于男本科医学生所得数据。

2.3女本科医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得分

对时间管理倾向3个维度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得分采用±s形式表达,见表3。与黄希庭等[3]人报告的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得分相比,采用单样本t检验,时间效能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维度及时间管理倾向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维度及时间管理倾向得分低于黄希庭等[3]所得数据。

与男本科医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得分相比,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得分采用±s形式表达,见表2。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管理倾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4 女本科医学生专业承诺、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除了继续承诺与情绪低落和学习倦怠总分无统计学相关外,专业承诺及其各维度与学习倦怠及其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见表4。

2.5 女本科医学生专业承诺与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习倦怠的中介效应分析

以时间管理倾向作为自变量,学习倦怠作为因变量,专业承诺作为中介变量。首先以时间管理倾向为自变量,以学习倦怠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方程y=-0.343x,P<0.01,可以进行下一步;其次,以时间管理倾向为自变量,以专业承诺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方程m=0.295x,P<0.01,可以进行下一步;再次,以时间管理倾向和专业承诺为自变量,以学习倦怠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方程y=-0.285x-0.195m,β均有统计学意义。最后,判断专业承诺是完全中介效应还是部分中介效应,因为-0.285的P值<0.01,是部分中介效应,自变量时间管理倾向对因变量学习倦怠的中介效应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专业承诺的中介来达到其影响,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倦怠有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0.295×(-0.195)/(-0.343)×100%=16.77%,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的方差变异为16.77%。经计算发现各变量进行中心化后结果与未进行中心化没有差异,本文报告数据自变量和应变量均为进行中心化处理。见表5。

注:“a”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b”表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 讨论

女本科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在生理和心理上均具有相对不成熟性的特点,加上学习、就业、生活压力的增大,与普通大学生有着明显不同之处。作为女性,有其特殊性,女大学生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与男大学生的差异,女大学生中出现的自立意识减弱、依赖意识增强的倾向,令人堪忧;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遇到的困难更多,就业观也更为务实。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很多女大学生积极提升素质,降低就业期望,更加地务实;另一方面,少数女大学生走向极端,放弃事业,追求一种更为实际的生活道路———“曲线就业”,希望通过嫁个“好”丈夫来躲避就业的压力。另外,作为医学生,相对其他专业学生而言,专业针对性更强,学业负担更繁重,对专业素质、学习态度及付出程度要求更高[4]。因此,女本科医学生作为集青年、知识分子和女性于一体的特殊群体,其专业承诺、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必然与时代同步,又带有鲜明自身特色。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动力不足时,出现厌烦、疲惫的心理状态,无法积极地对待学习活动的状态[5]。专业承诺(professional commitment)的概念是从组织承诺和职业承诺的研究中发展而来,现在被广为接受的是三因子模型,即情感承诺、规范承诺和继续承诺[6]。时间管理倾向(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是由黄希庭等[7]最先提出并作出界定的,反映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推动个体向一定的目标行动,它是一种动力性的人格特征[8]。

研究发现,从专业承诺、学习倦怠和时间管理倾向总分来看,女本科医学生专业承诺水平,比普通大学生较高,学习倦怠程度相对普通大学生稍低,但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女本科医学生在情绪低落和学习倦怠总分上得分低于男本科医学生所得数据,说明女本科医学生与男本科医学生相比学习倦怠程度较低,这是因为女本科医学生学习心理更积极一些[9]。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维度及时间管理倾向得分高于普通大学生,说明女本科医学生与普通大学学生生相比时间管理倾向水平较低。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女本科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认识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等有关。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0.01),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P<0.01)。该结果表明,大学生专业承诺越高,学习倦怠水平就越低;时间管理倾向程度越高,学习倦怠水平也越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女本科医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中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是学习倦怠的主要预测变量,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有较高时间效能感的大学生,往往其学习倦怠程度低,由于时间管理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对各种事情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规划,同时能够避开网络迷恋等不良诱惑,心理健康状况较好[10]。而专业承诺各维度中,情感承诺是学习倦怠的主要预测变量,情感承诺得分越高的大学生,学习倦怠程度也越低,是因为这些大学生学习心理更积极,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的意义。

按照温忠麟等[11]提出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倦怠的中介效应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专业承诺的中介来达到其影响,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倦怠有直接效应。专业承诺的中介效应解释了学习倦怠的方差变异为16.77%。

因此,加强时间管理倾向的教育指导是改善女大学生学习倦怠情况的有效途径,此外,提高女本科医学生专业承诺水平及对所学专业认识的重要性对改善学习倦怠情况也具有重要意义。

4 建议

(1)提高女本科医学生专业承诺水平。高等学校应帮助其提高专业承诺水平,促使她们树立更高的理想水平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2],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增强女本科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应通过举办多种学习竞赛、学术交流活动、师生角色互换等情景教学方法[13],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感受专业学习的成就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2)提高女本科医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水平。高等院校应着重提升女本科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积极进行大学5年生涯规划及职业规划[14],多进行科学时间管理方法的教育指导。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努力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生活,进而使女本科医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减轻学习倦怠程度。

(3)改善学习倦怠情况还应针对女本科医学生的自身特点。学校应该针对女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时间、从生理到心理的延伸和需要,分阶段和年级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课程或知识讲座、座谈。如在学校的统一教学安排下开设一两门主修的社会性别学、性别交际学等相关课程,让男女同学都能充分了解性别差异和性教育知识,使校园形成两性良性发展的和谐氛围。还可通过加强对女本科医学生的女性职业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导。培养女大学生的自信心、自尊感和价值感,加强女本科医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及心理素质提升,促进女大学生的职业人格发展成熟,以适应大学专业学习及将来的就业情形,减轻就业压力,缓解学习倦怠现状。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女本科医学生专业承诺、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为降低女本科医学生学习倦怠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大学生学习倦怠调查量表、大学生专业承诺调查量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1 06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女本科医学生学习倦怠得分为(56.008 7±9.641 49)分,低于普通大学生及男本科医学生;专业承诺得分为(88.164 4±10.651 19)分,高于普通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得分为(146.743 9±16.674 79)分,低于普通大学生;专业承诺与学习倦怠之间、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之间均存在显著性负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倦怠的中介效应不完全通过专业承诺的中介来达到其影响,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倦怠有直接效应。结论 女本科医学生专业承诺、时间管理倾向均与学习倦怠有一定的相关性,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女本科医学生学习心理状况进行干预。

艺术专业女研究生 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体育与艺术这两门独立的学科也开始相互渗透, 交叉发展, 形成了新的学科——体育艺术。

体育艺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无论是在学科建设、专业构建, 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还处于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阶段。尤其是如何将艺术更好地纳入到体育教育中来, 如何加强艺术教育的渗透功能, 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 这对于挖掘体育教育的发展潜能, 增强体育课程的艺术性、综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

从2000年至今, 全国14所体育院校相继增设了艺术类专业, 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12年, 针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新编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介绍》体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有了新的调整, 各体育院校对艺术类专业进行了重新设置。

从表1可以看出, 部分体育院校增设了一个新专业——舞蹈表演专业, 这也是《新目录》艺术门类中增加的一个新专业。目前体育院校经教育部批准开设有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及舞蹈表演等五个艺术类专业。

二、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艺术课程的设置情况

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的艺术课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理论类艺术课程, 以概论、史论、音乐类为主;另一种是指技术类的艺术课程, 以舞蹈类为主。

2012年制定的《新目录》中艺术类专业进行了重新调整, 表演专业从之前的艺术学一级学科重新划分到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 因此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依据戏剧与影视学的专业要求进行了重新制定, 使艺术的门类更加多样化。

从图3可以看到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中, 艺术课程占到了66%的比例;武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中, 艺术课程占到了77%的比例。艺术课程在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主导地位, 充分体现了“以艺术为本, 体育为特色”的办学理念。合理利用学校资源, 发挥自身的优势, 突出体育特色, 培养出“体艺结合型”的优秀人才。

三、体育院校艺术专业师资情况

体育院校的艺术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 各体育院校创办艺术专业的时间并不长, 因此, 无论在人才培养模式, 还是课程设置方面都处在不断探索的、改进的阶段, 尤其是在师资队伍方面显得十分薄弱, 呈现出教师资源严重不足, 师资队伍层次不一的情况。体育院校艺术专业教师人数较少, 每个老师承担着繁重的的教学任务, 教学课时严重超标。

体育院校的艺术教师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以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主, 学历、职称普遍较低。艺术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体育院校毕业的专项教师, 主要担任艺术体操、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专项课程的教授;另一部分是艺术院校毕业的专业艺术教师, 主要承担艺术理论、音乐、舞蹈等课程。

四、结语

目前, 艺术课程在体育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绝对优势, 艺术课程的数量也远远超出了体育类课程。从艺术课程的内容来看, 基本是参照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 按部就班地借鉴过来。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体育院校艺术专业的发展, 是否具有体育艺术特色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因本着遵循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原则, 切合体育院校艺术生的特点, 大力开发具有本专业特点的新课程和新教材, 是体育院校眼下极为迫切需要努力的方向。2

摘要:体育艺术是一门新兴学科, 如何将艺术更好地纳入到体育教育中来, 如何加强艺术教育的渗透功能, 形成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体系, 这对于挖掘体育教育的发展潜能, 增强体育课程的艺术性、综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育艺术,表演专业,艺术课程

注释

11 .慕宝贵, 李毅.《论体育与艺术》[J].体育世界, 2008.6.

当代高校艺术专业的创新教育研究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改革;教学改革;实践

一、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1、广泛的实用性。实用性广泛是艺术设计专业比较明显的特征之一,因为它能很好地和相关的专业进行融合,所以艺术设计专业的作品在实践过程中很多领域都有体现。也正是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这种广泛的实实用性,所以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要求就是具备极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较强的实践性。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能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在学习中掌握的理论知识,即艺术设计专业更加看重的是实践,而非单纯的教授理论。所以,无论是对于本专业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非常的重视本专业的实践性。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艺术设计专业的灵魂就是实践,实践是促使艺术设计专业实现创新的动力源泉。

3、较高的创新性。艺术设计对实践性的重视说明了它是开展实践的过程,但是艺术设计其实更加重视的应该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较之以往的实践所不同的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将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个性,更好的融入到实践的过程中,并将之在作品中体现出来,这个过程不等同于实践过程的机械复制。换言之,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想法,所以每个设计作品其实都是一次创新的结果。

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现状

1、教育理论欠缺。相比于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专业,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的起步相对较晚,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完善,即使是在对西方国家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借鉴吸收方面也是不加以区分的,时有发生照单全收的情况。然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对创新性的重视才是这门课程的重点,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就是借鉴的思想过多,缺乏自主的和创新性的东西,没有总结出适合我国情况的一套教育理论,理论创新在关键的教学环节中没做真正得到体现,从而也没有真正发挥教学的相应作用。这种情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思想没有被学生真正掌握,反而是越来越束缚学生们的思想,导致没有优秀的作品被创作出来。

2、专业发展不平衡。在我国,部分本科院校和一些高职院校都有设置艺术设计专业,但是专业开设的范围虽然得到了普及,在专业发展方面却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以教育资源的分布为例,可以看出:在一些专门以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作为重点的学校,其拥有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我国70%-80%的优秀人才基本上集中在这类学校中,因此也使得这些学校具有更大的优势体现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上。而相比于这类院校,一些高职高专的学校中所占有的资源就相对要少很多,体现得比较明显的就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的师资不足,缺口明显;第二,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老师在专业领域的创新程度和创造性不够;第三,学生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都是当前的现状,同时也因为这些现状的存在,更加剧学校之间资源分布和专业发展的不平衡性。

3、缺少实践环节,技能培养不足。和国外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相比,我国在相关专业领域的教育还停留在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阶段,少有能够让学生进行实践的环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对于艺术设计而言,只有思维充分发散和活跃,才能产生好的作品。然而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却是学生为了完成老师课后布置的作业,采取的方式是交作业的前一天来搜集和参考他人的艺术作品,然后借鉴这些作品的创意,匆匆忙忙的完成作业。这种为了完成作业而随意应付的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除此之外,学校在教育方面也有问题和责任。学校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大多数学校在对学生的技能的培养上也存在过失,凡此种种,都是造成目前尴尬局面的原因。

三、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出路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要求极高的创造性,因此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改善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的必然要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步骤是需要做到的:首先,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化,这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观察外形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的注重。因为只要稍加训练,一般的学生都能具备外形观察能力,但是细节观察能力的培养却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达到目的的。由此可见,观察能力的培养重点是细节观察。其次,训练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老师布置两个以上主题的作业让学生自主完成的方式来达成训练的目的,这样的训练在保持一定的时间段之后,可以有效地为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加强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学校是实现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改革的重要力量,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校应该有科学的课程设置,推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有效的开展。一般情况下学校的课程设置有这两个方面的极端情况会出现:一种是只重视理论,而另一种则是只注重实践。但是,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艺术设计专业的经验和教训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这两种极端的方式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兼顾才是正确的方法。众所周知,理论是一切实践的基础,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只有用完善理论的作为指导,才能正确的引导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活动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同时实践活动对于理论也会产生反作用,良好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理论更好的完善和创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校在设置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第三、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先天素质,但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后天素质的。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提升他们整体的素质。因此,针对学生的素质问题,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采用相应的培养方案。一般而言,重点高校的学生整体素质都比较高,所以这类高校在开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时,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欣赏和鉴赏水平方面。而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因为整体素质的参差不齐,所以在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上,首先应该注重的就是学生基础的培养,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最终的教学改革目的。

第四、加強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相对较晚,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是当前的现实状况,但是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是发展的机遇的昭示。就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现实状况而言,我们首先要做到做好的就是理论创新研究,只有在理论上有了创新和发展,才能反过来指导实践,艺术设计专业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下一篇:经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