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素养培养

2024-08-05

视觉素养培养(通用10篇)

视觉素养培养 篇1

“视觉素养”一词是1968年由作家John Debes提出并首先使用的。Messaris把视觉素养理解为从视觉媒体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技能。这种技能保证个体能够理解和使用视觉元素有目的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1]一个具有视觉素养的人应该能够阅读和书写视觉语言,包括能够成功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和阐释以及对有意义的视觉交流进行编码和构成的能力。[2]

视觉文化的发展和成熟,不仅改变了当代人社会生活的样式和思维方式,也必将对未成年人的文化心态及其对各种事物的解读方式产生特殊的影响。因此,基础教育应该自觉地从单纯文字语言教学转到发展儿童视觉素养的新轨道上来。如何有效地培养儿童的视觉素养,是需要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在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运用视觉文本,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那么,视觉文本是什么?它在课堂中会有哪些表现形式?视觉文本与视觉素养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的问题。

一、视觉文本与视觉素养培养

视觉文本是指可以用来表达某种含义或者传递某种信息的图形图像,视觉交流则是运用视觉文本进行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而视觉素养可以定义为一种建构和解释图形图像含义的能力。对视觉文本解读能力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的视觉素养,而不同的视觉素养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沟通交流能力。[3]视觉文本能够激发儿童对世界的好奇与想象,开启生活中的经验与视野。通过视觉文本简单易懂、超越文字的特性,让儿童在阅读中不断探索与发现,并藉由视觉文本让学生解读教材内容,理解视觉元素的涵义,进而灵活运用这些视觉元素提升个人的视觉素养。

在传统的语言文字与图形图像的二元结构中,语言文字是思维的手段,而图形图像只是感知的工具而已。[4]对于图形图像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它的地位自然低于对语言文字的理性认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具备不同视觉素养的人鉴赏同一幅画时,其理解力有高低之分。这说明视觉文本也需要我们用心解读。提高儿童解读视觉文本的能力,是视觉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视觉文本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应用案例

视觉文本的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静态视觉文本、动态视觉文本以及超级视觉文本(智能化图形图像,强调与用户的实时交互)。从质量上考虑,动态视觉文本和超级文本无疑更具有吸引力。它们以生动、丰富的色彩感觉和灵活的人机交互能力获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同。然而,考虑到目前大部分小学教学设备的现状和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从目前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静态视觉文本占主导地位。其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比较广泛的表现形式:

(一)结构图

所谓结构图,是用分离和支解的方式把物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呈现出来的一种作图方式,它能把物体的细节及内部的主要构成形象地反映出来。在课堂中使用结构图,一方面可以让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儿童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和触摸事物的本质,例如,生态系统结构图、火山结构图、河流结构图以及各种生物结构图等;另一方面可以将非常细小,甚至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事物组成部分呈现出来,从而说明该部分的运作方式及其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如血液循环系统结构图、人体内脏结构图、皮肤呼吸系统结构图等。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只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描述清楚的事物,用结构图则可以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一个事物的真实面目。

(二)分解图

分解图又称为爆炸图。它主要用来分别命名和展示事物的各个部分,如动物骨架图、机器引擎图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分解图,主要有以下原因:(1)它能把普通图片无法反映的事物的隐藏部分或者较难以看清楚的细节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诸如人体到底由多少根骨头组成?它们是什么形状的?(2)分解图会对事物的每一个细小部分进行精确的命名,便于教师的讲解说明和学生的记忆。(3)可以按照一定的教学程序,对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模拟或真实的聚集装配,如按照分解图的说明组装帐篷或飞机模型等等。(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根据分解图有创造性地对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排列组合,从而形成另外一种独特的事物,如手工艺品的制作或服装裁剪等。与语言文字讲述相比,运用分解图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科学世界的欲望。

(三)彩色编码图

所谓彩色编码图,就是用各种颜色来说明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一种图示,每种颜色代表一种含义。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彩色编码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位置、大小和形状;另一方面,通过颜色对比,使各个组成部分能够比较清晰地区分开来,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识别和记忆。

(四)流程图

流程图的使用非常广泛。主要有线性流程图、树形流程图和循环流程图三种类型。它们的特点和功能各异。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线性流程图,能够清晰地把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呈现出来,并能反映出各个部分的关系、先后顺序以及发展态势。使用树形流程图,则可以通过事物或事件的分解和归纳,详细说明在事物或事件发展过程中各个因子的作用,并把它们的来源和去向采用排列组合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把某个流程分解成多个流程,可以比较清晰地反映事物或事件的细节。如,在设计计算机程序或者进行逻辑运算时,会经常用到树形流程图。循环流程图用来说明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反映事物之间生生相克的原理。与其他形式的视觉文本相比,流程图能够培养儿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五)故事板

故事板是借助美术手段描述事件发展的图画和文字说明,是具体事件的故事式图画。故事板中的每张图片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它代表事件发展的某个阶段。因此,故事板能表现出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图片描述某个事物或某个地区的历史变迁,如沙漠的形成、青蛙的成长、黄河的改道等。还可以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来形象地再现一些历史事件或小说作品,如三顾茅庐、围魏救赵、飞夺泸定桥等。在一些课外活动中,也可以通过连续的图片来形象地说明某个工艺品或模型的加工、制作流程,如瓷器的加工、飞机模型的制作等。

(六)地图

这里所说的地图,含义比较宽泛,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图之外,还包括各种公共场所的标志,如指路牌、示意图等。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地图的使用几乎无处不在,比如去某个城市旅游、计划一次度假、邀请朋友参加聚会等。地图的识别和绘制是每个人基本的生存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地图,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使用地图还能够超越语言的障碍。例如,当学生身处异国他乡时,地图标记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工具。

三、应用视觉文本的注意点

(一)视觉文本的应用并不排斥其他表现形式

加拿大心理学家佩维奥的双重编码理论认为,有两种系统干预记忆过程:心理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表象系统被物体或物体的形象激活,言语系统被词语激活。当两种系统一起对信息编码时,人们对信息的记忆会比只用一种系统编码更容易些。[5]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多种感官刺激无疑要比单纯视觉刺激效果更明显。在使用各种视觉文本的同时,要采用解说词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否则,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把握重点。

(二)提高教师视觉素养有利于发挥视觉文本的作用

从目前教师所收集的课件、网页等教学资源来看,大部分界面缺乏美感,不符合视觉规范。要充分发挥视觉文本的作用,首要条件是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视觉文本和视觉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视觉素养。那么,如何提高任课教师的视觉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学校组织进行相关的培训,系统学习基础美学原理,欣赏优秀教学资源;教师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不断进行有关视觉文化、图像设计等视觉课程的自学;各高等院校把视觉素养作为师范教育相关专业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应用视觉文本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适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图形图像等视觉文本,而处于初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已经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我们才能够比较多地使用语言文字材料。[6]但无论学生处于何种发展阶段,视觉文本始终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

(四)依据课堂教学进程合理安排视觉文本的呈现

根据视觉文本的特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认为,在课堂引入、复习和小结三个环节比较适合采用归纳性的大型图形图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在新授阶段除了已经展现的大型图形图像之外,要配合使用教材中阶段性的小型图形图像讲解具体的章节内容配合讲解,使学生能够将教材内容与具体的视觉文本建立某种联系,从而加强对教材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在练习、反馈和作业这三个环节,最常使用的是细节性的抽象图形或图像,主要表现形式为教师所作的粉笔画或示意图,让学生对相关教学实践内容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五)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应用视觉文本

学生不仅要学会理解各种视觉文本,还要学会自己制作各种类型的视觉文本。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种对于学生看似过高的要求已经逐渐成为可能。比如,针对所学课文的某个章节,用绘图工具画出故事场景;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和归纳,采用概念图工具绘出整篇课文的整体结构;针对某个问题,采用思维导图表现自己的思考过程;制作流程图来描述某个实验或运算的过程……提高学生制作视觉文本的水平是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重要方面。一线教师在应用视觉文本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所赋予的工具和技术,促进学生进行视觉文本制作的实践。

当代文化的表现越来越依靠视觉了。美国报纸联合会主席Charles Brumback曾经说过,“我们正在向着视觉素养的文化氛围前进,人们的交流形式正从文本素养转变为视觉素养”。这意味着视觉素养对于获取信息、建构知识和获得成功的教育结果是非常关键的。尽管视觉文本在课堂上的应用对于培养视觉素养是如此重要,但在基础教育中,教师应用视觉文本还远远没有形成气候。[7]半数以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使用或很少使用教材插图之外的视觉文本,有各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视觉文本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学校不能很好地提供相关的视觉文本资源,教师又缺乏相应的制作能力。因此,要推动视觉文本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视觉素养的提高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是我们特别需要关注的。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等.视觉文化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3-35.

[2]Susan E.Metros&Kristina Woolsey.Visual Literacy:An InstitutionalImperative[J].EDUCAUSE review,2006,3:112-121.

[3]B.A.Chauvin.Visual or media literacy[J].Jour-nal of Visual Literacy,Vol.23,No.2,2003

[4]A.Bamford.The Visual Literacy White Paper[R].A report commissioned for Adobe systems Pty Ltd,Australia,2003.

[5]张倩苇.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2,3:56-59.

[6]Orne,M.T.On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experiment: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de-m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62,17:776-783.

[7]Bruner,J.S.&Goodman.C.C.Value and need as organizing factors in perception[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1947,42:33-34.

视觉素养培养 篇2

视觉素养是一种对视觉信息认识、应用、创作与沟通的能力,人类的视觉器官使得“看”成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能力却不是,其需要后天的长期训练与培养才能获取的一种能力与人文素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等新兴媒介形式迅速普及,各种信息可以通过多种现代化途径实现快速、便捷、广范围的传播。这就使得当今社会的人们在受到各种信息狂轰乱炸的同时,对视觉信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这都对受众的视觉素养提出了要求。而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身上正肩负着接受图像和制造图像的双重使命。因此,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视觉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1.视觉素养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必要性

(1)视觉素养是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读图时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必备的基本素养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使得人类进入到视觉时代,在给学生带来了很多新颖的视觉元素的同时,也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带来了挑战。多媒体应用技术的广泛普及,给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他们的学习更多通过视觉资料、视觉信息的呈现而完成的。视觉形式的学习是从文本、图表、电视等媒介中逐渐演绎出来的一种学习形式。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关于图形、影像、技术的运用,既包括学习资料的视觉化,也包括通过视觉感官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增强其在视觉认知、视觉思考、视觉应用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帮助学生培养视觉素养的过程中逐一实现的。

(2)视觉化媒体的大量运用,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视觉素养

视觉文化时代,高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变,要求学生不断提高视觉素养,以适应扑面而来的视觉化学习。学生借助视觉化多媒体学习专业知识时,不应该只是局限于视频影响的表面含义,更是更多地去关注其背后所蕴藏的意义,既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把握视觉信息,也有利于其更好地获得专业知识。较高的视觉素养有助于提升学生快速辨别视觉信息是否重要的能力,帮助其以较快的速度获取有效的视觉信息,更快地理解视觉信息的内在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培养良好的视觉素养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2.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现状

(1)视觉素养的基础较薄弱

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缺乏系统地、全面地学习艺术设计方面的教育,同时加上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使得他们对媒介教育的接受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即我们常说的“数字鸿沟”。然而,高考前,学习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生就图像赏析、色彩把握、整体视觉把握方面受到一些专业性培养,从这点来说优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是从总体来看,较低的入学考试成绩也反映了与本科学生相比,他们在理解视觉文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

(2)对视觉信息缺乏正确的认识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视觉文化方面所受到的教育通常仅仅局限于音乐和美术,他们培养视觉素养的主要途径是网络视频、音乐录像、卡通漫画、电视等。事实上,多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极其渴望通过自己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在未来以某种形式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由于各方面教育并不完善,导致学生在解读视觉信息方面片面、不成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视觉素养的提高。

3.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具体策略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观察能力,希望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它的这种特点给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受教育过程中理解、把握大量的视觉信息。反过来,正确、全面地理解视觉信息的能力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又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帮助。严格来说,视觉素养的定义比较模糊,很难准确将其界定、量化。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应用能力不同,使得每个人的视觉素养必然存在差异,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视觉素养越高,对其学习艺术设计就越有利。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具体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快速发展,受到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现代媒体开始出现各种负面效应,“快餐文化”、“容器人”、噪声污染、暴力色情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在某种层面来说,视觉素养的低下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乏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首先,社会各部门应该加强对媒体的了解,尽可能让学生以一种批判的意识解读媒介信息,加强对负面影响的免疫力;其次,高校应该设置合理、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在促进情感方面以美学标准加强艺术视觉解读,在自主性解读过程中培养批判性认知能力;在此,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参与、支持,比如家长、教师、学生、新闻机构、民间组织。只有从各个方面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且将其作为循序渐进、长期的高校教学目标,才能促进适应全社会发展要求的视觉素养的提高。

(2)建立健全高校教学体制

我国目前一些高校的教学体制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艺术设计教育在内,都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最为突出的表现在文字语言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负面影响。一般情况下,即使是视觉素养也难免被文字语言所覆盖,文字信息充斥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以语言文字为依托,无论是工作与学习,还是社会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文字信息,包括视频、图形影像等在内皆被印上归属流派、创作年代等多种标签,更为明显的则是随处可见的视觉文本,也涉及到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蕴藏的文化内涵。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讲,让学生通过图形影像对所学内容进行多观察,积极借用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沟通交流方式,促进学生的视觉思考、认知与、应用能力。

(3)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运用

艺术与文化息息相关,一定形式的艺术作品承载着一定的文化观念,传播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今天,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速,各国文化逐渐趋同,艺术形式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民族性逐渐成为艺术设计的基础与主流发展趋势。文化色彩越浓厚,艺术越有彰显力,同时也越能提高艺术在国家的地位和竞争力。因此,高校应该以本民族文化的表现风格和艺术特色为立足点,以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浓郁的文化艺术遗产作为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文化资源;应该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中试图寻找培养视觉素养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既能够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也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得学生形成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具备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才能够在国际艺术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这正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视觉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视野的开拓,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完成设计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还要强化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教学,实现知行统一的教学成效。同时,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还要坚持设计理念的与时俱进,肩负起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设计元素的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在坚持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基础上,以开放式、多元化的心态进行设计。另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各种艺术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融入民族传统文化,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与策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激发学生的新思想、新思路、新观点与新意图等,培养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的爱上艺术设计,真正的体会到艺术设计的魅力与价值,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艺术设计的事业之中,而这正是提升学生视觉素养的根本目的与最终目标。

视觉素养培养 篇3

一、视觉素养的内涵

视觉素养可分为三个层次的能力构成:第一, 认知解读能力, 是对视觉信息学习的过程, 包括学生感知、分析、理解视觉信息以及建构知识的过程, 即解码能力。第二, 表达交流能力, 是指能够使用视觉符号去表达想法, 进行视觉信息的设计与创作, 即编码能力。第三是视觉思考能力, 是指能够使用视觉符号思考问题。前两种能力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操作进行培养, 而视觉思考能力体现为一种视觉思维, 是在前两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的。

今天, 学生面临着海量的视觉信息。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和创作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表达和交流。

二、视觉素养培养意义

1.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双重编码理论认为, 外界信息通过两个相对独立的通道输入大脑的中央处理器:一个是言语的通道, 另一个是空间或视觉的通道。使用多个通道以不同形式同时呈现相同信息能够提高短时工作记忆。心理学家佩维奥还发现, 表象的信息加工更具优势。也就是说, 大脑对于视觉文本的记忆效果和速度要好于文字文本。

左右脑分工理论认为, 人的大脑包括左右半球。当个体被要求阅读并记住言语信息时, 主宰语言的左半球变得相对活跃;当呈现视觉信息时, 右半球被激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左右脑, 充分调动左右脑的能量, 有助于大脑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甚至是智力的开发至关重要。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 将文本同时使用文字和视觉两种形式呈现, 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与记忆。

2.促进学生表达与交流

视觉信息的表达与交流能否顺利进行受很多变量的约束, 包括学生自身、社会因素的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自身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和过去的知识经验等。比如 , 儿童、少年和成人所看到的事物是有差别的:年幼的儿童很难正确理解抽象的视觉图像;年龄低于12岁的儿童倾向于部分地理解图像内容;随着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他们才学会理解视觉图像的整体关系和主题。社会因素包括职业、受教育程度、环境因素以及家庭背景等。文化因素包括语言、习俗、信仰以及历史观等。比如, 色彩的内涵可能会因为文化和信仰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在东方, 白色时常与死亡联系在一起;在西方, 白色具有宗教色彩, 是欢乐和荣耀的象征。

不管学生的起点和偏好有多大差异, 都可通过视觉素养的提高来加以改善。越是具有较高视觉素养的学生, 越能够从较多的途径对视觉信息予以理解, 也就越能够读出比其他人更多的信息。从另一个角度讲, 视觉素养的提高, 也会对创建者造成一定压力, 从而达到促进双方交流的目的。

三、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中小学教育亟待开拓的领域

视觉素养教育项目在欧美一些国家已开展开来, 主要向学生介绍“视觉素养”的概念以及培养解读视觉信息、进行视觉交流的技能。教学对象涵盖学前到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 教学内容包括各种类型媒体中视觉信息的编解码。视觉素养这类课程的教学形式多样, 一般多为活动教学。学生可在观看电影、设计新颖的产品和广告、制作精美的课件和网页、调查电视收视情况等研究性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

“与其他课程整合”是视觉素养教育的另一形式。对视觉素养的培养几乎渗透于任何课程的学习中。如语文科目《雷雨》一文中对人物的解读, 可让学生创建主要人物图标, 通过关系谱来讨论人物在故事中担任的角色及其关系。又如, 5·12汶川地震, 可从地震的惨烈、英雄事迹、政府或媒体的应急处置、灾后重建等不同角度进行画册汇报。还可根据某段操作说明材料制作流程图, 这一方法多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

学生可独立完成, 也可集体开展视觉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 可以培养人际交流、组织和汇报的能力。多媒体时代为视觉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 借助网络学生可以真正地将视觉观念与世界共享。

视觉素养培养 篇4

摘 要:在高职院校中的美术教育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就是听障学生。在听障学生的世界中,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视觉来感受世界的,所以为了有效提高听障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培养视觉素养,通过对美术史和视觉史的“看”和“临摹”、“参与”为听障学生提供有效的美术学习帮助。

关键词:美术教育;听障学生;视觉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104-2

0 引言

有听力障碍的人只能够通过视觉来感知整个世界,生活在图像之中,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他们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并通过体力付出来“触碰”世界。听力障碍的人们对世界万物和自己的认识都是利用图像来展开的。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当中,要想有效的提高听障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就要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视觉素养不仅仅包括有文化知识,还包括艺术专业方面的知识,在平常人的世界当中,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以及艺术史都是视觉素养学习的有效资源,但是在听障学生的世界中,只有艺术创作和艺术史的学习是相对轻松的,要想充分的理解艺术理论十分的困难,只有通过“视觉化”的艺术理论才能够帮助他们展开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将文字呈现模式进行转换,变为视觉传达模式,让听障学生利用“视觉思维”来表达视觉的素养。但是对于听障学生而言,视觉素养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只有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视觉素养才能够体现出个人美术作品的品质。在现如今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当中,听障学生大部分都是对人美术的框架的参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而这种教学的方式无法有效的帮助听障学生展开美术学习,只重视技巧而忽视了视觉方面的教授。若是美术教育中的听障学生没有达到基本的视觉学习需求,那么其视觉素养无法达到艺术学习的要求,就无法创作出高品格的艺术品。

1 通过以看代读来理解美术史

听障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美术学习当中就会受到文化水平和教学硬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自身与环境的磨合中展开美术学习能够培养出一定程度的图像素养,具有琐碎和片面的特性,因此无法深入的展开连贯性的视觉素养知识学习。但是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利用以看代读的方式加深对美术史的理解,不断提高听障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通过自身的视觉传播能力来理解和创造美术作品。当今时代图像技术越来越发达,要想有效的提高听障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就需要让听障学生了解自己需要看的目标,如何去看,看到了要怎么去用等,展开连续的视觉思维活动,听障学生只有独立的完成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但是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的听障学生仍然放不下高考色彩书的学习,而美术史之中每一张图像都比色彩书中的图像精彩,美术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引领听障学生接受美术史,观看美术史,最终理解美术史中的内容。

美术史在一定的角度上可以理解为视觉史和审美史,听障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时候,若是能够有效的吸收美术史中的视觉影像,对现如今的文化影响进行准确的视觉判断,那么在美术领域其听力障碍就等于不存在。例如《最后的晚餐》这一幅画的主题包含有沉重的宗教含义,但是居住在丛林中的人民在观看这幅画的时候,只会发现这是一场晚餐聚会,并没有特殊的含义,他们无法将这幅画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视觉中,只能体现出本能的视觉图像——“吃饭”,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丛林居民的世界中从未出现过美术史这门视觉素养课程;另一个方面是当地居民的视觉中大部分是原始森林等大自然的事物。而这两个方面就是土著人的视觉素养。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当中,要想培养听障学生的视觉素养,首先就需要从美术视觉史为起点,将审美作为基础。

2 视觉素养的动态方式

通过以看代读的方式来理解美术史是一种静态且简单的视觉素养培养过程,而对美术史进行“临摹”就是动态且复杂的一个过程,由于临摹这个动作的产生需要利用到眼、脑和手,通过三者的互相作用来展开临摹行为。听障学生若是没有经过临摹这一环节那么就无法对优秀的美术作品技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有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听障学生在临摹美术史中的艺术作品时,需要依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主观的动作,由于艺术作品的临摹是一个主观的行为,大部分的视觉感官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听障学生需要依靠个体的先期条件和智力因素及身心状态对视觉图像进行合理的解读。听力障碍的程度高低也会影响到其与正常人的交流水平,大部分听力障碍程度较轻的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与正常人进行沟通交流,并且其文字水平比常人高,所以能够更加主观的选择临摹的作品,但是听力障碍程度较重的学生在选择临摹作品的时候比较被动,也受到个人经历、态度和兴趣等多方面的影响。

每一位美术工作者都需要完成最后一步的视觉创作,一个人的艺术品质直接受到视觉审美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需要培养听障学生的视觉审美素养。由于听障学生的视觉敏感性较强,所以其作品的水平会受到视觉素养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展开美术教育的时候,大多数是通过生活照片的临摹创作来展开教学活动的,但是教师也要不断的鼓励听障学生主动地,随着自己的想法来创作静物,临摹的图式是被动的,学生容易受到时间惯性的影响形成一元的思维模式,而超级写实激发和步骤是提高专业视觉的唯一来源,所以听障学生不能仅仅临摹静态的事物,也需要通过临摹美术史来提高自身的动态视觉素养,培养视觉审美素养。

3 以读图的方式融入社会

在当前丰富的视觉背景下,能够有效的促进听障学生的快速发展,由于现代网络虚拟媒体十分的发达,一切事物都能够通过视觉来表达,所以听障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整个世界,世界各个时代中的优秀艺术作品都能够通过互联网来欣赏,大众化和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能够同时存在,所以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想帮助听障学生培养视觉素养,就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的长处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选择最有利的生存环境和具体的视觉艺术来引导听障学生对具象进行理解,通过照片式的具象让听障学生更加直接的体验世界。

美术创作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但是也无法脱离传统单独存在,教师需要构建当代的图像,帮助听障学生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融入古代艺术文化创造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只有加强听障学生的视觉参与,才能够更加接近现实社会,而这需要听障学生不断的摸索实践。教师在培养课堂理论素养的时候,也要培养校外的多元视觉素养,通过对中国和他国的当代艺术视觉史的参与,利用读图的方式来拓宽听障学生的艺术世界。大多数的听障学生都在学习传统的美术技法和图式、审美,传授最为基础的美术理论,但是听障学生无法通过基础学习结合主观意识寻找适合自己的审美技法和图式,面对抽象的美术学习,听障学生受到理解能力的限制无法完全掌握美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并且由于听障学生的文字能力不足导致教师的美术教学难度较大,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将自身的审美意识以及学术方向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听障学生能够有意识的吸收专业教师的知识点,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教师传递的多元艺术视觉素养相结合,依照自己的方式培养视觉素养,而这种方式还能够促进听障学生的个体人格发展,丰富听障学生的表达技巧,增加其艺术创作语言,最终真正的融入到正常人的社会当中。

4 结束语

要想培养听障学生的视觉素养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不仅需要学校不断的努力,听障学生也需要在走出校园后进行自我的提高,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虽然视觉素养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但是短期的教育再有效也难免存在知识体系的漏洞,所以要想帮助听障人群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创建整体的视觉素养培养结构,通过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初高中教育到大学教育以及今后的继续教育将视觉素养的培养方式不断完善,帮助听障人士更快的融入到社会当中。

参 考 文 献

[1] 丁宁.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视觉素养培养 篇5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 人类文化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在文本文化日渐削弱的同时, 以图像为主的视觉文化异军突起, 读图时代随之到来。随着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 促使视觉素养成为信息时代大众的基本文化修养。作为信息时代中年轻的后备力量, 中学生也必须具备读图和用图的能力, 方能适应当今视觉传播飞速发展的生存环境。

二、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的意义

国际视觉素养协会对视觉素养下的定义为:视觉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并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 并将观察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可以说, 视觉素养在当前已不再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专利, 它应该属于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面, 并且成为当代人类自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人类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 初中生处于成长发展时期, 他们喜欢并善于接受新的事物, 图片、文字以及影视节目里的人物动作、语言都可能成为他们模仿的范本。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传媒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视觉教学媒介占据了我们的课堂, 互联网、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这些都成为当今中学生的学习资源, 因此, 中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视觉信息处理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化学习的需要。

三、我国初中阶段视觉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开展青少年视觉素养教育, 至今视觉素养培养的理念已经深入青少年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然而在国内, 视觉素养教育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甚至在许多地方和学校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此, 我国初中阶段的视觉素养培养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培养专业性不强, 理论知识不足

我国的视觉素养教育由于起步晚, 发展比较慢, 目前为止还主要表现为渗透式教育, 甚至还处于借鉴和介绍国外研究成果的阶段。我们没有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系统的视觉素养培养理论体系, 这样不仅限制了实践的发展, 也使得我国的视觉素养不能向更深层次发展。另外, 受当前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 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受到了中考升学压力的影响, 视觉素养教育不论是在课程设置方面, 还是教学内容方面都没有足够的自主权, 从而导致了我国初中阶段的视觉素养教育主要属于渗透式教育, 几乎没有专门的课程开设, 理论方面仍然有待于提高。

2. 视觉素养教育尚未普及, 教学资源有待加强

在我国,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视觉素养的教育问题, 但这方面的实践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的普遍性。视觉素养的教育依赖于专业的技术设备, 普遍提高初中生的视觉素养能力当然也需要设备的支持。但是, 目前我国中学内部的教学设备还很不足, 一些多媒体教室和设施还只限于固定的课程, 学生平时接触的频率并不多。这就需要学校适当加强中学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 以配合视觉文化教育的长久和持续的发展。与此同时, 视觉素养教育的开展应该更好地借助于社会力量, 一方面, 可以利用社会上的相关设备作为教学资源, 另一方面, 应该有目的地提高大众媒体的视觉信息质量, 增加对青少年学生的正面影响。

3. 学习目的尚不明确, 教师需做好引导工作

在现代中学, 很多初中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很高的文化课成绩, 顺利完成中考, 考入理想高中, 几乎没有学生重视自身视觉素养的培养。而一些学生很喜欢这种课程是因为此类课程上课轻松, 授课形式新颖, 突破了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法, 还不用参加机械的考试, 只是压力之下的一种“放松”。因此, 在初中生眼中, 还没有认识到视觉素养对于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的重要性, 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进行视觉素养教育。教师在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 我国在加强教师视觉素养培训的同时, 应使教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向导, 引导学生了解视觉素养的重要性, 这样才有利于我国中小学视觉素养教育的开展。

四、结合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初中生的视觉素养

初中生视觉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面对图片或视觉符号时拥有观看的意识, 学会如何观看, 并能对其所见的事物产生相应的联想, 同时还能将联想之物描绘出来, 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该过程是一个融“眼”、“脑”、“手”于一体的过程。可以说, “眼”主要用于“观看”, “脑”主要用于“想象”, “手”主要用于“描绘。”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最新颁布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为“新课标”) 可以看到, 在课程目标及内容制定中, 初中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获得了高度的重视。其中涉及到了绘画、制作表格、制作多媒体作品以及通过网站设计和实践进行合作学习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 视觉素养培养可以很好地纳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来, 以初中生信息技术课为依托, 通过课程设置培养中学生的视觉素养。

1. 以动画作品的制作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

在新课标中, 关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第四点是这样规定的:“学会制作动画作品, 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可以说, 这是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的方式之一。首先,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一些生动且富有创意的动画作品, 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 各抒己见。初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画视频进行分析, 分析自己喜欢的原因, 讨论这些动画作品的优势和不足, 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 通过多看、多想、多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视觉素养。

2. 以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不一定是基于图形图像的, 一些文字和表格的设计也同样的重要。以“利用文字表述制作电子图表”为例, 让十名学生分别按照文字提供的信息去做, 就会做出十种不同的结果。当然, 他们设计的结果也会有水平高低的差异。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合理的设计电子表格, 使其达到布局合理, 内容明确的效果。此外, 在插入柱状图或饼状图等图形图像时, 做到简单大方、不复杂。所以, 学生在设计电子表格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视觉素养能力。

3. 以多媒体作品的制作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

在新课标中规定“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 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 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任何多媒体作品的制作都能够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合适的软件和工具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在初中生自己动手操作之前, 教师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播放一些好的作品, 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素材, 注重色彩搭配等。在学生独立设计自己的多媒体作品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去设计作品。当学生的作品基本形成时, 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教师再给予点评, 使学生完善自己的作品, 从而提升自己的视觉素养能力。

4. 以网站设计与制作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

新课标中, 要求中学生“学会使用合适的网站制作工具制作网站, 尝试使用常用的网站制作技巧支持课程学习、合作研究或健康的社会交往”。初中生在自己设计网站之前, 一定要以自己经常使用的, 或者感兴趣的学习网站为参考, 看看专业网站的设计思路和理念, 从而给自己一定的启发。如果想要使网站的色彩搭配和页面布局看起来很舒服,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看一些有关色彩搭配和合理布局方面的材料,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视觉素养的培养过程, 并且在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提议中, 也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视觉素养能力。因此, 基于培养视觉素养的网络界面应当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下进行设计, 这一理念就是网络界面的设计既要有效地实现文化的传输与信息的获取, 同时也应当成为美学实践和美学体验的场所, 使正在进行界面浏览的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视觉素养的培养。

5. 通过发散思维培养初中生视觉素养

在新课标中有一个选修的内容, 即设计和制作机器人。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信息技术课程中设计机器人, 每个学生心中都会呈现出一个机器人形象, 这个时候就要求他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 设计并制作出自己心中的机器人形象。惠特海默在其《创造性思维》一书中, 列举了大量的有关创造性思维的例子。从他的研究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科学创造更注重归纳、逻辑推理, 是一步步按照步骤进行的, 由部分到整体;艺术创造在很多时候是先有艺术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艺术样式才开始逐步实现和完形的。因此,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讲课时, 应该适当地使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创造, 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只有想象力空间开阔了, 才会更加懂得欣赏艺术作品, 从而提高初中生视觉素养能力。

综上所述, 解释、运用、鉴赏和创造图像的能力是新世纪的一种基本能力, 逐渐成为当代人类自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目的之一, 而将视觉素养教育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在数字化环境下, 开展初中生视觉素养教育, 将成为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面对全球化的挑战, 21世纪数字时代的学习必定是多元化的, 学习者必须掌握这些基本素养和能力。因此, 现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应更好地利用这门课程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视觉交流能力以及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帆, 张舒予.读图时代的大众素养:媒介素养或视觉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2) .

[2]宗世英, 王以宁.培养视觉素养的网页界面视觉原则[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0, (5) .

[3]王海峰.高师小教师范生视觉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索[J].中小学电教, 2010, (1、2) .

视觉素养培养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视觉素养,视觉文化

随着信息社会和“读图”时代的来临,单纯的文字开始容易令人厌倦,我们的眼球需要图片来不断刺激,去触动我们麻木的神经,增加我们的求知欲。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已变为视觉文化,在这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素养已成为大众的基本文化素养。因此,中职学生的视觉素养亟需提升,以培养其高效辨别、分析视觉信息能力,使其在与人交流时能够熟练运用视觉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

1 中职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国际视觉素养协会界定了视觉素养是指一个人通过观察并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观察与其他感觉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要想能够区分和解释各种视觉符号就必须具备这类能力。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喜欢接触新事物,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他们的学习来说,发展这些能力是必要的。他们理应具备良好的视觉素养,能够去敏锐地区分视觉信息、理解和欣赏别人的视觉语言,创造性地运用视觉能力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思想。

2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视觉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研究刚刚起步

我国在视觉素养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问题,诸如研究方向多为特定人群的视觉素养的培养策略,在中等职业教育以及其他领域和方向的相关研究尚显不足。

2.2 教学资源亟待加强

国外的视觉素养教育都有着强有力的硬件设备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对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设备支持远远不足。同时,师资储备也无法同国外相比。

2.3 教师缺少适当的引导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环节仅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大纲,片面强调多媒体的操作技术,对学生作品的视觉效果并不重视。这导致学生无法意识到提升自身视觉素养的重要性。

2.4 视觉素养培养没有普遍开展

每年都有大批学生积极参与到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中去,摄影、摄像类作品层出不穷,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领域五中,学生均已学习了图片加工、影视编辑等知识点,然而真正能够获得荣誉的作品大都出自于艺术类专业学生。这意味着中职学生整体视觉运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 视觉素养培养的理论依据

3.1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是研究视知觉的学科。它十分强调整体性,也认为人的视觉是有创造性的。不论是摄影摄像或是绘画,作者所选取的画面都是经其改造、创新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形成了包含相似性、对称性、连续性、封闭性等的视觉法则,这些被格式塔心理学派研究归纳出来的视觉规律不仅可以被视觉信息的创作者加以利用,也对视觉素养的培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3.2 符号学理论

作为视觉素养研究的图形、影视等对象而言,它们均可视为视觉符号。因此关于符号学的理论同样能够应用于视觉素养所研究的内容。视觉文化表现手段各异,也是一个特定的符号系统。不同的人在理解同一种视觉文化符号时也会有所差别,这表明视觉素养是有层次的。视觉素养越高,对于视觉文化的意义领会的更深刻,层次也就越高。

3.3 层次式培养模式

根据视觉素养的内涵和参考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视觉素养可分为4个层次,见图1。

视觉素养是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可从图中所示4个层次来实现对其的培养。4个能力培养层次从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每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分别与人的视觉观察力、视觉理解力、视觉判断力、视觉想象、交流能力等相对应,各个层次中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相互交叉又相互实现。

4 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策略

4.1 教学设计中融入视觉素养教育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准备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视觉元素,首先去培养学生的视觉观察力,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视觉材料中各个图片、视频的深意,再着手去提升学生的视觉理解力、判断力及想象力。在上课时,教师可多采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有效地整合视觉材料;在作业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视觉元素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并在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勇于对自己、对他人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见解。

4.2 注重资源的整理

就目前而言,中职学生的视觉想象能力欠佳、视觉软件掌握程度与视觉传播能力不高。除了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对学生视觉想象力的培养之外,教师也可结合一切可用资源,在校内网站上创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资源共享及作品展示交流平台,在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的同时也促进学生视觉信息传播意识与能力的提升。不少学生的动机尚局限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完成学业而学习。而当他们的作品被拿出来交流,同学之间能够相互评价,甚至有的学生作品会被作为典型优秀案例分享给大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对视觉软件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4.3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

中职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形象思维丰富,在创造思维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是照本宣科,例如教材中的项目5-6,是“记录校园生活”的视频制作,教师采用教材中现有素材将步骤演示给学生,再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完成教材中的案例。这就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热情,继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际上我们理应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创造的精神,以项目5-6为例,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校园生活”为主题,自行创作作品。教师仅在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并在最后的点评环节中进行总结,让学生拥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散思维,积极创造,增加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持续深入的学习动力。

4.4 加强引导,培养学生视觉批判能力

作为中职学生,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该阶段他们的视觉批判能力有所欠缺,对信息的判断易受权威信源影响。针对这点,学校应加强学生对视觉信息的批判意识与批判能力,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去甄别公众的媒介、栏目、频道中出现的视觉信息,去接纳在质量上清晰美观,格调健康向上的,摒弃糟粕。教师也应介绍些权威视觉信息媒介,让学生在寻找权威视觉信息资源时有据可依。

4.5 加强教师自身视觉素养的提升

作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育传播媒体的设计能力,其视觉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视觉素养教育的实施效果。因此,我们的教育部门、学校应通过借鉴、分析其他国家在视觉素养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组织相关培训、提升师资力量,创设良好的视觉文化氛围,使视觉素养培养工作普及开展。

参考文献

[1]施勇,张舒予.读图时代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探析[J].中小学电报,2008(11).

[2]王帆,张舒予.读图时代的大众素养:媒介素养或视觉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物理教学与视觉素养探讨 篇7

(1) 信息化教育学发展的需求。教育信息化已经在中学广泛开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早已经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物理教学虽然理论性较强, 但是教学手段也开始出现更多的变化,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教学。信息时代之前,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纸质文字, 所以, 人们始终认为听说读写的素养非常重要, 而忽略了视觉素养。

(2) 教学中的图像和文字需要整合。新课改之后, 中学物理教材版本很丰富, 每本教材都体现出图文并茂, 丰富多彩的特点, 教材中插图的种类和数量都比以前的教材增加很多。文字较为抽象, 具有联想性特点, 这使得文字在信息传播的时候受到许多限制。图像虽然直观, 对读者有强烈的诱惑, 但有时候也会限制读者的想象, 剥夺了读者进行二次创造的机会。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主要目标, 而创新是个人及整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物理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独特的优势, 物理学习需要充分的空间想象力, 学生需要不断培养这种空间想象力才能学好物理知识。从人体学上讲, 右脑主要负责经验、情感、形象等, 与创造性思维联系紧密, 而视觉素养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 也就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1) 合理安排使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物理教材中的插图按功能可分为原理模拟图与模型示意图、生产生活相关图与肖像图、实验图以及各种图表等。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图像承载的教学功能, 分别从“视觉学习”“视觉交流”和“视觉思考”三个层次来展开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如现在的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的物理教材, 有题目:如图1所示为小明描绘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计时开始时, 即t=0时, 甲的速度是_m/s, 乙的速度是_m/s. (2) 第3s时, 甲的速度是_m/s, 乙的速度是_m/s. (3) 甲、乙两个物体分别做_、_运动; (填:匀速、加速、减速) 。

要解答上述题目, 学生首先要看图知道横坐标为时间, 纵坐标为速度;其次, 通过视觉学习, 交流用视觉符号能表达第3s时甲、乙交叉在15m/s, 可知它们此时速度相等, 看速度直线的斜率;最后, 学生便可以进行视觉思维, 完成所要解决的问题。

(2)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虽然物理教学理论性很强, 但是如果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则会使很多抽象问题变得具体明朗,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物理概念。

(3) 可以适度增加简笔画教学, 培养学生的物理视觉素养。表面来看, 初中物理教学已经不需要简笔绘画学习, 但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文字和板书用简洁的笔画勾勒出直观、生动、形象的物体, 所以, 简笔画教学在物理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培养。如:讲授做功两个必要因素时, 便可勾勒出这样如图2的简笔画, 可以起到教学语言无法比拟的效果。

(4) 建立物理虚拟社区, 提高视觉素养。物理在初中教学中属于基础性学科,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非常发达, 虚拟网络的学习社区已经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和交流的主要平台。

视觉素养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必须素养, 更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晓云.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研究与设计[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1 (11) .

摄影工作者视觉素养浅析 篇8

一、摄影本质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表现

第一, 照相机日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种记录工具, 照片成为自然、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形象记录, 参与了各种历史文献的构成。

第二, 影像应用不再局限于艺术、科研、宣传这些局部领域, 而是扩展到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各个领域。

第三, 摄影图像在传播和交流中不再是语言文字的附庸, 而是上升到与文字和声音并行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的地位。

透过镜头这只“眼睛”, 摄影作品以其极富视觉冲击力的表现形式与其内蕴的思想、情感、哲理及人物、故事等, 熔铸了拍摄者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与美学品格。作为视觉信息领域的一个子分支, 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摄影艺术凝聚着生活中的真善美。真, 属于哲学范畴;善, 属于伦理学范畴;美, 属于美学范畴。摄影工作者的视觉素养, 可以归结到真、善、美这三个词所代表的价值内涵。

二、视觉信息时代, 摄影工作者的视觉素养

1.摄影之真

真与假相对立, 是指现实存在的客观事实以及认识和对待客观事实的态度。俗话说“眼见为实”, 人们往往更相信于通过视觉渠道获得的信息。摄影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客观视觉美的再现, 其本性就是洞穿真实。照片虽然可以“摆布”出过去发生的情况或是想象中的未来, 但是摄影真正的价值却在于瞬间的记实。摄影家将镜头对准某些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 用镜头凝固特定的历史时刻, 再现个体形象和生活场景, 把鲜活的人物与历史事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从而让观众感受个体生命的生存空间及历史故事的鲜活与深刻。

前段时间有一张照片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报刊、网络一时争论激烈。2007年l0月12日, 陕西省林业厅对外公布了一组野生华南虎照片, 照片拍摄者周正龙就此从一个普通农民成为举国关注的“拍虎英雄”。但照片公布之后, 许多人对照片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有网友甚至拿出周正龙家中所挂的年画。指责画中的虎与照片中的华南虎惊人地相似。一时间, “挺虎派”和“打虎派”“炒”得沸沸扬扬。纵使暂不考虑照片的真实与否, 单是媒体与公众舆论的关切度就可以看出真实性对于摄影是何等的重要。若是摄影工作者丢弃了“真”这个最基本的素养, 必然会引起大众信任感的缺失, 影响社会的稳定。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 我们的影像创作空间也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但社会对真实的需要仍然存在, 因而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也不会被颠覆。

“真”, 要求摄影工作者用相机拍摄亲眼所见, 不为试图造成社会轰动而欺瞒、不为获奖出名而造假。在新摄影技术手段不断涌现的时候, 更应该把握摄影真实性的尺度。撇除个己私利, 还原事情真相, 再现真实情感, 始终是摄影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在进行摄影创作时, 对待不同的摄影角度, “真实性”要求的尺度需根据辨证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闻类纪实摄影必须拍摄于现场且无任何人为的改变加工。经过人为设计和摆拍的作品即使拍摄于现场也是违背了“纪实摄影”真实性的原则。

2.摄影之善

善与恶相对立, 是指人的行为及其表现出的品德符合人性并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性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 科技的进步让摄影家能够采用各种技巧进行摄影创作后, 现代主义的摄影思维方式就使摄影艺术的审美需求走向颂扬正义、和谐和善良。鞭笞丑恶和腐朽, 即求“善”。这就要求摄影艺术的审美具有充满理性的伦理道德感。作为一个摄影家, 他必须是谎言的见证, 是历史的速记员, 必须以美感享受要符合伦理道德的善为准则。他必须超越人胆怯贪婪的猥亵情感, 坚守摄影洞穿真实的本性, 坚持对生活的热爱, 对人性美好、善良的不懈追求。

无可讳言, 摄影是了解与表达人类内心的批判与见证、呼吁与关怀、挣扎与怒吼, 并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及其所经历的沧桑与喜悦。所以, 一个有内涵的影像, 其实就是记录具有影像意涵的生活点滴, 也就是说, 人道关怀是摄影艺术不能背离的原则。进而言之, 如何在光影影像上赋予人文深意, 是所有摄影家时时刻刻面临的主要命题。而文如其人, 图片亦如其人。人们除了对于摄影作品的人文内涵有渴求之外, 常常对于摄影作者的人性善恶也相当关注。

3.摄影之美

美与丑相对立, 是指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精神价值能够使人产生愉悦感觉的特征。摄影艺术根植于绘画, 光线、构图、色彩等美学技巧在摄影艺术中至关重要。视觉上精巧准确的构图、讲究的用光、主次得当的位置安排、和谐平衡的色彩、恰当的影调层次是摄影佳作的必备要素, 也是鉴赏者评价的标准。美国一位摄影家在文章中说到:“如果摄影家的观察能够揭示他的主题, 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它, 从而也分享摄影家的当时的某些体验——假定他的技术措施正好表现了他的观察——那么, 他便赢得了摄影美。”这与许多摄影大师意图传承给世人的理念如出一辙:思想重于技术。我们借助摄影来表达解放出来的情感力量, 并获得最强烈的感情表现效果。而且他也强调了极易被人忽视的一点:观者的接受认同也是“摄影美”中的一环。摄影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它以生活对摄影家世界观、审美观的影响和塑造为起点, 以拍摄为核心行为, 经扩印冲洗或打印等工艺流程制作出照片, 再通过展览或出版, 回到社会生活。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通过社会流通与欣赏者“对话”并产生美感效果来实现的。用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 只是完成了作品的生产, 如果没有读者的接受和响应。生产就失去了意义。而且, 读者在接受作品的时候, 是对作者创作的参与, 是二度创作。只有读者凭借自身的个体经验观看作品并进行判断和鉴赏, 接受影响, 才算完成了摄影过程。

三、结语

对于专业的摄影创作需要我们端正摄影目的, 正确衡量摄影和记录与艺术两头的距离, 明晰技术只是手段, 释放相机的各种功能, 重视内在精神价值的新摄影观。真善美, 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求和进步标尺。摄影技艺不仅在神州大地上塑造了很多外在形式的美, 而且在民族精神、社会风尚和人格魅力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神美。摄影工作者只有在真善美方面不断提高自身视觉素养, 才能不断提高视觉解读能力及视觉表现技能, 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摘要:在如今视觉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各形各色的视觉图像不断地充斥着我们的眼球, 提高着我们的视觉思维。摄影工作者该如何凸显自己的专业优势, 用恰当的摄影方式表达一定的视觉意义, 清晰解读隐藏在视觉物相和审美安排背后的社会意义呢?

关键词:摄影,专业摄影,视觉素养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韦斯顿.什么是摄影美[M].1951.

视觉素养培养 篇9

[关键词] 视觉素养能力; 标准; 高等教育; 美国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美国视觉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十分发达,由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简称ACRL) 针对高校制定的《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国内尚无相关报道。以下简要分析ACRL 视觉素养能力标准制定的背景、标准的内容,从中窥见美国高校大学生视觉素养能力标准的特色,以期对我国高校视觉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带来启示。

一、标准制定的背景

图像和视觉媒介在当代文化中日渐凸显的优势正在变革着21世纪读写能力的内涵。在今天高度视觉化的社会中,视觉图像已不再是其他形式信息的附庸,而是与书写文本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及地位。[1]个体必须发展基本的视觉技能才能有效地参与到以视觉为导向的当代社会中。而视觉素养教育则是赋予个体这一能力的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视觉素养能力,成为高等教育改革重要目标之一。

(一)媒介教育深入发展,视觉学习成为普遍性活动

自视觉教育运动起,视觉学习一直是美国高校学科教育的一种重要范式。随着视觉媒介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视觉文本成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视觉研究和图像应用已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成为弥漫于校园生活与学习各个环节的一个普遍性活动。视觉媒介成为日常教与学的必要工具的同时,大学生常常要涉及到无数以视觉形式发送的信息查找、阅读及分析、制作活动。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这些学习活动与查找、创造和操作书写文本信息的活动相互交织且边界模糊不清,信息素养与视觉素养的关系日渐相互交织,运用视觉素养并主动地将其与信息素养、语文素养整合起来进行专业学习显而易见已成为一种前提条件,这提出了整合视觉素养教育的需求。许多美国高校基于新型媒介技术的支持开展整合视觉素养教育活动的学科教学改革,开发了丰富多样的视觉学习与研究资源、工具和教学模式。如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展空间教育促进本科教学变革,促使教师与研究者认识学科知识领域学习中空间概念的重要性,帮助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视觉推理能力及视觉分析方法,并创办了“空间整合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网站。[2]网站提供该校开发的众多工具软件、视觉材料及教学经验。

(二)美国高等教育机构重视发展学生视觉素养

当学校生活在逐渐适应视觉文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美国教育机构认识到视觉素养是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批判地观看和创作多种模态信息应该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和重要组成部分。从2002年起,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在每年出版的年度“更高期望报告”(Greater Expectations Report)中都强调,“区域教育质量的一个核心特征是赋予学习者有效地运用口头的、视觉的、书写的以及第二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3]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在颁布的2009年度“地平线报告”(The Horizon Report)中,指出“视觉素养成为解析、编制以及决定数据的可信性和真实性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能力”,呼吁高等教育要为学生提供“信息素养、视觉素养和技术素养以及如何运用今天的技术来建构意义的正规教育”。[4]美国权威性教育机构对视觉素养教育的重视促进了高校视觉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

(三)应对视觉素养教育需求,重构通识教育构成

视觉素养教育新需求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教育技术专家及图书馆员在日常教学中能有效地运用视觉表征来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科课程中有效地整合视觉素养教育以发展学生的视觉能力,同时也要求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变革。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在重视写作、表达、逻辑、批判思维、外语、数学及计算机等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把视觉素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范畴中,提出视觉素养要求并增设相关课程。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设置的本科通识教育要求中,语文素养和图像素养是核心构成部分。在该校制定的20个通识教育必修学习单元中,视觉素养课程占3个单元。[5]俄亥俄州立大学对已有20年历史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修订,明确提出每位学生需要完成嵌入视觉素养构成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新要求。该校重新设计通识教育课程,在书写、口语要求基础上增加视觉素养,同时强调书写、口头和视觉表达相互交织。[6]辛辛那提大学也在原有通识教育的书写、听说、批判思维等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视觉素养作为通识教育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同时设计并实施教师工作坊来促进教师的视觉素养专业发展。[7]

二、标准的内容

2010年3月ACRL成立了视觉素养标准制定工作小组和咨询机构。2010年8月,工作小组发表了一个在多学科、基于信息素养环境背景下的视觉素养定义,“视觉素养是促使个体有效地查找、理解、评价、运用和创造图像及视觉媒介的一系列能力。视觉素养能力使学习者在生产、运用视觉材料时能理解、分析其中所涉及的语境、文化、伦理、审美、智力及技术的构成部分。一个视觉素养个体既是视觉媒介的批判消费者,也是知识及文化分享的合格的参与者。”[8]于2011年10月由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颁布正式标准。

《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确定了一种过程性的视觉素养能力结构,即视觉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界定需求、查找与获得、理解与分析、评价、运用、创造、理解伦理和法律问题”等七大视觉素养能力,每项能力标准有2~4项标准共24条绩效指标,每条绩效指标有2~7条具体的学习结果,共99项学习结果指标。以下是这套标准的主要内容:[9]

标准一:确定所需视觉材料的特征和范畴

1. 界定并能阐明所需的一幅图像:①在项目中界定图像目的(例如插图、事实、基本资源、分析点、批判或解说词);②界定图像计划应用的范畴(例如研究、观众)和环境(例如学习环境、开放性网页);③阐明图像满足的标准(例如主题、图像内容、颜色、决定、特殊细节);④确认描述所需图像的关键概念和术语;⑤确认图像应用的特定学科规则。

2. 认识丰富多样的图像资源、材料和类型:①探究图像资源以逐渐熟悉可用到的图像并能从相关图像内容中生成观点;②调研图像资源的范畴、内容和潜在的有效性和图像格式(例如数字的、印刷的、特定数据库、开放网页、书籍或文章,馆藏的、个人制作的);③确认不同图像和视觉媒介的类型和材料(例如绘画、印刷、摄影图像、数字化图像、数据模式);④阐明图像可以运用来传达数据和信息的方式(例如表格、图形、地图、图表、模型、透视图、正面图);⑤识别现有可以改装和改编来制作新的视觉内容的图像。

标准二:找到并获得所需的有效的图像与视觉媒介

1.选择最恰当的资源和检索系统来找到和获得所需的图像和视觉媒介:①鉴别不同学科和特定学科的图像资源;②明晰各种类型图像资源和检索系统的优缺点;③认识有效检索图像这一过程是如何受到图像版权和应用限制所局限;④运用特定的在线或个人服务来选择图像资源(例如在线研究指导、图像和图书馆员、馆长、保管人和学科专家提供的参考信息);⑤为当前项目选择最适合的图像资源。

2.有效检索图像:①形成所需图像的一个恰当的检索策略并运用可利用的资源;②认识到文字信息在图像内容获得中扮演的角色,并确认文字信息类型和有关图像的典型元数据(例如标题或其他描述、个人或用户生成标签、创作者的信息、保管人姓名、标题关键字、视觉内容的描述);③认识到图像常常与基于文本的信息在组织上是不同的,而这影响了图像获得的方式(例如没有全文检索,可控词汇的变化,缺少主题词);④确认所需图像的关键字、同义词及相关术语,并在图像资源所应用的词汇中标示出这些术语;⑤通过探究、社会链、视觉检索引擎或浏览图像来找到其他图像;⑥在反复收集资源的过程中根据图像线索获得进一步的资源,正确地完成图像和专题研究;⑦评价所获得的图像的质量、数量及适用性,根据需要修改检索策略。

3. 获得并组织图像、资源信息:①运用恰当的技术获得或复制所需要的图像(例如下载功能、复制和粘贴、扫描、拍摄);②获得支持图像研究目标所需的实物(例如访问文档、知识库、博物馆、画廊、图书馆);③组织图像及其相关信息以便个性化检索、再利用和学术引用。

标准三:理解并分析图像意义及视觉意义

1. 能确认一幅图像意义的相关信息:①认真观看一副图像并观察其内容和物理细节;②阅读标题、元数据和相关文字来学习一副图像;③确认一幅图像的主题;④检验图像与其他图像的关系,运用相关图像来形成理解;⑤确认什么时候需要一幅图像的更多信息,进一步研究中能形成质疑,进行恰当的相关研究。

2. 将一幅图像置于它所处的文化、社会及历史语境中:①描述一幅图像生产的相关文化及历史因素(例如时间、地理、积极条件、政治结构、社会实践);②调查一幅图像在其原始语境中的目的和意义;③探究一幅图像在意义建构的生产中所作出的选择及其对理解产生的影响;④描述一幅图像的目标观众;⑤研究一幅图像中的性别、伦理和其它文化或社会身份标示的介绍;⑥研究图像的观众、语境并解释如何随着时间变化。

3.认识到一幅图像的物理的、技术的设计元素:①描述一幅图像的画面、图解和审美元素(例如色彩、布局、线条、形状、对比、重复、风格);②确认图像制作中所运用的技巧、技术或材料;③判断一幅图像是否是原作或复制品;④研究图像编辑、变化、处理的痕迹(例如裁剪、色彩、修正、图像替换)。

4. 通过与他人的会话来有效地理解和分析图像:①参与课堂及其它涉及图像的讨论;②查找专家和学者关于图像的观点;③运用特定学科观点和方法来形成分析。

标准四:批判地评价图像及相关资源

1. 评价图像作为视觉传播的有效性、可靠性:①评价一幅图像如何有效地达到特定目标;②评价视觉信息对特定观众的适用性和所产生的影响;③批判图像生产中可能应用到的劝说和处理策略来影响理解;④评价如何运用视觉符号、记号和规则来传达意义;⑤分析图像编辑或处理对图像的意义和可靠性所产生的影响;⑥检测图像表征数据的正确性(例如图形、表格、数据模型);⑦评价图像应用的学科标准。

2.评价图像的审美特征与技术特征:①评价图像的审美和设计特征(例如运用色彩、构图、线条、形状、对比、重复、风格);②评价图像的技术特征(例如分辨率、尺寸、清晰度、文件格式);③基于指标评价图像复制的质量,例如色彩的正确还原、分辨率、处理水平、与其它复制的比较。

3.评价与图像相结合的文字信息:①评价与图像结合的信息的正确性、可靠性、流畅性和完整性;②运用观察视觉内容获得的信息来评价文字信息;③通过对多种资源的考证来核实与图像相结合的信息,如需要进行相关研究。

4.判断图像资源的可靠性与正确性:①基于权威人士和相关观点或倾向来评价图像资源的正确性和可靠性;②基于图像的评价和信息质量来判断图像资源;③批判一幅图像资源如何建构一个新的图像语境并因此改变它的意义。

标准五:有效地运用图像和视觉媒介

1.有效地运用图像于不同的目的:①计划在一个项目中运用图像和视觉媒介的策略;②结合项目目标选择恰当的图像和视觉媒介;③结合图像意义、审美标准、视觉效果和观众方面的考虑将图像整合到项目中;④结合不同目的运用图像(例如插图、证据、视觉模式、基本资源或分析中心);⑤运用图像进行特定主题和交叉学科的研究、交流和学习。

2.有效地运用技术来处理图像:①准备和处理图像时运用恰当的编辑、展示、传播、存储媒介工具和应用软件;②为项目确定图像文件格式、尺寸和分辨率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转换图像;③恰当地编辑图像的质量、构图和显示(例如裁剪、色彩、对比)。

3.运用问题解决、创造和实验的方式将图像加入到项目中:①实践将图像整合到学术作品中的不同方式;②运用视觉思维技能来澄清和解决问题。

4.有效地运用图像来交流:①清晰地编写图像应用的不同目的(例如描述、分析、评价);②结合意义、审美标准、视觉效果、修辞影响和观众方面的考虑来有效地呈现图像;③与他人批判地讨论图像、表达观点、传达意义并评价、证实论点;④交流中要包含传达一幅图像意义所需的文字信息(例如运用标题、文本中参考的图像、整合的关键或图例);⑤反思自己的视觉传播和图像应用的有效性。

标准六:设计和创造有意义的图像和视觉媒介

1.为项目和学术应用制作各种视觉材料:①制作图像和视觉媒介来表征和交流概念、叙述和论证(例如概念图、展示、故事板、海报);②建构精确且恰当的数据及信息的图形表征(例如表格、地图、图形、模式);③为一个特定观众制作图像和视觉媒介;④结合项目的整体目标安排图像内容。

2.在图像和视觉媒介生产中运用设计策略和创造力:①结合项目目的计划图像风格和设计;②有意识地运用审美的设计选择来增强交流与意义传达的有效性;③创造性地将现有的图像内容结合到新的图像作品中。

3.运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技术来制作图像:①尝试图像制作工具和技术;②确认图像制作的最佳工具和技术;③精通各种制作图像及视觉媒介的工具和技术。

4.评价自己所制作的图像作品:①基于项目目的评价自己制作的图像作品;②基于学科标准和规律评价自己制作的图像作品;③反思自己制作的图像作品在为研究、学习和交流作出有意义贡献中扮演的角色;④通过与他人会话来使自己制作的图像更有效;⑤基于评价结果修改自己创作的图像作品。

标准七:理解许多与图像、视觉媒介制作及运用有关的伦理、法律、社会和经济问题,并能合理合法地运用视觉材料

1.理解图像和视觉媒介中有关的许多伦理、法律、社会和经济问题:①熟悉关于知识产权、版权、合理应用的概念和问题,以及它们在图像内容中的应用;②熟悉典型的描述图像恰当运用的许可限制;③认识到自己作为图像创作者的知识产权;④创造、运用和分享图像时要确认所涉及的私人、伦理和安全问题;⑤探究关于图像审查机制的问题。

2.在评价、运用和制作图像的时候,遵循伦理和法律进行最佳的实践:①认识到机构(例如博物馆、教育机构)就图像资源使用的政策,并遵循法律和伦理来进行最好的实践;②当复制、修改图像和改变图像格式时,或在新的语境中传播时,跟踪版权及使用限制;③当传播个人制作的图像时声明并指出图像拥有者的信息。

3.在论文、报告和方案中引用图像:①在引用和信誉声明中致谢图像制作者,认可原创作者和版权;②引用中包括信息来源和信誉声明,以便其他学者和研究者能够找到和获得视觉材料;③运用恰当的文件类型引用图像。

三、标准特色

(一)成立标准制定专家小组,赋予标准权威性

标准由图书馆员、技术专家、馆长和管理人员组成的视觉素养标准制定工作小组成员共同制定,同时ACRL作为权威性组织机构进行组织协调。工作小组围绕视觉素养教育研究创建了博客社区,建构了开放性会议和讨论小组,激励社区成员和多个组织分享观点、共同参与标准的制定和讨论。第一个公共标准草稿于2011年3月颁布之后,工作小组收集相关机构对标准的评价信息、标准在高校初步实施的反馈信息、围绕标准的开放性会议的讨论结果,在这些反馈信息的基础上修订标准草稿。在获得图像资源兴趣小组、信息素养标准委员会、标准与鉴定委员会、 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董事会的认可后,于2011年10月正式颁布标准。工作小组围绕标准进行多次讨论并决定进一步决定向其他教育机构推广。ACRL的《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能吸引大量相关领域专家的加入,听取多方面意见,集体合作的优势使得标准内容更加科学化和合理性。标准获得多方认可从而具有权威性和更高的效力,容易被教育机构采用,有利于标准的推广和普及。

(二)依托信息素养为背景,为整合教育提供枢纽

信息素养是基于文字或印刷为中心概念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素养能力。在过去几十年的信息素养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中,人们日渐意识到要培养学生掌握一种类似于书写文本信息能力的视觉素养能力,即学会查找、评价和应用图像的能力,以及驾驭、联合两种信息的能力。ACRL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有许多绩效指标和学习结果直接或间接与图像和视觉文本相关。例如标准一绩效指标2的学习结果,“找出以多种形式(例如多媒体、数据库、网站、数据等、听觉或视觉,书籍)存在的潜在资源的价值与不同之处”。 [10]而视觉素养能力标准侧重提出了这些图像和视觉媒介的独特特征和需掌握的相应视觉素养知识技能,并向学生提出了视觉素养能力与信息素养、视觉传播、意义理解、技术及媒介应用等相关能力综合发展的挑战。

目前信息素养标准已被人们广泛了解和接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进入深层次整合阶段。[11]ACRL基于信息素养标准为基本文档,运用类似的语言,建构起与之紧密相关的视觉素养标准,使两种素养的学习目标之间建立起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字和图像之间的相辅相成及转换关系,为将两种素养的不同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一起融合到课堂任务或活动中提供了一种指导和框架。结合两种能力标准,教师易于评价视觉信息素养的发展,修改现有的信息技术整合课程和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实践,有效地融入视觉素养教育,将其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进一步实施。

(三)建构起可操作性的视觉素养教育目标架构

ACRL发布的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不仅提供了七个核心能力的总体标准及其相应的绩效指标,而且每个绩效指标提供了详细的学习结果目标,标准清晰地表达了教学和评价的学习结果、可测量的学生获得的视觉素养进步。基于该标准,高等教育可以建构起明确的视觉素养教育知识框架,设计更好的视觉素养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图像运用技能和能力发展,批判地运用和生产视觉媒介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及生活中。此外,标准也为教师开展整合视觉素养教育或运用视觉材料到课程教学中、更有效地提高视觉媒介的教育应用效果提供评价工具,为师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内外中运用和讨论视觉材料运用提供了一个通用语言。

标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也可以作为部分运用。作为独立课程模式的视觉素养通识教育课程或涉及到视觉材料的一学年的课程是将标准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实施的理想课程环境。[12] 在学科教学环境中,基于视觉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的需要或一个具体教育项目的学习目标需要,教师可灵活运用一个或多个维度的视觉素养能力标准作为教学和评价的工具。虽然标准指出不同高校学科领域教师可以教授和评价学生的基本视觉素养能力,但图像表征类型的“读写”元素在各种学科背景中具有复杂意义,比如,与一般的视觉素养学习者不同,具备视觉素养的科学研究者与工程师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视觉心智地图,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学习者具备所有领域的视觉性能力,但可以教授基本视觉能力。因此,在标准实际运用中,学科课程也可以结合学科特征进一步修订绩效指标,建构起更清晰的特定学科视觉素养学习结果,通过标准实施变革现有的整合课程,促进视觉材料和视觉媒介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科知识的生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四、结 语

我国高校传统上基本是强调文字读写能力的培养,现有的教育系统和培训仍认定文字文本为知识的源泉。虽然视觉传播已广泛渗透到我们的文化中,但视觉传播作为人类传播的重要形态并没有被大多数教师所认识和重视,更缺乏系统地教授视觉素养。虽然高校课堂中的媒介技术也日渐普及,但课堂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混合、融合各种文本资源及视觉化交流媒介。绝大部分国内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也忽略了素养的视觉构成部分。不过,教育技术工作者能在视觉素养教育过程中扮演一种重要的角色。ACRL制定的视觉素养能力标准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评价方法来界定与书写文本读与写同等重要的视觉读写能力的核心价值及其培养的目标框架,引领高校研制视觉素养教育通识课程,帮助高校教师将视觉素养教育整合到学科课程中,进而促进我国媒介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8] [9] [12] ACRL Visual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DB/OL].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visualliteracy.

[2] The Center for 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DB/OL].http://www.csiss.org/aboutus/mission.php.

[3] Greater Expectations Report[DB/OL]. http://www.greaterexpectations.org/.

[4] The Horizon Report[DB/OL].http://www.nmc.org/pdf/2009-Horizon-Report.pdf.

[5] GE Visual Literacy - Course Approval Description[DB/OL].http://ge.ucdavis.edu/local_resources/docs/Visual-literacy-final.pdf.

[6] S usan E. Metros.The Educator’s Role in Preparing Visually Literate Learners [J].Theory Into Practice,2008,(47):102~109.

[7] Hermine, Feinstein. Visual Literacy in General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J].Journal of Visual Literacy,1993,(13):89~96.

[10]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DB/OL].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

小学语文教学的视觉素养塑造 篇10

1.时代及教育发展需求

事物都具有矛盾的双面性,信息化发展及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教育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双面影响。一方面,图像的形象肤浅易影响受教者的思维深度发展,导致其概括推理及判断等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思维方式偏于单一,此外, 图视的信息获取方式也造成了极大冲击,少年儿童的阅读量较以往呈现了极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对语言、母语文化的学习产生了阻碍。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图视的信息获取方式与少年儿童的心理及思维特征更加契合,其直观与具象化特性为文字赋予了更多的感性色彩和美学享受, 在图视的帮助下,处于初级学习阶段的少年儿童更能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与享受。因此,在这种矛盾的发展环境中,培养受教者视觉素养,充分激发图视的优势作用并避免其消极影响,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受教者能更好地适应读图时代下的语言文化教育,是时代与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受教者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有学者经调查研究认为,人左右大脑分别擅长逻辑和形象两种不同思维模式,小学学习阶段的少年儿童处于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受教者的智能发展重点不仅限于大脑的开发利用,同时也落在左右脑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协同与平衡发展上。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语言文字作为基础性内容具有极强的抽象性,我国旧式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注入”, 死背硬记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少年儿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而依托于受教者视觉素养塑造的语文教学则能够将抽象与形象思维结合在一起,激发受教者, 使其左右脑共同发展,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促使其发展成为真正具备独立创造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的个体。

3. 语文课堂教学优化

语文是充满着人文与审美色彩的特殊学科,无论是由笔划构成的书法作品还是由文字构成的文学作品,都凝结着需要认真体味和推敲的文化与精神,向受教者展现自然、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的美。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建立在抽象文字基础上的审美需要借助一定程度的人生经验积累或视觉体验才能够顺利实现。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受教者人生阅历不足,客观条件也使其无法完全凭借自身获取人生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视觉图像的弥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现代化网络技术构筑起的图片信息库使受教者能够获取丰富多样、生动形象的图片资源,在图视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强化塑造受教者的视觉素养能够帮助少年儿童更好地感受图像中的审美特性,更深入地理解图片背后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更顺利地将图像审美同语文审美结合到一起,客观上对旧有语文教学方式实现了优化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视觉素养塑造策略

利用语文教学的方式塑造受教者的视觉素养是保证其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鉴于前文提及的图视信息获取方式可能造成的弊端,如何调整视觉素养塑造与语文教育教学的关系已成为问题的关键。在当下的客观环境中,小学语文教学依旧需要在现实情况及课标准则要求下首先注重受教者语文素养的培养,并以此为前提和基础进行视觉素养塑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教育双方在图像上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态度,使其更好地明确图视与语言文化学习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起现代化的视觉思维模式,使学生能够凭借良好的视觉素养进行学习与相互交流。

1. 情境教学的视觉感知刺激

视觉感知是发生在大脑中的复杂过程,包含着由外向内的信息传递,同时也意味着由内向外的自主感知,受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及生存环境等多方面客观条件的影响, 不同个体对于同一图视对象也会产生不同的感知结果。 由此可见,个体的视觉感知能力能够通过学习得到改变和提升,相比较来说,优秀的视觉感知能力更能激起受教者的学习探索兴趣。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体情境,利用能够被受教者接受和喜爱的视觉情境吸引其注意力,通过这一方式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并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创设必须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必须杜绝为单纯吸引受教者注意力而进行的无关教学内容的情境创设, 以防受教者的学习注意力被分散; 情境创设要充分考虑贴近受教者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利用熟悉性将既有的情感经验等顺利融入到视觉感知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强化其感知力; 情境创设的语文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对视觉对象,包括色、光、型等要素及其作用进行目的性、计划性的感知,打下坚实的视觉素养基础。

2. 图像讲解的视觉解读强化

视觉解读能力是指个体对在面对视觉信息时的解构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受教者视觉解读能力的强化,即指其在看到视觉对象、产生视觉语言的同时能够明确了解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含义。在教师指引下,受教者通过观察、解读与课文相关的图像探寻并感知其与相关文字内容间的联系,二者协同互动、互为注解,使受教者对所学知识内容有更深层次的准确理解。

观察是少年儿童感知世界和自我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同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也是受教者观察学习的重要工具。然而,受版面等客观条件限制,图像不可能反映出所有文字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总结并传授由景物到人物、由局部到整体、由静态到动态等基本视图方法,结合课文内容补足思维空间,通过长期的目的性锻炼培养受教者的观察和想象力,并以此提升受教者的视觉解读力。

3. 图文复述的视觉表达构建

相对于其他视觉素养的组成内容而言,视觉表达是借助视觉性语言工具进行自我思想情感表达的交流能力,相对更加复杂。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受教者自我语言表述能力的提升是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少年儿童的思维逻辑性低、跳跃性强,口语表述往往偏向简单,因此,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文的复述就成为锻炼其语言表达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应以图像提示的方式引导并帮助受教者回忆、巩固所学内容,并通过复述实现抽象文字同形象图片的结合,丰富视觉表达经验。而有了丰富的视觉表达经验支持,受教者通过图视手段获取的信息内容也将更为丰富准确,借助图像手段进行的语言文字表达也就能够更加流畅、丰富和灵动。

需要注意的是,视觉图像并不仅包含有图画影像,结构图同样也是视觉图像的一种。学科教师可指导受教者根据课文内容整理、总结、构建出相应的结构图,通过这一视觉表达手段帮助建立和发展逻辑思维模式和逻辑表达能力; 并引导其灵活掌握结构图的应用方式,通过结构图进行知识复习、思维整理或文字创作等。

4. 构建具有丰富视觉信息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教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构建具有丰富视觉信息,丰富语文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推动受教者视觉素养的塑造。

教师可通过设置布告栏、悬挂学生书法及文学作品等方式激发受教者探索兴趣,为其提供更多的视觉语言交流机会和交流内容,需注意信息的科学合理性,避免信息超载; 通过网络手段积极搜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影像等视觉素材,以视觉刺激提高教学趣味性,需注意适当更新,避免反复刺激后感官麻木造成学习兴趣丧失; 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表情、眼神、肢体语言、音调高低等外在表现传递包含热情的语言学习态度情感,通过情绪的感染使受教者对语文知识内容产生类似情感反应。包含有丰富视觉信息的语文学习环境构建方式需要根据受教者特点、客观条件、时代特征及教学要求等因素的变化而适时地进行调整变化。

5. 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

读图时代的到来使生活在当下的小学受教群体对图视信息的要求有了更新、更多的要求,传统的课文插图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教师需要借助网络资源、图像编辑软件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创建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高质量图像素材。

此外,为积累语文教学的相关经验,方便成功经验获取和失败教训总结,教师应有目的地运用摄影、照相等方式记录受教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表现,对最终的教学成果予以分类记录和保留,建立系统全面的电子档案。为方便评价总结,可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实现同领域中的交流学习。

三、结语

上一篇: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下一篇:下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