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素养培养

2024-06-05

幼儿教师素养培养(精选12篇)

幼儿教师素养培养 篇1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变革, 只有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本文以此为背景, 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和研究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一、教师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源自英文Information Literacy, 简称IL。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保罗·车可夫斯基于1974年提出, 他认为:“在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方面得到良好训练的人, 方可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经习得了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和能力, 以形成信息方案来解决问题。”目前被引用最多的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信息素养概念进行认真分析, 再结合教师的职业特征, 笔者认为, 教师信息素养指教师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 并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以及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二、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基本保障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指出, 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全面部署、加快实施, 调动全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 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 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由此可见, 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而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持。其中,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建设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的保证, 也是教师自身信息素养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因此,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 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基本保障。

2、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在信息化环境中,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开放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实现知识的重构和创造, 获得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适应创新教育新要求。这一变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和更严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三、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从广义上来讲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培养。职前培养是前提和基础, 主要指未来从事教师事业的在校大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信息素养课程来提升信息素养。在职培养是主要途径和重要方式, 主要是针对正在从事教育事业的在职教师进行相关的信息素养培养教育。从狭义上来讲,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即教师的在职培养, 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即教师的在职培养策略。

1、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标准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标准是培养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明确指标。通过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可以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有依可查, 有据可循, 从而能更好的保证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一个科学规范的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必须涵盖四个方面:教师的信息意识、教师的信息知识、教师的信息能力和教师的信息道德。

2、构建合理有效的多元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需采取自我培养和外在培养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其中, 自我培养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外在培养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快捷方法和重要途径。

(1) 自我培养要求教师转变观念, 积极面对教育信息化, 以自身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和兴趣点, 主动学习信息素养理论, 树立自觉信息意识, 培养积极的信息情感。其次, 教师要充分利用或创造条件进行网络阅读、写作、交流、探索疑难问题等, 还要将所获得的信息创造性的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 做到学以致用。最后, 教师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2) 外在培养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来进行。在培训形式上, 以统一性和灵活性为原则, 采取“三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即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在培训内容上, 坚持针对性和前瞻性, 把教育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为一体, 构建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在培训层次上, 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坚持多元化原则, 进行基础、应用和研究三种层次的阶梯式培训。

3、完善规章制度, 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考核机制

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全面系统的评价考核机制才能保证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持续有序进行。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和管理制度, 保证培训的质量和实效。另外, 还要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考试机制, 坚持“三结合” (过程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 原则, 实施奖罚制度, 将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评奖评优、职称评定以及职务晋升等相结合, 从而激发教师参训的动力,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4、加强培训后的支持, 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应用

科学良好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是教师进行信息素养实践应用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因此,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信息化, 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网络环境, 构建信息素养提升和应用的信息化平台;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应用信息技术, 为他们的实践应用提供足够的时间、必要的经费以及良好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有一个信息素养应用阵地, 才能将信息素养知识与能力整合到教育教学和科研中去, 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应用。

总之,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全面推进的过程, 各级部门和教师只有全面配合, 不断地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Zurkowski, Paul G.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Washington D.C.: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1974 (6) .

[2]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Final Report (1989) [EB/OL].http://www.ala.org/acrl/publications/whitepapers/presidential.

[3]邹扬德.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 2005.

幼儿教师素养培养 篇2

——青年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读吴非《致青年教师》,最大的感触便是作为青年教师,应该积极培养自身人文素养。不断完善专业素养的同时,积极培养自身人文素养至关重要。

首先人文素养是指人在言、行和精神风貌中表现出的对人的存在、人生价值以及人生意义的关注,是人通过反观、自省和自审而实现的自我超越。人文素养体现了个人对待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精神、心理和态度的修养。简而言之,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教养、学养以及折射出的人性的综合素养。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教育的‘慢’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守,不能绕过去。“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不要揠苗”

助长,急于求成。”这些道理似乎有很多人说过,也在很多名家的论著上看到过,孩子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学会等待孩子们一天一天的进步。可当我们面对教绩的考评,面对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检查评价时,我们就往往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常常忘记了“五个手指不是一般长”,我们努力地拿着鞭子去驱赶那些掉队的孩子,幻想着“去剪出一模一样的苗儿”;常常忽略了学生尚在年幼,正是不断犯错的年龄,他们要在一次次的犯错中成长。“学校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了人格基础。一位教师,他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

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什么。”吴非老师的这句话让我沉思良久,自诩不是一个太看重分数的老师,但我却避免不了面对那几个特殊孩子时的急躁甚至烦躁,我的态度或许会决定这几个孩子以后对待生活、对待学习的看法与认识,不管将来他们在学业上会不会有多大的发展,我一定要教给他们学会乐观、自信、积极地看待一切事情。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道德、思想、心理、情感、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当代社会,由于受到教育商业化环境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教师人文素养普遍缺失的现状日趋严重,令人担忧。在变革中,教师的思想观念和利益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理想信念和治学态度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由此导致了教师人文知识、人文品格、人文价值等方面的人文综合素养普遍缺失的状况。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从工作的角度来说要进行专业知识的修炼;从生活的角度来说要进行为人处事的修炼。修炼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蜕变过程,我正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虽然消耗了很多时间、精力,但我相信最终的心灵收获一定远远超过那些付出。

幼儿美术素养培养点滴谈 篇3

关键词:幼儿;美术素养;培养

幼儿时期是人类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下的孩童具有与生俱来的绘画天分。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开展美术教育工作,能够为幼儿绘画创作平台,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天分,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当前我国幼儿美术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

1.当前的评价机制存在不足,难以综合评判幼儿的绘画作品,往往只是用“像”、“真”等字眼来描述幼儿的作品。这种方式的评判实际上是教师潜意识上对幼儿的引导,不利于幼儿思维的发散。比方说,在幼儿的绘画展览上,教师在评价小朋友的作品时,往往会说“大家看,这个小朋友画的多好的,多像啊”。这种评判方式是我们从成人的眼光出发的,并没有真正融合到幼儿的创作世界中。在幼儿的脑海中,形态意识相对薄弱,很多事物都是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的。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上能够体现出这一点,其往往用简单符号来代替任何事物。因此,在对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时,应多对其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创作成果,使其有动力继续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去。切不可用否定的言辞来伤害幼儿的积极性。

2.在幼儿阶段,教学目标并不是特别细化,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多依照既定的模式,孩子们只是依图形填色或者照着图案涂鸦。这样会局限孩子们的思维,不利于幼儿创作能力的发展。这种模式下,教师多要求幼儿按照指令来完成绘画,幼儿没有获得自主创作的权利。在教师的指令下,其评判标准也只是幼儿有没有完成指令。这种指令下,幼儿的绘画作品大多雷同,没有价值。

3.在当前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参与程度不高。有的幼儿喜欢在家中的墙壁上涂鸦,被家长阻止。幼儿只能按照大人们的要求,规规矩矩地绘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牺牲了孩子们自由绘画的兴趣。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幼儿美术创作,给予幼儿必要的创作空间与思维空间。

二、提升幼儿美术教学效果的措施

1.对幼儿美术有着深刻的认识,积极给幼儿创造必要的条件。幼儿美术和我们传统认识中的美术有着很大区别,在开展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围绕幼儿的身心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在幼儿绘画时,应侧重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对幼儿的审美情趣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得幼儿能够感受到人类世界中的美,从而使孩子们爱上这种美,并且通过画笔将这种美绘制在自己的绘画作品内。

2.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绘画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形式,如剪纸、手工制作等,全面提升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在幼儿的眼中,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因此,美术素养能够在幼儿的多个方面有所体现,不仅仅局限于绘画。借助于动手操作,幼儿脑海里想象的事物能够由平面变成立体,最终的作品更加丰满。尽管幼儿的有些作品也比较粗糙,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美。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创作作品给予其肯定,鼓励其继续努力,这样幼儿就会有动力进行持续创作。任何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经过漫长的提升过程。针对幼儿的创作,教师与家长应该多一些耐心,给予幼儿多一些的鼓励,使得每个幼儿都具备良好的美术素养。

3.教师在鼓励幼儿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因给予幼儿一定的创作主体,应尽量减少所设定的框框,给予幼儿最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创作范围。比方说在“我美丽的家乡”这一主题课上,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幼儿拓展想象的空间,“我们的家乡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呢,我们家乡最出名的是什么呢,”在教师的这种启发下,孩子们能够顺利开展“意念画”的创作。这种创作路径是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的,也是他们绘画的心理需要。这样做能够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使其爱上美术创作。

4.通过绘画欣赏来提升幼儿的审美水平。对于幼儿来说,其认知能力相对有限,其自身的绘画水平和创作能力都不高,因此,在幼儿阶段进行绘画欣赏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将其他优秀画作拿给幼儿欣赏,并鼓励幼儿分析这些画作好在哪里,是怎么来运用颜色和线条的。这些画作能够拓展幼儿的视野,给予孩子们新奇感。以“我美丽的家乡”这一主题课为例,教师可以将牧区孩子们画的草原和农家孩子化的麦田一起给幼儿展示,幼儿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与分析,最终将发现:虽然每个人的家乡不一样,但每个人对家乡的爱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在幼儿阶段开展美术教学课程,最终要的是要围绕幼儿这一特殊的生理阶段进行,教师始终从幼儿的角度思考,认识到幼儿美术的特殊性,从而更加科学地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妤芳,凌云.关注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的提升[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5(06).

浅谈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篇4

信息时代需要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需要新的人才观, 需要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和选择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网络能力, 具有较强的自我构建能力, 信息素养是新世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

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最早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 (Paul.Turkowski) 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所谓信息能力, 指的是个体在主动选择和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时的基本素质。我国著名比较教育研究专家钟启泉先生认为, 社会的信息化需要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与教育的命题, 引发我们思考与实践的核心问题莫过于思考和实施培养新生代的信息能力, 提高信息素养。因此, 信息素养成为教师亟待发展的一项新内容。

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一般的信息素养相比有其独特性。教育部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 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 教师不仅应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 还必须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信息素养。

信息化社会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意识情感。信息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信息意识。即要求受教育者具有一种使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2) 信息伦理道德。教师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 不从事非法活动, 同时也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3) 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对于信息技术的原理、名词术语是否明白, 对于其发展与作用是否了解, 应该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知识,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4) 具有一定的信息能力。即操纵、利用与开发信息的能力, 能利用信息技术, 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评价和分析所得到的信息, 并且开发与传播信息, 教师的基本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 文字处理能力、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等。

信息时代的教师信息素养应包括网络应用能力, 学科之整合能力, 计算机应用之技能, 软件选用之能力, 行政计算机管理之能力等。无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 但其中教师必须是媒体资源的资源顾问, 是信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信息与网络素养才能更好地将科技融合于各科学习中。首先教师要正确理解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树立起信息的迅速传递与有效获取利用在当代教育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其次, 教师要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有效学习。其内容包括:

a、办公自动化, 即教师会使用WORD或WPS等办公软件系统进行各种信息处理、加工, 会编文档排版面, 并能正确进行打印装置。能用WORD系统制作简易课件。能分门别类地管理好自己所拥有的信息, 以方便检索和利用。

b、能掌握浏览互联网和下载网上图文资料的一般方法, 学会正确下载方法。

c、有自己的电子信箱, 并经常使用, 会发送和接收邮件及附件。

d、能学会安装和使用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如图文浏览、解压缩软件、防杀毒软件等。

e、熟练运用PPT演示文稿工具、制作课件用于教学, 制作简易网页和简易Flash动画。

f、掌握用计算机截取图像和声音的简单操作, 用于学习和工作。

g、了解信息安全常识, 能做到积极维护信息安全。

教师从教之日, 就是重新学习之时。信息社会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十一世纪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能技巧, 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 以信息素养作为新的立足点, 努力走在二十一世纪的学生前列, 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参考文献

[1]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 (修订本)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王祖琴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 (修订本)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彭立主编:《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彭立主编:《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幼儿教师素养培养 篇5

摘 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已被提上了改革日程。本文对现今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和改善策略进行重点解析。

关键词: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探讨

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授给幼儿知识,提供信息资源,并且组织幼儿进行各项活动。幼儿教师是幼儿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帮助者和管理者。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幼儿教师的职责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还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幼儿进行更好的辅导和教育。

一、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这一词汇最早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是由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的。信息素养实际上是人们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现如今我们对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在这种信息化时代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要有能力从各个渠道中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并合理的运用这些信息。

2.信息素养能力。信息素养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其实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这种基本能力包括基本的学习技能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和创新实践精神。(2)综合能力:信息素养的涉及范围较广泛,它包括人文、技术、经济、社会等众多因素。

二、培养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育领域的创新,不同的教学媒体模式在每个阶段的教育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播。尤其是多媒体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改变也与幼儿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幼儿能够对事物产生直接的认识,多媒体教学恰好利用了这一特点,使幼儿能够更好地学习并发现新事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满足了幼儿喜欢玩耍的天性。因此,提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幼儿教师提高自我修养与技能的过程中,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能够帮助幼儿教师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拓宽知识面,还能帮助幼儿家长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指导,提高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三、当前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缺失的原因

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目前已经把对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上了工作日程,但是依然有一些学校领导没有给予重视,而且政府和学校没有相关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2.幼儿教师的参与不够。幼儿教师在选拔时是经过了层层挑选的,因此,幼儿教师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信息素养的知识和能力,再加上没有专门的培训,使得他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十分片面。

3.幼儿园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幼儿园由于资金不足等问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比如幼儿园里很少能见到多媒体室、电子阅览室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四、培养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1.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为提高幼儿教师信息素养能力提供外部环境。信息化环境是影响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加强构建信息化建设,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来配合学校,加强信息资源化配置,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2.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信息素养不断提高。幼儿园领导和主管可以基于以下两个培训方法开展教师培训:(1)园本培训。园本培训是幼儿园自主培训的一个重要措施,园本培训是立足于教师岗位,针对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培训的一种形式。(2)集中培训。集中培训是教育部和各级省市教育厅共同组织的对幼儿园开展的培训,集中培训的主要对象就是幼儿园园长和各级幼儿园教师,目的在于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可以将这两种培训模式进行整合,先进行集中培训培养出信息技术能手,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可以让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进行学习,年轻教师也可以帮助老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学习,利用优势互补的方式达到幼儿教师信息工作的全面开展。另外,在培训内容上也可以根据幼儿教师的能力分为基础班、提升班,保证不同层次的幼儿教师都能更好地学习,以此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3.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幼儿园在进行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计划时,也应该建立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幼儿教师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对能力较强和优秀的幼儿教师给予晋升、提高工资等奖赏,使教师更有积极性,激励教师自觉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

对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这不但需要幼儿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幼儿园、教育部门的全力配合,协同工作,以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同时幼儿教师也要自觉主动地进行信息素养的学习,让多媒体教学贯穿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使幼儿能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金丽.信息化时代下对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4).

[2]刘丹,刘凤娟.信息化环境下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4(5).

[3]刘世勇.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0).

运用“动”态教学,培养幼儿素养 篇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要灵活地将幼儿“抛”给你的“闪光点”生成资源,巧妙运用于课堂中,这就是“动”态教学。以下是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多层次互动,加深幼儿的音乐理解

我们知道音乐是通过音乐的种种表现手段来塑造形象, 表达意志,抒发内心情感的。幼儿通过对音乐各种手段的理解, 简单分析判断来感受、记忆、再现和了解音乐家所描绘的事物形象的。

1.理解歌词,喜欢音乐里的故事

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词语不多、篇幅短小,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怎样让幼儿快速理解并记住歌词呢?教师可以把歌词变化为幼儿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学新歌的导语,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如在教授《小老鼠上灯台》这首歌时,教师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有一只小老鼠,它在家里玩耍,突然听到自己的肚子咕咕直叫,它探出脑袋,看到桌子上有一个灯台,它想偷吃灯台上的油,它爬到灯台上。一会儿,喵喵喵,猫来了,小老鼠吓得的叽里咕噜滚下来。幼儿听后哈哈大笑。这样,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爱好,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2.体验情绪,感受音乐里的乐趣

每首歌都有不同内容和情感,它们或欢快、抒情、高亢、低沉,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呢?例如在歌曲《秋天落叶》这节课,教师进行了两次范唱。第一次范唱是清唱并借助于动作,让幼儿感知落叶飘落时的美丽;第二次范唱是边弹边唱,让幼儿根据教师唱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歌中所唱落叶飘落时不同的姿态。而在歌曲《棉花糖》的范唱中,通过变魔术的形式,更换歌词,让幼儿体会歌曲的多样性。使幼儿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3.游戏教学,找准音乐里的难点

通过唱歌,可以使幼儿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到练习和提高。小班幼儿年龄很小,还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幼儿能够完整演唱歌曲。例如,歌曲《厨房的声音》里面有几句模仿敲厨具的声音“乒乒乓乓、嘭恰嘭恰、嘶嘶喳喳”对于这几句幼儿在咬字方面就出现困难,当教师在读这几个字的时候,可以请能力稍弱的幼儿摸教师的喉咙,最后逐字纠正朗读,慢慢地幼儿就会理解明白。

4.模仿角色,体会音乐里的情感

由于幼儿好动,尤其喜欢随着音乐的节拍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喜好,按照歌词内容编排动作,使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融入其中。因此,也就成为幼儿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这节课,通过梳头、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等一系列动作的编配,使幼儿在边唱边做的过程中,理解性地记忆歌词,并能把疼爱妈妈的感情投入到演唱当中。

二、多途径赏析,抒发幼儿的音乐情感

《指南》中指出: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努力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经验。

1.画面描绘,了解音乐

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在首次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时,尽量使幼儿对音乐产生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赏《蜜蜂做工》时,要求幼儿闭目聆听音乐,并跟随教师有感情的配乐讲解,在脑中展现出一幕幕蜜蜂辛勤劳作,采集花蜜的画面,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深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

2.自编动作,表现音乐

音乐活动中,抓住时机,鼓励幼儿随着乐曲中动物角色的变换,发挥想象,大胆地自编动作,使幼儿在边听边想边做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例如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这首歌曲里面主要是动物的叫声与动物本身相符,为了增加幼儿的兴趣,也为了能更好地表现歌曲的活力。幼儿根据动物的叫声,边学动物的身体特征边学叫声,将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多感官参与,激发幼儿的音乐畅想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幼儿创造的快乐。

肢体语言能够通过人体的脸部表情、眼神、手势来表达歌曲内容,也能加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音乐教材中的角色,总离不开人的各种体态动作,就连各种动植物的出现,也都与人的行为、思想相近。教师就可以利用人的各种体态变化来表现这些内容。幼儿天性大多喜欢模仿,运用肢体语言让幼儿边学习、边动作,可以解除幼儿呆坐听讲的烦恼,同时也可以让幼儿的注意力更加持久。如小班学唱歌曲《春天》。由于幼儿年龄小,有些教具不能完全体现教学内容,教师可采用肢体语言教学,要求幼儿与教师一起做各种表现教材内容的动作,并一起朗诵歌词。在复述歌词时,幼儿总搞不清各种动物的出场顺序。教师可以让幼儿熟记各种动物的体态动作:两手托住下巴表示“小花”;两臂上举晃动及向下弯腰表示“柳树弯腰”;双手握拳,伸直中指和食指顶在头上表示“小白兔”,这几个动作再加上面部表情,按故事情節将歌词教给幼儿,很快幼儿就能分清哪种动物先出场,哪种动物后出场,什么动物说什么话了,也就掌握了这首歌的歌词。教唱新歌及节奏乐表演等,只要教师合理编排好体态动作,幼儿就会学得既快又准确。

总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动”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创新,不断灵活运用,才能让幼儿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谈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篇7

新的《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教师是架在学生的信息素养之间的一座桥梁,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 只有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 学生和信息素养才能更上一层楼。

一、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 信息素养包含有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在物质技术层面上, 信息素养指的是教师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 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精神文化层面上看, 信息素养则体现教师对于信息本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它建立在技术层面的基础之上, 涉及到自主学习、个人情感和社会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1. 教育的信息化和技术化促使教师具备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确认和发现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摘要和简化的能力、信息分析和分类的能力、处理和保存信息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较有效地运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教学手段和范式改革, 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更新知识, 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对信息时代教育的要求。

2. 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育的信息化缩小了时空的界限, 这就需要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选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 提高教学的效率, 使得课堂上不能直观表达和描述的内容直观明晰, 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3. 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可以使教师在教育和科研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和案例, 分享课堂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 迅速了解和获得学生的信息和需求, 使教师在信息化社会下适应新形势。

二、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

1. 判定良好信息的能力

根据自己教学目标有意识和有效地收集各种自身成长、学生学习、学科教学和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信息, 能自觉地意识到哪些信息是学生需要掌握的, 是对教学有重要作用的, 是能促进课程目标实现的。判定鉴别教师对信息的需求, 去设计教学策略, 意识到怎样的信息能促进课堂教学, 有利于提升自己教学方法, 怎样的有效信息能与教学进行整合利用。

2. 使用信息工具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运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够熟练掌握、操作各种信息工具, 特别是现当代普遍使用的网络传播工具。而运用信息工具生成信息的能力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收集到的学科知识及最新的教学理论成果进行筛选、分类、总结、概括、记忆;另一方面是在所收集的信息基础之上,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整理, 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在教学之中, 并使学生有效地接受、理解、应用。具体来说教师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是指能娴熟地掌握和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教学资源信息;娴熟地使用诸如多媒体、投影、幻灯机、电脑等视听工具, 并开发其他相关的教学应用软件;能将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能把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转换和修整;能在校园网、局域网、互联网上搜索、查找、下载与本学科相关的信息资源。

3. 信息加工和利用的能力

教师要从将各种途径获得的所有信息进行综合, 结合自己的教学需求, 重新整理、加工、保存, 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应该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吸取、借鉴其他教师课件中的优点, 祛除那些不需要的, 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课件, 以提高教学效率。如, 语文教师要学会把收集到的语文小知识、文学典故、新的学习方法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去, 要学会借鉴新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组织教学, 把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特点和方法, 进行教学改革。

4. 创造信息和发挥信息效用的能力

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 教师应创造性应对选择的信息, 创造性地利用收集的信息, 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从而生成新信息, 进而以达到收集信息的最终目标, 发挥信息传递的最大效用;将所接受的信息运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 发现、解决课堂问题, 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自身的经验, 将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创造, 将这些信息恰当地传递给学生;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 让信息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用和课堂管理的效用。

5. 信息道德和操守的能力

信息时代浪潮中我们能发现许多对我们有益的信息,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各种不健康的、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的信息充斥其中, 对于这样一把双刃剑, 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甄别并加以利用。另外, 在这个自由广阔的平台上, 我们可以很便捷地获得各种信息资源, 但是在这过程中, 我们应该遵守一定的网络道德和操守, 按照网络管理的规则, 形成自己的信息道德准则, 不剽窃和盗取别人的劳动成果, 合法有效使用这些资源来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

三、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途径和方式

1. 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观要求教师树立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思想, 同时应该构建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新体系。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 需要教师以现代信息教育观念为指导, 在教育过程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法。另外, 在加工处理信息的基础上, 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思维的培养, 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知识, 获得信息处理的能力, 能够将新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 获得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培养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从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 教师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要求应当掌握电脑硬件与操作系统, 熟练使用各种软件来制作、设计教学课件, 完成教学图形动画, 处理图像影音资源。网络操作应用上要会接收与发送电子邮件, 搜索查找教学所需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资源, 上传与下载课程资源, 登录和进入网络论坛等。

3. 对新教师进行扎实的岗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当前在职教师, 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 信息素养普遍较差。突出的表现在其信息技能、信息意识都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切实做好教师信息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对教师进行扎实的岗前培训, 需要在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 更新教师的信息观念、信息加工方式、信息教育方法, 使教师能够从信息化的视角洞察现代教学的趋势, 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设计理念为指导, 用信息教育技术整合教学资源, 实现教学过程的重组与优化。

4. 采用“参与式”的校本培训教师方式, 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对于在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差异, 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培训课程, 将各学科教师中的中青年教师作为主导以提升引领中老年教师的发展。这种“参与性”的校本培训有利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更有利于不同教师向其他学科教师互相学习。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参与式”的学习, 将信息思想技术和学科内容有机联系, 使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融于学科教学当中,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共同提高。培训的方式可以不限于课堂讲授、上机与上网实践, 还可以利用优秀远程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在培训的过程中, 提高教师之间的相互协同的能力, 使彼此的经验技术得以交流。

5. 政府和学校在硬件设施给予相应的支持

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学信息资源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物质基础, 对于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不能仅仅停留在培训学习阶段, 更需要一定的条件来实施, 在实际的教学运用中反复实践。完善的学校信息设备为师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群体, 要提升这个群体的信息素养, 个体就必须努力使自己不落后于时代。现在, 教学现代化和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使教学实际工作和学生信息素养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吉庆, 钟启泉.信息素养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 2001 (2) .

[3]祝智庭, 钟启泉.信息教育展望.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初探 篇8

数学素养是人们对数学的认知论和方法论的结合,数学素养体现了一个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数学素养不但包括了教师自身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更包含了其运用丰富的数学知识进行教学的能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提升,谈些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重要性

目前教师的数学素养欠缺,到底欠缺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还是欠缺在数学的现代修养上。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他较高的数学修养作支撑。用国外数学家和同行的话来说,“他是移动了群山才达到这一研究水平的”。这个群山就是现代数学的众多基础知识和思想观念。当然,对绝大多数数学教师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具有专职数学家那样的数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但是从《课标》中所列出的数学内容与模块看来,尤其是要开设的那些选修课,有许多都涉及到了近现代的数学分支。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这些必要的功底,就无法适应新的教学任务,无法实现创新教育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二、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构成

1. 数学学科素养。

数学学科素养指的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对主要的数学概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不同的深度和类型来对数学的本质进行揭示。小学数学教师要对小学数学的内部系统结构进行熟悉,对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全面的掌握,对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把握。小学数学教师要加深钻研数学教材,并对高一级的数学知识进行了解。要对学习数学知识的有关方法及数学知识中隐含的数学思想和扩展内容充分进行了解,不断开阔自己的教学视野。与此同时,还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从其他学科中汲取数学素材。

2. 数学思想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要对数学理论的内容和本质有着明确的认识,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运用数学材料中隐含的数学思想,展开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对典型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总结,例如类比法、观察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等。小学数学教师还要能够对数学内容中的各种思想方法进行挖掘和提炼,将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有意识地渗透于教学活动中。

3. 数学能力素养。

数学能力素养包括数学建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以及相应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

4. 正确的数学观。

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也就是全面认识数学的特征和性质,掌握数学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三、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培养

1. 做好数学教师的岗位培训,夯实教师基础。

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数学素养,以适应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可以从高校邀请数学专家,帮助小学教师重温数学基础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全校的数学教师“再学习”、“再教育”。同时还要抓好数学教研工作,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

2. 要做好教研组的管理工作。

对数学教研组管理措施进行强化,实施教研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安排教研活动。在学科教研组内部应设立备课组,大力实施集体备课、说课模式。一要选用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和相应待遇。二要丰富教研组活动形式和内容。三要组织教师仔细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对单元、模块、例题、课后习题进行仔细研究,认真推敲,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四要积极组织实施调研课题研究,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吃透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规律,使教师能够不断更新和充实数学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拓宽教师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3. 加强数学教学管理,为教师提供工作动力。

浅谈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培养 篇9

一、音正调纯, 得体娴熟的英语口语

大部分学生是通过英语老师上课时才接触英语, 因此他们基本上是通过模仿老师的发音才学英语的, 因此为了不误人子弟, 老师必须发音正确无误。教师的语言也应当生动形象, 抑扬顿挫, 充满激情, 快慢适中。不能太快, 因为如果语速太快了, 就不能让学生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 就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也不能太慢, 因为如果语速太慢了, 会让学生松弛, 昏昏欲睡, 降低了课堂效率。老师的课堂用语特别是布置任务的指示语也必须简明扼要, 课堂衔接语必须过渡自然, 否则会让学生感觉啰嗦,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只有老师拥有了一口流利, 娴熟的口语, 才能让学生信服, 才能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老师很了不起, 从而对老师产生钦佩之情, 从而喜欢上了英语这门学科。只有对英语产生了兴趣, 才能学好英语。

二、大方自如, 丰富有效的肢体语言

研究发现, 教师的姿势、动作、手势等动态特征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成正比。因为英语不像母语这样, 让学生一目了然, 很多单词的教学, 我们将不得不借助肢体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适度的表情和清晰的手势动作可增强讲授内容的情绪感染色彩,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反之如果教师以冷漠的表情, 以单调的立正姿势, 用冷冰冰的语言授课, 让学生如临冰窖, 让学生在令人压抑, 紧张和忐忑不安中学习知识, 这是多么可怕而又不可思议, 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和人格。试问, 这种课谁又想听, 也就更别提课堂教学效果了。

三、整洁端庄, 亲切热情的优雅气质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何况这些正值花季少年的学生, 他们难免不由自主地喜欢有气质而且有内涵的老师。走进教室, 给学生留下第一个印象便是老师的外表。如果老师不修边幅, 拖沓粗俗, 或摆阔显富, 珠光宝气, 反而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尽管外表我们是无法选择的, 但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和修养。因此, 老师应从文化底蕴, 心理特征, 人格境界, 风度仪表等方面去塑造自己的整体形象, 展现自己高雅气质的独特魅力, 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 老师授课时, 脸上要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只有当老师充满自信, 精神饱满, 言语铿锵有力, 才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四、关注学生,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感觉老师既是他们的长辈又是他们的朋友。无论老师的年龄有多大, 都要保持一颗童心, 要尽量缩短甚至消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代沟。在教学中, 不能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 只教不导, 置学生的心理于不顾, 使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黯然失色。在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尊重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应充分肯定, 要多说“You are great”“You speak better than before”“I’m sure you are the best”同时对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则要热情的帮助, 指点, 以情育情。“亲其师, 信其道。”因此建立平等, 融洽的师生关系, 尤为重要。

五、善于调控和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

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灵魂, 主宰整个课堂的教学, 各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在老师的引领下完成。教学时教师务必要思路清晰, 头脑反映灵活, 不能基于按本照搬, 也不能基于自己所备的课。因为学生是一个个单独的个体,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有自己的见解。教学要有智慧, 把握好英语课堂教学抒发激情的最佳时机, 使英语课堂教学波澜迭起, 收获多多。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驾轻就熟, 不落俗套, 让英语课堂教学永远保持一种清新的感觉, 让学生丝毫觉察不到教师人为的痕迹。

六、自我加压, 不断进取的积极态度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每天务必至少要听半小时的英语节目或观看半小时的CCTV-9的英语节目, 要主动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不仅要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 还要熟悉社会常识和生活常识, 积极探索和研究相邻学科知识, 如历史地理生物等, 把自己练就成一名复合型教师。当然教师也要随时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 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 保持开放的心态, 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 在实践中学习, 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 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英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七、善于思考, 勇于校正的反省意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是指学习是如果不积极思考, 学习后如果不深入反思, 就会迷惑, 就不能真正的学会和会学。思考是人类认识世界, 改进实践, 不断发展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英语教学的优化离不开英语教师的反思。教育教学的反思是老师自己实践结果, 贴近教育教学实际, 通过叙写反思, 不断地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 并通过自身的认真反省, 思考加以理性的分析提炼。产生新的智慧。只有具备实践智慧的历史, 才能及时捕捉, 判断, 重组课堂教学中各种各类的信息, 形成新的教育生长点, 推进教学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在运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篇10

对于幼儿来说, 运动中的事物和现象都能成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和内容, 科学并不遥远, 科学就是他们每天能遇到, 每天都会做的事, 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 完全由幼儿生成的科学主题内容还是比较少的, 最主要的还是靠教师捕捉契机。那么, 作为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的教师, 在运动活动中该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呢?

一、在体育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幼儿园每天都有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 期间幼儿在活动中可能蕴涵着许多有趣的科技成份, 教师应该善于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感知, 善于观察、捕捉, 并适时引导幼儿探索、研究。如, 体育区域活动“打怪兽”中, 教师有意识地提供了多种材质的“炸弹”, 让幼儿自由选择“炸弹”打怪兽, 玩了一段时间后, 组织幼儿讨论:“你打到怪兽了吗?哪种材料的“炸弹”最省力?”鼓励幼儿在游戏中比较各种体育器械的特征, 感知哪一种材质的“炸弹”最省力。于是幼儿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到游戏中, 感知各种物体的特性和优点, 体验到了不同材料的物质与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如, 纸团轻, 用的力最大;实心球重, 用的力最小。

幼儿在体育区域活动中遇到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大大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如, 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野趣, 玩车区域我们设置骑车的路线为:幼儿园门口的地砖路面—葡萄架下的木地板长廊—石子路—小山坡—跑道, 跑道上还设置了一些用报纸做的高低不同的“小桥”障碍。幼儿骑上车一会儿在石子路上紧张地握着把手颠簸着, 一会儿兴奋地欢呼着从山顶冲下来, 一会儿在跑道上用足力气蹬自行车冲过一个个障碍, 一会儿又悠闲自在地在平坦的跑道上前行。感受着在不同材质路面上骑车的不同感觉和用力的大小关系。久而久之, 他们得出从山坡上往下冲是最省力的, 骑上山坡是需要用力的, 骑过报纸障碍物也需用力的经验。

二、利用散步、远足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幼儿园的自然资源是一笔宝贵的学习科学的财富, 是最直观、最生动的教育课堂。利用好了这笔财富, 将会对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初春, 自然界充满了生机的变化与特征, 在散步活动中, 幼儿漫步在山坡上, 寻找着春天的美景, 一阵微风吹来, 一片片红中夹黄的树叶飘落下来, 爱动脑筋的洋洋好奇地问:“以前不是说秋天才掉落叶吗?为什么春天也会掉落叶呢?”“秋天, 落叶树上的叶子会掉落下来, 那么樟树是落叶树还是常青树呢?它为什么会在春天掉树叶呢?”一时大家议论纷纷。第二天, 洋洋兴奋地告诉大家:“樟树是常青树, 它要在春天换新的树叶, 所以才会掉旧的树叶呢。”在这次不经意的散步活动中, 幼儿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 进一步感知了春天的特征, 体验了自然科学带给他们的快乐, 获得了对自然物的感性认识, 并在玩中随情随景对幼儿进行了一些科学探索活动, 培养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植物的热情。

当幼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接触自然, 与自然物质环境进行对话时, 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了, 观察力越来越敏锐。在散步和秋游中我们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各种花草、树木的变化、大气的变化, 当幼儿窃窃私语或者大声欢呼时, 良好的教育契机就产生了。如, 外出远足活动的游戏部分, 幼儿对自带的风筝特别感兴趣, 他们在玩中发现:“有了风, 风筝才能飞上天;拉风筝跑动时要迎着风风筝才能飞得高;风筝的大小和飞行的平稳性有关。”为了满足幼儿对风筝的进一步探索, 在区角活动中, 我们创设了“制作风筝”的活动环境, 提供了竹签、一次性筷子、纸、绸布等材料, 鼓励幼儿大胆制作, 通过制作风筝的形状, 比比谁的风筝能飞上天, 宽敞的活动室里沸腾起来, 幼儿研究着风筝的制作技巧 (翅膀的平衡、尾翼的角度与飞翔时平稳性的关系……) 和放飞的窍门 (尽量向上飞, 不能太用力, 拉着绳子助跑……) , 不断地思考和琢磨, 讨论尝试并改变着风筝的形状。

三、在专训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我们幼儿园是一所以体育为特色的幼儿园, 幼儿每周要参加体操、游泳、乒乓球、足球的专项训练。我们充分挖掘运动中隐含的科学资源, 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让幼儿感受科学的存在, 感悟科学的规律。在专训中要注意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对客观事实的关注, 培养幼儿全面、细致地观察事物, 让幼儿通过简单的游戏、实验操作收集信息, 客观地描述观察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从小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 通过游戏、实验, 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水”的主题活动中, 结合游泳训练让幼儿在水中进行游戏和实验:将游泳板投放在小游泳池内, 供幼儿玩耍, 五颜六色的游泳板漂浮在水面上, 幼儿兴奋地抓着、扔着, 玩了几天后, 教师鼓励幼儿想办法使游泳板沉到水下, 幼儿想出了用脚踩、用手按、用身体压等方法使雪花片沉到了水下, 在游戏中, 幼儿懂得了“沉”与“浮”的概念。

在球类训练活动中, 为了让刚参加训练的幼儿熟悉球的特性, 我们先让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球弹起来, 通过一次次的试验、游戏, 幼儿最终得出:“用力拍弹得高, 力气小弹得低;用手拍在球的脑袋上球就会弹起来, 否则球就会飞出去”的结论, 体验探索的乐趣。

2. 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观察、讨论, 寻找科学的秘密

在游泳池内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尽情地嬉戏、游戏, 无意中源源和骁骁像往常一样面对面玩打水仗游戏, 骁骁经不住源源的强烈攻势, 一边用游泳板挡着一边拼命还击, 这时两人泼出的水都打在游泳板上, 神奇的现象发生了, 一旁的茗茗叫道:“游泳板站起来了, 怎么这么怪呀?”他一叫, 把大伙儿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这时, 源源和骁骁被他一叫停下了手, 游泳板顺势倒了下来。“刚才源源和骁骁在干什么才使游泳板站起来的呢?游泳板怎么会站起来呢?”我在一旁鼓励大家思考, 聪明的茗茗恍然大悟:“哦, 我知道了, 刚才他们两个对着打水仗, 把水都打在游泳板上, 游泳板就像被东西顶着一样站起来了。”“是真的吗?我们再来看看。”源源和骁骁又打起了水仗, 游泳板又站起来了, 大伙儿兴奋地欢呼起来。于是, 他们也两个两个玩起了打水仗游戏, 一块块游泳板站立在游泳池里, 传来一阵阵欢快的笑。通过观察, 幼儿领悟到游泳板两边的泼水力度大小均匀能使游泳板站立起来的秘密。

3. 专训中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其中蕴涵的科学知识

在乒乓球训练过程中, 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引导, 幼儿发现了用力的大小与球的远近、高低的关系, 从而掌握了发球的技能。在体操房内训练跳远时, 幼儿又发现手臂甩得越有力跳得越远, 起跑速度越快跳得越远。

数学教师的知识素养及其培养途径 篇11

摘 要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所具有的知识素养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三种相应的知识素养才能胜任这一职业。即本体性知识素养,包括基于学科特点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基于时代要求的信息与研究素养以及基于自我提高的心理与道德素养;条件性知识素养,即运用教学的教育学知识,了解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以及通晓学科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素养。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数学教师的知识素养。

关键词 数学教师 知识素养 养成路径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古老的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它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而它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小学乃至大学阶段处于基础性学科的地位,有着应用性强的特点,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有一些竞赛性质的诸如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亦有各类文著中大量借用数学所做的定量研究分析等等。然而这门学科又有着许多与其他学科显著的不同特点,它作为理科学科中的基本技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不是任何一个有学识的人都能担负起合格教师的职责。如果把一门如此专业化的数学学科与一名特别优秀的教师结合起来,那么这样的数学老师一定可以称得上是名师了,也一定是许多数学教师学习模仿的榜样,那是因为这样的老师身上拥有其他老师所不具备或至少是缺乏的基本知识素养,而这三种知识素养是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必需。下面将依次阐述数学教师的三种知识素养,即本体性、条件性和实践性知识素养。

一、数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素养

本体性知识素养,顾名思义,就是作为教师本身应具有的知识素养,包括学科知识、综合知识,信息素养、研究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等等,现分述如下。

1.基于学科特点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首先,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非常丰富。既包括代数,又包括几何、概率、统计分析等等,既有应用数学,还有会计学、统计学等等,而且不断发展,总会产生新的理论并与实践结合,比较热门的就是一些数据分析软件,仅仅是一些数据,就能反映很多的规律,着实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影响。从我们进入小学直至初高中,数学作为一门核心课程的地位不曾动摇过,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是相同的,而到了文理分科时,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就有了一定的区别,由此可见数学知识的确有一定的专业性,而且数学知识又有一定的连贯相通性,仅仅一个数,就可能有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等几种表现形式,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农业的几成、价格的几折、产量的几个百分点等等),也就是说数学知识还有一环扣一环的特点。数学总给我们一种精确客观的感觉,这也就是它鲜明的科学性,因此以它为依托的定量研究也成为许多自然学科研究精确性的方法,而且数学不单纯是数字计算,还包括数理逻辑推理、空间位置结构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所以一位数学家往往也是一位多方面的奇材。基于这些特征,一位数学教师首先也是最基本的素养就是他的科学素养,必须对数学这门学科有精准的把握。

其次,数学绝不仅仅只具有科学特点,它也是充满人文气息的一门课程。许多数学家也是具有儒雅风范的大师,绝不是刻板古怪之人。因为数学的历史性、趣味性以及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息息相关性,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总能感到兴趣盎然,特别是一些应用性数学,就像把一项规划性工程交到了学生手里,学生就是设计师一样,因而它特别能激发人们的探究欲与好奇心。而作为数学老师就应该激发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而不是扼杀它。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与其老师沈元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有一天,沈元老师讲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并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的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意大利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得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我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之后陈景润之所以能取得数学领域里的卓著成绩,是与沈元老师的教导分不开的,数学教师所展现的不仅有数学的历史知识、趣味知识,还向学生传递了中国数学的深厚,数学家的魅力,这对于学生更是一种爱国情感教育,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磨砺他们攀登高峰的决心与勇气。如果当初没有沈元老师的那番话,或是对陈景润不是给予鼓励,而是挖苦讽刺、怀疑嘲笑的话,或许就会少这么一位数学家。由此可见,一名数学教师除了是一位数学专业学者,更应该充满人文气息,教给学生的除了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外,还要有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与对话,给予他们鼓励、支持、帮助,引领他们走向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道路。而这也许就是许多数学教师所忽略或缺乏的一种素养,这种隐而不现的隐性知识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仅凭数学知识无法比拟的,所以数学教师也应广泛涉猎其他综合性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2.基于时代要求的信息与研究素养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而数学作为前沿先进领域的学科,具有引领前瞻性,必然要与科技的发展联系起来,数学教师也不能不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要学会使用新媒体技术,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直观生动起来,要增强自己的信息素养,搜集许多领域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充实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既是一种基本能力,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又是一种综合能力,涉及各方面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素养也包含了技术和人文两个层面的意义:从技术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文层面来讲,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即面对信息的修养。而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传递信息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发展的要求,自觉接受教育和进行修养而逐步形成的对待信息活动的态度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数学教师也应按照时代发展的要求,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使用优质高效的教学媒体与软件,进行教学演示,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对自己义不容辞的要求,教师应该一改以往的教书匠形象,向研究型教育家的方向转变。此外,任何教师的发展都应遵循从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或研究型教师发展的轨迹,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永不间断的过程。所以说,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积极钻研该领域,在充实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提高自己的研究素养。

3.基于自我提高的心理与道德素养

不论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还是信息素养与研究素养,都是对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而没有关注到教师自身内部的需要。其实教师自身也有心理与道德情感的需要,这既是他们的需要,同时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要求,只有两者契合,才能达到教师职业的最佳状态。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极易产生职业倦怠,与家庭与社会等产生角色冲突,工作压力精神压力与日俱增,如果不能克服这些挑战,承受不了这些负重,也不能算一名合格的教师,所以教师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增强工作的内部动力,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克服消极影响,迎难而上。

师德也是当今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关涉到德与才的平衡问题。我们常说德才兼备,就是说即使一个教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没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做约束的话,也是做不好教师工作的,道德是一个人各种行为的方向指向、价值观取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教师不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如何为学生树立榜样,为他人做出示范,因此,教师应加强道德理论学习,把道德观念内化于心,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反省,改进自身不足,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最终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数学教师的条件性知识素养

教师活动的时空范围是有限的,活动的内容也是相对固定的,主要也就是课堂教学活动,所以,做好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素养。然而,教学活动既包括教也包括学,二者缺一不可,所以,教师的素养也相应地既有关于教的教育学知识,又有关于学的心理学知识,当然还包括必不可少的学科教学知识,而这些均属于教师的条件性知识素养,因为它涉及到的不再是教师该拥有什么,教授什么的本体性知识了,而是该如何教学的问题,是如何将“水”浇洒给学生,因此是教育的前提条件,即条件性知识。

1.运用教学的教育学知识

教师既然要进行教学,就必然要了解如何去教,只有了解了有关教学的教育学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学从来都是学校活动的核心,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首先了解教学的概念、意义与任务,特别要把教学过程当作教学活动的重点,而不是借以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其次,数学教师还应掌握相关的教学原则,既有科学性,又有思想性,既包括理论,还结合实际,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以及因材施教原则,[2]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的但是却是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教师应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寻找适宜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最后,教学还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除了班级上课,还可以是参观、讲座、辅导,除了做好课前的备课、写教案,上好课,还有课后的教导。

2.了解学习心理学的知识

一名教师自身除了具备应有的素质之外,他的活动总是与另一重要主体密切相连,即学生,教师和学生同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必须时时考虑学生未成熟、待完善个体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有规律地展开教学。那么此时教师就必须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学习心理学知识。教师需要知道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和智力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着一定的阶段,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和个体差异,除受遗传、环境影响外,教育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了解他们的学习风格,既要了解普通的认知心理,从感知觉到注意记忆再到思维和创造性,还要了解一般的学习心理,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等[3],吸收其合理成分,从而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通晓学科教学知识

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特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法。譬如它不能像语文那类语言学科一样多读多背以培养语感,它需要的是一种脑力统筹活动,面对一个问题是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综合各类因素,抽丝剥茧,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地找到突破口,所以教师应注重的是学生的双基教学,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内容,然而又不能采取题海战术,使学生淹没在题海中,这样的做法只能是徒劳无功的。同时数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思想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比如不完全归纳、极限思维等等。它更多依赖的是一种严密的逻辑理性思维,也不乏顿悟、灵感等偶然思维的作用,清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知识,才能在数学课堂上采取适合这门学科的教学方法,形成这门学科的特色和自己独特的教学法。

以上这些条件性知识素养并不涉及高深的学术性,几乎每一个教师都会或多或少地了解一定的教育与心理学知识,而这些知识涉及到的是他们的师范性的能力,也就是说具不具备作为一名教师所特有的潜质。所以也可以说本体性知识是学术性的,而条件性知识是师范性的。然而不管怎样,只有将这两种知识统一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才能算真正发挥了它们的作用。

三、数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素养

实践性知识必须在实践的锻炼中才能获得,因为现实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情形发生的可能,没有确定的内容,只有长年累月经验的积累才会奏效。教师的实践活动必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发生,那就是课堂。然而课堂就是一个小型的团体,会有各种情况发生,考验教师应变能力或教学机智的行为会不时发生,毕竟教师的工作并不是一件纸上谈兵的事情,而是要深入到教学活动一线之中,去切身体验其中的滋味,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而且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学生,这个教育过程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洛克曾经说过“教育上的错误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所以,教师必须严肃谨慎,在实际情况下决不可意气用事,必须客观实际地对待事实。

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和其他学科一样,它有对应的学科素养,即数学素养;然而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数学素养更为普遍化。虽然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数学专门人才,让每个人都精通数学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但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一点数学素养却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因为它的意义不仅限于学科之内,还涉及到其他学科,甚至扩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其培养措施的探寻具现实和实践意义。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在认识方面,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在方法方面,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认识特征和哲学高度的思维形式可以统称为数学素养。具体说,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在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着超乎于他人的特殊与独到之处。

在面对任何一个问题时,具有数学素养的人都习惯于将问题概念化、抽象化和模式化,从而能更深刻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首先,在讨论问题时,他们习惯于强调定义、界定概念,确定问题存在的条件;其次,在观察问题时,他们习惯于抓住其中的关系,特别是带有数学性质的关系;最后,在认识问题时,习惯于将已有的严格的数学思维,如对偶、相关、随机、泛涵、非线性、周期性、混沌等等概念广义化,用于认识现实中的问题。总而言之,数学素养是源于数学学科,但不限于数学学科。

虽说数学素养的掌握几乎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是具体到数学专业人员,数学素养是他们与生俱来、灵魂深处不可或缺的一种秉性修养,是他们安身立命、生存发展必需具备的一种素质体现。人的所有修养,有意识的修养比无意识地、仅凭自然增长地修养来得快得多。只要有这样强烈的要求、愿望和意识,坚持下去人人都可以形成较高的数学素养,这对社会的发展无疑是有巨大的积极影响的。

四、数学教师知识素养的养成路径

事实上,数学素养也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神奇之物。一位名家说:真正的数学家应能把他的东西讲给任何人听得懂。因为任何数学形式再复杂,总有它简单的思想实质,掌握这种数学思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这一点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得很明确,所以说数学素养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中,复杂源于简单。它的重要性也在于其基础性,在现代科学中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不是表现在死记硬背上,也不光表现在计算能力的基础性上,更表现在一种建立原型的基础上,在计算机时代特别表现在建模能力,也就是化复杂抽象为简单具体,找到其本源,而具体建模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素养。所以数学素养这种思想比定律公式更重要。学数学,用数学,对它蕴含的思想始终有兴趣,是培养数学素养的好条件、好方法、好前提。在了解更多的现代数学的概念和思想、提高数学悟性和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习惯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以下具体的培养措施与建议。

1.多元创建数学氛围,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造成当前数学素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数学缺乏兴趣,很多人甚至产生厌恶畏惧心理,所以培养数学素养的第一步就应创建一种新的氛围,而且形式应该多样化,内容应该丰富化,更具操作性实用性,注重基础性普遍性,不能太过专业高深。因为此时的目标群体是社会整体人群,在他们还没有数学兴趣的时候,不能太过精深,先采用一些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数学思想于游戏娱乐中,比如科普活动、知识讲座、有奖竞赛、问答测试等等。目的在于让人们渐渐发现数学的乐趣和魅力,从心底接受它,不再畏难排斥它,在人们慢慢接受它的过程中,它的影响不断扩大,继而在整个社会上就会形成浓厚的数学氛围,一旦有这个大环境做依托,再进行深入的数学素养培养就不那么困难,因为它排除了社会心理等外部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相当于创设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人们对待数学的心理倾向,而这是相当重要的,它是决定以后数学素养培养成效是否显著的前提条件。

2.明确数学素养内涵,培养数学思维的品质

首先,既然是数学素养,那就必不可少地会与数学学科有关,数学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客观要求精确性的学科,一个小数点、一个运算符号的误用都会造成结果的截然不同,而这不仅仅是马虎的原因,更多的就是缺乏数学素养的表现,缺乏求真务实、严谨缜密的数学思维品质,没有这种品质,非但不能很好地解决数学领域的问题,其他方面也会出纰漏。其次,虽然是数学素养,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数学知识,其中更重要的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为人处事方式、接人待物之道,譬如,数学中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许多研究领域,那么刻苦钻研的探索思维品质就要凸显出来了,而这些品质不仅限于数学领域,其他方面同样适用,只是它最初明显体现在数学领域,所以将其归为数学素养。因此,在培养数学素养时,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其内涵,不能将其狭隘地理解为数学问题,而是可以扩展延伸至生活其他方面的思维品质,有益于社会的进步。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数学专业的技能

培养数学素养、数学专业人员,在这里特指数学教师必须发挥其作用,因为这是他们的职业使命和责任所在。他们在研究数学问题的长期磨练中,已经将数学素养变成了一种习惯,可能自己感觉不到,但是他们作为教师,具有示范作用,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敏锐地捕捉到自己对学生可能产生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有益的部分,提炼出来,在今后的培养中着重突出,而这也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数学教师需要做到的,自己不但要有数学素养,还知道如何将自己已有的素养有效地提取出来,感染他人,尤其是学生。此外,教师的数学素养也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他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在学习数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向学生传授数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很可能自然地生成一定的数学素养,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培养自己数学专业的技能,不仅对自己有利,更是能发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巨大引领作用。

4.加强数学思想锻炼,培养数学辐射的范围

一个人也罢,一个学科也好,都不可能局限在自己的狭窄圈子里,否则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与空间,只有在与其他领域产生碰撞摩擦,才能出现思维的火花,产生新的发展可能。数学素养也是如此,要经常加强数学思维锻炼,也就是说多用数学思想来思考其他领域的问题,很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可能更具创意,提供了解决常规问题的新思路,也会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最终能将数学辐射的范围扩大,这也是培养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人如能经常进行这类的思维锻炼,培养自己推广数学辐射范围的能力,才是具有一定数学素养之人。将数学素养发扬光大,也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师是年轻一代的培育者,被尊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应了解一名教师的素养,成功地扮演好教师的角色。而针对当前教师培养方面的误区,我们也可以对照教师的素养,全面地发展自己,不可偏废其一,既懂得这些理论知识,又能将其用于数学教学实践,让数学教师的素养为培养出更多的数学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繁荣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海平.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J].教育与职业,2010(14).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陈静(1978-),女,湖北麻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传媒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王建梁(1970-),男,山东阳谷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篇12

一、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幼儿大胆质疑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重在兴趣的激发, 重在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其对蕴含科学原理的问题感兴趣的基础上, 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 通过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 鼓励其采用多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如, 在组织幼儿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沉与浮”的过程中, 当幼儿对怎样使浮在水面的物体沉下去, 如何使沉在水底的物体浮上来这一问题争论不休时, 我为他们提供了硬币、石块、泡沫、纸船等多种材料, 在幼儿自由选择实验材料的基础上, 让他们自己确定实验方法、步骤, 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大胆实践,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而让幼儿带着疑问, 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 教师要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教育内容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 并积极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他们参与观察活动, 逐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如, 在认识空气的活动中, 我先让幼儿观察蜡烛熄灭的实验, 并提问:“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而后鼓励他们用自己带的塑料袋去进行收集空气的活动, 并给气球打气,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大胆探索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兴趣, 能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 进而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鼓励动手操作, 提高幼儿实践能力

皮亚杰认为, 儿童是在活动中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的。当儿童操作物品时, 其通过推、拉、拍等操作, 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建构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观察如何放置物品的过程中, 获得了物理知识;在对物品进行比较、分类, 形成概念时, 获得了逻辑数学知识。由此可见, 科学探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操作、探索是幼儿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科学结论, 印象最为深刻, 其在探索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科学体验, 产生新的想法, 从而更乐于动手、动脑。因此,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 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多种操作材料, 为他们创造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 支持、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大胆探索。引导幼儿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有利于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发展。如, 为幼儿呈现一幅《小羊过河图》, 让幼儿想一想用什么办法使小羊过河。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通过动手操作, 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这使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展。

上一篇:纸包装容器下一篇:设计体育教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