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技术素养

2024-11-06

教师技术素养(精选8篇)

教师技术素养 篇1

浅谈通用技术教师技术素养、内涵与课堂高

效性的关系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有的品质是:人格品德的魅力加上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心灵塑造心灵,用人格铸造人格。课堂教学是艺术、是设计、是人生的缩写、是经验的沉淀、是教材的升华。热爱才会敬业,选择了这个专业的教学,用所有的生活经验去融会通用技术的知识体系。通用技术教师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展现及应用,对教学载体的演示以及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关键。谈如下几点:

一、通用技术教师的技术素养、内涵源于日常生活与工作的积淀

1、做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除了研究课标及教材,还要与社会知识和现实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承认与接纳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差异,给予正面的引导,保持与学生及其家长的沟通。多了解不同群体的家庭与社会,随时都要研究我们的社会环境,养成观察与提炼的好习惯。这样才会使你的课堂丰富多彩,才会使你的课堂魅力无穷。

2、在日常的生活中多注意提炼很多商品、社会与环境的设计信息,找那些学生常见而又很容易忽视的问题,经常问:“为什么会这样设计?”从而把课程载体丰富地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乐于接受,容易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的兴趣,增强注意力,提高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使课堂保持较强的吸引力。如:生活中诸多实用性很强的产品设计来源——“设计源于生活和人们的需要”是同学们兴趣的良好激发因素。在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丰富,教材里有些案例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收集整理一些视频资料播放给他们是个好的方法。

3、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相互听课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老师授课方式、技巧的捷径。不同的科目相互学习在知识上、课堂教学艺术上、新老教师对教学的体验与教学手段的互补、每个教师对于教材载体与社会实践的衔接处理等都会有共同的东西可以学习、研讨。知识的渗透、知识的联系、知识体系的溶解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我们要学会与同行协作、向同行学习,不断地协调不同科目的教师一起研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如一位老师文章中说的:做课堂教学上的乞丐,不耻下问的品质。

二、充分了解学生才能自如的控制“学堂”节奏,保障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学生在智力和个性上都有较大的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发挥每一名学生的长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讲课时要注意学生眼睛,学生的眼睛是你表演得精彩不精彩的最直接的亮分卡。我们要习惯用我们的眼睛照顾好每个学生,控制好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节奏是教师用语言、声音、神态、活动安排、知识结构、与学生互动等等联合奏响的一曲美妙旋律,对所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把握轻、重、缓、急的节奏,达成教学的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新课程、新教学、新方法、新思路,利用双休和节假日走出课堂

教师是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作为通用技术教师我们提倡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社会考察与生活观察体验等新的学习方式。

我们可以经常利用双休日或是节假日给学生布置一些考察、调查、研究的课题,或者请家长和亲属帮忙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既能放松学生紧张学习的心情,又能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开阔设计思路,还能与家长做亲子活动,得到家长更多的支持和社会对技

术与设计课程的了解与肯定。新课程标准更多的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表述,更多地体现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四、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的激情

教师在学堂上组织授课要保持住激情。激情来自于对事业的追求与热爱。一个好的老师只要走上讲台,就激情四射;激情来自于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来自对学生的了解与关爱,来自对教学艺术的品位,来自学生眼神的回馈,心怀一种无尚光荣的责任感。有激情的“学堂”才是最美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学堂”。

教师技术素养 篇2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各类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 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应用、评价、管理的新型综合教学能力。参照国家教育部下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 (试行) 》 (2000) 中的三大目标, 我们对现代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分解和归纳, 其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 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 塑造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树立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归纳为信息意识; (2) 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归纳为信息技能; (3) 初步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能力, 初步掌握继续学习信息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归纳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1 教师信息意识的现状

1.1 教师寻求信息的意识尚可。

在基于徐州范大学的调查分析为90%以上的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及科研中都能有意识地查找各种资料获取信息, 91.2%的教师到图书馆的主要目的都是从事借阅书刊、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咨询问题等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充分体现出与信息社会相协调的强烈信息需求意识。教师能够深刻的理解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为信息获取、教学科研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教师对信息技术素养的认识有偏差。

教师将信息技术素养等同于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 片面的认为只是要求计算机的熟练程度。

2 教师信息技能的要求和现状

教师的信息技能归纳起来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软件的应用。包括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故障排除;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应用和维护;数字办公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数字音频软件、电脑动画与创作软件等的应用。二是使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包括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网站建设与信息发布、网络媒体、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病毒防范方面。三是信息检索与应用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教师都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系统, 掌握浅层的办公软件的使用, 能够熟练掌握一些专业的软件老师占少数, 尤其是在多媒体制作和网站建设方面, 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来完成, 更容易接受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式来建设课程。大多数教师都能够熟练利用互联网和主流的权威的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 没有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 获取信息的手段过于单一。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设计现状

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三种态度:被动接受型、能力展示型和主动探索型。教师的态度不同, 对外在的条件的解释和要求就不同, 表现出的行为就有所不同;影响教师信息技术态度形成的条件非常复杂, 包括大环境、教师内在压力和上进心、设备、素材、时间、效果、技术等, 并且随年龄的增加态度、认识逐渐降低。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主要是利用幻灯片、单机版课件和电子邮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大都停留在主要解决教师“教”的问题, 把传统的讲义改成了PPT, 真正高质量的课件极其少见, 能创作和应用交互式学习和带智能测试、评价的多媒体或网络式教学软件的就少之又少了。教师普遍满足于现状, 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现代课堂中去。在信息运用能力方面, 通过数据分析, 发现有26.78%的教师不能够总结归纳信息, 36.13%的教师不能够将自己获取的信息融进课堂, 有效的传播给学生, 18.29%的教师不能够将获得的信息融入到自己的科研中去。可见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仅在初级阶段, 并且不能很好的与学科课程整合, 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

4 对策和建议

4.1 深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意识

动机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 所以要激发和鼓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愿。通过讲座、培训、经验交流会, 让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便捷和与之带来丰富教学资源, 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素养不单单只是计算机能力, 更深层次的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运动到课程教学中去。创建一个应用信息技术的大环境, 建立的相应的激励机制, 表彰那些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优秀教师, 并把这个作为评价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标。

4.2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

4.2.1 完善规范性培训机制。

规范性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办班, 系统授课的形式。将培训对象细化, 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特征, 建立多层次的培训机制, 可以设置教师岗前培训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等级班、信息技术素养骨干班等。也可以根据培训内容, 划分基础班、实操班、理论班, 使得教师获得系统全面的信息技术素养知识, 从理论到应用再到理论的升华。

4.2.2 积极开展辅助性培训。

辅助性培训以规范性培训为依托, 开展讲座、经验交流会、观摩会、远程教育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活跃了学习气氛, 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交流解决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借鉴别人的好思路、好方法。

4.2.3 制定培训的考核方式。

在实际的培训中, 对于考核这个过程是比较松懈的,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个环节。这样也滋生了教师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培训不重视。要制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可以通过考试、座谈会、论文、实操等方式, 这样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还能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调整培训计划。

4.3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它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 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

教师除了具备选择、加工、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外, 还应该具有使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 并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等, 把信息有效地组织成学生学习的资源。

结束语

在信息年代里, 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评价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不仅需要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信息技能的培养, 最重要的是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在科研和教学的领域, 不只是作为一个工具、一种手段, 更要养成一种习惯, 让信息技术充分发挥能效, 拓展新的方向。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展开,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成为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 它可以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信息技术素养的三个层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归纳, 探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希望通过借鉴以往研究经验, 为研究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多维度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李光焰.论用户信息技术素养教育[J].情报科学, 2004 (4) .

[2]张豪峰, 张水潮.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3]高月霞.我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2005.

[4]张倩苇, 谢晓雯.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3 (8) .

[5]陈大伟, 孟晓莉.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及现状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 2008 (9) .

[6]林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16) .

[7]刘革, 郭志.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对策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08 (2) .

[8]李幸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助推下的教改探究[J].教师专业发展, 2010 (9) .

[9]曾志梅, 廉清.高校教师、学生、馆员信息素养的相关性调查分析——基于徐州师范大学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建设, 2008 (5) .

[10]凌健.关于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7) .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素养;专业素养

随着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师成为高中教育领军教师,关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对高中教育质量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可以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三个方面

探讨。

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知识,包括通识知识、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通识知识使信息技术教师要具有广阔知识面,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教师,要具有多学科知识,如计算机知识、通信知识、管理学、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知识,积累自身文化素养;掌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网页设计软件、文字编辑软件等能力;条件性知识是指在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启蒙信息技术知识,结合心理学理论开展满足学生心理特点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本体性知识是信息技術教师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如传播学、建模电路、高等数学等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史、信息网络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Office应用、3DMAX、ASP/JSP、计算机基础等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专业外语、媒介文化、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应用等专业拓展知识;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教育信念、自我认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

2.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能力,包括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其中,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是教师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学方法、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管理硬件设施和学生的能力,如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学生课堂管理、信息技术学生管理等,建设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教师要养成信息技术学习习惯,持续学习并更新自己的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体系;科研能力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分析、解决教学问题,并取得教学新发现和新突破。

3.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及技能、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是教师能够正确认识信息在生活以及科研中的重要性,能够主动捕捉信息,获取有价值信息,甄别信息真伪,共享信息,利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信息知识及技能是教师信息素养基础能力,如信息基本概念、使用工具软件搜集、处理、发布信息,利用多媒体获取、加工、发布信息等技能;信息道德是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存在的信息版权、网络安全、信息泛滥、病毒泛滥等问题提出的概念,教师要抵制不良信息影响,梳理信息道德典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知识,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

榜样。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经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到信息素养三个方面的不断升华,从最初的专业知识累积,到专业能力的训练,结合时代发展引领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将三大项专业功底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素养整体,构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刘海斌.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探析[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03).

教师技术素养 篇4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信息素养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秦党民。来自咸阳市渭城区文林路小学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计算机技术、音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心理科学与信息科学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面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我们学校必须在教育部《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中提出“启动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感召下做出积极的回应,重点解决“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这一制约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教育形式的发展逼迫我们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具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这既是提高教师运用新技能的要求,也是其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

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教师就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老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做教育的研究者;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改变,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我们平时教学之中,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并以此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下面就结合我们学校以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实验研究为依托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和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和师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沿革

今天我作为一名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学校代表在这里交流发言,着实很惭愧,也很惶恐,因为在信息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的道路上我校属于新手上路,经验谈不上,只能说一说在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方面的感想,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建校史,迄今为止,我们咸阳渭城区文林路小学建校的历史只有24年,还很年轻,没有多少办学经验,也谈不上什么业绩。学校的前身是中铁二十局子弟学校,学校创建于1990年。隶属中铁二十局机关管理,学生全部为二十局咸阳片的职工子女。建校初期,全

校教职工十余名,学生一百多人,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教师大部分是二十局集团公司职工的家属,从各地学校调来。学校各项工作都是在学习和探索中进行。随着职工家属和子女户口的迁入,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到1998年学校学生人数达到700多人,学校教职工人数达到40多人。这期间学校招收来了一批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对他们的培养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当时我们的冯校长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培养年轻的教师,使他们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学校这八年是内部强化教职工队伍的八年。从师资力量到生源都逐年扩大,正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钻研业务的好时机。学校内部也开始尝试进行了一些校内小课题的研究工作,如快乐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特别是当时的电脑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新鲜东西,但二十局机关给我们学校援助了两台旧电脑,让我们开始尝试使用DOS操作系统电脑办公,1996年暑假学校装备了50台的计算机教室,WIN95的操作系统,科利华的辅助教学软件,苏亚星的广播教学系统,在当时的咸阳市可是屈指可数的,孩子们上上了电脑课,老师们对计算机也充满了好奇,都积极的学习打字,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各种功能,学校师生对信息化有了很肤浅的一点认识。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中铁二十局进行企业改制,主辅分离,将学校从企业分离出去,学校变为“企有民办”学校,学校办学经费和教职工工资都由学校自负盈亏。学生从以前只交课本费一下提高到每学期要交600多元的学费,这一举措使得学校的很多教师军心动摇,课题工作也就此搁浅。2002年二十局又提出解散学校,一番波折,因40多名教师大多是女教师,分流安置不好落实,学校又继续保留。紧接着2003年学校又和医院、幼儿园一起由二十局以固定资产入股形式转让给同景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这一民营企业,2004年暑期,同景公司先是解散幼儿园,将十几名幼儿教师安置到我们学校。2004年底又召开董事会通过决议要在2005年暑假解散学校,而2005年春季一开学国务院4号文件传达,国有企业子弟学校开始移交当地政府,这样我们学校又回到二十局开始了移交之路。2000年至2004年的几年间,教职工队伍不稳定,因为随时面临学校解散,一批45岁以上老教师在二十局内退,一批有关系的教师调走,学生也四处找学校转学。可以说这时的二十局学校举步维艰。到2006底,学校正式移交地方政府,隶属咸阳渭城区教育局管辖,在经历了七、八年的折腾后,二十局子校终于迎来了自己稳定发展的日子。

二、抓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从2007年开始,二十局子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步入了快车道,在校学生逐年增加,师资力量也逐年壮大,学校的教研工作也紧锣密鼓的开展起来,学校多渠道送教师学习、进修,请专家进校园开展各种讲座,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专业素养、理论水平。校内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几年中,我们和城区许多优秀学校结对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的备课、说课、讲课和听评课活动;优秀班主任经验座谈会,请省级、市级教学能手来我校上示范课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鼓励教师撰写各类教育教学论文,把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2007年-2010年共有 40多 篇论文和课件在各级教学评赛中获奖。面对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条件的不断改善,教师对现代教育资源的应用技能成为了我们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在2010年下半年,我校申报了渭城区区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形成与发展研究》,这一课题是我校第一个教育技术和教育信息化方面的课题,本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由校长亲自负责、教导处、各教研组长、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研究方案以及研究方法。大家在工作中边学习、边讨论、边研究、边总结,把每一次的过程资料尽可能做到细致、完善,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兄弟学校和有关专家,参与研究的每一位老师是兴奋的,激动的,虽然累,很多时候要加班加点,但对于建校20年的二十局子校来说,他可以说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个新生命的降临让我们等待的时间太长了。此课题历时两年,在课题组同仁的齐心协力下顺利结题,并荣获渭城区优秀课题。

在这一课题的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摸着石头过河,通过网络资源寻求帮助,探索方法,不但课题组成员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也带动身边的同事积极参与到利用网络等资源获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学习之中,提高了老师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现代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

三、完善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硬件建设,为教科研搭建平台

走到2011年秋季的二十局子校,已有教职工60名,学生1100余名。这时的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有市、区级教学能手、先进个人多名。学校先后被中铁建总公司和咸阳市命名为“示范学校”、“文明校园”、“绿色学校”、“健

康教育示范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应用示范学校、平安学校、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学校的硬件设备也逐年配套完善。学校在2005年建起了卫星接收下载资源系统(天网)的基础上,实现了计算机资源通过电视播放的班班通,2008年网络、计算机、投影、银幕实现了班班通,2011电子白板装进了每个班级。目前,学校接入40M的宽带网,接入101网校,成立了电教中心,建有学校办公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对教师的教学业务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网络化管理,为教师提供各种操作简便实用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这些资源的运用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和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每个阶段我们请技术人员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专题培训、逐人辅导。为远程信息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利条件,全体教师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队伍年轻上进、可塑性强。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和校内骨干教师引领式的培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基本的培训也让老师们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有了初步的掌握,在这样一个内外时机都成熟的条件下,2010年在省市两级电教馆的关心帮助下,我校申报承担了由中央电教馆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安排的国家级的研究课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三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对我校来说,承担这样级别的课题研究,压力很大,因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基础太薄弱,一没经验,二没能力,申请实验研究这一课题它对我们来说既是压力,但更是一种动力!

四、依托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依托专家引领帮扶,发挥同伴互助效应,课题研究工作全面展开。2011年底,由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领导小组组织全国各课题参与学校在大连举行了开题仪式。(会议图片)大会上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就课题的选取进行了悉心的辅导,对各课题组的课题进行了审定,安排了专家组。我们学校此次课题研究由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组全程跟踪辅导研究。这对我们课题研究薄弱学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给我们增添了满满地信心。

在开题会议之后,我校课题负责人(分管教学校长)及时召开相关会议,传达会议精神,消除老师对课题研究的困惑和疑虑。紧接着调整课题组人员,我们选取的研究成员年龄都比较年轻,大都在三十至四十岁左右,既有工作热情,又有工作经验,能够脚踏实地实施课题的研究。在主管教学的校长组织领

导下,课题工作开始有序有效的开展起来。

请专家组的老师帮助修订和确立课题,使之范围更小、更易操作帮助我们确定了更详尽具体的研究实施方案。

在进行多次的讨论并和辅导我校的赵健博士交流后,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确定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三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这个课题。这一课题的确立实现了我们学校大型教研课题零的突破,开创了我校高一级课题研究的新纪元,学校对本课题的实施高度重视,不仅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人力上的资源,而且为课题组成员专门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在实施过程中的校本培训、资料购置、外出学习等活动,以及研究经费方面学校都给予了全力支持。学校电教中心在校园网专门开辟了阅读专栏,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经典美文及各类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动画片,(图片)供学生和老师阅读。给课题研究在信息技术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次课题研究一开始可以说起点很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2011年12月开始,一直是西北师范大学课题专家组博士级别的专家引领辅导我们开始做这个课题,开题会议结束后,与会的专家就给我们配发了教师校本教研用表,此表分前后两张,一张为教研前用表,一张为教研后用表,这两张表格内容具体,实用性很强,可以说对我们的教研活动开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格图片},在每次教研前后,课题组的老师都会认真总结,按照要求去填写表格,每一次完成的过程就是个人能力的一次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又自主设计了适合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一些表格,比如《学生阅读登记表》、《年级大阅读活动对照表》、《年级阅读量调查表》等等(图片),这些表格可以记录跟踪我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当课题研究进行到两个月时,我们把部分过程资料(包括每一次教研活动记录等等)通过网络上传给辅导我们的课题专家组,2012年4月12日,得到了专家老师的信息反馈及指导意见: 原文:

课题名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三四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教学研究 申报单位:咸阳市渭城区中铁二十局子校

关于课题第一轮培训的评价及修改意见(包含第二轮培训开展的建议)经过本组专家组的研讨,首先要表扬贵校在第一轮所做出的成绩,自己学校的网站也是一大亮点,网站内部资源丰富能够提供很好的资源共享在此提出

表扬;但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一、根据课题申报书中的研究步骤,课题应该进入第三阶段:实证研究阶段,在此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有:a、分步制订阶段研究计划,全面开展研究,上研究课,组织研讨会,建设资源库等。进行到哪一步了?在此阶段遇到的问题有哪些?b、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推进常态下的典型课例、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定性分析,小结成果,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形成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是否都按照步骤进行,并且形成了结论?

在所提供的教研记录和学生阅读登记表中,内容比较详细,可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有什么分析内容么? 就以上问题提出指导意见:

1.进行测试要有一个明确的框架和目的,要形成研究结论,过程性资料说明什么问题一定要详细说明,这样才能推动研究的继续进行。

2.第一轮测试已经完成,在即将开始第二轮测试中,建议可以进行学生阅读能力测试,例如,好词好句的阅读或出题让学生解答,看学生的阅读速度是否有所提高,出错率是否降低等等,这些都是证明测试有无成果,学生学习效果是否有所提高的体现。

3.在接下来的第二轮测试中可以收集学生的意见反馈,个案叙事等来继续推进研究的进行。

4.研究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提供过程性资料,并且要提交教学反思,采用了什么方法策略,教学有没有效果或者有什么收获都要进行记录,这样才能得到进步,课题研究才有意义和价值。

稍后我们会在moodle平台上开发一门课程(网络教研社区),主要就是能够让大家可以进行资料的共享,也会将优秀学校的研究成果发布上去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希望老师对照以上问题尽快完善自己不足的地方!

看到这样详实并很有实用性的反馈意见,课题组的老师真的从内心感到兴奋,专家的指导意见给我们解决了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也就是该怎样去做?而我们也认真组织老师学习研讨专家提出的意见。我们经过反复学习研讨,4月17日给专家进行了回复:

回复稿:

中铁二十局子校修改意见书

3月11日,第四课题专家组对我校课题第一轮培训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学校及时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对反馈意见进行了学习讨论,认为专家组成员的意见提出的非常具体到位,并极具操作性,对我们后期的研究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就专家组提出的教研记录和学生阅读登记表的内容记录详细要说明什么问题?我们想做一解释说明:教研记录是记录每一次教研活动后每位教师的前后的思索和收获。从教研记录中可以看到课题组每位老师的成长以及参加课题研究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学生阅读登记表有好几种,给专家组传过去的是班级的阅读记录,还有中期统一填写的年级阅读量调查表、后期填写的年级大阅读活动对照表,这里面有对照班级,里面有不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阅读量的数据。因为我们的课题是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肯定要记录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量的多少体现了学生在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阅读的容量。最后我们要和对照班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班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阅读量的增加和对照班级平时自己的阅读积累进行对比。要得出的结论是实验班级阅读量远远大于对照班级,然后对两个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横向对比、作文能力进行纵向对比,希望在试验阶段实验班级的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有大的提高。作文能力有一定的提高。这和专家组老师对我们提出的下一步指导意见第二条的精神是相吻合的。

另外我们按照申报书的的研究步骤已经在三年级三个班实行了典型课例的研究,并进行了课堂实录。老师们精心准备材料,备课上课,效果良好。课后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教学反思和经验交流。已初步形成阶段性的成果。

下一步工作我们将采纳专家组老师的意见,抽取实验班和对比班级的学生进行能力测试,验证我们前期的实验效果,得出结论。并且收集学生的意见反馈,针对个案进行总结分析,推动研究的顺利进行。

最后,我校课题组全体成员感谢专家组老师对我校教研工作的肯定和指导,我们会继续努力,力争把研究工作做细致、做扎实,让学生实实在在有所获,老师的教研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中铁二十局子校课题组 2012、4、17 这个修改意见书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课题组全体教师能力上一个大的提升。因为这是对前期研究工作的反思和后期工作怎样开展的设想。

2012年5月课题研究中期,我们按照课题研究的步骤,开始了上研究课,推进常态下的典型课例、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定性分析,小结成果,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形成课题研究的经验和成果。每周课题组老师都要组织研讨会,商定本周工作计划。尤其是每一位参与的老师都上典型课、研究课,分析本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效果,和实验班进行分析对比,然后进行反思,得出结论。这期间,课题组的每位老师每月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和工作小结,尤其是从学生的作业或课堂发言中,发现在实施课题研究后学生阅读能力的变化。留下了宝贵的过程性资料。

以下是2012年6月我们给专家组上传的阶段性总结,这些过程资料内容详实、真实,得到了课题专家组的肯定和好评。被评为英特尔未来教育应用优秀奖。

“实践孕育创新”项目阶段性总结

————陕西咸阳中铁二十局子校

(一)前期实施过程:

1、申报书:(附件1)

2、研究内容分析:(附件2)

3、教学设计:(附件3)

4、研究工具:(附件4)

5、课堂实施情况(附件5)

6、课后总结(附件6)

(二)初步发现

根据附件2的教师教研前后用表对比,发现老师通过培训、学习,对因特尔未来教育从不了解到接触,并逐渐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循序渐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于课堂、服务于教学。学校网站为课题组专门开辟了阅读专栏,每天下午课前,课题实验班的学生都会在老师的组织下认真阅读各类读物,有散文、诗歌、成语故事等。加上老师平时布置的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强了,据统计三年级阅读量已达12万字左右,四年级阅读量已达23字万左右,几个月来,课题组的成员边学习、边讨论、边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的教研能力提高了,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拓宽了知识面,相应的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习作水平上都有了大

幅度的提高。根据附件4的学生课堂观察量表和教师的教学反思发现,学生因为阅读量的增加,知识的积累增多,上课发言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探究的能力也相应提高。同时对老师的要求也提高了,每一位老师更加积极主动的备好每一节课,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

(三)经验总结

我校多年来在课题研究方面是弱项。这次承担的课题研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考验。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上级专家的指导下,全体课题组老师克服各种困难,在教学任务繁忙的情况下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研讨课题项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顺利的开展起来。大家一起认真备课,互相听实验课,一起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商量解决。对教学中的跟课题相关的阅读部分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尽可能有大的收获。并对阅读量大和阅读量小的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得出结论,那就是小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前期课题实施,课题组成员的教研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四)改进策略

1、前期发现的问题:

(1)研究初期,因为对课题研究流程不熟悉,所以研究方案不具体,前期的设计的一些量表不太合理。

(2)资料收集也不完整,没有教学反思及集体备课的资料。(3)对比实验班的资料不完整。

(五)改进措施: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后期的教研工作进一步得到完善。在进行课堂实录前,每一位老师都精心备课,互相探讨。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反思,每月都进行课题工作小结。几个月下来,从每一位课题组教师的工作小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进步和成长。现在我校课题组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都在及时跟进,为后期形成研究性报告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中铁二十局子校课题组2012、6、6 课题研究进行到中期时,课题组全体教师对课题的研究可以说已进入了角

色,老师们知道该怎样做?做什么?收集信息、收集资料、研究讨论时已有血有肉。与此同时,专家组的老师趁热打铁,2012年6月29日,我校课题组与第四专家组赵健博士及有关专家教授进行了视频交流会议(图片)。此次视频会议是向专家老师学习的一个极好的机会,会议上专家对我们课题后期的实施进行了有效的指导,这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良好的互动,是一次积极的、有效的交流,它促进了我们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让我们的课题研究顺利开展下去。这次会议通过专家和我们一对一的答疑解惑,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使与会教师受益匪浅。可以说,我们课题研究的每一次成长进步都离不开专家的引领。2012年暑期,课题组全体教师积极撰写科研论文,总结反思自己参加课题研究中的体会和收获。(王美荣老师----大量的课外阅读带给我的惊喜;佘满利老师--------信息技术环境教学下教师、学生的改变;张秦钟老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幻灯片))等等多篇论文,这些论文后期在渭城区论文大赛中获奖(获奖证书)。所以课题研究带来的多效性由此体现:不仅仅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理论水平也相应大幅度提高。而且参与研究班级的学生的作文能力大大提高,多篇作文获奖(荣誉证书图片)

至此,2012年9月后,我校的课题研究活动顺利开展。在2012年10月后,课题组成员根据大量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及《中铁二十局子校小学生信息素养情况调查与反思》,对我校的课题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分析和总结。2012年12月-2013年2月,课题组成员整理资料,着手撰写结题报告,总结归纳。可以说前后历时一年半的时间,我校课题组全体成员在专家教授的扶持、引领下顺利的完成了教研课题,此次国家级别课题的完成,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本课题结集汇编,每一位参与的教师以及学生享受的是突破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我们的研究成果被中央电教馆和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国有限公司评为优秀成果奖。(获奖奖牌图片)

五、对依托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收获与启示

2013年三月我校课题组负责人带领部分老师参加了中央电教馆在兰州举办的结题会议,并在会上做了结题汇报,接受了专家询问和点评。通过此次课题研究的顺利结题,我们深感专家引领的重要性,这样我们会少走许多弯路,也希望今后专家多走进校园指导我们,指导和帮扶我们的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高度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资源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教育生活之中。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借助网络等教育资源获取教学资源将获得的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素质,就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要会写教案、写粉笔字、钢笔字等基本功一样,是一件非学习和提高不可的事情。而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助推剂

1、目标导向作用明显

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就会千方百计为了课题个阶段目标的实现而积极去学习和探索。

2、任务驱动作用

一个课题的实验研究,从方案确定、前期准备、阶段小结、中期总结、最后结题总结,课题组各成员目标任务很明确,要完成各自的任务目标,必须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这在不知不觉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3、专家引领效果明显。从前面我的汇报可以看出,没有课题专家组的引领帮助,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疑惑和问题难以解决,困难重重。有了专家组的及时帮助,我们就会目标明确,少走许多弯路。

4、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相互协作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1)随着信息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加,教师由于课程压力大、时间紧,让他们去了解、熟悉、掌握各种对于教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可能是比较困难,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一个课题组(或者教研组、年级组)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建议老师们实行分工学习、协作学习,共同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如:课题阶段的小结,组内老师可以分工协作,A教师重点解决图片资料。他就会去学习掌握图象处理方法。B老师重点解决视频资料。他就会去学习掌握视频技术方面图像、声音处理方法。C教师重点解决理论性的资料。他就会去学习掌握资料搜索下载编辑等问题„„这样,课题工作完成了。在平时教学中要做课件,需要相关素材处理,即可找A或B老师帮忙,慢慢大家就都掌握了。

(2)建立一个信息技术课题研究论坛(QQ群、博客群、微信等)群组,课题组老师有什么问题或什么解决好的、实用的办法就可在群里面留言,相互探讨,还可以随时向专家组老师请教。这样,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便可由定期化(定期举行)向日常化转换,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高也由主要依赖培训向教师自学转换。协作学习还对那些要求较高层次培训的教师创造了条件。在协作学习中,人人都是教师,人人都是学生,在不断学习中交流、取长补短,遇到问题商议解决。

下面我把我们结题时的汇报材料给大家做一简要地展示,进一步了解课题研究的过程。

各位老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课题实验研究的开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只要敢于坚持,只要虚心好学,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网络资源优势,有专家的引领指导,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教育发展永无止境,教育科研永远在路上。

以上是我们学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方面的一点体会。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教师技术素养 篇5

A、“经验主义”、“数据主义”,“模糊评价”、“精准评价” B、“数据主义”、“经验主义”,“模糊评价”、“精准评价” C、“经验主义”、“数据主义”,“精准评价”、“模糊评价” D、“数据主义”、“经验主义”,“精准评价”、“模糊评价”、教育治理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等,体现的是(A)特性? A、互动性、过程性和民主性 B、互动性、过程性和集中性 C、交互性、过程性和民主性 D、互动性、结果性和民主性 教育管理的主体是(C)A、个人 B、社会组织 C、政府 D、学校 成长画像是指学生接受(D)的成长过程中,以学生多来源、多维度数据为基础,描绘学生成长轨迹。

A、经验 B、知识 C、关爱 D、教育 “互联网+教研”是指将(A)与网络技术、互联网思维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教研理论的指导下建立的典型的、示范的、稳定的教研组织形式和操作流程。

A、教研需求 B教学 C、教学设计 D、资源需求 “互联网+教研”的典型特征是以(A)为中心,依托专业的信息化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教研工作中。

A、学习者 B、教师 C、学生 D、研究者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推动(B)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智慧校园”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治理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A、教育管理 B、教育治理 C、教育制度 D、教育理念 “互联网+(A)”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奖传统中小学各学科与互联网深度交汇融合。

A、学科 B、教研 C、教育 D、教学(C)与学校教育的不断融合,促使未来学校逐渐形成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体+虚拟”的学校新形态。

A、信息通信 B、信息 C、信息技术 D、技术 “互联网+(A)”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正朝着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大步迈进。

A、教学 B、教研 C、评价 D、教育 成长画像的构建依托于教育各阶段的一系列技术支撑,包括数据(A)、采集工具。

A、采集技术 B、处理技术 C、存储技术 D、加工技术(A)是一种深度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

A、知识图谱 B、学科图谱 C、学科知识图谱 D、网络知识图谱 教育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是(C)的单向管理模式。

A、自下而上 B、横向 C、自上而下 D、纵向(C)从整体上架设了学科知识体系的框架,对有效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A、知识图谱 B、学科图谱 C、学科知识图谱 D、网络知识图谱(B)是政府、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个体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进行合作互动,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

A、教育管理 B、教育治理 C、教育制度 D、教育理念(B)是指利用互联网等虚拟媒介而实现的一系列没有发生面对面交谈交互的情况与动作。.A、线下 B、线上 C、直播+线上答疑 D、直播+线下答疑(A)主要是指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

A、线下教学 B、线上教学 C、直播+线上答疑 D、直播+线下答疑(B)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授课和双向互动,以录播课为主,采取“录播+线上答疑”的形式。

A、线下教学 B、线上教学 C、直播+线上答疑 D、直播+线下答疑 线上教学的优势有哪些?(ABCD)[多选题] A、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

教师技术素养 篇6

《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这本书从科学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到科学素养的内涵、构成,再到教师科学素养的形成的特点以及建议等等,从各方面阐述了教师培养科学素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科学素养,以此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培养教师的科学精神。在学习了该书之后,我受益匪浅,我认为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我们教师所应该培养的一种科学精神:只追求真理,不顾个人的得失,不向强权低头。

科学精神在中小学教师钻研教学问题、研究教学规律以及促进专业成长等方面都意义非凡。培养科学精神也是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对知识和真理执着的追求,这不光光是每一位科学家的所应具备的品质和精神,更是人类最伟大的理想之一。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要执着的坚持,不盲从,不仰仗权威,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没有一个科学家可以代表真理,而且世间不存在未经科学家亲自调查而得出的结论。科学精神在这体现出的价值正是我们教师提高自我修养时所应汲取的。而且作为知识和学生之间的纽带,教师在中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科学素养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因此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是我们刻不容缓要去做的。

学习这本书的内容后以后,发现自身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与书中涉及的还相距甚远,忧虑感油然而生,但是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鉴于此,我也为自己的今后的教师生涯提出了一个要求:时刻保持着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做到终身学习。教师素养的提高依赖于不断的学习,也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跟得上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新知识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不断变化,因此我们也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给学生带去最新鲜的知识。

教师技术素养 篇7

一、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我们教师进修学校是专门进行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机构, 对我县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比较了解, 今年, 我参与送教下乡, 又更深入了解到我县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状况如下:

1. 对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促进教学认识不足。

大部分教师由于对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知识掌握的不深, 对素质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对新课程标准学习不够深入, 把信息技术素养看成是计算机操作水平的高低, 存在为难、抵触和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恐惧心理, 口头上承认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但实际上是披上了信息技术的外衣, 仍然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另外应试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育, 部分教师和学校领导还沉迷于传统教学的观念, 学校之间, 教师之间互相竞争, 以分数论英雄, 追求升学率, 加重学生学业负担, 影响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2. 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体等知识欠缺, 运用能力差。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30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运用能力基本可以满足日常教学, 30岁以上的数学老师相比之下就有很大的差距。总体来说, 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低下, 常用的软件Word、Excel、Power Point和电子邮箱等日常基本不用, 只有在公开课、表演课等时才用, 而QQ和微信的日常应用相应的好些, 这就影响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

3. 传统教学经验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拦路虎。

有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认为,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原因是传统教学经是经过很多年积淀下来的, 得心应手, 一切都在掌控中。

4. 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培训后维持时间短。

我县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全面铺开已经进行了两次, 教育技术全员培训也进行了一次, 当时也进行了相应的考核, 全县教师基本上都拿到了初级或中级证书;今年元至三月分, 河南省教育厅有进行了一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再提升工程, 我县教师也都参加了本次培训。

二、提高我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对策

根据本人掌握的我县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 结合邻近县区做法,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提出以下几点提高我县中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 仅供同行商榷。

1. 加强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信息技术观念。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观念是实践的灵魂。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 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大量的进入教学领域, 推进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教师应该挑战传统的教育, 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按照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现代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学校观和现代人才观理论, 进行普及, 让每一位老师都认识到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 更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起主导地位。学校领导应该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探索出适应信息化形势下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促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为教师掌握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注入新的动力, 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发展。

2. 针对不同层次情况进行分层培训。

把我县中小学教师按年龄层次和对信息技术掌握的情况分成不同层次和批次, 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 寻循序渐进,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科学合理的推进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以教师进修学校和县教育局电教站信息教师负责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 以各个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负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设计和处理教学事务, 中小学数学教师负责符合自己实际日常教学的信息技术实际运用和开发, 紧密结合, 协同运作, 推进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使全县的中小学教学活动更加科学, 深入的发展, 全面提高教学的质量, 从而推进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

3. 加强推进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为响应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提出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我们应该在日程的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把信息技术当作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传统方法的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加强互相交流, 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提高教学效率。

4. 展开常态化的不同形式的信息技术交流。

在全县范围内展开每学期两到三次优质课或微课大赛, 层层选拔, 优秀者给予相应的表彰, 激发并带动教师的教学改革热情, 推动教师学习多媒体计算机信息技术并应用于教学内在动力。建立全县范围的各个学科QQ讨论群, 微信群, 让大家在群内自由讨论, 把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群内解决。教师们把自己独特的创意, 先进的教学理念, 优秀的课件等等都可以放到群里分享。

总之, 提高中小学数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不能仅靠一两次基本技能培训, 要切实推动教师运用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最优的方法就是“做中学, 学中做, 学做结合”。

摘要:本文从我县中小学教师目前的信息技术素养现状, 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后又分别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最后指出, 要切实推动教师运用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最优的方法就是“做中学, 学中做, 学做结合”, 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信息素养,多媒体

参考文献

[1]徐赛华.浅谈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2]李淼浩.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西南大学, 2008.

教师技术素养 篇8

关键词:学校机制;前期准备;项目培训;实际应用;技术梯队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中的不断推广应用,学校局域网络快速、稳定,校园网站信息及时发布与更新,教师上课课件制作精美、简练,各类学校活动、公开课多媒体应用普遍、教育教学视频拍摄精良等等。

我校作为温州市首批示范数字化校园,一直以来有着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成功经验和良好传统。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负责部门,我们一直在寻找最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之路。根据我们近几年的探索和反思,基本理清了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路,以下就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机制保

障、前期准备、组织形式、培训内容和团队建设等五方面进行分析。

一、立足学校层面,形成机制保障

要做好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光靠信息技术老师的热情和其他老师的兴趣是不够的,只有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并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制度化,才是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培训有效实施的保障。我校由信息技术处制定每学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并列入学校行事历,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教师绩效考核项目,每次培训必须签到。有了这一制度保证,我校每次组织的信息技术到勤率都在88%以上。

二、做好前期准备,引发学习兴趣

“引发学习兴趣”这原本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常用策略,但是,当老师变成学习者时,这种策略同样适用于他们自身。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们承受着工作、家庭、社交等多重压力,学校组织的任何培训活动都可能被视为一种工作负担,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只有经过精心的准备,符合教师发展需求或工作需要的信息技术培训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我校的做法是:做好铺垫,因势利导,层层深入。

三、结合培训项目,尝试不同形式

根据每年培训内容的不同,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以期找到广大老师乐于接受、效果良好的教师培训形式。

1.集中讲演式

选择固定时段集中教师培训,若是讲座的形式,一般在会议室,若是讲练结合的形式,一般在计算机机房。这样的形式优势在于:安排紧凑、内容集中、培训容量较大;缺点在于:教师接受程度不高,过之即忘,缺乏后续跟进。

2.分散渗透式

利用每次教职工大会的时间在会议开始前的5~10分钟,做信息技术前沿介绍或者简单的应用演示。这一形式的优势在于:组织形式简单,教师容易接受,有利于培训的延续性;缺点在于:培训内容精简,无法拓展,教师参与度不高。

3.竞赛激励式

将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分解成不同的竞赛项目,通过组织教职工趣味竞赛的方式实现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提升。优点在于:容易激发教师学习兴趣;缺点在于:组织难度大,适用范围小。

四、突出实际应用,提升培训效果

衡量一次信息技术培训成功与否,只要看培训之后教师对培训项目软件的使用程度即可。这里我举几个成功的例子:2005年博客培训之后,许多老师开始使用教育博客,并颇有心得,更有甚者参加了温州市教育博客评比并获奖。2010年微博应用培训之后我校团委学生会开通了微博点歌台,温州二职学雷锋。2011年期中考试之前,我们组织了Word使用技巧的信息技术培训,在期中考之后的家长会上绝大部分班主任使用了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制作学生成绩单和家长通知书,并且沿用至今。

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本质在于方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办公,信息技术培训只有切实从教师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

才能找到实际有效且受教师欢迎的培训内容。

五、建立技术梯队,构建“学习共同体”

所谓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就是指培训活动本身,但我们认为广义上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存在于教师在校工作的每一天的。教师身边的同事、班级的学生、电教员都可以在不经意间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而且这种“培训”往往是令受训教师印象深刻的。因此,我们组建由各学科教师组成的学校信息员队伍,定期培训、学习,让这支队伍成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中坚力量,力争做到以点带面,以学科办公室为单位构建信息技术应用的学习共同体,促进全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以期逐渐形成“人人动手学应用”的校园风气。此外,每学期进行学生电教员培训,通过电教员对班级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应用,间接将这方面的知识在日常应用中传递给任课老师,我们称之为“曲线培训”。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不仅仅局限于一次或者几次教师培训活动。要真正把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做好,需要从学校的制度制定开始进行通盘考虑,需要做大量的前期调查,需要精心策划和组织,需要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内容,更需要日常积累和建立信息技术团队。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理念,我们通过一次次的培训和日常点点滴滴的渗透,逐步激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加以引导,相信不远的将来,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将变成一个教师之间展示和互享各类信息应用的舞台。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钟启泉.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05.

[2]王爱胜.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让理论与实践对接.中国教育,2005-04.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热点:高考 在改革中书写新的答卷下一篇:财务部人员的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