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技术素质论文(精选12篇)
教师技术素质论文 篇1
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素质。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中的IT人才,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不仅决定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更决定着中学教育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支点,并在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中扮演不同角色,既要与各学科教师合作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还要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创新的学习能力。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与信息技术教师有直接密切的关系。
一、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前提
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情绪,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扎实,准确解答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二、教育理论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决定其教学行为的关键, 而教学理念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不同教育理论影响下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显然,掌握并明确各种教育理论的特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乃是提高教学绩效之根本。
1.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着重说明学习是怎样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哪些规律;学习结果使学习者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外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 如何才能有效学习等问题。描述如何学习的理论流派很多,一般概括为四大流派: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各种学习理论各有千秋,只有认真学习并深刻领悟各自不同内涵后,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软件、学生和教师等)、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选择和综合运用。
2.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来自教学实践 ,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关注如何改进和指导教学实践。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或观念体系,它以各种教学观念、主张和见解形式出现,因而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
3.教学设计 理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预案”。其撰写流程可归结为以下几个环节: ①学习课程标准, 领悟其针对该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②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③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④谋划教学策略; ⑤ 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⑥预设教学过程(可采用流程图、多项细目表或过程描述等形式); ⑦设计教学评价方案。
三、专业能力的提升
所谓专业能力指信息技术教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能力。具体说就是信息技术教育职业能力, 包括文本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内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等。信息技术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专业能力作支撑,就无法将专业知识更好地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 笔者所在学校有几位信息技术教师是非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专业能力训练,所以, 在个人专业能力方面往往落后于经过系统化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师。因此,这些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之有一个质的提升,当然,专业出身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这一点,因为,时代在发展,不同时代对相同文本的解读不一样,对相同文本的教学设计不一样,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设计也不一样。
四、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近年来的课题研究中,有关“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的研究主题频频出现, 这必将很大程度地反映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
五、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教研能力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教而不研则空”,“教研”除了指教学和科学研究外,更强调教学和教学研究,只有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教学研究, 才能逐步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全社会教育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懂得请他人观察和点评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水平的意义, 虚心听取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的意见,提高其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汲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科研成果。这样,教师通过自身满怀激情的不断进取, 影响和培养学生追求同样的科学精神,从而造就具备同样良好素质的年轻一代。
六、信息技术教师应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以学生的“学”为中心,鼓励学生开展研究、协作、自主性学习,倡导“学中用、用中学”,实现信息技术知识的“个性内化”与“文化升华”。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是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灵活的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执行教学目标,而应根据即时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学生实际等调整教学目标,发挥教学机智,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生成新的教学目标,使预设的目标和生成的目标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兴趣。如讲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关键词提炼时,可以与学生语文课上正在学习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相结合,让学生提炼关键词,并下载flash观看。这样既能让学生收获信息技术知识,又能和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学起来非常感兴趣,效果非常好。另外,近几年兴起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已经改革了信息技术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以学生学习合作者的身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营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追求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技术素质论文 篇2
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陶锡泉
摘要
普通高中实施技术教育至今已有9个年头了,可是由于技术老师本身缺乏技术教育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要完成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和困难。笔者结合9年的教育实践结合9年技术教育经验和体会,谈谈一名合格的技术老师应具备哪些技术素养和能力,以次与同行共勉。
关键词
通用技术
技术老师
技术教育
亲和力
实践操作
普通高中实施技术教育至今已有9个年头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以信息的交流与处理、技术的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9年来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由于目前的技术老师一般是从其他科目老师转行过来的,缺乏技术教育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要完成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和困难。想在教育员实践中完善和提高自己,有无从着力。那么,在目前技术教育实际情况下,合格的技术老师应具备哪些素养和能力,才能满足技术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求?笔者结合9年的教育实践,谈一些体会和思考,和同行共享。
一、通用技术老师首先具备的是一种亲和力,它可以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技术学习对于我国的学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从没接触过类似的教育;再说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在家庭和社会也没用接受过劳动锻炼和技术活动的经历。当他们走进技术课堂全然不知将面临什么样的学习内容;虽然这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但目前大多数地区都没进入高考,所以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作为技术老师就应该以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技术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以朋友出现在学生面前,用朋友的眼光对待学生。首先降低学生焦虑的情绪。在学生开始技术学习的初期,尽量以他们熟悉的案例和通熟易懂的语言和学生讨论,创设一种充满关爱的学习环境;进入专用教室学习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提出的意见,多给予鼓励;学生有不懂的事,要及时给予提示、召唤学生要说出名字;面对学生要正眼而视;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关注焦点因材施教。第二要善于倾听学生意见。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所处的社会在快速发展,他们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各自家庭背景各有特色。相比之下技术老师有好多在这之前也都没有技术活动和教学的经历。所以应该转换教师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在上课前和课后和学生聊聊天,经常征询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决定技术学习的实践项目,教师创设条件满足学生的要求,并且及时提供帮助。第三要适时鼓励学生的创造或创新行为。学生进入技术学习环境,可能会感到一切都很陌生,不敢动手操作。教师的示范固然重要,可我认为学生相互示范更能让学生消除恐惧心理,教者可以在课余时间培养一部分积极分子超前学习,鼓励他们在课上 1 向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实时点评;教学实践中要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实物或构思、方案),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第四老师应当在教学中创造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生和体验技术的真谛,收获成功的喜悦;老师应当把书本上的知识回归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之中,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在亲切和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竖立学习的信心。
二、通用技术老师要有比较宽泛的知识面。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是一条流淌不息的小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的点拨和指导,所以,教师本身是否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和对教材的理解掌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课程标准”指出,通用技术在普通高中课程当中是指信息技术之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同学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技术又是人类社会发展最活跃的领域。这就要求实践技术教育的老师应有比较宽泛的知识,6年的技术教育实践使我体会到,一个称职的技术老师起码应该具备以下知识:第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数理化生的知识,因为技术领域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才能解决实践问题,满足人们的需要。在讲解相关技术知识内容时,经常需要提示学生科学知识是解决技术问题的理论支撑;第二要对技术发展的前沿,特别是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比较大的高新技术有所了解。这是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把握教材和标准的意图,选择学生感到亲切的案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生动材料。让学生知道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是不断发展和不断优化的,人们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第四应该具备必要的技术设计基础知识,最好要参与过设计过程,要有设计活动的经历,这是让学生正确理解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的保证;第四应该对设计的新手段、新方法有所了解和简单实践,如对AutoCAD、CAXA实体设计等软件的使用要较深的了解和会运用他们画出设计图样或实体图样,并使用合适的设备做出模型或原型。第五要对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发展政策有所了解,特别对知识产权,什么是知识产权、哪些属于知识产权、怎样获得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对权利所有人的权利和义务等有完整的认识和理解,了解知识产权对企业、对知识产权所有人的重要性,以便在相关内容的教学和学生有疑问时作出正确的解答。
三、作为一名合格的技术老师,应该具备必要的实践操作能力。通用技术的课程目标强调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动手操作和实践应该是技术素养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是技术教育的高要求追求,学生的的创新设计、制作都要进行实践操作。作为技术老师如果没有必要的实践操作能力,就没法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指导。因此,我认为技术老师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必备能力:首先要对学校技术教育场所内的设备会操作,如小车床、钻床、铣床、激光、雕刻机、快速成型机(3D打印机)和木工机床的基本操作;第二掌握一些基本的手工操作的要领及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如锯削、锉削、钻 孔及工具的使用等,使用时的动作和手势要规范正确;第三了解技术领域常用的材料,对相同材质的材料的不同性状、不同材质相同形状的材料有所了解对他们的性状、加工过程和方法有所了解;第四对行业和国家的标准有所了解,知道标准的制定、批准、发展及使用的过程和标准对产品和企业的重要性;第五对当今社会技术领域使用的标准件有所了解,因为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使用标准件可以节省开发和生产成本,这对指导学生设计和制作作品时,教育学生怎么利用合理的方法节约,是效益最大化。技术老师可以通过各级各类的培训、也可创造条件利用当地社会资源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育资源开发和加工能力。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虽然已经有了标准和教材,可这是为满足全国一般技术教育而编写的,是纲领性的。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各有其特点,学生的社会阅历各不相同,他们关注点肯定不会相同,技术发展又是日新月异,所以技术教育需要很多紧扣学生关注热点和教学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案例、实物资料、活动环境等技术教育资源。可是由于技术教育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这些都很缺乏。因此,需要我们技术教育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关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前沿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实际和关注热点,开发和加工合适的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资源。为此,作为技术教育老师应该具备如下的一些能力:
1、具有敏锐的眼光发现技术教育素材。目前信息传递渠道多,传递速度快,报刊杂志、电台广播及电视节目等经常都会有好多适合技术教育的素材。如报纸的科技版面经常会有科技发展的前沿和本地区技术发展最新成果介绍,电视新闻节目、科教频道等会有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和成果的报道。技术老师可以从纷繁的信息中发现和筛选出适合技术教育用的素材。这就要求老师在教育实践中,关心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和经济社会特点,了解学生的关注热点。
2、资源加工能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知识加工手段非常丰富和多样。技术老师应该具备适合自己的技能,如资料下载以后,可以运用电脑软件剪切、连接和转换等工具,将下载的资料,编辑成针对某个知识点的视频、图片或文本。
3、实物加工能力:作为一门全新的、实践性强的课程,当前及时教育领域的实验、试验器材短缺,能够释怀学生学习的学具更是少之又少,这就要求技术教育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开发以弥补不足。所以,教师应该具备初步的金属、木材和塑料等的加工能力。
教师技术素质论文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语言 素质
一、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虽有充分的教学资源,同样还要考虑如何合理地组织课堂,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实践已证明,过去那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再受学生欢迎。在新课改下。教师势必寻找另外的适合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大致分为一下几种组织模式:
1.任务驱动式模式
据调查,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都存在着不知道怎样学?到底要学些什么?学的东西是否有用?因此,信息技术课晕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十分必要。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他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而所谓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就是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助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任务的设定上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任务要接近生活现实。其次,任务要融入各个环节。最后,任务要分为容易、一般、困难等层次题目来适合各类学生。
2.巧设情景模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操作可是有趣、好玩的。要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如,可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很多学生因信息技术只是欠缺和操作不熟练从而产生厌学现象。作为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就要想尽办学不断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浓厚兴趣。常言道:学校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学习兴趣越浓注意力高度越集中,求知欲望最旺,知识前一页最快,信息交流量就越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而然也达到最佳。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师在进行“显示图表”的教学时,以自制的范例“望庐山瀑布”导入,学生立即被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所吸引,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还可以出一些与生活接近的思考题来开的学生的脑筋。把多媒体课件制作得更精美,让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也就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3.习题式为主的模式
信息技术理论课最常用的一种课堂组织模式,教师在熟悉教材、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习题,学生首先预习或者自主学习本节课,然后完成一系列习题。分小组的学习方式自然而然生出的集体荣誉感使每个学生都热情参与,学习效果较好。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选一名小组长,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一个课件的设计,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有明确的分工。最后将他们的设计均进行展示和简单地评比。专业一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动手的实践,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注重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该体现出机制和俏皮。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中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中学生的自信心。
1.语言风趣幽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市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风趣幽默的语言,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趣,逐渐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2.设置故错,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
3.教学语言具有丰富性
虽然在授课前作了认真、细致的准备工作,但真正表述起来还要根據教学对象在课堂上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而随时进行调整,表现为灵活多变,带有即兴讲演的成分。特别在讲授那些比较复杂、疑难的问题时,教师多半使用通俗易懂的、贴近学生口吻的口语,有时还必须将教学语言淡化、通俗化,或运用比喻、夸张,或引用方言、俗语,还要多一些重复,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加深学生对讲述内容的印象。因此,教学语言不像书面语言那样规范、严谨,表现为随便、自然;短句多,长句少;自然句多,严密句少;重复、跳跃、随意甚至不连贯、不通顺、不合语法规则。
4.使用悬念手法,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最喜欢的就是上机操作,对课堂理论性教学则感到单调。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如果采用电视节目预告中使用的“悬念”手法,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要编出程序来验证一下这个问题,教师这时恰当地点出编这个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引导学生操作,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就达到了。
5.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
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师素质建设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质,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各项活动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正深刻的影响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已经得以普及应用,促进了教育的全面改革与发展,整个教育体系也步入了教育信息化时代;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要想毕业后在社会上站得住脚,能做出最大的贡献,需要毕业生有全面的技能、良好的素质,而高素质的学生培养需要高素质的导师、教师,但是高学历不代表高素质,目前高校教师团队也逐渐出现良莠不齐的局面,尤其是学历高但整体素质不高的教师不在少数,如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师素质建设的联系日趋密切。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有关教师的负面新闻越来越多,隔三岔五的出现关于教育行业的负面报道,比如教师强奸学生,乱收费乱摊派,招生黑幕,教师殴打学生,学术造假,等等,突显出教师素质的建设尤其重要。
另外,目前高校教师不仅仅面临着来自社会的变革、学校的改革、专业知识技术更新的严重挑战,同时面临着学生学习和就业方式出现根本变化的巨大冲击,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讲,时代的要求意味着教育上所存在的缺陷,也说明了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社会的极度不适应问题,因此,对我们高校教师提出新的高素质标准要求,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
再者,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1]可见,作为引领学生方向的主要指导者--教师,更是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所谓的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也在于此。
2 解决问题的办法—现代高素质的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所谓的现代教师,就是区别于传统教师而言的,它的含义是指具有适应现在和未来教育造就人才所需要的一种高素质的教师。这种教师应当具有一些什么新的素质呢?从科学知识方面讲,要求他(她)们要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治学严谨;从思想品德方面来讲,要求他们要淡泊名利,要具有高尚的情操[2]。所以,现代教师应该积极培养现代的价值观,要围绕加强素质教育、多出人才,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
目前,“读书无用”、“毕业就业难”、“中国教育模式不科学”等等一系列的观点一次次的被提出,我们承认,目前中国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教育模式、教育路子方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绝对不说明读书无用,恰恰相反,说明我们的国家缺少精英,缺乏优秀的毕业生,而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现代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的引导。日常教学中除了向他们传授科学知识、启发智慧、灌输学习方法外,尤其还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信念、道德、情志,因而现代教师要热爱学生,教师只有对学生深厚的爱,才能感化学生,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等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这些是素质教育的明确发展目标。
总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需要有高动力的社会文化氛围与个体内在品质的维系及支持。高校教师的核心素质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格动机与创新态度精神品质。为此现代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和更新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形成一定的观点、信念、理想、道德和人格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成为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4]这是现代教师树立现代学生观的根本问题。
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方面,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文化、品德的质量水平,促进其完整素质结构形成为目标的教育。
3 高校教师素质的建设需要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工作模式,主要是指:要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指导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改革,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测评,从而提高和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信息技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1974年,美国信息工业协会的会长Pau l Zurkow ski首次提出了信息素质一词,并将其界定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兴起,知识和信息的产出量急剧增长,科学技术综合性越来越强,信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显重要,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发展上有明显优势。[5]而我们知道,信息素质是一个人素质中的重要方面,信息技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现代教育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与手段,要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必须在教育中大量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信息化教育。
2)教师应先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
目前社会复杂多变,需要我们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素养,要意识到信息在信息化社会的重要作用,时刻捕捉最新信息;其次要善于发现并把握在教育教学中最有价值的信息;第三,要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整合的意识,简而言之,要养成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评价和分析信息以及开发与传播信息的能力。[5]掌握信息技术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最近这20年来,有关教育面向现代化与教师素质角色的规范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集中探讨的热点内容之一。西方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教师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四个方面的实证测量及理论模型的建构上。国内围绕教师素质问题也提出了很多观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主要品质。还有的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6]。由此可进,教师应先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
4 结束语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唯一途径,而信息技术由于自身的特点为我们的时代注入了许多新的思想意识,形成了新的时代精神,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7]。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并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做出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素质的提高,从而圆满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
[2]顾健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素质培养的目标定位[J].成人教育,2007(12):53-55.
[3]张彦坤,满春涛.教育信息化时代专业课教师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42-44.
[4]郑传敏.试论以信息技术促进素质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5):20-22.
[5]郑传敏.试论以信息技术促进素质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5):20-22.
[6]霍涌泉.教育现代化与高校教师的素质规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2000(9):160-168.
教师技术素质论文 篇5
――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状况调查报告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否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否有效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及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能否顺应时代变化对自己进行科学、动态的定位并主动发展?为了解其素质状况,我们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体系,据此编制了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和现场集中对山东省17个地市的502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了调查。每个地市按照约20%的比例发放问卷,共发出问卷560份,回收521份,有效问卷502份。
基本情况
502个有效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1.性别:男、女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分别为230人和272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5.8%和54.2%。
2.年龄:年龄小于25岁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有12人,占2.4%;25岁―35岁的有362人,占72.1%;36―45岁的有126人,占25.1;年龄大于45岁的有2人,占0.4%。
3.工作位置:工作学校在乡镇的有73人,占14.5%;在县城的有328人,占65.3%;在17个地级城市的有83人,占16.5%;在省会城市的有18人,占3.6%。
4.学历:具有本科学历的占86.7%,另有11.6%的教师具有学术研究生及在职研究生学位。
5.职称:具有中学二级、一级职称的教师有241人、224人,分别占48.1%、44.7%,中学一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95.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只占4.6%。
突出问题
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淡薄,专业素质存在差异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山东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1.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较少,自我发展意识淡薄。
对于影响自身课堂教学水平的首要因素,在502位调查对象中,193位教师(38.4%)认为是“自身素质”,126位教师认为是“学生态度”(25.1%),114位教师认为是“学校态度”(22.7%)。相对较多的教师认为“自身素质”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一方面表明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水平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反映出这部分教师难以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换言之胜任力较差,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调查中,当向调查对象询问“从事的工作是否重要”时,56.4%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工作“非常重要”,19.7%的教师认为“不重要”或“可有可无”,23.9%的教师“不确定自己从事的工作是否重要”。
调查显示,只有42.3%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经常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34.3%的教师“不太关心”或“偶尔关心”,23.3%的教师认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半数以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的投入,这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障碍。
关于“如何对待自己的专业发展问题”,67.3%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表示“经常考虑,但没有规划”,18.1%的教师“从未考虑”或“偶尔考虑”,只有14.5%的教师“经常考虑,并有详细规划”。这表明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较为欠缺。
调查显示,68.3%的教师“经常”或“总是”主动学习一些软硬件技术,30.7%的教师“偶尔”主动学习软硬件技术,14.3%的教师“从不”主动学习软硬件技术。由此得知,半数以上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但也有不少教师学习意识淡薄。
2.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及实践知识比较欠缺。
教师技术素质论文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教师素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它的到来不仅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促进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和个性化。而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学生各种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所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当作获取信息、探索和解决问题以及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更是教师在新时代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偏差,就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单纯事物的演示和知识呈现上,而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的优势,更忽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可见,能否理解、认同和内化以上新观念,能否与信息时代相接轨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那么,我们就来讨论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培训状况。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基础教育中教师的素质
1.把握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课程学习活动是在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这些都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多媒体技术。但就目前教师结构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对多媒体技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更谈不上熟练操作,他们连最基本的“文字处理”都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他们而言可以说只是一种摆设,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让教师知道多媒体的用途,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指导。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正是将教学理论与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的有效手段。它是开发和使用种种学习资源来便利学习的一种方法,而且它提供了多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以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将教学风格和特色与多媒体技术相融合,营造教师与学生配合协调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
3.具有合作交流能力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接受。将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整合正是在实践这项改革,如今信息技术被引入教学中,在课上或课下为师生及生生间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间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否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与教师交流一些情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成为能否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的关键,因此交流也必然成为现代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培训
1.开展教育理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选活动
首先,学校应聘请专家为教师开设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课程;其次,每位教师每半个学期应提交一个能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学设计参加交流、评比,从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水平等方面进行考查;然后按优、良、一般、差四个等级评定。同时,写出评语,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后一次的评语还应写出与前一次教学设计的对比以肯定其进步,评定结果返回教师本人,审定后记入教师发展档案。
2.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合作、交流是一种人与人在平等关系条件下的互动。前面我提过合作、交流是现代教师所必备的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概念。
过去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的重要性,但自从直接参与了教学过程才发现,只有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才能使教学积极有效地开展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从事了五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我的讲课过程完全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实践中寻找事例,引起学生共鸣,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学习当中。这就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讲、学生被动听,课堂枯燥乏味,课后学生对自己所学感到毫无用处的教学模式。其次,我上课所用的课件也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教学需要。之所以能够如此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是因为只有学生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什么才最能够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所以,我的大部分教案是多年来和学生合作的结果。可见,师生间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
过去我们常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事实上,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必须允许教师创新。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藩篱,大胆创新,将反映现代化水平的科学思想用于教学工作。
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研究意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要想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学校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教师具备创新、合作、交流等素质提供发展空间,学校应以“科研兴校”为切入点,建立激励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机制,提供必要研究硬件,如科研经费、研究的必要设备等。定期组织教师间、教师与专家的交流,确定将教育科研落到实处。同时,也应鼓励教师将科研中新的教学成果积极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总之,通过这样的培训培养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特有的素质,才能带动教育改革成功,将教育真正带入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周清.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素质、角色、地位.www.blog.edu.cn,2005-04-25.
[2]肖光娟.把握切入点,促进基础教育全面改革.日照师范学校.www.chinarizhao.com,2004-09-25.
[3]徐平.掌握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五字诀”.日照一中岚山分校.www.rzyz.org.cn.
[4]谌业锋.专家型教师的思考.四川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www.73w.net,2003-10-07.
[5]陈萍.小班化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实验小学.
[6]湖北省荆山市龙泉中学课题组.“泉”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中期报告.佛山现代教育技术网.
[7]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层次.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www.beijing.org.cn.
[8]任长松.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www.hneph.com.
教师技术素质论文 篇7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实习教师,素质
0 引言
教师作为一种形象其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而教师本身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学生学习的榜样。在现代化科学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时代需要相当一大批技术先进、操作熟练的技术人员。目前国内职业技术院校就是主要输送技术型人才的基地,而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就成为培养时代技术人员的主力军,其中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所具有的操作能力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一个为国家培养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技术院校,首先要具备一批优秀的合格的实习教师,而一个合格的实习教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怎样才能具备这些素质呢?这就以下要谈的问题。
1 职业技术院校实习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职业技术院校实习指导教师,主要承担着技能操作性教学、承担着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重任,要实现这一目标、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和一名合格专业教师一样应具备下列基本素质:
1.1 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调动教师的全部积极性,全身心的投入到职业教育这一伟大事业中去。不能设想一个对自己事业毫无兴趣的人怎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技能教师。
1.2 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职业观
这样才能言传身教,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建设性人才。
1.3 具有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素质,掌握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较容易地、正确培养指导学生技能和技巧技术;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较容易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当然作为一名实习指导指导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素质,这些素质的具备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和培育学生走上社会的综合能力都是很重要的。
1.4 要热爱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教育事业的体现。而任何一名教师不论是职业教育教师还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热爱学生是他的天职。这样,教师才能掌握学生思想、学生想法,以便和学生沟通、指导帮助学生。
2 职业技术院校实习教师应具备的独有特征
职业技术院校,实习指导教师除应具备所有职业学校教师共有的素质外,更应注重其本身的独有特征—即具有较宽的技术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具体剖析如下四个方面:
2.1 学科边缘模糊、要求实习教师综合能力强、掌握跨专业技术
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新技术、新工艺不断的产生,而且各学科、各工种的边缘界限愈趋模糊,如纺织与服装、化工与印染、电工与电子、机械与电脑等等,目前许多先进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修,都要求技术人员不但具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了解与之相关的其它专业的基础知识。这些就要求我们现在的实习指导教师要具备较宽的技术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在学生掌握操作技能的知识过程中解答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开拓学生学习的思路,训练出的学生要成为独立工作能手。
2.2 实习教师要常常关注新科技、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一个好的实习指导教师就应该善于经常了解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并能及时传教给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落伍、不落后,很快能适应现代科技、现代市场技术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2.3 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操作技能
作为一个合格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外,很关键的是要掌握本专业熟练的操作技能。实习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本身操作的过程,所以一个实习指导教师如果没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而去指导学生,只能是误人子弟。因而实习教师必须具备过硬操作能力,正确引导训练学生。
2.4 实习指导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及专业技术规范
熟练的操作技能不但包含专业技术的操作技能,还要熟悉各种操作规程、操作规范,了解国家颁布的技术规范。在实习指导中对学生的操作要求一定要规范化。这样训练出的学生才合符行业要求。
3 结束语
目前现状是我们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均较差,这和现实中实习指导不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未能在生产实习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着密切关系。所以,综上所述,作为一个实习指导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综合素质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为国家、为科技市场培养出合格的技术人才,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2]陕西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教师技术素质论文 篇8
总体而言, 我国的高等学校在设施上走在了教育信息化的前列, 以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已经形成。但长久以来, 高校教师普遍侧重于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重视不足。同时, 高等学校类型多, 自主性强, 没有实施像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遍性的课程改革。面对伴随着网络与计算机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 许多教师还不能驾驭现代的信息工具和交互模式。因此, 高校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则显得重要而迫切。
二、高校教师素质提升的路径
1. 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观。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受教育教学思想的支配, 只有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教学理念, 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从而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存储、传播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多种媒体信息的展示, 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 学生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光盘、PPT等进行学习, 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了, 学习内容的自主性增强了。因此,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确立新型的教育教学观念, 由封闭单一化的教育转变为开放式多元化的教育。
2. 拓展知识结构, 追求知识多元化。
在信息时代, 高校教师必须掌握和精通所授专业的基础理论与知识, 掌握其学科最新的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 引导学生探索学科发展的前沿。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早已明确提出:教师必须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力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
互联网的诞生, 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出现了新的特征。一方面, 知识凭借互联网, 在这个信息瞬息万变的无疆界天地里迅速展开;另一方面, 面对一个真实的全球世界, 一个多元化文化的世界, 面对已拥有个性和求异思维的发展空间的大学生, 教师能否以开放性眼光评估和引导大学生五彩缤纷的心智流向, 科学对待母体文化和外来文化, 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严峻考验。因此教师应具有“全球化课程新理念”[1], 追求知识的多元化, 培养自己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取向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 这也是日新月异的全球网络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本质要求。
3. 注重师德培养, 完善人格魅力与修养。
多媒体网络的普及, 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传统模式。人们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 也可生活在非现实社会———虚拟社会、网络社会中。在这全新的自由度非常大的空间中, 道德规范尤其重要, 否则网络就有可能成为恶魔, 因此教师的信息道德观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心目中, 教师是社会规范、道德的化身, 学生的楷模, 教师的一切都是他们学习模仿的内容。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 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 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 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不在网上传播或发表不健康的、不负责任的言论, 尊重他人在网上发表的各种成果, 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学会正确处理文化知识学习和游戏、聊天之间的关系, 不沉溺于虚拟时空而玩物丧志。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爱心, 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 大学生心理障碍、网恋的比例人数不断增加, 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爱, 缺乏与学生交流。如果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 就会“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教育才能实现其根本功能。
4.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基于多媒体技术教学环境中,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科学知识, 而且要掌握传授科学知识的相应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的教学技能趋向综合化, 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进行教学设计, 编制多媒体教案, 组织教学过程并实施[2]。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就必须加强相应的理论学习, 通过学习要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 它对教师、学生的思维、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影响, 要感受到教师、学生的角色地位和相互关系, 也要感受到教师是教学新技术应用的关键因素, 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新技术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也是对教师适应新形势下能力的挑战。
媒体教学设计是依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和优势, 为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而进行的一种教学计划的过程。近年来, 随着媒体教学的普及, “书本搬家”、大信息量灌输现象尤为严重。这些现象正是缺乏媒体教学设计造成的, 因此教学设计是每一名教师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三、高校教师素质提升的策略
从高校人事部门管理的角度而言, 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素质, 需形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策略。
1. 宏观层面, 应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 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不仅仅建立了教师的竞争机制, 更重要的是为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实行教师资格认证、评聘分离、竞争上岗等举措, 可以促使教师自觉学习, 自觉提高素质。目前, 我国高校普遍实施了多层次的人事制度改革, 尽管内容和措施各异, 但最终目的都趋向于提高教师水平, 实现绩效评价。这些宏观措施一方面推动了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如高校中的众多青年教师积极地参加在职和脱产等形式的学习, 信息技术也成为学习和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 教师的学历和“学力”都得了提高, 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2. 微观层面, 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注重技能的培养。
作为具体措施, 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练就“师能”十分关键。“师能”是教育教学能力, 它包括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经验和教育研究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 使广大教师更新学科知识, 增强学科教学的有关技能,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提高教育教学科研和水平, 完成从“教书匠”到“能师”“名师”的转变。特别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职能趋于多元化, 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更高了, 除了具有原来的基本功, 还要具备“一种理论, 两个设计, 三项操作”的能力。“一种理论”就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两个设计”就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软件设计;“三项操作”指“编”———会编制多媒体教案和课件, “演”———会进行各种媒体的操作演示, 会选择媒体, 组织教学过程, “藏”———会检索和收集各种信息, 丰富教学信息资源。因此,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
山东省教育厅2007年起实施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并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 使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变革, 体验并感受到新的教育与学习方式所具有的魅力。在操作中, 培训组织者采用了“工作坊”的形式和任务驱动的模式, 使学员们在具体的案例和真实的任务中培养了能力, 并通过合作与分享培养了团队精神。
四、结语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教育也将因此发生巨大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也指明了教师适应信息时代的成长方向[3]。因此, 未来教师的工作历程应变成自我完善的过程, 教师的素质只有不断重构与提升, 才能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需要。
摘要:高校教师普遍侧重于科学研究,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重视不足。面对教育信息化, 高校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观;拓展知识结构, 追求知识多元化;注重师德培养, 完善人格魅力与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教学设计能力。高校人事部门应形成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策略来提升教师的素质, 这包括宏观层面上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 推动教师素质的提高;微观层面上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注重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教师素质,高校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潘涌.全球化时代高校教师素质结构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3, (1) :16-19.
[2]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3) :86-88.
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师素质中的作用 篇9
一、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师素质中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必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多更新的要求。所谓教师素质是指教育者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为适应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而必须拥有的职业素养和品质,包括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和技能等方面,其中师德是核心。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将如何对待迎面而来的信息技术大潮,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师素质中有哪些作用呢?
1. 有利于教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受教育教学观念的支配,只有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教师工作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工作方式不仅仅限于课堂讲授,教师还要对教育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制作、传递和评价。教师可以多渠道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学生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无限的时空中获取信息,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延伸,打破了单一的传统课堂讲授教育教学模式。
(2)学生观和教材观的改变。学生不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更能体现学习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教学信息载体,数字化的教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跨越时空限制的教学信息资源库,极大地扩展了教材的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
2. 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的载体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和语言,图形、图表、影象和声音等都是教学的载体。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交流。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也趋向综合化,不仅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传授学科知识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要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检索、搜集、设计、加工和传递的能力,要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编制多媒体教案,组织教学过程并实施教学,要有将课堂教学与信息网络传递有效结合并创造新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能力。
3. 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
信息技术环境要求教师有较广的知识面,教师除拥有本专业的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外,还要具备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在内的教师职业素养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要将信息技术科学地、正确地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中。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多,见多识广,思维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和修养,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涵养影响学生。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可以在更广的范围与专家同行交流,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这为教师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提供了条件。
4. 有利于提高师德修养,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网络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无效信息充斥,信息良莠不齐,价值观正邪并存。中小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自律能力差,很容易受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有的学生依赖网络,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上网成瘾,影响学习和生活;有的学生流览不良网站,影响心理健康,甚至造成学生人格扭曲。面对网络普及带来的变化,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规范网络行为,是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面对新的课题,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熟悉网络环境,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和师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自觉抵制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正确处理好学习知识和游戏、娱乐之间的关系。
5.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信息素养是一种“使人能够更有效地选择、查找及评估传统或网上资源的技巧”。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技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技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只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做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才是在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致胜法宝。
教师要形成将教材、认知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融入教学资源开发之中的习惯,通过信息的多样化呈现,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要培养自身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播,也应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信息技术成为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为教学服务的工具。
6.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优质教师资源配置失衡,是学校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差,往往吸引不到优秀教师。只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存在,就会存在优质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提高农村学校和偏远地区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是促进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困扰教育界多年的优质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可找到新的解决途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教研,实现区域内教师的交流与互动。借助网络,薄弱学校的教师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非常便捷地获取内容丰富、理念先进的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与专家和其他地区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对话。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边远薄弱学校的教师与外界的交流对话、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都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这必将促进他们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缩小他们与优质学校教师之间的差距。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
教育信息化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仍然处于探索前行的阶段,各地区、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参差不齐,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是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师素质提出以下建议:
1. 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对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一条快捷且普及率高的途径。
教育技术现代化使教师的职能趋于多元化,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要求更高了,除了要具有原来的基本功,还要具备“一种理论,两个设计,三项操作”的能力。“一种理论”就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两个设计”就是教学设计和教学软件设计;“三项操作”指“编”———会编制多媒体教案和课件,“演”———会进行各种媒体的操作演示,会选择媒体,组织教学过程,“藏”———会检索和收集各种信息,丰富教学信息资源。
我们可以围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自行组织开发自评工具,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更精准地掌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方案,实施培训课程,达标率较低的能力可以安排较多的培训内容和课程;达标率较高的能力可以对培训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提高薄弱能力,进而达到最优化的培训效果。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应该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的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坚持集中培训与网络研修相结合,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国培、省培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培训一批培训者,为学校开展全员培训奠定基础。校本培训要实行研训一体,培训内容要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提高培训的实效。
教师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部分年龄较大的老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低,学习动力不够。学校要帮助这些教师提高认识,要让教师认识到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已经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同时,学校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特别是要重点帮助年龄偏大,学习有困难的教师,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 加强自主学习,充实知识储备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师必须先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学习方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但教师工作量大,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习资源进行收集、检索、整理和加工,要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学习最有用和最好的资源。要有计划地安排每天的学习,特别是要学会如何利用工作间隙的零碎时间来学习有用的信息。目前许多教师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的教师学习还是采取传统的学习方法,很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学习,或者不擅于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找到最好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有的教师大量的时间用来浏览无用的信息或游戏,挤占了学习的时间。教师自主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快,知识传递的渠道广,教师作为教育者应主动适应信息社会,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专业素养。
3. 强化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
身处信息社会,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合作交流能力,并长期不懈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教师之间要经常开展交流和合作,这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大力推行区域教师研修活动,将公开课、观摩课等教研活动的展示范围扩展到整个区域范围,而不局限在学校。借助网络,教师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各地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和各地专家和同行探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些都是促进教师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
4. 创新教研模式,提高教师反思能力
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反思并非“闭门思过”,而是多向的开放性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学校要创新教研模式,每次教研活动要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教研活动要围绕问题来开展,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素材,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定量的分析,要提高每位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参与度,教研活动中不能让少数教师唱主角,其他教师成为旁观者和倾听者,每位教师在每次教研活动中都应该有具体的任务,要针对具体的任务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利用网络让教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探讨和交流。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角难以发现问题,教师可以主动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上传到网络,通过与同行和专家的交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三、总结
教师技术素质论文 篇10
在新形势、新理念下,项目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项目教学法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教师应该如何修炼自己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新的教材理念?笔者结合一节项目学习的课例,进行梳理和说明。
教师必须深刻理解项目学习的理念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一个任务,促进学生在完成作品和执行任务的学习中进行质询和求证,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以下特点:1有一个特定的项目选题,学生围绕该选题展开实践探究,在活动中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技能。2项目选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思想。3强调活动的实践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不断提高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活动过程中强调协作,成员之间是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5强调在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束后产生一系列或一个作品,这是基于项目学习与基于问题学习的最大区别。
为了贯彻项目学习的理念,笔者对泰山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初二上册的第一个微项目“用文字和图片说话”,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课题:用文字和图片说话
1.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用模板美化主题,修改版式适应需要,设计模板,突出学生个性。这部分内容是快速规划并设计整个PPT必须具备的技能,在整个章节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后续微项目学习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对PPT的制作并不陌生,他们有使用2003版PPT的经验,对图文的插入和修饰也比较熟悉,但对模板的应用和版式的恰当使用并不熟悉,特别是利用母版突出个性,从宏观角度去规划整个PPT的系统性思维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
3.教学目标
(1)能够选择恰当的模板快速形成PPT整体框架。
(2)了解图片、文字的呈现方式,能够通过修改版式适应PPT主题内容的需要。
(3)能够通过修改母版使PPT更具个性。
4.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1)项目规划阶段: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在教师端进行屏幕广播,讲解项目说明、任务、要求、评价方式等。
(2)项目实施阶段:开放网络,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3)项目展示阶段: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在学生端进行屏幕广播,展示学生微项目成果及学习过程中应用各项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4)项目评价阶段:教师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屏幕广播学生端,学生进行演讲,教师评价PPT辅导演讲的作用。
5.教学流程
(1)微项目规划。
1导入研究微项目。
教师演讲示范“何为幸福”PPT。
师:从刚才演讲的PPT可以看出,PPT起到辅导演讲的作用,PPT中的图片和文字好像会说话一样,让听众理解演讲者的意图。所以,今天我们共同探究这学期的第一个微项目“用文字和图片说话”。
2微项目的任务说明。
教师快速完成可以演讲的PPT,并用PPT进行演讲。
3微项目的技术说明。
教师预设如下问题:
a.如何才能快速完成PPT呢?(利用模板。模板就是已做好的PPT样式,模板的最大优势是能够重复使用)
b.怎样获取模板?(教师推荐的、网上下载的、Office自带的内部模板)
c.制作PPT时为什么要修改版式?(版式就是图文的呈现方式,如标题版式、内容与标题版式、空白版等)
d.通过修改母版可以实现什么?Logo(母版是PPT模板的内部设计,如果修改了某个版式的幻灯片母版,则此类版式的所有幻灯片都具有了母版的格式,修改母版能使PPT具有个性,如加上小组Logo等)
(2)微项目实施。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项目进行探究。
2教师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3教师针对某些技术和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引导。
师:现有的模板是否一成不变?怎样调整文本与图片的位置和大小?如何加入自己小组的Logo?
4突破难点——母版。当所有小组的作品基本完成,学生只差最后插入Logo。这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现场情况,由学生讲解或由教师点拨母版的应用,并转播学生端插入Logo的操作。
(3)微项目展示。
现场生成,根据学生展示的PPT作品,提出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教师预设如下问题:
1你们组是如何套用模板的?
2对原模板进行了哪些方面的修改?
3每张幻灯片都采取了什么版式?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版式?
4你们组的Logo是如何插入到幻灯片中的?
5你们认为母版与模板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4)微项目评价。
1组织小组演讲。
2组织学生对演讲时PPT所起的作用进行评价。
师:PPT中的文字是否运用恰当?用的图片是否合适?演讲内容与PPT内容是否同步?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必须具备深度挖掘教材的能力
教师在讲课之前,如果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就会出现在课堂上抓不住重难点的问题。从教材编排上看,这节课就是制作PPT并演讲,表面上看知识点和技术点是文字和图片的插入,但学生制作好PPT并完成演讲,并不代表项目成功。这节课的关键内容是怎样“快速”形成PPT,也就是模板的应用,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刻理解模板的作用以及修改模板的方法,教师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渗透母版的应用技术。笔者在第一次讲这节课时没有挖掘出教材的深意,让学生完成PPT后进行演讲,评价的过程也没有涉及模板的应用和修改等问题,教材的应用也不理想,实质上就是脱离了教材,上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因此,在利用泰山版信息技术教材时,教师必须深度挖掘教材,要对“项目指导”中的每一个专题进行分析,研究该专题设计的用意是什么,想要让学生探究什么知识与技能,这些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技术探索”部分中的“技术实验”,教师更要认真探究,仔细研读,因为这部分内容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当教师深度研读教材并提炼出教学的重难点之后,课堂才有方向,教学目标才更明确,在项目指导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在课堂中必须灵活应对学生的现场生成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布置任务,促进学生在完成作品和执行任务的学习中进行质询和求证,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再是以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为主,而是以学生的现场生成为主,每一个班、每一节课的现场生成情况都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练就随机应变的本领。在课堂实施时,学生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有可能很多问题并不是教师在这节课中所要解决的。这时,教师就要在把握重难点的同时,对学生的问题及时引导,把他们引回到这节课的知识点上来。例如,笔者在上课时,学生做PPT演讲时想要尽善尽美,但是一节课时间有限。此时,笔者会在参与小组活动中及时纠正偏差,引导学生在模板的应用与修改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偏离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同时,在学生演讲时,教师要起到顺承的作用。每一个小组的选题都是不一样的,怎样把不同的选题更好地联系在一起是课堂中要随机应变处理的问题。例如,笔者在讲述上述课例时,五个小组的演讲选题分别是“人生感悟”“带着心灵去旅行”“幸福像花儿一样”“美食人生”“中国节之中秋节”。首先,上台展示的小组是“幸福像花儿一样”,当演讲者讲完最后一句话“没有不会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时,笔者接着这句话说“心态的修炼使幸福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感悟啊!下面就请下一组展示他们的‘人生感悟’”。然后,当这个小组演讲完后,笔者又利用他们演讲中的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再引出“让我们带着心灵去旅行”的演讲,由于大家去各地旅行,就会有各地不同的特色美食,然后,笔者引出“美食人生”的演讲,最后,以回到家引出“中国节之中秋节”。教师这样的顺承应变就会使一节课自然流畅、一气呵成,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教师在课堂中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有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有的教师技术能力比较强,有的教师课堂环节设计得比较好,有的教师善于把握课堂生成。无论是哪种风格和特点,教师都要记住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如果你不擅长表达,那么就把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吧;如果你不擅长应变,那么就在课前把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设好;如果你擅长技能,那么就在技术点拨时大显身手;如果你擅长应变,就让学生看到你的机智。永远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把自己不擅长的事情留给学生去应对,你会发现,其实学生会做得比你好。例如,教师在点评学生作品时,当你词穷无从谈起时,要把这个机会让给学生,他们中不乏演说家。当被技术点难住时,教师不妨放下身段,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他们中也不乏解决问题的高手。
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学科本位
信息技术教师在使用项目学习法进行教学时,必须要注意自己的学科本位。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还属于边缘学科,教师在项目活动中往往会偏离信息技术学科本位。如上面课例中进行的演讲项目,如果挖掘不好教材,把握不住技术点和重难点,往往就上成综合实践课,而非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信息技术学科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科的技术点在这节课上如何体现?信息素养在这节课中如何培养?每一个知识点、技术点要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教师课前就要明确的问题。如上述的课例,笔者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没有把握好学科本位,技术点没有体现,仅仅是让学生完成了PPT进行了演讲。教师要随时想一想,自己都给了学生哪些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呢?对于文字和图片的插入,是学生从Word操作中迁移过来的,不算新知识;虽然学生使用、修改了模板,但是并没有让学生深刻思考为什么要使用模板?从哪些方面修改模板?甚至什么是模板?什么是版式?这些概念性的知识也没有给学生讲出来。因此,在项目学习中,信息技术教师尤其要注意学科本位。
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 篇11
一、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简约性认知及操作,降低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1. 粗浅的形式论
不少教师认为,素质教育無非就是开全音、体、美,上好活动课,严格作息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该玩就玩。这种粗浅形式论观点,带有普遍性,其危害不容小视。山东省教育厅齐涛厅长在谈到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时就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造就学生的人格;赋予其知识和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新一轮素质教育向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构筑精品课堂,要付出更大的心血和汗水,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前瞻性眼光,在观念的转变中与时俱进。
2. 泛泛的评价观
一些教师认为,对学生素质的评价是泛泛的,只要不出现分数,学生的素质的高低又怎能看的出来?殊不知,学生素质是内隐的,其存在形式却是外显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难道不是人格养成、人文素养、道德素养、角色素养缺失造成的吗?当我们发现辛勤培养出来的学生出,现诸如出言不逊、打架成瘾、离家出走、安全事故频发等现象时,我们是否会有自食其果的尴尬。倘若我们不顾已经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适应变化了的新要求,不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观点出发,而持反正素质教育也看不见、摸不着的观点,无所作为,就会背离素质教育的目标。
3. 错误的成就观
一提到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很多人会罗列出一大堆数字:高中上线率多少,中考成绩在全市名列第几,获得了多少辅导奖项等等,以为这就是素质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其根本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关爱、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爱”的沐浴下健康成长。每当学生拣起地上的一块垃圾,用黑板擦擦掉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课堂上学生出现创新的智慧与火花,这就是素质教育结出的硕果。
二、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惯有思维定势使学校与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1. 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学校领导在决策时,政绩观心理起关键作用,面对督查,学校会绞尽脑汁的想出各种各样的新办法。比如与上面政策来个擦边球,找操场小、老师缺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搪塞。更有甚者是堤内损失堤外补,大量的作业压在学生头上,有的学生感言“还不如不放假”。仔细思考起来,这也不足为怪,应试教育搞了这么多年,上级考察学校,学校考核老师,都是以数字排序,以分数高低论成败,分数更与教师评职晋级、评先树优挂钩。在这种教育功利化倾向的主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的种种理念,各项命令、规章的执行大打折扣。
2. 教师的惰性心理
应试教育作为一种考核方式,它已一种不自觉的方式规约、禁锢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日常生活。面对新课程提出的全新课程观,像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很多教师安于现状,懒得去做,陶醉于自己多年教学实践所取得的经验。
三、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较低,阻碍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
新一轮素质教育倡导实施全面的课程观,要使所有的课程开全、开齐,活动开展的扎实有效,这就需要专业化程度较高且配置合理的教师队伍。毋庸置疑,农村与城市比,在教师的见识、知识的掌握、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要解决此问题需通过以下努力1. 尽快完善专业教师培训机制。面对诸多开放性的新课题,大多数教师依靠自省、自悟,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甚至可能出现偏差。2. 城乡同级学校结对子,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探讨活动,使其资源互补。3. 教师自身也要利用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交流平台,善于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素养,创造性的完成工作。
教师技术素质论文 篇12
一、新课改对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教师要树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 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实施与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等方面较先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有了很大不同, 其更人性化的理念更加符合高中生的个体情况, 从理论上上提供了科学的教学依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其教学能力必然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其对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等角色的扮演, 最终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本人认为, 新课改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至少从以下二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1、课程设置方面新课改对课程作了更科学的规划和权重分配, 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需要。
信息技术最基本的模块是必修课程, 另外信息技术还有5个选修模块, 在大多数学校的师资安排方面, 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兼任选修模块的教学, 为了能胜任新的学科, 教师光看懂教材, 会做题目是远远不够的, 在吃透教材基础上, 更要明确上下文存在的隐性要素, 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要经得起考验, 对课程目标达成具有时效性, 这需要教师有更为广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
2、反思教学反思是让理论与实践充分互动的良好途径, 是教学绩效行为。
传统的教学反思大多是围绕能否提高学生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考试优劣程度而开展的, 这种反思恰恰会强化教育的负面作用。新课改要求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重视自身思考和探究能力, 提升专业修养, 加强合作对话, 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就靠学校课堂是难以完成的, 因为学校课堂资源有限, 环境成分单一, 教师必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从事各种活动, 根据实际问题来锤炼自己的反思能力, 并将其直接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二、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现状
从大环境看, 当前高中教学主要体现学科性、理论性、应试性三大特点, 学科性有利于资源规划和课程配置, 但不利于整合教学、综合思维以及迁移能力的培养;理论性有利于环境安排和评价操作, 但不利于社会实践、项目研究、组织活动能力的培养;应试性有利于操作简约化和低成本化, 但不利于个人实际问题求解、受挫力和竞争力的培养。
三、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自身素质:
1、更新教育观念, 转变教学行为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确立新的教育观念,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 教学改革无从谈起, 教育观念一旦改变, 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新课程一改过去只重视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过程, 因此,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教师应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切实改变过去重知识的传授, 重机械重复训练, 重考试过关率, 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个体差异和创造性。
2、搞探究性学习, 做研究型教师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先知道如何进行科学探究、会进行科学探究, 善于进行科学探究, 若还按照旧版教材的教学思路进行演示, 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
3、积极主动学习, 提高自身能力
专业技能是实施学科教学的前提。自从大学毕业到现在, 接受专业再培训的机会少之甚少, 各种各样的技术能力培训似乎都是隔靴搔痒, 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加之教研活动的严重不足,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自生能力的提高,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积极寻求网络资源、网络课堂以及相关书籍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也要向外收集专业培训信息, 积极主动同本学科本专业的同事沟通交流心得和体会, 总结经验和教训, 并在相应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各种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Intel培训、多媒体创作培训、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学习等。
四、总结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 如何搞好新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对学科教师来讲, 是一个挑战也是是一个机遇。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形势, 牢牢把握新课改的思想精髓, 紧扣“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主线, 以科学的思想指引自己,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 不断充实, 提高自己, 化挑战为机遇, 进而必将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天地里大有作为。
摘要: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 信息技术课的变化不可谓不大, 相应地信息技术课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改的需要, 做出相应的准备和调整。新课改的思想能否得到贯彻?新课改的思想能够得以付诸实践?更大一点说, 新课改的成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这个中间环节。那么, 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来讲, 我们该如何深刻领会新课改的思想, 进而提高自身素质搞好教学工作?本文将从新课改对信息技术课教师的要求、当前信息技术课程和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现状、以及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师个人能力等三个方面加以详细地阐述。
【教师技术素质论文】推荐阅读:
教师专业素质信息技术10-02
信息技术新教师论文09-03
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论文06-09
信息技术与教师的成长论文08-26
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论文08-16
人文素质高职教师论文10-11
高职英语教师素质摭谈论文08-14
教师语文素质的内涵与价值论文05-09
信息技术教师09-13
教师信息技术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