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美术素养

2024-05-28

幼儿教师美术素养(精选12篇)

幼儿教师美术素养 篇1

摘要:《3-6岁儿童发展与学习指南》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 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不同的城市拥有的资源不同, 对于每一所幼儿园来说都具有无法复制和模拟的特色文化, 而这些恰恰是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活教材。

关键词:本土资源,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

作为一所常州城区的美术特色幼儿园, 我们的身边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 如颇具特色的主题公园———红梅公园、恐龙园、青枫公园、东坡公园等;民间艺术文化———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刻纸等;名人轶事———常州三杰、刘海粟、唐荆川、苏东坡等;特色小吃———大麻糕、萝卜干、馄饨等, 这些丰富的地理人文资源若能得以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其对于孩子美术素养的启迪一定是非同一般的。

一、在公园小景的赏玩中发现美

常州的公园小景数不胜数, 红梅公园、荆川公园、大运河、荷园、青果巷、天宁寺等各具特色, 在组织孩子们游玩中, 我们了解了家乡的文化, 增强了热爱家乡的情怀。

在《青果巷》的研究学习中, 我们和孩子们一行来到了青果巷, 一排排青砖黛瓦的老房子、一座座拱形的石桥、一条条情韵流淌的小河在孩子们的眼中都充满着好奇和想象, 孩子们不时地发出赞叹, 这些老房子太美了, 那些瓦片一层层地叠加上去就像小山坡一样, 那尖尖的屋顶真特别, 里面是不是住着神仙呢?那轻轻流淌的小河里生活的小鱼一定很快乐呢!孩子们充分感受着环境的优美, 在享受美的过程中不但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感, 更激发了孩子们的绘画热情, 孩子们将看到的景象通过手中的画笔抒发在画纸上, 那些稚拙而又充满情感的作品真令人着迷,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交流着。

二、在民间艺术的氛围中欣赏美

常州的民间工艺出众拔萃, 根雕、金坛刻纸、梳篦、乱针绣、汉画砖刻屏、留青竹刻等都是常州有名的民间艺术。通过让幼儿欣赏工艺作品、参观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并尝试简单的工艺作品的创意, 让孩子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多方面来欣赏、尝试、创造。

如, 《乱针绣》作为常州的地方特产、特色之一, 其欣赏、研究价值非常大, 作为常州人, 我们应当了解这一艺术特色, 利用现成的乱针绣作坊资源, 让孩子们参观、了解乱针绣作品的制作过程, 欣赏一些名贵、珍稀的乱针绣作品真迹, 增进幼儿的见识, 促进幼儿对家乡风土人情及民间艺人的热爱之情。在参观、欣赏乱针绣制作过程中, 孩子们和艺人们零距离接触, 艺人们的热情欢迎、细致讲解, 让孩子们切实体会乱针绣作品的可贵之处, 从心底里佩服常州乱针绣的名不虚传。接着我们设计了一节采用色块叠涂的绘画形式表现孩子们喜欢的老虎、狮子等动物的基本动态课程, 让孩子们初步体现画面的构图要素:饱满、有前后关系, 并在绘画过程中促进幼儿合作学习。这些绘画要求的设计, 一是让孩子们尝试采用乱针绣的三层叠色手法表现画面 (孩子们不可能拿起针线体验乱针绣的制作过程) , 二是促进孩子们相互间的合作学习, 让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体验合作的力量。

三、在名人轶事的熏陶中感受美

常州人杰地灵, 人文荟萃, 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 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 诞生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名人, 如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画家刘海粟、教育家李公朴、刘国钧还有华罗庚等。

在《荆川先生》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荆川公园, 到过荆川公园的人都会看到一尊荆川先生的雕塑, 鲜明的人物特征总是能引起一群孩子的好奇心, 面对雕塑, 孩子们窃窃私语, 有的孩子模仿他的动作, 有的孩子模仿他的神态等, 在了解了荆川先生的生平事迹之后, 孩子们崇拜和尊敬的情感油然而生, 于是我们生成了一个写生活动《我心目中的荆川先生》, 听过荆川先生是抗倭英雄故事之后, 小朋友们更加崇拜荆川先生那挺拔威武的形象。

四、在龙城小吃的品尝中创造美

童年小吃也是我们常州的一大特色:大麻糕、小笼包、鸡蛋饼、银丝面、小馄饨、老油条……

我们走街串巷, 在弄堂口发现了炸油条的大叔, 在马路边看到了做豆腐花的老奶奶, 在街头遇到了卖小馄饨的婆婆, 孩子们纷纷坐下品尝着老常州的味道。

通过参观, 我们了解了常州几种常见的小吃做法, 然后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吃的图片, 让孩子从直观上有一定的认识, 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创作。孩子们纷纷找来材料在区角展开活动, 有的用面团揉搓, 有的用纸进行撕贴, 还有的孩子用笔来画, 画面内容丰富, 同时还添加了想象的内容。

在本土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活动探索中, 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锻炼了他们灵巧的小手, 启迪了一个个热爱家乡的心灵。一个城市, 一种文化, 我们的孩子有义务对家乡文化进行传承。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来让孩子充分感受和体验, 继而使孩子们学会发现和创作。这是艺术教育赋予我们的责任, 我们应当牢记大自然、大社会就是一本活教材。

参考文献

王海燕.利用本土资源, 构建幼儿课程[J].考试周刊, 2014 (A1) .

幼儿教师美术素养 篇2

我认为美术学科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不单单是美术绘画方面的知识含量,教师专业素养应包含着以下几点:

一是专业理想,包括教育理念和健全的专业情意,它解决的是教师专业服务的方向问题。

二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它是构成教师专业的核心要素,主要解决专业服务的本领问题。

三是教育智慧。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四是美术教师应具有合作能力,这里包含教师间的合作与学生的合作,首先要学会教师间的合作。在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探究、研讨存在于教学的各过程中,在充分合作中才能迸发出新的灵感,获取新的启示、点子与建议是在相互交往中充分和成熟起来的,教学方法是在相互激励中获得完美的,成功的喜悦也正是在相互合作中得到分享的。

五是美术教师应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最主要的应是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网上搜索、网上交流。

六是美术教师应具备开发课程的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不仅是承接课程与学生的中介,而且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美术新课程要美术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离不开教材之外的更为广泛、更为生动的美术课程资源,充实或局部替换现有教材,进而整合出适合本地本校学生实际需要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通过发挥美术教师开发和利用美术课程资源的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对美术或教育相关的课题进行学习、探索、研究,主动地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和改革,不但是美术教师科研能力的体验,也是实现创造成果的途径。

高职院校美术教师专业素养分析 篇3

论文来源: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课题《高等幼专艺术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Z0024。

摘要:高职院校美术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性的美术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优良修养、较强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等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师;专业素质

一、高职院校美术老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将美术专业的相关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美术作品鉴赏技巧、美术作品背景历史文化、美学知识、美术设计以及动手能力。所以,美术老师自身应该具备各方面美术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在美术教学中游刃有余。

(一)美术基础知识

美术基础知识是每位美术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同样也是高职院校美术老师教学的依托,是学校完成美术教学与科研目标的基本。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理应包括美学、设计学、美术史、色彩学、透视学、造型理论等等。

(二)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除了要掌握美术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应该熟悉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决定了老师的教学方向以及教学水平衡量指标,美术这门艺术博大精深,常常被分为不同学科,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应该熟悉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深入研究专业知识,老师的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有美术老师的专业语言知识、专业技巧知识、专业发展史、工具以及材料相关知识等。

(三)美术鉴赏能力

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美术设计相关工作者,所以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美术教学重点之一。老师作为引导者,自身應该具备卓越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熟知不同美术创作手法,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创作风格,掌握古今中外优秀名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风格,从而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可以正确引导学生,并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四)丰富的文学知识

美术作品中会涉及到文学相关知识,包括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地理、宗教信仰、古今园林建筑、理想抱负等等。美术老师只有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才能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意以及作品内涵。

二、高职美术老师应该具备丰富的教学知识与技巧

(一)教学语言知识

美术老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其自身的语言知识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与领悟,语言是美术老师教课的重要工具,主要表现为口语表达以及身体语言。美术中有很多专业术语,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进行准确、形象表达,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而不会造成专业术语混淆不清的现象。由于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专业性较强,学生普遍觉得枯燥无味,老师应该尽量采用幽默、比喻的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身体语言也是重要的语言知识,美术老师应该适当采用。

(二)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知识是每个老师所必须具备的,是衡量一个合格老师的重要指标。很多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较为缺乏,往往有不少学校会聘用兼职美术老师,也就是社会上优秀的美术工作者投入到高职美术教学。这部分老师的美术专业知识、美术创作经验相当丰富,但是往往缺乏专业老师培训,不具备教育学知识。自身所学很难有效传授给学生,导致美术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教育学知识对于美术老师而言也是必备知识。

(三)教学方式与技巧

美术老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取决于其教学方式与技巧,随着我国教育行业发展以及提高,以往的美术教学方式与技巧已经不能顺应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通过多媒体播放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美术作品,另外多媒体教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美术老师应该具备加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不可控制性较大,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当下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时间,确保实践效率以及课时控制,达到提高美术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美术老师应该具备良好的修养

(一)道德修养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引导者,其道德修养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以及道德素质。作为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必须具备道德修养,具备优良思想品德以及风险精神,注重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做好表率。

(二)情操修养

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不应该仅限于完成自身教学任务,应该具备情操修养,有较高的责任感。工作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历史责任感,热爱祖国,为我国艺术发展提供自己的力量;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发展与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教学过程中,将积极向上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热爱美术、热爱国家,为学生以后发展以及理想抱负带来正能量。

(三)艺术与文化修养

以上所提到的道德以及情操修养是每个为人师表所必备的,而美术老师作为艺术类学科,还应该具备丰富的艺术与文化修养。艺术与文化修养是否丰富还取决于老师的知识、文化、艺术、兴趣爱好等。作为美术老师应该有渊博的知识,较深的艺术造诣、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在其教学中体现出来。丰富的艺术以及文化修养影响着学生,让学生也不断提高自身艺术、文化修养。

四、高职院校美术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教学安排

美术教学包括基础知识教学、实践教学、鉴赏教学等等。美术老师应该具备加强的教学安排能力,才能确保美术教学目标完成,且教学质量达到预期。老师会根据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科学安排课时以及教学进度,从而保证美术教学按部就班进行,并且注重穿插式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能力

美术教学由于涉及到不同课程,还包括了课外写生实践,实践课程中涉及到的工具、材料也较多,美术老师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才能确保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涉及到的组织活动较多,作为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才能确保美术教学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

(三)沟通能力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质量,老师应该具备加强的沟通能力,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看法以及态度,清楚学生的美术学习目的,掌握当下学生的美术学习状态以及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美术学习方向与期许。从而可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向。除此之外,与学校间的有效沟通,可以准确抓住学校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相关问题反映给校方,最终起到校方与学生间有效沟通桥梁。

(四)动手能力

幼儿教师美术素养 篇4

尧塘镇中心幼儿园地处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 可谓三季花开, 四季长绿。我园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外部环境建设, 一进园内, 绿树如阴, 花香扑鼻。我们的美术课怎能将孩子们囿于四角方方的教室之内?带孩子到室外,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 让他们去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拥抱大自然的花、草、树、木, 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利, 更能借此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

利用花木资源文化, 增养幼儿的美术素养, 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 幼儿园在园内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花草树木的栽培艺术, 如注意花草树木的色彩搭配、高度把握、品种选择等, 形成一定的花木规模, 营造出美丽诗意的园内植物环境, 为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场所。其次, 幼儿的课外活动安排及知识普及教育要多与花木萌发, 草木荣枯相结合, 如我们的美术教学, 就是要充分利用花木自身的色彩、长势、外形、变化等去培养孩子们对美的发现与欣赏, 并与美学素养的提升相结合, 与美术教学的实践相结合。第三, 教师要加强自我素质提升, 多修习花木文化的有关知识, 提升自身素质, 加强自身美学修养, 为更好地开展花木文化教育教学做好知认储备。第四, 加强校本资源开发, 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结构,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去开发幼儿的智力与潜能, 因地制宜地进行幼儿教育教学。那么, 如何利用花木文化资源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呢, 笔者曾就此问题悉心钻研, 通过近几年的研究, 摸索出了一些颇为实用的作法:

第一, 欣赏自然之美:“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美术教学, 发现美是第一步。其实, 美, 无处不在, 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美键是要学会发现。幼儿学美术的第一步, 首先要认识到美, 才能发自内心地去欣赏, 去感悟, 去创造。春天, 万物萌发, 那柳树睁开的绿色的眼睛, 那迎春擎起的金黄的小喇叭, 都是美的体现;夏天, 绿树撑起了浓阴, 夏雨给草木洗个淋浴, 让那绿色更亮, 黄色更鲜;秋天, 落叶如枯叶蝶的群舞, 让地上铺上了金色的地毯, 秋之美是自然的色彩杰作;冬雪飘零, 大地银装素裹, 树淞横斜, 蓝天即是背景, 更是美不胜收。美的环境有美的熏陶作用, 我们的美术课与其在教室里画着想象画与回忆画, 不如来到室外, 去观察, 去感受, 先去感觉美的存在。学会认识美才是创造与提升的前提。

第二, 进行绘画活动:我们与其看着书上平面的画作去模仿, 不如带幼儿来到室外, 看一看更真实的花的色彩, 叶的形状, 教师不妨带领幼儿去花木丛中进行观察, 指导幼儿发现美的存在。在天气晴朗的时候, 把我们的美术课堂搬到室外, 天为顶, 地为席, 花木自然就是我们的教科书。让孩子们拿好画笔, 支起画夹, 在花木资源的美的熏陶下去展现美。幼儿的绘画内容教师不宜作过多限制, 只须从大的内容上有点要求即可。如教师可以这样布置任务:春天来了, 把你看到的春天画在画纸上吧。因为孩子们的观察角度是新奇的, 别致的, 过多的约束会束缚他们的观察与想象。绘画的形式一定要追求多样化, 水彩画涂抹、油画棒涂鸦、简笔画写意等, 不必拘泥于形式, 只要孩子们把美看在眼里, 画在画上, 这个过程就是美的鉴赏与再现的过程, 幼儿阶段的美术素养的培养以自由式的发展为主。在美景的熏陶之下, 孩子们的鉴赏能力会逐步形成与提高的。

第三, 开展手工活动。美的再创造离不开孩子们动用动脑, 更离不开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利用花木资源开展手工制作活动是一种美的再创造。春天, 落花是粘帖画的好素材, 我们带领幼儿到院里找来各色的花辨, 经过剪切, 拼帖, 新的艺术作品就诞生了。夏天, 浓阴下画影子是大自然赐给的描摹图本, 只须发给孩子们一点粉笔, 我们的美术课就会上得有声有色, 孩子们用自己的笔, 勾勒树的轮廓, 花的形状, 再加入自己的参与, 一幅幅画作是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体现。秋天, 落叶又是最好的美术学具, 画一画落叶的形状, 拼一拼不同色彩的叶子, 那种凋零后的凄美在孩子们手中又以生动的美的形式重生了。冬天, 堆个雪人, 算是雪雕吧, 看孩子们认真地修补着雪人的外形, 这是多么生动的美术课, 在这美景中, 孩子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性情得以滋养, 美术素养得到提高。

当然, 利用花木资源培养幼儿美术素养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以要孩子的发展为重心。 (2) 个性化原则:不要对美术创作有束缚性的要求, 要让孩子自由发挥的机会更多一些, 充分发展个性。 (3) 安全性原则:室外活动一定要注意幼儿的人身安全。 (4) 激励性原则:要以表扬为主,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利用花木资源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是一个新兴的教育课题, 我们要通过不断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力图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让我们的幼儿教育与自然环境资源有机整合起来, 为贯彻素质教育尽心寻找最佳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周玮.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与幼儿主动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 (中国名校卷) (四) [C].2009.

六盘水美术教师素养提升活动简报 篇5

活动简报

2017年5月20日至26日,我校喻刚、张帆、吴文吉三位老师参加了六盘水市教育局组织的“六盘水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技能素养提升”在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的学习系列活动。

(图为开幕式现场)

5月20日下午,简单的开幕式后,由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的魏瑞江老师作《魏瑞江教学要诀》的专题讲座。

(图为魏瑞江老师做讲座)

魏瑞江老师就翻转课堂的背景、新课堂模式、新趋势等给老师们做了深入的讲解。

2017年5月21日上午由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魏瑞江老师拉开示范课的第一课。

(图为魏瑞江老师在上示范课)

魏瑞江老师通过新课改的方式,给老师们展现了一节完美的课堂,通过以画鹅卵石的方式,延伸到画荷花,最后创造出不一样的美,赢得场下的老师掌声不断。

上完示范课后,魏瑞江老师就他的教学示范给老师们做了详细的讲解。

21日下午,来自六枝、盘县、水城、钟山区的几所学校的六位优秀美术老师,为全市中小学三百多名美术老师们展示了精彩绝伦的六节示范课。

(图为六盘水市第二中学喻刚老师在上示范课)5月22日,为了提高老师们的专业技能,市教育局在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安排了三个教室,为高中,初中,小学的老师们提供画速写小品的场地。老师们在绘画的过程中相互学习。

5月23日上午,全市300多名美术教师聚集六盘水美丽的瑶池水库,进行写生交流活动。活动当天,天空不作美,但任然挡不住大家的绘画热情,在瑶池上空,回荡着老师们的欢笑声。

(图为六枝特区美术教师写生作品)

5月24日,来自六盘水市教育局,六盘水市师范学院等各地方领导就老师们的速写作品及瑶池写生作品做了详细的评价。

5月25日,精彩的教师作品展在六盘水市第十三中学的校园中举行。在作品展中,看到了老师们的努力及很多的不足,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的教授对老师们的作品做了现场评价及指导。

5月26日,在教育局领导及第十三中学的校长的总结会上,本次活动闭幕。

六盘水市第二中学喻刚供稿

幼儿教师美术素养 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核心素养;教师观;美术教学

我国教育系统一直在不停的改革和完善中,建构主义的理论打破了一贯传统教学的束缚,为我们探索新时代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美术课程教育的理念也得到了更新,知识结构变得更丰富,从建构主义学生观、知识观、教师观出发,不仅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还可以帮助美术教师构建符合时代趋势的核心素养。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于美术教学的影响

美术是十分重视实践性、技术性的学科。传统的美术课堂是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示范进行绘画创作的单一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仅仅侧重于对技法的学习,而不注重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了美术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的性质,造成学生认为美术课就是临摹课的机械印象。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以及新课标的推广和新课改的实施,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得到重视,美术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扮演起重要角色。同时,美术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实践能力、个性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凸显。

(一)改变了传统美术课堂模式

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学习是在社会文化参与的过程之下,通过借助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来获得个体的学习发展的。所以在我们的新型课堂中十分种重视情境创设,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广泛的人文情境中认识美术和学习美术的一种双边互动式教学。在新型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情境,统整各种影响学习的要素,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最终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有效意义上的建构。同时,现在的美术课改变了以往讲授法、临摹法等单一的教学模式,民主教学、创造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得到重视与运用,教学模式灵活多样。

(二)教学媒介的转变——重视视觉素养的培养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流无处不在的社会,我们的美术不再只存在于真实情景中,还广泛存在于虚拟情景中。现在的美术课堂,在地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快速、便捷地获得灵感、信息与素材。

同时,传媒与科技的进步发展,方便我们教学、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信息符号接受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们进入了视觉艺术文化时代,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需要视觉素养,视觉素养已成为全体国民的基本文化素养,对国民的视觉素养的培养,有着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

(三)美术教科书的改变

为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审美认知的特点,美术课本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1.版式新颖,图文并茂;2.编排方式灵活多样;3.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4.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样编排的教科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美术教师的核心素养

(一)素养

什么是素养?素养概括说是指人的素质和修养,是个人的能力、才能和内涵。素养很难被准确定义和测定,但是它却很容易被感知。比如,你在路上看到一个陌生人随地扔垃圾,虽然你并不认识他,他也一句话都未说,但你会觉得很不舒服,你可能会因为这样的环境场景而判断你面前的那个人素养不高。

素养并不完全是先天的、不可变的。素养可以在个体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得到改善与提高。人的素养,是离不开文化的,只在有好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才能滋养出好的素养。

(二)美术教师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美术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具体化。美术教师核心素养应当是基于美术学科的规律上,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美术教师核心素养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美术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还能够促进教师长久的自我发展与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涉及教师的专业能力、道德素养和个体的发展与适应能力,是教师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教学工作,实现自身发展的基本保障。

三、建构主义对美术教师核心素养的要求

素养是所有职业和专业的基础,今天的美术教师如果只注重传统美术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式发展”,就不可能承担起新课标和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下,美术教师需要反思和探索,探索新时代对美术教师素养的要求。

(一)美术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个体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想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建立创新的美术课堂,就需要我们教师先改变、更新自己的观念。美术教师要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评价观;研究、探索和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改变传统以教师灌输、学生模仿为主的机械模式,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民主的教学,形成创造互动式、开放式的新型美术课堂。

(二)美术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个体的核心素养只有在广泛的文化影响与熏陶下才能得到发展。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理解世界的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所以想要成为一名高素质的美术教师,就需要在汲取丰富的文化精华,这些文化不仅仅包括我们美术本学科的文化,还“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界定的文化)

(三)美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需求

以往,教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总想学生也会像我们自己一样热衷于美术,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忽略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对美术感兴趣,都以成为艺术家、画家为理想。特别是在幼儿美术教育这一块,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当导入游戏法来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乐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适当运用表扬性、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学生攻克创作难点,树立信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

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知识的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老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还指要清楚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正确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经验,教学前分析好学情,对于美术课堂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美术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学习、成长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对知识体系有通透的把握,还要具备理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要有合理把握,这些都将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实性和说服力。但这些能力不可能在刚进入教学岗位时就能够获得,它需要一名教师日积月累的知识与实践的积累,更需要美术教师意识到虽然自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但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自己也是一名学习者,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和学生一起进步与成长。我们一般都讲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建构主义的优良理论,但是在这个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里,我们也要学会将这些优良的学习策略、理论反用在自己的身上,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也能够得到发展和提升。

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知识是发展的”,现代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的改变,也提醒着我们美术老师终生学习的重要性。美术教师除了需要拥有传统的视觉素养、艺术修养以外,还要与时俱进地具有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能够带领学生使用现代化的学习资源和手段,去开展美术教学的自主、合作、研究学习。

(五)美术教师需要拥有整合的能力

建构主义重视在整合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建构新的知识,所以教师需要整合所有的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安排。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如果把课程按泰勒的四要素划分成“学校教育的目的、选择教学经验、组织学习经验、教学评估”四个部分,美术教育者需要把这四个环节融会贯通,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是一个多种复杂教学要素系统,这需要教师对系统中的各种要素进行编排和组合,让教学大系统的功能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六)美术教师需要研究创新并积极实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会认为教师必须是知识渊博、才高八斗、学高为范的,但是在当今的教育中,一个学识广博的学者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名好老师。在美术教学这一块,一个专业美院毕业的画家并不代表就适合中小学美术教学,成功的美术教师不是取决于高超的绘画技巧,而是取决于他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智慧,当今社会需要研究型的美术教师。

正如建构主义的观点如果不落实到实践,就会犯形式主义错误,美术教师的研究与创新也应当落实到实处,要能够灵活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能够对当地未开发的文化领域进行开创和探索,将优秀的民间文化、地域文化,开发成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校本课程、地方课程。

参考文献:

[1]毛新勇.情景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05).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05):74.

[3]尹少淳.美术“好课”之我见[J]].中国美术教育,2007,(02):4-8.

[4]高明主编.美术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4.

作者简介:

培养兴趣,提升学生美术素养 篇7

1. 着眼课堂, 在能力培养中激发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特别是美术学科, 教学的重心更是必须落在课堂上, 课外学生不可能有较多的时间去研究美术。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内容,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还要通过不同的方法策略, 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美术能力为切入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讲, 对作品欣赏课, 教师较为容易讲解, 因为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含着创作者的一段传奇经历。在和学生讲解作品时, 教师向学生展示画家的生平, 分析作品创作的过程, 体会作品中承载的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从而使学生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看出作品的门道, 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当学生欣赏能力有所提高, 能够从作品的细枝末节体会出作者的内心变化后, 他们自然兴趣大增, 欣赏的积极性高涨。同美术欣赏课相比, 技法创作课则显得枯燥乏味, 抽象性和理论性太强, 尤其是对那些自我约束能力较低的同学, 更是兴趣索然。此时,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 尤其是对那些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的学生, 在辅导的时候对他们投入较多的时间, 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关注, 给予表扬、激励, 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在训练课上, 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训练描摹, 自己也要与学生一同绘画。让学生观看教师绘画过程, 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老师在黑板上画。教师与学生绘画的对象相同, 所用时间相比之下教师一定比较少, 所以教师在此间隙中还可巡视, 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给予个别指导。同时, 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群体中一起绘画, 让学生感觉教师似乎成了自己的同伴, 真正融入到学生之中。此时, 学生从心理上绝不会再将课堂训练看做是完成一项任务, 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他们由表层的“我要学习”, 发展为理智上的“我应学习”, 再上升为情感上的“我爱学习”“我要画得和老师一样好, 甚至要超过老师”, 从而使得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兴趣小组, 在互帮互动中培养兴趣

兴趣小组是美术课堂的延伸, 也是美术教学的重要补充。在平时的教学中, 通过组织美术兴趣小组, 利用小组成员的辐射带动作用, 能够吸引一大批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小组成员经常参与活动, 参与比赛, 因他们的作品经常获奖而受到表扬, 这一切在不断激发他们对美术兴趣的同时, 更对全班同学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推动了班级的其他同学对美术学习的浓厚热情。在开展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时, 对活动的内容, 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 投其所好,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如有一次我在参观一次画展时, 画展中活灵活现的卡通人物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卡通形象让我这个成年人都流连忘返。作为童心未泯的初中学生, 他们一定更是对卡通画情有独钟。为什么我不在美术小组中安排一次“卡通画”绘画教学呢?这一定会让学生积极参与, 兴趣高涨!有了想法后, 我立即付诸行动, 准备教材, 收集卡通画资料, 带着小组的同学开始学习。果不其然, 学生兴趣高涨, 上课异常认真, 对绘画投入了足够的热情。

3. 组织活动, 在体验价值中发展兴趣

美术学习的形式多种多样, 只要教师巧于引导, 善于发现, 每一个点滴都会演化成培养学生美术兴趣及创造力的资源。如针对学校班级文化的营造活动, 我专门开设了“如何设计黑板报”的讲座, 学生对这样非常实用的课外讲座非常关注, 在讲座之后, 他们按照要求纷纷设计出作品, 我对其中富有创造性的作品给予奖励, 并通过学校橱窗进行展示,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认同感, 感受了美术的价值;再如结合淮安市“体艺节”活动的开展, 我专门在学生中组织“什么才是美”的讨论, 然后让学生试着写小论文, 遴选优秀作品送评。此外, 借助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展示活动, 让同学们的创造才能得以外显, 感受艺术创作带来的乐趣, 不断巩固和发展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幼儿教师美术素养 篇8

一、深入了解美术的种类及其主要特征

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和表现作者感受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美术使用的物质材料多种多样,但都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艺术语言获得确定的形象,以表情达意。

美术素养是指学习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艺术家应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生活修养、艺术修养、思想修养与道德修养,进行社会实践,真正使作品反映生活、揭示生活、歌颂生活,使艺术作品更深刻、更具社会生活内涵。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高尚思想品德、情操和意志的重要手段,对美的认识亦如此。美术具有直观的特点,其审美教育作用比其他艺术来得简捷。人们想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有鉴赏美的能力,而人的鉴赏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经过培养和训练。爱美是人们的天性,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对美的追求会更迫切,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3]。美术教育的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美术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美术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学前美术教育涵盖广泛,从绘画领域的各个门类到传授玩具制作技巧、掌握实用美术技法等都可以全面系统地进行美术范畴的学习。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素养的培养

学前美术涵盖面广泛,不只是技能的掌握,更注重美术素养的养成。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的着眼点是美术本身,通过美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审美趣味、意志、智力和创造性等基本素质和能力。

学前美术教育主要是课堂美术教学,可以分为欣赏教学、绘画教学、玩具制作教学等。但是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往往忽略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培养的只是技能的操作者,对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有一定的影响。美术欣赏教学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分析与鉴别。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4]。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肩负教育培养幼儿的使命,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能,才能正确引导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对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实践、研究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利用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在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中发挥作用。陶冶审美情操,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提高生活品位。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技巧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由于本课程的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此,与美术专业院校的要求不同,我们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广一些、浅一些,为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必备的基本技艺基础。

幼儿接受知识离不开具体形象,美术有着多变的形状、绚丽的色彩、丰富的结构,以及各种各样的肌理材料等都吸引着儿童,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感知觉、记忆、想象和创造力,启迪儿童的智慧,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重大意义。美国理学家鲁道夫·阿思海姆指出:“在不涉及知觉因素和再现因素下,对视觉符号的作用的那些研究,都不能算是全面的研究。”[5]学前专业的美术教育和素养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加强对《艺术欣赏》的教学,艺术欣赏最令人感动的是透过作品能感受到创作者纯净、善良的灵魂,这是艺术欣赏的终极目的。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借助美术作品开阔视野,接触到绚丽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别出心裁的构图和变幻的线条。还可以了解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在精神上得到快乐和满足。还可在欣赏过程中发挥个人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给自己一种美的享受。生活中,只有感受美才能提高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三、美术素养对职业发展的必要性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随着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活中,处处存在具有艺术感的不同造型,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艺术已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且不可或缺。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更能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除了加强各项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外更需要深入学习艺术知识,提高人文修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幼儿教育不像中小学一样分科教学,老师需要承担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所以老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其中艺术教育能力非常重要。一个热爱艺术、能够把艺术性手段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教师一定是孩子们喜爱的老师。可以说,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认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等都和艺术活动有紧密的联系。

艺术修养非一日可成,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将来幼儿教育的中坚力量,必须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为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维克多·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出版社:Macmillan Company,1964,4.

[2]查尔斯·莫里斯.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70,1.1.

[3]仇春霖主编.达·芬奇论绘画.第一编,转引自《美育原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4]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0.1.

幼儿教师美术素养 篇9

一、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到如今依然效果有限,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将成绩当成是学生的一切,这样的现象仍然非常常见。如今的美术课堂上,很多的老师经常会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海洋生物、飞机大炮、高楼大厦,而对儿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猫小狗嗤之以鼻,以为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殊不知一切艺术都来自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有学会观察生活才能更好的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因此美术教师应当要指导学生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观察生活中的普通事物做起,发现每一个事物的不同之处,避免采用公式化的理念去进行绘画操作,这样我们可能将会很少看到方形的桌子、圆圆的球。观察校园进行绘画创作可谓是一个很好的课堂体验,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绘画的方法,同时也观察了学习生活的校园特色,让孩子们对校园的景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一幅小学生的绘画作品而言,其成功之处并不是在于多么繁杂的绘画手法和画面,而是在于其能不能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否则就是一个徒具外表的空洞作品。

二、合理运用直接表现手段

小学生绘画更多的是一种兴趣的表现,是其天真本身的外放,他们有着纯洁的内心,并没有太多父爱的思想,相对于成人绘画作品而言,他们更加显得简约,但是正是这样的简单却有着别样的风采,如果我们仔细的去感受,就能够感觉到小学生绘画作品中的那种随意之美,这样的特性正是绘画课程中应当提倡的,教师应当迎合学生的这样的特征,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收到年龄限制,在生活阅历、情感方面有着先天的不足,他们绘画时更多的不会去考虑这个东西像不像,因为他们可能对于自己所画的事物本身就没有太多的认识,因此我们更多的应当从培养其感知力的角度出发,教导学生如何绘画,从而发展其更加敏锐的审美感。由于低年级段的孩子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在绘画时可能会将这样的感受渗透到画中,而在成人的眼中可能就变成了乱画,而正是这样直接的表现手法才是最真实的表现,因此我们应当支持学生宣泄自己的情感,并给予及时的肯定,让他们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绘画中,进而逐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三、引导学生欣赏作品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因此其通过绘画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有着自己的个性,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值得学习和体会的,教师应当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进行相互学习,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重要手段。当然在引导过程中要及时有效的点拨,包括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学习时如何进行进一步的创造,随后大家再进行作品的二次创作,当所有人完成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办画展的方式让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可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眼界得到进一步的开阔,想象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

四、注重绘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绘画创作的基础,只有具备了浓厚的绘画兴趣,才能将绘画进行到底。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天生对于绘画有着难言的浓厚兴趣,他们会因为自己所画的一幅画而兴奋半天,同时也会希望自己的绘画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而我们应当要在这一基础之上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给予及时的点评,同时注重表扬,让学生感受到绘画艺术的魅力,进而更愿意接受它。另外,为了拓展孩子的视野,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和音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不一样事物的风采,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手段将自己所看到的事物绘画出来。可以说绘画难得的是孩子具有浓厚的兴趣,我们所要做的就要保证这份兴趣传承下去,而不是在我们的手中磨灭,只有这样有了良好的开端,才会有以后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美术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同时也是小学生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含蓄的言语。孩子的绘画可能还称不上艺术,他们的绘画可能在我们的眼中毫无美感可言,但是他们却能够将自己的快乐、悲伤、忧愁融入到画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读懂他们的画,而不是无端的职责。而离开了自己的情感去谈绘画之能将其称之为一门技艺,同时也失去了绘画的灵魂。小学美术课程是学生绘画人生的开始阶段,我们应当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相信只有教师重视,并给予合理的引导,才能真正上好美术课。

参考文献

美术鉴赏, 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 篇10

美术鉴赏是以美术作品及其相关内容为媒介的艺术教育活动。美术欣赏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创造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对美术鉴赏的学习, 逐步提高美术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美术鉴赏是一门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内涵的专业课程。美术鉴赏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美术鉴赏以主体为主线, 大量展现东西方的名家优秀作品, 让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美术作品, 去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开阔美术视野, 从而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美术鉴赏不仅仅可以满足高中生的审美需要, 提高审美能力, 还可以陶冶高中生的思想情操、提高高中生的精神境界。此外, 美术鉴赏课还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 扩充知识领域, 帮助高中生娱情怡神, 促进身心健康。因此, 美术鉴赏是提高高中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之一。

美术鉴赏要运用到人类的全面感知以及鉴赏经验, 来对美术作品进行鉴定与欣赏, 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 了解美术作品的表现手法与意象。

一、教学设计注重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

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艺术美的意识, 认识到艺术美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把艺术美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时时刻刻充分利用艺术美培养学生的人格。上课内容、上课方法和预期效果都应做一个前期的设计和准备。美术课教学目标不仅有知识目标, 还有情感目标和拓展目标, 后者是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作为教师, 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欣赏大量的中外美术作品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学生理解蕴含在美术作品背后的人文精神, 从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慢慢积累。只有明确了这些教学目标, 才可能在课堂上积极体现美术鉴赏内容的人文性。

二、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让人文精神贯穿于美术鉴赏中

利用多媒体、录音机、视听教材、挂图等, 增强美术鉴赏对学生产生的视觉冲击,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术鉴赏的魅力所在, 更加深刻地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与情感。也可以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渗透更多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 让学生在亲眼所见的艺术品中体会艺术魅力, 领悟艺术内涵, 提高审美能力。例如, 在欣赏《雕塑:凝固的艺术生命》时, 教师可以从校园内的铜质塑像下手, 从材质、造型和寓意等方面让学生去思考和欣赏雕塑的几个要点。除了美术鉴赏课, 可以定时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博物馆、美术馆。学生和一些美术品近距离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 更能引起他们的内心感触, 了解其中的文化价值, 更好地完成审美体验。此外, 可以融入音乐和文学来传递美术作品中所含的情感与思想。美术教师应挖掘我们身边的艺术美、借助多样化的教学辅助设备,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应注意采用多样的教育评价, 让学生感知人文精神

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及发展性。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例如, 对于少数不太感兴趣的学生, 要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要侧重评价其自身提高的幅度和努力的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体现人文性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给学生提供和别人交流的机会, 在对别人的评价中, 学生也会严于律己, 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达到与人相处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教师不仅要好好利用课内的教学资源, 还应当注重挖掘课外的课程资源。例如, 城市雕塑、城市园林等, 这些都是美术教学可以用得上的课外资源。教师应注重发掘周围相关的一些资源, 与现行的教材整合, 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总而言之, 美术鉴赏是美术教育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美术教师应当通过美术鉴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摘要:美术鉴赏是以美术作品及其相关内容为媒介的艺术教育活动。美术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设计、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用不同的教育评价, 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在美术鉴赏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术鉴赏,高中,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秦明芳.浅议高中美术鉴赏课[J].学理论, 2011 (32) .

幼儿教师美术素养 篇11

关键词:中学美术;核心素养;教育观念;教学方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负责的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战略已经正式启动,以今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新趋势。

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发展与完善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础性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个体应具有的起基础和支撑作用的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时期下,中学美术教学应该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核心素养不是基础素养,也不是全面素养,是关键素养,教师应如何致力于从对“知识技能”重视到对“核心素养”重视的转化?如何围绕美术学科培养人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提高对形式美的感受力,培育创造能力,使其获得审美提升,陶冶其审美情操呢?选择有利于形成核心素养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在将知识与技能放在生活情境中解决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基于核心素养时期,从“三维”到“素养”的转变也需要教师和教学的转变,通过这次课程转变,我觉得教师的问题是这次转变的关键,尤其是教师的理念以及在其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是制约课程改革转变的重要因素,由于不能深入了解课程变革的深度,吃不准课改的基本思路,也害怕自己的创新之路中途夭折,一些教师在新的教学中往往采用老的教学方式应付新的课程,从而使新课程的实验在局部又回归到了老路上。

尹少淳老师经过与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修订组的深入讨论与探究,我们美术学科提出了培养人的五大核心素养,也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学科核心素养不是只针对美术专业人才而设定的,而是面向全体公民,尽管美术专业人士可能在五个核心素养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美术的视觉形象是美术学科素养的生发之源;美术表现和图像识别美术学科的个性贡献 ,而创意实践、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是一些学科的共性贡献。(如图1)

美术基础教育从“双基”到“三维目标”的过程,知识与技能本身无可厚非,问题出现在于知识与技能并没有转化成人的素养和能力。只有关注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知识与技能,才有可能将其转化成为素养和能力。

教师对核心素养这一新理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决定了教学实践的水平。真正的核心素养是应该把美术课程纳入到人文文化课程中,只有教师在意识上理解核心素养,他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把知识与技能培养成学生的素养,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解读和理解,坚持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综合的美术教学目标,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发挥学生原有的特长,培养个性,统整教学,经验化教学,问题情境化教学。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以主题为统整,进行系列或单元教学

“统整”绝不是内容上的叠加。所谓“统整”其实是“统筹”与“整理”,其核心是立足主题的教材,确立目标,合理运用,有序呈现。规划主题模块,按教学主题需要。我在每学期开学前备课时,先观察教材的目录,把课程统筹整理成单元型,再根据本学期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每一单元教学。

我校使用的是人美版(新版)教材,在初一开学进校时,学生一般都会对崭新的教室进行布置美化,美术的教学就可以结合这一活动进行单元教育,并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布置美化自己的教室和寝室环境;七上教材上的9《艺术节策划与美术设计》、10《宣传品的设计》、11《吉祥物的设计》、12《面具的设计制作》、13《展示设计》,这几课可结合初一上期学校将要举办的运动会、元旦晚会一起进行教学,在这个单元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某一个活动的策划和宣传等,展示各小组的设计作品,评出最佳设计师团队,可以采纳最佳设计的一组在全校范围内使用,以后这样的校园大小活动就完全由学生来策划宣传,使得孩子“学以致用”,极大地锻炼学生的策划宣传能力。一旦学生走上社会,他的组织策划宣传活动的能力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在没有统整教学时,每课知识点是零碎的,没有整合,这样学生也不会把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碎片式的知识利用率也不高,甚至是无用的,无法将知识转化成能力,教学应该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组织起来,统整单元教学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统筹整理组合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网越大利用率就越高,所以单元教学可以完整地教会学生系列知识技能,使这个知识技能能够在生活中“做中学”,越是能够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就越会将学过的知识技能转化成为一个人的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渐形成。

(二)问题情景化教学

美术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也是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美术教学应该着眼于生活情境化的教学,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带着问题学习美术课程。让学生知道学到知识的实际意义和用途,这样学生学起来才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在讲到美术技能的时候先介绍知识技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学生就会觉得非常实用,并且也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进行学习,在每个单元教学中可根据实际生活创设一个情境,认识中华优秀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习手绘线条图像的时候,先介绍线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再带领学生走进学校校园环境、贴近生活,用会说话的线条表达校园的空间、多角度,充分领略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界中的艺术之美,善于发现美。在学习大自然界的色彩时,也可以让学观察生活的城市、学校、校区等自然界中的色彩,感受生活环境本身就是色彩,发现认识色彩,运用色彩表达自我。还可以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解美术作品,如讲标志设计部分,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中国联通、光大银行等标志,帮助学生加强对标志设计在生活中实用价值的理解。

在每个单元教学中可根据实际生活创设一个情景,比如模拟在博物馆进行教学,或者在设计的情境下教学,这样都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美术其实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民间美术部分,可以设置一个情景,比如在民间艺人的家里或者工作坊里,让学生能够亲眼看见制作过程、触摸到民间美术作品,这种在实际课堂中并不难,教师准备一些民间美术作品或者半成品,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触摸到这些身边的民间美术。

(三)学习的经验化教学

美术学科和其他学科很多是融合的,尤其是与语文和历史很多知识是可以结合教学的。教师要养成职业敏感,及时捕捉与学生互动过程中呈现的有价值的经验参与,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如在初一上课时,精心制作的课件在某班电脑上无法使用,但课程还要继续,机智地变换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先自行学习教材内容,再小组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并记下来,接下来让同学们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有个同学提问题是所有的建筑都是建筑艺术吗?问题非常好,学生就会想自己住的房屋是不是建筑艺术?我先让全班同学集体思考,分享大家答案,最后我再总结答案,这个过程既让同学们思考,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来分析问题。还有同学问到什么是影像艺术,大地艺术是人为的吗?我在平时常规的教学中有时并没在意去讲解这些问题,殊不知这些正是学生们想知道了解的,所以让学生提问,这给了教师一个掌握学生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寻找促成学生的理解习惯,借助教学资源,形成正确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可跨学科或结合某学科章节进行有效教学,学生能感觉到学科之间融合,也可根据学习知识建造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如人美版美术教材九上最后三课《壮美三峡》,学生在八年级语文上学习了文言文郦道元《三峡》,文中既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又描绘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阔的景象,学生已基本掌握了三峡的自然风光,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再体会三峡的诗情画意和人文风情。由于重庆是游览三峡的起点,已有部分重庆同学亲身目睹过三峡的壮美,所以再来学习这一单元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已有的学习,加入美的体验和历史文化的积淀,这一次三峡之旅就完美了。

学生经验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依据教学设计理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生设计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教学班,运用各种方法(问卷、谈话、作业反馈、课堂观察等),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向前发展。

三、结语

“核心素养”背境下,中学美术教学的转变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将教学实践逐步深化,将教材案例进行梳理、分类归纳、寻因,整合教学资源,形成适应学生和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知行合一,让学生带着问题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使得他们能够实际运用,这样有的放矢,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有效指导今后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这一关键性的转变,最终实现学生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东风.艺术课程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2]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对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尹少淳教授的访谈[J].中国中小学美术,2016,(01).

[4]石鸥.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

[5]尹少淳.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5,(09).

作者单位: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篇12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教师应充分展现美术特有的魅力, 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点相符合, 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在给学生讲授“现代家居之多样化设计形态的认识和欣赏”及“色彩与环境的关系”两课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运用不同色彩去点缀、美化生活环境。如, 客厅用暖色调来装饰, 能够营造出热烈的气氛;而卧室、疗养院等用冷色调来装饰, 则显得温馨、宁静。这样做, 则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他们会为美化生活环境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二、加强技能传授

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美术的能力, 加强美术技能传授是最好的方式。为此, 美术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 加强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 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认识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美术技能与技巧并不是美术教学的全部内容, 更不是评定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引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开展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是当前美术教学中一种较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其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如, 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描绘的是一位端庄秀丽、温柔典雅的西方妇女形象。她面庞俊美, 眸子传神而多情, 嘴角流露出迷人的微笑。人物形象显得十分逼真, 手和衣物似乎可以触摸到, 其身体好像具有活人的体温并富有弹性, 似乎是真人的存在。进一步欣赏, 则会发现, 蒙娜丽莎是那样的端庄、典雅。她具有一个突出的额头, 一双有神的眼睛, 自信的神态, 流露出不可捉摸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微笑, 呈现出一种高贵而不可侵犯的姿态, 观众仿佛也随之自尊、自重起来, 这是对人的一种赞颂。再进一步思考,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此前是人性压抑的时代, 达·芬奇一反传统, 画的是活生生的人, 以真人为表现对象, 这是对人的歌颂与赞美。由此便可领悟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同时, 从画家对《蒙娜丽莎》形象的描绘中, 可以感觉到他对这一女性形象所寄予的深情及其对画面形式处理的严谨。如果每节欣赏课教师都能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按以上三步去欣赏, 使学生接触多种美术表达形式和中外美术名作, 并深入理解美术的艺术语言及美术家为什么那样表现等, 就能使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 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等, 从而将他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理解和尊重的情感。

四、拓展创作思路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活跃期, 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在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鼓励学生合理地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 并积极拓展他们的创作思路, 引导其进行设计与创作。如, 在上“化腐朽为神奇”一课时, 笔者结合杜甫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 运用稻草、泥巴、废纸板等物品展现“茅屋”被秋风“所破”, “儿童”抱起茅草走进“竹林”里的场景, 将美术创作与诗歌巧妙地结合起来,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上一篇:美术课中的彩笔画教学下一篇:打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