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素养

2024-08-17

浅谈教师素养(精选8篇)

浅谈教师素养 篇1

浅谈教师的素养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此生能品味为人师的幸福,可谓人生之最大幸事。为了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使自己的教师素养得到提高,我觉得我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地有所提高。

1、精通所教专业

要想把自己担任的专业课知识教好,就要钻研专业知识,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精通所教专业,知之甚多,真正成为高师,才能教出一批合格人才,乃至高徒从而受到社会、家长及学生的赞扬,才能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做出成绩。

2、丰富的文化内涵即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这就是说教师不光要具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对教师工作的特殊要求。

3、要做学生的朋友

要想孩子真正的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并愿意跟着你去学习

那你就要拿出你的诚意即俯下身子和他交流,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给他他最能接受的方式。当我们做到这些时将会得到来自于孩子的十倍甚至百倍的回报。

4、做家长的知己

即换思考,多一份谅解,少一份抱怨,要相信他比你更爱自己的孩子,更希望孩子变得优秀,并保持家校长期而有效地沟通。

5、做同事的伙伴

21世纪是合作+创新的世纪。作为教师要想培养出具有合作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自身要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同事保持合作提高个人的素质。

6、做领导的贴心人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这就是说只有威严的纪律才能成就

威武之师。其实不光是军人,作为我们教师也要有服从领导的意识,想领导所想,努力做好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教育大厦建的更高,建的更牢。

浅谈教师素养 篇2

一、艺术与哲学

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内, 艺术与哲学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影响。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 总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人们从艺术活动中所感悟到的对真、善、美的理解, 时空的冲击, 个性的张扬、以及对生存与死亡、激情与理想等方面的强烈感悟与超越, 无不来自对哲学内涵的领悟与反思;而在哲学反思的过程中, 所经历的神秘与自由、消沉与乐观、曲折或顺达、理想与现实, 以及超凡率真的个性气质, 又有哪一样是不渗透着美学内涵与艺术气质呢?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富于哲理性的艺术作品。比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就是在探讨人类天下一家、世界和平的问题;李斯特《前奏曲》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在探讨人生的意义, 这些作品举不胜举。哲学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当然, 艺术也反作用于哲学, 可以启迪哲学家的思维。

二、艺术与宗教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非常久远。尤其是基督教在最初宣传自己的教义时就是借助音乐的方式,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 在礼拜仪式中音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宗教艺术中, 建筑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是一些石窟艺术。多种多样的宗教艺术不但是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对各个地区、民族、种类的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已经减弱, 现今宗教艺术主要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而存在的。

三、艺术与道德

道德影响艺术, 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反过来, 艺术影响道德, 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 因此他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都具有重大影响。近几年, 由于传媒和网络的力量, 大量影视剧作品可以很方便的欣赏, 而其中不乏探讨人在社会中如何存在的问题, 如美国影片《撞车》就是讲述在今天这个钢筋水泥的世界里人与人应该如何生存的问题。

四、艺术与科学

从文化学角度来说, 科学技术也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现象。科学的进步为文化的创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方面最直观的就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艺术的表现手段也随着扩大, 网络歌手、DV故事等等的普及拉近了人们与艺术、人们与创造美的距离。

既然艺术与文化存在如此多的联系, 那对高校教师有何影响?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 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对艺术的整体把握。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介绍艺术发展的历史条件, 对于正确理解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源泉是十分必要的。艺术发展史同这一时期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相反, 艺术的迭起、探索的推进, 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演进是分不开的。

第二, 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对艺术史和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进行正确的阐释和评价。在艺术史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艺术史中的多种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才能完整而透彻地阐释影响艺术的深层次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原因, 学生才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理解。可以说, 艺术课教师文化品位的高低是决定艺术课程教学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第三, 艺术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艺术文献史料和艺术术语的正确解读。对艺术的研究离不开文献史料, 而对文献史料的准确理解又需要历史文献学的相关知识, 所以, 历史文献学对中国古代设计史的研究与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艺术教学和研究中经常会遇到很多难以解读的史料。因此, 艺术教师加强历史文献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 艺术教师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对艺术思想和艺术观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艺术包括多方面的内容, 既涉及材料、技术, 又涉及方法、观念;既是艺术, 又是科学;既有人文学科的属性, 又与自然科学相关;既有实用功能的限定, 又有审美的心理的要求;既有文化的传承, 又要求创新。因此, 如何对以往的艺术思想进行概括与提炼, 关系到在教学中能否达到因材施教、深入浅出的良好教学效果。对艺术思想和观念的理论概括与升华, 教师必须掌握和了解哲学、美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陈乐民先生说:“任何学问就像剥笋一样, 一层一层地剥下去, 剥到核心, 是哲学。”在对待历史文化与艺术传统上, 不能采取断章取义的态度, 应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加以概括和把握。

艺术创作是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撞击的产物。如果艺术家只了解他所要表现的对象, 他的创作是无法完成的, 因为一件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作品, 不仅需要艺术家有高超艺术技巧, 还需要他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

综上所述, 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教师的文化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从长远来看, 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创意能力的培养要比技能教育更为重要。艺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 尤其是文史哲诸学科, 对这些学科的学习和了解是艺术教师提高文化素养、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建华, 张占国, 主编.美学与美育词典[Z].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9.

[2]邢煦寰.通俗美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3]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4.

浅谈教师的素养 篇3

一、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是与学生共处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胜任教育者角色的教师所必需的。未来社会是学习型的社会,每一名教师都应是终身学习者,应有“学习为了工作,学习才能工作,学习就是工作”的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终身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教师职业专业性还要求教师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这两门学科的性质可以是临近、相关的,也可以是相距甚远的,这部分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

二、教师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教师所应具备的与其从事的教育职业相关的品质、职业取向等内在因素。

1.创新能力

教师不仅要会教,而且要能够不断地探索、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并且要学会创新,要通过自主探究,将传统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教育追求和理念、教养,并且应用在自己日常的、细微的教学实践中。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一定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而这些品质本身就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力量、教育资源,是未来教师的重要人格特征和内在资质,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成熟与否的标尺。

2.沟通能力

尽管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加速,教师的部分工作将被计算机或其他技术手段代替,但是这种系统的本质并不会改变,相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恰恰是更强化了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作用。其中最根本的是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个人人格的影响力。教师要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离不开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只有教师把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在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沟通方面,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渲染和技能培训,使学生心领神会,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同时,教师还是群体中的一员,还需要建立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其他教师的合作、与教学行政后勤部门的协调、与社区各有关机构中相关人员的联系,从而形成教育的合力,这样,教师的教学努力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管理能力

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推卸地承担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对于教师来讲,要让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把学生管理工作变为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成为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用尊重去唤醒、开启学生的内在潜能,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创造平等表现、展示、参与的机会,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促进其形成主动参与、大胆探索、活泼进取的良好个性。教师具有了这样的管理能力,才能把学生组织起来,发挥他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

4. 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对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进一步对新的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运用多方面的经验和知识,综合地创造性地发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在教育实践中的成功,会使其十分看重对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无疑,这是未来教育十分期望实现的价值。实验已经充分证明: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熟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科学的研究能力、以及教师队伍固有的关怀学生成长、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凝聚生成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未来教师的理想风采。

浅谈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 篇4

摘 要 当今时代,面对汉语国际化高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对外汉语教师基本素养的提升。对外汉语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良好的人格素养和足够的诚心、热心、细心、耐心。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才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真正树立起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形象,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关键词 基本素养 对外汉语教师 职业素养 人格素养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的国际地位,在全球掀起一股“汉语热”,并在当下逐渐升温。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世界各国人民汉语学习的需要,对外汉语教师队伍日益扩大。对外汉语教师肩负着两种艰巨的使命,既要扮演普通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又要作为“中国大使”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他们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加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人才,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1对外汉语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

从理论上说,要想具备对外汉语的执教资格,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持有三个证书,即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二级甲等以上)、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据国家汉办统计,目前我国国内对外汉语的专兼职教师中,取得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不足从教人员的1/4。由于高校对外汉语专业设立时间短,规模小,培养的专门人才有限,所以,许多对外汉语教师来自汉语言文学、外语、历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有些文科专业较少的工科院校,甚至还由普通话较好的工科教师担任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知识匮乏。

作为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要有扎实专业的汉语言文字学基础,要对汉语的本体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另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具备语言教学理论、语言教学技巧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跨文化交际等相关理论和知识。再次,还要具备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外籍学生,掌握一门通用的外语,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对所教学生的母语有所了解,便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施教。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对外汉语教师,专业素质越过硬,文化视野越开阔,教学活动越有成效。

2对外汉语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格素养

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人民和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对外汉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故而言行举止要大方得体,处处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其次,对外汉语教师要有包容的心态和求同存异的思想。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自各个种族和地区,在与其交往过程中,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直接面临着各种不同地域文化的冲击碰撞和交流,所以,既要具有传授汉语知识的技能,又要教给外国学生了解中国的正确方式和途径。对此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要在跨文化背景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好功课,了解学生所属国家的文化,并给以充分的尊重,当观念出现冲突时,要保持冷静,积极了解出现冲突的原因,妥善化解问题。

3对外汉语教师其他必备素养,要做到四个心:诚心、热心、细心、耐心

首先是诚心。只有一个热爱对外汉语事业并且愿意全心全意倾情付出的对外汉语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汉语输入和贯通。所以,对外汉语教师本身的诚意,以及外化演变出的亲和力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着外国学生的接受效果。从某种层面说,对外汉语教师内心真诚的力量甚至比学术本身更为重要。一个有诚心的对外汉语教师会悉心研究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怎样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等,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热心。热心的教师会懂得关爱学生,给离家千里的学生家人般的温暖,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当学生内心接受老师的时候,对于接受老师的输出信息,就比较有积极性。

再者,语言学习本身任务重,比较枯燥,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精神饱满的教师往往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这样的教师对汉语教学有浓厚的兴趣,会积极关注对外汉语相关知识,不断更新授课方法,长期潜心研究外国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等,使自己的素养持续提升。

再次是细心。教师不但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还是组织者和设计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有基于文化地域、语言敏感度、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而体现出的个性差异。教师要细心关注学生的反应,情绪的变化,对学生不断变化的各种状况悉心留意,从而找到恰当的方法应对各种状况。

最后是耐心。对于留学生而言,汉语是一种新的语言,学习起来会出现种种错误。有时候老师反复强调的,对说汉语的人来讲非常简单的知识,他们接受起来却十分困难,这时对外汉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包容他们所犯的错误,面带微笑带领他们读一百零一遍,一百零二遍,不断鼓励他们继续尝试,为他们一点小小的进步喝彩,这样,他们就能对枯燥的发音练习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总之,对外汉语教师承担着中国汉语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的艰巨任务,使世界各国文化相互促进、和谐共融、不断发展。切实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基本素养,对于我们树立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浅谈生物学教师的核心素养 篇5

朱利红

摘要:在现代素质教育中,中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中核心素养在中学生教育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学科素养是中学生必备的基础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必然要求生物学教师具备与本学科教学相关的核心素养。本文主要阐述了核心素养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探讨了当下生物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物学,教师,核心素养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育的发展要跟上时代的潮流,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是仍然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当前的教育单纯的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础素养水平,对教育改革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下面我将从多方面来阐述生物学教师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第一章 核心素养及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早在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DNA、人才培养的指针。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表现,即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既然核心素养对学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那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生物学素养属于学科素养,生物学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是局部与全局、特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去界定生物学核心素养需要三点交集:独特性、层级化和学科群。例如:生物学有它自身的本质特征,它的根本诉求是生物学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生物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以上是对核心素养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分析,那么生物学教师究竟该从哪几方面来来提高自身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呢?

第二章 生物学教师的核心素养

(一)文化底蕴

也可以称作学科底蕴,再通俗一点就是指做教师的功底—专业技能。

1、生物学教师的功底首先是要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和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分析找出每堂课的重难点,努力探究教材中的潜在知识,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2、多读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头脑。

3、时刻关注国内外有关生物学方面的进展,能做到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科研动态,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4、同伴互助开展教研活动,经常开展听课及备课活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教学艺术

1、课前精心设计教案。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仔细研究课标和大纲的要求,还要了解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来调整重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预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便能更好的把握课堂。

2、巧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一个好的导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并对本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生物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善于运用生活常见的例子来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循循善诱,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发现学生回答的闪光点和答非所问的点,将闪光点放大,对答非所问的点能做到准确点拨,使人豁然开朗。

4、注重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课堂趣味性。教学语言的使用在生物学教学中十分重要,首先语言要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其次要灵活有趣,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而且生物学科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生活中的小案例也会为课堂增色不少。

5、巧用课堂小结,总结课堂重难点。一堂课的总结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回顾本堂课,并对重点知识有所掌握。

(三)社会参与

作为教师,主要任务不只是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准确的依法执教的理念、优良的职业品格和远大的职业理想等等,要树立终身学习,终身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予以贯彻。

(四)破除陈旧的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1、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新台阶,这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行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给予学生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机会。

2、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实验教学,是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所以,教师的教学不应只局限在教室里,应该让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亲身去体会大自然中的生物现象,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第三章 总结

我国正处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被置于这一改革的核心地位,因此,核心素养成为近期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核心素养并不是凭空出来的一个词,它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此次公布的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18个基本要点,但是具体到每一门学科的核心要素还需结合每一门学科的特征来进一步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谭永平.2016.中学生物学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教育价值.生物学教学2016年05期

浅谈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论文 篇6

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培养幼凡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幼儿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即幼儿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挑战困难,追求事业执着不渝,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影响幼儿。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2对科学知识的重新认识

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比如,幼儿常常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她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惊疑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知识回答幼儿的问题,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爱发问的天性,激励幼儿的求知欲望,帮助幼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信息,不断地积累知识。

3.3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必须

浅谈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篇7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眼里的老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 老师的知识越深湛, 视野越宽广, 科学素养越全面, 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 而更是一位教育者。”提升职业素养, 促进德育教育。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 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 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劳动最大的特点, 就在于教师运用自己的学识、思想、行为和举止, 在工作和生活上直接影响劳动对象, 塑造个体。教师本人是校园最主要的表率, 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 也是学生鲜活榜样。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 在他们的眼里人无等级之分、无世俗之染, 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 对待贫寒学生给予特别的帮助和鼓励。他们荣辱不惊, 即使学生行为偏激, 也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羞辱学生。老师对学生既要慈爱, 又要严管, 严慈相辅。作为教师, 自己应当真心诚意地把爱心奉献给学生, 以最温和的方式教育他们。“自我完善, 以继为师”。教师不仅是照亮别人的蜡烛, 更是不断充电的长明灯。

二、躬身教学实践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的结合和反复换位, 可以积累教学经验, 大幅度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开拓教学思路, 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 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 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 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 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 深挖其思想精华, 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 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 受到教育, 规范行为, 形成良好习惯。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 引导学生去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 明辨是非, 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 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 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 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 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注重教学反思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所谓教学反思, 就是教师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 并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策略、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 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创造和再学习活动, 它离不开自主理智的思考和批判性的态度, 有时还需要其他老师的帮助与合作来探求改进教学的途径。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反思应该具有自主创新、平等发展、互动合作的活动特征。

教学反思能使每一个教师保持一种积极探究、永不自满、永远进取的心态。有人说:“如果不进行批判反思, 生活在当今就是生活在过去的牢笼里。”“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夫浅的知识。”没有反思, 就不会有问题意识、教研意识和改进教学工作的可能, 教师也就不会有进步。教学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素质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经验是教师发展的重要资源。新课改的理念表明, 反思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与教学行为的桥梁, 没有反思的经验毫无价值, 即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优秀教师发掘自己潜藏的教育思想的工具。它既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习”, 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 在发展学生的同时, 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所以, 学会了反思, 就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观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它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 由经验型发展为反思型教师;有助于教师获得专业自主;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它能大大缩短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周期。

韩愈曾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现代教育则要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而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 职责的履行也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有个性、有差异、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化, 进行一系列的工作,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师正是从事这样复杂而系统的工作, 为此教师必须热爱教师职业, 懂得教学艺术, 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矢志不渝的情感, 才能激发自己为这一事业忘我工作的热情, 才能为培养下一代尽心尽力。教师荣誉的根本是热爱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塑造学生的灵魂, 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品质等有很强的感召力。教师, 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懂得教育的规律, 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 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认识, 规范自身的教师道德行为, 培养崇高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浅谈教师职业素养内涵 篇8

关键词:教师 职业素养 培养提高

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素质和修养,包括政治修养、责任感、心理素质修养、文化修养、教学方法修养、教学技能修养等。教师只有具备了必需的职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

1.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守学术道德,保证课堂纪律,以良好的思想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且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引导学生识别并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健康的心态。

2.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上课迟到、早退,吸烟、打电话,一节课东拉西扯,讲与教学无关的内容等都是极度不负责任的现象。教师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上课时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课前认真备课,对教学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每节课均能让学生有所收获,这才是高效率的课堂,也是教师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3.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有资料表明,学生作业做错了,被老师罚抄几十遍,或是学生不遵守纪律,被罚站等现象反映了个别教师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问题。作业做错了,可能是学生理解、领悟还不到位,也有可能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所欠缺。但罚抄几十遍,根本起不到提醒学生注意的目的,反而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学生因不遵守纪律而被罚站,同样起不到提醒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恶化师生关系。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甚至会毁了学生的一生。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生,教师必须保证心理健康,把不满和愤怒在课外及时消化、发泄掉。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和提高心理健康,从而用良好的状态去影响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会使教师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对自己讲授的学科知识了如指掌,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给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收获,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时代在变化,科技在发展,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全面充实自己,丰富知识结构,以适应当代学生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需要。

5.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教师除了博学多才外,还要熟练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的知识和学生的大脑的桥梁。一堂课是不是好课,关键在于教师上课的方式方法是否能被学生接受,是否符合学生的胃口,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所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积极探索,运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还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6.具有独特的教学技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的,不断地调整教学行为,使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技能是从能够观察、表现、实现定量化并为教师所熟悉的课堂教学行为中选择并总结出来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师授课时所站的位置、板书、语言、手势、提问等各种技能。教学技能运用恰当,可以使课堂气氛更融洽,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结

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识、宽广的胸怀、创造的心态、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操守、高尚的品德言行、扎实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娴熟的教学方法和独特的教学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先进的教育理念、执著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航人,成为学生人格和心灵的指路人,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分析及案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上一篇:医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小班科学:水果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