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素养培养

2024-09-05

审美素养培养(共12篇)

审美素养培养 篇1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接受事物的过程中判断事物美丑的兴趣和爱好。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 可塑性极大, 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

课改后录入语文课本的很多课文文质兼美, 为提高学生的素养提供了范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情趣, 以达到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呢?

一、景美

初中语文教材有很多文情并茂的诗文, 且多数出自名家之手。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教这类课文时, 应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意境, 培养美的情趣, 养成好的语感。我教《春》这篇课文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春天的意境美, 放配乐的课文朗读时运用多媒体把春天的美丽画面展示给学生看, 然后让学生跟着录音轻声读, 接着是看着画面把课文的相关内容朗读出来, 最后一边朗读一边在脑中想象美丽的画面。这样, 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春天的美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要想学生体会美, 只靠读是远远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注重品味语言, 达到披情入文的效果。例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 描写雪后初晴这一画面, 是为了突出雪后的济南格外秀丽。我教这课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墨画, 引导学生从写方位、颜色的词以及动词来品味。

通过对写景诗文的学习, 学生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 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大自然的美景, 从春到夏, 从秋到冬, 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品味美。

二、人美

初中的学生社会接触面不广, 知识获得的途径除了课本外, 很多来自于网络、影视剧。由于他们的分辨能力有限, 良莠不分、盲目崇拜, 很难受到人性美的熏陶,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更是难上加难。而语文教材中道德品质高尚的人物比比皆是, 语文教学更应挑起“智育、德育、美育”有机统一的重担,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理想, 培养健康心理, 逐步形成良好的素养。

教《唐雎不辱使命》时, 引导学生分析秦皇与唐雎的对话, 让学生感悟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给他们树立正面形象, 有样可仿。

教《再塑生命》一文时, 讲到海伦怎样由认识具体事物的名称到认识大自然再到认识抽象的“爱”, 可让学生想象一个聋哑的人在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有毅力, 没有困难是解决不了的, 树立起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 有了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就容易形成自信、乐观等良好个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鼓励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净化他们的心灵, 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情美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务工, 于是留守儿童应运而生。这类学生平时很少会主动与父母沟通, 见到父母不知该说什么, 偶有照面就是为钱, 亲情从哪来?我教《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时引导学生自读, 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深究诗的主题, 让学生感受到母子情深, 感受到母子之爱。通过问题的探究, 如“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而且一而再, 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让学生明白诗中的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 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教朱自清的《背影》,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望父买橘”这个细节描写和“四次流泪”的含义, 让学生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

这是人间至情, 这也是家庭美德, 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中通过引导学生感知内容, 探究主题, 感悟人性美, 从而懂得尊老爱幼, 体谅父母。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 和谐才能发展。当今的学生遇到弱势群体多以看热闹的态度对待, 甚至报以嘲笑。这是道德缺失, 没有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我教杨绛的《老王》时, 一是引导学生归纳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目的是让他们明白做人要“知恩图报”。二是理解“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含义, 这个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懂得:作者虽然不幸, 但与老王相比却是一个幸运者, 作为一个幸运的人, 对不幸者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三是让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大大描写一番老王丑陋的相貌”?目的是让学生领悟: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 要看心灵, 懂得区别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有很多, 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

审美素养培养 篇2

——2016年度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总结

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是对我院大学生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通过欣赏令人鼓舞和令人心悦诚服的美好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观、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从而培养和陶冶人的感性能力,并使人的感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精神世界得到提升,人格更加完善。2016年我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倡导素质教育,紧紧围绕省教育厅有关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要求,围绕学院实际,采取多项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科学规划,推进艺术教育课程多样化建设。

为保证学生素质教育质量,经充分调研,我院以“公共限定选修课程”的形式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并明确规定:非艺类学生须修读至少一门艺术类课程,并要求修满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所有课程、考试合格方能毕业。我院每学年开设《影视鉴赏》以及《美术鉴赏》两门艺术类公共课程,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同时搭建不同艺术项目竞赛平台,使得学生艺术教育成果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规范教学,提升艺术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学院高度重视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体育教师培养与引进力度,稳定教师队伍并努力改善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着力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目前我院已有艺术教育专职教师10人。教师队伍中95%以上达到了研究生学历,65%以上达到中级职称,职称和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在年龄结构方面,学院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2016年,学院组织艺术教师参加研讨会以及学习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三、完善机构体系,强化艺术教育工作的过程管理。

我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成立公共艺术教研室,建全了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计划与发展规划,评估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考核总结。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艺术类课程、开办艺术系列讲座及艺术展演活动,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建设、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的研究制订、教学改革及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从而为深入落实公共艺术教育及保障其教育教学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组织上课教师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从各种渠道提高学生的上课兴趣;及时抽查部分公选课程的考勤、作业和考试情况,并针对抽查出的问题及时召开教师座谈会,逐一加以解决。

四、保障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

因所有艺术类课程需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方式教学,所以我院加大对公共艺术课所需设施和设备的投入。至2016年底,学院已建成4个钢琴教室,3个多功能活动厅,3个活动室。在正在建设中的新教学楼中,有在建的多功能语音室以及多媒体教室。

另外,我院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保证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每年根据艺术展演、艺术社团的等级、规模划拔专项经费,确保艺术社团活动顺利开展;建立艺术教师培训专用经费和科研经费。积极鼓励艺术类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音乐表演、创作、音乐鉴赏、音乐理论研究,促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五、积极开展校外课外艺术活动,延伸艺术教育课堂教学。为丰富大学生课外生活,延伸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我院在校团委组织领导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目前共有安塞腰鼓协会、书画艺苑社、健美操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协会、滑板社团、电影文学社等10个艺术类学生社团,注册社员达1000余人。这些社团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和相互学习的场所,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社团多次举办或参与、参演校内外各项艺术类竞赛和文体活动,获得一致好评。

坚持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办文化艺术大讲堂和职教大讲堂,邀请名家举办艺术类讲座;多次举办绘画、书法、摄影作品展;坚持经常性地开展舞蹈、歌曲、器乐、健美操、手工、演讲、朗诵等专项比赛;定期开展“红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迎国庆”艺术活动节、庆新春元旦晚会、迎新生文艺汇演、毕业生联欢晚会等,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

六、展现学院师生风采,推进艺术重点项目。

2016年我院师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艺术欣赏创作工作,并参与国家及陕西省举办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活动如下:

1、高雅艺术进校园暨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2016新年音乐会专场演出 2、2016年4月21日,我院学生参加“百事校园最强音•陕西大学生音乐节”海选 3、2016年4月25日,举行我院团委主办的第九届校园才艺大赛 4、2016年举行陕西省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啦啦操锦标赛,我院从健美操协会中选拔出来的同学获全省第三名 5、2016年9月7日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之丝路巡演季《一路同心》在我院举办

6、展示我院师生的独特风采的2016年“展翅翱翔 青春飞扬” 迎新生&庆国庆大型文艺晚会 7、2016年11月2日,举行“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诗歌朗诵比赛

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公共艺术教研室

审美素养培养 篇3

一、朗读文章,欣赏语言之美

“言为心声”,人选语文教材的许多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结晶,文章多精妙绝伦,是表情达意的典范之作。有的朗朗上口,讲究韵律感,洋溢出一种韵律美;有的文章结构别具匠心,表现出一种形式美;有的浓墨重彩展现某地风光,描绘出一幅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歌颂感人至深的事迹,呈现出一种人文美。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恰当的修辞和优美的句子,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很形象,又能包含丰富的内容。要想欣赏文章的美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声地朗读。因为朗诵能调动朗读者的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诸多因素,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形成立体的印象。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郭沫若在诗里面借助联想和想象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教师在简单介绍创作背景后,应该让学生自由、反复地朗读。刚开始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没把握好诗歌中的第二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的停顿。这一节是四句,每句都是三个节拍,但“我想”后应延长声调,因为“想”字总领第二、三、四节,这样处理容易让学生身临其境,宛如真正走进美丽的“天街”。诵读《春》的“春草图”时,应轻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样就能表现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感受到春天那种生机盎然的气息。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多方面感知材料,直至背诵,烂熟于心,充分咂摸优美的韵味,体味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语文课文内容蕴含了众多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这些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或是展示美的画面,或是播放动听的乐曲,或是进行生动的表演,或是展开绘声绘色地描述,都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对于学生而言,“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师可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独特的情境,让学生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体验情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如在赏析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先让学生边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边听歌颂父爱的歌曲《父亲》。从油画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中,从音乐那充满感伤的旋律中,学生回忆起父亲对自己的点滴关爱。然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为何时隔八年才写这篇文章?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原因呢?”问题的提出,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让学生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的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父亲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有了这层认识,对父子情深的感受会更加深刻,审美情感也得到全面激发。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美的教育。

三、利用媒介,创设美的氛围

美离不开形象,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进行的。语文审美教育方法要达到形象直观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设一个美的氛围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媒介,设计施教程序,进入审美的欣赏与创造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步骤,诱发受教育者的审美态度,使他们主动去感受、鉴赏、创造美。借助多种艺术形式去启导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教师应该使语言、手势、板书、教具、电教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密切配合,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度。在欣赏文章时,教师把氛围营造得恰如其分,就会牢牢地扣住学生的视听和心神,引起他们寻幽探微的兴趣,从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文章美的内涵。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学生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受到美的熏陶。如在《雷雨》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再现雷雨的情境,引导学生叙说自己看到、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上有了新的认识以后,才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如《观潮》一课,教师通过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的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插图、课件展现美;可以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还可以利用工整、漂亮的板书和美好的自身形象,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

四、营造氛围,形成“审美磁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和所学的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学生在各种压力下,极不情愿地学习,他们心理紧张、疲劳,进而产生厌烦、焦虑的情绪,感到学习是一种苦差事,自然觉得毫无快乐可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从语文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二要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三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有许多名篇佳作,含有广博高深的文学底蕴。如果语文教师设计得好,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校内外的馆藏资源,如利用校内的图书馆、阅览室与校外的艺术馆、博物馆等丰富的收藏;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审美教育活动,如成立文学社、读书会、演讲团,举行语文的课本剧演出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制作一些配合教学的录像、录音课件资源,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定期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强化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总而言之,教育者需要在课内外、校内外组成一个立体的网络,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审美磁场”,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品位的美育文化氛围,让学生们在毫无约束和压力的状态下轻松地学习,自然愉快地感受美的熏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们养成健全的人格。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具有汉字的形美、意美,汉语言的音乐美,文章的结构美、意蕴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等特征,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绘制蔡元培校长提倡的“以美育代宗教”的锦绣蓝图。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北苑学校

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篇4

一.走进语文教材, 激发美好感情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语文课本中, 有不少文学作品是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 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他们在身临其境中把握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长江三峡》是—篇描绘三峡自然风光, 诗情浓郁的游记佳作。根据作者巫山“简直象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廓”、“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 浸入江心, 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等描写景物的句子, 加上自己游三峡时的所见所感, 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立体课件, 引导学生朗读、欣赏描绘作者传神之笔, 启发学生联想三峡的壮丽风光, 置身于浩荡的江水之中, 聆听江水的澎拜, 体味“江山如此多娇”的美感。既让学生掌握了写景技巧, 也唤起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心驰神往, 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二.把握精神魅力, 树立学习榜样

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 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还可结合课文中的英雄人物, 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 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班固的《苏武传》是一篇歌颂苏武民族气节的人物传记, 教学时, 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并将苏武的话语、行动划出来, 初步认识苏武是一位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民族英雄。其次让学生讲“两次自戮”、“卫律劝降”、“李陵劝降”、“北海牧羊”等场面, 咀嚼“事如此, 此必及我。见犯乃死, 重负国”、“屈节辱命, 虽生, 何面目归汉”等话语的精髓, 用高尚的形象和美好的人格来撞击学生的心灵, 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再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认识到苏武克服困难的精神源泉, 懂得只有树立了为国献身的理想, 才能无比忠贞、英勇顽强。这种层层推进, 步步升温的教法, 使学生正确理解了作品思想内容, 掌握了人物传记写作技巧。

三.推敲经典诗句, 鼓舞学生斗志

杜甫是一个对中国诗坛有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集中体现了他忧国忧民情怀。他的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系列诗篇让无数读者敬仰。赏析杜甫的诗歌, 可采用一解, 二读, 三评, 四想的方法进行。一解诗的含义, 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 爱国爱民的赤诚之心;二让学生反复吟诵诗句, 在激昂的情绪中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使诗句如出己口, 如出己心;三结合历史, 评论杜甫精神的积极意义, 认识中华民族的精髓。四是联系现实, 懂得时代赋予自己的职责, 要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就必须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这种层层深人的方法, 给学生以鼓舞和力量。

审美素养培养 篇5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未来人才和建设者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这一专家和艺术家相结合的角色,也面临越来越严苛的挑战。灵活性、创造性的职业特点特点,意味着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知识素养、品德素养和审美素养,其中,幼儿教师的审美素养越发受到人们的瞩目。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所形成的对该对事物的看法,具有很大主观性的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社会背景、文化地域等都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产生很大的影响。审美素养是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教师的审美素养由审美观和审美技能两大方面构成。第一,教师的审美观在教学领域内具体表现为教学审美观,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学美的理性认识,是对教学审美现象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审美趣味,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种具有审美性质的事物和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主观偏好和兴趣。教师审美理想,即教师对美的教学境界的一种理念追求和在内心中勾画的蓝图,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艺术所设定的目标。教学审美标准,即衡量和评价教学现象美丑及其审美价值高低的尺度。第二,审美技能主要包括教师形象美设计技能和教学美技能。教师的形象美主要包括仪表美、教态美和健康的生活审美化三个方面;教学美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讲授表现出来的审美因素,教师必须具备展现教学美的基本审美素养,这就是课程审美化技能、语言审美化技能、艺术审美化表现技能与批评技能三个方面。

审美素养作为新社会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有其不可忽视并无法取代的必要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审美素养是幼儿教师职业的必备素养,也是幼儿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奠基石。第一,教师要追求教育艺术并以美传道育人。就道德人格而言,教师的人格必须在普通人之上,才具备教书育人的资格,而审美素养是反映一个人人格品位的重要指标,也只有具有较高人格品位、审美品味的教师才能获得教育对象的尊重,取得应有的教育效果;幼儿教师若具备较高的审美素养,虽不言美也能让幼儿时时刻刻感受到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幼儿教师的审美素养是幼儿园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幼儿园美育要求幼儿教师具备相当的审美素养,像艺术家制作陶艺作品,用双手塑造作品的形状曲线一般,通过自身的修养影响和塑造幼儿的美好心灵。第二,审美素养提升幼儿教师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生追求。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除了生存需要还具有强大的精神需求,较高的审美素养意味着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标准、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的审美理想,有了这些,幼儿教师便善于发现世界中的自然美、艺术美,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内心的喜悦和满足,精神生活的丰足必然会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幼儿教师更能明辨美丑善恶的界限,从而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其次,幼儿教师的审美素养推动教学美的产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第一,审美素养使幼儿教师以审美的态度看待学生。当审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幼儿教师便会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去拓展和完善美的体验,幼儿教师眼中的学生,就成为一个个有着无数优点的发光体,幼儿教师不再将注意力集中于幼儿身上的缺点和进步的空间,他们更容易被幼儿的闪光点所吸引、所感动。于是面对调皮的孩子,幼儿教师看在眼里的不是幼儿如何扰乱教学秩序、如何闯祸给周围的人带来无尽的麻烦,而是这个孩子的活泼机灵和聪敏;过分木讷的孩子,幼儿教师不再对他们的难以相处、学习效率低耿耿于怀,而将注意力投放到幼儿的善良平和。幼儿教师善于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美感,幼儿在这种散发着美的光芒的目光中,感受着欣赏和鼓励,会变得越发出色,反过来讲,幼儿教师在这种审美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也会越来越美,这种美无关乎于外表是否惊为天人、衣饰是否华美绚丽,而是一种由内涵构成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深入人心的气质,就像轻轻走过一片花圃,空气中弥漫着似有似无的淡淡芬芳,清冽而直指人心。第二,幼儿教师的审美素养创造着教学美,促进幼儿的发展。拥有审美素养的幼儿教师,教学活动便不是那般普通寻常,而成为了一种包含美创造美的特殊活动,教师会创造性的投入其中,将熟练的教学技巧、丰富的教学内容与美深深融合,使教学过程到达审美的境界,教学美就应运而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在教师审美修养的陶冶下会逐渐形成审美兴趣,并进一步养成审美习惯、发展审美能力,潜移默化的形成审美修养,学会享受教学中的美,幼儿园中的各项活动都不再有一丁点儿枯燥的影子,幼儿能真正快乐轻松的学习和游戏,进而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而教师在享受教学美创造的满足感、收获教育幸福的同时,能够开拓新的教学美的天地。第三,审美素养带给幼儿教师诗意的生活,也使教学变得诗情画意。幼儿教师诗意地生活,是教学诗意化的必要条件。幼儿教师的生活虽然要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但也需要浪漫主义的情怀,这样才能超越现实功利的困惑,增添精神层面的追求。审美素养使幼儿教师的精神食粮永不匮乏,精神世界无比强大,幼儿教师的生活便诗意化了,因此教学才能真正诗意化,学生也才能有诗意的生活。幼儿教师沉醉于手工制作时的创造性、欣赏作品时的美感,沉醉于弹奏儿歌或者钢琴曲时或欢快或悠扬的音符将自己包围,陶醉于幼儿律动、民族舞蹈带来的身心合一的体验。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幼儿教师,也必将让幼儿的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面对层出不穷的主题和创意,幼儿将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幼儿才能在诗情画意的教育中拥有诗情画意的生活。

幼儿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自身的审美素养呢?有以下几点策略:

第一,提高品德素质,发展审美人格。职业的特殊性对幼儿教师的道德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遵从自尊自爱的为人根本,在精神上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理想,因为教育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人。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巨作用产生出来的,幼儿教师的人格则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鲜明的风格。幼儿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幼儿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其对幼儿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第二,加强知识修养,丰厚文化内涵。审美素养的高低不一定和学历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审美素养较高的人普遍会有渊博的学识。因此,博学也是幼儿教师提升审美素养的有效途径。落实到幼儿教师的生活实际中,读书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幼儿教师在广泛涉猎教育学名著的同时,更要将眼光放得长远,积极阅读中外经典名著和当代大师的名作,心理学、哲学、文学、美学等等领域都要有所涉及。通过书籍,与崇高的灵魂对话,在字里行间、在淡淡的墨香里来提升自身的学识修养;通过书籍,远离尘世的喧嚣浮躁,涵养秀外慧中的气质。在大量阅读的同时,要时常与周围的朋友、同事交流沟通,共同探讨所学所得,并把学到的知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联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逐步将各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体验。

第三,端正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首先,要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因为审美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审美素养的高低,其次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强烈的审美观念,应有意识的、富于创造性地把美带进每一堂课,把美的意识种进每一个幼儿的心田。幼儿教师要潜心学习美学、美育理论,悉心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在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把它呈现出来,在这种实战型的锻炼下,幼儿教师自身的创新性审美人格得以培养。第三,幼儿教师要强化审美感官,训练听觉、视觉的敏感度,提高审美感受力,并加强审美想象力、理解力。

第四,投身审美实践,丰富审美经验。幼儿教师审美素养的提高与完善有赖于审美实践活动。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幼儿教师要践行美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具有审美特征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关注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让自己时刻沐浴在充满美感的生活之中: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锻造博大的胸怀;置身于丰富的艺术活动,陶冶情操;游览古迹、参观艺术展,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幼儿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感受美、理解美和践行美,丰富审美经验。

第五,通过外在形象,展现审美风范。幼儿教师美好的外在形象往往能给幼儿赏心悦目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虽然幼儿教师向任何人一样无法选择自己先天的容貌和身材,但可以通过修炼自身的仪表美、教态美来美化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气质,从而彰显审美风范。

幼儿教师的审美素养对幼儿园教学起关键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每个幼儿教师都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审美素养培养 篇6

关键词:民族音乐;互动;聆听;体验;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19-1

一、师生互动,变传授为引导

1.方言演唱,增强民歌的感染力。在音乐课上,音乐教师如果亲身演唱,一定能够极大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在这方面一定要狠下功夫,并且敢于“献声”,为学生演唱、演奏一曲。如我在教学《锦绣江南》(苏教版七年级下)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启发学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个地区,由于它的地形、地貌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因此产生的民歌也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到全国各地去游览一下。听一听,他们的民歌各有什么特点。好,现在听听老师为大家演唱的这些歌,分别把大家带到了什么地方?”随后我为学生演唱了四川民歌、江南民歌、苏北民歌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各个地区的民间音乐。在演唱的时候,我注意在细节上下功夫,分别用四川方言、无锡方言、扬州方言演唱,学生兴致盎然,睁大了眼睛出奇地盯着我,更深切地体会到了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

2.模仿演唱,了解民歌的魅力所在。模仿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它将某些歌唱家的演唱特色,加以夸张地表现,从而使人产生难以忘记的印象。如果教师能够有一定的歌唱模仿能力,就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使学生知道各个歌唱家演唱的特点,也能够了解民歌的风格和魅力。如我在教学的时候,就经常尝试着模仿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模仿关牧村演唱的《打起手鼓唱起歌》,模仿宋祖英演唱的《爱我中华》。在模仿的时候,我总是告诉学生,这些歌唱家演唱的特色是什么,他们演唱时的共鸣点在哪里,美在何处。通过这样的亲身示范,学生对腹式呼吸、头腔共鸣、鼻腔共鸣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从而为他们以后欣赏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互动演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音乐是非常富有活力的课程,每一个喜欢音乐的人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心情中体会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互动演唱就是我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三单元《西部风情》时,就请一位男同学和我一起为大家试唱《什么水面打跟斗》。有时候我还有意将一些民族歌曲改为对唱。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我总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感悟民族民间音乐的天地,让他们觉得,每一首歌都是精彩的,每一个音符都是可以敲出动听的声音的。

二、用心聆听,变感性为理性

1.用心聆听,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的空间。如我在给学生播放《北京喜讯到边寨》的时候,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播完以后,我要求同学们发挥创造力,各抒己见,给乐曲起名字。于是有的同学起“过年了”,有的同学起“丰收锣鼓”,有的同学起“兴高彩烈”,有的同学起“闹新春”。可以看出他们真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有个学生起了“舞”这个名字,他解释说:“我一听到这首乐曲,就有一种想跳的冲动,于是我就想到了‘舞’这个名字。”虽然他起的和别人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听去想,而且这个名字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确实难能可贵。

2.用心品味,引导学生的探索欲望。有一次,我在带着同学们欣赏李涣之的管弦乐曲《春节序曲》的时候,在聆听之前,我先不说这首曲的名字,事先在电脑上,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出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如何?情绪怎样?可分为几个乐段?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们带着问题饶有兴致地认真倾听,仔细辨别。在听第二遍的时候,我又提问:“这首乐曲当中的三个乐段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描绘了怎样的图画?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来?”学生这样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他们从盲目中走向清醒,从自由走向自觉,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实践体验,变暂时为永远

1.学会聆听乡土音乐作品。在课堂教学之余,我把过去几年本市民间音乐工作者辛勤搜集的,具有本市特色的民间音乐,如《码头工打包号子》、《盐工推大车号子》、《打夯号子》、《耕地呦牛的嘞嘞》,还有已经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海戏等逐步引入课堂,让学生充分感知地方音乐文化的无穷魅力。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感受民间音乐,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课余时间,我还带学生到市民广场、社区演出厅等文化场所欣赏民间艺人唱小戏、到田间地头听农民呦牛“打嘞嘞”。在和学生共同体验民间音乐文化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完整地聆听整首民间音乐作品,并做一些记录,使他们在获得愉悦的体验的同时,还要学会整理收集。

2.学会把握民间音乐作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带领学生一起学习和了解本地区民间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民间音乐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如农村盖房子时候,工人们经常唱的《打夯号子》,它的特点是一领众和、律动感强、节奏固定、音乐与劳动密切配合,其作用在于指挥劳动,协调动作,鼓舞士气,消除疲劳。还有放牛娃喜欢唱的《小放牛》,它的特色是旋律流畅、节奏轻快,唱起来自由舒展。学生不光聆听了民间音乐作品,还学会了分析作品,这样在欣赏和模仿的时候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就更深了。

审美素养培养 篇7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 是对学生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方法。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的教育方针,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我教艺术课, 主张不求直接效果, 而注意间接效果, 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 但求培养其爱美之心, 能用作画的一般心理处理生活, 对待人生, 则生活美化, 人世平和, 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他的话语, 精辟地揭示了美术教育的功用。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 它启蒙人的情感, 陶冶人的情操, 引导人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并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在塑造健康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在美术教学中, 提高欣赏教学的地位, 在广大教师的教学实施中又如何呢?据不完全调查, 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绘画课的教学, 设计应用课则选择较容易的内容教, 对于欣赏课, 大部分教师是一略而过, 理由是: (1) 教师本人也不知怎样欣赏或不知道该怎样让学生欣赏; (2) 欣赏不重要。造型表现课与设计应用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 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 在欣赏中, 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 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 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 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进步表现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艺术教育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以美术为例, 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 (1) 美术的观念更完整、更充实。美术不再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儿”, 而是被理解为融绘画技巧、艺术创作、欣赏、批评和艺术史为一体的、广义的审美教育; (2) 这种教育的目标更偏重于未来公民的基本审美素质培养, 而不是少数技巧高超的艺术家的早期训练; (3) 教师的专业化 (即同时受过中高等艺术与师范教育的) 程度及基本素质有很大提高。美术教材 (及教学参考用书) 的内容涵盖面扩大, 技能、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增强, 且充分考虑到儿童智力发展的年龄特点。这种教学不仅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而且可以说, 现在的儿童所受到的艺术教育比他们的父辈要充分得多, 也健全得多。这种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也因而值得充分肯定。

三、联系现实生活, 穿插美术欣赏, 提高审美品位

生活中既存在美也存在丑, 美术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使学习有滋有味, 提高审美品位。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美术, 尤为重要, 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 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比较单纯、真诚, 能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并且想象力与创造力特别丰富, 对画画非常喜欢。这些因素, 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好时机。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 红红的花, 绿油油的树木, 黄澄澄的果实, 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 乐于接受, 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 小学生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在欣赏过程中, 他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 他们大都能够接受, 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审美素质得到了提升, 变得更高雅, 他们的素质才能更全面的得到培养。

四、通过审美创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审美创造是美术教育的核心, 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活动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劳动, 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 我们往往注重技能的训练, 看重画面的效果, 因此, 我们常常会看到的是孩子色彩、线条较完美的作品, 更多地关注了美术本质论的学习, 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情感, 漠视了孩子在活动中审美愉悦。画画应该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流露, 真实情感的宣泄, 要让孩子带着愉悦的情感去画, 必须要让孩子对客体产生一种生命的自我发现, 有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 这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于是, 我们把艺术创造活动引入美术活动中, 并以美术为切入点, 发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中共同的审美要素, 按创造的原理加以沟通, 提高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作用, 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使小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推动小学生审美联想和创造。艺术创造活动给予了小学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艺术的核心是审美, 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是以体验的形式存在的。

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 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 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 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五、结论

审美素养培养 篇8

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 获得审美享受。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所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 并且已经开始形成较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而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以美引善, 以美启真, 以美怡情, 从而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并拥有完善的人格是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入手, 从而铸造“体验美的意蕴”, 锻炼“感受美的心灵”。

一、引导学生发挥审美想象,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曾讲道:“美是人类道德财富的源泉。”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倡将美育代替宗教。之所以这样讲, 是因为通过美育活动的熏陶, 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 从而达到净化心灵,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之目的。那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 要着重培养视觉感知力, 关注作品中传递出来的整体色调、构图布局、线条笔韵以及韵律节奏等相关气息,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作品的外在美感和内在意蕴。

(一) 直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

一般来说, 当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 由于学生缺少欣赏美的经验或相关的背景知识, 往往会根据美术作品风格, 不由自主地用现有的经验来判断、归类, 通过了解画中的情节内容以及逼真的形象、写实的绘画技巧, 去判断作品的美丑善恶, 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过程和对作品细节的品读。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将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理解进行比照, 使其看到自己的鉴赏评价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经常反复开展鉴赏评价活动, 使学生养成自觉经验判断, 减少冲动的评价, 引导学生直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点, 善于把握细节, 提高审美素养能力。

(二)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 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是衡量艺术作品在艺术上的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准和尺度。艺术风格可分为艺术家风格和艺术作品风格两种。由于艺术家世界观、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文化教养、艺术才能、审美情趣的不同, 因而有着各不相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艺术作品风格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所展现出的总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 集中体现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体裁的驾驭、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二、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应从多方面入手, 由于鉴赏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 所以在鉴赏中, 每件艺术作品都有其最突出的亮点, 这些内容使学生的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学生可以根据感性的鉴赏体验来初步感知。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画面构图和空间组合;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艺术造型的联系和寓意;有的侧重于对自然环境和整体空间的关照等。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理性地剖析作品中的人文意蕴、背景寓意, 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健康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发挥美术鉴赏教学的独特作用。

(一) 解读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关系

一种培养鉴赏能力的教学, 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欣赏心理上的多样性。内容和形式的分析、鉴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 这就造成了鉴赏活动的复杂性, 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分, 因此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读和把握。

如波提切利笔下的《维纳斯的诞生》, 表现了这个象征爱与美的女神诞生时的情景:她没有经历过婴儿之身, 没有经过非美的过程, 生来就完美无缺。显然, 作者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形象。可是, 如果我们再细细地品味一下维纳斯的表情就会发现, 她那木然、迟滞和略带困惑的眼神仍然流露着清纯的稚气, 这个融成人身躯与幼童稚气眼神于维纳斯一身的表现形式, 既反映了作者对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境界的崇尚, 又反映了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热衷, 也正是由于这种“崇尚”和“热衷”, 使得他的作品并不仅仅限于感官本身的审美诱惑, 而是通过对美的沉思冥想, 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纯化和超越, 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它告诉观者, 女神来到人间后对于自己的未来, 不是满怀信心, 似乎充满着惆怅。维纳斯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这个时期艺术家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惊惶与不安。

(二) 挖掘和领会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件艺术作品往往还有其更隐秘的意蕴、更深层的内涵。通过挖掘和领会这些深层的意蕴和内涵, 学生才会对作品产生深刻的理解和审美情感的升华。如领悟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禅宗意识, 给观者一种惺忪微妙的领悟和透彻心灵的安慰。受儒、道思想的浸淫, 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重形似, 有着突出的内在精神美感。山水画家以林泉之心对待创作, 寻找的是精神家园。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 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茫和中庸柔和之美, 传达出一种“大象无声, 大音希声”的意境。

如“清初四僧”之一的石涛所画《春江垂钓图》, 整幅画构图, 以少胜多, 意境超脱, 借画面中的垂钓明禅理, 含高远超俗之意境。其意境回旋往复, 引起后来无数诗人的心魂震荡, 感觉深远如海。加以自成一体的书法, 形成这种诗画的格调, 开拓了后来扬州画派的诗画风气。《春江垂钓图》是石涛画给八大山人的一幅杰作, 石涛和八大山人的身世相同, 都是明朝宗室, 清兵南下以后, 遭到国破家亡之痛, 隐名匿姓, 遁迹空门。石涛善用墨法, 尤其喜欢用湿笔, 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 表现出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

总之, 在高校美术鉴赏课教学中, 只要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美术鉴赏对学生审美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并总结出一套有吸引力的教学平台, 就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种审美素养的影响会渗透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艺术审美素养是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加强课程的建设, 加强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就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拥有完善人格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胡慧, 邓辉.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美术鉴赏教学.当代教育坛, 2008.

[3]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审美素养培养 篇9

1. 音乐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音乐要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教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的表现形式以及透过音乐表现出的情感。在课程中,教师不应该还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音乐,这不能起到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而音乐在小学生的心里也会变得枯燥、乏味,就不能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审美的愉悦。因此,小学生音乐教育课堂需要把小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邀请他们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来,激发起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对音乐产生好感,并且和音乐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起到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2. 音乐需要理解

教师的职能不仅是将音乐的常识教给学生,更要带领学生去感受音乐内在的韵律、节奏以及情感。不光要让学生的听觉活动起来,更要让学生的心灵也跟着音乐扭动起来,这才是音乐教育根本的目的。教师要带着学生们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再学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表现音乐,这才是一个音乐教学完整的过程,才是培养小学生审美的价值和关键所在。

3. 音乐需要生动

单调枯燥的音符是没有办法吸引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的,因此必须让音符生动起来,才能激发小学生的美感。如可以借助演唱、合唱甚至是将音符转化成图像的形式来让小学生和音乐产生共鸣。同时要教会小学生利用音乐去诉诸情感,让学生在表演音乐的过程中,体验到情感表达的愉悦,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这又涉及一个问题:音乐是有具体的表现形式的,如演唱或是弹奏。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去给学生努力创造一个好的表现情境,引导和带动学生主动投身音乐的表现和欣赏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对音乐的表现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陶冶自己的情操。

4. 音乐无国界

各国各地的人们用自己的语言、乐器和舞蹈来表现音乐,这本身就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资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优渥土壤。利用这些资源,能够带给学生丰富的、多样的、来自不同风土人情的音乐体验和感受,使得学生的音乐经验得到增加,对情感的理解和掌握也更娴熟,从音乐中获得感受美和鉴赏美的审美情趣。

二、小学音乐教育活动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1. 塑造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虽说音乐是需要用耳朵听的,但是音乐也能够用眼睛“看”。教师可以把音乐变成图像,变成优美的舞蹈动作,或者是和其他的声音产生类比。比如让学生跟着舞曲进行舞步的排演,或者是让学生观看瀑布的激荡来感受进行曲旋律的澎湃。

2. 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对音乐的欣赏和领悟会使学生感受到审美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当他们享受审美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会开始活动起来。每一次的思维活动,都会使得学生步入更高一阶的音乐审美中。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想象能力,就需要在课堂中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感受音乐。比如,在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就可以放出草原、牛羊、天空的图片,引导学生在配乐的情况下,闭上眼睛去想象天空下牛羊在草原上成群结队的场景,那么歌曲的情感也就能够被理解了,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自然亲近,就会对这首音乐印象深刻,而且课堂气氛也能活跃起来。

3. 给予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应该放过任何一个让学生充分发挥审美想象能力的时机,也不应该错过任何一个能让学生表现的机会。音乐是用来表达和表现情感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情感。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培养学生审美表现能力时,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到表现给他们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教师要明确肯定学生们在表现方面的进步,给学生以鼓励和赞扬,这样学生们才会更加乐于表现。比如说教学《摇篮曲》,其歌词直接明朗,可以让学生对歌曲中的母亲进行模仿再现,想象如果是自己的孩子,自己要怎么哄他睡觉。对于学生们的演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表现好与不好没有关系,主要是表扬他们勇于表现的勇气。

4. 引导带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和传承能力

创造和传承相辅相成,传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传承的延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又想要将音乐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以鼓励、支持和帮助。比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其歌词表现了茉莉花花开时节,满园飘香,少女们热爱自然、热爱茉莉,又不忍心摘采的美好心愿。学生们对歌词有着自己的理解,因此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演绎这首《茉莉花》。对舞蹈进行学跳,对歌曲进行学唱甚至改编,这都是他们对《茉莉花》的传承和创造。这一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更为透彻地理解这首歌,欣赏这首歌。

三、突出审美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应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那么,应当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呢?这得从音乐艺术审美体验的两个方面说起:一是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艺术作品;二是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人和作品作为审美体验的两个主体,其内涵相互融合,其复杂的特征对审美教育也有着一定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和“情感渗连”来突出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让学生们欣赏音乐,目的是让学生们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的美妙,并且让音乐带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音乐的旋律起伏多变、抑扬顿挫,有着独特的魅力,会带给学生们关于美的思考和追求音乐美的动力。而同一首曲子的不同曲调节奏会让学生更加直白地感受到音乐百变的魅力。情感意境是音乐课教学中达到“情感渗连”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师根据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和学生们的心理特征架构一个音乐场景,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中所包含的深情,从而使学生触景生情,更好地体会音乐的目的。

音乐是载体,教育是方式。在提倡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当成为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通过音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与音乐产生共鸣,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谭海云.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0).

[2]钱艳.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审美趣味[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1).

[3]张礼.浅谈音乐教育中的美育[J].神州,2013,(33).

立足音乐课堂 提升审美素养 篇10

一、指导聆听,感知“美”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音乐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聆听来获得,在静静的聆听中感知音乐呈现出的美的风景、美的情感,进而体会通过音乐所表达出的“美”。而一贯的教学方法,无非是教师直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以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音乐。久而久之,学生对乐理的感知会大大下降,对于音乐本身“美”的感知也会大打折扣。

比如,笔者在讲解人教版高中音乐《月光奏鸣曲》这一曲目时,先让学生放下书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感受乐曲中的主题。学生通过仔细聆听,听出了《月光奏鸣曲》中慢板的表达方式,贝多芬通过慢板的速度成功表达出了音乐内部的主题变化。此外,这首曲目在非常饱满的和声基础上,凸现出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灵活多变的转调方式,有效地改善了以往曲目中遇到固定音形就必须停顿的演奏陋习。学生在静静的聆听中,深切地感知到了《月光奏鸣曲》的流畅、创新以及浪漫之美。

通过引导学生静静聆听音乐,整体感知音乐所使用的乐器,仔细体悟不同乐器本身发音的不同,进而感悟音乐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之美。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主动引导学生静心聆听音乐,让学生在不断的聆听当中,学习乐理知识,提升鉴赏能力。

二、唱奏实践,体验“美”

学生学习音乐之后,检查他们课堂学习成果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演唱,通过演唱不仅能检查学生对乐理等知识的获得情况,还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并检验出他们在音乐中唱奏的实际能力,为后续音乐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应当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唱奏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音乐之美。

比如,笔者在讲解人教版高中音乐《黄河大合唱》这一曲目时,简单地为学生讲解了这首曲目的背景,即抗日战争时期,以黄河为背景来歌颂中华人民顽强的斗争精神。但是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赏析的话,学生还不足以体会这首歌曲背后蕴含的强大力量,于是,笔者要求学生跟着学唱这首曲目。学生一句一句地学唱之后,再结合这首曲目的创作背景,便理解了这首曲目的深层含义。此外,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合唱这首曲目,合唱过程中,这首曲目浑厚的历史背景很快地呈现了出来。

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于课堂上学习的歌曲进行唱奏练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外,让学生唱奏课堂所学知识,教师也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就会变得顺利很多。

三、启发联想,发散“美”

音乐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语言美、旋律美,还在于音乐的旋律与歌词背后蕴含的深层情感之美。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只是让学生去聆听音乐、唱奏音乐,还应该让学生根据旋律静静地去体悟音乐的意蕴之美,进而提升鉴赏能力。

比如,笔者在讲解人教版高中音乐《珊瑚舞(鱼美人选段)》这一曲目时,不只要求学生单纯地聆听音乐,还要求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结合“鱼美人”这一形象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而自己正畅游于这样美丽的世界当中,身边是五颜六色的小鱼儿,随着海水飘荡,海底的水藻也翩翩起舞,天空中太阳的光芒也在层层的折射中撒向了自己,自己就像是一条灵巧的鱼儿,自由自在地畅游在海水当中……

通过让学生根据歌曲中所表达出的意象之美,再结合歌曲旋律不同的风格,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无穷无尽的想象中,发散“美”的思维。

由此可见,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引导学生聆听、唱奏和想象歌曲,进而体悟歌曲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在此基础上,逐渐提升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和音乐素养。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培养音乐鉴赏能力。主要介绍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指导聆听,唱奏实践以及启发联想的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培养 篇1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素养;培养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对学生健康的审美素养与审美观进行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对科学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自然美的鉴赏力、想象力与感受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此进行创造与表现美的实践行动。小学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培养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而且具有综合能力的现代化人才。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对其进行美的熏陶,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和审美能力。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每个人的审美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漫长的人类演变发展过程中逐渐提升与总结出来的,而且这种审美素养在另一方面还会对人类形成一定的反作用,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帮助人类走出无知、愚昧与贫困,并创造更多的奇迹。从原始时期打造的石斧,发展到后来三星堆青铜器,从远古时期的金字塔,发展到后来的埃菲尔铁塔,这些事实充分证明,在社会演变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审美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当今小学教育的必修课。审美能力属于一种判断美好事物的能力,而且也是感知理解美的能力。多种层面共同构成审美能力,其中包括审美想象力、审美感知力、审美评价力以及审美理解力等等。其中审美过程就是通过调用已有知识、记忆和经验来体验、感受以及分析、判断审美对象的过程。此过程具有极为丰富的心理学背景与个性特点,而且深受美术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学生必须拥有一个较高美术素养与稳定健全的审美心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不只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专业素养得以形成的基础与前提。通过美术教育所培养的高尚情操,是对学生人格与道德进行提高的必备条件。所以,审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①引导学生审美观点的正确树立。在生活中,我们随处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因此审美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必须注入情感,缺乏情感的审美根本不存在。审美活动中,情感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用心去鉴赏美與感受美。著名文学家陶行知曾说:“教育中,首先要重视艺术化校容。”由此可见校园设计不仅要审美化,同时还必须做到人际关系审美化。所以,校园必须力求绿化、净化、美化以及师生的和谐化。所设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审美视觉造成直接性刺激,外在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在建设校园环境时,可适当鼓励学生参与设计,为校园美化献一份力量。从根本上说,校园环境是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有潜移默化作用的独特空间。因此,校园审美设计的合理性能够直接培养学生对美进行鉴赏的能力与水平。②走进生活,感悟自然美。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艺术家的灵感通常都是日常生活积累所得。之所以存在美,主要是由于存在美好的事物。而优秀的自然风景也是对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让他们领略画中自然风景,感悟画中的自然美,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走进自然,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审美情感得以激发,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壮美,进而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培养。生活中创造美,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美离不开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美的创造者,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③通过审美创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审美创造是美术教育的核心,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活动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劳动,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我们往往注重技能的训练,看重画面的效果,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的是孩子色彩、线条较完美的作品,更多地关注了美术本质论的学习,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情感,漠视了孩子在活动中审美愉悦。画画应该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流露,真实情感的宣泄,要让孩子带着愉悦的情感去画,必须要让孩子对客体产生一种生命的自我发现,有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这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于是,我们把艺术创造活动引入美术活动中,并以美术为切入点,发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中共同的审美要素,按创造的原理加以沟通,提高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作用,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使小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推动小学生审美联想和创造。艺术创造活动给予了小学生深刻的审美体验,艺术的核心是审美,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以体验的形式存在的。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总之,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素养的培养是为小学生精神世界里充盈美的感觉,以达到美化小学生心灵、行为、语言、体态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与智慧。小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是他们形成审美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广大美术教师应该对小学美术课堂的审美教育加以重视,以促进小学生审美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审美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0).

[2] 黄学宁.构建有文化的美术课堂.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J].时代报告:下半月,2013(03).

审美素养培养 篇12

一、融入文学, 增强意境

在美术课堂中融入文学,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同时那些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可以更好地增强美术作品的意境,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中学语文课本第四册上有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 恰巧, 中学美术第四册上也有一课是国画《荷花》。于是, 在讲授新课时, 我先让学生一起来回顾、欣赏《爱莲说》一文, 使他们懂得“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玩焉”。这样, 不仅为课堂营造了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使学生对荷花有了一些从形到神的认识, 为下面的绘画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参以数学, 揭示本质

徐悲鸿大师说得好:“艺术家与数学家同样有求实的精神, 研究科学以数学为基础, 研究美术以素描为基础, 而素描又是以透视学 (数学) 为基础的。”美术欣赏课如果能够巧妙地把数学中的透视知识、黄金分割、点线面等知识渗入其中, 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维纳斯》雕像令无数人惊叹和赞不绝口, 这座雕像虽不见双臂, 仍显得美丽动人, 仪态万方, 充满青春活力。此雕像为何如此迷人?古代希腊人认为, 如果形体符合数学上的黄金比, 会显得更加美丽。这座雕像的尺寸在诸多地方符合黄金比, 所以《维纳斯》的美, 是理想的美。荷兰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 这件西方风景画里的代表作品, 虽没有繁复的构图, 宏大的场景, 但透视学里“近大远小”在画面中的高超运用, 使三维立体空间的感觉在二维画纸上表现得栩栩如生。

三、辅之音乐, 创设情境

音乐和美术向来就是一对孪生的艺术, 音乐的那种节奏韵律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欣赏和理解美术作品, 感受作品的动静、虚实之美, 同时带给我们的内心情感体验, 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调动学生的审美情绪, 创设出别致的课堂情境,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讲《韩熙载夜宴图》第四段众人演奏时, 我先选择了竖笛《牡丹亭》, 那悠扬哀婉的笛声, 学生听了非常入神, 然后再出示画面, 请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 有的学生说仿佛“人在画中游”、有的学生说画面是无声的, 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一种美术与音乐相互贯通的方式, 大大提高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保加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洛扎罗夫将音乐教学引入了外语教学之中, 创立了音乐教学法, 受此启迪我也尝试将音乐引入了美术教学中。在学生技法训练课上, 起初, 我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教学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猫和老鼠”等, 让学生听上几遍后, 提一些作画要求, 然后由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音乐的旋律进行自由创作,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 再用一些纯音乐, 以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 指导他们用音乐的节奏来感悟绘画的韵律, 经过反复的实验, 我发现这种方法很有效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鉴以历史, 凸显主题

世界各国的美术史和本民族的发展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件美术作品往往会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特征, 并能反过来作用或影响于一个时代, 很多画家作画的主题思想和立意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如讲解徐悲鸿的《奔马》, 我先让学生了解创作的背景, 它创作于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时期, 作品中屡见“遥看群息动, 伫立待奔雷”“相期效死得长征”之类的题跋, 借助于马昂扬奔驰的形象, 寄寓对祖国强盛、民族振兴的热情, 并以此与学生在感情上引起共鸣。清代的画家以徐渭为首的“白眼向青天”, 画的《野鸭》、《鹌鹑图》等禽类的眼睛都是白眼。他用禽类的眼神表示了对当时朝廷的不满。

上一篇:变压器跳闸事故分析下一篇:光电光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