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区别(通用11篇)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篇1
经济学(投资经济方向)与金融学专业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1、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也就是经济学专业包括了金融学;
2、投资经济是属于金融学范畴,主要研究金融投资,还包括实业投资,如房地产投资等;
二、区别
1、金融学内涵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租赁等内容;投资经济主要侧重证券、期货、基金等资本市场投资工具的研究,但也包括实业投资,如房地产投资、产业投资等。
2、城市学院金融分院的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适应银行业务的应用型人才;经济学(投资经济)专业侧重于培养适应证券、期货、投资基金业务的应用型人才。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篇2
关键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0 引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一大创新, 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发展。因此, 如何认识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1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1 资源浪费, 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初级产品的依赖性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某些重要原料和能源高度依赖进口的同时, 我国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却很低。低效率的资源利用和粗放式的矿藏开采极度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土地资源。近几年我国基本上占用世界15%以上的资源在进行发展, 能源和环境形势都相当严峻,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和水泥等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 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1.2 对外贸易技术含量低, 抗风险能力差
我国经济对国外市场依赖度越来越大, 一方面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石油和原材料, 另一方面我国一大部分产品销售外国市场。我国货物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到55%左右, 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扩大出口的主力军, 目前大约占到贸易总额的60%, 而且这其中大部分是来自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等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出口加工, 本身技术含量很低, 但本土企业明显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缺少自有品牌。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外国公司低成本的制造基地, 产业价值链低, 出口贸易产品的成本效率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1.3 国内消费长期不足, 难以拉动内需
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2日发布数据显示,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488亿元, 比上年增长21.6%, 增速比上年加快4.8个百分点。虽然消费的金额在增加,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乃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 我国的消费比例仍然算比较低的, 美国消费约为GDP的75%, 其中居民消费为50%左右;印度消费占GDP的比重达到72%, 其中居民消费占61%;而我国2007年总消费占GDP比重为51.4%, 2006年为52.2%, 但是我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只有37%左右。居民的消费能力未获得完全释放。再加上金融危机本身对消费者信心的冲击, 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 因此可能会进一步削减支出, 尤其是需求弹性大的高档耐用品的支出。这从2009年1月份银行存款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就可以看出, 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6010亿元, 同比增长20.7%, 较2008年12月上升3.3个百分点。
1.4 国内就业压力极为严峻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减产和破产的增多, 国内就业形势变得极为严峻。受影响的不仅有农民工, 而且已就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明显增加, 初步估计金融危机约造成2000多万的农民工失业。我国中小企业约吸纳75%的就业人口, 由于订单急剧减少, 加工贸易进口量从2008年7月起连续下降, 中小企业裁员大增。据统计我国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比2007年增加0.2%, 预计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 比2008年约要增加0.4个百分点, 2009年就业目标将会比2008年有较大幅度减少。
2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联系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的联系是:第一, 二者都是经济发展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改善, 二者构成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的统一。第二, 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也讲究经济增长质量, 追求集约型、效益型增长就是又好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第三, 二者相互促进, 又好、又省、又快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促进经济发展, 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使经济增长方式更有效、更持续。
3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别
3.1 指导观念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经济总量的增长为指导, 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总量的扩张。它的理论支撑由马歇尔提出的生产要素创造价值论和当代经济增长模型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索洛模型) 构成。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注重经济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结构的改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2 研究视角不同。
经济学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物本社会, 主要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和财富的增长;第二阶段是人本社会, 主要强调重视满足人的需要和公众福利的增加;第三阶段是社会整体综合发展, 包括政治的人权和自由、经济上的生活质量提升、文化上的国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等全面演进过程。
3.3 理论基础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依据有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外延与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再生产理论和前苏联、东欧的一些学者论述) , 西方经济学的要素配置与利用理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 (佩雷、纳克斯等人) , 增长的涓滴理论等。
3.4 划分依据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以生产要素利用的数量和效率为依据, 经济发展方式以发展模式或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为依据。美国经济学家E.R.W.坎佩尔将发展方式称为“Models of Developme nt Strate gy” (发展战略模式) 或“Approach to Grow th” (处理增长问题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可带来高速的经济增长, 但高速增长可能带来有增长无发展问题, 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分析, 是无效益或零效益情况下的经济增长 (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大跃进) ;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经济增长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从福利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人民不能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经济增长;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分析, 是经济结构没有改善甚至恶化的经济增长。针对有增长无发展的问题, 需要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解决。
3.5 类型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类型。经济发展方式分为制度创新型 (科斯、诺斯、施莱弗和维什尼) 、知识创新型 (熊彼特、舒尔茨、贝克尔、罗默、普雷斯科特和鲍易德、卢卡斯、斯图尔特) 、扩大需求型 (凯恩斯、罗宾逊) 、福利国家型、经济结构调整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等多种类型。
3.6 衡量指标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要素投入的数量及配备比例、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实现翻番的时间、人均GDP的数量。经济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除经济增长方式的指标外, 还包括社会发展指标, 如人口总数和净增率、国内发展指数、城市化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居民居住条件、每千人口医生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政府廉政指数等;教育发展指标, 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在校大学生占适龄人口的比重等;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 如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国民幸福指数、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收入差距警戒线、收人阶层结构标准、贫困发生率、社会保障覆盖率等;环境指标, 如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篇3
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创新应用,推
动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普及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向智能化发展,智慧金融是互联网时代传统金融服务逐步演化的更高级阶段,是社会化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简单地说,智慧金融就是资金与信息更迅速、更高效、更安全的畅通与交流。
智慧金融的特征
与传统金融相比,智慧金融的特征基本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海量数据分析、互联互通、社会化分工协作。
基于海量数据分析
互联网信息的大数据时代即将来临,数据分析处理是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利器。随着互联网Web2.0以及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出现海量数据,大数据时代,甚至是极端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数据存储巨头EMC的CEO Pat Gelsinger最近透露,大数据处理目前的市场规模已达700亿美元并且正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几乎所有主要的大科技公司都对大数据感兴趣,对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产品及服务进行了大量投入。其中包括了IBM、Oracle、EMC、HP、Dell、日立、Yahoo等,而且这个列表还在继续。
海量数据分析,是智慧金融决策的基础。智慧金融的工作流程包括感知、分析、决策、分工、反應和服务六个步骤。因此,智慧金融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是获得必要的主体和相关的数据,并且能够针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到具有针对性的决策信息。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从中寻找相应的规律性,就可以清晰地洞察用户的使用行为、态度、需求和发展趋势,从而能够进行市场细分、制定高效的服务和营销战略。例如,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用户就是上帝,要满足用户的金融需求,必须了解用户,获得用户的相关数据。谁掌握的用户数据多,谁的数据处理能力强,谁就能准确把握用户的需求,迅速通过实施营销组合,抢占市场先机。
另外,通过对大量中小企业用户日常交易行为的数据挖掘,还可以判断其业务范畴、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用户定位、资金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等。
譬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在解决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时,就是依托阿里巴巴“草根”征信体系。目前,阿里巴巴中小企业用户已经超过800万家,这些企业日常在阿里巴巴平台发布信息、搜索信息、进行交易和资金流动,阿里巴巴不但掌握这些网商的资金流动数据,还了解它们的整个运营细节,包括企业订单数量、销售增长、仓储周转,以及投诉情况等数据信息,这让阿里巴巴比任何一个金融机构更了解这些企业客户。阿里巴巴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通过大规模运算和风险模型设计,打造出一条“小贷流水线”,助力融资服务实现标准化,降低成本并确保安全。截至2012年3月,阿里金融依靠这套技术,已经累计为接近11万家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超过190亿元。
互联互通
智慧金融的第二个特征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是在不同系统节点之间建立有效连接,使信息畅通无阻,合作协调高效。从系统角度来看,智慧金融系统的互联互通,包括了用户与金融主体之间、金融主体之间、金融主体与第三方合作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联互通。从微观层面,互联互通包括用户个体的账户之间、账户和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服务机构之间、办公室和家里之间、手机和电脑之间等等的信息畅通和协调工作。
互联互通的意义重大。用户与金融主体之间保持畅通,可以方便用户即时了解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信息,快捷办理金融业务。而这种畅通,也保证金融机构可以随时掌握用户的使用情况、需求。金融主体之间的信息畅通,可以促进双方信息共享,完善合作方式,提高协调和快速反应能力。金融主体与环境的互联互通,有助于金融主体能够快速了解环境的变化,分析利弊,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互联互通的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最底层系统之间的对接,按照标准化的接口,统一数据格式,实现银行系统、用户系统、平台、第三方服务机构的无缝连接,实现数据的共享;二是中间层信息流的共享,推动信息流、任务流、信任流和资金流在系统之间的无障碍流动;三是互联互通的最高层——主体之间的合作,主体之间本着开放的心态,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大家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成长。
银行传统贷款模式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点之一是人力成本太高。比如10亿元贷给一家大企业,银行只服务好一家大企业即可。但若200万元一笔贷给中小企业,就要找500家中小企业,银行要服务500家企业。中小企业财务不如大公司规范,信息分散碎片化,要从众多中小企业里摸清哪家好哪家不好、能不能贷,并提供贷前、贷中、贷后等服务,需要的人力成本难以想象。
全球网打造一个开放的第三方服务平台,融合了金融机构、信用评价机构、中小企业用户、担保机构等等主体,为这些金融主体提供基础服务,包括平台建设和运营、组织和服务、牵头制定服务规则、提供数据支持等。
全球网通过技术将有贷款需求的企业的各种信息整合起来,包括企业基础信用信息,网络活动信用信息,水电、通讯、工商、税务、海关等公信平台信息,行业协会、各类专业市场掌握的属下企业的信息等,各方信息加以比对、交叉验证,就能够更全面看清这家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传统银行贷款模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全球网的服务模式满足了各类主体的需要,顺应了智慧金融的发展趋势,亦因此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球网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达到0.7万家,占浙江省建设银行中小企业客户的47%,占建行总行客户总量的1%。
社会化分工协作
智慧金融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还包括社会化分工协作。当今环境下,用户分布地域广,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一家金融机构不可能拥有全部资源,面向所有用户提供各种高质量服务,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必然成为发展趋势。专业化分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分散了投资风险,更有利于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社会化协作注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共赢目的。斯密在《国富论》中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协作既能发挥每个主体的专业化特长,更高效地满足各类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又能促进竞争,推动系统创新和演化。
智慧金融系统的分工协作既包括主体内部的分工,也包括主体之间的社会分工与合作。金融主体内部以服务用户为导向,设计出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每个部门和岗位都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在统一指挥下,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按照既有工作流程承担各自职责。而金融主体之间的合作,则完全是自组织的过程。在网络时代,驱动企业不断竞争的传统力量已不可能再确保企业拥有高额利润。只有开放、分享和协作,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实现协作链条整体利润的最大化。
全球网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价时,引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比如专业市场、商会。这些机构对所辖企业情况了解,其推荐的客户可信度就更高,可屏蔽掉一些风险。比如担保公司若对平台某一企业情况了解,愿介入担保,既可对企业增信,又可扩大自身业务,共同受益。同样,律师事务所可介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财务公司可以帮助企业整理财务资料,等等。借助这些社会化的力量,帮银行审核、筛选客户,并对贷后客户情况作出再评价,实际就是帮银行客户经理处理掉大量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工作,最终批量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智慧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区别
智慧金融和传统金融虽然在本质上都是推动资金的有序流动,但是,智慧金融并不是传统金融信息化的升级版本,也不是传统金融的网络化。事实上,智慧金融和传统金融有显著区别,智慧金融彻底改变了传统金融的服务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组织。
服务主体不同
在传统金融情况下,金融机构与用户形成一对一的服务关系,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分别向每一个用户提供服务。银行、保险、证券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凭借自身建设的网点、网站,分别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各家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各自为战,竞争多于合作。每个金融机构基本上独立完成主要的营销活动,包括寻找用户、制定营销组合、售后服务等。例如,当前大企业的贷款业务,通常由银行单独完成,甚至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的全部流程。而如今,中国的中小企业已达到千万量级,由银行包揽全部业务过程显然不现实。原有金融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发展需要。
而在智慧金融体系下,金融服务的形式呈现多对一的服务关系,即多个金融机构通过合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体,各尽所长,形成一个完善的产品,共同服务同一个用户。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用户之间依托开放的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相互交换信息,形成紧密的分工和协作关系。而每个金融机构都只是服务链条的一个节点,按照服务分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所有这些节点的专业化服务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个完整的一站式服务包,分别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用户。
市场主导不同
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银行在客户服务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到主导作用。现阶段,我国企业融资渠道少,银行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形成所谓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然而,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尤其中小企业更是面临融资困难的局面。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血液,企业维持运营、提升技术、开拓市场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融资渠道不畅,导致银行的资金成为各方争抢的稀缺资源,供不应求。
在智慧金融阶段,用户跃升为整个金融服务链条的核心,形成用户主导型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智慧金融阶段,全社会的信息透明度更高,资本市场更发达,银行贷款、租赁、证券市场等融资模式更加完善。那些盈利能力强、信用记录好的企业更容易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成为金融机构抢夺的目标客户。为了提高竞争能力,金融机构会联合与其他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开拓更广泛的市场。
服务的状态不同
智慧金融体系永远处在动态调整过程中,而传统金融服务体系在某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静态中。传统金融体系下,由于信息获取渠道不畅,信息感知和分析能力滞后,金融体系的每一次决策和行动后,都会保持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直到信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被应用于决策,推动金融体系采取下一步行动。
智慧金融体系内,不断流动着信息流、信用流、任务流和资金流,整个系统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用户在变化、合作伙伴在变化、其他金融主体在变化、环境在变化,这一切的变化都会被金融主体即时地感知和分析,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动,以适应外界的变化。这些变化永不停止,驱动整个金融体系保持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演化。
演化的动力不同
传统金融体系的发展动力是他组织的力量。在传统金融体系下,政府在制定金融规则和改变规则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主动权,甚至超过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市场本身的驱动力。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和变革者,金融机构是实现经济、金融目标的桥梁。金融机构在政府制定的规则框架下运行,既是金融演进过程中的受益者,也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智慧金融体系的形成和演化都是一个自组织过程。金融机构主体通过不断感知外界信息,自發地、自主地向调整演化方向加速,从而提高服务效率,降低金融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体系内的主体通过竞争和协同,在信息和利益不断交换中彼此约束,协同耦合,从而保持整个体系的有序运行。智慧金融体系下的发展动力是系统内部内各主体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不是政府的行政指令。
智慧金融与传统金融有着本质差别,这也启示我们在智慧金融建设过程中,要尊重智慧金融发展的规律性,科学规划,充分发挥金融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期待智慧金融时代的来临。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篇4
“在岸金融市场”即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即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真正的完全自由的国际资金市场,它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相比,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一是摆脱了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法令的管理约束。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必须受所在地政府的政策法令的约束,而欧洲货币市场则不受国家政府管制与税收限制。因为一方面,这个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为了避免主权国家干预而形成的“超国家”的资金市场,它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货币发行国无权施以管制;另一方面,市场所在地的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欧洲货币资金,扩大借贷业务,则采取种种优惠措施,尽力创造宽松的管理气候。因此,这个市场经营非常自由,不受任何管制。
二是突破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业务汇集地的限制。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通常是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业务极其发达的中心城市,而且必须是国内资金供应中心,但欧洲货币市场则超越了这一限制,只要某个地方管制较松、税收优惠或地理位置优越,能够吸引投资者和筹资者,即使其本身并没有巨量的资金积累,也能成为一个离岸的金融中心。这个特点使许多原本并不著名的国家或地区如卢森堡、拿骚、开曼、巴拿马、巴林及百慕大等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
三是建立了独特的利率体系。欧洲货币市场利率较之国内金融市场独特,表现在,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国内金融市场,而放款利率略低于国内金融市场。存款利率较高,是因为一方面国外存款的风险比国内大,另一方面不受法定准备金和存款利率最高额限制。而贷款利率略低,是因为欧洲银行享有所在国的免税和免缴存款准备金等优惠条件,贷款成本相对较低,故以降低贷款利率来招徕顾客。存放利差很小,一般为0.25%~0.5%,因此,欧洲货币市场对资金存款人和资金借款人都极具吸引力。
四是完全由非居民交易形成的借贷关系。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关系,是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的关系,亦即非居民之间的借贷关系。国际金融市场通常有三种类型的交易活动:①外国投资者与本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外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购买本国筹资者发行的证券。②本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本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外国筹资者发行的证券。③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外国投资者通过某一金融中心的银行中介或证券市场,向外国筹资者提供资金第一种和第二种交易是居民和非居民间的交易,这种交易形成的关系是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第三种交易是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又称中转或离岸交易,这种交易形成的关系,才是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关系。
五是拥有广泛的银行网络与庞大的资金规模。欧洲货币市场是银行间的市场,具有广泛的经营欧洲货币业务的银行网络,它的业务一般都是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工具在银行间、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欧洲货币市场是以批发交易为主的市场,该市场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地,数额极其庞大,各种主要可兑换货币应有尽有,充分满足了各国不同类型的银行和企业对不同期限和不同用途的资金的需求。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篇5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篇6
主要专业课程有: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企业领导学、企业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诊断、管理伦理、现代管理方法与应用、西方管理理论、公共关系学、市场调研预测学、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等。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本学科不仅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也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行政管理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深化改革、推进市场经济建设、大幅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新形势下,行政管理学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行政管理专业被誉为面向 21 世纪的朝阳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 21 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知识广博,素质较高,具有创新意识和深厚的行政管理、政治学、法学等人文科学基础和一定自然科学知识背景,能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管理、科研、教学等工作,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
在开设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本专业主要学习行政管理学、公务员制度、行政法学、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政治学、公共政策导论、领导科学、行政监察、中外政治制度史、组织行为学等。接受读书修身、科研训练、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实践、专业综合训练、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论文、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培养特色
本专业注重基础理论和社会现实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的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实习环节,使学生学有所用,增强其对社会的了解,使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实用型的人才。
就业深造
本学科专业具有行政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生可以选择在本学院进一步深造。2006年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考研率达 32.5%,2007年考研率达34.15%。
毕业生可从事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的管理工作,也可以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还可以在研究机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社会需求面比较广、需求量比较大。
金融管理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经济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
[1]
专业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篇7
行政法是调整围绕行政活动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配置并控制行政权, 确认和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的各种法律规范之总和。这是目前国内法学界对行政法概念的一般通说。“现代行政法起源于对政府权力的限制, 是与行政国家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和行政法是两个衔接的法律部门, 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区别, 经济法中的规制。往往采取行政干预经济的方法。因此属于这种情况的经济法, 同时也具有作为行政法的特征。具体而言, 经济法与行政法存在如下的区别:
一、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不同
行政法调整的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 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之间、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同其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以及有关国家机关的设置和组成、行政权的配置与控制、行政程序等方面的管理关系;其中包括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各项活动以及进行上述活动的基本原则, 活动的权限、方式、方法等……而经济法调整的是需要由国家干预而产生的经济关系, 其本质是在市场自发调节基础上的国家调控, 是市场自发调节与国家行政意志相结合的经济关系。另外, 政府不能作为经济法调节的经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 政府只能作为居间中立的执法者, 而在行政法律关系中, 政府则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主体。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范围不同
两者都调整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 但调整经济关系的角度和深度不一样。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强调国家干预宏观经济产生的社会关系, 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总体和宏观的角度, 即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它包括税收关系、金融关系、计划关系、财政关系等, 是对经济所作的一种高瞻远瞩的调整;而行政法从微观的角度, 调整微观经济关系, 是对个别、具体、特殊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
三、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规范的内容不同
行政法的规范内容包括几个方面:一般行政管理涉及政治、治安、文教、卫生、外交等非经济领域, 此外也包括一些经济领域, 主要是关于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设置, 职责和权限范围的规范;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干部的任免、提拔、考核、培养、监督的规范;关于国家机关的部门关系、活动原则、方式和程序的规范;国家机关和其它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的相互关系的规范。经济法的规范只涉及到经济领域, 内容主要是关于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以及国家利用各种经济杠杆去调节市场运行机制, 引导各个部门的企业微观经济行为, 从而建立协调、合理的国民经济比例、格局、结构等方面的规范。
四、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方法不同
经济法的调整方法远比行政法广泛, 经济法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调整, 经济法以国家计划指导, 经济杠杆调节, 采用利率、税收等经济手段, 间接影响经济法主体, 允许自主经营和实施经济制裁等为主要调整方法。行政法关系具有较强的行政隶属性和强制性, 主要依靠直接的调整方式, 以行政措施、直接管理和行政制裁, 以发布行政命令、批复、决定和决议等为主要调整方法;与行政法相比, 经济法具有较弱的强制性、隶属性。
五、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利益本位和目的不同。
行政法是国家本位法, 一般行政管理专于保障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正常进行, 以维护政治、治安及其它社会秩序。在经济法中, 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 是为了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而产生的, 通过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 以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保障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在现有基础上更快地发展;二是为了防止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
六、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原则不同
经济法旨在保障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领导、组织和管理, 宏观管严, 微观搞活, 实现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建设任务, 以实现经济利益,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为此, 它要求经济法主体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兼顾各方的经济利益, 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 注重经济管理行为和生产经营行为的经济效益性。行政法着重保障国家运用行政手段有效地管理各项行政事务, 强调行政关系的贯彻命令与服从, 从属性和强调行政行为的制约性。
七、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价值取向不相同
公平与效率是存在着内在的矛盾的法律两大价值。行政法首要的价值是公平, 对效率的追求行政法只限于行政法自身的效率层面, 这与行政法追求公平的价值目标不能等量齐观。而经济法自从产生之日起, 就一直以追求效率而兼顾公平作为己任, 效率是经济法追求的最主要价值, 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实质上是一种非效率, 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干预正是为了使资源配置和资源运用得到理想的效率。
八、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程序不同
适用行政法是上下级的关系, 下级必须服从上级, 即行政命令手段, 属于行政法调整范围内的行政纠纷, 纯由行政诉讼程序解决;而由经济法调整范围内的经济和行政纠纷, 则视问题的不同, 分别由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解决, 将来可能由单独的经济诉讼程序解决。
九、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主体不同
行政法主体的一方是政府及其非经济主管部门。由于经济调节的宏观性, 经济法的主体不限于行政机关, 还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行政法主体则只限于国家行政机关。一般来说, 企业是经济主体而不是行政法主体, 但是也有所交叉和渗透, 就是说,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 当他们参加行政法律关系时就成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参加经济法律关系时就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十、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作用不同
行政法着重巩固和发展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 经济法主要是巩固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十一、结论
随着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不断精细和技术化, 行政法中对“事”管理的内容已经、正式或将要分化出去, 成为专门的法律部门或其他法律门类的组成部分。行政法最终将“纯化”为政府的组织人事和行政救济法, 其基本宗旨是依法行政和廉洁高效。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于行政法本身的发展之间并无逻辑联系。又经济法的内容和范围不限于经济行政, 还包括反垄断、制订和执行产业政策、货币和金融调控、政府参与市场活动等历来不属于行政法范畴的内容, 其宗旨和原则则为平衡协调、维护公平和自由的竞争、责权利一致等经济内在要求在法律上的直接反映。
综上所述, 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调整范围、规范的内容、利益本位和目的、调整原则、价值取向、调整程序、主体、作用多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它们的划分是显而易见的, 经济法曾经作为行政法的一个部分来处理。今天, 经济法具有本身的独立的政策目的, 并且还作为除了行政方法以外, 包括用调整方法制定的法规的总和, 因而, 脱落了行政法而获得独立的地位。它们各自都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参考文献
[1]王克稳:《行政法学视野中的“经济法”》, 《中国法学》, 1999年第4期。
[2]方世荣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谢增毅:《经济法和行政法的角色分工和互动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1年。
[4]李昌麒:《经济法, 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形式》,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年。
论经济法与行政法之区别 篇8
关键词:经济法;行政法;区别
经济法是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之一,也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部新兴的法律,然而自经济法法以来,一直受到我国其他法律的挑战,其中主要包括民法以及行政法。近年来我国更加注重民法与经济法之间的界定,经济法与行政法之间的矛盾却日益凸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在法律规定的客观标准下,更需要注重法律发展变动中所体现的主观标准。
一、经济法与行政法之调节对象的区别
根据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标准划分来看,经济法同行政法有着不同的部分划分(这句是否不太通?)。现如今,对二者划分标准的争议集中于调整方法等方面。通常情况下,学术界认为经济法不具备独立的调整方法,并且在在调整过程中,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同调整方法之间产生一系列诸如逻辑不周延的问题。所以,将调整对象作为经济法与行政法之间的划分标准,能更有效地理顺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而从目前的法律实践上来看,经济法主导理论也是从此角度来论证经济法同行政法之间的差异。在学术界,学者之间对待调整对象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但是从范围上来说,普遍认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属于一种经济管理关系,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则是一种行政管理关系。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本质上来说,二者之间的区别也可以看做是经济管理关系与行政管理关系之间的区别,那么也可以说二者之间属于性质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就需要经过各自的法律部门给予调整。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之主体的区别
此外,经济法与行政法之间的主体也不同,经济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以及个体,而行政法则是行政主体以及行政相对人。比如在国家税收制度中,对于税率的制定,是国家在对国民经济做出一定后而制定的一种国家同个人之间而形成的经济管理关系,并非是政府同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在税收的征收过程中,征税过程则是征收机关同行政主体以及行政相对人形成的行政关系。
一方面,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主体角度来说,前者的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而后者的主体则只包含行政机关。经济法律关系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是国家干预或者管理经济而产生的一种关系,也就意味着经济法的主体必须包含着管理者以及被管理者两方面,但是管理权限的产生却是人民大众对管理权限的让渡,只有代表所有人民利益的国家才能行使管理权力,所以经济管理者便是国家,又因抽象意义上国家是直接形式权力的,需要利用国家机关或者具有等同权力的社会团体。从经济管理权力国家机关的范围来说,行使权力的机关只有权力与行政机关,而司法机关不能行使紧急管理权限,权力机关作为经济法主体其主要因素包括:首先,权力机关不但具备立法权,同时还具备行政权。其次,权力机关在具备行使权力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再次,权力机关所具备的主体地位是由经济决策主体同监督主体共同作用下而体现出的,当产生纠纷时,司法机关才会参与其中,而司法机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行使的权利是一种救济法律关系,并且根据需要接受程序法的调整,因此司法机关不能作为经济法的主体。
另一方面,社会团体的范围来看,行政法的社会团体范围比经济法要广。从前文的论述中可以发现,无论是经济法还是行政法,其主体都包含了社会团体。但是社会团体的范围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经济法中,社会团体的范围指的是具备一定经济性质或者经济服务的团体,比如商会、基金会等。而行政法的社会团体不但包括了经济法中的社会团体,还包括诸如村委会以及妇联等社会团体。
三、经济法与行政法之责任区别
从法律的责任角度来看,行政法需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尽管目前从法律的上来说,对于法律责任的划分还存有很大分歧,但是不论是何种划分,行政法都需要承担相应独立责任,既行政责任。而经济法在法理上来说不存在独立法律责任。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任何违法行为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存在责任,但是并没有独立责任。部分学术界人士认为经济法也需要具备相应的独立责任,既同民事、行政与刑事相同的责任。著名经济学教授漆多俊曾经提出,经济法的责任不仅包括了财产责任、还包括了经济信誉等方面的责任。针对这些责任进行形式考察后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些责任都可纳入到民事以及行政责任之中。也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诸如惩罚赔偿以及企业社会等独立责任来论证经济法需要承担相应的独立责任。无论是民事责任还是行政责任,它们都并非是封闭的一种法律责任体系,而是一种具备开发性质的体系。所以无论是惩罚赔偿责任,还是企业社会责任,都可以融入到民事以及行政责任中,从而将经济责任进一步分解成为其他传统责任,并且以追究经济法中的传统责任来分解经济法责任,无需以创造的形式来制造独立经济责任。
参考文献:
[1]汤黎虹.论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分——兼论行政法范围的革新[J].当代法学,2003(07).
[2]冶倩云.试论经济法与经济行政法之区别[J].中国商论,2016(11).
作者简介:
经济管理学的区别 篇9
点时强调的多;而在分析工人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少。
新制度经济学仍然认为人以追求经济管理学thldl.org.cn利益为特征,只是对行为的理性程度颇有微词,认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但是他们认为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总想搭便车(Free Rider)。机会主义就是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设法用诡计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尽管不一定所有的行为主体都表现为明显的机会主义,但很难肯定那些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小。显然,新制度经济学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时却更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及其手段。从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来看,这和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2、经济管理学人性假设
经济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与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机会主义)假设,而经济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经济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经济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较早的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称为人性假设的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经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人性假设一度取得了共识。但不久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要求外,人们对社会与心理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从不一样侧面强化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经典又精致需要模型。
当代经济管理学学派犹如丛林,对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人性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组织中不一样层级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管理人。
3、人性假设的区别及其对经济管理学的影响
经济人假设简单明了、便了分析,经济学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公理体系与系统的方法(技巧)、原理与定律;而社会人、管理人等假设内涵丰富、复杂,难以形成公理体系。经济管理学在此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实践,形成了艺术性与技巧(经验)性很强的许多方法(技巧)原理与定理。二者各有优缺点,但区别是明显的。通俗地说,经济学中类似于“坏人假设”,经济管理学中类似于“好人假设”。
当代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都是学派林立众说纷纭。但由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比较一致,因而经济学原理与实证分析领域的分歧并不是很大,分歧主要的在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规范分析方面。例如,经济学在不一样时代都有比较权威的教科书,非权威的教科书也是大同小异。而当代经济管理学由于其人性假设分歧较大,导致了几乎没有经典或权威的理论,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更没有权威的通行的教科书。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说,两个经济学家在一起讨论就会有三个经济学流派。借用这一思路能说,两个经济管理学家在一起讲座至少会有四个经济管理学流派。
混淆暂用个体一词)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但是经济管理学不得不考虑组织中不一样层级与不一样个体的职能。有的人分作为领导者,有的人分作为执行者,而且在不一样的场合下同一个人也要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因而要把人看作“术业有专攻、能力有高低、地位有区别”的不一样个体。经济管理学中的人虽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虽然不意味着高低贵j的区别,但意味着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以及职能的区别、对组织贡献的区别。这种关系能概括为个体的差异性。
经济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区分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其中,人既是管理主体的核心,也是管理额体的核心。虽然同一行为主体在不一样的场合可能担任不一样的角色,但在同一管理过程中行为具体的人担任什么角色是明确区别的。这意味着经济管理学中人与人的差序关系是不可回避的。
事实上,不管是行政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不管理是企业组织形式中的U型还是M型与H型,科层制(Hierachy,或译官僚制)仍然是管理组织的基本形式。科层制中不一样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与个性特征的差别很大,这决定了经济管理学中人的差序性是明显。劳伦斯。彼得对科层制中人的差序关系作为精彩的分析,甚至说他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层级组织学(Hierachiolgy)。
从上述分析能看出,尽管理经济管理学没有明确提出们的差序关系,但人们关系的差序性确实是经济管理学中隐含的前提。
正是由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是有差序性的人,因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特别强调员工要有敬业精神,“干一岗、爱一岗”。由于实际生活中的不平等体验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经济管理学也很重视从心理上与感觉上给员工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以裣员工因地位与角色差序导致物不平等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学以实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把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作为一种手段。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机会主义)假设,而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较早的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称为人性假设的X理论。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一度取得了共识。但不久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要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从不同侧面强化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经典又精致需要模型。当代管理学学派犹如丛林,对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人性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组织中不同层级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管理人。从这个意义上,管理学的科学性是不如经济学的。
管理学和经济学他们的学术分工不一样。经济学的目标是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整个人类或者说整个社会的利益,以及实现目标有的手段。象微观宏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都是以地域或者行业的不同在实现财富最大化目标的。而象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则是经济学分析工具的改进。而制度经济学,家庭经济学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出现,则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延伸和改进,是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经济现象,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延伸到社会学、政治学等其它学科。在斯密的理念中,通过社会分工,通过交换,通过市场竞争,就能依靠人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行为,实现整个社会的财富的增加。在经济学的世界里,行为主体之间是自由的、平等的。社会中的人是分层次的,但是在经济活动中,则是平等的。当然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实际上更多的是进行局部的改进,有些是涉及到根源问题,有些是对原来的理论作局部的完善。象今年的3个研究机制设计的学者,他们研究的实际上是如何在一个实现的组织中提高效率的问题了,不是那种传统意义纯粹的经济学。
结束语
事实上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的区别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人在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与研究对象,基于人们的一般的普遍的行为特点,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于分析。这样得出的对人的认识就是行为主体的基本假定,这种基本假定是进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因此对行为主体的不一样认为或假定导致以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的根本区别。
参考文献
[1] 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5):32-35 [2] 谌新民,刘善敏.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8):55-63 [3] 程国平.经营者激励[M].经营管理出版社,2002 [4] 邓莉.股票期权在美国“失宠” [J].经营与管理,2006,(
6):21-22
谢
感谢我的导师杨佳雪教授,她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
感谢我的程老师,这片论文的每个实验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开你的细心指导。
感谢我的室友们,从遥远的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是你们和我共同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维系着寝室那份家的融洽。四年了,仿佛就在昨天。四年里,我们没有红过脸,没有吵过嘴,没有发生上大学前所担心的任何不开心的事情。只是今后大家就难得再聚在一起吃每年元旦那顿饭了吧,没关系,各奔前程,大家珍重。但愿远都能平平安安,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我会记一辈子的。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020120经济与金融专业 篇10
专业简介
学科:经济学
门类:经济学类
专业名称:经济与金融专业
作为社会科学中科学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经济学的发展充满了活力,关于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对其他学科特别是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则是经济学应用最为广泛和深入的领域之一。学习经济与金融专业可为众多的职业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经济与金融专业为经济、金融、工商、政治、法律、社会等各界及各社会科学学术界培养既掌握系统的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又具备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中实际问题的技能,既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也了解中国国情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本专业所学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金融学、会计与管理学基础理论课,数学和统计课,以及英语、写作与沟通、信息与网络技术等技能性课程。在主要课程之外,还开设大量经济学与金融学(包括保险)专业课程供同学们选择,同时也鼓励同学们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来开拓视野。毕业生的去向包括在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包括攻读经济学之外的研究生),进入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服务于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各类投资基金及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在管理与财务咨询公司和大型工商企业就业等。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学位。
综合介绍
本专业的特点是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强大的应用能力之间、高度的国际化与深入的本土化之间的有机结合。清华大学本专业的师资队伍中既有长期参与我国经济与金融实践的教师,也有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海外名校获得博士学位,甚至在海外研究型大学有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的教师。同时,多位来自海外著名研究型大学的特聘教授也参与到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教学中。
院校分布(部分)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区别 篇11
在接受《钱经》记者的采访时,汪静波首先对她理解的财富管理行业十年的变迁作出了总结:“我觉得这么多年的发展让金融和实业、和其他传统产业越来越像,做金融和做iphone手机没什么区别,跟做一个微信产品也没什么区别。”
以产品意识初露锋芒
在汪静波眼里,行业多年的发展其实是把金融产品化的过程。在财富管理行业的萌芽时期,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金融也是可以产品化的,而2003年在湘财的时候,汪静波和她的团队就提出设计金融产品的概念。他们开始将现金管理产品和短期、长期的投资性产品进行分类,让它们在资产配置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而且最早开始关注信托这一新品种的出台。尽管那个时候,市场上可供开发的产品还非常少,但汪静波最终发现,理念如果到位,还是能够从这些有限产品中找出合适的产品服务客户,这样就比别人有先发优势。
在此期间,汪静波和她的团队在产品上做了初步的尝试:首先是了解到美国美林证券有一个现金管理产品CMA(现金管理账户),他们关注后马上研究并设计如何在证券账户和上市公司的账户里做现金的管理,比如申购新股、购买短期理财产品等;后来他们还做了中国第一个关于特变电工的股票质押产品,虽然两年期的利率只有四点几,但市场反应却出乎意料。
“当时在湘财证券我们内部也有一些争议,觉得中国的客户怎么可能买4.2%然后随国家升息浮动收益率的产品,可没想到我们这个产品很快全都被抢光了,然后大家才意识到,原来老百姓并不是不需要,而是确实缺少金融产品,如果真正有一个很产品化的东西出来的话他们是会关注的。” 在汪静波的回忆中,她坦言这样的结果给当时的自己和公司管理层很大的震动。
刚刚建立的湘财证券诺亚财富管理中心以超前的产品意识,很快在市场低迷的2003年实现了盈利,但随着市场环境的继续恶化,汪静波和她的团队一方面受困于当初谁也没有想到的持续5年的漫漫熊市;另一方面又受制于各金融机构长期分业经营的客观环境,在产品的摸索中碰到诸多障碍,导致2004年的大幅亏损。在当年券商全行业面临亏损的背景下,湘财证券决定剥离其财富管理部。
“公司不想做了,那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很看好这个新兴的行业,我就随口跟老板说,要不然我们这二三十个人就自己做好了,没想到老板还答应了,老板一答应我们就吓死了,反而有点后悔,当时也没办法,只好接受了这个担子。”采访中,汪静波对当初的选择轻描淡写,但恐怕只有经历过那轮熊市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勇气。“我们出来的时候是市场最低迷的时候,券商工资都发不出来,那时候员工都降薪降到1000块钱一个月。”
牛熊之间 行业脱颖而出
幸运的是,在汪静波自立门户创立诺亚财富之后,中国证券市场在2005年开始酝酿一轮前所未有的大牛市。
股市的上涨激发了人们长期压抑的理财热情,而另一个趋势是,一些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纷纷出走,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阳光私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券商出身的诺亚财富凭借对资本市场的了解迅速做出反应,当银行还在按部就班地卖传统的公墓基金产品时,以诺亚为代表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已经把目标锁定在了资金门槛100万以上的私募产品上,并借此完成了客户群的筛选。
“2005年以后的客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我们接触的客户都是一些大型企业的离退休人员,老年人居多,资金量较小,抗风险能力也较弱,倾向于稳健的低收益产品。2005年到2007年我们90%的客户都倾向于股票市场,对市场也有一定的了解,愿意冒一定的风险,而且已经是有钱人了。”汪静波回忆道
市场推动下,客户赚了钱,对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信任度也在迅速提高,诺亚财富在这个阶段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但真正夯实客户忠诚度的,还是诺亚财富在熊市中研究和选择产品的能力。
诺亚财富的券商基因一直是汪静波津津乐道的团队特点,正是这种券商思维让他们对资本市场的风险有更多的认识,在2007年、2008年就开始建议客户及时避开二级市场,减少损失;同时,因为之前做阳光私募产品的经验,对信托渠道的了解又促使团队适时发掘和推荐信托等固定收益类产品以及与房地产融资挂钩的产品;也是因为出身券商,了解券商投行部门的运作,对私募股权投资(PE)并不陌生,从而敏锐地在2008年——也就是创业板正式开闸之前推动了PE产品的募集,为投资人获取了丰厚的回报。这一时期,借助这些有前瞻性的产品的开发,客户的资金门槛也从100万提高到300万以上。
说起这一阶段的成绩汪静波强调:“尽管诺亚是从代销产品开始的,但我们从做产品的第一天就基本上是以投行的方式在运作,非常注重研究和风险控制。以前有信托公司问我: ‘我们已经有风控了,你们为什么还要做风控?’那我一直的观点就是金融有它的系统性风险,没有系统风险的时候大家都没问题,我们要做到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时候我们选择的产品仍然是OK的。”
金融产品化是大方向
独立的研究能力成为诺亚财富的核心竞争力,在行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也吸引了海外PE的关注。在红杉资本的运作下,诺亚财富于2010年11月10日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独立财富管理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而在汪静波看来,海外PE资本的入住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些。
“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国内的PE,他们认可我们的模式和服务,但是他们也有很多顾虑,比如你有没有背景,政府会不会发牌照等等。”面对这些现实的问题,汪静波坦言当时连她自己也不是很有信心,但红杉资本决定投资诺亚财富的时候却非常坚定,他们认为市场就是第一位的,只有战胜市场才能长期持续,其他所有的关系都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汪静波说,自己真正对市场化有深刻、坚定的认识也是在得到外资PE的认可后。自此,诺亚财富对自己一直坚持的金融产品化的发展方向更加坚定。
【金融学与经济学的区别】推荐阅读:
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区别05-22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离岸国际金融市场的区别05-11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06-16
经济与金融专业08-30
金融与商务经济环境05-20
经济转型与金融支持08-11
货币金融体系与经济08-26
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06-06
民间金融与经济发展09-12
低碳经济与金融发展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