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理性发展

2024-06-05

人的理性发展(精选3篇)

人的理性发展 篇1

一、黑格尔历史规律思想的思想渊源

黑格尔这一思想的产生, 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渊源。对历史规律的理解是把握整个人类历史规律的关键。当然, 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们, 对于历史规律的认知, 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体现。

(一) 古希腊——逻各斯思想

古希腊的哲学家多认为, 在宇宙万物混乱的表象之外有一个有个必然的规律或者说理性的原则, 比如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使用“逻各斯”这一抽象概念来概括这种原则和规律, 在他看来, 逻各斯是一种隐秘的智慧, 是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尺度和准则。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虽然没有确切出现过历史规律的概念, 可他们看到了这种客观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力, 并开始有了朦胧的规律意识的萌芽。但是, 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 对于自然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还基本是混为一谈的。

(二) 近代——“理性决定论”

16世纪以后神本主义的神学思想逐渐被人本主义的思想取代, 人们开始走出中世纪压抑人性的黑暗时代, 继承并发展了自古代以来就产生的关于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具有规律性的思想, 并且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从而促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历史规律思想的孕育与生成。

理性决定论提出“历史的运动是一个有规律的、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规律对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而规律主要是指理性规律, 历史的必然性主要是指理性的必然性。”到黑格尔这里, 近代理性主义得到了完成, 从培根、笛卡尔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发展被看作是理性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思想也正是在理性中展开。

二、研究历史的三种方法

在《历史哲学》中, 黑格尔考察了三种研究历史的方法, 原始的、反省的和哲学的历史。他希望从这些研究历史的方法中考察世界历史本身, 而不是像以前对历史的叙述那样, 单纯从一些史实出发来作历史的记录员。

(一) 原始的历史

关于第一种历史, 黑格尔以两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为例:希罗多德斯和修昔的底斯。他们是原始的历史研究方法的典型代表, 因为他们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 更多的是生活在那些具体的题材当中, 不加反省别的历史开始退出历史学家的研究视野, 代之以普遍的历史, 历史编纂家们研究历史不再限于它所叙述的那个时期, 相反, 它的精神是超越当时的时代的。在黑格尔看来, 这种反省的历史比原始的历史高明的地方在于放弃了对个别史实的具体描述, 也就是用抽象概念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即用思想来概括一切。实验的历史虽然也通过整理材料来理解历史, 但更注重那些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的史实, 从而使“‘过去’的叙述赋有‘现在’的生气”。局部的东西就是指那些自然划分开的局部的历史。

到了反省的历史时期, 历史已经逐渐从对史料的关注慢慢转移到对精神史的考察, 而这正是黑格尔的起点。

(二) 哲学的历史

黑格尔知道, 如果单纯的告诉人们由于思想是只有人才特有的东西, 因此人的历史就是思想的历史, 只要是跟人类有关的, 无论是感觉、知觉, 亦或是行动、意志, 都包含有一种思想。这种理由未免太牵强, 那么, 这种“历史就是思想史”这样的概括需要更精细的证明。

黑格尔说在哲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逻辑, 哲学观察历史的方式是“理性”, 而“理性”是整个世界的主宰, 从这一点来说, 世界历史是一个合乎理性的过程, 虽然这种推论在历史上只能作为一种假定。从世界历史的观察来看, 世界历史的进展是一种合理的过程, 它是沿着“世界精神”的本性发展着, 世界存在从这种精神中外化出来, 在完善自身的途中实现了精神的裂变。

三、黑格尔历史规律思想的基本内涵

(一) 历史发展的原动力——绝对精神

1. 历史的合目的性

黑格尔指出, 作为绝对精神的外化的人类社会, 它并不像康德的“物自体”那样完全区别于表象, 不可被人类所思维, 它是同自然界一样可以被思考和认识的。以“绝对精神”取代“上帝”, 黑格尔以此来表达他的统摄一切最具普遍意义的规律观, 从而形成了他整个历史哲学体系。纵使如此,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也绝不是中世纪那个具有宗教人格特征的万能上帝。“黑格尔认为,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之前, 早就存在一种所谓的‘绝对精神’, 它是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始原和基础。”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描述为一个不断外化的过程。而人类社会历史则是绝对精神演进和逐渐实现的进程。历史是绝对精神外化的衍生物, 因此是按照历史的意志前行的。

2. 人类历史背后的动力——“理性的狡计”

黑格尔指出世界历史始于它的普遍目的, “这一种普遍的目的是一种内在的、最内在的、不自觉的冲动……这一大堆的欲望、兴趣和活动, 便是‘世界精神’为完成它的目的所用的工具和手段。”因为人是社会中的相互联系的人, 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和社会息息相关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 而这些利益也会发生相互冲突, 黑格尔认为, 这便是那个“理性”、内在精神的目的。为什么“理性”不亲自来表演这场历史剧呢?黑格尔说:“特殊的东西同特殊的东西相互斗争, 终于大家都有些损失。那个普遍的观念并不卷入对峙和斗争当中, 卷入是有危险的。它始终留在后方、在背景里, 不受骚扰, 也不受侵犯。它驱使热情去为它自己工作, 热情从这种推动里发展了它的存在, 因而热情受了损失, 遭到祸殃——这可以叫做‘理性的狡计’。”任何个人乃至任何民族的动机或目的都有特殊性, 但最终都会从属于一个更广大的目的, 做它的工具。即:理性支配着人们的需要和激情, 而激情又促使人们去活动, 去创造历史。这个历史的最根本的动力就是“理性”或“绝对精神”。

(二) 历史规律中人的作用

黑格尔说,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之内的人创造了历史, 是历史的主人。但是, 个人的需要、是不尽相同的, 有些可能是背道而驰的, 而且在施行中有些目的能实现, 有些则不能如愿, 甚至有些最终南辕北辙。这样看来, 在历史的现实中似乎是偶然性在起决定作用。但黑格尔深刻地指出, 虽然现实性起初总以偶然性的形式呈现给人们, 但就在这偶然性里, 早已包含了必然性。历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本性, 是将人的不自觉活动过渡到自觉。纵使在每一个特殊群体眼中历史充满了无意识, 而实际上, 正是这无数的无意识蕴藏了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活动规律

四、逃脱的个人——世界历史与个人

可以看出, 在黑格尔的眼中人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虽占据了主动地位, 然而与绝对精神相比, 人同样不过是它实现自己的工具和手段。然而, 即使暂且不谈阅读《历史哲学》给我们带来的那种强烈的民主偏见和自恋情结, 单从其对于个人特性的抹杀就可以看出, 这种必然性的历史规律思想是存在严重问题的。

对此,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给出了完整的答复。从物质实践出发, 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由此而产生的普遍交往。他提出, 世界历史并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精神在东西方的漫游, 而是一个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不断转变的过程, 是近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化的进程。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分工和交往的发展程度来决定的。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人民实践能力的结果”, 而交往则是实践的现实表现, 历史不过是“人改造自然”与“人改造人”的实践过程。实践作为“感性的人的活动”, 实际上不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整个历史的深刻的现实的基础, 也是人类一切新的关系赖以生成的原动力。

近代经济学家、思想家哈耶克也曾指责说正是德国古典哲学和法国哲学使得个体自由的传统遭到践踏, 诚然, 马克思和哈耶克追求的目标表面看来是南辕北辙的, 但马克思对人性平等的追求并非建立在对个体的统摄和驾驭之上, 在这一点上, 他与哈耶克并不矛盾, 相反, 黑格尔的理性绝对权威的思想及其对人的活动的绝对占有却是对个人意志的贬低, 他试图掩盖人的意志在改造这个世界中的决定性力量, 因而虽然黑格尔已经寻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但却把它作为永恒的真理, 甚至试图来泯灭人的意识, 所以注定要被渴求主宰自己意志的人所打破, 故而, 黑格尔跌倒的地方正是马克思以及其他现代哲学家起步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6年版.

[2]《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M]. (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3]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4]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人的理性发展 篇2

发生校园枪击案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停课一周后,本周一正式复课。除出事的那座教学楼关闭外,教学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在停课的一周里,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令人意外的是,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

据此间媒体报道,在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自杀的枪手赵承熙。次日,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对凶手的宽容意味着什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留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薛宏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们认为凶手本身也是受害者,因为他心理有疾病,可惜没有及时得到社会、家庭的关心和救治,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在悼念活动中,校方也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以体现人性关怀。

在这次枪击事件中死里逃生的一名中国女留学生告诉记者:“最初凤凰卫视记者采访时问过我,‘现在还恨不恨凶手’,我回答说,“凶手都死了还恨什么’。”后来,这位女留学生参加了当地华人教会的祷告活动。“当牧师提议为33个遇难者和他们的家属祷告时,我深有感触。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凶手孤僻、性格扭曲,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社区是有责任的,同时凶手的家属也是受害者”。

旅美作家林达分析说,这次枪击事件的制造者,很早就被发现有极端的暴力幻想,学校和老师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治疗和措施。社会应该从医学研究的特殊角度,去了解病患感受,以最大可能保护他们的安全,满足他们的特殊要求。同时也注重有效预测他们的行为,尽量减少他们和社会的病态冲突。

一名专门给新移民上英语课的社区教师桑迪对记者说,凶手8岁随父母从韩国移民到美国,由于文化冲突,未能融入美国社会,最终抑郁成疾。这起惨案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地关心新移民的心理健康。她认为,宽容是医治心灵创伤的最好办法。

曾经一度被误传为是“涉案枪手”的华人学生江伟恩在澄清真相后,没有纠缠于媒体的误报,而是在自己的博客上呼吁关心事件中的死难者和他们的家属,并将他在线收到的一笔捐款转交给慈善机构。记者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官方网站看到,一个专门用于救济死难者家属并为他们的心理康复提供帮助的基金已经开始网上募捐。据悉,中国留学生学者联谊会也在积极开展募捐活动,目前已募得2100美元。

记者注意到,枪击案发生至今已10天,美国媒体从多角度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报道,但关于凶手赵承熙父母的信息几乎没有(除了有报道说赵的父母企图自杀外)。

密苏里新闻学院的一位教师认为,这是美国新闻界自律的表现。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去采访处于深度内疚的凶手家人,就显得“出格”了。直到赵承熙的姐姐赵善敬在事发后第5天主动出面道歉,人们才有机会了解赵家人的想法。一位网民在赵善敬道歉信后回帖说:“这不是你或你家人的错误。你也失去了你心爱的人。”

对校园枪击案凶手及其家人的宽容,在美国已有先例。1991年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杀死包括自己导师在内的5名教师和同学,最后饮弹自尽。在枪击事件发生后的第3天,受害人之

一、副校长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就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称卢的家人同样是受害者,希望以宽容的态度分担彼此的哀伤。

非理性人的“凯科诺定律” 篇3

儿子、媳妇及我都是学经济学的,都属于经济学原理中的理性“经济人”,除了精于计算投入、产出、成本利润外,对于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及定律都烂记于心。但自从我到新西兰住了一段时期后,这些概念、范畴及定律有些被完全颠覆了!

缘由是我们的第一次出海钓鱼。地点是新西兰著名的凯科诺渔场。我们一家三口和船长约定出海钓鱼游玩3小时,每人100纽币,船长保证我们每人钓4公斤海鱼和一只龙虾,钓不着龙虾船长承诺用家里冰柜里的龙虾抵数。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如果这份合约实现,那新西兰的交易费用就相当经济。因为三只龙虾每只重一斤半左右,在基督城市场一共可以卖240刀(新西兰货币单位),12公斤海鱼(如果有3公斤蓝雪鱼的话)价值120刀,正好回报360刀(其中自驾车汽油费60刀),等于免费旅游。

凯科诺是一片天然海洋深水渔场,风景极佳,是新西兰旅游度假圣地。但由于是冬天,天气太冷,今天来这里出海钓鱼的就只有我们一家三口。船长热忱地接待了我们,并向儿子算了一笔账:他这条船较大,装备有鱼群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可供15个人同时海钓游玩,300刀仅只够付船员工资,油钱都收不回。

他之所以要做这笔赔本生意,一是有约在先,给中国人留个好口碑(近年来凯科诺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二是在冬季留住点生意,开动开动船。

来到预定海域,我第一个下钓,铅坠沉了好几分钟才达到150米深的海底。一分钟不到,鱼就上勾了。我们赶紧拉钓,但从150米深的海底把鱼和铅坠拉上来还真是一个体力活,花了我们差不多8分钟时间。一看钓钩,挂着三只活蹦乱跳的红鲈鱼,我们高兴极了。

两个小时很快过去,一共钓了约20公斤鱼,以红鲈为主,还有三条颇贵的蓝雪鱼。

完成了钓鱼任务,船又开到先前放置了4只钓龙虾的铁笼子的海域,一共钓上来33只龙虾。

这时,一位年长渔民帮工在筐里开始翻拣龙虾,把那些有虾卵的母龙虾一只只找出来,全部重新放生,丢入海洋。然后又取出一把卡尺,在每个龙虾的腹部量了量,没达规格的龙虾又全部放生。在之前钓鱼的时候,我们也遇到同样的情况。我虽然知道新西兰对钓鱼钓虾有规定,但真正看到这些靠打渔为生的渔民往海里扔贵重的龙虾时,我还是很吃惊:他们等于在往海里撒钱,难道他们不是理性“经济人” ?

其实,凯科诺渔场还有一个经济学身份,就是典型的“公共牧地”,很可能由此会引发“公共牧地悲剧”——由于产权不明晰,谁都可以捕捞,久而久之这片渔场一定会变得无鱼可捕。

所以,著名的经济学大师科斯认为,要使这公共牧场资源开发利用有效率、可持续,其不二法门是明晰产权,让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行使约束管理或使用之权,这就是著名的“科斯定律”。

可是,为什么“公共牧地悲剧”在凯科诺就没有发生呢?是新西兰人的实践错了,还是经济学理论出错了呢?我想两者都没有错,因为“公共牧地悲剧”和科斯定律正确的前提是经济学中的人都是自私自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而像凯科诺的渔民则是追求给子孙后代留口饭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人”。前提变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定律推论出的结果肯定不对。

西方主流经济学把自私自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冠之为理性人,而把放生小鱼、小虾及母龙虾的凯科诺人视为非理性人。讽刺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不屑研究非理性人的经济行为的。

上一篇:幼儿园的教养地图下一篇:复合自润滑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