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战略

2024-10-25

媒介战略(精选9篇)

媒介战略 篇1

媒介发展战略, 指的是媒介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制定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规划, 确定生存和发展目标, 谋求媒介的持续发展, 奠定其持久竞争发展的优势, 并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中保持动态平衡, 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 适应复杂多变的竞争形势, 媒介战略是媒介管理中最高层次的管理, 具有全局性、纲领性、权威性。需要指出的是, 媒介发展战略对于媒介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是至关重要的, 媒介战略不仅为媒介发展指明方向, 更能统一组织内部意志, 合理配置资源, 增强行动力, 从而带动整体的竞争实力, 尤其在一个庞大的媒体集团里, 如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媒体集团, 在总体战略的带动下, 整合全集团的资源, 形成规模优势, 具有重大的推动力。

在传媒环境和外部经济形势的催化下, 中国传媒业目前可谓站在再次大转型的节点上, 资本市场的融入、产业自身的分化、新媒体的突进, 中国传媒业新一轮“竞合”即将展开, 传媒业重组、兼并的故事也会同步上演, 在此背景下, 媒介战略比起媒介战术, 在意义更显重大, 谁不在未来布局中占到先机, 谁就会被市场淘汰。

从层级上看, 媒介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媒介总体战略、资本运营战略、品牌市场战略、全球化战略和文化战略等, 在时间上, 媒介战略还应该再分解、量化和细化。比如从20年至15年直至5年的各级分战略。

一、总体战略在媒介战略中, 属于综合性、更高层次战

略, 重点在规划目标的指引上, 目前的媒介战略目标主要以发展型总体战略合稳定型战略为主, 其中发展型战略目标更多为媒介组织所采用。

以报业媒介集团为例, 在互联网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中, 报业、电视媒体整体转型成为媒介进程中最引人瞩目的“看点”之一, 从总体战略看, 报业、电视传媒需要考虑制定传统纸媒和网络新媒体并头发展的新战略, 推动传统报业跨区域扩张, 培育数字报纸, 打造网络新媒体的“双核”战略。

目前广东地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均在新媒体拓展上和珠三角地区报纸发行上构建新的发展战略, 三家报纸均在近两三年内加强了手机报纸、网站、滚动新闻板块上的投入, 至于传统报纸, 则从广州地区走向珠三角多个城市如深圳、佛山、东莞, 在当地市场重新排兵布阵, 实为区域扩张的体现。在全国范围, 目前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了数字报纸《宁波播报》, 《重庆商报》更是联手腾讯公司打造门户网站, 这些都是传统报业集团启动数字报纸、新媒体的战略体现。

在总体媒体战略的突破中, 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也使得电视媒体战略上积极发生转变。目前中国发展数字电视的时间表已经相当明确:2010年主要大城市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东部相对发达地区普及数字电视;2015年停止播出模拟广播电视。目前广东地区电视媒体已经积极介入数字电视领域, 广东电视台目前已经开播了11个数字频道, 合作方式比较灵活, 采取引进民间资本的方式, 目前在国内落户的境外媒体星空传媒也有意在数字电视领域开展调研。

二、资本运营战略

媒体进入资本市场, 国外资本、民营资本进入传媒产业, 已经成为媒介战略中重要的一环, 大型媒介组织往往是资本密集性运营行业, 资本市场可以为其提供融资平台, 完善媒介组织激励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制定媒介资本运营战略, 可以为媒介实现更大的发展。

从目前国内的传媒集团资本运营看, 可谓方兴未艾, 形式多样, 包括借壳上市, 共组股份公司上市, 引入战略合作伙伴、资产重组、参股上市公司等多种途径, 比如2007年广州日报旗下上市公司“粤传媒”从三板转到主板,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参股新华传媒, 辽宁出版传媒集团整体上市, 湖北日报集团启动资产重组等等。

但从目前的资本运营实践看, 中国传媒组织资本运营战略又有新的演进, 报纸突破了原先只能将采编、经营剥离的融资方式。比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设立新干线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对外投资平台, 进行资本运营, 今年年初, 浙报集团更进一步, 组建浙江一支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东方星空文化传播投资有限公司, 将传媒集团的产业链条延伸的更远。而广州日报也在近期设立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作为集团的新投资平台, 这比之前的集团参股、买壳上市、转如主板市场, 更进一步。可以预见, 资本运营战略将在更多的中国传媒集团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资本的故事还会更精彩, 不过, 在资本运营中, 需要突破政策瓶颈, 也要注意到传媒业的现实环境, 打破地区壁垒、行业壁垒, 加强资产的监督和管理, 才能通过资本运营实现更多领域、行业、媒体间的融合。

三、品牌市场战略

品牌市场战略成为近年来媒介战略的新突破, 如同商品, 媒介也需要有品牌效应, 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 才能有效的占领市场, 最大程度满足受众需求, 使得媒介传播效果最大化, 良好的品牌是形成媒介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上升到战略的高度。目前, 国内已经初步形成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湖南卫视等一大批拥有一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媒介品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近年来提出的“多品牌战略”就是品牌战略的优势体现, 首先培育出品牌报纸, 品牌报纸培育出来之后, 以品牌报纸为龙头成立报系, 采取龙生龙、凤生凤的多品牌滚动发展模式, 用优质品牌为龙头报系来孵化新的子报, 增强和巩固了报纸的核心竞争力。目前, 南方报业就已经形成了三个子报系, 南方周末报系、南方都市报报系、21世纪报系。报系中再延伸, 如南方周末又办起《南方人物周刊》、21世纪报系办起了《21世纪商业评论》等。同样,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也成立品牌管理部, 其2007年已经进行了100多个品牌策划活动。其中一个形象广告总共花费了2000多万元。电视媒体中, 湖南卫视, 在“快乐大本营”、“超级女生”、“快乐男生”等一系列娱乐节目的带动下, 成功打造了娱乐品牌, 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在中央电视台, 除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品牌外, 央视又在推“新闻1+1”等深度新闻品牌栏目, 打造知名主持人, 这些都是品牌战略的应用。可以预见, 在以品牌为核心的市场战略中, 品牌将成为电视媒体、报纸媒体、出版媒体等多个媒介组织竞争的焦点所在, 品牌战略“任重而道远”。

四、全球化战略

中国入世之后, “狼来了”不再是口号而是行动, 面对遍地开花的韩剧、美剧、国家地理等文化节目, 应对新闻集团、维亚康姆集团对中国市场的虎视眈眈, 中国传媒启动全球化战略也是迫在眉睫。全球化战略要求我国媒介集团需要拥有全球化视野, 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国际化人才储备, 以及跨国合作的的操作水平。在此基础上, 国内传媒集团需要划分国际市场, 启动一系列的资本经营模式, 如并购、参股、节目交换、品牌合作、合资企业等方式, 从目前广东媒体的运作来看, 尚没有很大的突破, 一些电视媒体积极与报纸联合, 以及与香港电视台展开合作, 但是还没有更加实质性在资本、节目运营上的突破。

媒介战略 篇2

内容提要 国际发展领域的发展观经历了从唯经济增长到以人为中心的范式变革,以人为本也成为中国发展的道路选择。在当下精准扶贫战略中,媒体如何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参与其中?本文给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以人为本 媒体扶贫报道

一、消除贫困:从唯经济增长到以人为本

(一)消除贫困一直是发展的中心问题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战后―段时间内,以GDP为中心,睢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曾在国际发展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甚至把经济增长等同于人类进步。

不过,自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国际社会的发展观发生巨大变化。人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更不能牺牲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去获得所谓的“发展”。联合国大会1974年通过的《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是开始强调内源发展战略的一个里程碑。联合国教科文解释内源发展战略时说明:在发展进程中,人类恢复了自身的中心地位,人类即是发展的动力,又是发展的目的。

内源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有两个基本要求:在形式上,发展应该是从内部产生的;在目的上,发展应该是为人服务的。内源发展战略彻底否定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重物不重人的发展模式。

中共十六大曾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显示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开始作用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人是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发展的过程必须让所有个体公平合理受益,同时也建立在他们每个人的参与之上。

(二)消除贫困更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人权

2015年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对各国人民而言,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

在2015年10月16日“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发言中也指出:“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在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同时,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并在此次高层论坛匕宣布:“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以后在视察讲话中多次重复了这一点:“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特别是以贫困群众为本,在国家层面已经成为确定的指导思想。

二、以人为本,媒体助力精准扶贫的七个着力点

自2013年以来。媒体对扶贫有大量报道。这些报道一方面提高了消除贫困的社会可见度,通过议程设置使这一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另一方面,很多报道集中在经济增长的数字方面,诸如经济收入增长多少、劳动力转移多少人等等,或是集中在扶贫工作报道,相对缺乏对贫困人群的深入报道。如果基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媒体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一)报道人,报道贫困人群。以人为本的发展,关键要看到人,看到贫困人群。他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可以成为发展的动力。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说:“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挟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

贫困不仅指缺乏资金。长期贫困还意味着缺乏基本的卫生、医疗、教育和政治发声的能力,还会导致人们对今后生活的恐惧和绝望,导致人们对改变自身处境的无助感,因此,扶贫要“扶志”,使他们成为消除贫困的主体和当地发展的动力。这些贫困人群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残障人群、工伤返乡的农民工等等。

应该去发掘当地的经验,发现这样的人群如何经过“扶志”成为改变自身状况的主人。但现在,人们很难听到他们的声音。他们如何贫困,他们如何看待贫困,他们从哪里获得力量去消除贫困,他们的生活有了哪些改变,或是他们个人有了哪些发展?这些重要的信息似乎被淹没在经济增长的数字中或是计划投资的数字中。2013年国际消除贫困日,联合国秘书长曾呼吁“更好地倾听穷人、特别是土蓍人、老年人、残障人士、失业者、流动人口和少数族裔的心声”。为他们采取行动以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建设―个繁荣、公正的世界。

(二)报道贫困人群生活环境的改变。2010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使用多维贫困指数来说明贫困:即贫困的维度远远超出收入不足的范畴,其涉及健康和营养状况、较低受教育水平和技能、谋生手段缺乏、恶劣的居住条件、社会排斥以及社会参与缺乏等诸多方面。

世界各地的贫困经历的调查表明。贫困是多方面的,因此也是多维度的。基于货币的测量固然重要,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其他维度的剥夺及其相互影响。尤其是因为家庭面临多重剥夺时更有可能陷入比依据收入贫困指标衡量的还要糟糕的状况中。比如,贫困会导致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在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还会导致贫困,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案例不在少数。

因此,扶贫的结果不仅仅是收入的增长,也要包括如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所强调的:“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这些贫困人群的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社区的重建应得到充分报道。

(三)报道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密切相关。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第12项目标是“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是指通过减少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环境退化和污染。来增加经济活动的净福利收益,促进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建造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以及让所有人有机会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从事绿色和体面的工作、改善生活质量。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最终影响人的健康为代价。开发式扶贫首先要符合环境保护的标准,创造出绿色岗位,才能真正造福贫困人群。

(四)关注贫困儿童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青少年。要探索和报道有关青少年儿童通过教育改变生活的经历或经验。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指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们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让他们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不仅基础教育,国务院扶贫办“雨露计划”等职业计划教育也非常值得关注。到底有多少儿童青少年从教育中受益并摆脱贫困,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应威为“消除贫困”报道重点之一。

(五)报道妇女,关注性别平等。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第5项目标即“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孩的权能”。在2015年联合国全球妇女发展峰会上。习近平充分肯定了妇女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贡献,并就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如何实现男女平等提出了四点主张。其中第一个主张就是要确保妇女能够作为主体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确保其能够分享发展成果。第二个主张是保护妇女权利,要特别关注农村妇女、残疾妇女、流动妇女、中老年妇女、少数族裔妇女的特殊需求。提出采取措施确保所有女童上得起学和安全上学。关注女性脆弱群体并通过提供基础医疗、教育和参与经济的能力建设。如终生教育或职业培训等,使他们能够获得妇女权利并享有发展成果,正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体现。因此,在消除贫困或“精准挟贫”的报道中,要报道妇女的故事。要报道妇女如何作为发展的主体推动减贫。

(六)从贫困人群视角报道扶贫经验与政策。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已经取得了消除贫困的巨大成果。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世界上减贫成果的四分之三是由中国做出的贡献。同时,也为中国和世界创造了消除贫困的重要经验。目前,国家又提出了“精准扶贫”,包括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以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也提出了“分类施策”,即: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等。

但是,从贫困人群的视角如何看待这些经验和政策,值得媒体去探讨。比如。贫困人群如何参与“建档立卡”,这是精准挟贫的第一步。习近平曾强调“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群众如何算账和认账,应该被呈现出来,使我们不仅在报道中看到人,也能了解他们的想法。

(七)避免自上而下的“慈善”视角。中国式扶贫是全社会参与的扶贫,即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不少媒体也积极参与了扶贫行动,我们称为“媒体公益”。在“媒体公益”中,仍然有是否以贫困群众为本的问题:是一时热情自上而下的“慈善”“怜悯”,还是通过“扶志”与当地人一起探讨摆脱贫困的道路;在促进摆脱贫困的行动中。是以公益人为主体还是以当地贫困群众为主体等,其实质是社会平等的问题。

总之,在有关消除贫困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很多数字,相对而言,看到了太少的“贫困人”的状况和改变。

媒介战略 篇3

在后现代媒介大融合的背景之下,中国电影产业不仅遭遇到了媒介分化,而且也遭遇到了市场细分化等较为严峻的挑战,同时,以网络快速发展为特征的网络互联更是将媒介大融合推上了风口浪尖,媒介大融合的下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并且,电影产业国际化将是21世纪电影产业最大的发展契机。纵观电影产业现实,我们看到,中国已经俨然成为“好莱坞”等世界电影的“大卖场”,中国电影虽然与世界发达国家进行过许多国际间的电影交流与合作,但是,由于被主导下的合作条件的苛刻等诸多原因,中国电影尚未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梦想,而媒介大融合显然给了中国电影一个既具挑战性更具机遇性的契机。

一、“走出去”战略情境解析

(一)全球宏观媒介融合情境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出品的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屡获殊荣,已经对国际影坛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然而与这种影响力不相匹配的,却是中国电影产业较弱的国际化发展现状。从前瞻视角分析,中国整个电影市场的全面开放的脚步声已经越来越近,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即将成为现实。一方面,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尝试早在20世纪即已开始;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的“走出去”即将孕育出中国电影的国际巨头。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既应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也应该看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巨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包括市场需求,而且更包括了巨大的内容需求、制作需求、后期技术需求等一系列电影产业需求,这些产业需求为中国电影整个产业“走出去”构筑起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天时”要件。从全球宏观而言,好莱坞是最早“走出去”的电影产业,继“好莱坞”之后,“宝莱坞”“瑙莱坞”相继走向世界,世界电影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恰是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未来,而媒介融合既昭示着寡头主导媒介的时代已经宣告结束,同时,也昭示着世界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时代的来临。

(二)中国微观媒介融合情境

从中国微观视角观察,我们看到,市场活力激活下的“走出去”具有过强的脆弱性,因此,整个中国电影产业的整体“走出去”就我国目前的客观现实而言,必须借助于政策上的最强有力的支持方能更好更快地得以实现。诚然,中国电影产业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的幅员辽阔的疆域既给了世界电影以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地利”要件。在集中媒介已经被媒介融合所消解的媒介大融合情境下,中国的国家级层面的针对电影产业方面的国际贸易财税补贴已经起效,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培育也已卓见成效。但是,在媒介大融合背景下,财税补贴在促进中国电影产业资源的有机聚合与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却并未显示出巨大的驱策力量,恰恰相反,中国电影产业资源反而日益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分布态势,这种逆媒介大融合背景趋势的产业资源分布必然对中国电影产业优势产生一定的消解作用。

(三)电影产业具体而微的媒介融合情境

与中国国家级国际贸易财税补贴的卓见成效相比,中国电影产业国内财税政策及其扶持却显得扑朔迷离,这就必然使得中国电影产业流于外强中干,更惶论各区域、各地域的财税政策与扶持了。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着的媒介融合情境下的“走出去”,首先应以民族情境下的“走出去”,以及民族题材的“走出去”为先导,通过民族题材快捷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使得“走出去”走得更加顺畅,同时,中国电影产业中的电影企业也要“走出去”,为中国电影产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由个别电影“走出去”拉动电影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例如,2016年“深莱坞”即与“好莱坞”联手摄制《飞虎队》,旨在通过与“好莱坞”的不断深度合作,以“中国内容,国际制作”等模式,实现“深莱坞”“走出去”的影视腾飞梦想。中国电影产业不仅可以尝试电影内容等的“走出去”,而且,在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还可以通过中国电影产业资本的“走出去”实现中国电影产业的“走出去”战略。中国电影产业的具体而微的产业现状,以及中国国内媒介大融合的发展现状等,都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和”要件。

二、“走出去”战略路径与方略

(一)“走出去”的一个核心与两个基本点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等诸要件均已成形,这些要件显然为中国电影“走出去”提供了强大且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同时,中国电影“走出去”业已成为一种中国政界与业界的普遍共识,那么如何“走出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从战略路径而言,电影内容永远是“走出去”举足轻重的核心,无论在任何时代,电影产业的内容永远大于形式,电影内容是中国电影能否“走出去”的关键环节,后续的商业出口与外宣等工作都必须围绕着电影内容核心做文章。而政策上的财政与税收举措则是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的两个关键的基本点。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首先必然是政策引导与规制之下的理性发展,其次才是引导与规制之下的由内容而价值的自由发展,最后自然就是中国电影产业以其国际化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所形成的从数量上能够媲美“瑙莱坞”,从质量上能够直追“好莱坞”,从民族内涵上能够力压“宝莱坞”的终极发展战略,由此可见,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将为中国电影产业构筑起强而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走出去”的“中国内容”与“中国价值”

事实上,中国的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已经为中国电影产业铸就了“中国内容”的显见优势,这种优势完全可以辗压世界目前仅存的任何文明,然而,可悲的是,中国电影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初期,却错误地以某些片面揭露社会阴暗面的作品,提交至国际电影各竞赛单元,这种错误的作法,一方面为中国电影产业打下了不良的国际竞争形象;另一方面更严重地影响了国内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更为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发展作出了一种错误的示范。[1]中华文明底蕴极为丰厚,“中国内容”更是洋洋大观、数不胜数,这些文明瑰宝实际上更能体现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中国内容”中所蕴涵着的“中国价值”,并且,也是媒介大融合时代背景之下,让世界更真切了解“中国内容”与“中国价值”的终极法则。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必然依赖于中国文化内容、文化价值、文化精神、文化情怀,而这些都将为中国电影产业构筑起强而有力的文化壁垒。

(三)“走出去”的自由发展反思

从国际电影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政策支持不可或缺,无论是美国的“好莱坞”,还是印非等国的“宝莱坞”“瑙莱坞”等都是国家政策强力支持的结果。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些电影产业发达国家都因循了一条电影产业自由发展之路,在挣脱一切束缚之下的更加灵活的自由发展,方能使得电影产业发展的活力尽显。[2]从中国政府端所不断释发的信号分析,中国电影产业的开放已经指日可待,中国电影产业即将迎来一个媒介大融合背景下的“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的新时代,并且,中国的电影企业早已纷纷行动起来,逐渐加大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力度,近年来,某些电影企业的跨国合作甚至一次合作即涵盖十部以上电影作品。由此可见,“走出去”的路径的正确性方能保证“走出去”在正确轨道上的一步步践行,自由发展将焕发出中国电影产业的无限生机与活力,同时,更将为中国电影产业构筑起强而有力的能力体系。

三、“走出去”战略政策支持

(一)“走出去”政策缘起

早在2001年,我国即已开启了跨越世纪的新世纪电影产业“走出去工程”,与此同时,国家级层面亦已开始酝酿一系列的可持续的财税支持举措,这些可持续的财税支持举措显然相继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的强有力的支撑。2001年肇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政策,率先为中国电影开启了国际化视野,从此,中国电影产业开始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电影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中国电影市场规模也实现了极速的扩张,同时,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开始逐年上升;由2001年开始,中国电影甚至在与周边国家的对外交流、文化交流、经贸合作交流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9年7月,国务院又提出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一规划更是将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3]

(二)“走出去”直指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走出去”成为国家级战略,以及文化产业被纳入到国务院产业政策规划体系中来,加之媒介大融合这一背景的召唤与感应,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已经指日可待。早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即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所提出的十大举措旨在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实现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性、历史性、决定性的跨越式转变。其中的核心政策就是千方百计地强化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仅要加大中国电影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力度,而且更要加大中国电影的国际价值与国际品味。其实,从媒介大融合的视角来看,这既是一个平的世界,也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媒介大融合背景下,“走出去”的战略所直指的中国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还会导致“走回来”等诸多深刻问题,以及其中分别存在着的利与弊,因此,亦宜针对“走出去”与“走回来”进行一体化的反思。

(三)七部委2014年颁行优惠政策支持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甫一开局,国家即调动了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为首的,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共计多达七个部委联合推出的《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该通知强烈表达了国家对于媒介大融合背景下,国际化新语境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大力扶持意愿。[4]同时,更斥以巨额专项资金与专门财税政策针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予以了全面的扶持,以期达到令中国电影产业整体发力,进而众志成城、事半功倍的长足发展的显著效果。而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更锐意提出,不遗余力地培育中国外向型电影产业,由政策层面上自上而下地全力支持中国电影企业的境外市场开拓,将中国电影产业打造成中国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因子,由中国电影产业的“走出去”带动整个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出去”,进而实现整个中国文化链条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结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媒介大融合,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天时地利人和潜移默化驱动之下的一种大势所趋。国际竞争先机优势的先期培育与先期发展契机的孕育,都是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历练与考验。但无论如何,就中国现阶段而言,即便是引入国际化竞争机制,国家级的政策引导仍将是中国电影产业光速发展与运转的主轴,国家级政策在中国电影产业国际化竞争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仍将起着关键性的关联规制作用,这种关联规制显然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必须借助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方能实现中国电影产业整体发力的效用。客观而言,中国电影之所在在国际与国内发展出现两极分化态势,其根本原因恰在于政策规制的两极影响,中国电影产业的“走出去”与自由发展,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在本世纪能否决胜未来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海贵,张梅芳,李树蕙.我国电影产业“走出去”国际国内关联规制绩效反思与政策优化[J].东南传播,2015(5):16-20.

[2]宋蒋萱.我国电影产业财税扶持政策绩效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41-43.

[3]熊焱煦.2003-2013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状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25-27.

媒介战略 篇4

“品牌”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时髦的词汇。近年来,“品牌” 在各种场合乃至各行各业,被人们频频提及,言必称“品牌”。 由于研究维度的不用,国内外社会各界对“品牌”的阐释也是不尽相同。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曾经对品牌下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定义:“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产品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风格的无形组合。”[1]。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 sociation )也有类似的界定,不过其主要侧重于“商品识别与服务”。[2]国内品牌学创始人年小山则认为,“品牌是由精神、 物质、行为三者有机融合的统一整合体。”[3]从20 世纪初产生至今,品牌理论的体系已相对完善。

对于媒介品牌的概念界定,有人认为,传媒品牌是一个 “商业概念”[4];也有研究认为,媒介品牌是“一个整体标识,媒介品牌即媒体个性。”[5]虽然表述各异,但从传播效果的角度上看,两者的诉求基本是一致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包装与推广,塑造品牌形象并赢得市场份额。

媒介品牌并非简单地将品牌理论移植到传媒领域。媒介品牌在参与市场的竞争中,除了要遵循市场经济运作基本规律外,新闻媒体行业的职业伦理道德亦不容忽视,要始终恪守社会责任这一底线。传媒品牌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不容易建立,地域性强,具有较高的共享度,品牌一旦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6]

把战略管理运用到媒介经营管理领域中,不仅是媒介融合大背景下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也是一种趋势。所谓的品牌战略,是指“企业以品牌的创建、使用和维护为目标, 在宏观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基础上而形成的整体行动计划。”[7]许多企业的实践表明,媒介品牌战略的实施,同时受到来自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方面因素制约。就宏观层面而言,涉及到媒介产业的体制是否利于品牌的培育与发展,市场竞争是否成熟有序,专业性的品牌评估机构以及评估体系是否完备。在微观层面,媒介组织机构是否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品牌管理的责权是否清晰明确,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人力资源是否得到保障等。无论是宏观因素还是微观因素,二者对媒介品牌战略的实施都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品牌价值的正面效应不可估量。实施品牌战略,不仅有利于提高媒体的知名度,传播效能,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此外,也有利于媒介品牌的延伸,从而提高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内外的媒介市场竞争表明,品牌强大,媒体机构就强大,缺乏品牌,或者品牌知名度小影响力低,那么媒体就弱。诸如我国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文广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等媒体机构组织,通过实施媒介品牌战略,为自己的市场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地市报业媒介品牌战略实施动因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地市报在我国的报业架构中处于第三级或第四级,与行政级别、区划相对应。诸多方面都受到来自于中央级以及省级新闻传播机构的制约。这使得地市报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地处二三线城市,报刊消费量有限,且受现有体制的影响,又不能到别的地市发展,囿于这种现状,地市报要做大做强是有一定的难度。”[8]

早在2006 年8 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就发布了《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时就明确提出了“地市报业市场振兴计划。”[9]计划要求地市党报要“深化体制改革,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发行量,形成全国报业新一轮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几年过去了,地市报的发行量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反而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而这些调整,也正是促使地市报业不断加快转型步伐、实施媒介品牌化战略的动因。

(一)报业自身“惨淡经营”

菲利普·迈耶教授(Philip Meyer)通过运用“美国民意研究中”的综合社会调查数进行分析后指出,“到2015 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零点,到2043 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为零。”其实,早在1944 年就有人将报纸成为“媒介恐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10]

迈耶的预言或许有些“危言耸听”,诸如此类的论调,或许也有些悲观。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报纸行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纵观世界,许多老牌的报纸不是倒闭就是易主,这不得不让人们严肃地思考这一问题。2007 年1 月1 日,世界上发行历史最长的报纸、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英里克斯邮报》(Post-och Inrikes Tidningar)正式停刊。拥有105 年历史的美国丹佛的《洛基山新闻》于2009 年2 月27 日“寿终正寝”。 德国五大报之一的《法兰克福评论报》也于2012 年11 月13 日向法兰克福地方法院正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宣告破产。2013 年8 月3 日,具有140 年历史的《波士顿环球报》被纽约时报公司宣布低价转让。三天之后,美国老牌报纸《华盛顿邮报》也宣告易主。

国内最早引发对报业未来担心的是2005 年《京华时报》 吴海民提出的著名的“报业拐点论”,引发了中国报业的集体焦虑。近年来,国内报业的经营并不容乐观,“报业寒冬论”, “报业转型”也不绝于耳。各种数据表明,报纸的日子并不好过。相关数据显示,“2012 年全国报纸总销量下滑3.09%, 2012 年中国报刊广告市场规模整体跌幅为12.6%,报纸广告大幅下降7.5%。”[11]

据统计,“2012 年,我国共出版报纸1918 种,其中地、市级报纸878 种,占报纸总品种45.78%,县级报纸18 种,占报纸总品种0.94%。”[12]地市报占据了我国报业的半壁江山。 在地市报中,又以党报作为主力军。目前,地市级党报的发行量基本在5 万份—10 万份,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办公桌上”, 读者自愿订阅的比重还很小,市场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还很低。除了党报之外,地市级综合性都市报及晚报发行也好不到哪去,《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 年晚报、都市报等靠市场发行的报纸出现“整体销量下滑”, 且三线城市下降较多。对于地市报来说,如何摆脱“惨淡经营”的命运,探寻出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广西钦州报业传媒旗下有《钦州日报》、《北部湾晨报》两份报纸,《钦州日报》是机关报,主要通过党政部门“无形的手”进行调控发行。由《钦州晚报》易名而来的《北部湾晨报》, 无论是发行量还是广告收入,都十分微薄,对钦州整个报业来说,所占的比重还很小。此外,旗下的钦浪网和钦州报业网还处于一种初级的探索阶段,不仅没有带来广告收入,而且维护成本也不小。由此可想而知,报业要发展,必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品牌战略之路。

(二)新媒体“剑拔弩张”

作为当前社会领域最热的词语之一,新媒体虽然发展迅猛并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新媒体景观,但目前对于新媒体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美国《连线》杂志将其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新媒体蓝皮书认为,“新媒体包含了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13]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体形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人们的注意力也在这些日新月异的媒体形态之间瞬时切换,可供企业投放广告的平台也越来越多。据CNNIC第32 次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6 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64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网民基数的增长以及网民行为的不断变迁,广告主将会重新定义他们的营销模式,需要更加精准的方式去触达更广泛的网民群体。据艾瑞咨询检测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 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753.1 亿元,较2011 年增长46.8%,整体增速略有放缓,但增势依然迅猛,网络广告市场进入相对平稳的增长期。”[14]

今天,似乎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形态像报纸的处境那样尴尬了,自从互联网出现就开始担心自身的生存问题, 后来,每一种媒介形态的出现,都使报纸又多了份忧虑。报纸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业界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与新媒体融合被广泛地认为是拯救报业的王道。融合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借用新媒体,也发展新媒体。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创造和使用了很多新奇的报业新媒体种类。尝试转型是值得鼓励的,但结果并非那么乐观。这些年来,报业做的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新媒体,在告诉人们“哪些不能做” 的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在告诉人们“哪些能做”的方面确少有建树。[16]曾被默多克寄予厚望的新闻集团旗下第一份iPad电子报《The Daily》不到两年就走到了尽头。市面所见到的诸如手机报、有声报纸、3D报纸、报纸二维码、依然是处于赔本赚吆喝的阶段。许多世界性的媒体都把移动终端作为承载传统纸媒的未来,只是这个“未来”的生存充满着太多的挑战。

就钦州市场而言,对钦州报业有挑战的新媒体主要是钦州360 网和钦州网两家网站。钦州360 网致力于提供本地的生活资讯,这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在钦州本地有较好的口碑和一定的影响力。新建的钦州网也逐渐获得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对钦州报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外来媒体“兵临城下”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国际传媒的介入,我国传媒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探索、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传播区域划分正逐步改变。原来得到行政保护的新闻媒体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地失去“政治庇护”的优势,带有垄断性质的传媒市场逐渐受到瓦解。一些实力雄厚,拥有先进采编技术作为支撑的媒体集团已经不再满足于本地市场的扩张,在稳住本地市场的份额之后,不断向其它地区“开疆辟土”,开辟“第二战场”乃至“第三战场”。实话说,凭借我国当前媒体集团的实力,要想进军国外市场显然不切实际,因而只能将目光投向国内市场。尽管国内不同省市、地区之间有经济、文化上的细微差别,但对我国有实力的媒体集团而言并无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本质差异,操作并没有那么难。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强调要“以支持省级党报集团和期刊集团为重点,推动省域出版资源向大型报刊传媒集团聚集。”[15]或许,在不久的将来,等待地市级报业的将是更加残酷的竞争。

对钦州报业来说,面临的挑战绝不仅仅是本地的新媒体,还来自于外来媒体的“虎视眈眈”。 百度以及新浪等实力雄厚的传媒公司,目前也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和策略在钦州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南国早报》作为广西有影响力的都市报,近些年来也动作频频,在各个地市都有较好的发行量,钦州本地的《北部湾晨报》想要与其相抗衡,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艰难之路要走。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广西日报报业集团的不断发展以及逐渐渗透,钦州报业的处境还会更加艰难。

三、可能的路径选择:品牌化战略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套用明末文学家冯梦龙《醒世恒言》一书中的话来形容地市级报业的当前处境,实在是再形象不过了。面对自身的“惨淡经营”,身陷外来媒体与新媒体的双重夹击,未来在哪里,出路究竟在何方,地市报业时候该严肃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了。

2013 年5 月18 日至22 日,来自全国79 家地市报的130 多名社长、总编辑齐聚广西柳州,交流地市报发展经验, 探讨破解当前发展困境之道,共绘地市报未来发展宏图。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秘书长邹家福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纸媒要主动进军新媒体,借助既往的优势抢滩登陆, 占领新媒体资源的制高点,才有机会赢得竞争的主动权。我们要想办法变压力为动力,创新办报思路、经营思路,主动迎接全媒体时代的挑战。”[16]

“新媒体拯救报业”,这似乎是一种普遍的共识。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为报业所指的路都是同一条,那就是:数字化—数字化报业—新媒体拯救报业—媒介融合—全媒体。可是,越是用新媒体拯救报业,报业危机反而越来越深重。纵观全球这些年报业发展势态,新媒体并没有把报业带上一条 “宽阔的大道”,相反,新媒体让报业越来越“无路可走”。传媒技术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在追随新媒体的道路上,传统报业却越来越被动,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报业新形态,但能够实现赢利的基本没有。对于财大气粗的传媒集团来,这样的“烧钱”行为或许在短时间内还能承受,然而,对于地市级的报业来说,盲目地建立全媒体集团,发展各种各样的新媒体形态, 只能让自己在疲于应付的“大而全”中失去自我。

关于报纸的转型,暨南大学范以锦教授的话值得地市报业集团的思考:“不转,等死。早转,早死。”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地市级报业要在新媒介环境下生存,必须有一种品牌意识。具体说来,就是发挥外来媒体所没有的地理区域优势和新媒体所缺乏的“深度、权威、随性”优势,集中力量打造自己的品牌,适时地利用新媒体,唯有如此,才能成为竞争中的强者。

对地市报纸而言,品牌战略事关自身的兴衰成败,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关于如何打造自身品牌,适时品牌化战略,地市级报业完全可以向一些大中型媒介集团学习,鉴戒他们的模式,不断创新,为我所用。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继南方报业集团、《广州日报》以及《羊城晚报》之后,很多诸如《华商晨报》、《潇湘晨报》、《扬子晚报》等地市报纸在品牌之路上也逐渐崭露头角,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媒介战略 篇5

1 电视产业在媒介传播中的双重作用

电视产业作为媒介业的基础之一, 首要任务是体现政府的宣传使命, 其次是从产业发展上体现社会经济的功能, 也就是说媒介的双重作用在媒介活动中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为此, 研究传媒业的发展战略, 必然需要从其双重属性来进行分析, 经济属性是政治属性的基础, 政治属性是媒介历史性的根本体现。现代媒介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传播手段, 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所一致的是其鲜明的经济与政治属性, 媒介组织或机构在其生产信息产品的过程中, 既要体现政治学的发展需要, 又要从经营中活动相应的经济收入。有鉴于此, 地方电视台也只有从其媒介属性和功能上来服务政治和经济, 才能够在顺应时代发展中获得新的成长和壮大。

2 媒介融合下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媒介融合对于传媒业来说是一场革命, 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 更应该从媒介融合大环境下来积极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赢得市场发展的一席之地。

2.1 对地方电视台的准确定位

我国地方电视媒体一直处于中央一级媒体的荫蔽下, 特别是国家相关政策对地方电视媒体频道规模的限制, 其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成熟, 使得媒介融合成为时代的潮流和趋势, 广播、报纸、网络等其他媒体形态竞争程度的凸显, 更加重了地方电视媒体的生存压力。而“全媒体”概念的提出, 将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媒体进行融合, 能够为媒体业获得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方向。为此, 地方电视台如何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整合自身优势和资源, 从受众群体及栏目包装上来迎合市场变化和需要, 明确自身在媒介融合中的地位, 从传播内容上既要立足本地特色, 又要与中央级媒体保持一致, 从而最大化的获得对本区域受众的有效吸引。

媒介融合离不开其他媒体的合作与互动, 电视媒体以自身无可比拟的时效性优势, 在整合媒体传播手段时, 更应该从信息的丰富性、现场感上来增强吸引力, 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 也要不断延伸新媒体的影响范围, 如加大网络媒体的互动, 保持与受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吸收报纸媒体的数字化发展思路, 构建地方电视媒体的新闻网络平台, 既要从电视的时效性上来满足受众对相关新闻的认知, 又要从网络平台的即时评论中来加大与受众的互动与反馈, 尤其是对于年轻网民群体的吸引, 以增强电视媒体的灵活性, 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2 推动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核心竞争力决定着生存与发展,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 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需要从媒体业面临的大环境下来依托政策的变化, 创新媒介传播技术, 从电视媒体的人才、营销、内容等方面来提升。一是“内容”, “内容”是提升电视媒体的关键和致胜法宝, 特别是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多, 传统以“频道为王”的路线显然难以满足当前多元化的受众需要, 以致于出现频道过剩、内容短缺的局面, 为此, 从“内容”上来不断提升地方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打造“本土”品牌, 从“本土”特色内容上来确立自身的地位;二是“营销”, 营销是推动经营管理的关键, 也是为搭建更广阔的“内容”传播平台的根本需要,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传媒产业发展现实, 营销无疑是最有效的提升收视率的关键, 结合地方电视台的渠道资源, 融入新的营销策略来增强电视台的知名度, 进而推动电视台的经济效益;三是“人才”, 人才是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动脉, 也是打造现代电视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力量, 从采编和营销队伍建设上来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 才是电视栏目包装和提升的最最关键的核心。

2.3 基于地域特色来打造电视传媒品牌

品牌是企业一切无形资产的总和和全息浓缩, 以品牌来建树自身形象, 来区别与对手的差异是品牌战略发展的关键。电视媒体是建立在受众与媒介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赢得客户忠诚度的基础, 地方电视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标, 无疑是打造地域性的传媒品牌。“地市电视媒体的独到之处, 在于地市电视媒体对本地受众的接近和熟悉的区域性优势”, 综合分析地方电视台的优势, 主要依靠地方区域性的传媒品牌, 特别是带有地域性的“小新闻”更是生动活泼的新闻素材, 也更加适宜地方受众的口味。为此, 通过对自身电视媒体栏目的改版和创新, 明确立足本地、重点跟踪报道地域时事热点、焦点问题, 更好的贴近地域性新闻实际, 从而赢得受众的青睐是获得高收视率的有 (下转第40页) 效渠道。

3 搭建跨媒体整合的传播平台

媒介融合下的电视媒体资源的整合, 不外乎从网络媒体、平面媒体、手机媒体中来探索新的模式。

3.1 电视频道+网站模式

网络技术是媒介融合的重要支撑, 也是颠覆传统媒介传播方式的主要动力, 在网络下, 人们越来越多的从工作、生活、学习中来应用网络平台。为此, 电视媒体借助于网络平台, 更应该从频道资源整合上来发挥网站的优势, 以实现频道节目的有效延伸和扩展。特别是央视栏目与各类网站媒体的融合, 为地方电视台+网站模式提供了借鉴, 同时, 电视频道也只有充分发挥网站优势来弥补自身的劣势, 从而赢得与受众之间互动的有效延伸。

3.2 电视媒体+报纸媒体模式

报纸是传统媒介资源, 与电视的整合不仅体现在资源上, 更应该从内容、方式、营销、人才等方面来相互借鉴和融合, 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而获得“双赢”。从传播手段来看, 报纸作为平面媒体在传播领域中注重视觉的保持性和选择性, 而电视是视听整合媒体, 既有声音又有画面, 其感染力和真实性能更好的吸引受众。如何从两者的优势和劣势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如凤凰卫视推出的“有报天天读”栏目, 将报纸、杂志、以及网络等主流媒体作为信息资源, 凭借电视媒体的时效性和立体性, 使得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获得很好的传播。

3.3 手机+电视模式

手机的普及与网络的融合成为当下媒介整合探讨的焦点, 特别是手机电视功能的发展, 更是从技术创新和媒介融合中实现了电视与手机的资源共享。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达到6亿, 而手机电视业务作为一项增值业务的需要也日益突出。为此, 发展手机电视与传统媒介的整合前景不可限量。

4 结语

电视业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谁能从积极创新中来抢占先机, 已经成为媒介整合下实现自身勃发的关键。对于地方电视台来说, 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上来细致剖析发展战略及规划, 明确定位和自身优势, 积极从信息资源的整合中来加快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才是生存发展的根本。

摘要: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 为媒介融合带来了势不可挡的潮涌,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地方电视台产业发展又将面临新的洗牌和孽生。十八大以来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的要求更加强烈, 地方电视台作为大众传媒中的基础产业, 更应该从发展战略上来探索和实践, 以顺应传媒业高速发展的竞争需要。

关键词:城市电视台,媒介融合,发展战略,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程冰.从“台网互动”到“台网一体”看媒介融合新动向[D].吉林大学2011

[2]文蕴蕴.报刊与网络媒介融合中的经营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媒介战略 篇6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媒体存在的问题

(一) 网络媒体内容受污染现象较为严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传播渠道得以拓宽。网络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但由于网络媒体蕴含的信息量较大, 使得一些垃圾信息进入人们的视线, 给许多人造成不必要的困扰。首先, 赘余信息映入人们眼帘, 既没有任何利用价值, 又会干扰人们正常的查询, 所以需要有效剔除。其次, 虚假信息对人们生活十分不利, 一些造谣者散布虚假信息, 不仅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还将进一步降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最后, 色情信息、反动信息等横行于网络媒体中, 污染人们眼球的同时, 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 (1) 。

(二) 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足

网络媒体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 才能更好立足于社会, 以其内在的力量生存和发展。但在网络媒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各种不可控的信息污染和传播失实, 给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带了极大的威胁, 使其公信力下降。由此可见, 我国相关部门在对网络媒体信息把关方面存在较多的不足。从长远角度来看, 网络媒体发展是必然趋势, 但其公信力不断下降, 只会使网络媒体最终走向灭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 网络媒体不断强大, 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倘若不能加以正确引导, 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 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易引发侵权问题

网络媒体侵权现象时常发生, 一些不法分子借助互联网技术侵害国家、社会、个人的利益, 给社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新闻媒体在生存和发展中面临着激烈竞争的局面, 一些新闻媒体的采编队伍相对较弱, 能力不够, 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收集新闻, 进而对其它媒体新闻进行整编, 引发侵权问题。对此, 我国并没有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成熟的监管部门对此问题加以有效预防和正确引导, 使得网络媒体较为混乱, 对社会健康发展有不利的影响 (2) 。

二、促进网络媒体发展的战略

(一) 把握和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舆论的作用较大, 对社会有着牵引力、制约力、影响力。把握好正确的舆论方向, 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反之, 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为此, 有关部门必须牢牢把握住舆论的发展方向, 正确引导舆论的发展。但是,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媒体, 舆论形成速度较快, 信息传递迅速, 要想加强舆论方向的正确引导实属不易。因此,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我们必须充分借助网络媒体的优势, 加强舆论信息的监管力度, 建立社会舆论引导平台, 从而使网络媒体对舆论方向加以正确引导 (3) 。

(二) 实施有效的舆论监督

网络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快捷的交流空间, 以其惊人的信息传播速度, 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加强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十分重要, 正面的网络监控不仅可以向群众传递正能量, 而且可以有效规范网络媒体的舆论信息, 营造良好的、健康的网络媒体环境。实施舆论监督时, 可以借助网络的多样化监督渠道实现, 例如:博客、网站平台、BBS等, 既快捷又高效, 是纪检监察部门与群众友好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 更为实现舆论监督编织了一张无懈可击的天网。

(三) 用先进文化引领网络媒体时尚

文化引领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潮流, 先进的、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国家、社会的健康发展, 反之, 则会阻碍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网络媒体文化十分广泛, 既有精华, 又有糟粕, 需要有关部门加以鉴别, 进而借助网络媒体平台, 传递正能量。为此, 我国有关部门必须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继承, 对国外优秀文化加以借鉴,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将网络媒体打造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 为人们提供健康的、有益的网络媒体空间 (4) 。

(四) 建立和完善网络媒体的监督机制

我国在网络媒体的监督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缺陷, 这是致使我国网络媒体公信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 我国要想营造健康的、积极的网络媒体环境, 必须建立或完善网络媒体的监督机制, 还网络媒体一片绿色天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网络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加快, 倘若不对网络媒体加以监督, 则会使得大量垃圾信息泛滥, 给网络媒体带来致命打击。有关部门建立监督机制, 需要从网络媒体的特点角度出发来制定监管方案, 以最大限度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首先, 监管方案要突出重点;其次, 监管方案要调整模式;最后, 监管方案要完善监管机制。

(五) 加强网络媒体方面的立法规定

目前为止, 我国对网络媒体方面的立法规定少之又少, 执行能力较差, 致使一些不健康信息肆意横行, 污染网络媒体环境。对于网络媒体而言, 倘若法律强度不够, 互联网就会成为孕育犯罪的摇篮, 对群众的思想、行为等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且会对社会造成重大后果。自2000年以来, 我国相继制定和完善了一些法律法规, 但其立法程度、执行力度等方面有所欠缺, 使得法律手段难以对网络媒体实现全面管理。为此, 我国法律部门必须加强对网络媒体方面的立法制定和完善, 为社会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5) 。

(六) 确立网络媒体主流, 并加以正确引导

网络媒体中的主流思想对人们有较大的导向作用, 所以有关部门可以加强对主流思想文化的正确引导, 将其做大、做强, 使其引领网络媒体的潮流趋势, 有效规避不良信息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为此, 我国可以加强建设重点新闻网站, 使新闻媒体担负起舆论引导的责任, 对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

(七) 提高网络媒体的自律意识

网络媒体的平等性、虚拟性特点尤为明显, 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利弊共存的。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只有提高网络媒体的自律意识,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首先, 在网络媒体自身方面, 加强对采编工作的监管力度, 建立并完善自律机制;其次, 在网民方面, 网民也需提高自律意识, 充当“把关人”的角色, 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传递和规避网络媒体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6) 。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 媒介形式愈加多样化, 以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主的网络媒体由此而诞生, 并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发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如何构建网络媒体, 促进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值得广泛关注。只有正确认识和运用网络媒体, 才能使网络媒体最大限度发挥优势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网络媒体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促进网络媒体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媒介融合,网络媒体,发展战略

注释

11易绍华.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生存研究[D].武汉大学, 2010.

22伍顺比.历史·现状·策略我国西部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33顾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报网融合探析——以媒介产业价值链为视角[D].暨南大学, 2010.

44徐纪枫.全媒介融合视角下国内电视选秀节目的新媒体互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4.

55梁潋之.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研究[D].广西大学, 2013.

媒介战略 篇7

一、媒介融合对传统纸媒发展的影响

(一) 结构融合推动了财经纸媒集约化生产

作为媒介融合的一种形式, 结构融合从新闻的采集与分配出发, 以新闻信息为纽带推动不同媒介机构的合作。例如, 美国《奥兰多哨兵报》曾组建专门团队从事多媒体信息制作, 将新闻深度加工组团打包出售给电视台。在这种融合模式下, 传统财经类纸媒与其他媒介实现了从结构到业务上的全程合作, 这就使得传统财经类纸媒一方面不得不对其原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并以结构融合后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改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传统财经类纸媒开始将传统的粗放型、扩张型生产转型为密集型、集约化生产, 传统财经类传媒以公众的实际需要及合作机构的项目需求为基础, 综合利用机构资源实现财经类纸媒优势发展。

(二) 策略融合要求财经纸媒与其他媒体实现互动

策略融合是指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所属权不同的媒介机构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实现新闻信息资源共享的一种方式。在媒介融合背景下, 各媒介机构之间由传统的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开始走向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传统纸媒、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传媒开始实现综合, 同样的新闻信息开始以不同的新闻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新闻途径走进读者视野, 这就极大程度上扩大了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的信息采集渠道和新闻报道途径。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 就不得不加强与其他媒介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从而走上策略融合的道路, 只有这样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才能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三) 信息融合要求财经记者综合化发展

信息融合是指新环境下, 新闻记者需要以多媒体融合为基础, 综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新闻活动, 其包括新闻信息采集的融合和新闻资讯报道的融合, 这就对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在处理新闻信息时提出了几点要求:首先,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金融财经类新闻记者要拓展信息采集渠道, 以媒体融合的新闻技能实现信息的搜集, 并严格审核财经新闻内容确保新闻的有效性。其次, 财经类新闻在传播中要综合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设备, 以不同的形式传播财经信息, 满足公众的具体需求。再次, 信息融合对金融财经类传统媒介的新闻记者综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新闻记者要适应媒介融合带来的变化, 走向超级记者的发展道路。

(四) 新闻表达融合促使新技术的推广利用

新闻表达融合是指新闻工作人员要综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通过多媒体等新闻信息平台实现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与读者的互动沟通, 完成相关新闻信息的表达。新闻表达融合是新形势下公众对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提出的新要求, 如较之于其他纸媒, 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因其专业特性, 对于此类信息读者并非局限在相关新闻, 而是更加需求真实有效的投资理财指导, 具体而言就是如何指导读者获取利益, 但是按照规定报刊中不允许向公众推荐投资方案, 但金融财经类纸媒可以通过微信等其他平台推荐股票等信息, 这就促使财经类传统纸媒在进行新闻表达时必须加强新技术的利用, 这样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传统纸媒数字化和综合化转型的思考

随着网络的广泛运用, 实现了信息源、媒介、受众的“三位一体”, 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和传递。面对媒介融合带来的巨大影响, 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必须看清形势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采取对策, 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形势下做好战略转型, 实现其向数字化和综合化的转换。

(一) 深化经营管理, 丰富业务领域

媒介融合促使财经等传统纸媒向着数字化和综合化发展, 面对新形势下的变化, 财经等传统纸媒必须深化机构经营管理丰富媒介业务领域。首先, 媒介机构融合背景下媒介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间开展直接的合作, 媒介开始直接向其他组织机构提供专项服务, 而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媒介的外在形象和业务的进一步拓展。因此, 媒介机构要深化经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其次, 面对机构融合带来的新变化, 金融财经等传统纸媒必须与时俱进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将媒介机构整体纳入到相关制度范围之内, 使媒介发展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再次, 在结构融合背景下, 传统纸媒与其他媒体机构联系加深, 传统纸媒向着数字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金融财经等传统纸媒应充分利用机构融合带来的便利, 丰富业务领域提高信息质量, 实现传统纸媒的顺利转型。

(二) 加强不同媒介沟通,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新闻媒介策略融合深化了不同媒介机构之间的关系, 推动了新闻媒介的一体化发展。媒介融合背景下金融财经等传统纸媒必须积极转变传统观念, 以新的思维新的眼光接受其他新闻传播方式。例如, 财经报纸类纸媒可以与电视台、广播台等媒介机构进行合作, 构建财经专题类电视、广播节目, 同时财经类纸媒可以通过建设专有网站、微博等平台, 将财经新闻进行专业编辑, 形成财经网页新闻和财经微博等。另一方面财经类纸媒在向读者提供财经信息的同时, 更多的对信息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提出要求。因此, 财经类纸媒应加强与外界的沟通, 通过与各财经类高校、专家、学者、相关机构建立联系, 组建财经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将财经类纸媒所拥有的信息分享, 接受其他机构或组织的点评和建议然后进行改进, 使得财经纸媒新闻信息更加严谨, 同时利用其他机构或组织的相关信息, 弥补和完善自身信息的不足, 从而提高财经纸媒的综合质量。

(三) 加强业务综合培训, 培养综合财经人才

面对信息融合对财经新闻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必须深化对人才的管理, 加强对新闻记者的业务综合培训。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设备在新闻媒体的推广, 财经类新闻记者必须加强学习以便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技术设备, 同时财经类新闻记者还应注重新闻收集、编辑等业务素质的提高, 并利用多种渠道促进新闻信息的多样化传播;另一方面由于财经新闻的特性, 对于财经类报刊读者获取信息的同时更多的要求信息的指导性, 这就要求财经类传统纸媒必须重视财经人才的培养, 在提高工作人员新闻素质的同时亦应注重人员财经知识的培训, 财经纸媒机构可定期举办财经知识培训班并可设立财经知识绩效考核,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开展专业讲座, 丰富机构内部财经类书籍的储备, 建立专门阅览室鼓励工作人员阅览专业书籍, 鼓励人员进行教育深造, 综合培养财经人才,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四) 利用现代先进技术, 拓展财经信息传播

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机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拓展信息传播渠道。首先, 传统纸媒应充分利用媒介融合建立以报纸、报刊为主以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辅的信息平台, 对于一些报纸不允许刊登的信息如投资理财具体方案等, 可以通过财经微博、微信、APP、互联网等新兴渠道进行专业指导, 从而满足读者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金融财经等传统纸媒应综合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设备, 建立与纸媒同步的其他传播渠道。例如, 《第一财经日报》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几大财经类纸媒之一, 其在利用传统报纸方式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 更建立了官方网站和微博, 通过网站和微博分别进行大面积和特定的新闻报道, 从而实现对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进行信息传播, 同时网站还建立了互动平台, 可以实现用户和其的直接沟通, 从而便于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 保证财经新闻报道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 使财经新闻真正做到解公众之所需, 进而实现其价值。

三、结束语

对于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而言, 媒介融合即使机遇又是挑战, 一方面其将金融财经类传统纸媒纳入到更为广泛的市场竞争中, 使得各媒介机构不得不在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媒介融合使得各传统媒介的信息采集更加广泛、传播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 其为金融财经等传统纸媒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媒介融合背景下, 传统纸媒必须积极做出调整,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姿态迈步向前。

参考文献

[1]邢人洁.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纸媒的转型思路[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01) :84.

媒介战略 篇8

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的“内忧”和“外患”

1.地市级电视台的“内忧”

1.1缺少同全媒体合作共赢的概念

地市级电视台虽然已开办了很多年, 可是就其传统的播放形式以及方法而言依旧处于保守的范围。因此, 地市级电视台需要提升策略意识, 将自身同“全媒体”有效结合。

1.2电视媒体和新媒体融合鲜有成效

许多地市级电视台已经意识到要同新媒体融合, 通常是共同开办电视台的网站平台。充分运用好电视网站的优势, 对于加快地市级电视台在全媒体时代的步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缺乏全媒体营销的市场化观念

整合营销在当代企业里已经颇为常见, 并且也较为符合媒体的运营, 媒体趋向市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当前的全媒体时代各类媒体互动较为频繁, 电视台对于整合对象的选择上也有更多的选择。

1.4互动效果同新媒体的距离较大

以宏观的角度来讲, 受众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集合体;以微观的角度来讲, 具备了丰富的社会多样性。只有在受众者通过接受信息后给出反馈意见, 信息才能真正体现出第二次传播。

地市级电视台的外患

2.1互联网逐渐提升到第一媒体

互联网作为全球新兴的媒体方式, 逐渐从第四媒体转向主流, 而被看做是第一媒体的电视却逐渐成为第二媒体。

2.2 3G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尤为迅速

移动互联网指的是电信以及互联网相互结合的方式, 它不但提升了上网速度和网络质量, 还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查询到自己想要查到的咨询。

2.3受众接受信息的方法逐渐增多

在新媒体还没有出现的时候, 地市级电视台较为受到大家的喜爱, 可自从新媒体发展以来, 已经不存在只有一种媒体独揽大权的景象了。

传播架构的梳理

1.应对新媒体挑战, 主动与新媒体融合

地市级电视台需要重新评价电视传统媒体的优点, 要寻找到同网络媒体、车载电视、手机等新媒体的融合点, 同新媒体的结合不但可以是技术方面, 还可以是传播价值及传播语态方面的转换。

2.传统电视终端上的多个频道实现分类传播

在地市级电视台有限的电视频道里, 新闻频道是它的主秀场。新闻综合频道展现出公益频道的品格, 并且对于公共频道来讲, 可以将城市频道作为定位, 用城市化推进城市文化的传播力量。

3.网络和其他新媒体终端以地市级电视台网络为依托

按照新媒体传播规律构建地市电视台网络传播品牌。地市级电视台的电视网络绝不可以将以往的电视流程复制过来, 而是综合网站的特点对内容进行二次加工, 要合理运用网络这个开放型的平台, 吸收社会各界的资源, 创建符合网际传媒的节目评价体系。

4.实现频道和网站相结合的传播架构, 打通台网间协调配合通道

在多频道里分别创建网络部, 主要进行网际传播内容的二次加工、网络互动信息整合等, 收集来自不同互联网以及本土网络的资源, 对于新鲜资讯进行统一规划。

目前地市级电视台的生存策略

1.发挥优势, 打造精品

1.1用新闻立台

对于电视台来讲, 新闻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地市级电视台更加应该用新闻立台。这才能提高其品牌力度, 从而拓展广告领域、经济领域, 进而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1.2掌握本土优势

地市级电视台从文化、历史、经济、风俗来讲都具备了地域的优势, 地市级电视台完全可以运用这一优势, 将新媒体遗漏下的事件变成可看、可触的新闻, 引起大家的共鸣。

1.3掌握地市级电视台之间的合作

地市级电视台之间可以相互合作, 创办广告、节目的合作项目, 不但可以降低成本, 提升覆盖率, 还能加大竞争力, 实现共赢的目的。

1.4加快电视台的品牌化建设

节目品牌化建设成为了媒体人首要思考的问题。只有丰富了电视节目, 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在提升关注度后, 广告商自然而然会掏出腰包进行投资。

2.同新媒体结合, 各取所长

以发展的角度来讲, 新媒体和旧媒体各有所长, 虽然是对手, 可是却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地市级电视台可以自行创办网站, 透过新媒体创造出电视台自己的品牌。

结语

地市级电视台只有认真研究受众数目、受众结构、受众满意程度, 才能提出真正适合生存及发展的战略。

媒介战略 篇9

一、当代媒介语境下地市级电视台遇到的发展瓶颈

1.地方台资源危机

电视频道是地市级电视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但是近年来却成为地方电视台可遇而不可求的资源。央视和省级卫视依靠雄厚的政策优势, 竭力扩张自己的电视频道, 对地方电视台形成打压和占用, 地市台的频道资源受到限制, 这预示着地市台无法依靠频道拓展的道路走外延式发展。地市台仅仅几个频道资源, 完全满足不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难以在全国众多电视频道中脱颖而出, 很有可能被埋没在数字电视网络的浪潮中。

2.收入瓶颈

随着媒体的发展, 电视台和网络逐渐形成分离机制, 这意味着地市级电视台失去网络运营的收入, 广告收入几乎成为支撑地市级电视台发展的唯一收入来源。网络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一些公司纷纷缩减了在电视媒体的资金投放, 转而把大量资金投放到当下发展迅猛的网络媒体上, 导致地市台的广告收入大大减少。单一的广告结构使得广告收入的增长面临瓶颈, 但是物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使地市电视台的支出压力越来越大, 收支难以达到平衡, 甚至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3.管理体制不合理

地市台大多成立的年代久远, 频道以及节目的管理和经营体制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 严重阻碍了地方电视台的发展, 由于自身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进行产业扩张的资源不充足, 进一步导致产品结构单一、经营模式不合理等问题出现;还有的地方电视台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充分, 缺乏改革和应变能力。

二、突破发展瓶颈的策略

1.主动求变。面对新媒体的挑战, 主动与新媒体寻求合作, 依据自身的特点重新整合电视媒体的优势, 找到与网络媒体、手机等新媒体的结合点, 并加强交流与合作, 取得共同发展、赢得共同利益。值得地市台注意的是,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扩张, 对传统电视的传播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并在网络发展的时代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传播形式和以信息互动为基本特征的传播方式, 而这样的传播方式恰恰是转型中传统媒介和现代媒介所必需的。当代中国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 我们需要的是加强对全媒体时代整合信息传播素养的培养, 这是传播理念上的一种变革。值得关注的是, 与新媒体的结合, 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播的技术层面上, 更要注重价值观传播的革新。

2.构建地市电视台网络传播的品牌。地市级电视台可以以网络和其他新媒体为依托, 按照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来构建地市电视台的传播品牌。

3.实现频道和网站相结合的传播架构, 打通台网间相互协调、配合的通道, 在多频道里分别创建网络部, 主要是进行网际传播内容的二次加工、网络互动信息整合等, 收集来自不同互联网以及本土网络的资源, 对于新鲜资讯进行统一规划。

4.建立健全管理体制。首先, 主动对营运模式进行调整。从目前国内电视台运营的发展趋势来看, 频道制的优势相对突出, 最关键的是能够让地市台频道之间形成竞争机制, 从而激发创新的激情。其次是推动电视台内的文化建设, 如举办台内业务的沟通交流会等一系列活动, 让电视台的文化建设归于正常。最后是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地市台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要进行良好的沟通,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管理方式及时地进行灵活调整。

5.广告营销专业化。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加强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 维护好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强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 注意培养营销人员的广告创意策划能力, 提高电视台广告传播途径的有效性。

6.挖掘电视台社会活动的资源。利用电视台社会活动的资源与客户进行合作, 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拓展多元化的经营收入渠道, 在现代化的市场中营造地方电视台广告市场的新格局。一定要重视商业信用, 绝不做对观众有欺诈性质的广告, 因为信用是任何企业立足市场生存发展的根本。

三、总结

加强全媒体时代传播素养的培养是传播理念上的一种变革。值得关注的是, 与新媒体的结合不只是仅仅停留在传播的技术层面上, 更要注重传播价值观的革新, 才能使地方电视台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施为民.当代媒介语境下地市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战略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4:100-104.

[2]戴琳.当代媒介语境下地市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战略[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22:57.

【媒介战略】推荐阅读:

媒介平台10-14

媒介报道10-15

媒介创新10-16

媒介批评10-18

媒介环境10-20

媒介语境05-11

媒介生存05-22

媒介体育05-25

传统媒介05-31

综合媒介06-05

上一篇:南京理工大学下一篇:苏黄止咳胶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