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精选12篇)
南京大学 篇1
南京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简介
南京大学化学系经由中央大学化学系和金陵大学化学系合并而成, 始建于1920年。其基础化学教学实验室为上世纪20年代初在南京高等师范创建的普通化学实验室。1999年, 成立南京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 (以下简称“中心”) 。属校、院两级管理、依托化学学科。“中心”总面积8250平方米, 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35人。承担南京大学8个院系、6门基础化学实验课、2500人/年 (人时数36万) 的本科生教学任务, 其中2001、2005、2009年连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化学实验课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大学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3门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材被评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精品教材。2005年, “中心”被首批授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列入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在“示范中心项目”建设过程中, “中心”始终把如何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进行研究和实践, 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化学家在实验室做研究工作”的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及其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
南京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简介
南京大学 篇2
http:// 2012年09月06日 16:26 新浪教育微博
南京大学(微博)2013年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说明
一、我校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160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类别21个(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建筑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会计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美术、戏剧)、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出版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城市规划硕士、审计硕士等),招生规模暂定3500名,其中学术型研究生2000左右,原则上非定向类别录取(有特殊说明的除外),专业学位研究生1500名,原则上自筹经费、委托培养类别录取(有特殊说明的除外),完成学业后,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二、全国统考的思想政治理论、数学(一、二、三),非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英语(一、二)、日语、俄语,西医综合、教育学基础综合、心理学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法律硕士联考的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其他科目一般由我校自行命题。
三、在复试阶段,我校将加强对考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一般是笔试与面试相结合,并对考生的外语听力和口语进行测试。同等学力的考生还需另外加试所报考专业的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为简化程序,方便考生复试,请考生在注明报考院系、专业的同时,注明研究方向。
在复试阶段,还需进行体格检查和资格审查。参加复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须携带照片一张(近期、免冠、一寸、彩色或黑白)、准考证、在校历年学习成绩表复印件(由所在学校教务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身份证及学生证(原件及复印件);非应届本科毕业生须携带照片一张(近期、免冠、一寸、彩色或黑白)、准考证、在校历年学习成绩表复印件(由考生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提供并加盖公章)、身份证及毕业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四、全国统考
1、报名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有特殊说明的除外)
a。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b。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c。
国家承认学历的同等学力考生(这类考生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研究论文),包括本科结业生、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高职高专毕业证书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d。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可以再次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的硕士生;e。境外学历人员应在报名前取得教育部留学(微博)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认证书。
(4)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须经所在学校教务处或学工处同意;在职人员须经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其他人员由人事档案所在单位同意。
(5)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6)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2、网上报名时间:2012年10月10日——31日(具体以教育部规定为准)。
3、现场报名时间:2012年11月10日——14日(具体以教育部规定为准)。
4、现场报名地点:各省(市)招办指定的报名点。
五、单独考试
1、除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其他院系都不接受单独考试。
2、报名条件
(1)必须在拟报考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又在拟报考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四年以上,政治思想表现好,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或已成为业务骨干者;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业务优秀者亦可。
(2)必须由考生所在单位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推荐,只能报考原单位委托培养,毕业后仍回原单位工作。
3、报名手续
先于2012年10月10日至31日网上报名,再于2012年11月10日至14日到我校现场报名。请准确填写考试科目代码(业务课代码与统考科目代码相同,公共课代码为:政治111,英语241,数学一、二605,数学三606)。
4、考试安排
时间与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规定时间相同,地点由南京大学安排。
六、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硕士学位项目
1、自2006年开始,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联合招收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学制2年,培养费4万元/人(自筹经费或委托培养)。
2、考试方式
全国统考、推荐免试。
3、报考条件
学士学位获得者(含能按时取得学士学位的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新TOEFL成绩100分以上;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优秀。
4、招生人数:20名。
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1、我校参加教育部等五部委组织实施的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计划招收65名硕士生。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招收学生。
2、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立志为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发展服务。
(2)保证毕业后回定向地区(单位)就业。其中,在职考生回原单位;非在职考生(含应届本科毕业生)全部回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就业。
(3)具有国民教育序列本科学历或与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往届或应届毕业生(最迟须于入学前获得毕业证书)。
(4)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5)身体状况符合我校的体检要求。
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1、报考条件
一般而言,符合全国统考(含推荐免试)或单独考试条件的考生可以报考,而且不要求同等学力考生必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但是:
(1)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项目管理)要求: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大专毕业后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研究生毕业后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2)法律硕士(非法学)要求:非法律专业毕业;法律硕士(法学)要求:法学专业(学科代码【0301】)毕业。
(3)工程硕士(地质工程)接受单独考试,其余专业都不接受单独考试。
2、培养费用
按物价部门批准或备案标准收取,其中公共管理硕士6万元/生(暂定);汉语国际教育硕士3万元/生;工程硕士(软件工程)4万元/生;工商管理硕士11万元/生;其他类别、领域1万元/年。生。
3、录取类别
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原则上只能委托培养,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其他类别专业学位原则上自筹经费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研究生通过双向选择就业,委托培养研究生回原单位工作。
4、报名手续
按照全国统考(含推荐免试)或单独考试的办法于2012年10月10日至31日网上报名,再于2012年11月10日至14日到省(市)招办指定的报名点现场确认信息。
5、考试安排
时间与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规定时间相同,地点由报名点安排。
九、其它事项
1、我校学术型硕士生基本学制为3年,专业学位硕士生基本学制2—3年(具体由有关院系确定)。
2、我校设有多种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秀和科研成果显著的在校研究生。
3、我校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所列“人数”一般是指招生规模。相关学科、专业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人数一般为招生规模的30%。
4、我校学术型研究生自筹经费和委托培养的收费标准原则上1万元/年。生(有特殊说明的除外)。
5、我校研究生院网址为:http://gra。
6、为保证考试的严肃性,我校对有任何一门考试科目违纪、作弊或缺考考生的答卷均不予评阅。
7、我校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为博士学位授予专业,“★”为自主设置专业。
8、报考非定向或自筹的考生,如果被我校录取,我校须向考生所在档案单位调取档案;报考定向或委培的考生,如果被我校录取,我校须和考生所在工作单位签定定向或委培协议。
南京大学教授轶散记 篇3
我们考古专业的诸位先生授课也各有千秋,令人难忘。秦浩先生讲课逻辑缜密,扬州唐城如何发现的考证,简直就如破案推理,从文献到遗迹,去揭示出那远去的迷案,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洪家义先生学问高深,所讲古文字学让我们如听天书。先生语言表达并不很好,但大家都非常敬重他的学识。还有张之恒先生,他能把先秦考古学上那些枯燥乏味的坛坛罐罐背得那麼清楚,当他双手按着讲台、眼望着窗外,嘴里念念有辞地道出那些“侈口束颈斜肩鼓腹圈足”“小口折沿方唇深腹圜底”“夹砂灰陶饰粗绳纹”之类东西时,我们由衷地佩服他怎麼会有这样大的耐心记下了那麼多单调得怕人的器型和纹饰。这一切,都是令人一辈子难以忘怀的。
时光远去了,当年那些给我们授课的先生们的音容笑貌,依然活现在我的心中,并将伴随我的一生。
南京大学 篇4
一、基本情况对比
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都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 但耶鲁大学显然更长。南京大学先后历经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不同发展时期。耶鲁大学迄今已有309年历史, 是美国古老的“常青藤联盟”大学之一, 先后经历教会学校、地方性耶鲁大学学院、全国性耶鲁大学和全球性大学等4个时期。两校的校园面积基本相同, 但南京大学分布在鼓楼、浦口和仙林三个校区, 而耶鲁大学只有位于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NewHave) 的一个校区。南京大学拥有的学生数量是耶鲁大学的2.3倍, 但耶鲁大学的教师数量约为前者的1.8倍。在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比例上, 耶鲁大学 (91%) 要比南京大学 (63%) 高出约28%。耶鲁大学教师类型较多, 包括938名终身教职 (Tenured) 、1000名合同教师 (Term) 、878名非晋级教师 (Non-Ladder) 和662名研究教师 (Research) 。这种差异反映出两校虽然都坚持精英教育传统, 但这一点对于耶鲁大学而言可能更加容易坚守。南京大学基本数据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明显痕迹, 所以面临着多校区协调运作以避免新校区出现“文化沙漠”、本科生小班授课师资紧张等诸多挑战, 而生师比较高直接导致南京大学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报高教增刊》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简称THES) 世界一流大学排名“生师比”指标中与耶鲁大学悬殊高达34分。耶鲁大学灵活多样的师资管理制度显现出较大的优越性。另外, 南京大学的学院设置较多, 但学科覆盖面低, 耶鲁大学的学院设置较少, 但其学科覆盖面较广。这反映出中西学院设置的传统和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 (表1) 。
二、办学理念对比
近年来, 南京大学把“规模适度, 内涵发展”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 把“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定位, 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 南京大学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特征, 引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各行各业未来领军人才。这一理念具体表现为“四个融通”的人才培养思路, 即:“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 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 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 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在处理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三者的关系上, 南京大学秉持的理念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队伍建设为核心, 人才培养为根本”。
资料来源:根据南京大学相关资料和耶鲁大学校园网Some Facts&Statistics about Yale University, http://www.yale.edu/oir/factsheet.html, 2009-4-20等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耶鲁大学的目标是要建设“全球性大学” (Global University) 。2000年, 校长里查德·莱文 (Richard C.Levin) 首次提出要把耶鲁大学建设成全球性大学, 并于2004年出台《耶鲁大学国际化:2005-2008战略框架》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Yale:2005-2008 The Emerging Framework) , 要求学校要为学生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环境中发挥领导和服务作用做好准备, 提出要把全世界最有才能的学生和学者吸引过来。莱文认为, 全球化正在改变大学从事研究的方式。通过开展跨国联合研究, 大学可为全人类的利益发展提供服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 耶鲁大学秉持追求卓越的理念 (excellence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 并崇尚两个价值:一是重视本科生教育, 强调通识教育, 认为通识教育是捍卫个人自由和民主的一股强大力量, 本科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达内容, 而重在培养心智, 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并通过多学科观点创造性地探询答案, 最终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二是强调科学研究重在通过发现塑造世界, 研究生教育依托学术前沿, 重在“培养领袖”。
通过办学理念的对比, 可以发现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都不约而同地把大学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提升相联系起来, 突出了大学教育的工具性和社会本位价值观。即便是耶鲁大学所培养的“合格公民”和“领袖人物”, 也是从国家的角度去框定的一个尺度, 远非源于训练思维和完善个人心智而欲达的“完人”的内在需求。如果说两所大学在办学理念上有差异的话, 那就在于两校服务政体不同, 发展阶段存在先后。南京大学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定位来自于国家科教兴国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背景下自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要求, 而耶鲁大学的“全球性大学”理念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所确定的一个更高的目标, 就是要把耶鲁大学作为改变世界和为全人类服务的工具。
三、学科特色对比
从现有规模看, 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科设置都较为齐全。南京大学文、理、工、医等多学科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基本属于文理见长的综合性大学。耶鲁大学的“综合性”则更强, 其学科覆盖面比南京大学更加宽泛。从优势学科比较看, 南京大学的物理、天文学、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化学等都属于“品牌学科”。耶鲁大学的法学和历史学在美国排名都是第1。在2008年《泰晤士报》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科排名中, 耶鲁大学的“文科与人文学科” (Arts﹠Humanities) 和“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s) 分别名列第5和第7。2008年, 南京大学只有7个学科进入美国汤姆森公司 (Thomson Reuters) 公布的“基本科学指标”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 简称ESI) 世界前1%的学科。它们分别是:化学、物理、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环境科学/生态科。耶鲁大学则有22个学科进入, 除上述7个学科之外, 另外15个学科分别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空间科学、社会科学、微生物学、植物/动物科学、经济学与商学、药理学/毒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跨学科研究、农业科学 (1) 。
学科对比情况表明, 尽管相关排名机构的分类口径、指标权重不尽相同, 但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学科气质”还是体现出极大的相似性, 主要在于两校的学科设置都较为齐全, 两校的文、理学科都为各自的优势学科, 两校的相对弱势学科都主要体现在工学方面。从发现差异的角度看, 耶鲁大学最强的学科在文科, 南京大学则在理科。耶鲁大学拥有南京大学所不具备的神学、林学、农学、药理学等学科, 且医学发展速度较快, 已经从2008年的美国排名第9上升到2009年的第6。南京大学的医学院虽然成立较早, 但由于种种原因发展滞后。经过整顿之后, 南京大学医学院在最近1-2年已经有较好起色, 但要上升到全国的前5则尚需假以时日。
四、综合实力对比
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可能很难量化, 但综合实力基本上可体现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包括学校的办学经费、建筑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从硬实力看, 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在办学经费方面, 2008/09财政年, 耶鲁大学的“捐赠” (Endowment) 收入为226亿美元, “全部研究费用支出” (Total research expenditures) 为4.767亿美元;“运作费用” (Operating Expenses) 为23.1亿美元。南京大学在2008年获得捐赠超过2亿元, 研究经费超过5亿元。在图书资料储备方面,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约492万册, 耶鲁大学约1250万册, 后者是前者的2.5倍。
软实力体现在学校的学科、队伍、生源、教学、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诸多层面。在这方面, 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都为各自的国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以最能体现学校软实力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两项指标为例。耶鲁大学被称为美国“总统的摇篮”和“学院之母”, 先后培养出5位总统和1位副总统, 其毕业生或者创办了众多著名大学, 其中包括普林斯顿、康奈尔、约翰·霍普金斯、哥伦比亚、芝加哥等著名大学, 或者担任许多著名大学的第一任校长。从南京大学的情况看, 南京大学在读学生在“亚洲大专学生辩论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国际英语演讲比赛”中连续夺得冠军。新中国成立以来, 南京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15万名毕业生, 其中包括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国家民盟主席蒋树声、外交部长杨洁篪、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等政界精英。根据中国校友会2009年2月公布的《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 1955-2007年间南京大学总计培养出56名院士、62名“长江学者”和10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科学家的摇篮”。
从科学研究水平看, 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差距较大, 但南京大学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从国际科学研究显性指标SCIE论文看, 2006年和2007年, 耶鲁大学发表SCIE论文9872篇, 南京大学为3725篇, 耶鲁大学是南京大学的2.65倍;耶鲁大学在顶尖杂志《科学》 (Science) 和《自然》 (Nature) 上发表论文分别为58篇和4篇, 南京大学一共只有5篇, 耶鲁大学是南京大学的12倍。但在SCIE论文被引用方面, 南京大学已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1998年, 耶鲁大学SCIE被引次数是南京大学的24.26倍, 但2007年下降到5.98倍。另据2008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News&World Report's) 的数据表明, 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最大的差距体现在耶鲁大学的教师科研水平和对世界各国学生的吸引力等“软实力”方面 (表2) 。这一方面表明南京大学科研的质量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巨大;另一方面也表明南京大学在国家重点支持下后发优势正在逐渐得到发挥。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usnews.com/sections/education/index.html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五、国际影响对比
近几年, 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都在实施国际化战略, 国际影响都在不断扩大。作为名声显赫的世界著名大学, 耶鲁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令南京大学无法望其项背, 这主要体现在包括国际学生、国际教师和国际化课程等主要指标方面 (表3) 。除此之外, 耶鲁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 (1) 国际化排名居前。2006年8月15日, 《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 (US News Weekly International Edition) 对全世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100所大学进行排名, 耶鲁大学名列第3。 (2) 国际化项目多。耶鲁大学教授的外国语言超过50种, 举办有“教育未来全球领导人”、“建立全球联盟”、“世界领导人高级培训”、“吸引世界顶尖学生和学者”等诸多国际合作项目。 (3) 国际政要访问多。包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等许多外国政要都访问过耶鲁大学, 莱文校长也曾经先后7次访问中国。 (4) 国际学生层次高。新加坡副总理兼律政部长尚穆根·贾古玛 (Shunmugam Jayakamur) , 土耳其前总理坦苏·奇莱尔 (Tansu Ciller) , 澳大利亚前环境部长 (David Kemp) ,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 日本前外务大臣、环境大臣 (Yoriko Kawaguchi) 和两位国会议员君·赛托 (Jun Saito) 、科塔茹·塔玛拉 (Kotaru Tamura) , 英国前欧洲投资银行行长 (Brian Unwin) , 智利驻美国大使 (Andres Bianchi) 等都曾经在耶鲁大学留学。
南京大学是我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和国际学术交流最活跃的大学之一, 国际化程度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 (1) 国际合作起步早。早在1986年, 南京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联合创立的“中美文化中心”就对中美两国的文化与教育交流做出开拓性的贡献。 (2) 国际人员访问多。近几年, 美国前总统老布什, 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 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赫尔佐克, 德国总理默克尔, 韩国前总统全斗焕等一大批国际政要先后来南京大学访问。2008年, 南京大学共接待来自世界著名大学、科研机构的来宾3000多人次, 有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校讲学访问。 (3) 国际学生潜力大。曾在南京大学留学的外国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担任了要职, 其中包括美军前北约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艾肯伯里等。 (4) 国际组织参与多。南京大学是“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21世纪学术联盟”、“大学校长国际协会”、“世界大学联盟”等国际大学组织的成员。 (5) 国际师生交流广。南京大学每年派出教师1500人次左右, 派出学生300人次左右。长期在南京大学工作的100多名外国专家覆盖法学、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历史、社会、管理、物理、化学、材料、电子、地理、建筑、医学、生物等多个学科。另外, 南京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共建7所孔子学院。
从国际影响的角度看, 耶鲁大学的声望为南京大学所无法企及, 这不仅体现在国际化显性指标数据方面, 更反映在深层次的学科水平差距。国际学生前往耶鲁大学是为了通过长期学习而获取学位, 学习领域主要分布在自然科学、管理、法律、环境、音乐等学科。相比之下, 前来南京大学的国际学生以学习语言、文化、人文、社会科学等为主, 这主要源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相比较而言, 理科、工科、医科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即便是在国内首屈一指的物理、大气、天文等优势学科, 它们所吸纳的国际学生也寥寥无几。由此可见, 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之间的国际影响差异实则取决于各自学科发展所能达致的国际前沿水平的差异。如果有朝一日, 国际学生纷至沓来南京大学长期学习理工科以图获得学位, 那时的南京大学才可能变成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学。
(资料来源:根据Some Facts&Statistics About Yale University, http://www.yale.edu/oir/factsheet.html等相关资料整理而成)
六、未来发展态势对比
通过南京大学与耶鲁大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 耶鲁大学自身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程度已经很高, 目前它的战略重点是继续推进其建设“全球性大学”战略, 也就是说重点是要继续提高其“国际化”程度。莱文校长认为, 耶鲁大学不仅要为美国作贡献, 还要为世界作贡献, 所以坚持推进“全球性大学”的建设步伐, 尤其是要提高对国际“顶尖教师和优秀学生”的竞争力度。同时, 他认为耶鲁大学必须加大对教学和科研的投入, 并主张美国高校的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持续的投入, 否则美国就可能在“生物医学”和“可替代能源技术”等方面失去领先优势。在行动方案中, 耶鲁大学已经启动“耶鲁大学明天” (Yale Tomorrow) , 计划在未来5年内投入35亿美元, 支持学校的课程和研究创新, 主要涉及的学科和机构包括“理科”、“文科”、“国际化”和“耶鲁大学学院”。“理科”重点资助“纳米研究所”、“基因和蛋白质中心”、“临床医学”、护理、生物、化学、物理、地质、环境等, 同时准备新建一家“癌症医院” (1) 。这些情况表明, 耶鲁大学奉行的依然是“追求卓越”的理念, 更加接近于南京大学的“扬优、支重”理念, 因为它的“文科”、“国际化”、“耶鲁学院”本身已经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值得一提的是, 耶鲁大学的技术学科虽然相对其他学科发展水平相对较弱, 但没有迹象表明它有大力加强发展工科的规划。
南京大学的“研究型、综合性、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未来一段时间, 南京大学将遵循“适度扩大规模, 着力提升内涵”的办学新思路, 加大改革力度, 创新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 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在2009年3月结束的南京大学第九次党代会上, 学校确定了“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 从现在起到2012年, 即建校110周年时, 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 文、理、工、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 学科整体实力达到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第二步, 从2012年到2022年, 即建校120周年时, 大部分学科在国内居于领先, 部分学科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若干学科方向达到世界一流,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师资队伍水平等若干关键指标要基本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 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校长陈骏教授在4月份向全校师生员工做的题为“学科优化升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报告中称, 南京大学的学科在朝着世界一流学科优化升级过程中要强调“五个重视”:重视基础, 强化学科的优势和特色;重视交叉, 扶持新兴和未来学科;重视应用, 满足国家战略需求;重视人才, 建立学科核心队伍;重视教学, 实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加强“国际化”战略方面, 他特别强调南京大学要继续扩大与国外大学的实质性合作, 要通过“学科特区”等组织形式继续加大从国外引进世界高水平师资和团队的力度, 对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在制定下一步中长期发展规划时一定要精心挑选一所或几所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参照和追赶的“标杆”和“样板”。
通过南京大学和耶鲁大学多维度的比较和分析可以基本判定, 中国的一流大学经过长期的积淀和发展, 尤其是在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连续10多年的支持之后, 办学实力有了较快发展, 某些方面在发展速度上甚至超过老牌的西方大学。这表明中国的大学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不懈努力完全有可能实现后来者居上。但是, 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到, 中国大学在冲击世界一流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的一流大学虽然已置身世界高端, 但它们并非是停在原地等待我们去追赶和超越, 而是心存强烈的忧患意识, 也在想法设法不断提升和超越自我, 且在许多方面都有开拓性贡献。这就告诉我们, 中国的一流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必将充满崎岖和坎坷。要想建设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的一流大学必须至少满足以下5个基本条件:必须拥有持续、稳定、充裕的资金支持;必须实施灵活多元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必须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学科;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学国际化战略, 同步了解国外一流大学在做什么和怎么做, 要提高教师的国际前沿意识, 提高课程的国际化程度, 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必须拥有发展智慧, 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审时度势, 找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突破口, 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
注释
1 根据2008年美国汤姆森公司 (Thomson Reuters) 公布的“基本科学指标”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 简称ESI) , http://www.thomsonscientific.com.cn/index.htm整理而成。
南京大学 篇5
【南京工业大学排名】南京工业大学特色专业-南京工业大学录取分数
线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理、管、经、文、法、哲、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于2001年由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原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15年的同济医工学堂机师科,均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雄厚的办学实力。学校拥有学院(部)26个,各类学生近3万人,教职工2800余人,高级职称近9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9人,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2人,江苏省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省双创计划入选者1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创新团队4个。拥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省重点学科8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1个、硕士专业学位点3个、工程硕士授予领域19个、本科专业73个。化学工程与技术获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支持。化学工程与技术、工业生物技术与医药制造、材料科学与工程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立项资助。学校具有留学生招生资格和教授审定权。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为根本。强化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着力构筑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获2010年“江苏省质量奖”。现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江苏省品牌专业6个,江苏省特色专业5个,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4个。200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2010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201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学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连续多年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坚持科技创新铸灵魂。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双轮驱动,构建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完整创新链,形成了广泛的创新创业的思潮。现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国家级平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20个。工大合并组建以来,承担纵横向课题6000余项,其中国家“973”计划项目7项、国家“863”计划35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3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各类科技经费总量达25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申请专利1574项,授权专利637项,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占总申请量的80%左右,专利的申请数量与质量位居省内高校前列。SCIE论文1633篇,2010年排名上升到47位,EI论文1565篇,排名上升到54位。学校坚持社会服务显活力。强化制度创新,大力推动知识资本化;“一园三区”建设大学科技园,助推师生创新创业;持续拓展发展外围,构建高校—政府—企业三螺旋体系。与无锡、泰州、宿迁等10多个地方政府全面合作。南京科技广场、连云港海洋工程研究院、盐城海洋产业研究院、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实体运行;与赫克力士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化工集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外大型企业院所战略合作,共建研发中心100多家。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成立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省级技术转移中心、紫金科技呼叫中心。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100多家学科型公司,以学校为科技支撑的常茂集团、中圣集团、康力电梯、九九久科技等公司成功上市,九吾高科、同凯兆业、工大数控等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学校加大对外开放办学力度,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英国、荷兰、意大利、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6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承担了数十项国际合作科研项目。邀请蒙代尔、阿龙?西查诺瓦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外籍专家来校讲学授课,教师公派出国进修、学生对外交流的规模层次不断提升,先后选派44名教师
和管理人才到地方政府或单位挂职、任职。学校先后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会议、全省教育改革会议上作为江苏高校代表作典型发言。中央和地方媒体多次专题报道我校改革和发展的成就。2009年11月29日,温家宝总理亲临学校视察。总理在讲话中指出:“这所大学很有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程、实验与科研都凸显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会被社会所需要,这种办学的方向也是对的”。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问题,抢抓江苏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机遇,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彰显产学研用结合特色,努力走出一条美国斯坦福和加拿大滑铁卢式的创新创业型大学发展之路,打造最适宜创新创业的高校品牌,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有特色高水平
创新创业型大学。
全国科技名词委访问南京大学 篇6
本刊讯2009年8月10日,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合作洽谈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刘青副主任、裴亚军博士,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朱刚院长、王玉珏书记及双语词典研究中心魏向清主任、王东波博士等参加了洽谈会。
刘青应邀对全国科技名词委概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听取了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关于语料库建设的情况介绍。会议认为,当前开展术语及术语学教育,加强术语及术语学研究,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会议商定,双方应寻找恰当时机,逐步推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会议赞成全国科技名词委提出的术语学学科建设的相关设想,并就术语学研究的队伍建设、术语及术语学教育,服务于名词审定和术语学研究的新技术应用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会后,全国科技名词委还就核心期刊建设事宜访问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cSSCI)。该中心王文军副主任、韩新民编审予以了热情接待。两位专家在听取《中国科技术语》刊物的简要介绍之后,提出了如下建议:(1)加强期刊学术规范建设;(2)逐步提高文章学术含量,增加期刊有效载文量;(3)从学科特点人手设置栏目,吸引专业读者群,提高读/作者重合率;(4)强化引文数据分析,实施有益于文献被引率的相关措施。
南京大学 篇7
南京大学本科招生办主任赵鸣透露,南京大学今年在全国招生总规模3200人,比去年减少200人。保密学专业是该校新增专业,在“信息科学类”中招生。
赵鸣提醒考生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南大实行远程网上录取。根据各省(区、市)考生报考情况确定调档比例或调档分数。第二,实行按志愿录取。南大专业录取设定分数级差,江苏省级差分为1、1、1、0分。第三,各省级教育考试院规定的加分政策,若符合多项加分条件,只取其中最高一项,且最高加分不高于20分。
(选自《扬州时报》2013-5-20)
南京大学 篇8
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 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 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 南京大学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成为中国首批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鼓楼、仙林、浦口三个校区, 现有28个直属院系, 各类学生总计近5万人。全校设本科专业85个,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 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0个, 博士后流动站28个,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 有国家实验室 (筹) 1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 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 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9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 加拿大皇家科学学院院士1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7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人, 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7人, 入选“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5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77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10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8人, 海外和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30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62人。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 南京大学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今日南京大学立志“创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 以培养各行各业的未来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 坚持“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方针, 进行了以“三三制”教学改革为代表的多方面探索, 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重要影响。
南京大学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 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南京大学发展始终, 成为南京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特色。一代又一代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 蜚声国内外学界。今日南京大学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为方针, 以“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 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指导思想, 调整科研布局、加强科研组织, 全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 将南京大学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一直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 与世界上众多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其中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 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实施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 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新的历史形势下, 南京大学大力推进各种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南京大学 篇9
陈骏校长 (以下简称陈校长) :我认为,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去年11月7日, 《文汇报》整理报道“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质疑“中国大学为何创新力不足”一事。钱老认为, 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都是人云亦云,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大学》:那么, 您认为我们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陈校长: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今年年初在英国皇家学会发表的讲话部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从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的诸多方面分析了亚洲, 尤其是中国,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性和需要克服的障碍。他认为, 中国有足够的资源去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但前提是, 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要强调批判性思维。“大家比较能达成共识的是, 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而且, 莱文认为,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保证东方崛起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力量。
无独有偶, 在今年5月份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 一些国外著名大学的校长也指出了中国大学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认为, 中国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 缺乏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认为, 中国大学课程设置以讲座式为主, 小组讨论的方式很少, 学生不敢提问、不敢质疑。
从以上这些谈话中可以看出, 缺少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瓶颈”。
《大学》: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呢?
陈校长:去年秋季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方案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哈佛大学是世界上实施通识教育最成功的大学之一。1945年, 通识教育之父詹姆斯·布赖恩特·科南特系统地提出了通识教育四大目标:有效思考能力、有效沟通能力、恰当判断的能力和对价值的认识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他们推出了七大类课程。半个世纪以来, 这一思想成为美国众多名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影响深远。2001年“9·11事件”之后, 哈佛大学针对国际形势的新发展, 开始了长达七年之久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大讨论, 最终于2009年秋季开始正式实施新方案。新方案从原来的七大类课程改为八大类。
从这八大类课程可以看出, 原来的四大目标在新方案中并没有削弱, 而且更加具体化;新方案中完整覆盖“人类基本知识类型”的原理也没有变。新方案有四大特点:一是更加强调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二是关注现实问题, 淡化传统经典的“博雅”教育成分;三是强调科学教育, 加大通识课程的深度;四是强调多元价值观。此外, 新方案中通识教育目标的表述更加明确了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视、对了解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的重视。新方案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教育——一种在自由质疑精神下进行的, 不需要顾虑教育论题是否恰当或者是否有职业用途的教育。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动摇陈见”, 是使“习惯的”变成“不习惯的”, 揭示隐藏在表面之下与之后的东西, 帮助学生摒弃原来方向并找到确定新方向的方法。从而教会学生质疑陈规, 促进自我反思, 训练批判性的、分析性的思考。而这些正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相对不足的。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效果如何呢?他们曾对文科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研究发现, 该校文科学生从大一到大四一般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称为“二元论阶段”, 认为事物都可以截然分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两类, 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找到那个好的或正确的答案。第二是“多元论阶段”, 认识到事物不是可以简单地分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两类, 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 因此无所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因而往往失去前进的方向。第三是“相对主义阶段”, 认识到虽然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找到多种解决办法, 但在给定的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的办法。因此, 判断事物好坏、对错要基于一定的条件, 要确立一定的标准, 这实际上是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标志。第四是激动人心的“付诸行动阶段”, 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 进一步将自己的认识上升到理想层面, 即能够应用知识于现实问题的分析, 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并矢志不移地去追求。
《大学》:南京大学是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
陈校长:我们于2009年9月在一年级新生中开始启用新的教学模式。这个新模式被简称为“三三制”模式, 即实行“三个培养阶段”和“三条发展路径”。
“三个培养阶段”是指本科生在四年当中要经过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三个阶段。其中, 大类培养阶段由新生研讨课计划和通识教育计划两个部分组成;专业培养阶段由学科大类平台课程计划和专业课程计划两个部分组成。学生完成通识教育阶段规定的学分以后, 选择一个专业领域, 先进行跨学科的专业基础培养, 再进行深入的专门领域的学习。
“三条路径”是指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阶段规定的学分之后可以在“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学术类、就业创业类”三条发展路径中自由选择其中的一条, 执行个性化的课程计划。选择“专业学术类”路径的学生将执行按照本专业研究生的能力要求设计的培养计划, 包括参加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参加教授课题、参加“顶峰课程”学习;“跨专业学术类”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本专业准出和新专业准入的学分和考试条件后, 可以修读第二学位。就业创业类是为了满足一部分有志于及早投入社会实践的学生需求, 培养其创业、就业能力。
《大学》:“三三制”模式和以往的教学模式有什么区别?
陈校长:“三三制”模式背后的原理, 概括来讲就是“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教育思想, 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条。
特点之一是新生研讨课与“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共建、互补。新生研讨课是实行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计划的功能, 与国外同类计划相比有所不同, 它部分地发挥着通识教育的作用。我们的教师多数是在专业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能够开设高水平通识教育课程的人很少, 一下子很难构建覆盖文学艺术、中外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伦理等人类知识各大领域的理想的课程体系。为此, 我们鼓励教师发挥特长, 以灵活多样的新生研讨课形式为起点, 逐步过渡到通识课程, 最后发展出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去年, 全校开设71门新生研讨课, 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我感到, 新生研讨课的意义, 在于让学生转换学习方法, 弥补在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接受的应试教育的不足, 并为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心理准备。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 学生们几乎成了考试的“机器”, 习惯于被动地死记硬背书本上的固定知识。新生研讨课则让这一切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逐步形成;师生关系在互动中变得更加民主和平等;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得到加强, 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发生根本性转换。
特点之二是继承与发扬我国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比例调整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存在一定联系。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过程还没有完成, 产业结构仍然以制造业为主。所以, 中国大学专业教育的经验要继续发扬下去。我们在积极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模式接轨的同时, 还高度重视在专业教育上形成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层楼”教学模式的经验, 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我们的做法是:在第一阶段 (大类培养阶段) , 要求学生完成必修的基础课, 作为最低限度的“准入”课程;在第二阶段 (专业教育阶段) , 为学生准备深厚的专业基础课作为“准出”课程;在第三阶段 (多元培养阶段) , 为选择专业学术类的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专业课程, 为学生的专业发展留出空间, 确保我们的毕业生“基础厚、能力强、素质高”。
特点之三是着力培养学生的优异个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 也是克服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弊端的关键。教学模式既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异个性, 又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实际需求。学生在四年期间, 有三次自主选择的机会:第一次是按照学科或专业大类招生, 让学生自主选择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第二次是制定“专业准入准出标准”, 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教育主修方向, 第三次是建立“人才培养分流机制”, 让学生自主选择未来发展路径。正是通过这些选择, 确保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 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和愿望来学习。另外, 我们还通过优化教学内容, 缩减课程总学分和必修学分, 增加自由选修学分,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
《大学》:就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而言, 您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着力点是什么?
陈校长:通过改革实践, 我们深切地感受到, 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定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艰辛的努力,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第一, 教师的观念转变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那样,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首先, 要转变教师观念, 要把认识统一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上来。把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放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位置上, 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举措, 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那么, 究竟什么叫批判性思维呢?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认知方面往往具有几方面的能力:一是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数据、评估证据的能力;二是鉴别事实与个人主张和逻辑判断之间差异的能力;三是能够发现普遍规律, 并评价其逻辑严密程度的能力;四是正确、清晰地进行推理, 并有效解释结论的能力。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在情意方面也会有很多特点, 比如不草率、不盲从, 对问题深思熟虑;保持好奇和质疑的态度;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歧视的存在, 注意克服这些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能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理性地看待各种观点, 理解他人, 愿意修正自己的观点。显然, 批判性思维的要求与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理念具有很大差异。
其次, 着力培养教师的跨学科能力。众所周知, 我们的教师都是在专业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 而且现代学科体系的引进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因此,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师自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知识观”, 改变旧的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 扩大知识面, 发展跨学科的研究与教学能力。
第二, 改革课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全面学习前苏联专业教育模式, 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完整性, 致使课程总量过多, 课程门类划分过细、过专。我有一次在与我校地理系78级校友聊天时了解到, 他们觉得四年中最有意义的课程是基础课和实践课程, 多数专业知识在今天都已过时。这反映出我们的“知识观”需要改进。世界一流大学关于“知识”的概念重在发现知识的过程, 而发现知识的过程在教育目标上的体现则是批判性思维的技能。事实上, 如果解决了关于“知识”概念的问题, 课程内容的前沿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 我们目前做法是通过新生研讨课计划、通识教育课程计划、以及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等举措, 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权威、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下一步还要完善“三三制”的课程体系, 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计划”的投入, 建设形式多样的“大四顶峰课程”, 改革和充实大四实习内容, 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融合, 使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时, 具有明确的学术目标、人生目标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是相辅相成的统一的有机体。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看, 他们之所以能够通过较少的课程门数和较少的课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主要在于教师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以及与之相符合的现代教学方法上。以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中一门“伦理推理”课为例。该课是300人以上的大课, 共12讲, 每一讲在40分钟左右 (时间并不固定) 。教师以假设的伦理悖论开始, 请学生充分辩论, 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摆出历史上早期伦理学家的相关观点。接着又会引出新的悖论, 再讨论、再辩论、再摆出另一个相关伦理学家的观点, 并不失时机地结合历史上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课程结束时, 留给学生的不是零散的伦理学理论, 也不是完整的伦理学体系, 而是伦理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与社会实际问题的关系, 哲学家是如何“发明”哲学理论的, 对于伦理悖论应该如何运用逻辑推理和辩论的手段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等等。这样, 短短的12课时 (另外还包括学生的自学) 完成了我们通常需要两个学期 (64学时) 才能完成的伦理学“知识”覆盖面。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值得我们研究。
《南京!南京!》中的静默 篇10
在这部电影中静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这与“逗号”“分号”“叹号”等标点的作用有偶然的相似处。在伏击日本兵的段落中, 激烈的枪声、爆炸声弥漫在画面中长达几分钟, 之后声音突然中断, 接着我军战士的欢呼声。虽然只有短短4秒的静默, 但是起到了调节影片节奏的作用, 稍微缓和了之前的紧张气氛, 给观众一个喘息的时间, 同时也更强化了双方对战的激烈, 这便是类似“逗号”的停顿作用。所谓“分号”, 是指叙事上的连贯作用, 还是在伏击这个段落中, 当我们的战士还沉静在胜利的喜悦中时, 一声响彻天空的刺耳的警报声让大家顿时安静下来, 在接下来经将近一分钟的时间, 镜头在陆剑雄和众战士之间切换了两次, 所有的人都是表情凝重, 没有任何的言语交流, 只有渐渐远去的警报声和愈来愈近的坦克声。这样的静默过程实际上是心理斗争的过程, 是叙事上的一个分割点, 为接下来众战士的两种不同举动做了一个隐秘的交代。当“散了吧”三个字从陆剑雄嘴里说出来, 我们看到有出于本能的逃生者, 也有继续战斗的英勇者也就不足以疑惑不解了。再如姜老师和角川阁楼相遇的这一段戏中, 只有角川说了三句话, 姜老师与他的回应只是靠点头, 递东西这两个简单的动作完成, 姜老师始终处在一个静默的、被动的状态, 以及后来影片卡车救人段落中角川和姜老师几次无言的对视都是为姜老师要求角川射杀自己埋下了伏笔。在这部电影中, 静默最常见的作用便是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就如同“感叹号”一般。影片开始部分, 当教堂的大门被推开时, 所有中国人都保持着一种静默的状态, 没有人因为惊恐而放声大喊, 只有缓慢的后退和缓缓举起来的手, 这是一种超越言语的表达恐惧的方式。再如挑选慰安妇的这个段落中, 当小江第一个站出来, 随后有一个接一个的女子从队伍中走出来, 没有哭泣声, 只有顺着脸颊流下来的眼泪, 默默地传达着一种屈辱、无奈和牺牲。这种无声的表达反而让观众感觉到比声音更强的力量, 使得画面的内在情绪与观众的心理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契合。
静默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就如同“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声”一般, 以“无声”衬“有声”, 以“动”衬“静”, 是静默表意的一个常用方法。在陆剑雄等人被俘段落中, 目睹了很多人遭到惨杀, 再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时, 陆剑雄毅然走了出来, 随后是一个人、两个人……, 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 是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 也是一种情绪的积累, 最终爆发为所有的人一致高呼“中国不会亡”, 这是从“此时无声胜有声”转变为真正“声音”的过程。再如唐先生被杀的段落中, 唐先生被绑在木桩上, 伊田则是先踱步再背对着唐先生站定, 伴随着同时出膛的几颗子弹, 唐先生的身体向前倾倒, 这“动”“静”的结合更加衬托了伊田的心理状态, 对于这样的一场杀戮他还是伴有人性的思考的, 但是那样的一种环境让他无法正常的面对。再如面对被屠杀的时候, 小豆子和陆剑雄四目相对, 嘴角轻轻的上扬, 这一细微的动作恰好反映了他们面对生死时的那种淡定。因此这里所提到的静默是通过声音和动作带来的一种心理上的感觉, 并不是局限于无声即静默这样的一个出发点。
南京医科大学 篇11
南京医科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高校。学校始建于1934年,时名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42年8月,由国际著名人体寄生虫学家、中国人体寄生虫学奠基人洪式闾教授领导成立的寄生虫学部开始招收研究生。1957年,学校由镇江迁至南京,正式更名为南京医学院。1962年,学校被列为全国首批改为六年制的医药院校之一。1981年,学校被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如今,南京医科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医、药、理、管、法学等学科,并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等医学院校。
南京医科大学有两个校区(五台校区和江宁校区)。目前,全校各类全日制在校生已达1万多人。江宁校区位于南京市江宁大学城,总占地面积近1500亩。目前,二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校区内教学设备一流,生活设施完善,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已经入住。江宁校区的建成标志着学校向实现教育现代化、争创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院系设置
南京医科大学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医政学院、第一临床医学
南京大学 篇12
1 加强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孵化器通过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办公、生产、技术研发、投融资服务、人才开发、信息交流等的发展环境, 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 帮助创业企业实现与资源、市场的链接。它就象肥沃的土壤一样, 滋养着一批科技的种子, 使它生根发芽并不断茁壮成长。实践证明, 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提升国家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高成长性技术企业及企业家的重要载体, 成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创新源。
(1) 孵化器服务能力的提升将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需要技术要素, 还需要试验平台、人才、资金、中介服务等其他要素。孵化器作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拥有必要的现代化研发设施、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其综合服务能力的增强, 将直接推动产、学、研的合作, 使科技与产业较快地衔接,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2) 孵化器服务能力的提升将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普遍存在有技术, 但人员少、资金匮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问题。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各种服务和指导, 帮助中小科技企业提高技术开发能力、提高管理经验、开拓市场, 使大量科技成果能快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创业指导、开展各种培训等服务措施, 提高创业企业经营者素质,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 快速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3) 孵化器服务能力的提升将促进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
科技企业孵化器将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创新资源及要素凝聚到一起, 为技术创新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作为创新资源的聚集地, 孵化器服务能力的提升, 将起到技术创新增效器的作用, 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
2 我国孵化器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科技部于2001年制定并发布了《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五”期间发展纲要》和《关于“十五”期间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意见》;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出台, 提出了孵化器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推进措施, 要求各地加强孵化器建设, 逐步完善孵化器功能;地方各级政府也相应出台了扶持和鼓励科技企业及孵化器发展的政策措施。经过20年来的发展, 全国目前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有近600家, 其中国家级16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快速发展, 有效地调动和整合了社会的创新资源, 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吸引和聚集科技人才, 带动了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 成为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力量。
(1) 孵化器投资模式多元化、体系呈多样化
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由较早以政府投入为主向社会投入为主的转变, 投资主体已经延伸到高校、科研院所、经济开发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机构, 多元化投资格局逐步形成;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民间各种资本的催化下, 一个形式多样的孵化器产业体系逐渐形成, 由最初单一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发展为各类专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多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 孵化器体系日趋完善。
(2) 管理模式逐步市场化
科技企业孵化器较早大多实行政府投入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在孵化器发展过程中, 这种模式造成的融资来源缺乏、自身造血机能缺失、运转效率不高等问题逐渐凸现。随着新经济社会的发展, 目前, 大部分科技企业孵化器则演变成了现代企业, 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 大大提高了管理效能。
(3) 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日益显现
随着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在各类科技孵化器的催化下不断涌现;同时随着孵化器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产生了各类产业集群, 促进了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更合理、劳动就业更充分, 也培育和发展了区域税源经济。
从总体上看, 当前科技企业孵化器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 孵化器的数量与质量远不能满足经济与科技发展要求, 基础设施与孵化功能还有待完善,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特别是孵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而言存在以下问题:
(1) 服务能力亟待增强。大多数孵化器比较注重对硬件设施的投入, 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创业企业的生长环境, 满足了创业企业的增长需求, 在服务上仅以提供场地、物业管理等常规服务为主, 其收入也主要依托房租收入和政府的各种补贴;而对孵企业所急需的管理服务不够, 孵化资源整合不够,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尚不完善, 服务的深度、精度不足, 孵化规模与服务能力难以匹配, 深层次服务收入或创业风险投资回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高, 孵化器光有量的扩张但却缺乏质的突破, 尤其是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孵化器服务品牌还不够多。
(2) 功能定位出现偏差。孵化器是以孵化科技企业为宗旨, 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创新载体和公益性创业服务机构, 其根本目标就是要服务于科技型、初创期的中小企业。但在实践中, 一些孵化器的主管部门或主要决策者过于重视眼前利益, 把孵化器作为直接的经济创收部门, 使孵化器及其管理者肩负招商引资的重任, 着力于引进具有经济规模或盈利能力的大企业, 而忽视了对创业“种子”和小企业的引进、孵化, 忽视了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功能定位;有的由于孵化器基础设施投资和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 导致大量空间的长期闲置, 一些孵化器不得不向非科技型企业出租或出卖场地, 从而使孵化器变相成为出租房屋的写字楼。这些都影响了孵化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 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孵化器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孵化器的建设发展缺乏科学的分析预测和规划, 部分区域未能根据各自的区域优势或特色进行孵化器建设规划, 从而形成重复建设、功能区分不明显、专业化程度不高, 导致同一区域内不同孵化器存在同质化竞争;另外孵化器与开发区分工不明确, 孵化器面临开发区对科技项目、资金、创业者等创业资源的竞争;在鼓励政策方面支持孵化器和入孵企业的政策仍显不足, 已有的政策难以落实到位。这些环境的改善将直接影响到能否形成一个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3 提升孵化器服务能力是促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
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关系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对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器, 几年来不断克服发展中的“瓶颈”, 发挥区域优势, 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抓手, 努力拓展孵化服务功能、提高孵化成效, 服务品牌不断涌现, 形成了“多元化、多模式、专业化”发展的成功典范,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效, 这将对各类孵化器的整体进步与发展起到指导和促进作用, 对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孵化器的体制、机制创新有积极作用。
3.1 园区发展成果丰硕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由南京大学和鼓楼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 并联合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工程学院8所驻区高校共同组建, 于2001年5月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充分发挥了区域优势 (鼓楼区为南京市核心主城区) , 科技人员密集、高校科研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等优势, 多年来坚持产学研一体化, 以完善园区服务为抓手, 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 培育和引进了一大批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企业。截止2008年, 入驻企业数831个, 注册资金合计达315 055.4万元, 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新材料、环保技术等为主的特色产业, 已成为江苏省及南京市“十一五”期间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软件基地”是南京市五大软件基地之一, 被列入南京市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其产业化特色园区“江苏工业设计园”是南京市现代服务业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之一, 并被列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资料来源:南京大学—鼓楼国家大学科技园
3.2 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园区建设特色鲜明
南大科技园是由“九校一府”共建, 在全国大学科技园中算是参与共建的院校最多, 学科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非常明显的科技园, 但也加大了园区的管理难度。为此科技园确立了“政府规划引导、园区统筹协调、院校科技支撑、市场主体运作”的运行机制, 成立了由政府和高校人员共同组成的科技园管委会, 充分发挥政府的“粘合剂”功能和共建高校的群体优势, 建立 “九校一府”协同配合的新型管理体系。
针对参与科技园的高校多、体量大、涉及面广、事务庞杂的特点, 结合鼓楼区地处城市中心区、闲散土地缺乏的实际情况,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从创建初始就确立了汇聚社会资源的发展思路, 以“政府扶持、院校共建、企业参与”的方式,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了政校企三方结合, 多元投资, 联手推进科技园建设的格局,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园区建设有四种模式:一是政府支持, 打造科技示范街。鼓楼区政府非常重视并大力支持科技园建设, 先后投入2 000多万元开发广州路科技街, 建设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基地, 使之成为江苏省第一个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 并建成南京高科技专利创业园。二是高校投入, 兴建大学科技城。新模范马路科技街两侧的南京工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抓住教学基地向郊区转移的契机, 规划在老校区建设集教学、科研、孵化为一体的科技孵化楼宇, 在新模范马路周边地区建成“大学科技城”。三是国企加盟, 建设科技创业园。科技园抓住企业厂区搬迁、结构调整、拓展业务的契机, 引导企业加盟科技园建设, 由区政府政策扶持, 科技园提供园区管理和综合服务平台, 如南京长江机器集团有限公司利用老厂区投资建设长江科技园。四是民资介入, 开发软件精品园。如世界之窗科技软件园是由民营企业南京顺天实业总公司开发建设, 将一个破产的洗衣机厂改造成了一个纯园林、大景观、开放式, 集技术创新、企业孵化、企业家培育于一体的高新技术园。目前, 科技园建成了多个与区域经济特点结合紧密的特色鲜明、功能齐备的专业孵化器和创业园, 总孵化面积达41万平方米。
3.3 创新服务模式, 着力提升综合服务效能
科技园不仅要为科技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更重要的是建立促进企业孵化发展的支撑系统, 满足初创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金、信息、人才、管理等要素的迫切需求。为此, 该园借助其政、校、企紧密结合的优势, 有效链接起政府、高校、企业、市场的互补性资源, 不断健全、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深化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 积极营造一个“背包创业者” (指除了高新技术外, 在经营、资金等方面都是空白的创业者) 的天堂。
(1) 打造投融资服务平台, 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于2005年9月在全国首创了南京国际高科技风险投资服务园 (南京软件产业投融资中心) , 以此为载体建立了科技企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 由科技园免费向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办公区域, 并通过定期组织企业和投资商的对接, 组织高校科研项目与资本对接, 组织企业接受风险投资方面的业务咨询、商业计划书制作和项目包装, 建设企业库与项目库, 引导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对中小型科技企业进行风险投资, 扩大企业资本规模, 促进园区在孵企业快速成长。截止2007年引进了5家常驻风险投资机构, 与科技园签约合作的风险投资机构有12家, 引入风险资金1 570万美元, 风险投资服务园的社会影响日益增强。同时科技园通过“政银企联动机制”, 形成银行、担保公司、境外融资机构三方合作体系, 面向科技型企业开展企业贷款和项目融资, 多家企业从中受益。目前与科技园合作的商业银行已达5家, 与科技园合作的担保机构有3家, 境外融资机构2家, 截止2007年底数十家企业共获得银行贷款近7 530万元人民币。
(2) 提供服务保障平台, 创造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
1) 开通创新基金申报绿色通道,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双高双软”和各项基金申报服务工作, 为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区各级行业或项目基金支持提供便捷渠道。在这些基金的支持下, 一大批科技园区企业取得了瞩目的科研成果, 数百个项目被确立为国家、省市各级重点发展计划, 2007年获得各类基金逾5 000多万元, 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 制订鼓励政策, 鼓励企业快速发展。
为了鼓励科技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 有力推动了科技园的建设和企业的发展;同时还在区“科技三项费用”中设立“软件产业发展资金”, 用于扶持在软件行业中具有先进性、规模化和竞争力的软件企业发展及重大科研项目研究。区政府还设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基金”, 优先为科技企业创业、开发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对列入省、市、区重点科技发展项目的科技企业, 实行贷款贴息。共建高校也作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决定》, 颁布了《科技成果转化暂行规定》等, 为在孵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3) 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加强对各类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为了适应科技园内科技型企业在发展中对人才与信息的需求, 发挥大学科技园的内在优势, 科技园积极搭建人才与信息交流平台, 吸纳海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加盟, 建成多层次企业人才引进服务体系:一方面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十多家软件培训机构, 组建成科技园软件培训联盟, 同时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人才培训基地, 使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南京甚至全省一流的科技人才培训与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紧缺人才培训项目的孵化基地、能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培训运作载体;另一方面加强与共建高校合作, 帮助企业直接进入高校开展人才招聘专场活动;第三, 加强与省、市、区人才市场、职业介绍中心紧密合作, 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 帮助其引进高级管理者、职业经理人、职业技术能手等人才;第四, 建立海外人才及项目服务平台, 与市人事局外国专家局合作, 为企业提供海外宣传推广、海外智库建设、海外人才引进、项目合作信息收集与对接等服务, 同时为入园企业提供人才招聘、人才租赁、人事代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一条龙人才管理服务。
(4) 建设科技合作服务平台, 为园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1) 构建实验及检测服务平台,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共建高校与驻区科研院所在设备、技术方面的资源优势, 建成了江苏省首个专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实验及检测服务的公共实验与检测服务网, 汇集了数字通信与仿真、模具加工、生物化工、材料检测等14大类共600余种检测设备, 其中部分设备的检测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对入园企业优先优惠有偿开放。该网络的建成一方面可以提高共建高校及科研院所现有的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另一方面可减少企业在购置实验设备方面的支出。
2) 建立成果转化中心,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渠道, 通过省、市各类招商平台和途径, 积极帮助高校科技成果争取发展条件, 为投资商与高校科技项目之间架设桥梁。同时建成了“高科技专利创业园”, 将高校、科研院所和个人中的专利技术成果集中展示发布, 建成高科技成果征集、包装、交易、创业的综合平台;并利用南京专利网对专利成果进行广泛推介, 举办专利成果集市和专利创业讲座, 搭建常设性科技成果交易平台。
3) 加强校企技术合作, 在园区企业中建立博士后工作室。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共建高校合作, 根据企业项目需求, 由高校博士或教授等高端人才带领相关科研人员在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室, 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 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民营企业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 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推进科技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5)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提升服务效能
1) 成立企业家协会, 促进企业间交流与合作。
为了加强园内企业的沟通、协作,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园区企业家协会, 目前协会按会员企业的行业特点划分为软件行业、电力自动化行业、生物医药及新材料行业三个分会。协会通过举办各种企业家沙龙、学习培训、经验交流、技术合作和学术研讨等活动, 为成员企业间搭建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依托会员企业在国际国内的业务渠道, 建立市场拓展服务平台, 建立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代理和分包关系, 形成分工协作的产业链和集团军的规模优势。科技园企业家协会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园区企业家的“一个广阔的大平台、一个沟通的大桥梁、一家体贴的服务社”。
2) 培育和发展中介机构, 构建社会化综合服务平台。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积极引入咨询、会计、资信评估、市场代理等各类中介服务业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同时科技园也与四家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作, 成立了科技园律师服务团, 由律师服务团各成员单位的资深律师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 共同合作为园区企业提供合同、劳动、知识产权、公司重组等法律事务方面的服务。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和发展,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已日益成熟, 孵化成果丰硕, 主要得益于其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该园现已逐步建成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 形成了电子信息、工业设计、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 一批以传统学科资源为基础、以优势产业为主体、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也已初具规模, 促进了区域创新实力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摘要: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社会公益型科技服务机构, 是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实践证明, 孵化器在提升国家或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孵化器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 如孵化器数量与质量远不能满足经济与科技发展要求, 特别是孵化规模与服务能力不匹配, 孵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孵化器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孵化器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并对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作在加强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方面的做法进行了剖析, 以期对当前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建设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孵化器,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与自主创新[J].安庆科技, 2006 (2) :32-35.
[2]孔德涌.科技孵化器的回顾展望[J].中国软科学, 2007 (11) :4-10.
[3]王志文.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8 (5) :40-44.
[4]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新技术发展中心.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报告[R].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5]赵杨.加强孵化器建设提升地区自主创新能力[J].当代经济, 2007 (9) :106-107.
【南京大学】推荐阅读:
南京财经大学06-26
南京理工大学10-25
南京邮电大学光学10-21
南京大学工作汇报08-20
南京邮电大学算不算重点大学10-26
《南京师范大学报》08-31
南京大学招生宣传05-26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期末07-03
南京工业大学试卷07-16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