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理工(共7篇)
广东理工 篇1
2015年高考的铃声刚刚结束不久, 众多考生还将面临人生的另一个重要决择———到哪一所大学读书。近日, 广东省教育厅网站公示了今年四所高等学校的名称变更信息 ( 广东药学院更名广东药科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更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医学院更名广东医科大学、仲凯农业工程学院更名仲凯农业工程大学) , 再一次将 “高校更名”的话题掀热。获悉后, 本人如骨鲠在喉。
一、广东的医学本科院校明显过多
有中山大学医学院 ( 原中山医科大学) 、暨南大学医学院, 深圳大学医学院、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药学院、广东医学院等。这次如果广东药学院、广东医学院也成功升格改名为大学, 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奇怪的格局, 广东所有的医学院都升格成了大学, 医科高校层次类型严重打乱, 没有梯度, 全部挤到金字塔的顶端, 从而失去科学性。
其实, 这几年由于医患关系恶化, 看病难、看病贵、学医时间长、学习难度大、医生工作量艰巨, 收入低而且转行难等原因。使得医科院校招生难的现象尤为突出。从录取情况来看, 农村生源过量, 相比城市生源来说, 来自农村的学生刻苦耐劳, 考试通过性高, 但是由于视野不足及经济基础的原因, 所以发展后劲要差很多。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 简称 “广医大”。如果广东医学院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必然导致二校简称雷同, 引发更名背后的利益之争。而广东医学院远在湛江市, 近年才到东莞市设置了一个分校, 如果也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 有误导信息不对称或边远地区学生的嫌疑, 使其相信广东医学院的办学地点在广州市。所以我们认为广东医学院更名是 “搭名校便车”的行为, 如果通过, 会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广州医科大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更名永远在路上
广东民族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 4年间, 改了2次名) , 现在又要改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可以说广技师是近年来全国改名最频繁的大学。更有意思的是校名中 “技术师范”这四个字是一个自创词, 矛盾又生拼硬造, 有皇帝新装的意味, 很不适合进入大学的校名中去, 因为大学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校名更改也是过于频繁, 就算这次教育部通过了上述二所学校的更名, 但其更名的事情也将远未结束, 从两校一贯作风和发展历程及目的性来讲, 不久的将来它们也将再一次申报更名, 一直到彻底去掉师范和农业二字为止。这种运用蚂蚁啃骨头的技巧, 牵着教育厅鼻子的做法屡试不爽的。
三、学校缺乏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来, 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名称进行了规范限制, 学院升为大学必须具备七个条件。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改革, 特别是高校扩招后, 广东好多高职高专、独立学院都达到上述条件, 万人学院比比皆是。这些高校大楼多, 大师少、缺大气, 当然更缺的是核心竞争力。而优势学科和专业建设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如哈佛大学的商学、政治学; 牛津大学的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正是这些优势学科的科研实力支撑了这些世界一流高校的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而我们的省属高校最缺的是核心竞争力, 当然此次公示的四所高校都没有在国内有特别影响力的专业学科。
综上所述, 以上四所高校从各方面讲, 当前都不够条件单设为大学。除此之外, 他们都有一个通病, 由于凑面积, 拼硬件, 校区都不够集中, 过于零散。所以我强烈建议在以上四所高校的基础上, 扬长避短, 合并创立二所国内高水平的大学, 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主体与广东药学院合并组建 “广州科技大学”, 以仲凯农业工程学院为主体与广东医学院合并组建 “广州理工大学”。
大学在于强, 在于精, 而不在于多。广州虽说高校数量众多, 但知名高校数量极少, 纵观形势, 高校合并也是大势所趋。我们希望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 能协助广州的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及创造就业。处今日各地, 皆有科技大学、理工大学之时, 而广东独无, 譬如居中古而摒弃舟车, 其动辄后于人, 必矣! 而新组建的 “广州科技大学”做大做强、走内涵式研究型发展道路, 参照 “香港科技大学”模式。新组建的 “广州理工大学”, 走综合型大学发展道路, 参照 “武汉理工大学”模式。这二所新组建的高校 “一红一蓝”, “相互支持又相互敌手竞争, 包容天下, 相得益彰”, 就像新广州的两翼, 平衡式展翅翱翔蓝天。这样广州也终将拥有自己的理工大学和科技大学。
睿智之士, 人微言轻, 却是真正洞察世界高等教育大势巨变的。通过组建 “广州科技大学”和 “广州理工大学”, 是以新思维和新机制筹建的二所新型大学。它们都以理工学科为主, 兼有医学, 管理学科, 借鉴国内外大学的成功经验, 以国内一流的标准组建每一个学院和专业。唯改革方能实现夸越式发展, 主动出击, 组建二所国内一流高校, 战略意义非凡, 这对广东的高等教育影响深远, 也是广东高等教育多年发展、改革, 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并可解广东高等教育战略之困。国家的未来、广东的未来, 取决于教育, 作为广东高等教育改革的 “试验田”, “广州科技大学” 和 “广州理工大学”承载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优质、多元、国际化的强烈期待。发展战略, 是高瞻远瞩, 是当下实力上努力来的, 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更是为了承担起一份责任, 为了广东更好更有利的发展。这也是响应广东自贸区的设立, 我们教育界呼应的一件最有标志性事性, 必将载入史册!
摘要:组建“广州科技大学”和“广州理工大学”。唯改革方能实现夸越式发展, 这是广东高等教育多年发展、改革, 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并可解广东高等教育战略之困。
关键词:优势学科,核心竞争力,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汉邦.论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北京教育 (高教) 2012年06期
广东理工 篇2
学校设有中山和南海两个校区。主校区坐落于伟人孙中山故里中山市风景如画的五桂山风景区,占地1000余亩。校园青山环抱,绿荫掩映,优雅静谧,是环境优美的绿色学校。学校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同时是广东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办公室挂靠单位。
学校设有人工智能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物联网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标准化学院)、机器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律与行政学院(健康产业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等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1.27万人。
广东理工 篇3
关键词:法律诊所,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个案项目
诊所式法律教育进入中国法学教育领域至今, 为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引进法律诊所这一教学模式虽然从时间上要晚于本科院校, 但是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的特点, 使这一教学模式在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中开出了的新的花朵。在教学实践中, 从理念贯彻、课程编排到教学资源安排等等也存在本土化的问题。因此如何借鉴国外以及本科教育的成功经验, 应对当下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中的问题, 取得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突破, 将会是本文主要要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教育概况
法律诊所教育 (或有称为诊所式法律教育, 临床法律教育) , 在我国起步的时间较晚。2000年,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国内著名本科院校首先引进了法律诊所课程。法律诊所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 其后在短短的两三年内, 基本所有国内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和政法学院都设立了相同或类似的法律诊所课程。历经15年, 在中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网注册的会员学校已经发展到将近150所。 (1)
与绝大部分本科院校接受基金会资助建立法律诊所的模式不同, 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教育的起步时间更晚。且诊所创办的资金多来自于校级项目或者专业建设经费。多数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是由接受过本科院校法律诊所教育的青年教师为主体创建的。学生在个案办理与仿真实训中培养了法律工作者的执业能力, 这一点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谋而合。
我国的高职法律人才培养正处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2) 的背景之中,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职教育应当“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法律专业设立之初, 其高职教育的特性并没有得到突现。很多课程都是照搬原来的本科课程体系, 再加以简化。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法律事务专业自2006年开始招生,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法律辅助型人才为目标。在9年专业建设中, 本专业发展出了“一个中心, 两个结合” (3) 的人才培养模式。而2009年设立的法律诊所就是我校法律事务专业对于高职法律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经过5年的发展, 法律诊所成为了法律事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在诊所内部, 通过“导师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在诊所学员对外“接诊”时, 导师始终隐于幕后, 通过案件策略会、总结会和个别指导实现对学员办案质量的控制。同时, 法律诊所的教学方法也逐步辐射到单项部门法的课程中, 教师也乐于在部门法教学中适用这一“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方法。
二高职院校法律诊所面临之问题
法律诊所作为新兴的法学职业教育模式, 在从国外移植到中国国内时, 即已面临着很多问题。而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借助法律诊所来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 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从法律诊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来说, 传统法律诊所的律师本位教学体系与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国外以及本科院校的法律诊所均是以培养律师为目标, 但是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受限于学历层次, 在毕业后无法直接考取律师资格, 因此, 在确定专业核心就业岗位时, 高职院校法律专业一般都会将岗位定位为辅助类岗位, 如律师助理、企业法务助理等等。这些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与传统法律诊所的律师本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显然是不同的。因此, 如何对传统的法律诊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改革, 使之适应我国高院院校法律专业的实际, 已成为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从法律诊所的实体运营模式来说, 资金短缺是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的重要制肘之一。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法律诊所主要是依赖美国福特基金会以及中国法学会诊所教育所提供的资金赞助, 但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的运营几乎完全是依靠本地、本校的项目基金和专业建设经费。法律诊所是一项成本极为高昂的教学活动。与高职院校的理工类专业的成本主要是体现在基础设施如实训室建设不同, 法律专业实施法律诊所的成本体现在其活动开展过程中。法律诊所开展只能是按照单次活动逐次申请小额资金, 很多时候一些机动经费如办案所需的交通费、通信费、活动费用往往不能得到覆盖。高职院校的学生中, 很多家庭经济条件有限, 因而这些机动经费往往是由导师来贴补。但如此并不是法律诊所正常运营的长久之策。
从法律诊所的案源来说, 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知名度较低, 难以吸引当事人上门咨询。在实际运营中, 为了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际案件经办, 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实案操作与仿真实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在学校以及社区开展法律咨询吸引当事人, 另一方面由具有律师资格的导师向学生转介自己经办的案件, 以保证学生参与实务操作的可能性。但是法律援助是双向选择的过程, 案件当事人必须对经办学生的个人素质和法律诊所的管理制度有一定的信任。但在实践中, 咨询者往往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办案能力抱有疑问, 甚或有个别咨询者要求跳过经办学员, 点名要求某位导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只能依靠法律诊所的导师、学员持续多年积累下来的良好口碑, 以及对咨询者的正确引导才能打开局面。
从教师资源的安排来说, 导师对学生工作的课外指导和追踪无法转化为工作量, 制约了教师对法律诊所的投入。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法律诊所为例, 法律诊所的4名常任导师均具有双师资格, 其中两位为正在执业的兼职律师, 一位有10余年法院、司法局工作经验。每个学期还会聘请行业专家以及校内的其他老师对法律诊所的学员进行指导。本校的法律诊所实施的是小班制加导师制。每个导师面向5至8名不等人数的学员。这种独特的授课方式, 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控制能力, 以及把握实务工作进程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人力成本是极为高昂的。导师在自己的常规教学工作之外, 还需要在课外时间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追踪和辅导学生的工作。但是在高职院校现有的工作量和业绩评价体系中, 这些工作却无法转化为业绩。
三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策略
法律诊所教育在其发源地——美国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 被认为是美国法律教育的最重大变革。然而在其完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法律诊所运营时间都没有超过5年, 因而通过学习借鉴外国以及国内本科院校法律诊所教育的经验和教训, 才能使高职院校法律诊所藉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春风”快速发展。
首先做好专本衔接工作是拓宽高职院校法律专业学生发展道路的根本所在, 也是调和法律诊所培养目标和高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的方法。在我校法律诊所课程中, 导师是通过针对案件召开策略会, 指导学生扮演不同职业岗位进行仿真实训, 来实现法律诊所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的。如在劳动合同纠纷的策略会中, 经办学员会提出己方的法律方案, 其他非经办学员则扮演企业的法务人员、人民调解员等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职业岗位参与到案件的模拟中, 并通过模拟为经办学员提供修正策略的建议。但我们也要正视独立从事法律执业的门槛考试——司法考试要求参加者具备本科学历这一现实, 把握住当下打通专本升学途径的机会,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 做好专本衔接工作, 并不是放弃以就业到导向, 而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注学生在毕业后3到5年中职业晋升的可能路径。
其次, 进一步完善法律诊所课程教学标准是高职院校法律诊所课程建设的必然需求。法律诊所课程一般是作为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开设的, 采取灵活排课的方式的进行。为了避免“放羊式”教学以及不同导师指导的学员之间工作量差别过大的问题, 我校法律诊所采取了“小班合组教学”和“个案分组指导”相结合的形式来实现案件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之间平衡。但法律诊所课程形式的灵活性决定了其是难以重复使用的。这样并不有利于教学规模的扩大以及对学生的课程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因此, 有必要通过自编教材、修订课程标准来进一步规范法律诊所教学过程。
再次, 将法律诊所活动与“送法下乡”、“送法进社区”等社区建设活动相结合, 形成规模效应是增加法律诊所课程资源的有效措施。为了解决高职院校法律诊所案源有限的问题, 我校法律诊所采取了扎根于学校所在社区, 鼓励导师和法律诊所学员走出去, 为社区提供义务法律服务的方式;其后实现对周边地区的法律援助的辐射。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多样化, 法律诊所案件来源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可以申请地方政府的社区法律援助专项资金资助的, 以解决法律诊所的资金来源问题。
最后, 建立对法律诊所导师科学、客观的业绩考量体系是鼓励以及维持导师参加法律诊所教育的重要手段。如前文所说的那样, 相较于传统法学教育, 法律诊所的老师除却课堂教学时间之外, 还要在课外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学生的工作, 但在现有的工作量或业绩评价体系中, 却无法转化为业绩。但这种评价不能依靠专业实现, 而是要靠学校的顶层设计来实现。
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号召之下, 全国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转型的改革之中。改变高校同质化现象, 将会成为高校质量建设与特色发展的重中之重。 (4) 虽然高职院校法律诊所面临了多重问题, 但法律诊所教育为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内涵建设提供了重要思路, 也能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两大职能的实现, 因而有针对性制订高职院校法律诊所发展策略才能加快培育专业办学特色。
注释
11数据来源:http://www.cliniclaw.cn/hylm.asp。统计时间:2015年2月1日。
22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33“一条主线, 两个结合”指的是以注重实践教学为主线, 单项实训模块与综合实训模块相结合, 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法律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广东理工学院是几本大学 篇4
广东理工学院简介:
学院坚持依法依规办学,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教学和管理,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院多次获得国家、省级的表彰和授予荣誉,主要有: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连续十年被授予“广东高等教育院校(民办)竞争力10强单位”称号,先后获得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广东省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等称号。
广东理工 篇5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素质教育
一、新媒体与媒体素养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发展所用的能力,其实质是人们怎样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西方国家对媒介素养的认知比中国早,他们认为提倡媒介素养,对于反对媒介的流行文化价值观,抵抗媒介的低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正规教育的体系当中。
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手机技术的普及发达,新媒体不断发展,信息传播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偏向“单向传播”的模式逐步让位于“互动传播”,信息传播者的角色也发生变化,在“单向传播”时代,网络信息相对处于可控状态,而在“互动传播”时代,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做信息传播者。即时通讯技术可以让人们自由无时间无地域限制进行交流。通过新媒体,受众可以自主性寻找和接收信息,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中的一员。新媒体还具有快速得到最新信息的特点,在信息化膨胀的年代,拿起手机便可以了解全国各地甚至甚至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这对于新一代的“90后”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新媒体的运用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交往方式,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新媒体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流快捷便利、主体自由平等、娱乐时间碎片化、选择与使用个性化等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可以更好地从事各类社会工作,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我;拓展、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独立人格的形成。但是另一方面,新媒体在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十分繁杂,各种信息良莠不齐,而高职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选择信息的能力、是非辨别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因此选择判断信息容易走向负面,如果接受大量不良信息,必然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在信息社会,加强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且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在现代社会里,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形成已更多地来自社会而不是学校,形式多样的媒介早已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交流经验的重要平台。这使学生对信息接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如果忽视对学生独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在2013年5月份,选择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不同院系300名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作为调查样本。300名学生分别填写300份调查问卷,其中大一学生填写100份,大二填写100份,大三填写100份,回收问卷300份,并对300份问卷通过表格形式作以下分析。
从上述调查数据分析,首先,多数学生寻求运用媒介的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在选择具体媒介的时候,超半的学生选择了网络,说明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占据了大半。有很多的学生为了上网会偶尔逃课。在新媒体发达的年代,过半的学生碰到问题,会主动通过上网寻求答案或者上网互动来解决。而在媒介信息的分析批判力和认知媒介道德规范的能力方面的测试,有7%的学生完全不能客观评价媒介传播的信息和方式,5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能完全对媒介传播的信息和方式作出客观的评价,两项合计63%,说明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客观评价媒介信息和方式的能力。9%的学生完全“对媒介提供的信息深信不疑”,78%的学生选择“不全是”,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媒介提供的信息不予置疑。而43%的学生认为媒介完全能影响思想道德教育,说明媒介教育对学生思想认知教育有较大的影响。此外,从调查结果看,有67%的学生对媒介素养有了解,但是也有62%的学生对自己的媒介素养表示不满意,更有74%的学生希望开设相关媒介教育的课程;这说明现在高职生对于媒介以及媒介素养有了解,并且希望在信息海洋上,能提高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管理模式转变
由上述调查可见,目前新媒体对高职生的道德认知产生着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受其影响将越来越大。作为高职院校工作者,对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教育“宜疏不宜堵”,应加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从其积极益处出发,利用新媒体引导学生道德认知往好的方向走,这也是推动大学校园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一)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媒介分析、判断能力与运用能力。
高职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从上述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300名高职生的媒介素养比较欠缺,如媒介相关知识及运用能力不够、媒介批判能力欠缺、媒介行为失衡、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自律意识薄弱等;而新媒体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是培养高职生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能力;二是学习媒介信息传播的知识和技巧;三是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运用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校报、网站、学生论坛、手机报等媒体,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介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媒介的性质、特点及运作流程,掌握信息传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二)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教育引导,构建校园传媒体系。
加强对高职生使用新媒体的教育和引导,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利用信息。比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校园传媒体系。一是建立一套舆情收集反馈机制,比如微博监控、论坛监控等,全方位掌握校园舆情,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把握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尽量把矛盾和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好校园的安全和稳定。二是建设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教育专题网站,围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专题教育。三是建设校园主网站,在校园网上发布学校动向、学生便利服务、校园新风向、学生活动、学生风采等,同时设立学生交流论坛,让校园网成为构筑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以及为学生提供服务的主流网络平台。
(三)利用高校信息管理平台主动发布健康信息。
目前,很多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它涵盖了很多与学生有关的信息,如生源基本情况、学生履历、家庭成员,宿舍、成绩、奖惩、勤工助学、贷款、助困、素质拓展、档案等。学校可以充分运用这个平台,及时发布与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息息相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有了管理平台,另外可以建设一支管理队伍,该队伍以老师主管为主,学生协助为辅。一是老师充分学习和应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并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搭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专业学习、发展方向、职业选择等方面的问题。二是组织学生干部队伍,发挥学生党员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鼓励和组织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参与校园媒体BBS、手机报、网站、各类论坛,发布积极健康信息。另外,各院系也可以建立“宣传小组”,该宣传小组不仅负责制作海报的工作,更是通过论坛、网络群、微博群等,及时把学校及院系老师信息反馈给同学;一方面进行平时学校教育、舆论宣传,另一方面碰到突发事件可及时召集起学生们,如碰到一些网络突发舆论事件,也可以及时从“宣传小组”出发,从学生对学生,小范围但是有效性地通过新媒体向学生传播正面信息。
参考文献
[1].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谢金文.新闻传媒传媒素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广东理工 篇6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在政策利好的刺激下,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探索也在持续开展中。本文从剖析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出发,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为例,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从组织结构、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和实践载体四个方面探讨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
1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之现状
以往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偏重于理论研究而忽略了创业创新教育。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创业创新方面和国外的大学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虽然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环境,想通过走捷径而成功仍是大家普遍存在的一种侥幸心态。但随着我过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证明是过时的,此时再不进行创新和转型,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创业创新意识不强,行动不够。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上仍然有强大的影响力,大学生中具有创业创新意识和行动的人寥寥无几。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追求稳定,不愿冒险的就业倾向,从每年的全国公务员报考中可见一斑。如此这般,真正想创业,敢创业,想创新,敢创新的人就凤毛麟角了。而且创业创新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成功的几率太低,这也是很多大学生想创业创新而不愿行动的顾虑所在。二是各个高校还没有找到适合本地本校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现在各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都存在雷同的现象。举办创业创新大赛,但比赛的结果也只是一个荣誉而已,为比赛而比赛,没有将设想变成现实的产品,从单纯的比赛到真实的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举办创业创新讲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到优秀创业创新者的思想和感悟,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小缺乏创业创新教育的大学生寄希望于通过几场讲座就能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行动起来去创业创新是不现实的。除此之外,很多高校还花巨资建立了创业创新实践基地,但基地的实际运作状况却不如人意,真正从基地成功孵化的企业屈指可数。三是我国目前各高校严重缺乏能够开设创业创新课程的专业教师,大多数老师都是科班出身,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创业和创新的经历和经验,教授给学生的也是书本上的创业理论和创新理论,对学生真正的创业创新没有指导意义,效果有限,帮助不大。这一点也是制约高校创业创新的关键所在。没有优秀的富有经验的创业创新教师队伍,高校创业创新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从思维意识到行动力到实践能力上都是缺失的,现实是不容乐观的。创业创新教育对于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任重而道远。要想改变现状,需要从机制、政策、组织构架、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通力合作,要有敢于改变的勇气和实际行动,要大胆改革和创新,唯有如此,方能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优秀大学生,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后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2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
创业创新两者是分不开的。创业者必须要有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是实现创业成功的保障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它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点,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组织领导、规章制度、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自我觉醒等方方面面,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各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创业创新教育和实践上取得一定成效,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完善创业创新教育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要想把创业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求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在组织制度上要敢于创新,成立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牵头负责,由教务、科研、设备、财务、学工、团委、系部等职能部门参与的校级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组织机构可以下设各系各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本系本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探讨,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积极联系企业专家为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进行把关和提出建议等。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提供创业创新方面的全方位服务。其次,要将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企业专家要参与到学校的创业创新教育中来,包括开设讲坛、指导学生、共同开发创业创新项目等,双方互惠互利,同商共建,逐渐形成与学院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现在,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创业大街已正式挂牌成立并迎来了第一批实际入驻项目。经济管理学院也成立了创业教育工作小组,组员包括系领导、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代表等。工作小组成立以来,帮助了一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成功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其中的杰出代表分别是09级学生钟志军所创办的中山市超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09级学生陈永能所创办的中山市天沃时代户外拓展基地,运营三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中山移动支付领域和户外拓展领域小有名气。
第二,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
建立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并保障政策落到实处,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并收到一定效果,受到学生好评的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在课堂上除了传授学生创业创新理论外,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创业欲望和创新思维的教学互动环节。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此外,将创业创新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相应的学分和课程。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增加经济学、市场学、法学、商务礼仪、商务谈判、企业管理学、创业心理学、企业家精神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形成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和创业课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课程体系。此外,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多聘请知名企业的专家来校进行创业创新知识的讲座,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聆听创业大家的思想,解答同学们有关创业创新的种种疑惑和问题,这对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并把它列为全校所有专业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其中,经济管理学院的杨翠友主任正组织系内系外优秀教师、职场精英共同编写投资与理财专业现代学徒制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要创业,但每个学生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对教师而言尤其如此。创新创业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极高,除了专业知识外,担任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和实践的老师还要有创业创新的亲身经历和经验。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创业创新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核心点。很难想象在没有一只高素质的创业创新教师队伍的情况下,创业创新教育能取得成功的。目前,高校创业创新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从来没有创业创新的实践,从小到大接受到的都是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创新?如何向学生传授创业创新经验?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创业创新的愿望?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鼓励教师到企业去接受培训,考取相关职业证书,鼓励教师同企业家多交流,鼓励教师多关注最新的创业创新理论研究动态,积极申报课题和发表论文、创造条件选派一些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进行考察和调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师在校内开设自己的公司和工作室等,以实际行动来为学生树立创业创新的榜样。据统计,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目前有创业经历的老师的比例在3%左右,比例虽然不高,但也是学院的一笔宝贵财富,同时也提醒着广大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使创业创新教育这棵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四,搭建多元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实践证明,创业实践基地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在提升基地建设质量上下功夫,为有激情但缺资源的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必要的帮助。此外,高校还应该广泛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优秀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优秀成长型企业,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岗位。
政府相关部门在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各高校应该和所在地区的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的长效机制。针对大学生创业需求和创业资源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况,积极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资源,帮助有创业创新意愿的学生用好政府的政策和市场的资源,打通学生创业与政策资源有效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载体,组织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客空间等活动和社团组织,营造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校园创业氛围。在建设好学生创业社团的同时,可以通过举办“创业创意大赛”、“营销精英大赛”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比赛,在比赛中发掘、造就一批具有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近年来,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经济管理院的学子在“金蝶杯”、“用友杯”、“邮政储蓄杯”等国家级和省市级相关创业设计比赛中均表现优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后会继续再接再厉,力争实现获奖名次和获奖级别上有所突破。
21世纪是大学生创业优势凸显的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全国各高职院校应顺利这一时代大潮,改革教育思路,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开展特色化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心理、创业素质、国际视野和全球化观念的复合型人才为己任。为我国的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摘要:创业创新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和职业教育。要做好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解放思想观念,开设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有高职特色的创业创新教师队伍,完善组织结构和机制,搭建丰富的创业创新教育实践载体探索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体系与路径。
关键词:高职,创业创新,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小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背景探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3).
[2]叶育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0.
[3]赵中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动框架[J].教育发展研究,1998,(12).
[4]郑其绪.论创业型人才培养[J].战略思考,2010,(5).
[5]刘宝存.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广东理工 篇7
一、以色列是人口、国土、资源小国
以色列是“人口小国”, 现有总人口比苏州市户籍人口多约150万人, 比临沂市户籍人口少约300万人。它还是“领土小国”、“资源小国”, 实际控制的国土面积不及我国鄂尔多斯市的30%, 而且一半多是沙漠, 其余国土主要是贫瘠、干旱的高原、山地或丘陵, 仅有一个狭窄的小平原毗邻地中海, 也非常贫瘠、干旱。
二、以色列是科技、金融、军事、知识产权强国
以色列号称“微型超级大国”, 是全球最大的“离岸创新中心”, 其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企业总数仅次于美国, 向美国两大股市输送的上市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 吸纳的跨国科技风险投资项目数也仅次于美国。在宇航、电信、生物、制药、软件、互联网、国防等高新技术行业, 以色列有一大批企业都是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大国的核心技术、装备供应商。
此外, 以色列还是全球最重要的离岸金融中心之一, 是欧美犹太财团最主要的离岸金融指令中心。与中国、俄罗斯财团主要把离岸金融指令中心部署在英美地区、主动接受英美法律监管的格局不同, 犹太财团主要把离岸金融指令中心部署在以色列, 使之能逃避欧美法律的监管。
依靠科技、资本领域的竞争优势, 以色列把军事斗争发展成“长线”的科技与资本运作。例如, 为筹备第四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建立了庞大的国际创新、投资、贸易合作网络, 为摧毁萨姆-7导弹、米格-21战机等技术兵器, 预先开展制导、预警、电磁、突袭武器系统的创新研究或集成研究, 形成了压倒性的军事技术优势。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 仅埃及、叙利亚、伊拉克就投入兵力86—101万, 坦克3800多辆, 战机1000多架, 萨姆导弹部队约45个营, 战舰上百艘, 还有其他10多个国家派遣了雷达部队、空军、海军或特种部队参加对以色列的突击。这些突击投入了苏联当时最先进的各类常规技术兵器。相比之下, 以色列仅投入兵力约41.5万人, 坦克1500辆, 战机561架, 战舰38艘, 但凭借军事技术优势, 以色列迅速赢得了这场高科技战争。
以色列维持其科技、金融、军事强国地位的一个核心工具就是欧美知识产权制度。这一制度帮助犹太民族把很多欧美企业的知识产权资源配置, 变成了犹太科技、金融、军事资源的配置, 并把以色列变成了隐形的知识产权强国。
三、以色列将长期为知识产权强国
欧美知识产权制度就像一个被犹太民族操纵的杠杆, 主要被犹太人用来增强其撬动世界资源的能力。例如, 犹太人通过科技、资本力量控制着美国军火工业, 美国军工领域的知识产权配置工具实际上充当了犹太科技、资本力量撬动资源的杠杆。在近代史上, 这种犹太杠杆可能主要是战争工具, 如汤天一、胡新航在《操纵美国命运的犹太人》一书中指出, 近代“日俄战争”其实充当了犹太科技、资本力量撬动东亚资源的杠杆。现在, 这个知识产权工具充当只适合被偶尔使用的战争工具的“备份”, 在日常商务中, 连续不断地撬动各种资源。由于以色列能为上述力量提供强有力的离岸便利或保护, 所以以色列也是它们的祖国。只要它们不衰落, 以色列就一直是一个不需要到前台唱戏的隐形知识产权强国。
在道德的历史审判台上, 任何一个生存下来的民族都可能并非完全洁净无瑕。例如, 在“人”是最赚钱的大宗商品的漫长历史时期, 每年把大批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北非人等在欧亚非之间长途贩卖的商人主要是失去祖国的犹太人。他们没有祖国, 但却左右着很多国家的命运, 与这些国家耻辱、黑暗的记忆息息相关。
现在, 犹太人有了一个与其人口规模相称的祖国, 但在这个“知识”是最赚钱的大宗商品的时代, 犹太人可能仍然占据着世界财富流动的“咽喉要道”, 可能仍然在左右着这种大宗商品流动的方式, 很多大国可能都是其傀儡或载体。如果这些大国不能在驾驭“知识”的品德、心智、制度上有所进步, 从而能够良性、动态地左右自己的命运, 那么他们的知识产权部署可能输于犹太人的商业算计, 不再有绝地重生的后路。
四、以色列靠激活IQ成为知识产权强国
犹太人的成就也许证明了一个准则:抽象、陈旧、稳定、分区的道德框架给心智以恩惠。基督教通过保持动态的内部纷争, 使自己成为一种互动型的理性宗教, 它的思想体系必须时刻响应外部世界的纷繁变化, 几乎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分区。然而, 每一种响应可能都具有撕裂整个社会的风险, 需要人们把协调彼此的关系看得比任何自由探索更重要。因此, 在基督教、儒教国家, 人们更看重情商, 即EQ, 大部分制度安排会过滤掉那些智商, 即IQ较高的族群, 使知识创新的效率极为低下。相反, 犹太教没有任何内部纷争, 它的道德体系高度抽象、陈旧、稳定, 而且分区复杂, 分区之间高度隔离, 使人们在认识论上无所顾忌, 更无需在过多的道德诘问上耗费太多时间***。
正如索尔·辛格在《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一书中指出, 以色列与美国截然不同, 这里的人口无遮拦、粗鲁无礼、肆无忌惮, 在争夺知识、才智、技能、思维力、判断力制高点上从不顾及情面。他认为, 以色列靠最大限度地激活人们的IQ, 成了比大多数国家更活跃的创业强国、知识产权强国。
五、以色列靠军校系统激活IQ成为知识产权强国
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曾依靠公办教育系统实现科技产业、知识经济崛起。公办教育系统的优点和好处很多, 但它天生排斥绝大部分教育创新, 在传授碎片知识的同时, 会天然地扭曲、毁灭一个国家的创造力。相反, 高度自由的私立或民办教育会激活、增进一个国家的创造力。以色列就是这种国家。它的大学前教育由私立学校或公立民办学校主导, 这种教育保护了以色列文化的自由活力与多样性, 不但使英语成为以色列的通用语言, 而且使大批以色列人能继续把俄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等数十门语言作为其母语。这种教育面向全球文明, 传承世界各国的知识和美德, 使以色列人从小就拥有一种全球化的思想系统。
索尔·辛格认为, 大部分以色列人能阅读3门以上外语, 很多人能看懂或听懂10多门外语, 在35岁之前, 大部分以色列人至少去过12个国家, 能自由融入很多国家的主流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优势, 使以色列人很容易从事低成本的集成创新、嫁接创新、移植创新。这3种创新的兴起, 会激发以色列人开展更深邃、持久的基础创新、原始创新。
承载或组织这5种创新的“最强大脑”, 如何突破社会关系的锁链, 获得恰当的社会角色呢?以色列公立民营的军校系统通过激烈的IQ竞赛, 筛选出这些“最强大脑”, 并把他们推送到经济、科技、军事竞赛的最前线。
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部设立了塔楼精英军校 (Talpoit) , 并对其实施民营化管理, 每年从全国中学生中遴选1%的脑力精英, 使之接受高强度的心理、智力、物理、数学等测试, 多轮测试将再淘汰约90%的学员。最后过关的中学生可接受42个月的培训, 快速获得理学、工学、军事学等学位。其毕业生可直接领导数十人, 乃至数百人的团队, 实施工程创新、武器研发、军事突击等项目。该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科技、商业领袖, 成了承载或组织上述5种创新的突击力量。
此外, 以色列军方还遴选全国15%的优秀中学生, 使之在公立民营的各类精英军校, 接受高强度的理学、工学、军事学培训, 提供学分或学位, 并对工程创新、武器研发、军事突击等开展项目化攻关, 使之获得学术研究、工程实验、团队协作、项目运作经验。这些学生可选择每年服兵役一个月, 其余时间在大学学习或在企业工作。他们最终离开军队后, 大部分会涌入以色列名牌私立大学或公立民办名校, 以军人的体魄、心态、习惯迎接高度自由的知识探索, 成了承载或组织上述5种创新的主体力量。
以色列理工学院靠捐款在1912年成立, 1925年才招收到第一届16名学生, 1953年才获得剑桥大学那样的办学自治权, 成为一所公立民营大学, 随着自筹资金远远超过政府拨款, 它实际上已成为一所财团、校友、教授、学生共同分享“最高统治权”的私立大学。它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以色列精英军校。为鼓励学生创业, 该校曾设立“以色列理工学院企业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后者独立运营, 已成为以色列最大的企业孵化器之一, 以色列向美国股市输送的上市公司约73%由该校校友参与创办。现在, 以色列百强上市公司中约65%由该校毕业生担任CEO。
特拉维夫大学于1963年获得办学自治权, 成为民办学校。同年, 它从犹太财团募集巨资, 兴建了“拉玛·阿夫”总校区, 逐步成为享誉中东的名牌大学。该校大部分学员也来自以色列精英军校。
总之, 私立大学或公立民营大学系统通过嫁接民营军校系统, 激活了人民的IQ, 使以色列能成为知识产权强国。
从目前的趋势看, 中美两国学习以色列的方式有所不同。
为了振兴“纽约硅谷”, 纽约州在2010年把罗斯福岛划作大学城, 向全球招募两所优秀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大批名校参加竞选, 结果, 纽约州政府最终选定康奈尔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入驻罗斯福岛建立分校。为了引进以色列的知识产权人才养成网络, 纽约州授予以色列理工学院罗斯福岛分校以高度自治权, 该校已于2013年开始面向全球招生。
以色列理工学院收到建校史上最大一笔捐款后, 同意捐款人李嘉诚的要求, 在2013年进入广东开办第一所中国分校。但这所分校与广东某地公办大学合营, 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 基本没有给予以色列理工学院什么办学自主权, 更没有像纽约给予学院高度自治权。
从以色列的人才养成网络的成功来看, 地方官员把国外大学分校抓在手里并没有什么意义, 借鉴以色列和美国的经验, 广东可以把办学自主权甩出去, 或者可建立一大批塔楼精英军校, 使这里系统性、完整性地引进以色列的办学模式。
注释
1资料来源:以色列理工学院网站、以色列国会网站、希伯来大学网站。
2以色列政府提供的2013年1-12月各月全国人口平均工资最低为8900多以色列磅, 最高为9600多以色列磅, 大部分月份超过9000以色列磅, 按照177.38的汇率计算, 以色列大部分月份的人均工资超过16000元人民币。以色列全国人口月工资数据来自:www1.cbs.gov.il。
【广东理工】推荐阅读:
北京理工大学插班生、北京理工大学跟读班、北京理工大学插班生怎么样?北京理工大学插班生好吗?06-06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专业】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招生网站-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分数线06-27
华东理工10-21
理工05-15
长春理工08-14
理工类学生10-20
理工类大学06-03
理工专业俄语06-18
非理工类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