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理论教学

2024-11-07

专业课理论教学(精选12篇)

专业课理论教学 篇1

中国有句俗语:人各有所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人擅长运算,有人精于言谈,有人长于舞蹈,有人擅长绘画……

1983年,哈佛大学加德纳博士推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了每个人都拥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自然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他还指出: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人都能使自己的各项智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的理论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智能潜质,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就能真正地立足于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多种智能。

以下便是一个视觉空间智能在《机械制图》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所谓视觉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通俗地讲就是指那种把外在空间的影像“具体化及立体化”的能力。一般空间智能高的人,都是善于掌握空间、形状、线条、色彩,还能创造或解释图形信息的人。建筑师、设计师、雕刻家、画家等都是空间智能较高的人。

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叫刘洪枫的男孩,他的空间智能比较高,平常能说会道,爱运动,并且非常喜欢画图,同学们都很爱和他玩,因为他总能想办法把别人逗乐,这样的学生应该是很有灵性的。但在开学初就从他的父母那里了解到,这名学生自小基础差,语文、数学考试经常不及格,还说他很讨厌、害怕文化课,学习上实在“不大聪明”,现在到了职业高中,恐怕更加困难了。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笔者就对这名学生进行了仔细观察、了解,发现他真像他父母说的那样:上课时的他总是与课后的他形成鲜明的对比。每节文化课,他都是静静地坐着,不吵也不闹,仿佛飘立山头的仙人,俯瞰着人间热闹。笔者曾多次鼓励他大胆发言,但他总是羞涩地摇头,笔者说得越多,他就越显得自卑。

这天下午笔者在批改作业时,发现他的作业中又有很多的题目没有做。

笔者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补做。作业并不难,是作正五边形的画法及椭圆的画法。他看了一下题目,觉得容易,便马上拿起书来翻它的作法并开始作图。

“老师,我发现按书上的作图方法有误差!”他犹豫地说:“比如这个正五边形的作法,按顺序等分误差很大。”他继续一脸认真地说,生怕我们不相信他。敢于怀疑书本的错误?书本可是不说话的老师哩!这是个有着自己思想和主见的学生,即使知道自己的成绩不很突出,但还是不盲从,看来我们一直坚持的先进教育理念的确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打量着眼前的学生,没说话。心想,这样一名敢于质疑的学生,却因为以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认真听讲,而成为“不大聪明”的学生。笔者不禁暗自反省:接手快半个学期了,我们又了解学生多少呢?

就让一切从现在开始吧!笔者耐心地给他讲解,画正五边形时在等分的过程中不能按顺序等分要从两边等分,这样的累积误差就小多了。首先他听得不是很明白,我们就让他按两种不同的方法各画一个正五边形,通过动手,他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之后,他非常高兴:“老师,我明白了!在作图时要避开累积误差”。

教育家说得对,每个学生的天性都是爱学习的。被父母认定不听话的刘洪枫,此刻也是这样渴求着自己去探索新知!看着他悟出了作图的法则,我们坚信面前这个“自小基础就差”的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十分好学上进的好学生。问题出在哪儿呢?是不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有什么不妥?

一次偶然的成功,带给笔者很多启示。这个案例中,笔者把刘洪枫同学良好的空间智能——画图,引入到强调语言智能的教学中,以形象直观的对比画,帮助他理解了抽象的累积误差的概念。从此,他开始了他独特的学习机械制图的方法。

专业课理论教学 篇2

1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应当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在具体实践中,职校可采取“请进来”与“走出来”的方式推动理论教学改革。对于“请进来”而言,职校可聘请一些在大型机械企业或相关专业协会的工程师、技师,到本校进行授课,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理论知识,通过将专业教学内容与自身实践经验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走出去”而言,职校应当选派专业课教师去相关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使专业课教师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时收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新信息,并将这些新知识和新信息传授给学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机床故障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为例,教师可采取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仿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积极推动理论教学改革。教师可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四个项目及若干个任务,具体如下:项目一:机床的管理与维护。主要任务为车间的6S管理与机床的检查、机床精度测量与验收;项目二:机床机械部件的.调整与维修。主要任务为进给部件的调整与维修、主轴部件的调整与维修、重要辅助部件的调整与维修;项目三:机床典型故障的诊断与维修。主要任务为螺纹车削误差故障维修、机床润滑系统故障维修、轴类零件加工误差故障维修、机械手换刀故障维修、辅助装置故障维修等;项目四: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主要任务为数控机床方式选择功能的故障维修、通信功能故障维修、冷却功能故障维修、进给倍率功能故障维修等。通过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战训练,既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机床故障检测与维修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能够使学生具备拆装调整机床机械部件与诊断排除机床机械故障的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专业课程中涉及到的原理图、零件图、装配图、程序图、电路图等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供课堂教学使用。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节省课堂板书时间,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易于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率。同时,职校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专业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料上传到校内网络平台上,使学生能够利用课下时间复习和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4结束语

专业课理论教学 篇3

关键词:专业理论课;学校教学;学生学习

以笔者几年来的教学经历看,上好技工学校专业课理论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基础差,对学习的自信心不足,对理论课有恐惧感;二是学生未来的就业存在着不确定性;三是学生没有任何生产实际工作经历;四是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习课存在脱节的现象。为此,笔者认为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地提高理论教学的实际效果。具体的对策如下:

一、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

现在的技校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由于他们从小学起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很好,不受教师的重视,学习的目的性和自信心严重缺乏,对理论课的学习有一种畏惧感和逆反心理。为此,在理论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课程开始时用一些通俗的语言或提问进行铺垫,力戒开门见山;在课堂上,采取放缓教学进度,多提问、多互动交流以及多鼓励的方法,教师要放低姿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不必拘泥于课堂纪律,应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稍有进步者则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表扬和肯定,使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自信心;课程结束后,应就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再次进行复习提问,把当天的课程加以消化。同时教师也应根据各自专业课的特点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他们尽快适应专业课的学习。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要对本专业的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和就业的前景加以介绍,必要时做一些趣味性的小讲座,适当做一些择业的引导,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目的性。

二、拓宽教学内容

由于目前校企合作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致使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无法确定,给专业理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笔者认为专业理论教学应本着打厚、打宽基础的原则,根据具体班级的情况和人员的素质,给予尽可能多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而不应当人为地设置授课的范围,对于一些本行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则必须采取人人过关的形式,促使学生学深学透。对于高、中班的学生,笔者认为要适当开设几次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的专题讨论课,把一些生产实际问题(或设置一些问题)拿出来作为讨论课的内容,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提高就业的适应能力。另外,理论卷子可以采用二张卷的形式(即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两部分),其中分析解决问题卷可以在平时考查中完成,并且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加以体现。

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现在的学生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任何生产实际工作经历,对本专业的情况又不了解,而专业理论课又要求有一定的生产实际经验,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目前,传统的教学挂图比较呆板,一些具体的结构和原理很难表达清晰,学生对此提不起兴趣,讲解的难度也比较大。为此,我们应当借鉴科普读物的写作方法,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一些专业术语,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形象化的比喻来解释工艺现象。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多运用实物进行教学,少用纯粹的口头式教学。同时,把生产实际中的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加以讲解,对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也应有所体现,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增加实践活动

目前,技工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存在着脱节的现象,给理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笔者认为实习教学和理论教学应该统筹安排,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发现问题,再用理论解释它,促进对理论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况且,学生今后到工厂后面对的是复杂的生产环境,没有一定的理论素质很难有所作为,为此必须处理好技能鉴定与技能实习的关系,两者不可相互替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某项技能的鉴定问题。这除了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外,主要教学主管部门也应从实习教学的课时、人员、设备等方面加以考虑,使学生认为所学理论不是空穴来风,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另外,笔者认为生产实习教学的长短决定着学生毕业后对本专业的适应能力的大小。因此,对有条件的学校应在第一学年后的暑假安排一次下厂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是:增加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学习的热情,克服了对实习教学的疲劳感,提高了本专业的实际操作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习的动力。

专业课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篇4

保全实习是我们学习纺织机械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 其目的在于通过实习使学生获得将来生产技能的感性知识,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 同时专业实习又是锻炼和培养学生技术能力及素质的重要渠道。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状况、了解国情的一个重要途径。逐步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变, 培养他们初步担任技术工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企业机械生产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体验将来到企业后实际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这些实践知识, 对于他们学习后面的课程乃至以后的工作, 都是十分必要的基础。

这次一体化实习, 我们一改以往的刻板、呆滞、空洞、乏味的板书说教, 变成生动形象、逼真有趣的现场讲解, 让学生们易学易懂、边学边用, 学之所惑、操之顿悟、用之释然。为学生们毕业后进入企业就能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独挡一面迅速成为工厂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开创了历史性的教学模式。

在九周的理论与实习一体化教学中, 我们在实习车间和多媒体教室利用机器实物、声、光、电、图、影等方法对学生采用了全方位的教学和授课。首先对学生们进行了安全教育, 让学生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概念;再介绍了梳棉工序的四大任务、机构组成、传动原理和工艺流程;又进行了梳棉机传动机构拆卸、校装和调整, 巩固了他们以往的知识。

在此基础上, 我们对与梳棉机的机后给棉刺辊部分的机构组成和作用原理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了动画讲解, 紧接着在实习车间的实习机台上做了实作演示。为了让学生们更透彻的理解和掌握该部分, 又上多媒体对给棉刺辊部分的分梳作用进行了剖析和讲解, 使学生们很快的理解和掌握了该部分的原理和技能。

接着, 我们在实习车间给学生们演示了大、小漏底的校装工作法, 让学生们对与该部分的机构的拆卸、工艺的校装和调整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随后在多媒体教室具体解析了刺辊、除尘刀及大小漏底部分的除杂与纤维转移, 让学生充分理解整个机后部分的机构和工艺对除杂、落棉的影响以及纤维从刺辊经除尘刀、漏底向锡林转移的各项条件与因素。

之后, 我们在多媒体给学生们讲解了剥棉、圈条部分的机构原理、生产过程和工艺要求, 随之在实习车间把四罗拉部分进行了拆卸、校装和调整的示讲, 使学生们了解梳棉的成形机构与牵伸作用, 更好的理解了机构与工艺对整个部分的不同作用。

然后, 我们先在实习车间让学生面对机器详细讲解了锡林、盖板、道夫部分的机构组成和分梳作用以及盖板各种针布的性能, 使学生了解和熟悉机中部分的每个机件的规格尺寸、校装要求及有关工艺。又带领学生们对盖板部分进行了和踵趾面识别和拆装练习以及盖板清洁装置的校装, 给学生们演示了盖板隔距以及曲轨的调整、校正工作法, 使学生清楚的明白了盖板与锡林的隔距大小影响到纤维的分梳、均匀混合和除杂等作用, 让学生们学会熟练的校装盖板, 正确的掌握了校正盖板、曲规与锡林的隔距, 为他们的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养成良好的习惯, 打下良好基础。

后来, 我们在实习机台上给学生们讲解了前后短规与锡林端面隔距的不同要求以及罩板与锡林隔距对棉网和除杂的重要影响, 先让学生对此有个初步的理性认识。然后详细演示了前后短规与前后罩板的调校工艺和垫纸方法, 让学生们从边练边学中在理论上充分理解, 再在此基础上掌握这项高级保全技能, 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水平理解和掌握。为学生们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形成正确的开端。

最后, 我们在实习接近尾声时又专门给学生们上了一堂“提高生条质量和节约用棉”的专题课, 让学生们了解、熟悉和掌握生条的质量指标与控制措施以及落棉指标的计算, 为他们将来理论联系实际, 做一个纺织行业的急需的全面型的实用人才奠定了相当的基础。经过这短短的九周, 学校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 让我们采取了理论实习相结合一体化的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学懂学会、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结果证明是合理的、成功的、令人可喜可贺的一次胜利的教学改革, 是为学生将来走出校们, 进入工作岗位, 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做出了相当贡献。

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 让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程度提高, 归纳起来有以下这些方面:

一、技能实习, 安全第一:在实习的第一天我们作为老师就给同学们上了安全教育课, 讲解了一些不安全操作的事例和各个部分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因为安全是第一位的, 学生们应该深深牢记于心, 操作起来严肃、认真、仔细, 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些知识始终在贯穿在整个实习过程中, 因此, 学生们掌握了这些安全常识, 才保障他们能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保障了实习的顺利进行。

二、技能实习, 合作为先:在装配机器的过程中, 不讲合作是完全不行的, 而且还有可能出现工伤事故。所以要求我们团结协作, 相互间合作, 这是非常必要的, 就像在课文学习有问题大家相互探讨解决一样, 多人一组可以流水作业或轮流工作, 使同学们都能间歇休息, 让人不感太累, 即保障了生产安全,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同学间的互相帮助, 真诚的相互鼓励加油, 可以分担工作的压力, 也可分享成功带来的喜悦。技能操作实习更象是一个集体活动, 可拉近学生们彼此的距离, 也可弥补曾经存在的隔阂, 集体主义的概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显现。

三、细节决定成败, 认真才出精品:在实习前, 让学生们先学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习中, 老师又会现场讲解演示, 学生们感觉这样很好, 这可以让他们再动手操作时随即感悟其中的原理。有时候学生以为理论知识自己掌握了, 觉得十分简单, 就在老师操作演示时不认真听讲, 自以为完全懂了, 但往往其结果就会在动手时出错误, 对于独档一面就无从谈起了。虽然平时觉得都懂, 但在操作实习中一用起来的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这次一体化实习的工种是庞大而又细碎烦琐的梳棉工序。这个工序更需要有条不紊的循序渐进和细心操作, 才能顺利的完成安装调校工作。它需要的不仅是学生们的体力和敏感, 还需要他们的耐心和精心, 容不得半点马虎和粗枝大叶, 这就要求学生们更加精心和一丝不苟。部件安装的成败往往会因为学生的一点点小小纰漏就会前功尽弃, 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和令人遗憾的后果, 因此这工种对操作技能的细心程度要求到了一丝不苟的高度。所以我们老师一切学生: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严格恪守技术要求, 保证操作标准精确, 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纰漏, 装配出不合格的部件造成故障。“细节决定成败”!

通过这次实习使我们师生切身体会和感受了所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相辅相成道理, 通过理论知识和实习技能的相结合, 让大家开拓了眼界, 提高了单纯理论或实习教学水平, 让教与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程度。经过这次理论实践一体化实习, 让我们专业老师的教学水平会提高到相当的高度, 作为老师的我们将借这次收获, 更好的传授给学生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 为学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学生, 为祖国日新月异的纺织行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2004 (2) 37-40.

专业课理论教学 篇5

摘要:在现代中职教育中,烹饪专业已经成为了其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在烹饪专业教学中一直存在理论课程上课难度大的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了中职院校烹饪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实现理论教学的常态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中职烹饪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热菜制作作为烹饪教学的重点,对其理论教学的要求更高。加强对热菜制作理论教学方法的实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促进烹饪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职教育;烹饪专业;理论教学;实践

一、热菜制作理论教学方法

传统热菜制作理论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了原材料、菜肴特点和操作过程的讲解。随着中职院校烹饪专业教学的不断深入发展,逐渐发展出了“八法教学”,教学的内容包括了对菜肴命名、原材料选择、烹饪方法、烹饪过程、菜肴特点、学习要领、案例和营养的讲解和分析。

(一)对菜肴的概念和命名方式的讲解

在理论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菜肴的菜系、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比如“松鼠鱼”是苏菜中的一道名菜,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了这道菜以后龙颜大悦,封赏了店主。在教学中讲述这个故事,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烹饪学习的兴趣。中国菜肴命名也十分有讲究,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菜肴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典故命名、形态命名、主料命名、夸张比喻命名、烹饪技巧命名、烹饪器皿命名等。比如“八仙过海”“叫花鸡”等菜肴的命名就是典型的民间典故命名法;“狮子头”则是典型的夸张比喻命名。(此处多一个“比”字)

(二)对烹饪方法的讲解

在热菜制作教学中,有必要向学生讲授烹饪的方法。中餐的菜肴种类较多,而且每一道菜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方法,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一定要将烹饪的方法讲述清楚。一些菜肴在烹饪时可能过程和方法较为相似,教师要做好区分工作,避免概念的混淆。

(三)烹饪原料的介绍

原材料包括了主料、辅料和调料,这些材料在烹饪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不同材料的使用方法也不同。教师在热菜制作理论教学中,要向学生一一介绍这些原料在菜肴中起到的作用。只有实现所有原料的完美调和,才能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比如在“蒲棒里脊”这道菜的制作中,有两道加鸡蛋的工序。虽然同为加鸡蛋,但是两道工作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第一道工序是为了增加菜肴的营养,第二道工序则是为了方面沾面包渣,增加美观度和口感。

(四)讲解烹饪过程

对热菜烹饪过程的讲解主要包括了对烹饪流程和操作方法的讲解,具体指刀工、配菜、调料以及制作过程、装盘等过程的讲解。其中对制作过程的讲解是重中之重,教师在这部分的讲解过程中,一定要条理清晰,避免毫无章法的讲解。

(五)讲解菜肴烹饪的特点

中国菜肴的菜品丰富,具有一菜一风格的特点。菜肴的色、香、味都是菜肴的特点,一些菜肴在装盘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当然并不是所有菜肴都需要都需要做到这样面面俱到,选择一些有特色的菜系进行讲解即可。

(六)对烹饪要领的讲解

每一道菜的烹饪都有一定的难度,比如“鱼香肉丝”这道菜,这道菜比较常见,但在实际的烹饪过程中还是很有讲究的,刀工、抹味上浆等都是控制的难点和要点,也就是所谓的烹饪要领。

(七)讲解例子

中国菜肴菜品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每一个都进行讲解。教师在热菜制作理论教学中,讲究的是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本领,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事实上,很多菜肴都是有一定相通之处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要领就能够制作出许多不同的菜肴。

(八)讲解菜肴的营养

热菜制作的核心是味道,但是最终的目的却是营养。我国传统的菜肴制作明显对营养有所忽略,导致了膳食失衡的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饮食的观念深入人心。菜肴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强调营养的均衡搭配。

二、理论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表现

在烹饪专业热菜制作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不可分的,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实践教学更好的发展。

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演示,能够增强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应该将动作要领和制作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原本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变得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对滑炒和滑溜的演示,就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两者的区别,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学生在观察老师的做法后,接下来就要自己动手制作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对菜肴制作方式的升华和创新,导致教学活动始终停留在学习某一样菜的制作方法上。事实上,学生动手制作热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技术升华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这个菜的制作,掌握这一类型菜肴的制作要领。

学生制作完成后,老师要对学生的菜肴进行评价,并对烹饪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在这个评价和总结的过程中,一方面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自身技能。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包括了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成败的分析,对其他同学菜肴的评价以及成败分析等,这不仅提高评价了客观性和公正性,也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三、结语

热菜理论教学一直是中职院校烹饪专业教学的重点。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认识到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显然理论教学过于简略,导致学生的实践教学得不到有效的指导。由此可见,理论教学内容的细化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促进热菜制作教学工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家铨,宋贤能.烹饪专业热菜制作理论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究[J].新农村,2012(09)

[2]周济扬.任务导向在中餐热菜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研版),2012(10)

[3]赵小红.差异教学在智力落后学生家庭烹饪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8(08)

专业课理论教学 篇6

一、创新“一体化”教学内容

“一体化教学”创新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创新,而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课程。一体化课程是根据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形成若干学习领域或教学模块。每一学习领域或教学模块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由若干教学项目组成。一体化课程设置好后要有相配套的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材应打破传统的教材体系,根据社会需要,将专业理论内容与技能有机整合,以技能岗位为依据,构建的一体化教材体系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岗位相匹配,能较好地实现专业教材和技能岗位的有机对接。编写教材时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让学生在贴近企业的具体职业情境中学习,既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引入大量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力求更真实地反映行业发展的现状,反映新技术在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尽可能地引入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使教材富有时代感。

二、创新“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要真正打破以“教师为主体”的形式,实行“教室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各种贴近现实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要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在强调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突出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现场演示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实验、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不断将办学与企业、市场需求结合。实行“教室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教学模式,摆满仪器设备的教室,就是实训和模拟生产的车间,黑板和课桌凳就摆在车床旁边,许多操作课程就在车间里进行。教师在实训车间可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际的动手训练, 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具备“一体化”素质的教师是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整个的创新教学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专业课老师既是专业理论教学的行家,又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多数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实践动手能力相对差,或部分教师有过几年的行业工作经验,但若只在学校任教,不出去继续学习,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教师所掌握的技能也会落伍。因此,“一体化”教师要经常培训,可以到专业的技能学校继续培训,也可以到企业进行锻炼,学习较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和锻炼的时间每年要超过两个月,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一体化”教学。

四、“一体化”实训中心的建设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一体化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即在同一场地、同一时间完成教学的多种任务。所以,要实施一体化教学,就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习教学的“一体化”场所。这就要求有足够多的实习车间和工位。各专业都要有相应配套的实训车间,且在同时使用时不会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建功能齐全的综合实训大楼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丰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是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专业课理论教学 篇7

1 民族地区高职专业课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校企一体化教育模式的意义

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更好的实现学生就业。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师资力量薄弱,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尤其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1.1 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法符合现今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

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法是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适合职业特点的教育模式, 它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操作训练目标。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中, 把理论和相关操作技术相结合, 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训练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内驱力, 增强学习主动性, 掌握学业成就提升的自我监控策略,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1.2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方式的改进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但还不能满足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目标。改革旧的教学模式, 建构高职院校专业课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模式, 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3]。

2 民族地区高职专业课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专业课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以教育教学实践为基本模型, 从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评估、教学反馈等各个层面, 对所有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课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以建立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模式。变传统的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 师生共同参与, 以更有效的展开教学活动。

2.1 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和特点

项目化教学是实践导向式的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具有综合性, 各学科知识能够交叉应用, 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培养得以实现;具有开放性, 能够围绕主题, 学生思维具有发散性。

比如:在汽车传动系统构造教学中, 先让学生参观汽车整体结构, 将汽车划分几个模块, 让学生认识各模块之间的互相关系。然后教师演示:启动—挂档, 让学生观察发动机是如何将动力传给左, 右驱动轮的, 使学生伸出真实的现场环境。此时教师现场引发问题: (1) 没有离合器能否挂档? (2) 即使挂上档会出现什么后果? (3) 驱动轮的转速与节气门的大小是否有关? (4) 驱动轮的转速还与什么有观?等等。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带着这些疑问进入思维阶段, 进而去解答教师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样一来, 能变被动为主动, 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热情。整个教学始终因循学生学习心理顺序, 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自然, 具有趣味性[4]。

2.2 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

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是系统化的, 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是对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创新。

2.3 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通过“项目目标—教师演示—指导练习—引导探索—独立实践—教师辅助”的多元教学模式, 把教学内容内在的技能性和实践性显现出来, 再通过全方位的指导, 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达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把握。强调以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为中心, 分析职业特点, 按照所学知识的理论框架, 设计适应职业需要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 以专业技术实践为主, 组织教学内容, 设计课程结构, 侧重培养实践能力。

2.4 理解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实施条件和过程, 在具体实践中总结经验

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模式将根据高职教学的内容, 结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把高职专业课教学内容设计成有具体技能目标的培训项目。主讲教师应该编写模块化项目的系列教材, 侧重实践操作, 实现“考教分离”。教学和实训中强调整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造实际或虚拟的实践环境,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

3 民族地区高职专业课项目化、模块化教学模式, 校企一体化建设, 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模拟“生产方式”的教学, 学习者面对的是一个“微缩”了现实企业生产的过程。通过分析各级台阶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解决方法辅之以“教、学、做”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进而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例如高职汽车运用专业中有《汽车构造与维修》课程, 而企业对维修人员和管理人才的需求维度较广, 有汽车营销人员、汽车售后服务人员等。运用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都可以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标准。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现了“成人”目标的培养。

4 结语

对于民族地区高职院校, 项目化和模块化教学更需要逐步提高教学设备, 大力增加所需师资力量, 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担任教师, 对教师进行专业培养或者培养教师到企业中实践、学习。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知识点解决现实问题, 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更好的运用知识于实际, 更快的投身实践, 更好地适应企业。

摘要:高职院校教育要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探讨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方法。项目化和模块化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的系统化教学方法, 以模块化的项目为形式, 循序渐进是一个能够达到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有利于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教学方法,民族地区,高职,项目化模块化,校企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吴振国.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19-21.

[2]于淑娟.实施“校企一体化”战略, 发挥职教集体规模效应[J].陶瓷研究与职业, 2008, 4:21-22.

[3]詹新生.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8, 6:19-20.

[4]宋立温.模块化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高等数学, 2009, 4:86-87.

专业课理论教学 篇8

一、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1、双语教学的内涵和教学模式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主要有两层含义:能熟练地和恰当地使用两种语言,以便促进那些掌握母语而正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学生的学习。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学校里能够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课程教学。目前世界各国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下述三种教学模式:①浸入型教学模式(Immersion Program);②保持型教学模式(Maintenance Program);③过渡型教学模式(Transitional Program)。

2、SLA理论

语言学者提出了“SLA”理论,即“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理论认为:①学习者的语言环境会影响他们学习第二语言,一般情况下多数学习者会根据自己处于社会环境来决定使用语言的方式。②教育是输入的一种方式,而第二语言习得顺序表现为理解在先、表达在后。③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对学习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

3、维果茨基理论

维果茨基理论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出发为双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主要观点为:①思维和言语理论。认为言语在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阐释了言语生成过程的内部心理组织具有连续性,由动机、思想、思想的内化、思想以外部词义的形式表达、思想以词的形式表达这五个环节组成。②活动理论。语言是人和世界、人和人对话的工具,言语活动论主要研究过程和表象、活动和图像的相互关系。③最近发展区。指独立解决问题所确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和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二、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学理念

1、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同步进行为宜

专业英语课和双语教学同步进行,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团队教学法和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法,优化专业英语课和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两者甚而可以交叉进行,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贯穿于从需求分析到教材选编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2、双语教学需考虑外语运用度

在双语教学中,外语运用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生的外语程度、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特点、学识以及教材条件,其影响程度不同。尽管在理论上双语教学中外语运用度可以在100%范围内选择,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以30%左右为宜。

3、双语教学须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现代化

双语教学应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学术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学成果,在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技英语水平和用英语进行科学思维及科技交流的能力等优点,使学生在用两种语言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更为广阔的课程建设体系与立体化教材建设不断扩大其语言使用范围,拓展学习时空,拓宽学习渠道,改善学习环境,增强学习效果。

三、双语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探讨

1、选择部分具代表性的内容实施双语教学

在通读原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文版教材内容,通过归纳总结,以章节为单位,为学生准备英文摘要。学生通过事先对英文摘要的学习,对每个系统有了基本的认识,待教师上课时,通过英文板书,口语讲述,汉语翻译,可以基本掌握学习内容。课后再加上适当的复习,可以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2、针对学生外文基础确定授课的方式和深度

学生容易理解的部分章节可以开设双语教学,对于用汉语授课而学生仍觉得是难点的章节则不适宜采用双语教学。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可以分为两步走:一是适应期,主要以中文授课为主,突出英文专业词汇;二是配合期,教师根据授课时学生的接受程度,采用互动措施,交替使用中英文,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3、采用交互式教学手段促进双语教学的深入进行

根据维果茨基理论,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因此双语教学强调的师生间的互动,要求适当采取多形式的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从而高效率地习得第二语言。

四、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开展双语教学还只限于国内部分地区,而且大都时间不长,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离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实施并推广双语教学的困难主要集中在双语师资严重短缺、学生英语能力不足、没有合适教材等三个方面,而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是我们双语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

摘要:随着国际文化教育交流的增强,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必将成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人才素质的内涵要素。在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增添双语教学这一时代元素,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实施双语教学的教育理论、教学理念、建设思路、课程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深入探索了新的能够高效优质地培养出双语人才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育理论,教学理念,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玉军,乔雄兵.国际私法双语教学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3)

[2]李瑛玫,汤春明.关于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教育探讨.2005,172(10)

[3]毛晓明,陈少华.关于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探讨.高教探索.2004(2)

[4]泰侠,程水源.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1(6)

专业课理论教学 篇9

巢湖学院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开展教学实践的学生。巢湖学院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专业2个班的学生(共108人,每班54人)。将体育教育1班设为实验组,体育教育2班设为对照组。实验前先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排球起源与发展以及垫球技术理论知识进行摸底测试。

2 研究方法

2 .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效教学方面的论文资料著作,了解有效教学理论前沿研究动态,以确定在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的可行性。

2 . 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安徽工程大学、合肥学院、巢湖学院在教学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和学者,向他们进行了本论文的相关咨询,并认真听取了建议。

2 . 3 实验法

2 . 3 . 1 实 验 对 象 , 时 间

实验对象:选用巢湖学院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2个班的学生进行实验 ,分别为对 照班和实 验班 ,每个班为54人。实验时 间为3013年9月至2014年1月。

2.3.2 实 验 内 容 与 方 法

实验内容为排球理论知识,包括排球的起源和发展、排球的各项技术和战术的概念、规则和裁判法等方面的排球理论知识。实验方法为在实验前通过4个学时的学习先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排球起源与发展、垫球技术概念等方面的考试,以便得到实验前学生成绩情况。其次分班进行教学,体教1班为实验班运用有效教学。体教2班为对照班,运用传统的正常教育方法。在期末考试后收集考试结果,进行2个班的对比分析。

3 有效教学理论分析

3 . 1 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有效教学并非是某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的原则,通过制定专门优化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有效教学的过程是有目的的组织教学的过程,实施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学习情况及个体特点、结合各式各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统一考虑教学原则,系统地组织分析、制定科学的教学过程方案。在这样的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简单用一种教学方案,而是要有充分把握和信心,全面选用其他教学工作形式,选定上课计划,对学生选用最恰当的方案,保证达到在该条件下最大的教学效果[1]。

3 . 2 有效教学理论的原则

3. 2. 1 学 习 化 原 则

学习化原则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中要不断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并且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 2. 2 主 体 化 原 则

主体化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进行讨论和学习。

3. 2. 3 最 优 化 原 则

最优化原则要求将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以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其着眼于整体的教学系统。依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就是在特点的教学环境中,老师和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的物质条件,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复杂系统[1]。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 1 实验前测试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前对学生成绩进行摸底考试,成绩见表1

通过对2个班的学生进行排球起源与发展,排球垫球技术理论知识进行摸底测试。

测试结果显示2个班的考试成绩(P>0.05),说明2个班在排球理论摸底考试中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从而体现出本实验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4 . 2 实验后测试结果分析

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的教学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对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影响见表2

由表2的数据可知,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分有显著的差异。从实验的平均分以及其它数据可以看出,在体育专业排球理论的教学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能够提高学生排球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备课准备的非常充分,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意设置了有效的学习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以播放影片的形式播放有关排球各 方面的内 容 ,特别是通 过观看老 女排五连 冠和新女 排2004年亚运会逆转俄罗斯夺冠的经典比赛影像提高学生学习排球的热情;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强化了目标意识,整节课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从而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之后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尝试“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先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尝试解决,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正确答案。这种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本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有效教学理论的实验中,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排球理论课的自身的特点,教师依照实践性、可操作性、激励性的原则。并且综合运用讨论试、直观、多媒体等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排球理论知识。

5 结论与建议

5 . 1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在普通高校排球理论课教学运用有效教学理论的实验中,实验后的成绩显示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是可行和有效的。在教学中师生能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能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不仅优化了教学目标,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相比传统教学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在高校体育专业中应用有效教学理论,相比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高校体育专业中采用有效教学理论以及对传统教学理论和继承和发展,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排球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高。

5 . 2 建议

高校排球理论课的教师,要能熟练掌握有效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好教学内容和环节。能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与传统教学理论不同,有效教学理论其科学性强,能把长短期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所以建议在普通高校技术理论课中推广应用并且建议教育相关部门加以重视。

摘要:本文通过对有效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通过对有效教学理论的概念、指导思想、原则进行归纳,对有效教学理论应用于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教学进行实验研究,把有效教学理论融入到高校体育专业排球理论课教学中去,丰富和发展这种理论,为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也为体育专业其它实践课的理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播音主持专业表演艺术教学理论 篇10

关键词:播音主持表演艺术教学,即兴表演,形象思维

在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中, 看到过董卿、黄宏的小品《开锁》, 董卿、蔡国庆的小品《超生游击队》。周涛、冯巩的小品《马路情歌》, 周涛、郭冬临的小品《新闻人物》。朱军、冯巩的小品《笑谈人生》和《让一让, 生活真美好》等等。在这些作品中, 主持人呈现给观众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而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另一门艺术——表演艺术。播音主持中的表演艺术除了塑造人物形象以外, 重要的是在练习中训练形象思维——心里敏捷反应、注意力集中和松弛与控制、交流与适应。在这些内部素质训练中, 最重要是训练心里敏捷反应和交流与适应。以上这些表演中的元素对于学播音主持的学生尤为重要。由于区别于传统表演, 在播音主持表演的训练中, 即兴表演训练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即兴表演 (等同于主持中的即兴素质训练) 最适用于播音主持的学生, 可以练习心灵敏捷的能力, 对于初学表演的学生, 首先不要进入构思人物的行列, 也不要模仿电影、电视、舞台戏剧等等, 更不要演一些想象的脱离生活、矛盾尖锐的作品, 甚至不要马上做观察生活小品的练习, 因为没有融入社会, 体会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没有打下坚实的表演基础, 演员呈现给观众的东西只能是造作的、虚假的。因此, 在进入表演训练之前, 先一个人面对观众, 体会当众孤独 (表演是一门孤独的艺术) 。这种表演心态, 要求一个人孤独的站在舞台中央, 进行单人的即兴训练。

在播音主持的表演教学中, 由于表演课的特殊性, 可以省去无言练习这一部分, 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训练。

一、心灵敏捷反应。

首先是用五觉接受外部刺激, 然后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心灵敏捷

反应一定要抓住瞬间反应, 然后表现在相应的动作、神情、语言上。心里速度与外部速度是紧密结合内外统一的, 身体受到刺激, 形体动作和心理感受必然发生变化。在表演趣味性上和播音主持专业的特殊要求上, 可以把电视上的一些娱乐节目引用到课堂, 例如选择某一期《康熙来了》《非诚勿扰》《芒果训练营》《明星转起来》等等这些形式进行表演训练。

二、注意力集中和松弛与控制。

作为主持人、播音员, 注意力集中为先决条件。在表演训练中, 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会排出紧张和杂念, 要想注意力集中就必须肌肉松弛, 肌肉紧张的人无法达到注意力集中。注意力在不断地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指导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感受练习来达到感受与注意力集中双丰收的目的, 在背景音乐支点下, 学生更容易找到表演的感觉, 音乐感受练习的特点是“说不尽言, 言不尽意”。

三、交流与适应。

在表演艺术中, 演员创造与观众心里接受的媒介被称作交流。交流的形式有很多种, 如演员与其他演员的交流, 演员与观众的交流等等。在主持中也存在主持人与其他主持人的交流, 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等等。表演艺术中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是一种特殊的交流, 是一种最直接的反馈形式, 并且属于心理学范畴。对于播音主持的学生, 选择一些实验话剧最合适不过, 这样既可以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也可以使交流更加顺畅。在演员的交流中, 演员不仅要向观众传达外部形态信息 (语言、行动、面部表情) , 还要通过语言、行动、面部表情展示人物内在的情感和情绪, 通过人物情感和情绪的变化来打动观众。

除了以上这三个方面, 表演中的舞台动作、规定情景、想象、信念与真实感、情绪记忆、判断与态度这些表演元素要穿插在小品练习中进行实践。

在荧幕上舞台上看到很多演员, 这些演员分为体验派和体现派。展现一个人物比较复杂、丰富属于体验派, 也就是性格演员, 如张曼玉、梁朝伟等等, 他们多以内心体验为主;展现人物外在属于体现派, 也就是类型演员, 如春节晚会的小品演员多属于体现派, 他们以语言和外在的表现为主要形式。而播音主持的表演艺术达到体现派的功底就可以了。表演专业与其他艺术专业有所不同, 具有很强的自身专业特点, 由此带来一系列特殊的要求, 比如每台戏都要根据不同的背景来搭配道具, 并且对教学环境、教学场所有很高的要求。现在表演院校都有自己的小剧场, 小剧场教学手段的运用, 是表演专业在教学中应用的一种新情况, 小剧场话剧以心理剧和现代戏为主, 简单、贴近生活, 人物角色好把握, 这就为播音主持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这种近距离的接触, 会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密感。小剧场教学以“心灵生活”为主, “心灵生活”可以拉近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它需要通过细腻的面部表情, 特别是眼睛以及微妙的动作细节展示出来。在接触表演小品的时候, 涉及到舞台调度的问题。所谓舞台调度, 是舞台行动的外部造型形式, 他通过演员的体态、演员与演员以及演员与舞台景物之间的组合, 或通过一组形体动作过程, 构成的一种艺术语汇。在主持的舞台上也涉及到舞台调度, 主持舞台调度主要指主持人与镜头的调度、主持人与被采访人的调度等等。

专业课理论教学 篇11

关键词:重视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理论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明文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幼儿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遥遥领先。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前教育专业被纳入到各级各类院校的招生专业中,出现了鱼目混杂的现象,这种不真正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精髓、一哄而上的做法,真的令人堪忧。尤其是在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中,淡化音乐理论课教学,甚至不开设音乐理论课,只开设一些诸如声乐、钢琴、舞蹈这些技能技巧课,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音乐理论课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

现在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素质远不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谓是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学生素质较高,教师教起来省心省力。现在各级各类院校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一些本科院校相对生源好一些,其余大、中专院校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不容乐观。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对音乐理论知识一窍不通,甚至大部分学生在进校之前都没见过钢琴……音符不认识,休止符不认识,简谱不认识,五线谱就更不认识了……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开设基础乐理课,他们学起视唱、声乐、钢琴等这些技能课是不是如同天书、困难重重?

在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难觅音乐欣赏课的踪影,殊不知音乐欣赏课是帮助学生打开音乐大门,拓宽学生音乐视野的一门很重要的课。在这门课中可以让这些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的孩子真正理解音乐。在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难觅踪影的还有“幼儿歌(乐)曲伴奏法”和“幼儿歌曲创编”。殊不知这两门课是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音乐理论素养,“幼儿歌(乐)曲伴奏法”主要讲述的是如何为幼儿歌(乐)曲配写伴奏,这是一门实用课程。“幼儿歌曲创编”主要讲述的是如何为一首孩子们喜爱的歌词或诗歌谱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掌握这门课,在幼儿园的工作中就能够积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理论课的意义

音乐理论课包括基础乐理、音乐欣赏、幼儿歌(乐)曲伴奏法、幼儿歌曲创编等。学生学习了基础乐理就可以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如:音的产生、音的性质、简谱记谱法、五线谱记谱法、节奏、节拍、音乐表情术语、力度速度记号、装饰音、音程、三和弦、七和弦、民族调式、西洋大小调式等等,有了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学生学习音乐就会轻松很多,再加上声乐课、视唱课、钢琴课对这些基础乐理知识的反复使用,学生一定能受用终身。学习音乐欣赏可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看到、听到他们不曾看到听到的一些交响乐、优秀的民族音乐,中外歌剧、舞剧,了解中外音乐的发展,以及他们熟悉喜爱的通俗歌曲,由于通俗歌曲良莠不齐,通过欣赏可以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等等。

通过学习幼儿歌(乐)曲伴奏法,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为幼儿歌(乐)曲配些伴奏需要掌握的常用伴奏类型、音型;正三和弦、属七和弦的基本功能及进行;为幼儿歌(乐)曲配写伴奏的基本步序;前奏、间奏、尾声的用法等等,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幼儿歌曲创编,可以让学生了解幼儿歌曲词、曲应有的特点;幼儿歌曲体裁、题材及演唱形式;幼儿歌曲的曲式结构;幼儿歌曲的创作过程等等。这些理论课都是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音乐素养,对学生尤为重要,离开了这些音乐理论知识,学生掌握的那些技能技巧犹如空中楼阁,没有根基,是不稳定、不坚固的,表达的音乐肤浅的、不足以动人的。

三、 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理论课的阶段设计

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对音乐知识一窍不通,可以在这个阶段开设基础乐理知识课,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如: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产生的,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四种性质;音符、休止符、音值组合;协和音程、不协和音程;大三和弦的特点、小三和弦的特点;大小调式、民族调式等等。

二年级上学期可以开设欣赏课,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尤其可以开设幼儿歌(乐)曲欣赏课,则更有目的性、针对性,便于学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也便于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二年级下学期可以开设幼儿歌(乐)曲伴奏法课,有了一年级半的钢琴基础,学生已可以弹奏一些儿歌,这时候加入伴奏法课,是学生从实践——理论——实践螺旋上升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定会在幼儿歌(乐)曲伴奏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上学期可以开设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有了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欣赏知识、幼儿歌(乐)曲伴奏知识和钢琴、声乐技能知识做铺垫,学生在学习幼儿歌曲创编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而且会比较感兴趣,在我们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创作的儿歌真的是很形象、生动,具有表现力。

综上所述,注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定会在综合能力上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也会越办越好。

作者简介:

非化工专业化工原理理论教学浅析 篇12

1 把握联系各单元操作的主线

化工原理的教学内容是以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为背景,研究若干“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设备操作特性、过程和设备的设计与计算等。而单元操作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过程,即“三传”,因此,传递过程成为统一的研究对象,也是联系各单元操作的一条主线。在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把握住这条主线。比如,分析流体流动、传热、吸收三个单元操作时,要注意比较牛顿黏性定律、傅立叶定律及费克定律在形式上的类似性及内容上的可比性,使学生在类比联系中加深理解各单元操作的基本规律。

2 增强工程思想,树立工程概念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解决各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的开发、设计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工程性。主要表现在:过程的影响因素多,过程的制约条件多,理论分析与经验数据并重。很多情况下,单纯的理论分析只是增加了人们对单元操作的认识,往往要结合试验才能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必须树立工程概念和方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而忽略次要矛盾,只要结果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工程上就可以接受。比如在处理流体流动问题时,对湍流流动速度分布的分析就必须借助经验公式,忽略次要因素,在一定前提和条件下得出近似结论。结合上述特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转变理科思潍中的精确观念,掌握工程上近似处理的思想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牢固树立起可以受益终生的工程意识。比如控制热阻问题,在讨论时应从影响传热速率的主要因素着手分析,考虑如何提高总传热速率。

3 简化公式推导,提高学习兴趣

本课程公式多、计算多,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对于非化工专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可以适当简化理论推导部分,增强公式在工程中的应用,变枯燥的公式为形象的实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流体流动过程的机械能衡算——柏努力方程时,从概念上介绍清楚各种能量的表达方法之后,可以从能量守恒定律出发直接给出柏努力方程表达式,将重点放在讨论方程的具体应用方面;在学习离心泵一节时,重点讨论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特性曲线、工作点调节等实际应用部分,对离心泵基本方程的推导可以一带而过;在讲授精馏、吸收等单元操作时,同样可以实际应用为讨论重点,这样就降低了教学难度,改善了教学效果。

4 结合专业特点,强调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

对于非化工专业的学生,往往认为化工原理与本专业不相关,对自己用处不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将化工原理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动力。如对于食品工程专业,在讨论蒸发这一单元操作时,可例举油脂加工工艺过程中要用到的蒸发器,而后续工段所用的汽提塔则属于填料塔,使学生了解他们以后所从事的工作要用到化工原理中包括的单元操作内容,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5 引入科研工作和技术前沿的发展动态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传统的单元操作外,也要注意引入科研工作和技术前沿内容,介绍专业发展动态,并对此作出评价,从技术和效益等角度讨论,引出各单元操作的基本理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介绍机械分离这一单元操作时,除了常用的机械分离外,同时也引入新型的分离方法一膜分离技术,让学生认识到技术前沿中的基本理念,从而更好的了解有关机械分离的知识点;又比如在学习传质内容时,先让学生观摩新型高效的气液传质设备,再向学生介绍它的原始概念及发展现状,化抽象的理论为具体的操作现象,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6 结束语

总之,在化工原理的教学工程中,要遵循课程本身的特点和单元操作的规律,把握传递主线,引入工程概念,同时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化工原理是化工及相近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本文从传递理论、工程概念和专业特点等角度,多方面探讨了本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

关键词:化工原理,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志魁.化工原理[M].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夏清等.化工原理[M]修订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3]毛立群等.化工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化学.2007.22(2):16-19.

[4]陈敏恒.丛德滋.方图南,等.化工原理(第三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上一篇:审判管理下一篇:卫校英语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