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2024-05-14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共12篇)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篇1

一、引言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抑制企业的过度投资, 提高投资效率。然而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所要求的相关会计信息披露还不够充分、不够规范。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误导性陈述甚至虚假披露等情况。故需要建立一种市场机制和手段来合理引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本文主要以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以2007~2010年为时间窗, 试图探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对于信息披露质量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之间关系的研究, 从我们所搜集整理的文献来看很少, 绝大部分是探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债务成本、公司绩效、投资者交易行为等之间的关系。曾颖、陆正飞 (2006) 认为在控制相关因素的条件下, 信息披露质量与边际股权融资成本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于富生和张敏 (2007) 的研究发现, 样本公司的债务成本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张宗新等 (2007) 认为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对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 Barth等 (2001) 认为, 一个会计项目具有价值相关性是指它与股价具有可预测的关联性。价值相关性检验是对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联合检验, 如果检验结果表明某个会计项目具有价值相关性, 则该项目就同时具有相关性和一定程度的可靠性;反之, 则无法判断出是相关性的缺失还是可靠性的缺失。陈信元等 (2002) 考察了证券市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发现收益、净资产以及剩余收益指标都具有价值相关性。王立彦、李晓强等 (2004) 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会计准则间的会计信息差异具有价值相关性, 披露不同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表及其差异是合理的、必要的。相对于我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并没有具备更显著的价值相关性。相反, 我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的作用略强于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王化成等 (2006) 认为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盈余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可以看成是企业向投资者传递的一种信号, 有助于投资者作出合理决策, 并强化对企业经营过程的内在监督。而且, 可以降低投资者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 进而降低企业资本成本、提高企业价值。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和信息透明度的增强, 意味着企业将有更加充足的信息量, 使得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够更加详细、真实、公允、及时地被利益相关者所了解。企业会计数字将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有利于提高投资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认知程度, 改善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1: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H2:信息披露质量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具有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1.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深圳证券交易所的A股上市公司, 共搜集到488家上市公司2007~2010年数据, 共计1 943个观测样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价数据来自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其他财务数据和股价数据来自于Wind金融数据库。

2. 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

本文采用深圳证券交易所对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考核评级来衡量信息披露质量, 即以深交所上市公司“诚信档案”中“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评价信息披露质量高低的替代变量。该信息披露考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个等级。选择这一考评结果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衡量标准的原因为:一是该考评机制的考评对象为所有上市公司, 保证了该机制的完整性;二是该机制考察了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和强制性信息披露两方面, 确保了考评结果的全面性;三是以证券交易所为主体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状况进行评级体现了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样本公司各年度的信息披露考评结果见表1。

从表1看, 观察期内上市公司的总体信息披露质量较好, 不合格比例仅为3.29%, 良好比例约占6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呈现出逐年转好的迹象, 表现为不合格公司的比例逐年下降, 而良好公司的比例大幅度增加。

为方便起见, 我们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各等级分别进行了赋值, 将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四个等级分别设值为1、2、3、4, 并以此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见表2。从表2看, 观察期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年度均值逐年提高, 这也进一步说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在逐年提高。

四、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选择常用的价格模型, 根据各样本公司2007至2010年的年度数据来考察信息披露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具体设定的模型如下:

其中, i代表i公司;t代表年度;d代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 取值1、2、3、4, 分别对应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P为t+1年4月末的收盘价;EPS为t年末每股收益;BV为t年末每股净资产。

在前文研究基础上, 笔者剔除了时间维度上不全和存在某些异常值的样本, 最后得到445家上市公司4年共计1 748个样本数据。我们主要运用SPSS17.0软件, 将样本数据代入回归模型, 进行回归分析。

下页表3分年度反映了信息披露质量对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信息披露质量确实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总体上看, 信息披露质量越高, 衡量价值相关性的Adj-R2指标值也越高, 特别是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为优秀的上市公司其价值相关性远远高于考评结果为不合格的上市公司。这也验证了前面提出的假设。

表4分考评等级反映了信息披露质量对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表中显示, 信息披露质量与价值相关性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提高。

表4合计栏给出了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及相应的一些统计量。从表中可以看出回归模型中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系数分别是8.139和0.716, 说明A股上市公司的股价与每股收益紧密相关。

表4回归模型中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T值分别为20.392和6.629, 相应的概率值均为0, 说明系数非常显著, 即A股上市公司股价高度受到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两个财务指标的影响。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深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以深交所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考核评级结果为信息披露质量的代理变量, 分析了信息披露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回归检验的结果表明信息披露质量与价值相关性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能够使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得到显著提高;同时研究发现, A股上市公司股价受到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两个财务指标的影响很大。由此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尽快构建一套完整的信息披露质量考评制度,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2) 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 提高证券市场信息供给, 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3) 合理引导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 增强上市公司信息透明度。

摘要:本文以深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评级作为代理变量, 利用价格模型检验了2007~2010年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发现, 信息披露质量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信息披露质量高的公司,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也高, 高质量的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披露质量,价值相关性,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Barth, M.E., Beaver, W.H., Landsman, W..The Relevance 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Setting:Another 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31

[2].陈信元等.净资产、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金融研究, 2002;4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篇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基本问题

企业资源说认为,企业是一个“被行政管理框架协调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是组合、归集进而整合资源,形成产品和服务的技能的体现。其中部分为企业所独有、能够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能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称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长期竞争中,企业需要不断构建动态能力以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由于同时考察企业资源和组织资源的方式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能够充分解释企业市场表现的差异。长期动态竞争能力的培养可以保证企业根据环境变化调整核心能力的组成要素,使其在动态竞争中保持优势。

企业竞争能力作为解释企业差异的原因已得到广泛接受,但究竟什么是企业竞争能力,如何构建竞争能力,却依然颇具争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蕴含于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之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组合;斯多克等人则认为企业能力表现为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间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巴顿认为核心能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桑切斯、希恩和托马斯提出把组织资产和资源配置的管理过程看作企业竞争能力。综合各种观点,杜兰德对构成企业竞争能力的要素做了全面的总结与归纳,他认为,企业竞争能力的范围应该超越核心竞争能力,包括企业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技能。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为此需要考虑企业价值报告中核心竞争力的披露问题。究竟应该披露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说哪些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比较难以判断的。披露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应该以核心竞争力的共同特征作为判断基准,即:(1)独特性与难模仿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

二、为企业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过战略设计、领导策划、组织管理等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不断提

炼、总结、创新而培育和积淀形成,孕育于企业文化并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的。独特性还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和难以被替代的特征。(2)延展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推衍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新客户的需求。而且,它不仅能为当前提供某种特殊的产品和服务,还能为企业下一步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提供支持,有力地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领域延伸。(3)价值优越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价值的源泉。它一方面能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加优秀,另一方面能实现和创造顾客所看重的价值,给消费者带来长期的、实质性的利益和效用,因而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价值相关性判断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化,企业经营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概念也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组织,而是扩展到外部更广的范围。衡量企业优劣的标准不再是利润或投资报酬最大化,而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竞争能力指标,即“企业的价值”。

2(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终极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指出,企业战略是研究影响和决定企业的长期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既定目标所遵循的路线和途径,并为此对企业已有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的科学。3企业发展的真正目标是不断实现企业价值增值,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即是企业战略的最终目标。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从价值评估的角度来说,企业价值是企业现有基础上的获利能力价值与潜在获利机会价值之和。其中,企业现有基础上的获利能力价值又受企业未来净现金流量、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和持续经营期影响。

1、企业核心竞争力保证获得稳定的净现金流量。这是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个基本特征所决定的。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决定了它能够推衍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客户需求。不仅如此,它还能为企业下一步开发新产品、新品种提供支持;第二,对用户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越性决定了由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衍出来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具备用户所感知的价值,能为用户带来实惠;第三,其独特性保证了新产品和新服务不可能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用户要想获得此种新产品和新服务,就必须购买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这就保证了企业在未来能获得稳定的净现金流量。

2、企业核心竞争力能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增加企业价值。根据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模型,企业的资本成本实际上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资本结构;二是单位融资成本,包括负债成本和股权成本两个方面。从企业筹资的角度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转化为企业拥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他们具备与顾客、供货商、金融机构、政府部门等相关利益集团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因此,他们能以较低的单位融资成本获得企业所必须的资金,同时还可以抓住好的投资项目,及时剥离不良资产,有效配置资金以进行资产重组,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来降低资本成本和经营风险。资本成本的降低最终导致企业价值增加。

3、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持续经营。企业持续经营问题是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价值培育所做贡献的最初起点,因为它解释了所有长期或正在发展的企业的绝对秘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够获得长期持久净现金流量的源泉,它使企业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等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加优秀。

4、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潜在获利机会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企业所具有的潜在获利机会,无论它由技术、产品或是服务等何种形式的最终产品来表现,它自身的价值就是潜在获利机会的价值。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核心能力越强,企业所拥有的潜在获利机会越多,企业的潜在获利机会价值就越大。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信息披露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价值极为相关,而价值是什么、如何表现价值及其成长则是经济学界与财务学界一直努力研究却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长期以来,构建能够表现企业价值以及尽可能真实地模拟价值成长的财务指标——核心财务指标——即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将核心财务指标传递给企业价值相关者,构成核心财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与之相关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的披露问题。

(一)披露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价值的成长正相关。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价值。企业价值是企业效率的综合体现。价值是什么,以什么来表现和衡量价值创造,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课题。工业时代的理论家们认为追逐利润最大化就等同于追逐价值,因此,当时的核心财务指标多半是一些反映利润创造的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组织的演进,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人们对企业价值本身和其影响因素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发现利润与企业价值并非完全正相关,因而必须追求更好的价值衡量方式。由此发现,真正与价值成正相关的,是核心竞争力指标。

(二)披露核心竞争力信息协调价值相关者的利益。现代企业契约理论认为,企业实际是一组契约的联结体,股东、债权人、员工(包括管理人员)均是企业

契约的主体,因此从严格意义讲,企业并没有所有者,因为并没有另外一个主体来组织股东、债权人、员工签订这些契约,并对契约发生影响。这些股东、债权和员工在现代财务理论中被称之为“利益相关者”。实质上,将其称为“企业价值相关者”更为合适。无论是利益相关者还是价值相关者,其利益目标函数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严格地讲,要披露能够同时反映各企业价值相关者利益的财务指标是不现实的。但是,根据前述分析,无论企业价值相关者身居何处,也无论他们之间的价值取向是否一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他们共同的追求。

(三)披露核心竞争力信息体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企业的持续存在,既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最好保障,又是整体社会保持稳定和繁荣的重要基础。因此,衡量企业综合效率必须考虑长期性这一特征。企业追求利润这一目标的最大缺陷在于它不能够包容企业持续存在这一目标要素。另外,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还包括另外一个方面,即未来性。事实上,投资者不仅看重现有投资产出的累积结果,更看重未来时期投资所得的收益是否能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成功的企业管理应当懂得重视未来,并且科学地规划未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企业长远地发展。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否在未来能够得以发展,企业应如何规划前景,都需要对现行的体现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内容进行披露,以掌握现状,未雨绸缪。

————————

注:

1、Prahalad,C.K.and Hamel.G,1990, The Cord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6(May/June).2、王庆芳:“价值管理时代的核心财务指标特征解析”,《当代经济科学》,2004(5)。

3、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转引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1(11)。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篇3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会计信息价值;互动机制;重构

一、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的界定与分析

1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

(1)会计人员职业的积极价值与消极价值

笔者认为,会计人员职业的积极价值是指会计人员职业因为市场的需求而存在的价值。介于代理关系的存在,公司外部的相关利益者需要了解公司的运营情况,而会计信息是他们重要的信息来源,因而作为这一信息的生产者——会计人员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如果会计人员能够提供公司相关利益者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就具有积极价值。

会计人员职业的消极价值是指会计人员职业因为制度规定而存在的价值。出于制度规定,要求所有企业对外报送财务报告。因此,企业配备一定的会计人员从事财务信息的生产,这种情况下对会计人员职业的需求是出于制度安排的需要,笔者称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职业的存在价值为消极价值。

(2)会计人员职业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一项资产的内在价值指其未来所能获得收益的现金流的折现,会计人员是一项特殊的资产,笔者认为会计人员职业的内在价值在于其工作期间对企业所做贡献的大小。但这一贡献的大小无法直接评价,只能通过对其所创造的产品——会计信息的作用的评价来实现对其内在价值的评价,而这一作用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人员职业的外在价值应该是其内在价值的外在体现,这一价值往往可以表现为公司给会计人员的薪酬和公司外部相关利益者对其所呈现的产品——会计信息的价值的肯定。

如今,会计人员职业的外在价值往往会偏离其内在价值,很多情况下会偏低,如许多公司给予会计人员的薪酬也普遍较低;外部相关利益者对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在较大程度上不予肯定,一方面公司及外部相关利益者对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会计人员没有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甚至丧失自我,最终导致职业内在价值的下降。

2会计信息的价值

在决策有用的信息观下,会计信息的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否能为预期使用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只有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使相关利益者在对公司的经营成果充分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适合自身的决策,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在于会计人员所生产的信息对公司状况披露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如果会计信息的质量下降(如虚假的会计信息),对相关利益者来说,即使其数量再多也是没有价值的,甚至会误导相关利益者做出决策,在此情形下,拥有虚假的信息还不如没有信息。这一点正是在现实情形下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人员质疑的根本原因。

3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及其外在的影响因素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主要生产者,在会计人员职业价值无法直接度量的情形下,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因此,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与会计信息的价值是一体的。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与会计信息的价值是互相影响的,具有共生性。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起到了主要的决定作用,因而其生产行为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也就决定了会计信息的价值。反之,因为会计信息的价值才使会计人员职业的存在有意义,会计信息的价值也就是会计人员职业价值的外在体现。

会计信息在生产及传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如管理层压力、社会公众的压力以及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又有来自外在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公司业务性质、政治经济环境等。

二、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的重构

1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动态重构的基本思路

对会计人员职业价值的重构与会计信息价值的重构是一体化的,也是共生的,两者之间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在对两者的价值重构过程中,既可以提高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为出发点,也可以提高会计信息价值为出发点,但无论以谁作为起始点,在此过程中,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都是其核心内容。

2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重构的具体措施

对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重构的具体措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会计人员自身出发,建立以会计人员职业前景为目标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从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的角度出发,建立以相关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观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价值观。

(1)建立以会计人员职业前景为目标的价值观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外部公众很难直接了解企业的状况,大部分情况下只有通过解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状况。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如图3所示。

在这一过程中,会计准则、制度等规制能为外部第三方所观察,但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业务素质却难于观察。是否能够遵循会计准则、制度等规制,独立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自身。面对管理层的压力时,许多会计人员往往会丧失独立性,屈从于管理层的意志。笔者认为,会计人员在为了求得短暂的利益时(如为了保住职位,获得一时的奖励等)而往往屈从于外界的意志,但必须要看到,这种短暂的利益的获得往往是以牺牲会计人员的职业前景为代价的。会计人员在根据管理层意志生产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歪曲信息本来的面目,从而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会计信息的价值降低。长此以往,会计信息的相关使用者丧失了对会计人员诚信的信心,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将不再得到认可,这对于会计职业发展来说,将是一个极大的威胁。因此,捍卫会计人员职业的价值,保持会计人员在信息提供中的竞争地位,将关系到会计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每一位会计人员必须树立的价值观。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两方面人手。

①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会计人员建立良好的自律机制,在一定情形下尽可能减少外部影响,如管理层的压力,并寻求对其作相关解释宣传的机会。同时,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该维护自身的职业前景,保持在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会计人员良好的外部形象,也才能使其产品——会计信息得到外部使用者的认可,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

②从自身素质的角度来说,每一个会计人员都应当树立以提高会计信息生产能力为目标的职业规划,不断加强后续学习,正确理解各种规制的要求。同时,应该不断掌握会计信息生产的新的处理手段。如加强对信息系统的使用等,最终生产出符合外部使用者需求的会计信息产品,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

(2)建立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的会计信息价值现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财务报告目标的重心由过去的“受托责任论”发展成为“决策有用论”(Scott,William R.2000)。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外部使用者而言没有决策有用性,其价值必然会遭到质疑。在这一重心转换中,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产品的质量衡量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换。迫于管理层压力而生产的虚假会计信息以及不能反映企业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其决策有用性显然很差。会计人员在对会计信息生产过程中对各项规制的遵循以及对各项政策的选用都应该以提高决策有用性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提高其所生产的会计信息的价值,也才能提高自身的价值。

三、会计人员职业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重构中应注意的问题

1技术创新与发展对价值重构的影响

近年来,在计算机、通信以及互联网方面的技术创新与发展给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提供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例如,计算机的发展使会计人员对会计资料的处理效率更高,更能快速及时地为外部使用者提供所需要的会计信息,通信及网络的发展则为会计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外部使用者就会计信息的互动与交流有利于会计人员及时掌握外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产品的需求而采取相应措施,这一切都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价值与会计信息的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如果会计人员对这些技术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其作用就会适得其反,反而会降低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和会计信息的价值。

2组织变革对价值重构的影响

为适应企业经营发展而出现的组织形式多元化也给会计信息的生产带来了挑战。虚拟组织,网络组织等使会计信息的生产及提供变得更加复杂。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并能够处理好会计信息的生产与提供将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影响会计人员职业价值及会计信息的价值。

3外部机构监管对价值重构的影响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综述 篇4

一、价值相关性的含义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极重要的信息质量属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相关性解释为:会计信息能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包括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因此, 相关性对绝大多数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决策有用性, 是财务报表的基本属性。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否为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所用, 是否有助于投资者对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时点和不确定度进行评估, 是会计界人士最为关心, 并且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

二、价值相关性的实证检验模型

价值相关性研究的典型模型包括价格模型和收益率模型。本文主要介绍收益

模型。Kothari and Zimmerman (1995) 指出

使用价格模型和回报率模型都可能得到合适的结果, 但考虑到回报率模型能更好地克服规模和异方差的影响 (Christile, 1987) , 而且收益率模型还与会计期间相一致, 所以, 本文主要使用回报率模型。本文采用最早由Easton和Harris (1991) 提出的R-E模型形式, 以股票市场年度平均回报率为因变量, 会计损益的数额、年度间损益数额的变化值为自变量。模型形式如下:R=β0+β1EPS/Pt-1+β2ΔEPS/Pt-1+ε。其中, R是上市公司年度平均回报率, 本文采用5月1号到4月30号作为年度期间;EPS为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公布的每股盈余;ΔEPS是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公布的每股盈余差异;Pt-1是上年年末股价。

三、价值相关性存在性的经验证据

早期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发现股票投资收益与会计盈余之间的联系, 即会计盈余的信息观。鲍尔和布朗 (Ball and Brown, 1968) 通过对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1家公司从1946-1965年年度会计盈余信息披露前12个月到后6个月的股价进行经验研究, 他们发现盈余变动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性。从而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提出, 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会对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做出反应。比弗、克拉克和赖特 (Beaver、Clarke and Wright, 1979) 通过将276家上市公司从1965-1974年的数据分成25个投资组合, 考察各组合会计盈余变动与股价变动的数量关系, 发现盈余的变动百分比和股价的变动百分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各年度平均秩相关系数等于0.74, 并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异于零。近来, 受西方会计学实证研究的影响, 国内不少会计学者也尝试着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会计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实证检验。在研究中国股市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课题上, 赵宇龙 (1998)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盈余数字在中国有用性的论文。他考察了上海股市123家样本公司在1994-1996年3个会计年度的会计盈余披露日前后各8个交易周内未预期盈余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如果年度会计盈余信息的披露能够向证券市场传递新的信息, 上述两种符号之间应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他分别采用幼稚模型 (naive model) 和市场模型 (marke model) 来衡量股票市场的预期会计盈余和股票正常报酬率。经验研究表明, 在上海证券市场, 未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相关, 这一发现支持会计盈余数据的披露具有信息含量的假设, 证实了中国会计准则下的盈余具有价值相关性。陈晓等 (1999) 几位会计学者以上海、深圳股市上市的A股公司为对象, 在交易量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 对盈余数字的有用性进行了大样本检验。其股票交易量反应研究结果表明, 在股票盈余公告附近确实有新的信息抵达市场并导致交易量发生波动, 鉴于与年度盈余数字一同公布的信息很多, 交易量的波动可能由非盈余信息所导致。为了考察盈余数字的确切效应, 他们采用严格的回归分析方法, 直接考察年度意外盈余在公告日附近对股票超额回报的影响。其结果发现与交易量反应研究结果相吻合, 回归结果显示股市对盈余公告有显著的反应, 这样就证实了在中国A股这一独特的新兴资本市场上。盈余数字同样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

四、增量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

相对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Relative Information) 的比较能帮助比较两套会计准则各自解释能力的优劣 (即准则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还是本土会计准则) , 而额外信息的价值相关性Incremental Information) 的比较能够回答披露两套准则之间差异是否有必要。Amir (1993) 立足于美国的资本市场, 考察那些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外国公司按其本国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与按美国会计准则调整后的报表信息之间的价值相关程度。分析结果表明, 这些外国公司按本国会计准则编制的报表与按美国会计准则调整后的报表之间的确存在价值相关性, 证明美国会计准则是更能反映企业实际价值的会计准则。王立彦 (2002) 考察了AH股公司依据两套会计准则规定分别披露的财务信息的增量价值相关性。实证分析主要运用市场回报率———会计收益相关模型

(Return-Earnings Associations Model) 和

市价与账面价值比的分析模型 (Marketto-Book Value Analysis) 。分析结果表明了增量价值相关关系的存在, 验证了海外资本市场要求中国国内公司在其市场上市必须披露两套报表及其差异的政策合理性。李晓强 (2004) 以中国2000-2002年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会计准则调整项的增量价值相关性。研究发现, 不同准则间的会计信息差异具有价值相关性, 在财务报告中披露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差异是有必要的。

五、相对价值相关性的经验证据

在会计国际化和境外上市的背景下, 对会计信息的相对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相对价值相关性, 在本文中即是A股会计盈余较之AH股是否具有更多的价值相关性。已有的大部分研究指出:从额外信息 (Incremental information) 角度而言, 国际会计准则能提供本土会计准则所不能提供的信息, 扩大了投资的信息集, 但从整体信息 (Relative information) 角度而言, 国际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价值相关性弱于本土会计准则, 这说明了会计准则形式上的国际化协调很难发挥作用, 会计准则的实质执行情况或协调情况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是影响会计价值相关性大小的实质所在。Elizabeth Eccher and Healy (2000) 针对1993-1997年样本分析指出中国本土的会计标准更能解释资本市场回报以及未来现金流, 因此, 在中国推行IAS可能是无效的, 国际会计准则劣于1992年中国会计标准的可能原因归结于缺乏有效控制以及制度来协调管理层在国际会计准则下做出判断。李晓强 (2004) 以中国2000-2002年既发行A股又发行B股的公司为样本, 通过不同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提供参考意见。研究发现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相对于中国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并没有显著更高的价值相关性, 相反, 中国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的作用略强于国际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 因此简单地要求从本土会计准则倒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观点并未得到有力支持。

六、研究结论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发现股票投资收益与会计盈余之间的联系, 即会计盈余的信息观。自鲍尔和布朗 (Ball and Brown, 1968) 实证检验了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之后, 大量的文献从价值相关性的存在性、相对价值相关性、增量价值相关性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理论上讲, 相关性的目的主要在于决策, 即为未来服务。相关性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较高, 以致由于过分强调及时性而易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从而失去可靠性。反之, 追求信息的完全可靠又易忽略信息对决策的及时性, 这样一来, 再可靠的信息也因其过时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从而导致相关性大大削弱。

传统会计系统由于信息生产成本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 往往只是试图满足不同用户的共同需要, 而没有或很少考虑用户的个性需要, 而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 尤其是在证券市场上, 用户的信息需求更是多种多样, 不同用户对信息的偏好程度也不一样。过去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制约, 传统会计很难满足用户的个性需要, 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已使这一局限不再成为只提供最低量信息的借口。在这种情形下, 建立多元化的会计信息频道即披露机制, 满足信息用户的不同需要, 便成为一种必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Abbring, J.H, P.A.Chiappori, and J.Pin-quet.Moral Hazard and Dynamic Insur-ance Data[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3 (1) .

[2]、Akerlof, G.A.TheMarketfor‘Lemons’:Qualitative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0 (84) .

[3]、Arrow, K.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3 (53) .

会计审计信息诚信价值分析 篇5

1.实施相应的会计委派制度

实施相应的会计委派制度,从而解决会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是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企业会计审计过程中,实施委派制度能够走出以往那种依附于相关单位负责人的模式,从而提供一些虚假的会计信息,使企业内部所有者能够更好的获取相应的会计信息,达到企业会计信息对称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应当不断地完善企业会计审计诚信环境,建立健全相应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促使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不断完善,会计审计工作人员道德意识的不断提升,增强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2.完善相应的会计制度

完善相应的会计制度,是解决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审计诚信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而要想完善相应的会计制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相关的论述。

首先,在现阶段信息化的环境下,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信用档案,并据此建立一个较为科学完整的信息化的信用管理体系,不断加大奖惩力度,提高企业会计审计中的诚信意识,

以及企业会计审计中整体的道德水平,促使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能够不断的提升,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更好的发展。

其次,应当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健全公司管理机构,并且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完善企业内部的会计准则,使企业内部从事会计审计的工作人员能够依据企业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工作,

严格执行相应的规范,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以及道德水平,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整体工作人员的诚信意识,促使企业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3.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随着现今社会会计信息化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在会计审计信息化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我国企业会计审计一直处于理论阶段,

在相应的研究开发以及实际应用中还未达到相应的标准与要求,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企业中会计审计人员职业素质较低所致,因此应当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在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中相应的电子数据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审计和检查,加大企业会计审计软件的改善,对企业会计审计中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相应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企业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财务软件的操作水平,促使企业内部相关会计审计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4.建立健全的会计监督管理体系

现在,会计监督并没有被绝大数人所人同,在当前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所制定的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也不尽人意。

因此,应当依据相应的法规制度,建立完善的会计审计监督管理体系,加大企业会计审计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尽可能的提升企业会计审计信息质量,解决企业会计审计诚信问题。

对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工作人员实行相应的考核体系,要求相应的会计审计制度能够严格的执行,尽可能的提高企业内部会计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的素质。

二、结束语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状态下,会计逐渐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制定决策的重要因素。

试析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大质量特征,特别是在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两个约束条件下,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提高才能使信息符合需要,从而对决策有用。但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变动往往不是同向的,相关性的提高往往伴随着可靠性的降低,反之亦然,二者之间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财务报告的披露等方面,这种对立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会计人员往往要在二者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1.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1.1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涵义

(1)相关性。根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定义,相关性包括以下几点涵义:①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并具有影响使用者经济决策的能力。②信息对决策所起的作用,是指将相关的信息输入预测过程,从而增强决策者预测的能力,证实或纠正过去的评价。③信息对决策有用,必须要在信息失去其决策作用前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否则相关的信息也变成为不相关。而我国仅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4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相比而言,可以说会计信息相关性这一重要质量特征在我国是缺位的,至少可以说是残缺不全的。

(2)可靠性。根据IASC相FASB的定义,可靠性应包括这样几层涵义:①信息必须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事项。②信息必须没有偏向。没有偏向亦即信息必须具有中立性。③信息必须没有重要错误。比较而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0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里可靠性的概念过于单薄,仅有“如实反映”不能表达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的全部含义。

1.2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相互关系

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重要特征,相关性可靠性二者在理论条件是相辅相成的,但总的来说,他们之间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首先对于会计质量信息来说,相关性和可靠性二者缺一不可,他们相互依存,并统一于总体质量特征。具体来说,脱离相关性的会计信息,再怎么可靠也是无用的,而失去可靠性的会计信息,再怎么相关,也是没有价值的。其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是从信息使用者角度提出的。相关性回答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而可靠性便信息使用者能对会计信息充分信任而放心使用。再次,相关性与可靠性都要受成本效益原则、重要性原则的制约。相关性与可靠性常常又是矛盾的。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扩大会计反映的范围或改变会计方法等,使得可靠性可能有所削弱。反之,为了提高可靠性,而使大量计量困难的经济资源末能得到反映或沿用旧的会计方法,则削弱了相关性。相关性与可靠性究竟孰轻孰重,如何在二者之间作出权衡,主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最好地满足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的需要的问题。

在我国面前的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过分强调相关性可能造成对可靠性质量特征的忽略,同时导致财务会计信息整体质量重心的失衡。虽然在新会计准则中,能显著提高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被大量采用,但公允价值的取得也必须以可靠性为前提。在保证可靠性的基础上尽量提供相关性是一种趋势,但若要为增强相关性而牺牲可靠性则可能性不大。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以真实的记录企业经济活动的交易和事项发展而来的财务会计不论怎样改革,都不会偏离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的基本方向。

2.从确认原则来看可靠性和相关性

权责发生制是在交易和事项发生时确认其影响,并在相关会计期间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现金收付制则是在收到或支付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时确认其影响,并在当期进行会计记录和报告。

目前,不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中国的会计准则普遍都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原则。因为,在真实反映方面,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能够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够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实质而不是形式。即:同时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可靠性的“真实反映”和“实质重于形式”两个方面。根据权责发生制编制的财务报表,不仅反映了企业过去发生的、关系到现金收付的交易和事项,还反映了企业未来收付现金的权利和义务,为使用者提供全面了解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决策有用的信息,符合相关性的要求。但是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信息容易随着会计人员的判断和估计而变化,甚至被利用来进行信息操纵,因此,有人认为权责发生制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比现金收付制差;现金收付制是对经济事项的真实完整的记录和反映,具有可验证性,也符合可靠性的要求。现金收付制下反映的会计信息更有利于评价企业的变现能力和预测未来财务状况,也更能直接反映企业的收益质量和投资者的现实收益。

对于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收付制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一直存在争论。但各主要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十分重视现金流量信息,因而制定了相关的准则。我国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就是在以权责发生制为主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将现金流量表作为充分披露信息的补充,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选择决策需要的信息,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

3.结语

综上分析,我国仍应将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特征,但是也不能忽视相关性,因为如果失去相关性,再可靠的会计信息也是无用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证券市场的发展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相关性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总之,在信息可靠性得到基本保证的前提下,提高相关性是我国目前在二者之间权衡中做出的较好的选择。 [科]

【参考文献】

[1]顿珠扎西.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关系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0,(14).

[2]潘登.不同目标观下会计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的选择[J].财会通讯,2010,(16).

[3]谢丽娜.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理论研究[D].重庆大学,2009.

房地产业会计信息价值的相关性 篇7

房地产业在所采用会计制度阶段的划分, 有别于总体会计制度划分的1993~1998、1998~2001、2001~2006和2007四个阶段。房地产业会计制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2004年, 采用《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第二阶段为2005~2006年, 采用《企业会计制度》;第三阶段为2007~2008年, 采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基于此, 我们将从纵向视角研究2002~2008年各阶段我国房地产业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以此来分析和评价我国房地产业各阶段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执行情况, 多种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的前后变化, 以求对新会计准则体系颁布对房地产业的经济后果有全面的认识。

1986年, 学者首次对会计盈余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非预期盈余的变动百分比和非正常报酬的变动百分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改革增强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是否随着会计准则的变迁而提高却没有定论, 经济环境或是制度环境对会计准则质量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我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 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起步也晚。赵宇龙先生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盈余数字在中国有实用性的论文。后来的学者以1994~1997年上海、深圳股市上市的A股公司为对象, 通过严格的回归分析研究, 公告日附近股票的超额回报与意外盈余相关关系, 来考察股市对意外盈余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在1996年或1997年达到顶点, 随后下降至2000年处于谷底, 但在2001年和2002年有所回升。

研究设计

用深沪上市公司2002~2008年间的数据, 运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价格模型和修正价格模型, 观察此期间房地产行业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波动以及这种波动与会计准则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衡量会计信息与股价或收益之间的关联性, 以及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时, 首先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 然后利用两个模型回归得到回归系数, 以及校正判别系数 (Adj.R2) 进行研究。

1.分析模型选择

在模型选择上, 主要运用价格模型分析比较改革前后是否提高了会计信息 (主要是会计盈余和净资产) 的价值相关性:Adj.R12:Pit=α0+α1epsit+α2bvit+εit其中, Pit表示企业i在第t年年报公布之后的4月30日的股票收盘价格, epsit表示企业i在第t年期间的每股收益, bvit表示企业i在第t年末的每股净资产, εit表示误差项。通过比较分析该模型计算出的系数R2的大小, 可判定每股收益和每股净值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 即会计信息每股收益和每股净值价值相关性的大小。此外, 还运用下面两个模型分别比较每股收益和每股净值价值相关性:Adj.R22:Pit=α0+α1epsit+εit;Adj.R32:Pit=α0+α2bvit+εit。运用价格模型分析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时, 除利用回归系数α1和α2之外, 同样也采用类似Theil和Easton的方法把会计信息总体的价值相关性Adj.R2分解为三部分: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Adj.RB2、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Adj.RE2、净资产和会计盈余二者共同的价值相关性Adj.RC2在分解过程中, 作了以上三个回归方程。用Adj.R12表示会计信息总体的价值相关性, 用Adj.RB2=Adj.R12-Adj.R22, 表示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 用Adj.RE2=Adj.R12-Adj.R32表示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用Adj.RC2=Adj.R12-Adj.RB2-Adj.RE2表示净资产和会计盈余两者共同的价值相关性。

2.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选取在深沪上市的房地产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选择国泰安和CCER数据库为样本的来源。首先, 从该数据库中提取2002~2008年发布年度股票代码、行业代码、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和4月30日的每股价格, 但不包括股票名前冠以ST、*ST等标记的股票和中小企业的股票;然后剔除股东权益为负和每股净资产小于或等于1的样本。经过处理后, 涉及上市公司66家, 收益模型样本量303, 修正价格模型样本量236。论文使用EXCEL和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

实证检验结果

1.判定系数结果分析

观察表中判定系数的变化趋势。

表中2002~2004年中的校正判别系数 (Adj.R2) , 会计信息总体 (净资产和会计盈余) 的价值相关性 (Adj.R12) 和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三年中基本上呈现出一个波动上升的过程, 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的变化趋势与会计信息总体的价值相关性相同;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逐年递增;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在前两年系数为负值, 但表现出了上升的趋势, 而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在2003年大幅度上升后有所下降, 但总体上是上升的;二者共同的价值相关性逐年上升。

在第二阶段, 房地产业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 观察表中数据, 可以看到, 这个阶段同上一阶段相比, 除了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由2004年的0.230下降到2005年的0.197外, 其余的系数均显著提高;观察2005和2006年两年的数据, 可以发现会计信息总体的价值相关性、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和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下降, 其余的均上升。这可以说明在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后, 总体上对会计数据的解释能力增强。

在第三阶段, 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呈现出一直上升的趋势, 每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在2007年上升后在2008年出现负值, 其余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2.回归系数结果分析

在上面数据的基础上, 进行回归系数的分析。价格模型回归结果显示:

在第一阶段, 会计盈余的系数均为正数, 统计上显著, 在2003年出现了三年内的最大值点8.069;而净资产前面的系数在2003年前面的系数为负数, 在统计上不显著, 这表明新制度的采用并没有改善净资产和股价的关联关系, 净资产在2003年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在第二阶段, 会计盈余和净资产前面的系数均为正数, 且逐年上升, 可见房地产行业在执行了《企业会计制度》后,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度得到了提高。

在第三阶段, 会计盈余和净资产前面的系数均为正数, 然而, 在此阶段的系数比上阶段均下降, 且会计盈余的系数在2007年下降的基础上, 2008年大幅下降到0.664, 2008年净资产前面的系数比上一年有所上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第一阶段, 会计信息总体的价值相关性逐年上升, 每股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也表现出逐年的上升, 而每股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却逐年下降, 这说明新制度的实施使房地产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了价值相关性, 且每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正逐渐替代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在第二阶段, 会计总体、每股盈余和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都低于上一阶段, 而会计总体和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上升, 每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下降, 这说明了在此阶段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逐渐替代每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而这也与上阶段的表现相反。在第三阶段, 每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也呈上升趋势, 其他表现与第二阶段相似。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篇8

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进行交易决策的最重要依据之一。其相关性研究的理论基础都是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下, 投资者可以将会计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近年, 学者们倾向于以研究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为研究重心, 而不再仅仅关注会计信息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自Hayn (1995) 首次将研究样本分为盈利公司与亏损公司分别考察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以来,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盈利公司与亏损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差异, 以及亏损公司样本自身的特殊性, 但传统研究方法仍然存在样本同质性不高以及R2运用不当的问题, 使得研究结论的合理性受到质疑。

二、文献综述

Hayn (1995) 最早对亏损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特殊性进行系统的分析, 将样本公司分为盈利公司样本与亏损公司样本分别考察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Hayn发现亏损公司会计盈余与股票回报之间的相关关系弱于盈利公司, 盈余要比亏损更具信息含量。该文将这种现象归因于投资者拥有清算选择权。Jan and Ou (1995) 则发现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相关关系在盈利与亏损样本中存在异方差, 并且发现亏损公司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存在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王震、刘力 (2003) 选择了1998~2000年间被实施过ST的8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同时选取了与上述公司规模和行业相同或相近的80家正常经营的上市公司作为控制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在决定中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因素中,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困境公司和正常经营公司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孟焰、袁淳 (2005) 采用价格模型, 将1998至2003年度的5705个样本A股上市公司区分为亏损组、盈利组与混合组, 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盈利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显著强于亏损公司, 而混合样本的价值相关性则介于盈利公司与亏损公司之间。唐国琼 (2008) 在对中国资本市场1999-2005年亏损公司和盈利公司会计盈余和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价值相关性作出对比分析之后, 发现亏损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弱于盈利公司, 但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度高于每股盈余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度, 并且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同时, 规模变量是影响亏损公司股价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亏损公司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弱。

将混合样本区分为盈利公司与亏损公司来探索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是价值相关性问题研究上的一种进步, 但这并没有真正克服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首先是R2的运用。在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问题当中, R2常被用以样本间价值相关性的比较, 样本涉及不同的行业, 不同的会计标准, 甚至不同的国家。然而Brown, Kin和Lys (1999) 指出样本间R2水平的比较会存在严重的问题, 并且这些比较很可能是无效的。特别的, 在价格模型中规模影响会提高R2。Gu (2007) 认为规模影响不是样本间解释力不可比较的唯一原因。自变量横截面的变化也会影响R2。R2的大小在价值相关性问题研究当中是不可以直接用于样本间相关性高低的比较。传统研究方法还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样本的同质性偏低。Biddle和Seow (1991) 的研究结论证实盈余反应系数ERC因行业而显著不同。Teets和Wasley (1996) 指出如果个别公司ERC等同的假设不成立, 那么用个别公司样本代替混合样本进行价值相关性估计就很有必要。混合样本研究会使得研究结果无法反映价值相关性的真实状况。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已有的国内外文献在研究盈利公司与亏损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问题上, 普遍得出的结论认为亏损公司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要显著弱于盈利公司, 亏损公司会计盈余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微乎其微甚至几乎为零, 与此同时, 账面净资产的价值却对股票价格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众学者将这种现象的存在归因于亏损公司会计盈余的暂时性。然而, 需要注意的是, 亏损公司股票价格的决定机制相比盈利公司要复杂的多, 可能受到包括盈余持续性、亏损逆转、清算期权、卖壳行为、题材事件等因素的影响, 因而样本的同质性比盈利公司会弱的多。虽然区分盈利样本与亏损样本克服了混合样本研究带来的问题, 但亏损样本组内ERC同质性假设仍旧受到挑战。Joos和Plesko (2004) 认为不同项目的价值相关性在不同性质的亏损中并不一样。杜勇 (2008) 按照亏损的程度和性质区分了不同的亏损类型, 分别是单赤字、虚双赤字、实双赤字和三赤字, 且得出不同亏损类型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不同的结论。可见, 鉴于亏损公司的特殊性, 不对亏损样本以一定标准区分和筛选, 认为其会计盈余具有微弱或者不具有价值相关性是不合理的。传统研究方法往往回避了亏损样本同质性不高的现象。

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亏损公司会计盈余具有显著价值相关性。

(二) 样本选取标准与范围

本研究样本选取2007年至2010年所有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将数据不完整或缺失的样本剔除, 最终得到如表1所示的样本公司数。2007年至2010年期间共有样本公司6168家, 其中亏损公司总数482家, 盈利公司总数5686家。本文中所有的数据分别来自《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库》、《CSMAR中国证劵交易数据库》、巨潮资讯 (www.cninfo.com.cn) 。

(三) 价值相关性度量指标与样本筛选规则

本文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提高样本的同质性。越来越多的分析和经验研究都表明, 每股盈余和每股净资产是决定企业股权价值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价格模型也主要验证的是每股盈余和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解释力。因此, 本文拟采用“相关度”RD (Degree of Relevance) 这一指标从总体上定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据此以一定标准对样本进行筛选, 而后进行回归分析。RD=RD1α·RD21-α (0≤α≤1) 其中RD1表示上市公司每股市价对每股盈余的反应程度;RD2表示上市公司每股市价对每股净资产的反应程度。用以计算RD指标的每股盈余及每股净资产值取自上市公司当年度年报数据, 综合了来自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的会计信息。每股市价的取值与本文对上述价格模型因变量股票价格 (MVPS) 的定义相同, 以年报披露当年5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为股票价格变量计算基数, 若当日某公司停盘, 则往前追溯至该公司有交易数据当日的收盘价。

RD指标筛选样本的基本规则是:若α取值确定, 每一个研究样本均会有一个RD指标与其一一对应, 对样本以RD指标由低至高 (或由高至低) 进行排序, 而后删除最低 (或最高) 的数个样本, 以期提高样本同质性。

RD指标的运用需要注意两点:首先, RD指标的构建。RD指标的构成并非只如本文所定义, 本研究主要从理论合理性及实际可操作性的角度予以考虑, 综合了来自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的会计信息。实质是, RD指标的构成可吸收报表的其他信息, 并可对指标进一步细化;其次, α取值的不确定性。α在0到1间取值, α取值的不同会影响每一个样本计算出的RD指标, 进而影响样本排序和筛选, 最终对回归的效果产生影响。目前尚无法确定α的最佳值, 只能通过不断的测试, 找到最有利于回归效果的取值。本文拟在0到1间对α取11个数值, 每个样本在当年度均会有11个RD指标与其对应, 因而得到11组样本数据。

(1) (四) 回归模型和变量定义

本研究拟选取的基础模型为价格模型:

MVPS=λ0+λ1·EPS+λ2·NAPS+ε, ε:N (0, σ2)

价格模型以股票价格 (MVPS) 为因变量研究股票价格与每股盈余 (EPS) 、每股净资产 (NAPS) 的相关性。

四、实证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统计结果反映了亏损公司平均亏损额基本保持稳定, 并且各年度每股净资产的均值都高于1元。

统计结果显示盈利公司每股盈余稳定在0.360至0.531之间, 波动不大, 各年度每股净资产的均值则显著大于1。

(2) (二) 实证结果及分析

1、价值相关性传统样本筛选回归分析

在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之前, 本文拟采用以往众学者在研究亏损公司与盈利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问题中普遍运用的样本筛选方法, 即剔除数据缺失、数据异常的样本, 对2007年至2010年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 将总体样本分为亏损组、盈利组及混合组 (混合组包含亏损与盈利的所有样本) 。回归模型采用经典价格模型:

总体上看, Adj R2亏损样本

单从亏损样本组来看, 相关系数α2即每股净资产对股价的反应系数, 除了2010年, 均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而α1即每股盈余对股价的反应系数, 仅在2008年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 并且从数值上看, α2在多数情况下高于α1, 这说明了对亏损公司来说, 投资者更看重的是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价值, 而非每股盈余, 每股盈余对股价的解释力几乎为零。

盈利样本组中, 相关系数除了2009年α2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余系数均在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与亏损样本组不同的是, 盈利组中α1明显大于α2, 反映出每股盈余比每股净资产更具价值相关性。

2、价值相关性RD指标样本筛选回归分析

传统研究结论显示亏损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很微弱, 盈余反应系数几乎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筛选样本方法主要是剔除一些数据缺失或数据异常的样本, 样本删除数量很有限。但鉴于亏损公司股价决定机制的特殊性, 亏损样本同质性不高, 本文认为传统回归研究方法运用于亏损样本是有问题的。结合本文提出的RD指标, 以RD指标对各年亏损样本由低至高进行排序, 选择性的删除最低或最高或同时删除最低、最高的数个样本, 而后逐年运用经典价格模型进行回归分析。α在0至1间取11个数值, 因而各年都会得到11组不同的亏损样本排序结果。由于各年数据存在差异, 为得到更好的回归效果, 样本删除的数量或规则会有所不同。

2007年度, 亏损样本在以RD指标由低至高排序之后筛选的规则分别为删除最低10、最高10、最低10且最高10。可以看到, 每股净资产对股价的相关系数始终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投资者还是很看重亏损公司净资产的账面价值。而盈余反应系数, 当α=3/10时, 删除最高10个样本之后, 原本不显著的反应系数β1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并且模型拟合优度Adj.R2提高到0.339。盈余反应系数显著的情况还包括当α=4/10时, 删除最高10个样本;当α=5/10时, 删除最低10且最高10个样本, 以及最高10个样本, 等等数个情况。2008年至2010年的回归结果均显示在以RD指标筛选一定亏损样本之后, 亏损公司每股盈余、每股净资产对股票价格的相关系数同时具有显著性。限于篇幅, 本文汇总回归效果最理想的结果。

2008年度, 当α取值为3/10, 亏损样本在以RD指标由低至高排序删除最低10且最高10个样本之后, 回归结果显示盈余反应系数和每股净资产对股价的反应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模型拟合优度提高至0.292。

2009年度, 模型回归效果最好出现在当α=5/10, 亏损样本在以RD指标由低至高排序之后删除最低10且最高10个样本。每股净资产对股价的相关系数始终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盈余反应系数则出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Adj.R2为0.314。

2010年度, 数据总体回归效果不好。但亏损样本在以RD指标由低至高排序之后删除最低10个样本, 盈余反应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此时每股净资产对股价的反应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Adj.R2为0.112, α取值为7/10。

五、结论与展望

从2007年至2010年四年回归结果可以看到, 对亏损样本以RD指标进行排序, 并以一定规则删除样本之后, 样本同质性有了很大提高。在不影响每股净资产对股价反应程度的基础上, 亏损公司盈余反应系数不再如以往学者研究结论所言表现很微弱甚至几乎为零, 而是分别出现了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的情况, 并且模型的拟合优度相比传统研究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证实了本文所提出的亏损公司会计盈余具有显著价值相关性的假设。笔者认为, 研究结论的差异主要在于传统研究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所使用的方法都存在样本同质性不高的问题。虽然区分盈利样本与亏损样本克服了混合样本研究的缺陷, 但亏损样本组内ERC等同的假设仍旧不能成立。亏损公司股票价格特殊的决定机决定了亏损样本的同质性比盈利公司弱得多。所以, 不区分亏损类型, 不按一定标准对亏损样本进行筛选, 直接予以回归分析, 所得结论是有偏差的。

前文也有提及, 本文所采用的RD指标构建并非唯一, 本研究主要从理论合理性及实际可操作性的角度予以考虑, 为解决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传统研究中样本同质性不高的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实质是, RD指标的构成可吸收报表的其他信息, 并可对指标进一步细化, 其也并非只能运用于亏损样本, 这些都有待后续研究的展开。以往就盈利公司与亏损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高低的比较, 学者们主要采用Adj.R2大小来判断, 但本文也指出不同样本组间Adj.R2比较带来的严重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一定的方式消除规模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以期能更真实地反映盈利公司与亏损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Hayn C.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loss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5, 20 (2) :125-153.

[2]Jan C, Ou J.The role of negative earnings in the valuation of equity stocks[J].Unpublished manuscript,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Santa Clara University, 1995.

[3]Brown S, Kin L, Lys T.Use of in accounting research:measuring changes in value relevance over the last four decades[J].Account Econ 1999, (28) :83-115.

[4]Gu Z.Across-sample incomparability of R2s and additional evidence on value relevance changes over time[J].Bus Finance Account 2007, (34) :1073-1098.

[5]Biddle GC, Seow GS.The estima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returns and earnings:Evidence from cross-industry comparisons[J].Account Audit Finance 1991, (06) :183-232.

[6]Teets WR, Wasley CE.Estimating 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s:Pooled versus firm-specific models[J].Account Econ 1996, (21) :279-295.

[7]Joos P, Plesko G.Costly dividend signaling:The case of loss firms with negative cash flows[J].2004.

[8]王震, 刘力.困境公司价值相关性研究[J].管理世界, 2003, (01) :123-126.

[9]孟焰, 袁淳.亏损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5, (05) :42-46.

[10]唐国琼.亏损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8, (11) :146-159.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篇9

在市场经济中, 会计信息是人们进行各种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 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是否有用, 是否具有价值, 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 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2006年2月15日, 财政部正式发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并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新会计准则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 在计量基础和方法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旨在改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是否能够增强企业财务透明度,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 这对于我国市场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截至2008年6月底, 所有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都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公布了2007年年报。下面采用价值模型, 以2007年、2006年中证100成份上市公司年报中提供的新旧会计准则下每股收益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比分析, 验证新会计准则下所提供的每股信息是否比原会计准则更加具有价值相关性, 从而为今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和相关研究做出铺垫。

二、文献综述

关于价值相关性的早期研究多数集中于美国股票市场。鲍尔和布朗 (Ball and Brown) 1968年在《会计数据的经验检验》一文中, 对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61家公司从1946年至1965年年度会计盈余信息披露前12个月到后6个月的股价进行经验研究, 发现盈余变动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性。Beaver、Clarke和Wright (1979) 选择276家上市公司1964年至1974年间的盈余资料为样本, 以非预期盈余的变动幅度为基础, 建立了25个按年度划分的证券组合, 考察各组合非预期盈余与非正常报酬率的数量关系, 发现非预期盈余的变动百分比和非正常报酬的变动百分比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各年度平均秩相关系数等于0.74, 并且在统计意义上显著异于零。这些早期的研究都证实了非正常报酬与非预期盈余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但由于这些研究侧重于一年期的非预期盈余, 因而未能提供可供证明的盈余公布具有信息含量的证据。Begona Giner, William Rees (1999) 采用Ohlson价格模型以在马德里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非金融公司1986年至1995年的会计数据为样本, 比较西班牙会计改革前后证券价格与会计数据之间的关系——会计数据的价值相关性, 研究结果表明西班牙会计改革后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下降, 而净资产的价值相关性增加, 总的来说改革增强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但幅度不大。Collins et al (1997) 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 账面净资产在估计股价中具有更强大的作用, 而会计盈余却常常含有大量的暂时成分。Jyrki Niskanen, Juha Kin-nunen和Eero Kasanen (2000) 利用报酬模型, 针对按照芬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分别对外国投资者和国内投资者进行了检验, 结果显示芬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水平提供了价值相关的信息, 而芬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变化 (非预期盈余) 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下的盈余水平和盈余变化 (非预期盈余) 都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这些结果在不同的投资者类别中没有差别。总的来说, 没有从统计上证实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后的会计信息对外国投资者更具有价值相关性。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历史短, 有关这个市场上的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自1998年国外及港台的一些学者首先对我国大陆股市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后, 受西方会计学实证研究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不少会计学者也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与会计信息的关系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赵宇龙 (1998) 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盈余数字在中国有用性的论文。经验研究表明, 在上海股票市场, 非预期会计盈余的符号与股票非正常报酬率的符号之间存在统计意义的显著相关。陈晓等 (1999) 以上海、深圳上市的A股公司为对象回归分析了盈余数字与股票交易量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 在股票盈余公告附近确实有新的信息抵达市场, 并导致交易量发生波动, 鉴于与年度盈余数字一同公布的信息很多, 交易量的波动可能由非盈余信息所导致。陆宇峰 (2000) 采用Ohlson模型研究了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二者共同的价值相关性。潘琰等 (2003) 依据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对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按照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披露的信息含量进行比较研究,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按照中国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盈余数据比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的盈余数据更有信息含量。

三、模型建立与样本分析

(一) 模型建立

从信息观和计量观的角度出发, 采用近年来国内外会计领域通用的研究方法——关联研究法中的价格模型, 以2007年、2006年中证100指数的成份股为样本, 拟合回归模型。Ohlson (1995) 的价格模型在许多有关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文献中得到充分运用, 很多学者认为在某些方面, 价格模型要优于报酬模型, 因此价格模型在会计中的应用呈现增长的趋势。相对报酬模型而言, 价格模型具有两大优点:首先, 如果股票市场预见到会计盈余中的成分, 并将这种预期反应在期初的股价上, 报酬模型将会使盈余系数的估计为零。相反, 价格模型不会产生这样的偏差, 因为股价反映了会计盈余的累积影响。换句话说, 会计信息即使不提供新的信息影响股票报酬, 但是如果它与股价相关联, 那么会计信息就具有价值相关性, 对决策也是有用的。其次, 报酬模型仅仅评价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而Ohlson的价格模型则表明公司的股价是如何和净资产、会计盈余相联系的。会计信息的这两个成分在证券定价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因此Ohlson的价格模型将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评价范围从损益表延伸到了资产负债表。这里也使用了价格模型来评价新准则颁布前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基于2007年、2006年所提供的按新旧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盈余信息, 建立价格模型如下:

MVjt=α0+α1NAVPPjt+μ

其中MVjt为第j个公司在年报公布日次日的经复权的收盘价, 以消除从年末到年报公布日股权结构发生变化 (如送股、配股、增发新股) 公司对股价带来的影响, 确保与年报中的每股收益相匹配。NAVPPjt为J公司在年末的每股收益, t=1或0, 当t=1时, NAVPPjt表示2007年按新会计准则编制的每股收益价值, 当t=0时, NAVPPjt表示2006年按旧会计准则编制的每股收益价值。

(二) 样本选取

选用中证100指数的成份股作为研究的样本。中证100指数是在沪深300指数的成份股中选择市值最大的100只股票组成的指数。这也是沪深两市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100只股票。这100只股票大概覆盖了A股流通市值的一半, 实际上就是A股市场的大盘股票指数。因此, 中证100指数能够反映沪深市场主流投资的动向。在具体选择样本的过程中, 鉴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 在这100家上市公司中删除了10家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 另外还剔除了5家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 最后实际样本数量为85家上市公司。本文实证研究的各项数据来源于宏源证券集成版软件, 相关数据处理使用了Eviews 5.0软件。

(三) 样本的描述性分析

根据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按新会计准则披露的每股收益和公布日次日经复权的收盘价, 以及2006年上市公司年报按旧会计准则披露的每股收益和公布日次日经复权的收盘价, 其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四、模型计算结果

根据所选样本2007年年报披露的新会计准则规定的每股收益和2007年年报公布次日的收盘价, 及2006年年报披露的旧会计准则规定的每股收益和2006年年报公布次日的收盘价, 运用EVIEWS5.0计算得到回归结果, 见表2。

根据表2算出新会计准则下的每股收益回归系数为30.37;旧会计准则下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为26.05。我们假设新会计准则下的回归系数为N, 旧会计准则下的回归系数为O。我们预期新会计准则下的回归系数会大于旧会计准则下的回归系数, 这个预期用统计预期来表示为:H0∶N=O;H1∶N>O。我们运用SPSS14计算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未支持我们的预期。

五、结论

价格模型回归整体的F-检验值, 以及每一估计量的t-检验值都非常显著, 说明所构造的模型是充分有效的, 新旧会计准则下每股收益都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从表2、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新旧会计准则下每股收益的回归系数分别为30.37和26.05。从表面看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每股收益对股价的解释作用有轻微的增强。但通过表3的检验我们发现从每股收益这个指标来说, 新会计准则并未明显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也就是说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没有质的变化。

综上, 2007年年报中披露的有关新会计准则下每股收益信息未反映出明显优于原会计准则相关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由于按新准则调整的会计信息还不多, 新会计准则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还需要等待新会计准则继续实施后做进一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Begona Giner, William Rees.A valuation based analysis of the Spanishac-counting reforms.Journal of Management&Governance, 3 (1999) , pp:31-48

[2].Jyrki Niskanen, Juha Kinnunen, Eero Kasanen.The value rele-vance of IASreconciliation component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Finland.Journal ofAccountingand Public Policy, 19 (2000) , pp:119-137

[3].赵宇龙.会计盈余披露的信息含量——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数据[J].经济研究, 1998 (7)

[4].陈晓, 陈小悦, 倪凡.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来自上海、深圳股市的实证证据[J].经济研究, 1999 (6)

[5].陆宇峰.净资产倍率和市盈率的投资决策有用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篇10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与国外相比, 出现比较晚, 它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历程。2006年2月15日, 新准则由财政部发布, 自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新准则对资产减值会计作了重大修改, 尤其是在长期资产减值能否转回上与国际会计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并对转回条件做了比较详细规定) 存在差异, 上述变化一直是争论焦点。那么, 长期资产减值转回的禁止性规定是否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给出解释。

二、研究假设

随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日益提高, 许多研究认为会计信息对于证券市场投资者是有用的, 会计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资产减值信息作为会计信息一部分, 涉及到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真实的减值信息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相关决策, 从而增强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因此, 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资产减值会计信息具有减值前收益和净资产之外的增量价值相关性。

此外, 罗婷、薛健、张海燕 (2008) 研究发现, 新准则执行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显著改善, 表明新准则的执行确实有助于会计质量整体提高。那么, 固定资产减值信息作为会计信息的组成部分, 其决策有用性是否也得到了提高?实际上, 在旧准则阶段很多ST公司或暂停上市公司通常采用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巨额计提、大额转回”的方法以实现扭亏为盈来“摘帽”或恢复上市。在新准则阶段, 固定资产减值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利用固定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使上市公司更多基于经济因素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因此, 固定资产减值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新准则阶段得到了提高。基于以上分析, 得出假设。假设2:固定资产减值信息在新准则阶段比在旧准则阶段具有更强的价值相关性。

三、实证研究设计

本文以2002~201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为消除异样样本对结论影响, 对原始样本进行了筛选。本文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和上市公司年报, 计算过程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和Excel。在模型选择上, 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 参考陈信元、陈冬华和朱红军 (2002) 研究, 在价格模型中加入规模 (SIZEit) 和流通股比例 (CRit) 作为控制变量。此外, 本文还加入年份 (Yi) 控制变量。研究模型如下:

上式中Pit代表第i家上市公司t年度年报公告日 (取次年4月份最后一个交易日) 收盘价, EPSBit和NAPSBit分别代表第i家上市公司t年度计提减值准备前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 WOit和WOLit分别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t年度的每股资产减值准备和每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四、实证结果分析

假设1检验结果见表1第2列。结果显示:减值准备前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系数均显著为正, 其与股价均显著正相关;每股资产减值准备与股价也正相关, 且在1%水平下显著。上述结果表明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或转销对公司市值具有一定的正向效应, 通过清理获利不确定或丧失获利能力资产, 将资产真实价值和真实获利能力反应在财务报表上, 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相关决策, 从而提升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增强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假设1成立。

此外, 由于新准则2006年2月颁布并于2007年实施, 2006和2007年为新旧准则过渡期, 可能会产生一些噪音干扰分析。因此, 假设2选取2002~2005年和2008~2011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同时假设2中使用每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来衡量固定资产减值信息, 回归结果见表1第4和第5列。结果显示:在新准则阶段, 模型调整R2为0.397, 显著高于旧准则阶段模型调整R2 (0.131) 。同时, 新准则阶段固定资产减值变量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 而旧准则阶段变量系数在5%水平显著, 说明新准则阶段显著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因此, 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以及变量系数显著程度来看, 新准则阶段固定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显著高于旧准则阶段, 假设2成立。

总之, 虽然无法转回固定资产减值可能会导致资产价值的低估, 但从本文实证研究结果来看, 新准则禁止固定资产减值的转回并不会导致固定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下降, 上市公司依然可以利用资产出售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交易手段转销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因此, 本文认为长期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禁止性规定是符合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和资本市场需要的,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应用效果符合准则制定者的初衷。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2002~2011年A股上市公司固定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以及新旧准则的对比分析, 发现资产减值会计信息具有减值前盈余和净资产之外的增量价值相关性;相比旧准则阶段, 新准则阶段固定资产减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更强, 这说明固定资产减值转回的禁止性规定并不会导致固定资产减值信息价值相关性的下降, 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应用效果符合准则制定者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陈信元, 陈冬华, 朱红军.净资产、剩余收益与市场定价: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J].金融研究, 2002 (4) :59-70.

探究信息技术与会计价值超越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会计价值 会计信息联系

信息技术的传播是高效的,而且信息的传播并不一定都是积极正面的,也不一定所有的信息都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所以只有具备及时、正确、有效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价值在当前很大程度上被信息技术影响着,而且促进会计的反应职能,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而且还能促使会计信息的建设和发展更加的科学合理。以下我们就以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对会计的价值超越意义来进行专业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对信息技术和会计价值超越给出最准确的判断。

1、信息技术和会计价值超越的探究原因

1.1、由社会的进步发展要求

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而且社会的各项科学技术都在进步,原先的手工会计已经不能在适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当代的经济发展规模已经从根本上说明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及时性,摆脱了复式记账原理的复杂和手孔会计的工作低效率,使客户在得到信息的时候,都是适时地有效的,保证了信息的价值意义。

传统的会计预测已经不能从本质上给与会计价值带来加分作用,而且曾经的会计计算制度和模式,由于其自身的业务量大,数据庞杂,人为操作中的漏记和重复记账是经常发生的,加之当代社会对会计的要求是标准化高度综合的信息传播,而不是单纯的企业收益和实际利益是多少。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就把会计价值直接表达出来,而且能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就使得当代会计信息要借助信息技术的帮助,总体实现会计信息价值的回归和超越,为广大的用户带来及时的需求。

1.2、当前的会计信息价值挖掘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随着网略的普及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和层次,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就从出发点给会计信息的价值具有奠基作用。会计价值的影响越深,其社会价值就越能够被体现,而且在会计价值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是绝大部分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作为经济信息来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也只有借助于信息技术高效科学合理规范化工作,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工作效率被提高。

而且会计信息技术的相结合,能够节约会计中的成本费用,例如算盘、草稿纸等,而是高效运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从而也使信息的传播途径更加的广泛,使得社会新的会计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而且新的经济技术可以促使人们对于社会上的消息更加的注重真实和及时性,能对社会的经济走势有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所以当前的会计信息价值挖掘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

1.3、以其发展的历史和实际效益为前提

信息技术不断地促使各种科学技术的创新,因为信息技术主要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还包括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而且其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对于大量的数据信息能够及时的分析处理判断,从而给下一步的经济投资和经济实际收益作出判断,保证会计价值。

信息技术由于全面的实际利用在社会的各个行业,给经济大发展建设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很多的针对会计价值的专业也随之产生,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产生,给学生最直面链接的会计管理练习和会计脉络走向分析。会计电算化就是直接的减少了过账、分类、汇总等会计原有流程上的差错,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直接性,也降低了会计的成本。会计电算化将会是社会未来会计专业发展的主要趋向,会计专业不会再是曾经的模式,也只有利用好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才能把社会的实际经济收益分析到位,而且给与会计更大的价值利用。

2、信息技术和会计价值超越的发展现状

2.1、扩大了会计技术的职业价值

会计信息价值是最能够反应企业社会的经济受益程度的,而且从侧面要求了会计的发展必须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分导决策作用中,在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信息更是需要信息技术的全面及时反映接受最新的消息,才能增大传播途径,从而推动会计建设的发展以及会计价值的存在意义。

信息技术是在科学和规范的先进技术支持下才进行的发展和改进,是最能符合会计的信息管理和利用的,而且作为会计管理人员也只有把信息技术能够利用到位,才能够促使自己的工作具有真实的价值意义,而且会计信息技术的产生是最能符合现代会计管理的要求的。

2.2、会计的价值体现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会计信息的全面具体性就要求了会计当前的运行和发展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内外部的信息都联系起来,把客户的经济利益需求给与重视,从而使内外部的用户相关利益消息能够及时沟通,减少了消息的不对称可客户造成的负面影响,而且会计信息的不对称,还会给内部的会计工作人员带来岗位和职责的全面考验和问责,抑制会计人员的进一步发展成长态度,所以会计技术的进步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会计技术的价值主要是在工作态度和专业精神上,信息技术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使会计技术能够进一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体上给与会计工作全面的价值保障,进一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能够把各项会计工作的财务标准统一按照固定的方式在网络上公布,有利于会计信息的进一步使用和分配,减少财务支出,为企业和社会的未来经济发展走向奠定基础。

3、信息技术和会计价值超越所面临的问题

3.1、解决信息技术的复杂体系的脆弱性

虽然很多的会计价值都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帮助和推动,但是信息技术还有很多的缺点,在数据庞大难以转化的空间里也随时面临着危险,例如商业黑客、木马病毒等非法入侵活动都会对计算机技术的价值利用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就要规范信息技术的法制制度,促使网略的犯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网络的犯罪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于数据库和空间资源的损害,使会计数据分析利用处于弹簧状态。就是要建立健全网略的安全保护措施,促使信息技术主要是为人们服务的,来带动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而且也只有规范网络,才会对信息技术的脆弱性实施基本的保障。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数据利用和处理手段,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会计的价值提升和根本的进步,而且克服信息技术的脆弱性,才能够使网络信息技术得到充实的发展。

3.2、建设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条件

最能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条件就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升人们的道德意识,在针对性的面对会计信息价值时,能把信息技术放到关键位置上来,而且最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环境就是为了促进会计价值的早日实现,在建设社会的总体经济秩序中。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能够主动的创造经济价值和实际收益,帮助会计工作顺利的生产和发展,自然能够提升会计的价值。利用好当前的信息技术是对于社会文明进步先进技术的尊重,也是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从而才能是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才使得信息技术在会计价值中得以体现。

4、结语

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篇12

战略是企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内容, 在企业战略制定中, 不仅同市场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且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管理、经营管理、销售收入以及所面临风险等因素。在这部分因素中, 会计信息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将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对此, 就需要把握好两者间的影响关系, 在此基础上更好的开展企业战略制定。

二、会计信息相关性内涵

所谓会计信息相关性, 即企业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当中, 需要包括投资者现在、将来以及过去财务报告内容的分析, 并包括这部分信息是否被投资者所利用。其是否具有价值, 同使用者的决策情况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通过该信息的把握, 不仅能够实现企业目前真实情况的反应, 且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根据该信息实现未来企业发展情况的科学预测。价值相关性方面, 该信息是为了满足不同应用者而存在的, 在不同使用者心中, 会计信息也将具有不同的地位以及价值, 对此, 当会计信息对企业决策者有用时, 就可以认为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在目前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中, 已经明确了会计信息两个最基本的特点:“相关性”和“可靠性”。

三、企业战略定义类型

1. 战略定义

所谓企业战略, 即是企业当中发展、销售、品牌、竞争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统称。在企业的未来发展当中, 企业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战略包括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等。

2. 企业战略影响因素

在对企业战略进行制定时, 需要企业的管理以及领导人员能够对目前企业的发展情况做好充分把握, 在对企业过去、目前发展水平综合考虑, 对未来发展趋势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如企业领导者没有做好内部会计信息的充分了解, 则会因此对整个企业的战略制定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 可能对企业战略制定差异产生影响的因素有:第一, 企业长远规划影响。在该规划内容中, 包括有企业核心价值观、未来发展前景以及企业使命这几部分内容, 如果企业没有做好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及使命的定位, 则会因此对整个企业的未来战略规划产生影响;第二, 外部环境影响。外部环境方面, 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客户、潜在竞争者、供应商以及竞争者这几种, 而宏观环境方面, 则会受到来自当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地环境因素影响;第三,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同样会对企业的战略制定产生影响, 如企业的管理水平、文化水平以及会计信息的失真情况。

四、企业战略制定中会计信息的作用

在企业运行中, 可以通过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财务指标、负债能力以及资金周转能力的应用量化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这部分指标将为企业发展带来较多可靠依据, 也正是如此, 使得会计信息在企业战略制定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 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在我国现今市场经济不断进步、发展的情况下, 市场中也形成了更为激烈的竞争。在该种情况下, 企业要想进一步提升销量、扩大生产规模, 同强大的资金后盾是离不开的。对此, 无论是企业的债券人还是股东, 都可以说是企业潜在的投资者。对于这部分人来说, 其在制定任何决策前, 都需要做好企业目前真实会计信息的了解, 即只有做好企业会计信息的掌握, 才能够在做好企业财务、经济状况了解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决策;第二, 提升内部管理水平。通过企业会计信息的应用, 将对企业销售、经营、生产以及管理水平实现全面的反映。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 可以根据财务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将有用信息实现加工、分析以及整理, 通过这部分信息的把握, 才能够做好企业经营存在问题发现的基础上联系问题情况做好针对性应对措施的制定, 进而更好的实现生产以及管理的改善;第三, 预测企业资金状况。在企业运行当中, 无论是企业的决策者还是管理者, 都可以通过会计信息的了解实现企业资金流动方向、偿债能力以及现金支付能力情况的掌握。对此, 在做好企业真实情况掌握的基础上, 管理人员才能够在该基础上做好合理的预测以及判断, 在科学决策制定的同时实现企业发展的积极促进;第四, 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利用会计信息是为了检查企业是否及时, 足额完成各项应交税金、利润及其他应交款等情部, 检查企业是否遵纪守法, 以确保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第五, 上级主管部门利用会计信息是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综合管理和宏观调控的需要, 监督财政法规、制度和纪律的执行情况等;第六, 债权人利用会计信息是为了做出信贷决策 (是保持原信贷额不变, 还是增加信贷) ;第七, 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是为了做出投资决策 (是增加投资, 还是减少或退出投资) 。

五、会计信息价值同企业战略相关性分析

通过上述对企业战略同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分析可以了解到, 在企业具体开展战略制定的过程中, 其同会计信息价值的大小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有价值会计信息的掌握, 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管理人员实现正确决策的制定, 而对于无效的会计信息, 不仅不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甚至会导致误导投资者判断、决策的情况。由此可知, 会计信息同企业间具有着相互制约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 作为企业战略, 将会对会计信息价值的相关性产生影响, 而相反, 会计信息也将极大的影响到企业战略制定。

1. 价值相关性概述

会计是一种管理工具, 终究也是一种经济现象, 经济学理论是人们进行会计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价值相关性把会计计量和资本市场联系起来, 成为研究会计数据和企业的权益市值之间相关关系的重要工具。价值相关性研究与其他研究一样建立在研究假设或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之上, 抽象的研究假设和理论基础是价值相关性研究存在的基础, 价值相关性研究重要的理论假设和理论基础主要有有效市场假说以及净盈余理论。

2. 企业战略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影响

企业战略制定将影响到企业经营风险, 其在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方面的影响主要在以下方面体现:

当企业战略制定较为极端化时, 则会因此对企业运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不仅可能会对企业经营净利润产生波动, 且会减弱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此时, 企业净利润信息则不能够对企业提供能够实现企业盈利、发展能力信息的反应, 并因此减弱利润表价值相关性。而作为企业的投资者, 也需要在工作当中充分联系负债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重新评估以及预测。同时, 在战略制定过于极端化的情况下, 也将因此为企业带来较大的信息风险。当企业战略制定同行业常态具有较大偏离时, 则会因此同行业当中的其他竞争对手具有较大的战略差异, 进而导致信息严重出现不对称情况。在该种情况发生后, 作为投资者也不能够清晰的判断该种战略制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是否存在有利影响, 进而更不好实现企业战略的理解。对此, 通过极端化企业战略的制定, 较大的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息风险, 也因此使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此外, 如果企业战略制定同实际发展间具有的差异情况较大, 会导致企业的净利润数据不够准确, 而在会计信息的收集过程中, 企业的净利润占有重要的地位, 会计信息相关性得以充分运用的基础就是数据的真实可靠, 同时, 会计信息价值被减弱, 企业必须重新根据从前的会计信息做出新的企业战略,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3. 会计信息相关性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的影响

信息方面, 当会计信息具有价值时, 则会帮助企业投资方能够正确的把握好企业目前的发展情况, 使其能够联系该信息实现企业战略的科学更改以及调整。同时, 该信息也将体现出企业的管理水平, 无论是企业发展当中存在不足的完善还是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 会计信息也将实现企业资金实力以及流向的反应。企业要想对战略进行科学的制定, 就需要对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具有充分的把握以及考虑, 只有当具有充足的资金时, 才能够使企业具有更大的发展动力, 而如果资金不足, 则会在对企业负担加重的情况下使企业具有更大的偿债风险。可以说, 通过有效、真实会计信息的应用, 能够帮助企业在战略制定当中更为合理、科学, 在有效降低风险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而无效的信息, 不仅不会对企业目前经营水平进行真实的反应, 且在会对战略制定产生干扰的同时导致企业战略制定出现同实际相偏离的情况, 不仅会因此限制企业的发展, 且可能因此使企业面对更大的经营风险。

六、结束语

在上文中, 我们对企业战略差异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这部分知识的研究以及了解, 可以发现两者间具有双向制约关系以及影响。企业要想获得健康、长远的发展, 就需要能够做好有价值会计信息的分析与整理, 通过会计制度的科学制定更好的实现企业发展促进。

摘要:在企业战略制定当中, 将受到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 会计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因素, 对企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本文中, 就企业战略差异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企业战略差异,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赵君.试论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J].知识经济, 2016, (1) :115.

[2]侯晓红, 赵灵敏.公司治理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2, (10) :121-130.

[3]汪剑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时序演进与原因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2) :144-150.

上一篇:中央冷却系统下一篇:患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