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工作

2024-07-20

信息服务工作(共12篇)

信息服务工作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馆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 网络信息的检索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就更显重要, 也可以说网络信息检索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网络信息检索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 在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发布中, 随意性和自由性问题比较大。

缺乏一定的网络信息规范性, 一些无任何价值的信息和已经过时的信息仍然占用图书馆网络信息中的大部分空间。这就导致了高校学生在图书馆进行网络检索资料的时候无法准确地找到适用的信息, 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进度, 并且影响了其信息的及时性和精确度。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检索中虽然包含了成千上万个网页, 但是由于高校图书馆的网络组建跟不上时代网络发展的速度, 而网络的形式又是多元化的, 从而使高校图书馆中没有任何一种网络可以成为整个图书馆的信息索引工具。因此, 高校图书馆中那些实用价值高的隐性信息就很难查全, 影响了师生们获取知识的及时性。

2. 目前来说,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检索就还相对低下。

在学生们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进行查找资料时, 往往出现的是一批批网址, 而这些网址连接有相当一部分又是相同的, 这就增大了信息检索的重复率, 而学生们只能通过不断地查看才可以找到适合的资料信息, 从而增加了检索所需的时间。同时, 图书馆网络信息的导航功能目前只能针对于单机定位系统, 也只支持导航系统一步步地对信息进行跟踪定位。因此, 学生们在图书馆进行检索信息时就必须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无用信息和已过时的信息, 不仅如此, 对于所跟踪检索出的信息, 师生们必须逐一进行排查才能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这也严重地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

3. 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中, 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检索规范。

由于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在进行信息收集、检索方式、检索功能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 因而极有可能会导致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网络检索中所找到的检索结果不一样。或者是学生们在利用不同的网络检索工具进行检索时所要适应的模式不相同, 这不仅给学生们检索信息带来一定的难度, 同时也会因为不同的检索信息而对学生们造成知识性的误导。

二、网络信息检索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

1. 建立起一个以师生们为中心的网络信息个性化检索模式。

这种模式的建立可谓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化大工程, 这需要图书馆的所有管理人员要始终如一地将师生们放在首位, 要从师生们的角度出发, 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信息检索系统。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信息的管理者和一个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来说, 其最主要的就是充当一个信息的索引与导航作用。因此, 其内部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的创造性、跟踪性和检索的准确性, 以满足师生们的不同需求。另外, 要建立起一个以满足师生们进行专题检索为目标的网络检索系统, 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将师生们所需要大量查阅的信息资料进行有序的连接, 再通过系统导航等功能将检索的重要网址进行编排。针对于学校重点建设的项目学科, 有针对性地进行搜索和更新, 以保证知识和内容可以完全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2. 将复杂的网络信息检索功能简单化, 主要是提高

信息检索的易用性能, 这是要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络管理人员来实行的, 要经常性地对网络检索的各种不合格网页进行检索控制, 使师生们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轻松检索出需要的资料信息, 并且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同时, 要增加信息检索语言的多样化形式, 目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越来越多, 因此语言也越来越多, 单一的检索语言肯定达不到他们的需求, 这就需要图书馆在网络信息检索系统中设置一个自动的语言转换系统, 这也是网络信息检索系统最大的一个创新目标。另外, 要加强信息检索内容的多样化形式, 对于不同专业的师生来说, 所需求的信息资料是不同的。因此, 就需要从多种信息载体、多种角度中检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而信息检索又同时具备着指导、帮助等功能, 对检索出的信息具有一定的控制性。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设置出一个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检索系统来帮助师生们快速地进行资料的收集。

3对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检索的形式进行改革。

以往检索到的信息模式主要是以文本形式出现的, 对于那些需要图片或图表等多媒体形式的资料文件, 就需要网络检索系统设置出一个检索图片信息的功能元件。这样, 网络信息检索系统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空间。

4. 高校图书馆要强化人才战略。

一方面要广泛吸收具有专业性技能的人才, 并将广泛吸收进的管理人才通过竞争比较的方式, 选出最为优秀和最为胜任的管理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努力地留住图书馆内原有的技术型人才, 使图书馆原有的管理人才在高校图书馆网络管理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并且要尽量满足图书馆管理人才工作中各方面的需求, 以确保最大可能性地将人才留住。同时, 要对图书馆的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因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检索需要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仅仅是会用计算机这么简单, 而是要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各专业知识方面都可以达到一种熟练的程度, 比如在英语、数学、建筑、设计、制图等方面都要达到一种相对熟练的程度。这主要是因为在信息跟踪同步中, 是有各种行业的信息需要及时更新的, 因而要求管理人员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才可能准确及时地将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索引连接。因此, 要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技能的再培训, 优化信息管理人员、信息咨询人员的整体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创新[J].情报探索, 2006.2

[2] .汪善建.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J].图书馆, 2005.1

信息服务工作 篇2

姓名:刘学花 软件使用技能:

1、能熟练使用各类办公软件;

2、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等)进行较高级数据分析、筛选及其数学运算;

3、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PowerPoint等)制作课件能声音、图片、视屏、动画等各类素材进行整合运用

4、能初步运用多媒体工具对信息加工处理 工作目标:

⒈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逐步完善更新校园网络硬件设施,进一步加强硬件的管理和维护,保障网络畅通,不断推动我校信息化建设。

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着力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初步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教学模式的探究,掌握网络条件下教学所必须的技能。⒊软件开发:

⑴教学软件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方面,要发动教师制作和使用教学课件。

⑵实现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化共享,逐步引进优秀资源,充实、完善学校资源,为学校现代化工程服务。⒋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⑴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在教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运用的培训,使学生学会熟练地操作电脑,学会人机交互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获取、存储、处理及传递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组织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竞赛。

⑵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研究,确实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推进学校基础课程改革。逐步呈现学校信息化特色,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信息服务工作 篇3

1.1明确要求,落实责任为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吉林省农机局下发了加强农机化信息网络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农机化信息采集与处理办法》,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各单位把信息工作当作工作重点来抓,遇有重大活动或动态应及时上报市局,目前全市农机系统各单位都已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信息员,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员制度,规范了信息上报工作。所有上报信息均通过电子邮件或软盘交换方式报送,切实做到了信息发送及时、准确,使信息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这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水平,而且为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1.2信息网络功能逐步完善随着网站建设进程的加快,网站内容也日趋丰富,由建站时的基本资料,逐步扩展成为集资料性、动态性、公务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其中包括了综合信息、报刊文摘、市场信息、产品鉴定、农事宝典、专家论坛等一系列栏目。网络资源的系统性、相关性也日益增强。

1.3开放性的信息发布平台《农业机械化论坛》是舒兰市农机局开办多年的信息发布平台。它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和为基层微观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农机部门通过《农业机械化论坛》及时向各级领导、有关管理部门反映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使领导决策和指导农机化工作有了科学依据。

2农机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缺乏,质量不高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类信息机构、信息市场和信息系统应运而生,推动了信息事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有人把网络比作信息高速公路,把计算机软、硬件比作高速公路上跑的车,把信息资源比作“货”,当前的问题是“车”严重空载和“货”的质量不高,影响了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

2.2信息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工作目前还存在信息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个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是搞好信息工作的基础,也是将客观情况转化为价值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由于名区县信息员队伍参差不齐,信息的采集传递不畅致使信息不能在网上及时发布。

2.3信息化功能开发工作有待完善目前信息开发应用主要局限于电子邮件收发与内部信息交流和互联网浏览,而对信息化工作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机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传播有关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市场需求等信息;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类农机化信息,切实发挥农机化信息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以及服务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建议

3.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因此,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对农机化信息工作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坚持创新与求实相结合,依靠和联合相关力量,充分提高对信息化工作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3.2加强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递工作信息的采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信息收集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中的新需求,突出重点,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农情信息人手,积极采集各类农机化信息。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传真和电话等多种传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的信剧报务窗口。

3.3明确信息服务对象,有效开展信息服务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要明确定位,根据不同服务范围、对象和内容开展工作,体现服务的层次性、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为服务对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一条捷径。根据区域特点、生产情况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取舍,传递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推广信息等,为农业主体服务,为农业部提供农业信息支持。交流信息服务的经验和做法,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服务。了解农机具推广信息,开展农机咨询服务,解答农民疑难问题,传播推广农机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4建立和完善农机信息服务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信息采集、报送和发布制度,统一和规范农业机械化信息的发布方式、管理权限和范围。建立—套农业機械化信息考核制度,促进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发展。同时,经常性地开展分级培训,不断提高网络管理、信息采编人员和广大干部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服务水平。

信息服务工作 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图书馆,信息服务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转变的必然性

1.1 现代技术的发展, 推动信息服务工作必须做出转变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结合, 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种新环境下, 图书馆的发展要上一个台阶, 就必须适时的做出转变跟上时代的步伐, 顺应时代的潮流。

1.2 社会的进步需要图书馆提供更为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迫切需要准确、高效的信息, 传统图书馆基于馆藏文献提供的信息服务很难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 所以图书馆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适应新环境, 转变信息服务的方式。

1.3 用户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

网络环境下, 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快速化, 同时用户获取信息更多地倾向于选择网络信息, 这种趋势对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要变革和发展现有的服务方式和内容, 才能满足用户最大的需求。

2 网络环境下传统图书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拥有丰富多样的馆藏资源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以物理实体为主, 这些信息资源经过图书馆的加工和处理后, 已具有较好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科学性, 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图书馆开展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障。网络环境下提倡的大力发展虚拟馆藏, 将极大地拓展馆藏信息资源范围, 使馆藏资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同时能够降低图书馆的成本。

2.2 能够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较为狭隘, 主要是依靠手工为主向用户提供口头咨询、定题检索、文献借阅等被动式的服务;同时用户需在规定时间内主动上馆提出信息需求, 且所获取到的信息内容单一, 实效性不强。而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更深入、全方位的主动的信息服务, 更大限度满足读者信息获取的需求。

2.3 网络使得传统图书馆服务对象范围扩大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大都限于本地区、本校。而网络扩大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 全球各地的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 使得图书馆本身发展成为资源共享的一部分。不仅使图书馆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

2.4 新环境下基层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转变成效不显著

网络环境下虽然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转变已经是大势所趋, 但一些基层图书馆及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图书馆员工的理论及技术素养、资金缺乏等因素, 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纸质资源借阅阶段, 在网络信息服务方面仍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2.5 图书馆的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

在网络未普及之前, 图书馆是少数拥有庞大信息资源的机构, 可以说在信息服务方面处于垄断地位。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不再是信息资源的唯一提供者和拥有者。一批信息咨询公司和网络公司使网上资源不断丰富, 这些咨询公司和网络公司拥有一些尖端的网络人才, 掌握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 提供的检索工具功能强大, 操作简单, 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容易的获取信息资源, 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的竞争者。

3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转变的对策

3.1 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

3.1.1 加强传统纸质资源的合理配置

虽然当下虚拟馆藏、电子书等新观念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纸质馆藏, 网络信息服务是今后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亟待开发的重点, 但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纸质资源, 纸质资源同样需要可持续的发展、建设和规划。图书馆应根据潜在市场需要, 合理购置馆藏文献资源, 提高文献资源收藏的完备程度。同时应联合当地高校图书馆和其它图书馆一起对纸质资源的购买进行合理规划,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使成本降到最低;然后采用馆际互借、网上信息传递等信息共享的方法最终扩大馆藏信息资源, 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化的知识信息。

3.1.2 加强数字化馆藏建设

数字化馆藏建设主要包括3个部分的建设: (1) 将部分纸质载体或其他载体的馆藏转化为数字化形式。 (2) 以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为代表的由出版商或学者生成的原始数字化作品和Internet上的信息。 (3) 建立特色数据库。特色数据库应结合馆藏特色及当地的实际情况, 系统有效地组织数字化特色馆藏信息资源, 逐步建立高质量的多种类型数据库, 如重点学科数据库、专题信息资源全文数据库等。

3.2 转变服务模式

3.2.1 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传统的图书馆整体类似于古代藏书楼, 服务效率较低, 对于馆藏资源对外服务价值不太在意。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须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自身价值, 将过去的“以藏书为工作重心”转变为“以为读者提供查询服务为工作重心”, 转变服务模式, 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 提供网上阅读、网上预约以及人性化的服务方式, 将馆藏资源最大限度的推送出去实现其自身价值。

3.2.2 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主要业务就是图书的上架、借阅和还书服务, 图书馆人员工作状态普遍存在坐等读者上门服务的思想。而如今图书馆要适应新环境、想要更好的生存, 就要积极转变态度, 通过对借阅情况的分析, 了解不同职业的读者的信息需求;针对网上注册的个体用户, 通过对其平时借阅、兴趣情况的分析和深度挖掘, 适时的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向读者发布最新的信息资讯和各类信息服务, 不断扩大信息服务范围, 力求不断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3.2.3 服务对象由单一型转向多样型

随着知识交流的频繁, 图书馆服务对象从单一转向多样, 各行业、各年龄段读者都成为服务对象群。因此, 图书馆应根据读者群的不同来提供多样化和多层次服务。近年来以下群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同样也是图书馆将来开展服务工作的重点:一是对青少年提供服务。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 应设置少儿阅览室, 增置科普类、激发智力类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图书, 从青少年开始就培养他们读书的习惯, 从而促进中国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二是针对中老年人提供服务。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 需要将中老年队伍纳入服务对象的范围, 为老年人提供养生、保健、艺术欣赏类的图书。这不仅能够体现图书馆的职能, 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的服务质量, 也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三是针对一些残疾人士提供的服务。主要是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服务, 如盲人读者、视力困难读者、听力困难读者、行动困难读者提供的服务。

3.3 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3.3.1 引进专业化的工作人员

无论什么时候、任何领域, 提高生产力都离不开人才。现代化的图书馆需要高素质的馆员, 新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 要求有一支具有网络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他们不仅应该精通图书馆的专业知识, 还应该广泛掌握其他学科知识, 诸如外语、计算机操作等, 还要具备不断学习的热情。因此, 培养选拔一支既具备文献情报资源管理基础, 又具备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外语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组织和提供网上信息资源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 也是长远之大计。

3.3.2 注重对员工的培训以及再教育

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培养, 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信息管理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应举办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学习班, 进行知识更新。将能开发、传递和利用深层次文献信息的专业人员送出去深造, 加强对他们的专业教育, 使其顺应信息服务网络化的潮流。工作人员本身也应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 让自己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检索服务、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等各种专业技能。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才能保障图书馆的正常生存。

参考文献

[1]李斌斌.试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J].现代农业, 2010 (12) .

秘书信息工作:信息的筛选 篇5

能运用信息筛选的方法,对原始信息资料进行选留,能选留出信息含量大、有实用价值的信息。

(二)运用信息筛选的方法进行信息筛选

1.信息筛选的步骤

在信息筛选过程中,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一是搞好信息材料的鉴别、判断;二是认真选择信息材料;三是对不完全的信息材料进行修正、增补,进行精加工。

2.信息筛选的方法

信息的筛选实际上是对原始信息资料的选留过程。对原始信息资料的选留一般分为两种:一定实用选留,这是根据当前的需要选留信息;二是入藏选留,这是作为日常的信息工作而进行的一般意义的选留。前者要求信息有深度,并适合当前需要;后者要求信息有广度,并具有长期利用价值。因此,公关信息筛选既要考虑急用之需,选留含量大、有价值的信息,又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到信息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及未来的潜在需要,选取留有保存价值的信息。

信息筛选的方法通常有:

(1)查重法。即剔除内容重复的信息,选留有用信息,以减少其他信息工作环节的无效劳动。当然这种方法也并非一味重复,如果需要,也可以保存一部分重要的信息资料复本,以供一定情况下的多人使用。

(2)时序法。即按时间顺序对公关信息资料进行取舍。在同一内容的情况下,较新的信息资料选留,较旧的则剔除。这样可以使选留的信息在一定时间区间内更有价值,特别是对于来自文献中的信息资料,更需选择时间最近的予以留存。

(3)类比法。即将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比较,哪能个信息量大,哪个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问题,则选留下来;反之,则剔除。当然有的虽然信息量并不很大,或者反映事物本质也并不深刻的信息资料,可能作为主要信息资料的重要补充内容,或对公共关系工作有启发作用,也应予选留,不能一概剔除。

(4)专家评估法。即对某些专业性强、技术性强的信息,公关信息人员一时难以确定其取舍问题,可以请有关专家或专业人员进行评估,根据其评估结果,结合本组织当前与长远的需要综合考虑选留和剔除问题。

(5)老化规律法。这主要是针对文献信息资料而言的,文献学认为,文献的使用价值随时间而逐渐降低,甚至完全失去参考价值,这就是老化规律。一般来说,文献的利用率第一年最高,以后逐渐下降,呈等级分布状态,文献的老化情况在文献学中一般用半衰期来表示。所谓半衰期,即指某学科目前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的一半是在近期内多长的一段时间内发表的。一般地说,半衰期越长,说明老化速度越慢;半衰期越短,说明老化速度越快。文献信息资料的筛选应对其行文年代及本学科文献老化的半衰期两方面进行考察,以便确定取舍。

(三)相应知识

信息工作的简要程序:

信息工作一般由收集、整理、存贮、传递反馈、开发与利用六个程序组成。其中每个程序又可细分为几个环节,相互连接,密不可分,形成完整的有序的信息工作流程。

信息工作的收集包括信息源开发及信息搜集等基础工作,是一个广泛搜集、汇总原始信息的过程。信息工作的整理是对原始信息进行选择判断,综合分析和加工整理等一系列信息处理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原始通俗读物转化为易于观察、传输、分析的形式,使之成为有用的信息,便于为领导决策和经营管理服务。信息按程序存贮后,便完成了变原始信息为有用信息;变单一信息为综合信息;变无序信息为有序信息;变低层次信息为高层次信息。变零散信息为系统信息的过程。下一阶段的工作就是充分发挥现已掌握的信息的作用,体现信息的价值。这就需要多渠道地传递信息;建立各项制度保障信息接收情况能及时得到反馈,实现信息管理的自身封闭。最后,在上述有效信息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信息,使信息不断地增值,发挥更大的效能,最终达到服务于决策,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作效率这一根本目的。

(四)注意事项和要求

信息筛选是信息处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信息筛选对提高信息的利用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掌握信息筛选的要求,做到准确、及时、完整和新颖。

准确。准确是信息的生命。准确就是要真实、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信息工作人员在筛选时,一定要严格把好准确关,重点审核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况:

1.信息的内容是否根据有关方针、政策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抓住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2.内容有无虚构,有无夸大或缩小,甚至弄虚作假。

3.人名、地名、单位及有关数据是否准确。

及时。这是由信息时效性的特征决定的。由于社会动态发展变化快,领导机关、领导同志对此十分关注。信息工作人员在筛选时,一是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不要延误,二是要注意反映事态发展的时间上的连续性。

完整。一篇完整的信息材料,对所涉及的问题或事件的性质、处理方案、发展趋势等都要交待清楚。信息工作人员在注意“完整”方面,应考虑以下四点:

1.是否有潜在的因素暂时未表露;

2.充分利用反映事物发展阶段性的信息,切忌片面强调完整而坐失良机;

3.有无只报喜不报忧或多报喜少报忧的问题;

4.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反映某一问题的信息,避免片面性。

新颖。是指信息中所反映的问题或提出的观点有新意。比较有新意的信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上级领导、同级领导有新意。如有指导意义的讲话精神;

2.本单位在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不同阶层、特别是理论界思想界人士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涉及面较大的社会新动态;

4.知名人士和各界群众提出的有价值的新建议;

5.行之有效的经验等等。

除上述四项原则外,信息筛选要注意重大信息的选择。重大信息是指关系全局的重要信息。政策性、思想性、动态性的建设性和破坏性较强的信息。信息人员要密切注意:

1.国家的重大政策、方针的制定以及贯彻落实情况;

2.社会与自然两方面发展的重大成果及突发事件;

3.本单位的思想、经营情况等的动态信息;

4.管理危机的隐患及其征兆等等。

公开信息服务公众 篇6

条例规定,信息公开的范围包括: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信息、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信息、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信息。

当下,全国人民都在跟着于丹老师研究《论语》。显然,条例的规定“有悖”于圣人教诲。

《论语•泰伯第八》曰:“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圣人的话,今天被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孔夫子所推崇的子产在《铸刑书》中更进一步,曰:“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此话译为“法律如果不公布的话,它的威力是无穷尽的”。《左传•吕刑》记载“五刑之属三千”,也就是说关于刑法的三千个条文均不能公开。

一个不使民知,一个使民知,差别为啥就这么大呢?

专制政治,政府的重点是一个“威”字。要的是统治、管制和压制。百姓知道多了,就会想办法钻空子,不服管。什么都不能告诉百姓,连字都不认最好。到时候让接旨,说依律处斩,死到临头,百姓连依的什么律都没办法搞明白。这种政治确实恐怖。

民主政治,政府的重点是“服务”二字。政府以社会各界的公共利益作为其行为的价值取向,向每个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既然是服务,很多事情就得向服务对象说清楚。比如旅行社必须得把线路、食宿、景点等信息跟旅行团成员交待清楚。银行也得将各种金融产品的情况清清楚楚地告诉用户,否则谁也没法子相信银行。

2001年12月14日,湛江和江门两市接连发生23起爆炸,5死7伤。一时间连环恐怖袭击仿佛正在中国上演。广东警方36小时破案,政府迅速公开了各种信息,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波动;后来的“非典”,再一次证明,政府充分的信息公开既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形式,也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这些事例对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订起到了极积作用。

既然是服务,就还有个服务质量的问题。按照信息经济学原理,在市场经济中,信息不对称有利于信息强势的一方,可能导致整个市场崩溃,或者市场萎缩成只有劣等产品充斥于其中。在公共服务中,政府处于信息强势地位。如果政府信息不充分公开,就有可能导致腐败与劣质的公共服务,这也是条例特别强调充分公开的原因。

关于服务质量还需要有更加明确、可操作的要求。按照各地试行政府信息公开的经验,恐怕还需要有实施细则、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之类的文件出台。看来,把信息公开做好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人事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初探 篇7

一、真实全面的人事信息是人事档案信息服务的前提

长期以来, 人事档案的内容侧重于记载和反映职工个人的社会经历、政治面貌、思想表现、职务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而涉及个人知识结构、能力特点、业务专长、工作实绩等方面的内容较少。同时, 这种片面的档案材料还存在着明显的简单化和雷同化的倾向, 即对职工的评价无法反映职工的真实情况和个性特点。因此, 要想开展人事档案信息服务, 首先就必须更新内容, 扩充内涵, 将反映职工能力特点、业务专长、近期情况、现实活动等内容纳入人事档案范畴, 使人事档案反映出职工的全面信息, 增强人事档案信息服务的效力, 进一步发挥人事档案在人才选拔、利用、考评、管理等方面的参考作用。

二、严格审查和鉴定工作是人事档案信息服务的关键

审查和鉴定工作是人事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 也是开展人事档案信息服务的关键。组织人事部门应严格按照中央组织部的有关规定, 本着对党、对职工本人负责的精神, 坚持原则, 对人事档案中的信息进行审核确认, 确保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唯一性, 使其真正成为培养、选拔干部和招聘、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同时, 对新收集归档的人事档案材料, 应对其进行严格地鉴定和甄别, 通过鉴定将具有保存价值、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归入档案, 对不符合归档要求、手续不全的材料要退回材料形成部门进行规范或补办, 对不在归档范围内的材料要进行妥善处理, 本着“取之有据、弃之有理”的原则实行转、退、留、毁, 以确保人事档案齐全完整、手续完备, 具有权威性。

三、信息化管理是人事档案信息服务的有效手段

1. 开发人事档案管理系统。

一是建立流动人才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提供快捷的检索、查询、问讯方式, 实现个人基本信息的联机网络检索和联网查询, 用现代化手段管理和提供利用, 为用人单位选才提供保障。二是建立人才业绩跟踪系统, 将最新的业绩更新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来, 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 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

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是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 是人事档案部门实现优质服务、主动服务的基础和前提。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人事代理制的施行, 人员逐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 人员流动日趋频繁, 建立全国通用的、标准的、先进的、适用的、可靠的人事档案信息库, 为今后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网络化、信息载体多样化、管理流程自动化、信息共享整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组建本地区人才信息库, 提供人才的基本信息及各类专业人才自身个性特点和专业特长信息, 使用人单位在选才时, 用其长、避其短,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用。二是加快全文数据库建设和“三网”建设。通过大型扫描仪把利用频率高、易磨损、利用价值高的档案材料传输到计算机中, 建立人事档案全文数据库。利用部门可根据需要从全文数据库中调出有关内容, 通过屏幕查阅并根据需要进行摘录、打印等。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 加强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三网”建设, 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人事信息服务网络, 努力做到全国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既方便了利用者, 又大大提高了人事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从而实现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

四、适度公开档案、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人事档案信息服务的可行选择

试析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 篇8

1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

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集散地, 是一些特有书刊的珍藏馆, 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重要学术机构。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当中,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社会文化记录收藏中有独立地位。进入网络时代, 图书馆的资源载体由以前的书籍纸张逐步转变为网络数字形式。信息资源共享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改革、创新、提升地位的重要举措。信息资源共享包括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三部分。共知是指各图书馆互通有无, 扬长补短;共建是指充分发挥各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和技术力量, 完善资源的种类和内容,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共享是指各图书馆互为体系中信息资源的共享者。

2 构建图书馆共建共享体系遵循的原则

2.1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图书馆是一个长期为学者提供知识信息的场所, 为保证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长期存在, 因此在图书馆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中必须坚持国家信息化指导方针, 由国家政府统一领导、统一筹划, 组建一个协调管理机构, 发挥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与组织协调作用, 建立健全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信息资源共享的政策问题。

2.1.1 因地制宜, 分步实施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从程序上来说应该是先易后难, 先要总结图书馆实际情况, 在结合实际中分步实施。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不均,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基础设施条件,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分别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

2.1.2 资金合理配置, 讲求实效

经费不足一直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的障碍。大多数图书馆在资源共建中的主要投入也是政府的经费。而对于有限的经费如何发挥最大的作用, 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此, 要讲求实效, 注重资金的合理配置。

2.2 法制化、标准化建设

我国图书馆法尚不完善, 版权保护、标准化问题等主要问题亟待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完善和健全有利于信息共享的调控和资源共享的规范。国家各馆应联成一个“整体”, 这就面临着一个不同机种、不同操作系统、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异构型分布式处理环境。

2.3 以利益调节共建共享

利益是当前社会的基础, 看清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是建立资源共享的前提, 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种种困难来判断其影响因素。要做到在不损害大众利益的情况下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不可能是个别图书馆的行为, 一定要联合起来共同建设。共享体系中各成员馆经费来源、馆藏基础、设备条件等方面各有差异, 因此必须解决成员馆之间相对平衡的利益分配, 以利益调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共建, 主要包括参建馆与读者个体等社会用户群的利益、参建馆自身利益与其他参建馆之间的利益、参建馆内部人员的利益等。

3 促进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的发展策略

为了提升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基于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和问题, 结合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国内众多学者、专家、教授及其他学者所提出的发展策略和相关理论, 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提升理论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 健全法规制度和共享体系, 统一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准, 加强资金多元化投入, 更新共享观念, 以及加强在职管理人员的教育等。

4 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构成

4.1 所谓网络化图书馆

即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 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在其上面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新一步的改进和改造。起初是图书馆的各个工作和服务环节计算机化和网络化, 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网络图书馆。具体地说, 网络图书馆是由电子图书馆或数字图书馆组成, 可以广泛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4.2 网络化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特点

从载体形式上看, 馆藏文献信息资料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有的文献以书籍为载体, 有的以纸张为载体等等。从馆藏文献的构成比例看, 数字化的电子文献在馆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在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中, 文献资料由原先的纸张书籍载体转变为当前的光盘, U盘等载体。从文献资料的分布看, 不仅有本地馆藏文献信息资料, 而且有异地信息资料;从馆藏文献的利用率来看, 电子文献的利用率呈上升趋势, 而传统印刷型文献的利用率相对来说, 呈下降趋势;从馆藏文献的信息服务功能看, 电子文献相对于传统印刷型的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多样, 服务效率更高。

4.3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特点

对网络化图书馆来说,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个整体, 由不可分隔、密切相关的两部分组成。二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具有相互性。对于因特网上的图书馆, 自有馆藏既是本馆的现实馆藏, 又是其它馆的虚拟馆藏。本馆对现实馆藏具有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的权利;对虚拟馆藏有共享权, 一般没有更新、修改和支配权。但对于合作建设或开发的信息资源除外。从地理位置上讲, 现实馆藏是本单位和本地馆藏;虚拟馆藏是外单位或外地馆藏。本馆读者或用户对现实馆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对虚拟馆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种协议或申请手续才能借阅等, 因而具有间接性。

5 结论

随着当期社会的不断进步, 网络化, 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加快, 图书馆信息资源成为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当前先进文化知识的聚集场所。因此, 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 要不断寻求新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方法, 新的服务平台, 新的信息服务项目, 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不断的扩大和深入, 信息资源共享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近几年来发展之中, 互联网技术已经深深的扎入各个不同的领域。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逐步提高, 我国图书馆逐步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通过对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提出一些有利于图书馆资源共享发展的策略。

信息服务工作 篇9

1.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支付的模式, 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 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资源包括网络, 服务器, 存储, 应用软件, 服务) , 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 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 )

2. 国家政策及职业教育信息化

近年来,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指导意见的出台, 职业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开始蓬勃发展。一部分职业院校, 特别是国家示范校, 根据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情况, 采购了较昂贵的硬件设备, 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及各种应用软件的部署。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2012年7月制定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建设方案》提出:规划与建设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架构的实现方向。

在云计算的辅助下, 职业教育进入了2.0时代。云时代意味着职业教育的育人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学生去向都将创新。因此, 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实践领域, 都要未雨绸缪, 树立云时代的职业教育观, 构建云时代的办学模式, 校正云时代的培养目标, 预设云时代的就业与生涯发展。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云计算的探索和研究势在必行。

3.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职业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 由于信息化起步较晚, 起点较低, 总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加上有些地方财政困难, 经费投入不足, 思想观念等问题, 工作进展仍很缓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信息化技术设施建设不平衡, 学校的计算机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缓慢, 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顾虑重重。主要面临的问题如: (1)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2)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运维人员、院校的信息中心一般难以达到要求; (3) 信息化系统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4) 信息化资源利用低、信息共享少等。

二、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内涵及组成

1.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逻辑架构

在职业院校信息化面临诸多问题的同时, 各种信息化解决方案也不断产生。近年来, 随着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在世界及中国国内的蓬勃发展, 我们在深入研究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职业院校信息化领域进行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建设思路。具体解决以下四个关键问题:

第一, 规避学校运维人员人力不足, 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 减弱学校引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平台的运维顾虑;当前职业院校的教师与工作人员普遍缺乏计算机技能,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够, 但同时也非常缺乏信息化实施和管理人才, 直接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学校领导想引进先进技术和平台, 但又不敢不能引进, 担心没有人维护, 没有人能掌握, 最终成为展示工程。越是不引进信息化技术与软件平台,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越是没机会得到提升, 仿佛越是没有数字化信息化的必要。其实不然, 在信息化浪潮中, 他们不知不觉就落后了很多。通过职业院校信息化服务支撑云平台, 院校可以在线提问或提需求, 局端可以在线对院校的系统进行升级或打补丁, 减少院校的信息中心专业人员数量和运维工作量。降低院校信息化重复投资, 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整体管理效率。这样将职业院校信息化的运维成本, 人员投入降到了最低。用户只需要关注校园数字化带来的管理、教学、资源建设、办公的便利, 无需担心平台的运维与支持。

第二, 创新问题反馈机制, 避免用户发现问题无处反馈, 反馈后响应时效低, 帮扶用户认可了解平台, 辅助用户轻松掌握功能;

通过云计算的服务平台, 职业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所有软件支撑与应用平台, 都可以轻松快捷完成运维支持, Bug修复, 软件升级。因为云端的强大远程支持能力, 系统运维都只需要在云端进行操作, 本地可以立即得到更新。应用软件实现文件下载、远程自动更新。同时用户可以实时通过在线方式向云端反馈问题, 并能及时得到相应。

第三, 创新信息化服务新模式, 为教育主管单位提供统一的运维体系和平台,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解决因时空限制带来的联络沟通问题, 减少重复建设资金;

借助云计算的服务平台, 教育主管单位可主动推送信息化建设相关的通知公告, 招集会议活动, 表彰优秀人事, 传达上级指示, 发送新闻简报等信息, 为参建单位集中统一升级更新各种项目平台软件。充分发挥组织结构的管理协调作用, 及时完成信息的发布与更新, 完全解决因时空限制带来的联络沟通问题。

从总体架构上讲,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参与方包括教育主管单位、职业院校。以教育主管单位作为牵头单位构建服务支撑云平台及运维环境, 采用云计算技术独有的动态接入技术把职业院校接入云端, 通过服务支持云平台把教育主管单位、职业院校有机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对职业院校传统信息化建设技术手段实现了根本性颠覆, 使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2. 服务支撑云平台的主要组成

第一, 云管理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云管理平台, 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数据交换, 分属于不同院校的各种应用可以按需接入, 接入后的各类资源、数据都能达到最大化的共享, 各个职业院校就可以通过授权方式获取并且进行使用。

第二, 云诊断和升级平台。可以解决职业院校运维人员人力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存在的问题。学校端可以进行在线升级与维护, 当学校端发现系统存在问题, 可以通过问题反馈系统快速发送到服务云平台的运维端, 运维端得到汇报后第一时间进行分析, 这个过程不需要学校参与。当升级包完成后需要进行升级解决问题时, 只需要通过云平台在线升级即可完成, 问题排除后学校会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彻底解决了由于运维人员不足导致故障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

第三, 云监控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云监控平台, 可以通过云服务支撑平台对各个接入云端的学校进行整体的应用系统使用情况监控, 包括应用系统使用情况、网络异常情况、日志异常情况、系统运行情况、数据使用及异常情况等;大大保证的应用系统使用的稳定性、可靠性, 有效减少系统运行的故障率, 提升了安全性能。

三、服务支撑云平台带来的收益

1. 运维费用的大幅缩减、运维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

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技术水平较高的运维人员, 如果是简单的系统问题, 通过与软件承建厂商沟通后进行简单调整即可解决。但是对于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则需要在服务器端进行复杂的操作, 由于受限于技术水平, 学校运维人员就不能及时并有效进行解决, 通过建设云支撑平台, 在云端统一进行升级维护, 将极大减少职业院校在系统运维方面的人力投入和技术投入。

2. 同等信息化建设水平下费用投入的大幅缩减

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 面临着信息化经费不足的客观现实。而信息化建设是从基础到成熟, 从成熟到发展的过程, 周期性特征明显, 一般都需要较大投入。初期建设需要昂贵的硬件基础设施投入, 后期建设则需要采购或者定制各种各样应用系统, 如一卡通系统、教学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等。通过建立云服务支撑平台, 将从根本上减少职业院校昂贵的信息化建设成本。

3. 信息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对于大多数已经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职业院校来说, 各种软件系统相对独立,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信息系统之间很难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互通;通过建立云服务支撑平台, 不仅是学校内部的系统间资源可以共享, 学校与学校之间也可以最大化资源共享, 从教育主管单位的角度看, 也可以利用信息手段推送资源到有资源需求的学校, 形成统一而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共享流转, 从而整体上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水平。

四、结论

针对职业院校的服务支撑云平台是一个全新且有效的探索, 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职业院校存在的信息化难题, 可以丰富和补充整个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形态, 同时也可以解决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的衔接问题。服务支撑云平台的建立需要教育主管单位和院校齐心协力参与, 同时也需要借助有行业经验的软件企业参与进来进行方案和技术支撑, 几方共同协作开创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范如涌, 项晓乐.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3 (09)

[2]张新宇, 尚萍.国外信息政策研究述评 (1990~2001) [J].现代情报, 2003年04期

[3]李建忠.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中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对策[J].外国教育资料, 2000 (06)

[4]杨晓宏, 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01)

[5]姬如.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职业教育研究》, 2014 (01)

[6]廖妍.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3 (19)

信息服务工作 篇10

所谓信息对称, 就是说, 在市场条件下, 要实现公平交易, 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 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该理论认为: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该理论揭示了市场体系中的缺陷, 指出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然合理的, 完全靠自由市场机制不一定会给市场经济带来最佳效果。同时强调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 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督力度与提升公共服务的力度, 使信息尽量由不对称到对称。

2 金融信息对称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意义

在市场条件下, 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才能实现公平交易。金融信息对称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意义, 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部门加以论述。

2.1 金融机构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 客户的需要就是企业的努力方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信息的采集、挖掘与应用。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客户信息进行市场细分, 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 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金融机构之间, 金融机构与从事金融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之间, 也应该采取信息共享机制, 达到互利共赢。同时, 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网络金融环境下, 金融机构应该利用网络资源, 收集各类客户的需求信息, 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 采取特定的营销策略来占领市场。

2.2 中小企业

一直以来, 中小企业多为信息不对称的受害者。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既有融资的需求, 又有选择合作对象的需求。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发展受阻,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历史信用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记录。在融资时, 需要通过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使商业银行或民间借贷者获得自身的信用信息;在选择合作对象时, 需要通过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来获取对方的历史信用信息, 从而选择到双方均满意的合作对象。因此, 信息对称对于扭转我国中小企业的劣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虽然不是信息对称的利益直接受益方或者受害方, 但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一方面, 政府部门也有义务向广大个人金融消费者、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提供权威公正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根据从各类市场主体收集到的信息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总体掌控, 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 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政府部门作为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 根据“信号传递模型”, 通过有效手段对收集到的金融信息进行分类与加工, 降低其信息获取成本, 将“信号”可信地传递给个人金融消费者、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在信息上处于劣势的个体, 抵御各类金融欺诈事件的发生, 减少投资的浪费。进而控制和避免各类金融风险, 保障金融市场的诚信环境, 有利于市场竞争的有序化, 从而起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作用。

3 如何开展我国的金融信息服务

3.1 准确定位金融信息服务

我们首先来确定信息服务的基本要素:信息用户、信息服务者、信息产品、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服务方法。信息用户是信息接收者、服务的对象和产品的利用者;信息服务者是信息服务的主体;信息产品是指信息服务者收集、整理加工的各种已知的或潜在的社会信息、科学知识及科研成果;信息服务设施是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手段;服务方法是指开展信息服务中的各类操作技巧、方式、程序。

金融信息服务的定位应坚持“共融、共享、共赢”的发展模式, 按照一流的、专业化的水准, 着力构建金融信息服务领域公信、公正、专业、高效的平台, 集实时资讯、行情报价、历史数据、研究工具、分析模型等功能于一体, 促进资本市场和信息服务产业与实体产业的完美对接。

3.2 优化金融信息渠道

金融信息服务应遵循“源于市场, 服务于市场”的原则, 从金融市场中收集信息, 进行提取加工, 为各类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目前我国金融信息渠道鱼龙混杂, 因此对于信息用户而言, 信息服务者的信息采集渠道至关重要。在网络金融环境下, 消费者主要依靠网络获取信息, 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的过量大大提高了信息识别的难度, 金融市场面临从信息短缺时代的信息发布困难转向了信息过剩时代的信息识别困难。在信息开发方面, 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用户结构和需求为依据, 将信息资源的现实配置与虚拟配置结合起来, 重视实践性、生活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联合式地开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树立信息资源协调共享的新观念。

3.3 加强金融信息管理

保证金融消费者, 加强金融信息管理应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 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 加强信息披露。相关部门应该对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规范要求, 要求各类金融服务者定期对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对风险管理等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其次, 建立诚信的金融市场环境。在信息过度的市场环境下, 信息服务有利于规范和统一信息发布渠道, 建立诚信的金融市场环境, 降低网络的不确定性对消费者的影响。

3.4 加大人才建设

人才是一切的根本, 金融信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业务, 同时也是复合型的业务。培养人才, 重视人才, 是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信息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 政府部门应创造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激励机制, 培养或者引进合格人才, 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 加大人才建设是实现我国信息对称的基础。

4 结论

在金融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不对称理论给我们两点启示:充分认识新经济的特点, 高度重视信息对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目前, 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占有、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十分普及。相比之下, 我国存在较大差距, 应采取积极措施, 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要组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 争创高新技术的新优势, 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摘要: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入手,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推动金融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提出了开展金融信息服务的模式和思路。

关键词:金融信息服务,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对称

参考文献

[1]贾君枝, 翟烨·中美网络金融信息服务对比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2]李常武·树立“精品意识”增强金融信息服务的有效性[J].甘肃金融, 2003 (11) ·

[3]吴晓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J].中国金融, 2002 (10) ·

信息服务工作 篇11

【关键词】 农机推广 信息化 现状 问题 思路

1.农机推广信息化工作现状

1.1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几年来,吉林省农机推广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初步统计,全省目前拥有各级农机推广信息网10余个,信息专用电脑40多台,专职、兼职信息人员达100多人,已上网的农机具生产企业60余家、发布农机产品200余种。

1.2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随着购机补贴、深松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吉林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机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农机产品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农民购买和应用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农机产品和实用技术,已成为农机推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加快农机推广信息体系建设,增强信息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息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作用,已经成为保障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和正确选择。全省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已充分认识到抓好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农机推广工作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保证。

1.3探索出服务新途径 各级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探索出了一条农机推广信息服务新路子,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信息服务方式多样化。在网上既可以发布农机政策、农机具新产品、市场供求等信息,又可以利用现有网络上各类农机推广信息,通过传统媒体(如信息简报、科技入户、科普大集等)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发布;服务内容多元化。农机推广信息网络由过去简单的发布农机具生产、使用、各项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向本地和外地信息相结合、国内和国际信息相结合、静态和动态信息相结合的信息发布格局方向转变,基本上能满足不同阶层的信息需求;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阵地。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使农机推广部门有了自己的宣传阵地,在提高农机推广社会地位、提高农机产品知名度、扩大新技术、新机具的适用范围等方面已显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农机推广信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到位 部分基层领导对农机推广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所需要的支撑体系缺乏了解,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着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人力和组织机构投入不足的问题。

2.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全省的农机推广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很薄弱,部分地区级和县级农机推广部门还不具备开展农机推广信息化工作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不能及时发布和搜集信息,难以示范应用。资金投入不足,运行费用缺乏,严重影响了农机推广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2.3技术人才匮乏 全省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形式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的不良倾向,农机推广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缺少计算机专业人才。而现有的信息工作人员虽然参加了农机推广员职业技能培训,但是由于培训时间短,涉及知识面广、难度大,一时难以消化,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网站维护、网页的动态更新以及适用软件的开发等工作。

2.4传播途径不畅 目前农民的素质和收入相对较低,电脑在农村尚未普及,信息到农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影响了农机推广信息化的普及。

3.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

3.1增加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加大投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开展农机推广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机推广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为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和农民提供一个快速便捷的信息采集、发布和访问的物理环境。各级农机推广信息网络建设要本着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逐步完善的原则,按照“三有”的标准,即有设备(如计算机、照相机、扫描仪等),有人员(1~2名专职或兼职人员),有制度(如信息采集发布制度等),通过建设独立网站或在上级单位网站上建立二级、三级网页等形式开展农机推广信息化网络建设工作。

3.2加强宣传,提高信息化意识 通过科普大集、科技入户、信息化建设讲座、成果展示等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农机推广信息化知识,提高各级领导、基层工作人员、农民群众对农机推广信息化的认知程度,营造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农机推广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信息服务工作 篇12

当前, 在世界经济复苏依旧乏力的背景下, 科技创新能力已然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成为国家摆脱经济泥潭、实现经济转型的灵丹妙药, 而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制度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知识产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创新主体和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利信息作为专利制度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战略性资源, 在知识产权工作中不可或缺。一方面, 专利信息服务于专利审查工作, 为审查业务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 专利信息服务于创新主体, 助其合理规划专利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经济发展转型。正基于此, 世界各国都对专利信息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纷纷制定相关政策和出台相关措施, 积极推动专利信息服务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世界经济论坛 (World Economic Forum, 简称WEF) 发布的《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 新加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名列亚洲首位, 世界第二位。这已经是新加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连续4年保持这种领先地位**。这得益于新加坡拥有丰厚的研发底蕴以及近些年强健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此外, 新加坡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东盟地区首个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 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 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有必要对新加坡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以及专利信息工作进行概括分析, 以期能够对我国深化专利信息相关工作, 助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二、新加坡知识产权制度概述

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 其法律制度主要沿用英国法律体系, 主要由宪法、法规和附属法规构成。针对知识产权领域, 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法规, 主要有《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地理标志法》、《卫生产品法》等, 保护范围包括专利、商标、外观设计、版权、集成电路、属地品牌、植物品种以及商业秘密等***。其中, 新加坡专利法只保护发明, 没有实用新型, 而外观设计则另外立法保护。

1. 新加坡专利制度

现行的新加坡专利法是1995年生效的新专利法, 在此之前, 新加坡没有自己独立的专利法, 任何人希望其发明创造在新加坡获得专利保护, 必须先将其发明创造在英国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 然后再将该专利在新加坡进行注册[1]。进入21世纪后,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新加坡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对其知识产权法规进行了修改。2012年5月24日, 《专利法》修改提案通过国会初审。修改提案提出, 新加坡将舍弃现有的授权其他国家专利局进行检索和审查的外包体制, 着手提升专利检索和审查能力, 从现有的“自我评估”体系转变为“积极审批”体系。随着“积极审批体系”的实施, 一件专利要想在新加坡获得授权, 就必须要满足所有可专利性标准, 这将整体提高新加坡专利授权质量并使之更加接近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修改提案中还包括允许外国专利代理商在新加坡从事离岸专利代理工作, 而不用取得新加坡注册专利代理资格;为所有知识产权交易建立统一登记处, 以及供人类使用的药物产品的监管法律由《药品法》变更为《卫生产品法》等内容。

新加坡除了拥有自己的专利法律法规外, 还参加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专利合作条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东盟知识产权合作框架协定》等[2]。另外, 新加坡也致力于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简称TPP) 的谈判, 倡导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2. 新加坡知识产权局组织架构

新加坡负责知识产权事务的部门主要是新加坡知识产权局 (以下简称IPOS) , 其隶属于新加坡法律部。IPOS的组织架构图如图1所示****。此外, IPOS还包括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国际部和知识产权价值实验室3家附属单位。负责专利信息工作的部门主要有客户服务与信息部、专利搜索与检索单元等部门。

3. 新加坡知识产权未来10年总体规划

为了进一步加强国家知识产权建设, 将新加坡打造成为亚洲知识产权枢纽, 新加坡政府于2013年公布了知识产权未来10年规划, 并确定了3项战略目标, 分别为打造知识产权交易和管理中心、建设优质知识产权申请中心和打造知识产权纠纷解决中心。另外, 规划中还就这3项战略目标制定出两项助推措施, 分别是培养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和为知识产权活动营造有益环境。该规划围绕以上5项内容亦制定了若干关键战略以及14项具体执行措施。

三、新加坡专利信息工作特点

新加坡政府已意识到知识产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出台了3个主要的知识产权政策抓手, 由IPOS负责执行*****。这3个政策抓手为:

可及性 (Accessibility) ——提供一个强健的知识产权体制帮助新加坡以及新加坡的企业在基于规则的世界贸易体系下实现规模发展和繁荣。

互通性 (Interoperability) ——与战略合作伙伴建立广泛联系, 允许共同的市场准入和知识产权制度, 促进全球化。

高品质 (Quality) ——通过可靠的知识产权服务业与专业人才队伍保持高品质的知识产权体制, 服务新加坡国内外。

针对专利信息领域, 以上3个政策抓手可理解为专利信息资源的获取及利用是前提、专利信息资源平台与专利信息服务是基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对外合作是保障。吸收借鉴新加坡在专利信息工作领域的有益做法, 对我国推进专利信息工作、制定专利信息工作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1. 简化专利申请, 优化专利信息在线资源获取渠道

2014年, 新加坡专利申请系统IP2SG系统将所有专利、商标和外观设计申请的电子申请程序综合为单一的便捷入口, 这不仅使申请变得更加便捷, 节省时间和成本, 也推动了新加坡专利信息资源的建设******。

此外, 社会公众可以很方便地从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官网上进行专利的检索与资源的获取。进入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 (www.ipos.gov.sg) , 点击左下角e-Services按钮进入, 继续点击e Search Services, 则出现IP2SG (Patents) Search/IP2SG (Trade Marks) Search/IP2SG (Designs) Search 3个按钮, 分别代表发明专利检索、商标检索和外观设计检索。发明专利的检索, 可以提供1937年至今的专利著录文摘、全文说明书和法律状态数据 (之前的信息可以申请购买) 。要想搜索专利公报, 同样, 在e-Services界面, 点击e Journal Services, 则出现了Patents/Trade marks/Registered Designs/Plant Varieties Protection 4个按钮, 分别代表发明专利、商标、外观设计和植物品种。公报每月更新一次, 用户可直接下载图片格式的文件。该网站可以提供免费下载最近3个月的公报信息 (之前的公报可以申请购买) 。

2. 双管齐下, 挖掘专利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

由于新加坡已成为知识密集型经济体, 知识产权评估尤其是专利价值评估将变得越发重要, 专利信息资源价值评估是进行专利评估的内在要求, 而专利质押融资是发挥专利经济价值的有效途径。因此, 近几年, 新加坡在专利信息资源价值评估和专利质押融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方面, 2014年, 新加坡知识产权价值实验室宣布成立, 旨在充分评估与挖掘知识产权价值, 尤其是专利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 促进知识产权商业化与货币化。对于企业等创新主体而言, 知识产权价值实验室将提供专业的评估意见, 并帮助其更好地了解和挖掘专利信息资源背后的经济价值。对于从业者或学者而言, 知识产权价值实验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协助开展研究工作, 并提供可行的建议。此外, 知识产权价值实验室还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和认证, 以提高相关的专业能力。

另一方面, 新加坡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4年推出知识产权融资计划, 2016年6月批准第一笔专利抵押贷款*******。该计划的新颖之处在于, 主要面向拥有大量知识产权和少量固定资产的科技领域型企业, 其中可能导致的债务风险由新加坡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 这样就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保本型理财产品********。这有助于银行承认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资产类别, 发展本地金融机构在知识产权融资方面的能力以及让拥有丰富知识产权的企业更容易用这类资产集资。

3. 针对不同类型企业, 开展特色专利信息服务

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国际部 (以下简称IPOS-I) 作为IPOS的附属单位, 成立于2015年, 主要开展国际服务, 旨在为企业提供一流的专利相关服务, 例如现有技术检索和审查、专利预警与分析、新兴市场的职业培训等。期望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专利检索、审查和分析, 使企业能够及时得到所需的真实可靠的信息, 以便做出正确的市场决策。IPOS-I的一大特色服务是为企业提供进入中国市场的服务, 例如检索中文的现有技术等。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 IPOS制定了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计划, 帮助中小微企业更好地管理其知识产权, 包括其创新能力、所有权、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商业开发等。只要企业满足下列条件便可纳入到该计划中来: (1) 新加坡当地注册或被合并的企业; (2) 至少拥有30%当地所有权; (3) 年销售额不超过100万新加坡元或员工人数不超过200人。自2003年开始, 新加坡每年举办一次的欧亚专利与专利信息年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学习新加坡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专业人士以及行业用户如何使用专利以及专利信息。此外, 新加坡政府还针对地方企业开展了知识产权巡游, 以帮助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意识, 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化, 将专利信息价值货币化等[3]。

4. 多举并措, 全方位加强专利信息人才培养建设

2013年1月, 新加坡成立知识产权学院, 隶属于新加坡知识产权局, 用于培养知识产权领域的专门人才, 并为专家学者、商业机构、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持续的教育培训机会。成立知识产权学院是新加坡专利信息人才培养建设的一大亮点, 其运作模式值得我国研究与借鉴。在此领域, 我国应加强与新加坡知识产权局的国际合作。

IPOS还构建了“知识产权职业能力框架”, 为专利信息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总体框架, 其中包括专业人才的标准制定、认证、资格条件和培训。知识产权学院的所有培训课程都将应用“知识产权职业能力框架”。2015年8月, 新加坡还开设了知识产权技术顾问注册处, 由新加坡工程研究院和IPOS共同建立, 旨在提升自然科学、工程学和技术专家的职业能力。

5. 重视与我国的知识产权双边关系, 深化专利信息合作与共享

新加坡与中国就知识产权相关问题展开的对话与合作开展的较早。2004年2月, 新加坡与中国签署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IPOS合作框架备忘录》, 其中包括专利审查高速路、数据交换、创新成果保护、审查员交流等内容[4];2013年, IPOS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了两国关于专利审查高速路的谅解备忘录。为了提升专利申请质量, 新加坡还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签署了数据交换谅解备忘录。

2016年5月24日, IPOS首个海外代表处筹建办公室在广州知识城新加坡中心揭牌。该代表处将帮助广东企业与新加坡知识产权服务提供者对接, 帮助企业保护和管理其在东盟甚至其他地区的创新成果, 同时也将帮助更多的新加坡知识产权服务企业走进中国市场。今年5月, IPOS在广东主办了首届新加坡知识产权制度巡回研讨活动, 介绍了新加坡作为一个知识产权枢纽如何协助中国企业走向国际。这一活动平台不仅可以让外国企业借助新加坡进军亚洲市场, 也标示着IPOS中国代表处的重要战略意义。

四、对我国专利信息工作的借鉴与启示

新加坡知识产权工作虽然起步较晚, 首部自己的专利法于1995年正式生效, 2014年才开展专利实质审查工作, 但得益于其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以及国内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跃成为在亚洲乃至世界领先的知识产权国家。新加坡在专利信息服务中小微企业需求、专利信息资源评估与价值挖掘、专利信息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我国深化专利信息工作、完善专利信息政策都有很好的借鉴与启示。

1. 加强中小微企业专利信息工作服务

开展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专利信息服务工程, 建立符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专利信息助力企业创新的服务模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专利信息咨询服务, 鼓励和支持律师、代理人等各类型的专家深入企业开展培训和咨询。资助有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成立知识产权部门, 进行专利的检索与分析;鼓励各类服务平台向没有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免费或低成本提供专利检索分析服务。充分发挥已有的全国专利信息传播利用基地的职能, 开展面向产业的专利情报研究服务和面向技术创新的专利信息服务。目前“双创”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 应加强对“双创”企业专利信息服务等。

2. 深化专利信息资源的价值评估与价值挖掘

专利只有发挥了经济效益才能体现其价值, 而专利信息资源的价值评估是专利货币化的前提。适时成立类似新加坡知识产权价值实验室的机构, 统筹协调, 深入开展专利信息资源价值评估与价值挖掘服务, 定期发布具有较高技术与商业价值的专利情报等。创新专利金融服务, 拓宽专利质押融资、许可转让、投资入股等专利价值实现渠道, 发挥专利经济价值。专利运营是挖掘专利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应加强政策引导, 建立专利运营协同推进机制, 强化行业组织、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基础支撑性作用, 提升专利运营服务供给能力。

3. 推广云专利审查系统在世界范围内应用

云专利审查系统 (以下简称CPES) 是由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建设并推出的旨在促进各专利审查机构间审查能力的共享, 提升专利审查质量及效率的信息共享平台。截至目前, CPES共为欧洲专利局、日本特许厅、韩国特许厅、美国专利商标局、新加坡知识产权局等31个知识产权机构开通了账号。下一步应继续加大对云专利审查系统的推广应用, 让更多的专利审查机构参与进来, 加强各专利审查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协作, 加强面向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培训。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业务能力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以及在审查业务领域的国际合作能力, 也能够进一步增强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4. 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利信息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 对专利信息有着共同的诉求。因此应加强双方在专利信息资源获取方面的合作。优化专利资源配置。同时也要加强双方在专利信息服务方面的合作。积极向专利信息服务开展较好的国家学习先进经验, 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与其在专利信息人才联合培养、专利信息服务项目方面开展具体合作。对于专利信息服务较为薄弱的国家, 可充分发挥我局优势, 加强对其在专利信息服务方面的引导、培训和帮扶, 不断增强我局在专利信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此外, 定期发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利信息分析报告, 揭示相关国家和地区专利布局与竞争态势, 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参考。

5. 开拓专利信息人才培养新途径

新加坡成立了知识产权学院, 加强知识产权人力资源与能力建设, 为培养专利信息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此, 我国可考虑与新加坡局知识产权学院建立专利信息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共同培养具备两局专利信息知识、了解两局知识产权制度的专门人才, 为企业提供高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服务。优化专利信息人才结构, 提高高端专利信息人才比重, 鼓励并支持专利信息人才参与国际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活动。培养一批专利运营实务人才。优化专利信息人才选拔与考核评价机制, 激发人才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潘瑛.新加坡专利检索简介[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04 (9) :70.

[2]蒋慧.中国与新加坡专利法之比较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7 (5) :127-129.

[3]陈瑜, 张祥志.新加坡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概况[J].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3 (12) :21-23.

上一篇:直视微创手术下一篇:微博含义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