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运动干预(共11篇)
有氧运动干预 篇1
亚健康被医学界认为是当今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中科院的调查发现, 我国城市人口中亚健康人群每年以百万计的速度增长, 使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1]主要原因是缺少及时有效的措施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干预, 继而发展成慢性病。由于高校教师的待遇与其学历水平及职称相关, 教师们常常透支体力和脑力去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导致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越来越突出。可见, 开展对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干预势在必行。
1 高校教师亚健康现状
尽管高校教师职业受到社会的青睐, 但是他们却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导致其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表明, 有54.44%大学教师患有不同程度的亚健康问题。[2]主要体现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亚健康表现。
1.1 生理性亚健康状态
生理性亚健康状态主要体现为慢性的躯体疲劳。很多教师因教学任务繁重以及课题、科研的压力经常坐在在电脑前熬夜, 有些老师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由于过累而出现脑缺氧缺血导致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视力和记忆力下降, 经常感到身体不舒服, 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失眠、身体机能下降等现象, 如果这些症状短时出现, 经过适当地休息, 往往可以缓解或者消除。但是, 若长期积累并缺少必要的缓解就会导致积累性疲劳。
1.2 心理性亚健康状态
在亚健康状态下的心理往往会导致人的认知错位。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因压力过大;教学工作中又会经常遇到一些不被认同和理解的事情;为了自身价值体现和待遇, 教师还要在有限的名额指标下进行激烈竞争, 希望得到技术职称的晋升。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 无处宣泄, 这种心理的压抑渐渐地为亚健康埋下了祸根。经常会出现烦躁、焦虑、嫉妒、恐惧、郁闷、睡眠不佳等状态。
1.3 社会交往性亚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复杂, 也使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表面化、物质化, 缺乏深层次的沟通和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和生理上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到教师个人, 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师的社会交往角色过于狭窄, 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社会其他成员进行沟通、交流和心理调适, 这极易产生各种社会交往性问题。
2 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干预
亚健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状态, 它是一种可逆的动态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既可以向着疾病状态转化, 也可以回归到健康状态。前者是自发的自然过程, 无需任何条件;而后者需要外部条件的介入, 需要自觉的干预。
2.1 干预亚健康的一般性方法
干预的方法有多种多样, 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 但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充足睡眠, 不熬夜
亚健康的生理表现主要体现在身体容易疲劳。运动生理学理论指出, 消除疲劳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充足睡眠, 不熬夜。每天至少要睡眠7~8 h, 并且, 晚上10时至凌晨2时期间一定要处在睡眠状态。因为这时是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分解最少、合成最旺盛的时段, 此时, 极易保证人体疲劳恢复。
2.1.2 合理营养, 规律生活
消除疲劳的法宝之二是合理营养。人体在充分保证六大营养素的基础上要适当补充矿物质、维生素, 此外, 由于教师的工作特点是较长时间伏案工作, 因此, 教师应该补充足够的水和纤维素, 以保证胃肠道的通畅。此外, 要保证一日三餐的规律、有节制的饮食。
2.1.3 适当运动, 积极性休息
消除疲劳的法宝之三是适当运动, 积极性休息。运动生理学理论指出, 人体的休息有两大方式:一是被动性休息即睡眠;另一种则是积极性休息即在改变身体活动方式中进行休息。体育活动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本质特征的运动, 可以作为教师在改变其工作方式中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休息, 从而减少疲劳程度。
2.1.4 调整心理, 处事乐观
尽管教师的社会、家庭和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压力非常大, 但是教师要学会经常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学会乐观处世, 在高压下荣辱不惊, 这对改善心理亚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2.1.5 改善亚健康的辅助手段
除了上述的一些常用方法外, 还有很多辅助手段有助于亚健康的干预。例如, 按摩和自我按摩, 可以通过刺激体表, 促进周身的血液循环, 加速代谢产物的排泄, 增加组织代谢所需的营养。此外, 桑拿浴、海水浴、空气浴等, 也是消除疲劳的有效手段。
2.2 有氧运动对亚健康的干预
合理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干预亚健康状态。按照运动生理学理论, 人体的运动是由无氧运动和有氧运动两类运动形式组成。有氧运动是指当机体从事运动时, 单位时间内所摄入氧气量能够满足运动的需要量, 能量的供给主要是有氧供能。其特点是强度不大的轻松愉快的一类运动。反之, 则称为无氧运动。[3]
在进行有氧运动的过程中, 身体不会产生大量的酸性代谢物。同时, 由于有氧运动能够有效地动员人体的心肺功能来满足运动时的氧气供应, 从而改善人体的心肺功能, 这对于平时少有心肺功能锻炼的高校教师来讲, 更具有健康促进作用。因此, 有氧运动更能有效地干预亚健康状态。
2.2.1 有氧运动作用
(1) 有氧运动对身体机能的作用。
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脏和肺的功能。通过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使肺活量水平增加, 肺的气体交换效率明显上升。对心脏功能是安静时的心率下降或不变, 增加心脏体积, 增大心脏的收缩力。这是心功能对人体运动的适应性变化, 是心脏功能增强的标志, 这些变化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心血管疾病, 降低呼吸循环系统的发病率。
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较小, 教师可以较长时间地进行运动, 不易产生疲劳, 因此可以达到良好的健身效果。教师经常进行有氧运动, 可以通过血液循环的改善, 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 保持旺盛、精力充沛的状态, 提升机体的免疫功能。机体的免疫功能的提高可以增强对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有氧运动还能有效地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在进行有氧运动中如长跑、登山、攀岩等运动, 由于这类运动持续的时间长, 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完成, 能提高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改善骨骼肌、内脏器官的协调能力, 提高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稳定性。
(2) 有氧运动对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处于亚健康的高校教师, 尤其是心理不完善的教师, 往往无法保持正常的心理调节能力。适宜的有氧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教师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感知和自信心。教师在进行体育活动时, 就必然与他人接触,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等进行自我评价, 这就促进了积极自我感知。同时, 教师所参加的体育活动内容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等选择的, 这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并愉悦身心。其次, 有氧运动以其轻松愉快的身体活动形式, 可以有效改善个体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加之人们参加体育活动都是在自己的闲暇时间主动参与, 因而个体的情绪是积极、稳定的。因此, 在短期内进行适当有氧运动后, 即使不能有效提高心血管功能, 也能有效降低和控制焦虑、抑郁程度。再者, 体育活动可以增加社会交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城市人群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因此, 有氧运动, 尤其是集体性体育活动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方式。通过参加体育活动, 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 丰富和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有利于个体忘却由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2.2.2 有氧运动的内容
通常人们采用的有氧运动类型包括诸如太极拳、气功、慢跑、快步走、郊游、游泳、自行车、滑雪、健美操、攀岩、登山、广场舞、交谊舞以及各种球类活动等。无论教师选择哪种运动, 只要运动强度适宜, 就能达到有氧健身的目的。一般来说, 开展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不宜过大, 一般以最大摄氧量作为参考来确定运动强度。对于身体机能较好的年轻人, 运动强度在最大摄氧量的80%为宜;老年人采取40%~60%比较合适。为方便起见, 通常采用心率来衡量有氧运动强度, 一般以运动后即刻心率在120~140次/分钟较为适宜, 心率不宜超过150次/分。[4]此外, 还要保证足够的运动持续时间, 每次活动的时间不宜低于30 min, 每周至少要练习2~3次以上。只要高校教师能够坚持不断地开展有氧运动, 尤其是能够设定一个符合自己的合理运动方案, 在一套合理营养、规律的生活方式基础上, 规律性进行适宜的体育活动, 就能够有效地干预亚健康状态。
2.2.3 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在开展各类身体运动之前, 高校教师首先要进行健康检查、运动试验和体适能测试等, 并根据测试的结果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 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根据测试和评估结果为选择适宜的运动手段、运动方式、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度等提供依据。
进行有氧锻炼之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要包括慢走、伸展活动等, 这样, 可以保护肌肉和关节, 避免运动损伤。运动结束后, 要进行适当的放松练习。有氧运动时要循序渐进, 活动量要由小到大, 一般以稍感疲劳为度。
总之, 针对教师的亚健康状态, 除可采用一般性干预手段以外, 有氧运动是干预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合理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教师的心肺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增加人际交往, 达到改善生理功能、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来干预亚健康状态。
摘要:基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致使其亚健康状况日趋严重, 威胁着教师的健康。为了有效干预教师的亚健康状态, 除了自我调节外, 合理的有氧运动不失为有效干预手段。有氧运动可以通过提高心肺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增加人际交往等途径, 达到改善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来干预亚健康状态。
关键词:亚健康,高校教师,干预,有氧运动
参考文献
[1]宋在兴.亚健康:人体潜在的危机[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0:12-14.
[2]田玉荣.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 2008 (7) :34-36.
[3]吴忠义.略论体育健身理论的科学基础[J].体育学刊, 2011 (3) :15-17.
[4]陈萍.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M].东北工学院出版社, 2010:67-69.
有氧运动干预 篇2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其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的特点,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死因[1]。脑卒中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2-3]。本研究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给予康复护理干预,并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病例组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月至208月在本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同时全部病例均能够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或造血等系统严重的原发病者。将全部患者按国际通用随机字母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48~74岁,平均年龄(63.57±7.26)岁;病程最短8日,最长31日,平均病程(18.5±4.6)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7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2例,糖尿病史7例,高血脂史3例。对照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2.81±7.54)岁;病程最短7日,最长30日,平均病程(19.7±5.2)日;脑卒中类型:脑梗死31例,脑出血5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4例,糖尿病史9例,高血脂史4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措施,包括:①健康宣教:向患者发放健康科普宣传手册、向患者介绍脑卒中治疗的药物和新技术,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信息,使患者对脑卒中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培养其良好的遵医行为。②饮食指导:指导患者低脂、低盐饮食。③药物护理:遵医嘱,对患者用药进行指导。④心理护理:护士多与患者进行床头沟通,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关心、支持、疏导其面对现实,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其疾病后焦虑、抑郁状态等负性事件的发生。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包括:①良肢位摆放:患肢固定于枕头以上或躯干呈90度伸直,肘、腕、指关节尽量伸直;患侧卧位:躯干略为后仰,患侧肩关节向前平伸内旋,患侧上肢和躯干呈90度角,肘关节尽量伸直,患侧下肢膝关节略为弯曲,臀部伸直。②定时健患侧翻身训练。③早期坐位平衡、健患侧起坐练习和站立训练。④床头移动训练,重心转移、床与轮椅间的转移。⑤跨步步行及平行内杠步行训练。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系鞋带、用厕、洗澡、进食动作等)。
1.3 效果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前及干预14日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
运动干预对肥胖人群的积极影响 篇3
【关键词】肥胖;运动干预
The Effect of Sports Intervention on Obesity
GU Zhi-yong
(Shengda Economics Trade and Management College, ZhengZhou University, 451191, Henan)
【Abstract】 Obesity not only seriously affects human health, but also tends to spread around the globe. At present, it is becoming a global public health probl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angers of obesity and suggests dealing with obesity by sports intervention.
【Keywords】 obesity, sports, intervention
肥胖被认为是一种代谢失调症,WHO已确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并向全世界宣布“肥胖症将成为全球首要健康问题”。它不仅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而且有全球流行的趋势。目前,它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据调查,全世界肥胖症患者已达2~5亿,而且每5年增加1倍。在美国,肥胖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左右,每年肥胖造成的直接与间接死亡已达30万人,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可以预防的致死病因。我国肥胖问题的形势亦十分严峻,统计数据显示,成人超重者占24.4%,肥胖者占3.01%,超重与肥胖之比为8∶1,其增长的潜在速度很快。本文通过对肥胖危害性的阐述,提出运动对肥胖的干预方法的建议。
1肥胖的原因与判断标准
1.1肥胖的成因
研究表明,人类肥胖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综合征,其病因相当复杂。肥胖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人体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机体所消耗的热量,过多的热量在体内转变为脂肪大量地储存。造成机体能量失衡的原因非常复杂,受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行为因素、与运动有关的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生理因素等多种的因素的影响。
1.2肥胖的判断标准
测量体重指数法(BMI法)。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是体重与身高平方的比值,即体重指数=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制定的标准是:对亚太地区而言,体重指数大于23和25分别定为超重和肥胖〔1〕。
2肥胖的危害
2.1肥胖与影响人的健康的某些疾病有密切的发病学关系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尤其是腹部脂肪积累过多的向心性肥胖(俗称大肚子)在某种程度上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有重大关系。2007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项各国肥胖比例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当今65亿人口中,有16亿人超重,或应叫做胖子〔2〕。
肥胖与糖尿病的关系:据世卫组织估计,全世界至少有近2亿糖尿病患者,目前,我国就有3000多万,到2025年全球将增加到3亿人。肥胖与糖尿病经常互为因果,几乎是所有肥胖者的专利,在研究的糖尿病历中,多是因高糖类、高热量的饮食引起的糖尿病者。调查显示80%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超重。肥胖可以使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期望寿命缩短多达8年〔3〕。
肥胖与高血压、心血管等其它疾病:肥胖的人大都会有高血压的症状出现,这是因为要将血液送达庞大身体的各个角落,心脏必须以较高的压力来送出血液。此外,发胖会使身体的耗氧量增多,血液就必须大量地送出,于是使血压增高。肥胖人群中高血压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血压高可能会导致脑部中风、肾脏退化与心脏等器官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肥胖人群中血管病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由于过多的血胆固醇、血脂肪堆积于动脉管壁上,会使血管变小甚至造成血管破裂,进而导致中风或心脏病突发。肥胖者患心脏病的频率会比一般人高,当一个人的体重增加后,他的心脏就必须更辛勤地工作,以供应营养到身体内的所有器官,体重愈重,心脏的负荷就愈大,所以肥胖者患心脏病的频率会比一般人高。
2.2肥胖影响日常活动
肥胖者体积庞大,影响人的外观形象,给活动带来诸多不便,提别是会引起青少年智力发展缓慢、脑反应迟钝、手脚不敏捷、行动迟缓,频频发生意外,影响人的日常活动。
3运动干预的作用及干预方法
3.1运动干预的作用
在生理方面,适当的体育运动可改善肥胖者的新陈代谢,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肌体的适应能力;减低儿童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会;可以减少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心理方面,适当的体育运动具有调节人体紧
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有助社交生活,改善人际关系。
3.2运动干预方法
3.2.1 运动项目
肥胖者的运动治疗主要是以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辅以力量性运动及球类运动等。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兴趣、爱好、体质及肥胖程度来选择运动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水中运动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减肥运动,除游泳外,水中运动已发展到水中行走、跑步、跳跃、踢水等多种形式,另外,步行、慢跑、跳绳、骑自行车、球类运动、健身健美等运动项目,也均有益于减肥。
3.2.2运动强度
有研究认为,在有氧运动中,50%-70%VaO2max或60%-80%的最大心率,每次30-60min,每周3次以上或每周5-7次较为合适。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提出的传统运动方案为:60%-90%最大心率或50%-85%VaO2max,每次20-60min,每周3次.近年来,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和ACSM联合推荐了一个新方案:3-6mets(梅脱),每次30min,每周7次.传统方案的运动负荷较大,不太适合普通人,尤其肥胖者不易坚持。新方案中低强度运动易被肥胖者接受和坚持。日本爱知大学运动医疗中心提出的运动治疗方案是:运动强度为10%-60%VaO2max,每次运动2.5h,约消耗能量1004.5-1255.7kJ,每周运动3次以上〔4〕。
3.2.3运动量
最好是在每天的下午或晚上运动,要有效地消耗脂肪,保证足够的运动时间是必要的。为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氧代谢运动至少要维持十几分钟。在不过度疲劳的情况之下,运动时间愈长效果愈好。
3.2.4运动频率
肥胖者每天坚持锻炼,养成一定的运动规律,每周锻炼3-4次,每次间隔不超过3天是适宜的。
3.2.5运动与饮食控制相结合
运动结合减少膳食的热能摄入量以减轻体重,优于单纯的运动或饮食疗法。运动促进代谢旺盛,消耗热能,促进食欲,如不控制饮食,就难以减肥。特别要注意饮食中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搭配,限制脂肪量。在限制饮食时,还要防止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副作用的发生,适当补充糖有利于脂肪的充分燃烧。
4运动干预时注意事项
4.1因人而异
应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生活环境等选择各自适宜的运动项目。走步、跑步、太极拳、爬山等都是肥胖者减肥健身的首选体育项目。
4.2循序渐进
肥胖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睡觉,缺乏体育锻炼。开始运动强度不能太大,应逐步增强心肺功能和骨关节的灵活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4.3持之以恒
应长期体育锻炼才能维持减肥的效果,不能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因为运动引起的血脂减低,在停止运动后会上升,血脂一提高,便会启动血脂细胞的肥大过程,使减肥成效付之东流,所以运动减肥应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张树勋,王硕.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2〕赵景石.肥胖的运动干预机制与运动处方〔J〕.河北医药,2009,31(18).
〔3〕禹洋.肥胖与运动干预〔J〕.天中学刊,2007,22(2)
〔4〕贺道远.肥胖与运动减肥.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2(2).
高血压病的运动干预 篇4
关键词:高血压,运动,收缩压,舒张压
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1]。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研究发现, 高血压已成为全球范围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 (占全球死亡归因的13%) , 高于烟草使用、高血糖、缺乏身体活动与肥胖[2]。引起我国居民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为心脑血管病, 而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1]。目前, 医学界已研制出许多有效降低高血压的药物, 并成功应用于医学临床。近年来, 对高血压的运动干预已成为运动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可。科学运动业已成为临床治疗高血压的有效辅助手段。
1 运动与高血压的关系
2005年以来, 国内许多临床医学专家合作出版了多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该书指出, 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生危险[3]。反过来说, 合理的体力活动或运动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可能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许多学者以高血压患者为受试对象, 观察了一次运动与长期运动锻炼后受试对象血压的变化。Moraes等研究发现, 中等强度抗阻练习后5分钟高血压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达到峰值, 之后逐渐下降。收缩压于运动后10~15分钟之间降至安静值以下, 并于运动后60分钟下降至低于安静值5mm Hg。舒张压则于运动后30分钟降至安静值水平, 于运动后60分钟下降至低于安静值2mm Hg。[4]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研究发现, 运动后收缩压与舒张压的降低可持续22个小时以上。[5]长期的运动锻炼对高血压患者降血压的效果具有显著作用。Wilson等研究发现, 经过12周的运动锻炼后, 89%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收缩压降低了6 mm Hg, 而64%的患者舒张压降低了2 mm Hg。而且, 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越高, 降压作用越显著。[6]基于众多研究成果,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运动对于高血压等患者的健康具有保护作用[7]。
2 高血压病的运动干预
2.1 高血压患者运动锻炼前的准备。
为了科学地制定高血压患者的健身计划, 确保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安全, 需要在运动锻炼开始前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各项医学检查与运动机能测试。医学检查主要包括既往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病程、医学检查、实验室测试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除此之外, 还需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与危险因素情况进行危险分层。运动机能测试主要包括运动负荷试验、体重与身体成分、肌肉力量与肌肉耐力以及柔韧性等。参考各项检查的结果, 对于以下高血压患者, 不宜参加运动锻炼。 (1) 安静时血压未能很好控制或超过180/110mm Hg。 (2) 重度高血压、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或急进型高血压病人。 (3) 高血压伴有严重的心脏或肾脏器质性病变、急性感染或严重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4) 禁忌运动负荷实验者;以及运动负荷试验中出现严重心律不齐、心电图S-T段异常、血压急剧升高者。 (5) 高血压伴有运动器官损伤, 如关节炎、肌肉痛者。[1]
2.2 高血压病的运动干预方法。
高血压患者健身计划的制定应以其医学检查与运动机能测定的结果为依据。开始时应循序渐进, 之后根据高血压患者的适应情况及时调整。第一个健身计划一般仅适用于开始健身的1~2周, 随着高血压患者身体的不断适应, 至少在1个月内进行调整, 2~3月后再固定下来[3]。
高血压患者的健身计划应包括运动方式、强度、持续时间与频次等多项内容。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 可选用有氧运动、抗阻练习与柔韧性练习等。有氧运动优先选择患者喜欢、习惯或能适应的运动方式, 如健步走、慢跑、自行车运动、太极拳、秧歌舞等。对于伴有肥胖、关节病等的患者, 还可以采用水中运动。抗阻练习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辅助健身手段, 多采用中低等负荷并进行多次重复。柔韧性练习也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辅助健身手段, 如瑜伽、普拉提等。此外, 部分高血压患者也可选择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 但需在运动中控制运动强度。选择运动强度时, 应充分考虑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机能水平。对于活动量不足、运动水平较低的患者, 需采用“较小强度”。如步行运动时每分钟步行数少于120步;运动可以持续10~30分钟以上;运动时心率较安静时每分钟增加30次左右, 感觉比较轻松的运动。而对于运动水平较高、“较小强度”已完全适应后的患者, 则可以采用“中等强度”。如运动时心率较安静时每分钟增加50次左右, 呼吸频率增加, 但仍能够交谈;可以持续运动10~30分钟, 微微出汗, 感觉稍累但仍能坚持运动。高血压患者需每天连续或累计进行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 每次持续时间不低于10分钟, 每周3~5次, 逐渐增加到5次以上, 尽量避免连续2天或2天以上不运动。
合理运动是改善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的有效方式, 但对于需要使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 健身运动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经过6~10周的健身运动, 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 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药量, 但不要随意撤除药物治疗[1]。
结束语
2007年, 美国运动医学会提出“运动是良医 (Exercise is medicine, EIM) ”的号召, 并得到全球许多国家的响应。目前, 由于许多高血压患者缺乏运动健身的相关知识, 仍采用单纯的临床治疗方法。因此, 相关体育工作者应广泛组织与开展科学健身知识的理论普及与实践活动, 以解决我国居民深受高血压病危害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高血压病人群健身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health risks:mortality and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selected major risks[M].Geneva:WHO Press, 2009.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Moraes M R, Bacurau R F P, Sim?es H G, et al.Effect of 12weeks of resistance exercise on post-exercise hypotension in stage1 hypertensive individuals[J].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 2011, 26 (9) :533-539.
[5]Rondon M U P B, Alves M J N N, Braga A M F W, et al.Postexercis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02, 39 (4) :676-682.
[6]Moraes W M, Souza P R M, Pinheiro M H N P, et al.Exercise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minimum weekly frequencies: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J].Revista Brasileira de Fisioterapia, 2012, 16 (2) :114-121.
运动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篇5
【关键词】脂肪肝;脂代谢;运动干预
【Abstract】Exercise intervention is a hot spot in fatty live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recent yearsIn this paper,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effect on fatty liver were summarizedSuitable for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fatty liver is positive, its impact on the body from many aspectsWrong exercise can lead to even worse fatty liver diseaseDifferent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by different peopleObes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lead to fatty liver,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lose weight and fat in fatty live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low intensity exercise for a long time does little influence on patients with fatty liver,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 not less than 150 minutes per week is better for fatty liverResistance strength training can't lose weight, but are likely to reduce body fat, and improve insulin resistance, hypertension and other risk factors
【Key words】fatty liver disease; lipid metabolism;exercise intervention
1脂肪肝的流行情况
脂肪肝是一类以肝细胞脂肪过度积蓄引起的肝脏代谢疾病。机体脂代谢异常是脂肪肝患者疾病进展的高危因素。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脂肪肝发病率逐年上升。周黎峰〔1〕等对2008年和2012年上海市35岁以上人群脂肪肝患病率研究显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患病率逐年上升,发病群体趋于年轻化。Giorgio〔2〕等人分析了1515例病态肥胖者肝组织学改变,其中80%以上患者有肝脂肪变。目前NAFLD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最常见的肝脏疾病。男性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脂肪肝发生率升高,中年男性在男性群体中发病率最高,老年女性在女性群体中发生率最高。调查还发现,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之间的发病率也不同〔3-5〕。近些年的调查还显示,儿童患脂肪肝的比例开始增加。此外,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足以及肝毒药物也会导致脂肪肝。在临床上,根据肝细胞中脂肪蓄积量的不同脂肪肝可分为轻度脂肪肝、中度脂肪肝和重度脂肪肝〔6〕。
2NAFLD的发病机制
肝是合成甘油三酯(TG)的主要场所,但不能储存脂肪,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脂肪在肝脏的合成与分泌处于动态平衡,肝脏不会发生脂肪积蓄。如果脂肪在肝脏的动态平衡被打乱,并超过机体自我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脂肪堆积引发脂肪肝。
TG合成后,与载脂蛋白B100(Apo B100)、载脂蛋白C(Apo C)、磷脂和胆固醇等结合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由肝细胞分泌进入血液后运输至肝外组织。如肝细胞合成甘油三酯过多或因营养不良、中毒、必需脂肪酸缺乏、胆碱缺乏而无法形成VLDL时,TG无法运出肝细胞就会出现脂肪肝。Apo B100是形成VLDL的主要载体蛋白,Apo B100的缺乏导致VLDL分泌与合成异常,使脂肪在肝脏中无法及时排出而蓄积形成脂肪肝。
研究发现,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其相关的冠心病及脂肪肝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IR)现象。蔡葵〔7〕等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有明显的脂代谢失调和胰岛素抵抗,并指出胰岛素抵抗导致肝细胞内脂肪蓄积的途径:1)胰岛素抵抗导致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增多,摄入的超量脂肪酸导致线粒体氧化超负荷,肝细胞内脂肪酸的储存增加;2)增多的FFA又可通过抑制胰岛素的信号传导,进一步加重了胰岛素抵抗。
瘦素(leptin)是来源于脂肪组织具有亲水性的多肽类激素,主要调控脂肪和体脂。瘦素通过短型瘦素受体使IRS-1酪氨酸磷酸化,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环磷酸腺苷(cAMP)协同作用下激活蛋白激酶B(PKB),再通过对磷酸二酯酶3B(PDE3B)的调节影响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进而调节肝细胞内的代谢〔8〕。周林康等〔9〕研究发现人体发生脂肪肝时,Cidea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在脂类合成增加的情况下,Cidea蛋白稳定性增加,并进一步促进肝内脂类的积累。
胰高血糖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能激活激素敏感性甘油三酯脂肪酶(HSL),促进体内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进入血液,肝脏脂肪酸增加,甘油三酯含量升高,形成脂肪肝。还有报道称前列腺素E2的变化可能与脂肪肝发生有关〔10〕。β-氧化在线粒体中完成,线粒体受损或功能障碍时,使进入线粒体中的脂肪酸无法正常氧化,肝脏中游离脂肪酸堆积和肝细胞,导致脂肪肝的发生。Jon Skorve等〔11〕发现β-脂肪酸可以通过抑制线粒体脂肪酸氧化导致脂肪肝发生。此外,长链脂肪酸在线粒体外活化后需肉碱(γ-三甲基胺-β-羟基丁酸)转运才可进入线粒体氧化。Satapati〔12〕等发现大鼠有脂肪肝发生的同时,肝脏线粒体脂肪酸氧化水平减弱可引起肝细胞内脂质沉积。另有研究显示,脂肪肝发生可致线粒体失去完整性。〔13〕
3运动干预方式及效果
脂肪肝常因症状不明显而被忽视。目前尚无治疗脂肪肝特效药。临床上多采取保肝护肝药物干预、运动干预、饮食干预等综合治疗。运动干预疗法是脂肪肝综合治疗的重要方面〔14〕。高强度运动对机体不利,而过低强度运动对身体刺激有限,无法起到干预疾病的作用。所以运动干预脂肪肝多采取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有氧运动能刺激机体各种生理功能惰性,使呼吸、循环系统功能提高,体内不发生乳酸堆积,心肺功能保持稳定状态,因而可持续时间长、安全性高。2009年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发布的减重指南中指出运动<150分钟/周的减重效果很微小,150分钟/周~250分钟/周可以有效预防体重增加,每周中等强度运动>250分钟以有效减重及防止反弹,抗阻力量训练不能减重,但可能减少体脂含量,并改善胰岛素抵抗、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运动强度的大小通常用代谢当量来衡量,中等强度运动的代谢当量在3MET~6MET,一般用于运动干预的运动项目有跑步、游泳、自行车、登山、健身气功、韵律操等。
有研究表明〔18〕肥胖导致的脂肪肝早期并不引起肝组织的严重损伤,通过适宜的运动配合相应的饮食干预可使脂肪肝得到较好的恢复。运动导致能量代谢改变涉及多种信号分子的激活。有报道称,有氧运动可能是通过加强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氧自由基代谢清除的机制,提高了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并有效预防肝细胞损伤的发生〔16〕。
一项针对大鼠的实验表明〔17〕,饲喂高脂饮食并采取有氧运动干预措施,脂肪肝大鼠肝内SOD活性显著上升,血清中AST、ALT和LDH的活性和肝脏内MDA水平降低。晋娜等〔15〕指出有氧运动对于青少年的非酒精脂肪肝的干预效果理想,运动减少体内脂肪的含量,降低了血液甘油三酯的含量,减轻了肝脏的压力,但运动并未提高肝脏氧化甘油三酯的能力。Ahmadi〔19〕等研究发现阻力训练能显著降低受试者LDL、胆固醇水平。Wang〔20〕等研究发现,肥胖青少年12周有氧运动(≥70% VO2max,4天×30分钟/周)后肝脏脂肪含量和内脏脂肪含量下降。而Shelby〔21〕等研究发现16周有氧运动(45%~55% VO2max,5天×45分钟/周)不会改变总体重和肝脏TG和VLDL的分泌。运动强度似乎比持续时间或总运动量重要。Milner〔22〕等研究发现,每周步行运动时间超过150分钟的患者体内转氨酶与代谢综合征指标的状况出现好转,每周运动时间60分钟以上的低强度患者在各项指标上与更多运动的患者区别不大,更大的运动对转氨酶或葡萄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瘦素主要调控脂肪和体脂,运动对血浆瘦素水平影响的结论并不一致。Serin E〔23〕等指出NAFLD患者血浆中瘦素的浓度降低,肝细胞中出现脂肪沉积,经过补充瘦素以后肝脏脂肪沉积好转。而Sarah〔24〕等研究发现,不同运动强度对体内瘦素的分泌影响不同。Bouassida〔25〕等认为,短期运动训练不会引起血浆瘦素改变,而长期运动会造成血浆瘦素减少。
林云〔26〕等人研究发现适宜运动后肿瘤坏死因子TNF的表达显著下降,抗氧化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Anne〔27〕等指出雄性激素的水平升高能抑制AMPK活性,刺激脂肪生成,增加内脏脂肪的堆积。这与统计学发现的男性患有脂肪肝比例高于女性的结果似乎有联系。Jairam等〔28〕研究指出,IGF-1可以通过激活p53/AMPK/TSC-2信号通路对AMPK产生影响。运动对机体内的IGF-1的影响与运动的强度、运动的时间和运动形式有关系。张国华等〔29〕的研究显示,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肝组织的IGF-1的分泌增加,AMPK的活性被抑制,进一步导致了脂肪分解受到抑制,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过量的运动对脂肪的消除起到反作用。夏莉〔30〕等指出合理的运动可有效降低血清FFA的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刘效磊等〔31〕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IR)的发生困难与自噬功能缺失密切相关,运动可以提升肝脏、胰岛B细胞以及脂肪组织自噬活性水平,运动诱导自噬对糖脂代谢发挥重要作用。汪雯〔32〕等人指出,哺乳动物在饥饿情况下,自噬可被诱导,继而发生脂质的降解功能。自噬的上调有利于促进肝脏脂肪的清除,而下调则促进脂质的聚积。肝细胞自噬功能的减弱导致炎症发生,自噬性保护细胞死亡机制的减弱或者丧失导致肝脏损伤和脂肪性肝炎的进展。
4小结
脂肪肝的发病率近年来居高不下,跟当前人们生活方式有极大关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愈脂肪肝的关键。当前对脂肪肝的研究多从信号通路和细胞自噬方向建立脂肪肝疾病发生和转归的相关理论。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对患者的影响作用不大,不低于150分钟/周的中等强度运动对脂肪肝的干预效果较好。抗阻力量训练不能减重,但可能减少体脂含量,并改善胰岛素抵抗、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轻度和中度脂肪肝患者在合理饮食、增进心理健康的同时,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保证足量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个性化运动干预措施能有效地干预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当然,运动并不适合所有脂肪肝患者,过多的运动会对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足以及肝毒药物所致的脂肪肝患者的肝脏代谢产生干扰,不利于疾病的康复。此外,脂肪肝合并有心脏病、低血糖、甲亢、肝肾功能损害以及严重肥胖或继发性肥胖等疾病的患者应减少运动。
参考文献
〔1〕周黎峰2008和2012年上海市35岁以上人群脂肪肝患病率研究〔J〕肝脏, 2014, 19(3): 204-205, 222
〔2〕Bedogni Giorgio,Miglioli Lucia,Masutti Flora, et al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he Dionysos nutrition and liver study〔J〕Hepatology, 2005, 42(1): 37-38
〔3〕Browning JD,Szczepaniak LS,Dobbins R, et alPrevalence of Hepatic Steatosis in an Urban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mpact of Ethnicity〔J〕Hepatology, 2004, 40(6): 1 387-1 395
〔4〕Mccullough AJThe Clinical Features, Diagnosi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Clinics in Liver Disease, 2004, 8(3): 521-533
〔5〕Greenfield V,Cheung O,Sanyal AJRecent Advances in Nonalc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Current Opinion in Gastroenterology, 2008, 24(3): 320-327
〔6〕胡克章,黄正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与防治〔J〕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8, 24(5): 433-436
〔7〕蔡葵,何玉怡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脂代谢紊乱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江西医学检验, 2006, 24(4): 335-336
〔8〕Halaas J,Gajiwala K,Maffei M, et alWeight-reducing Effects of the Plasma Protein Encoded By the Obese Gene〔J〕Science, 1995, 269(5223): 543-546
〔9〕周林康Cidea感应饱和脂肪酸并促进脂肪肝发生〔D〕清华大学, 2012
〔10〕Nakanishi T,Oikawa D,Koutoku T, et alγ-linolenic Acid Prevents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induced Fatty Liver in Mice〔J〕Nutrition, 2004, 20(4): 390-393
〔11〕Skorve J,Asiedu D,Solbakken M, et alComparative Effects of Oxygen and Sulfur-substituted Fatty Acids on Serum Lipids and Mitochondrial and Peroxisomal Fatty Acid Oxidation in Rat〔J〕Biochemical Pharmacology, 1992, 43(4): 815-822
〔12〕Satapati S,He T,Inagaki T, et alPartial Resistance to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alpha〕Agonists in Zdf Rats Is Associated with Defective Hepatic Mitochondrial Metabolism〔J〕Diabetes, 2008, 57(8): 21-2 012
〔13〕Collison KateS,Saleh SoadM,Bakheet RazanH,等Diabetes of the Liver: The Link Betwee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HFCS-55〔J〕Obesity, 2009, 17(11): 2 003-2 013
〔14〕吴国梁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运动疗法研究进展〔J〕辽宁体育科技, 2011, 33(6): 48-51
〔15〕晋娜,陈文鹤中小强度有氧运动对肥胖症患者脂肪肝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2, 36(6): 58-61, 71
〔16〕王维军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酶活性和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9(5): 105-107, 114
〔17〕王志平,杨栓平,顾国妹等大鼠高脂饮食性脂肪肝模型血浆和肝脏脂质含量变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1, 32(2): 131-132
〔18〕陈文鹤运动减肥对肥胖症患者健康的促进作用〔J〕体育科研, 2013, 34(1): 33-38
〔19〕D SV,Ahmadi S,K AD, et alChanges i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Inflammatory Markers of Young, Healthy, Men After Six Weeks of Moderate Or High Intensity Resistance Training〔J〕Th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 2011, 51(4): 695-700
〔20〕Gj VDH,Wang Z,Chu Z, et alA 12-week Aerobic Exercise Program Reduces Hepatic Fat Accumulation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Obese, Hispanic Adolescents〔J〕Obesity (silver Spring, Md), 2010, 18(2): 90-384
〔21〕Shelby S,P KE,Bettina M, 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Exercise Effect on Intrahepatic Triglyceride Content and Lipid Kinetic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Hepatology, 2012, 55(6): 45-
1 738
〔22〕Milner K,Van der poorten D,Xu A, et alAdipocyt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Levels Relate to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Hepatology, 2009, 49(6): 1 926-1 934
〔23〕Serin Ezer B,Gümürdülü Y, et alSerum Leptin Level Can Be a Negative Marker of Hepatocyte Damag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3, 38(5): 471-476
〔24〕J MC,Sarah F,Warren G, et alParadoxical Post-exercise Responses of Acylated Ghrelin and Leptin During a Simulated Night Shift〔J〕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 2010, 27(3): 590-605
〔25〕Bouassida A,Chamari K,Zaouali M, et alReview on Leptin and Adiponectin Responses and Adaptations to Acute and Chronic Exercise〔J〕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0, 44(9): 620-630
〔26〕林云,陈文鹤4周有氧运动对不同肥胖程度、肥胖类型儿童少年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2, 34(3): 207-211
〔27〕J MK,Anne C,R SE, et alRegulation of 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and Lipogenesis By Androgens Contributes to Visceral Obesity in an Estrogen-deficient State〔J〕Endocrinology, 2006, 147(12): 13-5907
〔28〕Jairam V,Lavanya R,Sridhar R, et alResveratrol Suppresses Igf-1 Induced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Elevates Apoptosis Via Suppression of Igf-1r/wnt and Activation of P53 Signaling Pathways〔J〕Bmc Cancer, 2010, 10(1): 238
〔29〕张国华,陈淑妆耐力运动和/或双氢睾酮以IGF-1依赖性方式抑制大鼠肝组织AMPK/ACCβ信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36(1): 69-72
〔30〕夏莉,王长江,代芳,等不同干预方法对肥胖大鼠血清FFA、TNFα-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6(3): 231-234
〔31〕刘效磊,牛燕媚,傅力自噬——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新机制〔J〕生理科学进展, 2013, 24(3): 237-241
〔32〕汪雯,牛春燕自噬在肝脏脂质代谢中的意义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4, 36(1): 107-109
有氧运动干预 篇6
一提高认知水平
运动员对潜在运动环境的错误认知和评价是诱导运动损伤发生的核心因素, 正确引导运动员对应激环境的认知和评价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环节。由于不同的训练和比赛对于运动员的意义不同, 造成运动员的应激水平不同, 通过正确的认知导向, 使运动员对所要从事的项目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平时训练中明确专项特点及对动作技术的要求, 熟悉可能引起损伤的各种因素以及做好充分的预防准备, 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临危不乱, 让运动员认识到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按照正确的技术动作要求做, 才能有效降低损伤发生的概率, 但损伤是可以避免的。
二增强注意技能训练
注意技能对于体育运动活动十分重要, 不同的体育活动需要不同的注意技能。注意可分为两个维度:范围 (狭窄到广阔) 和方向 (内部到外部) 。奈德弗认为, 每个人、每个集体运动项目都需要将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加以特殊组合, 以产生最佳运动表现。不同的运动项目所需注意范围和注意方向的组合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 情境越复杂, 变化越快, 运动员就越需要利用外部注意方式。
三树立良好的运动动机
在竞技体育且有身体接触的项目运动中, 加强运动员的职业道德和精神文明的教育, 树立“健康第一、比赛第二”的运动动机, 能有效避免因故意犯规引起的运动损伤。
四强化训练, 掌握心理应付技能
作为一名运动员, 仅仅了解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生理、心理因素是不够的, 还需掌握一定的心理应付手段。常用的心理强化训练手段有表象训练、念动训练和自我放松训练。表象训练, 是指受伤运动员可以想象自己成功地重返赛场, 并在比赛中有出色的表现, 也可以用观看取得最佳成绩的录像片。表象训练可使肌肉放松, 有利于控制急躁的情绪。念动训练是一种静态训练方法, 它是由自我暗示和运动表象相结合的一种心理训练方法, 是在头脑中运用技术训练时所产生的感觉与身体健康时形成动作概念相结合、想象并顺利完成动作的过程, 并配合正确的语言进行暗示, 引起肌肉神经系统的相应变化, 从而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自我放松训练, 要求运动员在练习时采用最舒适的仰卧或坐姿, 按一定的放松或运动套语进行训练。这种方法可以用于运动损伤后心情抑郁的运动员, 训练中要注意调匀呼吸, 身心入静和肌肉放松。
五改善运动场地与设备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在一个设备先进健全、周围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运动, 更容易激发运动员的兴趣, 使其产生积极运动的欲望, 在运动中会格外投入。因此, 在体育教学、训练、比赛中, 应尽可能地改善运动场地与设备, 为运动员营造一个情绪高昂、肌肉兴奋的运动环境, 避免因场地设备等原因引发运动损伤。
六及时排除训练心理障碍
在体育训练过程中, 一些运动员会受到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进而发展为一定的训练心理障碍, 严重影响训练效果, 甚至造成训练损伤。因此,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应该对有训练心理障碍的运动员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 这样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最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员或者心理治疗师长期跟队。
七把握情绪状态, 调动积极向上的运动心理
教师或教练员要善于洞察自己的学生或运动员的思想情绪波动, 如发现他们因不利的社会因子刺激而引发痛苦、紧张、不安、失望等消极情绪时, 则应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工作阅历, 积极启发、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些干扰训练、比赛的因素, 消除因心理冲突引发的应激状态,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中去。对于个别一时难以调动起积极运动心态的运动员, 则应考虑减量或减时训练, 甚至停训, 以免引发运动损伤。
八合理调节心理准备
导致影响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状态因素是多样的, 而且其心理状态也是在运动变化着的, 呈现不同的水平。因此, 考试或比赛前心理的准备与调整也必须全面考虑, 抓住重点, 综合调适。引导和帮助运动员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心理准备工作: (1) 明确任务, 确定适宜的目标; (2) 激发良好的动机; (3) 增强竞争的信心与进取心; (4) 建立赛前运动程序, 并使之习惯化; (5) 知己知彼, 确定对策; (6) 教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如能使运动者做好以上六点, 则易树立良好的考试、比赛状态, 使其心理和生理状态处于适宜的兴奋水平, 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紧张、心慌、焦虑、犹豫等而引发的运动损伤。
九遵守区别对待的体育锻炼卫生原则
对待竞争激烈、求知心切的运动者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不能迁就他们急于求成的欲望, 而忽视训练规律和认识知识的一般过程, 谨防因动作技术错误而引发损伤;对待胆小、竞争意识薄弱的运动者, 除了需遵守训练的循序渐进性原则外, 还应讲究教学、训练的方法、手段和保护帮助办法, 合理分解技术动作, 使之化难为易, 让运动者不断树立成功的信心。这有利于消除他们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 提高神经、肌肉的运动兴奋性, 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
十定期的心理测评
为了保障良好的训练效果, 围绕运动员的训练, 有关部门都应成立有关的心理机构, 对在体育训练中发生的心理疾病和运动员身心健康进行不定期的心理测评, 并根据所测结果, 进行身心疾病的治疗和预防。这样, 将会对减少发病起到一定的作用。
十一明确目的, 加强技术
运动员首先要知道自己训练的目的, 才能更好地训练。其次才是加强专业技术训练。运动员产生恐惧的程度, 与其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运动员掌握了过硬的专业技能, 就能够减轻或消除恐惧, 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古人云:“艺高人胆大。”充分说明了这一道理。最后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适应性训练。从训练强度、难度和环境适应上, 最大限度地接近于实践, 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品德, 使其心理和身体能适应赛场上的复杂情况, 从而减轻刺激因素对运动员的影响。同时要鼓励运动员多参加比赛, 最好是大型比赛, 加强心理的适应性训练, 以赛代练也是一个有效的训练方法。
体育运动中造成运动损伤的直接原因较多, 这也是研究者们常常探讨的问题, 而就心理因素而言, 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也有很多, 结合自己从事体育训练的经验, 经过探讨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性的改善措施, 期望同行针对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训练、比赛, 预防并避免因心理因素引发的运动损伤, 促进运动者的个性心理和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
摘要: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训练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较多, 就心理方面而言, 导致运动损伤的因素也很多, 深入探讨心理因素与运动损伤之间的关系, 如利用自我暗示、集中注意力、放松训练等基本心理训练方法, 控制情绪、调节机体、改善心情。总之, 良好的心理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运动成绩, 而且是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方法, 本文就此问题谈谈相应的心理干预策略。
有氧运动干预 篇7
关键词:有氧游泳运动,营养性肥胖大鼠,干预研究
1、前言:
肥胖症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是21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疾病之至,与艾滋病、吸毒和酒癖被并列为世界四大医学社会问题,可引发冠心病、血脂异常、痛风及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本研究试图对营养性肥胖大鼠进行不同有氧游泳运动时间进行干预,比较营养性肥胖大鼠组与干预组大鼠体重增长、饮食热量摄入、肥胖评定指数、脂体比、血清游离脂肪酸的变化情况等,以评价运动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预防作用。
2、实验对象与方法
2.1、实验对象:
六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饲养在室内温度保持在18±2℃,室内湿度保持在50±10%,自然光照环境下单笼饲养,室内通风良好,自由饮水,通过1周的观察,发现进食和饮水无异常者正式作为实验对象。
2.2、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2.1、营养性肥胖大鼠模型的建立
通过1周的适应性喂养后,将能正常进食和饮水的30只大鼠中随机抽取10只大鼠为为空白对照组,剩余20只大鼠用于建立营养性肥胖大鼠实验模型。经过8周的高脂、高糖营养性饲料喂养后,20只造模肥胖组大鼠体重均值比对照组大鼠体重均值高出60.2±15.7g,显著高于10只空白对照组大鼠的体重均值,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高脂、高糖营养性肥胖大鼠造模成功。
2.2.2、实验动物分组
把符合条件的18只造模成功的肥胖大鼠随机分成三组:A组:6只,肥胖对照组;B组:6只,有氧游泳运动30分钟;C组:6只,有氧游泳运动60分钟,训练周期为10周。
2.3、测定指标
2.3.1、体重及Lee’s指数的测定
在实验期间,每周定期和动物解剖后用电子秤测量大鼠体重,用固定器固定大鼠后日上午和处死日口用电子秤测量每只大鼠体重。并用固定器固定大鼠,测量大鼠鼻肛身长,并按。
2.3.2、血脂指标的测定
血脂含量的检测仪器是意大利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脂检测指标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
2.3.3、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测定是依据其与铜离子反应生成脂肪酸的铜盐,这种盐易溶于氯仿中,它的含量与游离脂肪酸含量成正比。然后采用铜试剂测定其中铜离子的含量,据此就可推算出游离脂肪酸的含量。
2.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应用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模型肥胖组与空白组体重和体重指数比较
本实验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的肥胖大鼠模型建立是经过八周的实验周期,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前对照组大鼠体重和造模组大鼠体重均值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两组在实验后第一周体重均值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实验后第三周造模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后第五周造模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后第八周造模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
据调查数据显示: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组和普通饲料喂养组大鼠Lee’s指数结果发现,实验前两组在实验前Lee’s指数均值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两组在实验后第一周Lee’s指数均值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实验后第三周造模组大鼠Lee’s指数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后第五周造模组大鼠Lee’s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后第八周造模组大鼠Lee’s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依据以往研究文献同年龄、同性别实验组大鼠体重比空白对照组增加20%和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的Lee’s指数变化情况作为判断大鼠是否肥胖的评价标准。20只实验大鼠中有18只大鼠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8周后其体重均值比对照组大鼠体重均高于20%,且两组间大鼠Lee’s指数在实验8周后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表明实验组中有18只大鼠造模成功,成功率达90%。
3.2、运动对肥胖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的干预效果分析
通过八周的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的肥胖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后,把选模大鼠分为肥胖对照组、有氧游泳运动30分钟组和有氧游泳运动60分钟组三组,对肥胖大鼠经过10周的不同运动时间的干预后,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后第一周肥胖对照组大鼠体重,有氧游泳运动30分钟组大鼠体重,有氧游泳运动60分钟组大鼠体重均值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实验后第二周三组在实验后第二周体重均值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实验后第四周三组在实验后第四周体重均值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实验后第六周三组在实验后第六周体重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第八周三组在实验后第八周体重均值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
3.3、运动对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干预效果分析
通过对肥胖大鼠经过八周的不同时间运动对肥胖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的干预后,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前肥胖对照组、游泳30分钟组和游泳60分钟组血清FFA指标水平的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各组实验前符合分组条件,属于同质样本群体。实验后肥胖对照组、游泳30分钟组和游泳60分钟组血清FFA水平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肥胖对照组内实验前后血清FFA水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游泳30分钟组内实验前后血清FFA水平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游泳60分钟组内实验前后血清FFA水平均值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进一步进行游泳30分钟组血清FFA水平与肥胖对照组间比较发现,两组间均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泳60分钟组血清FFA水平与肥胖对照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不同运动时间对肥胖大鼠的运动干预具有一定的作用效果。
4、结论
4.1、造模组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经过8周对大鼠进行高脂高糖饲料的喂养,成功建立了肥胖大鼠模型。
4.2、有氧游泳运动30分钟组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均值显著低于肥胖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游泳运动60分钟组大鼠体重和Lee's指数均值显著低于肥胖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有氧游泳运动干预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手段,且有氧游泳运动60分钟比有氧游泳运动30分钟减肥效果更明显。
4.3、有氧游泳运动30分钟组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均值显著低于肥胖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游泳运动60分钟组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均值显著低于肥胖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有氧游泳运动60分钟比有氧游泳运动30分钟有更明显的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长山,田勇强.运动锻炼影响体脂代谢的研究进展[J].体育科学研究,1999.
[2]李国强.体力活动对中老年女性肥胖影响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
[3]李米环.能量代谢指标定量评价肥胖的方法学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
[4]李国强.基于医学指标与体质量指数关系评价肥胖标准的方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5]刘善云.有氧运动对小鼠高脂血症及脂蛋白代谢的影响[J].中国教育科学,1998.
有氧运动干预 篇8
关键词:链球运动员,情绪状态,运动成绩,心理干预
1、运动成绩的概述
1.1、运动成绩的定义
运动成绩是链球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 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链球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大大小小的比赛, 都是以成绩来衡量的, 链球运动员们参加比赛就是为了取得优秀的成绩。优秀成绩的取得不只是链球运动员们自身的事, 其中包含了许多的因素。
1.2、链球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决定链球运动员能否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因素很多, 如:链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链球运动员的心理情绪、比赛的环境、设备条件以及运动员的生物节律等因素, 但最根本的还是前三种因素。链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也就是说链球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的高低;速度、力量、耐力三者之间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身体形态符不符合本项目的选材。好的成绩的取得不光是链球运动员自身的表现, 在很多时候还受对手的限制。如果链球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不是很强的话, 在比赛的第一轮中遇到比自己的实力强很多的对手, 两者的竞技能力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那么他在努力最终也会被淘汰掉。再者裁判员自身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竞赛规则也会影响链球运动员的比赛成绩。
2.1、情绪的概念
1984年版体育运动学校《心理学》教材编写组中,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更多的生物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1999年版全国体育院校成人教育协作组编写的《体育心理学》中, “情绪的概念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绪和情感, 是指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狭义的情绪是指人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 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强烈的态度及其体验。”本人认为, 情绪就是人所在的环境中接触现实的事物时, 能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喜、怒、哀、恐的心理状态。
一名运动员要想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除了自身的竞技能力外, 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还要满足他的需要, 如, 他能不能吃饱、穿暖, 别人认不认可他, 他的教练水平高不高等等。这些需要看起来不重要, 但它们时刻影响着运动员们的情绪, 使运动员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 这样在训练和比赛中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2.2、情感的概念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更多的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虽然情感与情绪之间有所差异, 但是没有严格的界限。情感在外部表现上没有情绪那么强烈, 情感比较稳定、长期、深沉。
3、链球运动员的情绪状态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比赛中, 尤其是高水平的运动比赛中, 运动员在身体训练、运动技术、战术训练、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 决定最后成败最关键的因素往往是心理状态。由于链球运动具有勇猛、俘悍和果敢的风格特色, 因而它对运动员的精神心理素质要求很高。在链球运动员的选材和训练中, 教练员常把心理素质看作是能否成材和有无建树的重要条件。参赛情绪的控制和调整时稳定心态最直接的表现。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 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热情和应激。
3.1、心境、激情与应激三种典型的情绪状态对链球运动成绩的影响
(1) 心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心境是一种强度微弱、持续较久的渲染性的情绪。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 它没有明确的针对性, 但却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个精神生活。如果一名链球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或者在比赛中, 处于一种愉快的心境中, 那他会感觉到身体放松, 从而使身体的协调、灵敏和平衡等能力增强, 自如地控制动作节奏, 使其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初速度。即使在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的比赛中, 也能迅速调整情绪状态, 集中精力很好的发挥技术动作。
(2) 激情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激情是一种具有强烈的爆发性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它与强烈的外部环境的刺激、对立的冲突、过度的抑制作用有关。激情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针对性的特点。如在链球比赛前给链球运动员们看些爱国主义的影片, 讲一些振奋人心的英雄事迹或者是前辈们在赛场的拼搏精神, 使运动员产生一种迫不及待为国争光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 在训练中或是在比赛中运动员的激情会迅速高涨, 对训练的效果和比赛的成绩的取得有很好的作用。
(3) 应激对运动成绩的影响。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引起的强烈情绪, 在灾害、险情不期而至时常有发生。面临突发的处境时, 人们往往需要作出迅速的判断, 瞬间作出重大的决定。但链球运动员处于应激情绪之中时,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急中生智, 一种是惊慌失措。在链球比赛中运动员遇到突发事件是常有的事, 比如说突然下雨了、规则有变了、对手的战术改变了等等情况。这时就需要运动员保持头脑清醒, 急中生智, 调动体内各种力量, 积极行动, 克服意外紧张的情绪。这样才能按照正常的计划进行比赛, 保持原有的正确动作不变形, 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反之,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 链球运动员不能急中生智, 而是惊慌失措, 目瞪口呆, 手忙脚乱, 不能及时应付意外事件, 也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3.2、情绪状态因素与链球运动成绩关系的假说
倒U假说又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Yerkes-Dordson-Law) , 倒U假说认为, 链球运动成绩与链球运动员的情绪激活水平呈倒U形曲线关系。当链球运动员的情绪激活水平最低时, 链球运动成绩也最低;随着链球运动员情绪激活水平提高, 链球运动成绩也提高, 当情绪激活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时, 链球运动成绩最高;但激活水平继续升高时, 链球运动成绩反之下降, 当情绪激活水平最高时, 链球运动成绩最低。也就是说, 情绪激活过高时, 会使链球运动员产生高应激的状态, 这时链球运动员会出现肌肉紧张、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视野狭窄等因素, 从而导致比赛失败。当情绪激活水平适当时, 链球运动员会出现良好的心理状态, 他们会感到头脑清醒, 身体灵活有力, 肌肉放松, 情绪稳定, 注意力集中, 反应及时等因素, 这时链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会超长发挥并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4、日常训练中对链球运动员的心理干预
在链球的竞技比赛中, 运动员经常会出现心理状态不稳定, 最终会导致比赛失利,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在日常训练中首先要培养运动员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远大目标, 为国增光的信念。此外, 要注意心理疏导和自我暗示, 模拟比赛嘈杂环境, 训练运动员将注意力集中在训练技术的各环节中。同时, 在训练过程中, 可以通过教练员或者自己进行心理暗示, 用“我很放松”暗示自己, 放松精神和肌肉, 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性, 或深呼吸来调整自己的心态, 可以想象在比赛或训练中创造优异成绩时动作顺序的情景, 稳定情绪。总之, 要想在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是和日常训练中心理干预分不开的。
5、结术语
高水平链球运动员在比赛中除了自身的竞技能力决定运动成绩的好坏, 情绪状态对优异成绩的获得也是非常重要的, 链球运动员取得理想的成绩时, 他们的情绪都是很稳定的, 心境很愉快, 激情会迅速高涨, 处在无应激的状态, 有很高的使命感和崇高的责任感。所以链球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情绪状态的应用, 使链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超长发挥, 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刘根平, 邹平.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重新认识[J].体育世界·学术, 2007 (8) .
[2]体育运动学校心理学教材编写组编.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8) .
对体质测定与运动干预的思考 篇9
1 体质测定与国民体质监测
“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 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1]。其内涵包括:身体的发育水平, 身体的素质及运动能力水平, 心理的发育水平和适应能力。体质测定是对个体的体质特征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加以判断评定的过程, 由体质测试和体质评定两个方面组成。体质测试指定量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 即信息资料采集过程。体质评定是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统计、归纳、综合分析、给予价值确定。
1.1 国民体质监测是国家层面体质测定工作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指出:在全国“进行体质监测”、“实施体质测定制度, 制定体质测定标准, 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从2000年起, 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及数据库, 以获取我国国民体质状况等数据。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每5年为一周期。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是衡量全民健身成果和体育事业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准;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科学指导健身, 使国民树立正确健身观的有效手段;是政府运用科学方法, 将国民体质作为国家资源和财富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是贯彻《体育法》、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手段;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可以说, 国民体质监测是我国开展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最有成效的体质测定工作, 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科学指导健身, 使国民树立了正确健身观积极贡献。通过大量的国民体质监测实践工作, 体质测定相关理论在大量测试数据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2 依托国民体质监测, 体质测定工作有了较大发展
国民体质监测指标分为三个维度, 即:身体形态类、身体素质类、身体机能类以及问卷调查部分。通过问卷调查, 结合体质监测结果, 分析形成体质状况的因素, 为健身指导提供依据。这些监测项目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体的状况。然而, 国民体质监测更多地侧重于从国家和政府的层面,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 现行工作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的关注而对体质、健身等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 近年来, 一些省市区在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同时, 积极开展针对个体的体质测定工作。体质测定工作主要依据国民体质监测的设备和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实力, 在测定项目上有所增加。如, 通过自动血压仪测定血压;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了解个体身体体质、矿物质、水分、蛋白质等的含量, 对身体的内环境进行评估;通过超声骨密度仪了解人体骨骼强度、骨质减少等信息;通过糖基化检测仪对糖尿病风险进行评估等, 并在此基础上给以一定的合理建议。所以, 体质测定工作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和喜爱。
1.3 体质测定工作是国民体质监测的有益补充
1.3.1 指标选取
国民体质监测是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 范围广, 检测人数多, 所以, 相关项目与指标选取和设计是遵循操作可行性和统计分析便利性的原则。因此, 从个人体质提高的角度而言, 国民体质监测指标反映的信息量可能不能满足个体需要, 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受试者整体的真实体质状态等。体质测定工作, 应随着科技发展, 对现有指标不断审视, 对新指标选取论证, 保证指标能相对全面、真实地反映个体体质特征。
1.3.2 评价标准
1) 在各地方体质评价应用中, 普遍反映:评价结果与当地的国民体质现状不能很好地适应。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 各地、各民族的体质发育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民族和区域性特征,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 各地区根据地方特点制定区域性体质评价标准, 将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 对于促进当地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 国民体质监测的评价标准分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4个等级, 从评价结果看, 通常不合格人数的分布较少, 合格人数较多, 反映了较好的国民体质形式, 很好地满足了国家对这项工作的需求。但是, 具体到个人, 体质测定评价的目的就不是区分好坏, 而是寻找不足, 并且给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因此, 这就要求在体质测定工作中, 尤其是在对个体体质评价及咨询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项目、各指标间等内在联系及个体情况, 指出不足。
2 运动干预与体质
2.1 运动干预的概念
这里所述的“运动”, 是广义的体育运动, 是指人们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 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活动的规律,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达到增强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属性主要有人类有意识的身心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运动干预是指用主动或被动的运动方式, 按照一定的运动方案, 运用一定的运动形式, 采取适宜的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频率, 有计划地安排相关者进行持续一段时间、循序渐进的运动, 从而改善因为缺少运动、运动方式不当或工作压力等引起的生理或心理的不良反应[2]。此外, 针对于某些慢性疾病治疗, 运动干预就是提倡运用体育运动的方法, 来辅助疾病治疗。运动干预包括被动的运动干预和主动的运动干预两类。被动的运动干预适用于因疾病或创伤, 暂时丧失肢体活动能力的人群。例如, 脑卒中风引起瘫痪、外伤或手术引起关节活动受限等, 需要有别人帮助活动肢体关节。而主动的运动干预指具备活动能力的人, 参加一定形式的体育锻炼[3]。
2.2 运动干预对体质的影响
一般而言, 在体质测定工作中, 根据对个体的体质测定结果, 发现不足与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或建议采取某项或多项体育运动的方式来加以干涉, 可以达到预防和改善体质下降的趋势, 增进体质健康的目的。
目前, 有关运动干预对体质影响的研究中, 运动干预大多选取有氧运动项目。如, 肖洪艳通过对女大学生健步走的运动强度、频率等研究得出, 1) 进行小强度 (30%~45%) 健步走可以有效减少女大学生的腰腹脂肪, 缩小腰围、提高肺活量, 降低舒张压, 增强心功能, 提高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和腿部耐力、爆发力, 特别是协调性和灵敏性;2) 进行中等强度 (46%~60%) 健步走可以有效减少女大学生的腰腹脂肪和肩胛下角脂肪, 缩小腰围、提高肺活量, 降低舒张压和收缩压, 增强心功能, 提高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和腿部耐力、爆发力, 特别是柔韧性;3) 进行大强度 (61%~75%FC) 健步走可以有效减少女大学生的肩胛下角脂肪, 降低收缩压, 提高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和腿部耐力、爆发力;4) 30%~45%的运动强度可以作为女大学生健步走锻炼的有效起始强度;5) 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考虑, 女大学生的最适宜的健步走运动强度范围为30%~60%[4]。
徐定在对上海市40~69岁社区居民体质影响的效果研究中发现, 1) 运动干预后, 受试者综合体质评价都有所改善, 表现为干预后不合格率、合格率下降, 良好率上升, 优秀率上升;2) 运动干预对控制受试者的体重有积极作用, 有助于改善受试者的身体形态, 达到减肥和塑造体型的作用;3) 运动干预对增强受试者的心肺机能和改善血压有积极作用;4) 运动干预能够改善受试者的平衡能力、柔韧性和灵敏性[5]。陆彩凤等人研究得出, 运动和饮食干预对男性高血脂公务员有良好的调脂和增强体质的作用[6]。
显而易见, 运动干预对于改善体质的作用是无需置疑的, 无论是从生物适应理论的推测, 还是当前的研究结果显示, 运动干预对体质改善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运动干预与体质改善的内在联系, 利用运动干预改善体质机制的推广实施, 仍然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给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时, 却也深陷“现代文明病”为我们带来的痛苦。增强体质, 远离“现代文明病”困扰, 提高生活质量是每个人的期盼, 也是国家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体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与实施更是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体质测定工作是依人们对自身健康状态的关注而对体质、健身等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孕育产生, 其基础是来自国民体质监测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在体质测定工作实践中还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但还是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和喜爱。因为它不仅可以使广大群众了解自身的体质、健康等相关信息, 而且还可以接受科学健身、运动方面的指导。“现代文明病”也好, 体质下降也好, 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运动不足所致, 所以, 通过运动干预对预防和改善体质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董雷.体质概念总述[J].运动, 2012 (1) :34.
[2]邓妮.大众体育发展模式—运动干预工程的理论构建及实证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 2012.
[3]北京市卫生局.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运动干预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4]肖洪艳.不同强度健步走对高校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06.
[5]徐定.运动干预对上海市40~69岁社区居民体质影响的效果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0.
有氧运动干预 篇10
【关键词】运动干预;青少年;高血压;原因
1青少年高血压症的界定
青少年高血压症常不易诊断,因为青少年在各生理发育阶段血压值各不相同。1996年美国高血压研究对近60000名儿童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按不同年龄、性别、体质测量分析得出青少年血压标准值,达该值第90百分位及第95百分位一般被认为是正常高限血压及高血压〔1〕。美国国家高血压教育项目NHBPEP儿童青少年工作组,在以往标准的基础上,考虑了身高对血压的影响,2010年对儿童高血压作如下定义:儿童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按标准方法测量血压,正常血压normotensive为收缩压和舒张压小于同性别、年龄和身高儿童血压的第90百分位<90th;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ve,或称正常血压高值为平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水平在90和95百分位之间;高血压hypertensive为平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同性别、年龄和身高儿童血压的第95百分位≥95th或者高于120/80mmHg。高血压分期:1期:收缩压为95~99百分位+5mmHg;2期:收缩压高于99百分位+5mmHg〔2〕。
2我国青少年高血压症状况
儿童少年人群非常特殊,身体和心志都处于发育阶段,随身高、体重增长,其血压呈规律性的发展轨迹,正常血压具有年龄特征〔3〕。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行为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青少年高血压病患者也逐年增多。
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发病率为0.5%~9.5%〔4〕,但各地报道有一定差异。2000年张迎修分析2777名7~9岁山东健康儿童体检数据,发现血压偏高的检出率为26.29%。黄雪珍2008年在福建省泉州市某区域7712名高考学生中检出高血压者754例,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为10.2%,其中男学生占9.6%,女学生占6.6%〔5〕;王凯等2007年调查山东省济南市6278名6~13岁健康儿童,高血压检出率3.04%〔6〕;杨玉霞等分析海岛地区3536例6~13岁儿童,其中高血压检出率为6.3%〔7〕。鞠红2006年调查大连市6~17岁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为9.3%,其中男性患病率是11.9%,女性患病率是6.6%〔8〕。从上述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国青少年高血压患病率根据地方不同有所不同,但从整体趋势看,儿童高血压发病率呈比较高的趋势发展。
3青少年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大多数患者多以继发性高血压为主,其中80%以上为肾实质病变。而在轻、中度甚至无症状高血压患者中以原发性高血压多见,达85%~95%。儿童青少年期高血压由于病因不同所表现的症状各异,轻度高血压一般临床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昏、恶心、眼花等,血压明显增高时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随病情发展,可表现为视力模糊、惊厥、偏瘫、失语、昏迷等高血压脑病的症状和心力衰竭、浮肿、肾功能改变等〔9〕。
青少年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中1~6岁儿童高血压的原因依次为肾实质性疾病、肾血管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主动脉缩窄,最后为原发性高血压。6~12岁儿童高血压的原因依次为肾实质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肾血管性疾病、内分泌疾病、主动脉缩窄和医源性高血压。12~18岁儿童高血压的原因依次为原发性高血压、医源性高血压、肾实质性疾病、肾血管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和主动脉缩窄。可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高血压原发因素逐渐取代继发因素。
引发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因素分析:家族遗传性,双亲有一方或双方是高血压的子代患该病的概率比其它人高2倍。母系遗传概率高于父系;单纯性肥胖,肥胖者患病概率高于正常体重的人,且BMI值越高,患病概率越高;饮食生活习惯,高盐饮食与高血压成正相关。金属离子,钾和钙的摄入与高血压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种族因素:不同种族高血压患病概率不同;特殊的基因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内含子16的287个碱基对的缺失的多态性对人类高血压是一个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人中G534等位基因纯合子的过度表达,提示与G534A多态性有关的基因突变可能增加了原发性高血压的敏感性。最近的研究已经确认,在大鼠动物模型和高血压病患者中α1-Na,K-ATP酶(ATP1A1)及Na,K,2Cl-协同转运通道(NKCC2)与高血压易感性位点相互影响;有研究报道,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免疫反应有关〔10〕。大量的流行病学证实:血压与出生时体重成负相关,妊娠时有无高血压及饮食等因素均与儿童的血压密切相关〔11〕。
青少年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归纳如下,肾脏性: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先天性肾发育不良、多囊肾、孤立性肾囊肿、肾盂积水、肾肿瘤、肾移植后排泄损伤、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狼疮肾病。血管性:胸或腹主动脉狭窄、主动脉发育不良、动脉瘤、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畸形、肾动脉栓塞、肾静脉栓塞。肾上腺:成神经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增生、库欣病、肾上腺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其他:溶血尿毒综合征、家族性自主神经异常、汞中毒等。
4运动对青少年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评价
运动疗法是高血压病康复的主要部分,运动可以有效地协助降低血压,减少药物使用量及靶器官损害,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轻症患者可以单纯用运动疗法使血压得到控制。
适应症,临界性高血压.I—II期高血压病以及部分病情稳定的III期高血压病人。禁忌症,任何临床情况不稳均应属于禁忌症,包括急进性高血压,重症高血压或高血压危象,病情不稳定期的高血压病,合并其它严重并发症,如严重心律失常、心动过速、脑血管痉挛、心衰、不稳定性心绞痛、出现明显降压药的副作用而未能控制、运动中血压过度增高.年龄一般不列为禁忌症的范畴〔12〕。继发性高血压应针对其原发原因治疗,一般不作为运动治疗的对象。
nlc202309011745
运动治疗高血压中一次动力性运动数分钟之后,血压可以明显低于安静水平,并可持续1-3h,甚至有可能持续到13h。高血压患者长期训练(1—2周以上)后,安静时血压也可有所下降。其机理主要为: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耐力锻炼或有氧训练可降低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入静及放松性训练可提高迷走神经系统紧张力,缓解小动脉痉挛。降低外周阻力:运动后活动肌血管扩张,毛细血管的密度或数量增加,血液循环和代谢改善,总外周阻力降低,从而有利于降低血压特别是舒张压。近年来对于舒张期高血压越来越重视。临床上药物治疗对于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作用不佳,而运动对舒张期高血压则有良好的作用。降低血容量:运动训练可以提高尿钠排泄,相对降低血容量,从而降低过高的血压。内分泌调整:运动训练时血浆前和心房利钠肽水平提高,促进钠从肾脏的排泄,抑制前腺素、去甲肾腺上素在神经末梢的释放,从而参与血压的调节。训练造成血压下降之后,心钠素的含量则随之下降。运动时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有助于减少肾脏对钠的重吸收,从而减少血容量,帮助调整血压。血管运动中枢适应性改变:运动中一过性的血压增高可作用于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血管运动中枢,重新调定机体的血压调控水平,使运动后血压能够平衡在较低的水平。纠正高血压危险因素:运动训练和饮食控制结合,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从而有利于血管硬化过程的控制。综合性的康复措施也将从行为、饮食诸方面减少高血压的诱发因素,从而减少高血压的发作或减轻高血压的程度。此外运动与放松性训练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减轻心血管应激水平,降低血压〔12〕。运动干预后的效果分析,对于运动干预高血压的效果报道我国有相关记载,邸如杰、华琦对26例青少年(14-25岁)高血压患者进行运动干预,制定运动动计划。根据个人习惯因人而异选择慢跑、骑自行车、快步走、打篮球、游泳等运动,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或70%。运动时间为5次/周,每次30分钟,,每隔2周周六门诊复诊,并同时给予依从性教育,坚持随时电话随访观察8周。运动干预前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专人操作心脏超声检查。运动干预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明显下降〔13〕。
结论:若以最大耗氧量60%-70%的运动强度,每次锻练30-60分钟,持续运动锻练90-180天,可使血压降(8.05-16.02)/(6.02-11.05)mmHg.Motoyama,低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后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发现有氧运动训练3个月时,受试者安静时血压出现了明显下降,并且在试验结束时达到稳定〔14〕。由此可见,运动不仅对青少年高血压的治疗有效,而且对其它年龄阶段的高血压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能明显控制体重,减少肥胖,降低血压,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青少年高血压产生原因的分析可知,通过运动干预可以减少青少年高血压症。运动疗法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由于其特点和优势,运动降压将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桂永浩,奚立.青少年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2004,19:919.
〔2〕刘梅.儿童高血压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情报,2008,24:446.
〔3〕李晓惠,杜军保.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刊,2004,39(6):17-19.
〔4〕张迎修.肥胖和血压偏高7~9岁儿童的生长发育及
体质特点〔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38-140.
〔5〕黄雪珍.青少年高血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家庭护士,2008,6:2020.
〔6〕王凯,商晓红,郇庆东等.济南市6~13岁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11):1297-1299.
〔7〕杨玉霞,裘晓华,陈卫平.海岛地区6~13岁儿童血压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2):63-65.
〔8〕鞠红,刘启贵.大连市某区6-17岁儿童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6.
〔9〕李晓惠,杜军保.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刊,2004,39:18-19.
〔10〕Karaibi,AA.Association between the immunes ystemand hypertension〔J〕Am J H ypertens,1991,4:635.
〔11〕吴铁吉.我国儿童高血压的临床流行病学〔J〕.中国实用儿科,2004,19:449-451.
〔12〕励建安.高血压病的运动疗法〔J〕.现代康复,2001,5(3):6.
〔13〕邸如杰,华琦.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特点分析与运动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07,7:2180-2181.
〔14〕张乐,矫玮,刘涛.原发性高血压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J〕.邯郸学院学报,2007,17:100.
有氧运动干预 篇11
1身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
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是实现高质量生活的保证。而肌肉力量、有氧耐力、柔韧性、平衡能力、体重指数等身体参数则是能够顺利完成日常生活、工作等功能任务的关键指标。这些功能任务主要包括与日常活动相关的能力:购物、打扫卫生、娱乐休闲、提拉重物等。
如表1所示,拥有足够的功能能力,是维系正常生活、工作的必要条件。由于较差的体能,唐氏智障者的身体功能比正常人群要低。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该部分人群功能衰弱、疾病(与年龄相关)等健康问题会更加严重。因此,良好的身体功能,是唐氏智障者健康生活的基础保证。
2唐氏智障者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2 . 1身体状况
随着年龄增长,唐氏智障者身体状况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肥胖、肌肉-骨骼系统功能障碍以及甲状腺功能失调等。
2.1.1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
研究表明,智障人群的有氧能力和最大心率比正常人要低。唐氏智障者比其他智障人群的有氧能力和最大心率更低。成年唐氏智障者的最大摄氧量比正常人群要低。
成年唐氏智障者心血管系统功能低下与惯于久坐的生活方式、肥胖、肌力萎缩、肺部异常、甲状腺功能失调、交感系统反应能力减弱等因素有关。
2.1.2肥胖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明,肥胖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功能衰竭、骨关节炎以及某些肿瘤等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有密切关系。然而,肥胖是唐氏智障者非常流行的一种现象。
导致成年唐氏智障者肥胖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础代谢率低。基础代谢率低的幼儿唐氏智障者,成年后更易于肥胖。
2.1.3肌肉-骨骼系统功能障碍
由于过早老化,成年唐氏智障者通常会遭遇正常老年人群才需要面对的肌肉-骨骼系统功能障碍。大约1%~2%青少年唐氏智障者患有幼年型关节炎。成年唐氏智障者患颈椎关节炎的几率比正常人群高出许多。并且,由于肌力萎缩,导致髋关节不稳定,不能保持正常步态。
唐氏智障者比同龄正常人群存在更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几率。成年唐氏智障人群比同龄正常人群下背部骨密度低14.5%、骨盆骨密度低11.5%。并且,女性智障患者,唐氏智障是导致骨密度含量下降的独立预测因素。
导致唐氏智障者骨质疏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内分泌失调、身体活动减少、肌力萎缩等。
与同龄正常人群乃至普通智障者相比,唐氏智障者肌肉力量明显偏低。力量的衰退不仅使唐氏智障者骨质疏松症的患病几率增大,并且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行走、站立时保持平衡)以及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2.1.4甲状腺功能失调
随着年纪的增长,成年唐氏智障者既有可能成为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也有可能成为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其中,后者的几率更大。20%的儿童唐氏智障者甲状腺功能失调,并且多数是甲状腺机能减退患者。
2 . 2唐氏智障者神经学或精神病学的健康状况
随着年龄增长,唐氏智障者最常见的神经学或精神病学疾病是老年痴呆症。抑郁症也有较高的发病率。早期的诊断、治疗是抑制此类功能衰退的有效措施之一。
2.2.1老年痴呆症
几乎所有40岁以上的唐氏智障者在精神病理学与老年痴呆的症状相吻合。Lai等人发现,唐氏智障者在35~49岁痴呆症患病率是8%,50~59岁是55%,60岁以上则达75%。另有研究表明,40~49岁唐氏智障者的痴呆症患病率是11%,60~69岁则达77%。
即使没有痴呆症,成年唐氏智障者认知功能的衰退也是显而易见的。抑郁症以及其他类型的心理疾病同样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2.2.2抑郁症
成年唐氏智障者精神病患病率接近30%。正是由于功能能力的降低,抑郁症成为该部分人群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他常见症状主要包括无法安然入眠、活动能力衰退、冷漠、体重下降等。
3唐氏智障者身体锻炼
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有效促进唐氏智障者身体功能能力的提高,使他们能够更加健康、愉快、独立地享受生活[2]。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推荐以下内容供他们进行身体锻炼。
3 . 1心血管系统练习
心血管系统的练习是指身体主要大肌群参与的、活动时间在10min以上持续性运动。考虑到唐氏智障者低水平的心血管功能,这类练习是该部分人群的重要练习内容。可以推荐的练习形式主要有:散步、慢跑、功率自行车、低强度的有氧健身操等。起始负荷强度为30%~50%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00-年龄),活动持续时间为5~10min,活动频率为1~2次/周。然后,随着心肺功能的增强,逐渐增加到40%~60%最大心率、10~30min、3~4次/周,直至60%~75%最大心率、15~60min、3~5次/周。
3 . 2力量练习
唐氏智障者力量能力偏低,对其日常生活乃至工作都造成了诸多不便。因此,力量练习同样是该部分人群身体锻炼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针对大肌肉群进行最大力量的练习。每块肌肉1~2个动作,每个动作2~3组,每组次数8~12RM(RM是指每组最大负荷次数)。同时,考虑到该部分人群对力量耐力的要求,循环训练法也是值得推荐的一种练习方法。每站练习2min,站间歇30~60s,每个循环4~10站。
3 . 3平衡练习
平衡是指身体在支撑面保持自由活动避免摔倒的控制能力。与正常人以及非唐氏智障者相比,唐氏智障者的平衡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这对他们的运动、协调能力以及生活、工作都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所以,平衡能力同样是该部分人群所必需的。静态平衡能力可以通过单腿站立、闭眼单腿站立等形式加强。动态平衡能力的提高则可以通过走直线、走平衡柱、单腿跳等形式进行。
4结语
随着年龄的增长,唐氏智障者将会面临许多功能衰退和障碍,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我们应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潜在的导致身体功能、活动能力受限的预防措施上来。持续、有效的身体锻炼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加上合理的膳食结构、定期的身体检查以及各种社区参与等相关条件的配套提供,共同促进了该部分人群延长生命长度、提高生活质量目标的实现。
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唐氏智障者会由于身体的功能障碍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在分析、探讨唐氏智障者身体结构、功能变化的基础上,对促进该部分人群体质健康的运动干预内容、方法手段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有氧运动干预】推荐阅读:
有氧运动≠氧气运动09-23
有氧游泳运动08-29
有氧运动锻炼06-01
极限有氧运动09-13
慢性有氧运动10-11
有氧运动能力特征07-28
门球--典型的有氧运动07-22
有氧搏击运动迎面接力评课稿10-02
运动饮食干预07-16
运动健身干预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