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通用9篇)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健康的心理是幼儿成长的基石。由于长期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家长、教师,多注重幼儿的体格发育,营养状况,躯体疾病和智力水平,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却认识不到位或不重视。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父母对幼儿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使幼儿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心理负担。为了了解当前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我园于2008年9月成立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我园对4~5岁的幼儿做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发出调查问卷197份,收回有效问卷165份。
家长反馈中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幼儿占20%。反映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性格情绪问题占60%、社会行为方面占18%、人际交往问题占12%、认识方面的占7%、突出表现为任性、胆怯、懒惰、脾气暴躁、感情脆弱、自私、独立性及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差等不良个性。
另据正安精神卫生中心对正安县3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8.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25%的幼儿偏食、22%的幼儿性情古怪。
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如果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纠正,将可能成为他们今后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
(一)家庭中的幼儿心理教育
一是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抚爱。包含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幼儿满足与温暖,使幼儿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更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孩子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
二是应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孩子的生活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除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
三是应为孩子营造和谐平稳的环境。即和谐的家庭环境、顺利的学习环境及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冲击力较小,幼儿容易适应。不至于产生不健康心理。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孩子往往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等会使幼儿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若能加以正确
2的引导,给予精神及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孩子也能身心健康的成长。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二)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教育目标相对应。一方面,教育目标要通过教育内容才能得到落实;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也必须以教育目标依据。如:在培养幼儿关心父母、长辈方面,教育设计语言活动“孔融让梨”、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让座”等活动,增强幼儿对亲人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幼儿爱人之心。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个别差异。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符合,这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知、情、行、意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教育内容,并注意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实际性,坚持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协调发展,切忌从主观意愿出发,无视幼儿个体差异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3、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与幼儿一日生活。主体性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教师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设计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幼儿在主体参与中来构件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如利用区角活动指导幼儿主动交往,克服胆怯心理;幼儿在玩游戏是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自觉收拾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责任心等等。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幼儿所受社会影响同步。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应利用家庭、社区以及一切可能的社会力量,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如:利
3用家长会、开放日活动、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知识、指导家长学习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并且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统一方法。
(三)社会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会教育工作,必须发动和依靠社会的力量,包括专业健康教育机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各类宣传和新闻部门等。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健康知识的获得、健康态度的形成及健康行为的培养的过程,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十分复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作用,才能正确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培养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日益受到教师、家长和社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城市编织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关注的心理健康网络,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尽管幼儿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没有一套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大纲,加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较分散、零乱,许多幼儿园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他中小学或邻近学科的经验进行教育,因此收效甚微。
(二)在操作层面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高等园校和科研园所的研究人员虽然对幼儿心理健康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研究多以报告、论文的形式出现,与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没有很好的结合。对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儿园来说,它
4们多是以实验的形式进行的,而这种实验往往只是涉及幼儿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缺乏系统性。
(三)目前,我国对幼儿健康维护的有关教育和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医学模式上。尽管在理论上非常强调幼儿心理健康的维护,但由于诸多原因,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仍然将重点放在幼儿的身体方面,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水平上,还没有实现向生物——心理——社会——教育协调整合模式的转变。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常常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
(四)对家长来说,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他们比幼儿教师更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能力,把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推到幼儿园。有的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认识模糊,一方面希望孩子听话就好,一方面又鼓励孩子发展自我,甚至放纵和溺爱,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使幼儿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表现出冷淡、自卑、执拗、吝啬、孤僻、胆怯等心理特征。
四、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从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没有完善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缺乏系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内容是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各级部门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与途径,使各幼儿园明确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知道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同时,加强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的联系,广泛利用园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幼儿园、社会、家庭合一的教育环境。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因此,有必要对幼儿教师和家长普及幼儿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以使他们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出发,适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制约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才能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建立民主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尊重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尽力给每个幼儿创设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成就感的需要等等。
同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孩子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不是解决心理问题。对所有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不只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有一句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愿天下父母、教师能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象重视身体健康一样,去重视和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2
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若缺乏健全的人格,就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困扰,适应不良,甚至发生心理障碍,尤其是处于飞速发展期的幼儿更是如此。近年,全国各地教师自杀现象,精神失控虐待学生甚至残杀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不论数量还是严重程度都日益增长[1]。随着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师源性伤害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左瑞勇[2]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主城区各类民办幼儿园随机抽取的217名教师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民办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一般人群,但在人际敏感和焦虑两个因子上与一般人群无显著差异。张长英,宗鸣霞[3]采用SCL-90对220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呈中上水平。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幼儿的发展会产生极其深刻有时甚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幼儿教师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教育失范行为屡屡发生。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的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学前教育”,这意味着以后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能更高,这既给幼儿教师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好的机遇,同时也可能会给幼儿教师造成更大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压力,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系统研究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探讨人口学特征对幼儿老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对维护和改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丰富和完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内容及体系有重大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抽取云南省昆明市、文山州、西双版纳州的部分幼儿老师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30份,剔除回答不全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9份(有效率为85.6%)。样本构成如表1所示。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测试工作由经过培训的老师组织实施,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量表包括90个题目,9个分量表,分别对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方面进行测量。采用5级评分制度,表示无、轻、中、重、极重5个程度,分别计1~5分[4]。
1.3 统计处理
收回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症状自评量表的阳性筛查标准为总分≥160分或任一因子分≥2分[4],阳性即视为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进一步筛查。以总分≥160分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则总检出人数为110人,总检出率为55.2%。该检出率较高,几乎有一半的老师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原因可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生活压力较大、人际交往圈子过于狭窄、角色多、重竞争激烈等使得教师几乎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1]。为了进一步查明幼儿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对因子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的各因子筛查人数及比例进行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2.2 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探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幼儿教师在症状自评量表上的总分、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4],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幼儿教师SCL-90总分、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说明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给予重视。从表2和表3看出,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是被调查群体中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可能跟社会对老师的期望和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苛刻考核标准和严厉的制度以及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有关[1]。
2.3人口学特征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注:*表示P<0.05,**表示P<0.01,***P<0.001(下同)。
以学校性质、受教育程度、民族、婚姻状况、是否班主任为自变量对幼儿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不同学校、不同民族、不同受教育程度以及不同婚姻状况的幼儿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班主任和非班主任幼儿老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又以教龄、所教年级和收入为自变量对幼儿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教龄、任教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收入水平幼儿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差异也不显著。
2.3.1所教科目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为了考察任教科目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任教科目为自变量对中小学教师的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显示:任教体育、艺术科目的幼儿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和精神病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任教五大领域的幼儿教师。原因可能是因为体育艺术类老师思维敏锐活跃,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崇尚个性张扬和释放,对生活充满激情,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但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现实基础[1]。
2.3.2 职称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为了考察职称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以职称为自变量对幼儿教师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显示:不同职称类别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焦虑、敌对和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后发现:职称为小学2级的幼儿教师的躯体化状况显著高于其他3种职称的幼儿教师,原因可能是职称为小学2级的幼儿教师希望尽快晋升职称级别,承受的压力较大,再加上经验不足,待遇相对较差,因而可能导致更多心理问题的发生。职称为小学高级的幼儿教师在敌对、焦虑和恐怖3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他3种职称的幼儿教师,说明职称对幼儿教师敌对心理、焦虑心理和恐怖心理均有显著影响。职称为小学高级的幼儿教师因为职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因而在工作中更愿意与人和平相处,工作中引发的焦虑情绪更低,对工作的态度也更积极。
3 结语
本研究发现: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突出问题是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学校性质、受教育程度、民族、婚姻状况、是否班主任、不同教龄、任教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收入水平对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显著。任教体育、艺术科目的幼儿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和精神病性方面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职称也会影响到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摘要:为了解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系统探讨人口学特征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文章随机抽取云南省昆明市、文山州、西双版纳州的199名幼儿老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突出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职称和任教科目对云南省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教师,症状自评量表
参考文献
[1]余秋梅,李里,周波,等.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201-204.
[2]左瑞勇.民办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其生存状态、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3]张长英,宗鸣霞.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健康研究,2010(3):194-197.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民办幼儿女教师;SCL-90 ;心理健康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的全部,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决定了人才的层次和水平,随着初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民办幼儿教师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较少受到关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身兼数职的角色,使她们承受着较大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2],她们的心理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身心健康,还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解昌吉市民办幼儿园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心理问题,有效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保健工作,我们对昌吉市民办幼儿园女教师进行了心理测查,旨在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教育、卫生部门制定有效的心理保健政策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在昌吉市8所大中型民办幼儿园抽取50名幼儿女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剔除缺项或不认真的视为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5份。另抽取昌吉市2所公立幼儿园50名幼儿园女教师做为对照组,收回有效问卷27份。
1.2 调查方法: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为1~5分,依次表示为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5种程度。计算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分和总均分,每一因子分反映受检者某一方面的问题,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受检者的症状与分布特点。阳性项目数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后者能表示受检者在多少项目上有症状,因子分、总分、阳性项目数得分越高表明身心症状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越低[3]。测查以园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测试,30Min以内收回问卷。
1.3 统计工具 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调查结果
昌吉市民办幼儿园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要心理问题检出情况。根据SCL-90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大于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昌吉市民办幼儿园女教师多种心理问题检出率占总人数的57.14%与北京丰台区的数据相近,高于辽宁和上海等城市小學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数据[4]。
表1可见,昌吉市民办幼儿园女教师SCL-90各因子平均分在1.51~1.83之间,标准差在0.48~0.60之间,因子均分与公办幼儿园教师比较,较高的依次是强迫,检出率为37.14%,人际关系检出率25.71%,恐怖检出率25.71%,抑郁检出率20%,精神病性检出率20%,偏执检出率14.29%,P<0.05差异有统计学习意义。躯体化、焦虑、敌对3项因子平均分与公办幼儿园女教师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昌吉市民办幼儿园女教师SCL-90因子平均分与全国常模比较,人际关系得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它主要8项因子平均分都高于全国常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可见,昌吉市民办幼儿女教师SCL-90总均分高于公办幼儿园女教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前者表现出的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较后者高。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昌吉市民办幼儿园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无论是与昌吉市的公办幼儿园女教师相比还是与全国常模相比,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落后),民办幼儿园女教师是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她们的薪水低,只有公办幼儿园教师的一半左右,劳动强度大,在园工作时间长,加上中午照料幼儿用餐和午睡,一天工作12小时左右。身兼数职,任务繁重,除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外,她们还兼任保育员的工作,照料幼儿园内生活、清洁消毒、催收托费餐费,工作不稳定,跳槽频繁。工作环境、经济收入、工作压力、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社会评价度高,自我满意度低。以上多重压力的作用,均可使她们产生负性情绪,加之目前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缺少宣泄渠道,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各种不良的因素叠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由于我国目前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未纳入学前教育,国家的有限物力财力投向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的投资人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民办幼儿园的公益性,社会性较少受到重视。民办幼儿园是当前学前教育的主办军之一。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昌吉市民办幼儿园女教师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各级教育卫生部门的重视,制定行之有効的办法和政策。加强民办幼儿教师的心理保健,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从而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样本抽取人数过少,得出结论的推广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2]范肖东,汪向东,于欣等译. 世界卫生组织.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25-29.
[3]郭念锋,虞积生,马建青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91-194.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4
xx市总工会直属机构和下辖工会共有困难职工9696人,供养人口28094人,分布在全市纺织、化工、纺织,冶金及服务等 24 个行业,其中:社会服务业占31%;纺织和冶金行业占12%;收入不高,因收入低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困难职工占54%以上分布在传统改制、破产等国有企业。这些职工普遍年龄偏大,文化较低收入不高,患病较多。每年,市总工会用于困难职工救助的费用都在 280万元左右。此外,我们还开展了大量的业务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法律援助和岗位招聘、“工字号”创业带动下岗失业职工就业等活动,为困难职工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受到了困难职工的好评。
在长期开展困难职工帮扶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深有感触的体会是:心困是最大也是最难解决的困难,解决心困,是对困难职工最大的帮扶。为全面落实全总及区总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走基层活动部署,进一步深入了解市属机构、企业困难职工心理健康状况,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精神福利,拓宽困难职工帮扶途径,将实际帮扶工作与解决困难职工的心理困境紧密结合,XX年上半年,我们联合宁夏心源泉心理咨询中心,对市属机构、企业的部分困难群体进行了心理调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对 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压力来源、情绪表现、应对模式等获取了一些初步的数据,得到了一些认识和结论,并在上述工作中,就下一步如何更好地针对这一群体开展帮扶救助工作,有了一些崭新的思考。现报告如下,希望对下一步开展救助工作能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调查对象、工具与方法
1、调查对象: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在市属企业选取困难职工100人。其中,男62人,女38人。为增强调查的可参照性,又选取了非困难职工62人,也分别建立了其心理档案。其中男16人,女46人。
2、调查工具:
困难职工登记表。
来访者登记表。
EAP压力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
心理咨询师访谈、咨询记录。
3、调查方法:
设置心理咨询窗口接待来访
开通心理热线疏导
上门访谈、对个别人员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测量
二、调查结果
A ——困难职工心理样本总体均值:
EAP压力量表:压力过大64人,占64%;压力适中28人占28%,不够:8人占8 %。
焦虑自评量表:正常范围82人,占82%;轻度焦虑14人,占4%。
抑郁自评量表:正常范围70人,占70%;轻度抑郁26人,占26%;中度抑郁4人,占4%。
——临床心理咨询提示:焦虑的人,情绪易激惹,心境大起大落,稍不如意,便攻击别人和社会;抑郁的人,常常提不起精神,对生活没有兴趣,对自己没有信心,容易将对社会和他人的不满发泄到自己身上,这个群体的人,最极端的方式是自杀。
序列
EAP压力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
不够
8%
|
|
轻度
|
14%
26%
中度
|
4%
4%
正常
28%
82%
70%
过大
64%
|
|
B:特殊群体心理样本均值:
亏损企业共19人,女15人,男4人
EAP压力测评。压力过大13人;压力适中4人,不够2人。经过进一步联系,后面的6人,都属于不够配合所致。
焦虑自评量表:正常范围11人;轻度焦虑5人;中度焦虑1人;重度焦虑2人。
抑郁自评量表:正常范围8人;轻度抑郁7人;中度抑 郁2人;重度抑郁2人
——临床心理咨询提示,重度焦虑、重度抑郁均为有精神病倾向,需要医学鉴定和确诊,确诊后,要医学干预。已非心理咨询可解决范围。
序列
EAP压力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
不够
11%
|
|
轻度
|
26%
37%
中度
|
5%
10.5%
正常
21%
58%
42%
过大
68%
11%
10.5%
C、参照群体心理样本均值——保安公司、园林局、房管局、机关单位:共62人女46人.男16人。
EAP压力量表:压力适中62人,压力过大0人。
焦虑自评量表:正常58人;轻度焦虑4人;中度焦虑0人;重度焦虑0人。
抑郁自评量表:正常54人;轻度抑郁8人;中度抑郁0人;重度抑郁0人。
序列
EAP压力量表
焦虑自评量表
抑郁自评量表
不够
0
|
|
轻度
0
6%
13%
中度
0
0
0
正常
100%
94%
87%
过大
0
0
|
三、结论与讨论
排除个别职工在调查工作中故意隐瞒、怀疑和不理解、不配合等因素,结合日常观察到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本次心理调查,还是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和参考度。以下是根据本次调查所得出的几个结论,中间穿插了我们的一些解释和讨论:
1、鸭梨山大——困难职工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远超常人。无论是从访谈接触中,还是从心理测评中,我们都能感受到,困难职工普遍感觉生活、工作压力偏大。EAP压力量表显示,困难职工压力过大的占到了64%,压力特大的占到了30%。而对照组群体中,这两个比例都是0。亏损企业困难职工中,这两个比例又有所上升,分别达到 68%和52%。
2、我的心事无人能懂——困难职工情绪波动普遍大于一般职工,心理健康度亟需关注。困难职工中,日常感受到焦虑情绪的占18%,感受到抑郁情绪的占30%。特殊群体中,这两组数据则分别上升到42%和57%。而对照组,这两组数据仅分别是6%和13%。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在心理咨询临床工作中,重度焦虑和重度抑郁一般提示的是有严重的精神病倾向与可能,而我们的调查显示,在特殊困难人群中,这两个数据分别达到了10.5%。很明显,大多数困难职工除了面临经济上、人情上、身体上的压力和困窘外,还承担着情绪上的诸多无名烦恼。而这些烦恼,往往又成为当事人与家人、朋友、同事在日常交往中,人际矛盾、言语冲突和沟通障碍的潜在导火索。困难职工在日常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往往更容易与人发生冲突。
3、女人更敏感——困难职工中,女性感受到的情绪压力又明显高于男性。调查显示,困难女性职工在“紧张着急、无故害怕、惊恐、沮丧郁闷、坐卧不安、易激怒、想哭要哭、无希望感”等方面的负性因子要明显高于男性职工10余个 百分点。调查统计显示,女性在40岁左右是焦虑抑郁的高峰期,困难职工中女性离婚的占到了12%。
4、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困难职工心理压力来源普遍较多。主要因素有:收入下降或没有显著增长,各种人情和节日支出本人受伤或生病家庭成员受伤或生病与配偶的关系恶化岗位发生变化或工作调整借贷款还款压力生活条件、规律等发生改变新增子女、子女上学或家庭成员死亡。
——就这个情况,我们做了充分分析,表面上看,困难职工更多地表现在如下的一个循环怪圈中:
A大前提:收入下降或没有显著增长。
A-1雪上加霜的其他因素有:本人受伤或生病;家庭成员受伤或生病;岗位发生变化或工作调整;新增子女、子女上学或家庭成员死亡;各种人情和节日支出;贷款借款还款压力。
B导致的结果:压力山大
B-1副产品是:与配偶、孩子的关系恶化,生活条件、规律等发生改变,家庭成员聚会次数减少,与领导、朋友等关系疏远。
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困难职工心困的原因可区分为如下四大类,相应的援助策略和重点也不一样:
1)大部分困难职工致困的原因是因为行业、单位整体经济效益不好,本人文化水平和技能非主要原因。但因为行 业调整、国家政策调整或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致困。这些人的心理困扰是属于收入减少后派生的,如自卑、压力、人际关系、婚姻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容易解决。因为这些职工大多数知、情、意协调,心理问题没有超出常态。解决这些人的收入问题应该放在第一位,收入问题解决后,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应该可以缓解。而解决这些人的收入问题,需要党委、政府、企业、工会以及职工个人的共同努力。对这些人的心理辅导,应以压力缓解、情绪认知、人际处理、婚姻调试、和谐亲子关系等为主。而且,以团体辅导为主,个体辅导为辅。
2)相当一部分人致困的原因是本人生病或家庭成员生病,因为病导致工作岗位调整、技能下降,进而收入下降,而有些病又的确需要持续、大量的经济投入,这些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恐惧和无助,解决起来需要投入较大、较长期的努力。这些人的问题要从助困、助医、提升技能和心理援助几方面合力解决。
3)还有一些人致困的原因是职工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岗位技能低所致,很难担负重要岗位任务,收入低是社会分工自然调整的结果,派生出的心理问题应该也不难解决。对这些人主要应以提高技能培训为主,心理辅导为辅。
4)个别的人是因为受家庭特殊的遗传、教养环境、成长经历所致,心理问题带有原生性,致困原因很有可能是心 理问题,经济困难是表象,而心理问题才是根源。这些人员干什么似乎都很难胜任,且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困难重重,调整起来更困难。有些需要心理咨询师长期的一对一辅导。极个别的,需要精神科医师介入。
由于本次心理调查属于筛查性质,对上述四种类型的人员如果要确切分类,还需要引入更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和更专业的心理访谈,所以,更准确的数据及分类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去不断总结和完善。
5、困难职工大多身体也多病,而身病又加重心病,导致恶性循环。在躯体化方面如:“手脚发抖、头痛颈痛背痛、心跳加快、胃痛、消化不良、睡眠不好、体重减轻、便秘烦恼”等方面,困难职工的症状要远远大于一般职工。这也说明,经济困难后,许多困难职工的病痛能忍则忍,导致小病不断。身病加重心病,心病作用身病,恶性循环,因果难明。因此,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医助也很现实和紧迫。
四、对加强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尤其是心理帮扶工作的若干建议
宏观经济向好,是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最大最显著的治本途径。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发展新经济、加快传统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团结和动员带领广大职工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迅速提升企业和个人效益,使广大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带来的成果,才是从根本 上减少困难员工的最大途径。
分门别类,制定规划,因需给力,持续加大对困难职工政策、物质、技术生活等方面的援助和帮扶,尽最大可能提高困难职工的收入水平、胜任本职岗位的能力水平、创业立业的政策水平、法律水平、行业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水平,从物质层面、技能层面、法律层面、知识层面、医疗救助等层面全面援助和帮扶困难职工脱困、自立。
高度关注困难职工心理健康,启动困难职工心理援助计划,帮扶困难职工走出心理困境,自强自立。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权威发布,在人群中,80%的人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甚至一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人格缺陷和习得性不良行为。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态,是现代人类面对的一大人生及社会问题。
有一位资深心理学家曾说过: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的变革,人们面临的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于中国人的生理疾病。
近几年,国家对心理学在社会层面的应用越来越重视。XX年,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XX年,汶川大地震后全国性的心理援助将心理学应用第一次呈现在大众视野。XX年,全国总工会在《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中也指出:引导员工提高身心健康意识,实 施身心健康教育,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经验也表明,企业为职工心理健康建设每投入1美元,可节省运营成本5至16美元。
所有这些都表明,加强对职工心理健康的关怀和投入,帮助职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有效处理同事、客户关系、迅速适应新的环境,改进生产管理,提高组织的公众形象、提高员工士气、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
1、加强心理环境建设。联合市妇联、团委、民政、教育、医疗卫生、广电等部门,就困难员工在婚恋、家庭、个人和子女教育、就医等领域产生的困惑和无助,免费送心理关怀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在《xx工运》开辟心理专栏,传播心理知识。在市工会网站,增设心理咨询服务栏目,认真做好接诊工作。定期印刷心理知识宣传册、宣传单,通过工会各级组织免费赠阅给工会会员。继续开展好“关爱职工,快乐心晴”周末健康心理知识讲堂活动。选择精品课程,在全市各区县大型企业工会及所辖企业开展巡回讲座。
2、针对特殊群体和个人,提供特殊服务。在市总工会下辖各区县局工会,迅速启动困难职工心理检测、心理辅导、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工作,针对特殊群体和个人,提供特殊服务。如开设心理热线,开设人际关系知识辅导课、恋爱婚姻家庭关系技巧辅导课、亲子教育技巧辅导课等、情绪与压 力缓解辅导课等,免费为困难职工服务。针对心理检测过程中发现的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职工,单独约见为其进行心理咨询,助其心理脱困、心理自强。
3、加强工会系统心理人才建设,心贴心服务职工到基层。迅速启动全市工会系统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争取每个市县区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每500人以上的市属企业,XX年底都有一名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的心理辅导员,能肩负起日常的职工心理知识普及和心理教育工作,具备一般的识别有心理问题职工的能力,及时报告上级机构专业心理咨询师处理。此外,负责建立本单位职工心理档案。
4、选定困难企业,组织心理专家团队,量身打造企业“EAP服务”,送心理服务到企业。瞄准我市一些困难企业,从建立职工心理档案入手,详细分析每个困难企业的职工共性心理和个性心理,量身打造企业“EAP心理援助方案”,组织心理专家,送心理服务到企业、进家门。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5
时间:2011年1-3月
地点: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探沂镇
2008年,山东省医疗卫生保险制度正式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旨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解决人民的就医难、看病难问题,保障广大人民生命健康。
然而,即使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已经实施,广大农村农民的卫生健康状况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根据调查发现,近年来农村人口健康状况主要凸显疾各种疾病病率上升,尤其是由于季节变换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此外流行性感冒也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祸首。调查中还发现,癌症发病目前在农村有逐年上升趋势,并已在众多病症发病率上升速度中居于首位。一个拥有200名村民的村庄,从2000--2010年共有10多名村民因为癌症而死亡。
根据走访调查,获得调查结果如下:
地点: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探沂镇东长立庄村
调查时间:2011-2-1至10日
村庄基本信息
住户(单位:户)84户
人口(单位:人)286人
男 180 人女 106人
常见病例:由于地域和环境不同,对于农村病症也存在许多的差异性。根据我此次调查结果发现,常见农村村民患病的病例有:由于季节变幻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的根据调查总结,得出以下原因:
一、生活环境
1、农村人生活在卫生条件比较差的环境中。尽管有很多人认为农村因为远离城市,植被覆盖率较高,因此空气就会干净而新鲜。而实则农村人口并非生活在卫生的环境 中,下面举几个例子。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农村的垃圾是怎样处理的呢?根据调查发现,80%--90%的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而且并不是以焚烧的形式处理,98%以上村民对生活垃圾并不分类处理。
(2)农村劳动环境
由于农村居民从事田间劳作,所以他们的工作环境基本就是田间地头。在田间劳作时,80%以上居民没有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尤其是在从事农药施撒,化肥的使用时,没有进行充分的人身安全保护。
二、生活习惯
据调查发现,大多数村民对于个人卫生并不关注。尤其是十岁以下孩童,饭前基本不知道洗手。此外,农村人洗澡的次数要远远少于城市居民。根据调查,春夏季温热季节村民洗澡次数还比较多,但到了秋冬寒冷的季节,一个月一次算是多的,甚至有些村民三个月才洗一次。更有甚者,农村的老人一年四季只洗几次澡。
另外,城市居民的衣物基本平均一周洗两次,而农村居民的衣物是平均两周洗一次。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6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各种心理机能不断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了解小学上的心理健康,探索有效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运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千岛湖农村270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255份。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好。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调研
一、前言
近年来,教育部门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谓“心育” [2]为心理教育的简称,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教育。当今社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无法承受学业的压力造成了情绪困扰,还有到学校学习,环境的突然改变使得学生难以适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往往会诱发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由此产生严重的心理和生理疾患。因此,为了农村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来研究农村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学校工作的迫切任务。当今社会是一个日趋开放、多样化和充满竞争的社会,从遗传因素上来说本来就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小学学生,就更加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农村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当成为农村小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来研究。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农村情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目前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来看,各地对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不容乐观。由于有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心理教师队伍和适合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模式的缺乏,导致农村学生的心理压力普遍难以缓解,针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许多专
[3]家做了相应的研究。孙少平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4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和谐,情绪反应适度,情感比较稳定,具有人格的统一和完整。美国举行第三次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5],研究调查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知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精神医学者曼宁吉[6]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问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者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最近几年的调查结果[7],随年龄增长,心理卫生问题有较大的上升幅度,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大学生为25.39%,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严重,[8]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严重。1992年石国兴的报告指出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为18.48%,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随年级升高而上升,女生比男生严重。夏雪芳[4]在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就提出几个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农村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明显,农村小学生有比较明显的人际交往焦虑,表现在交往上有自卑倾向,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他们有心事不愿意倾诉的比例较高,和教师交往不够主动,惧怕家长。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农村小学生家庭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家庭教育能力匮乏,有的家长还存在重男轻女思想。由于大多数家长自身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都比较低,很难辅导孩子的作业,当孩子犯错误时,要么放任不管,要么一顿打骂,因此在孩子的心理产生厌学等情绪。
二、调查方法
(一)对象
这次学生基本情况及心理发展状况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为了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严格遵循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问卷方式进行。在调查中,共抽查了四至六年级学生,共抽取270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样本为255人,男生127人,女生128人。
(二)方法
我们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农村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 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八个内容量表的总分表示个人焦虑的一般倾向, 根据各内容量表的结果, 诊断出个体在某一方面的问题倾向。8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相加为总标准分,大于65分,则需要接受心理辅导。分别看8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如果标准分在8分以上,需要接受心理辅导。调查时让被试者按要求回答,对每一个项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评定,全部有效资料采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一)结果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 按心理健康测验总分评定,255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38%。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非常高,其中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因子检出率分别为5.49%、5.12%、1.57%、2.35%、3.54%、10.24%、5.91%、40%。心理健康问题以冲动倾向检出率最高。值得注意的是从整体上看,农村女生的心理问题多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受过度保护有关。
不同年级的学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不同。以六年级最高,总体上从四年级到六年级呈递增的趋势,其原因有待深入探讨。从调查结果中还发现,农村学校突出的心理问题是“冲动倾向”、“ 对人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但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有所不同, 如四年级主要以对人焦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为主;五年级主要以冲动倾向、学习焦虑、恐怖倾向为主;六年级则以冲动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学习焦虑为主。所以在解决不同年级的心理问题,重点不相同,方法特不同。应制订有针对性的有关措施进行群体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
(二)讨论
此次农村心理健康检查结果显示,小学生总标准分的平均值为正常范围,但学生在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非常高。说明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农村学校的小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的是行为冲动, 我行我素。二是学习障碍,缺乏自信心、上进心。三是人际关系障碍,胆小害羞, 交往、合作能力差。四是自我意识障碍,逃避困难依赖性强, 承受能力差, 意志力不强。除了这些还有为人处世较敏感、躯体化障碍等等心理问题。
四、农村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从幼稚逐渐趋向成熟的过渡期, 在他们成长过程中, 由于家庭、学校、社会向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往往高于他们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他们在解决或实现这些过高 要求的同时, 也使得心理冲突、心理矛盾随之出现, 这些冲突和矛盾就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农村学生整个小学阶段都在家中住宿,家庭生活环境, 父母长辈的兴趣爱好、行为品德、文化素养等等, 都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一些现象:一方面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辅导,这些打工者的孩子大部分留在了农村家里。有些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则单独在家。他们得不到父母的温暖,更得不到父母的指导教育。时间一长,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们,生活上放任自流,自然不可能认真对待学习;另一方面是大多数的家长都没有上过学,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无力辅导孩子的成长。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 广大农村学校由于改革的滞后、教育手段的落后,仍在搞应试教育。学校都是以教学成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准绳, 教师就把这种考核手段直接转嫁给了学生。他们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老师之间相互竞争容易造成恶性竞争,造成学生学习紧张, 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以至于产生厌学、逃学甚至对抗情绪,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教师素质问题也是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因素。在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子比较小且比较穷的学校, 有许多教师都是半边农半边教学的,教师研究教学方面的时间不多,导致教学方式落后,教学内容老化,为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他们在教学中也只有采取过去的老一套。有时不免产生一些烦燥情绪, 使用一些轻率、粗暴、过激等手段。教师的心理状态、个人素质、人格力量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农村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是农村里往往残留一些不良风气如赌博、偷盗、打架、骂人等的不良习俗。小学生正好是处于对任何事情都有好奇心的时期,在大人的影响下,也会偷偷摸摸地尝试。二是“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比较泛滥。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打工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不读书也照样能挣大钱的舆论在农村中流行。又由于近年来机构改革, 不少人员下岗, 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机会少等等。三是网络的因素,网吧在农村越来越多,农村的网吧管理不良,家长对网络知识的贫乏,常常会发生因网络而引发的农村学生偷窃、离家出走、失踪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总结与建议
总之,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关注孩子早期成长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今天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教育的终极是培养发展性人才、创造性人才,这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就可以完成的,我们还应该重视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让他们在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解决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行为的现状调查、成因分析,研究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一)家长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
家长要多多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就算是因为家境原因家长到外地打工,他们也要多于孩子们通电话,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 解决心理矛盾,最好是能把他们带在身边。避免孩子受不健康现象的影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期望值不宜太高,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事实求是的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以免造成子女的心理压力, 但也不能任其自然发展,要严格管教, 加强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家长除了在物质生活上关心他们外,更多地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身体、思想和心理等情况。
(二)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根据农村小学生年龄和身心特征,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出适合农村学生教学的方式,加强学校常规教育,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1、学校要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培养会学习的学生。要求教师充分领悟新课程精神,实施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过程,重体验,重方法,培养乐学会学的学生。
2、学校要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加速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进程。
3、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学校要经常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研讨会和学术交流。
4、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重视环境育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可产生深远的的影响,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从而起到一种正面的引导作用。
(三)周围环境的改善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地政府和村委要加大社会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给学生一个健康、祥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对维护和增进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绍兴县柯桥街道、柯岩街道、齐贤镇、安昌镇等地的8家幼儿园的473名学龄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城镇幼儿园4家, 238名儿童;农村幼儿园4家, 235名儿童。238名城镇儿童中, 男124名, 女114名;平均年龄 (4.7±0.9) 岁。235名农村儿童中, 男127名, 女108名;平均年龄 (4.9±0.8) 岁。
1.2 一般方法
对所选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 并对农村和城镇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加以比较。同时对所有儿童的口腔健康知识及卫生习惯等知晓情况进行调查, 比较农村和城镇儿童的相关口腔健康知识及卫生习惯的知晓情况。
1.3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自制问卷 (包括口腔卫生行为、饮食习惯、就医行为等) 的形式进行,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所有儿童的口腔健康检查均在同样光源、同样便携式牙椅的条件下, 固定由1名高年资口腔科主治医师负责。问卷调查由口腔科同一组医护人员向儿童的家长进行询问, 儿童的相关情况均由其家长提供。正式调查前, 对所有参与此次调查的医护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 以匿名方式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城镇与农村儿童口腔疾病患病情况比较 (表1)
城镇儿童龋齿、口腔溃疡、牙龈炎、软垢、牙石等患病率显著低于农村儿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牙周炎的患病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例 (%) ]
[例 (%) ]
2.2 两组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卫生习惯比较 (表2)
城镇儿童的3岁前开始刷牙、每天刷牙、经常更换牙刷、使用含氟牙膏、睡前有吃糖习惯、饭后漱口习惯、每天吃新鲜水果、过去半年内拜访过牙医等方面明显好于农村儿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有吮指、咬物习惯方面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学龄前儿童牙病患病率较高, 大部分牙齿疾病是由口腔细菌积累造成菌斑及其代谢产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些菌斑分布于牙齿和牙龈的表面, 会产生大量具有破坏性的物质, 可以损害牙齿和牙龈[3]。牙病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4]。做好儿童日常的口腔保健, 有益于减少龋齿、牙龈炎和牙周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避免产生口腔病灶, 进而增强食欲、健康成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绍兴县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卫生健康状况有较明显的改善;但农村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工作还相对薄弱, 部分家长的口腔卫生健康观念和行为多数不规范, 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本研究也提示, 绍兴县农村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知识水平相对偏低。这与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人均收入低, 生活条件相对艰苦, 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相对较差, 接受口腔健康教育的机会少有关。
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较小, 健康知识的获取及一些习惯的养成均靠家长督促。因此, 家长对口腔卫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对孩子口腔保健的重视程度, 直接影响到儿童获得口腔医疗保健的多少和口腔健康状况, 要加强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5], 便于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口腔科医生在日常的儿童牙病诊治过中, 也要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为原则。为做好农村学龄前儿童的牙病防治工作, 今后要加强对农村儿童定期口腔检查的力度, 积极对家长进行相关宣教, 让其认识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 提高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进而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余娟, 陈利民.兰州市3-6岁儿童口腔不良习惯调查[J].医学与社会, 2010, 23 (4) :343-344.
[2]梁建军.343名中学生口腔卫生状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8) :232.
[3]徐燕.不同年龄段儿童口腔健康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1) :46-47.
[4]毛兰萍, 祝磊, 石爱梅.婴幼儿期预防龋病60例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 2008, 15 (7) :74.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8
一、调查对象:桥冲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二、调查方式及调查步骤
调查方式:随机问卷
调查步骤:
1、向全体初二学生发放《当代中学生心理压力状况调查表》;
2、根据调查的情况仔细分析,找出造成当代中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原因;
3、通过和一些典型的学生的交流,帮助他们分析心理压力的症因所在,进行疏通,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压力过大的困惑。
三、调查内容与结果分析
(一)、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1、86%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压力,6%的学生不确定。事实上,有心理压力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学生多用好烦、太沉重、好辛苦、非常郁闷等字眼来形容心理压力,这表明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了。
2、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方面。
首先,学习方面造成的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考试;成绩排名;学习方法。
(1)当谈到考试时,67%的学生的反应是:紧张、害怕、厌烦、讨厌、想逃避等消极情绪,17%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平常心。考试时适当的紧张是有益和正常的生理反应,但过于紧张或害怕等情绪容易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在考试中发挥正常的水平,树立自信心。
(2)考试结束后,70%的学生认为最关心的是成绩,65%的学生认为最不想知道的是成绩排名。成绩是学习效果的反映,学生对于成绩的关心和获得高分的愿望自然十分强烈,却畏惧成绩排名。成绩排名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固然是激励与肯定,同时也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否则,被师长视为不正常;而成绩排名于基础差的学生更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被击败,受老师冷落同学歧视家长责备,背上沉重心理负担,甚至自暴自弃。可见,成绩排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沉重的心理压力。
(3)是否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造成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没有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感到苦恼、无助,带来心理压力。
其次,人际关系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紧张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目标过高与孩子的实际差距太大;父母平时对孩子过问很少,一旦出问题却沉不住气,采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方法对待;父母不愿倾听孩子的诉说,而以家长权威压服孩子;父母爱将孩子与他人比较……41%的学生认为这些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继而带来心理压力,59%的学生则认为与父母的关系是和谐的。
(2)难以处理好同学关系也会给中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中学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30%的学生表示不知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摩擦,或忌妒、歧视,或误解、猜疑等,为此深感烦恼。
(3)相对而言,82%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较为和谐,而老师的批评、老师不公平对待、评价不当或对学生不够理解、不够真诚则容易在师生关系上造成学生心理压力。
再次,环境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
(1)父母离异或突然死亡,父母经常争吵,父母性格不良,经济困难等家庭变化和不良环境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
(2)学生是基本认同并能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41%的学生则对如校服里的衣物穿着、发饰等仪表方面的规定持有异议,在行为中形成个性的张扬与学校制度的冲突,造成心理压力。
(二)、中学生心理压力的调适方式
中学生有心理压力时,他们的调适方式是:48%的学生默默承受、忍让、自慰;25%的学生靠运动、游戏来转移自己的情绪;5%的学生会以发脾气、搞一些小小的破坏活动求平衡;71%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包括上网聊天);19%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宣泄自己的不快与抑郁;13%的学生会与师长谈心;21%的学生能哭时就大哭一场;8%的学生大睡一觉或听音乐等。
(三)、互联网的出现与中学生心理压力的关系
我们的课题研究方向是信息化条件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故在这次问卷中对此问题作了初步调查。
首先,当问到互联网的出现给你带来什么、是否带来压力时,学生一致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计算机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诸多方便,丰富的信息和知识开拓人们的视野,为人类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45%的学生认为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压力,而是快乐;37%的学生则由于自己未能熟练利用电脑工具自由地畅游网络世界或者担心迷恋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影响学习感到苦恼,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总的来说,互联网既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又可以使学生与外界自由地进行思想交流,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因此,学生非常愉悦从容地接纳,这是令人欣喜的景象!由互联网而引发的心理压力或许没有那么沉重或消极!
其次,当问到网络工具能否帮助你缓解心理压力及采用方式时,58%的学生认为网络工具不失为缓解心理压力的快捷渠道,主要采用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听网络音乐等方式来宣泄和倾诉以缓解压力。
四、改进建议
根据上面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和造成这些压力的来源。为此,针对不同情况,我们相对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篇9
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今德育工作研究的热点问题。那种不去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问题,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不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行为,已受到大多数班主任的摒弃。而“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做学生的知心人”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着全民族的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程度。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已成为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毕业班学生刚刚进入少年期,这是个体从儿童过渡到成年的开始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研究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其成因,找出教育对策,不仅能够使学生顺利地从童年过渡到少年,而且对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
我们对毕业班六乙班50多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问题的问卷调查,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H?C?奎伊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分类进行了统计,分类结果如下:
不服从类:16人; 有焦虑、害怕倾向类:22人; 注意不持久类:10人; 逃离家庭类:1人;驾驭别人类:16人; 害羞类:12人; 敏感类:6人; 夜晚不归类:0人;易激动类:4 人;协调不佳类:13 人;抑郁类:9人; 缺乏恒心类10人; 暴发脾气类:5人; 不诚实类2人; 缺乏自信类:13人; 有攻击行为历史类:1人; 容易心烦意乱类:7 人;不合作类: 6人; 被动类:7人; 缺乏兴趣类:5人。(有些学生属于双重或多重类别)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心理的不成熟、焦虑退缩和品行障碍等已是毕业班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过度焦虑,烦恼的情绪反应 ,属于青春萌发期的躁动;
2、担心学习与前途考不上好中学;成绩不理想;对某一学科不感兴趣;父母压力大;写字太慢不想写作业。
3、人际关系 父母责备、不信任自己,父母吵架、离婚;与同学相处不和;没有好朋友;同学起绰号;怕朋友出卖。
4、健康与生理变化 个子太矮、太胖、太瘦;近视眼;脸上长青春豆;有眼纹、眼袋;少年白头;皮肤干燥;身材扁平;容易生病。
5、一切不顺心的事:邻居吵闹,噪音大;运气不好;事乱如麻;教室闷;家庭成员生病。
6、生活单调枯燥,每天都是一样,生活单调;没兴趣;整天穿校服;不能玩游戏。
7、行为问题 总爱钻牛角尖;疑心重;说谎;借钱买零食。
8、敏感、缺乏自信和恒心。他们对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产生动摇,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会走入另一个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没有恒心。
9、注意力不持久,爱隐居,经常做白日梦。临近毕业,一方面由于升学等烦恼的事情多,他们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想通过隐居的方式逃避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他们又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对未来的中学生活充满向往,经常做白日梦。
10、想驾驭别人,不服从,易激动。随着思考方式的改变,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喜欢质疑和争论,居功自傲,盛气凌人;自以为已经长大了,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束,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喜欢“对着干”,情绪易激动,难控制。
11、害羞。他们一方面对开始出现的第二性征如:胡须变黑、喉结突出、月经开始、乳房隆起、长青春豆等感到害羞,女生不愿挺胸走路,不愿穿裙子,某些男生喜欢对发育成熟的男女生“乱点鸳鸯谱”,使得这些学生很难为情;另一方面由于性意识的觉醒产生了对异性的好感,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容易在异性面前害羞。
三、成因分析
(一) 生理因素的影响
进入少年期的毕业班学生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在身体技能和形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大脑发育趋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些生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的眼中的形象,由于世俗文化的牵制和约束而无法表达出来,造成情绪困扰,出现青春期焦虑,如注意力下降,爱出神遐想,对自己的身材或皮肤不满意,情绪起伏明显,从而对学习和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心理因素的影响
1、性格缺陷。如过于孤僻、压抑、内向,过于急躁、固执、偏激、多疑,过于自卑或过于自信、好强,娇气、不善交往而游离集体等等是减弱学生抗衡紧张刺激能力,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模式,构成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
2、升重点中学特有的心理困惑构成的持续的紧张状态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由于某些学生没有房产证、户口,既不能就近上地段内的重点中学又不知将被电脑派位到那一所普通中学;由于学习成绩一般或比较差,考重点中学无望;由于父母对升入重点中学的要求过高,给学生的压力过大。这些毕业班特有的精神压力可使一些学生出现心理异常,对学习和前途感到异常烦恼。
3、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归属感。首先是与父母的关系存在显而易见的矛盾冲突,父母的监护和学生的独立要求,父母的保守倾向和学生的冒险意识,常常成为他们之间关系失调的原因。其次,进入少年期的学生都强烈地渴望友谊,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朋友接受,对同学和朋友的言语接触很敏感,容易产生嫉妒或争夺别人关心的现象,感到人际关系紧张、孤独。
(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这主要指家庭、学校、社会及其文化等个体以外的客观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升学期望过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惧与畏缩的条件作用,并持续和泛化,以致想通过说谎来讨好家长,逃避惩罚;其次,父母离异重组家庭、工作变动频繁、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的现象较普遍,这些都使学生收到的关爱和注意不够,需要学生不停地作出顺应努力;此外,部分家长对子女过于保护,使他们过分依赖父母,造成社会适应不良。
2、 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减负不少,但临近毕业,升学成了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问题。由于一些学生不知将分到哪所中学或因为地域内的学校教学质量一般,所以,许多学生都想参加重点中学的单科选拔考试,放松的弦一下子紧绷起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冲突,学习生活过于紧张,学生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补课,双休日参加各种奥数班、奥英班、写作班,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此外,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不会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协调,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学生压抑、烦躁、紧张、缺乏自信心,缺乏生活的乐趣。
3、 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传媒工具的日益增多,各种西方文化、港澳台文化的冲击,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等使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反应发生改变,学生喜欢玩电脑、上网聊天,玩游戏机、穿紧身衣和牛仔裤、唱流行歌曲、看卡通书等,而毕业班紧张的学习生活则压抑了这些爱好,使他们觉得生活乏味,苦恼。
四、教育对策
(一) 热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师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能产生育人的正确动机,能产生关心、尊重、信任学生与适度的严格要求学生的正确行为。班主任要从爱护、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让学生敢于说真心话,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歧视、不嘲笑、不训斥,不冷漠,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二) 加强性心理和性生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
班主任要主动与校医配合,进行性生理卫生教育,开展性心理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第二性征的出现、女子的初潮、男子的遗精。教会女生月经期护理的科学方法,保持愉快的心境和稳定的情绪,思想乐观,避免过于激动和紧张,要注意劳逸结合,增强体质;教育男生注意性器官的卫生,端正对性问题的认识;正确面对异性的好感,鼓励男女生正常交往,互相帮助;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正在变化的、不太标准的身体,并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和持之以恒的锻炼,使身材变得健美。
(三) 进行升学心理疏导,减缓学习压力
班主任要召开毕业班家长会,指导家长正确地对待某些重点中学的选拔考试,要对自己孩子的智力、学习成绩、兴趣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不要逼孩子参加考试,不要把孩子的业余时间泡在各种培训班里;要教会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活动,注意用脑卫生,保证休息和睡眠;及时给学生以辅导和答疑,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考试成败,不要在升学上盲目攀比。此外,为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笔者呼吁教育行政部门要制止某些重点中学的升中选拔考试,让小学生有个快乐的童年。
(四)指导人际交往,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人际交往能消除人的孤独感,缓解心理压力,振奋精神,培养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社会价值感,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形成乐观豁达的认识观念,实现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使他们处理好与父母、老师、同学及异性的关系,体会父母老师的一片苦心,选择品行皆优的朋友相处,在自尊、自爱、真诚、友善的基础上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同时父母老师也要体谅学生要求独立、勇于进取的愿望,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外,还要教会学生交往的技巧,如:心怀与人为善、友好相处的愿望,消除偏见和成见,认真倾听,发生争吵时先冷静5分钟,保持善意和幽默的气氛等。
(五) 教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保持良好心境
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主动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感情、意志乃至学习能力,达到心理卫生和生理预防的目的。如通过思想、语言进行自我暗示。面临紧张的考场,反复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荣誉面前,自敲警钟“谦虚、谨慎”;在挫折面前,安慰自己“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等。在学习自我暗示时,要训练学生坚强的意志,让他们对自我暗示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坚持在实践中锻炼。
(六) 创造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加强思想教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呼吁政府要努力创设高尚、健康、文明、优雅、安全的社会文化氛围,加强大众传媒的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游戏机室、网吧,加强打黄力度;同时,学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各科教学和少先队活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辨真善美和假恶丑,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与丑恶现象作斗争,努力形成健康向上、自尊自强、友善乐观的心理。
【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幼儿的调查报告10-20
关于幼儿园的调查报告08-03
关于农村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08-08
关于幼儿园园长工作报告09-03
关于幼儿园规范行为自查报告09-26
关于学校周边饮食经营状况的调查报告07-22
关于幼儿教师社会实践报告经典08-02
关于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