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精选2篇)
心理学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篇1
心理学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最大,被称为心理学的三大主要势力。
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由弗洛伊德开创,其后被不断修正与发展,影响力远远超出心理学,所以读者群相应更为广泛。
要想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有清晰的认识,还可以读几本介绍其思想的著作:查尔斯·布伦纳所著的《精神分析入门》(北京出版社,2000)概括了弗洛伊德的基本 思想与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阐述明确贴切,在同类书中极为难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阐述了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 关系。书虽写于上世纪30年代,却仍不失其价值。弗洛伊德所著的《精神分析引论》本书能大致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无论是对精神分析一无所知的读者,还是颇有研究的学者,都可以从此书中获益。
观点: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
华生创 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风行一时,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的进程。在其后,行为主义得到不断发展,以斯金纳最有影响。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可以被区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
华生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斯金纳 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
哲学背景:20世纪初,把人当作机器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潮(包括笛卡尔关于人的身体机制的机械论思想、拉o美利特等把人看做机器的观点),以及以经验事实作为勾销主客观界限的工具的新实在论都对华生有很大的影响。
观点: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象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罗杰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观点: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心理学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篇2
关键词:翻译理论,尤金·奈达,彼得·纽马克,德国功能主义派
1. 引言
当今世界正进入一种跨文化对话的时代, 翻译研究打破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壁垒, 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因其跨文化的性质, 翻译研究已成为本世纪最主要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
自翻译这门科学及艺术产生以来, 中外就涌现出许多的翻译思想及流派, 各种翻译理论著作可谓是汗牛充栋。在西方译界, 以尤金·奈达, 彼得·纽马克和德国功能主义派为代表的翻译理论对全世界的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对中国翻译思想的完善和发展也起到了相当大的启示及推动作用, 并且在当前甚至将来的中国译界都将继续发挥着巨大的效用。本文将对这三大翻译理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进行分析, 并探讨他们对中国译界的借鉴意义。
2. 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翻译学派
尤金·奈达 (Eugene A.Nida) 是西方译界第一个科学、严肃地研究翻译的语言学家及翻译理论家, 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 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奈达的译论重视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重视动态对等, 强调翻译过程, 重视原文的传译方式。他综合了语言学、信息论和接受美学等现代理论, 科学地研究、总结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构筑了现代翻译科学, 发起了翻译界的革命, 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西方译界第一大流派。
奈达的著名翻译理论著作有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 是其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1969年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则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
在这些著述中, “动态对等”的翻译观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 以语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以符号学理论为基础, 充分认识到语言的语用意义重要性并强调了语言的语用效果, 与其他翻译理论相比, 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 彼得·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学派
彼得·纽马克 (Peter Newmark) 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 其翻译理论的核心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又提出“关联翻译法”, 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成为紧随奈达其后的西方译界第二大翻译流派的代表人物。
九十年代末纽马克出版的著作《翻译教程》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 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 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 系统而精辟地阐述了自身的翻译观和方法论。他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的实用功能出发, 阐述了翻译的本质:
1.翻译是一种职业;2.翻译是一种教育手段;3.翻译是交际的一种手段;4.翻译是文化的使者;5.翻译是学习外语的一种技巧。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强调语言共性, 突出翻译功能, 比传统的翻译理论更具科学性。另外, 他从语言的交际功能出发, 提出“翻译是一种情趣”, 颇具新意地突出了译员翻译的能动性, 允许一个作品可以有几个译文的存在, 打破了了传统的“一刀切”的翻译标准。[1]
4.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出现了截然不同于奈达和纽马克的新的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 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 标志着翻译研究的全面转向, 对世界译论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汉斯·弗米尔 (Hans Vermeer) 是翻译目的论的创始人。其代表人物还包括凯瑟林娜·赖斯 (Kantharina Reiss)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 (Justa Holz-Manttari) 和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该流派中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 弗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 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以及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有三个核心内容:一是阐述翻译的定义及实质;二是分析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三是提出了功能原则 (1、目的法则 (Skopos rule) :即结果决定方法;2、忠诚原则 (loyalty principle) :诺德提出了忠诚原则避免译者随心所欲地改写) 。
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既继承了传统译论中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 有助于大家开展翻译批评。
5. 对中国译界的借鉴意义
中国的翻译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自19世纪至今, 除了较多地探讨了翻译标准和技巧之外, 几乎没有系统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2]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思路和学术视野比起中国的似乎更显开阔。西方翻译理论能够对中国译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有了尤金·奈达, 彼得·纽马克和德国功能主义翻译学派, 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了引导和借鉴, 有了继续发展、壮大并指导翻译实践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希望中国译界能够科学地消化和吸收这30多年来引进的外国理论, 把外国译论的精华与我国传统译论结合起来加以合理应用, 进一步拓展译学领域, 把研究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陈建勇.关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教程》[J].湖南: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 (2) .
【心理学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推荐阅读:
教育学心理学代表人物11-04
心理流派10-21
主要的心理学流派有07-26
心理咨询室三大制度06-29
面试中三大心理问题08-21
人物的心理描写10-24
人物心理分析05-23
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对策11-03
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11-11
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内容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