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心理描写

2024-10-24

人物的心理描写(通用12篇)

人物的心理描写 篇1

摘要:心理描写是人物描写的重要方法, 她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两种方式。心理描写对于展现人物的内心、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描写,直接心理描写,间接心理描写

总的来说, 心理描写可以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两大类。所谓直接心理描写就是指作家对人物在特定情势中所产生的心理状态作直接的、正面的剖析和披露。所谓间接心理描写, 又称为“隐蔽式心理描写”, 是通过人物本身的行动或他人反映, 含蓄而简洁地揭示人物最隐秘的内心世界的手法, 它一般不通过作家的直接叙述以及人物自己的内心独白来表现, 而是让读者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 来感受或猜测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情感。

一、直接描写

直接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 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 从而使人物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直接心理描写一般包含内心独白、从旁叙述、梦境幻觉等。

1、内心独白

即通过人物的自我表述来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它成为人物心声的最真实的记录, 是人们思绪的本来样子, 一般使用第一人称。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 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都德的《最后一课》小弗朗士的一段天真的内心独白:“从此, 我再也学不到法文了!只能到此为止了……我这时是多么后悔啊, 后悔过去浪费了光阴, 后悔自己逃了学去掏鸟窝, 到沙亚河上去滑冰!我那几本书, 文法书, 圣徒传, 刚才我还觉得背在书包里那么讨厌, 显得那么沉, 现在就像老朋友一样, 叫我舍不得离开。对哈迈尔先生也是这样, 一想到他就要离开这儿, 从此再也见不到他了, 我就忘记了他以前给我的处罚, 忘记了他如何用戒尺打我。”这段心理描写, 深刻表现了法国孩子们对侵略者强烈的憎恨, 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表现了“最后一堂课”对小弗朗士严肃而深刻的教育, 使他的思想受到极大震动, 开始觉醒并成熟起来, 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内心独白因其展示人物的充分性和深刻性, 常常成为一部作品的核心部分。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 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从旁叙述

从旁叙述中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人物心理。比如莫泊桑的《项链》中描写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时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在这种写法中, 作者可以是“全知全能”的, 正因如此, 这种方式就较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要叙述。用第三人称写人物心理时, 作者是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上, 所以对人物的情感倾向会表现得相对鲜明些, 甚至可以进行即时的议论。仍以《项链》为例, 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独自坐在窗前, 于是就回想从前的那个晚会, 那个舞会, 在那里, 她当时是那样美貌, 那样快活。”这里采用了从旁叙述的方式表现了玛蒂尔德对以往的回忆和内心的起伏。在这段话后面便有这样精彩的议论:“人生是多么奇怪, 多么变幻无常, 极小的一件事, 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

从旁叙述这种心理描写方法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3、梦境幻觉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梦境、幻觉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是思想意识的变形图画。这是一些学生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 梦境、幻觉是人思想的集中表现, 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它怪诞离奇却曲径通幽, 因为在梦境和幻觉中, 人物的深层意识往往暴露无遗, 因而描写梦境和幻觉实在是透视人物心灵隐秘的一条通道, 一条捷径, 它是人物内心的最好写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由于无法达到某种目标, 于是会陷入沉迷于空想的心态, 而这种心态常通过幻觉或梦境的形式来得到满足。

比如, 鲁迅的《阿Q正传》中阿Q在土地庙中的白日梦, 梦到自己喊着“同去, 同去”和一群白盔白甲的人“闹革命”, 感到自己可以“要什么有什么, 喜欢谁就是谁”, 这就是典型的通过梦境表现人物心理的文段。梦境描写使阿Q的想法更为迫切, 形象更为可悲, 更具讽刺意味, 更加生动形象。

再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半篇幅是幻觉描写。小女孩每划一根火柴, 每一根火柴的亮光都给她带来一种幻景:熊熊燃烧的铁火炉, 各式各样精美的食品, 美丽的圣诞树, 慈祥的老祖母, 向没有饥寒没有忧愁的世界飞翔, 等等。从对小女孩的幻觉描写中, 读者能感到她痛苦的心灵和对幸福生活充满美好向往的特定心理;同时, 又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和黑暗。

二、间接描写

以上是直接心理描写的方法。除了直接心理描写外我们还可以从侧面、多角度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 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 栩栩如生。举例来看:

1、神态暗示

神态是肖像描写的一方面, 神态的变化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有很大的暗示作用, 在作品《孔乙己》中, 当别人说孔乙己偷了书, 挨了打时,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额上青筋条条绽出”。孔乙己可是一个读书人啊, 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于是孔乙己面部表情的描写, 就表现了他极度紧张的心境。当别人问孔乙己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 他“脸上笼了一层灰”。这一面部描写, 又正显示了他颓废而痛苦的心灵。

2、语言暗示

如: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中, 陆文婷准备为焦副部长作手术以摘除白内障时, 部长夫人秦波却礼貌地进行阻拦说:“陆大夫, 你先坐, 坐嘛, 不要急。”她又接连问:“陆大夫, 你在医院工作几年了?”“你身体好像不大好?陆大夫!”“陆大夫, 对白内障手术, 你有把握吗?”这些客客气气的问话, 均表露出她对陆文婷这样没有名望的医生的完全不信任的心理。

3、行动暗示

在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中, 索科洛夫在收养了凡尼亚后一夜醒了三四次, 看着睡在身边的孩子, 他“悄悄地坐起来, 划亮一根火柴, 瞧瞧他的模样”, “一会儿摸摸小孩的身体, 一会儿闻闻小孩的头发”, 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全都暗示了索科洛夫的激动、兴奋与爱怜。这样的动作描写比再多的内心独白的感染力都要强烈得多, 简直达到了催人泪下的效果。

4、环境烘托

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 由于叔叔并没有发迹而使得母亲大为不满, 因为我给了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而破口大骂, 此时我眼中的哲尔赛岛之旅已不是先前的渴望和梦想, 而是此时此刻“在我们面前,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底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失望、沮丧的心情, 与上船时的愉快心情形成对比。从而把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暴露无遗。

5、感觉暗示

在文学作品中只要抓住了人物瞬间的感受, 任何一种感觉的描写都可以起到体现人物心理状况的作用。

比如, 高尔基的《母亲》中“母亲”看到的火车站肮脏的三等候车室里的景象是如此细致, 听到的玻璃震动的声音是这么刺耳, 闻到的烟叶和咸鱼的臭味是那么刺鼻, 这里调动了视觉、听觉和嗅觉等多种感官来表现“母亲”的紧张的心情。《祝福》中祥林嫂最终不能得到救赎在四婶面前“炮烙似的缩手”, 这是通过肤觉表现她精神上受的巨大打击, 内心的震荡。《一个人的遭遇》中索科洛夫心“震荡得厉害”“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 这是通过机体觉 (内脏器官活动变化时的物理化学刺激) 表现他那被战争残害的心灵难以复原的状况。

综上, 心理描写对人物刻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从多个角度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才能把人物刻画得更加鲜活、丰满。

参考文献

[1]刘锡庆.写作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1]刘锡庆.写作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人物的心理描写 篇2

二、心里想过的居然也从她嘴里说过

三、晚上睡觉玩手机一不小心手机掉下来砸到脸的可爱孩纸在哪里?

四、何必赠我一朵枯萎的花,如果爱我不是你心里话.

五、再怎么熟悉的人,分开久后也会逐渐疏远和淡忘掉…

六、你以为我的心是不锈钢而且防水吗

七、在我拥抱你的时候,给你两个选择、要么抱紧我,要么推开我

八、我愿陪你一生一世 却得不到你父母的肯定 哭着放手

九、让你病的人,给不了你药; 给你药的人,舍不得你病

十、用感情生活的人,生命是悲剧;用思想生活的人,生命是喜剧。

十一、爱不代表一切,再真心也会被拒绝.

十二、一味的付出,到最后换来的却是撕心裂肺。

十三、我可能真的很差劲爱告别又爱反悔

十四、不开心,不是生活出了问题,而是你的生活方式出了问题

十五、我不矫揉造作蛇蝎心肠怎么配得上你举世无双风流倜傥.

十六、女人如衣服,但姐是你穿不出来的气质。

十七、凋谢是真实的 盛开只是一种过去

十八、杨子涵我喜欢你!只不,久见人心。为他火一次好吗

十九、原来我们要找的都只是失去前那一刻的珣烂。

二十、每一种创伤,都是另一种成熟。

二十一、伤口不深不知痛,感情不毁不知冷。

人物心理描写五法 篇3

一、内心独白法。

内心独白就是直接描写人物是怎么想的,这种写法最容易,也最清楚刻画人物的心理情况。这种写法常用于第一人称的写人文章。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心看着我的战友活活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问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这段心里独白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处在当时的特殊环境里,心里发展变化的复杂过程,既表现了作者对邱少云的担心和焦急,又衬托了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英.勇牺牲的高大形象。

二、直接描述法。

就是直接描述人物对事物的感受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動。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

“他想: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部埋在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T整的隶书。”

从这段文字中,会体会到司马迁几次想终了此残生时的痛苦和绝望心情。

三、表情描摹法。

表情描摹法就是可利用人物脸上的表情、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白杨》一课的最后一段:

“爸一手搂着这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前面,在一颗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颗小数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作者通过爸爸脸上的表情变化,成功地刻画出了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实现他的愿望的喜悦心里。

四、景物衬托法。

景物衬托就是由人物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景物衬托同样会生动的表达人物的感情,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

“说走就走。小丽挎个篮子蹦蹦跳跳地在前面引路,不多时就来到了草塘边上。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的光,绿的发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现绿色,再远的呈现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这段景物描写既写出了草塘生机勃勃,又写出了作者看到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时高兴的心情。

五、动作暗示法。

这种方法就是用一种不自觉地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掌声》一课中的第二自然段:

“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上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掉过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

这段话中英子把头低下去了,这一动作恰恰反映了英子内心的紧张、自卑和痛苦心里。

人物心理描写方法例析 篇4

一、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言为心声”, 语言最能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关汉卿的《窦娥冤》, 通过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 写出了窦娥怕婆婆看见她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而伤心, 表明她内心处处为别人着想, 即使即将受刑, 考虑的还是婆婆的感受, 充分表现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纯洁善良的人, 却被昏官污吏屈打成招, 最后被处决, 更加重了悲剧的效果。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从而收到更加震撼人心的作用。再如, 老舍《茶馆》中通过人物的个性化对话, 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第二幕中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巧遇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 他们各自的语言充分表现了各人的心理:松二爷胆小怕事, 一见特务就鞠躬请安。常四爷正直善良、敢作敢为, 富有正义感, 即使面对曾经抓过他并让他入狱的特务仍不甘示弱, 在他的身上充分表现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的反抗精神。确实是“小茶馆, 大社会”。

二、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孙犁的名篇《荷花淀》中, 水生对水生嫂说, 为了配合斗争形势, 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 他是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水生嫂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低着头”表现了水生嫂的心理, 她是一个传统的, 很贤惠的农村妇女, 她对丈夫是很顺从的, 但出于对丈夫的担心和牵挂, 又有一丝的嗔怪, 表明了她识大体, 明大义的性格, 水生嘱咐他“不要叫敌人、汉奸抓活的, 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流着泪”并不表现水生嫂的懦弱, 恰恰表现了她对丈夫的忠贞, 这正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的一种美德。

三、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莫泊桑的《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前坐下来吃晚饭的时候……“她就梦想到那些精美的晚餐, 亮晶晶的银器;梦想到那些挂在墙上的壁衣, 上面绣着古装人物, 仙境般的园林、奇异的禽鸟;梦想到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梦想到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者松鸡翅膀, 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 被人艳羡, 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 而置身于上流社会, 成为生活优裕, 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 而正是这种虚荣心导致了她后来生活的不幸, 也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玩物, 金钱至上的观点。

四、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萨姆沙的一段内心独白:“啊, 天哪, ”他想“我挑上了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长年累月到处奔波, 在外面跑买卖比坐办公室做生意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 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 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 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 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 永远不会变成知已朋友。让这一切都见鬼去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工作辛苦, 饮食低劣, 友情淡薄, 心里烦恼是造成他的心理压力的原因, 也是他变成甲虫的一部分原因。表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善良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

五、由作者或作品中的“我”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

《琐忆》中作者说:“听着鲁迅先生的谈话, 昏沉沉的头脑清醒过来, 我又觉得精神百倍了。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 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说话时态度镇静, 亲切而又从容, 使听的人心情舒畅, 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如坐春风’……真的, 站在鲁迅先生面前, 我有好几次都想呼喊, 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在这里, 表现了鲁迅在作者心目中的光辉形象以及他的伟大思想给予“我”的深刻教育、巨大感召和鼓舞, 他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什么叫“正义”和“真理”, 教我懂得如何去热爱“生活”, 热爱“正义”和“真理”。而这一切, 都是在看似平凡的交往中发生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永久的怀念和深深的崇敬。

六、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中, “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用“好”赞美雨, 一定会唤起对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 把雨拟人化, 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 正需要雨的滋润, 雨就下起来了, 你看它多么好。而且这雨伴随着和风细细下个通宵, 诗人想象明天会是一个花的海洋。诗人喜爱这样的“好雨”, 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 但“‘喜’意都从罅隙里迸透” (浦起龙《读杜心解》) 。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表现作者内心的欣喜。

人物心理描写的句子 篇5

2、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

3、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他那边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

4、突然,门帘一掀,小妹像吃了喜鹊蛋似的闯了起来,张着没有门牙的小嘴格格笑着。

5、我喜欢找一条漂亮的马路,然后在上面气定神闲地走,走过斑斑树阴的时候我象是走过了心中明明灭灭的悲喜。从蛹破茧而出的瞬间,是撕掉一层皮的痛苦彻心彻肺很多蝴蝶都是在破茧而出的那一刻被痛得死掉了。

6、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出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地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袋像过电影一样过着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可是,我还是让她失望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妈妈,你不要生气!

7、我无法平息自己,只有一阵阵徘徊不定的脚步,涌动出我难以平静的情绪里快要胀满的一团团热热的气流。

8、我小声吟唱着,害怕一不注意就走调了。我的两脚微曲,不敢绷直,只要一崩直就会不停地发抖,整个身体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没有力气来支撑。

9、爸妈又吵架了,吵得我心烦意乱的,我独自在楼上,我该怎么办呢,我悲伤地哭泣着。

10、我感到自己的眼睛似乎在向外冒水,要不是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我真会狠狠扇她一记耳光。

11、躲在某一时间,想念一段时光的掌纹;躲在某一地点,想念一个站在来路也站在去路的,让我牵挂的人。

12、一看到这个可恶的家伙,她的心里就像吞下了一爪蚂蟥似的。

13、牙齿咬得“格格”作响,眼里闪着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好似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14、心不知道为什么跳动个不停,越跳越快,越跳越快,就像节奏越来越快的鼓点,时而大声,时而节奏不一。

15、我说过,不会痛苦很久!只是这痛苦只比很久短一点,比我想象的长一点而已。毕竟自己曾如此为你着迷!!

16、风吹起如花般破碎的流年,而你的笑容摇晃摇晃,成为我命途中最美的点缀,看天,看雪,看季节深深的暗影。

17、我心中有一股气总消不了,是一种怨恨,又是厌恶。

18、我感觉自己的心像要跳出来一般,徘徊流浪却找不到出口,只知道自己将面临着一项艰巨却又不得不为的重担,心突然间好累……

19、我一听,一蹦三尺高,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地举着喜报欢呼起来:“噢,噢,我得喜报了!”

20、听见爸爸终于同意了,来喜把柳叶往嘴里一含,学几声黄莺叫,又学几声画眉声,拎着崭新的书包飞跑起来。

21、想起来心里都有一点害怕,几百个人的眼睛都盯着自己,也不知道当时的我有多么好笑。合唱比赛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巨大的考验,考验我的胆量,我的勇气。

22、望着满地的碎瓶胆片,我紧张得张开了嘴巴,呆呆地立在那儿,心里忐忑不安,万一爸爸回来发现了,准会狠狠批评我的。

23、我一接到录取通知书,像庄稼人久旱逢雨,又像渔人雾海中望见灯塔,心里那股子乐劲哟,真不知该怎么形容了!

24、不过,当我们决定了孤独地上路,一切的诅咒一切的背叛都丢在身后,我们可以倔强地微笑,难过地哭泣,可是依然把脚步继续铿锵。

25、他不觉得悲,但心中又不知是什么滋味,然而他忽而明白了:他现在心里早就麻木了!他嚼着口中的菜,却觉得那菜似是泥做的,但要真是泥做的,也应该有些泥滋味吧。

26、心里十分紧张,很担心爸爸回来骂我,一听到门外的脚步声,我就感到害怕,真希望我能逃过这一劫。

肖像描写揭示人物的灵魂 篇6

关键词:肖像描写;揭示;灵魂

《祝福》中,鲁迅先生始终注意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以显示出她的性格特点。她初到鲁家时,写她“顺着眼”,表现出她安分善良的性格;第二次到鲁家时,她虽然还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一连串的不幸给她造成的。和柳妈谈话的第二天,她“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可见阎罗故事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到她捐完门槛回来时,“眼光也分外有神”,表现出她好不容易才解除了一年来的恐怖,赎掉了到阴间还要受罚的“罪过”时兴奋和愉快的心情。而在冬至祭祖时四婶仍然不许她动祭器的第二天,她“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可见这次给她打击之深。

到了河边和“我”相遇时,她已经被折磨成“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了,刻画出她历尽人生苦难而临近死亡边缘时的可怕形象。但跟着在她向“我”问灵魂有无的问题时,“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而且“她的眼盯着我”不住地追问,表现了她渴望解答的心情,而这正是她在临死前的挣扎。祥林嫂几年来以乞讨为生,忍饥挨饿,连生存的最后权利都快要丧失殆尽了,她那饱经沧桑的心灵,在封建礼教的残酷摧残下,早已对人世不再抱有丝毫的希望,也激不起一丝一毫的涟漪,麻木绝望得连痛苦也感觉不到了,甚至连生死都无所谓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悲乎,祥林嫂精神上的极度麻木使得她如同一个行尸走肉般地苟活于世,在人们眼中,她已经不再是一个“人”了,而仅仅是一个卑微地存在的“物”,这是何等的不幸啊!

分散地看,这些描写眼睛的传神之笔,准确地表现了祥林嫂在各个时期的精神状态;合起来看,它们记录了祥林嫂一生中每况愈下的苦难历程,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旧社会的罪恶。

《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描写“丹唇未启笑先闻”,直接点出其大大咧咧、张张扬扬、泼辣大胆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与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正相吻合。这也正是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典型形象的表现。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三角”“吊梢”在相法上的解释是:“三角”“吊梢”是狡黠、狠毒、性巧、通变、邪淫之相。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出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读者不难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渗透人物性格于肖像描写之中,巧妙传达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后文王熙凤迎合贾母,哭笑自如,善于逢场作戏,不也正好吻合。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金丝、银边、美玉、珍珠,一身的珠光宝气,妖艳凌人,显示出其俗气、贪婪,从侧面反应了她内心的空虚。

“粉面含春威不露”“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就是王熙凤性格的典型写照,表明了她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对上阿谀奉承,因此深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这种性格特点通过肖像描写贯穿了整部红楼梦。

不仅在《红楼梦》里是这样,在其他作品里的肖像描写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譬如,关于吝啬鬼葛朗台的肖像描写:身高五尺,臃肿,横阔,腿肚子的圆周有一尺,多节的膝盖骨,宽大的肩膀;脸是圆的,呜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笔直,嘴唇没有一点曲线,牙齿雪白;冷静的眼睛好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谓的蛇眼,脑门上布满皱纹,一块一块隆起的肉颇有些奥妙;青年人不知道轻重,背后开葛朗台先生的玩笑,把他黄黄而灰白的头发叫做金子里搀白银。这个肖像描写给人的印象是此人身高、肩宽、脸圆、牙白。这一系列的描绘不正是刻画了一个吝啬、自私的形象吗?

再如周而复笔下的白求恩:身材魁梧而硕壮,面孔却有点清瘦,颧骨微高,浓眉下面深藏着一对炯灼的眼睛,那里面包含着无边的慈爱;宽大的嘴角上,浮着意味深长的微笑;他的头发和嘴上翘起的短髭,都已经灰白了;他已是快五十的人,但精神矍铄,像一个活泼健壮的青年。这个肖像描写更加明显地表明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健壮,活泼,慈爱”等词汇已经充分地展示出了一个和善、友爱的人物形象。

总之,人物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一样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灵魂服务的。肖像描写与人物性格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必须巧妙地传达人物的性格特点,不是为外形而写外形,一定是为性格而写外形的。正如俄国作家果戈里所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金钥匙。”在阅读肖像描写时一定不能丢了这把钥匙。

人物的心理描写 篇7

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中的结尾部分, 正当每个人的炽烈的爱国热情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 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内心的时候, 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 令人心碎的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老师此刻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 他“脸色惨白”, 到嘴边上的话却哽住:“我的朋友们啊, 我—我—”, 接着, 他“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了“法兰西万岁”这振奋人心而又含义深刻的几个大字。这些细腻、生动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 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 表达了韩麦尔老师强烈的心声:对祖国无限的热爱, 对敌人无比的憎恨。

二、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

如鲁迅的《社戏》一文, 当外祖母和母亲终于同意“我”去看社戏后, “我”的心情极“轻松”, 身体也极“舒展”, 这时, 连月夜景物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还有几点火, 料想便是戏台, 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作者寓情于景, 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描写夜航时观赏到的景物, 使得景物富有立体感, 很贴切地烘托出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三、通过细节来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莫怀威的《散步》中, 当祖孙三代走到岔路口,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 “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当“我”做出了“走大路”的决定的时刻, 母亲突然“摸了摸孙儿的小脑瓜”, 改变了主意, 决定就按照孙儿的要求走小路。这里的细节描写, 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一位慈爱的奶奶对孙儿的疼爱、对孙儿的理解的心理。因为她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金色的菜花, 整齐的桑树和那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 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 满足孙儿的心愿。

四、通过作品中的“我”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心理

如牛汉的诗作《华南虎》的结尾这样写道:“我终于明白……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作者用诗的语言吟出的内心独白, 是诗人心灵的呐喊, 是“我”的屈辱灵魂的觉醒, 是“我”对华南虎不屈灵魂的膜拜, 表现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

五、通过梦境、幻觉间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

梦幻是人物内心的一种特殊方式, 是思想意识的一种变形图画。文学中的梦境是人物心理的间接或曲折的反映, 它委婉地透露着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反映着人物的命运、际遇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中写道:“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通过梦幻表达了自己盼望收复北方失地的急切心情, 抒发了伟大的爱国壮志。再如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的结尾, “我”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蜜蜂, 作者借助梦境表现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人物的心理描写 篇8

一、心理剖析

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进行直接分析和评价。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此时此刻所思所想加以揭示,不仅便于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桃花心木》

在《桃花心木》一文中,作者看到种树人奇怪的做法后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片段,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另一方面,从侧面突出了“不确定”对于树的成长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了种树人的良苦用心,从而揭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二、内心独白

内心独白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中自我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是通过人物的自我表述来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物性格。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 “这就是我们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一夜的工作》

这是作者何其芳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亲眼看到了周总理的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后难以抑制的激情的真实反映。这段内心独白在满怀激情地赞颂了周总理崇高品质的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三、梦境幻觉

梦境幻觉是人物思想意识的变形,它曲折的透露出人物对往事的深情眷恋,对现状的深沉思考,对未来的热切期盼。通过现实与梦境幻觉的对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了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凡卡》

通过梦境的描写,把凡卡渴望爷爷早日接到他的信,尽快结束这悲惨的学徒生活,回到亲人身边的心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暗示了他愿望的破灭,表现了沙皇统制下的俄国社会穷苦儿童的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而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安徒生通过让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产生的幻象的描写,来刻画了小女孩天真,对温饱渴求心理,表现力现实社会充满了寒冷、饥饿、痛苦和孤独。

四、环境衬托

环境衬托就是通过环境描写来展现生动的画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反映人物的性质品质,深化作品主题。它包括自然环境的描写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在写第一个字母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凡卡》

契诃夫用一句话交代了凡卡是在阴森恐怖的环境下给爷爷写信。表现了当时凡卡紧张的心情,也为下文老板拿楦头毒打凡卡埋下了伏笔,暗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五、神态描写

神态是人们心理活动的直接反映,并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物或喜悦,或悲伤,或激动,或恐惧都会一览无遗地再现在面部表情上。它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应人物品质。

“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唯一的听众》

作者正是从老人的神态的描写中表现了老人对“我”的关心鼓励、对“我”琴技进步的欣慰,以及老人对“我”更高的期望。课文三次通过这样的神态描写使老人的形象具有立体感,生动鲜明,令人难以忘怀。突出了老人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六、动作语言

人的动作语言总是受心理活动的支配,能揭示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的内心世界。言行描写见个性,是心理描写的又一表现形式。

人物的心理描写 篇9

为什么同一个人会带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呢?如果让你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图二中的李逵形象。你会怎么描写呢?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对李逵是这样描写的。

“黑熊般的一身粗肉,铁牛似的遍体顽皮。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

我们将李逵的外貌和特点及神韵分解开来,填在下面这张表格中:

“狰狞好似狻猊,天蓬恶煞下云梯。”“狻猊”是上古神兽,施耐庵之所以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李逵比作狻猊,就是为了突出他的神韵——凶恶、蛮横、莽撞、直率。

我们在作文中也可以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人物神韵,人物的神韵和特点确定后,就可以动手写了。怎么写?很简单,连点成段!把已经确定的神韵和特点通过总分总、分总或者总分的结构连成一个完整的语段。表格二,就是对一个素雅的女教师进行的描写。

表格二的填写,主要是帮助我们根据一个人的神韵去挖掘人物的外貌特点。如“素”“雅”就可以从简单的发型、朴素的衣着以及雅致的喜好等方面去挖掘,就如同先确定了做一道什么样的菜,再去买做这道菜的材料,这样下笔就会更容易。

油画《父亲》以淳朴、沧桑、艰辛的人物形象而著名,根据表格三,来对画中的父亲进行外貌描写。

连点成段,并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父亲的形象就用文字再现出来了:

一张古铜色的老脸上,布满了一条条被岁月刻下的皱纹。在这张刻满沧桑的面孔上,微笑显得那么勉强和无助。他那干枯得如同松树皮一般的手啊,曾为我们创造了多少的粮食啊!

人物描写的基本技巧 篇10

关键词:中高考作文,人物形象,描写方法

每年各省市的中高考作文中, 都会发现不少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的优秀作文。要使塑造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就需要熟练地掌握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肖像描写

果戈理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我们认识一个人, 首先见到的是他的外貌、服饰、身材、姿态等, 这就要用到肖像描写。认清一个人的外貌特征, 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如鲁迅先生《祝福》中的一段:

况且, 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 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 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 走出来, 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 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 改变之大, 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 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 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 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当“我”五年之后回到鲁镇再次见到祥林嫂时, 她已经被折磨成精神失常的木偶了:“全白”的头发, “瘦削不堪, 黄中带黑”的面容,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 那“间或一轮”的眼珠……一个原本温顺善良、敦厚朴实、手脚麻利、身体健壮的劳动妇女, 经历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得伤寒病去世, 爱子阿毛被狼吃掉的一连串打击, 再加上鲁镇人麻木不仁的表情, 鄙夷不屑的议论, 尖酸刻薄的耻笑, 被逼上了绝境。通过肖像描写, 一个备受封建制度戕害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就站在了读者的面前。

二、语言描写

古人说:“言, 心声也。”也有人说:“语言是披着思想外衣的。”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会说出不同的话, 听者能从中分析说话人的性格和想法。如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一段话:

得啦, 孩子, 你给了我生路, 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 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我祝福你!你是一个贤德的姑娘, 孝顺爸爸的姑娘。你现在爱做什么都可以。

葛朗台没有亲情观念, 无论是对结发妻子, 还是对亲生女儿。他花言巧语、装疯卖傻地诱骗女儿欧也妮同意放弃对母亲的遗产继承权后, 热烈地拥抱她, 使她几乎喘不过气来。葛朗台用商业用语把他对父女关系的理解表达得十分清楚:“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它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共产党宣言》中的那句名言:“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把这种关系变成了单纯的金钱关系。”葛朗台的语言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成为活灵活现的“这一个”。

三、行动描写

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人物的性格特点, 往往不知不觉地表现在他的行动之中。行动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一段: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现实生活中, 当我们看到一个大男人的动作如此的笨拙, 肯定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可是读到此处, 我们却笑不起来, 而是陪着作者流出了眼泪。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 作者的父亲手攀, 脚缩, 身倾, 用尽了全身力气, 好不容易才爬上月台, 在大庭广众之下, 丢掉了作为父亲的架子, 可见儿子在他的心中的位置有多高, 父亲的形象登时变得高大起来。

四、心理描写

雨果说:“唯有人的心灵才是起初的。严格说来, 相貌不过是一种面具, 真正的人在人的内部。”常言说“知人知面不知心”, 心理描写也是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手段之一。以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为例:

陈奂生出了大价钱, 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 心里也有点忿忿然。本想一走了之, 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 就又回过来。

推开房间, 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 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 愤愤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 大摇大摆走了进去, 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 坐瘪了不关我事, 出了五块钱呢。”

……

这陈奂生确是个向前看的人, 认准了自然就干, 但刚才出了汗, 吃了东西, 脸上嘴上, 都不惬意, 想找块毛巾洗脸, 却没有。心一横, 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 然后衣服也不脱, 就盖上被头困了, 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 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 也不值!

陈奂生付了五元房钱, 进入宾馆的房间以后便不再脱鞋, 还故意往沙发上使劲坐了三次, 接着用提花枕巾干擦了一阵脸, 衣服也不脱就钻进被窝, 这一系列动作纯粹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在作祟, 生动地表现出一个小生产者的狭隘、自私等性格特征。

五、细节描写

法国印象派画家塞尚说:“天堂就在细节之中。”细节描写, 能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跃然纸上,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一段: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 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 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 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 他的肉瘤也最后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 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 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 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弥留之际的葛朗台居然想把镀金的十字架据为己有, 这样的细节描写太传神了。葛朗台毕生爱财如命, 一切最神圣的东西, 在他这里都散发着令人窒息的铜臭味, 金钱就是他的上帝, 对这个至死不变的守财奴的举动, 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又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六、环境描写

教育家罗伯特·欧文有句名言:“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语言、宗教、修养、习惯、意识形态和行为性质。”红尘中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俄国文学家果戈理的《死灵魂》中的一段:

桌子上面, 竟搁着破了的椅子, 旁边是一口停摆的钟, 蜘蛛已经在这里结了网。也有靠着墙壁的架子, 摆着旧银器和种种中国的瓷瓶。写字桌原是嵌镶罗钿的, 但罗钿处处脱落了, 只剩下填着干胶的空洞, 乱放着各样斑驳陆离的什物:一堆写过字的纸片, 上面压一个卵形把手的已经发绿的大理石的镇纸, 一本红边的猪皮书面的旧书, 一个不过胡桃大小的挤过汁的干柠檬, 一段椅子的破靠手, 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 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 一小块封信蜡, 一片不知道从哪里拾来的破布, 两支鹅毛笔, 沾过墨水, 却已经干透了, 好像生着痨病, 一把发黄的牙刷, 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 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齿的, 诸如此类。

泼留希金的室内物品的摆设是如此的零乱, 如此的肮脏。这一大段描写暗示了主人的慵懒、肮脏、浅薄和贪得无厌。活在世上的泼留希金也正像浮在酒杯里的苍蝇, 停了摆的时钟, 失掉了光彩的家具一样, 精神颓废, 生命枯竭, 灵魂已死。环境描写对突出主人公的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 需要根据主题的需要, 灵活地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可使我们刻画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参考文献

人物的心理描写 篇11

寂寞中的叩门声

冯骥才

唐先生坐在那张高背的皮椅子上,抽着烟斗。他显得疲惫不堪,软弱无力,身子坐得那么低,好像要陷进椅子里似的。

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还是那个曾请他刻烟斗的艺术处处长定的。那位处长本来挺喜欢他的画,但为了迎合上边某种荒谬的理论,为了自己在权力的台阶上再登一级,亲手搞掉他。

这时,他听到有人轻轻叩门。已经许久没听过这声音了。他撂下烟斗,趿拉着鞋去开门。

打开门,他不禁惊奇地扬起眉毛。原来一个人抱着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因花枝太长,抱花盆的人努力耸着肩,把花盆抱得高高的,遮住他的脸,但枝梢还是一直拖到地上。

啊,是老花农——老范!不用说,肯定是他来了。他总是在这种时候出现;而在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他却悄悄避开了,并且总是不声不响地用一片真心诚意对待自己。唐先生感到一阵浓郁的花香,混着一股淳厚的人情扑在身上,心中有种说不出的乱糟糟的感触。嘴里忙乱地说:①“老范,老范,快请进,请进……好,好,就放在地上吧!这花儿开得多好!好大的一盆,重极了吧!”

来人把花儿放在地上,直起腰。他看了不由得一怔,来人竟不是老范,他不认得。是一个中等个子的青年人,穿件黑布夹祅,装束和气质都像个农民。手挺大,宽下巴,一双吊着的小眼睛,皮肤黑而粗糙,鞋帮上沾着黄土。

“你?”

“俺是您认得的那老范的儿子。”

唐先生听了,忽觉得他脸上某些地方确实挺像老范。忙请他坐,并给他斟了杯热茶。“你爹还好吧!这两天,我还正想去看他呢!”唐先生这话真切不假,毫无客套的意思。

不料这青年说:“俺爹今年夏天叫雨淋着,得了肺炎,过世了。”他的声音低沉,但好像事情已过了多日,没有显得强烈的悲痛与难过。

“什么?他?!”唐先生怔住了。

“俺爹病在炕上时,总对俺念叨说,唐先生最爱瞧凤尾菊。这盆是他特意给您栽的。他嘱咐俺说,开花时,他要是不在了,叫俺无论如何也得把花儿给您送来。”

唐先生听呆了。他想不到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事,一个对于他无足轻重的人,竟是真正尊重他,真心相待于他的人……他心里一阵凄然,不知该说些什么话。②他下意识地习惯地从茶几上拿起烟斗,可是划火柴时,手颤抖着,怎么也划不着。那青年一见到烟斗,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说:“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刻的烟斗吗?您曾经送给过他一只烟斗吧!他临终时对俺说:‘你记着,俺走的时候,身上的衣服穿得像样不像样都不要紧,千万别忘了把唐先生那只烟斗给俺插在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其实他都听见了。

那青年又说了一遍。他的脑袋嗡嗡响,却一个字儿也没听见。

③直到现在,唐先生的耳边还常常响着那傻里傻气的“美,美呀”的苍哑的赞叹声。他后悔,当初老花农向他要烟斗时,他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他……

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情感?

解析 ①首先要读懂小说,一定要能梳理小说的情节,从整体上理解小说的结构。因为片段离不开整体。②然后要理解所给的片段,分清是哪类描写,哪些描写,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③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④要设身处地地替小说中的人物想想,要做好对小说人物内心的具体分析工作。⑤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情感的丰富性。因为命题者的“题材”都是包含人物复杂内心的“这一点”。

答案 ①表现了唐先生在极度寂寞中,他认为是“老范”到来的高兴之情,为老范质朴淳厚的人性而激动,也表现了他对“老范”的关切和感谢之情。

②他为一个在自己身处逆境中如此尊重自己、关心自己的高尚灵魂而惊奇、激动;为自己平日里对老范知之甚少,愧对老范而伤感。

③写出了画家直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理解他、懂他的是这个追求艺术的老花农的心理。

描写人物外貌和神态的方法 篇12

一、描写人物外貌、神态的方法分析

在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用精炼、简单的文字对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也可以运用较为生动的语言,将人物的面型、着装等进行诠释。神态描写,则是通过对人物的表情、身体姿势等方面的描述,使得文章所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外貌描写的作用旨在对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当时的环境等进行交代,其常用的写作方法包括白描法、漫画式描写法等。而在对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的过程中,需要作者运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对人物在当下环境中面部表情变化、身体姿势的变化进行描述。

然而两者所不同的是,在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的过程中,其外貌是已设定完成的,是人物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经历以及习惯等对其产生影响的结果,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先天因素。例如在文章《孔乙己》中,鲁迅对孔乙己的形象有着这样几个描述,即“花白的胡子”、“破夹袄”等,通过短短数语,就将孔乙己的外貌进行了描述,并能够使得读者通过其外貌,了解到当时其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的艰苦。

而对人物神态的描写,则注重在特定的时刻,人物思想感情以及脸部表情的变化。一般而言,人物神态的描写往往是通过人物感官等进行表现,其中包括人物心理的变化,尤其是对其瞬间心理活动的刻画。这就像在电视剧拍摄的过程中,将镜头进行拉近,对人物的表情变化进行完美的诠释,从而使得观众的内心产生共鸣。

二、描写人物外貌、神态方法的运用分析

在教授学生对人物外貌、神态的写作方式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其一为积累阶段,其二为教学阶段。

1.积累阶段。第一,对描写人物的优秀作品进行鉴赏。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是对表现手法进行学习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文章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描述技巧等进行概括。随着学生对优秀文章阅读数量的增加,在其思维中将会产生较好的人物描写模式。而当这种模式在学生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之后,则在其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就会将其转化为自身的写作模式以及写作目标,从而为学生熟练运用描写人物外貌、神态的方法奠定基础。

第二,在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其中的写作技巧进行总结。然而在对人物外貌、神态的描写方法进行获取之后,只有通过同学之间深入讨论之后,才能使得学生将其融入到自身的写作思想当中。在实际写作期间,学生应在该种思维的指引之下进行创作。

2. 教学阶段 。在对描写 人物外貌、神态的方法进行运用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重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学生实际写作的过程中,对人物刻画期间,学生通常运用白话描述的情况较为普遍,而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现象较为少见。因而其文章在完成之后,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其人物特点鲜明程度较差。所以,在描写人物外貌、神态的方法运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着重强调突出人物的个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第二,一般而言,初中学生的阅历相对较为贫瘠,写作时间相对较短,因而在文章中对人物进行刻画的过程中,其语言组织、词藻运用的情况相对较 差 , 使得文章 平淡无奇 。“文似看山不喜平”,因而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应尽量采用生活中观察到的较为鲜明的形象进行。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加大对身边人物的观察力度,进而在文章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对该类特征进行修改、补充,最终使得文章中的人物活灵活现。

上一篇:PON技术应用下一篇: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