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师专业成长

2024-12-08

初中教师专业成长(精选12篇)

初中教师专业成长 篇1

语文教师作为教师职业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对象与教学方式的特殊性使得语文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换任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如何在改革中随流而上, 成为一个创造性的反思性实践者和行动研究者, 更好地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呢?笔者就近几年来对初中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和实践研究经验, 谈谈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

一、有境界自成高格———专业发展要靠信念支撑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一句话叫“有境界自成高格”———专业信念是专业发展的动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有职业认同感, 再提升到责任感, 最后提升到幸福感, 专业成长才能走到一定高度。要把做最好的自己作为自己发展的终极目标。

教师, 特别是语文教师对社会就应该有所担当, 教育事业是一曲爱心赞歌, 是需要付出的。教师也是为千百万人谋福利的职业。在中国的语言环境中, 教师被喻为蜡炬, 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教师是春蚕, “到死丝方尽”。蜡炬也好, 春蚕也好, 其核心就是奉献。一个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一种甘于奉献的信念, 才能言说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二、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专业发展需要内力驱动

陆游《示子遹》中有一句诗是“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初中语文教师要有追求专业成长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教语文的教师, 如果仅仅着眼于语文, 就教不好语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初期, 追求提高学生的成绩, 着眼点在“教”字上, 关注自己的教学;发展期, 追求教学生学会学习, 着眼点在“学”字上, 关注学生的学习;升华期, 追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着眼点在“人”字上, 关注人的发展。

真正的职业自觉是“教学生三年, 为学生想三十年, 为国家民族想三百年。”语文教师最容易置身于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指导, 职业生涯的指导以及成功人生的指导。这些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专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

古语就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职业规划是专业发展的保证, 初中语文教育背景的变化, 给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 中学语文教师要从理念素养上、能力上有个全面的更新, 要从传统经验型教师, 成长为具有语文教学科学意识和科研能力的现代教育研究型的语文教师, 这就必须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整体的规划, 笔者认为重庆名师谭小林所阐释的“三三模式:着眼三要素:夯实底子、找对路子、找准口子。扮演好三角色:学习者、实践者、研究者。步入三级阶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课题研究。”值得借鉴。

1.着眼三要素。

《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 要努力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底子。老师们可以通过培训、学习、进修、座谈、参观等多种多样的方式,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把自觉读书、备课思考、务实科研定为立足点, 夯实自己的专业底子。作为语文教师, 要选对发展路子: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 能力培养, 更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 有事业意识, 在教学中找准切入点, 轻松简单的教语文。

2.扮演三角色。

教师要努力集学习者、实践者、研究者于一身。语文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表率。要从“已有的知识经验”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其次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 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 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同时, 通过实施新课程改革, 检查存在的不足, 吸取别人的长处, 接受他人的意见, 从而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 实践新的教学教法, 使自己变得更成熟, 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 使教学过程更优化,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步入三级阶梯。

“行动研究”是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 以学校教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的研究方法。语文教师可以从上课着手行动起来。“叙事研究”是教师成长非常重要的途径, 它对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活动以及教育对象都有重要的意义。“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个人成长。特别是小课题的研究可以使教师积累较多的做法和经验, 既丰富和推进了研究, 又丰富和提高了自己。

四、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专业发展要有创新精神

《礼记·大学》中有一句话叫“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寻求专业发展, 一定要勇于探索、善于创新, 不断超越自己。要树立一种教育理论:语文教学是追求以学生智慧人格发展为本位的母语教育。语文教师的创新发展要着力三个核心要素: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和培养习惯。

创新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善于连接两条学习通道:课内和课外。课内以读促写, 例如晨诵、午读, 课外以写促读, 例如暮省。创新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例如很多老师热衷的课前三分钟轮流展示;开设一些语文选修课;组织各种语文活动等等。

总之, 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靠专业理想来支撑, 努力培养专业成长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科学的规划, 并自强不息的朝着规划方向前行。在前行的道路上勇于探索, 善于创新, 不断超越自己, 成为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有事业意识的“人师”。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下, 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改革中随流而上, 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实现个人的专业成长。首先, 语文教师要有甘于奉献的信念;其次, 要关注人的发展, 追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再次, 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最后, 要有创新精神。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创新精神,信念内力,规划

初中教师专业成长 篇2

本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6年,但只能说在教学上有了一点经验。由于平时事务性工作比较多,加上自身思想不重视,用于平时的学习时间太少,用于教学研究的时间也不多。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钻研不够深入,对教科研工作还要更上一层楼。

二、个人专业成长总体目标:

教师入职到成熟,一般要经历起步、发展、成熟、创造四个阶段。我目前仅处于第二个阶段——发展阶段。我力争在三年内逐渐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学者型、科研型的学生敬佩、家长满意的优秀教师。

三、个人专业成长三年规划:

通过三年的时间,力争达到对教育理想有执着追求;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高科研工作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有不错的成绩。具体从三方面进行落实:

(一)教学方面的目标:

在教学方面尽快实现思想上的转变,以新课标的理念指导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并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具体而言,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认真扎实地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乐学、会学,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并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使自己的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强化教学反思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养成随时记录教学中的感想和学生的创新片段的习惯,学会积累,学会研究。

(二)教育科研方面的目标: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学习他人尤其是名师的教学特色,使自己尽快由技能教育型向科研型转变,做一个积极主动的行动研究者。同时及时积累、提炼教学经验,力争每学期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专业学科教学论文。

(三)学习目标:

每两个月至少研读一本理论专著或经常阅读如《中学语文》、《教学月刊》等这样的教育教学期刊,并做好学习笔记。

四、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策略:

(一)保证天天阅读。

智慧来源于学识。丰富的学识底蕴,是智慧的基本源泉,是成功的基础。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不学习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就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坚持钻研教材,阅读参考书,读专业报刊杂志、学习各种文件,让学习成为一种内需。

(二)勇于课堂实践。成长靠实践去探索总结,课堂是老师实践的最好舞台,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和每学期一节的教研公开课。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三)坚持经常反思。

教学反思是“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愈教愈新。坚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逐步养成撰写教学日记的习惯。

(四)勤于动笔。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看文章、听讲座、听课过程中闪现的思维火花,如果不写下来,很快就会忘掉。勤于动笔还可以使人变得深刻,实践中的体会、感悟可能是感性的、浅层的,写文章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思考、挖掘、提升的过程。要坚持写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学随笔、教研论文等,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争取一年内至少有一篇专业文章获奖或发表。

初中教师专业成长 篇3

关键词:说题;数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60-01

浙江省温州市初中数学于今年如火如荼地开展说题活动,年轻教师积极响应,在吸收较多优秀的说题个案和相关研究后,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说题的“学习”功能,提高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

1、开展说题培训活动,促进教师自主学习

教师掌握说题的相关理论知识,是学校开展好说题活动、教师能说好题的前提条件。而目前能系统掌握说课题论知识的教师为数很少。因此,学校要先将这些知识充实到教师中。

在全体教师中进行说题专题培训,将说题的内容、程序、类型、要求与评价、说题中遵循的原则、说题教师具备的心理素质等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让教师掌握说题的基本要领,并引导教师做好说题相关理论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

开展对教学专业理论、说题理论等书籍的研读、解读活动。通过阅读、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这些观念的树立,将会为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为各类说题活动的开展创设条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2、发挥示范型说题的优势,用优秀教师的影响力带动青年教师自主学习

示范型说题是优秀教师进行说题,并将说题内容进行课堂展示,再组织评课的展示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听评教师们有针对性的学习优秀教师的长处,通过体验和感悟,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学校首先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优秀教师传经验”活动,将优秀教师参加说题比赛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给同伴们,同时开展示范性说题活动,展示优秀教师风采,聘请专家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和专家对其说题、上课的分析和评价,对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进行解读,无疑会使教师们产生一种强大的自我发展欲望。

其次,学校对教研组织的基本单位——级部组、教研组和集备组的人员安排做深入的思考,最优构建,实现强弱搭配,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实现“以点带面”。定期在组内开展小范围的示范型说题活动,青年教师从活动中体会、对比出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形成学习的动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自主和自我反思的学习。

二、充分挖掘说题的“创造”精神,提高数学教师群体的教学智慧

1、将说题作为培养青年教师基本能力的手段之一,为形成教学智慧奠定坚实基础

青年教师群体的素质和事业的成熟与国家教育的命运休戚相关,我们正在成长的学生的命运掌握在青年教师的手中。学校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以师为本”的管理策略,有效开展“说题”活动,从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入手,挖掘其潜能,调动其积极性,为形成教学智慧奠定基础,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智慧型教师。

一题一课——实行“研讨型说题”式集体备课。让青年教师采用研讨型说课方式进行主讲,详细解读题目,认真设置教学过程,有效使用科学的教学策略,预测教学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骨干教师对其说题内容加以修正或是补充,形成备课稿。教师们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可以在授课实践中进行验证,找到最合適的方法,然后在下次集备时进行讨论,确定出最优方案。这种做法,一方面实现了教师备课的精、细、实,大大缩短了新教师与熟练教师之间的差距,稳定了新教师的急躁情绪,使其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们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处理教学的有效做法可以被集备组教师分享,教师群体的教学智慧得以提高。

同题异构——优化“专题型说题”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教学的根本追求,但大多数青年教师在教学技能上还是有所欠缺。为改善这一状况学校可以组织“青年教师展示课”活动,采用“同题异构”的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高教学技能。这一活动不仅考察了青年教师“说题”的有关能力,而且综合考察了教师分析题目、处理题目、运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和教学机智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使青年教师在锻炼中成长、成熟起来。

2、利用“评价型说题”功能,完善教师多元评价体系

学校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不能仅仅放在教学成绩上,而是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注重发展性评价。建议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加入说题方面的评价,使其作为考核教师专业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改革说题评价内容和方法,以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一学期或是一学年进行一次评价型说题活动,根据说课成绩,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做一系统评价,并与原有说题成绩做对比,只要是有进步就进行表扬鼓励,以此实现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进行动态管理和发展性评价。我们认为,对说题评价的设计,应与说题内容相对应,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并注意有利于教师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形成。

初中物理新教师专业成长探究 篇4

一、新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

现在的初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被家长溺爱,只要学习好,其他的家长包办,造成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而且初中生处于生理发育阶段,思维上还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且积极关注物理学科相关的前沿科技,努力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 例如,教大气压强的概念时,我准备了不少小实验,有用注射器吸水、吸盘对拉、玻璃杯中放满水倒置、大试管套小试管等实验。 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尽管大气压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真实存在,这样学生对大气压概念印象就很深刻。

二、新教师要注重语言的修养

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得最多的是讲解法,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很重要。在讲授物理概念和规律时,语言要做到准确, 简明;在演示物理实验时,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在讲解题目时,语言要做到抑扬顿挫,突出重点;在举例说明时,语言要幽默诙谐。通过语言的艺术,保持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我常用比较法、类比法和转换法以及探究实验法,变“抽象”为“形象”。比如:在讲压力与压强时, 我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计算大象和芭蕾舞演员对地面的压强和压力,体会到压力大的压强不一定大。在教光的反射定律时, 我把光的反射与篮球在地上的反弹进行类比,学生更易理解。 有些学生认为体积和质量这两个物理量一样,我举例说同样质量的人和动物是两个不同种类不可以相等,在轻松的语言中知道了不同的物理量不好直接比较。可见,良好的语言表达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的必要条件。

三、新教师还要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注重动手实验的学科,新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 自己多动手做教科书上的实验,多动脑设计课本上没有的实验, 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 “生活即教育”,强调学生要在做中学,教师要在做中教。特别是在物理这门强调实验的学科中,物理新教师尤其要注意“做中学”。

(1)新教师在“做中学”。教学中的“做”,范围大到备课、上课,小到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一道题目。新教师对教材和学生情况都不是很了解,需要认真地备课,研究教材。对每一节要讲哪些知识点,知识点之间怎样过渡要心中有数。同时,要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题目。备课时除了认真研究教材、教参,对于课本上的实验要动手做一做,这样上课才能心中有数。在讲“探究冰熔化的特点”的实验时,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教科书上讲冰的熔点是零摄氏度,我想做实验时,冰在熔化时的温度肯定保持在零摄氏度不变。结果,学生测量时发现保持在2摄氏度左右。显然, 这个实验做得比较失败。课后我总结了一下,可能是天气温度较高的原因,还有学生在使用温度计时很难做得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碎冰充分接触对实验也有一定影响。有了这一次的教训, 以后做实验我都课前自己做一遍。只有自己做了,才知道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才能学到不少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真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一定要拘泥于教科书上的实验和实验室的器材。其实,我们生活中的不少物品经过改进可以充当实验教具。例如,讲“大气压强”新课时,我并没有运用书上的易拉罐实验引入,而是借助矿泉水瓶做了两个小实验引入新课。总之,新教师平时也要多注意观察生活,多思考,在“做中学”。

(2)新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这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在实验教学中指导学生“做中学”。例如,讲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课的前一天,我布置的作业就是一个活动:让学生晚上回家用电水壶烧开水,让学生体验生活,并观察水沸腾前后的声音和气泡的变化,学生积极性都很高。第二天做实验,由于学生已提前做了一遍实验,印象很深刻, 所以,对水沸腾的特点自己总结得很好。如果直接让学生做实验,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实验中既要注意观察温度,又要注意声音和气泡的变化,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最后只是做得热闹, 对知识却没什么印象。所以,课前学生自己动手烧水很有必要。 因此,对于学生能完成的实验,教师不妨鼓励他们课前或课后做,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物理新教师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快速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在初中物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既要向老教师学习经验,又要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以及语言的修养,此外还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己尽快成长。

初中教师专业成长 篇5

教师作为课程执行者,他们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决定学生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有必要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各种途径进行研究探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反思性教学

(一)反思性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反思性教学即“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20 世纪80年代,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下降,人们将教育视为造成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师资水平就成为美国当时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但到底如何对教师培养培训体系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师的素质呢?《国家为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提出,设置教师硕士学校课程的目的,是使师范生充分利用教学的研究成果和优秀教师积累的知识,发展其教学和管理技能,培养他们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的习惯,为专业上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种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提升自己教学专业化水平的方法在美国教师教育实践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很快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兴起,进而波及全球。

(二)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反思性教学的意义从总体上讲,就是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教师的知识构成大体可分为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及实践性知识,前三部分知识分别与其他文化人、学科专家、教育理论工作者类似,而实践性知识则是其他人所没有的。因此,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肯定,就是对教师职业独特性的肯定,而这种肯定无疑有助于增强教师的自尊和自信。其次,实践性知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建设性工具。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开发有利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更好地对教师实践予以指导;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体性、创造性和发散性特点有利于教师工作特点的充分发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从新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2、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能使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与分

易森林: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探索析,并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讲座使教师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潜意识中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与所接受的新信息之间的差异,从而使新信息不断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使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得到发展和改变。

3、反思性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经验型教师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学方法、策略、学生观等不依时

间、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经验型教师之所以产生并得到延续,是因为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经验型教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了,社会呼唤反思型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实践能够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并使之成为其习惯,这样才能促进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三)反思性教学的策略

在教学实践当中,根据反思的源起,我们可以将反思策略分为两大类: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反思主体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内省反思法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主要是指通过自己记忆,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总结、反思的方法,从而进一步使教学实践中的“灵感”内化,也使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考虑。

(2)录像反思法

录象反思法是通过录象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主体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客观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这样能更好强化自己已有的经验,改正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

档案袋反思法则是以专题的形式为反思线索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包括课堂提高的形式是否多样,课堂提问的内容是否课堂的重点、难点,对某学生的提问的形式、难度是否符合该学生的实际能力等等。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在听完某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而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并了解其他与自己不同的观念,进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是美国20 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教师培养的新形式。一般由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或学院)与大学所在学区的一所或几所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其目的是改善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鼓励教师专业发展。

(一)专业发展学校的理论基础

PDS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PDS本身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产物,所以,合作是PDS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PDS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反思性教师教育

思潮的影响。

1、反思性实践

反思性教师教育思潮以元认知心理学为其心理学基础,以批判理论为其社会学基础,以后现代主义为其哲学基础。这一思潮认为教师是实践者兼自身教学行动的研究者,具体说就是教师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与技能,而且还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反思、研究、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更广阔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处理能力。

2 、合作――PDS的核心概念

PDS是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合作的产物,所以合作是PDS的核心概念。这种合作并非一种短期行为,合作的目的也不光是信息的共享,而是带来改变,既关注过程也不忽视结果。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原则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指导原则有:原则一,教师实行的教学是为了理解的教与学。所谓理解,首先是对知识、文化的理解。对知识的理解不仅是熟悉各个知识点,更是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理解;第二,理解是指对各种不同观点的理解。原则二,把学校建成一个学习的社区或团体。学校是学习的社区或团体,意味着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习者,而且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正因为地位的平等,所以他们应相互尊重、互相信任。原则三,提供平等的教育。学校是每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对形成各民族和平相处,互相学习的社会风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则四,学习的团体是一个人人参与学习,人人都获得提高的团体。原则五,新时期的教师应该能够进行教学研究,成为研究型教师或反思型教师。原则六,教师教育改革始终是整个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教师素质的提高必须放在教学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来实现。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管理类型

PDS的管理中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联络小组

联络小组及他们产生的个人之间的接触是联系PDS伙伴关系中的一条重要途径。联络小组成员既有代表大学的成员,也有代表中小学的成员,前者的职能主要是以兼职身份每周一次亲临实习学校,有时也参与PDS的研究或其他性质的研究活动,有时成员也是大学实习生的指导员,后者的职能主要是安排实习生的实习、专题讨论会等。

2、学校指导委员会

学校指导委员会的实质仍是一个联络小组,只是其成员更多,成员的来源也不仅是合作的双方学校,其组织也更复杂,并取得合法地位,有着较巩固的地位和权利,分工也更细化、明确。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对PDS的日常和长期工作进行管理,负责安排实习生的实习、规划专业发展活动等。

3、多方协调委员会

前文所谈到的联络小组与指导委员会一般是一个中(或小)学和一个大学之间合作的PDS的管理组织形式。这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不适合由多所中(或小)学和多所大学参与合作的PDS的管理。这样多方协调委员会应运而生。其职能也和指导委员会相差不多。

三、师校本培训

(一)教师校本培训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校本培训一般是指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课程与活动。教师校本培训20 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英、美最先开始,主要针对当时已有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的弊端。当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模式是由大学或教师机构集中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训练,这种培训模式,其课程读者设计与中小学教学不符合,培训计划不完全适合特殊需要,导致教师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英、美等国开始重视学校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乃至教师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中小学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20 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教师的校本培训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师专业化的内涵紧密结合。也就是说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离不开学校教师、教师专业化离不开学校教师,这样就突显了教师的地位,而教师的地位是以其专业能力为基础的,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校本培训适应了教师专业化的需要而受到普遍的关注。到80、 90年代期间,这一模式已从欧、美发达国家推广到易森林:教师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探索东南亚、非洲及拉美的一些国家。

(二)教师校本培训的特点

与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相比,教师校本培训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以中小学为基地

在教师校本培训中,中小学并不仅仅是大学的实验点,它们与大学的关系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因此也必须承担起它们应负的责任,在合作过程中扮演一个更具影响力的角色,如参与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主持课程的实施、负责对受训者的评价,等等。

2、以伙伴关系为保障

“伙伴关系”是指在高等教育机构与作为机构的中小学之间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对教师教育行使权力或承担责任。这种伙伴关系是通过在学校发展计划,新课程的开发及行动研究上表现出来的,其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中小学生、师范生都能从中受益。

在校本培训中,不能忽视的另一种伙伴关系是老教师与新教师之间的伙伴关系。在合作当中,新教师可以从老教师处获得丰富的经验,而新教师的新知识、新观念也可能给老教师带来冲击,从而可能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反思的文化。

3、以实践为导向

校本培训针对传统教师培训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非常强调与实践的联系,强调教师培训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来展开。

(三)教师校本培训的影响因素

影响教师校本培训发展的因素主要可以从教师校本培训提出的动因、理论基础及实践基础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1、动因

教学专业最终是实践的。虽然专业知识是理论的,但如果脱离专业实践或者说不能指导专业实践那么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专业知识。理论是从业资格的基础,专业实践是教师所有指向的终极目标。校本培训正是以这种观点为基础的,使教师培训围绕教学工作展开,这样就在理论的概括性与实践的具体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借此使教师素质,无论是理论素养,还是实践技能素质都得到真正的提高,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理论基础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教师教学知识基础的形成中,实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舒尔曼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判断,即教育机智。这种判断是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情景中,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领悟和内省才能获得的。所有这些研究都证实了实践经历和经验学习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实践成为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3、实践基础

初中教师专业成长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专业成才;梯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当前,随着教育目标的全面化、教学对象的多样化,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教师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教学也不只是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一、初中语文教师人才队伍构成

1.以新教师为主的高学历教师

十几年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师的学历并不是很高,大多为中专学历,不少教师认为专业化发展就是进修,因此,他们非常关注学历进修。现在,初中语文教师的学历有了很大的提升,一大批具有本课学历的人才走进了教师队伍,甚至还有些是研究生,这些高学历的人才给初中语文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是他们缺少教学经验,无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

2.以中年教师为主的普通教师

目前,中年教师在各初级中学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力量,是学校的中流砥柱,这部分教师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了较为全面的教学能力,但他们大都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状况,操心的事比较多,思想不能很好地集中在教学上,职业倦怠情绪不断膨胀,对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表现得比较消极,甚至漠视。

3.以中老年教师为主的优秀教师

各中学的中老年教师的职称基本上是中级及以上的优秀教师,这表明他们基本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也拥有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能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通过以老带新,使新教师和青年教师大大缩短成长周期。但是,老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很难完全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也不能充分掌握现代教育理念,致使专业成长过程出现瓶颈。

二、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1.学校因素

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因此学校教学设施是否完善、工作环境是否宽松开发、学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领导管理水平的高低等都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2.个人因素

影响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自身,具体来说包括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思想素质,以及对自己职业价值的认知,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态度和自主发展的动力,如果这些个人因素都能得到提升,将会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巨大的帮助。

3.群体因素

教师的专业成长仅靠个人的努力和学习是不够,还需要借助团队和群体的帮助,良好的群体组织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沟通交流,以及教研组的工作作风、教研水平等,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关系到他们的专业化成长。

2.初中语文教师專业成长的促进策略

(1)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保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的管理工作离不开科学、健全的制度,同样,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也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健全的考评制度对教师的发展有着指导、激励作用,对教师的科学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形成有导向作用,而且有助于在学校内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和研究的教研氛围。

(2)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载体

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和其他教师一起学习和探究,在学习中获得成长,而这个过程离不开相应的载体,因此,学校要以校本研究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研活动,使每个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弥补自身的不足,在活动中不断成长。

(3)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

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反思,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有更全面客观的认知,能调控自己之后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

三、基于初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梯度培训

1.遵循梯度培养原则

不同年龄层次的语文教师的基础条件和需要不同,因此,对他们进行培训的侧重点也应该不同。学校应当遵循梯度培养的原则,实施“分层设计、以老带新”的教师专业成长策略,比如 ,对于年轻的新教师,侧重于听课诊断,逐渐规范他们的教学活动;对于中年普通教师,应侧重于经验传授,并使引导他们创新教学活动;对于中老年优秀教师,应侧重于发挥他们的辐射引领作用,进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2.构建梯度培训方案

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有差异性,这是每个学校都客观存在的问题,但这不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绊脚石,我们应该构建梯度化的培训方案,满足每一位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具体来说,争取让新教师经过三至五年的培训成为“教坛新秀”;中年教师经过五年内的培养成为“教改先锋”;老教师经过两三年的学习,能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

(三)探索梯度培训途径

1.年轻高学历教师培训

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初中语文新教师基本功的培训,要对新上岗教师的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加强对他们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能力的训练。其次,每学期对新教师培训开展两次专题讲座,一是新课标培训,二是优秀语文教师的专题讲座。

2.中年普通教师培训

首先,重视中年普通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利用各种形式,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文件、提高认识,以先进教师的事迹教育和激励他们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其次,加强对中年教师教改和教科研方面的培训,鼓励和引导他们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得失,培养他们教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老年优秀教师培训

首先,定期组织老教师参加新课标、新教学理念的培训,定期请教研员或专家、名师为老教师讲座培训。其次,定期对老教师进行计算机和网络技能培训,包括课件制作、网络教研等。

四、结语

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阶段,而是在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不断成长的。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中心,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就一定会使语文教学展现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郭艳华.关于初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

初中教师专业成长 篇7

非洲有句谚语: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意思是说:要走得快, 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 就一群人一起走。这说明团队的作用非常重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要不断深化英语课程改革, 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关键。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 时代发展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上, 而且还体现在教师专业修养的内涵上。她把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归结为: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五个方面。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 主要是指英语教师在其英语学科基本知识、英语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技能等教学素养方面的发展。要达成这些目标单凭教师个人的力量难以达到, 而需要一批有共同追求的教师相互激励协作, 才能达成共赢, 组建学科共同体就可以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1995年美国学者博耶尔提出“学习共同体”概念, “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 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 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 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习团体。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种以教师自愿为前提, 以“分享 (资源、技术、经验、价值观等) , 互助”为核心精神, 以共同愿景为纽带把教师联结在一起, 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学习型组织, 教师在这一组织中共享资源、分享经历、互动交流、共同成长。

一、区域学科共同体组建的背景

我区是成立不久的新区, 区域内共有10所初中学校, 两所是在原来的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区学校, 其余8所是农村初中, 基础比较薄弱。2010年, 我们对全区120名初中英语教师进行了关于专业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78%的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淡薄, 日常工作主要是围绕中考指挥棒进行教学, 67%的教师教育理论书籍阅读量很少, 其中21%的教师教育理论书籍阅读量几乎为零, 89%的教师近三年撰写的论文少于3篇, 其中45%的教师写作量为零。经统计, 初中英语教师120人中, 高级教师仅7人, 一级教师11人, 其余的教师都是初级职称, 初级职称教师中有一些是教龄超过10年的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必然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为了提升我区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促进我区初中英语教师快速成长, 进而提升我区初中英语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组建了多种形式的区域英语学科共同体。

二、区域学科共同体组织类型

1. 课题研究组

课题研究组是一种集约化、紧密型的学科共同体, 以学校为研究基地, 课题主持人和核心成员发挥主导作用。近几年, 我们陆续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自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有效教学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市级课题“初中英语和谐课堂的实践研究”等课题。每个课题组都吸收十多名教师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基地也从原来的一所学校扩展到多所学校, 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开展一系列课题研讨活动, 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

2. 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

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以市级学科带头人为核心, 联合部分骨干教师组成, 以培养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为目标。由市学科带头人担任领衔人, 旨在通过对话、合作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名师工作室成员由区教育局根据师德修养、教学实绩、教科研成果等要素考核确定, 共吸收了20名骨干教师加入。名师工作室每三年为一个周期, 每一个名师工作室成员制订了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 每年工作室对各位成员进行考核, 注重过程性评价, 促进教师成长。通过履行名师工作室在传、帮、带方面的工作职责, 借助开展“送教下乡”“送培到校”“青蓝工程”等活动, 起到榜样引领作用, 为广大教师树立起专业发展的标杆, 成为引领我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辐射基地”。名师工作室要求每位成员每学期要到区内薄弱学校送课一次, 要在全区开设专题讲座一次, 参与实施“青蓝工程”, 每人带一名徒弟, 主动承担起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 师徒一起备课、研课、磨课, 教学相长, 共同提高。

3. 英语学科研修坊

英语学科研修坊覆盖全区所有学校, 由每所学校抽出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组成, 在英语学科教研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它是教学相长的交流平台, 也是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相互补充与延伸的合作体。它以学校教学作为研究重点, 通过发挥团队作用, 促使英语教师共同发展。英语学科研修坊定期举办学科研修活动, 如网络教研, 集体备课等。集思广益形成区级共享的教学案、导学案和校本课程等。

4. 校际教研共同体

校际教研共同体由一所城区学校与两到三所农村薄弱学校结对组成, 它以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为目的。每学期由牵头学校组织开展“共同体”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 由“共同体”内城区学校的骨干教师和薄弱学校的教师进行“同课异构”, 共同体内所有学校的相关年级教师参加听课和评课, 起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作用, 努力促进教学均衡和初中英语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区域学科共同体活动方式

目前我区有85%以上的初中英语教师都参加了不同类型的共同体, 基本做到了全员参与, 全面覆盖。组织活动是保证学科共同体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我们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促进共同体的规范运转, 进而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1. 阅读交流———丰富个人内涵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 教师这个职业是与读书相伴相生的, 没有与书为伴的教师是不可能有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基于调查问卷的结果, 我们发现我区英语教师平时疏于读书学习, 所以各类共同体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求教师读书学习, 更新观念和知识。我们每学年为教师订阅专业杂志和购买图书, 鼓励教师读书学习, 还向教师推介《做最好的英语老师》、《有效教学》、《反思教学》、《初中英语教学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的书目。采取共同体内同读一本书活动, 进行主题阅读交流活动, 撰写读书笔记, 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读书沙龙等形式, 引导大家一起交流读书心得, 分享智慧。近两年, 我区学科共同体推荐阅读的数目达到50多本, 撰写教学论文300多篇。

2. 研修备课———提升课堂思维含量

学科研修坊在各校个性化备课的基础上, 每两周集中, 研修坊成员梳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讨教材教法, 研究教学环节, 优化巩固练习, 形成区级层面可以资源共享的教学案和导学案, 各校和各位老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通过研修备课, 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提高了授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升了问题和活动的思维含量,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定期组织网上教学研讨和学习活动, 大家通过观看教学视频, 研讨课堂有效教学的环节, 进一步厘清了思路, 提升了课堂思维含量, 有效促进了个人专业的发展。

3. 课例研究———聚焦课堂问题

结合“英语自主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我们多次组织教师上公开研讨课、观摩课、展示课等。以研讨作为重点, 通过共同磨课, 共同评课, 反复研讨, 反复上课, 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比如去年我们组织两位英语教师围绕“自主有效教学”开设了研讨课。课后, 课题组成员对照自主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进行了认真的评课, 在肯定有效教学行为的同时, 对她们课上存在的问题也明确地指出, 主要是教师课堂话语权过大, 留给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时间不多, 学生主体参与的广度不够, 思维的深度不足。事后让这两位教师根据大家提出的意见, 进行重新备课, 用别的班再次进行上课, 直到满意为止。通过这样多次的上课———评课———反思———改进———再上课, 优化了教师教学的行为和环节, 努力践行着自主有效教学的理念和要求,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还组织人人上好一堂课, 人人写好教学反思这样的活动, 老师的教学理念和自主有效教学的能力呈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近两年, 我区初中英语教师撰写的教学反思文章达到50多篇, 在高港教育网站上发表或在共同体QQ群中分享, 对课题研究成果起到了宣传和推广作用。老师们切实感受到英语自主有效教学之花正在高港全区绽放。

4. 同课异构———追求高效课堂

我们经常围绕一些主题, 如“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主题”、“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主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主题”等进行主题研讨活动。初中英语名师工作室预先公布“同课异构”的课题, 所有英语教师围绕课题进行思考并个人进行教学设计, 工作室领衔人根据上交的教学设计, 筛选出上课人选, 其中一人为工作室成员, 另一名为非骨干教师, 让他们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全区英语教师观摩。课后所有听课人员进行听评课交流, 进行面对面的思想碰撞, 这对于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是一次很好的提升的机会。活动结束后, 要求所有人员写下上课反思或观课反思和心得, 经过大家的深度参与, 每位老师都会收获很多。我们还组织骨干教师“送教下乡”、“送培到校”等活动, 扶持薄弱学校的教师共同成长。

5. 教学比武———磨砺教学技能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每学年举办四大教学比武活动:“新秀露台”———面向工作五年以内和二、三级教师;“能手擂台”———面向一级教师;“骨干展台”———面向高级教师;“名师讲台”———面向区域名师。活动首先由各学校校内组织选拔赛, 推荐第一名的选手参加校际共同体竞赛, 校际共同体比赛后, 推选出优胜选手参加区级比赛。这样经过全员参与, 层层选拔, 既激发了所有教师参与的热情, 又磨砺了选手的意志和教学技能, 有效地促进了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

6. 专家指导———分享教学智慧

每年暑假, 我们都进行全员培训, 开设“名师讲坛”。经常邀请区内外的特级教师和专家对全区初中英语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辅导, 名师们介绍自己的成长历程、教学感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 让老师们亲身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我们借助我区与华东师范大学培训中心签约的为期三年的“优质化”工程项目, 各个英语学科共同体都参与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每月到我区听课评课, 指导教学工作, 还组织我区初中英语教师到上海的中学学习参观, 与上海的同行互动交流。通过与专家们的零距离接触, 我区英语教师分享了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和教学智慧, 接受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促进了自身专业的提升。

7. 素养大赛———提升专业水平

我们从小处着手, 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 分别在学科共同体内部和区级层面举行了各类旨在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大赛活动, 努力积小胜为大胜, 通过分项的训练和比赛, 提升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近几年陆续举行过英语教师解题大赛、说课比赛、优质课比赛、英语口语大赛、英语命题大赛、英语教师“星光大舞台”比赛、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系列活动, 对英语教师专业的发展推动极大。

8. 跨江联动———拓展交流渠道

我们依托我区“优质化工程”和“跨江联动”平台, 拓展对外交流的渠道。我们多次进行上海、江阴、泰州南北三地“同课异构”合作交流活动, 我们英语学科共同体的教师到江阴华西实验学校、上海育秀中学, 与来自上海、江阴的老师同台竞技, 展示了我们课题组“英语自主有效教学”特色课堂, 获得了上海、江阴、泰州南北三地听课教师的高度赞扬。我们还借助我区跟常州武进市进行的“跨江联动”项目, 多次选派我区初中英语教师与常州武进市英语教师交流研讨, 展示我们“英语自主有效教学”的特色课堂, 深受两地同行的好评。

四、区域学科共同体助推英语教师专业成长

英语教师专业成长是英语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教师的专业结构一般有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 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等几个方面。区域学科共同体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 增强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

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不断地要求专业成长的意识,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彼德·圣吉 (1998) 曾经说过:“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 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 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 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 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我们深知由于初中英语教师长期任教初中, 如果不加强学习, 补充新的知识, 久而久之, 他们的水平只会停留在比初中略高一点点的水平上。所以共同体通过进行形式多样的活动, 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大赛、素养比赛, 使教师的专业信念与意识从理想转变为实际、再从实际转变为理想, 真正明白理论联系实际的含义, 促进教师不断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通过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直接推动教师主动去学习教学的相关知识, 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 推动专业知识的发展。许多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一种自觉状态, 有意识地将自己专业发展的路线进行比较, 追求理想的专业发展成为自觉行为。

2. 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读书交流, 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理论, 共同体成员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 深入钻研教育教学理论, 夯实了文化底蕴, 提升了教学内涵, 更新了教学理念。教育均衡的理念、自主有效教学理念、和谐课堂理念、绿色课堂理念等深入人心。通过课例研讨、主题研修、同课异构等活动, 共同体成员互帮互学, 取长补短, 课堂教学水平逐步提高, 不断进步, 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2012年我区三位教师参加泰州市初中英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包揽了泰州市初中英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实现了我区英语教师比赛成绩历史性突破。两位老师代表泰州市参加江苏省教育厅举办的2012年江苏省初中英语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在全省各地选送的39名优秀选手中, 两位老师再次斩获大奖, 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为泰州市和高港区都赢得了荣誉, 实现了泰州市初中英语教师省级比赛的新突破, 多位教师荣获泰州市初中英语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英语教学成绩明显提升, 薄弱学校有明显进步, 2014年中考, 泰州市城区中考第一名和第二名均在我区, 薄弱学校的英语教学成绩提升明显, 我区农村初中永安初中、孔桥初中、汪群初中中考成绩名列泰州市前列。

3. 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目前我区英语学科共同体内, 有省级规划课题一项, 省教研课题两项, 泰州市规划课题五项。省级课题“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自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荣获江苏省第八期教学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课题研究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研究热情, 教师们撰写了20多篇教学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 50多篇在省、市级论文比赛中获奖, 连续两年都有共同体内英语教师的教学论文荣获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我们课题研究基地高港实验学校被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评选为首批“江苏省初中英语教材实验基地”。英语学科共同体成员上示范课100多节, 开设专题讲座20多次, 高港教育网上也经常可见教师们的教学反思和读书心得, 共同体内教师们的教学研究蔚然成风。

4. 促进了全区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区英语学科共同体通过多样化的活动, 推动英语教师不断进取, 唤醒了自身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英语学科共同体的组建, 通过各种活动不仅促进了共同体内的教师不断发展, 而且对全区的英语教师都起到了很好的影响和带动作用。现在全区的英语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形成了一支锐意进取、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英语教师群体。在泰州市两年一次的三级骨干教师评选中, 我区初中英语教师中1人被评为泰州市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人才, 1人被评为泰州市学科带头人, 4人被评为泰州市教坛新秀, 6人被评为高港区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从组建学科共同体以来, 十多位教师新取得中高级职称, 5人受到省、市级表彰, 6人成长为学校中层以上干部。

参考文献

贺丹君, 戴恩宇.2013.给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构建良好环境——摭谈溧阳青年教师E团队的研修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 (12A) :20.

初中教师专业成长 篇8

一、在生态作文教学中, 创造师生生命活力

“教育是技艺, 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 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 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 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是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 是对教育深刻而全面的解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创造力的培养者, 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 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 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在生态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持续而深远的。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也是巨大而不可磨灭的, 学生由钦佩教师而对教师充满了崇拜感, 可以使教师得到极大的认同, 产生满满的自信, 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滋生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使教师进一步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任何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 都是以其和蔼可亲的态度, 深深地、持久地吸引学生, 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孩子在老师身上所看到的人道的典范, 将会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使教师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加平易近人、热情诚恳, 并且能成长为真正的精神导师。

二、在生态作文教学中, 发展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性具有丰富的内涵, 在生态作文的教学中能逐步得到提高, 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即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

1. 教师的专业品质

教师的专业品质表现在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 表现在教师对教师专业的理解, 对学生的基本态度——人的差异是客观的。生态作文教学中针对个体的差异, 为学生提供适合于他们学习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积累的知识和才智。在生态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致力于教法学法研究, 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和驾驭课堂的水平不断提高, 可以不断历练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智慧, 提升自己的专业品质。

2. 教师的专业知识

生态作文教学中的探究性教育理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教育策略加以落实与具体化, 很多教师还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生态作文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探究适合学生主动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才能更和谐地进行师生对话。从新课程的角度看, 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性知识也得到更新与优化。教师原来不太熟悉的一些知识内容, 或者是虽熟悉但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 教师帮助学生建构这些知识, 不但更好地实施好新课程, 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3. 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综合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强弱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 然而, 更重要的是与他在生态作文教学实践中长期的跌打滚爬的有效积累程度相关, 这种积累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 是非常富有个性化的知识, 这种知识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专业劳动。所以说, 教师的专业性知识通过实践性的知识进行整合, 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4. 教师的专业智慧

所谓教师的专业智慧, 是教师教育经验积累升华的结晶, 是最高层次的教师专业内涵。生态作文是智慧的、生成的, 只有用智慧教育智慧, 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专业智慧不是别人教出来的, 专业智慧是不能传授的, 专业智慧只能来自于教师本人对专业活动的自主性总结与长期不懈的感悟。在平时的积累、提炼、感悟、升华中不断发展教师的专业智慧。

三、在生态作文教学中, 强化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能力, 它包含了知识、技能、教学技巧、教学策略、语言艺术诸方面的因素, 而这些因素在生态作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成为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懂得以人为本的教育规律, 掌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 用教育科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自己的体验、沉思、感悟、领会, 根植于教学环境中, 生动、形象、有力地支配着教师的思想和行为, 成为调控课堂的有力手段。教师把自己的知识变成学生的财富, 使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培养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 教师教学能力也相应的随之水涨船高了。

在《大纲》和教材中寻找生态作文教学的蓝本, 提升驾驭作文教学的水平。中学语文课本, 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的向学生进行系统语文教育的教科书, 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现行的语文课本无疑也是作文教学的根本。

从《大纲和教材》的性质可以看出, 语文教师进行作文教学只有通过熟悉大纲, 才能明确目标和要求;研究大纲和教材, 才能制订出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 大纲和教材能帮助教师在作文训练中避免盲目性, 能帮助教师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深钻《大纲》和教材, 是语文教师形成作文教学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在生态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追赶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才能继续保持在学生面前的优越感和权威形象。教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教师对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进行重新设计, 多为学生提供有意思的、有用的信息, 组织他们开展有意义的、有趣的活动, 通过积极的反馈让他们看到自己探索和刻苦学习的成效, 才能使他们对艰苦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得到重新整合和提高。

初中教师专业成长 篇9

一、构建“双主体互动”的教研模式, 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双主体互动”的教研模式是基于教师的学习特点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把教师视为教研活动的主人,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潜能, 教研员作为教研活动的另一主体, 在与教师有效的互动过程中, 加速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 促使教师逐步由经验型向反思研究型迈进。

1. 让教师在多种教研方式中得到提高。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以实践为核心, 以问题的探究学习为有效途径, 变注入式学习为主动反思学习, 变参观式观摩为研讨式观摩, 开展多元有效的教研活动, 满足教师教育理念向教育实践转化的实际需要, 让教师在“优秀案例对比分析式教研”、“实践体验式教研”、““参参与与互互动动式式教教研研””、、““教教育育活活动动点点评评式式教研”中不断反思, 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如, 在一次观摩活动后的现场研修中, 大家对音乐欣赏活动“拨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研员没有直接判断谁是谁非, 而是运用“实践体验式教研”, 通过启发式问题、看图谱、听音乐、谈感受、做游戏等方式, 通过层层引导和教育活动的实际反馈, 让教师们明白图谱是音乐形象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的一个载体, 不应该束缚、限制了幼儿的想象, 而是借此引领幼儿充分地联想、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使它承载着音乐与幼儿情感体验以及美好的想象,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音乐欣赏的核心价值。

2. 梯次培训, 深入指导, 共同提高。

根据学习研究理论, 教师的学习是主动建构性的学习, 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行动学习, 是基于经验的反思性学习。在了解教师学习特点的基础上, 我们依据教师的实际情况, 面对有差异的教师, 实施有差异的教研, 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实践中, 针对业务园长我们实施专业引领, 促进其发展。首先, 我们将超前的、相关的教育信息传递给他们, 以丰富他们的教育资讯。其次, 以市、区级各项教学评选活动为契机, 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再次, 定期组织业务园长进行“焦点问题大讨论”活动, 园长们把园所教学中的困惑、难题列举出来, 大家共同研究,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不断调整自己的原有认识, 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针对骨干教师我们提出问题、引发其思考。根据骨干教师在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和研讨中的表达, 判断教师当前水平,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促使教师不断质疑、反思、设想、实践与尝试, 丰富和调整了自己原有的行为和认知结构, 促使他们向更新的认识和更高的水平迈进, 逐步实现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教师个体我们发现问题, 及时交流。我们捕捉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的问题, 调动教师已有经验分析和解决当前的困难。我们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几种假设、多几种课程发展的可能性, 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幼儿的不同反应有所应答。

二、全程参与, 全面指导, 提高园本教研的实效性

我们从园本教研入手, 以提高业务园长的教研能力为有效途径, 加强对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强调专题的针对性、计划的操作性、过程管理的实效性。在实践中, 我们狠抓了四个环节。

环节一, 确立专题。首先, 我们根据全区情况列举出可供选择的专题, 引领研究方向。其次, 立足教师需求, 自下而上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研究专题, 把确立专题的过程作为一次教研活动的过程, 了解教师的教研需求, 在真诚地听取教师的想法和建议后, 确立一个符合本园教学实际和教师需求的能有效解决教学中共性问题的专题。专题确立后, 组织全区业务园长对各幼儿园专题进行“会诊”, 诊断专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 对有疑义的问题大家展开讨论, 在相互交流中澄清问题、达成共识。

环节二, 制定计划。具体翔实的教研计划是有效开展教研的前提。立题后, 我们注重引导业务园长对专题设计的相关理论先行学习, 对各园所的专题计划实施对话式指导, 鼓励“措施具体、操作性强”的园所, 帮助有问题有困难的园所, 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方法, 使计划真正为教师的行动研究、为优化教育行为架起一座通往成功的阶梯。

环节三, 关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研员以引导者、研究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园所行动研究之中, 通过更新园本教研方式, 开展教研指导随笔大家谈活动, 建立共享协作组, 使园长更加关注教师的需求与成长;使教师融入其中解决困惑, 得到收获;使园所在交流中澄清问题、探求策略、共享经验。

我们采取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夯实教研过程。一是以教研指导随笔为载体, 提高业务园长的指导反思能力。我们鼓励业务园长在教研过程中把注意力转移到研究教师、关注教师上, 赏识、发现每位教师的闪光点, 对教师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园长研究分析每位教师教育行为中所折射出的问题, 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和困难所在, 以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指导教师。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帮助、指导教师转化教育行为的教研随笔。二是倡导业务园长结合专题研究情况, 带着问题深入各班。“今天要去哪个班、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上一次已解决的问题在这位教师身上得到反馈没有”等。三是业务园长利用批阅教案的环节, 根据所研究的专题, 对教师反映在教案中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四是倡导园本教学研究内容相似的幼儿园形成协作研究小组,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在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的过程中, 澄清问题、探求策略、共享经验。

环节四, 总结提升。在这一环节中, 教研员通过调研, 关注专题落实情况, 学期中、期末组织园本教研阶段成果展示等活动, 促进教研成果的反馈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踏上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篇10

四川师范大学张华教授主编的《现代教师教与学》,面向师范生职前教育和一线教师职后教育,立足于“教”,指向于“学”,通过介绍教师的职业发展、角色表现、知识结构、能力类型、道德诉求、心理调适、礼仪行为等内容,结合理论阐述、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等层面进行应用性、策略性和操作性的梳理和解读。

这本书的可读性在于“理论引领+实例驱动”,其现实意义就在于引导教师远离职业倦怠,踏上专业成长之路,在职业发展中体验做教师的幸福。

“一只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差、最短的那块桶板”,这便是古老的“短板理论”。教师的“知识之桶”是由哪几块“桶板”构成的?该书将现代教师知识类型划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教师的显性知识又可称之为言传知识,是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内化而成的、可以明确表述的外显性知识。教师的显性知识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教育理念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创新原理知识。

如何有意识地建构显性知识呢?有效的途径是专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只有当教师的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得多的时候,他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育专家林格说:教师如果一辈子都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他的一生就会寂寞。如果只读教育专业或教材教法类书籍,他的一生就会很苍白。人生寂寞苍白,他的内心世界如何丰富?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阅读的倡导者和身体力行者。

然而,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身处浮躁的社会,面对繁杂的工作,我们很难沉下心来学习。这里就有一个策略问题。张华教授介绍了获取显性知识的路径,概括起来就是: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

当学习已成习惯时,我们就会瞄准自己“最短的桶板”,摆脱功利的牵绊和束缚,以一种自由的、放松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其中,从中获得愉悦的同时,也会带给我们许多专业思考和人生启迪。

教师的隐性知识又可称之为缄默知识、意会知识,是教师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不能明确表述的内隐性知识。教师的隐性知识包括:个人实践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教育信念知识、自我知识、人际知识。

如何有意识地建构隐性知识呢?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实践。名师的成长无一例外,都是在课堂拼搏中成长起来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教学案例: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生活中什么是对称的?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妈妈的乳房是对称的。面对这样的回答,老师如何应对?只见这位老师不慌不忙,深情地说,是啊,我们的母亲好伟大啊,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有恩啊!我们哪一位不是喝着母亲的奶水长大的?如果你有爱,如果你懂得感恩,就应该好好学习,用自己的茁壮成长来报答养育你的母亲,特别是祖国妈妈,这也是对称!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这不是对称啊!可这并不重要,老师偷换了概念,妈妈养育我们有恩,作为孩子应该报恩,这是对应。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爱的教育,有感恩的教育,水到渠成,教育无痕。这样的教育智慧哪里来?长期实践中来!

教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教师的成长是依赖于具体的教学情境的,教师的专业能力要在不断地对教学现场的知觉、体验和领悟中,才能重构和提升。

教师成长和职业幸福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教学研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多获得乐趣,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从乡村教师到语文教研员,我一直边工作边研究,而且与时俱进。比如当下,我发现学校自发组织的教研活动往往会出现“低层次探索”“同水平反复”“力不从心”“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等现象。导致人力浪费,资源闲置,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合作,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孤军作战”。为了更好地利用区域资源,突破本校经验的束缚与限制,吸收外校的优秀校本经验,我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与同类学校进行校际联动,开展跨校教学实践交流,旨在利用差异性资源,联合攻关。

初中教师专业成长 篇11

那么,教育是什么呢?教育一般被认为是教化育人,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是一个国家创新、发展、延续、传承的力量。习近平明确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在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一根粉笔一堂课、一本教案年年用”,学生则“上课听写、下课抄写、考试默写”。这种教学和学习方式无法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严重违背了教育理念。

因此,我国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无疑给初中历史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教师要想转变教学方式就必须跟上新形势,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教师只有走上专业成长之路,才会主动学习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人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使自己拥有“一桶水”呢?

钟启泉先生指出,现在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新课改以来,各地区纷纷举办培训、科研、竞赛等多种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活动。以厦门地区为例,每周组织一次市区教研,每年开展一次集中学科培训,鼓励教师申报课题研究,每两年举办一轮教师技能大赛和多种类、各级别的专项比赛,如信息技术综合竞赛、校本作业评选、学会论文评选等。这些活动为教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提供了有利平台。

但是,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却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细细想来,他忽视了一点: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实践,离不开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因此,这一成长公式恐怕应改为:学生&(经验+反思+实践)=成长。

那么,教师应怎么实践这一公式呢?对此,参与培训、科研、竞赛等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最重要的是与学生一同参与带有科研性质的教学实践。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采用以微型课题为导向的兴趣小组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方式。

一、创新教学方式的研究

新课改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因此如何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成为需要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问题教学法逐渐成为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这一教学方法还存在有待研究之处,即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如何选择与设置问点,才能使课堂教学从教师选择问点启发学生思考转变为学生自主提出问点,并进行创造性的知识建构,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申报了《中学历史教学中问点的选择与设置》微型课题。为完成这一课题,我又申报了针对八年级学生的校级研究性学习课题《寻找有趣且有效的历史问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要求备课组在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中选择问点、拟定问题。在课前,指导学生完成每一课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课后,引导学生总结课堂问题,研究每一个问题所包含的知识点。备课组在下一轮集体备课中要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改变教学策略。

由于必须主导研究方向和根据反馈改变教学策略,备课组中的两名教师在空闲时间主动阅读相关书籍,探索下一步研究对策。这实际上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教科研能力。而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的研究反馈既使课题研究更加契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教师改变教学技巧。因此,在研究结题时,契合学情且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课题成果得到了评审组的一致认可。而由这一课题研究所延伸出来的科研创新方式也在教学中得到了推广,提高了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二、改变学习方式的尝试

新课程标准出台后,针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讨日趋激烈,生本、导学案等热门词汇不断出现。对此,我亦有所思考,教师应如何改变目前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呢?在申报课题的前一年,备课组通过开展校内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活动进行了可行性调查研究。由于历史兴趣小组活动每周仅开展一次,因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成为关键。开展活动前,备课组要结合教学内容选取活动主题,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塑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七年级上学期,备课组结合本学期的教学重点确定活动主题为我国古代皇帝,重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一次活动是组织学生观看《成吉思汗》纪录片,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并布置活动任务,要求每组合作完成对一位皇帝的介绍。第二次活动是观看辩论赛视频,让学生意识到口头表达的重要性,从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铺垫。在第三次活动中,各小组要选派代表上台介绍一位皇帝,并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每次活动结束前,各小组要通过讨论选出自己最认可的小组并给予该组一颗红星。在学期末最后一次活动中,全班学生要根据每次活动各组的表现情况与得星情况评选出最佳小组和最佳组员,并让获奖的组员发表即兴感言。

七年级下学期,备课组结合本学期教学重点确定本学期活动主题为仿古小制作,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发明意识。第一次活动是组织学生观看本校科技节的仿古小制作展览,激发学生对创新发明的兴趣,并布置下次活动需携带的材料。在接下来的每次活动中,学生都要利用材料制作仿古小制作,如使用橡皮泥制作唐三彩、使用贝壳和绳子制作远古人类装饰品、使用泡沫板和牙签制作筒车、使用水笔和宣纸制作交子等。每次活动由教师说明所需材料和简易制作流程,而具体动手制作则由学生自主完成。制作成功后,学生要展示作品,并简要介绍制作方法和技巧。活动结束前,各小组要通过讨论选出最佳作品和最佳合作团队。

实践表明,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参与历史兴趣小组活动的学生明显比未参与的学生更具自主学习意识。在活动准备过程中,教师根据学情选取教学内容、处理课堂突发状况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说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过程更像是教师与学生相互推动、共同探究、合作建构的过程。无论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基于学情的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因此,教师不但要发挥自身能动性,还要重视学生的作用,促进自身的成长。

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12

首先, 看看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在大学尤其是师范院校应该都学过, 但在学生时代的学习只是记记、背背、考考, 走出大学后很快也就“还”给老师了, 根本谈不上应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以教育学、心理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条件性知识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如注意规律, 初中、高中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很大差别的。初中生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不超过25分钟, 而通常一节课有40分钟或45分钟, 那么教师怎么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如果按学生注意力集中情况对一节课40分钟进行肢解, 我们可以发现, 每节课刚开始5分钟, 学生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 很难安静下来, 所以, 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就非常重要, 教师要想尽办法使学生尽快安静下来, 把注意力集中起来。接下去的20分钟, 应该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学习状态最好的时间段, 那么, 我们教师应该怎样来实施教学, 让重点难点能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讲解呢?再接下去的10分钟, 也就是在一节课过了25分钟之后, 学生是否还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来学习呢?一般来说, 这个10分钟学生已经开始走神了, 因此, 教师就应该改变“刺激”方式, 让学生用几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有研究显示, 在以听讲为主的大学课堂里, 学生保持注意不到40% (Pollio, 1984) , 而且, 如果在开头的10分钟内能记住70%的话, 那么在后10分钟内他们至多能记住20% (Mckeachie, 1986) 。到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 我们应该怎么办?教师是拼命讲、拼命赶进度, 还是把这点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最后5分钟的总结回顾, 如果教师运用得好, 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 把一节课分成这样四个时间段来剖析, 也仅仅是一般认识, 具体情况要复杂多了, 笔者只是想给大家提供一种思路, 即考虑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再如记忆规律, 19世纪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表明,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 而且最初遗忘得很快,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记忆材料数量的减少, 以后逐渐缓慢, 最后遗忘在一定的水平上, 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时间规律。见下表[2]:

从以上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遗忘最快的是在识记之后1小时之内。由此可知, 为了防止遗忘, 必须尽早复习。历史学科知识需要记忆的量不少, 如何按记忆规律组织和实施教学, 提高学习效率, 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 作为教师应该去熟悉这些研究成果, 并与自己的学科教学相结合, 形成课堂教学策略, 科学地组织和实施教学。再如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学习信息加工理论,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高效学习者能够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 组成“块”, 使工作记忆容纳更多的信息, 为此, 有研究者就提出了许多组织和加工信息的具体策略。在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使用的知识结构教学法、图示教学法, 都是对信息加工理论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在思维 (包括创新思维) 方面, 心理学也有很多研究成果, 这对于我们历史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会有很多帮助。正如杜威 (J·Dewey) 所指出的那样, 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 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 以便学生能理解。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对学科做出教育学的解释。[3]

不仅如此,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于学科教学起“条件性”作用, 同时, 历史学科教学也有“责任”去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如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等等。学生的心理品质是需要培养的, 而各学科教学都有“责任”去培养, 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学科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 教师要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 让学生从中获得启迪和教益。历史研究与心理学结合, 就形成了历史心理学派, 研究者对历史人物作心理分析, 让这些人物变得“活”起来了。《历史中的心理学》在第2章中提到:李鸿章的定式思维导致误国心结, 袁世凯的欺己盗国源自错误暗示, 等等。[4]作者力图对古人做心理描述, 分析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

从笔者的个人经历看, 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学习对笔者的帮助也很大。1986年7月, 笔者从浙江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 分配到淳安县淳安中学工作。笔者高中也是从这个学校考出去的, 四年大学后再回到这个学校工作。高中时教笔者的那些老师又成了笔者的老师。当时杭州地区为数不多的几个历史高级教师, 都在这个学校任教。他们对笔者的严格要求, 在当时甚至让笔者有点“受不了”, 但笔者成长很快, 收获不少:三年后被评为县级教坛新秀, 七年后被评为杭州市级教坛新秀。更重要的是被“逼”着养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习惯:每周读本新书。之后几年的教学过程中, 总感觉没有新的突破, 也许就是所谓的“高原期”。1999年开始, 笔者已经是一个学校的校长了, 更加感觉到教师学习的重要性, 于是促成学校与北师大发展心理学研究所合办了一期研究生课程班。笔者自己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这次学习与大学学习不一样, 因为笔者已经有了很多实践的经验和困惑, 所以, 学习也更主动, 尤其是注意学以致用, 将所学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与自己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当时感觉到视野一下子宽阔了, 并且认识到教学要按规律办事。备课时, 不再是仅仅关注如何处理教材, 而是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 自觉运用注意、记忆、思维、情绪等相关知识来设计教学过程, 组织和实施教学。在遇到学生的学习问题时, 自然会去翻翻心理学的有关书籍,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并寻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 随着自己理论水平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也写出许多教育教学论文。笔者三年的研究生课程班学习都是在寒暑假期间, 尽管少了点休息时间, 但学到不少的东西:一是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并且知道学了要拿来用, 在用的过程中又去学。二是掌握了许多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这为后续的教学问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如果不能很好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 怎么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呢?所以, 教师很好地掌握和运用条件性知识, 对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很有益处的。

其次, 来谈谈学科专业知识。大学里通过系统学习, 构建了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做了教师之后, 由于教育工作的繁忙, 加上中学图书资料的相对缺乏, 很多教师几乎都停止了学习。家里的书架上也就是几本大学教材和中学教材。做了中学教师几个年头后, 脑子里更是只剩下中学教材上的那点知识了。史学研究、史学教育发展都很快, 教师应尽可能更新知识, 跟上史学发展的步伐。教师可以多关注这几方面的论著:一是史学理论研究, 阅读一些最新的史学理论著作;二是最新版的通史专著;三是历史教育学专著。最近几年, 历史教育学研究成果不少, 研读这些著作, 对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很有帮助。教师也可以选个专题史或地方史作为长期研究的对象, 在有空闲的时候, 读点资料, 做点记录, 培养史学研究的兴趣或专长。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 获得这些图书资料并不困难, 不方便去大的书店购书, 网购也可以, 国内不少图书网站都可以网购到相关的史学著作, 价格还相对便宜。有些网站还可提供直接下载, 只要教师用心, 想丰富自己的大脑, 获取这些资源并不困难。“学习是赢得未来的唯一方式”, 学习, 才能促进你的成长和发展, 况且是读史书, 更是其乐无穷。

第三, 关于实践性知识。教师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 也就是说, 教师本人如果仅有丰富的知识不一定能当好教师。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 倒出来的饺子也不一定好吃。这就需要教师掌握好“教学技能”。这些技能内容很多, 包括:语言表达技能, 组织和管理技能, 备课、上课、评价技能, 表扬、激励和批评技能, 沟通技能, 板书及多媒体使用技能, 等等。如语言表达, 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 如果教师的语言, 发音准确, 声音洪亮, 音色优美, 语速适中, 学生的听课效率会大大提高。相反, 如果一位教师满口方言, 声音像蚊子叫, 语速太快或太慢, 学生听课效率会大打折扣。重视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训练, 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怎么练呢?教师可以听广播, 自己朗读, 并对自己的朗读进行录音, 在发音、音量、音色、语速、节奏等方面, 加以有意注意和修正,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又如组织和管理技能,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如分组学习、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就拿新课程所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 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记录、如何呈现, 都需要教师去认真研究, 不断实践。再如课堂管理, 有些新教师被“欺”, 甚至有些工作了几年的教师还掌控不了课堂。学生“闹”哄哄的, 教师没办法让学生尽快安静;学生“插”话了, 教师又不知如何是好;学生趴着“睡”觉了, 教师也是不管不问。课堂都“管”不了, 怎么能组织教学呢?还有教学评价技能, 从课堂上看, 表现为教师如何鼓励、表扬学生;从学生考试的角度看, 教师对双项细目的编制、题型设计、试题的编制、试题的排列与分布等命题技术, 缺乏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还有板书和多媒体的使用, 很多教师 (尤其是年轻教师) 会使用多媒体, 但不会板书, 而板书的很多优势, 绝非现代媒体所能代替的。总之, 教师需要掌握很好的教学技能, 而技能学习必须是“习得”的, 也就是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不断练习才能形成。技能学习靠听是学不会的, 靠自己“读书”也是“看”不会的。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目前对教师的培训问题不少, 技能学习也让教师坐在那儿听, 怎么“听”得会呢?

2000年前后,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了。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而这些新的理念要转变为教育教学行为, 特别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总结。理念≠行为, 而没有正确理念指导的行为跟进, 理念只能是空谈。在这个阶段, 笔者着重去研究针对这些理念的教学策略, 围绕着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进行不断实践和总结, 写出六篇相关的文章, 一方面是希望对同行有所启发, 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如“过程与方法”目标, 被称之为新课程“革命性”的提法,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去落实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怎样做才算是关注了呢?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学习方法?怎样培养?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答案, 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实践、总结和丰富。而面对这轮新课改, 不少教师一开始就是抱怨, 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课题去研究、去探索。新的理念可以“学”, 而要把理念转化为行为, 教师必须“习”, 这个“习”就是实践, 教学技能是“习得”的, 也就是说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实践, 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好教师、优秀教师一定是有教学智慧的教师, 教师智慧从哪儿来?就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来。有研究表明, 专家型教师面对内在不确定性教学条件能做出复杂的解释和决定, 能在具体思考后再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行为。这种知识来自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及人生经验的累积效应。有人提出教师的成长模式:实践+反思。笔者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一个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修正, 一定会让教师尽快成长。

第四, 其他文化知识。教师的工作有点像蜜蜂酿蜜, 需要博采众长。为了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师除了有本体性知识 (学科专业知识) 以外, 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 这样才能把学生引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学校里, 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能够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因为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 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且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5]历史学科知识本身包罗万象, 如果要讲清楚某一领域的知识, 教师不能不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如科技史, 教师要讲清楚这些内容, 必须去了解一些相关的科技知识和原理。又如艺术史, 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书法、绘画、建筑、瓷器等艺术作品, 如果教师对这些领域的知识一无所知, 怎么能讲得清楚呢?文史不分家早已有之, 其实文理也很难分家了。历史教师应尽可能涉猎广一点, 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以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优秀教师一定会有正确的学生观, 一定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教学, 一定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和高超的教育智慧, 优秀的教师一定能让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有效, 优秀教师也一定是一位快乐的教师。

上一篇:病毒与疾病下一篇:生命与情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