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2024-08-09

骨质增生的诊断与治疗(共6篇)

骨质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篇1

目前,威胁家禽生产的一种传染病已经呈流行性态势,该病表现贫血、精神不振、羽毛异常、消化不良、生长迟缓、消瘦、个体差异显著等症状,直接死亡很少,若有其它并发或继发症则引起不同程度的死亡。根据临床症状,有的兽医将其诊断为肠毒综合症,有的诊断为传染性腺胃炎或者传染性腺肌胃炎等等不一,但依其诊断病因进行治疗却收效甚微,故此病给养鸡业造成了很大损失。本人经大量的临床实践,参考相关资料和借助于实验室手段等确定为禽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 (RE) 。

1 病原

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 (RE) 是由一种反转录病毒 (Retrovirus) CVI988/Risspen引起的一群病理综合症,包括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矮小综合症、淋巴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慢性肿瘤形成。是继MD、ALL之后,第三种引起禽类发生肿瘤的病毒性疾病。火鸡、鸡、鸭、鹅、雉、鹌鹑和多种禽类均易感,当前主要感染蛋鸡、肉鸡、鸭等。禽用疫苗被REV病毒污染是造成该病传播的重要原因。禽可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以及经注射了被本病毒污染的生物制品而感染,但很少出现肿瘤,多为血清学阳性。

2 流行特点

(1)本病可发生于鸡、鸭、火鸡和其它鸟类。(2)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3)患病家禽是其主要传染源。本病可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也可从口、眼分泌物及其粪便中排除病毒,进行水平传播。污染该病毒的疫苗是造成本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因接种被本病毒污染的疫苗而造成的感染可引起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4) 10~15日龄易发,但本病发病日龄有扩大趋势,最小7日龄,最大80日龄。本病对温度较敏感,多在冬节发生。(5)在鸡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呈一过性,死亡周期为10d左右。若有其它继发或并发症则死亡率较高。(6)本病为免疫抑制性疾病,易继发其它病毒病和细菌病,本病常与禽大肠杆菌病、鸡痘、禽流感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3 主要症状

(1)贫血,冠苍白;羽毛凌乱,发育异常 (主羽断裂) ;缩头垂尾,呆立、呆滞、萎靡。(2)消瘦;消化紊乱 (腺胃炎、肠炎) ,腹泻、排饲料便或兼有细条样软便,颜色发暗。(3)生长严重受阻,个体差异极大 (个别仅为正常家禽体重的80%) ,呈现四世同堂,无均匀度。(4)饮食影响不大,但群体与标准日龄值的采食相差甚远。(5)很少引起直接死亡,如有少许或较高死亡均属并发或继发症。

4 剖解特征

(1)腺胃显著肿大,外观呈球形,严重者如兵乓球状,半透明状。腺胃与肌胃的体积比例不是正常的1:4~5,而是1:2~3甚至是1:1。肌胃浆膜面手感变硬。腺胃壁增厚、水肿、剖开呈月牙状,指压可流出清亮液体。腺胃肿胀的越严重、腺胃壁月牙弧度越大、乳头水晶态越明显。腺胃黏膜肿胀变厚,早期腺胃充血、出血,乳头基底部水肿,后期乳头顶端突起不清晰,或乳头消失凹陷,形成出血溃疡灶,腺胃内有脓性分泌物或腺胃瘫软,腺胃与肌胃体积比例接近2/3,甚至呈对称大小。肌胃内金增厚、变硬、易裂,肌胃肌肉层溃疡,肌胃内金与腺胃交界处首先形成溃疡边缘,进而靠近腺胃1/3的肌胃内金出现溃疡灶。肌胃的溃疡越严重,病情越严重。(2)冠、肌肉苍白,胸腺、脾脏和法氏囊严重萎缩。(3)消化道病变严重。十二指肠肿胀,其它肠道有结节状肿瘤,呈串珠状,肠壁菲薄无物,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炎症,肠道内充满液体。(4)外周神经出现增生性病变。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解症状可进行初步诊断。实验室确诊常用的诊断方法有病理组织切片、ELISA试验进行抗原或抗体检测、间接荧光试验、PCR法以及核酸探针杂交法等方法。

6 防治措施

(1)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2)严防生物制品污染。选择高质量的优质疫苗和生物制品 (卵黄抗体) ,防止人工接种感染,尤其关注禽痘疫苗和马立克氏疫苗的接种。(3)药物防治。鉴于此病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再加上该病目前没有疫苗预防,在确立治疗方案时应全面考虑,尤其在选择药物时应科学配伍。使用正规厂家研制的复方药物。笔者推荐青岛六和药业研制的君尔康,连饮3~5d,效果极佳。

骨质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篇2

一、诊断技术

1. 流行病学诊断。REV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雉鸡,也可侵害草鸡、野鸡、珍珠鸡、日本鹌鹑和孔雀。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鸡均可发生。REV对雏鸡,特别是对1日龄雏鸡最易感。7~300日龄的鸡均可发病,以10~15日龄的鸡易发,但发病日龄有扩大趋势。发病率一般不高,但有报道称蛋鸡早期感染REV强毒后,70~80日龄时发病率可达90%~100%。死亡率一般不高,呈一过性,若有其他继发或并发症则死亡率较高。患病家禽是主要传染源。本病可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也可从口、眼分泌物及其粪便中排出病毒,进行水平传播。被污染的羽毛与排泄物会导致水平传播,但传播能力较弱。人员、器械等可传播本病。吸血昆虫(如骚扰锥蝽、环缘库蚊)在本病的传播中也有一定作用。被REV污染的疫苗如鸡痘疫苗、马立克氏病疫苗和新城疫疫苗可造成本病传播。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多发。REV可与其他病原如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禽白血病病毒(ALV)、大肠杆菌、鸡痘病毒(FPV)、禽流感病毒(AIV)、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发生二重或多重感染,从而使得疾病更加复杂。

2. 临床症状诊断。①急性网状细胞瘤主要由缺陷型REV-T株引起,潜伏期最短3天,患病鸡体重减轻、反应迟钝、严重消瘦、排白色稀粪、产蛋下降,很少有特征性临床表现,新孵雏鸡感染后死亡率可达100%。②矮小综合征又称生长抑制综合征,是由完全型REV引起的几种非肿瘤疾病的总称。患病鸡缩头垂尾,呆立,精神委靡;腹泻,排饲料粪或兼有细条样软粪,颜色发暗;贫血,鸡冠苍白;生长发育不良,体格瘦小,病鸡体重只有正常鸡的50%~80%;羽毛发育异常(任何REV毒株均能引起异常羽化现象),翼羽初级、次级飞羽变化最为明显,羽毛黏到局部的毛干上,羽毛和羽枝变细,透明感增强,邻近的羽刺脱落变稀;偶尔可见运动失调、肢体麻痹。

3. 病理变化诊断。①急性网状细胞瘤。肝、脾肿大,有时有局灶性或弥散性灰白色肿瘤结节;胰、心、肌肉、小肠、肾与性腺也可见肿瘤;胸腺、腔上囊常有委缩现象;偶尔可见外周神经肿大。②矮小综合征。有的病鸡腺胃肿大,严重者如乒乓球状,半透明,腺胃与肌胃的体积比例从正常的1∶(4~5)变为1∶(2~3),甚至是1∶1;腺胃壁显著增厚、变硬,乳头堵塞、凹陷,可挤出乳白色脓样分泌物,有的见腺胃黏膜出血、溃疡;肌胃委缩,有的肌内金增厚、变硬、易裂,肌胃肌肉层溃疡,肌内金与腺胃交界处先形成溃疡边缘,进而靠近腺胃1/3的肌内金出现溃疡灶,肌胃的溃疡越严重,病情就越严重;胸腺、脾脏与法氏囊委缩。个别病鸡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消化道病变严重,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十二指肠黏膜增厚、出血,空肠、直肠与泄殖腔有不同程度地出血和卡他性炎症,肠道内充满液体。有的病鸡外周神经肿大,肝、脾肿大,呈局灶性坏死。

4. 实验室诊断。根据典型的鸡肉眼病变和组织学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病理组织切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杂交法、间接荧光试验、琼脂扩散试验、核酸探针杂交法等方法进行确切诊断。

5. 鉴别诊断。肿瘤病变中如有淋巴网状细胞对本病有诊断价值,因为这种细胞对马立克氏病(MD)或禽白血病(AL)都不是典型的病变,但仍要注意本病与MD和AL的鉴别诊断。MD有4个病理类型,即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临床上可见有的病鸡有劈叉姿势,皮肤上可发生肿瘤,而RE没有这些变化。AL腹部膨大,直肠检查可触到法氏囊肿大;肝、脾、法氏囊与肾、卵巢、骨髓、胸腺等脏器肿大,质地较脆弱,或呈灶性肿瘤样增生。有的病鸡在鸡冠、肉髯、翅部、腿部、肋骨等处出现血管瘤。

二、综合防制技术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可以用于RE的治疗。一旦发现该病的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观察或直接淘汰,对环境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营养水平,添加维生素以提高鸡的抵抗力。淘汰鸡应做好无害化处理。

鸡感染REV后,除了生长发育障碍和发病死亡,最严重的是导致免疫抑制,影响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继发或并发其他疫病。因此,在平时应高度重视,对鸡群采取严格的综合性生物安全措施。①鸡群净化。建议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家禽育种公司开展REV净化工作。建立无REV禽群的步骤:从蛋清和阴道拭子试验阴性的母禽中选择种蛋在隔离条件下孵化、出雏→测定雏鸡血是否REV阳性→淘汰阳性雏鸡及其接触者→隔离饲养无REV的各组禽→连续进行4代→建立无REV鸡群。②鸡群引种。尽量选择正规大公司选育的通过严格REV净化的祖代或父母代鸡做种鸡,要求提供检疫证明(包括上代种鸡),并及时监测种鸡REV的感染状况,一旦发现感染的种鸡应尽早淘汰,从源头上控制。购买商品鸡时,必须从没有疫病流行地区的鸡场购买。③疫苗的选择与应用。用户尽量选用国外或国内一流疫苗厂家生产的疫苗。同时,疫苗特别是MD液氮苗和鸡痘疫苗在使用前要进行检测,无其他病原污染时方可使用,接种时也要注意防止污染。孙淑红(2007)报道,来源于鸭的REV-C99疫苗株能够有效地预防鸡源REV感染,另有灭活疫苗在局部地区试用,但均未商品化生产。④加强监测与检测。加强诊断检测技术研究,优化REV检测方法,提高检测准确率,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淘汰、早净化。⑤做好生物安全。将卫生与消毒工作贯穿于养鸡生产的每个环节,特别是孵化器、出雏器、育雏室的彻底清扫消毒,同时做好灭鼠、灭虫、灭蝇、灭蚊等工作;保证鸡场和居民区有一定的距离,在鸡场与外界环境之间建立生物安全保护屏障,限制人员、车辆、货物自由出入;把隔离舍设在远离健康鸡群的地方,将病鸡及时集中隔离并淘汰。

骨质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篇3

1 临床诊断

357例前列腺增生症经手术后24h内, 在冲洗膀胱管道时, 液体呈鲜红色, 尿道口有鲜血溢出, 甚至有血块堵塞, 临床上出现头昏、心难口渴、面色苍白、脉搏快速、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表现12例, 被诊断为前列腺摘除术后大出血。

2 临床资料

在12例中, 年龄最大85岁, 最小61岁, 平均68.6岁。患者均有排尿梗阻伴急性尿潴留等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表现, 按照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 (25.4±3.8) 分, 生活质量评分 (QOL) (6±0.8) 分, 最大尿流率 (MFR) (6.6±1.3) mL/s, B超检查前列腺肥大, 肛门指检前列腺Ⅱ°5例, Ⅲ°7例, 其中合并膀胱结石4例, 合并腹股沟斜疝2例, 这12例在开江县中医院持硬膜外麻醉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 术后发生大出血再次手术, 其中9例再次手术止血停止, 3例经第3次手术止血停止。

3 治疗

对12例患者均采用边补充血溶量边做术前准备, 每次在持硬膜外麻醉下行再次手术, 术中清除膀胱内血凝块, 切除残留的前列腺组织, 前列腺窝彻底缝扎止血, 气囊破裂者重新更换。另有3例经第2次术后再次发生出血, 行第3次手术彻底止血停止。12例患者住院时间最长16d, 最短8d, 平均12.9d, 全部治愈出院, 无死亡病例。

4 讨论及体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症发病率和就诊率逐年上升, 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 反复出现排尿梗阻和尿潴留患者, 必须行手术治疗, 而手术方法较多, 即微波、激光、射频、电切、气化电切、等离子电切、绿激光等, 这些手术需要特殊器械和设备, 成本较高, 专业人员需特殊培训, 边远贫困山区县级医院一时难以达到条件。因此, 在边远贫困山区县级医院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增生症主要采用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治疗。该手术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手术切除彻底, 又能处理膀胱内其它病变, 远期效果显著[1,2]。开江县中医院2000至2009年收治前列腺增生症357例, 行该摘除术后, 发生大出血12例, 发生率为3.36%, 显著低于我国陈伯荣等研究的在该术后继发性大出血发生率为7.7%[3]。12例全部抢救成功, 治愈出院。其成功经验分析如下。

4.1 及时进行出血诊断

本次12例患者均在24h内被诊断, 及时行再次手术。因此, 在前列腺增生症经手术后24h内, 密切观察病情, 在冲洗膀胱管道时, 若发现液体呈鲜红色, 尿道口有鲜血溢出, 甚至有血块堵塞, 应考虑术后有出血的可能, 如出现头昏、心难口渴、面色苍白、脉搏快速、血压下降等全身症状, 应考虑术后大出血的可能, 必须做好早期手术准备工作。

4.2 出血原因分析

对本组12例前列腺摘除术后继发大出血原因分析:一是非泌尿科专业医师手术, 导致术中前列腺体组织残留及止血不彻底, 本组有5例就是此情况, 其中3例经3次手术失血量1000~1500mL;二是尿管气囊破裂滑脱发生出血3例;三是术后血凝块堵塞尿管, 使膀胱压力增高致出血3例;四是前列腺术后第2天会阴部骑跨伤致大出血1例。

4.3 出血处理措施

一旦发生前列腺摘除术后有出血倾向, 要求术者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 术前常规检查, 出凝血因子检查, 慎用血管扩张药物, 术后常规使用抗纤溶药物, 保持膀胱持续冲洗, 引流通畅, 固定好气囊尿管, 尽量避免增加腹压, 减少尿路感染, 心理护理等, 尚应熟练掌握操作技术, 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 彻底止血, 勿损邻近组织器管。在基层医院, 规范医疗秩序, 严禁非专业医师手术, 走专科专病治疗的发展方向, 是降低前列腺摘除术后并发出血的关键措施, 也是预防控制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田兆雄.前列腺增生症发病情况调查及TURP与开放手术治疗的比较[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89, 10 (1) :37.

[2]常年胜.前列腺增生症开放手术与TURP的远期效果比较[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5, 16 (5) :267.

骨质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于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进行诊治的32例(45处骨折)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25例;年龄61~92岁,平均(66.8±5.3)岁;病程1.0~20.5 d,平均(4.1±0.4)d;陈旧性骨折6处,新鲜性骨折39处;骨折部位:胸6椎体1处,胸7椎体2处,胸8、9、10椎体各1处,胸11椎体1处,胸12椎体14处,腰1椎体13处,腰2椎体7处,腰3椎体3处,腰4椎体1处;致伤原因:高处坠落13例,摔倒19例。将32例患者根据手术辅助影像学方法的不同分为X线及CT指导手术组,每组各1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陈旧及新鲜骨折构成、骨折部位构成及致伤原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另外所有患者均在知情且签署同意书的情况下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将32例患者分别采用X线、CT及MRI于术前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然后将X线及CT指导下手术患者的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的VAS评分、椎体形态指标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比较。另X线及CT引导下手术患者均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两种影像学辅助手术方法中患者均取俯卧位,使腹部下垂脊柱前凸,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透视定位,确定病椎位置及体表穿刺位置并作标记,消毒铺单后行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先行普通针头穿刺透视下调整位置,使正侧位均位于椎弓根内,行穿刺部位切开,深度至皮下,长度5 mm,植入穿刺针穿至骨质表面,体会穿刺点硬度,使穿刺针稍加固定即可,透视下调整进针点,使之正侧位均位于椎弓根内,植入穿刺针至椎体后缘前5 mm,植入导针,更换工作通道,行球囊扩展,至满意程度,退出球囊,搅拌骨水泥,待合适黏稠度后,经过工作通道植入骨水泥推杆,至合适深度,经过骨水泥推杆缓慢推入骨水泥。待骨水泥凝固后,旋转推杆,拔出推杆和工作通道,缝合伤口,两种术式术后的X线与CT检查结果较佳。

1.3 评价标准

(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由患者根据自身的疼痛感受程度从0~10分中选取最能代表患者此时疼痛程度的数字,其中0分为无痛,10分为最为疼痛,即分值越高则疼痛程度越明显[4]。(2)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共包括10个项目的评估,每项均采用0~5分6级评分法进行评估,最终评估结果分为优、良、中及差4个等级[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比较

CT在骨折线及附件骨折检出率方面明显高于X线及MRI(均P<0.05),而MRI在骨挫伤检测中的价值较高,同时三种方法在椎体形态学改变中的检测情况一致。见表1。

注:与X线及MRI比较,*P<0.05;“-”为无数据

2.2 X线及CT指导下手术患者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及手术前后的VAS评分比较

CT指导下手术患者的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及术后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注:与X线比较,*P<0.05;VAS:视觉模拟评分法

2.3 X线及CT指导下手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椎体形态指标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的椎体形态指标中的椎间隙高度、Cobb角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优良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而术后两组均优于术前(均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成为临床多见病,发病原因多为低能量损伤如跌倒或日常生活中致伤,高能量损伤较为少见,决定了该病发病的隐匿性,患者常常难以回忆明确的受伤时间,由于发病的渐进性,导致较多患者延误就诊,就诊时多到骨科门诊,拍普通X线平片常常是最初的检查,一般会发现椎体外形的改变,楔形变较为多见,爆裂骨折较为少见,较少见到分离的骨块,和中青年椎体骨折比较,由于属于屈曲受力,骨折分型大多属于A型骨折[6],骨折相应部位棘突一般没有明显压痛,反而变现为伤椎下方的疼痛,特别是脊柱两侧的放射痛,由于受伤部位和疼痛部位的不一致,容易导致延误诊断,有研究认为对于此类患者单靠局部压痛来确定病椎方法不准确,X线平片只能作为是否有椎体骨折的初步筛选手段,无法确诊骨折,特别是发病隐匿的骨折,尽管如此,由于X线平片检查较为方便,辐射量低,价格低廉,技术要求较低,较为普及,常常是术后复查的常规手段,为患者和医生所乐意接受,在围术期诊治中必不可少,术中穿刺时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可在术中操作时提供重要参考,椎体高度的恢复也可在X线平片中得到体现,但是其检查仍不够细致[7],故对其在临床的综合应用价值的尤其对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注:与同组内术前比较,*P<0.05

CT平扫检查对于轻度的椎体前缘压缩骨折常常显示为骨折处局部高密度影像,明确的骨折线较为少见,或不清楚,CT矢状位重建图像可显示椎体外形的变化,如前缘高度低于后缘,以及椎体前侧的成角改变,这些改变对于判断骨折是否为新鲜骨折或陈旧骨折有一定难度,在诊断方面不明确,CT检查对于爆裂性骨折有明确的诊断提示作用,可明确提示骨折线的位置,可显示骨折块的移位方向,特别是由于椎体形状特殊,椎弓根在侧位象上和椎管有重叠,使得CT检查在椎体骨折中有独到的价值,可以明确地提示椎体后缘骨块对椎管的压迫,在椎体成形的治疗中为防止骨水泥的渗漏,CT显示的骨折线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T检查在术前为必需的检查项目,有不可或缺的作用[8],但不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的“金标准”,对治疗及判断预后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骨折疏松性椎体骨折行MRI检查可以明确地提示变形椎体是否新鲜或陈旧性骨折,2个月左右仍能够有明确的信号改变,可以作为骨质疏松椎体骨折诊断的“金标准”[9]。

本文中笔者就X线、CT及MRI检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价值进行研究,结果显示,X线、CT及MRI检查在本类患者检查中均有一定的价值,其中尤其以CT效果较佳,主要体现在骨折线及附件骨折检出率方面的优势,而考虑到MRI费用相对昂贵,故本研究中仅对CT和X线在本类手术治疗中的价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CT较X线的优势体现在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及术后VAS评分改善等方面,而两种方法指导下的术患者的椎体形态指标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改善无显著性差异,但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效果,因此较为全面地肯定了其在术中的价值,而也进一步肯定了CT的综合应用价值。通过本研究笔者认为MRI价格相对较高,因较多患者不易于接受,故主要将X线与CT的围术期应用价值进行比较,但是MRI可作为上述两种检查方法不佳时的进一步检查手段[10,11]。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CT在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价值均相对更高。

摘要:目的 探讨X线、CT及MRI检查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5月于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进行诊治的32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采用X线、CT及MRI于术前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后将X线及CT指导下手术患者的穿刺次数、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的VAS评分、椎体形态指标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进行比较。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T在骨折线及附件骨折检出率方面明显高于X线及MRI,且CT指导下下进行手术的患者其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及术后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而椎体形态指标及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方面则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CT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诊断及手术治疗中的价值均相对更高。

骨质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篇5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一种肝脏良性病变[1],多无临床症状。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7年5月治疗38例病人临床资料,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合理的治疗方案。

1 临床资料

1999年1月~2007年5月我院对38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12~66岁,平均年龄48岁,肿瘤最大直径16 cm,最小1 cm,小于5 cm 32例,肿瘤单发32例,多发6例。术前临床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9例,疑为原发性肝癌9例,疑诊为其他肿瘤10例。手术方法:行半肝切除2例,肝左半叶切除24例,肝右叶切除10例,肝尾叶切除2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本组28例体检发现肝占位,10例患者有右上腹隐痛或不适感,5例有肝炎病史,3例合并肝硬化,5例女性患者有口服避孕药史。

2.2 实验室检查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均做了全面的血清学检查,其中肝功能正常30例,总胆红素升高2例,γ-GT升高8例,HbsAg阳性5例,全部患者AFP均阴性。

2.3 影像学检查

38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23例病灶表现为低回声,10例强回声,5例等回声。诊断为肝癌6例,不除外恶性8例,不能确定8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0例,肝血管瘤6例。

仅24例进行CT检查,4例行CT平扫,20例行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结果20例呈低密度,5例呈等密度,11例病灶中央可见条状或放射状低密度影,动脉期全部病灶均明显均匀强化。8例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密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于肝实质。

25例行MRI检查,其中10例平扫,15例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3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相对高信号4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3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相对高信号15例。动态增强结果显示,动脉期16例病灶均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13例病灶信号强于肝实质,3例等于肝实质。延迟期15例病灶仍有造影剂充填,2例信号略低于肝实质。12例病灶中央可见放射状条纹,T2WI呈高信号,增强早期不强化,延迟后信号可增强。

2.4 病理检查

大部分未见肝硬化,肿瘤边缘清楚,肿瘤有包膜32例,质地中等偏硬,伴肝硬化5例。

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内无典型肝小叶结构,已分化成熟,形态接近正常的肝细胞结构的结节,但无汇管区结构,星状疤痕增生的胆管、扩张的血管和纤维组织构成。Masson染色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阳性。

2.5 手术结果

本组1例术后肝创面出血,2次止血,治愈出院。37例均行肝切除,未出现并发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2例失访,其余随访6年均健在无肿瘤复发。

3 讨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一种瘤样病变,是肝细胞对血液循环异常的一种局部增生性反应[2],在肝脏的良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血管瘤,占肝脏良性肿瘤手术例数的4.6%。由于目前对该病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常常将其误诊为原发性肝癌,有时导致不恰当的外科治疗,本组术前临床诊断准确率仅20.4%。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确切病因至今未见,既往认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多见女性,可能与口服避孕药及类固醇激素有关[3]。从本组病例来看,男性患者居多,国外的一些大宗病例研究也发现,长期口服避孕药并不是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发病的危险因素[4]。有的学者认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发生可能与炎症、创伤或血管畸形等有关[5],肝窦血供的动脉化或血流量增大而导致肝细胞结节性增生。

大多数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无明显症状,实验室检查正常,AFP阴性也无乙肝病史,本组乙肝阳性率为8.2%,与我国正常人群的乙肝阳性率相近。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主要方法,但B超和平扫CT均难于区分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其他肝肿瘤。因此,需行螺旋CT增强扫描,典型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螺旋CT表现为平扫呈低或等密度,中央见低密度,动脉期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而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中央疤痕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均呈低密度,延迟期可出现强化。

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典型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肿瘤在T1WI和T2WI上均为等信号,肿瘤实质部分信号均匀,中心可见较高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反映病灶的血流特征,增加小疤痕的显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6]。FABRE等提出凡CT和MRI表现符合多血供、均质性具有星状疤痕等可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7],无需肝活检等病理学证据。

因肿瘤不含Kapffer细胞,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腺瘤无特征性星状疤痕,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整个肝脏呈现慢性结节状改变,无中央疤痕或纤维化故不能确诊,最后仍依赖病理学诊断。因而对于所有可疑的病例,影像学诊断不确切的,肝穿刺活检、手术活检或手术切除是最好的鉴别方法。若影像学检查有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典型的影像图示,可明确诊断不做病理检查随诊观察。此外,行肝血管造影鉴别诊断亦是可取的方法,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为良性病变无恶性报道,本组有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伴局灶恶变。有研究指出,通过自然疗程观察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退化缩小并不少见,另有作者提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可继续生长,多数认为病变大小基本不变,而手术效果好,危险性小,相比之下误诊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KOBAYASHI[8]等报道,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等慢性肝病患者中检出不典型增生结节很容易进展为肝细胞癌,其中尤以结节直径短期内增大者危险最大。因此,对于可疑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尤其合并乙型、丙型肝炎病人或病理诊断不明确的主张积极手术切除。同时还可采用超声刀、光子刀等进行治疗,本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大多采用瘤体切除或局部切除和肝不规则切除,术后疗效满意。

总之,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处理,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诊断水平。螺旋CT和动态增强扫描MRI诊断典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得到正确诊断。治疗上应加以区别对待,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既要避免盲目手术,又要避免漏诊肝癌而延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99年1月~2007年5月,38例病人影像学检查、活检、手术切除等方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结果38例全部手术,其中1例术中行细胞学,其余均有病理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为良性病变,手术治疗愈后好,而误诊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伴肝硬化患者,不典型增生结节易进展为肝癌。

关键词:FNH,诊断,手术

参考文献

[1]BORZIO M,FARGION S,BORZIO F,et al.Impact of large re-generative,low grade and high grade dysplastic nodul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J].J Hepatol,2003,39:208-214.

[2]KONDO F.Benign hodular hepatocellular lesions caused by ab-normal hepatic circulation etiological analysis and introduction of a new concept[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6:1319-1328.

[3]REDDY KR,KLIGERMAN S,LERI J,et al.Benign and solid tumors of the liver relationship to sex,age,size of fmor and outcome[J].Am Surg,2001,67:173-178.

[4]HEINEMANN LA,WEIMANN A,GERKEN G,et al.Modern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benign liver tumors.The German be-nign liver tumor case control study[J].Eur J Contracept Reprod Health Care,1998,3:194-200.

[5]FUKUKURA Y,NAKASHIMA O,KUSABA A,et al.Angioar-chitecture and blood circulation in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J].J Hepatol,1998,29:470-475.

[6]GRAZIOLI L,MORANA G,FEDERLE MP,et al.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morphologic and functional information from MR imaging with gadobenate dimeglumine[J].Radiology,2001,221:731-739.

[7]FABRE A,AUDET P,VILGRAIN V,et al.Histologic scoring of liver biopsy in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with atypical presenta-tion[J].Hepatology,2002,35:414-420.

猪增生性肠炎诊断与防控 篇6

1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其病原菌存在于感染猪的粪便中, 粪便带菌可长达10周, 排出的粪便可污染饲料、饮水及外界环境, 经消化道再扩大传染。本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作用有关, 如猪只并群、饲养拥挤、气温骤变、长途运输、环境卫生条件恶化、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不当等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除猪以外, 其它多种动物也可感染, 如羊、家兔、大鼠和豚鼠等, 猪场应注意这些动物会造成传染。

2 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有较大差异性。大多数病猪无典型症状, 少部分仅出现轻微腹泻, 生长育肥猪食欲不振, 间断性腹泻, 粪便不成型, 呈灰黑色, 生长发育不良;少数急性型高发于4~12月龄青猪, 水样腹泻或血性下痢, 随病程推移转为排黑色柏油状稀便或黄色稀便, 体表皮肤苍白、脱水、急性出血性贫血, 偶见肠穿孔急性死亡病例;慢性型是由上述病例转化而来, 病猪从肠粘膜发炎或坏死发展成为局部回肠炎或坏死性肠炎, 长期排不成型软便或顽固性腹泻, 生长明显抑制, 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症状;亚临床型的患猪无明显症状表现, 仅表现生长速度缓慢和饲料利用率极低。

3 病理变化

本病致死病例, 病变主要在小肠末端, 小肠壁局部增厚, 肠管膨大, 浆膜下和肠系膜水肿, 肠腔内含凝血块, 肠粘膜呈现特征性分枝状皱褶或皱瘤, 黏膜表面湿润而无黏液, 坏死性肠炎可见凝固性坏死和炎性渗出物, 其次是结肠前段和盲肠的肠壁增厚, 肠管径增加, 结肠与小肠的浆膜下和肠系膜水肿, 浆膜有网状物及表现炎性变化, 肠系膜上淋巴结肿胀且切面多汁, 结肠内包容血性粪便, 肠粘膜也呈现特征性分枝状皱褶瘤体。

4 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可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确认可通过粪便中含有劳森菌或免疫化学检测或PCR法等。但最简单的办法是用病变部位肠粘膜涂片证实胞内细菌的存在。

在临床上应特别注意与猪痢疾病的鉴别诊断。

4.1 猪痢疾

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 损伤主要在大肠, 而小肠无损伤, 损伤局限于结肠袢、盲肠和直肠。常在回肠结合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可刮取粘膜局视野用显微镜检查猪疾病密螺旋体而确定。

4.2 增生性肠炎

损伤在小肠 (回肠) , 很少侵害空肠和结肠。

4.3 沙门氏菌病

可分离沙门氏菌, 且没有全身性猪痢疾密螺旋体的损伤。

4.4 猪毛首线虫病

主要观察在结肠里能见到寄生虫。

4.5 胃溃疡

胃内有出血。

5 防治措施

猪场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以减轻增生性肠炎造成的损失。这些措施包括药物治疗, 改善饲养管理以及消毒等。

5.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 提高猪体的抵抗力, 做好猪舍的通风保温工作。为猪群提供优质全价的配合饲料, 保证饲料新鲜。减少“换料应激、转栏应激、断奶应激”等多种不利应激因素, 安渡综合应激关。

5.2 加强卫生消毒

猪场应加强猪舍内外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存在病原的猪场, 建议采用猪舍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加强猪舍内外的环境卫生、消毒防疫措施到位, 在每批猪出栏后严格冲洗消毒猪舍, 空置1周后再转入新的猪群。加强粪便管理, 由于粪便是主要传染源, 应及时将猪圈内的粪便清除干净, 并每天用消毒药物彻底消毒, 在猪场生产区消毒池以及各栋猪舍门口脚浴盆添加消毒剂。加强灭鼠、蝇、驱虫等工作, 健康猪与受细胞内劳森菌污染的粪便接触可以造成本病的传播, 因此, 必须及时清除猪群的粪便, 尽量减少接触粪便的机会, 切断传播途径。

5.3 发病猪隔离治疗

上一篇:服务封装下一篇:小学自主学练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