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增生

2024-10-21

结节性增生(精选7篇)

结节性增生 篇1

1 治疗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1999年9月至2009年9月经病理证实的NFH患者共58例,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34例, 年龄12~80岁, 平均年龄41.5岁。其中合并脂肪肝12例, 扁桃体非何杰金淋巴瘤2例, 脑血管畸形2例, 肿瘤标志物检查AFP略升高2例, 转氨酶增高10例, 乙肝小三阳6例, 12例有口服避孕药病史。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其中经肝穿证实有22例, 手术证实者36例。CT扫描40例, MRI扫描24例, 6例同时行Cr、MRI检查。

1.2 CT扫描方法

扫描前禁食12h以上。仰卧, 层厚和层间距各5~10mm, 扫描范围包含整个肝脏, 肿瘤较小者加用2~3mm层厚并局部放大扫描, 所有病例均做增强扫描, 增强时采用肘静脉团注优维显, 1.5m L/kg, 每秒3m L, 共90m L, 行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1.3 MR扫描方法

检查序列包括常规二维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 (FLASH) Tl Wl序列, TR/TE为140/4.lms;T2Wl成象采用快速自旋回波 (TSE) 序列, TR/TE为4.4/64.0ms。均为屏气全肝扫描, 应用空间预饱和技术, 层厚为8mm, 常规横断扫描, 一次屏气可获得16~20层图像。根据病灶的显示需要, 有的病例加做冠状扫描或脂肪抑制序列。磁共振对比剂为Gd-DTAP, 0.2m L/kgGd-DTRA, 压力注射器前臂静脉注射, 注射速度为2m L/s, Gd-DTPA注射完后接着以10m L生理盐水同速冲管, 以注药开始计算, 推迟15~20s开始动脉期图像采集, 55~60s行门脉期图像采集, 3~5min行延迟期图像采集。

1.4 病理学检查

本组病例全部经组织病理学证实, 其中B超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18例, TC引导下经皮肝脏穿刺活检4例, 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肝组织标本长度>lcm, 肝穿刺活检或术后标本用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固定, 制成常规石蜡切片, 做HE染色, 必要时做免疫组化。

1.5 影像图像分析

请本院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共同进行阅片, 分析每例NFH的位置、数目、大小, 增强前后Cl、MRI表现, 并对一些不常见征象, 如钙化、坏死、脂肪变、TIWI信号异常、肝包膜凹陷、包膜样强化、无中心疤痕、多FNH综合症等进行分析。CT分析时, 以正常肝组织背景的TC值为标准, 高于肝组织者为高密度, 低于肝组织者为低密度。MRI分析时, 病灶信号强度与邻近肝实质比较, 高于肝脏、接近或等于肝脏、低于肝脏分别判断为高信号、等信号、低信号。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数目、大小、形态

58例FNH中, 52例为单发, 6例为多发, 肝左叶20例, 右叶30例, 同时累及肝右前叶与左内叶8例。病灶最大7.8cm×6.4cm×7.2cm, 最小1.0cm×1.2cm×l.3cm。均呈圆形或类圆形。12例病灶呈浅分叶, 其他光滑锐利。

2.2 FNH的CT表现

CT扫描40例, 共44个病灶。其中, 24例伴有中央疤痕, 其内可见裂隙状更低密度影, 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10例有轻度强化;延迟期有两例未见强化, 其余均见强化。16例无中心疤痕, 密度均匀。

2.3 NFH的MRI表现

MRI扫描20例, 共22个病灶。16例伴有星状疤痕, 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迟期均有不同程度强化。4例未见疤痕, 其信号均匀。本组病例有2例FNH出现钙化, 靠近疤痕, 有2例FNH出现中心坏死。

3 讨论与结果分析

FNH是一种少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 不是真正的肿瘤, 继血管瘤之后占第2位。典型FNH的病理及影像表现:特征表现为病变中央有星芒状瘫痕, 瘫痕由纤维结缔组织及大小不一的厚壁畸形血管组成, 动脉内膜及中层肌纤维增生, 管壁明显增厚。纤维间隔将肝细胞分割成结节状, 病灶内正常肝小叶结构消失。结节内增生的肝细胞形成2~3层细胞厚的肝板。所有病变内均见小胆管增生, 在增生小胆管周围有炎细胞浸润。4例肝细胞内见淤胆。按此标准本组有36例属此型。TC平扫FNH多呈低密度、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肿块, 病变往往位于肝脏的外周, 靠近包膜, 其边界清楚, 密度均匀, 中心疤痕呈更低密度。本组中有2例病变中心呈斑点状钙化, 平扫显示较清楚。钙化在FNH中很少发生。一般呈孤立的点状或斑点状, 位于病变的中心或周边。CT呈高密度, MRI中不易检出。NFH在TIWI呈等或低信号在T2WI呈轻微高信号信号均匀中心疤痕由于其砧液组织中含有较少的纤维, 基质成分多, 血管、胆管及水分增多, 在Tl Wl是低信号, 而在T2Wl呈明亮高信号。这种信号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在注射礼后由于病变中含有畸形扩大的供血动脉, 动脉期明显均匀的快速强化, 在门静脉期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中心疤痕在增强早期不强化, 延迟期逐渐强化。

摘要: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FNH) 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占位, 继血管瘤之后占肝脏良性肿瘤的第2位。近几年发病率有逐步增高的趋势。本论文通过对58例FNH患者的CT、MRI影像观察, 总结FNH的影像特征, 提高术前诊断,

关键词:肝脏,CT,MRI

参考文献

[1]郑卫权, 张雪林, 陈龙华.肝脏转移瘤经脾门静脉造影CT诊断[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0 (6) .

[2]高从敬.血流与肝脏影像学[J].国外医学 (临床放射学分册) , 1998 (4) .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诊断 篇2

1 资料与方法

6 例患者中男2 例, 女4 例。年龄为17 ~ 62 岁, 平均35 岁。2 例为体检发现, 4 例因右上腹疼痛行B超检查发现。本组6 例均为单发病变。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 结论肝内占位, 性质待定而进一步行CT检查, 有3例另行MRI检查。

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 (ALP) 为5.1 U/L, γ- 谷氨酰转肽酶 (γ-GT) 为123U/L , 均升高, 余指标如甲胎蛋白 (AFP) 、癌胚抗原 (CEA) 和糖类抗原19-9 (CA19-9) 均正常。

CT扫描采用GE Prospeed E Ⅱ螺旋扫描机, 扫描条件120 ~ 140 kV, 管电流180~200 mA, 层厚5~10 mm, 层间距5~10 mm。全肝扫描后行增强扫描, 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 (300 mg/ml) 80~100 ml, 注射流速3 ml/s, 25~30 s行动脉期扫描, 70~90 s行静脉期扫描, 180 s行延迟期扫描。

2 结果

6 例均为单发病例, 大小3.2~11 cm, 平均5.6 cm。平扫4 例为低密度, 边界不清楚, 1 例密度均匀, 3 例密度不均匀, 其中可见到圆形、星行或条状更低密度区;另2 例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扫描所有病例均有明显强化, 均匀强化者2 例, 不均匀强化4 例, 其中2 例可以见到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 另外, 3 例伴有中心瘢痕者, 在动脉期扫描中心瘢痕无强化, 除中心瘢痕外病灶强化均匀一致。门脉期4 例为等密度, 和肝实质界线不清, 2 例为略高密度, 伴有中心瘢痕者, 1 例瘢痕为低密度, 2 例可见到中心瘢痕强化为略高密度。延迟扫描所见相似, 4 例为等或略低密度, 2 例为略高密度, 但密度较门脉期略有下降。所有病例均未见到包膜。

3 讨论

FNH是指发生于正常肝脏或基本正常肝脏的良性肝细胞结节。是肝内第二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发病率仅次于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多为30~40 岁女性, 男女发病率1:4, 但和口服避孕药无关。通常无临床症状, 长大时偶可被触及, 常于腹部或肝脏因其他原因作影像检查时被发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慢性腹痛, 少数患者肝功能异常, 甲胎蛋白 (AFP) 多正常。FNH的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肝组织局部血管异常、血栓形成及局部组织的损伤和修复等有关[1]。

FNH在病理上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大类。典型呈分叶结节状肿块, 有明显的中央瘢痕和放射状纤维间隔, 镜下可见异常排列的肝细胞结节, 纤维间隔内有粗大的动脉、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毛细胆管。FNH只有动脉供血, 典型FNH营养动脉从中央瘢痕进入肿块内, 沿纤维间隔向肿瘤周边分布。不典型FNH包括毛细血管扩张型、混合细胞型、伴肝细胞不典型增生型, 其病理特点为无明显分叶结节改变, 无明显中央瘢痕和纤维分隔, 镜下缺乏结节样结构, 部分结节含有较大的发育不良的肝细胞[2,3]。

FNH的B超表现:本组病例均行B超检查, 在定性方面B超较难做出诊断。叶慧义等[4]报道8 例, 5 例呈等或稍强回声, 3 例低回声;7 例均匀, 1 例不均匀;8 例病变内均见较丰富的动脉血流。FNH的CT表现:增强CT扫描可动态观察病灶的强化特征, 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点。本组6 例在动脉期除中心瘢痕外均有明显均匀一致强化。2 例可以见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 说明螺旋CT动脉期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病理特征。门脉期及延迟扫描中绝大多数病灶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 也充分反映了其血供丰富的特点。3 例伴有中心瘢痕者, 2例瘢痕延迟强化, 1 例瘢痕始终未见到强化。严福华和周康荣[5]报道可能和瘢痕内的血管有血栓形成有关。另外本组所有病例均未见包膜形成。近年来MRI对FNH的报道亦较多。FNH的MRI表现为:平扫病灶大多境界欠清, T1WI可见呈等或略低信号的肿块, 中央瘢痕呈低信号, 在T2WI肿块呈等或略高信号, 中央瘢痕呈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 呈高信号, 中央瘢痕尚无明显强化为低信号, 门静脉期和延迟期肿块呈等或略高信号, 中央瘢痕逐渐延迟强化, 最终为等或高信号, 部分瘢痕内部可见粗大血管影。少数FNH可具有少见的不典型MRI表现, 如T1WI呈高或低信号, 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可能与病灶内脂肪浸润或出血等相关[5];病灶呈不均质表现、强化不均匀, 可能因其发生脂肪变、糖元沉积、钙化、出血、坏死等造成[6]。

FNH主要与原发性肝癌 (HCC) 、肝血管瘤及腺瘤鉴别。根据FNH的CT影像表现可通过以下几点与HCC鉴别:⑴ HCC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早期可有强化, 但其强化特征为“快进快出”, 门脉期和延迟扫描绝大多数病灶为低密度, 和肝实质界限清楚。⑵大的HCC病灶肝动脉期有时也可见供血动脉, 但多位于周边且较细小, 显示概率不高。⑶ HCC大于3 cm者, 其中心发生坏死的机会很高, 因此其病灶强化往往不均匀。而FNH病灶除中心瘢痕外, 病灶的强化均匀一致。⑷中心瘢痕的显示以及瘢痕的延迟强化高度提示FNH的诊断, 而包膜的出现则高度提示HCC的诊断。另外HCC临床多伴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 实验室检查AFP多明显升高。FNH还需和肝血管瘤鉴别, 典型的血管瘤其增强方式为早期从周边开始呈结节状或环形强化, 逐渐向中心扩展, 延迟期等密度或高密度填充。而FNH的强化方式为中心向四周弥散且均匀一致, 两者不难鉴别。小于3 cm的血管瘤其强化方式多样, 可以早期均匀强化持续至延迟期。极少数的血管瘤在动脉期扫描中明显强化呈高密度, 而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中为等密度, 这和FNH不易鉴别, 结合MRI的检查有利于两者的鉴别。此外还应与其他肝内少见的良性肿瘤如腺瘤鉴别, 腺瘤血供丰富, 在CT表现和FNH相似, 两者的鉴别比较困难。99Tcm胶体硫扫描, 如病灶内有浓聚, 支持FNH的诊断[7]。

总之对FNH的诊断应结合临床、实验室以及各种影像表现综合分析, 尽量于创伤检查前确诊。要不断总结经验, 提高认识, 以便对FNH作出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

[1]Mortele KJ, Stubbe J, Praet M, et al.Intratumoral steatosis in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coinciding with diffuse hepatic steatosis:CT and MRI findings with histologic correlation[J].Abdom Imaging, 2000, 25 (2) :179-181.

[2]于国, 侯宁, 陈玲红, 等.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18例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2, 9 (4) :210-212.

[3]梁亮, 曾蒙苏, 等.肝脏巨大局灶性结节增生伴囊变MRI表现一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9, 43 (6) :666-667.

[4]叶慧义, 高元桂, 董宝玮, 等.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综合影像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9, 33 (4) :258-260.

[5]严福华, 周康荣.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FNH) :螺旋CT多期扫描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 1999, 18 (8) :468-470.

[6]林光武, 欧阳汉, 周纯武, 等.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典型与不典型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 17 (11) :1177-1181.

[7]Attal P, Vilgrain V, Brancatelli G, et al.Telangiectatic focal nodular hyper plasia:US, CT, and MR imaging findings with 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 in 13 cases[J].Radiology, 2003, 228 (2) :465-472.

结节性增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的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患者6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观察组男25例, 女9例;年龄38~54岁, 中位年龄为35.68岁;10例有临床症状, 24例无临床症状;结节直径1.5~17cm, 平均7.31cm;18例发现1个结节, 7例发现2个结节, 8例发现3个结节, 1例发现3个以上结节。对照组男24例, 女10例;年龄37~54岁, 中位年龄为35.79岁;9例有临床症状, 25例无有临床症状;结节直径1.4~16cm, 平均7.21cm;18例发现1个结节, 8例发现2个结节, 6例发现3个结节, 2例发现3个以上结节。2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患者的右上腹部出现隐痛和不适, 同时伴有腰背部疼痛。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检查, 并进行CT检查。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针对大小不同的结节性增生进行不同的手术:病灶位于肝门部, 或者病灶的直径>10cm者, 采用半肝切除术;病灶直径5~9cm者, 采取不规则肝切除术、肝段切除术、肝叶切除术等不同术式;病灶直径<4.5cm, 并且位置表浅者, 实施局部切除术。对照组进行保守治疗, 主要是采用护肝药物进行控制, 以及对症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和症状改善率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52.94%和32.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3例, 占8.82%, 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感染、胸腔积液, 后经内科对症治疗均痊愈。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例, 表现为病灶破裂出血, 后经外科手术治疗痊愈。

3 讨论

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可出现破裂出血并发症, 发生癌变几率极低, 是一种良性的非肿瘤性的病变。目前, 其发病机制还不明确, 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这种病变与肝血管先天异常及损伤引起的肝细胞增生性反应相关。患者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多在健康体检时发现, 极少数有右上腹不适等非特异症状[2]。临床诊断主要依据CT和B超等影像学检查, 肝脏CT检查中, CT平扫时病灶呈低密度影, 边界清楚, 在增强扫描时动脉期有较明显强化[3]。B超检查中, 发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的界限清楚,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中央瘢痕血流, 可诊断为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

目前, 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4]。通常对于诊断明确, 增生组织无出血, 症状不明显, 病灶体积不增长或者增长不明显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对于病灶体积较大、诊断不明确、合并肝炎、常服避孕药的患者, 一般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本研究中, 观察组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后全部治愈, 可见效果显著。结果显示, 外科手术治疗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 有效的预防了年龄较小的患者或者病灶较大的患者因病灶增大发生破裂出血的几率。依据肿块的大小、位置不同,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手术方式, 并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辅助B超引导消融术、介入等治疗, 可以更好的保证治疗效果, 从而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临床效果显著, 具有很好的医疗价值, 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临床诊断和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患者6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 观察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 观察2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和症状改善率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52.94%和32.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3例, 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例。结论 手术外科治疗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脏,结节性增生,诊断,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晓娥.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8例临床病理分析[M].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 2012:116-118.

[2] 张立明, 王人颢, 温泉.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3) :48-50.

[3] 郭琪.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MS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1, 27 (3) :391-393.

结节性增生 篇4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一种肝脏良性病变[1],多无临床症状。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2007年5月治疗38例病人临床资料,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合理的治疗方案。

1 临床资料

1999年1月~2007年5月我院对38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12~66岁,平均年龄48岁,肿瘤最大直径16 cm,最小1 cm,小于5 cm 32例,肿瘤单发32例,多发6例。术前临床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9例,疑为原发性肝癌9例,疑诊为其他肿瘤10例。手术方法:行半肝切除2例,肝左半叶切除24例,肝右叶切除10例,肝尾叶切除2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本组28例体检发现肝占位,10例患者有右上腹隐痛或不适感,5例有肝炎病史,3例合并肝硬化,5例女性患者有口服避孕药史。

2.2 实验室检查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均做了全面的血清学检查,其中肝功能正常30例,总胆红素升高2例,γ-GT升高8例,HbsAg阳性5例,全部患者AFP均阴性。

2.3 影像学检查

38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23例病灶表现为低回声,10例强回声,5例等回声。诊断为肝癌6例,不除外恶性8例,不能确定8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0例,肝血管瘤6例。

仅24例进行CT检查,4例行CT平扫,20例行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结果20例呈低密度,5例呈等密度,11例病灶中央可见条状或放射状低密度影,动脉期全部病灶均明显均匀强化。8例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密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于肝实质。

25例行MRI检查,其中10例平扫,15例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显示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3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相对高信号4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3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相对高信号15例。动态增强结果显示,动脉期16例病灶均明显均匀强化,门脉期13例病灶信号强于肝实质,3例等于肝实质。延迟期15例病灶仍有造影剂充填,2例信号略低于肝实质。12例病灶中央可见放射状条纹,T2WI呈高信号,增强早期不强化,延迟后信号可增强。

2.4 病理检查

大部分未见肝硬化,肿瘤边缘清楚,肿瘤有包膜32例,质地中等偏硬,伴肝硬化5例。

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病灶内无典型肝小叶结构,已分化成熟,形态接近正常的肝细胞结构的结节,但无汇管区结构,星状疤痕增生的胆管、扩张的血管和纤维组织构成。Masson染色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阳性。

2.5 手术结果

本组1例术后肝创面出血,2次止血,治愈出院。37例均行肝切除,未出现并发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2例失访,其余随访6年均健在无肿瘤复发。

3 讨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一种瘤样病变,是肝细胞对血液循环异常的一种局部增生性反应[2],在肝脏的良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血管瘤,占肝脏良性肿瘤手术例数的4.6%。由于目前对该病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常常将其误诊为原发性肝癌,有时导致不恰当的外科治疗,本组术前临床诊断准确率仅20.4%。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确切病因至今未见,既往认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多见女性,可能与口服避孕药及类固醇激素有关[3]。从本组病例来看,男性患者居多,国外的一些大宗病例研究也发现,长期口服避孕药并不是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发病的危险因素[4]。有的学者认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发生可能与炎症、创伤或血管畸形等有关[5],肝窦血供的动脉化或血流量增大而导致肝细胞结节性增生。

大多数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无明显症状,实验室检查正常,AFP阴性也无乙肝病史,本组乙肝阳性率为8.2%,与我国正常人群的乙肝阳性率相近。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主要方法,但B超和平扫CT均难于区分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其他肝肿瘤。因此,需行螺旋CT增强扫描,典型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螺旋CT表现为平扫呈低或等密度,中央见低密度,动脉期实质部分明显均匀强化,而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密度,中央疤痕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均呈低密度,延迟期可出现强化。

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典型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表现为:肿瘤在T1WI和T2WI上均为等信号,肿瘤实质部分信号均匀,中心可见较高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可以反映病灶的血流特征,增加小疤痕的显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6]。FABRE等提出凡CT和MRI表现符合多血供、均质性具有星状疤痕等可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7],无需肝活检等病理学证据。

因肿瘤不含Kapffer细胞,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腺瘤无特征性星状疤痕,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整个肝脏呈现慢性结节状改变,无中央疤痕或纤维化故不能确诊,最后仍依赖病理学诊断。因而对于所有可疑的病例,影像学诊断不确切的,肝穿刺活检、手术活检或手术切除是最好的鉴别方法。若影像学检查有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典型的影像图示,可明确诊断不做病理检查随诊观察。此外,行肝血管造影鉴别诊断亦是可取的方法,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为良性病变无恶性报道,本组有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伴局灶恶变。有研究指出,通过自然疗程观察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退化缩小并不少见,另有作者提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可继续生长,多数认为病变大小基本不变,而手术效果好,危险性小,相比之下误诊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KOBAYASHI[8]等报道,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等慢性肝病患者中检出不典型增生结节很容易进展为肝细胞癌,其中尤以结节直径短期内增大者危险最大。因此,对于可疑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尤其合并乙型、丙型肝炎病人或病理诊断不明确的主张积极手术切除。同时还可采用超声刀、光子刀等进行治疗,本组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大多采用瘤体切除或局部切除和肝不规则切除,术后疗效满意。

总之,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处理,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诊断水平。螺旋CT和动态增强扫描MRI诊断典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得到正确诊断。治疗上应加以区别对待,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既要避免盲目手术,又要避免漏诊肝癌而延误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总结1999年1月~2007年5月,38例病人影像学检查、活检、手术切除等方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结果38例全部手术,其中1例术中行细胞学,其余均有病理诊断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为良性病变,手术治疗愈后好,而误诊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伴肝硬化患者,不典型增生结节易进展为肝癌。

关键词:FNH,诊断,手术

参考文献

[1]BORZIO M,FARGION S,BORZIO F,et al.Impact of large re-generative,low grade and high grade dysplastic nodul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velopment[J].J Hepatol,2003,39:208-214.

[2]KONDO F.Benign hodular hepatocellular lesions caused by ab-normal hepatic circulation etiological analysis and introduction of a new concept[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1,16:1319-1328.

[3]REDDY KR,KLIGERMAN S,LERI J,et al.Benign and solid tumors of the liver relationship to sex,age,size of fmor and outcome[J].Am Surg,2001,67:173-178.

[4]HEINEMANN LA,WEIMANN A,GERKEN G,et al.Modern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nd benign liver tumors.The German be-nign liver tumor case control study[J].Eur J Contracept Reprod Health Care,1998,3:194-200.

[5]FUKUKURA Y,NAKASHIMA O,KUSABA A,et al.Angioar-chitecture and blood circulation in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J].J Hepatol,1998,29:470-475.

[6]GRAZIOLI L,MORANA G,FEDERLE MP,et al.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morphologic and functional information from MR imaging with gadobenate dimeglumine[J].Radiology,2001,221:731-739.

[7]FABRE A,AUDET P,VILGRAIN V,et al.Histologic scoring of liver biopsy in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with atypical presenta-tion[J].Hepatology,2002,35:414-420.

结节性增生 篇5

1 材料与方法

21例中男8例、女13例,年龄13~71岁。均使用Somatom Plus16螺旋CT检查,行三期增强扫描,层厚和间隔5mm。扫描前肠道准备及口服阳性对比剂,扫描后对6排螺旋CT进行图像处理,实行多平面重组(MPR)及CT血管造影(CTA)。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FNH,病程1个月~5年。临床无症状意外发现13例,上腹部不适6例,全身不适1例,1例合并有脂肪肝。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FP)、转氨酶都正常,没有一例有乙、丙肝病史。

2 结果

2.1 大体形态

21例NH中18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均为2个结节),肝左叶4例,肝右叶14例,同时累及肝右前叶及左内叶3例。24个病灶中,最大7.8cm×6.4cm×7.2cm,最小1.0cm×1.2cm×1.3cm。全部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或不清楚。

2.2 平扫CT表现

24例病灶中,15例呈低密度或略低密度,5例呈等密度。13例伴有中央星状瘢痕,其内可见裂隙状更低密度影。7例无中心瘢痕,密度均匀。

2.3 动态增强表现

动脉期24例病灶有均匀明显强化,边界清楚;有5例可见到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可见病灶明显的回流静脉。有1例未见到明显强化,呈低密度,密度不均匀。门脉期病变强化程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3例呈略低密度,11例等密度,7例呈略高密度。延迟期5例略低密度,11例等密度,4例略高密度,1例可见到包膜样强化。1例FNH出现中心坏死,增强后三期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15例伴有中央星状瘢痕者,动脉期瘢痕均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均见不同程度充填。

3 讨论

3.1 螺旋CT诊断

FNH多位于肝脏的游离缘,病变较大时可形成一肿块突出于肝表面[2],本组24例病灶位于肝边缘(19/24),与文献报道相符。典型的FNH的CT表现为:平扫为低或等密度;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整个病灶均匀明显强化而表现为高密度;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与周围肝组织密度相等或略高,中央瘢痕则有延迟强化[3]。本组病例中,动脉期除1例中等强化外,其余20例呈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除3例表现为略低密度外,余19例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15例中央瘢痕出现延迟强化,有较为典型表现,FNH的显著特点是中央纤维瘢痕的存在,动脉期除瘢痕外显著均匀强化为其重要特征[4]。本组平扫24例病灶中央有星芒状低密度灶的病例中,有5例增强后出现典型表现,另有1例未见强化,可能与瘢痕内的血管有血栓形成有关[5]。本组出现中央瘢痕的24例病灶中,有21个直径>3cm,这与刘方颖等[4]报道的当病灶直径>3cm时,中央瘢痕结构出现率较高的结果一致。FNH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动脉期病灶的中央或周边出现明显增粗迂曲的血管(供血动脉),本组有5例可见此征象。

3.2 鉴别诊断

根据FNH在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表现,需与原发性肝癌(HCC)、肝血管瘤、肝细胞腺瘤及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相鉴别。

与原发性肝癌的鉴别:(1)临床上大多数HCC患者AFP升高,而FNH多正常;(2)强化特征:HCC呈“快进快出”模式,FNH呈“快进慢出”模式;(3)HCC>3cm时发生坏死几率高,密度不均匀,强化不均匀;而FNH>3cm时常有中央瘢痕显示且瘢痕延迟强化;(4)当动脉期出现除中央瘢痕外的全瘤显著强化和(或)病灶中央或周围出现增粗迂曲的供血动脉时,高度提示FNH的诊断;而出现包膜时高度提示HCC。

与肝血管瘤的鉴别:典型的肝血管瘤强化特征是“慢进慢出”,强化从边缘开始,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随时间向中央填充,与FNH有明显区别。较小的肝血管瘤可表现为动脉期均匀强化,一直到延迟期,与FNH易混淆,MRI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肝细胞腺瘤无特征性“星形”疤痕,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整个肝脏呈现慢性结节状改变,无中央疤痕或纤维化,故CT、MR能更好地显示FNH内Kupffer细胞的活性及中央星形疤痕,对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爱军,吴孟超.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9):699~701.

[2]郑可国,许达生,李子平.肝细胞癌临床CT诊断[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11.

结节性增生 篇6

关键词:肝肿瘤,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细胞癌,磁共振

肝脏肿瘤发病率高, 由于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临床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作用。螺旋CT为肝脏肿瘤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但由于部分肝脏占位螺旋CT表现具有重叠性, 影像学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间常存在不符合的现象。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 并可以进行多参数、多方位成像, 随着扫描序列的加速及质量优化, 其在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及腹部实质脏器疾病的诊断中优势明显[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5例肝细胞癌及25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MRI影像资料,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癌MRI平扫及强化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35例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肝细胞癌患者中男26例, 女9例, 年龄31~68岁, 平均 (55.6±8.2) 岁;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中男10例, 女15例, 年龄32~65岁, 平均 (52.3±7.6) 岁。纳入标准:年龄25~70岁;单发病灶;均接受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此前均未接受放疗及化疗;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远处器官转移;恶病质;先天畸形;血液系统疾患;急性炎症;严重心肾功能不全;幽闭恐惧症。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MRI检查均于入院后3 d内完成。MRI检查设备选择philips 1.5T超导磁共振诊断系统。扫描前禁食8 h, 禁水6 h, 指导和训练患者进行均匀呼吸及屏气。患者取仰卧位, 头先进, 扫描线圈选择体线圈 (多通道表面相控阵体线圈) , 定位中心选择剑突下, 应用呼吸触发及指脉功能。扫描范围自膈肌顶至肝下角下方, 首先行肝脏MRI平扫, 而后行动态增强扫描。肝脏MRI平扫序列包括冠状位TSE T2WI, 横断位T1WI, T2WI (TSE T2WI) , edual-FFE-BH, DWI, 层厚6 mm, 间距1 mm。动态增强扫描选择THRIVE序列, 参数如下:TR:shortest;TR:shortest;NEX:0.5~0.75;层厚:3 mm;间距:0 mm;视野:40 mm×30 mm;矩阵:192×256。造影剂选择钆特酸葡胺注射液 (剂量0.2 m L/kg, 速度2.5 m L/s) , 动态增强扫描包括动脉期 (18 s) 、门脉期 (55 s) 及延迟期 (90 s, 3 min) 图像。MRI数据传输至Extended MR Workspace2.6.3.4后处理工作站, 进行MPR及三维重建处理, 对病灶的部位、数量、大小、形态、边缘及各期信号特点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分析肝细胞癌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特征, 比较两者影像学特征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细胞癌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大小及分布情况

(1) 部位:两者均以肝右叶多见, 分别占62.9%和64.0%。但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位于肝包膜下的比例 (52.0%) 显著高于肝细胞癌 (20.0%)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大小:肝细胞癌平均直径为 (3.5±1.4) cm,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平均直径为 (3.8±1.2) c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肝细胞癌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1) 平扫特征:肝细胞癌为T1略低, T2略高信号, 部分病灶内示长T1、长T2坏死区及短T1、混杂T2出血信号。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T1略低, T2略高信号, 中心可见长T1、长T2星芒状结构。 (2) 强化特征:肝细胞癌动脉期显著强化, 门静脉期信号快速下降, 延迟期呈明显低信号, 整体呈现快进快出强化, 病灶周围可见假包膜结构。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亦呈现快进快出强化, 中心星芒状结构于延迟期强化。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存在中心瘢痕的比例显著高于肝细胞癌, 肝细胞癌伴有门静脉癌栓及肝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一种较少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 组织病理表现为边界清晰、质地坚硬肿块, 呈黄褐色或浅棕色, 多位于肝脏包膜下, 病灶中央星芒状瘢痕是其最具特征性的表现, 呈放射状纤维分隔, 内为慢血流血窦和纤维结缔组织[2]。显微镜下,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由增生的肝细胞组成, 细胞呈条索状排列, 其内可见肝巨噬细胞及血窦, 并有放射状纤维分隔, 淋巴细胞、白细胞浸润、毛细胆管胆栓、假黄瘤样变及铜质沉积等[3]。

肝细胞癌患者多有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病史, 实验室检查AFP多明显升高, 其血供3/4左右来自门静脉, 1/4左右来源于肝固有动脉。病毒性肝炎、酗酒、黄曲霉毒B1等均是肝细胞癌重要的危险因素。甲胎蛋白 (AFP) 是其最重要的肿瘤标志物, 约60%以上的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400μg/L[4]。

MRI通过强磁场及射频脉冲对人体内氢质子的作用而成像, 具有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的优势, 软组织分辨率高, 且无辐射损伤。在肝脏占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 MRI由于螺旋CT及多普勒超声[5]。本研究比较了肝细胞癌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图像特征, 结果显示虽然两者平扫信号特点及动态增强扫描曲线相似, 但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位于肝包膜下的比例及增强扫描延迟强化的星芒状结构比例更高, 而肝细胞癌伴有门静脉癌栓及肝硬化的比例更高。说明通过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能够显示两者的不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内中心星芒状瘢痕由增生的胆管、小血窦及水肿的结缔组织构成, 呈长T1、长T2信号, 造影剂进入缓慢, 呈现延迟期强化。有研究显示, MRI对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内中心星芒状瘢痕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显著高于螺旋CT及多普勒超声[6]。但中心星芒状瘢痕延迟期强化并非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特有的表现, 在部分肝细胞肝癌及纤维板层型肝癌中也可以见到此类表现。不典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约占20%, 常表现为多发病灶, 病灶内信号不均, 内可以见到脂肪变、钙化、坏死及出血等。动态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不典型, 表现为海绵状血管瘤样渐进性强化[7]。

在常见的肝脏肿瘤中, 肝细胞肝癌MRI强化特征为快进快出, 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强化更加明显和均匀, 病灶中心星芒状瘢痕高度提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8]。海绵状血管瘤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 随TE延长, 其T2WI信号逐渐升高, 其典型的强化特点为慢进慢出的渐进性强化。肝腺瘤与育龄期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有关, 出血多见, 其平扫及强化特征与肝细胞癌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有很大的重叠, 但病灶中心星芒状瘢痕罕见[9,10,11]。肝纤维板层样肝癌也可见中心瘢痕, 但其平扫时常可见长T1、短T2信号钙化灶, 增强扫描无明显特征。

结节性增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1年8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行CT腹部扫描发现肝脏病灶, 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FNH患者12例, 共12个病灶, 其中男性7例, 女性5例。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34岁。临床症状右上腹部不适4例行CT检查, 腹部超声体检发现肝脏病变5例后行CT检查, 3例其他手术前腹部CT检查发现。所有患者甲胎蛋白 (AFP) 结果均显示阴性, 肝功能正常。体检右上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 肝、脾肋下未及。

1.2 CT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都进行腹部CT扫描, 扫描前行常规胃肠道准备。扫描范围自膈顶到肝脏下缘水平, 包括整个肝脏组织。扫描参数:采用Toshiba64层MSCT, 平扫管电压120~140 k V, X线球管转速:0.5 s/r, 视野 (FOV) 320 mm×320 mm, 采集矩阵512×512, 层厚5 mm, 层距5 mm。螺旋平扫后行常规动态三期增强扫描, 造影剂总量按1.5 ml/kg体质量计算, 一般总量为80~100 ml。采用高压注射器单相注射, 速率为3~4 ml/s, 经肘静脉注入造影剂后扫描, 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35s、70~80 s、180~240 s。每次扫描时间为12~20 s。

1.3图像分析:

由2名医师对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增强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一致后记录为阳性, 如果意见分歧, 由1名副主任医师阅片, 取意见多者为阳性结果记录。

2 结果

2.1 CT表现:

12例患者均进行CT四期扫描, 共观察到病灶12个, 病灶位于肝脏左外叶2个, 左内叶3个, 右前叶4个, 右后叶3个, 最大平面直径范围为1.7~4.8 cm, 平均 (3.1±1.3) cm。病灶CT平扫呈等密度5个, 低密度7个 (图1、2) , 病灶平均CT值为 (60±3) Hu;肝实质 (68±2) Hu。等密度者无法显示病灶边缘, 低密度者2例病灶边界清楚, 5例病灶边界显示模糊, 其中可见更低密度瘢痕组织3例。CT增强动脉期显示12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 (图3、4) , 病灶平均CT值为 (140±38) Hu;肝实质 (78±9) Hu, 5例出现瘢痕组织或条索状低密度灶, 中间瘢痕组织无强化 (图4) , 11例病灶边界显示清晰, 均未见包膜;门脉期病灶较动脉期密度降低, 但仍较肝脏组织密度高 (图5、6) , 病灶平均CT值为 (128±12) Hu;肝实质 (112±14) Hu, 中间瘢痕组织无明显强化, 仍呈低密度 (图6) ;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 (图7) , 病灶平均CT值为 (96±10) Hu;肝实质 (94±13) Hu, 瘢痕组织可见强化, 与病灶呈等密度分辨不清 (图8) 。

2.2病理表现:

大体病理可见肿瘤切面灰黄, 7例边界清楚, 5例边界不清, 均未见无包膜;5例可见星状纤维瘢痕组织为核心, 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的纤维组织分隔 (图9) 。镜下见实质部分均具有大量正常功能的肝细胞、增生的结缔组织、Kupffer细胞、畸形胆管、巨噬细胞及异常血管 (图10) 。

3 讨论

FNH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样病灶[2]。国外文献[3]报道女性发病较为常见, 考虑与长期口服避孕药有关, 国内文献[4]报道男性发病率稍多于女性, 本组病例显示男女病例为7:5, 与国内文献报道大致相同,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国内年轻女性口服避孕药较国外少, 但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为34岁, 与文献[3, 4]报道一致。该病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 偶在体检时被发现, 少数病例可出现右上腹胀痛不适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多数未发现异常, 本组12例病例有8例无症状, 超声检查无意中发现, 与报道大致[5]相同。

FNH在病理上主要分为2类[6,7]:典型性和非典型性。本组病例只有3例见典型的中央瘢痕;镜下病理见肝细胞板不超过2个细胞, 肿块实质具有大量正常功能的Kupffer细胞、肝细胞、只见动脉, 未见静脉和胆管结构, 部分可见中央瘢痕或纤维间隔。本组病例有9例出现典型的病理学改变。

FNH的多期螺旋CT扫描典型的表现为:平扫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肿块, 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未见钙化, 无出血、囊变, 部分可见更低密度的中心瘢痕, 边界不清, 本组12例病例均出现该表现。FNH动脉期呈明显增强, 大部分病灶强化均匀, CT值大于120 Hu, 部分病例可出现更明显的强化区域, 本组4例可见更明显强化区, 估计为局部供血动脉所致, 这与文献[8]报道的动脉期89%~100%的FNH肿块显著强化是一致的, 反映了以动脉供血为主的组织学特点。3例有中央瘢痕组织病灶, 中央瘢痕显示得更加清楚, 另外2例病灶平扫未见瘢痕组织, 动脉期可见较明显的条索状低密度灶, 该征象的出现对诊断FNH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动脉期扫描对瘢痕组织的显示有很大的帮助。而在门脉期病灶密度虽然稍有下降, 但仍呈稍高密度, 密度高于周围肝脏实质, 病灶CT值高于100 Hu, 中间瘢痕组织无明显强化, 仍呈低密度影。延迟期病灶多数呈等密度, 其中10例与肝脏实质密度相等, 2例密度仍稍高于肝脏实质。5 例动脉期出现瘢痕组织与病灶呈等密度, 显示不清。

FNH主要需要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血管瘤及肝腺瘤鉴别[9,10]。三者在平扫多数呈低密度灶, 与FNH很难鉴别。肝癌的强化特征为早进早出, 动脉期可有明显强化, 但强化程度及病灶强化均匀度不如FNH, 门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低密度, 因肿瘤坏死机会很高, 坏死液化区域形态不规则, 液化坏死区在多期扫描均无强化。血管瘤增强特点为缓进缓出, 造影剂由周边向中央扩展, 动脉期病灶周边呈结节状强化, 门脉期强化逐渐增强, 延迟期呈等或高密度。肝脏腺瘤动脉期也可见出现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迟期也呈高密度及等密度, 但肝腺瘤无瘢痕组织, 如果FNH有瘢痕者可容易鉴别, 如果无瘢痕组织者与肝腺瘤鉴别有一定难度。

FNH为一种良性肿瘤性疾病, 一般不需要开腹治疗, 主要可选择射频消融治疗[11], 因此, FNH术前的诊断准确性就显得非常重要。CT多期扫描可有利于FNH与其他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 对于病理学的认识可帮助我们提高对该病CT表现的理解。

摘要: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 多期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患者, 对其MSCT的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共4期扫描图像进行分析, 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本组12例病例男女比例为7∶5, 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34岁。12例患者均进行CT四期扫描, 共观察到病灶12个, 病灶位于肝脏左外叶2个, 左内叶3个, 右前叶4个, 右后叶3个, 最大平面直径范围为1.74.8 cm, 平均 (3.1±1.3) cm。病灶CT平扫呈等密度5个, 低密度7个, 等密度者无法显示病灶边缘, 低密度者2例病灶边界清楚, 5例病灶边界显示模糊, 其中可见更低密度瘢痕组织3例。CT增强动脉期显示12例病灶均呈明显强化, 其中5例可见中央瘢痕或条索状低密度影, 中间瘢痕组织无强化, 11例病灶边界显示清晰, 均未见包膜;门脉期病灶较动脉期密度降低, 但仍较肝脏组织密度高, 中间瘢痕组织无明显强化, 仍呈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为主, 瘢痕组织可见强化, 与病灶呈等密度分辨不清。结论MSCT多期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表现方面有一定的特征性, 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作用, 但确诊还需要病理诊断。

关键词:局灶性结节状增生,肝肿瘤,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病理

参考文献

[1]Bioulac-Sage P, Balabaud C, Wanless I.WHO classification tumors of the digested system[M].Lyon:IARC Press, 2010:198-204.

[2]Shahid M, Hussain TT, Pieter E, et al.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indings at state of the art MR imaging, US, CT and pathologic analysis[J].Radiographics, 2004, 24 (1) :13-19.

[3]Kehagias D, Moulopoulos L, Antomiou A, et al.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imaging findings[J].Eur Radiol, 2001, 11 (2) :202.

[4]韩春宏.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征象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08, 23 (6) :636.

[5]许尚文, 陈自谦, 钱根年, 等.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放射学实践, 2009, 24 (5) :506-509.

[6]陈鲜, 傅静, 吕春燕.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2例临床病理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 (1) :108-111.

[7]Turowski C, Feist H, Alzen G, et al.Conversion of a neonatal hepatic hemangioma to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J].Pathol Int, 2009, 59 (4) :251-254.

[8]Carlson SK, Johnson CD, Bender CE, et al.CT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J].AJR, 2000, 174 (3) :705-712.

[9]高强, 张水兴, 谢淑飞, 等.肝局灶性结节增生CT、MR征象和病理特点的综合分析[J].肝脏, 2009, 14 (2) :119-122.

[10]杨祖文, 刘敏, 尤琳, 等.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J].齐鲁医学杂志, 2013, 28 (6) :533-536.

上一篇:路面断裂下一篇:经期卫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