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结核结节

2024-10-09

肺部结核结节(共7篇)

肺部结核结节 篇1

作为临床检查与诊断中的难题, 孤立结节病灶在肺结核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鉴别中具有很大的困扰, 尤其是在发生部位不典型、病灶较小 (直径<3.0 cm) 的情况下, 需要通过特征影像学图像的分析来实现二者的有效鉴别。本文就我院收治的肺部结核结节和周围型肺癌患者各50例为研究对象,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图像的异同,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直径在3.0 cm以下的肺部结核结节患者和周围型肺癌患者各50例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两组患者均经术前或术后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手术病理组织鉴定等多种检查方法确诊。

50例肺部结核结节患者中, 男34例, 女16例;患者年龄32~69岁, 平均年龄 (47.5±2.7) 岁。结核结节的位置上, 位于左肺和右肺的分别有24例和26例, 位于两下叶尖段和位于两肺上叶尖及上叶尖后段的患者分别有20例和30例;患者的病灶直径在1.0~3.0 cm, 平均直径为 (1.8±0.3) cm。患者中, 有10例经病灶穿刺活检证实, 5例经痰结核分支菌检查确诊, 25例根据临床经验并结合抗结核病治疗的结果证实, 1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组织检查确诊。

5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中, 男32例, 女18例;患者的年龄30~67岁, 平均年龄 (46.1±2.3) 岁。肺癌的发病位置上, 位于左肺和右肺的分别有22例和28例, 位于两肺上叶尖及后段的有25例, 位于两上叶前段、中叶或舌叶、两下叶基底段的患者共计也有25例;患者的病灶直径在1.0~3.0 cm, 平均直径为 (1.7±0.5) cm。患者术前通过痰细胞学检查 (7例) 、经支气管或经皮肺部病灶活检 (13例) 、淋巴结活检 (2例) 以及综合诊断 (28例) 的方式均确诊为周围型肺癌, 且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组织检查证实, 腺癌、鳞癌、腺鳞癌和小细胞癌的患者分别有30例、5例、12例和3例。

1.2 检查方法:

分别对患者进行CT扫描。采用美国通用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先对两组患者行连续无间隔平扫, 层间距、层厚均设定为8 mm, 矩阵1024×1024, 螺距为12/8, 管电压为130 k V, 管电流为189 m A, 然后对患者的局部病灶行薄层CT扫描, 扫描的层厚设定在1.0~3.0 mm, 分别为1.0 mm、1.6 mm、2.0 mm、2.5 mm, 螺距2/4。增强扫描注射非离子对比剂100 m L, 行多期扫描。纵隔窗测量病灶的最大直径, 评估其分叶钙化情况以及纵膈、肺门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情况, 窗宽设定在300~450 HU, 窗中心设置在30~50 HU。肺窗评价患者病灶处的毛刺瘤、肺界面以及空洞等的形态学表现, 窗宽设定在1500~2000 HU, 窗中心设定在450~550 HU。将诊断的结果与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结果或者其他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1]。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边缘影像学特征可见, 结核结节和周围型肺癌的患者病灶边缘都比较清晰, 但是结核结节的患者病灶边缘光滑的情况多, 而周围型肺癌患者病灶边缘多粗糙。结核结节患者的病灶经增强扫描表现出周边弧线形强化或不强化, 其中分叶征11例, 条索征21例, 毛刺征4例, 钙化征24例, 有卫星灶21例;周围型肺癌经增强扫描表现为完全强化, 其中分叶征41例, 条索征7例, 毛刺征25例, 钙化征1例, 空泡征10例, 支气管充气征4例, 癌性空洞4例, 支气管血管集束征16例, 胸膜凹陷征26例。具体比较见表1。

图1中的三幅小图分别是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左上肺结核结节的患者的CT扫描图像, 从图像上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左上肺结节的存在, 结节的边缘清晰且十分光滑, 在结节周围有十分明显的卫星病灶, 远端局部还有胸膜增厚及粘连的情况出现。

图2中的三幅小图分别是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扫描图像, 从图像上可以观察到左上肺结节, 结节的密度不是很均匀, 且周围存在细小的毛刺, 结节呈现明显的分叶征和支气管充气征, 经增强扫描后, 病灶强化不均匀。

3 讨论

肺部结核结节属于良性病变, 发病原因是肺内干酪灶被纤维组织包裹, 上肺尖后段、下肺背段等部位是其好发部位;而周围型肺癌指的是肿瘤位置位于肺段以下支气管到细小支气管之间的肺癌, 多以腺癌、鳞癌为主, 其影像学图像多呈现球状。肺结核与周围型肺癌在检查中, 均表现出孤立性结节的病灶特征,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2,3]。

比较结核结节患者和周围型肺癌患者的CT扫描图像的特征可见, 二者的边缘征象对于疾病类型的鉴别和确定具有关键的意义、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病灶边缘更加粗糙。

两种疾病的影像学图像中都有肺窗观察毛刺征、分叶征、条索征等的存在, 但是周围型肺癌患者中的出现率显著高于结核结节的患者, 尤其是分叶征, 在早期肺癌中的出现概率在80%以上, 是确定结核结节和肺癌诊断的关键[4,5]。

病灶内部结构常见征象包括:钙化征、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空洞征等, 其中结核结节患者的钙化征多呈环状, 约50%的患者存在明显的钙化征, 周围型肺癌患者的钙化征多呈点状分布在边缘, 且存在钙化征的患者很少;钙化征可以作为鉴定孤立性肺结核良恶性的主要指标[6]。

本文结核结节患者中都没有出现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等, 只有周围型肺癌患者存在, 可以作为鉴别过程中的重要补充征象。周围型肺癌患者存在明显的胸膜凹陷征, 而结核结节的患者则有较多卫星灶的存在, 也可以作为结核结节和肺癌鉴别的重要参考点。

总之, 在直径<3.0 cm的肺部结核结节、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中, 通过比较分析患者的病灶边缘、内部结构、病灶周围及邻近结构改变等的CT图像特征, 可以为其临床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张露钢, 郑红斌.球型肺结核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 (11) :92-93.

[2]李新文, 邓爱平, 韩清, 等.直径<3cm肺部结核结节与周围型肺癌的CT影像对比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0, 19 (5) :274-275.

[3]周存凉.82例周围型肺癌的CT图像特征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 :117-118.

[4]邵聪华.早期肺癌与结核的鉴别症状CT征象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7 (8) :134-135.

[5]崔军胜.分叶征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 (19) :37-38.

[6]刘越清.周围型肺癌56例的CT征象及临床意义[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 (5) :73-74.

肺部结核结节 篇2

关键词:PET/CT,孤立性结节,诊断价值

肺部孤立性结节是指直径小于4cm的圆形或类圆形的结节, 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多是在PET/CT或胸部平片检查中偶然发现, 多由其他病症导致, 大多为良性, 但也有少数为恶性[1]。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30例经PET/CT诊断患有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总结PET/CT诊断的临床经验,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30例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中, 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20~76岁, 平均年龄48岁, 其中曾接受手术治疗的有20例, 肺部有结石的1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并伴有少量痰液, 偶见血丝, 常感乏力、发热、盗汗、食欲减退等。30例患者中有20例出现胸闷、气急甚至发绀症状, 6例患者因感染导致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病情加重, 4例患者皮肤出现明显异状, 面颈部、肩部出现了结节性红斑。

1.2 PET/CT诊断方法

采用PET/CT在患者吸气、屏气后进行扫描, 发现结节后, 以结节为中心, 使用HRCT上下再进行扫描3~6层, 向高压静脉注入100mL碘海醇以增强扫描效果, 注射速度为2.4~3.1mL/s, 分别于注射30s、1min、2min时进行动态观察, 比较患者增强扫描效果前后的相关参数。在使用高压注射器时, 应准确选择血管, 确保药物定量定时注入患者体内, 保证诊断的准确性[2]。

1.3 诊断标准

3位医学影像诊断主治医师对30例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的PET/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 最终确定一致结论。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细支气管充气、血管伴行的小透亮影、空洞、内壁不规则、磨玻璃密度等症状;若出现结节增大、结节钙化、结节生长速度加快现象, 则由三位主治医师判定为阳性, 其他情况则判定为阴性。

2 结果

经PET/CT诊断, 30例患者均有双侧肺门以及纵膈淋巴结对称性肿大, 伴有肺内网状、结节状、片状阴影症状, 其中25例患者可见浅肿大的淋巴结以及支气管膜结节, 7例患者肺门淋巴结肿大, 但肺部无异常, 10例患者出现肺部弥漫性病变。复查期间, 5例患者存在肺门淋巴结肿大现象, 1例患者出现肺部纤维化。30例患者中, 21例胸内及胸外均受侵害, 其眼睛或皮肤发生病变, 心血管、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

30例患者中, 经PET/CT诊断为肺癌8例、腺瘤2例、结核球6例、炎性假瘤1例。经过治疗, 病变消失5例, 为良性肿瘤。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 没有发生其他病变的患者有8例。PET/CT扫描结果显示, 结节形态多为圆形, 边缘光滑, 密度均匀。30例患者中, 轻度分叶毛刺征不明显者6例, 有少许毛刺征者2例, 胸膜凹陷证3例, 少许砂砾模样较高密度影6例。加入碘海醇后, 扫描效果明显增强8例, 中度增强5例, 轻度增强4例, 没有明显强化12例。

综合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胸片情况后, 将肺部孤立性结节分为以下三类:良性、恶性和待查。若在结节上观察到良性的钙化现象或者结节没有继续生长, 稳定性状保持2年以上, 则临床可诊断为良性病变;若结节直径大于3.1cm或者随时间明显增大, 则其转化为恶性病变的机会就会增大, 应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结节性质不清楚的患者, 要留院进行进一步观察。

3 讨论

不同病因引起的肺部孤立性结节的治疗方式不尽相同。因抽烟、喝酒或生活不规律引起的病变可采用保守方式进行治疗, 伴有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患者需要及早诊断, 采用手术治疗才会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3]。

肺部孤立性结节的诊断关键在于鉴别区分。肺腺瘤比较少见, 其密度均匀, 边缘光滑、强化不明显;肺结核球的密度较高、很不均匀、常出现钙化;其它平滑肌瘤则强化明显。排除常见的良性结节后, 对有中等以上强化的结节应采取手术治疗。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结节, 若扫描结果没有明显强化, 或呈囊状以及边缘强化, 强化值小于15HU, 即为良性结节;若出现中心强化, 强化值在30HU以上则判定为恶性结节[4]。此外, 若结节在2年之内稳定不变则为良性, 也有部分结节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 然后突然在某段时间长大并呈现阶段性发展, 也可判定为恶性结节。

综上所述, PET/CT是当前诊断肺部孤立性结节的有效方法, 对于直径为1.1~3.1cm的肺结节敏感度达95%, 有利于纵膈淋巴结肿瘤转移的检测, 还可以发现隐藏在胸外部的转移瘤和并发性恶性肿瘤, 在肺部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保卫, 张黎明, 耿瑞鹏, 等.PET/CT在肺部孤立性结节的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2, 18 (7) :522-524.

[2]李德龙, 李斯平, 王振波.PET/CT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1, 5 (2) :106-109.

[3]乔立新, 王淑清, 王景宇.肺部孤立性结节的症状[J].吉林医学, 2009, 27 (3) :244-245.

肺部结核结节 篇3

肺结节是肺部常见的病变之一, 对初期肺癌的检测意义重大。而在以前的诊断中, 医生面对的往往是一张一张的二维图像, 对疑似结节没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三维画面。随着放射成像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computed tomography, CT)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成为辅助医疗诊断的常用手段。它们可以在计算机上重建出直观的三维图像, 为医疗诊断提供传统诊断方法不能获得的病理信息, 将胸部三维数据场高质量地绘制出来, 并把其中的疑似肺结节突出显示, 对医生进行肺结节诊断有很大帮助。

体绘制中, 传递函数的设计是关键。好的传递函数可以将不同物质的不同结构映射到不同的光学属性来把它们区分开, 使用户能够直观地看出内部物质结构的区别。所以, 很多学者对传递函数的设计展开了深入的研究。Hladuvka等[1]人提出用曲率幅值 (曲面在某一点的最大弯曲和最小弯曲) 作为传递函数的定义域设计二维传递函数, 让用户能够隐藏或突出具有有某某种种形形状状的的物物质质。。YYoosshhiinnaabbuu等等[[22]]人人提提出出根根据据二二阶阶方方向向导数的海森矩阵特征值来进行传递函数设计, 来实现突出具有某些结构特征的物质。Kindlmann等[3]人提出以体数据值、一阶梯度幅值和沿梯度方向的二阶梯度进行传递函数的设计, 之后Kindlmann[4]又提出利用主曲率幅值 (surface principa curvature magnitudes) 来进行传递函数设计。Tzeng等[5]人提出利用采样点空间信息结合神经网络算法来设计高维传递函数。这些高维传递函数比一维、二维传递函数显示效果更为精确, 但是所需要的计算量巨大, 用户每一次修改都需要对高维传递函数重新计算, 设计复杂, 而且函数自由度高, 用户往往不知道需要改变哪一个参数来优化显示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与需求, 本文提出一个基于混合水平集分割的肺部三维重建体绘制传递函数自动设计方法, 并提供了简单直观的用户交互式操作界面, 以方便用户根据效果进行传递函数的调节, 并能够简单便捷地绘制出满足辅助医疗诊断需要的肺部三维重建图像。

1 基于肺结节分割的肺部体绘制传递函数自动设计

本文基于混合水平集分割的传递函数设计方法, 具有将肺部体数据分类、传递函数自动设计的优点, 并设计一种直观且高效的方便用户使用的传递函数交互设计方法, 让用户不需要操作或只需简单调整即可得到理想的绘制效果, 辅助医生进行准确诊断。

1.1 设计方法的总体步骤

该传递函数的设计方法主要分为3个步骤: (1) 肺实质分割; (2) 肺结节分割; (3) 传递函数族设计以及体素合成。算法首先对原始数据场逐帧进行肺实质分割, 获得肺实质区域并标记, 然后进行基于混合水平集的肺结节分割, 获得疑似肺结节区域并标记, 得到标记数据场后结合原始数据场进行传递函数族设计, 并通过GPU光线投射方法绘制出结果。算法框图如图1所示。

1.2 肺部组织分类

在原始胸部CT二维影像中, 画面主要分为2个部分:四周背景与无关的高密度组织, 高密度组织主要由胸腔的骨骼以及肌肉构成;影像中部的2片肺实质, 这是感兴趣区域 (region of interest, ROI) , 支气管和血管以及肺结节都是位于肺实质中。本文对肺部CT影像分为c类 (c=3) , 分别为胸腔无关组织、肺实质以及疑似肺结节。

1.3 肺实质提取

肺实质在CT图片上较其他组织差别比较明显, 因为里面大部分是空气成分, 所以密度较小。在图片上表现为灰度值较周围组织低, 与背景灰度值相当;而从形态上, 肺实质被胸腔肌肉组织完全包围。故本文先采用阈值法将背景去除, 然后采用形态学方法将图像中的胸腔肌肉及气管、食道等组织去除, 再对得到的肺实质进行左右肺叶分离以便于下一步肺结节分割。经过形态学方法将无关组织去除后得到的肺实质可能出现内边缘缺损的情况, 本文采用较为流行的基于闭操作运算的滚雪球算法[6]进行修复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1) 通过自适应阈值对原始胸部CT图像进行目标和背景的分离, 将背景区域去除; (2) 利用形态学重构滤波器将图像中的气管、食道以及其他无关的组织去除; (3) 利用游程编码连通区域标记法对肺实质的左右肺叶是否已经分离进行判断, 若没有分离, 则通过连通游程来定位左右肺中间的鞍点[2], 结合肺区的几何特性进行分离处理; (4) 运用基于闭运算的滚雪球算法, 对左右肺叶因上面的处理而缺损的边缘进行轮廓修复。最后得到标记了肺实质的二维标记图像M (x, y) , 肺实质被标记为1, 其余则标记为0。

1.4 疑似肺结节分割

得到肺实质图像之后, 进行疑似肺结节分割。疑似肺结节的分割属于图像分割的范畴, 图像分割中的水平集方法通过曲面的演化来求解曲线的运动, 在曲线演化过程中总可以得到一个封闭平滑的轮廓曲线, 能够很好地围闭出不规则物体的轮廓, 因而应用于疑似肺结节分割十分合适。Chan-Vese模型[7]以及测地线活动轮廓模型 (geodesie aetive contour, GAC) [8]是较为流行的水平集分割方法。Chan-Vese模型简化了Mumford-Shah函数的优化方法, 使水平集曲线处于同质区域时能量最小, 提高了分割的速度以及稳定性;测地线活动轮廓模型则消除了曲线的自由参数, 使初始曲线向能量泛函的极小值演化。香世杰等[9]人提出了混合水平集方法对肺结节进行分割, 该方法整合了Chan-Vese模型以及GAC模型这2种水平集模型, 对区域信息和边缘梯度信息都有良好表达的优点。

本文采用一种混合水平集方法对肺结节进行分割, 混合水平集方法[9]的表达式为:

其中δ (·) 为狄拉克 (Dirac) 函数, 是Heaviside函数的导数。Heaviside函数的表达式为:

式 (1) 大括号内的3项分别为曲率驱动能量项、边缘驱动能量项和区域驱动能量项, μ、ω和λ分别为它们的权重, 分别控制曲线演化的速度、改善凹陷区域的演化能力以及控制推动曲线朝灰度最小方差方向运动的图像力;c1、c2分别为水平集曲线C中闭合区域内外的灰度均值;g为边缘停止函数, 在图像同质区域趋近于1, 在边缘区域趋近于0。

经过混合水平集分割后, 将分割出的结节在原来的标记矩阵中标记为2, 得到新的标记矩阵。

1.5 传递函数族设计及体素合成

经过上面的提取和分割后, 每一张二维CT图像都得到与之相对应的二维标记矩阵。通过对连续序列的二维标记矩阵进行连续排列, 得到一个三维标记矩阵M (x, y, z) , 根据标记矩阵中的标记数值M∈{0, 1, 2}, 把肺部数据场分成了c类 (c=3) , 得到c个子数据场。分别对子数据场进行灰度统计, 形成各类灰度直方图, 根据灰度分布进行传递函数族设计。传递函数设计步骤如下:

(1) M (x, y, z) =0体素主要包含背景、空气及无关的组织和骨骼。直方图分布一般形态如图2 (a) 所示, 低灰度值体素部分为空气, 高灰度值体素部分为胸腔肌肉组织及骨骼, 而骨骼灰度值比肌肉更高。在这部分体素中, 传递函数设置为2个传递函数梯形[10], 分别代表肌肉和骨骼, 如图2 (a) 所示。

(2) M (x, y, z) =1体素的直方图一般形态如图2 (b) 所示, 只有一个波峰, 拖着长尾。第二类体素是肺实质中的体素, 大部分是空气, 小部分是支气管和血管。支气管、血管和空气在灰度上的分界位于波峰右边10%波峰高度所在位置附近。基于样本多次测试, 传递函数梯形设置于从波峰右边6%波峰高度所在位置开始到波形结束, 显示效果最优, 不透明度为0.015。

(3) M (x, y, z) =2体素的直方图分布一般为单一波峰, 到达峰值后骤降。此类为疑似结节, 最为重要, 传递函数必须包含所有体素。如图2 (c) 所示, 颜色设置为黄色 (RGB值为 (255, 255, 0) ) 高亮, 传递函数梯形设置为下底从波形开始到结束, 上底从左边50%波峰高度位置到右边50%波峰高度位置, 不透明度为0.5。

为每一类子数据场设置若干个梯形后, 根据梯形的位置形状为每一类计算一个传递函数, 分别为f0 (x) 、f1 (x) 和f2 (x) , 计算公式如式 (3) 。将分类的子数据场和这3个传递函数一一对应, 并将这个传递函数族按顺序存放入一个一维纹理中传递给GPU, 在GPU着色器中进行体素合成, 如图3所示。

其中Rk、Gk和Bk分别为第k个传递函数梯形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分量, hk (i) 为第k个梯形在i处的高度, Num为该类中的传递函数梯形总数, n∈[1, 2, 3]。

在GPU着色器中, 体数据矩阵和标记矩阵各自以三维纹理的形式传入, 基于光线投射的直接体绘制的颜色合成公式为:

其中Cnow为当前体素的颜色值, αnow为当前体素的不透明度, 这2个值都是根据该点对应的灰度值与标记矩阵对应的值来对一维传递函数纹理进行查询获得。

1.6 传递函数族交互调整界面

本设计方法实现了一种简单高效的交互式传递函数设计界面, 如图4所示。通过左下方的滚动条进行类别切换, 上方的直方图显示了该类别体素的灰度分布, 为传递函数设计提供指导。每一类别的传递函数设计相对独立, 只影响所在类别体素的光学映射。用户只需滑动滚动条设定当前要调整的是哪个类别体素的传递函数, 然后根据该类别的灰度分布, 按照传统的一维传递函数方式调节即可。相对于传统的一维、二维传递函数设计方法而言, 这种方法更加方便、灵活。

2 实验与分析

本文的算法实现基于C++编程语言, 体绘制系统基于Open GL和n VIDIA CG Shader实现。测试平台采用搭载了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台式计算机, CPU型号为Intel Xeon5620, 频率2.4 GHz, 内存大小8 GB, 显卡型号为n VIDIA Quador FX5800。

单帧分割效果如图5所示。图5 (a) 为某一帧胸部CT图像, 经过本文的肺实质分割后得到结果如图5 (b) 所示, 再对图5 (b) 进行疑似肺结节分割后得到结果如图5 (c) 所示, 可以看到本文采用的分割是有效的。

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传递函数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通过2组胸腔CT图像, 分别为51张512×512以及30张512×512来对比。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a) 为51张512×512胸腔CT绘制图像, 图6 (b) 为通过传递函数设计界面调整传递函数去除肌肉骨骼后的肺实质绘制结果, 图6 (c) 为30张512×512胸腔CT绘制图像, 图6 (d) 为对应去除肌肉骨骼后的肺实质绘制结果, 图中圆圈内为血管粘连结节。可以看出, 采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得到很好的绘制效果, 并且对于疑似结节区域使用黄色高亮显示[11,12]。

各测试组渲染速度见表1, 可以看出, 基于GPU体绘制方法渲染速度能够达到实时性要求。

3 结语

肺部结核结节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肺部结节疾病患者28例, 其中男10例, 女18例;年龄33~47岁, 平均 (38.5±1.7) 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痰中带血等, 少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入选患者中有10例经纵隔淋巴结活检病理证实, 9例行浅表淋巴结活检证实, 5例肺组织活检证实, 4例经皮下结节活检证实。

1.2 方法

采用荷兰PHILIPS Brillance 64排螺旋CT机, 首先作常规扫描, 层厚3.5mm或高分辨率CT (HRCT) 进行连续扫描, HRCT薄层 (1~2mm) 扫描及高分辨率算法对薄层骨数字重建和缩小视野, 对于鉴别困难的良恶性结节病例可以加做CT增强扫描, 方法为采用MEDRAD高压注射器将80ml碘比醇300缓慢的进行静脉注射, 注射速度1.5ml/s, 造影后进行CT值检测, 频率1次/min, 计测5min扫描层厚2mm以下。部分病例行表面遮盖重建 (SSD) 、多平面重建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血管分析软件 (AVA) 等。

2 结果

2.1 淋巴结肿大

入选的28例患者经CT影像显示肺部淋巴结没有明显肿大者2例, 其余26例患者影像均显示淋巴结肿大。其中19例患者为纵隔淋巴结肿大伴双侧肺门对称性淋巴结肿大, 其余7例患者为纵隔淋巴结肿大伴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26例患者的隆突下间隙淋巴结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19例患者主动脉弓旁的淋巴结出现肿大, 21例患者的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的淋巴结肿大 (见图1) 。

2.2 肺内改变

28例患者中肺内出现改变者16例, 肺内结节为其主要影像改变, 沿血管束分布的结节灶;其中12例患者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胸膜下多发结节以及肺内散在结节, 以肺内单发结节为主要病变表现的患者2例, 肺部呈现磨玻璃样改变的患者2例。

2.3 胸膜改变

28例患者的影像中呈现少量胸腔积液者4例, 另有1例呈现少量心包积液。

2.4 对入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其中接受了激素治疗的21例患者, 于治疗后1.5~3.0个月进行了影像复查, 结果显示其肿大的淋巴结与治疗前比较, 均有缩小;肺内结节与治疗前比较呈现吸收、缩小者10例;7例患者的肺内结节于10个月后才呈现减小;4例患者未出现任何症状及体征, 未经特殊治疗, 9~11个月后进行随访复查, 其肿大的淋巴结部分均逐渐的趋于好转。仅1例肺内弥漫性改变的患者经治疗后转变成肺纤维化。经激素治疗后对伴有胸腔及心包积液者进行影响复查, 其结果均有吸收或消退。

3 讨论

结节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系统性、肉芽肿性疾病, 以多变的临床表现和演变过程为特征。关于结节病的研究在过去10年中有了一定的进展。目前, 临床上罹患该病的多数患者, 其临床症状表现轻微, 无明显特异性, 起病较为隐匿, 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非干酪样肉芽肿。AC-CESS试验纳入了704例新诊断的经病理切片证实的结节病患者及年龄、性别、民族、地理位置与之相匹配的对照受试者[2]。此研究说明有些环境暴露因素似乎与结节病的发生风险相关 (OR≈1.5) , 其中包括农作业、真菌、发霉的气味、使用农药的有关行业。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暂无比皮质类固醇激素更好的治疗方法。大约30%的结节病患者可表现为慢性进展性的演变过程。结节病的病死率<5%, 渐进性肺纤维化加重是其主要死因。有时可见突发的神经和心脏受累, 提示预后不佳。

1961年Scanddin将结节病分为四期, 全国肺部结节病会议 (1988年修订稿) 决定将结节病胸部X线表现分为三期[3], 即Ⅰ期:双侧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肿大;Ⅱ期:在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基础上伴有纤维结节状、肺粟粒状、棉团状阴影;Ⅲ期:肺呈现纤维化改变[4]。结合本研究可以得知28例患者中均为Ⅱ、Ⅲ期患者。85%以上的患者双侧肺部淋巴结呈现不同程度的病变。

肺部结节疾病的早期表现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 纵隔淋巴结肿大伴有双肺门淋巴结对称肿大为其典型表现。结合本研究显示, 入选患者淋巴结肿大多出现在右气管旁和主动脉弓下, 强化的淋巴结呈现密度均匀一致、边界清楚且未见融合, 该结果与结节病CT强化影像的特点相吻合。该疾病的肺内改变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以中上肺野为主, 结节在肺内走向沿血管呈网状分布, 结节大小以2.0~3.5mm居多, 多为不规则状。肺部结节在HRCT的影像中的表现呈串珠样改变, 分布位置多集中在肺部血管束及支气管的走形或位于胸膜下叶或小叶间隔。偶可见多位于肺中叶、直径1~2cm的大结节, 此类结节边界清晰, 未见空洞。

肺部结节疾病的影像学表现需与其他淋巴结疾病进行鉴别, 如 (1) 霍奇金淋巴瘤:该病的淋巴结肿大在影像学中主要表现在纵隔前、中部多发, 分布在血管间隙的淋巴结常与颈部周围淋巴结共同侵犯两侧纵隔淋巴结, 部分患者肺门淋巴结也出现病变。该病与肺部结节的根本区别在于霍奇金淋巴瘤增强后肿大淋巴结可以呈现“淹没征”, 此为淋巴瘤特征表现。 (2) 淋巴结结核:纵隔淋巴结结核的好发部位多位于患者右侧气管旁淋巴结, 其发病以单侧肺门淋巴结为多见, 该病的淋巴结增强扫描后其周边可形成强化环, 不出现强化表现的中心干酪坏死, 这是区别于肺部结节病的特征。

综上所述, 结节性疾病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直观地反映出来, 但是也存在着误诊的可能, 因此肺部结节性疾病的确诊方法还是要依靠病理活检。

摘要:目的 研究肺部结节性疾病在64层螺旋CT中的表现, 进而提高该病的诊断技术及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月经病理确诊28例的肺部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8例肺部结节患者中, 26例患者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 16例患者为肺内病变中, 12例患者的肺结节位于支气管血管束及胸膜下, 2例患者存在磨玻璃影。结论 结节性疾病可以通过影像学检查直观的反映出来, 但是也存在着误诊的可能, 因此肺部结节性疾病的确诊方法还是要依靠病理活检。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结节病, 肺,诊断

参考文献

[1] 魏君培.64层螺旋CT在肺部结节病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 (8) :1317-1319.

[2] 梁全柱.肺部结节病的影像学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17) :505-506.

[3] 鄂林宁, 吴吉利, 杨州, 等.肺部结节病CT特征及误诊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30 (11) :1614-1617.

肺部结核结节 篇5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患者62例, 男39例, 女23例;年龄42~68岁, 平均 (50.34±5.47) 岁;其中11例临床相关体检检查结果显示肺部病变后发现, 46例患者均出现反复咳痰、咳嗽及低热等呼吸道不适症状, 其他5例患者为临床主述胸痛后接受相关影像学检查后确诊。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均经临床影像学检查并确诊患者;且均行X线及CT两种检查诊断;了解本次研究项目及研究目的等相关情况;均在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前提下配合检查项目[1]。 (2) 排除标准:心肝肾等脏器器官功能障碍者;合并其他肺部相关性疾病患者;不接受研究方案及不配合检查者;研究资料不完整者。

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病例均在发现病灶或者出现病变情况后予以CT、X线检查: (1) 其中X线的检查方法:采用德国Deray DR系统, 分别对患者胸部正位、侧位行全面检查。 (2) CT检查方法:采用GE Sytec-1800i CT扫描仪予以常规扫描, 层厚10 mm, 层距5 mm, 扫描时间0.16 s, 对患者的结节病灶范围及中心坐标予以数据记录;平扫完成后予以增强扫描, 患者需静脉注入造影剂 (速率控制2.5 m L/s) , 于30 s、1 min、3 min时间段内完成快速连续扫描。临床影像学资料收集后交由同一资深诊断医师进行阅片处理, 分析并记录诊断结果。

评价标准:观察研究对象的肺内结节情况, 其中包括结节大小、类型、位置及形态[2]。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用t检验组间比较, 当P<0.05时, 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结果

诊断结果中显示结节类型及大小情况:62例肺内结节患者分别为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患者, 其中结核结节患者37例 (59.68%) ;肺内肿瘤结节患者25例 (40.32%) 。结节大小0.6~3 cm, 平均 (1.86±0.27) cm。

诊断结果中显示结节部位情况:37例结核结节患者的病变部位中左肺仅9例 (24.32%) , 且均位于上叶尖后段;右肺病变者26例 (70.27%) , 其中上叶尖段11例 (29.73%) , 上叶后段9例 (24.32%) , 下叶背段6例 (16.22%) 。25例肺内肿瘤结节患者病变部位中左肺8例 (32.00%) , 其中上叶3例 (12.00%) , 下叶5例 (20.00%) ;右肺病变者17例 (68.00%) , 其中上叶前段11例 (44.00%) , 6例下叶 (24.00%) 。

诊断结果中显示结节形态情况:62例肺内结节患者临床影像学表现中均出现分叶状, 边界毛糙;无分叶, 边界锐利、光滑;形态不规则, 边界模糊;结节钙化, 边界锐利、清楚等4种临床征象, 且形态与患者病情比较情况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肺部结节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以咳嗽不止为主, 且较易引起患者出现各种胸痛情况, 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身体舒适度, 因此需提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治水平以缓解病痛[3]。本研究中针对本院经临床诊断且确诊的肺部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 结果显示, 本组患者中分别包括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两类病情, 此研究结果与在相关诊断检查文献中的结论相类似, 结果提示患者在临床相关检查中以此两种病症为筛查重点[4]。同时检查结果中采用X线与CT检查, 可直接显示患者的病灶大小情况, 通过临床初步诊断结果, 不仅可推断患者的基础病情, 而且能根据病灶显示情况调整临床治疗方案, 因此在实际临床诊断过程中采用X线检查对病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同时研究结果中显示, 患者在经过临床相关影像学检查后, 其影像资料中较好地显示患者的病变位置, 即采用X线扫描患者的胸部位置, 结节病患者会表现出异常情况, 在此基础上采用CT联合检查方案, 不仅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率, 同时可明确其病变部位。在CT联合检查中可显示出患者的病变形态, 即临床中针对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患者的诊断, 常因其病情形态较为相似, 出现各种误诊及漏诊情况, 因此, 采用X线诊断检查后可通过CT进一步详细检查, 降低误诊率及漏诊率。但是临床实际检查过程中采用X线检查具有花费成本相对较低, 对患者的机体影响较小的优势, 因此针对早期病变患者的筛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较易被临床患者接受[6]。本研究中未对患者采用CT检查后, 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两组患者的CT增强值变化情况予以相关分析, 即针对两组患者的实际CT操作及检查结果的差异, 需经过临床深入研究, 以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率, 指导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史华莉, 孙琼芳, 涂蓉, 等.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4, 8 (5) :922-926.

[2]朱新华.孤立性肺结节平片与CT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 (4) :628.

[3]于晓伟, 于观平.多层螺旋CT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1) :143-145.

[4]蒋国华.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的X线鉴别及诊断[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10) :93.

肺部结核结节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结核结节和肺内肿瘤结节临床病理确诊病例, 分别抽取25例和27例作为研究对象。31例结核结节患者中有男19例, 女12例, 年龄43~71岁, 平均 (52.4±14.6) 岁;21例肺内肿瘤结节患者中有15例, 女6例, 年龄44~70岁, 平均 (53.2±14.7) 岁。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确诊。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抽取的研究对象分别展开X线检查和CT检查, 而后总结两组患者的两项检查结果, 针对结节的位置、CT值以及CT增强幅度等展开对比分析。

1.2.2 检查方法

X线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胸部正、侧位X线检查。CT检查:所用仪器为采用GE Sytec-1800iCT机。常规CT平扫, 相关参数为:5mm层距, 10mm层厚, 扫描时间为0.16s。对结节病灶起始范围、中心坐标作为CT靶扫描的目标进行准确记录, 将数据输入, 展开增强扫描, 静注非离子型造影剂, 速率为2.5mL/s, 在30s、1min、3min后展开快速连续扫描。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灶位置

经统计发现, 21例肺内肿瘤结节位于右肺下叶5例 (23.81%) , 右肺上叶前段10例 (47.62%) , 左肺下叶4例 (19.05%) , 左肺上叶2例 (9.52%) 。31例结核结节处在右肺上叶后段者10例 (32.26%) , 右肺上叶尖段者12例 (38.71%) , 右肺下叶背段6例 (19.36%) , 左肺上叶尖后段5例 (16.13%) 。显然, 两组患者的结节发生位置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

2.2 影像学表现

经统计发现, 结核结节患者和肺内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均存在分叶状, 边界毛糙;无分叶, 边界光滑、锐利;结节形态不规则, 边界模糊;结节钙化, 边界清楚、锐利;的征象, 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3 CT值和强化幅度

经CT增强表现我们得知, 结核结节患者的CT值一般在34~45之间, 且CT增加值的范围在10-14HU之间, 显然增加度较小;肺内肿瘤结节患者的CT值在55~75之间, CT值的变化相对比较明显。以上观察指标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曾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异常的胸部X线征象为结节病诊断的首要发现, 一般在90%以上的患者会存在比较显著的胸片的改变。然而普通的X线胸片在诊断结节病的过程中准确率仅在50%左右, 甚至约有9.6%的胸片正常的人经肺活检证实为结节病。曾有学者提出采取CT检查对结节病进行诊断, 在本次研究中, 对52例结节病患者进行了CT检查, 结果发现, CT表现主要有4种: (1) 结节呈分叶状, 边界毛糙, 周围血管以及支气管束呈现扭曲变形状态; (2) 结节无分叶, 边界光滑、锐利; (3) 结节形态不规则, 边界模糊[2]; (4) 结节钙化, 边界清楚、锐利。然经对比发现, 结核结节和肺内肿瘤结节患者的以上表现差异不明显 (P>0.05) , 然两组患者的CT值以及增强范围却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可以作为鉴别的主要依据。

摘要:目的 对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的影像学鉴别和诊断方法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在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结核结节患者31例和肺内肿瘤结节患者21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均进行X线检查和胸部CT检查, 而后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结节位置、CT值、CT增加明显程度等均存在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对结核结节与肺内肿瘤结节影像学表现予以充分了解对于鉴别诊断两种疾病的意义显著, 可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结核结节,肺内肿瘤结节,X线,CT,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黄继成, 毛峰, 张传军, 等.肺癌结节与结核球、炎性假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安徽医学, 2008, 29 (02) :150-151, 154.

肺部结核结节 篇7

关键词:肺结核,真菌感染,分析

肺结核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TB)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肺部感染性疾病。长期以来, 严重威胁及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 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 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世界卫生组织 (WHO) 统计表明, 全世界每年发生结核病800~1000万, 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病, 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因肺结核是以免疫功能下降, 且常易合并多重混合细菌感染的一类慢性肺部基础疾病, 尤其易合并真菌感染[1], 肺结核患者一旦合并真菌感染, 即明显增加了治疗的疗程、难度, 并可能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 近年来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治疗诊疗过程中已日益受到高度重视。本文中笔者对2005年1月-2012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128例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及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1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六四医院感染科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128例, 其中男82例, 女46例, 年龄21~84岁, 平均46.5岁, 60岁以上者62例 (48.4%) 。肺结核病程3个月~15年, 平均20个月。其中初治36例 (28.1%) , 复治92例 (71.9%) 。

1.2 诊断标准

肺结核的诊断按照1998年8月中华医学结核病学分会修订的标准[2]。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以2006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作为依据[3]。

1.3 研究方法

对选择的128例肺结核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分型及病变范围

128例中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4例 (3.1%) , 继发型肺结核124例 (96.9%) , 其中并空洞70例 (54.7%) , 支气管扩张8例 (6.3%) , 肺不张13例 (10.2%) 。病变范围:2个肺野18例 (14.1%) , 3个肺野29例 (22.7%) , 4个肺野52例 (40.6%) , 5个肺野16例 (12.5%) , 6个肺野13例 (10.2%) 。

2.2 病例特点

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气短、肺部湿罗音或痰鸣音。发热92例 (71.9%) , 咯血26例 (20.3%) , 口腔黏膜白斑15例 (11.7%) 。实验室检验结果:血白细胞总数增高71例 (55.5%) ,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91例 (71.1%) 。血浆蛋白低者54例 (42.2%) 。胸部X线:原肺部病灶恶化和/或出现新的浸润病灶者104例 (81.3%) , 无变化者24例 (18.8%) 。表现为斑片状、棉絮状、索条状阴影, 密度不均, 肺纹理增粗紊乱, 伴不规则空洞, 3例空洞内有曲菌球形成。

2.3 基础疾病

合并易患真菌感染的基础疾病57例 (44.5%) , 其中糖尿病27例 (21.1%) , 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10例 (7.8%) , 支气管哮喘6例 (4.7%) , 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 (3.9%) ,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3例, 强直性脊柱炎2例, 硬皮病1例。肾病综合征2例, 慢性肾炎并肾功能不全1例。

2.4 抗生素及激素应用情况

全部病例应用了三代以上氟喹诺酮 (100%) , 氨基甙类52例 (40.6%) , 近期使用头孢菌素共72例 (56.3%) , 所有病例至少二种或三种联用, 部分四种联用。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22例 (17.2%) 。

2.5 痰培养结果

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及混合细菌感染情况, 见表1。

2.6 治疗与预后

抗结核治疗:初治病例方案:3HRZS (E) /6HR方案 (H:异烟肼, R:利福平, E:乙胺丁醇, Z:吡嗪酰胺, S:链霉素) ;复治病例方案:3A (N) V (M) L2DTh E (Z) /18 V (M) L2DTh方案 (M:莫西沙星, V:左氧氟沙星, D:力克肺疾, Th:丙硫异烟胺, L:利福喷汀, N:奈替米星, A:丁胺卡那霉素) 。合并细菌感染者根据痰 (血) 培养+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抗真菌治疗:根据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抗真菌药物, 包括:氟康唑、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 同时加强支持和免疫治疗。治愈和好转112例 (87.5%) , 无变化7例, 3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6例死亡 (4.7%) 。

3 讨论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complex, 简称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菌) 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 最常见的患病部位是肺脏, 占各器官结核病总数的80%~90%。真菌是一种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生物, 多数为条件致病菌, 可存在于健康人体, 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 方可大量繁殖而致病。而肺结核患者多数免疫功能低下, 合并肺部真菌感染较常见。肺结核易合并真菌感染有如下因素: (1) 与其本身系慢性肺部基础疾病及肺组织正常结构严重破坏有关。本组资料显示肺结核并真菌感染以复治病例为主, 占71.9% (92) , 与高波等[4]报道相一致, 由于病程迁延, 肺组织反复破坏、纤维化, 导致肺部病变广泛, 病变范围在3个肺野以上者占110例 (85.9%) , 并空洞70例 (54.7%) , 支气管扩张8例 (6.3%) , 肺不张13例 (10.2%) 。这些病理改变不仅使气道的净化作用减退, 口咽部的真菌易于下行而侵犯肺组织, 同时由于空洞形成、支气管扩张或堵塞引起肺不张, 均可使分泌物引流不畅, 给真菌的定植、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5]。 (2) 肺结核以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为特点。大部分复治患者病程长, 慢性消耗, 常导致营养不良, 易合并低蛋白血症, 使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 本组并低蛋白血症54例 (42.2%) , 与高平等[6]报道此为重要因素之一相符。临床上, 肺结核并存糖尿病多见, 本组显示为27例 (21.1%) , 此种情况下, 不仅影响结核病的控制, 还易合并真菌感染[7]。近年来, 随着全球结核病疫情的回升, 老年结核病也增多, 老年患者的免疫力是下降的, 因而易并真菌感染, 本组60岁以上患者占62例 (48.4%) , 与杨丽梅等[8]报道相符。另外, 本组并风湿免疫性疾病11例 (8.6%) , 慢性阻塞性肺病10例 (7.8%) , 支气管哮喘6例 (4.7%) , 由此长期应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者22例 (17.2%) , 上述诸多因素均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易于真菌入侵。 (3) 由于广谱抗生素的滥用, 导致菌群失调。目前控制肺结核的主要手段仍然是化学疗法, 治疗方案中部分抗结核药物如利福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甙类本身即是广谱抗菌药物。本组资料显示全部病例应用了三代以上氟喹诺酮128例 (100%) , 氨基甙类52例 (40.6%) 。此类患者还易合并细菌感染, 本组合并细菌感染62例 (48.4%) , 其中以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为主, 与邓云奇[9]报道相一致, 部分并两种及以上细菌混合感染。在病原菌未完全明确的情况下, 临床医师对持续发热、肺部病灶扩大、增多者, 易仅考虑为合并细菌感染而联用其它种类的广谱抗生素, 忽略了真菌的检查。本组资料显示, 除利福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甙类外, 头孢菌素类应用者达72例 (56.3%) , 如此长期、广泛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 易引起菌群失调, 结果真菌趁虚而入。且一旦同时并多重细菌、真菌感染, 治疗难度加大, 死亡率明显升高, 本组6例均系因此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应特别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时, 其临床表现和胸部影像学上均无特殊性, 若无病原学支持, 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存在一定难度。笔者认为, 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 如出现以下情况要考虑合并真菌感染: (1) 体温不降, 或降至正常后又再次上升者;咳嗽较频, 尤其是咳乳白色黏液痰, 痰不易咳出者;反复咯血、痰中带血, 且不易控制者。 (2) 痰培养有细菌生长, 按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素治疗, 但效果仍不理想者。 (3) 胸片或胸部CT显示短期内原有病灶恶化和/或出现新的渗出性病变, 尤其是与痰检显示结核分枝杆菌转阴相悖者, 或有肺部真菌感染相对特异的改变, 如曲菌球的X线表现。 (4) 对于合并糖尿病、风湿免疫性疾病、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反复应用抗生素者应常规排查是否并真菌感染, 连续痰真菌涂片及真菌培养至少三次, 必要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5) 对于危重患者排痰困难、肺功能差, 难以承受支气管镜检查及穿刺活检者, 只要疑似合并真菌感染, 就应尽早行诊断性抗真菌治疗。

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的治疗主要是在抗结核的基础上应用抗真菌药物。本组资料显示合并真菌感染的类型以白色念珠菌多见, 有64例 (50.0%) , 与张财富[10]报道一致。而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较敏感, 且抗菌广、毒性低、半衰期长、费用低, 特别是痰液中药物浓度与血浆相近, 因此, 仍为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的一线首选药物。对个别耐药者或某些严重的非念珠菌感染者, 根据药敏结果可使用两性霉素B或费用昂贵的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药抗真菌治疗。并发细菌感染者则需联合使用高效、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同时要加强支持治疗, 纠正低蛋白血症, 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是必要的措施。另外, 减少侵袭性操作, 去除可能导致感染或利于真菌生长的导管, 对改善患者预后均非常有益。

参考文献

[1]韩春云.405例肺结核病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5, 10 (2) :252.

[2]肖和平.结核病防治新进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126-127.

[3]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 (草案) [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8) :697-700.

[4]高波, 李光.67例肺结核继发肺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1, 24 (7) :2953-2954.

[5]周卫敏.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103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2) :216-217.

[6]高平, 陈正贤, 黄禹.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真菌感染17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 27 (3) :239-240.

[7]赵质顺, 李史来.60例糖尿病并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 2011, 17 (10) :1578-1579.

[8]杨丽梅, 蔡红, 班武娟, 等.148例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或定植的特点及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2) :3301-3303.

[9]邓云奇.肺结核并肺部真菌感染45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11, 24 (8) :79.

上一篇: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下一篇: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