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2024-05-28

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共7篇)

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篇1

矽肺患者因免疫力下降, 临床上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很高。铜绿假单胞菌 (PA) 属于条件致病菌,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 少量定植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及会阴等部位, 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菌[1]。由于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导致PA的耐药菌株越来越多, 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 及时准确地了解PA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性变化, 给临床提供相应信息, 显得愈加重要。我们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矽肺患者感染的PA进行耐药性及耐药表型的检测, 以更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为我所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住院患者。245例矽肺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52~82岁, 平均 (66.2±8.5) 岁。245例矽肺患者中, Ⅰ期矽肺151例 (61.63%) , Ⅱ期59例 (24.08%) , Ⅲ期35例 (14.29%) 。

1.2 方法

1.2.1 矽肺诊断

按国家现行“尘肺病诊断”标准 (GBZ 70-2002) 进行诊断, 由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尘肺诊断小组诊断。

1.2.2 痰细菌培养

患者早晨起床后, 用生理盐水加3%双氧水漱口, 然后咳痰, 标本置灭菌容器内, 立即送检。将合格的痰液 (显微镜检白细胞数>25个, 鳞状上皮细胞数<10个每低倍视野) 接种于含5%羊血培养基37℃培养。法国生物梅里埃ATB系统鉴定及药敏分析。

1.2.3 培养基

克氏双糖铁琼脂、M-H药敏试验琼脂平板等由杭州天和微生物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 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由博赛公司提供, 药敏纸片由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2.4 ESBLs的确证试验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 推荐的双纸片确证试验, 用药敏纸片分配器同时贴上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克拉维和头孢噻肟/克拉维酸。结果判读依照CLSI标准进行。

1.2.5 三维水相试验方法检测AmpC酶[2]

①将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按常规药敏纸片K-B法操作均匀涂布于M-H平板上。②在M-H平板中心贴一片头孢西汀 (30μg/片) 纸片, 在距纸片边缘1 cm处, 用无菌手术刀片切3 cm长度的小槽, 将待测菌株的6个菌落接种于槽内 (勿溢出槽外) , 35℃孵育18~24 h。③结果观察:若抑菌圈向内凹陷, 即AmpC酶阳性。

1.2.6 质量控制

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 (ATCC25922、ATCC35218) 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

1.2.7 统计学分析

运用Excel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出结果

从245例矽肺病患者的痰标本总共检出细菌245株, 其中阴性杆菌230株, 阳性球菌15株。共检出PA 74株, 检出率为30.20%。其中产ESBLs菌株17株, 产酶率为22.97%;其中检出AmpC阳性菌株8株, 产酶率为10.81%;产AmpC+ESBLs菌株4株, 产酶率为5.41%。

2.2 耐药情况

15种抗生素对PA的耐药率显示, 耐药率最低的是左旋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 其次为亚胺培南, 与其他抗生素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氨苄西林、头孢替坦、头孢唑啉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率 (P<0.01) 。见表1。

2.3 铜绿假单胞菌各月份分布

PA分离株数冬季明显多于其他季节, 见图1。

注:AmpC—β-内酰胺酶;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3 讨论

PA为条件致病菌, 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 特别是矽肺患者通气及弥散功能障碍且往往伴有呼吸道及全身性疾病, 机体抵抗力低下, 原本致病力弱的菌群感染人体, 从而导致各种感染性疾病发生, 如可引起支气管肺炎、败血症等疾病。另外, 矽肺患者住院时间较长, 院内感染的概率增加, 使得PA等条件致病菌成为矽肺患者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3]。因此, 矽肺合并呼吸道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方案应考虑针对条件致病菌 (如PA) 。从住院的矽肺合并院内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中共分离出74株PA, 检出率为30.20%。由此可见, 矽肺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是PA的易感人群, 且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这除了与患者抵抗力低有关外, 也与接触性的交叉感染等外源性的细菌感染或病房空气流通较差等有关。在研究PA感染数量随时间变化趋势时, 绘制全年各个月份PA感染数量的折线图时发现 (见图1) , 冬季的感染例数明显高于其他月份。这与繆丽韶等[4]报道的对PA感染变化趋势稍有不同, 具体原因尚待研究。

从PA对15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可以看出, 不论单产ESBLs、AmpC酶还是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PA对青霉素类、前3代头孢菌素及单环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均高度耐药, 耐药率从80%~100%;但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很低, 为1.00~20.00%, 对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有较高的敏感性, 其耐药率为4.00%~20.00%。由此可见, 喹诺酮类药物及亚胺培南对产ESBLs和AmpC酶的PA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可作为治疗PA引起感染的首选药物。

从本院矽肺并肺部感染PA患者的药敏结果显示, 产酶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菌株。本文有17株PA的ESBLs表型筛选阳性, 但究竟是哪一种类型的ESBLs, 还需要进行下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才能确定。AmpC酶是由肠杆菌科细菌或PA的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的一类β内酰胺酶。它是作用于头孢菌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所抑制的β-内酰胺酶, 能对第3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单环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导致对产该酶细菌感染的治疗困难, 已引起高度的重视[5]。PA产生的AmpC酶主要是质粒介导的AmpC酶, 它可在同种或不同种属细菌见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矽肺并肺部感染产AmpC酶PA的患者, 其对头孢一、二、三代药物耐药性很强, 而对第4代头孢较敏感, 对喹诺酮及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则很敏感。而此次检出的耐药基因是否出现新的变异, 我们将在下一步的基因测序及其序列比对的研究中继续探讨。

综上所述, PA对抗生素耐药情况不断加重, 所以对抗生素耐药及临床疗效的持续监测非常重要。而且, 因为不同国家及地区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和耐药机制上的差异, 提示我国在选择抗生素治疗方案时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另外, 控制危险因素、严格掌握抗生素应用指征、在高危人群中使用合适药物以及开发新型抗生素都是解决细菌耐药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Liu Y, Di ME, Chu HW, et al.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Pulmonary Pseudomonas Infection in Splunc1 Knockout Mice[J].J Immunol, 2013, 18:23-40

[2]Coudron PE, Moland ES, Thomoson KS.Occurrence and detection of AmpCβ-lactamases among Escherichia coli,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Proteus mirabilis isolates at a veteranis medical center[J].J Clin Microbiol, 2000;38:1791.

[3]马月琴.32例矽肺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5 (4) :27-28.

[4]繆丽韶, 卢兰芬, 叶晓涛.院内同绿假单胞菌感染检出分布及药敏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 (2) :203-228.

[5]Mohamudha PR, Harish BN, Parija SC.Molecular description of plasmidmediated AmpCβ-lactamase among nosocomial isolates of Escherichia coli&Klebsiella pneumoniae from six different hospitals in india[J].Indian J Med Res, 2012, 135:114-119.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50例临床分析 篇2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

铜绿假单胞菌 (PA) 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由于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而直接影响治疗及其预后, 因此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很有必要的, 现对我院2008年2月-2009年12月住院并发PA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急危重患者及恶性肿瘤患者中并发PA感染共50例,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2~81岁, 平均年龄41.5岁, ≥60岁16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按《医院感染学》标准[1], 患者入院时不存在感染, 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所有病例均有细菌学培养阳性。

1.3 检测标本及方法

取痰、咽拭子、伤口分泌物、尿、血及胸腹水等进行分离培养及体外药敏试验, 培养物在血琼脂平板上经18~24h的培养, 形成扁、湿润、有金属光泽、有特殊气味的灰绿色或蓝绿色菌落, 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 凝为PA, 用法同梅里埃1032GN鉴定卡鉴定, 标准的质控菌株为ATCC27853, 药敏试验采用NCCIS推荐的K-B法测定, 药敏纸片采用北京天坊生物技术公司产品。

2结果

2.1 住院患者主要疾病

50例PA感染中, 鼻咽癌8例, 肺癌9例、结直肠癌3例, 脑干胶质母细胞癌2例, 重症肺炎9例, 烧伤15例, 重症脑外伤3例,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例。

2.2 PA感染发生部位

以呼吸道感染多见, 共26例占52.0%, 其次皮肤17例占34.0%, 消化道3例占6%, 尿2例占4%, 血液2例占4%。其中2例为多系统性, 均为烧伤患者, 见于烧伤创面、分泌物、血液等。

2.3 PA感染的危险因素

PA感染主要以白细胞下降、低蛋白血症和侵入性操作有关, 见表1。

2.4 药敏结果

多种抗生素纸片对所分离出的PA进行药敏试验, 其结果见表2。

2.5 治疗效果

治愈12例, 好转27例, 无效5例, 死亡6例。

3讨论

PA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 在机体免疫力下降及抗生素药物的作用下, 致使该菌生存空间增大而引起感染, 近来, 该菌的检出率不断增加, 且耐药性问题严重, 其耐药性发展速度之快, 与广泛不合理用药密切相关[2,3], 近2年PA在我院分离的致病菌中占第二位, 标本最多的是痰, 占52.0%, 说明PA已成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PA属G-杆菌假单胞菌属[4],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对人类属条件致病菌, 具有内毒素、外毒素、肠毒素、溶血素、弹性蛋白酶、DNA酶等多种毒力因子[5], 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是人类正常菌群的一部分, 在健康人群中PA的携带率很低, 而在住院患者中, PA的携带率明显升高, 特别是重症患者、癌症放化疗患者、烧伤患者及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感染机会更大, 主要以白细胞下降、低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有关。 (1) 重症患者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等, 使支气管黏膜屏障的破坏。 (2) 癌症患者因放、化疗产生骨髓抑制, 中性粒细胞减少, 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和生理防御屏障作用, 同时又影响患者的营养状态及消化系统功能, 从而使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 (3) 烧伤患者因失血浆过多, 造成低蛋白血症, 加上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使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大。 (4) 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由于营养差, 机体免疫力低。

根据结果显示, PA对抗生素的药敏情况, 氨苄PG敏感率为42%, 头孢他啶38%, 头孢呋辛28%, 丁胺卡那38%, 新霉素12%, 复方新诺明48%。多粘菌素B及泰能敏感率最高, 均达90%以上。其中对一、二、三代头孢类敏感性低, 耐药性较强, 这与临床长期持续应用头孢类药物治疗感染有关, 同时也与PA的机理有关。PA主要耐药机制有: (1) 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或抗菌药物修饰酶, 如产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 (2) 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 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药作用, 如PBPS和DNA螺旋酶等, 结构发生变化。 (3) 膜屏障主动外排, 限制药物达到其作用靶值。 (4) 形成生物膜[6], 同时, 该菌所具有的强大的运输、代谢和外排功能, 复杂的趋化性和调节机制使其能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存[7], 因此对产酶菌株不应选择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应首选多粘菌素B、泰能等。由于PA感染疗效和预后较差, 故应重视对PA感染的预防, 加强各种管理, 加强消毒隔离, 阻断传播媒介, 必须了解急危重患者, 癌症放、化疗患者及烧伤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患因素, 预防白细胞下降、增强机体免疫力及临床医师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对于预防PA感染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士俊.现代医院感染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6-11.

[2]文细毛, 任南, 徐秀华, 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4) :241-244.

[3]吴安华, 罗晓燕.铜绿假单胞多重耐药性主动外排泵与抗生素耐药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 :93-95.

[4]周晨霞.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趋势与相关抗菌治疗 (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5, 4 (9) :570-571.

[5]李艳萍, 宛仕勇, 刘杰锋, 等.烧伤病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水平调查及药敏分析 (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4, 3 (4) :348-350.

[6]胡锡浩, 许小敏, 金春光, 等.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4) :450-452.

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篇3

1方法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对5例患者进行痰培养, 并对他们使用的呼吸机管道、床头备用的简易人工呼吸器、吸引器、吸痰管、洗手池等处分别采样[1], 共26份样品进行细菌学检测。

2结果

26份样品中8份细菌学检测阳性, 其中5例患者使用的呼吸机管道样品检出大量铜绿假单胞菌、吸引器样品检出少许铜绿假单胞菌, 且与患者痰中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相同, 均为耐药菌株。

3讨论

3.1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害性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正常人皮肤, 尤其潮湿部位如腋下、会阴部、耳道内、呼吸道和肠道, 但分离率较低。医院内多种设备器械上, 床铺、床头柜桌面、病室空气均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 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传播途径, 其中患者之间的接触也成为其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铜绿假单胞菌可引起败血症、呼吸道感染、心内膜炎、尿路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骨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消化道感染等。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 其耐药现象日趋严重, 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流行。

3.2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流行的原因分析

3.2.1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流行环节:

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 皮肤黏膜破损、留置导尿管、气管切开插管, 或免疫机制缺损 (粒细胞缺乏、低蛋白血症、各种肿瘤患者、应用激素或抗生素的患者) , 在医院环境中常可从带菌发展为感染[2]。本组病例均为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者,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的患者易导致本菌感染。

3.2.2 细菌耐药性:

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有半合成青霉素, 如阿洛西林和哌拉西林, 其中以哌拉西林为最常用。第3代头孢菌素中以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的作用较强[3]。其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作用的有亚胺培南及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异帕米星等, 以及氟喹酮类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及氟罗沙星等。抗菌素的过度应用容易使铜绿假单胞菌出现耐药, 故需进行细菌培养, 一旦细菌培养阳性, 应即进行药敏测定, 以供选药时参考。目前常采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氨基糖甙类联合治疗严重感染, 如心内膜炎、败血症及脑膜炎等。剂量与疗程取决于感染部位与感染严重程度。根据本次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 首选是头孢哌酮/舒巴坦, 剂量为1.5g/瓶, 而头孢他啶、氨曲南、半合成青霉素类均同时出现耐药, 经更换使用首选抗生素, 同时加强监控力度等措施, 使得疫情得到控制。

3.3 护理措施

及时采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有效防止铜绿假单胞菌在病区内进一步扩散。

3.3.1 严格消毒器械和敷料:

对人工呼吸机管道、简易人工呼吸器、吸引器拆解后在含氯消毒剂 (消毒灵片) 中浸泡消毒30min, 浓度为2 000mg/L;然后再行拆洗, 在用含氯消毒剂 (消毒灵片) 中浸泡消毒60min, 浓度为1 000mg/L;再用清水冲净, 晾干;最后送至供应室进行高压蒸汽消毒备用。

3.3.2 洗手:

采用感应式水龙头用流动水规范洗手, 并用一次性擦手纸, 避免共用毛巾擦手, 在ICU的医护人员双手的细菌数不应超过5cfu/cm2。

3.3.3 加强医疗环境管理:

对医疗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限制探视人员, 进入ICU应戴口罩, 穿隔离衣, 戴帽子, 穿鞋套, 必要时戴防护眼镜;对室内空调的滤尘网每2周进行清洗, 消毒;洗手池每天用1 000mg/L含氯消毒液彻底擦拭表面[4]。

3.3.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操作前后按规范洗手;操作时戴手套;操作后将使用过的敷料及一次性用物焚毁, 器械先消毒再清洗、再消毒。

3.3.5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对感染者实行接触隔离, 安排专用病室;使用专用诊疗器械;医务人员接触患者前后或接触污染物品后进行手消毒, 治疗操作时戴手套并一人一换。具有传染性而不再回收的物品, 集中放于不透水的污物袋中, 并封口或扎紧袋口。

通过加强呼吸机管道和简易人工呼吸器的消毒、提高医院感染隔离预防的技术、结合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切断了铜绿假单胞菌的传播途径, 使得我科在2008年铜绿假单胞菌流行发生率为1.5%, 证明提高医院感染隔离预防技术, 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是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流行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戴海, 吕爱云, 冯海荣.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暴发流行的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 2005, 23 (4) :307.

[2]褚海青, 李惠萍, 何国钧.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 3 (1) :54-56.

[3]方晓红, 张绪利.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1) :93-94.

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临床各科室送检的标本, 包括痰液、伤口拭子、脓液、创口分泌物、胸腹腔积液、尿液等 (同一患者的多次分离株按第一次进行分析) 。

1.2 细菌鉴定

送检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3版) 进行分离培养[2]。用BBL CRSTAL进行鉴定。

1.3 药敏试验

药敏纸片和M-H培养基 (M-H琼脂干粉) 均购自英国OXOID公司, 药敏纸片包括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 方法与判定标准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判定。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大肠埃希菌ATCC35218。

2 结果

2.1 临床标本分布

13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标本的主要来源依次为:痰、伤口拭子、脓液、血液、尿液及其他。见表1。

2.2 临床感染科室分布及构成比

136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科室依次为:ICU、呼吸内科、烧伤科、脑外科、肿瘤科及其他。见表2。

2.3 136株PAE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感染逐年增多, 随着大量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广泛使用, 耐药菌株不断增多。并已经成为下呼吸道、ICU感染的首要病原菌, 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其感染的比例不断增加, 并且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日趋下降[3,4], 使其感染治疗更加困难。根据我院2年来的统计资料分析, 下呼吸道痰标本占总数的64.7%, 伤口拭子、脓液占21.2%, 感染科室分布ICU占49.2%。这可能与患者类型与诊疗手段有很大关系:①多为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且体质虚弱的患者, 这类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在医院环境中机会感染增加。②烧伤科多为开放性损伤, 而铜绿假单胞菌又是人体、呼吸道, 医院环境中的正常菌群, 易致该菌感染。③侵入性诊疗手段增多, 如各种插管、呼吸机的使用破坏了机体的黏膜屏障作用, 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 同时该菌又易黏附于生物材料和机体腔道表面, 分泌多糖蛋白形成生物被膜, 造成治疗器械消毒的困难并可一起交叉感染。

根据许多文献报道, 所有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在不断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比较复杂, 主要耐药机制有:产生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 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DNA螺旋酶改变, DHPS基因改变;其他机制有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核蛋白体改变、细胞壁障碍等。这些耐药机制可以单独作用和协同作用, 使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调查表明我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比较突出, 耐药率较高的是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 其耐药率均>50%;由表3知, 阿米卡星耐药率明显低于庆大霉素, 即阿米卡星体外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庆大霉素, 这可能是PAE产生钝化酶而不是修饰酶有关, 但阿米卡星具有肾毒性。因此老年患者应用此类药物的时候, 用量宜偏小, 并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 尽可能定期监测血药浓度, 确保用药安全[5]。

由表3可知, 我院已经出现一定比例耐亚胺培南菌株, 耐药率达到10.3%,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 主要与以下机制有关:①外膜通透性降低;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 (OprD2) 是亚胺培南进入菌体的特异性通道, 该蛋白的表达降低或缺失, 会使亚胺培南在菌体内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 使引起PAE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②β-内酰胺酶的水解尤其是碳青霉烯水解酶;如Amp C酶、金属β-内酰胺酶等能水解亚胺培南化学结构, 使其失去活性。③多重耐药外排系统高表达。当外膜蛋白的调控基因发生变异时, 外排泵蛋白表达增加, 排除亚胺培南增多, 使其在菌体内有效浓度降低, 从而产生耐药。三种机制或单独或协同在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6]。

综上所述,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病原菌, 而其多重耐药性已成为医院感染患者长期反复感染, 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应高度重视感染者的消毒隔离措施, 做好感染菌株的耐药性监测;临床医生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 针对性地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才能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与扩散。

摘要: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 (PAE) 在医院感染中的分布、构成比及其耐药性。方法:按常规方法对临床各种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 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进行;采用回顾性方法统计分析136株PAE标本来源、感染科室分布及耐药状况。结果:136株PAE有88株来自于下呼吸道标本 (痰) 占64.7%, 分离PAE的科室分别为ICU占49.2%, 呼吸内科占23.5%, 烧伤科占8.8%;药敏结果显示PAE对磺胺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均有很高的耐药率, 而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及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有较低的耐药率, 最低为亚胺培南, 占10.3%。结论:PAE临床分离株多来源于呼吸道痰标本和ICU病房, 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且出现一定比率的对亚胺培南耐药株, 多重耐药性明显。临床应加强对PAE耐药性的监测, 并防止多重耐药株的流行。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耐药性

参考文献

[1]万建华, 张静萍, 宋建, 等.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3) :336-338.

[2]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S].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736-753.

[3]申建维, 孙秀琴, 程冬娥.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1005-1008.

[4]李海英, 周红, 董宝卫.临床常见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2) :1573-1574.

[5]汪复.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5.

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

收集于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1月2例心胸外科ICU病房患者的痰液和尿液标本中感染的4株铜绿假单胞菌。

1.2 仪器与试剂

(1) 鉴定仪器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MicroScanWalkAway96SI细菌鉴定仪; (2) 试剂: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MicroScan革兰阴性菌测试板NC 31复合板: (3) 抗菌药物:阿米卡星、噻肟单酰胺菌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妥布霉素等。

1.3 方法

收集的菌株均采用美国德灵公司生产的MicroScan革兰阴性菌测试板NC 31复合板做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药敏采用肉汤稀释法, 测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 质控菌株为ATCC 25922和ATCC 27853。

2 结果

4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药敏结果有部分不同, 如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噻肟单酰胺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 其抗菌活性见表1。

注:MIC为最低抑菌浓度 (μg/ml) , R为耐药, S为敏感, I为中度敏感。

3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除存在于人体的某些部位中, 也可存在于医院的病房及医疗器械中, 对长期住院或患有慢性或重症疾病的患者存在潜在威胁, 由其引起的院内感染呈现上升趋势。据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十分复杂, 有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 细胞外膜主动外排系统的表症, 膜蛋白改变及形成生物膜耐抗菌药物产生耐受性[1], 其耐药表现亦不同。近年来,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 (PCR) 技术应用于细菌的耐药基因检测, 有关文献报道,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相关基因型, 有β-内酰胺酶类相关基因TEM、SHV、OXA、PER、GES、IWP、VIM、SPM[2];氨基糖甙类修饰酶相关基因aac (3) -Ⅱ, aac (6') -Ⅰ, aac (6') -Ⅱ, ant (3'') -Ⅰant (2'') -Ⅱ[2];消毒剂耐药相关qac基因[2];有产Ampc酶相关基因ampC'[3]等。

我院2例同一ICU病房患者均感染铜绿假单胞菌, 现将病史简单分析:患者1, 男, 56岁, 因椎间盘突出入院手术, 入院前未出现感染症状, 术后先后出现肺部及尿路感染症状, 行痰液及尿液培养均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 曾使用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舒普深、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等抗菌药物;患者2, 男, 高位截瘫术后, 出现肺部和尿路感染, 痰液和尿液中也先后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 曾使用环丙沙星、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舒普深等抗菌药物。患者1和患者2从痰液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基本类似, 2患者同处一个病区的同一间ICU病房, 高度怀疑属同一来源的院内感染菌种, 同时说明这一病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然。患者1和患者2从不同部位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谱相差较多, 说明同一病区中存在不同来源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 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患者1和患者2在使用上述抗菌药物后, 行痰液和尿液培养, 结果尿液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阴性, 痰液标本仍呈阳性。

通过上述病例分析, 提示同一病区存在同一来源的院内感染菌种和不同来源的院内感染菌种, 也提醒我们微生物室的工作人员, 在遇到不同部位的相同细菌感染时不要随意修改药敏结果, 应如实报告药敏结果给临床。临床医生在治疗不同部位感染相同的细菌时应根据药敏结果采用不同的抗菌药物治疗, 以防止不同耐药的相同生物菌株在病区流行;同时有关消毒人员在病房环境消毒过程中应注意消毒剂的消毒效果, 及时更换消毒剂。另外, 2例患者感染的4株铜绿假单胞菌是否来源于不同的耐药基因型菌株, 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参考文献

[1]张春平, 喻华, 刘华, 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动态变迁.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1) :121-123.

[2]常东, 蒋伟, 于勇, 等.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酶、氨基糖甙类、消毒剂耐药相关基因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2) :154-156.

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在本院ICU发生的PA下呼吸道感染29例, 男20例, 女9例, 平均年龄 (59.7±9.3) 岁。所有病人都建立人工气道, 机械通气21例。其中, 重度颅脑外伤12例, 格拉斯哥评分都在8分以下;高血压脑出血2例, Ⅱ型呼衰5例, 肿瘤晚期6例, 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2例, 呼吸心跳骤停2例。住院时间37~180d, 平均68d。

1.2 临床表现

(1) 呼吸道分泌物为黄脓痰, 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2) 肺部闻及湿啰音或 (和) 干啰音; (3) X线胸片示浸润性炎性阴影或肺纹理显著增多、增粗; (4) 痰培养连续3次为铜绿假单胞菌生长。

2 危险因素

2.1 机体免疫力低下

ICU患者常罹患各种疾病, 病情重, 住院时间长, 营养状况差, 长期卧床或意识不清, 超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侵入性操作多, 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 使PA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2]。

2.2 细菌在上呼吸道定植、吸入和黏附

机械通气的患者, 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 人工气道的建立, 使气道粘膜基底部暴露, 口咽部与下呼吸道的屏障功能直接受到损害, 粘性分泌物增加;气管插管后口咽部分泌物积聚在气囊上方形成“粘液湖”, 常经气管内壁与套管气囊间隙大量进入下呼吸道, 引起感染[3]。

2.3 细菌在胃内定植、反流、误吸

留置胃管是给ICU患者提供营养和药物的重要措施。胃是细菌定植的一个重要来源, 鼻饲者, 其口咽分泌物误吸高达90%[4], 而胃管易损伤胃肠括约肌功能, 使食道括约肌持久松弛, 并刺激咽部引起恶心、呕吐, 胃内细菌沿管壁上移至咽, 再进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此外, 在危重患者中易出现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为达到治疗和预防的目的而长期使用H2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 使得胃内p H升高, 肠道细菌在胃内过度生长, 当胃食管反流时, 成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来源。

2.4 医院高危环境的影响

PA广泛存在于病房患者和环境中, 常存在于医务人员的手上、病房空气中、医疗器械、各种管道中, 可通过环境感染、交叉感染、内源性感染等造成医院内感染。

2.5 PA生物膜的影响

国外有学者认为, PA在肺组织内以特殊的生物膜方式生存, 是感染反复发作的关键因素之一[5]。

3 护理对策

3.1 一般护理

加强病房管理, 限制人员流动和探视。保持病房内良好的通风, 每天循环风紫外线消毒3次, 每次1h;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患者用物、床、桌、椅及治疗仪器和设备, 隔离患者的敷料并焚毁。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 规范六步洗手法, 强调在接触病人前后, 不论是否戴手套均应洗手, 定期对护理人员手上的寄存菌进行培养, 让医务人员都意识到洗手是最直接、有效、经济的干预预防措施。

3.2 加强各种管道的管理, 避免交叉感染

严格消毒吸氧管道、鼻塞、湿化瓶、雾化器及其管道, 做到专人专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 呼吸机管道每周至少更换1次, 在管道污染时及时更换, 更换下的管道贴上PA感染的标记, 经供应室清洗消毒, 环氧乙烷灭菌后备用, 尽量做到专病专用;定时排空湿化罐内湿化液, 湿化罐需填充液体时, 先将湿化罐内湿化液倾倒清洁后再倒入无菌蒸馏水, 每24小时排空1次湿化罐[6];积水杯放在呼吸环路的最低处, 及时倾倒冷凝水, 在离断管道, 变换患者体位时, 防止冷凝水倒流污染呼吸环路或造成患者误吸。

3.3 减少胃内容物反流

鼻饲患者若无禁忌症应取半卧位或床头抬高30~45°, 行肠内营养时采用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场管, 鼻饲管置于幽门以下可降低患者误吸的发生率;在鼻饲前, 先检查胃管的位置, 采用输液泵匀速泵入, 防止胃潴留, 当肠鸣音消失或胃潴留≥150m L时, 停止鼻饲;鼻饲后30min避免吸痰;鼻胃管每7天更换至另一侧鼻孔留置, 以减少鼻窦炎的发生。

3.4 使用镀银气管导管

留置体内的器械在置入体内几小时, 其内外面就会有生物膜形成, 气管导管内壁形成的细菌生物膜, 在吸痰过程中形成小块向下脱落, 是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谢红梅等研究发现, 被银包裹的导管可减少细菌吸附, 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从而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7]。

3.5 气囊上滞留物的清除

持续或定期行气囊上滞留物引流可减少细菌繁殖。普通的吸痰方法难以到达气囊上吸尽其滞留物, 可采用以下方法每4~6小时清除1次气囊上滞留物, 患者取平卧或头低足高位, 充分吸尽口鼻腔及气管内分泌物后, 2人配合, 1人将简易呼吸器与患者气管导管相连, 于患者吸气末、呼气初, 用力挤压简易呼吸器, 使肺充分膨胀;同时, 另1人将气囊内气体抽出, 于呼气末将气囊充气, 再次吸尽口鼻腔分泌物, 可反复操作2~3次, 直到完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为止[8]。现在, 有一种声门下可吸引气管导管已应用于临床, 该导管在其背侧增加一条单行通道直通气囊上缘, 可直接吸出该腔隙内的积聚物或进行冲洗。

3.6 加强支持治疗, 提高免疫功能

积极治疗控制基础疾病, 加强支持治疗, 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促进疾病康复, 降低患者住院时间, 可降低PA感染的机率。

3.7 合理使用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尤其2种以上联合应用, 使得大量口腔内正常寄生的敏感菌被杀灭, 导致条件致病菌尤其PA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大量繁殖, 引起院内感染。应正确留取痰标本, 根据痰培养加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 护士在用药过程中要认真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3.8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每日2次, 用生理盐水棉球或0.1%醋酸溶液棉球擦拭, 以清除已定植于口咽部的PA或预防PA感染后发生口咽部定植。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是医院感染和病人长期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 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如高度重视医务人员的手、病房各种用具的消毒管理, 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 减少导管留置时间, 合理使用抗生素, 改善患者机体一般情况,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加强支持治疗, 可降低PA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ICU病房内铜绿假单胞菌 (PA) 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对我院ICU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PA下呼吸道院内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能力低下, 人工气道建立, 机械通气, 经鼻置胃管, 是患者感染PA的主要因素。结论对PA感染患者的护理对策是减少侵袭机会, 积极治疗原发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 防止交叉感染, 合理使用抗生素。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茵,抗生素

参考文献

[1]邵圣文, 樊瑜, 顾红光.等.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与下呼吸道反复感染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7, 23 (11) :1366.

[2]覃志芳, 刘红, 吴小满.医院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护理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5 (9) :796.

[3]王志红, 周兰姝.危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76.

[4]王京萍.铜绿假单胞菌院内感染133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2) :192.

[5]胡安荣, 施学芝, 黄新明.定时排空湿化罐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中华感染学杂志, 2008, 18 (8) :1081.

[6]谢红梅, 胡必杰, 周昭彦, 等.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12) :1475.

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9例,男17例,女12例,年龄18岁~79岁,平均年龄48.9岁,既往均无呼吸系统疾病史。重型颅脑损伤13例,颅脑损伤伴多发肋骨骨折反常呼吸、血气胸5例,颅脑损伤伴颈髓损伤高位截瘫1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致脑疝7例,脑干出血高位截瘫1例,左颞脑膜瘤术后继发脑内出血致脑疝1例。全麻下急诊开颅手术22例,保守治疗7例。住院时间均≥3周。

1.2 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时间为入院后3 h~240 h,入院后立即行气管切开15例,保留气管插管后改气管切开4例,后期气管切开10例,其中10例治疗中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在患者体温正常、痰液量少、稀而白、咳痰良好、肺部感染体征消失、胸片或CT检查肺部病变好转后拔除气管套管。

1.3 临床表现

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而黏稠,发热,呼吸困难,肺部湿啰音,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增高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胸部X线摄片或CT检查显示肺部有肺纹理增粗、紊乱、斑片状影等炎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肺底部坠积性炎症、阻塞性肺不张、胸腔积液等。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可表现为痰液呈黄绿色,敷料可被染色。

1.4 细菌学检查方法

用无菌吸痰管经气管切开口向下深入吸出痰液置无菌标本管中并立即送细菌室培养。对送检的痰标本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和《诊断细菌学》常规方法分离培养,鉴定细菌采用DADE BEHRING公司Micro Scan-auto SCAN4型细菌鉴定仪,阳性者做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2 结果

2.1 痰细菌培养结果

所有患者均做痰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培养阳性率为100%.29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97次,培养出致病菌12种共126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共101株,占80.16%;革兰阳性菌18株,占14.29%;真菌7株,占5.55%,结果见表1.18例患者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52株,占总病例的62.07%,总株数的41.27%.长时间昏迷、留管时间长、呼吸机辅助呼吸者可在不同的时间段出现一种细菌重复感染或不同的细菌感染以及二重或多重感染,最多者可培养出5种不同的病菌。铜绿假单胞菌多出现在气管切开7 d后,有些患者初期是其他细菌感染,后期合并或转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2.2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药敏结果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高,有些菌株初期尚对一些抗生素敏感,后期对常规药敏试验抗生素全部耐药。结果见表2.

2.3 预后

神经外科行气管切开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后,其感染的控制与原发病的治疗效果有直接关系。当患者昏迷、呛咳及吞咽反射减弱时,感染控制不易,而在患者脑部病情好转,意识状态好转,有自主活动,咳嗽有力后多数很快治愈。29例患者中GOS预后评定恢复良好12例,中残者7例,重残3例(其中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4例)的呼吸道感染均治愈,死亡6例(其中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4例),均死于原发病,植物状态生存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在呼吸道感染未控制的情况下出院,后死于肺部感染。

3 讨论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其机制为:(1)丘脑下部和脑干受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肺水肿、肺淤血以致肺及气管内淤积大量分泌物,细菌得以迅速繁殖而发生肺炎[1]。(2)机体免疫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从而导致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3)昏迷时吞咽和咳嗽反射均减弱或消失,气道内的分泌物排出不畅,积聚的黏稠分泌物既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又可堵塞小气道,使小叶膨胀不全,易于继发感染。同时颅内高压呕吐之胃内容物或颅底骨折之血性脑脊液均易从气管吸入导致误吸。(4)由于控制液体入量,应用脱水剂以及高热和呕吐等原因,患者处于脱水状态,使痰液黏稠。(5)长期卧床,肺活量减少,肺泡膨胀不全,易继发感染。(6)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自然防护屏障,使其功能及局部抵抗力下降。气管切开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重要救治措施,但气管切开后,气道成了开放伤口,黏膜、纤毛失去了屏障保护作用,空气的污染,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探视、陪护及工作人员带菌,吸痰操作不规范造成污染和(或)气管内膜的损伤[2,3],呼吸机管路污染等因素极易造成和加重呼吸道院内感染,影响患者的预后,有文献报告气管切开后医院肺部感染率达100%[4],与本组结果类似。

铜绿假单胞菌是呼吸道标本中最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5],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近年来该菌分离阳性率明显增加,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多重耐药和耐药机制复杂等特征,已成为临床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医院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中心的数据表明,所有广谱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都在升高[6]。故有人预测铜绿假单胞菌将是新世纪对人类造成威胁的3种细菌之一[7]。本组痰细菌培养结果表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约占总数的80.16%.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等最为常见。病情越重、昏迷时间越长,呼吸道感染越难控制。铜绿假单胞菌多出现在气管切开7 d之后,有些患者初期可无细菌感染,不久出现其他细菌感染,后期合并或转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示其多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本组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高,仅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等较敏感,说明其变异快,极易产生耐药性[8],往往导致治疗困难。

由于气管切开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高,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是提高救治率,改善预后的一个重要措施。包括设备、环境消毒;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加强呼吸道护理,定时翻身、叩背、吸痰,湿化气道;保持患者内环境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高血糖。加强肠内、外营养,改善全身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

应用化痰、扩张支气管等药物,促使肺泡及支气管内分泌物的排出。盐酸氨溴索可使黏液溶解,促进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和分泌,保护肺组织免受一些细胞因子的损伤,提高抗生素在肺组织内的浓度,增强抗菌治疗效果[9]。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报道,长期卧床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易产生二重感染及细菌耐药[10]。对出现肺部感染者,要尽快行细菌学检测及抗菌谱鉴定,在细菌及抗菌谱结果未明确之前,可先根据经验用药,待结果明确后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抗感染,合并真菌感染者予抗真菌治疗。必要时,可每周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及时调整抗生素。

参考文献

[1]Finfer SR,Cohen J.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Resuscitation,2001,48(1):77-90.

[2]李曙平,杜伟华,靳桂明.老年病房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24-26.

[3]黄秀霞,罗秀娟,詹若燕,等.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1578-1579.

[4]姜启周,王卫民,全月英.气管切开后的医院下呼吸道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26.

[5]王辉,陈民钧.1994-2001年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糖细菌的耐药变迁[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85-390.

[6]何林,张立军,李勇,等.铜绿假单胞菌对22种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差异[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853-855.

[7]王以光,杨厚.国外耐药菌情况及战胜耐药菌的途径[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0,2(3):97-101.

[8]张春平,喻华,刘华,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121-123.

[9]李俭春.临床合理用药指南[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4,390.

上一篇:互通立交工程下一篇:物资采购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