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治疗

2024-10-06

结核治疗(共12篇)

结核治疗 篇1

近年来, 肺结核发病率呈逐渐回升趋势, 并以老年人群为主要发病人群。目前, 临床上仍以保守药物法作为肺结核的主要治疗方案。颈部淋巴结结核是肺结核患者常见的一类并发症, 其多因结核杆菌对颈淋巴结造成感染所致[1]。中医学将颈部淋巴结结核称为瘰疬, 在本次调查中, 笔者也将重点分析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取2011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患者120 例, 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患者30 例。观察组男40 例、女20 例, 患者年龄为60~ 80 岁, 年龄 ( 75. 0 ± 2. 5 ) 岁; 对照组男38 例、女22 例, 患者年龄为60 ~ 79 岁, 年龄 ( 74. 3 ± 2. 4) 岁。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1 年制订的肺结核诊断标准, 又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于颈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差异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抗结核方案进行治疗, 具体如下: 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对氨基水杨酸。其中异烟肼300 mg/次, 1 次/d; 利福平450 mg / 次, 1 次/ d; 吡嗪酰胺, 口服, 与其他抗结核药联合, 15 ~ 30 mg/kg/d顿服, 或50 ~ 70 mg/kg, 每周2 ~3 次; 对氨基水杨酸1 000 mg / 次, 1 次/ d。连续3 个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结核丸进行治疗, 具体情况如下: 结核丸 ( 生产厂家: 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Z20025187) , 其主要成分包括龟甲 ( 醋制) 、百部 ( 蜜炙) 、鳖甲 ( 醋制) 、紫石英 ( 煅) 、地黄、熟地黄、天冬、北沙参、牡蛎、阿胶、龙骨、麦冬, 1 丸/次, 2 次/ d。

1. 3 疗效判定指标 ( 1) 肺结核疗效判定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进行对比。 ( 2) 颈部淋巴结结核判定指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具体划分如下: 治愈: 颈部肿块消除, 临床不适消失; 好转: 颈部肿块减小体积≥1 /3, 临床症状改善; 无效: 颈部肿块无缩小趋势, 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治疗总有效率 ( % ) = 治愈率 ( % ) + 好转率 ( % ) 。

1. 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以SPSS 17. 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 均数 ± 标准差) 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痰菌转阴率对比我院对两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进行观察比较, 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为96. 7 % , 对照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为93. 3 % , 组间比较无差异 ( P > 0. 05) , 见表1。

2. 2 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效果由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治愈40 例、好转16 例、无效4 例, 治疗有效率为93. 3 % ; 对照组患者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治愈18 例、好转22 例、无效20 例, 治疗有效率为66. 7 % ,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 P <0. 05) , 见表2。

a为与对照组比较χ2=5.42, P<0.05

3 讨论

肺结核发病率近年来逐渐回升, 老年人群因体质虚弱、免疫系统功能减弱而成为肺结核的易感人群[2]。同时因老年患者对于肺结核病症知识不了解, 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进而引发颈部淋巴结结核, 增加了治疗难度。从中医学角度看, 颈部淋巴结结核又称为“瘰疬”, 并以痰多、气虚为主要临床表现。在本次调查中我院重点分析了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效果。

常规抗结核治疗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对氨基水杨酸等, 上述药物可有效抑制或杀灭结核杆菌, 促进肺部病灶吸收, 加速痰菌转阴。结核丸是中药制剂, 其主要分为包括龟甲、百部、鳖甲、紫石英、生地黄、熟地黄、天冬、北沙参、牡蛎、阿胶、龙骨、麦冬等, 其中北沙参、生地黄、龟骨、百部、鳖甲等可滋阴润肺, 阿胶、熟地黄可提高免疫力, 天冬、龙骨、麦冬可止咳镇静。上述药物相配伍, 可止咳化痰、滋阴润肺, 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3]。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 两组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抗结核治疗效果, 其在痰菌转阴率上无差异, 但观察组患者颈部淋巴结结核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这一结果可有效说明, 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 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病症, 促进患者康复。

摘要:目的:评价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患者120例, 按照治疗方法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 每组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抗结核方案进行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结核丸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为96.7%, 对照组患者的痰菌转阴率为93.3%, 组间比较无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颈部淋巴结结核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6.7%,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并颈部淋巴结结核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病症, 预防恶化。

关键词:结核丸,常规抗结核方案,老年肺结核,颈部淋巴结结核,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兰, 李玉琢, 贾新转, 等.结核丸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老年肺结核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5, 37 (1) :16-20.

[2]何亚荣, 李凤秋.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护理探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6 (1) :122.

[3]王世其.结核丸辅助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30例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4) :698-699.

结核治疗 篇2

局部治疗。少数局限的,较大的,能推动的淋巴结,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时注意勿损伤副神经。

已形成寒性脓肿而尚未穿破者,可行潜行性穿刺抽脓。从脓肿周围的正常皮肤处进针。尽量抽尽脓液,然后向脓腔内注入5%异烟瞬溶液或10%链霉素溶液作冲洗。并留适量于脓腔内,每周2次。

寒性脓肿破溃形成溃疡或窦道者,如继发感染不明显,可行括除术。细心地将结校病变组织全部括除。伤口不加缝合,用链霉素溶液换药。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 篇3

【关键词】肺外结核;脊柱结核;脊髓压迫;外科治疗;结核病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31-01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结核病的病例数也是排名第二,位居印度之后。在我国平均每年都会有13万人由于结核病而去逝,目前结核病患者的总数大约是600多万,其患者主要是25岁及以上的人。在结核病中骨关节结核病占了很大一部分,達到了13%,而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更是占了相当大的比率,达到了75%。对于脊柱结核的治疗,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外科手术,通过内固定技术来治疗脊柱结核。

1 在临床上脊柱结核的一些特点

脊柱结核一般会因肺部结核的发生而发生,这是因为结核菌通常都会存留在容易受损伤或者是负重较大的脊柱,并且由于椎体松质骨含量较多、血液流动较缓慢使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合中的发病率最高,但是有症状口的只占了20%,并且患者的免疫系统的正常与否是决定症状轻重的因素,例如:多种疾病同时发生,那么身体的整体情况就不会很好,临床症状就会较重。如果脊柱结核是由于结核引起的,那么大部分脊柱畸形都是后凸畸形。当患者是由于坏死椎间骨、脓液和死骨或者是肉芽进入椎管而压迫脊髓等导致的瘫痪时,可以通过手术减压来减轻症状最后恢复,但是如果是晚发型截瘫,那么手术治疗的效果就不会很好。病症的临床表现会因为脊柱被侵犯的部位不同而不同,例如:颈椎被侵犯,临床表现为颈痛和呼吸困难、经压迫症等,这就需要尽早的进行手术治疗;颈胸段被侵犯,临床表现为脊髓受压迫,严重的会造成截瘫;腰骶椎受到侵犯,临床表现为腰痛。

2 外科手术中的内固定技术

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手段,而其也是有适应症等一些要求。而内固定技术就是如此。内固定技术是由于单纯植骨融合存在一些缺点而提出来的,例如:单纯植骨融合在骨吸收方面花费的时间较长,并且化疗时间也相对较长,而内固定技术将植骨融合时间缩短了,提高了融合率,它主要功能就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使后凸畸形得到很好的矫正和预防,同时降低结核病的复发率。正如前面提到的,内固定技术不是对所有的结合病的治疗效果都很好,它有它的适应症:(1)对于脊柱结核的病人,如果其对结合治疗药物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那么它就可以选择内固定技术来进行治疗;(2)如果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以植骨来治疗破坏和塌陷严重的椎体,并且对于单纯植骨融合技术不稳定,那么内固定技术就是很好的选择;(3)患者的症状属于病变治愈型截瘫,那么采用内固定技术治疗,效果就会很明显;(4)当患者是由于采用病灶清除术治疗导致脊柱不是很稳定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内固定技术;(5)患者属于三柱均被破坏的结核病患者,或者是患者的畸形角度较大。然而最重要的就是患者的脊柱稳定性被严重的破坏,并且采用单纯植骨治疗后,稳定性仍达不到要求的患者。但是内固定技术也分几种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适应症也是不同的。

2.1、采用前路固定技术: 如果采用前路固定技术,那么患者就应该有以下适应症:(1)没有窦道,并且后路不能将大范围的冷脓肿彻底清除;(2)采用病灶清除术治疗后,造成骨缺损较严重,使脊柱的稳定性受到了影响;(3)脊柱结核导致患者前方受到压迫;(4)患者的病椎还没有完全的达到骨性愈合。内固定技术结合前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结核,提高了脊柱结核的股病灶愈合率。临床试验曾对38例脊柱结核患者采用前路固定治疗,这些患者多是后凸畸形较严重或者是至少2个椎体受累,在治疗后有22例后凸畸形较严重的患者形便得到矫正,矫正率达到64%,16例椎体受累患者的效果也很好,矫正率达81%;并且在长期随访的21例患者中,矫正角没有丢失情况,也没有出现病症复发情况。金大地等报告针对1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采用前路钢板内固定技术,手术后患者病灶的平均愈合时间为3.8个月,畸形矫正的角度一般在10度左右,。由此他们认为:脊柱结核患者需要早期治疗,选择合适的治疗时间,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至于脊柱结核病。

2.2、采用后路固定技术: 后路固定技术也有很多的适应症,针对不同的适应症需要采用不同的后路固定技术。(1)如果需要充分清除脓肿和病灶,那么就需要前路病灶清除术和后路内固定技术配合治疗,这样可以使后凸畸形得到很好的矫正;Moon等曾采用这种方法对44例胸腰椎患者进行治疗,植骨平均在4~6个月会融合,并且不会被吸收,畸形的矫正情况也很好;(2)如果患者没有截瘫,并且没有大范围的脓肿现象,那么就可以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术和后路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临床试验曾对10例胸腰椎患者进行两年后的治疗回访,发现患者的矫正角度丢失很少,平均只有3.4度。内固定技术不仅可以清除病灶,而且还可以彻底的减压,所以可以使记住的稳定性得到很好的恢复,畸形矫正的效果比较好,更可以降低感染率。

2.3、采用前后病灶清除术联合前后内固定技术:这是一种治疗范围广、效果较好的技术。其主要针对大范围病灶和脓肿、椎体受累程度较重、后凸畸形较严重的患者。但是该技术有很多缺点,例如:手术床上比一般的治疗创伤大,这也就使患者术后感染的几率增加了。

采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必须步骤,而采用手术治疗可以使患者病灶得到很好的治疗。内固定技术是一项有效治疗脊柱结核的技术。

参考文献

[1]《微创手术能否成为活动期脊柱结核治疗的主要手段》作者:张西峰 出处:《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年12期

[2]《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进展》作者:张之栋 出处:《安徽医药》 2008年1期

结核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 按正规抗结核治疗不足或足3周后手术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8例。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0例, 年龄15~74岁, 平均 (44.52±5.52) 岁;病程2个月~6年, 平均 (2.31±0.12) 年。Frankel分级:A级6例, B级12例, C级19例, D级11例。病变部位:颈椎4例, 胸椎11例, 胸腰段13例, 腰椎15例, 腰骶段5例。Cobb角平均值:颈椎 (7.00±2.50) °、胸椎 (42.00±4.50) °、胸腰段 (15.00±3.68) °、腰椎 (6.81±12.62) °。对照组中男26例, 女22例, 年龄14~72岁, 平均 (45.35±5.15) 岁;病程3个月~5年, 平均 (2.01±0.05) 年。Frankel分级:A级5例, B级14例, C级17例, D级12例。病变部位:颈椎5例, 胸椎10例, 胸腰段14例, 腰椎12例, 腰骶段7例。Cobb角平均值:颈椎 (7.20±2.30) °、胸椎 (42.00±3.80) °、胸腰段 (16.00±3.50) °、腰椎 (6.60±11.25)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遵循《黄家驷外科学》脊柱结核并发截瘫的诊断依据, 所有患者均经X线、CT、MRI、实验室检查等确诊, 排除开放性肺结核、化脓性脊椎炎、脊柱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患者及用药禁忌者。治疗原则体现如下:手术前患者经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 在血沉<60 mmol/h、血红蛋白100 g/L的情况下实施手术。由于截瘫呈进行性加重患者, 容易出现大量脓液, 如不采取手术清除病灶, 难以降低血沉, 加重瘫痪, 因此此类患者需要提前手术。

1.2.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采取利福平、乙胺丁醇、异烟肼、吡嗪酰胺等四联抗结核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正规抗结核治疗3周后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因截瘫呈进行性加重而抗结核药物应用未达2周, 从而采取抗结核治疗时间不足3周手术治疗, 颈椎病变 (C1~6) 选用标准颈椎前方入路, 颈胸段病变 (C7~T3) 采用改良前方入路, 胸椎病变 (T4~10) 选用侧前方入路, 胸腰段病变 (T11~L2) 采用经胸腹膜后入路, 腰椎病变选用腰后外侧切口入路。在手术中充分暴露病灶, 对病变组织采取彻底清除措施, 充分解除脊髓压迫等。根据情况应用前方应用钉棒内固定, 将术中切除的肋骨, 取得正常松质骨植入两侧缝隙内。最后根据手术入路常规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关闭切口。采取常规抗结核方案药治疗的第2天后, 实施静滴0.2 g异烟肼, 2次/d。同时给予患者采取营养支持治疗, 为患者补充适量的白蛋白, 不断纠正低蛋白血症, 为保持电解质平衡, 可给予患者输液补能量, 最后是保持适量、多次的输血, 以改善患者贫血症状以及全身状况。

两组患者中有64例采取经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治疗, 主要经过途径包括:颈前间隙、胸腔胸、膜外途径等。首先彻底清除脓肿, 进行结核病灶及椎管内脓肿切除操作, 并为受压的脊髓减压, 然后联合同种异体骨植入椎体缺损部, 同时采取前路内固定进行有效固定等。32例患者采取后路内固定并前路病灶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方法。首先采取后路切口, 固定脊柱结核相应节段后, 最后进行病灶切除操作、彻底清除脓肿、减压脊髓、融合椎体间植骨等。完成手术后, 给予患者大量过氧化氢冲洗, 并保持抗结核及营养支持治疗。术后3 d拔引流管, 1个月后戴支具下床活动, 院后继续抗结核治疗6个月, 定期复查血常规、血沉、肝肾功及X线片等。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平均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平均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截瘫平均级别、平均术后Cobb角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截瘫平均级别、平均术后Cobb角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典型病例手术前后X线片, 如图1和图2所示。

2.3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效果良好, 切口愈合完好, 截瘫加重、内固定物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均为0。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0个月, 复发率均为0, 患者在术后5个月内ESR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发展, 脊柱结核治疗方法越来越先进, 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 从而采取个体化、针对性的外科治疗方法, 以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在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首先彻底清除病灶, 不断加强脊柱稳定性能, 以提高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效果[3]。

脊柱结核患者的椎体断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 在椎体内会均匀分布结核病灶, 椎间盘组织产生坏死的现象, 在进行清除病灶的同时, 可能会导致脊柱在矢状位中出现椎体骨质中断的严重现象, 因此需要良好的椎体重建, 才能保证脊柱的稳定性。全面清除病灶以及充分减压脊髓, 会不断改善截瘫患者的恢复程度, 缩短病情愈合时间。合理的外科治疗有利于彻底清除病灶, 充分减压脊髓, 快速促进椎体间高度的恢复, 达到重建脊柱稳定性的良好效果。脊柱结核治愈标准体现在:结核病灶处于静态、骨性出现融合等[4]。在脊柱结核截瘫的临床治疗中采取一期手术治疗, 可以减少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 缓解患者身心压力, 促进病情的愈合[5]。通过以上研究, 给予患者采取两种手术方式进行清除病灶清除、减压脊髓等, 有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以及Frankel等级的改善。本研究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平均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截瘫平均级别、平均术后Cobb角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针对符合手术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截瘫患者, 应该在早期在合理的外科治疗方法, 不断减少治疗的周期, 改善结核病灶, 促进病情的愈合等[6]。范磊等[7]认为合并有脊髓为脊髓压截瘫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在本研究中, 主要是观察患者的血沉改变以及全身状况, 当患者血沉不断下降、结核中毒症状得到缓解后, 便可以采取手术治疗方法。目前, 大多专家认为患者至少应该接受3周以上的正规抗结核治疗, 这不符合脊柱结核截瘫者应该采取早期手术治疗、及时减压抢救脊髓的观点。文献[8]报道, 如脊柱结核患者出现截瘫现象, 应该采取及时的手术治疗。在本研究中, 针对抗结核不足3周、血沉降接近正常患者采取正规抗结核治疗3周前治疗, 患者均无出现复发情况, 预后情况良好。

综上所述, 正规抗结核治疗3周前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 有利于展开截瘫抢救工作, 促进患者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分析正规抗结核治疗3周前后手术方法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 按正规抗结核治疗不足或足3周后手术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8例。对照组实施正规抗结核治疗3周后手术, 观察组采取抗结核治疗时间不足3周进行手术治疗, 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植骨融合平均时间、住院时间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截瘫平均级别、平均术后Cobb角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手术效果良好, 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为0。结论:正规抗结核治疗3周前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 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手术时机,脊柱结核,截瘫

参考文献

[1]郭岱.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术前不同化疗天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

[2]马远征, 胡明, 才晓军, 等.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 2010, 2 (9) :7-12.

[3]崔旭, 马远征, 陈兴, 等.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 (10) :807-812.

[4]张宏其, 龙文荣, 邓展生, 等.影响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4, 14 (12) :12-15.

[5]郭卫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对比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 2012.

[6]王忠远, 宋镇星, 胡晓峰,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 2010, 8 (7) :992-993.

[7]范磊, 黄野, 于晓巍, 等.脊柱结核伴截瘫的手术时机和疗效分析[J].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0, 1 (5) :52-54.

肺结核的治疗原则 篇5

肺结核的治疗原则:对于肺结核的治疗在床上有初、复治之分的治疗原则,病人有排菌和不排菌之别,结核菌有处于繁殖生长期和休眠静止期之别。抗痨药物有作用于酸性环境和细胞内酸性环境的药物,还有作用细菌外得碱性或中性环境的药物,一个合理正规的化疗方案必然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杀菌药,合理的剂量、科学的用药方法,足够的疗程,还要规律、早期用药,才能治愈结核病。缺少哪一个环节都能导致治疗失败。

一、早期:对任何疾病都强调早诊断、早治疗,特别对结核病一定要早诊断、早治疗、早期治疗以免组织破坏,造成修复困难,肺结核早期、肺泡内有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素渗出,肺泡结构尚保持完整、可逆性大。同时细菌繁殖旺盛,体内吞噬细胞活跃,抗痨药物对代谢活跃生长繁殖,旺盛的细菌最能发挥抑制和杀灭作用。早期治疗可利于病变吸收消散不留痕迹。如不及时治疗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导致不治愈,一害自己,二害周围人。

二、联合:无论初治还是复治患者均要联合用药、临床上治疗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单一用药造成难治病人。联合用药必须要联合二种或二种以上得药物治疗,这样可避免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又能提高杀菌效果。既有细胞内杀菌药物又有细胞外杀菌药物,又有适合酸性环境内的杀菌药,从而使化疗方案取得最佳疗效。并能缩短疗程,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浪费。

三、适量:药物对任何疾病治疗都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剂量。这样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又不给人体带来毒付作用,几乎所有的抗结核药物都有毒付作用,如剂量过大,血液的药物浓度过高,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特别对肝肺可产生毒付反应,剂量不足,血液浓度过低,达不到折菌、杀菌的目的、易产生耐药性。所以一定药采用适当的剂量,在专

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四、规律: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律用药,因为结核菌是一种分裂周期长,生长繁殖缓慢杀灭困难大的顽固细菌。在治疗上必须规律用药,如果用药不当,症状缓解就停停用,必然导致耐药的发生,造成治疗失败。日后治疗更加困难,对规律用药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一顿不漏,决不可自以为是。

五、全程:所谓全程用药就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判定化疗方案,完成化疗方案所需要的时间,一个疗程三个月。全疗程一年或一年半。短化不少于6个月或10个月医学教育网

肠结核的临床治疗体会 篇6

关键词:肠结核;药物治疗;对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5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078-01

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结核杆菌经口感染、血行播散、邻近组织侵入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只有当结合杆菌侵入的数量较多、毒力较强,并有机体的免疫力较低,肠道功能紊乱引起局部抵抗力削弱时才会发病;否则仅是致病的条件[1]。根据病理变化分为溃疡型、增生型、混合型。临床表现多见于20~40岁的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全身表现病人常有腹痛、体弱、消瘦、苍白、乏力、午后低热、盗汗、食欲不振等。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已確诊为肠结核的20例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20例上肠结核患者,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9~35岁,平均28岁。腹痛患者17例,乏力患者11例,午后低热患者8例,盗汗、食欲不振患者患者15例。

1.2 辅助检查:a.化验检查可有轻、中度贫血,血沉加快;结核菌素实验呈强阳性:粪便浓缩找结核杆菌可获得阳性结果,但只有痰菌阴性时才有意义。b.X线检查造影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溃疡型可见病变肠道激惹现象,肠壁轮廓不整,黏膜粗乱;增生型可见充盈缺损,肠壁僵硬,肠腔狭窄缩短及近端肠管扩张。腹部平片若发现腹腔淋巴结钙化,或胸片有肺结核病灶,对本病的诊断有帮助。C.纤维结肠镜及活组织检查镜下可见病变肠黏膜有溃疡、增生结节及纤维疤痕、假憩室形成,肠腔狭窄及回盲瓣变形等。活检有结核肉芽肿、干酪样坏死,具有确诊价值。

1.3 治疗

1.3.1 一般治疗:对肠结核患者来说精神因素无非是对病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保持对待病情乐观积极、有规律的生活以及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免疫力,都能有效的帮助患者尽快解除病痛。增加患者营养的摄入,是治疗的基础。

1.3.2 药物治疗:处方一:链霉素0.75g im qd,异烟肼0.3g po qd,利福平0.45g po qd,吡嗪酰胺0.5g po qd。处方二:异烟肼0.3g po qd,利福平0.45g po qd。处方一、二都是用于初步治疗的患者。处方三异烟肼0.3g po qd,利福平0.45g po qd,吡嗪酰胺吡嗪酰胺0.5g po qd。处方四异烟肼0.3g po qd,利福平0.45g po qd。处方三、四用于重复治疗的患者。

1.3.3对症治疗:处方一:阿托品0.5~1.0mg im prn。用于腹泻的治疗。处方二:维生素C0.2g po tid,复合维生素B 2片 po tid,维生素A 3万~5万U/d 分2~3次 po,维生素D 2500~5000U/d分2~3次 po。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使患者在体制上能够抵制病情。

2 结果

20例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及好转17例,总有效率85%。

3 讨论

肠结核治疗的目的是消灭细菌,愈合病灶,防治并发症。使用抗结核药物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杀菌或抑菌效能,使病灶吸收,组织破坏减少,从而减少并发症;与此同时患者的症状得以消除,全身症状改善。药物治疗的原则与其他肠外结核一样,应注意早期、联合、长期、足量及有规律的用药,以利发挥最大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及耐药性等[2]。治疗充分者疗效可达98%。 肠结核的发病率随结核病的流行情况而消长;近年来略有抬头,应予以重视。该病早期症状隐匿而不典型,对结核高发区的年轻人,有消化道症状者应予重点考虑,力求早期诊断。结核的病原学诊断最为重要,病变组织的基因诊断,如应用PCD技术可做出快速而特异的诊断,但应特别注意因污染而致的假阳性。对疑似病例应给予正规的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治疗成败的关键是化疗的合理使用及营养支持的配合。该病的预防与有关结核的卫生宣传关系密切;应提倡分餐或公筷、勿随地吐痰;牛奶应认真消灭细菌。相信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的改善,体质的提高,以及卫生知识的普及,该病的患病率将大大下降,以后亦将大为改观。

参考文献

[1] 刘景亮;金锋;张强;肠结核临床资料分析[A];中华医学会2008年全国结核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邓国防;吴于青;代亮;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16例临床分析[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结核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为观察时间段, 将该时间段内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抗结核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病例纳入标准: (1) 符合肺结核诊断与治疗标准中有关肺结核病变诊断依据; (2) 经CT、X线、痰液细菌培养检查均确诊为肺结核病变; (3) 年龄20~80周岁; (4) 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 (1) 有血液病史; (2) 有合并肝病史; (3) 已接受肺结核相关治疗并可能对观测指标产生影响; (4) 年龄低于20周岁或高于80周岁; (5) 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 (6) 特征人群 (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64例患者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龄24~80周岁, 平均 (53.6±5.2) 周岁, 初治患者41例, 复治患者23例, 原发性肺结核患者5例, 继发性肺结核患者45例,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4例。

1.2 方法

本组64例患者均用抗结核疗法进行干预。初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3HRZS/4-6HR、2-3HRZE/4-6HR、2-3HRZAK/4-6HR, 复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3HPCVTH/6-9Pa VTH、2-3HLEV/6-9HLE。用药标准为:H异烟肼用药剂量为0.3 g/d, R利福平用药剂量为0.45 g/d, Z比嗪酰胺用药剂量为1.5 g/d, S链霉素用药剂量为0.75 g/d, E乙胺丁醇用药剂量为0.75 g/d, AK阿米卡星用药剂量为0.4 g/d, C卷曲霉素用药剂量为0.75 g/d, V左氧氟沙星用药剂量为0.4 g/d, Pa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用药剂量为1.0 g/d, P对氨基水杨酸用药剂量为0.8 g/d, L利福喷丁用药剂量为0.6 g/d。化疗方案给药频率为2次/周。

1.3 观察指标

对上述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构成比、发生频次、不良反应发生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中记录的数据均采用SPSS 11.0专用统计学软件加以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4例患者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患者4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56% (49/64) 。28例 (43.75%) 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13例 (20.31%) 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 6例 (9.38%) 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可见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2例 (3.12%)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3 讨论

肺结核是一类流行病学较为复杂的传染性疾病, 目前临床多采用抗结核化疗治疗进行干预[4], 常用药物有链霉素、比嗪酰胺、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等。针对初治及复治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方案有所不同[5]。本组64例患者均应用抗结核疗法进行干预, 其中初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3HRZS/4-6HR、2-3HRZE/4-6HR、2-3HRZAK/4-6HR, 复治患者抗结核治疗方案为:2-3HPCVTH/6-9Pa VTH、2-3HLEV/6-9HLE。但也有报道中认为, 目前临床所采取的化疗治疗方案需要联合多种药物进行干预, 加之抗结核治疗时间长, 多数患者由于耐受性不足导致不良反应频频发生, 甚至有部分患者因不良反应严重导致化学治疗效果受到不良影响。

本研究中观察数据显示:64例患者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患者中, 28例 (43.75%) 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产生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是抗结核治疗用药过多, 对胃黏膜产生较大刺激,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13例 (20.31%) 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表现以转氨酶水平异常升高为主, 有少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胆红素升高症状。肾功能损害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则为高尿酸血症。有相关报道中认为[6], 抗结核化疗治疗所致肝肾功能损害与药物使用剂量密切相关, 也可能因患者干细胞微粒体药代谢酶系统发育不良、先天性缺血、药物活性受到抑制等因素所致。如异烟肼服用后在肝脏细胞内经乙酰化分解产生乙酰肼与异烟酸成分, 对受体肝细胞造成不良影响, 除此以外, 对于合并使用异烟肼与利福平的肺结核患者而言, 由于上述两类药物均属于酶诱导剂类药物, 通过诱导微粒体作用的方式导致乙酰肼大量生成[7], 造成异烟肼化疗期间的毒副作用明显增加。6例 (9.38%) 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可见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不良反应表现为视力下降、听力下降, 另有少部分患者可见眩晕、耳鸣症状。既往报道中产生该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为抗结核化疗方案中乙胺丁醇、链霉素等药物使用剂量过大或患者对上述药物的耐受性差[8]。2例 (3.12%)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与用药剂量不合理有关, 通过降低药物使用剂量的方式可促进症状缓解。

有同类报道指出[9], 在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的强化期内, 随着疗程周期的进行, 肝功能异常患者比例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直至强化期结束后比例减少, 这也提示有很大可能是强化期内药物造成的肝损伤, 特别在强化期多种药物联合服用的情况下, 应该密切注意患者肝功情况。首次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较为频繁的时间段均集中于前8周, 可能是因为开始治疗的前两个月内是强化期联合用药, 服药方式为清晨空腹顿服, 药物浓度较大、半衰期长, 导致患者对药物的不耐受而易产生不良反应。除此以外, 针对因用药方案所致不良反应, 除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及合理用药剂量以外, 无论因何种原因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均应当及时对药物使用剂量进行调整, 尽早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不良反应相关症状, 减轻损害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 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常见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过敏、肝肾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临床需通过加强对不良反应观察的方式, 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调整,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摘要:目的:对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调查与分析。方法:本研究中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为观察时间段, 将该时间段内接受抗结核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共64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抗结核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本组64例患者均应用抗结核疗法进行干预, 对上述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构成比、发生频次、不良反应发生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肺结核抗结核治疗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患者共49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56% (49/64) , 其中28例 (43.75%) 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13例 (20.31%) 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 6例 (9.38%) 患者在抗结核治疗期间可见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2例 (3.12%)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结论: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常见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过敏、肝肾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临床需通过加强对不良反应观察的方式, 对治疗方案进行合理调整,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肺结核,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罗丹, 黄敏莹, 刘飞鹰, 等.壮族人群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2, 30 (10) :613-617.

[2]徐艳芳.老年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并发不良反应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8) :92-93.

[3]李春达, 郭建华.左氧氟沙星联合抗结核化疗方案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的疗效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3, 16 (8) :678-680.

[4]厉永强.美能片剂联合水飞蓟宾葡甲胺片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6) :17-19.

[5]司果, 赵水蓉.联合胸腺肽抗结核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效果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3) :134-136.

[6]李廷.抗结核药物联合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2) :43-44.

[7]李运葵, 何金戈, 李婷, 等.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治疗初治肺结核患者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16, 38 (6) :465-470.

[8]谢靖, 丁守华, 刘林飞, 等.抗结核板式药物治疗肺结核不良反应对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3, 20 (11) :1288-1291.

结核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选入标准

(1) 病程超过半年; (2) 痰涂片检查显示结核的分支杆菌呈阳性; (3) 符合《临床诊疗指南·结核病分册》和《内科学》关于肺结核病的所有诊断标准; (4) 排除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的病患; (5) 排除在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系统治疗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中心登记并进行治疗的肺结核病患360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80例。其中男性208例, 女性152例;年龄17.5~67岁, 平均 (32.3±5.7) 岁, 病程在6个月~18年, 平均 (10.3±6.7) 年, 肺结核类型:原发型肺结核38例,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69例, 继发性肺结核232例 (其中浸润性133例, 纤维空洞性99例) , 结核性胸膜21例。两组病患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肺结核的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备可比性。

1.3 治疗方案

两组患者都是采用全程监督的办法进行抗结核治疗。观察组给予抗结核板式组合药进行治疗, 所用的均是国家统一供应的板式组合药。对照组采用的利福平 (RFP) 、异烟肼 (INH) 、乙胺丁醇 (EMB) 以及吡嗪酰胺 (PZA) , 均为传统剂型药物, 是市场上常见抗肺结核的药物。详细的治疗方案为:观察组给予板式组合药2HRZE/4H3R3顿服, 对于体质量超过50kg的患者, 在强化治疗阶段给予RFP600mg、INH300mg、PZA1500mg和EMB750mg (板式组合药共9片) , qd;进入巩固期后, 给予RFP600mg、INH600mg (板式组合药4片) , qod。对于体质量低于50kg的患者, 在强化期给予RFP450mg、INH300mg、PZA1500mg以及EMB750mg (板式组合药9片) , qd;在巩固阶段, 给予RFP600mg、INH600mg (板式组合药2片) , qod。对照组给予传统剂2HRZE/4HR进行口服治疗。对于体质量超过50kg的患者, 强化治疗阶段给予RFP600mg、INH300mg、PZA1500mg。EMB750mg, qd。在巩固治疗阶段, 给予RFP600mg和INH300mg, qd;对于体质量低于50kg的患者, 在强化期给予RFP450mg、INH300mg, PZA1500mg, EMB750mg, qd;在巩固治疗阶段, 给予RFP450mg和INH300mg, qd。

1.4 观察指标

在治疗期间, 主要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 包括夜间盗汗、咳嗽、咯血、乏力、胸痛、发烧、呼吸不畅、消瘦等。两组病患分别在治疗的第1, 2, 5, 6个月的最后几天到门诊或者医院进行检查。在治疗之前要进行痰涂片镜检查, 每次3个标本, 而在治疗的第2, 5, 6个月末进行2个标本的痰涂片镜检查。每月一次X线胸片检查。服药期间还要密切观察病患的毒副反应情况, 每个月进行肝功能以及血常规的检查。

1.5 疗效评判标准

痊愈:在痰涂片检查中, 痰菌呈阴性, X线胸片显示病灶已经完全钙化和吸收,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好转:痰涂片检查中, 痰菌呈阴性, X线胸片检查显示病灶只有一部分被钙化、吸收, 临床病症有所减轻。无效:痰涂片检查结果呈阳性, X线胸片检查显示病灶无任何吸收, 临床病症无任何改善。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4.0的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数据使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比较

6个月后,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具体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在治疗阶段, 2组病患均出现不同程度及种类的不良反应, 经临床数据比较, 两组病患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由呼吸道传播病菌的慢性传染病, 流行非常广泛,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由于我国是肺结核疾病的发病大国, 因此, 我国积极防治结核病的治疗意义非常重大。为了更好地彻底治疗肺结核疾病, 临床上尝试利用抗结核板式组合药进行治疗, 疗效确切[2,3]。本组研究中, 选择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中心登记并进行治疗的肺结核病患360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89%;对照组为84.44%, 两组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在治疗的毒副作用方面, 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率为5.56%, 对照组总的不良反应率为6.11%, 两组病患所出现的不良反应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临床研究还表明, 抗结核板式组合药 (4种) 治疗肺结核具有下列优点:在强化治疗期间, 给予大剂量的组合药, 患者体内的血药浓度迅速提升, 机体内形成了强大的杀菌环境, 因而药物的杀菌作用大大提升;毒副作用的易退性反应表明, 能够最大程度预防一部分病患因为不良反应中断治疗或选择性服药, 确保发挥组合药的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谭卫国, 杨应周, 吴清芳, 等.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剂与板式组合药治疗肺结核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07, 29 (2) :117-121.

[2]成诗明, 钟球, 郑金凤, 等.固定剂量复合剂在我国结核防治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防痨杂志, 2007, 29 (2) :111-116.

结核治疗 篇9

关键词:老年肺结核,抗结核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影响因素

我国的肺结核发病情况较多, 临床上多采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 有单药或多药联用, 采用连续服用6个月以上的方式。抗结核药物在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延缓病情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经过临床调查后显示, 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之后大多会表现出胃肠道消化不良等情况, 使得药物中断, 影响治疗效果[1]。为了提高临床老年肺结核的治疗效果, 分析抗结核病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的相关不良反应和影响因素, 为预防和早期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数据, 本文对本院40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2014年收治接受抗结核病药物治疗的老年肺结核患者400例, 所有的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设备检查确诊为肺结核。其中男204例, 女196例, 年龄55~80岁, 平均 (66.2±5.8) 岁。疾病类型中, 有140例初治涂阳, 有154例初治涂阴, 有40例复治涂阳, 有66例复治涂阴。

治疗方法: (1) 针对初治患者, 治疗时间半年, 前2个月其治疗方案采用2H3R3Z3E3/4H3R, 即0.3 g H, 0.45g R, 1.5 g Z, 0.75 g E, 空腹顿服;后4个月治疗药物0.3 g H, 0.45 g R, 空腹顿服。 (2) 针对复治患者, 治疗时间8个月, 前2个月其治疗方案采用2H3R3Z3E3/6H3R3, 即0.3 g H, 0.45 g R, 1.5 g Z, 0.75 g E, 空腹顿服;后6个月治疗药物0.3 g H, 0.45 g R, 空腹顿服。患者用药期间每月定期进行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测。

研究方法:依照药监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 主要从胃肠道反应、听觉神经损害及肝功能损害等指标上对临床用药情况、患者表现以及实验室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针对初治患者进行半年随访, 针对复治患者进行8个月的随访。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以χ2检验计数资料, 多因素分析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若P<0.05则说明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40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 118例 (29.5%)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99例 (24.75%) 发生肝功能受损, 98例 (24.5%) 出现胃肠道消化不良反应, 71例 (17.75%) 出现神经系统受损, 28例 (7%) 出现血液系统异常, 如白细胞减少等, 39例 (9.75%) 出现过敏反应, 23例 (5.75%) 出现骨关节受损, 20例 (5%) 出现类似乳腺增生等其他反应。

不良反应的单变量分析:通过临床的记录和调查, 单因素分析表明, 性别对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没有影响 (P>0.05) , 但年龄、体重指数、肝病史、治疗类型、诊断类型等因素对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有显著的影响 (P<0.05) , 见表1。

不良反应的多变量分析:对影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当作因变量即否=0, 是=1, 将年龄、体重指数、肝病史、诊断类型、治疗类型当作自变量, 将年龄<65岁、体重指数<18.5 kg/m2、有肝病史、初治、涂阳赋值1;将年龄65~70岁、体重指数18.5~24 kg/m2、无肝病史、复治、涂阴赋值2;将年龄>70岁、体重指数>24 kg/m2赋值3。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和肝病史是影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 见表2。

讨论

治疗肺结核疾病应有规律地、全程联合服用抗结核药物, 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之后会表现出胃肠道消化不良反应、血液系统异常、关节疼痛和异常, 更有甚者出现肝功能受损等不良情况。有研究显示Z药物在酸性状态下可杀死结核杆菌, 在治疗肺结核疾病上疗效显著, 但其对肝脏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是非常大的。R、H药物对胃肠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大。其他研究也证明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其他并发症、肝病史等有关系, 其中年龄是肝功能受损的危险因素, 其主要原因可能是Z药物在肝脏的代谢过程中, 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 其代谢功能下降, 使得大量的药物聚集在肝内, 老年患者的血浆蛋白浓度变低, 无法与药物进行结合, 因此发生肝脏损害。当患者的营养处于不良状态时, 使得药物的代谢能力变弱。而疾病的治疗类型对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体现是在使用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上。而诊断类型是否构成抗结核病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至今还未有确凿的证据, 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肝病史也是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 患有肝病的肺结核患者其在使用抗结核病药物治疗之后所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比普通患者高出2~3倍, 这与患者的肝代谢功能有很大关系, 其高龄老年患者的肝脏血流量相对壮年患者减少, 发生肝受损的概率更高[2]。

综上所述, 影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有年龄、体重指数、肝病史、治疗类型、诊断类型, 因此, 临床应对患者的病史做好充分调查, 降低患者药物服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熊姿, 白丽琼.115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5, 33 (6) :12-13.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探讨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脊柱结核患者38例, 所有患者均经X线片、CT以及病灶活检确诊, 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热、乏力、疼痛、活动受限。本组患者中, 男20例, 女18例, 年龄18~65岁, 平均 (35.6±3.4) 岁, 其中胸椎结核11例, 腰椎结核9例, 胸腰椎结核18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在术前3~4周, 行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 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或是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联合用药, 检查患者的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肝肾功能。患者身体一般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后开展手术治疗, 具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病变部位、病变范围) 选择合适的术式。 (1) 前入路手术治疗, 共17例患者, 胸椎结核5例, 腰椎结核4例, 胸腰段结核8例。患者全麻, 取侧卧位, 根据影像学结果选择严重侧进入:胸椎结核采用剖胸切口, 经胸膜外途径;腰椎结核采肾切口, 经腹膜外途径;胸腰段结核采用胸腹联合切口, 经腹膜外途径。病灶显露后, 将脓液吸尽, 并清除干净结核病变组织 (死骨、坏死椎间盘、结核肉芽等等) 。合并不全截瘫的患者, 注意充分减压, 局部反复冲洗, 注射2 g链霉素, 对椎体骨缺损高度加以测量, 并将自体骨/钛笼植入缺损位置, 通过钉棒系统固定, 放置好引流管后, 将切口缝合。 (2)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 共21例, 胸椎结核6例, 腰椎结核5例, 胸腰段结核10例。患者全麻, 取俯卧位, 取脊柱后正中切口, 显露病椎棘突、椎板、关节突, 上下延伸一个正常椎体, 使用4枚或是6枚椎弓根螺钉固定, 矫正畸形, 将切口缝合;取侧卧位, 由左侧或是神经受压、椎体破坏严重的一侧进入, 经胸腹膜、腹膜外途径。病椎显露后, 将节段血管结扎, 通过刮匙或是骨刀将洞口扩大, 充分显露病灶, 并将死骨、硬化骨、干酪样物质等清除干净, 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加压冲洗, 将修剪后的髂骨/肋骨植入椎体的缺损位置, 局部使用链霉素1.0 g、异烟肼0.3 g, 置入引流管, 将切口缝合。术后,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抗生素与抗结核支持治疗, 每3个月复查1次。

观察指标: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植骨融合以及并发症情况。

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所有资料均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 (%) 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术后各项指标分析:前后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要显著大于前路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植骨融合与并发症情况分析:经观察统计, 前路组植骨融合率94.12% (16/17) , 前后联合入路组95.24% (20/21)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前路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2例, 再次形成囊肿, 通过引流排脓后得以好转, 前后联合入路组患者出现伤口红肿3例, 少量脓液, 通过抗生素治疗后恢复。

讨论

脊柱结核治疗中, 需考虑多方面内容, 如药物抗痨、病灶清除、脊髓减压、畸形防治等,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内固定方式, 制定个体化的外科治疗方案[2]。

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中, 前、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术是两种主流术式, 由于大部分的结核病灶均会累及前、中柱结构, 前路手术应用较广泛, 其能够实现良好暴露, 在直视下将病灶清除干净[3]。但是, 由于前入路手术治疗需要切断大量的肌肉, 因此创伤较大, 极易损伤到患者的胸腹脏器[4]。后入路手术方法创伤小, 矫形过程中并发症少, 患者住院时间短, 恢复快, 但是后入路人为破坏了脊柱结构, 以致脊柱稳定性受到影响, 此外后入路无法将椎体侧方、前方病灶清除干净。

基于此, 前、后路手术方法各有优缺点, 通过前后联合入路联合手术可有效结合两者优点, 实现互补, 成为脊柱结核治疗的一大热点方法。本研究中, 患者行前后联合入路联合手术21例, 其临床均表现为明显的后凸畸形, 椎体破坏严重, 脓肿范围大, 采用单一入路手术方法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经观察统计, 本研究中前后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均要显著大于前路组;前路组植骨融合率94.12% (16/17) , 前后联合入路组95.24% (20/21) ;前路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2例, 再次形成囊肿, 通过引流排脓后得以好转, 前后联合入路组3例患者出现伤口红肿, 少量脓液, 通过抗生素治疗后恢复。由此可得, 单一入路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住院时间较短, 有利于患者恢复, 而对于单一入路无法彻底治疗的患者, 需予以前后联合入路联合手术治疗, 以保证疗效。

综上所述,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前, 必须予以患者全身支持治疗, 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收治脊柱结核患者38例, 开展手术治疗,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行前入路手术治疗17例, 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21例, 观察相关指标。结果:经观察、统计, 前后联合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要显著高于前路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前路组患者出现伤口感染2例, 前后联合入路组患者出现伤口红肿, 少量脓液3例, 治疗后均恢复。结论:脊柱结核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众多, 根据患者病变部位、范围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十分重要。

关键词:脊柱结核,外科治疗,前入路手术治疗,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余方圆, 马远征, 陈兴, 等.初治胸椎及胸腰段脊柱结核外科治疗探讨[J].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 (27) :1877-1881.

[2]刘江雷.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28) :228-229.

[3]欧阳鸿玮, 赵雪丹, 史克明, 等.27例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病例的长期随访与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0 (24) :4687-4689.

治疗结核分枝杆菌的药物实验分析 篇11

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福平药敏试验

0引言

全球80%的结核患者分布在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中国是其中之一,结核患者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但是,近10年来,临床上发现抗结核药的耐药性对结核病化疗效果的影响日益严重,尤其是利福平耐药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给抗结核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为了解结核杆菌对利福平耐药的状况,为临床合理、联合用药提供依据,特作本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来源某医院检查首次确诊为肺结核的病人,共131例。病例发病前均未服用过抗结核药物。结核分枝杆菌参考菌株为H37Rv敏感株,由中国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国家参比实验室提供。

1.2痰液直接涂片检查用接种环取脓性痰液1~2环,均匀涂于载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微火焰固定,经抗酸染色后镜检。

1.3分枝杆菌培养

1.3.1培养基为酸性罗氏培养基。成分谷氨酸钠(纯度95%以上)7.2g,KH2PO4 14g,MgSO4·7H2O 0.24g,枸橼酸镁0.6g,甘油12mL,蒸馏水600mL,马铃薯淀粉30g,新鲜鸡卵液1000mL,2%孔雀绿水溶液20mL。

1.3.2制备方法各盐类成分溶解后,加马铃薯淀粉,混匀,沸水浴煮沸1h呈糊状(不时摇动,防凝块),待冷后,加经消毒纱布过滤的新鲜鸡卵液,混匀,再加入2%孔雀绿水溶液,混匀,分装于经121℃高压灭菌的中型试管,每管加培养基约7mL,斜置血清凝固器内1~2层,斜面高度占试管2/3,90℃1.5h或85℃1h间歇2次。冷却后,37℃无菌试验24h。培养基斜面颜色鲜艳,表面光滑无泡,有一定韧性和酸碱缓冲能力,4℃保存,1个月内使用。

1.3.3接种方法取痰标本1~2mL,加入2倍量4%NaOH,于室温下放置30min(期间振荡2~3次)后,取处理消化后痰液0.1mL,无菌操作接种于培养基斜面上,每份标本同时接种2支酸性改良罗氏培养基,放置37℃恒温箱培养。每周观察1次,记录细菌生长情况,至8周为止。

1.4药敏试验具体操作参照结核病诊断细菌学检验规程。

1.4.1药物利福平由美国Sigma公司生产,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为纯品,粉剂。

1.4.2培养基改良罗氏培养基。成分:谷氨酸钠(纯度95%以上)7.2g,KH2PO4 2.4g,MgSO4·7H2O 2.4g,枸橼酸镁0.6g,甘油12mL,蒸馏水600mL,马铃薯淀粉30g,新鲜鸡卵液1000mL,2%孔雀绿水溶液20mL。

1.4.3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同酸性罗氏培养基,只是在培养基制成后分装于中型试管前,按每100mL培养基加入1mL利福平稀释药液,混匀,再行分装中型试管,加温凝固成斜面。

1.4.4利福平药液配制及稀释利福平药物为纯品,生物效价为1000ug/mg。参照文献,配制2个浓度的含药培养基,药物浓度为,50ug/mL、250ug/mL。根据痰培养阳性标本例数,每支试管含培养基7mL,计算所需培养基体积。每100mL培养基加入1mL利福平稀释药液。

1.4.5菌悬液的制备及接种方法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

1.4.6质控每批药敏试验应以结核分枝杆菌参考菌株(H37Rv)检测含药培养基质量。

1.4.7结果判定对照培养基菌落数必须在200以上且无融合。若菌落数低于50时,重新做药物敏感性测定。

(一):培养基斜面上无分枝杆菌菌落生长。

(1+):菌落数约占斜面面积的1/4。

(2+):菌落数约占斜面面积的1/2。

(3+):菌落数约占斜面面积的3/4。

(4+):菌落呈菌苔样生长。

菌落数少于20个时,报告菌落数。含药培养基菌落数少于20个时,当作不生长。低浓度含药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数多于20个时,即可判定为耐药。低浓度生长、高浓度不生长为中度耐药;高、低浓度均生长为高度耐药。

2结果

2.1痰涂片情况131例肺结核病人标本中,共有21例痰涂片为阳性,阳性率为16.0%。

2.2痰培养情况131例标本中,经培养有菌生长且经抗酸染色镜检后,共有56例确定为结核分枝杆菌,阳性检出率为42.7%。两种检测方法其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培养法高干直接涂片法。

2.3药敏试验结果质控H37Rv生长情况:对照培养基为4+,高、低浓度含药培养基均不生长,为敏感。故所配制的培养基质量合格,能用于药物敏感性测试。

56株痰培养阳性标本中,共有17株出现耐药,总耐药率为30.3%,其中,属中度耐药有10株,耐药率为17.8%,属高度耐药有7株,耐药率为12.5%。

3讨论

直接涂片检查法和分枝杆菌培养法是结核病实验室诊断中常用的2种方法,2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对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中培养法阳性检出率高于直接涂片检查法。因此,临床上可将2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结核菌的阳性检出率。

耐药性试验不仅是临床选择和评价化疗方案的依据,更是流行病学的重要指标。我国于2000年开展了第4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利福平耐药的初始耐药率为10.3%,本研究中利福平敏感性试验初始耐药率为30.3%,比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测出的耐药率要高;与其他省份耐药情况相比,湖北省的研究显示结核杆菌对利福平的初始耐药率为3.8%,福建省的为9.5%,本研究中利福平初始耐药率高于该两省:与广东省内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市利福平初始耐药率为7.7%,东莞地区为7.5%,本次药敏实验利福平初始耐药率也均高于两市的研究结果。

利福平自1971年发明以来,一直是结核化疗方案中的一个关键药物。特别在短程化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对利福平的耐药意味着一方面由于患者对利福平耐药,临床上须加大用药剂量或改用其他抗结核药物,使患者的疗程延长,增加患者的危险和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扩大耐药性传播的机会,使得总体人群暴露于耐药结核杆菌的危险性增加。

肺结核咯血的治疗体会 篇12

肺部许多疾病和某些全身性疾病, 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肺炎、肺脓肿、肺癌、心血管疾病和血液疾病等均可引起咯血, 而由肺结核引起的咯血最为常见, 约占70%~80%[1]。咯血是肺结核的严重并发症, 是肺结核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肺结核咯血可引起病灶播散、感染和肺不张、大咯血窒息和失血性休克, 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常常危及生命。因此, 在加强治疗原发病———肺结核的基础上, 积极治疗肺结核咯血尤为重要, 可以提高肺结核治愈率, 降低病死率。近几年来, 我科收治肺结核咯血患者98例, 经积极救治,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8例肺结核患者均逐一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摄X线胸片或胸部CT, 结核菌素试验及痰菌检查确诊。其中男89例, 女9例, 年龄18岁~30岁10例, 31岁~45岁17例, 46岁~59岁18例, 60岁~79岁53例;原有肺结核病且咯过血64例, 其余均为新发患者。痰菌阳性49例, 占50%;阴性49例, 占50%。结核菌素试验:阳性78例, 取患侧卧位, 若不能明确出血部位者, 则暂取平卧位。对精神极度紧张、不能安静者, 可给予少量镇静剂, 如地西泮、鲁米那等。对剧烈咳嗽不利于病灶修复止血者, 可适当给予镇咳药, 如可待因、克咳敏。禁用麻醉剂, 以免抑制咳嗽和呼吸中枢, 使血液及分泌物淤积气道导致窒息。对年老体弱及大咯血者应慎用镇静剂和镇咳药。 (2) 加强护理, 密切观察。大、中量咯血患者, 应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和呼吸, 鼓励患者轻微咳嗽, 将血液咯出。宜给予温凉流质饮食, 同时为防止患者用力大便而加重咯血, 应保持大便通畅。对大咯血伴休克患者, 应注意保温, 对伴有高热患者, 胸部或头部可置冰袋有利于降温止血。须注意早期窒息迹象, 做好抢救准备。 (3) 及时选用有效抗生素。一般应选用广谱抗生素, 必要时联合用药为宜, 有条件者, 亦可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因为不仅结核病本身可以引起咯血, 而且在结核病的基础上继发感染, 亦可引起咯血;咯血时, 血液是细菌最好的培养基, 故咯血又易致继发感染, 感染又促使咯血, 所以, 感染不控制, 咯血难停止。

3.3止血药物的选用当前临床上常用的止血药物一般分为三类, 即促凝剂、抗纤溶药与血管活性药物。促凝剂或抗纤溶药种类较多, 如止血敏、安络血、6-氨基已酸、止血芳酸:立止血和维生素等, 该类药物通过促凝血或抗纤维蛋白溶解使破损的血管壁修复以达到止血目的, 对痰中带血或小量咯血有效, 对大咯血的治疗效果较差, 常作为咯血治疗的基础用药, 但国内外的报道立止血对大咯血的治疗亦有显著效果。血管活性药物又可分为缩血管药和扩血管药两类, 前者主要指脑垂体后叶素, 主要是利用其收缩全身小动脉和肺小动脉, 减少肺动脉压力, 有利于血管破口处凝血块形成, 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临床上常用于整口咯血或大咯血的治疗, 临时止血效果佳, 但停药后咯血易复发, 故常需要持续性静脉滴注以维持疗效。使用垂体后叶素时需注意, 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过快, 患者可能有面色苍白、出汗、心悸、胸闷、腹痛、便意及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因该类药可收缩冠状动脉、收缩子宫肌, 故妊娠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者宜慎用或禁用。临床上常用的扩血管药物有:阿托品、山茛菪碱、硝苯地平、酚妥拉明、普鲁卡因等, 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扩张血管使血管腔压力降低以利止血;加之咯血多为动脉血管出血, 而动脉血管壁含有丰富的平滑肌, 本身弹性好, 能自行收缩使伤口闭合出血停止。该类药物对大咯血或整口咯血有效, 而对由微血管破裂引起的痰中带血丝效果较差;对于不宜使用脑垂体后叶素者, 或使用后疗效不佳者, 可选扩血管药物, 效果明显, 而且副作用少, 亦可与脑垂体后叶素交替使用效果更佳。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抗毒素、抗过敏及稳定细胞膜等作用, 可使炎症减轻,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还有增加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的作用。这些均可使凝血时间缩短, 使咯血减轻或止血, 用于大咯血或难治性咯血有效率较高。临床实践证明, 皮质激素与脑垂体后叶素等联合应用, 可显著提高疗效。再者, 对于长期或反复咯血的患者, 尤其是复治肺结核或体质较差的患者, 除应积极抗结核外, 可在上述止血治疗的基础上, 使用氢化可的松100~2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 m L静注或200~300 m L静滴。地塞米松5~10 mg加25%葡萄糖注射液20 m L静注, 每6 h 1次, 病情稳定后改为2~3次/d或1.75 mg口服, 3~4次/d。但应注意皮质激素的应用应在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进行, 且疗程不宜过长, 以防止结核的播散等副作用的发生。上述止血药物, 在需要时可以联合应用, 以提高疗效, 减少副作用。

3.4输血治疗对失血量达循环容量30%以上, 且仍持续出血者应及时少量多次输入新鲜全血, 以补充血小板、凝血因子。

3.5外科手术治疗持续或反复大咯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且远期咯血的复发率超过20%, 为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病变 (空洞) 部位明确的患者, 只要是全身健康情况允许, 可考虑行出血肺叶或肺段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张新伟, 梁红梅, 吕亚南, 等.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的护理[J].中国防痨杂志, 2000, 22 (8) :69-70.

上一篇:起重设备下一篇:综合材料的艺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