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2024-06-15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精选3篇)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篇1

轻度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C1q肾病) 是相对罕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占肾活检患者的0.2%, 临床以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为特点, 主要见于青少年及儿童。大部分学者认为该疾病病对糖皮质激素不敏感, 其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者预后差, 5年肾脏生存率约为50.0%, 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本次研究采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法, 治疗C1q肾病1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典型病例

刘某, 男, 16岁, 学生。因“反复周身水肿伴尿检异常6月余”于2012-04-25入院。患者于2011年10月无明显原因出现面目及全身水肿, 伴有乏力, 曾到吉林省中心医院检查, 尿常规显示:PRO3+, BLD3+, WBC37.9/ul, RBC180.4/ul。血生化显示:TP 35.4g/L, Alb 20.7g/L, BUN12.84 umol/L, Scr127 umol/L。24 h尿蛋白定量>3.5 g。诊为肾病综合征, 给予甲泼尼龙48 mg足量 (2个月后每10 d减4 mg, 至32 mg/d时, 若出现皮肤感染, 给予1周减4 mg, 至入院前16mg/d) , 并予来氟米特治疗1个月 (40 mg/d, 3 d后改为20 mg/d, 共1个月) , 24 h尿蛋白定量波动于8~10 g。2011-11-13日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经肾脏病理检查, 诊为C1q肾病, 给予他克莫司胶囊1 mg, 早晚各1次, 尿检未见明显好转。7 d前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水肿加重, 尿量较前减少。为求系统治疗住入我科。症见:全身水肿, 下肢尤甚, 按之没指, 倦怠乏力, 食欲不振, 尿少色黄, 泡沫增多, 大便日1行。舌质淡红, 体胖大, 边有齿痕, 苔薄黄而腻, 舌下脉络瘀滞, 左脉弦细, 右脉滑。既往史:7个月前出现血压升高, 达150/100 mm Hg, 现口服缬沙坦80 mg, 1次/d血压维持在140/90 mm Hg。查体:体温36.1℃, 心率80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40/90 mm Hg。患者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体型偏胖, 面部及躯体痤疮, 双眼睑轻度水肿, 咽部正常。两肺呼吸音凊,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0次/min, 律齐, 未闻及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腹部膨隆, 无压痛, 肝脾未触及, 叩诊移动性浊音 (+) 。四肢发育正常, 双下肢重度指凹性水肿, 足背动脉波动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7.8×109/L, RBC4.42×1012/L, HB 125g/L, PLT297×109/L, N 0.508, L 0.389, M 0.09;尿成分分析PRO 3+BLD1+;24 h尿蛋白定量27.94 g;生化检查TP27.4 g/L, Alb 10.2 g/L, TG3.15 mmol/L, TCHO, 10.93mmol/L, BUN 6.60 mmol/L, Scr133.0 umol/L, GFR65.30 ml/min, 血β2微球蛋白3.8mg/L;肾早期损伤指标尿微量白蛋白5260 mg/L, 尿NAG 87.21 mg/L, 尿β2微球蛋白1.6 mg/L, 尿a1微球蛋白86.30 mg/L, 免疫补体Ig G 3.30 g/L Ig A、Ig M正常;补体C3 1.70 g/L, 补体C4 0.44 g/L, C反应蛋白13.80 mg/L, 凝血机制FIB-C 7.0 g/L, TT 20.00 s, 血浆D-二聚体674.01 ug/L, PT、APTT、PT-INR正常;ANA、抗ds-DNA及ENA谱均正常。超声检查:左肾12.3×5.2 cm, 左肾12.3×5.6 cm, 双肾体积偏大, 包膜略增厚, 尚光滑, 实质厚约1.8 cm, 实质回声略增强, 皮髓质分界尚清, 肾结构尚清。肾脏病理检查:免疫荧光Ig A (-) Ig M (-) Ig G (-) C3 (+) C4 (-) C1q (++) Fib (-) ;特征描述:冰冻切片可见1条肾组织, 全片可见4个肾小球, 荧光染色C1q (++) 及C3 (+) 团块状沉积于系膜区;肾小管: (-) , 血管壁 (-) , 管型 (-) 。镜下检查:全片见23个肾小球, 节段性系膜区轻度增宽, 系膜细胞、系膜基质增多为主, 毛细血管袢开放尚可, 可见球囊粘连。PAM+Masson染色:系膜区可见嗜复红物质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空泡变性, 管腔内可见蛋白管型, 灶状小管上皮细胞扁平。肾间质及小动脉无明显改变。病理诊断:轻度系膜增生肾小球肾炎 (C1q肾病) 。入院诊断: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轻度系膜增生肾小球肾炎 (C1q肾病) CKD 2期。中医诊断:水肿辨证:气阴不足, 湿热内蕴, 兼有血瘀。

处理: (1) 扩容利尿: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呋塞米; (2) 抗凝降纤:选用肝素钙或尿激酶; (3) ARB类药物的应用:替米沙坦口服; (4) 治法:益气养阴, 清热利湿, 佐以活血化瘀, 即参芪地黄汤加减。药物:太子参15 g, 黄芪10 g, 生地25 g, 山茱萸10 g, 丹皮15 g, 泽泻15 g, 茯苓30 g, 金银花15 g, 蒲公英30 g, 青风藤15 g, 土茯苓30 g, 水蛭6 g, 车前子25 g (包煎) , 猪苓15 g, 每日1剂, 水煎400 ml, 早晚分服。患者于2012-04-28尿量明显增加, 达3 000 ml, 次日3 700 ml, 5月9日最多达3 800 ml。水肿逐渐消退, 5月15日复查24 h尿蛋白定量4.05 g, 2012-05-22复查TP 35.6g/L、Alb 13.8 g/L。患者水肿消退, 尿量增加, 停用利尿剂每日尿量约2 000 ml, 乏力好转, 饮食正常, 痤疮基本消退, 舌边尖红, 苔薄黄略腻, 舌下脉络瘀滞减轻, 左脉细弱, 右脉滑无力。治以益气养阴, 清利湿热, 佐以化瘀消癥。药物:太子参15 g, 黄芪20 g, 生地25 g, 山茱萸10 g, 牡丹皮15 g, 泽泻15 g, 茯苓20 g, 金银花15 g, 蒲公英30 g, 青风藤15 g, 土茯苓30 g, 水蛭6 g, 三棱10 g, 莪术10 g, 炙鳖甲15 g, 每日1剂, 水煎2次, 早晚分服。2012-06-13日复查24 h尿蛋白定量1.71g。2012-06-13复查生化TP 46.7g/L, Alb 24.0 g/L, ALT32 U/L, AST35 U/L, TG1.18 mmol/L, TCHO 5.09 mmol/L, LDL-C 2.01 mmol/L BUN 3.30 mmol/L, Scr 61.0umol/L。2012-06-15病情好转而出院, 1个月后随访, 尿常规PRO (+) , 24 h尿蛋白定量0.23 g。

2 讨论

C1q肾病是一个病理学概念, 系一组不伴有系统性疾病, 可伴有少量Ig G、Ig M、Ig A及C3沉积, 肾病理检查系膜区以C1q沉积为主, 临床以肾病范围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免疫病理可见C1q在肾小球系膜区明显沉积, 伴有少量的Ig G、Ig M、Ig A及C3沉积, 少数病例出现类似狼疮性肾炎的“满堂亮”表现。电镜检查可见肾小球系膜区有明显的电子致密物沉积, 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部分或广泛融合。光镜病理表现多样, 常见有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少数病例可出现新月体肾炎。治疗方面, 尚无循证医学证据, 可针对不同临床和病理类型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表现为肾病范围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者, 给予糖皮质激素联合细胞毒类药物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但仅有少数患者可获完全缓解, 多数表现为糖皮质激素依赖或抵抗型肾病综合征。

本例患者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要表现, 应用甲泼尼龙足量足疗程治疗, 病情不能缓解, 属于激素抵抗型肾综, 又先后加用来氟米特、他克莫司胶囊治疗, 病情逐日加重, 笔者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取得明显疗效。根据患者病史、脉症, 当属于祖国医学“水肿”之范畴。笔者认为, 湿热内蕴, 瘀阻肾络是贯穿于C1q肾病整个病程的主要病机。其原因有4: (1) 肺脾肾气化不利, 水湿潴留, 郁久化热, 湿与热合而成湿热; (2) 气阴两虚是慢性肾病本虚证的常见类型, 气虚易留湿, 阴虚易蕴热, 湿热之邪又耗伤气阴, 使之缠绵难消; (3) 长期应用激素, 使阴阳失衡, 气机怫郁, 水湿不得宣行, 湿与热合, 而成湿热; (4) 湿热内蕴, 阻滞气机, 血行不畅, 瘀阻肾络, 日久成积, 致使病情缠绵。综观病史脉症, 其病机为本虚标实, 寒热夹杂。本证为气阴两虚;标证 (1) 在水肿阶段:以湿热内蕴, 气机不畅, 血瘀水停为主。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云:“瘀血化水, 也发水肿”。治宜益气养阴, 清利湿热, 佐以化瘀行水。应用参芪地黄汤益气养阴;金银花、蒲公英、土茯苓清热利湿;水蛭破血逐瘀, 散癥通经, 如《本草汇言》所云:水蛭逐恶血、散瘀血之药也。《本草经百种录》也言:水蛭最喜食人之血, 而性又迟缓善入, 迟缓则生血不伤, 善入则坚积易破。猪苓、泽泻、车前子、茯苓则利水渗湿, 以消水肿。 (2) 在水肿消退阶段:以湿热内停, 瘀阻肾络, 日久成积为主。《血证论》云:“瘀血在经络脏腑间, 则结为癥瘕”。治宜益气养阴, 清利湿热, 化瘀消癥。故于前方中加入三棱苦泄入血, 破血行气。莪术辛散入气, 行气破血。均能消积止痛。鳖甲咸寒相济, 软坚散结。如吴昆在《医方考》中云:用三棱、鳖甲者, 支癥瘕也, ……用水蛭、蠓虫者, 攻血块也”。青风藤祛风湿, 通经络, 利水止痛。诸药相合, 共奏益气养阴, 清热利湿, 化瘀散结之功, 由于药证相符, 故获明显疗效。

关键词:C1q肾病,治疗方法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4月至2007年12月本院收入院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65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肾病学会1992年制定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的标准》[1], 65例患者肾活检确诊为MSPGN, 排除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病程1个月~8年。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33例, 男18例, 女15例, 年龄13~50岁。平均 (27.2±6.8) 岁, 对照组32例, 男19例, 女13例, 年龄15~58岁, 平均 (28.3±7.2) 岁。两组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强的松为1 mg/kg/d.晨顿服;环磷酰胺0.8+0.9%NS或5%GS500 ml每月一次共8 此。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针80 ml, 复方丹参针12~20 ml静脉滴注, 1次/d, 15 d为一疗程。常规2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观察24 h尿蛋白的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脂 (胆固醇、三酰甘油) 及血肌酐, 同时注意水肿、尿色、尿量变化。

1.4 疗效判定

①完全缓解:症状体征消失, 尿蛋白定量不超过<0.2 g/24 h) , 肾功能、血脂恢复正常, 尿红细胞不超过3个/HP;②基本缓解:症状体征消失, 尿量的定量<1 g/24 h, 尿红细胞少许;③部分缓解:症状体征好转, 实验室检查有好转, 但未达到基本缓解的标准;④无效:用本法治疗2个月以上,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均无好转或恶化。

1.5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输入电脑,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 (P<0.05) 。

注:χ2=7.34, P<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反复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以及肾功能减退。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仍以激素及细胞毒药物为主, 最常见的方案为强的松和环磷酰胺合用, 但环磷酰胺不良反应较多。笔者在常规给予激素及基础上, 给予黄芪针、复方丹参针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73%, 明显高于对照组。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复方丹参黄芪注射液经4周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比较对照组24 h尿蛋白、血肌酐及血脂显著下降, 血浆白蛋白显著增高, 说明黄芪注射液可能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缺血等减轻肾损害、降低尿蛋白, 对肾脏有保护作用。实验研究表明[2], 黄芪能调节蛋白质、糖、脂肪代谢, 在肾小球疾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还能对血管活性物质的代谢紊乱有调节作用, 黄芪具有良好补气升阳作用, 能明显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增加机体抵抗力和细胞吞噬功能, 提高蛋白质的合成, 降低肌酐水平和自由基产生, 增加自由基的清除, 从而改善肾功能。丹参[3]也能增加肾血液量, 有利尿降脂作用, 能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高凝状态、肾间质纤维化病变有一定疗效, 而具有降血脂, 抗缺氧、清除氧自由基、抑菌等作用。本资料显示, 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能有效增加血浆蛋白量, 减少尿蛋白量, 同时还减轻血尿, 可缩短激素的疗程, 减轻临床症状, 阻止肾小球纤维化、硬化。

本组资料研究显示在常规基础上联用黄芪针, 复方丹参针静脉治疗, 消除或减轻蛋白质、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 改善肾功能, 降低血脂, 减少复发及毒副作用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目前, 其作用机制仍需通过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黄芪、丹参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5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 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黄芪针、丹参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各组临床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疗效, 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肌酐及血脂的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联合应用黄芪丹参针明显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黄芪,丹参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沈清瑞.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236.

[2]鲁盈, 李惊子, 郑欣.黄芪当归合剂对肾病综合征血清之酶谱和肾小球硬化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7, 17 (7) :248.

中医药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87例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本组病例纳入的标准有:(1)尿蛋白<1.5 g/d;(2)血肌酐<200μmol/L;(3)尿红细胞大部分属多形型,少部分为混合型;(4)经肾活检,确定为系膜增生性肾炎;(5)初诊时作膀胱B超、肾输尿管等检查,确定排除结石或者其他异常;(6)红细胞沉降率(ESR)以及C反应蛋白(CRP)均大幅度升高;(7)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本组患者中,男47例,女40例,年龄6~64岁,平均(34.17±13.65)岁;病程30 d~5.1年。将全部病患按照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4例和43例。观察组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湿热证23例,血瘀证14例,湿瘀证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给予中医药治疗

主要根据中医的辨证分型给予不同的中医药方。肝肾阴虚的患者给予祀菊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茯苓15 g,山茱萸12 g,山药15 g,生地黄15 g,泽泻10 g,女贞子20 g,牡丹皮10 g,枸杞12 g,旱莲草12 g。脾肾气虚者给予大补元煎加减:党参12 g,熟地黄、黄芪、茯苓各15 g,枸杞、杜仲、当归、白术各10 g,甘草6 g。阴虚气虚并合者给予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山药15 g,党参12 g,黄芪20 g,旱莲草10 g,泽泻10 g,茯苓12 g,山茱萸12 g,女贞子10 g,生地黄12 g。血瘀者加用益母草、丹参等活血化瘀药,血尿严重者加小蓟、白茅根、石韦等凉血止血药,易感冒患者加用玉屏风散,有热毒表现者加用蒲公英、金银花、雷公藤等清热解毒药,蛋白尿明显者加用莲须、芡实等固涩药。水煎顿服,1剂/d,6个月为一疗程,1个疗程之后作疗效评估。

1.2.2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

每天予阿司匹林口服,1次/d,1次的剂量为50 mg;潘生丁口服,3次/d,1次的剂量为25 mg。

治疗过程中,病患每天早上起床后,利用醋酸法自测尿蛋白,24 h尿蛋白每月检查1次,尿常规检查每个星期进行1次,查肾功能检查每3个月进行1次,观察期为半年。

1.3 疗效评价标准

本组研究的治疗效果评判标准以198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标准作为参考。治愈:尿检测显示尿红细胞持续消失,尿蛋白显示持续阴性;显效:尿红细胞持续减少50%,尿蛋白持续减少50%;好转:尿红细胞减少25%,尿蛋白持续减少25%;无效:尿红细胞或者尿蛋白无任何变化,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23例(52.27%),显效12例(27.27%),有效4例(9.09%),无效5例(11.36%),总有效率为88.64%;对照组治愈13例(30.23%),显效11例(25.58%),有效6例(13.95%),无效13例(30.23%),总有效率为69.7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治疗前后24 h尿红细胞和尿蛋白变化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则不明显。

3 讨论

MsPGN是一种原发性的肾小球疾病,主要以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和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为特征,目前尚未有特效的治疗办法出现,一般治疗以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者对症治疗为主,但是这些疗法都存在一定毒副作用,疗效不甚理想。近年来,有学者针对中医药治疗MsPGN展开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中医辨证认为,肾是先天之本,主藏精和命门之火,宜藏不宜泄,慢性的肾脏疾病因为病程长,久病伤正,所以大部分的MsPGN为虚证[5]。肾虚还会使得人体阴阳及气血失调,就会造成气滞血瘀、生湿化热等问题,外邪也容易乘虚而入。因此,中医药辨证施治要从正虚方面入手。卜庆丰等[6]的研究主张,按照中医的辨证分型对不同类型的MsPGN进行治疗。本研究对湿热证、湿瘀证、血瘀证与MsPGN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进行分析,结合病例的一般资料,MsPGN中医辨证主要以脾肾气虚证最常见,气阴两虚证为其次,继而到瘀血、外感,所以观察组的中药治疗法中,参照了中医辨证分类,肝肾阴虚的患者给予祀菊地丸合二至丸加减,脾肾气虚者给予大补元煎加减,阴虚气虚并合者给予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血瘀者加用益母草、丹参等活血化瘀药。上述的中医药药方在促纤溶、抗变态反应性炎症、增加肾血流量、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缓解肾脏病理损害方面作用比较明显[7],从而通过调整人体的免疫力以及通过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系统,最终作用于肾脏病理,显示疗效。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6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7%,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8%。两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24 h尿红细胞和尿蛋白变化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MsPGN,疗效显著,而且不良反应率相对西药组低,对其研究的临床价值较大,应用前景较广阔。但是目前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8],缺乏深入系统的机制研究,要明确其临床治疗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深入钻研。

参考文献

[1]楼季华.知柏地黄汤用大剂量生地合西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2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8,11(40):479-480.

[2]王俊宏,丁樱.中医综合方案治疗小儿紫癜性肾炎40例对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9):641-645.

[3]王淑芹.厄贝沙坦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7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3(7):30-35.

[4]胡瑞,姚煕慧.真武汤加味对治疗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2010,18(6):3-4.

[5]肖青.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管功能测定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102-104.

[6]卜庆丰,元红伟,王铁良.王铁良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经验撷菁[J].黑龙江医药,2011,12(1):13-14.

[7]吴社泉.叶任高教授治疗系膜增生性肾炎的临证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4(12):687.

上一篇:微电网能量管理研究下一篇:MRI弥散加权成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