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弥散加权成像(精选8篇)
MRI弥散加权成像 篇1
脑囊虫病是最常见的脑寄生虫病,其发病率约站囊虫病的80%[1]。是猪绦虫幼虫寄生脑部所致。分析确诊的138例脑囊虫病的弥散加权成像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经临床和(或)囊虫抗体检测确诊,MRI诊断的脑囊虫病患者138例,其中男78例,女60例。发病年龄3~78岁,平均29.8岁。农村患者稍多,为98例,在春季发病者共52例。
1.2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癫痫52例(37.7%);头昏、头痛38例(27.5%);轻度感觉及运动障碍34例(24.6%);精神异常26例(18.8%);发热24例(17.4%);其他18例(13.0%);4例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
1.3 实验室检查
血囊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例104(约75.4%),34例经抗囊虫药物治疗随访证实,所有患者血嗜酸性细胞均明显升高,最高达43%,白细胞和红细胞均正常。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头颅MRI检测,138例患者中单发42例,多发96例。双侧大脑半球、小脑半球、脑桥均可发病,大脑半球额、顶叶略多。依据廉辰等[2]对脑囊虫的病理特点分析,结合患者MRI表现将其分为4期:即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钙化期和混杂期。(1)活动期:24例(17.4%)。MRI多表现为小圆形囊腔,边缘清晰,大小5~12 mm,多发者较均匀,大小6~10mm。囊液信号与脑脊液一致,头节表现为等或稍短T1(图1)、等或稍短T2信号(图2),多数偏心性附着于囊腔壁。注射Gd-DTPA增强扫描表现不一,大多数有环形增强的囊壁,并于囊内可见点状增强的头节(图3)。弥散加权成像囊腔显示清晰,囊液表现为高信号,头节不显示(图4)。ADC图囊液表现为高信号,头节亦不显示(图5)。(2)蜕变死亡期88例(63.8%)。此期与活动期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灶周围出现水肿,头节显示不清,T2WI图像上囊腔内囊液及周围水肿呈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影呈低信号,即“白靶征”(图6、图7)。MRI主要表现有显着的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可见强化,增强环的厚度较活动期明显增加(图8)。弥散加权成像能清晰显示囊腔及头节,囊液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头节表现为低信号,病灶周围见明显高信号水肿影(图9)。ADC图囊液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头节表现为低信号,病灶周围见高信号水肿影(图10)。(3)钙化期12例(8.7%):病灶呈类圆形,MRI表现为稍长或等T1、短T2信号,增强呈环形强化,无占位效应。弥散加权成像病灶表现为低信号,ADC图为低信号。(4)混杂期14例(10.1%):同一患者有上述3期病灶合并存在。
3 讨论
3.1 脑囊虫病的流行病学
脑囊虫病是猪绦虫的虫卵通过自体或异体感染,在人体组织内发育成囊尾蚴寄生于人脑所致的一种疾病,脑囊虫病表现为一定的地方性和流行性,常与卫生条件或饮食习惯有关,本组138例患者均常住于本地,可能与本地居民喜食生皮、生肉有关。
3.2 弥散加权成像原理
弥散运动是一种基本的生理运动过程,表现为分子沿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产生的随机运动。对水分子来说,即使在没有浓度梯度存在时,它本身仍然存在随机运动,成为水分子的自弥散。弥散加权程度用B值表示,它是指MR成像序列对扩散运动的敏感程度,是对扩散运动检测能力的指标[3]。在生物体内,由于组织结构(如生物膜)的限制,水分子弥散并不真正处于随机状态,同时其弥散还受到其他大分子化学作用的影响,因此,将水在特定组织环境中(如人体内)表现出来的自弥散称为表观弥散,用表观扩散系数(ADC)来表示。弥散加权像能够显示水分子的弥散,从而能够评价水分子随机运动的动态分布状态[4]。实质型脑囊虫病因病理分期不同而囊腔内成分存在差异,所以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亦不同,结合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可以对囊虫病演变的全过程进行分析。
3.3 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实质型脑囊虫病的优势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不受颅骨伪影的干扰,加上多方位、多序列的成像,对脑囊虫病的发病部位,病灶数目、大小、范围及形态能够显示非常清楚,而且MRI对于病灶的反映更符合其病理过程,作为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可[5,6]。弥散加权成像扫描时间短,无需注射对比剂,能清晰显示脑囊虫活动期及蜕变死亡期之囊腔,对病灶周围水肿显示清晰,并能显示蜕变死亡期之囊虫头节,对实质型脑囊虫病的定性及病理分期具有重要价值,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指导依据。
3.4 鉴别诊断
脑囊虫病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特别是单发的退变期,结节形成或钙化期患者,必须与转移性癌、脑脓肿、肉芽肿和原发性肿瘤鉴别[7]。转移性癌常出现于灰白质交界区,其环状强化多不规则。脑脓肿患者临床常有发热病史,而无流行病学史,结核性肉芽肿及脓肿多发生于后颅凹,且多聚集在一起呈多环状表现[8]。细菌性脓肿体积多较大。
摘要:目的 探讨实质型脑囊虫病的MRI弥散加权成像特点,以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在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证138例实质型脑囊虫病的弥散加权成像特点。结果 实质型脑囊虫100%弥散加权成像有异常表现。但确诊需行囊虫抗体检测。结论 MRI弥散加权成像有助于确证脑囊虫病。
关键词:实质型脑囊虫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参考文献
[1]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
[2]廉辰,刘晨,郑晓春.脑囊虫病的分型分期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4):285-286.
[3]张劲松,宦怡.脑与脊髓磁共振扩散成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4]陈炽贤,高元桂.中华影像医学总论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3.
[5]石楠,杨金升.脑囊虫病的临床、头颅CT、MRI(附70例报告)[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4,12(1):42-56.
[6]赵庆秋,陈英敏,张华宁,等.脑实质型脑囊虫病的影像学特征与囊尾蚴生存状态之间的关系[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9):629-631.
[7]李坤成,张念察.比较神经影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27-533.
[8]吴恩惠,戴建平,张云亭.中华影像医学中枢神经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7.
MRI弥散加权成像 篇2
【关键词】弥散;脑出血;脑梗死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71-01
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现已广泛用于临床早期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并得到了相当的肯定[1,2]。近来DWI不断被用于早期脑出血的诊断和研究[3,4],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并且也与早期脑梗死做了鉴别和分析两者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不同。本文将通过对早期不同时期的脑出血和早期脑梗死病例的MRI影像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来探讨DWI对诊断脑出血及其与早期脑梗死鉴别的可能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共收集了2011年7月至2014年1月共31例脑出血患者的MRI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48~84岁,平均年龄66.2岁。31例患者均经CT检查核实。本文又收集了2013年5月至2013年10月共43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的MRI资料,其中男性29例,女性14例,年龄47~83岁,平均年龄64.9岁。其中超急性期出血(<24小时)5例,急性期出血(1~3天)5例,亚急性期出血早期(4~7天)16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 EXCITE 1.5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使用正交线圈,T1WI:TR 2250ms,TE min ,TI 150ms;T2WI:TR 4500ms,TE 102ms;T2FLAIR:TR 8400ms,TE 120ms,TI 2300ms;DWI: TR 4800ms,TE min,b值为1000s/mm2;扫描层厚6.0mm,间隔1mm。
1.3 图像分析 由两位影像科医生评价每例脑血管意外病灶的内部及周围的信号强度,并取得一致意见。每幅MRI图像,其病灶中央信号强度与对侧或邻近正常脑白质信号强度相比,被评为高信号,等信号或低信号。
2 结果
5例超急性期出血 T1WI表现为等信号,周围环以低信号;T2WI及T2FLAIR表现为混杂等高信号,周围环以高信号;DWI表现为内部混杂高低信号,周围环以高信号。急性期出血中2例同超急性期表现,另外3例T1WI表现为高信号周围环以低信号;T2WI及T2FLAIR表现为混杂高低信号,周围环以低信号环,最外围可见高信号环;DWI表现为内部极低信号周围可见高信号区。亚急性期出血早期中1例与急性期出血表现相同,余15例T1WI表现为高信号或高信号周围环以低信号或内部低信号周围高信号;T2WI及T2FLAIR表现为内部低信号周围斑状高信号或内部高信号周围稍高信号或极低信号;DWI表现为内部混杂低信号周围环以高信号或内部高信号周围环以低信号。43例早期脑梗死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及T2FLAIR表现为高信号,DWI表现为均匀高信号。
3 讨论
本文采用的DWI是基于平面回波(EPI)技术,来观察水分子的微观弥散运动成像方法,即平面回波采集信号前准备脉冲为一个90°脉冲后随一个180°脉冲(自旋回波)。EPI本质上属于梯度回波,梯度回波不能补偿由于磁场不均匀造成的信号丢失,所以它对微小的梯度场变化很敏感。含脱氧血红蛋白、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的血肿都属于顺磁性物质,它们会引起局部磁场不均匀,信号丢失,在DWI上表现为低信号[5]。
DWI最早应用于急性梗死的诊断,目前已列为诊断脑梗死的常规检查序列。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局部血栓形成,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细胞肿胀,生理功能消失,即细胞毒性水肿,细胞间隙的细小,水分子弥散运动受限,ADC降低,DWI呈高信号。
在MRI上脑出血可分为五期,即超急性期出血(<24小时),急性期出血(1~3天),亚急性期出血早期(4~7天),亚急性期出血晚期它(8~14天),慢性期出血(>2周)。脑出血的MRI表现与血红蛋白的的氧化过程、细胞的破裂、组织的水肿等病理过程及磁场强度有关。脑出血后血肿内血红蛋白及其含铁的性状随时间推移而发生一系列变化,其过程为氧合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
超急性期血肿中红细胞内主要为氧合血红蛋白------非顺磁性物质,此期血肿MRI信号主要由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的浓度决定。但也有学者指出,就算超急性期血肿内也存在脱氧血红蛋白[6]-----磁敏感物质,导致红细胞内外局部磁场不均匀,导致DWI信号丢失,形成低信号。这与本文收集的资料是相符的。随着血液的逐渐凝固、血清析出,血肿内蛋白浓度增高,其周边出现水样信号环(血清环)-----可以用来判断早期脑出血和区别早期脑梗死。
急性期血肿红细胞内主要为脱氧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具有顺磁性,红细胞内的脱氧血红蛋白引起细胞内外的磁场不均匀,DWI信号丢失,形成低信号。且引起质子去相位,缩短T2时间,T1值不变,外部磁场越大此作用越明显。DWI中除了因磁场不均匀造成的低信号外,还有由于T2透过效应,病变的短T2影响,在DWI上可以表现为低信号。
亚急性血肿早期,此期红细胞内脱氧血红蛋白开始向正铁血红蛋白转化,这种转化是从外周向内进行的。红细胞内正铁血红蛋白具有较强的顺磁性,其磁敏感性较弱,主要缩短T1时间。血肿周围水肿明显。由于血肿中心仍有红细胞内脱氧血红蛋白,仍会引进磁场的局部不均匀,故DWI上可见低信号影。
综上,早期脑出血DWI上都可见不同程度的低信号,这与早期脑梗死的均匀高信号明显不同。单独用DWI序列来区分早期脑出血与早期脑梗死是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这与出血性脑梗死在影像区别上有一定的困难,这可以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来鉴别。
參考文献:
[1] 韩鸿宾,谢敬霞.MR扩散与灌注成像在脑缺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364-369.
[2] 丁庆国,陈振湖,陆永明,等.急性脑缺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与灌注加权成像(PWI)[J].中国CT与MRI杂志,2006,4:17-19.
[3] 王普清,张贵斌,刘焦枝,等.DWI在超急性期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168-170.
[4] 龙淼淼,袁飞,吴胜勇,等.急性期脑内血肿3.0T MR扩散加权成像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6,21(9):885-888.
[5] Schaefer PW,Grant PE,Gonzalez RG.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of the brain[J].Radiology.2000.217(2):33l_345.
MRI弥散加权成像 篇3
关键词:肿瘤,影像诊断,MRI弥散加权成像,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进步, 致使影像学呈现出迅猛发展趋势,磁共振成像(MRI)被广泛应用至临床诊断中。 同时,随着MRI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日趋成熟,其为恶性肿瘤诊断提供新的依据。 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检测方式,MRI弥散加权成像具有无创伤、分辨率高、无辐射等优势,在大脑、前列腺、肝脏等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疾病诊断正确率提供保障[1]。 鉴于此, 为探究肿瘤影像诊断中MRI弥散加权成像的应用价值,该院以2013年8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通过MRI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回顾性分析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60例,包括33例男性和27例女性,26~79岁为患者年龄区间,(39.6± 10.74)岁为患者平均年龄。 1~23年为患者病程,(15.8± 4.73)年为平均病程。 60例患者中,包括13例胃癌术、 10例肝癌术、19例直肠癌术、11例肺癌术以及5例食管癌。
1.2方法
Siemens1.5T超导型扫描仪为MRI扫描仪,针对扩散成像, 应用EPI-DWI系列,5 mm为层厚、1.5 mm为间隔,矩阵128×128视野为230 mm×230 mm,TE84 ms、 TR2 900 ms,利用3种不同的B值进行扩散, 扩散时, 以3个方向为基准,各扫描1次。 扫描前,所有患者需进行4 h的禁食,采用抽水治疗方式,对患者腹腔进行治疗。 指导患者处于仰卧位状态下,检查过程中,引导患者自由呼吸,基于7段扫描方式作用下,以头部为起点,以大腿中上段为终点,每段扫描仪39层为标准,利用翻转扫描方式,为每段扫描时间。 其中,动态增强扫描层厚与层距均为10 mm,0.2~0.3 m L/s为静脉注射速率,10~12 m L的Gd-DTPA为总量,实施3期扫描手段。
1.3影像学评价方法
针对影响扫描资料, 在2名或2名以上的具有丰富的影像学诊断经验的医师的指导下,开展分析工作。 评价过程中,针对检测人员标记出的异常病灶组织,例如,肝、淋巴结、中枢神经、消化道、骨骼以及腹部脏器等,需详细检测,并对全身脏器转移情况进行评价。 与此同时,在2名阅片经验丰富的阅片师的参与下,全面评价影像异常位置,并以检查结果为依据,分析患者全身脏器转移情况。 另外,在评价影像过程中,科学实施双盲评价分析。
2结果
2.1 MRI诊断结果
通过检查发现,6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 总共检测568个部位,检出病灶部位有158,假阳性2个,未检出瘤灶部位共408个,4个假阴性,404个真阴性。 如表1所示。
2.2 MRI诊断价值
针对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0.5~18 cm为病灶直径区间,病灶边界较为清晰,以类圆形或小规则分叶状肿块影为主要表现形式。T1W1以低信号为主,T2W1呈现出不均匀高信号状态,肿块表现出较高信号现象,而间隔以相对低信号为表现形式。
3讨论
MRI弥散加权成像, 是一种能够检测病变组织内部水分子自由运动是否受限的磁共振技术, 在分析细胞内外水分子自由扩散功能状态改变的基础上, 实现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得以进步,磁共振硬件设备与软件得以革新, 促使MRI弥散加权成像成为临床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2]。
MRI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其临床诊断价值较高。 针对MRI弥散加权成像,其以磁共振技术和软件技术为基础条件,所研发的高场强MR诊断技术。 同时,其具有反映体内水分子运动状况的功能, 实现对人体内组织水分子运动情况的正确检测, 为临床掌握患者疾病早期病灶变化情况提供依据, 控制图像信灶和呼吸对诊断的影响作用, 避免传统影像学诊断的弊端,更加准确的反映病灶具体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3]。
MRI弥散加权成像, 以水分子不规则运动现象为评价原理,病变过程中,水分子若能够自由扩散,则会表现出失相位,信号呈现出下降趋势。 相对而言,水分子若无法自由扩散,则不会出现失相位现象,信号会呈现出升高趋势[4]。 敏感梯度增加的基础上,由于水分子扩散,致使MR信号逐渐弱化,且水分子表观扩散系数是弱化程度的决定性因素。 MRI弥散加权成像体现的是MRI的特殊序列,其借助MRI,对人体组织水分子弥散运动进行观察,最初主要用于诊断早期脑缺血。 近几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医疗水平随之进步, 致使MRI超速成像序列得以研发,且朝着成熟化方向发展, 腹部、 骨骼以及脑部等部位均开始采用MRI弥散加权成像进行诊断[5]。 针对恶性肿瘤,MRI弥散加权成像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基于该技术作用下,实现对组织内水分子运动的敏感性的探测。 一般而言,认为组织和病变的血流量对小B值的DWI测得的m ADC具有较大影响作用,然而,近几年,基于b值的增加,DWI弥散权重呈现出增加趋势, 导致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间的对比度随之增加,促使DWI敏感性逐渐提高[6]。
目前, 虽然MRI弥散加权成像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然而,MRI弥散加权成像仍存在些许不足。 一方面,标准化的技术参数, 如今, 不同的B值、TR、TE等均属于MRI弥散加权成像扫描的参数,针对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参数,所获得的结论存在一定差异。 另一方面,如何降低MRI弥散加权成像扫描中图像伪影现象尚未得到解决, 在提高图像信噪比的基础上, 可达到提升病灶诊断效率的目的[7]。
MRI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病变良恶性方面,效果显著,其以病变早期诊断表现较为显著,具有不可特代的重要位置。 同时,MRI弥散加权成像属于磁共振常用的一种功能成像,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可紧密联系组织病理,基于大量研究条件下,得出MRI弥散加权成像与组织的关系。 另外,在精确分析ADC值的基础上,发现ADC值与病灶良恶性的联系,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沈刚在研究MRI弥散加权成像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过程中,以30例肝癌患者为对象,共检测284个部位,疾病瘤灶位置共有79个,其中,包括1个假阳性,204个未检出瘤灶部位,而假阴性有2个,阴性有202个。 针对MRI弥散加权成像,其对人体全身存在的瘤灶部位的评价敏感度为99.12%,特异性为98.58%[8]。 同时, 本次研究以本院于2013年8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通过MRI弥散加权成像诊断。 结果,6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总共检测568个部位,检出病灶部位有158,假阳性2个,未检出瘤灶部位共408个,4个假阴性,404个真阴性。 可见,本次研究与沈刚[8]的研究结果相符合。
综上所述,在影像学诊断过程中,MRI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基于微观领域下,为组织病理学、细胞学等提供有效的诊断信息,提高疾病诊断效率,减少误诊和漏诊现象的发生,为患者及时治疗提供保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燕,陈忠明,蔡望洲.1.5T磁共振全身弥撒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6):56-59.
[2]鱼汀,李国华.联合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1):38-43.
[3]周岢.MRI弥散加权成像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4):439-441.
[4]吕金纯,陈浩,邱乾德,王军.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9):1686-1690.
[5]张振勇.低场强MRI弥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66-67.
[6]苏岩,王颖,张雪峰.MR弥散加权成像对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3):278-282+384.
[7]丁燕萍,杨莹,李冬成.高场强MRI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84-85.
MRI弥散加权成像 篇4
关键词:MRI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技术,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疾病近些年的发病率较高,相关统计显示近30年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就达到了万分之七[1]。在甲状腺疾病中,甲状腺结节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该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甲状腺结节可分为单发结节与多发结节,多发结节发病率较高。目前在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方面虽然有了不少进展,但是仍旧未达到成熟阶段[2]。超声和CT检查是临床上诊断甲状腺疾病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是却无法提高甲状腺良性与恶性结节诊断的准确率。随着医学技术以及MRI技术的发展,动态增强MRI在评价血液动力学以及诊断出较小结节方面的敏感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3],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疾病中也有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成为了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热门课题。本文分析了甲状腺组织和病变表现扩散系数值以及MR动态增强表现,进一步探讨了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于甲状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的诊断以及诊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了我院2010年10月-2015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23例,其中男49例,女74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53岁;甲状腺良性结节8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1例,甲状腺炎5例,甲状腺瘤26例),甲状腺恶性结节4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2例,未分化癌3例,滤泡癌6例)。
1.2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MAGNETOM Avanto 1.5T超导磁共振仪器,采用头颈联合表面线圈,患者取仰卧位,暴露其甲状腺。嘱咐患者保持呼吸的平稳,在扫描过程中勿吞咽。对123例患者行MRI常规检查以及DWI扫描。对患者颈部做快速自旋回波的横断面的T1WI、T2WI以及冠状面的T2WI扫描检查。层厚3mm,间隔1.2mm,矩阵256×256,视野FOV 230mm×230mm。DWI扫描参数如下:b=150s/mm2、300s/mm2、500s/mm2,TR 3 200mm,TE 83mm,层厚、层距、FOV同常规序列,扫描层数16~20,激励次数4。动态增强扫描:设定重复扫描6期,每期扫描时间60s,第一期为平扫,平扫结束之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钆苯酸葡胺(Gd-DTPA)0.1~0.2mmol/kg,然后用15ml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接着再连续扫描5期。
1.3 MR图像处理及分析动态增强图像的处理与分析:进行图像的处理分析时采用Functool软件在病灶强化最显著的部位划定兴趣区,并绘制SI-T曲线,主要分为Ⅰ型(持续上升型)、Ⅱ型(速升缓降型)、Ⅲ型(缓升缓降型)、Ⅳ型(速升速降型)。弥散加权图像处理与分析:测量病灶的信号强度与ADC值,采用Siemens自带的数据测量软件,手工放置兴趣区,选择在病灶或正常组织的中心层面测量ADC值,并记录每个ROI的ADC值。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标准差表示,实施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T1WI良性结节进行平扫,呈现等或者略低的信号,而对恶性结节平扫则多呈现不均匀稍低或者等信号;T2WI的恶性结节呈现的多为不规则高信号或者混杂信号,而良性结节均为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良性和恶性的结节,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
2.1不同b值时良性与恶性结节组ADC值比较病理证实良性甲状腺结节有82例,其中甲状腺肿51例,甲状腺炎5例,甲状腺腺瘤26例;恶性甲状腺结节有41例,其中滤泡癌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2例,未分化癌3例。比较不同b值时良性、恶性结节组的ADC值:b=500s/mm2时,恶性的甲状腺结节为(1.223±0.296)×10-3mm2/s,良性的甲状腺结节为节(1.953±0.414)×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9,P=0.001);当b=300s/mm2时,恶性结节为(1.452±0.211)×10-3mm2/s,良性结节为(2.346±0.374)×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1,P=0.000);b=150s/mm2时,恶性结节(1.621±0.312)×10-3mm2/s,良性结节(2.623±0.438)×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8,P=0.000)。
2.2良性与恶性甲状腺结节动态S1-T曲线类型的比较在良性甲状腺结节的82例中,Ⅰ型11例,占13.41%,Ⅱ型6例,占7.31%,Ⅲ型9例,占10.98%,Ⅳ型56例,占68.29%;在恶性甲状腺结节41例中,Ⅱ型12例,占29.27%,Ⅲ型29例,占70.73%。由此可知,恶性结节主要集中于Ⅱ~Ⅲ型,与良性甲状腺结节相比,恶性结节的强化率较高(P<0.05)。
3讨论
评估甲状腺结节的良性、恶性的成分,目的是为了甲状腺癌患者在早期能够及时的采取适当有效的治疗措施,进而降低疾病的死亡率[4]。然而仍旧有许多良性甲状腺结节采用不必要的手术治疗。据相关统计显示,细针抽吸活组织检查显示阳性、可疑或者无法诊断的患者中,约有18%的患者行甲状腺外科切除术,而病理结果大部分为良性,仅有15%~32%为恶性肿瘤,因此良性甲状腺结节采用手术切除,会增加不必要的创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反映组织的空间组成信息以及病例状态下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跨膜运动等状况,为MIR从微观观察肿瘤病例状态提供了可能。对于良性与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来说,磁共振甲状腺平扫诊断的意义并不大,而动态增强扫描SI-T曲线能反映出病变组织的血供特点。有研究认为,相对于甲状腺良性结节来说,恶性结节的血供较差,甲状腺腺瘤的微血管密度比所有的甲状腺恶性肿瘤都要高。由资料显示可知,82例良性结节SI-T曲线Ⅰ型、Ⅳ型占了67例(81.71%),而41例恶性结节均为Ⅱ型(12例)、Ⅲ型(29例),从这组资料中可以推测出病理机构为甲状腺良性结节微血管分布较为丰富而且均匀,对比剂早期能快速进入,表现为流出型曲线,炎性结节活动期呈持续上升型曲线,炎性静止期对比剂很少进入或不进入。恶性结节细胞密度高,对比剂进入细胞外间质后清除缓慢,表现为延迟流出或平台型曲线。延迟消退是甲状腺恶性结节在MRI动态增强的重要表现。
早期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中,DWI技术较为常用,但往往会出现头颈部图像失真变形的问题,但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头颈部DWI图像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此次研究取b值分别为150s/mm2、300s/mm2、500s/mm2时,甲状腺恶性结节组的平均ADC值均低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这可能是基于恶性肿瘤的细胞密度增高、恶性肿瘤细胞完整性破坏、主动运输和流出增加也可限制恶性肿瘤组织水分子的弥散运动。
总之,运用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以明显的提高MIR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在临床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Ahmed S,Johnson PT,Horton KM,et al.Prevalence of unsuspected thyroid nodules in adults on contrast enhanced 16-and64-MDCT of the chest〔J〕.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4(7):311-317.
[2]侯俊成,严金岗.MRI动态增强扫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9):97-99.
[3]陈海波.甲状腺良恶性结节CT和超声表现对比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3.
[4]刘洁.常规磁共振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MRI弥散加权成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7月 ~2013年10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结肠癌患者,其中26例为结肠癌性肠梗阻,21例为单纯性结肠癌。其中1例结肠癌患者先后进行了两次MRI检查,第一次诊断为单纯非梗阻性结肠癌,1年后复诊经MRI诊断为结肠癌性肠梗阻,本文将其归于26例结肠癌性肠梗阻中。患者年龄53~85岁,平均64岁。患者多在停止排便排气数天后就诊,主要有腹痛、便血或腹部包块等临床表现。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PHILIPS公司的Achieva 1.5T超导双梯度MR扫描仪,检查前患者无需清洁灌肠,无需口服或大肠内注入对比剂,采用无肠道准备的磁共振多序列成像检查。患者取仰卧位,行腹部轴位、冠状位扫描。扫描参数 : 1 TFE-T1WI :TR 10 ms,TE 4.6 ms ; 2 TSE-T2WI : TR 1348 ms,TE 100 ms ;3 BTFE :TR 5.0 ms,TE 2.3 ms ;均为2次重复激励,层厚8 mm,FOV 395 mm×340 mm。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技术,TI 180 ms,TR 4229 ms,TE 78 ms, 8次激励,弥散敏感梯度b值 =800 s/mm2。
1.3 图像分析
由两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盲法阅片,各序列均以腹壁肌肉信号为参照标准。肠梗阻诊断标准如下 :肠管扩张,结肠肠管扩张内径>6 cm,小肠肠管扩张内径>3 cm。在肠梗阻近侧,扩张肠管与远端萎陷或正常肠管之间出现“移行带”,此交界区即为梗阻部位。
2 结果
2.1 手术及病理结果
47例结肠癌中,26例合并不完全性肠梗阻,其中8例癌性梗阻位于结肠肝曲,2例位于横结肠,10例位于结肠脾曲,6例位于直乙状结肠。26例结肠癌性肠梗阻中,溃疡型23例、隆起型1例、浸润型2例。余21例单纯性结肠癌中,溃疡型18例、隆起型3例。
2.2 结肠癌的MRI表现
常规MRI联合DWI显示,26例为结肠癌性肠梗阻,诊断准确率为100%(26/26)。结肠癌肠壁增厚,T1WI呈低信号(图1),T2WI呈稍高信号(图2a)且在DWI像上呈较明显高信号(图2b),而正常扩张肠壁及其肠内容物在DWI像上呈等低信号,二者间信号对比显著,有助于结肠癌的检出和鉴别诊断。结肠癌性狭窄肠腔内径均≤0.5cm,形似“线样”或“细管样”征象,癌性狭窄近侧肠管扩张,狭窄段与近侧扩张肠管的移行段形成切迹形如“肩样”,称之为“肩样征”表现。余21例单纯性结肠癌肠腔狭窄程度较轻,狭窄近侧肠管未见明显梗阻征象。
注:横结肠癌,肠腔狭窄呈“细管征”,管壁增厚呈低信号,狭窄移行段呈“肩样征”(白箭),近侧结肠肝曲扩张充盈,呈结肠积粪征(黑箭)。
注:a.T2WI轴位图像,肠腔狭窄呈“线样征”(白箭),近侧结肠扩张积液(黑箭);b.DWI轴位图像,管壁增厚呈明显高信号(白箭)。
26例结肠癌性肠梗阻患者中,有一例先后进行了两次MRI检查,初次被诊断为非梗阻单纯性结肠癌(图3), 1年后MRI复查表现为结肠癌合并肠梗阻(图4)。
注:结肠肝曲癌,管壁增厚,肠腔狭窄(白箭),狭窄近侧结肠未见明显扩张。
注:与图4为同一患者,1年后复查,结肠肝曲癌,肠腔狭窄呈“线样征”,移行段呈“肩样征”(白箭),近侧结肠梗阻积液(黑箭),肝脾周可见腹腔积液。
3 讨论
一般而言,结肠癌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较弱,多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病史。本组47例结肠癌患者,多因不能耐受碘对比剂或不愿接受繁琐的肠道准备,故选择进行无肠道准备的MRI检查[3,4,5]。
常规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序列多参数等优势,而DWI序列可用来评价病理状态下细胞外间隙和细胞内外水分子弥散强弱或快慢的变化。目前有研究显示,DWI信号与癌肿的细胞密度有关,而细胞密度和肿瘤微血管密度一样,也是肿瘤良恶性鉴别和病理分级的指标之一,恶性肿瘤在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5,6,7]。本组47例结肠癌在DWI序列上呈较明显的高信号,有助于结肠癌的检出和良恶性判定,与文献报道相符。
本组26例结肠癌性肠梗阻表现出“线样征”、“细管征”、“肩样征”以及梗阻近侧结肠积粪征等典型特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结肠癌晚期癌性狭窄较为显著,狭窄肠腔内径<0.5 cm,呈“线样”或“细管样”征象 ;梗阻近侧肠管扩张,癌性狭窄段僵直,从而导致狭窄移行带“肩样征”以及梗阻近侧结肠积粪征的出现。狭窄严重呈“线样征”可能是导致结肠扩张积液的主要因素[8]。
本组21例单纯性结肠癌,狭窄程度较轻,狭窄近侧肠管未见明显扩张,狭窄移行带未见明确的“肩样征”,有19例狭窄近侧肠腔内可见积粪信号。推测与结肠癌的狭窄程度较轻,狭窄移行带不能形成明显的“肩样征”,而且粪渣与积液在结肠排空蠕动的作用下尚能通过癌性狭窄段有关。但如果结肠癌肠壁僵直,局限性肠壁蠕动消失,那么就会导致粪渣在癌性狭窄近侧肠管内短暂淤积。可见结肠癌晚期肠腔的狭窄是导致癌性肠梗阻的主要因素。
47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先后进行了两次MRI检查,第一次被诊断为非梗阻性结肠癌,1年后因肠梗阻复诊,经手术证实为结肠癌性肠梗阻,此例验证了结肠癌晚期肠腔狭窄是导致肠梗阻的主要影响因素。不过由于本研究缺乏对结肠癌晚期转归肠梗阻的大样本量动态观察,故结肠癌性肠梗阻的具体致病机制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 结肠癌性肠梗阻具有癌性狭窄段的“线样征”或“细管征”、移行带“肩样征”以及梗阻近侧结肠积粪征等特征性征象。常规MRI联合DWI不但可以避免繁琐的肠道准备和X线辐射损伤,而且对结肠癌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结肠癌性肠梗阻的重要检查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常规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结肠癌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7例结肠癌患者行无肠道准备的常规MRI平扫及DWI检查,分析其成像的特点。结果 26例为结肠癌性肠梗阻,肠腔显著狭窄,呈“线样”或“细管样”征象,癌性狭窄移行段呈“肩样征”;21例为单纯性结肠癌,狭窄近侧肠管无明显扩张。结论 常规MRI联合DWI对结肠癌性肠梗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结肠癌性肠梗阻的重要检查手段。
MRI弥散加权成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住院且有完整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的AP患者21例,轻症17例,重症4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6~73(平均44.6)岁。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全部病例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制订的《中国AP诊治指南(草案)》[1]。同时选择正常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3~78(平均45.2)岁,选自接受上腹部检查无胰腺、肝脏及脾脏病变的病例及部分健康志愿者,临床、影像及实验室检查均排外胰腺病变。
1.2 检查方法
MR检查使用Philips Inter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用SENSE体部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常规行轴位FFE T1WI(TR/TE:10ms/4.6ms),SE T2W SPIR(TR/TE 345~643ms/80ms)扫描,呼吸门控,层厚7mm、间隔1.5mm,FOV 262mm×350mm,矩阵480×480。屏气MRCP沿主胰管走行方向,多层多角度扫描,每层间隔8000ms,TE 800ms,层厚40mm。
1.3 DWI序列参数
TR/TE 1741ms/75ms,b=500,NSA 2,EPI因子39,SENSE加速因子2,采集16层,层厚7mm,层间距1.5 mm,FOV 262mm×350mm,矩阵320×320,扫描时间15秒。
1.4 图像测量及计算
结合T1WI及T2WI图像,在DWI图像上选取病灶最典型层面,避开血管和胰管,避开囊变坏死区,分别测量胰腺和同一层面肝脏的ROI,根据病变大小不同,测量2~3次不等,取其平均值,如果一个病例有多个病灶,只选取最典型病灶进行测量。并计算胰腺肝脏相对信号强度比值(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SIR=SI胰腺/SI肝脏(SI胰腺、SI肝脏分别表示胰腺及同一层面肝脏的信号强度)。通过软件处理得到ADC图,计算出胰腺的ADC值。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Med Calc 11.3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
2 结果
2.1 DWI图像表现
正常组胰腺ADC值1.39±0.47×10-3mm2/s,DWI图像上胰腺与肝脏相对信号强度比SIR=1.64,大部分病例正常胰腺与肝脏相比呈稍高信号(见图3),31.25%的病例正常胰腺与肝脏信号相似。胆囊、脾脏、肾脏及部分肠道呈明显高信号。AP患者胰腺ADC值1.03±0.32×10-3mm2/s,胰腺呈明显高信号(见图6),肝脏呈等信号,SIR=2.63。ADC值测量见表1,正常组与AP组ADC值差异具有显著性(t=-3.163,P<0.01)。正常组与AP组中肝脏信号强度相似(t=-0.075,P>0.05),见表2。表明DWI序列上肝脏信号相对恒定,可以作为胰腺信号高低的参照。
2.2 胰腺炎与正常组胰腺与肝脏的信号强度比ROC
曲线分析 常规DWI序列的曲线下面积(AUC)0.831,95%可信区间为0.725~0.909,P=0.0001。当诊断界值点SIR>2.02时,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87.5%,Youden指数0.595。
3 讨论
AP是临床常见病,由于忽视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原因,目前AP病人呈增多趋势。AP的临床症状不一、病情轻重不同,轻度AP症状不典型时很难与溃疡病区别,淀粉酶、B超、CT等有时也无助于诊断,易出现诊断失误[2]。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CT与MRI基本都能正确作出诊断[3,4,5,6,7];但对于早期轻型AP患者CT、MRI诊断较为困难,因为常规CT或常规MRI对AP的诊断均是通过病变的形态学表现加以判断,如胰腺形态、胰管改变、胰腺坏死、出血、胰周积液等表现,但由于胰腺形态和大小的变异较大,不同年龄胰腺大小也有不同,单凭形态难以对胰腺炎作出准确的诊断。
DWI是近10年来发展的一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主要是利用水分子的扩散运动成像,可间接反映活体组织的微观结构和细胞密度等机体微观信息。它具有能够在常规影像形态学发生肉眼可视的改变前探测到病变及异常的特点,在临床已广泛用于急性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随着MR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善,DWI在体部的应用逐渐增多。目前已有一些胰腺疾病的弥散加权成像研究报道,主要集中在胰腺癌、慢性胰腺炎等病变[8,9,10,11],利用DWI评价AP的报道国内、国际仅见2篇[12,13],病例数量较少(11例),研究尚不充分。王化等[12]应用回波平面DWI(b=500)检查发现,AP患者胰腺的ADC值(1.41±0.11)×10-3mm2/s较正常对照的ADC值[(1.92±0.16)×10-3mm2/s]低(P<0.05)。本研究发现,常规DWI(b=500)正常胰腺的平均ADC值为(1.39±0.47)×10-3mm2/s,AP的平均ADC值为(1.03±0.32)×10-3mm2/s,AP的ADC值较正常胰腺低,与王化等[12]研究结果相似;AP时胰腺ADC值降低,可能与胰腺细胞内水肿、细胞增大有关,增大的细胞导致细胞间隙变小,水分子的弥散受限制,ADC值降低,DWI信号明显增高。DWI图像上胰腺炎的SIR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OC曲线分析其曲线下面积为0.831,当诊断界值点SIR>2.02时,灵敏度为72%,特异度为87.5%。
由于ADC值的获得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后处理和测量计算工作,过程繁琐,所得到的数值不如DWI图像相对直观、一目了然,不便于临床实际应用。由表2可见正常组与AP组中肝脏信号强度相似,表明DWI序列上肝脏信号相对恒定,可以作为胰腺信号高低的参照。笔者利用诊断界值点SIR>2.02,通过直接观察图像上胰腺与肝脏的相对信号强度比值来判断AP,避免复杂的信号强度测量、计算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DWI配合常规MRI检查可明显提高AP的检出率,为胰腺病变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也有助于胰腺病变的鉴别诊断。
MRI弥散加权成像 篇7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莱阳市妇幼保健院和莱阳中心医院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子宫肿瘤86例,其中恶性肿瘤54例,良性肿瘤32例。86例患者均在莱阳中心医院行1.5T MRI盆腔检查。患者年龄25~77(52.6±11.82)岁,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出血、经期延长、下腹部疼痛及肿块等。
1.2方法
1.2.1 MRI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型双梯度磁共振仪,体部线圈,扫描参数如下:矢状面、冠状面及横断面TSE-T2WI和横断面TFE-T1WI,DW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技术,TI 180 ms,TR 4229 ms,TE 78 ms,层厚5.0 mm,8次激励,弥散敏感梯度b值=800 s/mm2。成像范围:轴位自双侧髂骨翼上缘至耻骨联合下缘,矢状位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而定。
1.2.2 MRI图像分析:所得图像由莱阳中心医院MRI室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采用双盲法阅片。测量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感兴趣区(ROI)选定时选择病变弥散受限最大部分进行测量,尽量避开病变中的出血坏死囊变部分。
1.2.3统计学分析: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6例病变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54例恶性肿瘤包括24例宫颈癌、子宫内膜癌30例,恶性肿瘤在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边界较清,其ADC值减低;余32例良性肿瘤均为子宫肌瘤,在DWI序列上呈混杂等或稍高信号,边界不清。经后处理工作站测量32例良性子宫肌瘤的平均ADC值为(1.36±0.82)×10-3mm2/s,而54例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2±0.35)×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2,P<0.05)。
3讨论
既往子宫肿瘤的检查手段主要依靠经阴道超声和CT,经阴道超声具有经济和高敏感性的优点,但其诊断特异度较低。CT检查具有X线辐射损伤,而且软组织分辨率较低。MRI则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子宫位于盆腔,MRI检查不易受腹式呼吸运动伪影的影响,图像对于子宫各层解剖结构的显示较为清晰。然而在常规MRI序列上子宫肿瘤良恶性的判定较为困难,既往多依靠CT或MRI增强扫描,但对于部分碘过敏患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往往受限,而且也会适当增加经济负担。因此这需要我们探索更为经济简便的MRI新技术来对子宫肿瘤的良恶性做出准确的评判,以减少误诊率。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是目前唯一可以反映生物体内水分子弥散运动情况的无创性MR成像方法,具有成像速度快以及无创非侵入性的特征。DWI提供了与常规T1WI、T2WI完全不同的新的成像方式,主要是通过不同组织间水分子扩散的差异性造成的图像信号衰减来反映组织的结构特性。由于恶性肿瘤细胞数目多、排列紧密、胞外间隙减小,以及肿瘤细胞内胞核增大、胞质减少均可导致癌组织内水分子运动受限[4,5,6]。目前DWI在体部肿瘤良恶性判定方面的价值已逐步得到肯定,本文54例子宫恶性肿瘤在D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边界较清,余32例良性肿瘤在DWI序列上呈混杂等或稍高信号,边界不清,这也佐证了DWI有助于肿瘤良恶性的判定价值。ADC值是DWI序列水分子弥散运动程度的定量测量指标之一。子宫常见的良性病变如子宫肌瘤细胞排列比较疏松,而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细胞排列则较为紧密、细胞外间隙明显变小;同时,子宫恶性肿瘤细胞核浆比例高,细胞内间隙亦减小,综合导致子宫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的水分子弥散明显受限。本研究子宫恶性肿瘤的ADC值(0.92±0.35)×10-3mm2/s显著小于子宫肌瘤的ADC值(1.36±0.82)×10-3mm2/s,与文献报道一致[7,8,9]。
总之,磁共振DWI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MRI成像新技术,具有简便经济、实用有效的特点,本研究证实其有助于子宫肿瘤的良恶性判定。但研究同时发现DWI的信噪比稍差,空间分辨率较低。在实际工作中应将DWI与常规MRI序列相互配合综合诊断。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对子宫肿瘤良恶性的判定价值。方法 对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莱阳市妇幼保健院及莱阳中心医院收治的子宫肿瘤86例,其中恶性肿瘤54例,良性肿瘤32例。86例患者均在莱阳中心医院行1.5T MRI行常规MRI和DWI(b=800 s/mm2)检查,测量并比较子宫良恶性肿瘤间的ADC值。结果 54例恶性肿瘤(24例宫颈癌和30例子宫内膜癌)在DWI呈明显高信号,余32例良性肿瘤(子宫肌瘤)在DWI呈混杂等或稍高信号,子宫肌瘤的平均ADC值为(1.36±0.82)×10-3mm2/s,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2±0.35)×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2,P<0.05)。结论 ADC值有助于子宫肿瘤的良恶性判定,DWI结合常规MRI序列有助于子宫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关键词:子宫肿瘤,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
参考文献
[1]刘桂芳,郭成,赵希鹏,等.子宫内膜癌与正常子宫的DWI对照研究[J].齐鲁医学杂志,2012,27(6):487-489.
[2]李文清.DWI联合MR I常规序列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5):809-811,815.
[3]刘长宏,汪俊萍,张云亭,等.MR扩散加权成像对宫腔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26(11):1193-1196.
[4]张晓娜,苏晓明,温义成,等.MRI扩散加权成像术前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028-2029.
[5]李建瑞,施洋,王大恺,等.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5):15-17.
[6]王琨华,郭启勇.子宫内膜癌的DWI成像特征及其与PCNA、Ki-67表达相关性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1):1718-1723.
[7]曹崑,张晓鹏,唐磊,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应用于子宫肿瘤研究价值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8):1231-1235.
[8]邓凯,王文文,张成琪,等.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4,(2):161-163.
MRI弥散加权成像 篇8
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老年脑血管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86例, 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49例, 女37例, 年龄67~84岁, 平均 (74.5±12.9) 岁, 全部患者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后2 d内入院接受检查, 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为保证本次研究获取结果的准确性, 应当全面排除因脑血管疾病多次就诊的患者。
临床检查方法:选取西门子16排螺旋CT检查仪和飞利浦1.5超声磁共振仪作为本次研究中的主要检查设备, 头颅MRI扫描成像检查过程中应用的序列除常规的T1WI、T2WI和T2-Flair之外, 还引入DWI扫描序列, 全部检查过程均令具备丰富影像学检查经验的临床医师具体实施, 并严格遵照检查设备的使用规程和患者的临床症状选取恰当的参数设定方案。
临床评价指标: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阴性结果发生率, 以及对急性脑梗死、颅内出血、动脉瘤、脑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以及脱髓鞘变性等疾病的检出率。
结果
MRI检查的阴性结果发生率0, 显著低于CT检查方法。CT检查方法无法成功检出动脉瘤和脑微出血疾病, 且在急性脑梗死、颅内出血、腔隙性脑梗死和脱髓鞘变性疾病的检出准确性方面均显著低于MRI检查方法, 见表1。
讨论
脑血管病通常是因脑血管壁生理结构发生病变, 血液成分组成结构以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发生改变而导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神经功能障碍疾病, 而处于急性发病期的脑血管疾病通常被称为脑卒中[1]。随着我国民众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快速、深刻转变, 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报告发病率和致死率已经上升到较高水平, 是临床中导致老年患者因病死亡和因病致残的重要原因[2]。目前, 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老年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患者群体中的应用价值不断凸显, 引起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3]。
近年来, 我国老年人口群体中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了显著提升趋势,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共同构成了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发病类型[4]。CT扫描检查方法在诊断以动脉瘤和脑微出血为代表的部分脑血管疾病方面的技术局限性, 正伴随MRI检查方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以及相关图像处理软件发展更新而获得有效弥补, 为老年脑血管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获取及时、准确的诊断结果和适当的治疗, 创造了充分的技术支持条件[5]。
本次研究中, 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加重期患者86例, 依次实施了CT扫描检查和MR成像检查,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MRI检查过程中获取的影像学结果实施了弥散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处理, 发现了2种检查方法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过程中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检查的阴性结果发生率0, 显著低于CT检查方法。CT检查方法无法成功检出动脉瘤和脑微出血疾病, 且在急性脑梗死、颅内出血、腔隙性脑梗死和脱髓鞘变性疾病的检出准确性方面均显著低于MRI检查方法。以上研究结果充分揭示了MRI检查较CT扫描检查能够在老年脑血管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表现更高水平的检出准确性, 尤其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 其检查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将会显著改善, 能够为急性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诊断准确性的有效提升, 以及及时获取恰当、有效的治疗处置提供支持条件。
MRI检查较CT扫描检查能够在老年脑血管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检出准确性, 尤其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 其检查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将会显著提升, 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充分关注。
摘要:目的:探究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期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老年脑血管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86例, 对患者给予CT扫描检查和核磁共振 (MRI) 扫描成像检查, 对比MRI常规序列、弥散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对各病灶的显示;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阴性结果发生率, 以及对急性脑梗死、颅内出血、动脉瘤、脑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脱髓鞘变性等疾病的检出率。结果:MRI检查的阴性结果发生率显著低于CT检查。CT检查方法无法成功检出动脉瘤和脑微出血疾病, 且在急性脑梗死、颅内出血、腔隙性脑梗死和脱髓鞘变性疾病的检出准确性方面均显著低于MRI检查。结论:MRI检查在老年脑血管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具有更高水平的检出准确性, 尤其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 其检查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将会显著提升。
关键词:CT扫描检查,MRI扫描成像检查,弥散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老年脑血管急性加重期
参考文献
[1]于广会, 和清源, 刘林祥, 等.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中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 (12) :1275-1278.
[2]蒋宇宏, 宋少辉, 刘海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序列点分解频谱分析法和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4, 31 (5) :353-355.
[3]孙伟明, 石峻峰, 钦建平.弥散成像和血管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6 (3) :374-375.
[4]贺丹, 张玉笛, 姚洁, 等.DWI联合SWI在脑梗死与脑出血急性期的诊断价值[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8 (5) :39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