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组织

2024-09-30

增生组织(共8篇)

增生组织 篇1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是由网状内皮组织增生引起的一种肿瘤性传染病, 病鸡表现为贫血, 消瘦, 生长缓慢等。

1 流行特点

该病为免疫抑制性疾病, 发病日龄多在80日令左右, 本病毒属低温病毒, 高温季节不易发病, 鸡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 呈慢性死亡, 死亡周期约为10周, 患病家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从口、鼻、眼分泌物及粪便中排出病毒, 通过水平传播使易患鸡感染。本病也可以通过种蛋传播, 但传播能力较弱。

2 临床症状

病程较长的鸡主要为生长迟缓和停滞, 精神沉郁, 羽毛稀少, 鸡冠苍白。个别鸡表现为运动失调。急性病例很少表现明显症状, 死前只是嗜睡。

3 解剖症状

感染的鸡法氏囊严重萎缩, 滤泡缩小, 滤泡中心淋巴细胞数目减少, 或发生坏死。胸腺萎缩, 充血, 出血和水肿。本病主要侵害肝、脾、肾、心、胸腺、法氏囊、腺胃等。最早出现病变的是肝脏。

4 防治措施

(1)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地防治方法。

(2) 加强卫生消毒, 严格控制该病毒感染的病鸡进入鸡场。

(3) 严禁使用污染该病毒的弱毒疫苗, 避免因接种污染的疫苗而造成感染发病, 建议使用由SPF鸡生产的疫苗。

增生组织 篇2

【关键词】甲沟炎;足趾甲沟炎;甲沟组织;预防甲沟炎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127-01

足趾甲沟炎是指足趾甲沟及周围组织的感染。足趾甲沟炎常发生于第一足趾一侧甲沟皮下。开始时出现红,肿,痛,继而会出现化脓,渗液现象,多因不良的生活习惯所致。如足趾甲剪的过短,穿鞋不当足趾受到挤压,也可因外伤异物刺伤或挫伤等而引起。

1.资料与方法;选取本院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门诊甲沟炎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12岁——55岁。其中患者甲沟组织出现肉芽增生,并伴有脓液渗出的70例。甲沟组织只出现红肿症状的30例。其中有32例6——8月前在外院做过治疗又复发的病人。

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为第一足趾的甲沟炎,由于指甲嵌顿在甲沟组织,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红肿疼痛,有的患者出现渗液,脓液渗出等症状,有的患者出现肉芽组织及甲沟组织的增生。均伴有患侧疼痛。

3.治疗及换药方法:安置适合患者的体位,可采用坐位,也可采用卧位,患足放置在脚架上,告知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法,让患者心理上放松,配合治疗。碘伏消毒患处,患处利多卡麻醉,患处神经阻滞麻醉,停5——10分钟,满意后,剪除嵌顿在甲沟处的指甲。然后剪除增生的甲沟组织,清除肉芽组织,给予0.9%生理盐水及3%过氧化氢冲洗后,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患处,敷料包扎好。若有出血可按压患处20——30分钟,嘱患者次日来换药。

换药时,安置患者合适体位,打开敷料观察伤口情况,给予碘伏消毒患处及周围皮肤,0.9%生理盐水棉球擦洗伤口,有脓液时用3%过氧化氢冲洗,然后用敷料蘸干患处,用棉签在患处涂适量的莫匹罗星(百多帮)软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这两种软膏有抑菌消炎的作用,有助于伤口的愈合凡士林纱条置于患侧甲根处。敷料包扎好,嘱患者隔日来换药

4.结果:采用拔除嵌甲,剪除患侧甲沟组织及增生组织的患者,经过7——20天的换药都达到了痊愈。由于剪除了患侧增生的甲沟组织,甲沟的形态变的平坦不在隆起,可预防指甲嵌入甲沟处,有效预防了甲沟炎的复发。所有被选取的患者,迄今为止,无一例复发。

5.讨论:足趾甲沟炎常发生于第一足趾,多因不良习惯所致。如足指甲剪的过短,穿鞋不当在行走时造成脚指甲的挤压,指腹与鞋面形成摩擦,造成脚趾的红肿,从而继发甲沟炎。也可因异物刺伤,挫伤等引起。因此说甲沟炎贵在预防,改变上述不良生活习惯能有效预防甲沟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32

[2]剪除部分感染指(趾)甲治疗甲沟炎经验浅谈.丁凤珠-《河南医药信息》-2002

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诊治 篇3

1 病原

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是由一种反转录病毒CVI988/Risspen引起的一群病理综合症, 包括急性网状细胞肿瘤形成、矮小综合症、淋巴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慢性肿瘤形成。是继马立克氏病 (MD) 、禽白血病 (AL) 之后, 第三种引起禽类发生肿瘤的病毒性疾病。火鸡、鸡、鸭、鹅、雉、鹌鹑和多种禽类均易感, 当前主要感染蛋鸡、肉鸡、鸭等。禽用疫苗被REV病毒污染是造成该病传播的重要原因。禽可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以及经注射了被该病毒污染的生物制品而感染, 但很少出现肿瘤, 多为血清学阳性。

2 流行病学

REV主要侵害鸡、鸭、鹅、火鸡、雉鸡, 也可侵害草鸡、野鸡、珍珠鸡、日本鹌鹑和孔雀。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鸡均可发生。REV对雏鸡, 特别是1日龄雏鸡最易感。7~300日龄的鸡均可发病, 以10~15日龄的鸡易发, 但发病日龄有扩大趋势。发病率一般不高, 但蛋鸡早期感染REV强毒后, 70~80日龄时发病率可达90%~100%。死亡率一般不高, 呈一过性, 若有其他继发或并发症则死亡率较高。患病家禽是主要传染源。该病可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 也可从口、眼分泌物及其粪便中排出病毒, 进行水平传播。被污染的羽毛与排泄物会导致水平传播, 但传播能力较弱。人员、器械等可传播该病。吸血昆虫 (如骚扰锥蝽、环缘库蚊) 在该病的传播中也有一定作用。被REV污染的疫苗如鸡痘疫苗、MD疫苗和新城疫疫苗可造成该病传播。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冬季多发。REV可与其他病原如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禽白血病病毒、大肠杆菌、鸡痘病毒、禽流感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发生二重或多重感染, 从而使得疾病更加复杂。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网状细胞瘤

急性网状细胞瘤主要由缺陷型REV-T株引起, 潜伏期最短3 d, 患病鸡体重减轻、反应迟钝、严重消瘦 (图1) 、排白色稀粪 (图2) 、产蛋下降, 很少有特征性临床表现, 新孵雏鸡感染后死亡率可达100%。

3.2 矮小综合征

矮小综合征又称生长抑制综合征, 是由完全型REV引起的几种非肿瘤疾病的总称。患病鸡缩头垂尾 (图3) , 呆立, 精神委靡;腹泻, 排饲料粪 (图4) 或兼有细条样软粪, 颜色发暗;贫血, 鸡冠苍白;生长发育不良, 体格瘦小, 病鸡体重只有正常鸡的50%~80%;羽毛发育异常 (任何REV毒株均能引起异常羽化现象) , 翼羽初级、次级飞羽变化最为明显, 羽毛粘到局部的毛干上, 羽毛和羽枝变细, 透明感增强, 邻近的羽刺脱落变稀;偶尔可见运动失调、肢体麻痹。

4 病理变化

4.1 急性网状细胞瘤

肝、脾肿大, 有时有局灶性或弥散性灰白色肿瘤结节 (图5, 图6) ;胰、心、肌肉、小肠 (图7) 、法氏囊 (图8) 、肾与性腺也可见肿瘤;胸腺、腔上囊常有委缩现象;偶尔可见外周神经肿大。

4.2 矮小综合征

有的病鸡腺胃肿大, 严重者如乒乓球状, 半透明, 腺胃与肌胃的体积比例从正常的1∶ (4~5) 变为1∶ (2~3) , 甚至是1∶1;腺胃壁显著增厚、变硬, 乳头堵塞、凹陷, 可挤出乳白色脓样分泌物, 有的见腺胃黏膜出血、溃疡 (图9) ;肌胃委缩, 有的肌内金增厚、变硬、易裂, 肌胃肌肉层溃疡, 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先形成溃疡边缘, 进而靠近腺胃1/3的肌内金出现溃疡灶, 肌胃的溃疡越严重, 病情就越严重;胸腺、脾脏与法氏囊委缩。个别病鸡肾脏肿大, 有尿酸盐沉积;消化道病变严重, 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 (图10) , 十二指肠黏膜增厚、出血 (图11) , 空肠、直肠与泄殖腔有不同程度地出血和卡他性炎症, 肠道内充满液体。有的病鸡外周神经肿大, 肝、脾肿大, 呈局灶性坏死 (图12) 。

5 诊断

5.1 实验室诊断

根据典型的鸡肉眼病变和组织学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在实验室中, 可以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病理组织切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斑点杂交法、间接荧光试验、琼脂扩散试验、核酸探针杂交法等方法进行确切诊断。

5.1.1 动物接种

取组织悬液、全血、白细胞或血浆接种到鸡胚、鸭胚细胞, 或直接接种鸡胚、幼雏, 然后以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病毒抗原。

5.1.2 血清学检查

琼脂扩散试验, 荧光抗体技术, 微量补体结合试验, SPA协同凝集试验和空斑中和试验等均可用于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5.2 类症鉴别

5.2.1 禽白血病

(1) 类似处:有传染性, 食欲不振, 委顿, 剖检可见脾、肝、胸腺、法氏囊、胰腺结节增生。

(2) 不同处:腹部膨大, 手指直肠检查可触知法氏囊肿大, 剖检可见肝、肾、卵巢、法氏囊有肿瘤、脾、肝增大3~4倍, 肝灰白、质脆 (图13) , 肿瘤外观平滑、柔软, 成红细胞白血病时脾、肝、肾呈鲜红色 (贫血型则呈苍白色) 。用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吸附试验 (PPA-ELISA) 检验禽白血病最敏感。

5.2.2 鸡马立克氏病 (内脏型)

(1) 类似处:有传染性, 最初发病年龄小于1月龄, 发病高峰年龄2~6月龄, 委顿。剖检可见法氏囊萎缩, 内脏可见一些结节状增生。

(2) 不同处:病原为鸡马立克氏病病毒, 在同一个发病鸡群中可同时见有神经型、内脏型、眼型、皮肤型存在, 即内脏型也有共济失调、单肢或双肢麻痹 (图14) 。用羽毛作琼脂扩散试验呈阳性反应。

6 防治

6.1 种群净化

目前国内鸡群中REV的感染非常广泛, 而且其传播和扩散方式更加多样化。REV在我国流行的早期, 生物制品的污染可能是其主要原因。然而现在, 在生物制品污染概率极低的情况下, REV阳性率仍然居高不下, 这说明目前REV污染的主要源头是环境。消灭REV感染的最理想方法是进行鸡场种群净化, 通过淘汰感染种鸡来消除垂直传播, 进而在没有水平传播的隔离条件下饲养子代, 最终实现REV的消灭。然而在目前养殖环境下, 仅通过净化种群的方法来控制该病流行, 显然难以实现。最现实的方案是, 在提高综合饲养管理的基础上, 通过使用疫苗降低REV感染率, 然后逐步进行鸡场种群净化, 最终实现REV的综合防控。

6.2 传统疫苗

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类。作为一种逆转录病毒, REV基因可以整合至宿主或其他微生物的基因组中, 并在特殊的环境中再生成病毒, 因此弱毒疫苗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灭活疫苗的制备则需足够的抗原量, 但REV体外培养困难, 生长周期长, 病毒滴度较低, 不易于生产灭活疫苗。从疫苗安全性和生产方面考虑, 传统的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均不适于REV的预防。迄今为止, 国内外还没有用于预防REV感染的有效疫苗。

7.3 新型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宫颈纤维血管组织瘤样增生一例 篇4

讨论宫颈处的血管病变很少见[1], 1982年, Mullken[2]等将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 血管瘤是以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的良性肿瘤, 增殖期血管瘤光镜下可见大量由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构成的血管丛, 内皮细胞增殖活跃, 核肥大而淡染, 可见有丝分裂像, 肥大细胞数量远远高于正常组织。消退期血管瘤内细胞成分减少并逐渐扁平, 血管壁增厚, 血管腔扩张, 形成叶状结构, 管周、叶间、叶内可见纤维组织沉积, 基底膜仍多层, 肥大细胞数量逐渐恢复正常。血管畸形是血管形态的发生异常, 镜下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异常扩张, 内皮细胞呈扁平、静止状态, 无异常增殖, 常整齐排列成管腔。肥大细胞计数正常[3,4]。

本例患者宫颈活检结果与典型的血管瘤、血管畸形不同, 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以外其纤维组织亦呈明显的增生状态, 导致弹性比较好, 这可能就是患者分娩时经历了宫颈的充分扩张 (10cm) 并且形成裂伤 (3点、9点处) 而产时、产后出血并没有明显增多的原因。

对于脉管性疾病, 因可能导致严重出血, 一般不主张进行活检。本例应患者本人强烈要求进行了局部活检, 活检后出现持续性少量出血、渗血, 反复压迫时间长达2周, 故对于此类疾病的活检, 应该慎重并向患者谈明严重出血和出血难止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Ozyer S, Uzunlar O, Gocmen M, et al.Cavernous hemangioma of the cervix:a rare cause of vaginal bleeding[J].J Low Genit Tract Dis, 2006, 10 (2) :107~108.

[2]Mulliken JB, Glowacki J.Hemangiomas and vascular malforma-tion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ndot-helial characteristics[J].Plast Reconstr Surg, 1982, 69 (3) :412~422.

[3]张莉, 林晓曦, 王炜.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鉴别诊断[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3, 19 (2) :138~141.

增生组织 篇5

REV属于反转录病毒属, 病毒粒子直径为100nm, 基因组为单股RNA, 根据基因组大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完全复制和不完全复制两类[2]。完全复制REV的基因组大约为9.0kb, 不完全复制基因组由于gag-pol区基因的大段缺失和env区少部分缺失, 基因组仅为5.7kb。REV的自然宿主有鸡、火鸡、鸭、鹅等, 其中火鸡最易感染。该病毒有两种传播方式, 分别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中接触传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因此人员、器械等都是比较危险的传播媒介。有些疫苗如新城疫疫苗易被污染REV, 通过疫苗感染也成为RE发病的主要原因。由于REV以淋巴细胞和网状内皮组织细胞为主要攻击对象, 严重危害了免疫系统的功能, 因此诱发了比较明显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抑制, 降低了机体对其他病原或者抗原的免疫应答[3]。而且, 免疫抑制的程度与REV毒株的毒力是相关的, 毒力越强, 引起的免疫抑制能力也越强[4]。

REV已经是世界上广泛存在的传染病病原, 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5]、英国等众多国家均有相关报道, 而且除已知的火鸡、鸡、鸭、鹅等家禽可感染此病毒外, 还从野鸭、野火鸡以及野生鸟类中分离到该病毒。由此可以推断, 野生禽类有可能成为家禽感染REV的一个重要渠道。尽管如此, 国内该病毒还是在不同程度上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损失。我们大部分禽病的诊断是靠解剖或者经验判断的, 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与马立克氏病或者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感染症状极为相似, 这就给诊断带来了麻烦, 又涉及到时间或经费等问题, 工作人员往往不愿意深入追究, 而直接按照马立克氏病或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处理, 这就给疫情的发生带来了严重隐患。因此, 加强REV诊断中各技术的研究对预防和控制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 比较实用又有效的诊断技术方法有病毒的分离鉴定、抗体的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1) 病毒的分离鉴定:REV在胚胎感染或发生免疫抑制时毒价很高, 可从组织或血液中获得病毒。将带毒病料接种于鸡胚成纤维细胞, 传代多次, 观察细胞病变或者用免疫荧光试验测定病料中的REV。另外单克隆抗体具有极高的特异性, 也可以用ELISA方法直接检测发病组织。

(2) 抗体的检测:除了病毒抗原外, 检测机体内的抗体也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琼脂凝胶沉淀、直接或者间接荧光实验、ELISA、病毒中和实验等都可检出血清或者卵黄中的抗体。此方法省时又相对简便。

(3) 分子生物学方法:1993年Aly等人最先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检测到病料组织中REV的前病毒DNA, 将REV的检测技术深入到分子水平[6]。随后, 此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疫苗污染REV的检测之中, 该方法比组织培养灵敏许多。鉴于此法不适用大规模的病毒检测, 因此, 科研人员发明了斑点杂交实验, 用非放射性地高辛标记REV的全基因组克隆或某个特异性片段的克隆, 来进行大规模的临床检测。

综上所述, REV是不可忽视禽类带有传染性的肿瘤病之一, 对该病的预防和即时防控对于养禽业来说实用意义重大。目前, 对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 国内外对REV防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这仍然是需要研究者们不断探索的领域, 只有进一步研究出更好的检测技术及防控措施, 才能有效的保障我国养禽业的健康而安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Witter R L.Diseases of poultry[C].10th ed.Ames: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67-484.

[2]Chen P Y, Cui Z Z, Lee L F, et al.Serologic difference among non-defection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J].Arch Virol.1987, 93:233-246.

[3]Witter R I, Johnson D C.Epidemiology of reticuloendotheliosisvirus in broiler breeder flocks[J].Avian Dis.1985, 29:1140-1154.

[4]Li J, Calnet B W, Schat K A, et al.Pathogenesis of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infection in ducks[J].Avian Pathol.1982, 11:475-486.

[5]何宏虎, 陈副言, 蔡宝祥。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的分离鉴定[J].中国畜禽传染病, 1998 (2) :1-3.

增生组织 篇6

1 病例资料

患儿, 女, 7岁6个月, 因左髋关节疼痛伴跛行1个月入院, 患儿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髋关节疼痛, 伴跛行, 当时未予重视。10 d后患儿出现间断发热, 热峰最高达39℃, 左髋疼痛渐加重, 左臀部及膝部疼痛明显, 行走困难, 于外院门诊予静脉抗感染治疗, 无明显好转, 遂收治入院。病程中患儿间断发热, 无咳嗽, 无呕吐, 纳食、睡眠正常, 大小便正常。否认与结核患者接触史。查体:体温37.8℃。营养中等, 神志清楚, 精神反应可, 面色口唇红。颈软, 气管居中。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咖啡斑。呼吸规律, 两肺呼吸音清, 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 心音有力, 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 未及包块, 无压痛, 肝脾肋下未及肿大, 肠鸣音正常。专科情况:跛行步入病房, 脊柱呈生理弯曲, 棘突和椎旁无压痛和叩击痛, 各个方向活动不受限。双下肢等长, 双侧髋关节无畸形和肿胀, 股骨大转子无压痛, 左侧叩击痛阳性, 双髋关节活动度:右侧正常, 左侧屈伸尚可内外旋均轻度受限。四肢皮肤感觉正常, 末梢血运良好, 肌力5级。Alli’s征阴性, “4”字试验左侧阳性。双侧髌腱、跟腱反射正常、对称, 克尼格氏征和巴彬斯基征阴性。患肢无红肿, 左髋关节屈髋、外展、内旋均受限伴疼痛。左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左臀部深压痛明显。血常规:白细胞13.2×109/L, C反应蛋白质14 mg/L。血沉小于20 mm/h。血生化、细胞及体液免疫、风湿检验未见明显异常。结核菌素试验阴性, T-spot阴性 (南京军区总医院) 。骨盆正位DR片示左侧坐骨较右侧细, 左坐骨沿骨干走形骨质破坏区, 皮质中断, 骨皮质缺损明显。骨质破坏区界限不清, 未见明显骨膜反应。周围见条形小骨片影, 周围软组织肿胀。骨盆形态结构正常。DR印象:左侧坐骨骨破坏改变, 考虑骨感染性病变, 骨髓炎或结核可能性大 (见图1) 。左髋部CT及三维重建:左侧坐骨见膨胀性骨质破坏, 骨皮质不连续。内为软组织, 见多个类圆形气体密度影, 骨膜反应不明显。双侧髋关节对称, 双侧股骨头、股骨颈骨质正常, 髋关节间隙无狭窄, 髋关节内无积液征, 滑膜无增厚, 耻骨未见明显异常。CT印象:左侧坐骨骨破坏, 结核可能 (见图2) 。

入院后第6天于静脉全麻下行坐骨病灶清除术。取侧卧, 患侧在上, 身体腹面和手术台成60°角。取左臀部弧形切口, 自臀大肌钝性分离, 循肌间隙进入 (见图3) 。显露坐骨结节, 在骨膜下向下方和两侧剥离, 显露坐骨体和坐骨结节。见坐骨支破坏明显, 仅少量骨质存在。刮除约15 g灰褐色鱼肉状物。甲强龙40 mg腔内注射。缝合骨膜。清洁包扎。麻醉清醒后左足自主活动良好。术后摄头颅及脊柱DR片:颅骨及脊柱未见骨质破坏征象。术后病理示:左坐骨朗格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镜下所见:可见单核样细胞组成, 可见核沟, 并散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学显示:送检组织为增生的纤维组织, 肉芽组织及死骨, 其间见大量单核样细胞, 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部分单核样细胞见核沟 (见图4) 。部分组织出血、坏死。免疫组化示:单核样细胞CD1a (+) , S-100蛋白 (+) , CD68 (+) , Ki-67 (30%+) 。

2 讨论

LCH儿童发病率为2.6/1 000 000~5.4/1 000 000[2], 为一组原因不明、病理上以分化较好的组织细胞增生为特征的多系统性受累性疾病[3]。Langerhans细胞是发源于骨髓的树突状细胞定位于上皮浅层, Langerhans细胞的增殖导致一组具有临床多相性疾病的发生, 通常称为组织细胞增生症。1980年Colby等[4]认为通过光镜发现朗格罕斯细胞大量增生并形成肉芽肿, 是该病的特征性改变。1953年由Lichtestein命名, 分3个亚型, 包括嗜酸性肉芽肿、黄脂瘤病和勒雪病, 三者均为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临床根据疾病损害程度分局限型和广泛型。皮肤损害、单骨或多骨损害、伴或不伴尿崩者属于局限型LCH。既有肝、脾、肺、造血系统等脏器损害或伴随骨、皮肤病变者属于广泛型LCH。累及骨骼的LCH病变为单发或多发, 单发者好发于扁骨, 50%发生于颅骨、下颌骨、骨盆、肋骨, 25%~35%病变可以发生在长骨。图2术前CT示左坐骨支破坏区28%发生在干骺端, 12%发生在骨干干骺端交界处, 仅2%的病例发生在骨骺。本病病理上显示网状细胞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肉芽肿自骨髓侵蚀骨皮质, 使病变部膨胀, 病变内往往有不同程度出血, 可发生病理骨折或肉芽肿穿破骨皮质。在病变晚期, 有结缔组织及新生骨出现。在整个病程中无脓肿形成, 细菌学检查也无任何发现, 可与骨脓肿鉴别。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影像学表现为一种侵袭性改变。发生在长骨, 单发LCH的X线、CT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骨质溶骨性破坏, 边缘锐利, 部分可有硬化。骨皮质变薄, 略显膨胀, 内缘不整或出现缺损;一般骨膜增生明显, 多较成熟规整, 范围较长。骨LCH的X线、CT、MRI的改变随病变的程度及破坏范围不同而差异较大, 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5,6]。因本病骨质呈破坏性改变, 单骨病变需与骨髓炎、骨肉瘤及尤文肉瘤相鉴别, 多骨型病变需与骨髓瘤、转移瘤相鉴别。本例为儿童患者, 累及坐骨的LCH, 临床极其少见。术前疑诊为左坐骨结核。坐骨呈囊状溶骨性破坏, 骨质破坏区界限不清, 可见硬化缘, 反映病变的生物活性, 慢性病灶边缘可完全硬化。临床上需与结核、骨囊肿及骨髓炎等鉴别。确诊LCH最终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 即光镜下发现LC浸润, 并且病变细胞内Birbeck颗粒和/或CD1a抗原表达阳性[7]。

儿童LCH的治疗仍存在争议。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新疗法也有报道, 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LCH治疗方案制定主要依据患者的年龄、病变范围、病变累及部位的特征。有学者认为本病有自愈倾向, 经穿刺活检明确诊断的单灶病变者仅需要对症处理及定期复查, 但仍需密切随访, 避免漏诊恶性骨肿瘤;对于已经确诊的LCH, 如果病变局限, 可局部注射皮质激素一般可获痊愈, 但是也有发生皮肤坏死等不良反应的报道, 但对于已发生病理性骨折、病灶波及周围软组织及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差者, 该方法应用受到一定限制[8]。骨的单灶性LCH患者宜及早行病灶清除, 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及周边部分正常组织, 以期获得完整切除, 减少术后复发率。而对于多发患者建议行全身化疗或联合治疗, 长春新碱、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及小剂量放射治疗已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Durakbasa等[9]报道1例17个月右坐骨朗格罕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术后行化学治疗, 随访5年发现完全治愈。

LCH的预后与受累部位、LCH细胞的数量以及有无器官功能障碍直接相关。儿童单系统受累的LCH患者预后好。而多系统受累的LCH患者预后较差, 特别是有器官功能障碍患者预后更差。器官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是否受累对儿童LCH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Margo CE, Goldman DR.Langerhens cell histiocytosis[J].Surv Ophthalmol, 2008, 48 (3) :239-249.

[2]Ng-Cheng-Hin B, O’Hanlon-Brown C, Alifrangis C, et al.Langerhens cell histiocytosis:old disease new treatment[J].QJM, 2011, 104 (2) :89-96.

[3]Bannon M.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an orphan disease[J].QJM, 2011, 104 (2) :87-88.

[4]Colby TV, Lambard C.Histiocytosis X in the Lung[J].Human pathology, 1983, 14 (10) :847-856.

[5]Ando A, Hatori M, Hosaka M, et al.Eosinophilic granuloma arising from the pelvis in children:a report of three cases[J].Upsala J Med Sci, 2008, 113 (1) , 209-216.

[6]Ghanem I, Tolo VT, Ambra PD, et al.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 of bon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J Pediatr Orthop (Am) , 2003, 23 (1) :124-130.

[7]Mc Dermott R, Ziylan U, Spehner D, et al.Birbeck granules are subdomains of endosomal recycling compartment in human epidermal Langerhans cells, which form where langerin accumulates[J].Mol Biol Cell, 2002, 13 (1) :317-335.

[8]Camargo OP, Oliverira N, Andrade J, et al.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the ischium:long-term evaluation of a patient treated with steroid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92, 74 (3) :445-447.

增生组织 篇7

1材料

1.1 乳腺组织的处理

收集外科手术乳腺标本8例,其中正常乳腺组织4例,取自乳腺整形外科手术标本,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正常乳腺组织;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患者4例,均为浙江省中医院乳腺病中心2009-02~2009-04门诊病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42岁,平均34.6岁。诊断参照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8次会议通过),经乳房钼靶X线摄片、B超和组织学检查,排除乳腺炎、乳腺纤维瘤等其他良性和恶性病变。辨证标准参照乳腺增生病辨证标准(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8次会议通过)。临床外科手术切下乳腺组织,用剪刀稍作修剪,迅速用生理盐水冲洗3次(冲去基质和血渍),滤纸轻轻吸干残余液滴,放入无菌细胞管,迅速置于液氮中保存。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尿素、硫脲、甘氨酸、TRIS、CHAPS、SDS、碘乙酰氨、固相pH干胶条(IPG strip pH 3~10,NL,24cm)、Ampholyte pH 3~10、2-D clean up试剂盒和蛋白质定量试剂盒:Amersham公司。硫代硫酸钠(Na2S2O3)、无水乙酸钠:国产分析纯。所有溶液均用Milli Q水配制。Ettan TMIPGphorTM等电聚焦电泳仪、EttanTMDALT Six垂直板电泳仪、Typhoon 9400多功能荧光扫描成像系统、De Cyder Image QuantTMV5.0凝胶图像分析软件:均为GE healthcare公司产品。MALDI-TOF-TOF4800质谱仪:美国AB公司。高速冷冻离心机、UV8200分光光度计:日本HITACHI公司。

2实验方法

2.1 乳腺组织蛋白质的提取与纯化

分别称取100mg增生和正常乳腺组织,加入200μl组织裂解液(30mmol/LTris,8mol/LUrea,4%CHAPS,pH8.5),用grinding kit中小研棒研磨5分钟。于4℃,12 000g离心10分钟,取上清用2-D clean up kit去杂质,并用2-D Quant kit测定蛋白质浓度,分装成10μg/μl,-80℃保存。

2.2 荧光标记蛋白质

将CyDye(Cy2、Cy3和Cy5)从-20℃取出,室温放置10分钟,加入25μl二甲基甲酰胺(DMF),涡旋混匀。12 000g离心0.5分钟,取出2μl配成200pmol/μl的工作液。每样品各取50μg蛋白质,凋节pH至8.5,分别加入400pmol相应的染料,振荡混匀,冰上避光孵育30分钟,后加入1μl10mmol/L赖氨酸中止反应。剧烈振荡并冰上避光放置10分钟,加入等体积的2倍缓冲液(8mol/L尿素,130mmol/L DTT,4%(W/V)CHAPS,2%(V/V)Pharmalyte3-10,冰浴10分钟。

2.3 双向凝胶电泳

将分别由Cy2、Cy3、Cy5标记的3个样品混合(表1),用水化液(8mol/L尿素,2%CHAPS,13mmol/L DTT,0.5%IPG buffer,0.002%溴酚蓝)定溶到450μl,制成第一向等电聚焦体系,采用胶内泡涨的方法上样。这样,8个样品被加到4条pH3~10的线性胶条中,每一胶内含有分别用Cy3、cy5标记的乳腺增生组织或乳腺正常组织的蛋白质。另外每一胶条中含Cy2标记的内标(由所测定的所有样品各取等量混合而成),以此消除胶与胶之间的误差。等电聚焦的参数:30V,12小时;500V,1小时;1000V,1小时;8000V,8小时。等电聚集后,胶条于平衡液1(1%DTT,50mmol/L Tris,6mol/L尿素,30%甘油,2%SDS,0.002%溴酚监)、平衡液2(4%碘乙酰氨,50mmol/L Tris,6mol/L尿素,30%甘油,2%SDS,0.002%溴酚监)中各平衡15分钟,后转移到第二向已制好的12.5%SDS-PAGE胶上,用0.5%琼脂糖封顶,进行第二向电泳,二向电泳的参数设定为:20W,45分钟;60W,8小时。直到溴酚蓝染料迁移至胶的底部边缘,结束电泳[3]。

2.4 荧光标记双向电泳凝胶的图像扫描

荧光标记的蛋白经凝胶电泳后,MilliQ冲洗数次,用荧光扫描仪在不同激发光下扫描成像,所使用的滤光片和PTM电压如下:Cy2:Blue2(488)/600;Cy3:Green(530)/680;Cy5:Red(633)/590。所得的蛋白质组图谱用DeCyder Image QuantTMV5.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点识别、背景消除、点匹配及差异蛋白质分析。

2.5 胶内酶解及质谱分析

制作一块的制备胶,银染后切下感兴趣的蛋白质点,置于离心管中,用双蒸水冲洗后加入50μl脱色液(50mmol·L-lNa2S2O3,15mmol·L-1K3Fe(CN)6)脱色10分钟,双蒸水冲洗,去除溶液,再用200μl 200mmol·L-1NH4HCO3冲洗,剧烈振荡10分钟,去除液体后100μl乙腈脱水8分钟,迅速干燥,估计干胶体积,加入3倍体积的12.5ng.μl-1胰蛋白酶(用25mmol·L-1NH4HCO3配制),37℃酶解过夜,酶解后用15μl萃取液(H2O:TFA:乙腈=45:5:50)萃取两次,合并萃取液,冷冻干燥后加入1.2μl的含0.1%TFA的洗脱液重新溶解多肽片段,取0.3μl样品点于靶上,加入等量的饱和基质溶液,进行MALDI-TOF-TOF-MS检测,得到肽质量指纹图谱,通过Mascot数据搜索,结合2-D图谱上初步的蛋白质的分子量、等电点信息鉴定蛋白质[4,5]。

3实验结果

3.1 差异蛋白质分析

双向电泳结束后,每块SDS-PAGE胶用488nm、530nm和633nm 3种波长的激发光进行扫描,获得内标图谱,乳腺正常组织蛋白质组图谱和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组织蛋白质组图谱。4块胶扫描所得的蛋白质组图谱用分析软件(DeCyder 5.0)进行批量分析,1号胶中被检测到的蛋白质点最多,有1016个点;所有胶中平均检测到有980个点,其中相匹配(所有图谱共有的)有765个,占蛋白质总数的78%。不能相匹配的检测点被认为是杂质微粒或者由实验所带来的随机误差。图1显示了1号胶中扫描得到的蛋白质组图谱。

Cy2标记的内标 Cy3标记的乳腺正常组织样品 Cy5标记的乳腺增生组织样品

通过对4块胶,12张蛋白质组图谱中相匹配的765个点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在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组织与乳腺正常组织中表达量差在1.2倍以上,并且在4块胶中蛋白质表达量变化的趋势相一致的蛋白质点作为著异蛋白,共找到8个差异蛋白质,其中有7个蛋白质表达量增加,1个蛋白质表达量下降,详细信息见表2,其在图谱上的位置见图2。这些蛋白质可能与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病发生与发展有关。

3.2 质谱分析

8个差异蛋白质经酶解后用基质辅助激光电离解吸附串联质谱(MALDI-TOF-TOF)进行鉴定,经与蛋白质文库进行比对后,其中7个蛋白质被确定,结果见表2。

4讨论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也称“乳栗”、“乳痞”和“乳核”等。乳房与脾胃、肝脏、冲任等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炎痰乳岩论》认为乳癖是由“肝气不舒郁结而成”,“乳中结核,何不责阳明而责肝,以阳明胃土,最畏肝木,肝气有所不舒,胃见木之郁,唯恐来克。伏而不扬,肝气不舒,而肿硬之形成……”强调乳癖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关。肝主疏泄,肝气宜舒畅而条达,若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机郁滞,蕴结于乳房,经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故乳房疼痛,肝郁日久,气血周流失度,气滞血瘀痰凝互结于乳房而为乳癖。因此本实验采用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也利于保证实验样品的一致性,有助于获取高重复性的蛋白质组图谱。

在本实验中,通过凝胶内差异显示电泳(DIGE)建立了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组织与相应乳腺正常组织蛋白质组图谱,并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分析。结果发现8个蛋白表达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对它们进行质谱鉴定以及相关功能分析。

S-腺苷谷胱甘肽水解酶在植物和微生物中是甲醛解毒和生物转化过程的关键酶,但在人体内,它的功能尚未明确,目前研究表明,它与酯酶D高度同源,酯酶D有助于寄生生物、药物以及环境化学物质水解代谢,其可能与人体内的解毒机制有关。在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组织中,S-腺苷谷胱甘肽水解酶表达量增加,说明在乳腺组织中,可能发生代谢紊乱,非正常代谢物的积累导致机体激活S-腺苷谷胱甘肽水解酶基因的表达,以促进有害物质的降解[6]。

蛋白酶体是一个多亚基的大分子复合物,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是具有多种催化功能的蛋白酶复合物,参与细胞内大多数蛋白的降解,包括细胞周期调节和细胞程序化死亡的蛋白,蛋白酶体是细胞代谢的一个必需组成部分。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是生物体内进行蛋白质选择性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由E1,E2s,E3s和26S蛋白质酶体等多个催化活性蛋白酶组成,广泛参与如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DNA修复、细胞传导、蛋白的跨膜定位和细胞表面膜受体的内化等多种生理过程。在乳腺组织中蛋白酶体表达增加,干扰和影响细胞原有的功能,导致免疫失调及炎症的发生。另外,蛋白酶体表达失调也是癌症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蛋白酶体抑制剂能有效抑制肺癌、鼻咽癌、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生长[7]。

乳腺增生还可能与脂质过氧化有关,在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组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和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表达显著增加,可能原因是增生组织中,由于激素调控失常,产生大量的超氧化物,因此刺激机体合成超氧化物岐化酶。超氧化物自由基的积累超过机体分解能力,可能直接损伤或者破坏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或间接干扰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造成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变,引起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有资料显示肿瘤细胞能产生超氧化物,肿瘤组织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增高;另外,超氧化物自由基也可以产生碱基缺失,这些DNA损失很可能改变机体内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活性状况,最终引发细胞失控增殖及癌变发生。

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dehydrogenase,GAPDH)作为糖酵解途径中的重要酶之一,主要催化甘油醛-3-磷酸氧化磷酸化为甘油酸-1,3-二磷酸,此过程与ATP的合成密切相关。GAPDH是由4个相对分子质量(37×103)相同的亚基组成的四聚体,每一亚基均由330~3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由于它是葡萄糖分解和糖原异生两条糖代谢途径中必不可少的酶,因此在各种细胞中普遍存在。现有实验证明,GAPDHmRNA在宫颈癌、胶质瘤等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发现应用GAPDH的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可抑制宫颈癌细胞增生并诱导细胞凋亡,乳腺组织中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表达量上升,致使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加快,因此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被激活可能与乳腺癌前病变相关[8]。

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l)专一性催化已磷酸化的丝/苏-脯氨酰发生顺反异构,导致功能改变。这种构型转变是新发现的蛋白磷酸化后调节机制,主要关系到细胞增殖和转化。研究表明,Pinl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过表达,是多个致癌信号通路的关键效应分子,可加强和催化多种致癌信号,使其无限放大,最终引起细胞转化和增殖失控,被称为肿瘤发生发展的“催化分子”[9]。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组织中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表达量增加,可能与增生向乳腺癌发展相关。

综上所述,本实验中发现了8个蛋白质在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组织中表达量有明显著异,并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水平初步探讨了乳腺增生的发病机理。这些差异蛋白质大多数与肿瘤相关,也可能因为所取的乳腺增生样品均为临床切除的重度乳腺增生组织。因此,也预示了应对乳腺增生患者提高重视,加强随访观察,及时进行干预或逆转其癌变。

摘要:目的:应用凝胶内差异显示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进行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组织的蛋白质组研究。方法:提取正常乳腺组织及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组织总蛋白,分别用Cy3或Cy5标记,每一对Cy3和Cy5标记样品都与一个Cy2标记的内标等量混合,上样于同一胶中进行电泳分离,经不同光激发下扫描得到不同样品的蛋白质组图谱。所获得的图谱经DeCydcr6.5软件进行分析,筛选表达量有差异的蛋白质进行质谱鉴定。结果:在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组织中,有8个蛋白质表达水平具显著变化。其中S-腺苷谷胱甘肽水解酶、蛋白体5、超氧化物岐化酶、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5、肽酰脯氨酰顺反式异构酶表达量增加,而三联组氨酸核酸结合蛋白1表达量显著下降。结论:8种差异蛋白质可能与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

关键词:肝郁气滞,乳腺疾病,蛋白质组,人类

参考文献

[1]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7.

[2]唐荣,陈金华,许瑞环,等.柴瓜消结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12(1):9.

[2] Karp N A,Kreil D P,Lilley K S.Determining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pro-tein expressinon with De CyderTMduring a pair-wise comparison usingtwo-dimensional difference gel electrophoresis.Proteomics,2004,4:142.

[4]卢德赵,沃兴德,沃立科,等.甲状腺切除的肾阳虚大鼠肝线粒体蛋白质组的研究.中医药学报,2008,36(4):11.

[5] Zhang CC,Wei JF,Zheng ZG,et al.Proteomic analysis of deinococcus ra-diodurans recovering from a-irradiation.Proteomics,2005,5:138.

[6] Yuan C S,Saso Y,Lazarides E,et,al.Recent advances in S-adenosyl-L-homocysteine hydrolase inhibitors and their potential clinical applica-tions.Exp Opin Ther Patents,1999,9(9):1197.

[7] Anderson K C.Bortezomib therapy for myeloma.Curt Hematol Rep,2004,3(1):65.

[8] Kim J W,Kim S,Han S M,et,al.Increased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cervical cancers.GynecolOncol,1998,71:266.

增生组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化疗法进行临床治疗, 实验组患者选择手术切除术进行治疗, 治疗结束后,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实验组患者年龄24~54岁, 平均年龄 (40.23±4.56) 岁, 对照组患者年龄25~55岁, 平均年龄 (39.45±9.87) 岁。经确认, 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经相关的临床检验确诊为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患者, 且排除心肝肾功能严重受损、伴有其他严重病变及意识障碍患者, 其中纤维腺性病型45例, 纤维化型30例及囊肿病5例, 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条件。两组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化疗法进行临床治疗, 实验组患者选择手术切除术进行临床治疗, 手术过程中, 做冰冻病理切片, 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疗效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观察, 治疗总有效率越高, 表示患者的疗效越好。本研究将疗效分为良好、好转、一般和无效四项, 治疗总有效率=良好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

治疗结束后, 使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乳腺增生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 且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 在社会高速发展和变迁的今天, 女性面临的社会与家庭压力与日俱增, 乳腺增生疾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乳腺增生常伴随着乳房胀痛、肿块等临床症状, 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 将可能演变成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疾病[3]。

传统化疗法与外科切除手术是治疗癌变性状乳腺增生患者的两种常见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均具有较好的疗效, 但传统化疗法的副作用较大, 会给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造成一定的损伤, 故该方法并没有取得令人完全满意的疗效。外科手术切除术是选择性地将癌性病变组织和乳腺区进行切除, 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并且还可以预防乳腺肿瘤的发生, 尤其适用于病理显示复杂而又没有突出症状的患者[4], 相关的临床资料表明, 该治疗方法自临床应用以来, 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 受到了众患者及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研究结果表明, 采取传统化疗法进行临床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74.36%, 采取外科手术切除术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 两组比较, 实验组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 故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值得在临床借鉴和推广。

摘要:目的 对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组织手术切除的临床治疗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化疗法进行临床治疗, 实验组患者选择手术切除术进行治疗, 治疗结束后,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24%,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3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疗效显著,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癌变性状,乳腺增生,手术切除,疗效

参考文献

[1]石华, 陈文渊, 杨杰, 等.外科手术治疗乳腺增生伴癌变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1) :175, 177.

[2]杜平.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组织手术切除的临床治疗效果[J].当代医学, 2012, (30) :89.

[3]相义鹏, 徐红.具有癌变性状的乳腺增生组织手术切除的临床治疗作用探讨[J].速读 (中旬) , 2015, (3) :270.

上一篇:工伤管理下一篇: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