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行诊断

2024-09-30

跛行诊断(精选6篇)

跛行诊断 篇1

在临床生产中, 经常会遇见牛跛行, 跛行不是一种疾病, 而是四肢机能障碍的一种临床现象, 多种原因都会引起跛行, 有的是四肢及其附近的器官的疼痛性疾病, 一般是蹄或关节的炎症, 这种跛行也是最多的, 另外还有四肢机能障碍、神经的麻痹、继发某些疾病都会引起跛行。就其临床表现有支跛、悬跛和混合跛行, 我们只有通过临床诊断分清楚了是何种原因引起的跛行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症治疗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牛跛行病的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案。

1 佝偻病

主要原因是维生素D缺乏或者不足。主要犊牛易发, 消化紊乱, 异嗜, 跛行, 骨骼关节变形。可见骨、关节肿大, 变形, 质软, 骨钙化不全。检查多为低钙血症, 低磷血症, VD缺乏。治疗药补充钙磷和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 加强运动, 恢复机能。可以使用浓缩的维生素AD 3毫升肌肉注射, 使用麦麸等含磷的饲料, 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等。也可以采取预防性措施。

2 骨软症

主要原因是钙磷代谢障碍, 以缺磷为主。主要成牛多发, 消化障碍, 异嗜, 跛行, 骨骼变形。可见长骨变形, 骨端膨大, 肋骨、肱骨易发生骨折。检查多为低磷血症, 伴有低钙血症, VD缺乏。补充钙磷, 促进钙磷的吸收, 加强运动, 恢复机能。乳酸钙40克、维生AD 2000国际单位, 维丁胶性钙20毫升, 骨粉250克。

3 淀粉渣中毒

主要原因是采食过量的淀粉渣。主要胃肠紊乱, 跛行, 瘫痪。可见真胃出血, 黏膜下多量蛋白质沉淀, 肝脏肿大、肺脏气肿。检查可见血中VB1减少和丙酮酸含量增多, 及饲料亚硫酸盐含量增高。发现疾病及时停止使用淀粉渣, 给予优良的青绿饲料、块茎类, 对症治疗给予补钙、输液和维生素、抗生素治疗。

4 风湿病

病因尚不清楚。突然发病, 患肢肿胀、疼痛。跛行, 但随运动量的增加和时间延长跛行减轻或消失。肿胀, 肌肉萎缩, 组织增生。治疗消除病因、加强护理、祛风除湿、解热镇痛、消除炎症。

5 骨折

病因是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或者肌肉拉力。临床可见畸形, 异常活动, 股摩擦音, 疼痛, 出血, 机能障碍。骨折部位出血、血肿、水肿等。治疗要根据骨折的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 正确整复, 合理固定, 促进愈合, 恢复机能。

6 关节创伤

包括扭伤、挫伤、创伤, 由于暴力, 遁行外力创击等。患部疼痛、肿胀开裂, 不能负重, 有关节液流出。患部明显肿胀, 有热痛。治疗防治感染, 增强抗病力, 及时合理的处理伤口, 力争在关节腔未出现感染之前闭合关节囊的伤口。

7 骨关节病

由于外力损伤、感染、钙磷代谢障碍等引起关节炎症。临床可见关节肿胀变形、疼痛、有炎症的有热痛。治疗消除病因, 发生感染的及时消炎, 发现创伤及时治疗, 出现钙磷代谢紊乱的及时补充钙磷, 对症治疗, 恢复机能。

8 肌肉断裂

直接或者间接作用力, 临床可见患部肿胀, 触诊有凹陷, 疼痛, 运动时有跛行。药物治疗、停止使役、安静休息、加强护理, 病初冷敷或者封闭, 局部消炎, 严重的可以使用绷带促进恢复。

9 肌炎、腱炎

病因是损伤、感染或者长期劳役。患部肿胀, 触诊有凹陷, 增温、跛行。肌纤维变性、萎缩, 逐渐由结缔组织代替, 掌骨的掌侧肿胀, 有增值的纤维组织, 呈现碱性球突。治疗消除病因, 消炎镇痛, 防治感染, 恢复机能。

1 0 腱鞘炎

病因是过度牵张或者外伤。临床有热痛反应, 站立时患肢屈曲, 以蹄尖着地, 运动时有跛行。腱鞘内蓄积滑液、肿胀、钙化或者骨化。治疗时制止渗出、促进吸收、消除积液、防止感染和粘连。

1 1 腐蹄病

可分为蹄叉腐烂、蹄糜烂、蹄底溃疡, 病因是环境卫生不良, 管理不当, 修蹄不及时。可见跛行, 蹄叉脚趾腐烂, 按压痛感, 四肢交替负重, 蹄叉中沟和侧沟角质腐烂、脆弱, 泛滥可发展成肉芽肿。诊断时要区分是何种程度的腐烂再进行治疗, 削去腐烂的角质, 1%高锰酸钾洗涤, 酒精擦拭, 注入10%碘酊防止继发感染要局部和全身使用抗生素。

1 2 蹄叶炎

病因是长期过量饲喂精料, 矿物质缺乏, 酸中毒等。临床可见突然发病, 异常姿势, 弓背, 步态强拘, 蹄变形等。蹄底角质变软, 发黄蜡样。治疗消除病因加强护理, 减少精料, 用抗组织胺药抗过敏疗法。1%普鲁卡因神经封闭治疗。

1 3 白线病

病因是装蹄不当、白线切削多, 环境卫生不良。临床可见白线浅裂, 不出现跛行, 若裂开达到肉壁下缘, 往往诱发蹄真皮发炎, 引发疼痛而发生跛行。蹄冠脓肿、远籽骨滑膜囊炎和化脓性蹄关节炎, 有的病例侵害到剑鞘。治疗要扩大裂口, 清楚碎屑杂物, 排除脓汁, 局部和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

1 4 蹄底刺伤

病因是钉子等尖锐的物体刺入蹄底、蹄叉或蹄叉中沟及侧沟。临床可见患肢突然跛行。如果刺伤部位是蹄肿, 运步时即蹄先着地, 同时球节下沉不充分。蹄深层发炎、蹄枕化脓、蹄骨的屈腱附着部发炎, 继发远籽骨滑液囊及蹄关节化脓炎症。诊断时要仔细检查找到刺入孔, 治疗先去除异物, 消除病因, 消炎, 注射破伤风毒素。

跛行诊断比较复杂, 许多疾病都会引起跛行, 因而在诊断时要注意全身检查, 加以综合分析、判断推理和治疗验证来判断疾病。诊断时, 首先应该分清是症候性跛行还是运动器官的疾病, 否则忽略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会贻误治疗时机;其次, 在运动器官本身的疾病, 也应该分清是全身性的因素还是四肢疾病, 还是单纯局部病灶引起的机能障碍;再次, 在局部病变上也应该分清是疼痛性疾病还是机械障碍, 因为有的疾病引起跛行并不是庝点。

总之, 在诊断的过程中, 应该应用对立与统一的法则, 正确的对待现象与本质、局部与整体、个性与共性、正常与异常、病因与诱因的一些辩证关系, 根据各种临床症状、区别对待、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治疗, 达到最好的效果。

马的跛行病的诊断与治疗措施 篇2

1 病理因素

1.1 四肢疼痛性疾病, 如外科损伤关节、肌腱、腱鞘及骨的急性炎症。

1.2 由于神经麻痹和肌肉萎缩、四肢肌肉动能障碍。

1.3 由于慢性炎症形成关节粘连, 骨瘤, 腱及韧带痉挛等可以引起四肢机械性障碍。

1.4 由于某些传染病、寄生虫、产科病和内科病引起四肢的机能障碍, 如骨软症, 风湿病, 坏死杆菌病, 布鲁氏菌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及睾丸炎等都可以引起跛行。

2 诊断要点

2.1 全身检查

2.1.1 站立检查。

让病畜安静自然站立在平坦地面上, 从病畜的前后, 左右对四肢的局部, 负重状态及站立姿势进行全面有比较的观察。重点是肢腣各部有无外伤、肿胀、变形和肌肉萎缩等变化。四肢是否平均负重, 有无频繁交换负重。肢体姿势的变化与负重状态, 一般疼痛性患肢经常伸向前方、后方、内方或外方。多用跛尖, 跛侧或跛踵着地, 表现系部直立, 系关节不敢下沉, 严重者多不能负重而提举悬垂。2.2.2运动检查。轻度跛行病畜站立时往往缺乏显著变化, 必须通过运动检查, 发现异常状态, 借以确定患肢和患部。检查应平坦宽广的硬地方上进行, 有步骤地从侧面、前面、后面比较观察病畜在运动中表现的异常情况。

2.2 检查程序

不论是前肢还是后肢跛行, 检查从蹄部开始向肢的上部进行, 在进行任何深入检查之前, 所有跛行病例, 都要首先检查蹄, 排除其发病的可能性

2.2.1蹄的检查。蹄的外部检查:主要应注意蹄形有无变化、蹄铁形状、磨灭状态及钉节位置蹄壁有无裂缝、缺损及赘生, 其次再检查蹄底各部有无刺伤物和刺伤孔等。

2.2.2 蹄温的检查。

用手背接触蹄壁, 比较其温度高低。当蹄内有急性炎症时, 则体温显著提高。

2.2.3 蹄的痛觉检查。

先用检蹄钳敲打蹄壁, 钉节和钉头, 再钳住蹄、闸各部。如发现肢体上部肌肉有收缩反应或抽动患肢或拒绝敲打和钳压等疼痛性反应, 则说明蹄内有炎性病变。

2.2.4 肢体各部的触压检查。

使病畜自然站立, 由冠关节开始逐步向上触摸压迫各关节、关节侧韧带、粘液囊、屈健、腱鞘、骨骼及肢体上部肌肉等部位, 注意有无肿胀、增温、疼痛、变形、波动肥厚、萎缩及骨赘等变化。

2.2.5 被动运动检查。

认为对关节、腱及肌肉等进行屈曲、伸展、内转、外转及旋转运动, 观察活动范围和疼痛反应, 以及有无异常音响等变化, 进而发现患病的部位。

3 防治

跛行作为临床上的一种症状表现, 原因复杂, 根据以上跛行诊断的方法和要点, 初步确定跛行的性质和部位, 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对单纯性的四肢跛行以对症治疗为主。

3.1 5%碘酊20 m L+10%樟脑酒精80 m L混合后患部涂擦。

浅谈猪跛行的原因 篇3

1高生长速度的持续选育

遗传选育可以提高瘦肉率的增加,缩短上市时间,但却使骨骼问题越来越多。养分在体内更多的分配到了骨骼增长和体重增加,这样可能限制了可利用资源从而减弱了动物增加骨骼强度的能力,使动物容易发生软骨病,导致动物出现跛行。

2机械性损伤

地面或地板质量差是最常见的原因,哺乳仔猪纤弱的蹄部不应踩在原料混凝土固体表面,过硬的地面导致蹄部损伤,水泥板条边缘要平整,漏缝板表面也应该平整,否则会导致猪腿部受损。母猪在新的水泥地面会磨损猪的蹄部和乳房,还会产生化学腐蚀。捕捉、追赶、运输或配种后,由于强暴的外力作用,而使关节顿挫或扭转,导致关节、韧带和肌肉的损伤。所有损伤都可能导致跛行的发生。

3感染

传染性关节炎(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在关节肿胀和患肢出现跛行、病初体温升高等一系列症状,所产生的疼痛和极度不适会很快影响幼龄猪的生长,但后期仅表现被毛粗乱,消瘦和跛行,不易被及时诊断。

(1)改善剪牙时的卫生条件。如果猪场剪牙时卫生条件差,就会导致关节炎的发生,如果停止剪牙又会因打架受伤引发关节病,所以剪牙时必须注意卫生条件。

(2)出现膝盖磨损。消毒不彻底或者栏内母猪粪便消除不干净会造成严重感染,所以产床内要喷洒干的消毒剂,有效防止感染。

小儿跛行266例临床病例分析 篇4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跛行患儿266例, 男162例, 女104例, 男:女1.56:1;年龄1~8岁, 平均2.3岁。

方法: (1) 采集病史:发病的缓急;是否有外伤史, 有无臀部肌注史, 近2周内有无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 母亲妊娠期有无感染、糖尿病、妊高症等;是间歇性还是持续存在;产时有无窒息史;体格及智力行为发育状况是否与正常小孩同步;有无黄疸、昏迷、癫痫, 及预防接种史。 (2) 体格检查:注意患儿的智力发育情况、行走步态、脊柱下肢发育情况;双侧下肢是否对称、长度是否一致;下肢有否外伤;关节有无红肿、压痛, 活动是否受限;神经反射有无异常。 (3) 辅助检查:根据诊断的需要可进行X线、神经肌电、MRI、脑电图等相关检查。

结果

本组患儿跛行中急性起病68%, 慢性起病32%, 其病因多种多样, 按病因分类包括: (1) 神经系统方面疾病107例 (40.2%) , 包括脑性瘫痪36例、脊髓栓系综合征4例、脑血管畸形1例、脑外伤1例、外伤性脊髓损伤1例、脑部肿瘤2例、急性类小儿麻痹症56例、脊髓肿瘤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2例、脊髓结核1例、坐骨神经损伤2例。 (2) 骨关节疾病98例 (36.8%) , 包括骨软骨瘤2例、化脓性关节炎3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4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9例、暂时性髋关节滑膜炎68例、骨肉瘤1例、先天性髋内翻1例。 (3) 肌肉病损32例 (12.0%) , 包括进行性肌营养不良2例、肌肉外伤14例、病毒性肌炎13例、重症肌无力1例、臀肌挛缩症2例。 (4) 其他病损29例 (10.9%) , 包括类风湿2例、过敏性紫癜12例、血液病1例、风湿1例、佝偻病生长性疼痛13例。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 小儿跛行以急性起病多见, 其中最常见的病因为暂时性髋关节滑膜炎及急性类小儿麻痹症。

暂时性髋关节滑膜炎多急性起病, 表现为突发髋关节或膝关节疼痛, 下肢不敢负重。查体可发现髋关节正常功能受到较为严重的限制, 且关节压痛体征阳性, X线可见髋关节间隙增宽。其具体发病原因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孙客等研究发现该病无明显季节性规律, 与上呼吸道感染、剧烈活动或外伤密切相关[1]。对于该病的治疗, 尹航等建议将患侧髋关节局部制动, 置于外展30°[2], 中立位, 给予皮牵引及对症治疗, 避免负重, 绝大多数患儿一般情况下都是能够达到完全治愈的。需注意的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亦可表现为关节滑膜炎, 前期X片检查股骨头可未见病变, 但其病程迁延不愈, 动态X片复查可发现股骨头的破坏。本组病例中有3例早期考虑为暂时性髋关节滑膜炎, 后来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故早期应向患儿家属告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可能性, 应动态随访, 以避免医疗纠纷。

急性类小儿麻痹症近年来开始得到重视, 该病在发病前一般都有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病史, 随后患儿急性出现身体一侧下肢运动异常进而导致跛行,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患儿是没有表现为明显的关节肿痛的。此病可反复发作, 如果不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病情可以迁延不愈达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此病的发病年龄多集中在1~3岁儿童。国内外学者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尤其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3,4]。与暂时性髋关节滑膜炎的鉴别主要是急性类小儿麻痹症患儿髋关节活动检查未见异常, 部分可有下肢轻度肌力障碍, 肌电图检查部分有轻度神经源性病。因本病系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炎症所致, 临床采用综合治疗, 注意患肢休息、抗炎并营养神经细胞, 疗效显著。

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跛行, 腓肠肌疼痛, 应注意病毒性肌炎或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可能, 应行相关的肌酶及神经系统或脑脊液的检查。对于跛行伴发热的年龄较大的患儿, 骨关节感染性疾病多见, 但需警惕易导致机体永久性损伤的风湿性疾病。一些特殊感染, 如骨关节结核等情况少见, 但亦需鉴别诊断。

缓慢发病者常为先天性疾病如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髋内翻及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肿瘤、脊髓栓系综合征等。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由于现在早期筛查的开展, 很多患儿得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但由于地域及家长的重视度问题, 到行走后才因步态不稳而就诊的患儿并不少见, 髋脱位患儿单侧呈跛行步态, 双下肢不等长, 双侧呈鸭步态, 腰椎前凸, 臀部后突, 检查髋关节外展受限, 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 X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分型, 治疗上18个月前行保守治疗, 18个月后手术治疗。鸭步态亦可见于髋内翻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患者, 诊断上应注意鉴别。

脑瘫患儿一般有典型的剪刀步态、跨域步态或共济失调步态, 结合其运动发育迟缓, 有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或核黄疸病史, 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对于一些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可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感觉、运动、深浅反射的检查可以鉴别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 是中枢神经疾患或是外周神经疾患, 从而选择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 或是针对外周神经的肌电图等检查, 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在跛行患儿的诊断中仔细的病史采集及细致的体格检查是十分必要的。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应考虑暂时性髋关节滑膜炎、急性类小儿麻痹症、病毒性肌炎或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有臀部注射史, 应注意臀肌挛缩症或坐骨神经损伤的可能;有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或核黄疸病史, 多为脑性瘫痪;有脊髓脊膜修补术病史或骶尾部有潜毛窦者, 应注意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可能;有明显外伤史的, 应注意骨骼肌肉的损伤;有结核病接触史者, 需考虑骨关节结核或脊髓结核的可能;如无发热、臂部肌内注射等病史, 伴夜间腿痛者, 应注意佝偻病生长性疼痛[5]。另外, 查体时有皮下结节和皮疹常可提示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 出血点、瘀斑有助于过敏性紫癜、坏血病及血友病关节出血引起跛行的诊断。

参考文献

[1]孙客, 唐盛, 于薇, 等.儿童髋关节暂时性滑膜炎临床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3) :230.

[2]尹航, 张锡庆, 王晓东, 等.急性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7 (3) :483.

[3]Kawarai T, Nishimura H, Taniguchi K, 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biceps femoris muscles in benign acute childhood myositis[J].Arch Neurol, 2007, 64 (8) :1200-1201.

[4]李慧, 贺兆涛, 岳荣丽, 等.小儿跛行病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9, 17 (13) :1036-1038.

跛行诊断 篇5

1 氟中毒的临床表现

患畜表现精神不振, 营养不良, 突出特点是异嗜、吃泥土、拱砖头, 趴地板等。牙齿病变为本病特征之一, 门齿的釉质失去正常光泽, 由洁白变黄白而无光泽, 粗糙并形成黄褐色与黑色的齿斑, 大小如粟粒、高粱粒、乃至黄豆粒大小, 门齿排列不整。骨骼关节变形, 突出表现为:骨质增大, 关节增生、肥厚, 起步拘谨、运步小心, 背腰僵硬, 严重者趴窝不起。此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冬末春初发病高, 尤以高产奶牛发病率高, 至使奶牛泌乳期缩短, 严重影响个体产量及利用年限。

2 发病机理

牛长期摄取含氟量高的水、草料, 氟进入瘤胃, 经反刍消化后, 在小肠吸收入血, 入血后的氟及易同血中钙、镁离子结合, 形成不易分解的氟化钙、氟化镁, 由于奶牛维持正常生理代谢必须保证血中钙、镁离子的平衡, 血中钙、镁离子的降低就必须动员骨骼钙、镁离子向血液补充, 这样就引发钙、镁代谢障碍, 从而出现本病。

3 奶牛氟中毒的综合防制措施

3.1 合理的饲养管理

在日粮组成时要注意饲料的多样化和营养的全面性, 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都要配比合理, 既要有维持泌乳牛正常生理代谢的需要也要泌乳的营养需要, 使泌乳牛始终保持中上等膘情, 防止因精料过多引发的酸中毒或因精料少而引发的营养不良现象发生。临床实践表明营养性酸中毒及营养不良都会加速氟对血钙的结合。

3.2 适时补饲生滑石, 搞好提前预防

针对此病多发于冬末春初季节, 在入冬季节给泌乳牛日粮增补生滑石20 g/d, 每日按量分两次将生滑石均匀拌于饲料中, 可大大降低泌乳奶牛跛行趴窝病的发生。生滑石的作用机理是:生滑石分子含有4个镁离子, 镁易与氟离子形成不易分解的铬合物, 进而减少了氟离子进入血液, 从而降低氟对血钙、血镁的结合几率, 最终达到预防此病发生的目的, 且经济实惠。

3.3 改善畜舍环境防控手段

实践表明干燥、干净、平整、舒适、通风良好的畜舍也是降低跛行趴窝病的外在诱因, 故此在冬末春初季节降低畜舍湿度, 搞好畜舍卫生消毒及通风是必要的。

4 氟中毒奶牛治疗

4.1 静脉注射25%葡萄糖1 000~1 500 m L, 10%氯化钙150~200 m L。

4.2 生滑石25 g, 水适量灌服, 每日2次。

5 结果讨论

5.1 经上述方法对150头奶牛进行治疗, 治愈138头, 治愈率92头, 进而有效控制了奶牛跛行趴窝病的发生。

肉牛出现跛行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篇6

关键词:肉牛,跛行,病因,诊断,治疗措施

1 病因分析

1.1 营养因素

肉牛跛行一般是由于饮水、饲料中含有较多的磷或者缺乏钙而引起发病。另外, 妊娠后期及产乳期的母牛容易缺钙, 这是由于分娩前一两个月胎儿需从母体夺取大量的钙磷, 而母牛分娩后需要分泌大量乳汁哺乳后代犊牛, 由于其中含有较多的钙导致机体流失过多的钙, 如果此时供钙不足就容易诱发该病。

1.2 环境卫生过差

肉牛多采取圈养, 但因圈舍设计不合理, 容易导致牛舍通风较差, 造成舍内含有大量的刺激性气体;受场地因素的限制, 建造圈舍面积过小, 肉牛处于过于拥挤的状态, 并长时间缺乏运动;牛舍环境过于潮湿, 容易导致牛只蹄壳发生软化等。以上因素都会严重损伤牛只蹄部。

1.3 遗传因素

蹄跛行方面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遗传性, 如蹄叶炎、脚趾扭转形及蹄底溃疡等。同时, 如果牛只蹄型结构较差, 特别是四肢垂直时, 非常容易引起蹄跛行。

2 类型及特征

2.1 支跛

也称支柱跛行, 病牛患肢在迈出时不会出现机能障碍, 但支柱和负重时会表现出疼痛, 从而导致患肢提前着地, 用于减轻疼痛感, 也就是说支跛的特点主要是患肢缓慢落地、负重时间过短及后方短步。该类型通常因四肢下部发生疾病而导致。

2.2 悬跛

也称悬扬跛行, 病牛患肢在站立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 但抬举、前伸时比较困难, 出现疼痛, 从而导致患肢无法抬高、不灵活, 行走缓慢, 迈步较小, 尤其是前方短步;或者患肢无法提伸, 呈现出拖拉前进。主要是由于四肢上部发生疾病而导致, 如肩关节、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发生损伤, 以及支配这些关节的神经、肌肉和辅助这些关节的装置发生疾病。

2.3 混跛

也称混合跛行, 病牛患肢在前伸、抬举和踏着负重时都会感到疼痛, 呈现2种步样即支跛和悬跛。例如, 踏着的疼痛比前伸严重时, 主要是出现支跛, 叫做支混跛;伸扬的疼痛比踏着严重时, 主要是出现悬跛, 叫做悬扬跛。主要是由于四肢上部关节发生疾病而引起。

2.4 特殊跛行

粘着步, 病牛表现出缓慢短步, 如风湿病等;紧张步, 病牛表现出急速短步, 如蹄叶炎等;间歇跛, 病牛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出现跛行, 并突然消失, 频繁发作, 如习惯性脱臼等;鸡跛, 病牛表现出过高短步, 如屈肌腱断裂等。

3 诊断

诊断时要先明确是运动器官的疾病还是症候性跛行, 否则容易缺乏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错过治疗时机。另外, 对于运动器官本身发生疾病, 要区分是四肢疾病还是全身性因素, 或是单纯局部病灶而导致的机能障碍。此外, 对于局部病变, 要区分是机械障碍还是疼痛性疾病, 这是由于有的疾病会导致跛行, 但并不是庝点。

4 防治措施

4.1 对症治疗

病牛要及时补钙和维生素D, 可静脉注射200~300 m L 10%氯化钠溶液, 间隔1 d一次, 一个疗程7~10 d;也可静脉注射300~400 m L 5%葡萄糖氯化钙, 间隔1 d一次;也可肌肉注射10 m L维生素D胶性钙, 每天一次;还可灌服适量的碳酸钙、乳酸钙、南京石粉等。另外, 病牛患部要先使用清水进行刷洗, 接着使用双氧水进行冲洗, 最后撒布适量的1∶1硫酸铜粉与高锰酸钾混合剂, 每天一次, 连用5 d。如果病牛蹄部明显肿胀、跛行时, 可采取脚浴疗法, 即使用温热的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药浴, 同时配合肌肉注射由3支5 g头孢噻呋钠、4支10 m L安痛定组成的混合药液, 连用4 d。

4.2 加强饲养管理

上一篇:增生组织下一篇:绝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