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分型(共8篇)
诊断分型 篇1
慢性胰腺炎 (chronic pancreatitis, CP) 是由于急性胰腺炎的持续或复发性改变、胆道疾病或酒精中毒等因素引起的胰腺实质进行性损害和纤维化, 常伴钙化、假性囊肿及胰岛细胞减少或萎缩。由于胰腺的细胞被逐渐破坏, 胰腺纤维化、变硬、变形, 胰腺酶的内、外分泌障碍, 主胰管变窄或闭塞使胰液通过不畅, 会出现慢性疼痛, 有时伴随急性恶化或始终有轻度的腹痛等多种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脂肪痢、消瘦及营养不良, 后期可出现腹部包块、黄疸和糖尿病等, 可伴有胰腺实质钙化、胰腺假性囊肿和胰管结石形成。CP病程迁延, 其症状和体征等临床表现也有很大差异, 我院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53例PC患者的临床资料, 就其CT诊断分型及其鉴别诊断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入选对象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53例经CT检查的PC患者, 其中男30例, 女性13例, 年龄24~59岁, 有慢性胆管系统炎症病史19例, 长期酗酒史15例。胰管结石并发慢性胰腺炎4例。急性胰腺炎史3例。2例无确切病因;持续性上腹部疼痛37例, 发作性上腹痛6例, 18例体重减轻, 21例有发热, 11例长期脂肪泻。9例一过性黄疸, 6例伴发显性糖尿病。所有病例均在CT前后检查血淀粉酶, 其中17例略高, 31例正常, 病程最短2~37年, 平均18.5年。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和2008年召开的两次全国胰腺外科研讨会上制订的《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讨论稿) 诊断标准[1]。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常规扫描上腹部, 扫描范围包括肝顶至胰腺钩突下方。层厚5~10mm, 窗宽250Hu, 重建层厚7.5mm, 胰腺区域加扫薄层, 层厚为5mm。检查前口服2%~3%泛影葡胺混浊液或饮水500mL, 使胃和十二指肠充盈对比剂。CT片诊断描述及结论由资深医师或主任医师决定。重点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密度, 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等。
1.3 治疗原则
(1) 控制腹痛, 改善生活质量。 (2) 去除病因, 保护残存的胰腺功能, 解除存在的胰管梗阻因素。 (3) 纠正消化吸收不良, 预防和治疗并控制并发症, 寻求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替代治疗。
2 结果
全部病例中, 均证实为慢性胰腺炎。6例为剖腹探查证实, 其余37例均经>1个月的随访证实。4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CT表现主要分5种类型, 见表1。
3 讨论
3.1 萎缩型
萎缩型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为全胰腺萎缩, 体积缩小, 常合并胰腺实质不同程度钙化, 呈“铺路石”样。萎缩型慢性胰腺炎较其他类型慢性胰腺炎更容易引起胆道的扩张。本型的病因多为自发性或遗传性[2]。胰腺萎缩仅仅局限于胰体、胰尾部时, 应高度警惕, 若同时有胰头增大或肿块, 则是明确的胰腺癌征象。鉴别困难时需要采用ERCP或穿刺活检确定。
本组中有13例为萎缩型慢性胰腺炎, 占30.23%。此13例患者均无急性胰腺感染史, 与文献报道[3]相似。
3.2 假性囊肿型
假性囊肿型慢性胰腺炎的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性肿块样病变, 中央密度近似于水, 增强检查时囊壁十分清楚, 胰头区较常见, 囊壁较厚。可伴钙化, 注射对比剂后壁有强化。由于细胞残渣的量和蛋白成分不同, 部分病灶囊内密度增高, 囊壁不均匀性强化, 均需与胰腺癌相鉴别[4]。CT诊断胰腺假性囊肿对临床诊疗的帮助。本组17例假性囊肿型慢性胰腺炎均经CT发现并确诊, 占39.53%。CT增强对腹水、钙化、胰腺管扩张、与周边粘连情况显示较清晰, 有助于假性囊肿型慢性胰腺炎的判定, 对临床治疗有极大帮助。
3.3 胰管狭窄或扩张
胰管扩张是慢性胰腺炎的常见表现, 上述几型均合并有主胰管或胰管分支的扩张。CT表现为胰管偏侧扩张明显, 胰管扩张的形态多不规则, 管径一般5~6mm, 呈长椭圆形, 扩张的胰管内密度呈水样, 最长径沿胰管走向。本组中4例可见沿胰管分布的钙化或结石, 提示该征对胰腺炎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我们认为仅见孤立的主胰管扩张而无胆总管扩张及胰腺肿块时, 应结合临床其他症状首先考虑慢性胰腺炎的诊断, 与文献资料报道相符[5,6]。
3.4 肿块型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 其具有炎性特征, 因炎性迁延不愈, 肿块大多位于胰头部, CT表现为内密度均匀, 有明显强化, 肿块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 极少见液化坏死灶[7]。本组9例表现为胰头胰腺局限性软组织样肿块, 占20.93%, 其中7例位于胰头钩突, 2例位于胰尾。有时肿块型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十分困难[8], 它们都可表现为胰头增大及胰体尾部萎缩。
鉴别要点: (1) 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在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改变且以纤维化改变为主。 (3) 动态扫描各期强化规律基本与正常胰腺的强化规律相一致, 胰头癌则在动脉期为低密度或低信号。 (3) 发现钙化、假囊肿, 提示炎症机会大。 (4) 胰腺癌更易引起胰腺邻近血管受到侵犯或被包埋。 (5) 胰腺癌较早即可能出现肝、腹膜后转移。有时尚需穿刺活检或随访来明确诊断。
总之, 不同类型慢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90%以上胰腺组织炎性纤维化的进行性、破坏性变化。由于病变反复发作, 最终导致内、外分泌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慢性胰腺炎不同CT分型均有着相对不同的病因的病理基础及鉴别诊断要求, 分析区别各型慢性胰腺炎对于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胰腺炎的CT诊断分型及其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常规扫描上腹部, 扫描范围包括肝顶至胰腺钩突下方。层厚5~10mm, 窗宽250Hu, 重建层厚7.5mm, 胰腺区域加扫薄层, 层厚为5mm。检查前口服2%~3%泛影葡胺混浊液或饮水500mL, 使胃和十二指肠充盈对比剂。CT片诊断描述及结论由资深医师或主任医师决定。重点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密度, 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等。结果 全部病例中, 均证实为慢性胰腺炎。6例为剖腹探查证实, 其余37例均经>1个月的随访证实。43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CT表现主要分5种类型。结论 慢性胰腺炎不同CT分型均有着相对不同的病因的病理基础及鉴别诊断要求, 分析区别各型慢性胰腺炎对于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正确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慢性胰腺炎,CT诊断,分型,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讨论稿) [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29 (1) :1-4.
[2]Matos C, Cappelicz O, Winant C, et al.MR and CT imaging of thepanceras[J].Radiographics, 2002, 22 (1) :82-96.
[3]Hneider A, Lohr M, Singer M.The M-ANNHEIM classification ofchronic pancreatitis:introduction of a unify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based on a review of previous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sease[J].JGastroenterol, 2007, 42 (1) :101-119.
[4]李孝忠, 马玉梅.慢性胰腺炎假性囊肿形成的CT诊断[J].黑龙江医学, 2004, 28 (12) :964.
[5]黄筠洋.胰胆管扩张的CT表现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J].广西医学, 2003, 25 (12) :2552-2553.
[6]江燕萍, 金朝林, 张树桐, 等.胰胆管扩张的CT表现对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诊断意义[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0, 19 (6) :361.
[7]吴宏洲.CT影像学诊断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7) :31-32.
[8]王孟薇, 万军.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诊断[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5, 24 (8) :565-566.
诊断分型 篇2
方法:分析我院自2006年~2011年间的24例微泡型多囊肝患者的超声诊断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
结果:24例微泡型多囊肝超声诊断符合17例,诊断符合率70.83%(17/24);误诊7例,占29.16%(7/24)。MR诊断符合率100%(24/24)。而依据异常回声的肝实质内有否超声可显示的典型囊肿,而将其分为Ⅰ型(经典型)和Ⅱ型(非经典型)两类。其中本组诊断Ⅰ型患者为:10例;Ⅱ型患者为14例。
结论:超声对微泡型多囊肝的准确诊断虽不及MR敏感、可靠,但微泡型多囊肝的声像图仍具有特征性,因此,仍是微泡型多囊肝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实践最重要和首选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微泡型多囊肝超声诊断超声分型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09-01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对我院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自2006年~2011年间的超声诊断确诊为微泡型多囊肝24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比例:17例/70.83%,女性患者比例:7例/29.16;年龄:39~71岁,平均为:57岁。本组所有患者均通过超声首次诊断就确认检出,其中,7例通过进行超声健康体验时查出;9例通过进行超声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8例为别院诊断:弥漫性肝实质病变(慢性肝病3例、肝硬化3例、弥漫性肝癌1例)而转来我院就诊。以上24例患者同期均进行了MR、肝脏酶谱以及各项实验室的相关性检查。本组24例患者中:5例微泡型多囊肝合并多囊肾;其他19例患者均无肝病史以及AFP检查的异常表现。本组所有患者确诊过程中:除5例患者出现了腹胀、消化不良的症状外,1例患者出现肝酶谱轻微异常;其它19例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病理特征。
1.2仪器、方法。本组24例患者2006年~2011年间使用过Aloka 5000、5500、a10及GE Logiq 9三种超声诊断仪。具体方法:采用2~5MHz腹部凸振探头进行扫查之后,再取7~13MHz高频线振探头进行观察肝脏前缘以及实质的前半部分;进行扫查时,常规取仰卧位和右前斜位,诊断个别患者时采取半坐位;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切面、多方位的反复仔细扫查;所有资料存档。
2结果
本组24例所有患者同期均采用了超声、MR及肝酶谱检查。并连续6个月进行了跟踪随访和观察。24例微泡型多囊肝超声诊断符合17例,诊断符合率70.83%(17/24);误诊7例,占29.16%(7/24)。MR诊断符合率100%(24/24)。
2.1超声表现。通过超声进行扫查,一般来说肝脏体积多会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增大,或者表现为实质部位形态饱满,肝脏边缘包膜粗厚或者呈锯齿状;肝内血管纹理紊乱,实质整体普遍回声非均匀性增强,呈等号状、短棒状、斑片状强回声非均匀分布。典型超声表现:为肝肿大,肝包膜不光整,其内正常实质少,被大小不等囊性病变占据,囊肿直径小的仅数毫米,大的可达10cm左右。也可发现部分患者合并多囊肾、多囊脾或多囊胰。根据这些典型超声表现,诊断不难。但对于囊泡很小的多囊肝,即微泡型多囊肝,但声像图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临床上很少见,容易误诊为肝硬化。我们可利用目前全数字化彩超高分辨率功能,观察肝包膜光整,肝内小囊肿,肝内短棒状等号状高回声,其两侧边缘不封闭,为小囊肿侧;建议:超声同时对门脉、胆囊、脾脏等部位扫查。生化检查肝功及两对半。必要时CT扫描(其征象如下:肝大小形态正常,肝实质内密集分布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灶,小的为点状;增强扫描无强化)。
2.2MR表现。根据不同程度增大的肝实质内会布满密集大小不等的点状、圆形及类圆形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病变在T2WI显示更为明显;增强扫描异常信号灶均无强化。
3讨论
3.1病理。多囊肝的囊肿多数呈多发性,少数为单发性,也有因多发性融合成单发性。囊肿一般随年龄增加而缓慢增大,但肝体积可数年保持不变。当囊肿间隔破裂时,它可融合成较大的囊肿。组织学示肝小叶结构无改变,肝细胞正常,囊肿有纤维被膜包围,其囊壁是由胶原结缔组织组成,内衬柱状上皮或扁平胆管上皮,外层为胶原样组织。如囊内积液多,上皮可转扁平甚或缺如。
3.2诊断与鉴别诊断。微泡型多囊肝其真正的发病率目前临床上的病理有增多的趋势,其原因与B超、CT等影象学诊断方法普及有关。多囊肝如果同时又有多囊肾等,属于多囊脏器,往往与遗传因素有关。对于较大的肝脏囊肿,如果病人有症状,可以考虑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治疗,但效果来说一般临床不太满意。如果严重影响肝功,则需考虑进一步治疗。
4超声诊断与分型的价值
尽管MR对微泡型多囊肝的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强其诊断精度目前而言最高;但MR设备昂贵单词检查费用仍旧较高,对于实现群体健康检查和患者常规以及多次进行复查而言,检查费用高的特征使其难以获取普及推广;尽管超生进行诊断I型仍有一定的困难,但与MR进行对照和引证检查,将会在临床上进一步提高其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本院24例微泡型多囊肝患者的超声分型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尤其对于鉴别诊断和患者经济性原则的普及推广而言,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5结论
微泡型多囊肝通过超声进行诊断,虽然特异性不强,但临床实践中,如患者无任何肝病史或通过声像图得出:Ⅰ型、Ⅱ型异常者,建议辅助以MR进一步进行引证;微泡型多囊肝的诊断尽管超声表现稍逊于MR,但鉴于仪器普及,动态实时,经济便捷,易反复追踪观察等优势,因此,超声仍可成为本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炜.改良一次性输液器配合腰椎穿刺针在肝肾囊肿穿刺术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8):57-58
[2]黄瑛,吕夕明,孙海燕,等.微泡型多囊肝的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4):263-266
腰椎退行性病变CT诊断分型 篇3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腰椎退行性变多为生理性老化样变, 遗传性、自身免疫性、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 也可促使腰椎发生退行性变。本研究主要结合腰椎退变的临床症状及其病变的主要结构影像表现, 来具体分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 在我院做CT检查的830例, 腰椎退变腰腿痛患者的腰椎CT影像, 男421例, 女409例, 年龄25~90岁, 平均57.5岁, 全部病例除外结核、肿瘤、炎症等非退变性患者。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例均行腰椎CT平扫, CT机为东软CT-3000型, 扫描范围自L3椎体上部层面至S1椎体上部, 层厚/层距为2.5~5.0 mm, 管电压120kv, 管电流360mAS, 软组织窗窗宽350Hu, 窗位45 Hu;骨窗窗宽1500Hu, 窗位450Hu。
2结果
2.1 腰椎间盘退变
830例病例中, 腰椎间盘的退变527例, 占63.5%, 表现为椎间盘膨出或突出, 可伴有“真空征 ”, 钙化, 许莫氏结节, 硬膜囊受压、变形;突出椎间盘压迫脊神经或神经根受压, 神经水肿、增粗。
2.2 腰椎骨质退变
腰椎骨质退变383例, 占46.2%, 表现为椎体边缘骨质增生, 椎体后缘及侧后缘的增生骨赘压迫椎管、神经根。
2.3 腰椎管狭窄
椎管狭窄发生265例, 占32.8%, 表现为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压迫椎管, 或为增厚的后纵韧带、黄韧带压迫椎管, 小关节增生压迫椎管, 或椎体后缘骨压迫椎管, 测量腰椎椎管中央前后径<10 mm, 侧隐窝前后径<2 mm[1,2]。
2.4 腰椎小关节退变
椎小关节退变292例, 占35.3%, 表现为小关节增生、肥大, 小关节间隙变狭窄或消失, 真空积气, 增生、肥大引起单侧或双侧侧隐窝狭窄, 压迫神经根。
2.5 腰椎韧带退变
黄韧带及后纵韧带退变132例, 占16.0%, 表现为韧带肥厚、骨化, 厚度>5 mm, 硬膜表受压。
2.6 腰椎失稳
腰椎失稳109例, 占13.2%, 表现为椎体前后位滑脱, 椎管变形, 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变形、移位。
3讨论
退变性腰椎疾病是指由于腰椎间盘、骨质、关节突关节, 椎周韧带及其它软组织退行性病损使患者出现腰腿痛等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然而腰椎不同结构退变引起的症状不同, 以下就不同的类型腰椎退变影像学特征进行讨论。
椎间盘退变型, 文献报道椎间盘突出约占退变性腰腿痛患者20%[3], 本组资料椎间盘退变者占发患者数的63.5%;说明椎间盘退变者中, 相当一部分处于亚临床的代偿期, 如椎间盘膨、垂直型椎间盘突出, 均可不产生明显病状, 如及时地防治, 部分患者可避免进入产生症状的失代偿期;部分患者没有症状还与他们的耐受性、椎管容积大小有关。椎体骨质退变型占腰椎退变性病变的46.2%, 但引起病状的比例很小, 骨赘刺激骨膜或血管壁产生钝痛或酸痛, 深在而定位不明确, 椎体后缘或侧后缘的骨赘才会产生脊神经或神经根受压病状, 较大骨赘可引起椎管狭窄症状。
退变性椎管狭窄是指由各种退行性变引起的椎管径线变小, 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而导致相关的神经压迫综合征。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中央型和周围型。中央型是指构成椎管壁的骨性结构及软组织成分退变而增生肥厚所致, 主要压迫脊髓和硬膜囊, 测量骨性椎管中央前后径<10 mm为绝对狭窄, 10~12 mm为相对狭窄。周围型椎管狭窄是指位于侧隐窝、椎间孔的狭窄, 压迫神经根和脊神经, 侧隐窝正常前后径为5 mm, 如<2 mm可诊断为侧隐窝狭窄[1,2]。
椎小关节退变型主要是关节软骨、滑膜、关节囊和关节突骨质的改变, 其症状主要来自关节突增生骨质对关节滑膜、关节囊的刺激以及滑膜、关节囊本身病损引起窦椎神经痛并放射到皮支, 另外关节突增生骨质或肿胀关节囊卡压侧隐窝神经根。患者表现为腰骶部、臀部、下肢前侧放射痛, 多为隐痛, 出现下肢麻木, 间隙跛行时说明侧隐窝狭窄。
韧带退变型主要是黄韧带及后纵韧带及后纵韧带肥厚、骨化, 韧带正常厚度为2~4 mm, >5 mm即为肥厚[1,2], 韧带本身病痛表现为中线腰痛和脊椎两旁肌痉挛, 韧带压迫硬膜囊造成脊神经、神经根受压或椎管狭窄引起症状。
退变性脊柱失稳是指在椎弓完整的情况下发生的脊柱滑脱, 又称假性滑脱。表现为1个或数个椎体连同椎弓向前或向后移位, CT扫描在同一层面有一前一后2个椎体边缘, 即双边征。患者常表现为局限性腰骶痛, 可伴臀部或大腿后部牵涉痛。
综上所述, 对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影像表现分型诊断, 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需要强调的是, 各型腰椎退变往往同时存在, 因此临床病状存在交叉性和不定性, 所以要对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做出正确、适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星荣, 沈天真, 等.全身CT和MRI.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61-83.
[2]黄其鎏, 曾行德.实用医学影像诊断手册.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4362-4371.
诊断分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45例住院患者, 其中男78例, 女67例, 年龄3~81岁, 平均34岁。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发热、恶心呕吐;体征: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
1.2超声检查方法
采用LOGIQ5 PRO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7.0 MHz。患者平卧位或者左侧卧位, 平静呼吸尽量放松腹肌, 先用3.5 MHz探头初步判断盲肠大概位置, 首先从右侧肋缘下寻找升结肠, 盲结肠没有明显分界, 往下找到起始端圆钝的盲袋状结构, 即为盲肠, 再用高频探头根据结肠袋、小肠皱襞特殊结构进而确定。根据阑尾与盲肠的解剖关系, 阑尾近端开口于盲肠, 位于回盲瓣下方2~3 cm处。探头逐渐移动至盲肠末端, 平放阑尾区, 于探头两端缓缓加压将周围的组织推开, 在腹壁与腹膜后的腰大肌, 髂内动、静脉之间, 可见到发炎的阑尾与盲肠相延续[4]。阑尾尖端指向有6种类型:回肠前位、盆位、盲肠下位、回肠后位、盲肠后位、盲肠外侧位等, 位置多变[5]。在右髂窝内寻找阑尾声像图, 如未能探及到阑尾图像, 应想到异位阑尾的可能性, 进行全腹广泛扫查。在患者指定最疼痛、探头加压压痛、反跳痛最明显处做重点扫查, 逐步加压驱逐局部肠气的干扰, 使图像显示清晰, 并仔细观察阑尾的大小、形状、内部回声、周围组织、彩色血流情况以及有无腹腔、盆腔积液, 有无肠管扩张, 根据声像图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对急性阑尾炎进行超声临床分型。同时, 常规进行泌尿系及妇科扫查, 排除输尿管结石及妇科炎症、卵巢囊肿蒂扭转、宫外孕等急腹症。
2 结果
阑尾炎经统计显示, 此组共145例可疑阑尾炎患者,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130例,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与手术证实为阑尾炎, 超声对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达89.7%。其中, 超声诊断单纯性阑尾炎有49例, 而经手术及病理确诊45例, 符合率为91.8%;超声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68例, 而经手术及病理确诊64例, 符合率为94.1%;超声诊断坏疽性阑尾炎16例, 而经手术及病理确诊11例, 符合率为68.8%;超声诊断阑尾周围脓肿4例, 而经手术及病理确诊3例, 符合率为75.0%;超声诊断非典型阑尾炎8例, 而经手术及病理确诊7例, 符合率为87.5%;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超声诊断符合率较高, 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是致病菌毒力强, 病情发展快, 同时超声检查到做手术时有一段时间, 病情进一步发展。
3 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最多见的急腹症。阑尾开口于盲肠, 开口部分相对较窄, 管腔阻塞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 由于阑尾管腔阻塞, 细菌繁殖, 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 损伤黏膜上皮形成溃疡, 细菌穿过溃疡进入肌层, 壁间压力升高, 妨碍动脉血流, 造成阑尾缺血, 最终造成梗死和坏疽。超声检查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急性阑尾炎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分布、周围组织情况及彩色多普勒改变等, 其图像清晰, 显示准确, 诊断阑尾炎效果显著, 能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可靠的依据[6,7,8]。急性阑尾炎临床病理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及穿孔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四型。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分型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各型阑尾炎具有不同的声像图表现。四型急性阑尾炎声像图与病理对照, 其特征如下。
3.1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属于轻型阑尾炎或病变早期, 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较轻。超声表现为阑尾轻度肿大, 浆膜层回声不光滑, 管壁层次欠清晰, 直径约0.7~1.3 cm。纵切肿胀的阑尾形状似小指状, 横断面呈“靶环征”, 腔内为狭条状低回声或无回声。探头加压其形态未见明显改变, 动态观察未见明显蠕动。肉眼观察此型阑尾与正常阑尾无明显差异, 镜下观察可发现一处或数处黏膜隐窝的上皮脱落缺损, 而代之以由中性白细胞及纤维蛋白所形成的楔型小病灶。本组有49例, 而经手术及病理确诊45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1.8%, 其中4例手术时已发展为化脓性阑尾炎, 这可能与致病菌毒力强, 病情发展快有关。
3.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亦称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 常由单纯性阑尾炎发展而来。临床症状和体征较重。超声显示阑尾明显肿胀粗大, 直径约1.4~1.6 cm, 长轴似“蚯蚓状”, 末端钝圆, 肠壁增厚, 管壁层次较模糊, 厚薄不一, 浆膜层连续性好, 回声增强, 表面高低不一, 黏膜毛糙, 管壁层次较模糊, 内部呈不均匀的低回声, 腔内为气体强回声;横切面肠壁双层呈强弱相间的环形回声, 或靶环样。阑尾腔内伴有粪石时可探及强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部分阑尾周围可探及带状无回声。当大网膜包裹阑尾时, 可在阑尾周围查见边界模糊, 形态不规则的片状强回声。此型阑尾炎肉眼观察阑尾肿胀明显, 浆膜高度充血, 表面覆以纤维素性 (脓性) 渗出物;镜下见阑尾黏膜的溃疡面加大并深达肌层和浆膜层, 管壁各层小脓肿形成, 腔内亦有积脓。本组有68例, 而经手术及病理确诊64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4.1%, 其中1例手术时已发展为坏疽性阑尾炎。
3.3 坏疽性阑尾炎
是一种重型的阑尾炎。阑尾管壁坏死或部分坏死, 呈暗紫色或黑色。阑尾腔内积脓, 压力升高, 阑尾壁血流循环障碍。穿孔部位多在阑尾根部和尖端。穿孔如未包裹, 感染继续扩散, 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坏疽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点: (1) 阑尾结构变形不规则, 正常形态消失。直径约1.7~1.9 cm, 边界模糊, 黏膜层回声连续性中断, 浆膜层连续性尚可, 阑尾内部回声杂乱不均, 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阑尾周围以及盆腔均可探及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显示阑尾内部血流信号减少。 (2) 阑尾穿孔后, 阑尾管壁多呈不对称性增厚。阑尾包块轮廓模糊、回声不均, 可见阑尾管壁全层连续性中断, 中断处可见不规则暗区与周围液性暗区相通, 盆腔亦可查见液性暗区。本组有16例, 而经手术及病理确诊11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8.8%。
3.4 阑尾周围脓肿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或穿孔, 如果此过程进展较慢, 大网膜可移至右下腹, 将阑尾包裹并形成粘连, 形成炎性肿块。超声显示阑尾形态无法辨认, 内部呈不均匀杂乱低回声, 周围可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及边界模糊, 形态不规则的片状强回声, 与阑尾共同形成混合回声团块。本组共有4例, 而经手术及病理确诊3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5%。
典型的阑尾炎根据超声声像图特征较易确诊, 而非典型者, 可根据间接征象提示阑尾炎可能, 如阑尾周围肠管扩张、腹腔积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探头触及右下腹有压痛和反跳痛等。本组8例超声未发现异常阑尾声像图者, 根据超声的间接征象及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提示急性阑尾炎可能, 最后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从单纯性到化脓性至坏疽性是炎症逐渐加重的动态过程[9]。虽然阑尾炎一般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但是有1/3的阑尾炎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10], 不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肠套叠、右侧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蒂扭转、宫外孕等疾病鉴别, 或者需要观察较长时间才能明确诊断。因此, 超声对急性阑尾炎的早期诊断符合率高, 尤其对急性阑尾炎的分型诊断, 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彭淑牖.阑尾疾病[M]//吴孟超, 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 (中册)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71-1586.
[2]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3]辛红艳, 马盈盈.阑尾炎超声诊断价值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2011, 8 (14) :109.
[4]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6:6.
[5]吴恩惠, 王新房, 张青萍.中华影像医学之超声诊断学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70.
[6]董彦.急性阑尾炎B超诊断及鉴别130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10) :186.
[7]严丽君, 丘清宁.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J].工企医刊, 2005, 18 (5) :8.
[8]李文.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1) :133.
[9]张蒂荣, 鲁树坤, 王双双.高频超声对急性阑尾炎及其分型的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3, 4 (5) :366-368.
诊断分型 篇5
关键词:HPV分型检测,宫颈病变患者,应用
宫颈癌变和颈上皮内瘤变 (CIN) 都是宫颈疾病的一种, 而引起宫颈癌的主要原因是人乳头瘤 (HPV) 感染, 而该感染的临床表现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可引起外生殖器疣、复发性呼吸道多发性乳头瘤病、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高危型可引起平疣、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等。宫颈癌是女性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1,2], 严重危险女性朋友的健康。为探究HPV分型检测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诊断为宫颈疾病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诊断为宫颈疾病的48例患者, 年龄19~67岁, 平均 (36.1±4.5) 岁。患者均有白带异常、白带增多的现象;部分患者有宫颈糜烂;还有部分患者出现性交后阴道出血。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在患者宫颈的鳞柱交界处使用标本毛刷 (这些毛刷只用来采集标本的特制毛刷) 旋转3~5圈, 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 取下患者宫颈口或颈管处脱落下来的上皮细胞, 将标本毛刷用特殊的固定液进行固定, 等待送检。
1.2.2 进行反向斑点杂交法基因检测
将患者的DNA从标本上进行采取, PCR扩增蛋白变性标本;冰浴这些标本;将全自动核酸分子杂交仪启动, 而后进行分子杂交 (加入膜条后) , 显色使用显色剂;做完洗脱试验, 将膜条取出, 而后分析检测结果。3种低危基因型及16种高危基因型在内的19种HPV基因型可通过此方法检测。
1.3 诊断标准
(1) 病理学诊断。按照TBS标准, (1) NILM:无恶性或上皮内病变; (2) 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分为CINⅠ和/或CINⅠ/HPV (湿疣) ; (3) 有CINⅡ和/或CINⅢ (CINⅡ/Ⅲ) 伴或不伴的HSIL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3,4]。 (2) 细胞学诊断。根据TBS分级, 异常细胞包括非典型鳞状细胞、LSIL (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及HSIL (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 [5,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PV-DNA检测结果
分型检测所有48例患者宫颈细胞学阳性病例, HPV阳性29例, 占60.42%, 15例基因型被检测出, 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 低危型的有HPV6、HPV11、HPV42、HPV44及亚型CP8304 (是中国人较为常见的类型) ;高危型有HPV16、HPV18、HPV31、HPV33、HPV35、HPV39、HPV45、HPV52、HPV58、HPV56。其中7例为低危型, 占14.58%;17例患者为高危型, 占35.42%;5例患者为混合感染, 占10.41%。单一型感染第一位为HPV16, 所占比例为18.32%;第二位为HPV58, 占9.57%;第三位为HPV39, 占7.14%;第四位为HPV6, 占6.18%, 第五位为HPV33, 占4.56%。
2.2 HPV分型在不同级别细胞学诊断中的检测结果
在HPV分型检测中, HPV的检测率为60.42%;LSIL的阳性检出率为92.86%, HSIL的阳性检出率为100%。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ASCUS的检测方法阳性率为41.94%, 与LSIL的阳性检测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HSIL的阳性检测率对比明显,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3 HPV分型检测与宫颈病理结果对比
HPV阳性病理诊断为CIN 17例, 阴性CIN 4例, 两种检测方法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例
2.4 在ASCUS细胞学诊断中HPV分型检测与宫颈病理结果对比
HPV阳性检测率为46.15% (6/13) , 阴性检测率为16.67% (3/18) ,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在ASCUS患者中, HPV阳性者宫颈病变检出率较高, 详见表3。
例
3 讨论
宫颈癌疾病是女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而此病的发病因素多与HPV感染有关[7,8], 而不同类型的HPV感染发病速度及预后也不一样, 有100多种HPV分型是我们已知的, 而与生殖道感染有关的有30多种, 而与肿瘤有关的有20多种。HPV感染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低危型和高危型:低危型可引起外生殖器疣、复发性呼吸道多发性乳头瘤病、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等良性病变, 包括HPV6、11、42等;高危型可引起平疣、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等, 包括HPV16、18、33、35、39等。在本次研究中高危型感染的患者为17例, 占35.42%, 低危型7例, 占14.58%。由此可见患者患高危型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
地区差异也是HPV基因的一个特点, 在全球检测率为第一的是HPV16亚型, 而HPV18则是第二位。在亚洲国家最常见的分型为HPV58[9], 而在本次研究中HPV频率排在第一位的是HPV16, 所占比例为18.32%;第二位为HPV58, 占9.57%;第三位为HPV39, 占7.14%;与相关文献对应。在本次研究中得知HPV感染最多见的是单一和双重感染, 三重感染是不常见的。
宫颈癌的发病与HPV感染密切相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当患宫颈疾病级别越高时, 而HPV感染的概率即在随着提高, 可知宫颈疾病的严重程度与HPV感染有很大的关系。宫颈癌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常表现为宫颈接触性出现, 如性交后阴道内异常流血, 在这时期常不能引起患者的注意, 也有患者出现阴道排液增多, 常伴有腥臭味, 当出现组织坏死的时候, 会出现大量脓性白带排出, 而到晚期则会引起尿频、尿急、肛门坠胀、大便秘结、里急后重等情况, 而到了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 早期发现, 早期筛查是发现此疾病的重点。此外宫颈癌的发生与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有关, 因此也需这些患者自重, 平时注意生活规律[10]。
综上所述, 对患者进行HPV分型可了解患者究竟是怎样的类型, 有利于诊治, 同时根据检测结果可告知患者的注意事项, 如需不需要做治疗, 平时多注意什么。另外, 做HPV分型与TCT协助可检测出提高患者患宫颈癌的筛查率, 提高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 可在临床上广为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连民, 边爱平, 赵旭, 等.Fhit、Survivin基因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 :60-62.
[2]商宇红, 刘慧源, 聂磊, 等.高危型人乳状瘤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病变级别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8) :13-15.
[3]尚泽忠, 苏锦清, 佘娜, 等.液基细胞学、阴道镜检查、宫颈组织病理学联合对宫颈病变诊断的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21) :71-72.
[4]孙艺, 李毅光, 苏永亮, 等.2168例液基薄层细胞检查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5) :36-38.
[5]刁莉.保妇康栓治疗HPV感染及CINⅠ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1) :112.
[6]谭初珍.TCT+HPV检测与巴氏涂片+HPV检测对筛查宫颈病变的优劣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9) :53-54.
[7]唐郁文, 李酃.液基细胞学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 (4) :66-67.
[8]周建风.外阴HPV感染患者中宫颈HPV分型检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 :52-53.
[9]黄川英.液基细胞学与人乳头瘤状病毒联合检测分析对宫颈癌筛查的临床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35) :6-8.
诊断分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经MSCT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的58例肾脏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58例患者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6~71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钝器伤13例,坠落伤9例,挤压伤8例。受伤着力点:腰部37例,腹部21例。
1.2 临床表现
伤后就诊时间1 h~4 d,大多在1 d之内。肉眼血尿51例,镜下血尿7例,腰痛55例,腹痛39例。伴有休克症状5例,所有患者均有腰部及肾区叩击痛、压痛。
1.3 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CT及SIEMENS双源CT扫描,从膈面至双肾下极横断扫描,全部病变均行平扫,其中32例加做增强扫描。扫描条件:电压100~140 k V,电流210~240 mA,准直宽度为1.5 mm,重组层厚为5 mm。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对比剂碘海醇(碘的质量浓度为300 g/L),剂量为1.5 mL/kg体重,速率3 mL/s,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后于皮质期(注入对比剂后25 s)及髓质期(注入对比剂后60 s)扫描,最大密度投影法行肾血管重组。
1.4 图像分析方法
由3名腹部诊断组高年资医师在不知晓临床资料的情况下独立阅片,记录肾损伤的部位、严重程度、血肿或渗出病变累及范围,以及邻近脏器伴发性损伤;对于记录不一致的病例,提请集体阅片,以共同意见为准。根据肾脏损伤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将MSCT表现分为五型。
2 结果
本组58例肾损伤中,单侧肾脏损伤51例、双侧肾脏损伤7例,合并脾脏损伤15例,合并肝脏损伤9例,合并腰椎或肋骨骨折8例,合并肠道损伤4例;根据肾脏损伤部位、严重程度和肾外血肿或渗出病变累及范围,本组肾损伤分型见表1。
Ⅰ型,肾包膜下血肿:MSCT平扫表现为肾包膜下弧形或新月形高、等密度影,肾实质密度未见明显异常。本型8例,CT值为26~75 HU,5例为高密度,3例几乎与肾实质呈等密度(见图1),MSCT增强扫描无强化,与强化的肾实质分界清楚(见图2);合并肾筋膜肿胀2例。
Ⅱ型,肾实质局灶性挫伤:肾实质内异常密度区不超过同层面肾脏的1/3;MSCT表现为肾实质内局限性斑片状低密度影,常伴有小斑状高密度出血,肾脏形态可正常或局限性轻度增大。本型16例,其中5例肾实质内局限性混杂密度影合并有肾包膜下血肿,MSCT增强表现为肾实质内局限性无强化区(见图3),血管成像可有3级分支血管损伤(见图4)。本型合并腰椎及肋骨骨折各2例,合并脾脏损伤3例,合并肝脏损伤1例。
Ⅲ型,肾实质挫裂伤伴肾周间隙血肿:肾实质内异常密度区超过同层面肾脏的1/3:MSCT表现为肾脏局限性增大、变形,肾实质内多发斑片状混杂密度;肾周间隙均见有程度不等的铸形异常密度影,可呈高、等或低密度影。本型19例,12例肾实质内见类圆形高密度血肿影,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影;7例为肾实质内为以低密度为主伴多发小片状稍高于肾实质密度。增强扫描肾实质内见无强化的斑片状异常密度影伴散在片状实质强化区(见图5);血管成像常见2级分支血管损伤(见图6)。本型合并肝脏损伤4例,合并脾脏损伤6例,腰椎及肋骨骨折3例,合并肠道损伤1例。
Ⅳ型,肾实质粉碎伤伴肾筋膜外血肿:MSCT表现为肾脏明显增大、变形,肾包膜不连续,肾内多发斑片状混杂密度影,肾周间隙及肾旁前间隙均见铸形异常密度影(见图7,8),增强扫描血管成像均可见1~3级分支血管不同程度损伤。本型13例,合并脾脏损6例,合并肝脏损伤4例,合并腰椎骨折、肋骨骨折3例,合并肠道损伤2例,合并腹腔内血肿3例。
Ⅴ型,肾蒂撕裂伤:MSCT表现为肾门结构紊乱,肾周间隙及肾旁前间隙均见铸形异常密度影,可呈高、等或低密度影,肾脏大小、密度基本正常(见图9,10),增强表现为整个肾实质不强化,肾盂内无对比剂充填。本型2例,经手术证实肾蒂损伤,合并肠道损伤1例,合并腹腔内血肿1例。
3 讨论
3.1 肾被膜的解剖与肾损伤的关系
肾脏位置深而隐蔽,前面有腹前壁和腹腔内脏器,后面有腹后壁肌肉、脊柱及肋骨。肾表面有肾包膜,由内向外依次为:纤维膜、脂肪囊、肾筋膜三层。纤维膜薄而坚韧;脂肪囊具有支持和保护肾的作用;肾筋膜由肾前、后筋膜构成,二者在肾下方互不融合,向下与直肠后间隙相通。肾筋膜前方为肾旁前间隙,后方为肾旁后间隙。肾实质比较脆弱,肾包膜薄而有张力,当肾区受到暴力或压力,肾实质和肾包膜就容易受到损伤[4]。肾包膜破裂,则形成肾周间隙血肿;肾周筋膜破裂,则形成肾旁前后间隙血肿;若后腹膜破裂,则形成腹腔内血肿,由于腹腔及肾旁间隙均较大,故一旦肾筋膜或后腹膜破裂,渗出量大且无阻档,易致出血性休克。
图1A CT平扫见左肾上极后部局限性突起(粗箭头),与肾实质几乎呈等密度,伴左肾筋膜局限性增厚(细箭头)图1B增强扫描见肾包膜下新月形无强化区,肾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强化
图2A CT增强示左肾中极肾实质内局灶性无强化病灶,边缘模糊(箭头示),伴肾周间隙血肿图2B MSCT血管成像示肾内3级分支动脉损伤(箭头示)
图3A MSCT增强示肾实质内多发斑片状低密度无强化区,伴肾筋膜囊内血肿(箭头示)图3B同一病例,MSCT血管成像示肾内2级分支动脉损伤(箭头示)
图4A CT平扫表现为左肾影增大,肾实质密度不均,伴左肾旁前间隙血肿(箭头示)图4B冠状位MPR示左肾增大,肾实质内混杂密度影,结肠后间隙血肿(箭头示)
图5ACT平扫表现为右肾门结构混乱,伴肾周间隙(箭头示)、肾旁间隙(细箭头示)及腹腔内血肿(箭头示)图5B冠状位MPR示肾周间隙血肿(箭头示)及结肠后间隙血肿(箭头示),肾影大小、形态、密度未见明显异常
3.2 肾脏损伤的检查方法
临床根据腰部或腹部外伤后血尿病史、患侧腰肋部压痛、肿胀及肌肉强直,一般可确定有肾脏损伤,但需明确肾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对侧肾的情况,有无其他内脏如肝、脾及胰的合并伤和内出血等危急病情[4,5]。肾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虽有多种,但MSCT因其简便、迅速、准确、安全,能显示肾损伤部位、严重程度及有无邻近脏器伴发性损伤,已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对分型的准确率可达98%~100%[2]。在急性损伤期MSCT平扫大多数可得到准确诊断;对于等密度的肾包膜下血肿、高度怀疑肾破裂或需了解肾盂或血管损伤情况时,应行MSCT增强血管成像。
3.3 肾损伤的病理类型及与MSCT分型的关系
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肾损伤的病理类型分为四型[4,6]:A型,肾挫伤:肾实质轻微受损伤,肾包膜及肾盂黏膜仍完整。根据CT表现,我们认为A型损伤在CT上可分为两型:位于肾表浅部位的轻微挫伤MSCT多表现为包膜下血肿(Ⅰ型),而肾实质深部的挫伤CT表现为肾内局灶性异常密度区,常伴小灶出血(Ⅱ型)。增强扫描血管成像一般无明显血管损伤。B型,肾部分裂伤,可伴有肾包膜或肾盏黏膜裂伤。此型CT表现主要决定于肾包膜有无破裂及肾盏黏膜有无撕裂:如肾包膜及肾盏黏膜无损伤,肾裂伤部位表浅,出血较多,血肿多见于肾包膜下,表浅部位的肾裂伤可被半月形的包膜下血肿掩盖;如肾裂伤位于肾实质深部,CT多表现为肾实质内片状混杂密度灶(Ⅱ型);如肾包膜破裂,则出血流向肾周间隙内;如肾盏黏膜撕裂伤,则尿液积聚于肾周间隙内,此时CT表现为Ⅲ型;常有大量肉眼血尿。C型,肾全层裂伤及粉碎伤:肾实质、包膜、肾盂肾盏黏膜均破裂,大量血液和尿液外渗到肾周围组织。该型CT表现决定于肾筋膜、后腹膜是否损伤及有无合并腹腔内脏器损伤;若肾筋膜囊无破裂,则肾损伤的出血及尿液聚积于肾筋膜囊内,CT表现为Ⅲ型;若肾筋膜囊破裂、出血及尿液则到达肾旁前间隙,CT表现为Ⅳ型;若合并腹膜损伤,则出血及尿液可通过后腹膜达到腹腔内,渗出量大且无阻档,易致出血性休克。D型,肾蒂撕裂伤:肾蒂血管撕裂,引起严重大出血;肾盂撕裂,则有大量尿液外渗,此型多合并肾筋膜囊损伤,可伴发后腹膜损伤;尽管肾脏形态保持完整,肾周及腹腔渗出量大,病死率较高,CT表现为Ⅴ型。由此可见,CT分型愈高,肾损伤程度及血肿累及范围愈重,邻近脏器伴发性损伤的比例也随之加大。因此,我们认为在肾损伤的CT诊断中,按以上五型分级方法可更好地反映肾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学者提出过四种或五种CT分型[1,2,3],但其分型与肾损伤严重程度不成比例,且病例数较少。
3.4 MSCT分型的临床意义
肾损伤治疗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保护有功能的肾组织,尽量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7,8]。一般认为,无活动性出血及严重尿液外渗的患者可行保守治疗[8]。对于有明显活动性出血,或因出血性休克保守治疗困难,或严重合并伤不宜手术者,应在抗休克的同时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可降低肾切除率及最大限度保留未损伤部分肾组织的功能。对于肾蒂损伤或肾损伤伴发感染者不适宜动脉栓塞术,应行外科手术[8,9,10]。CT分型的价值在于指导临床采取适宜的治疗手段:Ⅰ~Ⅲ型适合保守治疗;而Ⅳ的治疗方法主要根据肾周渗出量的多少,渗出的密度及速度;密度较低且渗出量大者,多合并肾盏黏膜损伤,应选择外科治疗;密度较高,MSCT血管成像有明确的肾血管损伤者,应选择介入治疗以栓塞损伤血管;对于Ⅲ型保守治疗无效或Ⅳ型中肾筋膜外渗出少且无感染者适合介入治疗。Ⅴ型损伤则应积极行外科手术治疗,及时抢救生命。
综上所述,闭合性肾脏损伤有四种病理类型,根据损伤部位、程度和累及范围的不同可有五型CT表现。在急性损伤期CT平扫大多数可得到准确诊断,对于等密度的肾包膜下血肿、高度怀疑肾破裂或需了解血管损伤情况时,应行CT增强血管成像。CT诊断须注意肾被膜、后腹膜的损伤及肾蒂损伤,同时应注意有无肝、脾、肠道等伴发性损伤。
摘要:目的 总结闭合性肾损伤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并评价MSCT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闭合性肾损伤患者于外伤后1 h~4 d内均经腹部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其中32例又经对比增强CT扫描。所有患者中肾损伤的严重程度、血肿或渗出性病变的累及范围以及邻近脏器伴发性损伤,是由3位经验丰富的放射学医师协同评价的。结果 根据肾损伤部位、程度和范围可将其MSCT表现分为下述5型:Ⅰ型,包膜下血肿(8例);Ⅱ型,肾实质局灶性挫伤(16例);Ⅲ型,肾实质挫裂伤伴肾周间隙血肿(19例);Ⅳ型,肾实质粉碎伤伴肾筋膜外血肿(13例);Ⅴ型,肾蒂撕裂伤(2例)。肾损伤的分级愈高,邻近脏器伴发性损伤比例愈大。结论 MSCT能清楚显示肾损伤的部位、范围、严重程度以及邻近脏器伴发性损伤,而MSCT分型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肾脏,闭合性损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分型
参考文献
[1]Mcaninch JW,Federle MP.Evaluation of renal injuries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J].J Urol,2002,128(3):456-460.
[2]Erich K,Lang MD,Jerry SMD,et al.Renal trauma radiologicalstudies:comparison of ur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 and radionuclide studies[J].Radiology,1995,236(1):1-6.
[3]张海玉,周颖,张玉华,等.肾螺旋CT平扫与增强延时扫描对肾损伤的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1):46-48.
[4]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20.
[5]季国军,张贤华,曹和涛.肾损伤的CT诊断[J].首都医药,2007,23(3):32-33.
[6]Herschorn S,Radomski SB,Shoskes DA,et al.E valuation andtreatment of blunt renal trauma[J].J Urol,1991,146(2):274-276.
[7]刘同才,李振华.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在肾损伤中的应用体会[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9,20(3):152-153.
[8]Gourgiotis S,Germanos S,Dimpoubs N,et al.Renal injury:5-year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review[J].Urol Int,2006,77(2):97-103.
[9]黄健,朱纪吾,朱小庆,等.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J].南通医学院学报,1997,19(3):327-329.
诊断分型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经我院诊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52例, 纳入标准:临床表现为患肢疼痛、患侧髋部压痛和叩击痛等;年龄20~80岁;知情同意本研究。其中男34例, 女18例;平均年龄 (60.24±4.13) 岁;骨折原因:自行跌倒40例, 交通事故伤12例;术中确诊Garden标准分型:Ⅰ型为不完全骨折的患者22例;Ⅱ型为完全骨折但无移位患者14例;Ⅲ型为完全骨折有部分移位, 并有部分骨折端嵌插, 股骨头外展的患者10例;Ⅳ型为骨折完全移位, 股骨颈段明显外旋和上移的患者6例。
1.2方法:选择GE Light Speed 64排128层VCT和GE Bright Speed16排50层效能螺旋CT, 扫描参数层厚3~4 mm, 螺距1.0~1.5, 球管电压120 k V, 电流150 m A, 层间距2 mm, 螺距1.0~1.5, 矩阵512×512, FOV350。扫描范围自髋臼上缘至小转子下方包括整个股骨颈, 重建在独立工作站进行, 采用系统配套的工作站进行多层面重组 (MPR) 。
1.3 CT判断标准:CT扫描后结合三维重建图像分型标准, 由两位副主任及其以上级别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判定, Ⅰ型:平扫上见单侧股骨颈皮质断裂, 部分股骨颈皮质不连续可在三维图像察看;Ⅱ型:平扫上见双侧股骨颈皮质断裂, 骨折断端之间无股骨颈轴向旋转移位可见于三维重建图像;Ⅲ型:平扫上可见双侧股骨颈皮质断裂, 骨折断端之间存在股骨颈轴向旋转移位可在三维重建图像;Ⅳ型:平扫图像上可见骨折完全移位与断裂, 三维重建图像上显示股骨颈段明显外旋和上移。
2结果
2.1 CT分型判断情况:CT平扫与三维重建都可清晰显示股骨颈骨折线的位置、骨折端移位、走形、成角程度、骨折块分布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的情况。CT判断为Ⅰ型21例, Ⅱ型15例, Ⅲ型9例, Ⅳ型7例。
2.2 CT分型判断价值:按Garden分型的一致性进行分析, 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股骨颈骨折分型的诊断准确率为96.2% (50/52) , 见表1。
3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骨折类型, 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是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最科学、简单的方法, 能直接影响预后[5]。Garden分型是应用最广泛的分型, 随着分型的增加, 股骨颈骨折严重程度递增, 而股骨头缺血坏死率和不愈合率也随之增加, 有利于进行预后判断。
X线在分型中的应用缺乏量化标准, 随意性较大;只能从正位片获取的骨折信息对骨折进行分型, 从而影响分型效果。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可以清楚地、立体直观、多角度观察股骨颈骨折断端之间的关系, 全方位观察骨折断端之间的旋转和成角情况, 直观显示股骨颈骨折的范围和骨折断端之间的移位程度[6]。本研究CT判断为Ⅰ型21例, Ⅱ型15例, Ⅲ型9例, Ⅳ型7例。同时CT利用三维重建技术, 能够有效地分析和评价较复杂的骨折, 对有无游离骨片及骨片位置显示更清楚, 有利于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分型和制定治疗方案。本研究按Garden分型的一致性进行分析, 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股骨颈骨折分型的诊断符合率为96.2%。
总之, 螺旋CT三维重建对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具有特异的影像学特征, 对股骨颈骨折分型的诊断有很高的符合率,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智勇, 张奇, 陈伟, 等.螺旋CT在股骨颈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作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1, 13 (9) :806-810.
[2]杜长岭, 马信龙, 张弢, 等.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的三维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 2012, 50 (10) :889-893.
[3]Fu X, Xu GJ, Li ZJ, et al.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Modeling of the Spatial Displacement, Extent and Rotational Orientation of Un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s[J].Medicine (Baltimore) , 2015, 94 (39) :1393-1395.
[4]姜轩, 马信龙, 马剑雄, 等.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的三维重建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15, 35 (4) :315-319.
[5]付鑫, 韩哲, 马信龙, 等.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三维重建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创伤杂志, 2015, 31 (1) :37-41.
诊断分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急性阑尾炎病例均来自本院检查的住院患者,其中男66例,女40例。这106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术前均行阑尾常规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到手术间隔时间3~24 h。
1.2 仪器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SSA-680A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12 MHz,患者取仰卧位,利用回盲瓣顺钟向转向移动法、右侧腹纵横切升结肠盲肠法及右下腹麦氏点任意扫查法检查阑尾[1],在患者指定的最痛处做重点检查,并适度局部加压,在直接显示阑尾的病例中,根据阑尾的肿胀程度、浆膜及壁层的回声情况结合临床分型进行超声分型,观察指标如下。(1)单纯型:阑尾轻度肿胀,直径>7 mm,阑尾浆膜光滑,壁层回声均匀。(2)化脓型:直接声像为阑尾明显肿胀,直径多>10 mm,浆膜明显增厚,壁层不均匀低回声。(3)坏疽型:直接声像为阑尾显著肿胀,浆膜增厚模糊,如果并发穿孔则其局部浆膜不连续,壁层局部显示低回声小区,形成阑尾脓肿超声则变现为右下腹混合型包块。同时观察以下间接征象表现,①回盲部水肿;②右下腹局部肠间隙积液;③局部强回声;④气体多次反射。
2 结果
本组106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阑尾显示85例,直接征象超声诊断急性单纯型阑尾炎22例,急性化脓型阑尾炎52例,急性坏疽型阑尾炎11例。间接征象见表1。
在不能直接显示的阑尾中,根据间接征象诊断急性单纯型3例,急性化脓型5例,急性坏疽型1例。术前超声分型于病理比较见表2。
3 讨论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病变较轻,仅局限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图1),阑尾的直接、间接征象诊断率均相对较低,在间接征象中出现回盲部水肿占50%,右下腹局部肠间隙积液占20%;随着炎症的加重,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病变直达肌层和浆膜层,阑尾浆膜面由纤维素渗出,这时阑尾肿胀明显,适度加压时正常肠管壁易萎陷而炎性阑尾的管壁柔韧性差,不能被压缩,容易显示。同时因为炎症的加重回盲部水肿和局部积液的检出率也增多,回盲部水肿占82%,局部积液占25%,由于此时阑尾周围炎症明显,大网膜移位,阑尾周围大网膜包裹,超声表现为阑尾前方不规则片状高回声,将其命名为阑尾周边高回声结构[2],本型中局部强回声占61%(图2);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因内腔阻塞积脓,腔内压力增高及阑尾系膜静脉受炎症波及而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时,引起阑尾壁血液循环障碍,发生穿孔形成阑尾周围脓肿。表现为右下腹混合型包块,其特异性较高。在此型中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肠管麻痹积气,造成局部气体的多次反射影像[1],气体多次反射占71%。值得提出的是,(1)由于急性阑尾炎的病程进展较快,有资料报道阑尾炎从症状出现至穿孔大约需要36~48 h[3],因此手术时间的早晚是影响超声分型诊断准确率的一个重要因素。(2)超声分型诊断阑尾炎的准确性容易受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诊断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利用超声检查方便、快捷、无痛苦、资料可靠等优势,通过直接征象结合间接征象对阑尾炎进行分型诊断,对术前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魁.超声间接征象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3):281-283.
[2]方凡等.超声对急性阑尾炎周边高回声结构的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11):82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