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误诊

2024-07-26

诊断误诊(共9篇)

诊断误诊 篇1

误诊, 即错误的诊断。诊断的目的在于确定疾病的本质, 并随之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 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1]。因此把不正确的诊断看作是错误的, 把不及时、不全面的诊断也同样看作是错误的。临床研究表明, 误诊安全事件常常在骨折患者的放射诊断中发生,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后期治疗和康复[2]。因此, 对骨折患者放射诊断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不仅可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而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3]。本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近一年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骨折患者放射诊断的误诊情况, 并分析放射诊断误诊的原因, 提出相关的预防性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8例, 女32例;年龄16~78岁, 平均 (44.5±1.19) 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近一年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骨折患者放射诊断的误诊情况, 并分析放射诊断误诊原因, 提出相关的预防性措施。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0例骨折患者放射诊断结果

如表1所示, 80例骨折患者中, 共发生23例误诊, 误诊率为28.75%;其中四肢骨折15例, 占65.21%, 明显高于其他误诊部位的发生概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造成骨折患者放射诊断误诊的原因

如表2所示, 临床和放射科医生原因的所占比例为73.91%, 明显高于设备和患者因素,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误诊安全事件的发生, 究其原因, 主要是跟医师专业知识缺乏、工作责任心不强、患者配合不好等相关[4,5]。若发生误诊, 其报告结果会直接影响临床诊断, 给患者的后期治疗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同时也浪费了国家和政府的经济资源[5]。本研究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近一年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骨折患者放射诊断的误诊情况, 并分析放射诊断误诊的原因, 提出相关的预防性措施。研究发现, 80例骨折患者的放射诊断结果中, 共23例发生误诊, 误诊率为28.75%;其中, 四肢骨折共15例, 误诊概率最高, 占65.21%, 其次为胸骨包括肋骨骨折部误诊共5例, 占21.74%;骨盆骨折误诊共2例, 占8.70%;脊柱骨折误诊共1例, 占4.35%。可见骨折患者的放射诊断中, 最常见误诊部位为双手和双足, 其次为胸部、骨盆和脊柱。另外笔者分析了造成骨折患者的放射诊断误诊的原因, 其中, 17例患者由于临床和放射科医生的原因发生误诊, 所占比例为73.91%。总的来说, 临床医师工作责任心、放射医师临床经验与摄片技术、设备性能以及患者配合欠佳等因素是导致误诊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 骨折患者放射诊断误诊事件的发生概率较高, 较为常见的是四肢骨折误诊, 其次是胸部、骨盆和脊柱等。造成骨折患者放射诊断误诊的原因很多, 其中临床和放射科医生的责任最为关键。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应该提高责任心和使命感, 对外伤患者询问病史要详细, 查体要认真, 要特别注意骨折的特有体征, 如肢体畸形和骨擦音等, 另外, 加强技术操作的专业性以及设备的维护和保养, 出具诊断报告时, 尽可能结合临床资料, 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推理分析, 对于一时难以确诊的患者, 最好组织科室会诊、重新复查或采用其他检查手段, 防止出现误诊或漏诊特殊情况。放射医师要亲自查体, 并结合放射检查进行科学地分析和判断, 减少不必要的诊断错误, 减少误诊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蔡振宇.跟骨骨折植骨+内固定治疗的选择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 :15-16.

[2]曲强.股骨颈骨折的术后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 :79-81.

[3]吴浩源.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 :29-30.

[4]林冬杰, 蔡延禄, 陈万安.康复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2) :130-132.

[5]薛伟美, 候永洋, 庄志杰.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3) :92-95.

X线诊断肺癌误诊五例及其分析 篇2

由于CT.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肺癌的诊断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我们基层医院还是以胸部X线检查为主,往往造成诸多误诊,现对五例误诊病例进行分析,找出误诊原因,以提高x线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所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一:误诊肺结核一例

1:特点:患者,女54岁,初诊症状不明显,初次胸部后前位片上表现左肺第三前肋间见一2x1.5大小的片状影,密度较淡,外缘较清晰,内缘模糊,无明显边界其内可见1-2mm小点状致密影,右肺(—),两年后复查胸片显示,左侧胸腔积液,原来的左上肺病灶增大至3.5x4cm,略呈分叶状,边缘毛糙,胸腔穿刺检查出转移癌细胞腺癌。查痰找到癌细胞。

误诊原因:小片状阴影内缘不完整,忽视了其中小结节是癌肿早期表现。

2:特点:男性,38岁,曾年患有肺结核,近期加重并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x线表现出两肺有大小不等的密度不均匀的结核病灶,左侧胸膜增厚,是纵膈气管心脏偏左,左上肺见块影,气管向右推移略呈反“S”字形状。

误诊原因:没有注意到气管反”S”状移位和上腔静脉综合征是恶性肿瘤的表现。

二:误诊为肺脓疡一例

特点,患者男性,49岁,半年来反复咳嗽浓痰,时有带血,初次胸片显示,右肺第五前肋间左心缘旁有一椭圆形6x5cm块状影,边缘模糊,下缘有点条影,其内有较完整的空洞,并有液平,左侧位片上相当于下叶背段,半年后复查,块状影增大至7.5x6cm空洞消失,,经过CT检查,确诊为肺癌。

误诊原因:块状影内有空洞,液平,边缘模糊,时有血痰,结合临床,不难诊断,此例没有认真地分析临床症状和胸片及其变化,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三:误诊为胸腔积液一例

特点:患者女性,50岁,右胸痛,呼吸困难一月余,左肺呼吸音弱,叩诊浊音,胸片显示右肺呈一片无结构的致密阴影,纵膈无明显的移位,,两侧胸廓基本对称,,后经过胸水检查确诊为腺癌。

误诊原因:没有系统分析x线征象,单是右胸腔大量积液应有纵膈向对侧移位的表现,假若是肺不张引起,应该有收缩变化,,此病人无此征象,表示胸腔积液合并肺不张,压力相互抵消了,所以没有引起纵膈的移位。

四:误诊为肺炎一例

特点:男性,55岁,x线胸片提示,左第三四前肋间有模糊的点片状和条索状阴影,从肺门向外散布,密度一致,左侧位片相当于下叶背段,气管纤支镜检查为鳞状细胞癌。

误诊原因:临床症状不典型,呼吸系统病史时间短,当时考虑为左肺下叶背段阻塞性肺炎。

讨论

1:周围型肺癌的典型的x征象是肺野内有肿块阴影,呈分叶状,边缘有短毛刺。但是在其早期(《2cnm)病变不典型,容易与浸润型肺结核相混淆而误诊,我们认为片状和小点状(1-2cm)致密影是诊断肺癌的依据之一,它代表癌瘤小结节组织,其间夹杂着正常肺组织,,表现为“空泡征”;结核的x密度相对均匀,有的结核灶内可见条索状影,但是有时癌肿小片状阴影轮廓边缘不完整,造成诊断困难,可进一步做CT检查,争取早期诊断。

2:中央型肺癌的主要表现为肺门区肿块和支气管阻塞性变化,,无特征性,早期往往容易误诊,所以无论是中央型肺癌还是周围型肺癌,虽未见肿块,有下列征象者,要高度怀疑,(1)一侧胸腔大量积液,纵膈心脏移位不相称,表示合并肺不张,(病例三),(2)局部气管移位,與纵膈不一致者(病例2),(3)因支气管不通畅引起肺段性阻塞性肺炎(病例四),有时癌肿空洞要与肺脓疡相鉴别,如第二例癌性空洞合并感染表现为肺脓疡征象,其中有液平,边缘模糊,无分叶状,结合临床有浓痰,诊断较为困难病(例二),但是在治疗过程中病变增大,临床不符合肺脓疡表现,若能仔细观察,追踪随访,结合临床不至于漏诊。值得注意。

直肠癌病理诊断及误诊原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所收治的直肠癌86例患者, 其中包括32例女性患者, 54例男性患者;患者的最大年龄为65周岁, 最小年龄为39周岁, 平均年龄为 (50±1.4) 周岁。该次入选患者均接受相关知识教育, 同意配合医院展开研究工作, 且在临床检查中均无其他方面疾病, 符合研究要求。研究项目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检查方法

86例患者均接受电子肠镜检查以及肛门指检, 发现肿块后, 适当的选取病变组织进行组织学病理学检查。手术后进行组织病理检查, 将切取到的标本展开并平铺到表面洁净的木板, 把肠管抻平做好固定, 避免张力状态。用尺子测量标本下缘1 cm、2 cm、3 cm处肠管及肠系膜, 做好切片做后续的固定、染色及镜检操作。

2 结果

在该研究中的86例直肠癌患者中, 62例 (72.1%) 患者行根治性结直肠切除术, 24例 (28%) 行造瘘及姑息性手术;2例初期误诊, 25.6%的误诊率, 多误诊为痢疾、肠炎和痔疮;本研究中有76例 (86%) 低分化癌诸如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低分化管状腺癌, 根据Dukes分期, 42例C期、D期, 占据总体的48.8%。低分化癌的特点主要为早期发生浸润生产以及淋巴结、血管转移, 这是直肠癌生存率低、手术切除率低以及疾病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共有68例C期和D期。腹腔转移、盆腔脏器浸润转移和淋巴结转移均相对较早。直肠癌特征:癌组织分化不良, 癌肿物生长较快且恶性程度较高。

2.1 临床表现

直肠癌有着非常显著的早期症状, 等到确诊时通常已处于晚期。血便是直肠癌的主要临床症状, 脓血便或者大便带血40例, 排便困难或者排便习惯改变24例, 20例大便性状改变, 10例有程度不同的腹胀、腹泻、腹痛、里急后重, 8例伴有便秘与腹泻交替或者便秘, 低位肠梗阻, 伴有贫血、腹水、消瘦、全身乏力4例, 无症状查体发现12例。初次就诊时有22例误诊, 24.6%的误诊率, 其中, 14例误诊为肛裂、痔疮, 2例误诊为慢性结肠炎, 2例误诊为非特异性肠炎, 2例误诊为痢疾, 2例误诊为肠息肉。

2.2 病理类型

直肠癌肿的病理学类型为:10例呈肿块型, 14例呈蕈伞型, 26例呈菜花样型, 36例呈浸润溃疡型。其中, 伴发结直肠息肉的有12例。病理学组织学分型:14例印戒细胞癌, 28例腺癌, 44例黏液腺癌, 86例结直肠癌。按照Dukes分期:12例癌局限于黏膜层 (A期) , 20例癌浸润肌层 (B期) , 38例淋巴结转移 (C期) , 2例不能切除或者有远处转移 (D期) 。2例肝转移, 2例膀胱转移, 4例腹膜及腹腔广泛转移。42例C期、D期。

3 讨论

直肠癌是在中老年群体中尤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有着相对较高的误诊率, 并且呈现出显著的年轻化发展趋势,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直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多样的因素有关, 比如肠道微生物紊乱、机体代谢改变等等。直肠癌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 甚至有些青年患者无任何症状表现, 发现后绝大多数均处于中晚期, 患者的预后非常之差[4,5]。相关研究证实, 在晚期直肠癌患者中, 仅仅有7%五年生存率[7]。临床上经常将直肠癌误诊为肠炎、痢疾和痔疮, 临床出现误诊情况的原因包括: (1) 患者缺乏特异性体征及特异性症状, 里急后重, 便血等症状难以与肠炎、痔疮分辨清楚; (2) 临床医师忽视了肠镜检查和直肠指检的重要性, 对年龄因素及经验因素过于依赖, 造成患者漏诊的发生; (3) 青年患者有着相对较好的体质, 对症状有着良好的耐受能力, 这便极易掩盖病情等。所以, 临床医师应当高度重视对便血以及大便性状改变、排便习惯改变患者的检查, 要对直肠指检操作加以熟练掌握, 通过粪便隐血试验、肠镜检查和直肠指检等, 同时结合血清学检查, 以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直肠癌淋巴转移共涉及到3种方式: (1) 侧方淋巴引流; (2) 上方淋巴引流。主要途径为直肠旁淋巴结、直肠上淋巴结及肠系膜, 下动脉淋巴结; (3) 下方淋巴引流。一般直肠肛管部位的直肠癌淋巴会朝3个方向引流, 其界限为齿状线, 向下方、向侧方、向上方。具体途径:肛周皮肤、坐骨肛门窝、臀部皮下、腹股沟淋巴结、髁外动脉淋巴结。总体来说, 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的因素为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等, 其中, 淋巴结转移的首要影响因素是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差, 往往淋巴转移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在转移率方面, 最高的是未分化腺癌, 其次就是低分化腺癌, 再就是高分化腺癌[6]。黏液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以及印戒细胞癌转移率与低分化腺癌类似。在肠壁内直肠癌侵犯的深浅与淋巴结转移有着较大关系, 一般浸润越深, 出现淋巴结转移机会就越大, 尚且未侵犯到肌层时, 即便是有转移发生, 但是转移相对较少, 但凡将基层穿透, 那么转移率就会由此大幅度提高, 并且直肠癌浸润肠管的周径也会随之增大, 侵犯淋巴管导致淋巴道转移的机会大大增加。

正是因为直肠癌症状隐匿、发展速度快、恶性程度高、浸润转移早且误诊率高, 所以, 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已经逐渐的成为直肠癌防治的关键所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直肠癌患者存活率的提高, 因此, 应当积极的组织开展直肠癌普查。对于大便性状改变、大便习惯改变、反复腹痛以及大便带血的患者, 应当实施电子肠镜检查、直肠指检和粪便隐血试验等, 如果需要还应当取活检, 与此同时, 要密切的结合CA199和CEA测定。对于可疑病例, 要注意例行细胞学检查或者病理活检, 以便于提高直肠癌的诊断准确率, 最大限度的确保早诊断和早治疗, 以大幅度的降低误诊率和离谱帧率, 进而促进直肠癌患者生存率和治愈率的提高。在该研究中的直肠癌86例患者中, 22例初期误诊, 25.6%的误诊率, 多误诊为痢疾、肠炎和痔疮;62例 (72.1%) 患者行根治性结直肠切除术, 24例 (28%) 行造瘘及姑息性手术。直肠特征为:恶性程度高, 癌组织分化不良, 癌肿生长速度较快。病理类型为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低分化管状腺癌;本研究中有76例 (86%) 低分化癌诸如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低分化管状腺癌, 根据Dukes分期, 42例C期、D期, 占据总体的48.8%。直肠为直肠癌的发生部位。

张翼耀等[8]在《青年直肠癌临床病例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中对其所在医院收治的576例直肠癌患者进行了病理研究。其中35周岁以下的患者占到了87例 (15.1%) 。青年直肠癌患者由于家族遗传导致病发有14例 (16.1%) 。主要的误诊情况是痔 (39例、44.8%) 、肠炎 (12例、13.8%) 等。青年患者主要症状为血便、排便习惯改变、便频、肛门肿痛等[8]。该研究则是针对中老年患者的误诊状况, 且患者多发年龄为35周岁以上, 因此该研究更具有代表性及实际意义。在后续的实践研究中, 将结合误诊病例的特征展开深入研究, 以避免后续患者的误诊发生。

医务人员对于临床症状提起高度的警惕, 对于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及其腹泻无法在短时间内痊愈的患者, 要注意早期进行直肠镜检查和肛门指检, 及时的对肠腺瘤、家族性息肉病、先天性肠道疾病和大肠癌家族史等进行肠镜普查,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 才能够降低直肠癌的临床误诊率[9]。综上, 直肠癌恶性程度较高且症状隐匿, 非常容易误诊, 早期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和直肠指检查确诊, 以便于降低临床误诊率, 促进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

摘要:目的 探究直肠癌病理学特征及误诊原因, 旨在提高患者的身体健康水平。方法 随机选取2009年3月—2013年3月期间该院所收治的直肠癌86例患者, 回顾性分析8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归纳总结病理学特征及误诊原因。结果 在直肠癌86例患者中, 22例初期误诊, 25.6%的误诊率, 多误诊为痢疾、肠炎和痔疮;62例 (72.1%) 患者行根治性结直肠切除术, 24例 (28%) 行造瘘及姑息性手术。直肠特征为:恶性程度高, 癌组织分化不良, 癌肿生长速度较快。病理类型为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低分化管状腺癌;该研究中有76例 (86%) 低分化癌诸如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低分化管状腺癌, 根据Dukes分期, 42例C期、D期, 占据总体的48.8%。直肠为直肠癌的发生部位。结论 直肠癌恶性程度较高且症状隐匿, 非常容易误诊, 早期可以通过病理学检查、电子结肠镜检查和直肠指检查确诊, 以便于降低临床误诊率, 促进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

关键词:直肠癌,患者,病理诊断,误诊原因

参考文献

[1]陈秀俭.浅析直肠癌病理诊断及误诊原因[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 (5) :72-73.

[2]黄臻, 孙伟, 法良玲.直肠癌病理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27 (3) :26-28.

[3]杨慧英.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及误诊原因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4 (4) :15-17.

[4]苏丹, 时惠平.直肠癌多发转移伴气肿性膀胱炎1例影像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9 (2) :75-76.

[5]王林, 顾晋.结直肠癌的规范化病理诊断要点[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2 (10) :69-70.

[6]王胜全, 戴凌.178例直肠癌患者的术前CT分期及其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1) :1027-1029.

[7]王胜全.86例直肠癌CT诊断和临床病理诊断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 :1153-1155.

[8]张翼耀, 曹苇, 过兆基, 等.青年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误诊原因分析[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7 (3) :218-220.

诊断误诊 篇4

【关键词】老年人;肺结核;X线摄影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误诊分析

【中国分类号】R4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08-01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年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群肺结核的患病比率逐渐上升,也成为我国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工作,据2007年3 月20日卫生部结核病防治专题新闻发布会提供的信息,我国现有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45万,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特别是老年人,肺结核病是一个主要死因。因此,诊断和明确诊断是本病防控的前提。X线、CT影像诊断是最常用的手段,然而,由于老年人机体状况特点和肺结核病灶不典型给疾病的明确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有意选取本科256例老年肺结核患者的X线、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于与同道一起交流学习,吸取误诊教训、提高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不典型肺结核179例患者,男性91例,女性88例。年龄为6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23岁。既往有肺结核病史21例,初次感染者158例。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83例,肺间质性纤维化21例,糖尿病55例。主要临床表现:咳嗽42例,咳痰31例,痰中带血31例,轻度持续低热14例,纳差、体重减轻36例。有部分患者上述各症状并存。无任何临床症状,健康体检发现87例。

1.2 影像学检查设备及方法: X线机:万东F78-ⅢB 300MA医用诊断X线机,所有患者都摄X线胸部后前位正位片;CT:Siemens 16层螺旋CT,扫描参数为:层厚和间隔7.5mm,螺距1-1.5,管电压120kv,管电流165mmAs。扫描采取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范围从肺尖至双侧肾上腺,连续扫描,必要时对局部病灶加做2mm薄层扫描,所有患者都摄肺窗和纵膈窗图像,有16例患者对肺块状病灶进行碘海醇双期增强扫描。

1.3 X线、CT影像资料: X线表现:①病灶部位,多发生于肺尖及锁骨下区以外的肺野,其中,左中下肺野63例,占53.20%;右中肺野25例,占13.97%;右下肺野11例,占6.15%;两肺弥漫性分布或以支气管播散61例,占34.08%。②病灶形态,大小不等斑片状云絮影43例,占24.02%;纤维索条影55例,占30.73%;斑点状或结节状影28例,占15.64%。团块状、不规则斑片状钙化33例,占18.44%;广泛粟粒状病灶21例,占11.73%。上述病灶于同一患者可多种征象并存。③病灶性质,渗出性病灶94例,占52.51%;增殖性病灶21例,占11.73%;纤维空洞及空洞型病变19.55%,干酪性病变、结核球29例,占16.20%,上述病变性质多交叉存在,或以一种性质为主。 ④相邻组织结构改变及与之关系,

CT表现:①结节性阴影,12例,占6.70%,单发或多发;结节直径为0.5-2.0cm,呈圆形、类圆形中等软组织密度影,可见低密度的小空洞或小空泡状区。亦可见钙化。②斑片状阴影,44例,占24.58%。多呈散发性斑片状或斑点状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缘模糊。③干酪性肺炎,6例,占3.35%。表现为肺段或肺叶的实变,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小空洞、小支气管充气征。下叶多见播散灶。④结核球11例,占6.15%。直径多为2-4cm,呈圆形,可分叶,多伴有钙化,周围有卫星灶。⑤空洞性肺结核,以空洞为主的浸润病变灶,其周围或下叶可见支气管播散的病灶。⑥血性播散性肺结核,8例,占4.47%。以“三均匀”、“三不均匀”为主要征象。病灶小至1-2mm,最大多不超过5mm,呈粟粒状、小结节状,CT 的显示率明显高于X线。

2 调研与评价方法

对179例老年不典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所有的影像资料均予以逐各认真追踪调查,每一个患者都必须以客观的事实为依据。如病灶穿刺活检资料、痰液抗酸结核检查资料,临床试验性用药致临床症状好转病灶吸收,排除临床初诊其它疾病的资料,等等。对各误诊或延误诊断的患者调研结果都认真的统计分析,并分类汇总。

3 结果

老年不典型肺结核179例,占本组样本总数的69.92%。其中,首诊明确诊断为肺结核的43例,占24.02%,余均误诊或延误诊断。分别为肺炎或支气管肺炎54例、肺泡细胞癌17例、炎性假瘤16例、转移性肿瘤18例、肺癌31例。

4 讨论

由于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呈多变性为特征,给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无临床症状、临床病史提供不全的患者或影像科医师对本病图像认识不足等因素,均可能带来误诊或延误诊断。

本组临床资料统计显示有87例患者无临床表现而进行健康体检时发现,所以,对一些非结核好发部位不典型病灶,诊断难度更大。李志晓,刘玉敏[1]报道,50%继发性肺结核发病部位不典型,特别是糖尿病的患者,病变变化莫测,一改以前教材上认为肺结核好发于两肺尖及锁骨下区,通气、血供良好的部位。本组发生于肺尖及锁骨下区以外的肺野有160例,占89.39%。因此,在诊断时不能受传统的疾病好发部位的观念束缚。同样,许多医师对肺结核的流行性病学史的变化了解的深度不够,认为肺结核的好发年龄为15-35岁的青少年,老年人肺结核相对少见,因此,我们在检查到老年两下肺野片状、结节状病灶时,第一印象首先不考虑肺结核,而是炎症或肿瘤类病变,这是一个错误的定向思维。

患者无症状或(和)临床医师提供的临床信息较少,给影像科医师的诊断同样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一些临床医师仅仅在申请单上写:体检、咳嗽1周或多少天,或者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各方面的功能退变对侵害的病理反应不敏感,患者确实除咳嗽外无其它临床表现。而影像科医师也忙于及时发出报告,不与患者接触,不进一步了解病情,而采取“看图说话”的形式,对一些不典型的病变写上一大串结论,供临床参考,只有相对谨慎的医师才加一句治疗后随访。本组统计资料中显示有34例患者属于這种类型,占18.99%。

影像科医师对结核、肿瘤病灶形成的病理基础了解不够深刻。如球形结核和结节样肿块的鉴别,结核性球形结核灶往往边缘光滑,或者有较浅的浅分叶,主要为纤维组织包裹和干酪坏死灶或增殖性结核灶,周围可存在多少不等的“卫星灶”[2,3],给诊断有一定的帮助。若是一个孤立性干酪灶,与癌性结节就有鉴别的难度。结核孤立性干酪灶的周围除有浅分叶外,它的周围同样有尖角状突起或较长纤维条索与胸壁粘连成宽基底,也可为粗条状或幕状,与胸膜的链接比较柔和,病理上为局部增厚的胸膜与病灶间不同程度的纤维结缔组织粘连、牵拉。这种纤维条索往往比较粗大,也不甚规则[4,5]。癌性结节也有分叶征,张志勇等通过HRCT对小肺癌进行研究,癌性结节分叶征检出达96%,而且分叶往往较深,周围的纤维条索影往往较细小而且密集,排列成锯齿状、光芒状,与胸膜粘连范围较小且比较僵硬。

总之,对老年肺部肺结核好发部位外的病变,也应考虑结核的可能,应密切结合临床,应正面接触患者,对患者的病情做全面评价和认识,在充分了解临床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影像分析,对平片诊断有困难的,可进行CT及其它技术检查,才能有助疾病的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李志晓,刘玉敏。老年肺结核的X线、CT表现(附200例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6):747—749。

[2]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1 – 277。

[3]郝阳生,郝兴梅,郝雪梅,等.老年性肺结核的X线、CT征象(附260例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6):358-360。

[4]Stogova NA,Tiukhtin NS,Lushnikova AV. Tuberculous pleurisy in erdery and senile persons:its clinical picture and diagnosis [J].probl Tuberk Bolezn Legk,2007,(3):35-38。

肝脓肿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篇5

资料与方法

20例患者中, 男14例, 女6例;年龄18~75岁, 平均47.5岁。临床表现肝区疼痛及叩击痛8例, 持续高热11例, 低热4例, 白细胞升高15例, 有腹泻史1例, 肝功异常3例, 黄疸2例, AFP阳性1例。

方法:全部病例均做多排螺旋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 层厚及间距6 mm, 螺距1.5 mm。分析其CT表现。

结果

部位及大小:20例病例中, 单发病例15例, 多发5例, 位于肝右叶12例, 位于肝左叶5例, 同时累及肝左右叶3例。病灶横径约2.0~15 cm。

CT表现:典型肝脓肿CT表现:国内外学者习惯上将具有中央均匀液化坏死区、边缘有“双靶征”、病灶内有积气等CT表现的肝脓肿称为“典型肝脓肿”, 无上述“典型”CT征象者归为“不典型肝脓肿”。不典型肝脓肿多为早期细菌性肝脓肿。 (1) 平扫:肝内低密度灶或略低密度灶, 边缘多模糊不清, 密度不均匀, 其内可见液化坏死区。脓肿周围往往出现不同密度的环形带, 称为环征或靶征, 可以是单环、双环甚至三环, 环可以完整或不完整。多房脓肿其内有分隔。病灶内出现气体或气夜平面高度提示肝脓肿。 (2) 增强扫描:病灶内见环形强化灶, 即脓肿壁明显强化呈环形, 其密度高于正常肝实质, 环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环光滑完整或不完整, 无壁结节。可以表现为单环、双环、三环, 环状强化的病理是形成所谓靶征的基础:外环为细菌毒素所引起的正常肝组织的水肿带;中环为脓肿的壁层, 厚度3~10 mm, 密度均匀, 为炎性肉芽组织, 因含有丰富的新生血管, 故注射造影剂后强化特别显著;内环为炎性坏死组织, 但尚未液化, 病灶的最内层为坏死液化组织, 其密度为液性, 不为造影剂所强化。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 (1) 平扫:形态、大小不等的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灶, 主要为单发, 病灶密度多不均匀, 其内散在更低密度区, 病灶边界不清, 模糊, 无特征性。 (2) 增强扫描:一过性节段增强:动脉期病灶附近正常肝组织有高灌注现象, 呈斑片状或楔状高密度强化。Gabata等研究发现, 围绕肝脓肿周围的门静脉分支有明显的炎性侵润, 导致血管腔狭窄, 从而引起了门静脉血流减少和动脉血流代偿性增加。国内沈小健等研究认为, 其原理可能与肝脓肿周围门静脉狭窄, 肝静脉受阻同时存在, 而肝动脉受累较轻, 肝动脉血流代偿增加有关。这种一过性肝段强化是肝脓肿特征性表现之一, 具有重要诊断价值。高灌注现象在门脉期消失。多房或蜂窝状征象:肝脓肿呈蜂窝状表现, 病灶大小不一, 边缘及其中的间隔明显强化, 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多数分隔征象是由于增生性反应的纤维肉芽肿和尚未坏死的肝组织所形成的灶内分隔, 而所谓的“簇状征”则由多个大小不一小脓肿聚集形成[1], 类似蜂窝状强化。“周边多囊征”和“蜘蛛征”均有与其相似的病理基础。 (3) “花瓣征” (多房脓肿) , 病灶不均匀强化, 房状分隔出现较明显的强化, 多个相邻分房组成花瓣状表现。与簇状征病理基础相似。 (4) “持续强化征”和“肿块缩小征”, 不典型肝脓肿内房隔样结构及脓肿边缘延迟扫描呈持续性增强表现, 后者持续时间较长, 长达3~5 min, 且周围水肿带消失, 病灶密度等或略高于肝实质, 两者分界不清, 显示病灶缩小, 称为肿块缩小征, 可能为肝脓肿炎性肉芽组织中对比剂缓慢向外渗透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反映化脓性炎症期或脓肿不完全液化残存肝组织的炎性反应。 (5) “晕征”, 脓肿边缘出现模糊的带状低密度, 称为“晕征”, 晕征由病灶周围水肿形成。

讨论

肝脓肿病理基础:肝脓肿可单发或多发, 单房或多房, 右叶多于左叶, 可能和右叶体积比左叶大且门静脉血液有分流现象有关。病理改变为肝脏局部的炎症、充血、水肿和坏死, 然后形成脓腔。

肝脓肿误诊原因分析: (1) 肝脓肿误诊为肝癌或血管瘤等占位性病变, 多系病变早期阶段, 脓肿内常同时存在多灶性液化坏死区和未完全液化的实性结构而难与肝癌相鉴别, 或因脓肿周边强化, 低密度病灶向心性缩小而误诊为血管瘤。 (2) 部分胆管细胞型肝癌表现为边界清楚、类圆形低密度灶, 因继发感染等原因致周边明显强化, 类似于肝脓肿, 二者的临床诊断有时较难, 互有误诊。 (3) 肝癌较大时可见中心液化坏死, 临床上也可有发热, 酷似肝脓肿。 (4) 肝转移癌, 典型表现为“牛眼征”, 其中一类为囊性转移灶, 边缘往往有强化。如转移灶为单个或个数较少, 可与肝脓肿混淆。但转移灶周围很少有水肿带, 内部很少呈周边多囊, 亦无肝段强化征及病灶缩小征等特点, 结合有无原发肿瘤史可资鉴别。 (5) 临床表现较轻, 畏寒、发热不明显以及工作初期对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认识不足等也是造成误诊的原因。

虽然多数作者认为不典型肝脓肿无论平扫或增强扫描均不易与肝癌区别。但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 我们认识到肝脓肿在早期 (1周内) 常为急性炎症阶段, 可伴有小灶性液化坏死区, 边界不清, 增强后呈不均一轻度强化, CT表现类似于肝癌;也有部分胆管细胞型肝癌表现为边界清楚、类圆形低密度灶, 因继发感染等原因致周边明显强化, 类似于肝脓肿, 二者的临床诊断有时较难, 互有误诊。但是, 肝脓肿的强化常较肝癌明显, 持续时间较长, 边缘多清晰锐利, 多房常见;临床表现较重, 畏寒、发热、血白细胞升高等可资鉴别。总之, 动脉期:病灶周边肝段一过性强化征;门脉期:蜂窝征、簇状征、花斑征、周边多囊征、蜘蛛征及晕征;延迟期:持续强化征及肿块缩小征是不典型肝脓肿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 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邹利光, 李妍瑜, 易习文.肝脓肿CT增强扫描图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1999, 15 (12) :968-969.

胆石症的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6月经我院门诊或住院检查行手术治疗的胆道系统患者821例, 男375例, 女446例, 年龄16~84岁, 中位年龄46.34岁。

1.2 检查方法

患者检查前禁食≥8h, 24h内尽量食用高脂类食品, 以保证胆道系统内胆汁充盈, 同时减少胃肠内容物和气体的干扰。对于急诊患者可不拘条件限制。仪器为美国ALK APOGEE800、美国GE 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3.0~5.5MHz。患者仰卧位、左侧卧位, 常规对胆囊颈行纵、横、斜面扫查, 必要时嘱患者变换体位进行调节。根据具体情况调节增益、动态范围以及标尺速度等。

1.3 数据统计

使用Excel对数据进行录入, 并进行汇总以及简单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821例患者中, 胆囊结石783例, 超声确诊后行手术或治疗772例, 术前未确诊但术后病理证实胆囊结石11例;783例胆囊结石中, 多发胆囊结石453例 (57.85%) , 单发性结石共294例 (37.55%) , 充满型结石52例 (6.64%) , 泥沙样结石共27例 (3.45%) 。

2.2 误诊情况

821例患者中, 误诊病例49例, 其中9例误诊为结石;11例误诊为胆道息肉或肿瘤, 术后证实为胆囊结石, 16例超声诊断泥沙样结石, 术后证实为胆汁淤积;4例超声诊断为结石, 术后证实为胆囊息肉或胆囊折叠;6例为超声复查时结石回声消失, 经询问病史后发现, 此类患者均于超声检查前服用或者静脉滴注头孢类药物;3例流沙样结石在复诊中结石回声消失, 但同时未服用相关药物, 怀疑与操作者手法及患者体位条件有关。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 论

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 对于胆囊检查可应用B型超声、彩色超声、内镜超声、CT、胆胰管造影、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PTC) 、核磁共振胆道造影 (MRCP) 。内镜超声诊断胆总管结石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1], 其诊断不依赖结石的大小, 对于无扩张的小结石尤其有价值;CT对于胆结石的诊断并不具优势;造影技术的介入进一步完善了胆道系统的检查, 若需要更精确地显示胆道系统, 则应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 (ERCP) 或PTC。ERCP更适用于显示较低部位的梗阻, 而PTC显示较高部位或近端的梗阻;MRCP诊断胆管内疾病、胆管扩张和胆道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95%, 是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较有价值的方法。由于MRCP是非侵入性检查, 避免了EPCR和PTC所带来的风险。

相较于以上检查, 普通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价廉、灵活的特点, 作为疾病的初步检查, 超声表现为高振幅回声及声后阴影, 诊断符合率较高。因此, 普通超声在胆石症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并且不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 同时也避免了经济和医疗的浪费。

上消化道、结肠、肾和胰腺疾病或者胆道其他疾病也会产生与胆石症相近的临床表现, 这也就是临床中发生胆石症误诊的原因之一。临床中还有一些药物会产生此类现象[2], 如抗凝药、双嘧达莫、环孢菌素、避孕药等。在超声检查过程中, 发现胆囊内结石征象, 必须结合临床, 详细询问患者近期内是否使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 以免误诊。超声医师的技术及经验不足, 对胆囊结石的声像图认识不足, 可造成诊断思路狭窄。为提高超声诊断胆囊结石的准确率[3],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多切面、多手法探查胆囊, 特别要注意胆囊管、颈部、底部和皱褶的显示。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152-2153.

[2]于红梅.超声显像诊断头孢曲松钠致胆囊假性结石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7) :7.

诊断误诊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 年4 月至2013 年7 月收治的100 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4 例, 女36 例, 男女比例约为2:1, 年龄42~77 岁, 平均 (59.5±2.4) 岁, 病程最短的1 个月至1 年, 平均 (4.2±1.3) 个月。100 例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符合早期肺癌的临床病理诊断 (病灶最长径小于2 cm, 无肺门淋巴结或肺内外转移) , 初步诊断为早期肺癌, 且均伴有咳嗽、咳痰、胸痛、发热、咯血等临床表现。

1.2 方法

(1) 进行检查前向患者详细讲解检查过程和检查原理, 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传播正面积极的思想, 以消除其焦虑惧怕的心理, 在患者的合作与理解下进行检查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2) 仪器:采用Bright Speed螺旋CT机, 采用1500HU窗宽, 650~680 HU窗中心, 5 mm层厚计算机进行扫描, 73 例患者予以一次扫描, 27 例患者进行了增强CT扫描 (增强扫描采用经肘静脉以3~4 ml/s的速度注射对比剂碘普罗胺后扫描整个肺部) 其病灶增强程度的CT值均小于17 HU[1,2]。

(3) 进行检查前对CT机进行详细的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电源、空调、除湿机工作是否正常。确认电源正常后方可开机, 依次打开主机电源、激光相机电源。开机结束后, 进入“日常检测”程序, 进行球管预热和原始数据校正。完成校正后方可接诊, 接诊时, 核对患者一般资料, 询问病史, 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制定合理的检查程序和扫描序列[3,4]。

(4) 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CT诊断结果和各项身体指标。

1.3 观察

对比分析每位患者的CT诊断结果, 将其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 评估CT诊断的准确率。由两位主治医师共同阅片、给出诊断结果。

2 结果

病灶及CT表现:CT结果显示, 100 例患者病变部位位于左侧的肺部的有39 例, 位于右侧肺部的34 例, 双侧肺部都发生病变的有27 例。其中左肺上叶20 例, 左肺下叶19 例, 右肺上叶18 例, 右肺下叶16 例, 右肺中叶7 例, 双肺下叶12 例。

CT表现形态:26 例肺部扫描阴影呈薄片状, 29 例肺部扫描阴影呈小斑块状, 21 例肺部扫描阴影呈小结节状, 12 例呈球状病灶。

肺癌属:中央型25 例, 周围型51 例, 弥漫型4 例。11 例患者为局限性肺气肿, 继而发展为一侧肺不张;9 例肺门扩大, 26 例为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15 例纵隔内淋巴结增大。

3 讨论

肺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绝大多数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 故也称之为支气管肺癌。肺癌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 症状和体征表现出来的时间早晚、轻重都不尽相同, 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 等到晚期才呈现出来。主要发病原因为呼吸污染大气过多,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咯血、胸闷、呼吸困难、咽下困难、体重下降等。早期肺癌的死亡率极高, 平均五年生存率不到10%, 早期发现肺癌患者, 治疗措施主要以手术为主。早期周围型肺癌是指直径在2 cm以内, 且尚未发生转移者, 早期周围型肺癌发生于细小支气管黏膜上皮, 往往无任何症状, 早期中央型肺癌起源于较大的支气管, 患者可能出现间接性咳嗽, 痰中带血丝等症状, 但是症状没有特异性, 给肺癌早期诊断带来困难。常常被误诊为肺部炎症、肺结核等, 以致延误最佳治疗时间, 病情恶化。常用的检查方式为X线胸部摄片检查, 可以了解肺癌的部位和大小。而CT检查比X线检查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 且它的横断扫描避免了器官的重叠, 可以发现肺内的细小病灶及隐匿病灶, 并可显示大量胸水中所隐藏的肿块[5]。能更准确的诊断早期肺癌, 帮助患者及早发现及早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曹诗林, 万莉莉.早期肺癌CT诊断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 (23) :3407-3407.

[2]卢韶华, 侯英勇, 谭云山, 等.原发性肺隐球菌病52例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32 (6) :430-433.

[3]李向红, 陆冬梅, 田荆方, 等.162例肺癌误诊肺结核鉴别诊断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 2009, 14 (5) :645-646.

[4]刘森林, 许红云.周围型小肺癌32例胸部多层螺旋CT影像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2) :49-50.

诊断误诊 篇8

关键词:冠心病,误诊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由于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逐年上升, 以及冠心病的高致残性及致死性, 使得临床医生和患者均对此病高度重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慌等症状非冠心病所致。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6~2011年以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入住我院心内科并误诊的病例的临床资料, 探讨解决办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45例患者均是2006~2011年以第一诊断为冠心病入住我院心内科的患者, 经综合检查、临床分析及治疗后患者的反应, 明确患者的胸闷、胸痛、心悸等主诉症状为非冠心病所致。其中男28例, 女17例, 年龄35~72岁, 误诊时间1d~3年。以胸闷为主诉者4例, 心悸、胸部不适14例, 胸痛16例, 剑突下疼痛、憋胀11例。心电图表现为不同程度的ST-T改变, T波低平、倒置及室性心律失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动态观察心电图、心肌酶变化, 完善血生化检查。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完善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腹部B超检查, 依据病情选择性行大动脉磁共振成像、消化道钡餐、电子胃镜、头颅CT、磁共振平扫等检查。其中3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CAG:冠脉病变诊断标准为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血管直径狭窄≥50%为阳性。

2 结果

最后确诊的疾病:心血管神经症7例, 主动脉夹层4例, 肥厚型心肌病3例, 重症心肌炎1例, 心肌桥4例, 反流性食管炎4例, 食管裂孔疝4例, 胃、十二指肠溃疡3例, 急性胆囊炎3例, 胆石症2例, 肺梗死3例, 脑梗死1例, 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3例, 带状疱疹3例。

3 讨论

人体是个复杂的机体, 胸闷、胸痛、心悸、胸部不适、剑突下疼痛、憋胀等症状是我们临床上很常见的主诉, 如何正确分析鉴别引发这些主诉症状的器官疾病, 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的一大挑战。由于冠心病发病急、猝死率高, 及时诊治能有效改善预后, 急诊医师多将有上述主诉同时合并心电图改变的患者初诊为冠心病, 尤其既往有明确冠心病病史的患者。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主诉非冠心病所致[2,3], 仔细地分析鉴别, 尽快明确诊断能够为患者缩短治疗周期, 尽快缓解痛苦, 改善预后, 减少治疗费用。

分析本组资料中, 心血管系统其它疾病误诊为冠心病者19例, 占42%。其中心血管神经症所占比例最大, 以35~55岁女性多见, 可能与女性更年期细腻、敏感的性格有关。其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部不适、胸部钝痛, 持续数秒或数小时、数天, 含化硝酸甘油片效差。7例心血管神经症中有3例有明确冠心病史, 并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 , 再次入院复查CAG, 原支架通畅, 其余冠脉未见明显狭窄及梗阻病变。有研究表明,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因此在成功行PCI后应尽早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疏导及适当的抗抑郁治疗。主动脉夹层是与冠心病相鉴别的急危重症。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表现为突发胸痛, 剧烈不能忍受、有时有休克表现, 查体可闻及血管杂音或双侧肢体动脉血压明显不等, 应高度怀疑此病。主动脉CT或MRI可明确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由于左室流出道梗阻, 左室收缩负荷增加, 耗氧量增多, 且由于冠脉灌注压和灌注量减少, 冠脉供血不足, 患者出现劳力性胸痛, 与劳力性心绞痛不易区分, 心电图亦可表现为ST-T改变, 易误诊为冠心病, 但只要仔细查体、结合超声心动图, 诊断并不困难。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心肌桥4例。1例青年女性患者疑似心肌梗死者CAG正常, 结合感染病史明确诊断为重症心肌炎。

消化系统疾病被误诊为冠心病者本组资料中有17例, 占38%, 值得引起重视。其临床表现为不典型胸、上腹疼痛, 伴或不伴反酸、烧心等消化系统症状, 心电图表现为不同程度ST-T改变, T波低平、倒置[4]。胆石症、急性胆囊炎等胆道疾病发作可能出现胆心综合征, 易被误诊为心绞痛。有报道称胆心综合征误诊率高达76%。尤其是高龄患者易被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仔细查体可发现患者右上腹压痛, 结合腹部B超、腹部CT诊断不难。胃心综合征是由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等引发的心血管系统紊乱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胸痛性质呈现多样性, 其部位可出现在胸骨后、剑突下, 有时含化硝酸甘油片有效。本组4例反流性食管炎、2例食管裂孔疝、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均是完成CAG排除冠心病后筛查消化系统疾病时得以确诊。

肺栓塞是心肺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其临床表现常有胸闷、胸痛等症状, 其心电图也可出现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表现, 严重时可出现血清肌钙蛋白升高, 极易被误诊为冠心病[1]。本组3例肺栓塞均有活动后胸闷、气短症状, 心电图表现为SIQIIITIII, 其中1例胸前导联T波深倒。3例均有低氧血症, D-二聚体升高。3例均行CAG+肺血管造影检查, 排除冠心病, 明确肺栓塞诊断。

大面积小脑梗死1例。患者有明确冠心病病史, 并成功行PCI。患者表现为不慎跌倒后胸闷、心悸, 以冠心病收入院。入院后心电图表现为T波低平、倒置, 无动态演变, 心肌酶无升高, 仔细查体发现患者共济失调, 经神经内科会诊考虑小脑梗死, 后经头颅MRI证实。冠心病患者合并脑血管疾病者临床上不乏其例, 因此在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上要警惕有无神经系统相关表现, 以免漏、误诊。

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带状疱疹被误诊为冠心病者屡见不鲜。患者按冠心病治疗效果差, 心电图、心肌酶无动态改变, CAG阴性, 后经仔细查体得以确诊, 给予相应对症治疗, 胸痛消失。

综上所述, 详细的询问病史、仔细、全面的体格检查是避免误诊冠心病的基础保证。患者入院后应动态观察心电图、心肌酶变化, 观察治疗效果, 在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后尽快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 必要时行CAG。即便患者既往有冠心病病史, 亦不能想当然地将胸闷等主诉症状归于冠心病, 而需仔细鉴别, 以免误、漏诊。

参考文献

[1]李星辉, 李丽, 谢萍, 等.4例肺栓塞误诊为冠心病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 8 (5) :349-350

[2]李志忠.误诊为心源性胸痛的病例分析[J].误诊误治, 2010, 17 (32) :132.

[3]汤建.胸痛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11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2) :102-103.

[4]吴新佳.食管源性胸痛误诊为冠心病32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291) :290-291.

胆囊癌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篇9

关键词:胆囊癌,CT诊断,误诊,分析研究

胆囊癌是现代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之一, 它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的胆系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在胆道的恶性肿瘤中占第一位。该项疾病早期的起病较为隐匿, 不易发现, 且其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征, 这位该项疾病的临床诊断提出了较大的挑战。即于此, 在临床中已经确诊胆囊癌, 基本上已经属于晚期的患者了, 早期的诊断对于胆囊癌的患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以为其早期的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1]。为了进一步研究并探讨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方式, 为了进一步分析CT对于胆囊癌患者早期诊断的重要价值以及误诊的主要原因, 我院特以2009年10月至2012年4月期间共收治的100例胆囊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科学与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现将详细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项研究的研究资料主要为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4月期间共收治的100例胆囊癌患者, 在所有的患者中, 男性患者为59例, 女性患者为41例, 其年龄为38~78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63.5岁,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其中, 右上腹明显不适或疼痛的患者为23例, 黄疸的患者为12例, 消瘦乏力的患者为10例, 低热的患者为5例。为患者进行科学的查体, 得出结果如下:墨菲征阳性的患者22例, 患者的右上腹或上腹扪及硬质肿块的患者为10例, 既往患有胆囊炎以及胆结石疾病的患者为23例。患者的病程为3个月至8年之间, 平均病程为3.5年。

1.2 诊断方法

在本项研究中, 运用低剂量螺旋CT为Philip SR7000以及GELight Speed Pius多层CT扫描机来为患者进行扫描。其中, SR7000的扫描参数主要为:120Kv, 50mA, 螺距为2, 间隔为5mm, 重建层厚也为5mm。而GELightSpeed Pius多层CT扫描机的扫描参数则为:螺旋的扫描方式, 120Kv, 50mA, 螺距为6, 0.8s/r, 重建层厚为2.5mm, 间隔也为2.5mm。对患者病变较为感兴趣的区域做薄层的高分辨率扫描, 所有的患者在上述扫描的基础上均进行增强扫描。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以胆囊癌CT的主要征象为分类的依据, 本项研究中的100例胆囊癌患者可以分为如下的四种类型:腔内肿块性患者19例, 胆囊壁增厚型患者为23例, 侵润型患者为31例, 混合型患者为27例。

胆囊癌的间接征象, 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为21例, 临近侵犯的患者为12例, 肝脏转移的患者为11例, 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11例, 胆道梗阻的患者为10例, 腹水的患者为3例。

100例胆囊癌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在所有的患者中, 腺癌患者为73例, 乳头状腺患者为9例, 粘液腺癌患者为8例, 乳头状腺瘤癌变患者为6例, 腺鳞癌的患者为4例。

在本项研究中, CT误诊的患者为6例, 其中, 肝癌患者为2例, 胰头癌患者为2例, 胆管癌患者为1例, 结肠癌患者为1例。

3 讨论

CT对于患者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 他可以清晰的显示患者胆囊癌的病变位置、大小以及范围等, 其对于胆囊癌患者进行初步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而对患者增强扫描, 不仅可以清晰的显示患者胆囊壁的厚度, 还可以有效的显示肿瘤在患者胆囊壁中的浸润深度[2]。由此可见, CT诊断不仅有助于胆囊癌患者的初步诊断, 更加有助于观察患者的肿瘤是否出现了侵犯和转移, 以为临床中的手术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导致临床中胆囊癌患者误诊的原因有很多, 最为主要的原因如下:其一, 当患者同时存在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疾病的时候, 仅满足于对胆囊结石的诊断而忽视了对胆囊癌的诊断是导致误诊的一大原因;其二, 当患者的病变区域较小, 癌肿阻塞胆囊管以及胆囊增大时, 极易导致将其诊断为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积液;其三, 患者的胆囊底部是扫描时候的一个盲点, 而发生于患者胆囊底部的胆囊癌极易导致漏诊;其四, 对于胆囊癌中晚期的患者而言, 由于其肿瘤已经占据了整个的胆囊腔, 故而在CT上见不到胆囊影, 而导致出现误诊[3]。

综上所述, CT对于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尽量避免误诊的情况下可以在临床中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陶学伟, 王索宇, 张新根.胆囊癌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6, 17 (4) :214-216.

[2]余红胜, 沈又利, 吉六舟.胆囊癌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1, 17 (1) :49-53.

上一篇:图形技术下一篇:永久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