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起搏器

2024-07-26

永久起搏器(精选9篇)

永久起搏器 篇1

永久式起搏器是一种可植入体内的电子治疗仪, 通过发放脉冲电流刺激心脏跳动, 使血流动力学状态接近或恢复正常, 提升生命质量, 是缓慢性心律失常、晚期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等的重要治疗手段, 明显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1]。每年全世界会有70万左右病人安装永久式起搏器[2], 其中老年人又占了绝大多数[3]。由于老年病人常多种疾病共存, 身体机能和器官功能水平也均有所下降, 这为起搏器术后护理带来一定难度。现综述近年部分有关老年病人起搏器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

1住院期间常规护理

1.1沙袋压迫切口的护理起搏器切口一般位于左侧或右侧锁骨下方, 为一3cm~5cm的横向切口, 多为皮内或皮下缝合。在早年的研究报告[4]中, 就有研究者提出术后切口压迫时间为6h, 重量为500g。近年来, 张素巧等[5]通过使用0.5kg沙袋间断压迫植入切口4h~6h的方法, 即:每压迫1h~2h后放松10min~20min再继续压迫, 发现此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皮肤坏死, 且不增加术后出血危险。盛慧琴等[6]则认为应使用压力面积大小为20cm×15cm的1kg沙袋, 且压迫时间最少可为3h, 其中有一篇支持1kg沙袋压迫观点的文献中提及沙袋压迫面积大小应为15cm×15cm[7]。

老年人往往形体消瘦, 营养状况差, 压迫重力过大或是压迫时间过长都有可能会引起皮肤组织的缺血缺氧坏死。但是又由于老年人的皮下组织薄、皮肤松弛, 囊袋易形成无效腔而增加出血危险, 所以也不能在压迫切口时没有达到压迫的效果。因此在压迫过程中, 对待老年病人更要注意随时观察切口、囊袋周围的皮肤状况, 以免出现术后相关并发症。

国外单独进行沙袋压迫方式研究的文献较少, 相关文献里偶有提及, 日本一个心脏研究中心在一篇检验起搏器术后压迫装置的文献中提到压迫时间应保持平均压强13.5mmHg (1mmHg=0.133kPa) 的强度下3d~7d, 同时也说明压迫装置应该压迫在装有起搏器的囊袋上[8]。

1.2指导早期活动的护理起搏器术后卧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电极脱落, 而电极固定是否良好主要与电极固定头的结构有关[9]。早在1987年, Belott等[10]研究表明, 起搏器植入术病人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为5.7h是安全可行的, Haywood等[11]在1991年也证实了这一结果。随着起搏器体积的缩小以及螺旋结构的主动固定装置普及, 使固定更具稳定性[9], 它的出现使电极脱位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固定也更加牢固, 指导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更是势在必行。

虽然有文献仍表示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在起搏器安装后需卧床2d~3d[12]。但周娟华等[13]对116例60岁~85岁老年病人缩短卧床时间为6h与传统的24h再下床活动做了对比, 发现缩短老年起搏器病人卧床时间不增加电极脱位、囊袋出血等不良并发症发生, 同时能减少长时间卧床而导致的新并发症的发生, 证实了缩短卧床时间、进行早期活动对于老年病人同样适用。杨孚杰等[14]在文献中也提到80岁以上高龄老年病人可以在起搏器植入术后6h~8h适当进行床边活动。

1.3心理护理起搏器植入病人普遍存在焦虑忧郁心理情绪障碍[15], 且老年病人对起搏器知识缺乏了解, 常伴有困惑和恐惧心理, 这时就需要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年病人说明治疗的重要性, 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护士可以使病人卧于舒适体位, 深吸气后屏息数秒钟, 然后缓缓呼气, 同时放松全身[16], 这种做法也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 增加心理适应能力。在手术后允许家属、子女适当陪伴, 认真倾听病人主诉, 转移病人注意力, 使其放松[17], 护士通过温和的语气进行有效的沟通, 可以减轻病人的焦虑感、疼痛感和无助感, 以减少病人心理负担, 帮助其早日恢复。

2术后主要并发症的观察

2.1囊袋出血囊袋出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主要是因为手术中损伤小动脉、小静脉而未彻底止血造成, 临床发生率在0.6%~5.2%[18]。老年病人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的退化, 身体的体质以及免疫能力均比年轻时差, 易发生水和电解质紊乱, 加上高龄、消瘦、并发症多、凝血功能低下等因素更容易引发囊袋血肿[19]。臧红云等[20]认为, 老年病人在术中可进行电刀电凝止血来防止术后囊袋的破溃。有文献报道显示, 起搏器术后的囊袋血肿可能与体重指数 (BMI) 有关[21], 当体重指数<23.0kg/m2时出血风险可能会增加, 这表明过于消瘦的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发生囊袋出血, 所以术后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营养状况。对待体重指数偏小的老年病人, 护理时更要警惕其出血症状的发生, 健康教育时告知病人注意加强营养摄入。

老年病人常多种基础疾病共存, 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来治疗。关于抗凝剂的使用对出血和囊袋血肿是否有影响也一直存在争议。有文献指出, 不需要中断口服抗凝药物治疗, 只要国际标准指数 (INR) 控制在1.7左右, 也是不会增加出血发生率, 而且还会降低终止口服抗凝药物所带来的血栓风险, 但是口服双抗治疗却可能会带来出血风险[22,23]。陈妍等[24]通过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 发现单服阿司匹林、双抗治疗、华法林口服治疗之间并无差异, 但是在服用华法林期间, INR必须控制在2~3范围内才能不增加囊袋出血的风险。肝素抗凝相比之下, 虽然在引起囊袋血肿上并没有统计学差异, 但是却可以增加切口慢性出血的几率[25]。

但是也有研究显示, 在口服抗凝药物后起搏器的术后出血几率和血肿发生率并没有显著差异, 反倒可能与年龄平均值更高的实验人群, 即岁数更大的老年人有关[18]。在护理方面, 更要注意观察接受抗凝治疗或凝血功能差的老年病人, 增加查看切口处辅料的频率、监测生命体征, 如果纱布渗血明显、周围皮肤有明显的肿胀, 甚至波动感, 要立即采取加压止血措施, 并通知医生, 及时引流, 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2.2电极脱落起搏器植入术后电极脱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可导致起搏器的起搏、感知功能障碍, 轻者出现原有的血流动力学障碍, 重者危及生命[26]。虽然由于近年来使用螺旋状主动固定电极, 电极脱位率大幅度降低, 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脱位率分别低于5%及2%[27], 而且国外也有研究调查声称电极脱位更容易发生在年纪较轻的年龄群体[28], 但如果电极脱落一旦发生, 其危害仍不容小觑。电极周围的瘢痕组织一般需要1个月才能形成, 在电极与心肌未对电极形成包裹前, 上臂活动度过度有致其脱位的可能。不过现国外已有文献[29]指出, 在未来, 无导线化的起搏器有可能会被应用于临床, 到时将不用担心由于过度活动牵拉而导致电极脱落了。

因此在住院期间要严密观察病人的遥控监护, 指导老年病人循序渐进地活动, 回到病房后术侧肩关节制动, 其余肢体和关节可以适度活动, 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宜, 24h后可做术侧上肢及肩关节的前后运动, 勿抬举过头, 3d后再指导病人进行肘、肩关节的伸屈、内旋及轻度的提肩动作, 5d后可做如梳头等的活动[30]。老年病人行动能力差, 活动时旁边应有专人进行陪护和指导, 确保安全。一旦发生电极脱落, 病人多伴有感觉不适、起搏心律消失, 此时应立即配合医生进行补救措施, 还需预防老年病人突发的晕厥、跌倒而产生的意外伤害。

2.3术后感染随着心脏起搏装置植入数目的增加, 起搏器植入术后感染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31], 虽然其感染发生率不到2%[32], 但如果发生则相当棘手, 特别是如若并发感染心内膜炎, 其病死率就会高达10%~30%[33], 而大于60岁又是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34], 这使术后感染成为老年病人的常见并发症。

在换药时应特别注意无菌原则, 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预防囊袋出血, 特别是护理高龄、营养状况差、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高危感染病人时更要注意。施胜铭等[35]通过对2009年—2013年发生起搏器术后感染的32例60岁以上老年病人的回顾性分析发现, 及时地进行全身抗生素治疗是处理术后感染积极有效的办法。病人出现伤口疼痛、高热等预警信号时要及时与医生沟通, 配合医生积极采取措施,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3展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和起搏器的植入数量的逐年增加, 老年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有着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下、水电解质异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特点。在做好起搏器术后在院期间的常规护理之外, 更需要关注老年病人本身的需求, 以力求带给病人最优质的护理服务。随着起搏器技术的不断日新月异, 护理方式肯定也会不断推陈出新, 这也是需要进一步探寻的新问题。

永久起搏器 篇2

1 临床资料

我科10例患者安置了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年龄在45~70岁。其中,3例患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2例患病窦;5例患病窦伴有快-慢综合征;应用的起搏器均为国外进口,10例患者均获手术成功。

2 术前准备

2.1 向患者家屬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过程、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签写同意手术书。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其思想顾虑及紧张情绪,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检查各种抢救设备,备齐急救药物。

2.3 给患者备皮,术前四小时禁水、禁食;排空大小便,建立静脉通道。

2.4 术前常规做好碘过敏试验并记录。

2.5 术前半小时肌注安定。连同病历、砂袋等推至导管室。

3 术后护理

3.1 术后将患者安置在早已准备好的心脏监护病房,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血管护士行床旁监护。给予吸氧,嘱患者平卧或略向左侧卧位,不要翻动体位以免导管电极移位。永久起搏者2~3日后可以起床或半卧位,但仍不能进行较大的活动和手术侧手臂过度上抬、后展,防止电极脱位。

3.2 术后24h要用砂袋压迫伤口处,以防出血。每日局部换药一次,一周后隔日换药一次,防止伤口感染,换药时要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及渗出物,每4h测体温一次。

3.3 心电监护数目,了解起搏功能,并注意观察脉搏、呼吸、心率、心律及血压等情况。

3.4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痛或左上腹痛之主诉,早期发现心脏穿孔之并发症。

3.5 对每个安置起搏器的患者每天都要测脉搏数次,以便确定起搏器的预计心率是否处于正常范围,一旦发现变化立即通知医师处理。

3.6 发生任何新的症状或体征,如胸痛、昏厥发作、眩晕或感染等,均应及时与医师联系。

3.7 密切观察起搏器运转情况,如起搏频率、起搏导线折断等,并及时做好记录,有异常及时处理。

4 出院指导

4.1 病人出院一定要随身携带一张签字卡。标有患者的姓名,安置起搏器的日期,安置起搏器医师的姓名或出院后随访医师的姓名,安置起搏器的医疗单位名称,起搏器的种类和型号及起搏形式,制造厂家的名称和医疗总结,包括使用的药物等,此卡在病人发生病情突变时,以备急用。

4.2 注意活动的场所及活动强度,避免参加剧烈活动、进入高磁场环境以及接触电压超过220V的电器,因以上因素均可导致起搏脉冲停止或改变程序。

4.3 定期随访。出院后首次1月一次,以后每2~3个月一次,在预期永久起搏器寿命的后期要每月随访一次。

永久起搏器 篇3

关键词:永久起搏器,动态起搏心电图,安置术后分析

心脏疾病又被称为循环系统疾病,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因其相似的病因以及病发过程,其治疗方法也相似,安装心脏起搏器便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1]。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由于心脏起搏器使用时间较久,所以对患者安置术后的随访对于了解患者的情况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3]。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的情况,为临床医学提供一些可靠的依据,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3年2月到2016年4月收治的110例接受永久起搏器安置的患者,对其维护流程进行总结、规范,分析常见并发症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取得满意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2月到2016年3月接受永久起搏器安置的患者110例,其中,对这110例患者中男性76例,女44例;年龄28~82岁,平均年龄(55.3±1.7)岁。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9例、心肌炎后遗症6例、心肌病11例、风湿性心脏病和甲亢性心脏病各7例。随访时间距起搏器安装时间1周~8年,随访次数2次~5次。起搏器类型:VVI型26例、AAI型8例、DDD型12例、DDDR型3例。安置起搏器时起搏阈值0.3~1.1V,R波高度3.2~18.2m V,术后起搏器电压、感知灵敏度参数为标准参数。

1.2 方法

通过对这110例安置永久起搏器患者术后动态图的随访,记录患者治疗的数据,对比分析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情况,还有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异常情况,评价动态心电图在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的价值。其操作方法为:采用本院相关的心电图检测设备,对每一位患者进行动态起博心电图检测。每例患者记录时间为24h,应用回放式带有起搏分析软件分析系统,专业人员进行人机对话纠正误差,正确判断起搏器的起搏及感知功能,以及观察分析与起搏有关的心律失常情况[4,5]。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患者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的情况,即患者感知和起搏功能异常情况,还有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异常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对比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各项参数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显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正常起博的患者有92例,占总例数的84%,包括安全性起博、逆行室房传导、室早后反应、术后不同程度室性融合波、起博心律中手风琴现象以及起搏器滞后功能;有18例患者出现起搏功能障碍,起博功能障碍率为16%,主要的表现为起博异常和感知异常,例如起搏器电池问题或出现起博功能异常,与感知不良或感知过度等;另外有82例患者出现自身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房性早博、心房颤动以及室性心动过速等。

3. 讨论

在临床上,对于心脏疾病的治疗在临床上一直都有在研究探讨,随着新的器械和应用的产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对于心脏疾病的治疗还是应该慎重对待,由于此类疾病对人体伤害较大,如若治疗不慎,极易给患者带来严重伤害甚至死亡。心脏起搏器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是其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造成起搏异常或起搏障碍,尤其是永久起搏器,它对于技术和功能的要求要更加严格,以此保证起搏器的正常起搏[5,6]。经本研究表明,在临床上,对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后,会使得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得复杂化,所以对于患者的动态心电图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控,以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还需要不断提高起搏器功能作用,更新起搏器的相关知识,这样会更有利于对于起博正常和起博障碍的判断,以此避免因起搏器出现故障导致患者受到伤害。

参考文献

[1]方玉强,杨成明,王旭开,等.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中临时起搏器适应证探讨[J].重庆医学,2010,39(2):161-163.

[2]施丽芳.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动态起搏心电图分析[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0,19(3):177-178.

[3]陈宗宁,何静,李雪燕.动态心电图在永久起搏器术后随访中的价值[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3,2(4):1227-1228.

[4]夏敏,周斌,李新东,等.永久起搏器安置后动态心电图随访监测的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8,25(10):714.

[5]黄从新,张澍,黄德嘉,等.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5,29(5):377-434.

[6]方祖祥,江洪,朱中林,等.埋置心脏起搏器及抗心律失常器指南(修订版)[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3,17(5):321-338.

永久起搏器 篇4

【关键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植入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15—01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 病人一旦安置了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就成了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重要武器。它将终年的陪伴病人,使病人能过正常的生活。因此,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安全有赖于科学、有序的护理。现将我院2009年至2012年42例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共42例,其中男病人28例,女病人14例,平均年龄65岁。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对知识的缺乏,不同程度的存在紧张恐惧的心理,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说明手术的重要性、方法、安全性及成功率,可能的话邀请起搏器术后的患者介绍自己的术中感受及术后恢复情况,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消除疑虑,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

2.1.2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作血凝四项、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查;停用抗凝药,以防止囊袋内渗血;做好皮肤准备,范围包括双侧锁骨上、下及腋窝、双侧腹股沟、会阴部的皮肤清洁工作,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入住监护病房,向手术医生了解术中情况以及起搏频率,持续心电监测。

2.2.2 体位及活动 采用被动电极者需绝对卧床3~5天,采用主动电极者至少卧床1天。难以平卧或配合者可于平卧1天后稍向左侧卧位。植入起搏器肢体要求绝对制动,防止电极移位。患者术后久卧病床,制动过久,心脏负担加重,且肩关节不能活动,易造成尿潴留、便秘、关节僵硬或疼痛。为避免上述并发症,采取24h制动,24~48h取半卧位,48h后床头抬高15°~45°,72h后患者床边行走5~10 min,以后逐渐延长时间,同时指导患者做上肢及肩关节运动,但不宜做振动较大的活动或用力过度[1]。

2.2.3 伤口护理 安装心脏起搏器局部皮肤或全身感染可直接影响生命及起搏器寿命,术后做好伤口护理、预防积血、化脓感染至关重要,术后用1kg沙袋压迫局部6—8小时,确认无出血后移去,术后至拆线以前不要洗澡。手术切口每日换药一次,直至愈合,每班注意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周围皮肤有无发红。一般伤口7天拆线。

2.2.4 饮食及排便护理 由于卧床时间或排便方式的改变,可引起便秘和尿潴留。嘱患者勿用力排便以免引起电极脱位,饮食上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粗纤维食物,餐前可提供热饮料,促进肠蠕动,刺激粪便反射,必要时给予通便药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尿潴留者,护士应做好解释工作,告知其卧床的必要性,创造条件,让同室的其他人员尽量回避,同时指导患者放松思想,按摩下腹部或听流水声,必要时给予保留导尿。

2.2.5 心理护理 术后送患者至监护室行心电监护,由于监护仪器的使用,患者有体内异物感、切口疼痛、体位不适均使患者产生恐惧与烦躁,护士应多陪伴患者,倾听患者诉说,向患者讲解监护仪的作用,给予心理支持。

2.2.6 并发症护理 (1)感染的观察 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伤口部位處理不当而引起,患者局部出现血肿,给予切开引流、抗感染治疗。(2)电极脱落: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48h后,与过早下床、上肢活动等有关。因此在安装心内膜电极时,让患者做咳嗽、深呼吸、翻身等动作,考验电极是否嵌顿牢固 [2]。

3 健康教育

体力活动要适量,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术后1-3个月要避免剧烈的运动,可适当从事日常工作和家务活动,避免患侧肢体做剧烈重复的甩手动作、大幅度地外展、上抬及患侧肩部负重、从高处往下跳等活动。3-6个月后,体质好的中青年可恢复工作,老年患者如不合并其他严重的心脏病,活动量以不出现气促、胸闷、胸痛和下肢浮肿为度。术后教会患者自测脉搏,是自我监测起搏器工作情况既简便又有效的方法。术后监测脉搏应该保证每天在同一种身体状态下,如每日清晨醒来或静坐15分钟后。应随身携带心脏起搏器卡片,注明患者的姓名、植入时间、型号及医院,使起搏器术后患者无论何时何地遇到意外时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救护。避免外界因素对起搏器功能的干扰,心脏起搏器是一种精细的电子设备。通常情况下家用电器、通讯器材不影响起搏器工作,但应避免接近强磁场,不能进行核磁共振(MRI)检查[3]。

4 小结

通过42例病人成功护理,我们深深体会到手术成功与否与有效护理,特别是术后健康指导密切相关,只有我们临床医护人员仔细观察,耐心询问,及时了解病情,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故作为专科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护理知识及操作规程,还要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常规的起搏故障,心电图知识及并发症预防,才能使起搏器植入术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毓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2005,2(12):143.

[2] 董燕斐.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37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 20(14):15-16.

永久起搏器 篇5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72岁。因“反复胸闷、心悸伴黑矇4年,晕厥3次”入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DDD)。术前胸片示:心影稍大,各房室未见明显异常。术中分离头静脉,送入心室电极,见其沿脊柱左缘下行,遂退出电极,经鞘管行血管造影显示:右上腔静脉闭塞合并左上腔静脉永存畸形。重新送入心室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左上腔静脉-冠状窦到达右房,将钢丝后退数厘米使电极导管前端柔软,令心室电极在心房内打一反圈(α形)后经三尖瓣口送至右室心尖部。再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沿静脉鞘放入心房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心耳(见图1)。测试心室阈值0.8 V (0.5 ms),阻抗800Ω,R波振幅13.7 m V,斜率0.69 V/S,心房阈值0.9 V (0.5 ms),阻抗480Ω,P波振幅1.3 m V,斜率0.46 V/S.且1.0 V起搏时,深呼吸、咳嗽、转动体位、电极均无移位,10.0 V起搏时无膈肌激惹。1周后拆线,经胸片证实电极导管未移位。随访10个月,起搏系统功能正常。

2 讨论

永存左上腔静脉(PLSVC)是最常见的先天性静脉畸形,约占先天性静脉畸形的85%~95%,正常人左头臂静脉回流入左无名静脉,然后汇入上腔静脉,当左头臂静脉发育异常时,胚胎期形成的左上腔静脉可持续存在。其病理特点以左上腔静脉引流入冠状静脉窦致冠状静脉窦扩大,并开口于右房者多见。单纯者血流动力学无异常,临床可无症状,不需治疗。但此病变常与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并存,并可对心脏手术产生影响。本畸形的诊断要点: (1) X线平片于主动脉弓之上左缘可见带状或新月形血管阴影,此为左上腔静脉; (2) 超声心动图可见左上腔静脉和明显扩大的冠状静脉窦; (3) 血管造影可确诊。

永久起搏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54~95岁,平均72.07±2.35岁;心律失常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2例,房颤或房扑伴长R-R间期10例,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3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房颤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病窦伴阵发性房颤1例,严重心衰2例;其中有2例患者为起搏器电池耗竭进行更换。

1.2 手术方法

X线透视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并置入电极于心房、心室;单腔起搏器置入于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双腔起搏器心房电极置入右心耳,心室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或心尖部,三腔起搏器(CRT)心房与心室电极置入部位与双腔起搏器一致,左室电极置于冠状窦。本组置入单腔起搏器10例,三腔起搏器2例,双腔起搏器32例。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1. 1 心理辅导

多数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均存在因心输出量不足而出现的头晕、黑朦或晕厥现象而影响日常生活[3],加上起搏器置入术为一种有创手术,价格昂贵,起搏及其电极将在体内永久存在等因素,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因此在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通过热情、充分地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心律失常发生、发展和病变的相关知识,起搏器置入的目的、方法、获益及对疾病转归的影响,起搏器置入方法和安全性,并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乃至起搏器置入术后的注意事项等,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针对患者不同的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必要时可配合音乐、药物等疗法消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担心。

1.3.1. 2 备用物品

常规备好氧气袋、临时起搏器、心电监护仪及各种药品如利多卡因、阿托品等;准备病历及检查是否签好手术知情同意书。

1.3.1. 3 患者准备

嘱患者饮食不宜过饱,紧张过度者术前予地西泮镇静;双侧锁骨下备皮:范围为前胸部上至颌下,双侧腋后线,腋窝,下至剑突水平。

1.3.2术中护理

帮助患者摆好手术体位,连接心电监护,配合医生检测起搏器相关参数如感知、阈值、 阻抗等,保持静脉管道通畅,保证术中及时给药,随时做好抢救准备;适当与患者交谈,询问其感受,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不适,以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时、准确递送手术相关物品。

1.3.3 术后护理

1.3.3. 1 体位与活动

术后24小时以卧床为主。术后第1、2天:术肢制动,患者在病情允许下可床边排便,但下床必须有护士站立床边搀扶,5例患者在术后不能自解小便,在护士的帮助下床边如厕未出现并发症。如有头晕不适,仍需卧床休息。注意术口有无液体流出,并及时报告医生。避免因过早下床活动造成电极移动或脱落,取平卧或向起搏器对侧轻度侧卧,避免体位剧烈改变,术侧上肢用绷带适当制动以避免作幅度较大的活动和术侧手臂抬高过头,有咳嗽症状者及时给予镇咳药,腰部酸痛者可予电脑中频刺激局部改善症状。尽量保持平卧位,不能耐受者取左侧卧位,术侧肩关节制动,腕关节和肘关节可轻度活动,保持术口敷料干燥。术后第3、4、5天:术肢肩部可适当活动,以防止肩关节僵硬,但不可用力过猛。避免剧烈活动及碰撞。不过度牵拉置入起搏器一侧的手臂,避免用力上举术侧手臂,以及突然弯腰、甩手等动作。

1.3.3. 2 术口换药及饮食

术后常规行心电监护,术后3天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24小时内根据监护观察心率、心律是否正常以判断起搏器感知与起搏是否正常,若发现异常则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术后常规应用抗菌素2~3天预防感染,伤口换药隔日1次。采用自粘性软聚硅酮有边型泡沫敷料,3~4天换药1次,并注意观察切口情况,如是否有红肿、渗血及渗液等。术后嘱患者进食低脂、高蛋白、多纤维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充分营养支持以促进伤口愈合;同时防止便秘,告知患者切勿用力排便,避免用力大便使起搏电极脱位,必要时可予药物干预。

1.3.3. 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囊袋血肿、囊袋感染、电极脱位及起搏器综合征为常见起搏器并发症[4]。起搏器囊袋血肿常表现为局部瘀血、切口红肿,情况较轻者可给予加压包扎,出血较多者则予穿刺抽吸积血,严重血肿则需要重新打开囊袋彻底止血并引流,同时可适当延长抗菌素使用时间。囊袋感染则是起搏器置入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及时发现血肿并进行处理,保持敷料干燥清洁是预防此并发症的关键所在。如术口局部出现疼痛、红肿、肤温高,甚至出现发热等情况,则提示感染,可视感染情况采用强有力的抗菌素,必要时重新打开囊袋重新清理。术后24~48小时注意体位、活动等问题,保持大便通畅,严密监测心电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处理是避免起搏器电极移位的重要方法。部分患者特别是VVI型起搏器置入于右室心尖部者,若术后出现心悸、气短、胸痛、低血压甚至晕厥等,应检查起搏器工作是否良好,并警惕是否存在起搏器综合征,若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可调整起搏器参数,使用强心、利尿等药物或重新置入起搏器电极等。

1.3.4 出院指导

1.3.4. 1 定期随访

常规于术后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测控起搏器功能,必要时复查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在预期起搏器寿命的后期,应至少每月随访1次,本组有1例更换起搏器的患者为随访时发现异常而入院更换起搏器,提示随访意义重大。

1.3.4. 2 起搏器置入卡

告知患者应妥善保管该卡,其内容常包括起搏器型号、置入日期、起搏器阈值等信息,以供急救指导。

1.3.4. 3 起搏器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远离强磁场、高压线、电台发射站等场所,一旦在此类场所出现头晕等不适,应迅速远离;患者不宜与一些电子类仪器直接接触,如电剃须刀、电吹风等;使用电磁炉等家电时,应适当保持距离;乘坐飞机、轮船时避免靠近发动机,以避免起搏器受外界电源干扰导致不稳定;安装起搏器的一侧上肢应尽量避免做用力过度或幅度过大的动作,如背、扛重物,打网球,使用粗重工具等;避免挤压或摩擦起搏器囊袋部位,以避免出现囊袋破裂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1.3.4. 4 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建立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清淡饮食、保证足够睡眠、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洗澡时切勿用力揉搓埋藏起搏器及导管处的皮肤。

2 结果

4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临床症状如头晕、心悸等均显著好转,术后7天均可拆线并出院,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理念。根据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不同需求,做好病情评估,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即术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及充分准备,术中引导患者配合医生手术,术后通过监护、观察伤口情况预防并发症,详细告知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等措施,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起搏器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可挽救患者生命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因起搏器置入为有创操作,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且对患者的心理、生活方式均有一定影响,因此围手术期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观察其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4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临床症状如头晕、心悸等均显著好转,术后7天均可拆线并出院,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减少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毓敏,朱建芳,姜杏珍.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2):119-120.

[2]杨秀梅,刘盆秋,潘冬梅,等.双腔起搏器植入术148例护理体会[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29(2):205-206.

[3]王品梅.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人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6):698.

永久起搏器 篇7

1 临床资料

56例中男37例, 女19例;年龄40~80岁, 平均65岁;术后住院时间7~10天, 平均7天。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8例 (各32.1%) , 窦性停搏16例 (28.6%) , 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4例 (7.1%) 。患者既往均无睡眠障碍、严重的神经及精神疾病史。56例患者术后3天内发生睡眠障碍46例, 经过护理术后7天内睡眠障碍减少19例 (41.3%, 19/46) , 护理后仍疼痛3例, 腰背疼痛4例, 受外界环境干扰22例, 存在心理因素35例。

2 睡眠障碍的护理

2.1 强迫制动体位的护理

术后适当的卧位对起搏器植入成功非常重要。患者术后24小时需绝对卧床休息, 禁止翻身, 术侧肢体肩关节制动72小时。强迫制动体位对患者来说是非常不舒适的, 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会引起肌肉酸麻等不适, 造成入睡困难。因此, 这也是术后1~3天影响患者睡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采取肢体制动时, 护士应向患者说明手术肢体的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如何取得舒适体位, 必要时可使用约束带固定, 减少患者因体位不适引发肢体麻木、腰背酸痛, 从而影响睡眠。

2.2 疼痛的护理

患者术后常规用5 00g沙袋止血4~6小时, 沙袋的压迫和切口术后的反应在手术后的最初阶段对患者影响深刻, 故对睡眠影响大。由于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 禁止翻身, 会引起腰背疼痛、肌肉酸麻等不适。本组术后3天内有46例 (82.1%) 因术区疼痛不适影响睡眠, 发生睡眠障碍;均伴有术区疼痛及腰背疼痛。护士需要在术前加强术区疼痛的健康教育, 术后加强创口检查, 用NRS标尺评分评估疼痛程度, 并按照疼痛分级采取有效措施[1]。腰背疼痛可通过指导患者制动侧上肢前臂的适度活动及下肢的主动活动, 在腰背部酸痛处垫软枕, 同时嘱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行局部按摩。

2.3 心理护理

本组的睡眠障碍患者中有36例 (78.3%) 存在心理因素。植入性心脏起搏器对患者来说是一件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 许多患者术后担心预后、牵挂医疗费用等造成精神高度紧张或失望、焦虑等, 直接导致睡眠障碍。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 对患者的心理表现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指导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和心理放松训练, 通过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有意识循环练习, 使得肌肉放松, 有意识地调节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 从而达到肌肉和精神放松的目的, 促进睡眠。

2.4 尿潴留的护理

本组睡眠障碍者中有6例 (1 3.0%) 出现排尿困难。因为在床上不习惯自主解小便造成尿潴留, 腹部胀痛, 造成患者入睡困难。护士需在术前做好宣教, 说明床上排尿的必要性, 术前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术后加强巡视, 监测尿量、膀胱充盈度, 一旦出现尿潴留及时处理, 如热敷、按摩腹部、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等诱导排尿法。

2.5 加强病房管理

本组发生睡眠障碍的46例中受外界环境干扰42例 (91.3%) 。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均需心电监护, 电极片的粘贴, 袖带的捆绑都会造成不舒适;报警范围设置不当, 监护仪报警也会影响睡眠。另外, 病房内各种人员的交谈声、走动声、开关门声及灯光等均能成为影响患者睡眠的因素。护理对措: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室内光线、温度适宜, 病房陪护人员尽量减少来回走动, 医护人员夜巡打小手电、开地灯, 将监护仪的报警声降至最低, 合理设置报警范围, 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合理安排患者休息时间, 睡前尽量避免对患者实施刺激性操作, 以免影响患者的睡眠[2]。

参考文献

[1]郑敏, 俞申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失眠原因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07, 6 (4) :268.

永久起搏器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2 年1 月~2013 年3 月, 选择长沙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神智清楚, 配合好的成年人 (18 岁≤年龄≤80 岁) ;2首次行起搏器植入术;3自愿参加本肢体功能锻炼方案;4无严重的其他疾病。排除标准:1肢体活动障碍者;2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者;3不能坚持本肢体功能锻炼方案者;4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者;5术后不能按时复诊和电话联系不到的回访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后入选。

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将研究对象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 按照预计样本量进行编号 (1~80) , 在Excel中利用随机数发生器产生80 个随机数, 将单数分为干预组, 将双数分为对照组, 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研究者根据随机数记录组别。

1.2 研究工具

1.2.1一般资料调查表

自行设计, 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安装起搏器的类型等。

1.2.2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Modified BarthelIndex, MBI)

该量表是由加拿大学者Shah和Van-chay等于1989年在BI (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的基础上改良而来。主要用于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 内容包括10项, 8项为自我照顾活动 (修饰、洗澡、进食、如厕、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床椅转移) , 2项为行动相关活动 (平行行走或轮椅行进50m、上下楼梯) 。量表总分为100分, MBI的评分分值为5个等级, 不同的级别代表了不同程度的独立能力水平。评分分为3个等级:1>60分为良, 有轻度功能障碍, 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生活, 需要部分帮助;241~60分为中, 有中度功能障碍, 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3≤40分为差, 有重度功能障碍, 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完成或需要他人服侍。

国外已证实MBI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及较高的敏感度[2,3,4];MBI的中文版本 (繁体) 由香港的LEUNG、CHAN和原作者SHAH等于2007 年发表[5]。闵瑜等对简体中文版本进行信效度研究, 结果显示MBI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敏感度[6]。

1.3 方法

1.3.1干预方法

干预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和健康宣教的基础上, 由2名经统一培训后的护士根据由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参考借鉴了国内外有关经验编排的一套起搏器术后康复操及示范图, 对患者进行讲解示范, 并指导患者按照康复操要求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干预实施过程:入选干预组的患者术后第2天 (即术后24 h) 开始由专职护士指导其严格按照康复操来进行术侧肢体功能锻炼, 具体方法: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于床上进行握拳运动, 每日2~3次, 每次5~10 min;第3天指导患者下床进行外展运动, 每日2~3次, 每次10~15 min;第4天指导患者于床旁进行前屈运动, 每日2~3次, 每次10~15min;第5天指导患者于床旁进行后伸运动, 每日2~3次, 每次10~15 min;第六天指导患者于床旁进行术侧肢体的旋臂运动, 每日2~3次, 每次10~15min;第七天指导患者于床旁进行术侧肢体的攀岩运动, 每日2~3次, 每次5~10 min;第八天指导患者于床旁进行术侧肢体的饶头运动, 每日2~3次, 每次5~10 min;一对一指导, 必要时予示范, 使患者完全掌握康复操的锻炼方法, 直至出院。如果术后住院时间<8 d, 将康复操制作为图片让患者带回家, 并指导其出院后仍严格按照康复操方案进行序贯锻炼。如果肢体功能锻炼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 (如起搏器电极脱落、心衰和严重心律失常等) 时则停止干预。

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和健康宣教的基础上, 责任护士指导患者术后24 h内制动、禁右侧卧位, 术后24 h后指导患者于床上活动, 术后48 h开始指导患者采取常规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1.3.2结局指标

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即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出现的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如穿刺并发症、电极脱位、囊袋出血、囊袋感染、术侧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尿储留等, 观察时间为1个月。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在干预前 (即术后24 h内) 及肢体功能锻炼8 d后由专职护士分别对两组患者应用MBI来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如患者已出院即由专职护士采取电话回访的形式对患者进行评价。

1.3.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EE16.0软件包分析, 数据的统计描述主要采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等, 数据的统计推断主要采用t检验、χ2检验。检验水准为ɑ=0.05。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共纳入80 例患者, 每组40 人, 共流失3例, 其中1 例术后因放弃治疗而退出本研究, 2 例因出院后联系不到而被排除, 最终干预组39 例, 对照组38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安装起搏器类型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未发生电极脱位和囊袋感染;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术侧肩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的发生率经卡方检验,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干预组患者术后术侧肩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两者患者囊袋出血和尿储留发生率经卡方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见表2。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MBI评分的比较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患者MBI评分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05) ;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后MBI评分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 干预组高于对照组。见表3。

3 讨论

起搏器术后患者发生术侧肩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在临床工作中容易受到忽视, 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与报道较少。较早时KORTE等[7]报道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 植入术后的3 个月中, 高达62.00%的患者曾出现肩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而近期DANIELS等[8]也观察到起搏器术后6 个月内发生肩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的比例为33.00%。国内李继文等[9]观察到起搏器术后患者肩痛的发生率为29.10%, 其中伴肩关节活动受限的发生率为9.00%, 以术后1 个月内发生率最高。

本研究两组患者术后1 个月回访, 术侧肩痛发生率对照组高达31.58%, 伴术侧肢体活障碍发生率为23.68%, 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 由此可见, 早期应用标准的肢体康复操锻炼方法进行功能锻炼能有效的预防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术侧肩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的发生, 而这种肢体康复操锻炼方法并未增加电极脱位、囊袋感染和囊袋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是安全有效的。

日常生活活动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是指人们为独立生活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同性的身体动作群, 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人们在家庭和社区中的最基本的能力, 是反映生存质量的指标之一。

永久起搏器植入是一项创伤性治疗方法, 为防止电极脱位、囊袋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术侧肢体常规制动, 加上手术的创伤导致伤口疼痛, 由此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本研究两组患者干预前MBI评分均属中度功能障碍, 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而干预后两者患者MBI评分均增高, 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由此可见, 早期应用标准的肢体康复操锻炼方法, 对患者进行指导并监督其执行, 能较快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人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惰性, 特别是生病时, 加上每个患者的理解能力不同, 故对医生和护士的口头指导理解掌握和坚持不好, 有直观图示患者易于掌握和执行。此外, 术后护士的一对一示范指导和监督患者执行很重要, 而护士实行的是轮班制, 为要做到每个护士示范指导方法都一致, 故选用这种图片式康复操对患者进行指导护士易于操作,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康复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BAILEY SM, WILKOFF BL.Complications of pacemakers and defibrillators in the elderly[J].Am J Geriatr Cardiol, 2006, 15 (2) :102.

[2]HEUSCHMANN PU, KOLOMINSKY-RABAS PL, NOLTE CH, et al.The reliability of the German version of the Barthel Index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postal and telephone version for the application on stroke patients[J].Fortschr Neurol Psychiatr 2005, 73:74-82.

[3]HACHISUKA K, OGATA H, OHKKUMA H, et al.Tast-retest and inter-method reliability of the self-rating Barthel Index[J].Clin Rehabil, 1997, 11:28-35.

[4]SHAHRAM O, SHAHIN S, ASKAR G, et al.Barthel Index in a Middle-East Country:Translation,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J].G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06, 22:350-354.

[5]LEUNG SO, CHAN CC, SHAH S.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validity and reliability[J].Clin Rehabil, 2007, 12 (10) :912-922.

[6]MIN Y, WU YY, YAN TB.Modified Barthel Index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rating scal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stroke patients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research[J].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08, 30:185-188.

[7]KORTE T, JUNG W, SCHILIPPENT U, et al.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shoulder related problems in patients with pectoral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mplantation[J].Am Heart J, 1998, 135:577.

[8]DANIELS JD, SUN S, ZAFEREO J, et al.Preventing shoulder pain after cardiac rhythm management device implanta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 2011, 34 (6) :672.

永久起搏器 篇9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均是我院自2007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计5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76~84岁,平均年龄为80.6岁,病程2~7年,平均病程为3.6年。

1.2植入方法起搏器的类型和起搏模式的选择:使用单腔起搏器的患者,选用VVI模式;使用双腔起搏器的患者,选用DDD或DDDR模式,两组患者使用的心脏起搏器均由美国圣犹达公司提供,实验中使用的X线透视设备和血管数字减影设备均由GE公司所提供。

植入方法的选择: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使用利多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120H36420;生产企业:湖南泓春制药有限公司)局部麻醉,分两次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分别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植入2根J型引导钢丝至下腔静脉,然后沿穿刺口位置将皮肤切开约5cm,钝性剥离组织至胸大肌筋膜表面并形成一个大小和起搏器一致的囊袋,充分止血处理并在囊袋中塞入干净纱布。再沿着引导丝放入6F撕开鞘,在鞘管内送入电极,将心房电极远端植入右心耳,心室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或室间隔,确认电极与心内膜接触良好,测定起搏阈值、感知等参数符合标准后将脉冲发生器与电极连接并固定,逐层缝合皮下、皮肤,并加压包扎处理[2,3]。

术后处理:手术完成之后保持绝对卧床休息,使用沙袋在创口位置压迫止血,并静脉注射抗生素预防囊袋感染;定时给患者换药,密切关注患者的伤口情况,如有异常情况立即进行处理,出院后随访1~3年,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发症情况,定期程控起搏器,做好相关记录[4]。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结果

该组患者顺利植入人数为48例,成功率为96.0%,其中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26例,行单腔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22例,2例患者植入失败后立即终止手术,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4.0%,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通过调整起搏器的参数后,症状明显好转,其他患者症状消失后痊愈出院。随访1~3年,该组患者死亡1例,死因为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率为2.0%。

3讨论

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临床上高龄患者在逐渐增多。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加,各项生理机能以及器官都在不断退化,心脏传导纤维也易于出现退化或纤维化,导致窦房结功能障碍和房室结传导阻滞,引起黑矇、晕厥等心动过缓相关性症状。高龄老人多数会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所以在手术治疗时耐受性会下降,因此治疗风险也相对较大。因此在采用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治疗高龄心脏病患者时必须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从生理状况、心理情绪以及心律失常特征信息进行了解,在植入时一定要选择适应症和最合适的植入位置[5]。

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起搏器的功能逐渐得到完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也更加广泛。本次实验中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为26例,行单腔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的患者为22例。单腔起搏器具有其价格低廉、不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等优势,操作也更加简单和易于实现,所以植入的成功率也能够得到保证,但是植入后仅能满足患者最低生理需要,且易于出现房室不同步导致起搏器综合征;双腔起搏器可以模拟窦房结功能,保留房室传导顺序,起搏效应更符合心脏生理,能产生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但其植入方式也更复杂,价格更昂贵。本组患者在治疗前主要的症状为头晕、黑矇、晕厥、胸闷、劳力性气促等,手术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得到改善;心动过缓相关性疾病,通过植入起搏器之后其心房和心室变时功能明显增强,使得心脏血液和氧气的输入量充足,从而缓解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时,多数术者电极入路选择为左锁骨下静脉,主要的原因是相比于其他的穿刺方法其在操作上更加简单,成功率高,对于患者而言,手术的安全性也明显得到提高。左锁骨下静脉的走向较平滑,在电极植入易于到达心房、心室位置。对于高龄心脏病患者而言,在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时应该密切关注患者心功能、血压、心率和心律等情况。在植入起搏器时对于手术适应症的选择需要慎重,同时植入的位置以及相关参数的设置都非常重要。近年来传感器技术和电子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其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作为融合新型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人工心脏起搏器其功能不断得到完善。如今临床治疗中使用的频率适应性心脏起搏器不仅能够将频率设置和生理状态保持一致,还能够实时检测起搏器的工作状态,从而智能化的进行自我调节,满足部分高龄患者适当的活动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在起搏器围术期需要关注高龄患者可能合并的焦虑、抑郁等情绪、情感等因素,加强心理护理,以便患者顺利康复。

综上所述,在高龄患者中应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治疗心动过缓,能够提高远期治疗效果喝改善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因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门国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2):143-144.

[2]王明岩,高长青,李伯君.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所致心脏并发症的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2,12(5):122-123.

[3]胡春燕,李志强.高龄患者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观察[J].上海医学,2013,10(10):287-288.

[4]路慧.对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5(18):261-262.

上一篇:诊断误诊下一篇:软件质量度量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