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

2024-06-14

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精选8篇)

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 篇1

置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严重心律失常的一项有效措施[1],但起搏器置入术毕竟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同时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围手术期护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及并发症发生率[2]。我科2014年共置入心脏永久起搏器44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54~95岁,平均72.07±2.35岁;心律失常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2例,房颤或房扑伴长R-R间期10例,二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3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房颤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病窦伴阵发性房颤1例,严重心衰2例;其中有2例患者为起搏器电池耗竭进行更换。

1.2 手术方法

X线透视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并置入电极于心房、心室;单腔起搏器置入于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双腔起搏器心房电极置入右心耳,心室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或心尖部,三腔起搏器(CRT)心房与心室电极置入部位与双腔起搏器一致,左室电极置于冠状窦。本组置入单腔起搏器10例,三腔起搏器2例,双腔起搏器32例。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1. 1 心理辅导

多数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均存在因心输出量不足而出现的头晕、黑朦或晕厥现象而影响日常生活[3],加上起搏器置入术为一种有创手术,价格昂贵,起搏及其电极将在体内永久存在等因素,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因此在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通过热情、充分地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心律失常发生、发展和病变的相关知识,起搏器置入的目的、方法、获益及对疾病转归的影响,起搏器置入方法和安全性,并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乃至起搏器置入术后的注意事项等,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针对患者不同的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必要时可配合音乐、药物等疗法消除患者对手术的顾虑和担心。

1.3.1. 2 备用物品

常规备好氧气袋、临时起搏器、心电监护仪及各种药品如利多卡因、阿托品等;准备病历及检查是否签好手术知情同意书。

1.3.1. 3 患者准备

嘱患者饮食不宜过饱,紧张过度者术前予地西泮镇静;双侧锁骨下备皮:范围为前胸部上至颌下,双侧腋后线,腋窝,下至剑突水平。

1.3.2术中护理

帮助患者摆好手术体位,连接心电监护,配合医生检测起搏器相关参数如感知、阈值、 阻抗等,保持静脉管道通畅,保证术中及时给药,随时做好抢救准备;适当与患者交谈,询问其感受,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不适,以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时、准确递送手术相关物品。

1.3.3 术后护理

1.3.3. 1 体位与活动

术后24小时以卧床为主。术后第1、2天:术肢制动,患者在病情允许下可床边排便,但下床必须有护士站立床边搀扶,5例患者在术后不能自解小便,在护士的帮助下床边如厕未出现并发症。如有头晕不适,仍需卧床休息。注意术口有无液体流出,并及时报告医生。避免因过早下床活动造成电极移动或脱落,取平卧或向起搏器对侧轻度侧卧,避免体位剧烈改变,术侧上肢用绷带适当制动以避免作幅度较大的活动和术侧手臂抬高过头,有咳嗽症状者及时给予镇咳药,腰部酸痛者可予电脑中频刺激局部改善症状。尽量保持平卧位,不能耐受者取左侧卧位,术侧肩关节制动,腕关节和肘关节可轻度活动,保持术口敷料干燥。术后第3、4、5天:术肢肩部可适当活动,以防止肩关节僵硬,但不可用力过猛。避免剧烈活动及碰撞。不过度牵拉置入起搏器一侧的手臂,避免用力上举术侧手臂,以及突然弯腰、甩手等动作。

1.3.3. 2 术口换药及饮食

术后常规行心电监护,术后3天内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24小时内根据监护观察心率、心律是否正常以判断起搏器感知与起搏是否正常,若发现异常则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术后常规应用抗菌素2~3天预防感染,伤口换药隔日1次。采用自粘性软聚硅酮有边型泡沫敷料,3~4天换药1次,并注意观察切口情况,如是否有红肿、渗血及渗液等。术后嘱患者进食低脂、高蛋白、多纤维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充分营养支持以促进伤口愈合;同时防止便秘,告知患者切勿用力排便,避免用力大便使起搏电极脱位,必要时可予药物干预。

1.3.3. 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囊袋血肿、囊袋感染、电极脱位及起搏器综合征为常见起搏器并发症[4]。起搏器囊袋血肿常表现为局部瘀血、切口红肿,情况较轻者可给予加压包扎,出血较多者则予穿刺抽吸积血,严重血肿则需要重新打开囊袋彻底止血并引流,同时可适当延长抗菌素使用时间。囊袋感染则是起搏器置入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及时发现血肿并进行处理,保持敷料干燥清洁是预防此并发症的关键所在。如术口局部出现疼痛、红肿、肤温高,甚至出现发热等情况,则提示感染,可视感染情况采用强有力的抗菌素,必要时重新打开囊袋重新清理。术后24~48小时注意体位、活动等问题,保持大便通畅,严密监测心电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处理是避免起搏器电极移位的重要方法。部分患者特别是VVI型起搏器置入于右室心尖部者,若术后出现心悸、气短、胸痛、低血压甚至晕厥等,应检查起搏器工作是否良好,并警惕是否存在起搏器综合征,若出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可调整起搏器参数,使用强心、利尿等药物或重新置入起搏器电极等。

1.3.4 出院指导

1.3.4. 1 定期随访

常规于术后1、3、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测控起搏器功能,必要时复查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在预期起搏器寿命的后期,应至少每月随访1次,本组有1例更换起搏器的患者为随访时发现异常而入院更换起搏器,提示随访意义重大。

1.3.4. 2 起搏器置入卡

告知患者应妥善保管该卡,其内容常包括起搏器型号、置入日期、起搏器阈值等信息,以供急救指导。

1.3.4. 3 起搏器注意事项

指导患者远离强磁场、高压线、电台发射站等场所,一旦在此类场所出现头晕等不适,应迅速远离;患者不宜与一些电子类仪器直接接触,如电剃须刀、电吹风等;使用电磁炉等家电时,应适当保持距离;乘坐飞机、轮船时避免靠近发动机,以避免起搏器受外界电源干扰导致不稳定;安装起搏器的一侧上肢应尽量避免做用力过度或幅度过大的动作,如背、扛重物,打网球,使用粗重工具等;避免挤压或摩擦起搏器囊袋部位,以避免出现囊袋破裂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1.3.4. 4 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建立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清淡饮食、保证足够睡眠、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洗澡时切勿用力揉搓埋藏起搏器及导管处的皮肤。

2 结果

4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临床症状如头晕、心悸等均显著好转,术后7天均可拆线并出院,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理念。根据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不同需求,做好病情评估,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即术前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及充分准备,术中引导患者配合医生手术,术后通过监护、观察伤口情况预防并发症,详细告知出院后相关注意事项等措施,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起搏器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可挽救患者生命及提高其生活质量,因起搏器置入为有创操作,容易产生一些并发症,且对患者的心理、生活方式均有一定影响,因此围手术期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观察其护理方法及效果。结果:4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脏起搏器,临床症状如头晕、心悸等均显著好转,术后7天均可拆线并出院,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减少心脏永久起搏器置入术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毓敏,朱建芳,姜杏珍.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进展[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2):119-120.

[2]杨秀梅,刘盆秋,潘冬梅,等.双腔起搏器植入术148例护理体会[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7,29(2):205-206.

[3]王品梅.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病人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6):698.

[4]沈艳清.心脏起搏器植入米后若干护理问题的综述[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10):2955-2956.

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 篇2

【关键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并发症;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4-02

心血管疾病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占4%-7%,而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逐渐年轻化[1]。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介入治疗也因疗效好、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而且患者能易于接受的优点,冠心病介入治疗被广泛使用于临床,同时也为护理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术后严密观察并发症是护士的主要责任。现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88例,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48岁到78岁之间。

2并发症的护理

2.1穿刺部位出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或者血肿一般是见于术后的4小时左右拔除动脉鞘管时,对其穿刺点的按压时间不够而导致穿刺点局部出血,在拔出动脉鞘管时一般需要按压穿刺点15到20分钟,因穿刺针较粗,而且穿刺的血管较深。拔出动脉鞘管后可以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也可以用沙袋压迫止血六小时左右,将患者的右下肢一定限制活动24小时,这样可以防止再出血。如病情严重,一般拔管后一小时根据凝血时间决定使用肝素抗凝治疗。

2.2血肿对于刺部位注意观察敷料包扎的部位有无脱出、渗血以及污染等情况,穿刺点局部进行换药时查看是否有局部血肿。防止血肿形成的方法可以在术后穿刺肢体应制动24h,避免术肢大力弯曲。拔出鞘管后用敷料加压包扎穿刺点,松紧要适度,可以运用沙袋压迫6-9h,观察患肢末梢的血运情况,避免对穿刺点加压过大而引起动脉血栓。告知患者再进行咳嗽、排便时按压穿刺点,防止再次发生血肿。发现血肿时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血肿和淤血,出现这种症状时可以用50%的硫酸镁局部热敷或者选择理疗方法以缓解症状。

2.3栓塞对于冠心病介入手术后的患者来讲,出现栓塞是由于导管或导丝表面的血栓,或因操作不当至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形成的。护理人员重点观察术后双下肢的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以及足温、皮感、皮肤颜色等情况,患者下床活动是否有伴有下肢疼痛或者跛行,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2.4低血压一般是由于伤口局部加压造成血管迷走神经所致,有少数患者因为滴注硝酸甘油过快而引起的。PTCA术后出现低血压的原因有:冠状动脉残余阻塞、血容量不足、心包填塞等。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一般血压下降常伴有心率减慢、四肢湿冷、出冷汗等症状,严重可致心脏骤停导致死亡。出现低血压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

2.5血管迷走神經反应冠状动脉造影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时,患者常伴有主要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头晕、四肢湿冷甚至严重者会出现神志的改变[3]。迷走神经反应主要是低血压和心律减慢,一般心律会低于60次/分,呈窦性心动过缓。迷走神经反应一般会出现在手术中,手术后和拔管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应时迅速遵医嘱给予阿托品静脉推注,给予扩容补液治疗,例如静点低分子右旋糖酐或氯化钠注射液等。

2.6造影剂反应绝大部分患者出现造影剂不良反应常发生在注射后半小时内。极少部分会出现造影剂反应,主要患者表现为皮疹以及寒战,甚至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心悸胸闷、恶心呕吐、发热瘙痒、打喷嚏以及伴有不同程度的周身不适症状。为了预防造影剂的不良反应,为患者在术前均做过敏试验,术前给予预防过敏的药物。出现造影剂反应的患者可以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注射,或者苯海拉明、西咪替丁、扑尔敏等抗过敏以及改善胃肠道的药物治疗。

2.7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一方面是手术的应激反应,机体自身产生激素使心律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供血量明显减少,导致心肌供氧不足,最终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律失常[4]。另一方面是因为手术过程中神经丛的损伤,迷走神经改变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因此在患者手术后要充分准备抢救心律失常的药物及抢救设备如:除颤仪、气管插管包、药品抢救车等,出现心律失常遵医嘱迅速准确的给药,以抢救患者的生命为主要任务。

3小结

心脏介入手术作为一个有创的治疗措施,无论是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均可以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提高警惕,严密观察患者的状态,不能因一时疏忽而引起并发症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护理人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要熟知心电图的变化急相关体征,尽早发现病情,及时报告医生采取预防和有效的救治工作。熟练掌握术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洋兵.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不同卧床时间的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33(9):552.

[2]汪涵雨.心血管介入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2009,14(8):361-362.

[3]朱翠.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2(6):283.

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7年1月-2009年6月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38例, 其中男26例, 女12例, 年龄38~79岁。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8例;双束支传导阻滞中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上分支阻滞2例, 心室率36~48次/min;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 心室率32~38次/min。

1.2 植入方法

在导管室常规消毒患者头部右侧静脉区, 经皮穿刺头静脉, 在X线监视下, 将起搏导管电极送入右心室心尖处并调试证明电极嵌顿附着于肌小梁内, 常规描记单极心内膜心电图, 然后以脉冲发生器测试仪调试起搏电压、脉宽、阈值等相关参数, 结果在正常范围之后, 再将起搏电极另一端插入脉冲发生器的制订端孔, 将起搏器埋藏于头静脉下方事先准备好的组织囊内, 逐层缝合包扎伤口。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安装起搏器的患者通常受疾病折磨时间长, 治疗效果差且起搏器价格昂贵, 因而患者心理复杂, 大多对治疗失去信心, 且对这种手术认识不足, 易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术前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不安, 会导致术后焦虑、抑郁的发生, 甚至会产生躯体行为障碍。护士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基本知识和手术的必要性, 着重交待患者术中的配合和术后的注意事项, 消除其紧张心理和顾虑, 使其达到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2) 术前1d手术区皮肤清洁和备皮。做好药物的过敏试验并做好记录。 (3) 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的习惯, 防止术后尿潴留。 (4) 备齐各种急救药物, 校对除颤仪的性能及生理记录仪的准确性。 (5) 术前1~2h禁饮、禁食, 排空大、小便。

1.3.2 术中护理:

建立静脉通道, 视情况吸氧, 连接心电监护, 备好术中用药、急救药品及设备, 保证急救设备性能良好。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应垫高患者肩部, 抬高患者双下肢以利于穿刺成功。电极通过房室瓣定位时, 密切监测心率、心律、血压、心电图形态变化, 注意倾听患者的感受, 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测试起搏器各项参数正常后协助患者向左侧翻身、拍背, 并嘱其咳嗽、深呼吸, 检查电极位置是否稳妥。将患者送回病房后做好交接班并纪录。

1.3.3 术后护理:

(1) 术后做全导联心电图、摄心脏正位X线片, 以便将来对照电极所在位置。 (2) 心电监护:手术后患者住监护病房, 心电监护仪监测心律、心率。术后前3d每天做心电图1次。观察起搏心电图波形有无改变, 有无脉冲信号及脉冲号与QRS综合波的关系。如有异常应即刻报告医师, 及时处理。 (3) 体位护理:术后患者卧床3d, 嘱其平卧、半卧位或左侧卧位, 禁止右侧卧位及翻身, 限制术侧上肢活动或身体大翻转, 防止电极移位。72h后可下床在室内轻度活动, 指导患者适当进行上肢及肩关节的前后活动, 尽早恢复正常肢体功能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锻炼时应注意循序渐进, 避免做重复、剧烈的甩手动作及肩部负重。 (4) 术后活动:电极脱位是术后常见并发症, 多发生在术后48h内, 发生原因除了电极位置不当外, 过早起床及术侧上肢活动过度也是重要原因。术后患者活动方法:健侧上肢及双下肢可任意屈曲, 但不能使躯体活动度加大。术后当天患侧可握拳, 24h后患侧肘关节可进行伸展运动, 48h后可轻微活动肩关节, 但勿过度外展。拆线后, 患侧上肢仍不可高举过头及负重, 半年内勿提重物, 不做强体力活动, 防止电极脱位。 (5) 生命体征观察:术后4h测体温1次。一般在3d后体温恢复正常。以后每天测体温2次。脉搏与心率每小时测1次, 正常情况下, 脉搏与起搏频率是一致的。若表现不一致时, 测心电图。血压每小时测1次, 连续测数次, 无异常改变改为每6小时测1次。 (6) 局部伤口护理:局部伤口迅速加压包扎并用1kg沙袋压迫8~12h, 防止血肿。观察有无渗液或渗血。 (7) 饮食与排便的护理:给患者高蛋白、低脂, 易消化食品, 保证患者术后营养。防止便秘, 平日大便较干燥的患者均在术后口服中成药麻仁丸。

1.3.4 并发症观察:

(1) 感染及皮肤坏死:为安置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局部感染可因埋藏囊腔积血、炎症感染或脓肿形成, 高龄及瘦弱患者因皮下组织菲薄, 可致起搏器磨破皮肤而感染。全身感染较少见, 但由于心腔内电极易损伤心内膜, 故可引起严重的感染性心内膜炎。而皮肤坏死多发生于术后早期, 消瘦患者更容易发生。 (2) 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多发生于术后1周内, 24h内尤易发生。可由于右心室过大、电极在心腔内张力过大或突然活动牵拉及体位改变。移位后可表现为起搏失效。此外, 由于上肢经常做规则摆动 (如某种锻炼) 在锁骨下及第1肋处常可引起导线断裂及绝缘层破损, 以致产生局部肌肉因漏电而抽动, 甚至完全起搏失效。如果导管电极张力扩大, 电极靠近膈面室壁, 可刺激膈肌与心脏同步收缩, 出现与起搏脉冲频率一致的呃逆和胸腹局部抽动。 (3) 起搏器功能障碍:如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 可由于电极移位或起搏器本身故障引起, 表现为原有症状的再现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 一般可根据起搏心电图做出诊断。 (4) 静脉血栓:最常出现是下肢静脉血栓。术后认真听取患者主诉, 并严密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皮肤颜色、温度等。

1.3.5 健康指导:

(1) 教会患者自己测脉搏。如出现频率明显改变, 脉搏比设定频率减少10%, 提示起搏电极接触不良或电池电量不足, 应立即就诊。 (2) 起搏器植入后若出现安装前的症状, 如心悸、胸闷、头晕、疲乏, 甚至发生晕厥, 应考虑为起搏综合征或者是起搏器故障, 应立即就诊, 及时请医师对症处理。 (3) 定期随访, 一般最初半年每月1次, 以后每3个月1次。 (4) 防止社会环境对起搏器的影响。如:磁共振、体外电复律、直线加速器、碎石震波焦点、激光、透热理疗等, 都可能对起搏器功能造成一定的干扰和影响, 有时可造成严重后果。因此, 植入起搏器患者原则上禁止接受以上检查和治疗。另外, 雷达、高压磁场、移动电话、微波炉对起搏器均有影响, 因此安装起搏器患者应避免接近此类设备。资料表明, 使用移动电话应将话筒置于起搏器的另一端, 最好距离起搏器15cm以外[1]。 (5) 患者出院时, 赠送患者一张安装起搏器的卡片, 上面记录有患者姓名、年龄、疾病、家庭住址、电话、起搏器型号、安装日期等, 以备应急处理。让患者外出时放在衣袋里, 一旦出现意外, 身边的行人便于及时报告。

2 结 果

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38例中, 无1例发生心律及起搏心电图形改变;有少数患者术后体温升高, 均在38℃以下;2例出现轻度渗血, 经重新包扎并加大沙袋重量和延长压迫时间无继续出血;无便秘发生;2例发生尿潴留, 及时给予热敷下腹部或用温热水冲洗外阴法得到缓解。并发症:1例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伤口轻度感染, 无电极移位及导线断裂, 起搏功能良好。

3 体 会

安置永久性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手术成功与有效护理, 特别是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有着密切关系。起搏器安置后将终生携带, 终生的自我维护及相关知识的掌握, 可以保证起搏器的正常使用, 延长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使患者得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实现安置起搏器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植入术, 人工心脏起搏器,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 篇4

关键词:高龄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临床效果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疾病发生率逐渐增加,缓慢型心律失常疾病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为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1]。同中青年患者相比,高龄患者机体功能和器官功能均显著衰退,且多数高龄患者合并其疾病,使得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2]。为进一步了解高龄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分析,该研究整群选取2013年1月一2015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86例通过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86例通过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患者,其中,治疗组43例,患者年龄为80~92岁(86.35±3.58)岁;男30例,女13例;29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为房室传导阻滞,4例并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分析患者起搏器类型:6例为VVI,37例为DDD;对照组43例,患者年龄为41~79岁(60.28±10.05)岁;男31例,女12例;28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 1例为房室传导阻滞,4例并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分析患者起搏器类型:7例为VVI,36例为DDD。对该次研究选取患者的基本资料展开对比分析,P>0.05,可对比。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加入研究。②经过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同意的患者。③没有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的患者。④没有药物禁忌症的患者[3]。

1.3 排除标准

①患者及其家属不愿参加研究的患者。②没有通过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同意的患者。③伴有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的患者。④具有药物禁忌症的患者。⑤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4]。

1.4 方法

该次研究选取患者均通过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进行治疗,实施局部麻醉,麻醉成功后在患者右侧或是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电极导线,囊袋切口和穿刺点处于同一部位,并在透视下将心房导线放置、固定和心室导线放置、固定完成。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起搏电极参数[5]。

1.6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率(%)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展开对比分析

治疗组患者围术期心肌穿孔和心室颤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口延迟愈合、囊袋出血血肿、囊袋破溃感染和电极脱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两组患者起搏电极参数展开对比分析

治疗组患者心室起搏阈值、心房起搏阈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室起搏感知、阻抗和心房起搏感知、阻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逐渐成熟,伴随起搏系统改进和临床适应症的拓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通过心脏永久起搏器术治疗过程中穿刺占据重要地位,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6]。头静脉切开法给患者带来的损伤较大,极易出现感染现象;颈外静脉法中的电极导线需从患者锁骨上皮下隧道通过,电极导线会给患者带来一定损伤;锁骨下静脉法具有便于操作、成功率高、组织损伤小和可反复使用等特点,被广泛推广使用。但基于高龄患者生理性衰老和脏器功能减退,且多数患者合并多种其他疾病,患者耐受力和免疫力较为低下,因此,手术给高龄患者带来较大风险,在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术中和术后出现较多的并发症,给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一定影响[7,8]。因此,治疗过程中应通过以下措施对患者进行处理,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对患者做好相应检查和准备工作,对于心内膜纤维化严重和心脏过大的患者应用螺旋电极主动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少电极脱位;在囊袋处固定电极,保障导线良好的固定在囊袋内。应告知患者术后应注意事项,避免上臂活动幅度过大。同时,术后应加强对患者观察,高度重视出现呼吸相关的胸痛症状的患者,避免导线穿孔出现并发症发生率等。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可有效缓解高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改善心肌供血和心功能,降低患者猝死率。因此,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可有效改善高龄患者临床症状,该次研究中,高龄患者采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后,其围术期心肌穿孔和心室颤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28%、16.28%高于中青年患者的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采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对高龄患者进行治疗时其心室和心房阈值分别为(0.86±0.13)V、(1.09±0.24)V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的(0.51±0.14)V、(0.53±0.21)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其具有独特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赵亚樵学者研究中,通过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患者心肌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8.51%、心室颤动并发症发生率为8.51%、心室阈值为(0.85±0.14)V、心房阈值为(1.08±0.27)V,同该次研究结果较为相似[9],从中得出,临床医师在对高龄患者患者治疗临床上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效果较为显著。综上所述,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在治疗高龄患者临床上效果较为理想,但应预防围术期心肌穿孔和心室颤动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武新民,高雯,马贺,等.老年人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临床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3,7(6):381-382.

[2]杨天睿,苗云波,李惠仙,等.高龄老年人群实施心脏起搏器治疗疗效、安全性和方法学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6):246-249.

[3]陆秋芬孙健,刘晓红,等.高龄患者置人心脏起搏器的围手术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11):850-851.

[4]臧红云,王冬梅,韩雅玲,等.80岁以上高龄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9(4):331-333.

[5]陈勇,吴辉,丁家望,等.DDD型心脏永久起搏器对67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39(23):3257-3258.

[6]王文娜,张立群,干朝辉,等.超高龄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8):11-12.

[7]焦昌安,邱朝晖,陈阳,等.超高龄老人(≥90岁)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3(1):100-101.

[8]郭新贵,史凯蕾,陈阳,等.85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起搏器治疗的安全性和长期预后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1):36-38.

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 篇5

2008年3月-2009年6月, 笔者为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择期安装三腔起搏器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 经精心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择期行CRT患者4例, 男3例, 女1例;年龄46~77岁。其中心功能Ⅲ级2例, 心功能Ⅳ级2例, 扩张型心肌病3例, 缺血性心肌病1例。左心室射血分数为20%~32%, 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为63.1~78.4mm, QRS>0.12s。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 首先经冠状静脉窦将左心室电极置入冠状静脉窦左心室属支并测定其起搏参数。满意的左心室电极起搏参数为:R波振幅≥5.0mV, 起搏阈值≤3.5V, 阻抗300~1 000欧姆。待左心室电极置入成功后再将右心房电极置入右心耳、右心室电极置入右心室的尖部, 并测定各项起搏参数。当电极到达靶部位测定参数后, 为防止电极脱落, 嘱患者咳嗽、深呼吸或翻动身体, 观察各项参数是否有改变。在起搏器连接测试完成后缝合局部皮肤, 用0.5kg沙袋进行局部压迫止血。

2 结果

本组术后均未发生任何并发症。随访5~19个月, 4例患者的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较行CRT之前提高了35.4%, 6 min步行距离较行CRT之前平均提高了88.5m, 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1) 受传统药物治疗的影响, 多数患者不了解CRT, 加之治疗费用较高, 患者多担心手术效果, 因此, 护士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说明操作方法、治疗机制及效果, 必要时让已接受此项治疗的患者进行现身说法, 以消除其顾虑, 取得其配合。 (2) 患者术后需卧床72h, 因此术前要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术前嘱患者洗澡, 双侧腋窝备皮, 避免刮伤皮肤, 防止发生感染。 (4) 由于患者心功能不全, 再加上手术时间较长, 因此术前1 d夜间嘱患者充分休息, 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催眠药协助其入睡, 保持病室安静。 (5) 术日晨患者可进适量易消化饮食, 并嘱其进手术室前排空大小便。

3.2 术中护理

(1) 协助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 充分暴露手术部位。 (2) 给予中流量吸氧, 建立静脉通路, 备好各种急救物品和药物。 (3) 核对起搏器的类型及消毒日期并进行详细记录。 (4) 严格无菌操作, 及时提供术中各种器械及用物。 (5) 持续心电监护。当电极穿过房室瓣及置入心内膜时会出现室性早搏甚至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要及时提醒医生, 遵医嘱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复律。 (6) 当电极到达靶部位测定参数后, 为防止电极脱落, 嘱患者咳嗽、深呼吸或翻动身体, 观察各项参数是否有改变。起搏器连接电极工作后, 要注意心电监护情况, 以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 同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觉。一旦有异常情况要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7) 手术完毕, 缝合切1∶3, 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后送患者入监护室。切口敷料上压沙袋6~8h, 以防血肿形成。

3.3 术后护理

3.3.1 体位护理。

术后患者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72h, 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有不同程度的退化, 其置入电极局部的炎症反应较弱, 电极与心肌黏合相对较差, 因此卧床时间不能太短。术后48h后可使患者取半坐卧位, 术肢制动, 目的是使心内膜下的电极局部纤维化包绕、固定电极, 防止电极脱落或移位。电极脱位的原因之一是术侧手臂过度伸展的突然拉动力, 因此要严禁术侧上肢大幅度活动及术侧卧位, 同时要避免剧烈地咳嗽、深呼吸、打喷嚏等, 防止电极脱落或移位。主动或被动活动健肢, 以免血栓形成。由于卧床时间长, 多数患者会出现腰背部疼痛, 可将手伸到患者后背部进行局部按摩, 以增加其舒适感。术后72h后患者可逐渐进行室内活动, 指导患者做上肢及肩部前后适当运动。同时告知患者掌握活动要领、活动量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 对保证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3.3.2 皮肤护理。

为防止起搏器囊袋内出血, 术后在局部用0.5kg沙袋压迫6~8h。术后1周内每天进行局部换药, 注意观察切口颜色、温度及有无出血、渗血、红、肿、热、痛等症状。连续使用抗生素3d, 预防切口感染及全身感染。7d后拆线。对于年老体弱、皮下脂肪组织少、皮肤松弛的患者, 在起搏器部位预防性使用起搏器托带, 防止起搏器脱垂, 甚至囊袋破溃脱出。

3.3.3 心电监测。

术后即刻描记心电图, 进行心电监测72h。观察、记录患者的心率、心律情况, 要注意观察起搏阈值的变化 (正常值为0.5~1.5V) 、有无起搏信号、患者自身心率与起搏心率的关系、有无心律失常等, 若起搏器工作异常, 患者会出现头痛、胸痛、眩晕、气促、嗝逆、抽搐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3.4 起搏器的保护。

置入起搏器的囊袋处应防止撞击与摩擦。嘱患者远离强磁场、电场, 避免接近高压线、电瓶车, 避免使用电热毯、电按摩器、电烙铁等, 雷雨天气不要在户外活动或逗留, 以保证起搏器的正常使用寿命。

3.3.5 一般护理。

嘱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饮食,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促进切口愈合。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可用番泻叶、开塞露进行通便, 防止排便时用力过度发生电极脱落或电极移位。术后避免剧烈咳嗽、深呼吸、打喷嚏, 避免剧烈震动以免电极移位,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减轻咳嗽。患者出院时要嘱其定期来院复诊。

4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 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虽然近年来药物治疗有了突破性进展, 但其仍是当今具有较高患病率和病死率的严重疾患。近年来尝试应用心脏起搏的方法治疗慢性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取得了可喜进展。这种起搏方法即是CRT。CRT是在传统的右心房、右心室双心腔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 恢复房室、室间和室内运动的同步性, 改善心脏的不协调运动, 增加左心室充盈时间, 减少室间隔矛盾运动, 减少二尖瓣反流, 使慢性重度心力衰竭功能改善,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明显减少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病死率, 它开创了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治疗的另一新途径。由于受传统治疗方法的影响再加上费用较高, 患者及家属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腔扩大及不同程度的心肌退化, 容易发生电极脱落、电极移位等并发症, 因此, 对起搏器安装的技术要求以及术后的观察、护理、健康指导要求就更高。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提高其生活质量, 医护人员要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 做好详细的解释、说明工作, 得到患者的主动配合, 从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腾艳霞.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156例 (J) .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5) :38.

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 篇6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将脉冲发生器通过电极与心肌相连, 脉冲发生器发放一定频率、振幅的电脉冲, 通过电极刺激心脏, 代替心脏起搏点发放冲动, 使心脏产生有效、有规律地收缩。因此, 当心脏起搏点功能失常或心脏传导系统有严重病变时, 应用起搏器可达到人为地控制心率、维持心脏“泵”功能的作用, 现已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规治疗手段。随着植入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起搏电极导线的不断改良, 目前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越来越少, 但仍有发生。我院2002年至今已有4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成功安置了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并经过积极、合理的围手术期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40例, 男28例, 女12例, 年龄55~74岁。心律失常类型: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26例, 慢—快综合征4例, 房室传导阻滞 (AVB) 8例 (其中Ⅱ度AVB 3例、Ⅲ度AVB 5例) , 心房颤动伴长R-P间期2例。第1次植入起搏器32例, 第2次植入起搏器8例, 其中双腔起搏器8例, 单腔起搏器32例。

1.2 手术方法

常规消毒皮肤及麻醉后, 经手术切口穿刺进入锁骨下静脉, 插入起搏电极, 将电极顶端置于右心室心尖部或右心房心耳。测各项参数指标满意后, 将起搏脉冲发生器埋藏于锁骨下2横指、胸壁皮下组织中, 做切口缝合。

1.3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症状缓解, 生活质量提高;心电图起搏和感知功能正常。术后心理负担重、情绪紧张4例, 切口周围有血肿2例。

2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患者常对手术有恐惧感, 担心手术是否安全, 由于手术费用较高, 要承担较高的医疗费用, 尤其是自费患者。故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满情绪。这些不良因素可导致植物神经紊乱, 心率加快, 心肌耗氧量增加, 使病情加重, 影响手术进行。对于预行起搏器置入术的患者, 术前护理人员应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认真评估,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科护士与其沟通, 根据医师的治疗方案做好宣教工作。向患者讲解起搏器植入术的知识, 使其对手术操作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教会其如何配合医师, 指导其练习床上排便以适应术后卧床需要, 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 可为手术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2.1.2

术前准备: (1) 完善各种检查, 了解各脏器的功能, 记录体温、心率、血压; (2) 术前调整患者身体情况, 积极治疗其他并存疾病; (3) 做青霉素和普鲁卡因皮肤试验; (4) 术前认真做好皮肤准备 (术侧胸部、腋下加会阴部、双侧腹股沟) , 包括清洁皮肤和去除毛发; (5) 手术日清晨禁食、禁水 (药物除外) ; (6) 术前30min排空大小便, 更换手术衣; (7) 精神过度紧张者, 可在术前30min给予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 (8) 心力衰竭患者加强控制心力衰竭, 保证患者能平卧1d; (9) 指导床上排尿排便训练; (10) 左手留置套管针, 开放静脉通道, 备齐一切急救设备及药物。

2.2 术中护理

导管室准备好急救药物及除颤器、氧气、心电监护, 导管室护士熟练掌握心脏急救技术, 以便及时、准确地处理由于导管刺激心脏引起的心律失常等情况。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 如有不适应及时检查处理。密切观察患者起搏电极植入过程中心率、心律、血压和氧饱和度的变化。同时, 做好手术器械、物品以及手术区域的环境保护, 防止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保证各手术器械、物品保持无菌;控制室内人员数量, 避免人员随意走动, 防止交叉感染。

2.3 术后护理

2.3.1

常规观察及护理: (1)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准确记录出入量, 做好一切生活护理, 防止并发症; (2) 持续心电监护, 重点监测患者心率、心律、血压, 术后3d内每6小时记录心电图1次, 重点观察、记录起搏器的起搏及感知情况是否正常, 注意起搏器的工作状况, 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并及时处理。同时, 注意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如疲乏、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消失; (3) 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 检测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和起搏等各项参数, 如电流、电阻、能量、阈值等。

2.3.2

心理护理:患者由于起搏器置入术后肢体制动时间较长, 术口疼痛, 容易产生不舒适感。因此, 护士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做好健康教育, 缓解其紧张心理。

2.3.3

心电监护: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常规监护36~48h, 通过动态观察起搏心电图, 了解起搏器信号及频率, 防止起搏器的失灵及脱位, 检查起搏频率是否在设定频率范围,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并及时处理。

2.3.4

体位与活动护理:患者术后24h一般取平卧位, 电极脱位多于术后1周内发生, 尤其容易发生在24h内。术侧肢体绝对制动, 避免向对侧卧位和术侧肩关节大幅度运动, 以免发生电极脱位。勿剧烈改变体位, 有咳嗽症状者及时给予镇咳药, 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 满足其各种合理需要, 做好生活护理。72h后可在床旁活动, 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活动后是否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 指导患者的活动量及时间。同时, 注意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准确记录24h尿量, 严格交接班制度。由于患者术后常自觉术口疼痛, 加之躯体活动受限, 又怕术口出血或起搏器脱位, 故易产生焦躁不安心理。护士可通过与患者谈心做好其思想工作, 使其消除消极因素, 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准备。

2.3.5

饮食及排便护理:应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粗纤维、易消化、不产气饮食, 以减少腹胀, 防止发生便秘。如排便不畅, 可予以开塞露、灌肠解决[1]1]。

2.4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2.4.1

心律失常:如为起搏器电极脱位后出现的心律失常, 须立即再次手术调整, 固定电极位置;如为起搏感知功能间歇异常, 可通过起搏程控仪调整起搏器相应的参数, 并予持续心电监护, 发现心律失常及时处理。

2.4.2

电极脱位:电极脱位多与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及经验不足有关, 不正确的搬动、早期活动、卧位不当均可发生导管移位[2]。因此, 术后应延长绝对卧床时间至3d, 切勿剧烈改变体位。有咳嗽症状者及时予镇咳药,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过大造成电极移位或脱位[3]。

2.4.3

术口感染:表现为患者体温升高及术口红肿、疼痛。为防止术后感染, 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注意术口渗血情况, 术后1周内换药2~3次, 并用酒精纱布覆盖以防止感染。术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并注意观察患者体温变化, 连续监测体温3d, 3次/d, 同时注意术口有无感染征象。本组患者未发生术口感染。

2.4.4

囊袋血肿: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 术前应停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5~7d, 术中彻底止血。每天换药时注意观察术口皮肤色泽、局部张力、有无血肿形成, 局部可用沙袋压迫6~8h。如囊袋隆起, 局部皮肤青紫, 有波动感, 可能发生囊袋血肿, 应及时处理。必要时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进行穿刺抽出积血, 覆盖无菌纱布, 沙袋压迫12h, 并配合应用止血药物, 囊袋积血即可消失, 且起搏器功能不受影响[4]。

2.5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应全面检查1次起搏器的功能情况, 并定期来院复查, 一般应每1~3个月随访1次, 情况稳定后半年1次;指导患者每天自测脉率, 并注意记录, 如出现频率改变应及时与医师联系检查;掌握常规注意事项, 如避免高电量、强磁场环境, 如理疗室、高压区、电磁炉、微波炉等, 且维持167cm的安全距离;穿宽松柔软内衣, 女性患者要注意胸罩带会摩擦皮囊[5,6];告知患者平时可以从事一般性运动, 但不要进行剧烈运动或家务劳动, 尤其避免术肢剧烈的甩手动作及长时间负重, 以免牵拉、挤压损伤引起电极断裂;指导随身携带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及携带植入起搏器卡片, 以备急用, 供急救指导, 还应该按时服药, 不能自行停药或减药;患者要掌握起搏器的工作年限 (使用寿命一般为20~30年) , 在起搏器工作后期, 应嘱患者去医院检查, 以防发生意外。

4小结

总之, 对于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 术前、术中和术后施行密切的心电监护、个体化心理干预及细致的护理, 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依从性, 从而减少并发症, 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赵静.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8 (31) :3911.

[2] 沈艳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若干护理问题的综述[J].医学信息, 2010, 5 (10) :2955-2956.

[3] 郭辉.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围手术期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 (3) :337-338.

[4] 杨芳, 华雨, 任红艳, 等.人工心脏起搏电极断裂再次植入患者的围术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9, 24 (7) :23-25.

[5] 邓丽.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0) :187-188.

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共73例, 其中, 男39例, 女34例, 年龄最大80岁, 最小60岁。起搏器工作方式为DDD 32例, VVI 31例, AAI 10例。

1.2 心理护理措施

1.2.1 评估并确定患者的心理需求

通过与患者和家属的交谈, 参阅患者的医疗档案, 除了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文化背景、社会支持等各方面内容外, 还建议让患者自评心理状况和自护能力以及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了解程度, 综合各方面因素, 确定患者的心理需求。

1.2.2 根据患者的心理需求做出心理护理的计划

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症状的老年患者在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 给其做心理护理的计划要更加细致及具有实效性。对性格开朗、一般情况良好的老年患者制订的心理护理计划应该目的明确, 条理清楚。对身体虚弱、郁郁寡欢的老年患者制订的心理护理计划要以增强信心, 消除忧虑为主导。

1.2.3 实施心理护理计划

1.2.3.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老年患者的信任。

(1) 尊重老年患者, 使用恰当称呼。老年患者生活阅历深, 知识、经验丰富, 在家庭和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自尊心强。但患病后角色和环境等改变易产生焦虑、孤独、抑郁等心理。入院后我们要尊重老年患者, 称呼得体。比如某某爷爷、某某奶奶、某某老师等。 (2) 注意非语言信息。当老年患者非常认真地向护士倾诉自己的痛苦时, 护士眼睛一定要注视对方, 不要随意打断老年患者的话, 不要东张西望, 更不能心不在焉。 (3) 理解老年患者, 加强生活护理。老年患者年老体弱, 可能同时患有几种疾病, 致使生理上出现自理能力下降, 心理上可能出现偏激、固执、不合作, 对治疗和护理疑虑较多。护士要理解老年患者, 精心护理, 耐心细致地帮助老年患者做好各种生活护理, 让老年患者感受到体贴和关爱。

1.2.3. 2 根据老年患者心理需求, 做好心理护理。

(1) 术前心理护理。老年人入院后由于疾病困扰和对“手术”承受能力的自我怀疑, 多有焦虑情绪和恐惧心理。a.提供有关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必要信息, 详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及预后以及怎样配合手术和可能出现的不适应及注意事项, 以满足患者信息的需要:b.以曾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且效果良好的患者为实例, 并请他们一起给预手术者进行现身说法, 来说明手术过程的感受及术后效果, 使患者增强信心, 消除忧虑。c.鼓励亲友探视, 以解除老年患者的孤独感, 对其生活上要多加照顾。d.导管室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术前、术中要安慰和鼓励患者,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2) 术后心理护理。多数老年患者术后表现情绪比较稳定, 但有些患者术后依然焦虑, 如急于了解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效果, 患者易出现疼痛不适、烦躁以及对手术疑虑心理和依赖心理等。因此, 术后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心理反应, 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首先向患者说明手术过程及手术效果, 让患者放心, 同时多向患者传达有利信息, 减轻术后不良心理反应。

1.2.3. 3 正确处理术后患者疼痛不适感。

鼓励患者提高对疼痛的耐受性, 分散或转移对疼痛的注意力, 如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需要制动, 而有的老年患者则由于难以忍受而想过早活动, 应耐心向患者解释,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平卧制动是为防止电极脱位[2], 同时告知术后持续心电监护的重要意义[3], 以解除患者烦躁情绪。对一些依赖心理较重的患者, 应诚恳地向其说明依赖心理对术后康复的不利因素, 应加强术后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老年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缩短了2~3 d, 住院满意度达95.3%, 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患者来院随访得知各位老年患者精神愉快, 生活质量提高。

3 讨论

老年患者在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心理问题比较复杂, 影响因素也较多, 而在强调综合护理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 对保证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顺利完成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丛亚丽.护理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8:85-86.

[2]陈湛.现代心脏病治疗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151-154.

[3]Perdue B.Cardiac Catheterization before and after.What the patient should understand, What the nurse needs to know[J].Adv Clin Care, 1990, 5 (2) :1.

[4]雷显琼, 李玉琼.临床护理路径在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5) :14-15.

心脏永久起博置入术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 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56例住院患者,既往均无睡眠障碍史,也无严重的神经、精神病史。其中男37例,女19例;年龄40~80岁,平均65岁;术后住院时间7~10天,平均7.0天。入院诊断为病窦综合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8例(各32.1%),窦性停搏1 6例(28.6%),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4例(7.1%)。

1.2评定标准按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 S QI)评定患者睡眠质量。该表的19个项目包括7个维度: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应用、日间功能。每个维度0~3分,累积各维度得分为PSQI总分,以PSQI>7分为我国成人睡眠质量有问题的参考值,总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采用本科优质护理小组自行制定的睡眠质量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夜间实际入睡时间、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不适情况登记;环境因素包括环境陌生、噪音、光线、病床单元舒适度、各种监护仪影响;患者心理活动因素。自制表经由本院3名高年资主治医生和副主任护师共同评定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8,提示信、效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1.3方法指定护理组长负责调查表的发放及回收。分别于患者植入术后第1、3天,出院当天发放和填写调查表,统一指导用语,避免因语言不统一而对调查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当场回收问卷调查表。

2结果

在规定时间内共发放调查表56份,回收有效表格56份(100%)。术后3天内发生中重度睡眠障碍46例(82.1%),这些患者均有术区疼痛及腰背疼痛,且术后前3天均要求采取强迫制动体位,受外界环境干扰42例(75.0%),心理因素36例(64.3%),尿潴留6例(10.7%)。术后第4~7天,发生中重度睡眠障碍减少至27例(4 8.2%),均有心理因素,受外界环境干扰22例(39.3%),腰背疼痛4例(7.1%),术区疼痛3例(5.4%)。

3讨论

睡眠质量好坏会影响患者体力、精力的恢复,睡眠质量差会降低患者对治疗反应的承受能力,影响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本文结果显示,影响起搏器植入术后前3天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强迫制动体位、术区疼痛、腰背疼痛、尿潴留、外界环境的干扰、心理因素等。

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术后常规用500g沙袋压迫止血4~6小时,沙袋的压迫、切口术后的反应在刚刚手术后的阶段对患者的影响更为深刻,故对睡眠的影响更大。针对术区疼痛,需要护士在术前加强健康教育。术后加强创口检查,按照疼痛数字评价量表评估疼痛程度,并按疼痛分级采取有效措施。0~6分用音乐疗法、抚触、放松技术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影响疼痛感受性;7~9分用口服药物;10分予针剂止痛药[1]。

起搏器植入术后要求患者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禁止翻身,术侧肢体肩关节制动72小时,限制术侧上肢活动。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影响部分肌细胞的供氧,乳酸堆积,引起肌肉酸麻等不适,造成入睡困难。因此,护理需要针对性处理。近来有研究发现,术后平卧6小时取左侧卧位,用腹带固定肩、肘关节,12小时后下床活动,在保证术侧肢体不过度外展上举的前提下,不增肌电极移位的发生且有助于切口的愈合[2]。

心理因素导致的睡眠障碍很常见。责任护士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表现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指导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和心理放松训练,通过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有意识循环练习,使得肌肉放松和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下降,让患者入睡更容易[3]。

部分患者由于在床上不习惯自主解小便造成尿潴留、腹部胀痛,导致入睡困难。因此,护士需在术前做好宣教,说明床上排尿的必要性,术前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术后加强巡视,监测尿量及膀胱充盈度,一旦出现尿潴留及时处理,如热敷、按摩腹部、听流水声、温水冲洗会阴部等诱导排尿。

部分患者难以适应医院环境,成为影响睡眠外在的主要环境干扰因素之一。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均需心电监护,电极片的粘贴,袖带的捆绑都会造成患者的不舒适感。报警范围设置不当,监护仪报警也会影响睡眠。另外,病房内各种人员的交谈声、走动声、开关门声及灯光等均能成为影响患者睡眠的因素。为此,要尽量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室内光线、温度适宜,病房陪护人员尽量减少来回走动,医护人员夜巡打小手电、开地灯,将监护仪的报警声降至最低,合理设置报警范围,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合理安排患者休息时间,睡前尽量避免对患者实施刺激性的操作,以免影响患者的睡眠[4]。

对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出现睡眠障碍,需要医护人员仔细查找原因,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优质护理,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摘要:目的 观察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该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住院患者56例,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并采用自制调查表查找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结果 术后前3天发生中重度睡眠障碍46例(82.1%),影响因素有强迫制动体位、术区疼痛、腰背疼痛、尿潴留、外界环境的干扰、心理因素。术后第4~7天发生中重度睡眠障碍降至27例(48.2%),影响因素主要为心理因素及外界环境的干扰。结论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前3天发生率较高,主要与疼痛及强迫制动体位有关,此外还有外界环境的干扰及心理因素。第4~7天睡眠障碍发生率有明显下降,影响因素中外界环境的干扰、心理因素上升到最主要的原因。需要医护人员仔细查找原因,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优质护理,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睡眠障碍,原因,护理

参考文献

[1]郑敏,俞申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失眠原因及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7,6(4):268.

[2]费红,金顶红,蒋芬芬.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卧位与卧床时间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1,18(3):28.

[3]刘梦姣,曾慧.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4):399.

上一篇:音乐艺术惠民下一篇:驻华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