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植入

2024-05-11

起搏器植入(精选9篇)

起搏器植入 篇1

随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增多, 缓慢型心律失常也越来越常见, 床边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比以往有明显增加[1], 尤其多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 、暴发性心肌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病人, 对于床边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护理有其特殊性, 为了保证起搏器能够安全可靠地连续起搏, 提高术前、术中、术后的监护和护理质量, 对我科2000年—2008年住院期间行床边临时起搏器植入术的49例病人采用了优化、系统的整体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9例病人, 其中男29例, 女20例;平均年龄62岁;其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Ⅱ度或Ⅲ度AVB、室性逸搏心律15例,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Ⅲ度AVB 20例, 窦房结、房室结退行性病变致Ⅲ度AVB、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 心力衰竭洋地黄中毒3例, 心脏淀粉样变1例, 暴发性心肌炎合并Ⅲ度AVB 2例。均采用左侧锁骨下静脉入路。全部病人在3 d~12 d撤除床边临时起搏器, 13例植入永久性人工起搏器。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辅导

向病人及家属耐心解释植入临时起搏器的目的、安装方法, 解除其疑虑及恐惧, 以取得配合。向家属交代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或意外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并请家属签手术同意书[2]。

2.1.2 器械准备

检测临时起搏器功能状态, 安装起搏器电池, 并备2块或3块电池, 以便更换;准备好阿托品、肾上腺素、除颤器等抢救药物及器械。

2.1.3 其他准备

低流量吸氧, 持续心电监护, 注意心电变化, 建立1条或2条静脉通道, 保持静脉通畅, 按照医嘱用药, 出现病情变化, 随时处理。

2.2 术中护理

2.2.1 手术配合

进行术野 (左锁骨下静脉周围15 cm~20 cm) 皮肤消毒、铺巾, 在局部麻醉下协助医生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术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及病人的意识、面色, 确保输液通畅。置管成功后送入电极, 连接临时起搏器, 调好起搏电压、起搏频率、感知敏感度等, 起搏方式最常用的是单腔心室起搏 (VVI) 型, 如心电监护显示心率增快, 与起搏频率相吻合, 表示起搏心律即表示起搏成功, 就可以固定电极, 用无菌纱布敷盖包扎并结束手术[3]。

2.2.2 预防并发症

在穿刺置管时针头斜面与皮肤呈20°~30°角进针, 动作要轻、稳, 避免穿破血管引起出血及血肿;进针不宜过深, 防止损伤肺脏、出现气胸;在送入电极时动作要慢, 注意病人的血压、心率变化, 防止穿破心脏。出现如血气胸等并发症后, 配合医生进行胸膜腔穿刺, 按照医嘱执行抽血、补液等。

2.3 术后护理

2.3.1 起搏器的护理

将起搏器挂放在输液架上, 便于观察起搏器工作状态, 保证起搏器的安全使用。护士应掌握临时起搏器各功能开关的作用及正常的调节范围, 熟知起搏导管正负极插入及更换电池的方法。

2.3.2 穿刺部位的护理

平卧24 h~48 h, 避免右侧卧位, 左上肢制动, 嘱病人勿用力咳嗽, 必要时给予镇咳药物。严密观察穿刺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变化, 切口表面有无红、肿、热、痛和波动感 (积血) 等, 保证术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无菌。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 敷料浸湿后及时予以更换并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遵医嘱应用抗生素5 d~7 d。

2.3.3 持续心电监护

观察起搏心律、自主心律情况及有无其他心律失常发生。定期描记心电图, 要描记和了解自主心律时, 可以暂时停用起搏器, 但操作时要很慎重。心律失常恢复早期, 不应马上停用起搏器, 要观察全身状况及心功能恢复的情况, 将起搏频率调节在低于自主心律水平, 再逐渐停用起搏器过渡到自主心律状态。使用起搏器的病人出现心室颤动时, 应立即关闭起搏器, 并立即电击除颤及进行心肺复苏。

2.3.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①电极移位:平卧休息, 保持术肢制动, 避免穿刺侧肢体有大的牵拉活动。②感染:每日测量4次体温, 如术后1 d~2 d内体温在37.5 ℃左右, 可能是手术吸收热所致, 属于正常反应。术后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如体温高于38 ℃, 应考虑有继发感染的可能。本组有1例高热者, 体温曾达38.3 ℃, 经调整抗生素治疗后好转。③电源耗竭:密切注意心电变化情况, 备好备用电池, 并应立即更换新电池。

2.3.5 饮食护理

如果病人肾功能正常, 可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提高机体抵抗力, 促进伤口愈合。指导病人多进食一些富含纤维素及维生素等食物, 预防便秘的发生。

3 小结

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度AVB、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疾病时, 缓慢的心室率造成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灌注不足, 容易造成心脏骤停等风险, 存在极大的风险。而床边植入临时起搏器可消除心脏骤停的危险, 往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在护理上默契地配合医生, 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要求护士在术前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在术中配合医生的手术, 按照医嘱执行用药;在术后护理中, 要密切观察起搏信号的有无, 以及其后是否有QRS波群, 以证实是否有心室夺获, 密切观察有无电极脱位, 及时更换电池等。

摘要:[目的]探讨床边临时起搏器的护理。[方法]49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在床边心电监测指引下,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应用普通电极导管进行床边临时起搏器植入。[结果]49例病人临时起搏均获得成功, 无感染、血栓形成、心脏穿孔等并发症发生。临时起搏器工作时间为3d~12d (6.8d±4.5d) 。[结论]临时起搏器植入前后的正确护理包括:对病人的术前教育, 术中的配合, 术后的监测、观察, 起搏器功能维持的护理等。正确护理是保证临时起搏成功、防止发生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临时起搏器,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张清华, 郭继鸿.现代人工心脏起搏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127.

[2]李学兵, 郭继鸿.床旁心脏临时起搏的临床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02, 22 (2) :113.

[3]张秋霞, 曾燕, 黄淑萍.不同护理方法对降低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8, 22 (11B) :2949-2950.

双腔起搏器植入65例的护理体会 篇2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637-02 中图分类号:R 65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70

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是采用微电子技术,模拟心脏电激动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电脉冲刺激心脏,使之发生激动,帮助心脏恢复跳动的治疗方法。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1]。由于起搏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双腔起搏器具有比较完善的诊断功能及治疗功能,更接近生理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从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共植入双腔起搏器65例,为使患者更快更好地适应起搏器,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从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65例,其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最小52岁,最大89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5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2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2例,快慢综合征8例。

2.方法 患者在DSA局麻下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导丝,心室电极在X线透视下,将电极送至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到位后,测试电极前端与心肌界面接触部分的功能状况及测试起搏器内部功能参数,如输出电压、电流能量、内部电阻、感知等。证实起搏良好,将电极连接双腔起搏器后置于同侧胸壁。

护理措施

1.术前准备 ①针对患者的各自特点,耐心向患者解释手术的方法和过程,起搏器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消除其疑虑;必要时手术前晚给予地西泮口服,让患者充分休息。②遵医嘱进行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B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控制感染及基础心脏病。③保持手术区域皮肤清洁、完整,特别在使用心电监护中严禁在手术区域的皮肤上粘贴电极片,以防止因电极过敏引起皮肤水泡、破损。④训练床上大小便,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做青霉素过敏试验;建立静脉通路,采用一次性留置套管针,并妥善固定;进导管室前,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2.术中护理 护送患者进入导管室,先建立好静脉通路,连接各种监测仪器,使用亲切话语与患者交谈,同时附带适当的肢体语言,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和恐惧感。调节室温,询问患者感觉是否舒适。术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做好心电图的记录。起搏器植入后重点观察起搏器的起搏和感知情况。

3.术后护理

(1)心电监护:安全护送患者进入病房或CCU病房,心电监护至少24~48小时[2],术后每30分钟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呼吸、心率的变化,病情平稳后改2小时一次,监测24小时后改12小时一次。每日描记心电图,了解起搏效果,如果无心室激动波,仅有低于起搏频率的自搏心律,可能由于导线断损,导线与起搏器之间接触不良,电池完全耗尽,机器原件失灵等。有脉冲信号无心室激动波,可能是电极脱位,阈值升高,导线本身阻抗增加或电池有所耗损,但尚未耗尽,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排除起搏故障,保证患者安全。

(2)体位护理:术后24小时内患者保持平卧位,限制活动,24~48小时后协助患者取半卧位,72小时后可在室内轻微活动,同时指导患者做上肢及肩关节前后适当运动。术后第一次起床应先摇高床头,让患者逐渐适应后再坐床边活动或室内活动,动作要缓慢。尤其老年患者术后易出现并发症,患者除术肢肩关节制动外,其余肢体关节可充分活动,避免过分制动导致身体不适、静脉血栓形成或便秘。一周拆线后可开始锻炼计划,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幅度做抬臂、扩胸或爬墙等运动,直到手臂可举过头顶摸到对侧耳垂。尽早恢复正常肢体功能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保证。

(3)伤口护理:了解术中止血情况,皮囊部位用0.5 kg砂袋压迫6小时,压迫位置正确,防止滑脱,对伴有咳嗽的患者,咳嗽时嘱患者用手按压伤口,以防伤口皮肤裂开。术后每日换药一次,敷料浸湿后及时更换,并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感染症状,囊袋局部有无波动感等,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4)一般护理:饮食应给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多纤维素、易消化饮食。用屏风遮挡,协助患者在床上大小便。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用开塞露,以免排便用力过猛引起电极脱位。保持病室环境安静,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由于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容易烦躁,因此要及时与患者交谈沟通,减轻患者的心理负荷,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5)出院指导及随访护理:①指导患者自我监测:教会患者每天至少测心率2次,如比原起搏心率少6次,或有胸闷、心悸、黑曚等症状应及时就诊。②注意保持起搏器埋置处皮肤干净清洁,避免撞击,洗澡时勿用力搓揉,以防起搏频率加快。穿柔软内衣,女性患者避免胸罩带摩擦皮囊[3]。③告知患者使用一般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电吹风)是安全的,只要无漏电现象可放心使用。打手机时,最好使用对侧手,并使手机与起搏器保持15 cm以上距离。远离电磁、信号强的区域,如电台发射站、雷达、高压场、变压器及医院磁共振等强磁场,避免电疗、透热、照光等。④重视对患者术后随访,开始2个月内每2~3周随访一次,2个月至1年内每1~2个月复查一次,此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⑤嘱咐患者随身携带保健卡,尤其是起搏器电池将要耗尽的患者,更要注意这一点,一旦出现意外,身边的行人便于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0.

[2]郑 芳,郑 敏.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1303例[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33-34.

[3]孔繁伟,郭 晖,于海棠.安置心脏三腔永久性起搏器的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3,27(9):698-699.

(收稿日期:2010-07-27 修回日期:2010-09-01)

起搏器植入 篇3

关键词:体位,起搏器,恢复

随着人工心脏起搏技术的迅速发展,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已成为抢救和治疗危及生命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重要措施[1]。为预防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如电极移位、出血等的发生, 目前, 国内的传统做法是:为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术后伤口部位放置沙袋, 平卧位2~3 d, 3 d后坐起或下床活动[2], 但在卧床期间所出现的切口疼痛、腰背酸痛、腹胀等不适感觉, 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及心理压力[3]。这使部分患者需要止痛剂、镇静剂或缓泻剂等药物来缓解这些不适。笔者自2009年1月起, 为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术后采取平卧、床头抬高的体位, 并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角度, 以保证沙袋平放在囊袋上,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我科行起搏器植入术的73例患者。其中, 男39例, 女34例;年龄16~86岁, 平均 (66.73±13.05) 岁;病窦37例, 房室传导阻滞33例, 室速1例, 房颤伴长间歇2例。纳入患者均已除外高血压、冠心病、心衰、糖尿病等并发症。

1.2 方法

将2006~2008年行起搏器植入术的3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2009年1月~2010年6月行起搏器植入术的4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护理方法, 即:术后患者平卧位, 术区沙袋压迫6 h, 绝对卧床3 d。试验组:术后患者即采取平卧, 床头抬高, 并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角度, 术区沙袋压迫6 h, 48 h后下床活动。其他均按常规进行治疗及护理。比较出血、电极移位, 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缓泻剂的例数及平均住院日。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术后试验组患者无出血或电极移位发生, 对照组患者有1例发生皮下出血。两组患者在止痛剂、镇静剂、缓泻剂的使用方面比较, 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1。

3 讨论

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人造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 以带动心搏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缓慢的心律失常, 也可用于治疗快速的心律失常[4]。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 为防止出血、电极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 国内对于植入起搏器术后的传统做法是:术后患者须平卧位, 术区沙袋压迫6 h。沙袋压迫部位是在切口下方囊袋上, 而不是皮肤切口缝合处, 由于胸廓不是平的, 还有患者的胖瘦、性别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很难做到沙袋准确无误地压迫在囊袋上而起到压迫止血的目的。而为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术后即采取平卧, 床头抬高的体位, 并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抬高的角度, 可以保证沙袋平放在囊袋上, 这样不仅能防止沙袋下滑, 而且可以使力的重心刚好作用于囊袋, 从而起到压迫止血的目的, 同时也避免了剪切力的产生所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此外, 6 h后, 患者可以通过调整床头抬高的角度, 选择合适的体位, 降低切口张力, 减轻疼痛, 以达到舒适的目的。同时, 未增加术后出血、电极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 为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即采取平卧, 床头抬高的体位,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感觉舒适, 促进恢复, 缩短了住院日, 节约了住院费用, 此方法简单、适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金丽华.缓慢心律失常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10, 31 (1) :133-134.

[2]孙凤英.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护理方法及体会[J].临床医药实践, 2010, (10) :637-638.

[3]尹红, 姜晶晶, 曲茹虹.舒适护理模式在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后卧床期间的应用[J].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5, 14 (4) :281-282.

起搏器植入 篇4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5-0134-01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临床治疗心脏不能自我恢复的起搏、输导等功能缺损性疾病的主要手段,随着科研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该技术在临床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完善[1]。然而,植入术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术后难以避免各类并发症的产生,如何及时、有效的进行并发症护理,成为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笔者对我院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0例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护理进行了全面总结,以为今后的护理工作提供护理依据。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在我院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安置术后并发各种并发症患者10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2~73岁,平均53.6岁;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病窦综合症6例;采用单腔起搏器有3例,采用双腔起搏器有7例;并发症情况: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2例,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失常1例,囊袋积血3例,起搏器综合征4例。

1. 2 并发症的护理方法

1.2.1 PMT PMT是因双腔起搏器的介入而引发及持续性心律失常,是起搏器植入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心率加快会导致患者心脏过度充盈而损伤心功能,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发现和护理是预防PMT的关键。护理措施:①人工起搏器植入术后,加强患者的临床护理观察,主要观察有无心跳加快加强、眩晕、心脏区不适等临床症状,若发生以上症状,应立即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同时向主治医生汇报患者的异常症状、心电图及血压等情况。解决方法通常先给予药物治疗,若效果不佳就微调患者起搏器的运行参数及运行方式。②发生PMT的患者多数为植入双腔起搏器的阵发性房颤、心房扑动、心房搏动过速,因而,对高危患者应尽可能不采用普通双腔起搏器或者采用带有自动停止PMT发生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1.2. 2 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失常 起搏器发生感知功能失常的主要是植入的位置发生移动或者是起搏器性能的局限性而引起[2]。感知功能失常分为三种:不能感知、感知错误及感知过分。护理措施:手术以后,患者的心率、脉冲信号、心电图形态等项目要进行严密的监测与观察;尽可能不做核磁共振检查,远离微波炉、手机以及放射性设备区等,以免扰乱患者植入的起搏器感知性能。如发生眩晕、胸闷、心慌等临床症状,在排除外界干扰因素后,还要做进一步的全面检查,以确定症状的发生原因,及时处理。

1.2.3 囊袋积血 囊袋积血是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手术前没有按时停止抗凝血药物、手术后早期活动不当、手术结束后止血工作不到位等。护理措施:患者在手术前三天开始停止使用乙酰水杨酸等相类药物;手术结束后,嘱咐患者在手术早期不要用手术侧上肢做运动,并且加强对切口处的巡视,观察是否发生渗液、囊袋处是否发生红肿、胀痛等,若发现异常,及时通报主治医生进行处理。

1.2.4 起搏器综合征 起搏器综合征多发于植入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器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晕厥、胸痛、呼吸急促、低血压等,其原因主要是房室同步收缩丧失、心房压力增高等[3]。护理措施:在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下,选用生理性起搏让植入的起搏器工作频率下降到患者本身的心率,同时准备复查;对起搏器综合征的高危患者,在手术以后,医生、护士要重视各项临床观察,增加护士巡视次数,以及时发现、早期处理。

2 结果

10例患者未发生术后或者康复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均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处理后10例患者起搏器均正常运行,患者健康状况均较好。

3 讨论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解决心脏功能障碍的主要临床方法,患者在植入永久性人工起搏器后,起搏器的正常运行将成为患者生命的保障。然而,手术后并发症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起搏器的运行,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对10例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了相应的护理,使术后并发症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徐亚琼.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并发症的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14,5(1):52-55.

[2] 苏小艳,张芸.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3):365-367.

[3] 杨玉文.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6-27.

1例三腔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护理 篇5

1 病例介绍

病人, 男, 51岁, 2007年11月以“活动后胸憋、气短8年, 加重1年”为主诉入院。在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室增大, 左室壁运动幅度减低, 二尖瓣关闭不全, 收缩功能减低。入我科后, 心电图复查为Ⅰ°AVB, Holter显示:病窦综合征, 窦性心动过缓, 室性逸搏,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查体:体温36.6 ℃, 血压114/68 mmHg (1 mmHg=0.133 kPa) , 呼吸20/min, 双肺呼吸音、右肺底呼吸音弱, 心率64/min, 节律齐, 心界扩大, 未闻及杂音。决定安装三腔起搏器, 起搏器为美国圣尤达公司生产, 起搏器类型为DDD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受疾病折磨时间长, 治疗疗效差, 疾病不能根治, 因而病人和家属对治疗失去信心, 同时由于病人对起搏器的概念及安装过程不了解, 易出现焦虑、紧张、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 医护人员主动关心病人, 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安装三腔起搏器的必要性, 介绍三腔起搏器性能及安装过程, 说明与常规起搏器手术的区别, 使病人能了解和接受新技术, 认识到不手术病情会发展更快。另外给病人介绍成功病例的切身感受, 消除病人对手术的顾虑和担心, 使病人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手术。

2.1.2 一般护理

术前充分做好病人的准备对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较快恢复有重要作用[3]。术前行心电监护并密切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 注意观察P波及QRS波群形态和时限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 以便术后判断电极位置。为防止术后出现尿潴留及便秘, 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 务必让病人学会床上解小便, 以免术后导尿而加重痛苦, 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 给予高蛋白, 含丰富维生素、纤维素的易消化食物, 以预防便秘。术前常规检查心、肝、肾、肺等脏器的功能, 抽血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型和血小板, 常规行普鲁卡因、青霉素过敏试验。手术前6 h禁食, 进行术区备皮。

2.1.3 健康教育

对病人进行疾病知识的教育, 告之病人术中如何配合、术后早期体位和活动方式以及术后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适, 以便病人作好心理及身体方面的准备。

2.2 术后护理

2.2.1 体位摆放

术后协助病人取平卧位或左侧卧位, 绝对卧床休息1 d~3 d, 限制躯干活动, 防止起搏器电极脱位。

2.2.2 心电监护

术后将病人送回CCU病房, 连续心电监护2 d~3 d, 床边心电图每天1次, 调整起搏器的输出频率, 使起搏器的工作方式处于VAT状态, 注意观察起搏的阈值和频率, 以了解起搏器功能和病情的变化。动态监测心电图的P、QRS波群时限, 如果变窄的P波突然变宽应立即通知医生, 以判断是否起搏器电极脱位、工作模式改变, 以利及时处置[4]。

2.2.3 伤口的观察

术后伤口用0.5 kg沙袋压迫6 h, 术后1周内每日用75%乙醇棉球消毒, 并更换敷料, 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红、肿、痛等现象以及囊袋皮肤的颜色和张力、囊袋内有无积血等, 每日测体温4次。

2.2.4 心功能改善的观察

术后注意观察病人的心功能改善情况, 如胸闷及气促改善、尿量增加、双下肢水肿消退、胃纳增加、活动耐力增加, 体位可以取平卧位时均表明起搏有效, 病人的心功能改善。

2.2.5 饮食护理

饮食以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适当补充纤维素, 多进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大便时腹压增加引起起搏器电极脱位;少量多餐, 进食宜七分饱,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5]。

3 出院指导

术后5 d开始对病人进行出院指导, 教会病人自测脉搏, 并做好记录, 告知病人在安静时测量, 每日早、晚各1次;告知病人注意多休息, 不要劳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告知病人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 教会病人排遣心理压力的方法, 使其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指导病人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 术后6 周避免抬举大于5磅的重物, 两个月内术侧肩关节活动都要适度[6], 以免起搏器电极脱位;告知病人应远离强磁场、高压线等场所, 不能做各种电疗, 不能坐电车, 不宜与一些电子仪器直接接触, 如电剃须刀、电吹风、电动按摩椅等, 不宜频繁靠近家用电器, 以防外界电源的干扰而导致起搏不稳定[7];告知病人随身携带记录卡, 卡片上注明病人的姓名、年龄、住址、单位、起搏器类型、安装日期及各种有关参数, 以便出现意外时急救;嘱病人保持起搏器置入部位清洁、干燥, 衣着宽松, 洗澡时勿用力揉搓, 以减少对手术部位的摩擦;术后半年内应右侧卧位, 禁止俯卧位;嘱病人戒烟、戒酒;嘱病人术后15 d复查1次, 以后半年内每月1次, 半年后每3个月~6个月1次, 如出现不适时, 及时入院就医。

关键词:心脏病,起搏器植入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319.

[2]王方正, 姚焰.多部位心脏起搏[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9, 13 (2) :67.

[3]周娟华, 吴巧元, 程晓涛.安装多腔心脏起搏器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0, 15 (7) :525-526.

[4]薛晶, 周琼, 王玲.11例三腔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3) :180-181.

[5]刘森珍, 李卫华, 高佩音, 等.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病人出院前的健康指导[J].现代医院, 2005, 5 (11) :73-74.

[6]刘少玲, 洪蝶玫, 李薇, 等.心脏介入术后病人失眠原因调查分析及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 2005, 12 (4) :11-12.

起搏器植入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7月—2010年12月武昌区周边20个社区植入永久起搏器的病人106例,男50例,女56例;年龄42岁~89岁(64.35岁±10.20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62例,房室传导阻滞(AVB) 34例,SSS合并AVB 10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5例,初中42例,高中及专科22例,本科及以上7例。剔除条件:①有精神或意识障碍等不配合者;②生活不能自理合并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将武昌区周边20个社区,随机设10个社区中的病人50例为干预组,另10个社区中56例为对照组,两组为同期植入起搏器的病人,在年龄、文化程度、病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随访方法

按常规随访,术前即建立病人的个人档案,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诊断、心电图结果、起搏器植入时间、起搏器生产厂家、型号、起搏阈值、脉宽、阻抗、感知、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术前讲解有关起搏器的知识,包括起搏器植入部位及过程、作用原理、术前及术中注意事项,术后发放《起搏器植入手册》,并根据宣传手册详细讲解起搏器的一般知识,如家电产品中的电视机、计算机、冰箱、热水器等可正常使用,使用移动电话注意距离起搏器15 cm以上,不能做核磁共振、电疗等诊疗方法,如必须做,需与植入起搏器的医院联系,看可否经调试后再使用。绝对禁止接近电台、电视发射站、发电机、变压器等。教会病人自测脉搏,最好在每日清晨或晚间安静状态下测量,数足1 min并予记录。耐心和病人交谈,评估病人心理及躯体状况,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心理护理及专科护理。于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电话通知病人到医院行起搏器功能测试及随访,由1名专科医生或长期从事介入护理的护师负责完成,根据病人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

1.2.2 干预组社区随访方法

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随访基础上行社区随访,具体内容如下。

1.2.2.1 组建社区随访小组

由心脏介入专科有经验的副主任护师任组长,组员包括心脏介入专科高年资主治医生1名、专科护士2名。组长负责组织,拟定社区随访健康教育计划,联系社区,通知病人,社区集体讲课;护师协助组长工作,与病人一对一讲解;主治医生负责病人治疗与指导,解答医疗用药等疑问。

1.2.2.2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

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电话预约行社区随访,建立社区起搏器植入病人的档案,取得社区医生、护士协助,预约好病人后并要求家属、陪护和有意愿的社区居民参加。在社区提前布置好教室,室内张贴宣传画,内容包括起搏器的相关知识、起搏器植入术后注意事项、健康运动及生活的方式,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创造出使病人感到愉悦的气氛;组织起搏器相关知识讲座,指导病人健康的行为,组织小组讨论,发放宣传册,播映多媒体,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化的图案教具,将一对一讲解与集体讲座相结合,挖掘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的保健潜力,充分发挥社区健康教育的优势。对特殊情况不能到社区的病人行居家随访,对病人和家属进行起搏器相关知识培训,评估病人及家属对起搏器知识、疾病相关知识了解、掌握的程度及病人自我护理状况,对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导,直到病人和家属掌握为止。与家属交谈,协助改善病人与家属的关系,鼓励家庭成员支持病人,加强沟通,建立和谐的家庭体系。全面准确评估病人的整体情况和健康需求,包括病人的不适症状、健康愿望、家庭环境等,以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

1.2.2.3 心理指导及行为干预

在一对一的交谈中,耐心倾听病人心声,通过交流,评估病人的心理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指导病人如何化解和处理生活中及心理上的困惑,让病人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己,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给病人列举身患疾病因心理健康而长寿的实例,讲解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使病人正确面对现实,学会对自己和他人宽容,善待自己。指导病人掌握正确评估自己身体状况的方法,手把手教会病人自测脉搏,医、护、患及家属互动,直至病人熟练掌握为止,指导病人养成定期测量并记录脉搏频次的好习惯,数1 min,如频率慢于所设置频率,应及时就诊。合理安排日常活动,根据病人原发病、心功能状态及有无其他合并疾病来调节活动量。

1.2.3 评价方法

两组均于出院前和植入术后6个月、12个月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评定。①病人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居住形式、诊断、病程及医保状态。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文版) [2],共36个条目,8个维度,分别为躯体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状况(GH)、生命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精神健康(MH)。按照各条目的权重得到量表的粗分,再将粗分转换为0分~100分的标准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③问卷由小组成员专门培训后运用统一的指导语,让病人充分理解后自行填写,对不识字或视力不好者,由调查者负责询问、讲解后并协助填写完整,问卷填好后即刻收回。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6份,回收率96.4%。

1.2.4 统计学方法

干预前两组病人人口学资料采用χ2检验。社区随访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所有数据处理均使用SPSS 17.0软件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起搏器自应用于临床以来,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植入心脏起搏器已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命,更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3],但由于病人对起搏器相关知识缺乏,加上植入起搏器使病人花费较大,增加了心理压力,使生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文献报道,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情不变的占30.0%,变坏的占35.8%,外出减少的占30.0%,社交减少的占30.9%,植入前不敢做的活动减少的占31.6%,说明常规的随访健康教育模式远远满足不了病人的需求,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躯体都未达到理想状况[4]。起搏器植入病人以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记忆力、听力不同程度减退,导致老年病人理解力与接收能力及记忆力差,增加了健康教育的难度[5],常规随访在形式上单一,医护人员有限,缺乏病人间的讨论互动宽松的平台,社区随访弥补了常规随访的不足,医护为一个小组,由不同层次人员构成,根据病人不同文化层次背景分别采用不同表达方式和语气,且形式多样,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病人在心理上和躯体上处于最佳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出院前8个维度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6个月、12个月除术后6个月BP评分无明显增加外,其他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基线,提示两种方法均有效。正如王红幸等[6]报道,健康教育对改善起搏器植入病人术后生活状态有积极作用,说明学习起搏器相关知识,可以使病人避免不必要的生活限制,病人能用正确的知识管理自己。虽然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两组SF-36各维度评分值同时提高,但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除术后6个月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证实起搏器植入病人定期去医疗机构接受随访存在缺陷和不足。国内病人普遍对起搏器受外界干扰的顾虑较大[7],对起搏器功能缺乏认识,不良心态及起搏器植入后做事过于谨慎,各种活动和行为受到限制的较多,直接影响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BP在6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由于本组病人年龄偏大,部分病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性疾病,尽管起搏器的植入改善了病人疾病的自觉症状,特别是通过社区随访,心理状态上的改善明显提高了病人的疼痛阈,健康的运动减轻了病人的不适症状,但起搏器的植入毕竟具有一定创伤,部分病人在术后6个月内有囊袋局部不适或不同程度的术侧臂膀疼痛,有的病人则是因术侧上肢不敢活动,造成肩部肌肉僵硬、牵扯痛,社区随访中对这部分人群更加注重对其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持良好的心境的重要性以及分散疼痛注意力的方法,如参加社区活动,多与家人及他人沟通;活动不必太过拘谨,术侧除不能高举、提重物和剧烈的活动外,可和健侧一样做事活动;推荐收听、欣赏轻松愉快的音乐。音乐疗法可明显降低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病人的不适感,提高其舒适度[8]。干预组在术后12个月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社区健康教育环境宽松,气氛活跃,讨论和相互的演示加深了记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体讲课时,把起搏器知识掌握比较好、生活质量评分高的病人作为典范,介绍自己的经验,谈体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活动不便或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社区宣传教育者行居家随访,体验病人生活处境,了解病人家庭成员的状况,对病人和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加强家属对起搏器知识的掌握,充分发挥家属的督导作用,对病人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提醒督促,促进了家庭的和睦,使病人保持良好心态。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及照料技巧的指导,指导病人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与病人和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及时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支持,使病人从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等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

社区随访延伸了护理的服务功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范畴正从病区扩大到社区和家庭,形成了医院-社区-家庭互动式服务,体现了护理模式的转变,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和社区参与将成为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9]。且起搏器植入后病人更多时间生活在家中和社区,由此展望,社区随访机制将不断完善,给予病人起搏器知识详细的指导及心理、行为指导,将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锦军,黄鹤、杨波,等.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及医疗费用调查[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11,25(1):38-40.

[2]张代民,刘志华,郭涛,等.SF-36健康调查问卷在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信度和效度评价[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141.

[3]俎德玲,诸葛毅,屠晓敏,等.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4):436-438.

[4]王红幸,史定妹,余爱萍,等.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0):11-13.

[5]罗春燕,史月田,贾长宽.复述式健康教育在非识字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0,25(3):78-79.

[6]王红幸,史定妹,余爱萍,等.起搏器置入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2):77-78.

[7]陈若涵,刘志敏,唐闽,等.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08,10(5):370-373.

[8]宋蕾,刘连凤,韩丽娟,等.音乐疗法对初次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情绪及生理状况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2):1-3.

起搏器植入 篇7

关键词:高龄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临床效果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疾病发生率逐渐增加,缓慢型心律失常疾病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为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预后[1]。同中青年患者相比,高龄患者机体功能和器官功能均显著衰退,且多数高龄患者合并其疾病,使得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2]。为进一步了解高龄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分析,该研究整群选取2013年1月一2015年1月间该院收治的86例通过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该院86例通过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患者,其中,治疗组43例,患者年龄为80~92岁(86.35±3.58)岁;男30例,女13例;29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为房室传导阻滞,4例并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分析患者起搏器类型:6例为VVI,37例为DDD;对照组43例,患者年龄为41~79岁(60.28±10.05)岁;男31例,女12例;28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 1例为房室传导阻滞,4例并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分析患者起搏器类型:7例为VVI,36例为DDD。对该次研究选取患者的基本资料展开对比分析,P>0.05,可对比。

1.2 纳入标准

①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加入研究。②经过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同意的患者。③没有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的患者。④没有药物禁忌症的患者[3]。

1.3 排除标准

①患者及其家属不愿参加研究的患者。②没有通过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同意的患者。③伴有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的患者。④具有药物禁忌症的患者。⑤治疗依从性较差的患者[4]。

1.4 方法

该次研究选取患者均通过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进行治疗,实施局部麻醉,麻醉成功后在患者右侧或是左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电极导线,囊袋切口和穿刺点处于同一部位,并在透视下将心房导线放置、固定和心室导线放置、固定完成。

1.5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起搏电极参数[5]。

1.6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率(%)表示,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展开对比分析

治疗组患者围术期心肌穿孔和心室颤动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口延迟愈合、囊袋出血血肿、囊袋破溃感染和电极脱位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两组患者起搏电极参数展开对比分析

治疗组患者心室起搏阈值、心房起搏阈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室起搏感知、阻抗和心房起搏感知、阻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逐渐成熟,伴随起搏系统改进和临床适应症的拓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通过心脏永久起搏器术治疗过程中穿刺占据重要地位,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6]。头静脉切开法给患者带来的损伤较大,极易出现感染现象;颈外静脉法中的电极导线需从患者锁骨上皮下隧道通过,电极导线会给患者带来一定损伤;锁骨下静脉法具有便于操作、成功率高、组织损伤小和可反复使用等特点,被广泛推广使用。但基于高龄患者生理性衰老和脏器功能减退,且多数患者合并多种其他疾病,患者耐受力和免疫力较为低下,因此,手术给高龄患者带来较大风险,在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术中和术后出现较多的并发症,给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带来一定影响[7,8]。因此,治疗过程中应通过以下措施对患者进行处理,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对患者做好相应检查和准备工作,对于心内膜纤维化严重和心脏过大的患者应用螺旋电极主动固定,在一定程度上少电极脱位;在囊袋处固定电极,保障导线良好的固定在囊袋内。应告知患者术后应注意事项,避免上臂活动幅度过大。同时,术后应加强对患者观察,高度重视出现呼吸相关的胸痛症状的患者,避免导线穿孔出现并发症发生率等。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可有效缓解高龄患者心律失常症状,改善心肌供血和心功能,降低患者猝死率。因此,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可有效改善高龄患者临床症状,该次研究中,高龄患者采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后,其围术期心肌穿孔和心室颤动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28%、16.28%高于中青年患者的0.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采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对高龄患者进行治疗时其心室和心房阈值分别为(0.86±0.13)V、(1.09±0.24)V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的(0.51±0.14)V、(0.53±0.21)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其具有独特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赵亚樵学者研究中,通过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患者心肌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8.51%、心室颤动并发症发生率为8.51%、心室阈值为(0.85±0.14)V、心房阈值为(1.08±0.27)V,同该次研究结果较为相似[9],从中得出,临床医师在对高龄患者患者治疗临床上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效果较为显著。综上所述,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在治疗高龄患者临床上效果较为理想,但应预防围术期心肌穿孔和心室颤动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武新民,高雯,马贺,等.老年人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临床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3,7(6):381-382.

[2]杨天睿,苗云波,李惠仙,等.高龄老年人群实施心脏起搏器治疗疗效、安全性和方法学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6):246-249.

[3]陆秋芬孙健,刘晓红,等.高龄患者置人心脏起搏器的围手术期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11(11):850-851.

[4]臧红云,王冬梅,韩雅玲,等.80岁以上高龄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9(4):331-333.

[5]陈勇,吴辉,丁家望,等.DDD型心脏永久起搏器对67例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0,39(23):3257-3258.

[6]王文娜,张立群,干朝辉,等.超高龄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8):11-12.

[7]焦昌安,邱朝晖,陈阳,等.超高龄老人(≥90岁)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分析[J].安徽医药,2013(1):100-101.

[8]郭新贵,史凯蕾,陈阳,等.85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起搏器治疗的安全性和长期预后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1):36-38.

起搏器植入 篇8

1 设置最佳AVD的重要性

AVD是指从心房起搏 (或心房感知) 到心室起搏 (或心室感知) 的时间, 当前DDD起搏器可以设置的AVD范围比较宽。对于存在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 个体化的AVD设置可以达到房室电活动的同步, 从而有利于患者心脏收缩功能及预后的改善[6]。最佳AVD的设置对于存在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病人显得尤其重要[7,8,9]。

AVD设置得过长或过短都是有害的[3,8,10], 过短的AVD造成心室过早收缩, 减少了心房收缩的主动充盈, 导致心室充盈不足;同样, 过长的AVD使心室舒张期过长, 导致心室舒张末期压增加, 二尖瓣舒张期提前关闭, 结果形成二尖瓣关闭不全, 两者都可能造成心输出量的减少[10,11]。

最初的VVI起搏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起搏器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 因为以VVI模式进行起搏时, 心室的激动和收缩与心房呈分离状态, 丧失了房室同步性。正常人心房辅助泵的作用占整个心功能的20%~25%。左室功能减退时, 心房辅助泵的作用则更加重要。与VVI起搏器相比, DDD起搏器保持了房室同步, 充分发挥了心房辅助泵的作用。

然而, 近几年公布的临床试验的结果却改变了传统的看法。UKPACE试验、PACE试验、CTOPP试验、MOST试验[12,13,14,15]证实, 与VVI相比, DDD起搏器虽可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但不能降低总死亡率, 对卒中和心力衰竭风险的疗效甚微。究其原因, 是过度的右心室起搏所带来的危害抵消了房室同步的益处。2003年丹麦Nielsen等[16]对心房起博 (AAIR) 与双腔起博 (DDDR) 的DANISHE进行了比较研究。Sweeney等[17]对MOST试验进一步分析发现, DDD起搏时, 心室起搏累积百分比每增加1%, 发生房颤的危险性增加1%, 因心力衰竭住院的危险性增加2%。对于植入DDD起搏者可通过对起搏参数的合理设置达到减少心室起搏的目的, 这是目前减少心室起搏的最主要方法。作为DDD起搏器的重要参数之一, AV延迟的合理设置就显得特别重要。

2 最佳AVD的设置方法

2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需要设置最佳AVD的问题[3]。随着心脏电生理及起搏技术的进展, 当前已经有很多设置最佳AVD的方法, 如右心导管术、心室造影术、超声心动描记法、阻抗心动描记法等, 当前最常用的还是超声心动描记法及阻抗心动描记法, 以下就这两种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心输出量 (cardiac output, CO) 因其易获得性及可重复性而作为设置最佳AVD的常用参数。个体化的AVD设置与保留出厂设置相比可以提高CO 13%到40%, 从而有利于病人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预后的改善[10,11]。当保留出厂设置时, DDD起搏器的房室同步效应被减弱, 从而造成DDD与VVI起搏器临床效应相似[8]。

2.1 超声心动描记法

超声心动描记法用于DDD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最佳AVD设置已经超过10年的时间[18]。目前, 已经存在几种常用的设置方法[19]。通常取标准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切面、心尖五腔切面及标准心尖四腔切面, 通过追踪一个心动周期内的脉冲多普勒信号, 获取最大的速度与时间的比值, 通过胸骨旁长轴探测左室流出道的内径 (D) , 其横截面积即为:π× (1/2D) 2, 再通过Labovitz法则可推算出每搏输出量 (SV) [20], CO=SV×HR。为获得最佳的AVD需要尝试不同的AVD, 并取SV最大时的AVD。当前许多临床中心使用Ritter's法以便尽量达到房室收缩的同步, 该方法最开始用于设置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人的[最佳AVD最佳AVD=AVD长- (a-b) ], 需要逐渐延长AVD并通过超声观察其对心室舒张末期充盈的影响。该方法是先取一个较短的非生理性的AVD, 计算从右心室收缩到A波结束的时间 (a) , a是指从右心室起搏到左心室开始收缩的时间间隔。然后设置较长的AVD (AVD长, 通常为200或250 ms) , 并计算从右心室收缩到A波结束的时间 (b) , AVD长和b之间的差值即为舒张期左室最大充盈的时间。这个方法计算所得的最佳AVD可以满足在左心室最大充盈后即开始收缩, 同时避免舒张期反流。另一种由Ishikawa等[21]推荐的方法也在临床广泛使用, 该方法的目的在于避免AV间期过长造成的舒张期二尖瓣反流。

最佳AVD的超声心动描记法已被证实具有一定的作用, 但仍具有一定的限制[22], 同时需要有经验的超声心动图技师及一定的费用等。

2.2 阻抗心动描记法

阻抗心动描记法 (impedance cardiography, ICG) 似乎不受上述限制, 它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方法, 与超声心动描记法相比更具有可重复性、可靠性, 且价格也相对低廉, 已经用于DDD起搏器植入患者最佳AVD的设置[23,24]。

ICG的关键在于测量心动周期中胸腔内的阻抗。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胸腔内的血流量发生变化, 其阻抗也发生相应改变。由呼吸及起搏造成的阻抗干扰可通过一定的方法去除[25], 使ICG波形上阻抗的改变即反映心室流出道血流量的变化。每个心动周期中主动脉内血流阻抗的变化可用于计算CO及其他一些血流动力学指标, 如每搏输出量 (SV) 、前负荷 (胸腔内血流量的检测) 、后负荷 (体循环血管阻力的检测) 、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速度指数、左室射血时间等。尽管有人怀疑阻抗心动描记法的准确性[23], 但当前多数的研究都证实通过阻抗心动描记法计算所得的最佳AVD与其他方法所得的具有高度相关性, 甚至比其他方法更准确[23,24,26]。该方法有一定的优势, 需要的时间较短、避免了上文所说的超声心动描述法的限制等。

2.3 其他方法

当前一些起搏器带有自主的最佳AVD设置程序[27], 如动态AVD、房室滞后作用等, 这些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快速地个体化地为病人设置最佳AVD, 但当前仍缺乏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证实这些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3 AVD调整中尚需注意的问题

当前常通过延长AVD以提高房室结自身传导的心室激动的比例, 该方法使心房激动通过房室结下传, 减少右心室起搏带来的不利影响。然而, 必须注意的是过长的AVD反而会造成病人CO的降低, 结果可能比右心室起搏造成更多的不良反应[8,28]。在这些患者中过短的AVD也是不利的, 会造成血流动力学和电生理异常, 甚至造成电活动从心室到心房的逆传导[8,28]。

同时必须注意, 在心房起搏和心房感知的情况下, 最佳AVD是不相等的。他们的区别取决于心房电极的位置及激动在心房内传导所需的时间。这两种情况下最佳AVD相差16~134 ms, 所以有人建议最佳AVD不仅需因人而异, 同时需考虑心房起搏与心房感知时的不同[10,11,29]。

4 总 结

起搏器植入 篇9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73岁, 2010年8月因反复晕厥在我科住院治疗, 诊断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在住院过程中曾发作阿斯综合征, 给予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后60 d左右患者感觉起搏器囊袋处疼痛, 于2010年11月30日回我科住院治疗, 查囊袋切口破溃, 可见起搏器, 患者无全身炎症反应。

2 手术方法

1%利多卡因局麻下将囊袋破溃处切开, 清创, 以碘伏、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囊袋, 直到冲洗液清亮为止。然后再用160万U庆大霉素反复冲洗囊袋, 起搏器和电极用碘伏消毒30 m in, 再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将囊袋向内侧易位于胸大肌下植入心脏起搏器, 切口两侧缝合, 中间留少许空隙引流, 然后用无菌纱布覆盖, 自粘性敷贴加压固定。嘱患者卧床休息,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静滴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 (铃兰欣) 、替硝唑抗炎, 每天用双氧水、碘伏伤口换药, 并配合特定电磁波 (TD P) 间歇性照射。照射方法:每日1~3次, 每次30 m in~60 m in, 根据切口情况调整照射时间。

3 结果

经半个月的治疗, 切口干燥愈合出院。随访2个月伤口愈合良好。

4 讨论

临床分析及护理认为:囊袋感染其原因为囊袋破溃后起搏器外露继发感染、囊袋大小与脉冲发生器不匹配、局部组织条件差、皮下脂肪缺乏, (下转第661页) (上接第629页) 致皮肤受压缺血、坏死、破溃, 继发感染。

4.1 囊袋破溃及感染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远期囊袋严重并发症之一, 一旦发生, 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痛苦、精神折磨和经济压力, 而且医生处理起来也非常棘手, 并可能导致起搏治疗失败[1]。该病例术后发生囊袋破溃, 其临床特点如下: (1) 伤口在起搏器植入术后近期愈合好; (2) 远期囊袋反复破溃, 时间可能间隔数月; (3) 全身感染情况不明显, 囊袋破溃并继发感染主要是起搏器与人体不相容。

4.2 囊袋破溃及感染的防治措施[2]:术前消毒准备充分, 清洁皮肤及导管室严格消毒;术中注意无菌操作, 彻底止血,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细菌感染机会;囊袋深度、大小、位置合适;术后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及时更换敷料, 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加强营养, 改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增强身体抵抗力, 促进切口愈合;加强起搏器随访和患者教育, 一旦出现囊袋处疼痛或红肿, 应及时就诊, 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尽早清创, 避免囊袋破溃后成为有菌创面。

总之, 临床医师必须高度重视起搏器应用引起的并发症, 成功将起搏器植入患者体内仅仅是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治疗的开始。作为有创性治疗技术, 由此引起的并发症难以完全避免, 为达到起搏治疗的最终目的, 即提供基本心率支持, 改善血流动力, 提高患者活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以及为了预防和及时发现并排除起搏治疗相关并发症, 术后必须加强随访并进行起搏器程控, 合理设置最佳的起搏参数。

参考文献

[1]李云萍, 等.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囊袋感染的治疗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18 (4) :307.

上一篇:人才辈出下一篇:加强供电企业线损管理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