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营造城市花园

2024-10-25

园林景观营造城市花园(共11篇)

园林景观营造城市花园 篇1

1 园林设计与园林城市的发展起源

从世界园林设计的发展角度看来, 欧洲园林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在欧洲那些令人羡慕的绿围翠绕之中的大小城市和秩序井然、花团锦簇的人居环境, 与其说是景观园林建设的成就不如说是欧洲人现代的文明生活方式。生活的真谛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欧洲大陆风景园是从模仿英中式园林开始的, 从最初盲目的模仿再到当今的佼佼者, 其园林发展过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从最初的自然风景式设计比例增大, 点景物越来越少, 直到1800年, 纯自然风景园终于呈现于世人, 在19世纪末, 更多的以园林设计规则与环境相适应协调的建筑相继出现。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城市发展, 适应城市需要, 顺应当代人的需要, 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 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 环境优美, 生态良好, 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 郊区有镇, 城镇有森林, 林中有城镇, 总之,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互相渗透, 共同提高。

2 城市园林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 社会工业化、城市急速化。人们逐渐意识到, 目前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与真实的大自然身形渐远, 生态失去平衡, 大自然受到严重破坏。工业废气的污染、水资源的紧缺、动植物灭绝, 森林消失, 土地沙漠化, 温室效应等问题, 使人类感觉到生活环境的恶劣和生存的困难。这时人们才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本身, 必须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园林城市建设的诞生, 使人类缓解了燃眉之急, 促进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城市园林设计的发展措施

城市在进行园林设计时, 首先要有科学的规划, 把握好设计的准确立意, 综合实际情况对地域于准确的定位, 把整个设计项目投入到城市的环境中。在此要做好景与情的相互协调, 以及园林绿地与周围环境甚至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设计布局要理清主次, 起到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使景物的衬托相得益彰。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 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 不能喧宾夺主。

对园林设计因地制宜, 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 既经济节约, 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 纵有层次富变化, 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 政府财力有限, 不能追求奢华, 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 协调城市生态系统, 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 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

以植物造景的设计情境为中心, 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 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 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 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 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 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 达到季季有花, 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 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 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 良好的植物群落, 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 适度的园林小品, 完善的园林设施, 有效的自然保护, 完美的生态环境。

城市的园林设计与建设, 是一项真正具有造福于民的举措。使市民在城市中树立起环保的意识, 养成爱绿、护绿的环保修养。在当今环保课题的紧张形势下, 造福环境亦等同造福于人类自己, 有效的自然保护, 完美的生态环境, 在城市中营造一个李白笔下的“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也是未尝不可的。园林景观构成了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做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园林景观环境作为居民重要的生活空间环境, 势必对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的影响越来越大, 园林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

4 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4.1 园林景观设计首先满足人们生理与心理的需求

居住环境的园林景观对居民的生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提高人们的生理上的舒适度有积极作用。譬如在炙热的夏天, 园林中的树阴会降低环境的温度让人们感受到舒适感;又譬如, 园林中植物的绿色色彩能改善人的生理指标, 对稳定人的血压和脉搏有一定的作用。因此, 园林景观的设计首先强调以人为本, 将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结合起来, 达到景为人用的目的。

4.2 园林景观要具有审美需求

园林景观是一种艺术创作, 整体和局部的形态都应该有合理的设计, 在充分考虑居住区地理位置和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 能通过其外部表现形式和内涵来体现出艺术魅力, 符合美学原理, 使其具有适宜的比例和优美的造型与较高的视觉美感。同时要充分考虑到材料、色彩的美感以及建造技术中的各种技术问题, 让园林景观的立意与主题表现出对居民的尊重与真实的本性和需求, 满足居民思想的和精神的需要, 引起居民的情感共鸣。

4.3 园林景观要满足人们的文化认同感

园林景观不但要具有艺术性, 同时还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景观设计上能体现出生态思想与和谐的审美情操。能通过景观小品彰显出它所处的时代的精神面貌, 譬如能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的规划景观空间结构, 让园林内的廊道、镶嵌体及基质景观要素的数量, 及其空间分布合理, 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同时, 园林景观的设计也要反映出时代的、地域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特征, 尽量满足人们的文化的认同感。

4.4 园林景观设计应该满足环境的整体要求

园林景观是寓于城市园林环境中的艺术, 它与外部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依存关系。单纯追求园林景观的单体的完美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园林景观应该充分考虑景观的设计与环境的融合关系。景观设计不但要分析环境对园林景观可能产生的影响, 还要分析和设想景观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的特点和效果, 确立整体环境观。这就要求景观设计的空间尺度和形象、材料、色彩等因素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能把客观存在的“境”和主观构思的“意”结合起来。

5 当前环境景观存在的缺陷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 城市人大约有2/3的时间花费在居住区中, 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精神生活。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地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 作用越来越大。但设计者在追求快、新、超越的同时, 园林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园林中的绿地植物盲目引进。很多园林在建设时, 不经考察与研究, 盲目引进一些绿地植物, 结果栽培的植物因环境不适等原因, 成活率不高。居住环境中的园林景观使用的树种要体现生物多样性;不能盲目移植树木, 不但增加维护费用, 同时也会对现有生态资源造成破坏。

园林中的建筑可视性与植物景观协调性相对较差。对于人们居住环境来说, 园林建筑主要功能是以休憩为主的亭、廊、花架等为主。然而当前很多居住区的园林建筑物, 在设计上片面的追求耐久性与管理的便捷性, 在设计上个性不强, 很多是简陋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 但景观建筑的可视性与植物景观的协调性却很差。

6 对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6.1 园林景观设计要因地制宜

园林景观的设计首先要明确居住区的特性, 让生活接近自然,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杜绝盲目模仿跟风。应该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 以人为主体进行设计。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 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 再进行合理布局, 依低挖湖, 据高堆山或适当平整土地, 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 并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 通过与其他园林要素的配合, 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 从而满足人们观赏休息及进行各种活动的需求。

6.2 园林景观设计需要因景得宜

地形处理是园林设计的基础与必要条件。地形的处理对景点的布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园林景观设计前必须进行地形处理。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因不同的地点和环境条件灵活的组景, 有山靠山, 有水依水, 充分攫取自然的美景为我所用。

园林景观营造城市花园 篇2

11月26日上午,黑河市“市级花园式单位”表彰奖励大会在黑河市行政管理执法局隆重举行。大会宣读了《关于命名表彰黑河市花园式单位的通知》,受表彰单位代表认真总结了获奖成绩和经验,与会领导为受表彰单位颁发奖牌并发表重要讲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任李思成同志做重要讲话;市城管执法局党委副书记魏景辉宣读了《关于命名表彰黑河市花园式单位的通知》;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唐永竹主持会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詹大伟出席会议。会上特授予黑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黑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黑河市人大常委会等18家单位“市级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

李思成在讲话中指出,目前,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已成为我市社会参与面最广、社会影响力最深的一项活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创建工作的积极推进,不仅树立了黑河城市的崭新形象,有力的推动全市各项工作全面提升,还使我们获得了可供今后长期使用的宝贵工作经验和强大精神动力。

李思成强调,为保证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市委、市政府结合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求成立了创园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创园办工作要求,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落实专人、安排经费。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服从创园办的指挥,一定要按照创园办的工作布置、整改意见,快速高效落实。对一些共管的工作,要加强协商,避免推诿扯皮。

浅谈城市风景园林景观铺装营造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型园林成为园林发展的方向,园林铺装的生态性问题也逐渐受到设计师的重视,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使得铺材料种类不断丰富。文章从功能、视觉效果、生态等方面介绍了园林景观铺地的营造要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提高景观铺装的文化内涵,并创造出以人为本、人地和谐的景观。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 铺装设计; 生态性

园林铺装作为园林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园林铺装主要通过对园路.空地.广场. 商业等进行不同形式的印象组合,贯穿游人游览过程的始终,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精心设计的园林铺装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通过其多样化的铺装特征,形成独特的生态或文化场地。

园林中的道路有别于一般纯交通道路,其交通功能从属于游览的要求,虽然也利于人流疏导,但并不是以取得捷径为准则的。园路与景石.植物.湖岸.建筑相搭配,受环境气氛的感染,“出人意外.入人意中”。现代化的城市中,笔直宽阔的道路上车水马龙,与林立的高楼大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产生紧张的压抑感,而看似随意的园林小道反而使人有贴近自然的感觉,让人们从烦燥.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因此,园路的设计应该充满生活气息,充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基于这样的要求,园路的铺装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当然,铺地作为园林的一个要素,它的表现形式必然要受到总体设计的影响。

在园林中道路像脉络一样,是贯穿全园的交通网络,是划分和联系各景区.景点的纽带,是组成园林风景的要素,因此在使用功能和美观方面都应有较高的要求。随着建筑材料的日益丰富和发展,园林地面铺装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不管是形式还是颜色的搭配都显得多姿多彩,各类型的铺地给人的心理上和视觉上的感觉也不尽相同。

在现代园林景观的创作过程中,铺装设计往往被摆在无足轻重的地位,铺装设计大多只注重功能性,而忽略了艺术性,影响了整体景观效果。此外施工工艺的粗糙.对施工细节的大意处理.养护管理的不到位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园林景观铺装的功能

1.空间界定

园林铺装通过材料或样式的变化体现空间界线,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不同暗示,达到空间分隔及功能变化的效果。比如两个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通常采用不同的铺装材料,或者通过同一种石材的尺寸及线脚变化,工艺区别来制造不同的效果。其造型需求的同时也具备很重要的实用价值,例如为游人提供休憩的空间,为车辆及人流提供引导和区域划分。

2.视觉引导

在园林设计中,经常采用直线形的线条铺装引导游人前进,还可以通过不同铺装的色彩.质感和肌理来暗示使用空间的差异和变换,使人按照不同园林铺装的差异化提示使用满足自己功能的园林空间。

3.营造意境

良好的铺装景观对空间往往能起到烘托.补充或诠释主题的增彩作用,利用铺装图案强化意境,这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手法之一。这类铺装使用文字.图形.特殊符号等来传达空间主题,加深意境,在一些纪念型.知识型和导向性空间比较常见。园林铺装既可以作为主景的背景,起到衬托主景.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园林景观铺装的材质和类型

园林铺装的类型丰富,园林铺装可以其多种多样的纹样形式来衬托和美化环境,增加园林的景致。纹样起着装饰路面的作用,而纹样有因环境和场所的不同而具有多种变化。不同的纹样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也是不一样的。铺装若能给步行赋与节奏感那将是大受欢迎的。

我国园林铺装常用的材质和类型有:沙.碎石铺装.砖铺装.人工草坪铺装.嵌草预制砖铺装.彩色混凝土铺装.砂岩铺装.水刷石混凝土铺装和步石铺装等,其被广泛用于道路.广场.运动场等各种活动场地,丰富了园林铺装的应用范围,。

三、园林景观铺装的设计要素

1.铺装的颜色

铺装的色彩是心灵表现的一种手段,它能把设计者的情感强烈地贯入人们的心灵。铺装的色彩在园林中一般是衬托景点的背景,除特殊的情况外,其少数情况会成为主景,所以要与周围环境的色调相协调。假如色彩过于鲜亮,可能喧宾夺主,甚至造成园林景观的杂乱无章法。色彩的选择还要充分的考虑到人的心理感受。色彩具有鲜明的个性,暖色调热烈,冷色调优雅,明色调轻快,暗色调宁静。色彩的应用应追求统一中求变化,即铺装的色彩要与整个园林景观相协调,同时园林艺术的基本原理,用视觉上的冷暖节奏变化以及轻重缓急节奏的变化,打破色彩千篇一律的沉闷感,最重要的就是做到稳定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具体应用中,例如在活动区尤其是儿童游戏场,可使用色彩鲜艳的铺装,造成活泼.明快的气氛;在安静休息区域,可采用色彩柔和素淡的铺装,营造安宁.平静的气氛;在纪念场地等肃穆的场所,宜配合使用沉稳的色调。在公园的具体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的铺地色彩与园林环境很好的协调在了一起。棕红色的铺装旁边搭配以南天竹,在色彩的处理上非常巧妙,由于南天竹变色的叶子和铺装有着很相似的色彩,这样做就显得十分的融洽,一眼看上去就感觉很舒适;在绿色草坪中间镶嵌浅色素雅的石板路,宾主分明,色彩融洽。

2.铺装的构图

形式是园林铺装的图案或样式,往往尊重平面设计的构成元素,方式方法采用点线面的重复,交错等。在景观营建中,铺装的地面以它多种多样的形态.纹样来衬托和美化环境,增加园林的景色。一些用砖铺成直线或平行线的路面,可达到增强地面设计的效果。另外,一些基于平行的形式(如住宅楼板)和一些成一条直线铺装的地砖或瓷砖,

会使地面产生伸长或缩短的透视效果其它一些形式会产生更强烈的静态感。

3.铺装的尺寸

尺度是影响园林铺装整体景观效果的重要因素,指园林铺装的尺寸与其场地环境的大小比例关系。 路面切块的大小,拼缝的设计,色彩和质感等,都与场地的尺度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大尺寸的花岗岩.抛光砖等材料适宜大空间,而中.小尺寸的地砖和小尺寸的马赛克,更适用于一些中小型空间。

4.铺装的质感

铺装的质感是由于人对素材结构的感触而产生的材质感,不同铺装材料的肌理和质地对空间环境会产生不同影响,给环境带来轻松.温馨.开阔.舒适等不同感受。利用质感不同的同种材料铺装,很容易在变化中求得统一,达到和谐一致的铺装效果。

四、园林景观铺装的生态性

目前许多园林采用的铺装材料使人与自然有机的结合,例如:木栈道.草绳钩边,生态透水性铺装包括透水性沥青铺装.透水性混凝土铺装及透水性地砖等。生态透水性铺装有许多好处:

第一,生态透水性铺装能够保护地下水资源。生态透水性铺装通过本身与铺装下垫层相通的渗水路径将雨水直接渗入下部土壤,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不透水硬化地面对于城市水资源的负面影响。

第二,采用较好的生态铺装材料,可以很好的调节地面温度,有效的缓解“热岛效应”

第三,生态透水性铺装有城市防涝的作用。生态透水性铺装地面由于自身良好的透水性能,能有效地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泄洪压力。非常适用于沿海城市。

五、结语

固安县罗马温泉花园景观文化营造 篇4

景观文化的赋予对于提高温泉机构的竞争力和特色景观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助于营造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温泉泡池, 打造出具有独特文化的温泉体验和纪念产品。景观环境文化主要是指温泉花园中的建筑小品、绿化植物和服务设施。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 通过配置和文化主题相关的植物满足绿化需求, 根据罗马建筑风格构造服务设施以及建筑小品。

2 固安县罗马温泉花园景观文化营造

固安县罗马温泉花园位于西南“固安温泉商务产业园”内, 固安县地热水为矿化度2.9~3.0g/L的偏硅酸医疗热矿水, 有一定的医疗保健功能。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8hm2, 设计建造大小泡池48个, 泡池水面面积共计3655m2, 建筑面积为428m2。

2.1 罗马温泉花园功能区布局

根据景观功能需求和文化特征, 固安县罗马温泉花园分为阿波罗温泉区、达芙妮温泉区、西塞罗温泉区、爱情花园区、儿童游乐区。

2.2 各功能区主要泡池景观文化氛围营造

2.2.1 阿波罗温泉区。

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医药之神和消灾弥难之神, 拥有着阳光般的气质。阿波罗泡池设计寓意能够去除病痛, 迎接光明。竖琴和桂冠是阿波罗的象征, 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和艺术性。桂冠泡池边缘设置月桂叶形状的出水口, 营造喷水景观。温泉宫中儿童占有重要比例, 儿童数量和需求对温泉后期的可持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阿波罗对达芙妮的爱亘古未变, 所以月桂树常年翠绿, 月桂儿童泡池既展现了阿波罗与达芙妮伟大的感情, 而且也寓意儿童像月桂树的象征意义一样永远常青、活力, 具有历史教育寓意。

2.2.2 达芙妮温泉区。

达芙妮泡池采用大理石铺装, 营造原汤氛围, 再现了古罗马大浴场的风采[1]。竖琴是阿波罗追求达芙妮时爱情故事开始的媒介, 可谓是阿波罗与达芙妮爱情的见证。竖琴泡池连接了阿波罗泡池和达芙妮泡池, 通过琴桥分割不同的泡池, 形成主轴线。

2.2.3 西塞罗温泉区。

西塞罗和图瑞娅是古罗马时期温暖家庭的代表人物。故相邻设置了西塞罗泡池和图瑞娅泡池, 为独立方形泡池, 有利于交流。该区域以家庭汤池为主, 营造私密、舒适的亲情氛围。

2.2.4 爱情花园区。

维纳斯花园是一个由“温柔的爱情”、“感动的爱情”、“平淡的爱情”和“悲剧的爱情”4块模纹花坛组成的“爱之园”。爱神维纳斯掌管着人间的爱情、婚姻, 是情人的保护神, 受她保护的情人可以尽情享受爱情带来的甜蜜。花园中央还设置了丘比特水景雕塑。芙洛拉是希腊神话中的花神, 她是女性祥和、美好的代名词, 芙洛拉花汤错落布置了4个花汤泡池, 为紫罗兰泡池、月桂花泡池、玫瑰泡池、薰衣草泡池。花汤具有美容养生的效果, 不同的花香给人不同的体验。皮库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森林与原野之神, 皮库斯秘汤以中药、精油泡池为主, 有艾草泡池、薄荷泡池、浮萍泡池、桑叶泡池、龙血树泡池。根据不同季节更换不同的汤料, 更加科学应用温泉的理疗功能, 打造出一个隐秘幽深的户外疗养、休息的温泉环境。

2.2.5 儿童游乐区。

佩纳特斯是保佑家庭和国家和睦和平的保护神。佩纳斯特乐园在儿童游乐区的铺装材质上, 采用了马赛克铺装和天然的鹅卵石, 让游客仿佛回到了儿时游玩的情景, 时光与温泉意境想叠韵, 铺装材质营造的活泼轻松的氛围与儿童天性活泼的性格相吻合。台伯河是罗马第三长河, 历史悠久, 台伯河漂流利用其地势, 造就一个隐秘深邃的漂流隧道, 隧道中布置了石景以及象征古罗马文化的遗址, 让游客在漂流过程中感受古罗马的文化气韵。

2.3 园林景观小品景观文化营造

冲浪池旁的罗马风情廊和海盗船是象征罗马时期的小品, 在罗马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 更好地展现了罗马景观文化。阿波罗温泉区入口两边排列的雅努斯门神, 意善始善终, 是罗马人的门神和保护神。

2.4 植物景观文化营造

为了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和最佳景观效果, 温泉花园设计过程中应避免同时栽种旱生植物与湿生植物。同时在养护过程中注意控制该植物的需水量, 避免因排水不畅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通过植物的围合营造温泉环境, 不宜近植落叶植物。

3 结论

我国温泉旅游发展在经历了以疗养、保养、休闲为目的的3个阶段后, 已经进入第4个阶段———以体验文化为目的[2]。它以温泉为载体, 将各种时尚休闲的理念融入旅游中, 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赋予温泉产品、服务更多的内涵和价值, 使游客在享受服务的同时, 能更多地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文化的熏陶。

摘要:通过对固安县罗马温泉花园的功能分区以及景观要素的分析, 营造出具有温情、异域风情的温泉景观氛围。

关键词:罗马温泉花园,景观文化

参考文献

[1]滕加平.罗马洗浴文化与社会生活[D].东北师范大学, 2004

园林景观营造城市花园 篇5

摘 要:建筑的设计原则为利用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的应用空间和环境质量,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拥有屋顶花园设计的建筑高端大气、时尚精美,不仅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更蕴藏无限商机。建筑的屋顶花园设计不仅是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具有无穷的景观价值,它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本文将立足于屋顶花园设计的原则,探究屋顶花园设计给城市带来的生态作用和景观作用。

关键词:屋顶花园;设计;生态作用;景观作用

屋顶花园是一种建设在建筑物顶部的花园,它与地面花园无异,只是建筑商为协调集约化利用土地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采取的一种满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手段。屋顶花园的设计是现代城市和建筑物发展的标志。

1 屋顶花园设计的原则

屋顶花园的设计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考虑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习性,在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的指导下,将现代企业的人文精神融入屋顶花园的设计中。为此,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1.1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存

屋顶花园的经济效益是指建设方一方面为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为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而在建筑物的顶部设计的空中花园。这类花园与地面花园无异,只因处于建筑物的顶部而被称为屋顶花园。屋顶花园的社会效益是指屋顶花园的建设引进了大量的绿色植被和小型动物,绿色植被在光合作用下释放大量氧气,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福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屋顶花园的环境效益是指屋顶花园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质量,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物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维护和改善作用。屋顶花园设计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存的原则,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满足三者的平衡关系。

1.2 实用性与观赏性并存

根据屋顶花园受建设面积限制的特点,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考虑建筑面积与屋顶花园建设面积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布局。屋顶花园由软景观和硬质景观构成,在建造屋顶花园软景观的过程中,需要协调好植被覆盖率与屋顶花园总面积之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屋顶花园的植被覆盖率应占花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水体设施也是软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建筑物顶部建设水体设施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水压无法满足建筑物的高度。因此,在设计屋顶花园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水体设施与建造物之间的关系。在建造屋顶花园的硬质景观时,应将硬质景观的实用性与观赏性结合起来,设计出既能满足人的需求,又具有美观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景观。举个例子,在建造屋顶花园的休息椅时,不仅要考虑休息椅的造型所反映出来的人文精神,更要保证休息椅符合人的行为模式和人体尺度大小。

1.3 具有安全性

屋顶花园的设计无疑加重了建筑物顶楼的负荷,为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则需设计师在设计屋顶花园时对建筑物顶楼的负重值有所了解,合理安排符合建筑物安全性的屋顶花园载重设计。此外,在对外开放的屋顶花园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屋顶花园的建设与人员人身安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有儿童活动的区域,应选择具有保护性能的护栏,并合理控制护栏的高度,防止意外跌落事件的发生。

2 屋顶花园设计对城市生态及景观的作用

2.1 屋顶花园设计对城市生态的作用

(1)屋顶花园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为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由于屋顶花园和地面花园具有无异性,在将地面植物移栽到建筑物顶部时,并不会改变植物的生长习性。因此,植物在屋顶同样可以正常的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达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作用。

(2)屋顶花园可以有效地调节城市的“热岛效应”。“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一种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城市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吸收的太阳热量高于郊区建筑物,城市植被覆盖率低导致空气中的水分含量少等等。屋顶花园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太阳光对建筑物的直接曝晒,在降低建筑物温度升高幅度的同时,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调节城市的“热岛效应”。

(3)屋顶花园的设计可以隔热保温,起到节能的作用。夏天,屋顶花园可以减少太阳光对建筑物的直接曝晒,降低建筑物内空调的使用频率,有利于节约电能和水资源。冬天,屋顶花园能防止建筑物顶部冷缩开裂,对建筑物起到保温作用。

2.2 屋顶花园设计对城市景观的作用

(1)屋顶花园设计能起到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房地产业的兴起使得城市绿化面积逐渐减少,在建筑物顶部建造花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建筑物侵占城市绿化面积的问题。此外,屋顶花园的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形状设

计的,对建筑物起到装饰作用。每年春天,大地复苏,植物抽芽拔节,为自然送上一抹新绿,给建筑物带来勃勃生机;当夏天来临,屋顶花园又是另一番景象,建筑物笼罩在一片绿海之中,给炎炎夏日带来丝丝清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屋顶花园硕果累累,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冬天是冰雪的天地,置身于远离地面喧嚣的屋顶花园,放眼望去,城市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2)屋顶花园的设计能增加绿化面积,解决建筑物与植被争地的矛盾。城市新生人口的增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与日俱增,使城市规模在主动与被动间扩大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耕地面积逐渐缩小,钢筋混凝土代替了绿色植被,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侵犯。屋顶花园的设计是通过增加植被的覆盖率来解决建筑物与绿色植被争地问题的有效措施。

3 结束语

屋顶花园的设计是人类的杰作,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建筑物与植被争地的矛盾,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更在美化城市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马勇.屋顶花园设计对城市生态及景观的作用[J].美与时代(中旬),2012(3).

[2] 赵卫艳.浅谈我国屋顶花园设计的作用、现状和原则[J].河南农业,2009(4).

[3] 王海超,胡鹏飞,樊金萍.屋顶花园的设计与营造[J].安徽农业科学,2012(6).

作者简介:孔佳雪(1984—),湖北武汉人,硕士,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园林景观营造城市花园 篇6

关键词:景观,教育,互动,场景

1. 项目背景

1.1 学校背景

南京国际学校是中国大陆唯一一所获得国际文凭组织(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简称IBO)授权,教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预科三个项目的学校。作为国际本科入学资格教育的国际性学校,南京国际学校在全球环境教育的大背景下,把环境系统和社会课程(Environmenta System and Society,简称:ESS)引入文凭课程,并努力提供一些受限制的探询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保护和恢复环境的相关活动中,同时并重知识和环境价值的开发。校方希望通过ESS课程能让学生获得有意义的感悟,从而转变成具有环境意识公民。

ESS课程主要目的是对环境系统和社会关系的正确理解,而不是对环境问题的新闻性鉴赏。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在实验室和户外的动手实验工作。要求学生掌握田间技术,并对当地的和全球性的环境进行调研。但该课程缺少合适的资源和支撑,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建设一个符合ESS课程需求的、具有景观互动的“第二教室”成为必要。

1.2 项目要求

校方希望建成的小花园能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同时还能完成多种学科的调研活动,并且能帮助学生了解当地土生树种的生态和分类。同时还可以利用该小花园向学生传授生态理念。

同时为了配合南京国际学校ESS课程的要求,在设计南京国际学校小花园之初,需要对项目要求、使用对象进行分析,以便通过实施一些相对低成本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措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参与保护和恢复环境的活动中来,使学生在现在或者将来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热心,积极地探询解决环境危机的可实施的方案。

2. 项目分析

2.1 地块分析

南京国际学校可利用的土地面积有限,怎样在有限的地块里做出效益最大化的设计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整个小花园的地块位于学校的东南角体育场和地铁二号线之间的沿学校围栏内的区域。地块周边如图示:图1(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整个地块由东北到西南方向的长度为210m,最宽是东北角与第二网球场连接的位置,宽度为25m,最窄的位置在中间段,其宽度仅为15.5m。总面积大约为4000 m²。

地形较为平整的东北方向,可以合理布置温室、工具房、池塘、肥堆等功能体。地块狭长部分的地形略有起伏,可参照带状景观设计的手法进行布局。但不同的是,一般带状景观都是滨水景观,景观设计会增加很多与水的互动设计,而这个地块周围的景观贫乏,且直面空旷的大体育场,如何创造性的并融合甲方的要求进行景观设计,是一个难题。

2.2 需求分析

甲方建议在设计方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参与小花园的施工建设,用他们自己的双手建设池塘,放养鱼虾,种植植物。同时,为了满足教学需求,需对植物进行分类种植,挂上标牌,以便识别。南京国际学校地处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文化的国家,甲方希望在小花园中能融入中国古典园林传统的造园手法。因此,甲方需要的是具有实践场所、生态教学、文化体验等功能的支撑ESS课程的“第二教室”。

2.3 案例借鉴

国外有很多优秀案例值得借鉴,它们通过不同的设计手法和氛围渲染都营造出了互动型景观,从而达到营造“第二教室”这一目的。

(1)艺术家的花园(An artists garden)

与其他的景观设计不同的是,设计者在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就把它当做一项艺术工作来做,尽情的涂抹和挥洒色彩。同样的,南京国际学校小花园的使用者是一群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孩子们,过于呆板的设计会让他们感到无趣和厌烦,从而难以保证教学的效果。将这样一个色彩丰富的蝴蝶谷放入小花园的设计中,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进一步去了解自然环境中昆虫与植物的相处关系,最终达到ESS课程的教学目的。图2艺术家的花园(图片来源:1000xLandscape Architecture)

(2)希瑟顿公园的游玩空间(Heatherton park play space)

大片开阔的草地,堆起一个地形,然后中间用水泥涵管做一个10岁儿童能穿越的空间,尽头做一个有创意的大门,非常有意思。而在南京国际学校小花园项目中,同样面对着一个大而空旷的体育场,如果加入地形起伏的变化,营造出互动型景观的效果,达到营建“第二教室”的目的。图3(图片来源:1000x Landscape Architecture)

3. 设计目标及定位

通过对ESS课程的分析得出,南京国际学校小花园是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实现环境教学的场所。跟甲方交流并分析后可以得出,它不仅需要满足景观功能,还要有教学价值,同时要留有可以动手实践的空间。文化上要有本土和国际的交流,设计上不拘于一般形式,需要大胆创新。总体来说,是结合生态理念、满足环境教育和动手实践的互动型景观设计。因此设计目标就是营造具有生态和教育功能的“第二教室”。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总是在和谐与非和谐的矛盾中逐渐达到平衡,人类在认识自然以及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过程中,能够灵活的利用其规律为我所用,这蕴含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甲方需要通过小花园的景观设计向学生们传达的一个理念。因此,在方案设计当中应充分考虑人类与自然的互动的关系,并通过景观设计的手法来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4. 设计思路

近年来,少数设计师在景观设计的实践中已经作出了一些“互动景观”的尝试和典型作品,也有少量针对于住宅区互动景观设计的研究著作,但没有人将这些个概念运用到教育场景中去,忽视了教育场景对于景观互动的需求。因此,“景观互动”这一理念引入到教育机构的景观设计中是非常必要的。

在一个完整的花园设计中,人与动物、植物等生物体应该被同等视为景观空间的基本组成元素。这句话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人在互动景观营造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公众参与的方法将可感知的、美丽的、具有生态教育意义的景观直接呈现在师生面前,激发他们对完善这个设计。图4(拍摄)每一个概念落实到设计中都需要人对景观的深层次认知以及与景观的情感交流,这是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是,动物、植物以及景观空间的其他公共景观组成部分都应该有良好的互动,无论是从空间布局上,还是色彩搭配,迎合自然生态等方面,都要达到高度的统一和协调。

无论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在具体的设计内容中,都应体现“互动”——人与景的互动,文化与景的互动,景与不同场景的互动。这种良好的互动是南京国家学校小花园景观设计的核心,征求使用者的建议,融合设计师的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设计思路,得出了该项目的设计思路:

4.1 教育性

从心理需求方面来说,教育场景的景观互动区别于其他城市景观、公园景观的互动,因为人的行为在当中的不同作用。在城市景观和公园景观互动中,人的行为分为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其中心理需求分为安全需求和审美需求。而在教育场景互动中,人的行为同样是主体,也可分为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但心理需求则应分为教育需求和审美需求。因为教育场景互动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教学的同时又兼具审美。

作为教育机构的景观设计,尤其又是为教学课程提供场地的小花园,它兼具了景观和教育的双重作用。因此设计南京特色植物园,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结构。同样起到教育作用的还有反思园,它展现了人与自然不断磨合相处的过程。昆虫谷的设立帮主学生多昆虫有更多的认知。种种设计都是为环境教学提供平台。

4.2 互动性

营造“第二教室”最重要的是景观的互动性。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反思园中的生态修复,也可以直接管理体现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水田和花果园,而昆虫谷的趣味互动就是他们很好的自然课程体验。这个参与性不仅是指人与景观间的互动参与性,还指设计之初,甲方以及使用者(南京国际学校的学生们)直接参与到最初的概念设计和其中的方案设计、以及最后的施工、管理中来。

南京国际学校小花园互动型景观设计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2.1 人与景观的互动

无论是从设计角度还是使用角度,人从来都是景观设计中的主体,景观只处于一个附属的地位。“景观互动”这一理念的引入,使得景观再也不是被动设计元素,它同样具有感情色彩,同样可以用它自己独有的形式去表达设计内涵。小花园的景观设计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有层次的空间和各种造景手法,来体现景的主动性,让学生可以从景观中受到教育。

4.2.2 文化与景观的互动

南京国际学校的教学特点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不同的文化会衍生出不同的景观设计,因此文化与景观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在小花园的设计中,可以看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导的“一池三山”、八卦广场、城墙等景观;还可以看到以西方文化为指导而设计的各种植物特色园,这些都是文化气息在景观中的延续,这样营造出的景观会使学生产生情感互动和文化认同。

4.2.3 景观与不同场景的互动

同一种景观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景观在同一场景,会产生出不同的互动效果。小花园东北角地块内种植水生植物和耐旱植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而有香味的花圃和成熟的果实都会为昆虫谷招来各种小昆虫;流经各个主题园的水系最终注入水田等等。各个景观再也不是彼此孤立,它们利用自然的纽带连接在了一起。

4.3 主题性

由水系和道路分隔出的十大主题园,以最好的形式突出了小花园各自的主题,分别有强调教育性的南京特色植物园,突出风与植物互动的听竹园,以花的颜色和气味为主题的花圃园,以果树为主的观花观果园等各大主题园。

4.4 趣味性

趣味性体现在每个设计的细小之处,从入口城墙的设置,到水生植物和耐旱植物的对比,再到构筑在南京特色植物园中可以饲养白鸽等鸟类的鸟巢,在昆虫谷中用花香和花色吸引蝴蝶和蜜蜂之类的小昆虫等,这些自然野趣都融合其中。

4.5 安全性

考虑到使用者是一群未成年的学生,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会考虑很多安全方面的因素。距离围栏5米的位置都不能种植乔木,水景水深不超过0.5米,卵石必须用水泥固定在地上等等。在进行最初设计构思时,有很多创意都出于对学生的安全考虑而遭到否决。甲方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经验,特别是在国外从事多年教育事业的校长先生,对于很多材料的运用都会提出建议,对设计方有很大的启发。

5. 景观布局与景点设计

5.1 景观布局图5小花园总平面图(手绘)

5.1.1 一“静脉”

这条“静脉”是指不同静态文化间既有碰撞又有联系的交织成一条贯穿小花园设计的脉络。其中有中国的传统文化,又有西方园林常用的表现手法,这样不同的呈现手法也突出了南京国际学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交流。图6局部鸟瞰图(手绘)

小花园东北角兼具多种功能,花房、苗圃、肥堆都设置在此处,因此需要设置一条路宽5到8米车行道,方便车辆运送花苗,树种以及肥料。构思主题是融入传统的中国文化,把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墙作为小花园的主入口,穿越城墙进入具有道教文化的太极广场,紧接着面对的是由各种植物组成的苗圃和极具中国古典园林代表的一池三山水景,与水景内水生植物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岸边的景观坐凳区内种植的耐旱植物,这种强烈的对比强调的人们要尊重是自然界不同的生命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

5.1.2 一“动脉”

承接“静脉”这一设计构思,如此多的设计元素该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呈现在一个小花园中呢?一条水系、一条路足以。用一条流动的水盘活整个小花园,使之形成各种景观在不同场景间的“互动”。一条人走动的路,步移景异的效果使得人与不同场景中的景观形成“互动”。步行在这条连接十大主题园的路上,穿梭于不同景观间,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的“互动”。

5.2 景点设计

“静脉”与“动脉”交织出的就是小花园的十大主题园。如果说“静脉”与“动脉”是“纲”的话,那么十大特色主题园是小花园的“目”。从具有浓厚当地色彩的南京特色植物园到象征中国文人气节和崇高品德的听竹园,再到具有西方印象画派表现手法的芬芳园艺花圃和彩带园艺花圃,再到充满童真童趣的昆虫谷,到由人类生存与自然演变之间的矛盾所呈现的反思园,最后到充满的花香、果香、稻香的松梅园、花果园、水田区和充满农家生活气息的家禽圈。

(1)南京特色植物园:种植当地特色的植物,以便学生们了解当地的植物群落。内置一座鸟屋,饲养白鸽,汀步连至听竹园。

(2)听竹园:风声灵动,竹影摇曳的听竹园,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风骨气节。

(3)芬芳园艺花圃和彩带园艺花圃:有香味的植物和色彩艳丽的植物分别种植在道路两侧,连接至昆虫谷,为昆虫谷吸引更多的昆虫。

(4)昆虫谷:色彩斑斓的石头,沙石铺地,灌木丛植,让昆虫环绕其中,让学生能辨别更多的昆虫。

(5)反思园:以人类生存与自然演变之间的矛盾作主题,做了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从莽林到人类进驻,为了生存过度砍伐后形成的石漠化,最终演变为沙漠,生存难以为继,人们反思过后开始对沙漠进行治理,生态修复的这样一个过程的展现。

(6)松梅园:梅花香自苦寒来,与松树间植形成特有的传统文化景观,也是人文的体现。

(7)花果园:春季繁华似锦,秋季硕果累累,校园内花果飘香的景象,正是ESS课程要体现的自然现象。

(8)水田区:田间技术的掌握需要有水田进行实际操作,因此,设置一块水田区给ESS课程进行教学。

(9)家禽圈:饲养家禽是实践体验的一种最佳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饲养家禽的过程中来,学习如何更环保、生态的饲养家禽,用各种野草喂食,家禽粪便给种植的果树育肥,学习自然如何做功,让环境更美好。

6. 结语

在教育机构的景观空间中,以人为主体的参与活动应该是教育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观功能的一种特征表现。南京国际学校小花园景观设计不仅融入了生态理念,更建立了一个能与学生心灵互动的教育场所——“第二教室”,因为教育才是其最终目的,在这个设计中充分展示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赏,寓教于悟。教育场景的景观设计应该加强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景的互动,景与不同场景的互动,提供相互交流的通道和沟通平台。

参考文献

[1]杨静伟.突破观赏走向互动——现代城市互动景观设计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2]卢艳,刘丽,吴杨哲,贾宗锴.人的行为与园林景观互动交流的探讨[J].河北林业科技,2011(3):46,47,51

[3]林墨飞,李禹.互动型高校景观营造探究[J].美苑,2010(04):50,51

[4]汪辉.需求:设计的原动力——以泰安天平湖公园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95-99

花卉景观营造城市个性 篇7

城市景观是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市个性特色的重要内容, 城市景观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 推动了城市景观建设的更新换代,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 城市彩化加入了提升环境品质的行列, 花卉景观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 城市景观因花卉而绚丽。

9月26日, 为期10天的第七届花卉博览会将在北京顺义隆重开幕。绚丽的花博会, 花卉荟萃一堂, 将为祖国六十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和谐繁荣”厚礼。花博会素有“花卉界奥林匹克”之称, 北京展区主展馆会后将作为永久性的以花卉为主的专业展馆, 室外展区将成为永久保留的城市公园, 建设风景园林、水系和配套设施, 满足市民休闲度假的需要。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独特的、持久的内涵。有个性的城市, 才是有特色的城市, 有魅力的城市, 也才是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城市。

花卉景观如何体现城市个性?针对城市花卉景观创新发展的话题, 本刊特别刊出国内知名专家的观点, 以飨读者。

城市人工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 篇8

1 人工湿地的植物景观的现存问题:

1.1 植物种类使用较少, 没有注意到多种功能

目前全球湿地植物6000多种, 但实际使用的不过几十种。在我国人工湿地中, 基本都是使用芦苇、香蒲、荷花、睡莲, 各地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并且, 目前的人工湿地植物配置往往只能顾及一方面的功能, 要么重视生态功能但景观效果不佳, 要么植物配置的景观效果较好但却忽略了生态功能, 使得湿地的功能单一。

1.2 岸边的植物景观被忽略

水岸植物对湿地功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护岸, 还能为水体植物提供养分和能量。现在的大多情况是设计者注意到了水面的植物配置却忽略了岸边的植物配置, 将水面和水岸割裂开了未能统一考虑, 而统一起来考虑在生态功能上的效果将会大大提高, 在植物景观多样性营造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1.3 植物的种间搭配不太合理

现在, 人工湿地的植物配置往往太过于随意而导致效果不佳, 甚至出现了一些问题。研究表明, 宽叶香蒲、水葱和苔草等植物腐烂产生的化感物质对芦苇生长和繁衍具有抑制作用。如果我们能多了解植物配置和植物造景, 进行合理搭配, 便可以实现生态和景观功能的双赢。

1.4 冬季植物枯萎后景观效果差, 且植物残枝污染环境

由于没有足够重视湿地的景观功能, 湿地的植物景观忽略了季节搭配。到了冬季, 湿地植物的枯草期, 缺乏绿色, 植物一片枯败十分萧瑟。植物冬季枯死后气温很低腐烂很慢, 但是到了春季气温上升, 植物残枝的腐烂速度加快, 释放出的有机物又污染了周围环境使得一片水体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大大降低。

2 对于人工湿地景观营造的建议

2.1 空间尺度

2.1.1 水面植物景观营造。

水面植物的使用扩大了景观的空间感受, 增加了湿地景观的情趣。可以用在水中的植物有挺水植物、浮叶植物, 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以及湿生植物, 我们在做植物配置时要注意各个种类的运用以及合理搭配。

水面植物在使用时要注意量的控制。正如中国画中的留白, 水面植物的使用也要注意“留白”, 约占水面的1/3~2/5, 这样营造的植物景观才是透气的、有张力的美。如果水面足够清澈, 岸边空出的水面还和周围植物、建筑形成美丽的倒影。

在布置水面植物时也要注意与岸边的远近, 形成有远有近的有节奏的变化, 使岸线变得丰富可看。湖面宽阔时要注意植物的群体效果, 强调整体而连续的效果, 可以通过大片运用荷花、睡莲等给人壮观的景观效果。

2.1.2 水岸植物景观营造。

岸边不同种类的乔灌木的使用丰富了其天际线, 常使用的水杉、落羽杉等植物挺拔的枝干可以立马成为视线的焦点, 而垂柳和桃树等的运用与水面相映成趣, 使得水岸边的景观变得富有意境。当然在做水岸边的植物景观搭配时要注意景色的开合、透景线的开辟, 与周围的环境有交流和呼应。

2.2 时间尺度

在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 如果植物搭配合理, 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丰富其植物景观, 还能提高景观的意境。所以, 在做湿地的植物造景时, 要充分了解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使得四季有景可观, 其次也可以根据植物观花、观叶、观果、观干的观赏特性来实现植物景观的设计。

我国冬天气温太低, 使得湿地的植物景观此时十分缺乏绿色景观, 效果很差, 所以应当注意选用耐寒性强、根区丰富的湿地植物, 还可以考虑选用湿生灌木来解决冬季景观效果不佳的问题。

2.3 植物景观的意境

植物景观所创造出来的美感是一个层次美, 是实的、可感的, 但让人所感受到的意境就是更深一层次的美, 是虚的, 是感受出来的。湿地植物景观不同于陆地的植物景观, 植物与水, 与水生植物, 与远山都是非常有意境、有野趣的场景。

湿地在现代社会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笔者在专业的基础上, 希望通过植物的合理运用和植物造景来充分发挥城市人工湿地的生态、人文、社会、经济方面无限的价值。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人工湿地植物景观现存的问题, 并从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植物意境三个方面提出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建议, 希望实现人工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双赢。

关键词:人工湿地,景观功能,生态功能,植物景观

参考文献

[1] 宋晓青, 叶青.浅议城市中人工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造[J].现代园林, 2007 (4)

园林景观营造城市花园 篇9

铁路在一个城市中起着廊道的作用, 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引导和链接的作用, 他们一般位于城市的郊区或者是城市的各个节点, 对于城市景观来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运用的得当可以分割景观美化空间;反之则破坏景观, 使得城市景观支离破碎

二、城市慢行景观系统的概述

城市慢行景观系统即为慢行交通系统。我们所指的慢性交通是指以城市生活中的步行或者是一些自行车等交通形式为主体, 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系统。

(一) 分类

根据不同的角度他的划分方法也是不同的, 我们按照慢行中所使用的不同的交通工具来划分, 可以分为两类:自行车的慢行交通和步行空间;从其中的主导地位来区分的话可分为交通性的和非交通性的, 交通性空间满足城市一些功能上的需求, 而后者主要是休闲娱乐的。

(二) 特征

对于城市城市慢行系统来讲景观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 对于城市发展和提升该城市的形象都是骑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社会中城市中的慢行空间也越来越重要了, 因为他是以城市自然景观为物质基础, 有自然风景也有人工的精雕细琢, 因为也慢慢的成为了城市景观中的一道风景线。 (1) 整体性; (2) 动态观赏性; (3) 人文关怀性。

(三) 城市慢行景观系统的设计方法

1. 自然的城市慢行景观的设计方法

自然生态景观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基体和物质基础, 利用城市中的自然景观来塑造慢行景观起着一举两得的作用, 既可以保护环境, 美化城市, 又可以塑造有个性的慢行景观, 塑造城市生态景观, 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扩展性与质量, 一举两得。

2. 历史文化内涵的慢行景观设计方法

历史人文景观是一种有着历史积淀的不可再生资源, 是一个城市千百年的风吹雨打的历史演变, 他代表这个城市乃至这个民族的点点滴滴。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甚至是奋斗史都能在其中寻到踪迹, 因此他的特征是非常的鲜明的。

三、城市废弃铁路的现状分析及其景观结构特征

(一) 废弃铁路的现状分析

在城市的发展历史中, 铁路作为工业设施的产物, 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然而,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 这些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铁路已经退出交通舞台了。

(二) 废弃铁路的结构特征

如果从景观生态学的方向来考虑, 废旧铁路是作为城市景观系统的节点存在的, 具有如下特性: (1) 可延续性与可扩散性: (2) 功能多样。

四、废弃铁路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 可持续原则

利用有限的自然景观的土地资源, 来塑造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 力求最大程度的保护环境, 保护土地资源, 反对大规模的人为因素的介入。

(二) 多样性原则

主张控制现场野生植物的利用, 减少外来物种, 保护场地内物种的多样性。在选择植物时尽量选择本土植物和本土树种, 通过植物的合理配置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

(三) 真实性原则

主张尊重自然和文化。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 要尽量的还原自然景观, 真实的表达他们。

(四) 整体性原则

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设计要将废旧铁路与周围的景观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 使得他们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形成一个连续的景观, 整体又和谐的存在着。

五、废弃铁路的景观营造方法

(一) 通过周围植被的融合

铁路景观的设计, 离不开丰富的植被层次营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的植物配置, 满足人们娱乐、交谈、休憩等多功能规划植物群落类型, 营造一个环境优美。

在塑造废弃铁路时要充分的利用周围的一些特色资源, 如水资源, 对水资源的合理运用可以使整体的景观更有灵性, 从而更能突显景观的特色。

对于营造铁路景观来说, 起着关键作用的建筑和景观小品成为了铁路营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 通过不同人的心理环境来营造

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节奏和压力都很大, 所以人们渴望在工作之余能够体会到一份宁静一份自然, 利用废旧铁路, 结合周围景观的合理搭配和设计就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满人他们的最简单的需求

人的文化水平、消费水平不同但是不同的群体之间却有着共同的特性和基本需求, 渴望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空间。但是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城市道路的不断增多, 城市空间变得支离破碎, 城市魅力渐渐消失不见, 传统区域内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受到了抑制。

(三) 通过本土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来营造

通过对本土文化的展示, 保护和更新城市废弃铁路区域的历史文化, 传承风俗民情, 突出铁路景观的特征, 以罗家坞废弃铁路为例, 使得罗家坞地段成为体现历史文化, 彰显现代城市文化魅力的居住区、商业区, 使得罗家坞周围的居民有一个放松自我, 满足自我一个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参考文献

[1]王向荣, 任京燕.从工业废弃地到绿色公园——景观设计与工业废弃地的更新[J], 中国园林2003 (3) .

[2]俞孔坚, 凌世红, 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J].建筑学报, 2007 (2) .

[3]钱静.工业之后的景观再生[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2003.

[4]车生泉.城市绿色廊道研究[J].城市规划, 2001 (11) .

[5]董淑敏.对国外产业遗产地生态恢复实践的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6]陈伟贤.现代都市街道景观设计[M].新形象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1993.

园林景观营造城市花园 篇10

关键词:山地城市;植物景观;攀缘值物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型城市分布广、数量多,占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以上。典型的山地型城市是指修建于复杂地形上的城市。其地形环境内断面坡度≥5%。垂直分割深度≥25m。如重庆、香港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山地型城市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园林建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缺乏科学、完善的理论指导。很多山地城市的园林建设盲目沿袭了平原地区城市的经验方法。导致其自然生态遭受破坏、人居环境恶化、景观趋同等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植物景观营造的角度探讨山地型城市园林建设的问题、特点及方法等,并由此产生积极影响。

1.现状及特点

1.1现状

山地型城市园林建设受用地资源限制。建成区范围内绿地率偏低。绿地系统质量一般。具体表现为:公园绿地不足,种类以小型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社区公园为主。大型的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相对较少。毗邻城区的山体常被开辟为山地公园。但因地形坡度大,建设难度高。公园的社会服务功能有限。从绿地总体布局上看。山地城市绿地分布较为零散,相互间缺乏有机联系,不成系统,从而影响生态效益的发挥。且难以满足居民游憩需求。山地型城市园林建设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对不同立地条件的案例盲目借鉴模仿,忽略甚至破坏自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基础。

1.2存在的优劣势

山地型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景观要素为其园林建设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格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建设与发展。

1.2.1有利因素

1)自然环境优越。山地城市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为塑造城市形象与特色提供了良好基础,自然生态的外部环境构成了城市的天然绿色屏障,丰富的动植物、水利、矿产资源也为山地城市建设提供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材料。

2)历史文化独特。历史上山区交通落后,与外界缺乏交流,但孕育出独特的风俗习惯。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发掘梳理,使之与现代城市生活相适应,对塑造山地城市特色性具有重要意义。

1.2.2不利因素

1)土地资源不足。受山地城市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地资源供给有限。用于园林建设的用地更为缺乏。这是导致山地城市园林绿地占地面积小、分布零散的根本原因。

2)建设难度及成本高。山地城市地形复杂,园林绿地分布零散,都相应增加了建设难度及成本。

3)养护管理水平有限。山地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对于后期养护管理的资金及人员投入有限,不利于山地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园林植物景观

2.1营造方法

立足于诸多限制性因素及“多坡地、少平地;多零碎地,少完整地;多难建地,少宜建地”的特点,山地城市的园林植物景观宜小型化,对山地环境有良好适应能力,建设及维护成本低廉,兼具观赏及防灾减灾功能等。营造方法主要有三方面。

1)利用山体空间营造多层次的植物景观。城市周边山体高低起伏的地形使得植物景观不再局限于一个水平面上。在竖向上随着山势的起伏而布局季相特征明显的景观林,表现出“高远”“深远”“平远”的变化,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利用建构筑物形成立体化的植物景观。将植物从地面延伸至建筑墙体、屋顶、阳台、桥体,打破城市“水泥森林”的旧观。形成立体化的城市园林植物景观。

3)利用线性空间打造主题性的植物景观。山地城市一般位于河谷低山区。城市界面沿河流展开。利用河流、道路等线性空间,布局不同主题的植物景观。加强景观丰富度。提高居民归属感。

2.2立体植物景观以攀缘植物为主

攀缘植物具有适应性强、占地面积小、栽培容易、成本低廉的特点,能较好适应山地城市复杂的环境。运用该类植物主体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山地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可突破所受到的限制性条件。变劣势为优势。转缺点为特色。具体根据植物与城市环境的结合分为5方面内容,即:山体断面空间植物景观、滨水垂直空间植物景观、道路纵向空间植物景观、墙体立面空间植物景观和城市边角空间植物景观。

2.2.1山体断面空间植物景观

山体断面也称“山体创面”,因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用地需求进行劈山、削山活动而形成。根据山体断面坡度、基质的不同。以不同攀附能力的攀援植物为主体。对裸露陡坡和岩体进行植物景观营造。

2.2.2滨水垂直空间植物景观

城市河道因其泄洪排污的功能要求。沿岸砌筑高耸的防洪堤。再通过植物景观设计。软化防洪堤坝体自身的生硬线条,使其富于变化。

2.2.3墙体立面空间植物景观

建筑墙体、围墙在城市中分布最为广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墙体涂料脱落、风化现象严重。将建构筑物墙体与攀缘植物结合形成墙体立面空间植物景观。对改善城市环境、拓展绿化空间、美化城市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2.2.4道路纵向空间植物景观

对原有道路绿化进行改造提升。将一般道路营造成林荫道。并对沿路灯柱、高架桥及其墩柱进行绿化、美化。同时连接各大公园绿地及绿色空间,使之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绿色廊道网络。

2.2.5城市边角空间植物景观

边角空间广泛存在于城市街头巷尾。它们通常面积较小、管理无序,却对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意义重大。城市边角空间植物景观遵循小型化、低维护度原则,根据周边环境塑造风格,如商务办公区域的边角空间植物景观宜简洁、有序。居住区周边则应体现生活化。

nlc202309091554

2.3常用藤蔓植物材料

主要从观赏效果佳、攀爬能力强、经济可行的角度选择植物材料(表1)。

3.遂昌县主城区植物景观规划

3.1遂昌县概况

遂昌地处浙江省西南山区。东接金华。西邻衢州。人口约23万,距省会城市杭州200 km。遂昌境内多山、少平地,山地面积占县域总面积89%,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格局,是名符其实的山地县;气候类型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为16.8℃,年平均降雨量1 510 mm。北溪、南溪、襟溪穿县城而过,城市格局沿溪流展开。县城内现有妙高山公园、汤公园、人民公园等5处小型公园绿地。是当地居民主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3.2规划构思与理念

规划以最小的人工扰动将独特的山、水、地形、城市环境与植物景观相结合。利用当地丰富的地形高差、水岸、道路、建筑立面及城市边角。打造以观花攀缘植物为特色的立体花园县城。规划理念为:

1)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充分利用城中丰富的山体、建构筑物、溪流、道路,大力发展层次丰富的立体绿化。从而突破用地限制的瓶颈。

2)形式多样。兼顾四季。立体绿化在形式上满足多样的功能需求,数量上形成规模。针对山坡、水岸、路边、墙体、城市边角等区域发展不同的形式与特色。

3)生态持续。经济可行。通过立体绿化形成的植物景观不仅美观。而且能够减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起到减灾防灾作用;在经济上。藤蔓类植物景观营造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远低于一般的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营造。

3.3规划布局和植物景观营造

3.3.1规划布局

在结合现状用地特征的基础上。以立体绿化的构思和有关理念、原则为指导。形成“四带、八线、廿家”的布局(图1)。具体为:

“四带”。沿北溪、南溪、襟溪水岸。形成“万米锦绣花屏”;沿水阁路高速出口至城区段,形成“千米地锦、蔷薇花带”;沿上南门路农民新村滨水景观带形成“千米紫藤长廊”从而形成“四带”效果。

“八线”。选取城区范围内八条主要道路。在原有道路绿化的基础上增加沿街建、构筑物的立面绿化,沿步行街设置花箱,提高居民亲绿的便利性。通过高密度、立体化的绿化措施,将城区人口、建筑密集区域与绿色开放空间相连。提高环境质量。

“廿家”。即选择遂昌县政府、遂昌实验小学、凯恩工业园区等二十家有立地条件的机关大院、学校、居民区、厂区等单位,利用其庭院空间营造不同主题立体花园空间。以点带面。为全面开展“立体花园县城”打下基础。

3.3.2植物景观营造

山体断面因坡度陡、基底多为混凝土和岩石等原因。选择攀附能力强的爬山虎、美国爬山虎(五叶地锦)作为主要绿化植物,在部分缓坡、有一定土壤厚度的区域则采用络石、凌霄、藤本月季等观花藤本植物丰富季相。对于高差较大的山体断面。仅仅在基部种植攀援植物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断面形成覆盖。因而需要采用基部、顶部双重配置或在断面中部砌筑种植槽,形成多重配置(图2)。

滨水垂直空间植物景观营造以柔化硬质边界、丰富景观变化为原则。包括驳岸绿化、护栏绿化、桥体墩柱绿化等方面(图3)。在驳岸绿化中。驳岸顶部配植垂柳、枫杨、云南黄馨Jasminum mesnyi。使其枝条下挂。遮挡石岸,基部砌筑种植槽,栽植凌霄、美人蕉Canna indica、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等植物丰富观赏效果;在护栏绿化中,于护栏两侧外挂种植槽,栽植月季。在城中宽度较窄的城市渠道上方设置花架。攀附紫藤、木香等。使开花时节万朵藤花照映水面,形成“落英缤纷,远随流水”的景观。

道路纵向空间植物景观强调春秋季景观效果。夏季对路面形成遮阴,冬季不影响采光,形成绿色廊道。与城市公园、绿色空间相连接,最终形成绿色网络。完善城市慢行系统。

墙体立面空间植物景观包括建构筑物墙体绿化、窗台绿化、阳台绿化等方面。采取传统攀援植物绿化与植物幕墙绿化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一般性墙面和重要节点墙面进行绿化、美化,主要植物材料有:爬山虎、凌霄、花叶蔓长春、络石、薜荔、扶芳藤等。

城市边角空间植物景观受场地因素限制,常体量小巧、功能简单,却也最能展示一座城市的细节。结合坐凳、花架、雕塑等园林小品。采用紫藤、月季、木香、金银花等观花或芳香植物来增加氛围。居住区中的边角空间的植物选择则更为生活化。栽植观赏蔬菜、瓜果,如荷包豆(红花菜豆)Phaseolus coccinelis、葫芦、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葡萄等。

4.结语

山地型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应积极应对场地中的限制性因素。最大限度利用城市建构筑、边角空间、水体和道路等线性空间以及周边山体。将缺点转化为特点。同时也应意识到。中小型山地城市与大型山地城市在总体规模、经济水平上存在差距。针对中小型山地城市的园林建设更应注重控制建设及养护管理上的成本。使用藤蔓植物建设多层次、立体化的植物景观能有效应对山地型城市中的用地紧张、养护管理水平有限、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选择的攀缘植物应种类丰富、形式多样。通过丰富的植物种类、品种及搭配形式来延长观赏期。产生多元化的观景体验,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园林景观营造城市花园 篇11

1 城市色彩景观影响因素

1.1 城市性质对城市色彩景观的影响。

城市性质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对城市发展规模和城市部门结构及城市色彩景观形成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城市色彩景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这座城市的看法, 融合了人们的审美观和城市文化内涵。因此, 在对城市进行色彩景观设计时要体现出城市的特点, 不同的城市性质也有区别, 可能包含一种性质, 也可能包含多种性质, 需要通过调查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以北京为例, 不仅是全国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中心, 还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因此, 在确定其色彩景观时, 就要把这几种性质都考虑进去。

1.2 城市规模对城市色彩景观的影响。

城市规模的大小对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方向有着指导作用, 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由于用地规模是随着人口规模改变而改变, 因此通常以人口规模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城市规模还影响着城市色彩景观建设。城市规模的大小不同, 导致形态构成和运转方式也不同, 使人们的审美观和感知方式出现不同, 也使城市色彩景观表现出的城市特点发生不同。正常来说, 城市规模对城市景观遵循的原则会有一定影响, 比如减小体现城市特色的程度, 或不能使用统一色调等。通过进行多个城市的调查和分析得出, 城市规模小, 城市色彩景观能很好的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特色, 更能以这座城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特色出发, 保持这座城市色彩景观的整体美观和协调感, 使城市个性化得到完美体现。

1.3 城市历史文脉对城市色彩景观的影响。

每个城市从诞生到成长再到成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轨道, 有的历史长有的历史短, 但无论哪种, 都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是这个城市人文环境组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色彩景观可以很好的将这个城市的人文特色展现出来。因此, 在进行城市色彩景观设计时, 应融入城市的发展历史, 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弘扬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建筑体现着这个城市的特色和历史文化。在建筑材料、建筑造型、建筑技术等方面比较讲究。而色彩是建筑材料的外在表现形式, 特定的色彩组合能成为反应这个城市特色文化的重要标志。地方特色历史和文化是表现这个城市人文环境的主要因素, 能否在建筑物或城市其它色彩组合中将他们张扬出来, 是这个城市进行色彩景观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之一。因此, 详细掌握和了解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 能在设计城市色彩景观中把握历史文化和人文特色体现的比重大小。很多新兴城市由于没有显著的发展历史做背景, 因此, 无论城市规模大小, 都没有重要的地方文化或历史作为这个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依据。

1.4 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色彩景观的影响。

城市的色彩景观既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史, 还能体现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这些不同色彩景观建造的时间和形式都可以反映出当时这个城市的发展情况。马洛斯将人的需求分为由低到高分为五种, 其中在基础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即精神需求, 人们对生活环境美的追求就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 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着人们的精神追求。东北沦陷时, 环境相当恶劣, 经过战火的洗礼社会已出现问题, 那个时期城市的色彩景观就以暗色为主, 建筑密度大, 让人看了不禁感受到那个时期这座城市的沧桑和凄凉。

1.5 建筑水平和科学技术对城市色彩景观的影响。

建筑材料的不同形成的建筑色彩也不同, 这就使形成的城市色彩景观出现不同。在旧时代, 多采用天然的建筑材料, 配合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风俗特点, 形成的建筑色彩保持协调统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建筑材料, 这些建筑材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建筑的发展。因此, 建筑材料和建筑水平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形成城市色彩景观的不同。延吉市旧居民区的建筑外墙当时的主要材料是水泥, 经过风风雨雨, 这些建筑就显得特别破旧和灰暗。而后期用水刷石材料形成的建筑外墙, 和用白瓷砖对外立面进行美观修饰, 在今天看来却成了一种色彩污染。

2 遵循城市色彩景观营造的原则

在营造城市色彩景观时, 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2.1 坚持整体和谐原则。

在营造城市色彩景观时, 色彩是实现景观整体和谐的主要造景元素。而作为常用的颜色为绿色, 多用于主体色彩。目前, 在城市许多公园和绿地中, 绿色始终是以基调颜色存在的。公园中的其他造景元素, 如水体、小品、建筑等多作为点缀色存在。但是, 对于一些活动类场所, 如广场等, 水体、小品、建筑便成为了主体, 而植物色彩则是以点缀色的形式存在。城市色彩景观营造中, 必须尊重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 合理选择基调颜色, 并通过合理运用色彩的调和对比, 实现色彩景观整体的和谐, 提升色彩景观的观赏度。

2.2 充分体现地域特色。

伴随全球化的发展, 城市色彩景观规划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趋同化倾向。在我国, 不少城市在进行城市色彩设计时逐渐弱化了地方色彩特性, 一些传统的符合地域特色的色彩痕迹渐被淡化。为此, 在营造城市色彩景观时, 必须注重对传统城市色彩精华的吸收和继承, 吸取国际上城市色彩景观设计的精华思想, 实现时代性与本土性的有机结合, 打造兼具地域特色和现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地域特色原则是城市色彩景观营造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2.3 科学合理对城市进行色彩分区定位。

城市色彩景观的色彩分区定位对整体效果的实现十分重要。一般而言, 城市色彩都不是单一的, 而是通过多种色彩的合理搭配, 实现景观整体的和谐统一。而对城市来讲, 不同功能区其色彩定位也是不相同的。色彩的定位必须满足功能的需求。因此, 在进行城市色彩景观营造时, 应注重依据不同分区的功能区别合理选择颜色。例如:居民区颜色应选择彩度低, 明度高的色彩, 给居住者温暖、宁静的感觉;文教区选择宁静、素养的色彩, 给人以安静的感觉;工业区, 应选择浅色系颜色, 应明亮度高;商业区, 应选择明度较高, 较鲜活富有生机的色彩, 形成对人们的吸引;公共设施颜色选择应注重与周围建筑、植物颜色间的和谐搭配。

总之, 依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 合理选择色彩, 不仅可以为人们从视觉上对地理位置和地段进行分辨, 而且能够使得城市的色彩景观更加丰富, 提升城市的观赏度。

2.4 保持良好的生态基底。

良好的生态基底是城市色彩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城市色彩景观营造中, 应保持光照充分, 能见度高, 充分展现色彩的效果。近年来, 随着一些城市工业的发展, 污染程度加深, 空气、水源等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这对于城市色彩景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且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 城市色彩景观营造应加强环保力度, 治理污染, 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进行迁移, 为城市居民创造宜居环境, 塑造良好的城市色彩景观。

2.5 强化政府对城市色彩景观规划引导。

城市色彩景观建设中政府发挥着领导者和规划者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 发展城市经济, 为城市色彩景观建设提供经济基础, 改善城市的色彩设计。经济的发展是对城市色彩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根本条件。城市必须以充分结合自身经济的发展, 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努力进行城市色彩景观营造。二是, 提升科技水平和建筑水平。通过科技水平和建筑水平的提升, 促进城市建筑行业的发展, 从而带动起城市色彩景观建设的发展。城市色彩景观的规划设计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设计部门及设计者水平的限制。因而, 政府必须发挥引导作用, 通过引进优秀的城市规划设计人才, 有效地推动城市色彩景观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三是, 健全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保证城市色彩景观建设的有序进行, 对于存在有损城市色彩景观建设的行为应予以禁止。应严格审批城市色彩景观项目, 对存在损坏城市色彩景观的项目应立即禁止。此外, 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不断地提升公众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进而能够为城市色彩景观的规划与设计贡献一些良好计策。

3 结束语

总之, 在城市景观特色塑造中城市色彩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营造城市色彩景观, 不仅能发扬城市地域文化, 改善人居环境, 更可以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在进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与设计时, 必须建立在对城市色彩景观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 通过遵循城市色彩景观营造的原则、做好城市色彩分区定位、保持良好的生态基底以及强化城市色彩景观规划引导等多方面努力, 在适当吸收外地色彩规划成功经验基础上, 尊重本地需求, 尊重历史文化, 体现文化价值, 突出体现时代感和现代感, 打造宜居的休闲城市, 构建和谐统一, 丰富多样的城市色彩景观。

摘要:伴随经济的腾飞, 我国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然而城市建设过程中关于城市色彩领域的研究却并未跟进。文章重点探讨了城市色彩景观的影响因素, 并以城市中较为色彩景观较为集中的城市公园为例, 从遵循城市色彩景观营造的原则、做好城市色彩分区定位、保持良好的生态基底以及强化城市色彩景观规划引导等方面探讨了色彩景观的营造方法。

关键词:城市色彩景观,影响因素,营造方法

参考文献

[1]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超.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 2012.

[3]张蕊.海口城市色彩景观调查研究[D].海南大学, 2011.

[4]闫艺沥, 马宝英.论城市色彩景观设计[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8:217+219.

上一篇:中药方剂治疗下一篇:高职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