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意识

2024-09-25

园林景观意识(精选6篇)

园林景观意识 篇1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不缺乏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引以为傲的园林佳作,它们不仅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然而,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开始影响、改变着中国的文化轨迹,从思维模式到科学理性,从宇宙观念到空间感受都对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发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对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反思,加上对民族设计元素的珍视,西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忽略区域文化的差异性,缺乏对人本体精神的阐释与人文关怀,千篇一律的景观设计使人们在视觉与感官上产生审美疲劳等等。如何借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精华,同时坚守本民族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精髓,成为我们探索的重要问题。“江南公园”就是笔者设计团队在思考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中式意味表现相结合的一个实际案例。

“江南公园”地处重庆长江南岸,占地65公顷,建筑面积6889平方米。其竖向设计尊崇山地特征,采用具有重庆地方特色的爬坡和吊脚楼建筑结构方式,顺山势设计,从而降低了土方开挖量。今天,在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考量中,现代国际风格与传统中式风格的结合是“形似”还是“神似”一直是讨论的热点。对国际风格进行照搬与模仿,或者对传统民族符号进行堆砌使用,都是违背设计艺术原则的。笔者认为,“形似”与“神似”是一个交错互动的整体。“江南公园”的建筑形式均采用体块框架结构来构成实用空间,另一方面,体块构成在视觉上容易造成冰冷生硬的感觉,不易表现情感与梦想。这时,漏窗、门洞、粉墙、黛瓦、廊桥、台榭、假山、竹林,以及惜景、障景、对景、框景等中国传统园林设计元素,给我们准备了宝贵而丰富的建筑符号和理景之道。

随着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国际视野的扩展,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主体身份意识和本土元素创新愈来愈重要。我们与国际多样文化的对话固然重要,但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毕竟是生长在“此时此地”的自然与历史文化环境之中,其核心应该是一种文化多元性与本土特殊性相结合的统一体。因此,民族文化主体性和本土民族元素才是中国环境艺术与园林设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园林景观意识 篇2

关于印发《乌审旗园林绿化局开展“强化

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教育

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队、室、办:

现将《乌审旗园林绿化局开展“强化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六月一日

主题词:强化制度意识 争做执行表率 方案 通知

抄送:旗纪律检查委员会 乌审旗园林绿化局 2011年6月1日印制

(共印5份)

乌审旗园林绿化局开展“增强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须重点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要求,根据旗委办公室关于《在全旗开展“增强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的部署,经局研究同意,决定在全局开展“增强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教育活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开展“增强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教育活动,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教育制度、监督制度、预防制度和惩治制度建设,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要教育引导全局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强力推动园林绿化事业发展,为建设和谐稳定的绿色乌审,作出新的贡献。

二、目标要求

(一)加强制度宣传教育,营造执行制度良好氛围。切实把反腐倡廉制度纳入党支部理论学习内容,列入全局学习教育计划,把制度宣传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全局职工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努力营造人人维护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

(二)结合园林绿化建设,开展“双优”主题活动。园林绿化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程序环节多,为保证工程既能快速实施推进,又做到廉政高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局坚持将廉政建设与园林绿化建设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创“工程优质,干部优廉”的“双优”主题活动,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狠抓制度建设环节。不断制定完善廉洁自律各项制度,进一步修订完善《乌审旗园林绿化局三重一大实施方案》、《乌审旗园林绿化局三重一大决策》和《乌审旗园林绿化局廉洁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坚持把廉政建设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工程建设的运作体系,从工程的组织领导、操作实施到资金运作、审计验收,都被纳入到廉政监督的范围。二是狠抓“阳光”操作环节。在项目组织实施上,要严格执行国家及市、旗招投标的相关规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对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设计、建设和监理,由旗重点项目办组织招标,实行专家评标,项目法人定标和政府主管部门依法全程监督的招投标工作机制,近年累计完成了1亿多重点绿化工程的项目建设,未出现一例违规违纪行为。三是狠抓项目建设环节。在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做好工程的变更、签证工作。同时,要加强工程的监理工作,委派专业监理,全天侯进驻工地,严格监控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实行建设岗位和监督岗位分设,相互制衡,全程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优良。

(三)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做执行制度的表率。局领导班子成员要带头严格执行制度,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带头学习制度,全面掌握党纪条规的规定和条款,切实做到真学、真懂、会用;带头严格执行制度,用制度规范用权,用制度约束自己,用制度加强管理;带头自觉维护制度,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遵守制度,还必须坚持原则、敢抓敢管,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切实做到行动先于一般干部,标准高于一般干部,要求严于一般干部,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为干部群众作出榜样,形成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的良好风气。同时,积极进行“奉献在岗位、勤廉促发展”岗位廉政教育,通过廉政纪律教育、勤廉典范、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风险教育、廉政承诺、廉政宣誓等,促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和岗位廉政教育双落实,着力强化制度意识、廉洁勤政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依法行政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教育引导全局干部职工守制度、重勤廉、讲奉献、树形象,比工作、比服务、比作风、比效率、比廉洁、比成绩、比奉献,切实促进作风转变,进一步提高制度执行力、行政执行力、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园林绿化工作科学发展。

三、方法步骤

“强化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教育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学习动员部署阶段(6月10日前)

要与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创城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将学习提高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一是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贺国强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工作报告、自治区、市纪委全会和旗纪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以及《党章》、《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局党支部要组织一次领导干部“增强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专题学习。二是“一把手”讲党课。局支部负责人要紧密联系园林绿化工作实际,针对党员干部在执行制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切实解决息想认识问题,带头讲授廉政党课,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廉洁从政和反腐倡廉制度教育。三是进行正反典型教育。要注意总结和推广宣传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的党员领导干部先进典型,树立榜样,进行示范教育。四是分层次进行教育。根据不同工作岗位、业务特点和思想状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五是组织开展“奉献在岗位、勤廉促发展”岗位廉政教育活动。组织全局职工系统学习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的党纪条规、法律法规,加强岗位廉政纪律教育;按照“明确岗位职责,正视手中权力,找准廉政风险,制定防范措施”的要求,认真查找廉政风险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教育、廉政宣誓、廉政承诺等活动,进一步拓展教育平台,切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制度执行意识和勤廉从政意识。

(二)具体组织实施阶段(6月10日-11月底)

1、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根据自身职责履行方面的制度和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认真自查自纠,做到三个“查”:查一查工作人员对反腐倡廉制度是否熟悉掌握,采取有效举措强化制度学习;查一查涉及本部门办理的工作事项是否按规定或程序执行,对违反规定或程序的要立即整改;查一查在反腐倡廉制度执行过程中是否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还有哪些制度需要修改补充完善。

2、切实抓好整改提高。会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强力推进制度执行。在整改过程中,要做到三个“看”:看一看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对执行不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看一看制度执行效果是否显现,适时跟进各项配套措施。看一看保障制度执行的长效机制是否建立,用体制机制的创新来保障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

(三)总结验收考评阶段(12月)

一是认真进行整改。针对梳理查摆出的突出问题,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整改落实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明确目标要求,明确主要责任人和整改措施,明确完成时限,集中抓好整改落实。二是搞好教育总结。对开展教育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对开展教育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加以巩固,确保集中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四、组织领导

开展“增强制度意识、争做执行表率”教育活动,是推 动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的重 要举措。为保障教育活动的扎实开展,局里成立集中教育活 动领导小组。组 长:贺占彪 局 长

副组长:吉雅图 副局长

王海军 副局长

成 员:刘 萍 办公室主任

范禄林 园林队队长 郭云峰 督查队队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王海军同志兼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教育活动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调度指导等日常工作。

五、具体要求

(一)把握重点,狠抓落实。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各阶段布置的任务和要求,把握工作重点,着力提升制度执行力,实实在在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源头治理腐败的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加强调研,查漏补缺。要针对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查漏补缺,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推进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创新。

景观设计中的生态意识研究 篇3

1 生态意识的内涵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新的世界观、价值观, 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迫切呼吁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Э.В.基鲁索夫认为, 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具体的可能性, 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合。可以说, 生态意识是一种立足于生态文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社会意识[1]。

生态意识包括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坏行为, 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以便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意识从认知程度上来说分为2个层次:一是基本层次, 就是我们平常宣扬的在日常活动中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当地风俗来表现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二是深层次的生态意识, 是对社会存在间接的、系统的、自觉的、抽象的反映, 亦可称之为生态哲学[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观点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 并将其上升到一种隐含的生态意识的哲学思辨境界。

2 生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的建立

景观设计是人们反映自我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途径。传统园林景观设计以人的根本利益为中心, 推崇理性分析的观念和设计手法, 注重视觉效果的表达和权力的体现, 才有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城市和景观设计。工业革命带来新的设计美学, 标准化、规模化、快速化的机械化生产方式产生了更加理性的、有秩序的现代设计方式。人们梦想中的靓丽城市风光蜕变成为令人悲哀的水泥森林, 公园、绿地、办公区、生活区被人为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分裂开来。

伴随着世界人口膨胀、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粮食危机等多个问题的凸显, 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尔德于20世纪40年代的“大地伦理”与“土地道德”中提出建立新的人与土地的关系。1962年, 蕾切尔·卡森 (Rachel Carson) 在其《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描写的农药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严重危害, 震撼了人类的心灵, 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阿瑟·乔治·坦斯利 (Arthur George Tansley) 创造了“生态系统”一词, 在生态学中引入系统概念。现代生态学使人们意识到自然本身的平衡机制和人类强加给自然的审美观有很大差别。

在生态学领域探索发展的同时, 部分景观设计师从对传统景观中对形式的追求转向对自然生态的关注, 并开始探索其他文化景观思想。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 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等。约翰·O·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教会人们如何与地球和谐相处。

在现代城市景观发展历史中, 人们对景观的探索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从理想国度到花园城市、生态城市, 从回归自然到把自然引入城市, 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虽然没有最终解决城市问题, 但终于获得了思想上的进步, 人们从传统审美意识发展为生态意识, 人类意识到城市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其中包含了各种层次的生态系统, 人和其他生态因素的关系是共生而非掠夺、征服。

3 生态意识影响景观设计的发展

景观的本质是对自由和自我的意识, 一种忧患意识, 人类生存和存在条件的提问, 寻找更好的方式预测掌握命运, 合理规划未来生命空间[3]。这种忧患意识本质上和生态意识一样的。生态文明的建立需要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 这要求设计师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解决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矛盾。景观的含义和作用在面临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同时被不断扩展, 它成了一个社会媒介和一个地区及相关地域发展的定位工具。而如今科学技术的力量远超过生物圈的调节机制的作用。因此, 景观设计将生态学知识运用于社会和自然环境时, 必须将人对自然的改造限制在某一历史阶段生态上容许的条件之内做为设计师的行为规范、思想准则。设计师比以往更加关注景观中的时间过程和自然生态的演进;关注使用者;关注人以外的元素。

3.1 关注时间过程和自然生态的演进

景观设计不仅是单纯的绿化设计, 它设计着不同时间段的生态演化过程, 提供了世界万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然发展的可能[4]。

时间性是现代景观表达的主要内容之一。自然元素的应用即创造了低成本的景观, 又使地域的景观特质得以表现。设计师以长远的眼光将公园维护费用降至最低, 合理利用自然元素 (土地、光、雨水、植物、动物、空气的循环与可再生上) 塑造景观。而这些自然元素会使景观表象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物候和不同用途下呈现景观的不确定性。而这一切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在生态意识中, 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是基本的思想要求, 我们的设计手法无法和自然的复杂性相比拟, 相对需要大量人工维护的景观来说, 利用自然规律, 让自然来参与管理是最佳的运作方式。景观设计有时只需提供自然景观自我恢复发展的条件 (地形、土质和植物群落等) , 便可获得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这种设计观点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相类似, 限制自我的行为以达到和自然环境处于平衡的状态。

3.2 关注使用者

现代景观对于公众的人性化设计有更多的探索, 而人体工程学只是满足人最基本的舒适度和方便程度。生态意识将人、环境看作是一个整体, 这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想中, 不论是社会还是自然环境都对人的行为和精神具有影响, 景观应该考虑人在环境中的感受———视觉、味觉、听觉和触觉———检验, 还应考虑人的习惯、反应和冲动, 考虑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更为广泛的需要。“我们的五种感官构成了感知机体, 通过它们可以认识和体验外部世界———汉斯维特尔 (Hans Vetter) ”[5]。

自然生态是景观设计的物质基础, 而人类的肢体感知构成景观设计的精神基础。为什么人在看到一片花海会忍不住触摸?在海滩上会赤脚感受细沙海水?在视觉理解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感官理解是景观中不可见的部分, 景观设计师需要激发它们。漠视人的行为的景观只会让使用者逃离现场, 直至荒废场地。

现在, 设计师意识到景观设计对于公众来说重要的不是自我表现形式, 而是一种媒介, 将人和环境、人与人联系起来, 去传达某种信息。如美国南部的国家湿地公园的沼泽花园, 用钢杆、西班牙水草设计的短期性景观作品在不同时间的光影变化中营造不同的氛围 (宁静、安详、神秘、敬畏) 的变化, 带给观赏者不同的自然情感体验, 从而让人们更加自觉地保护这片湿地。强化景观特征的场地空间, 令人产生共鸣:炙热的沙漠、潮湿的红树林沼泽、岩石遍布的海岸, 都有自己明显的景观特征。它们都能够引起强烈的、独特的情感波动。无论使我们产生的心境是愉快、悲伤、胆怯还是敬畏。

3.3 关注人以外的元素

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人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元素, 景观创造着一切生命和谐共存关系。曾经“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造成大面积的硬质景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 单一的树种种植, 这些都是在扼杀其他生命所赖以生存的空间、要素。把景观当作一个完整的变化过程, 不仅有人类的存在, 还有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 这种共容的思想使景观更具有自然生命力。自然总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界定和衡量, 有发展潜力和可能的事物是自然的特征。

地域性景观的设计, 通常从场地特有的设计要素开始发掘。长期的人类活动在土地上留下独特的痕迹亦或是自然环境, 能够突显地域的特色, 从这些要素着手强化其特征, 便能得到符合场地特征的景观, 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这也是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景观设计需要懂得多种专业的知识, 这些专业知识可以为景观设计提供无限思维和无尽的启迪。在土尔旷 (Tourcoig) 市的“空地 (Condition) 艺术中心”的屋顶花园是由设计师和艺术家将纺织厂顶约150年沉积下来的尘土收集, 并铺设在加高的厂房房顶所形成的花园。3年之后的花园不仅自然生长了当地的植物, 还有在工厂运作期间带入的种子生长出的植物。植物学家把屋顶花园里的植物标签说明, 这里不仅给人们带来超越三维空间的历史回忆, 也成为人们认识本土植物的植物园和教学基地。这件作品改变人们对于历史的纪念方式, 景观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对场地的深入解读, 从非本专业的领域着手提取设计要素, 才是符合当地特色的景观。

4 结语

改造周围的生存环境, 以方便人们更加舒适的生活, 需协调各种关系, 如果仅仅考虑人的利益, 就设计而设计, 人的生活环境就无法得到改善, 景观设计的初衷也没有达到目标。景观将自然带入人文环境之中, 不仅仅是模仿自然的表现形式:山石、水景、植物、地形等, 更重要的是反映自然的内在逻辑规律。景观设计中生态意识的作用在于帮助设计师建立正确的世界观, 用平等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引导设计的走向, 并且通过景观告诉人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当代的景观随着城市扩张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更多的只是起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 缺乏生态性和人性化的考虑, 离真正意义上改善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还很远。中国的景观设计首先要加强生态意识方面的培养, 在思想上要有所重视、改变, 其次才是设计手法、设计形式和语言的训练。

参考文献

[1][美]约翰·O·西蒙兹等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10

[2][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第二版.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8.4

[3]安建国, 方晓灵.法国景观设计思想与教育[M].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8

[4][法]苏菲巴尔泊.林明炘译.生态景观-让生态意识成为创意的源泉[M].第一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2

[5][苏]Э.В.基鲁索夫.余谋昌译.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J].世界哲学, 1986, 04

[6]俞孔坚等译.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 2001.6

[7]钱婧.论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意识[J].艺术设计, 2011.5

辛弃疾山水园林词的审美意识 篇4

一、辛弃疾带湖、瓢泉山水园林的营造

自从中国园林建筑中“文人园”兴起后,文人士大夫往往会兴情以造园,园成则与文人好友吟赏唱和、作诗填词、娱乐遣兴。辛弃疾营造的带湖新居和瓢泉住所就是其落职罢官后啸傲林泉之闲居地。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弃疾在江西安抚使任内,选定上饶营建带湖新居,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新居落成,他先后写了《新居上梁文》、《沁园春·带湖新居》等,咏唱其“青山屋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他还将临靠稻田的一栋房子取为名“稼轩”。对带湖庄园的地理位置、规模和布局,据洪迈《稼轩记》云:“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又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财占地什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轩下临之,是为稼轩。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来褥之为者。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涤砚有诸。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绪成之。”从这篇记中,我们可以知道辛弃疾带湖新居依山傍水,环境十分清幽,“在城邑环圚之中,而独出车马嚣尘之外”,而其园林布局十分巧妙,筑室百楹,枕湖泊、拥平畴,花木山石、亭台楼阁、流水回廊、曲折小路可谓美不胜收。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至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辛弃疾落职隐居于此10年,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填词近200首,有很多就是描写带湖山水田园生活的。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后不久,“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 并赋词:“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孤负平生弄泉手。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后辛弃疾经常往来于带湖与期思之间,又因泉形若瓢,泉水清澄淳静,作《水龙吟·题瓢泉》云:“一瓢自乐,贤哉回也。”将“周氏泉”改名为“瓢泉”。瓢泉依山傍林,是一泓天然石潭的清泉,泉边有方青石,辛弃疾对瓢泉喜爱至深,常邀友人来此对酌,《祭陈同甫文》中就有“酌瓢泉而共饮”之句。辛弃疾得瓢泉后,在此建造园林宅第。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辛弃举家移居瓢泉。同年秋,辛弃疾再次落职,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乡居生活。瓢泉庄园那种恬静的隐居生活使辛弃疾对山水园林景物有更深的感触,他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风光的词作,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

二、辛弃疾词作对带湖、瓢泉庄园的描绘及其审美意识

由于辛弃疾带湖、瓢泉园林闲居含有一份无奈无望的悲慨,因此当他把对于园林景物的安排当作了英雄失志以后的一种安慰和寄托时,他便以丘壑山水为扩充,以情感为旨归,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情感都投注在山水园林之中,其大量描述带湖、瓢泉周边环境和村居生活的词作,也都是园境、画境与诗境的融合统一。其《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云: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此词是辛弃疾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新居将落成之时所作,词人借山造景,在东边的山冈上,修一幢茅屋作为书斋, 并且要邻水开窗,将湖光山色无限景, 都聚一室内。沿着门前的水流泛舟行钓,就要在湖岸栽一些柳树;竹经冬而不凋,梅凌寒而开放。竹梅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生活情趣,而且是自古以来为人节操的象征,辛弃疾当然就要好好安排它们的栽种了,用稀疏的篱笆围护竹子,这样就不会妨碍观赏梅花了;“餐秋菊之落英”,“纫秋兰以佩”(《离骚》),“菊”、“兰”,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喜爱的高洁的花草,菊花可餐,兰花可佩,辛弃疾就一定要亲手一棵一棵地栽种下去。湖边种柳和小舟行钓的悠闲,春兰、夏竹、秋菊、冬梅四时景观特色兼顾,词人真是将自己的园林安排点缀得很美很有情趣,这一安排点缀可见词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满足和向往。

辛弃疾在带湖、瓢泉园林长期的闲居生活中,与青山绿水做伴,与山花山鸟、松菊鸥鹭为友。他的《水调歌头·盟鸥》云: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角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此词作于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春,词人初离官场,回归自然,描绘自己隐居之地带湖美丽的风景:放眼千丈宽阔的带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鸥鹭在湖面上自由自在地飞翔。词人忘情山水,有时在湖边来回漫步,与自然界的飞鸟交朋友,有时站在湖边的苍苔上,静静地观赏湖中悠闲自在的鱼儿,而经词人改造而成的鸟语花香的园林在清风明月中更显美丽。词人盟鸥观鹤的的生活真是悠闲,词人说:“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带湖东岸的绿阴不太浓密,我还要在那里多栽一些杨柳。当年城边荒废的一片土地,经辛弃疾的设计、整理显得多么美好,词人的生活是多么闲适自乐。

《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云:

婆裟欲舞,怪青山欢喜。分得清溪半篙水。记平沙鸥鹭。落日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4]

此词作于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词人在带湖居所开掘一条溪流,借助水的柔美和流动给自己的居所带来灵动之气。溪水初来,青山欣喜欲舞。这溪流风光之美,恰似湘江。新开的十里春波,辛弃疾能像范蠡泛舟五湖那样,驾一叶扁舟在溪流中飘荡,既观平沙鸥鹭,又看落日渔樵,使人心旷神怡。

作于绍熙五年(公元1194)秋冬之间的《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云:

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

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是年秋,辛弃疾被弹劾罢职,回到江西信州,在铅山县的期思瓢泉正式营建宅第。“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这里水光山色,树木掩映,美景怡人,词人以杜甫、陶渊明自比,想在此处建造“茅亭”,诉说回归田园的喜悦。“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虽然自己已落职,但可以在此驾驭这些好山好水,饱享美景终日,可以频频召来花鸟为自己歌舞,催云水对自己暮送朝迎。词人陶醉于这自然美景之中,甚至被山灵笑:“白发始归耕田园。”词人对自己宅园府第与生活的描绘,给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生机无限、景色优美、物我欣然相处的乐园。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云: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日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此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辛弃疾落职闲居瓢泉,在江西上饶灵山游览之时。词作先描述灵山的优美景色: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这里的山峦重重叠叠或“西驰”,或东向,好像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接着写自己的构想:要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搭建一座小桥,就像弯弯的月亮和弓一样。词人犹似一位高明的画师,又似一位高超的建筑设计师,在莽莽苍苍丛山叠嶂的壮阔画面上,建构起园林韶秀温馨的情韵。这还不算,词人接着说:在这连绵不断的山峦上长着的高大、葱郁的松树林,多么像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如今我放废赋闲了,可是老天爷却不让我闲着,又要我来统率这支十万长松大军呢。于是词人在山中结庐。他说,我这灵山齐庵茅庐选的地点还是不错的,“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每当皓月当空,可以看到状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可以听到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别有一番情趣。

词人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举目四望,青山是千姿百态。在雾散云开、天高气爽的早晨,东方的几座山峰,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他见面,向他问好。它们不就像那大大方方、磊磊落落,不忸怩、不作态的东晋谢家子弟吗?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不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么。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这些山真是雄伟深厚、高雅刚健,面对它们就如同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此中乐,乐无穷啊。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他要在河堤上开出一条路来,在这里筑一个偃湖,哪一天才能筑成呢?那时候我就可以欣赏湖中濛濛的烟水了,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

作于庆元三年或四年(公元1197或公元1198)的《蓦山溪·停云竹径初成》云:

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濛濛细雨。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自没安排处。

此词描述了主要建筑之一停云堂的位置和优美的环境:堂前小桥流水潺潺,沿着溪水,拄杖穿行于崎岖的小路,青青翠竹伴人行,云霭烟霞,留下一路遐想。从山巅停云堂,可看山下濛濛细雨。山花烂漫中,可听鸟声婉转鸣叫。这样的山水美景,园林情趣,怎能不让词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南歌子》(新开池戏作)云:

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浸阶。凿个池儿,唤个月儿。画栋频摇动,红蕖尽倒开,斗匀红粉照香腮。有个人儿,把作镜儿猜。

此词作于词人瓢泉隐居期间,他披襟散发地坐在家门前,静看一条细细的流水一直流到台阶旁,于是,他就开了个池子,把月儿唤来池水中,看水中的影子。红莲是倒开的,屋宇的画栋倒影,艳丽的荷波悠悠地摇动。而妙龄的少女则把清澈的池水当作镜子,欣赏着自己美丽。园中池塘的景趣,真是妙不可言。

辛弃疾营建自己的带湖、瓢泉园林居所,本来隐含着罢官后寄情山水的无奈,但正是这种无奈的悲慨成就了辛弃疾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审美意识,他寻求心灵与大自然的和谐,他的词作或描述园林的青山秀水,或吟咏园林的亭台楼阁,或抒写在园林居所的闲适生活,真可谓“文字觑天巧,亭榭定风流”(《水调歌头》)。词人在对园林山水的安排与描述中,传达出的是一份对生命感发的宁静和在山林皋壤之中安顿生命的恬淡。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南宋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肖建敏.上饶二十年生活对辛弃疾词作的影响[D].青岛大学, 2007.

[3]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4]邓广铭.辛稼轩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与功能探究 篇5

而在现代社会,城市园林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标配”,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与人们生存息息相关的重要举措,故而将生态理念引入到城市园林的建设中,既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限度发挥城市园林生态意识与功能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城市园林的生态意识与功能,对于提升城市园林的生态性和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园林的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和包括小城镇在内的社会环境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观念,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景观生态学中“斑块———鹊基质”的景观分析模式,认为城市园林的生态性,是通过维护自然残遗斑块之间的联系,来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2城市园林的生态特点

2.1生态性

自古以来,我国的古典园林都是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由山、水、森林等自然景观构成完美的生态系统,融合历史、人物和文化等人文因素,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将人物元素与自然景观巧妙地结合,并通过园林展现大自然的生态美。生态性一直以来都是园林的生命要素,城市园林的建设与遵循生态性这一基本原则。在城市园林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部分是植物,辅以山石、水流的陪衬作用,共同构成园林的生态美,青草树木等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会在适宜的光照、水分、土壤条件下生长和繁殖,并为一些昆虫鸟兽提供栖身之处,继而使它们在此生活和繁衍,形成小型的生态系统。城市园林虽然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因素形成的人工园林,但是生态性仍是其一个重要的特点。

2.2公共性

园林作为人文生活的产物,为人们的休闲娱乐而服务,而城市园林则是在为民众服务的基础之上,在整个城市范围内进行规划和设计。通过将市区的生态建设与郊区的景观互补结合而形成,一个以绿化带为主要部分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生态特性和功能。城市园林以为人服务为目标,服务生活在所在土地上的所有人。故而可知,城市园林通常都是建设在公共地域,使城市的居民均能享受园林带来的福利,具有一定的公共性。

2.3可持续发展性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将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4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园林是在人类主动的作用下,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因素融合起来,形成以协调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绿色生态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但对人类的依赖程度实际上不高,城市园林不但不会影响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还会不断增加其生态效益,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2.4涉及内容及范围广泛

城市园林的建设重在走进人们的生活,因而无论在繁华的市区、众人聚集的居民区,还是工业发达的工业区、人烟较少的郊区,都是城市园林的规划地点,因而城市园林建设没有地域上的限制,任何区域都可以是合理建立城市园林的地点。同时,城市园林本身就是一项对环境和人们生活有益的工程,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更是惠及子孙后代、立在千秋的产业,涵盖了人文地理、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知识。

3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

3.1提升城市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准则,而城市园林绿化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做好城市园林的规划和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近几年在国外兴起的城市管理新课题,包括城市潜在竞争力、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城市未来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体现,提高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中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生态安全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3.2优化人居环境

城市园林的建设不仅可以美化市容,更是吸引外地人到当地居住、投资以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屏障。城市园林建设本着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原则,并以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景观为目标,是城市居民生活的背景和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居民的居住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此外,森林草木具有净化空气、吸附尘埃的作用,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有益于居民的身体健康。

3.3有利于缓解城市生态危机

城市生态危机主要是指水土流失,严重时可导致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园林则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园林建设中的一些高大树木、灌木和地表植被,均有保持水土的功能,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引发的塌方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当前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是城市突出地生态问题,雾霾天气与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雾霾严重的地区,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居民数量较多。而园林则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城市园林就像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能够改善空气状况和生态环境,因此,城市园林建设具有缓解城市生态危机的重要作用。

3.4防噪功能

城市中人员往来繁多,车辆流通量大,工厂机器产生声音和街上汽车的鸣笛声都会对城市造成噪音污染。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全身性的,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也可以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可以引起病理性改变,既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正常进行,也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道路旁边高低不同的行道树与草坪则能够吸收和隔绝噪音,减小城市中的噪音,从而降低噪音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缓解城市的噪音污染。

3.5自我更新能力

城市园林的建设无论是在植被的种植上,还是园林区域的规划上,均需要依靠人的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植被可以在不依赖或者较低程度的依赖下自主适应生存环境,具有水分循环和空气循环的作用,还能够调节温度。经过一定时期的发育后可为一些昆虫等生物提供生存场所,具有繁殖和扩散的功能,使营养能够正常循环,病虫害等生态危害能够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作用下得到控制。

4有效提升城市园林生态功能的措施

4.1选择合适的城市园林植物种类

植物和植被是园林最为重要的要素,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于城市园林构成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园林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应在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目标的基础上进行,让园林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的功效,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不同的地区适宜不同的植被种类,比如,在SO2、CO2、烟尘肆虐的重工业地区,应选择空气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所以,为了使城市园林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的生态污染状况、经济条件、生态效益、常发病虫害情况和植物的适应水平、净化能力等多种条件,从而更好地建立起方位全、层次涵盖广的城市生态园林系统。此外,因地制宜是城市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不同,所需的植物种类和数量也相异,因此,每个城市都要以适合自己为原则,而不能完全照搬其它城市的园林建设。

4.2注重城市园林配植结构的合理性

注重城市园林配植结构的合理性是指,要在相同的城市条件下最大化发挥城市园林生态功能,这是由城市人口密集而用地紧张的特点所决定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的生态作用,在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扩大城市植被覆盖率和绿化带面积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注重园林不同植物之间的配植和结构的完整与合理性。复层结构就是提升园林植被量的重要方法,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可以考虑这一方法。

4.3重视城市园林的布局

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相对于行政和工商业较晚,城市在规划之初往往也是优先对工业、商业和行政区域进行规划和布局,而园林的规划则更加靠后。城市园林在规划过程中,要经历选址、布局、植被选择和实施等多个过程,不同绿地面积也分属于不同的规划和管理部门,在园林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因此,在布局的合理性和规划的统一性上具有一定难度,使得一些城市的园林呈现点状零碎的布局状态,从而很难真正发挥园林的生态作用。从目前来看,居民区和校园所在区域的园林布局往往不够合理,绿化面积也较为不足,而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则具有较为优越的园林建设条件,绿化潜力较大。在居民区和校园区域,可以通过建立小型花园解决园林布局不合理,绿化面积少的问题,而郊区则可通过扩大城郊一体化提升园林绿化效果。

5结语

城市生态园林具有生态性、公共性、可持续发展性和涉及内容广泛的特点,是与人们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的内容,具有提升城市竞争力、优化人居环境、缓解城市生态危机、减少噪音、促进生态系统自我更新等多种功能,研究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建设将对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可从选择合适的城市园林植物种类、注重城市园林配植结构的合理性、重视城市园林布局3个方面推动建设。

摘要:城市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对于城市的生态安全和人民的健康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对城市园林的生态理念、生态特点和生态功能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城市园林生态功能的几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城市园林,生态理念,生态功能,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刚.城市园林中的生态意识与功能[J].科技信息,2008(10)

[2] 孙中华“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景观生态设计探索[J].现代园艺,2014(13)

[3] 王保森.浅谈广州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的构筑(上)[EB/OL].http://construct.xz.gov.cn/

园林景观意识 篇6

关键词:传统园林,景观设计,意识形态

自甲午战争后, 国人深刻地感受到与欧美豪强相比自身的孱弱, 同时也发现日本学习欧美而取得的社会巨大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于是, 国人开始谦虚而勤奋地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与此同时传承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渐渐地被淡化。今天, 两个甲午年已经过去了, 欧美风席卷中国大地的广度与深度仍有不减之势。毋庸置疑, 我们学习欧美先进的经济技术为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全球一体化的当前, 国际间的融合也将愈演愈烈。

西方的文化、艺术是植根于自身沉淀的社会文化土壤中的, 倘若简单移植到我们这个完全不同的土壤中, 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亦或是粗暴嫁接, 也必然生长成不伦不类的怪物。我们学习先进文化固然重要, 但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欧美经济技术、社会文化、政治模式我们是拿来主义还是区分视之, 站在历史节点上的今天, 我们应该审视。

至此,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纵观中国发展文化史,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史的重要开端, 也是较为辉煌灿烂时期, 对中国后续文化思想起到开篇作用。从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更迭、民众的变迁中,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一股文化思想是贯彻始终的, 那就是———儒、释、道, 这三种文化组成的思想形成了中国延续数千年意识形态的脊梁。从设计师角度来看, 作为中华历史文化思想脊梁的儒、释、道对中国乃至亚洲的城市建设、建筑、景观的影响是巨大的。以下就园林景观专业为例来探讨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儒、释、道对其深刻的影响。

首先来看儒家文化对传统园林景观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由孔子创立, 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也是中国最大的流派, 它对中国、亚洲乃至世界的意识形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强调积极入世, 推崇尊卑等级、崇尚伦理秩序, 以经世治国为目的。所以儒学的理性给中国传统园林景观注入了严谨、等级、秩序的基因。

园林景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自秦汉以来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无论皇家园囿还是私家别院, 不论从审美还是用途, 都与儒家文化密不可分, 许多都是在儒家思想的直接熏陶下筑建而成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官方园林景观中严格的对称布局上, 营造威严、方正、理性空间效果。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传统园林景观可以从中解读到“尚中”“礼”思想, 而传统园林景观中的秩序、等级、礼制正是对儒家思想的遵从, 具体有以下几点:

1) 等级秩序与“尚中贵和”之美。《礼记·曲礼》:“夫礼者, 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儒家思想强调“礼”的本质就是等级、尊卑、贵贱等明确而严格的社会秩序原则, 是封建等级社会中重要的典章制度及行为规范。“尚中贵和”思想造就了富有中庸的处世原则, “中”是方法与手段, 而“和”则是目的, 传统园林景观采用“中”的布局空间以期达到“和”的结果。中国城市中大到都城规划, 官方园林庭院, 小到合院民居, 严格按照“礼”的秩序采用秩序严谨和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式, 形成了以“尚中贵和”为特色的传统建筑空间群落美学特征。

2) 局部与整体的宏观概念。受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影响, 建筑、园林景观整体布局工整、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在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展示单个建筑园林小品的独特体状形貌, 在多样化中又保持统一的整体形象, 以达到“中庸之道”。

以山东曲阜孔庙为例, 孔庙的园林景观布局宏伟而且条理清晰, 具有严谨的轴线对称特点。重要的园林景观节点均严格地组织在中轴关系上, 与建筑一起形成工整的递进重复院落空间, 使得庙宇空间主次清晰、等级分明, 秩序井然的设计手法与儒学的“礼”“和”处世思想相契合。而在严谨的整体空间布局中局部园林景观设置又各有特色, 但最终又归结于中庸的整体。

分析完儒学思想对传统园林景观的影响再看道教。道教是以先秦时期道家学者———老子为创始人, 并以老子的《道德经》及庄子的《南华经》为基础而形成的思想体系。道家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的哲学思想, 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由此可见道家园林景观设计以自然式为主, 与其核心思想相契合。道教作为我们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传统园林景观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道教园林景观是从中国传统的宫殿、神坛等建筑为基础格局发展而来的。道教宫观一般选择自然风景较好的地方, 因此, 道教的园林景观布置顺应地理, 追求自然之态。道教宫观传统上多采用群体式建筑格局, 但其园林景观空间却不拘泥于此建筑布局, 而是在遵从整体布置基础上争取自然之道。

道教园林景观在遵守严肃、井然有序的传统理性思想的同时兼修了道教徒追求平稳、自持、安静的审美心理。建筑景观群以若干个院落为单元组成, 通过或明确或含蓄的轴线关系组织出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观群落, 使其在对称布局中又有灵活多样的变化。有机组织的建筑景观单元通过向纵、横方向延展, 依次递进, 实现道教园林空间独特的艺术性, 使得道教宫观在具有宏伟壮观整体的同时又不乏至朴至真、机密精巧的局部空间效果。

成都青羊宫道教最能体现道教宫观园林景观特点。山门、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等建筑、园林景观遵照传统建筑群轴线的布局方式, 突出严肃、有序的整体格局。与此同时各组建筑形成相对独立院落中园林景观的布置疏密相间、开合有致、精拙互补, 把道教崇尚的哲学思想演绎的淋漓尽致。

最后来分析佛教文化对园林景观的影响。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起源于古印度, 公元元年前后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经过漫长的传播、发展与融合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形式。修佛者由于根基问题、智慧深浅、性向差别因而产生喜好的法门不同, 立场各异, 因此中国佛教便又形成八大祖庭:禅宗、密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法相宗、律宗、三论宗。同时, 由于佛教传入中国时所经的地域及各地域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 中国的佛教又可以分成三大派系即:汉语系的汉传佛教、藏语系的藏传佛教以及云南地区巴利语系的小乘佛教。

“佛”的意思是“觉者”, 强调人类心灵的进步和道德的觉悟。佛教信徒研修的目的是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及众高僧大德所悟到的道理中参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超越生死轮回和断尽一切烦恼, 最终得到解脱与觉悟并普度众生。

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与经济体制的持续深化改革, 为佛教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佛教的存在形式及发展方向。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中国佛教同中国社会一同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佛教与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关系模式。这些新关系模式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是僧众开始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 儒佛教文化渗透在风景旅游、地产开发、殡葬等经济活动中。政府部门、商业团体都已敏锐地洞悉到佛教文化与社会的结合发展而产生出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利益。

当前我们国家的人民从简单的山水游览开始升级到休闲文化体验式的深度模式, 游览方式的升级对游览景点的品质要求也随之提高, 因此园林景观的营造显得尤为重要。景区作为文化休闲旅游产品的载体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这是对佛教文化及园林景观设计提出的双重课题。当前, 我们应该在遵从传统佛教基本规章前提下, 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来演绎符合当前民众需要的佛教园林景观作品, 并能够从社会发展角度引导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及审美需求。

下面以南京牛首胜境佛顶宫为例, 诠释传统佛教文化在新的设计语言下的演绎。南京牛首胜境佛顶宫项目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南郊风景区内。牛首胜境内有始建于唐代的弘觉塔、弘觉寺等佛教文化建筑。佛顶宫是牛首胜境核心景点, 是整个景区规划的重点。园林景观设计秉承“生态修复、文化修补、再现奇观、再造奇迹”的指导思想, 打造具有深厚佛教文化、符合现代及未来的佛教文化休闲、体验场所。

佛顶宫以敬藏佛顶骨而得名, 建筑呈椭圆形。园林景观设想以佛顶宫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展开, 形成如同佛顶光的空间布局形态, 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诠释佛陀的威严与佛法的深源传播。由此园林景观都是以佛顶宫为核心展开布局, 以佛顶宫为中心的放射状构筑小品、铺装、灯光、绿化种植等景观设置来诠释佛光普照, 法音远播。

首先, 从整体布局来看, 景观铺装整体呈环形放射构图, 汲取敦煌石窟佛顶光环方式, 使佛顶宫更加神圣、威严, 衬托佛顶宫建筑。发散状的地面铺装寓意佛法以佛顶宫为中心向四周弘扬。地面铺装局部设置点装地埋灯, 也形成佛顶光环状向四周照射, 很好地突出了佛光普照寓意。

其次, 设计在进入佛顶宫核心区的最主要的观景桥以“三圣道”为主题设置佛教景观节点。三圣道即见道、修道、无学道, 是学佛修佛之人进阶的三个重要的层次, 亦是修佛之人对自我、对佛法认识的阶段性定义。见道为起始阶段, 照见佛性之理, 起断除烦恼的智慧;修道是反复修道以断疑惑;最终到达无学道, 修行者已断三界烦恼, 日趋圆满。观景桥地面铺装分割出三个浮雕区块用以设置三道题材图案。游客由南向北, 经历见道、修道、无学道三个佛教修行过程, 最终到达佛顶宫, 如同完成了觉悟者必经的修佛历程。

第三, 具有特定佛教含义的植物在佛顶宫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围绕佛顶宫椭圆形的景观广场地面局部设置佛教题材的植物浅浮雕, 形成万花供佛的布局。部分植物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含义, 如莲花寓意圣洁、超脱;金婆罗花诠释佛陀拈花示众, 禅宗之始;菩提树是诸佛悟道的见证;曼陀罗花为天界之花;茉莉花象征着幸福和美好。重要景观节点上的莲花浮雕采用三种形态展示, 即含苞待放、圣莲开起、因缘结果状, 寓意因果轮回的佛理。

第四, 小品设施在佛顶宫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传统佛教场所通常会设置具有佛教特殊意义的小品设施, 形成与其他场所具有标志性的区分。在佛顶宫广场南出口两侧分别设置一座经幢, 增加佛教氛围, 提升入口区仪式感;在佛顶宫广场桥南端设置一组具有护法寓意的狮子;在广场西侧设置象征吉祥、高贵的瑞象。佛教小品的设置提升了景观空间的层次感, 丰富了佛教文化的观赏性。

除了传统佛教小品设施, 设计根据整体景观效果和实际需要创造性地设置一些新的佛教景观小品, 如莲花石灯、镜池水景等。佛教中以水的清净、湿性来喻指佛性的洁净, 围绕佛顶宫局部设置镜池水景, 用现代的手法来诠释传统的佛理。澄静清净的水面如同镜面一般倒影出佛顶宫和青山白云, 使建筑与自然景观和谐交融。南侧水面较大, 池中设置小岛, 植姿态优美的小灌木并配以精致的景观石, 处于在镜池水面中的小岛, 衍生出深远的禅境。莲花石灯、镜池水面、观景小岛等新的景观设计元素丰富了佛顶宫广场空间层次, 提升广场的趣味性, 也与佛顶宫建筑形成良好的呼应。

佛顶宫景观充分尊重传统佛教建筑园林设计思想理论, 在延续传统佛教建筑环境布置的核心思想前提下采用创造性思维, 打造一处既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又是休闲、修心的旅游胜地。

上一篇:负面问题论文下一篇:单相有源电力滤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