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危险性评估

2024-11-23

感染性疾病危险性评估(共3篇)

感染性疾病危险性评估 篇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如何避免和减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生成为COPD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2004年5月至2007年2月肺部真菌感染的3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分析, 探讨与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 降低其发生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养鉴定

各类标本经镜检, 沙保弱培养基培养, 最后用法国生物-梅里埃ATB Express全自动分析仪及Fungus鉴定卡进行鉴定, 培养基由本室配制。

1.2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以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为依据。COPD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OPD诊治规范为依据, 肺部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1) 在原发病诊疗过程中, 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 (2) X线片出现不能解释的片状或团块状阴影。 (3) 影像学提示肺部有病变, 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 病情恶化, 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 (4) 连续3次深部痰培养为同一种真菌。 (5) 血、尿、粪培养为相同真菌。

1.3 研究对象

COPD患者35例, 其中感染白色念珠菌27例、热带假丝酵母菌5例、光滑假丝酵母菌2例、无名假丝酵母菌1例, 临床资料显示本次急性发作时有痰量增加、脓性痰和呼吸困难3个症状同时存在, 入院时血气分析结果提示存在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

1.4 病例的调查

年龄、性别、使用抗生素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间、机械通气情况、肾功能、肝功能、是否合并糖尿病、合并右心衰及II型呼吸衰竭。

1.5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输入电脑, 采用SAS6.12版统计规律进行汇总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将11种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其中5种因素有差异显著性, 这些因素分别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2 周) 、低白蛋白血症、机械通气、合并糖尿病, 见表1。

3 讨论

本文系统地表述了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易患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是其独立易患因素。在本研究中肺部真菌感染组平均使用广谱抗菌素天数为 (21±4.5) d, 23例使用广谱抗菌素超过3周。用药特点:起点高、抗菌谱广、剂量大、疗程长、广谱联合。可导致菌群失调、真菌双重感染、甚至造成肺、肾、骨髓组织和功能损伤, 均有利于真菌生长, 造成真菌感染。

长期使用激素会造成免疫功能下降, 使免疫监视及白细胞对细菌吞噬、清除功能下降, 同时影响糖、蛋白质代谢, 使糖异生作用增强、减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还能抑制蛋白质合成。血清白蛋白是评估营养状况的主要指标, 营养不良能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易发生感染或感染反复发生不易控制。糖尿病患者由于内分泌代谢紊乱和并发症, 机体防御功能显著下降, 易发生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

有关文献报道, 肺部真菌感染居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 (6 0%) , 占院内获得性肺炎的1 0%~1 5%。有学者对抗生素、细菌、白色念珠菌三者的相互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 结果显示, 三者关系主要在于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敏感菌株被抗生素杀死或抑制, 而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 导致真菌感染。

慢阻肺下呼吸道真菌感染预后较差, 病死率较高。因此, 慢阻肺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预防重于治疗。对于老年、体弱、病情危重患者, 要注意尽量避免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 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 避免双重感染;严格掌握激素的适应证;使用免疫球蛋白和加强全身营养支持治疗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口腔卫生勤清洁, 保持每天漱口, 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梁少红, 邓翠贞, 谭锦志.慢阻肺无创通气治疗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及预防[J].临床医学, 2006, 26 (10) :26.

[2]李二红, 李文军, 朱晨.肺部真菌感染54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药志, 2003, 20 (6) :436.

感染性疾病危险性评估 篇2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预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以气道不完全可逆性气流限制为主要病理特征, 由于疾病的发展, 患者病情逐渐加重, 容易产生其他呼吸系统并发症。研究报道[1], COPD患者由于长期应用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容易导致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下降, 诱发肺部感染的发生。据数据显示[2], COPD患者肺部感染主要为真菌感染, 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何预防真菌感染的发生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COPD患者, 分析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和未发生肺部真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其危险因素, 从而为临床预防COPD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8月收治的COPD患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3]。其中男95例, 女73例, 年龄51岁~86岁, 平均年龄 (68.4±4.2) 岁;病程1年~20年, 平均 (8.6±0.8) 年。

1.2 方法

对比有肺部真菌感染和无肺部真菌感染COPD患者的一般资料, 分析可能影响COPD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吸烟史、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等。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相关性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部真菌感染情况

本组168例COPD患者中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共29例, 占17.26%。

2.2 一般资料

有真菌感染和无真菌感染的COPD患者在年龄、病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呼吸衰竭、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上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3 危险因素

年龄、病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呼吸衰竭、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均为COPD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见表2。

3 讨论

COPD是临床呼吸内科常见疾病, 好发于中老年患者, 由于病情不断发展, 最终导致支气管、肺部感染, 加重病情, 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目前认为[5], COPD病程长, 病情易反复发作, 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治疗也加大了真菌感染的概率, 因此研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临床减少COPD患者发生真菌感染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COPD患者中出现肺部真菌感染共29例, 占17.26%。有真菌感染和无真菌感染的COPD患者在年龄、病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呼吸衰竭、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上均有明显差异 (P<0.05) 。年龄、病程、糖尿病、低蛋白血症、呼吸衰竭、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均为COPD患者出现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以上危险因素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年龄:COPD患者多数为老年人, 年龄越大的患者身体机能越差, 免疫功能下降, 容易发生真菌感染[6]。 (2) 病程:研究显示[7], 随着COPD病程的延长, 呼吸功能及肺功能下降, 且长期使用药物治疗还会对患者免疫功能产生影响, 抗生素以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导致感染概率上升, 容易致肺部感染发生[8]。 (3) 糖尿病: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 会导致患者营养消耗以及免疫功能下降, 扰乱机体免疫功能, 导致感染的发生。 (4) 低蛋白血症:低蛋白血症是营养不良的表现之一, 不仅影响患者健康, 也会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容易发生肺部真菌感染[9]。 (5) 呼吸衰竭:呼吸衰竭对肺功能有严重影响, 肺部功能受损会导致细菌的入侵, 是导致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6) 抗生素使用时间:研究显示[10], 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致真菌感染发生。 (7) 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抵抗力降低, 诱发或加重感染的发生, 更容易出现肺部真菌感染。

综上所述, COPD患者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 临床上应对不同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 降低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黎春常, 李艳敏, 蓝惠兰,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真菌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J].广东医学, 2013, 34 (17) :2747-2749.

[2]吴巧珍, 吴文英, 倪晓艳, 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真菌病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3, 12 (1) :27-30.

[3]徐灵彬, 熊洁, 孙莉, 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3) :529-531.

[4]吴驰, 黄江, 邹俊,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后[J].西部医学, 2014, 26 (9) :1170-1172.

[5]石卫霞, 林英翔, 朱建国,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 2016, 11 (1) :34-37.

[6]纵单单, 诸兰艳, 陈平, 等.COPD合并肺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伊曲康唑的临床疗效[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5, 14 (4) :227-231.

[7]何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6, 36 (4) :176-178.

[8]张新, 汪秀芹, 王焱,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56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14, 30 (10) :1027-1030.

[9]樊楚明, 杨欣悦, 孔晖,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 (7) :779-782.

感染性疾病危险性评估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中男78例, 女42例, 患儿年龄为1个月~8岁, 平均3.5岁。对所有患儿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 同时对患儿进行细菌血培养检查, 根据降钙素原和细菌血培养检查结果, 将上述患儿分为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 其中病毒感染组患儿55例, 细菌感染组患儿65例, 细菌感染组患儿中肺部感染40例, 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8例, 脓毒血症10例, 急性喉炎4例, 腹腔感染1例, 尿路感染5例, 颅内感染5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儿童进行血清降钙素检查, 所有参与研究的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7 d进行静脉采血, 采血量为2 m L, 将采集的血液进行分离, 取血清进行降钙素原检测。降钙素原检测采用免疫增强比浊法, 设血清降钙素原>0.5 ng/m L为阳性。检测结果分为0~0.49 ng/m L, 0.5~1.99 ng/m L, 2~9.99 ng/m L, >10 ng/m L共4个级别[5]。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降钙素原检测结果比较

细菌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正常组,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x21=12.2, x22=9.84, P<0.05) ;病毒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2=1.61, P>0.05) 。见表1。

2.2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变化情况

治疗后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浓度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3.4, P<0.05) , 病毒感染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无显著变化 (t=1.2, P>0.05) 。见表2。

3 讨论

机体免疫系统遭受病菌侵袭而受到损害所导致局部组织或者全身组织产生炎症的表现即为感染[6]。感染在临床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 临床医师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一般会选用抗生素以实现治疗目的。过度使用抗生素予以治疗会引起细菌耐药性持续增强, 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针对机体免疫状况的检测方式有多种, 且针对部分炎症反应的类型及活动情况也能够通过检测了解。然而对重症炎症病患而言, 就现在的医疗水平还尚未发现可对炎症治疗过程进行监测的相关指标[7], 一般通过血常规检测来监测炎症反应, 儿科医师通常依据WBC与CRP的检测判断患儿是否出现细菌感染, 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然而实践显示, WBC与CRP的检测结果会受到人体的免疫以及应激状况、病毒性感染的影响, 其检测值不能很好地指导感染的临床治疗, 因而其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无法为儿科医师诊断疾病提供有力的依据[8]。

PCT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它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而言具有相当特定的标记[9]。降钙素原是机体甲状腺分泌的一种炎症介质, 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 机体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会相应的升高, 对患者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于判断患者细菌感染以及疾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0,11,12]。近年来降钙素原 (PCT) 作为一种新的细菌性感染诊断指标, 广泛应用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 PCT可以早期判断、识别感染的存在[13]。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可作为病情监测的一个可靠指标而日益受到临床的诊断重视。

患者治疗过程中由于血培养时间长, 抽血前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抽血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污染均会影响血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导致早期、快捷诊断受到影响, 造成临床医生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血清降钙素原检测不但对于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鉴别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对于治疗和诊断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机体血清降钙素原的生物半衰期大约为24 h, 在患者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 机体血清降钙素原会很快降低0.5 ng/m L以下, 也就是说通过对患儿进行连续检测血清降钙素原, 能够监测患儿系统性细菌感染病情进展和预后情况, 并可帮助医生根据患儿的病情制定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14], 对及时调整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为在感染性患者中, 长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易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15,1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细菌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检测阳性者53例, 阳性率为81.54%;病毒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检测阳性者4例, 阳性率为7.27%;正常组患儿降钙素原检测阳性者为4例, 阳性率为8.0%。细菌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正常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毒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 (P>0.05) ;治疗后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浓度显著下降,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上述结果表明, 血清降钙素原的检测结果对我们判断细菌感染有很大帮助, 能够准确的反映患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程度, 它不仅与系统性细菌感染程度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而且它的升高或下降直接反应疾病恶化或好转的趋势, 其结果对于患儿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评估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儿科危重监护病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儿科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按照患者不同感染类型, 将上述患儿分为两组, 其中细菌感染组65例, 病毒感染组55例, 对所有患儿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查以及细菌血培养检查, 并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儿童50例, 对所有儿童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53例, 阳性率为81.54%;病毒感染组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4例, 阳性率为7.27%;正常组儿童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结果为阳性者为4例, 阳性率为8.0%。细菌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正常组,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2, P<0.05) ;病毒感染组患儿降钙素原阳性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1, P>0.05) 。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够准确地反映患儿感染性疾病的程度, 对于患儿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对于患儿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评估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上一篇:动态文本下一篇:教育的内涵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