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2024-10-10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精选12篇)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篇1

儿科感染性呼吸道病变, 多与病毒感染有关, 又称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临床以3~7岁儿童较为常见[1]。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最新调查结果显示, 儿科感染性呼吸道病变已成为继小儿惊厥高热、小儿心衰后的第三大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疾病, 严重危害小儿生命质量和预后[2]。小儿感染性呼吸道病变的急性发作如不能及时、规范治疗, 可能危及生命, 重型则伴有多功能器官的损害, 其中病毒及病原体非典型感染是该病的主导发病因素[3]。探析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故我院对感染性呼吸道病变患儿52例行热毒宁联合头孢硫脒疗法, 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12月感染性呼吸道病变患儿104例, 其中男61例, 女43例, 年龄3~7 (4.3±1.2) 岁。入选标准:经胸部X线、血象、血生化等检查和临床症状确诊为感染性呼吸道患儿。所有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中男31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4.2±1.3岁, 病变部位上部27例, 下部25例, 重型33例, 中型19例;对照组中男30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3.9±1.1岁, 病变部位上部28例, 下部24例, 重型31例, 中型21例。两组患儿一般治疗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根据情况行静脉输液、饮食调节、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热毒宁联合头孢硫脒治疗。将头孢硫脒注射液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 静脉点滴, 按小儿体重每天50~100mg/kg, 给药分2~4次。10%葡萄糖液中加入0.6~0.8ml/kg热毒宁注射液, 对照组仅加用头孢硫脒治疗, 将头孢硫脒注射液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 静脉点滴, 按小儿体重每天50~100 mg/kg, 给药分2~4次。两组均治疗1w。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3d体温恢复正常, 呼吸道卡他症状消失, 咽部黏膜充血、水肿消失;有效:治疗3d体温降至37.5℃以下, 呼吸道卡他症状明显减轻, 咽部黏膜充血、水肿减轻, 轻微咳嗽;好转:体温无明显变化, 呼吸道卡他症状略有减轻, 咽部黏膜水肿、充血减轻, 咳嗽略减轻;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4]。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的百分比。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P<0.05则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治疗后两组的体征症状康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的体征症状均有改善, 但治疗组的康复情况更显著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小儿感染性呼吸道疾病是儿科病原体病毒侵入呼吸道病变, 发作反复,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临床较为常见。小儿感染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源于感染流感病毒及合胞呼吸道病毒、气候突变、环境污染等因素, 有慢性消耗病、不良营养的儿童发病较多。临床常在鼻窦炎、支气管炎后继发, 轻微可出现咳嗽、持续发热, 精神烦躁或萎靡;而重型肺炎患儿症状加重外, 会合并多功能脏器的损害, 如并发风湿热、急性心肌炎等。该病可进行胸部X线、血象、血生化等检查,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可实施西药抗病毒、抗生素及对症疗法, 也可通过中药来调理[5]。

本研究对小儿感染性呼吸道疾病实施头孢硫脒和热毒宁疗法, 热毒宁是小儿感染性呼吸道疾病的首推药物, 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 热毒宁属于中药制剂, 由栀子、金银花、青蒿构成, 抗病毒作用较强, 可以有效降低三联疫苗及大肠杆菌诱发的高热, 同时具有镇痛、抗炎、提高机体免疫力, 降低克雷伯氏菌及金葡菌引起的病死感染率, 而头孢硫脒对革兰阳性菌敏感性较强, 可使菌群的细胞壁抑制其合成的抗菌方式, 头孢硫脒和热毒宁两药联用, 具有协同抗病毒退热作用。小儿感染性呼吸道病变实施头孢硫脒和热毒宁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82.69%vs.67.31%, P<0.05) ;治疗后两组的体征症状均有改善, 但治疗组的康复情况更显著 (P<0.05) , 说明小儿感染性呼吸道病变实施头孢硫脒和热毒宁疗法, 临床效果确切, 可靠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2) :47-48.

[2]靳曼丽.热毒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5) :128-129.

[3]杜维平, 周泽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90例[J].中国药业, 2012, 21 (10) :177-185.

[4]谷玉行, 李平.热毒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药师, 2013, 16 (3) :161-162.

[5]蔡家泉, 张侃, 洪先欧, 等.头孢硫脒与头孢他啶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对比[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7) :26-43.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篇2

1、布局流程合理,做到有效分区(三区、两道),三区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两道为:医务人员通道、病人通道。

2、门诊接诊病人预防控制措施

(1)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

(2)接诊呼吸道疾病病人时应戴防护口罩;

(3)疑似传染病,按下列途径管理:①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医务处、医院感染管理科等);②根据传染源的性质,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③收住感染性疾病科,按传染病要求住院或转院治疗。

3、留观病人预防控制

(1)普通病人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

(2)病人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传染性疾病但需要抢救或病情危重,暂无法转传染病院的: 1)病人安置单人房间,就地隔离一一除特护、医生必要检查、处置外,其他人包括医务人员不得进入。

2)避免转科,并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检查,以防在转送过程中造成感染的播散。3)病房尽量配备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其它用品相对固定,各种器械、抢救监护设备、隔离衣等,不得与他人共用。

4)医疗器械消毒处理: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5)病房每日一次紫外线消毒,房间内设施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液每日擦拭一次。

6)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病人用过的被单、床单、枕套等必须全部更换,经消毒后再清洗;病人污染的环境必须作终末消毒处理。

4、医务人员的防护

(1)医务人员应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手套、口罩等),每诊治一位病人均应洗手、手消毒或更换手套。个人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消毒,严重污染时随时更换消毒。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鞋套。

(2)医生检查、换药时必须戴手套,离开病房后,严格洗手,并使用手消毒剂。

(3)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做好防护措施,有条件者根据病种隔离的需要提供隔离服。

(4)非该病区工作人员需进入时,应经该病区医务人员许可,并接受消毒隔离要求的指导,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5、医疗废物处理:

(1)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如瓜壳、纸张、一次性饭盒等)应作为感染性废物管理;所有感染性废物和病理性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包装。

(2)病人房间的台面、门把手、地面、诊疗用品、废弃物、便器等必须由专人负责严格消毒。(3)排泄物、呕吐物及分泌物的处理:用1000-20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静置30分钟后,倒入病房卫生间便池冲水。

院感科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篇3

近年来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紊乱是呼吸道疾病发生的最重要的内在因素。有研究发现,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免疫异常者占20.9%~36%,而细胞免疫功能持续异常则是RRTI反复发生的主要原因[1]。鉴于免疫功能在呼吸道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清楚了解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作用机制,将对掌握与之相关疾病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现对T淋巴细胞的功能、与之相关呼吸道疾病可能作用机制及免疫治疗作一综述。

1 T淋巴细胞功能及可能作用机制

T淋巴细胞的功能大概可分为3种,即辅助功能、杀伤功能和抑制功能。T细胞具体功能及与之相关呼吸道疾病可能作用机制介绍如下。

1.1 辅助功能 T淋巴细胞辅助功能是辅助性T细胞(Th)辅助其他淋巴细胞发挥免疫活性的功能。Th细胞前体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Th0,Th0可同时产生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在不同作用因素的作用下,Th0可分化为Th1和Th2。Th1细胞合成IL—2、IFN—γ、LT等,通过促进CTL、NK细胞及巨噬细胞活化和增殖,主要负责细胞免疫应答,抑制Th2的分化,在抗病毒和细胞内寄生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Th2细胞以分泌IL—4、IL—5、IL—6、IL—9和IL—10 等细胞因子为特征,辅助B细胞分化为抗体分泌细胞,抑制Th1的分化,主要负责体液免疫,主要参与B细胞增殖、抗体产生,在抗细胞外微生物、寄生虫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抗病毒主要是由Th1类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免疫的功能,而抗细菌感染主要是由Th2类细胞因子介导的体液免疫的功能[2]。

1.2 杀伤功能 T淋巴细胞杀伤功能是细胞毒性T细胞(CTL或Tc)具备的对靶细胞的直接破坏功能,CTL根据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可进一步分化为Tc1和Tc2两个亚型。分泌细胞因子类型与Th1类似的CTL细胞称为Tc1细胞;和Th2细胞类似的CTL称为Tc2细胞。IFN—γ和IL—12可促进Tc1的生成;IL—4可促进Tc2的生成。目前认为CTL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即细胞裂解性杀伤和诱导细胞凋亡。研究发现,NKT细胞在抗隐球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Vasan S [3]认为,当机体接触病原微生物时,NKT细胞可较快分泌IFN—γ等细胞因子 ,可诱导树突状细胞(DC)的活化和成熟,从而抑制病原体的感染。

1.3 调节功能 T淋巴细胞调节功能是T细胞对机体应答的负调节功能,具有免疫抑制功能,主要是通过抑制CD4+和CD8+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达到免疫的负调节作用,可以限制致病性抗原免疫应答过度所致的免疫损伤,在维持机体免疫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可分为CD4+CD25+Tr细胞、Tr1和Th3等多种亚型,CD4+CD25+Tr细胞占CD4+T细胞的5%~10%,具有免疫无能和免疫抑制两大功能特征。Tr1也属于CD4+T细胞,多在IL—10的诱导下生成,具有巨噬细胞的功能,间接地抑制Th1细胞分泌IL—2和IFN—γ。Th3主要分泌TGF—β,可抑制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还可抑制B细胞、CTL细胞和NK细胞的增殖和功能,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

2 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调节剂在辅助治疗呼吸道疾病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对几种常见的细胞免疫调节剂的功能、作用机理及应用介绍如下。

2.1 匹多莫德 匹多莫德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免疫促进剂,有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和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4]。文献资料表明,匹多莫德作用于免疫反应的不同阶段:在快反应期,刺激非特异性自然免疫,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伤作用;在免疫反应中期,可刺激细胞免疫,促进IL—2、INF—γ的产生,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调节Th /Ts的比例,使之正常化,通过促进CD4细胞分化成熟,提高CD4/CD8比值,因而可改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T细胞亚群的比例失调,进而促进Th1、Th2分化成熟,恢复Th1、Th2之间的平衡,调节细胞免疫应答;在慢反应期,可刺激机体体液免疫,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和抗体产生,通过这些免疫功能调节机制发挥其抗细菌和抗病毒功能。

2.2 转移因子 转移因子是指从健康人正常白细胞中提取的一种多核苷酸肽(分子量小于5000),不被胰蛋白酶、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所破坏,可将供体的免疫信息转移给受体,使后者的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致敏的效应Tc细胞,从而获得供体样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5],并能间接影响抗体形成。转移因子能诱生干扰素,直接阻止病毒蛋白质的合成与复制,并能增强细胞表面抗原表达,促进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解除某些病毒对T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抑制,防止其免疫功能受损。

2.3 胸腺肽 胸腺肽是由动物胸腺中提取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增加机体免疫监护和防御的功能,还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免疫平衡的目的。它通过增强T辅助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促进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对T细胞亚群的异常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应答[6]。它通过调理Thl/Th2值,刺激胸腺内的前T细胞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亚群(主要为CD4、CD8两大类)有关,还能增强成熟的T淋巴细胞对抗原或其他刺激的反应。它可以增加白细胞介素— 2(IL— 2)及—γ干扰素(IFN—γ)分泌,通过IL—2和IFN—γ激活NK细胞,从而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生理情况下,T淋巴细胞各分子间维持动态平衡,可发挥正常的免疫应答功能,一旦机体平衡被破坏,当病原体入侵时机体可呈现过强的免疫应答或较弱的免疫抵御,使机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紊乱是呼吸道疾病发生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因此,免疫调节剂的使用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是防治呼吸道疾病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克萍.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及全血SIL—2R水平监测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6):352—354.

[2] 吴敏毓.医学免疫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2—84.

[3] Vasan S,Tsuji M.A double2edged sword : The role of NKT cells in malaria and HIV infection and immunity[J].Semin Immunol,2010,22(2):87—96.

[4] 齐岩,孟丽红.匹多莫德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95 例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7,26(5):375—376.

[5] 左志文,庄绪娟,王翠梅.转移因子咽部注射治疗慢性咽炎疗效观察[J].新医学,1996,27(2):80.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2~8月收集2013年2~8月医院门诊和住院患儿咽拭子855例,其中春季(2~5月)468例,夏季(6~8月)387例,年龄为1个月~5岁,其中男501例(58.6%),女354例(41.4%)。所有患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3]。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由各儿科医师采用美国进口的植绒拭子采集鼻咽部脱落细胞,方法是将植绒拭子插入鼻咽部,来回旋转2~3次,迅速抽出拭子,放入专用试管中,按规定时间送至检验科检测。

1.2.2 标本处理:

将植绒拭子样本放在漩涡混匀器上轻微混匀,见管内液体浑浊后去掉植绒拭子,将管内浑浊液体用两个无菌EP管平均分装,1支用于EB病毒检测;另1支用副流感病毒等病毒检测。

1.2.3 副流感病毒等7个病毒检测:

将装有浑浊液体的EP管2 000r/min,离心10min,弃去上清液,留约100~150μl上清液,吸管上下吹打混匀,形成混浊细胞悬浮液;取约15μl样本点样在载玻片上,用电吹风吹干,浸沫在冷丙酮溶液固定10min,取出晾干,每个样本分别加荧光抗体试剂约25μl,并完全覆盖待测样本,将载玻片放在湿盒中置于37℃培养箱孵育15~30min,然后用PBS冲洗干净,盖上盖玻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在细胞内发现有苹果绿色显光颗粒为阳性,阳性结果见图1(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剂盒购于上海贝西生物科技公司)。

1.2.4 EB病毒检测:

EBV核酸提取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将装有浑浊液体的另1支EP管中分别加入各种试剂,按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处理,得到核酸提取液,然后按EB病毒RT-PCR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定,标注曲线见图2-1,阳性反应曲线见图2-2。(注:咽拭子核酸提取试剂和EB病毒荧光定量试剂盒购于广州达安公司。)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855例样本中共检出病毒306例,总检出率35.8%(306/855),检出率高低排列分别为:

EB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3)、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B)。春季检出率28.6%(134/468),夏季共检出率44.4%(172/387),检出单一病毒28.5%(244/855),其中副流感1 32例、副流感2 12例、副流感3 24例、流感A 3例、流感B 3例、呼吸道合胞病毒11例、腺病毒18例、EB病毒89例。同时检出2种病毒57例,检出率为6.7%(57/855),均为腺病毒和EB病毒,8种病毒在春季和夏季检出率见表1。

2.2 春夏两季各病毒流行情况

见图3。

3 讨论

衡阳地区春夏两季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咽拭子病毒检出率为35.1%,本研究采用直接荧光抗原和RT-PCR检测病毒,具有特异性强,假阳性低等优点。当然不同的研究病毒检出率不同,也可能与不同病毒的流行特征及地区分布等有关。

本地区春夏两季流行的主要病毒排在第1位的是EB病毒17.1%(146/855)。EB病毒是一个复杂基因组的人类疱疹病毒90%以上的人受到过该病毒的感染,特别是5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呼吸道屏障功能弱、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抗病能力差,加上环境污染日益十分严重,人口流动频繁,其次传播途径主要为“口—口”传播,是造成婴幼儿上呼吸道易感染EB病毒的原因之一。

排在第二位的是腺病毒8.8%(75/855)。流行季节:春季5.1%(24/468),夏季13.2%(51/387)差别有显著性(P<0.05),但是腺病感染高峰季节各位学者研究结论不一。本研究提示,本地区春季检出率(5.1%)到夏季(13.2%)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腺病毒检出率与月平均气温、日照时间呈正相关[3]。

其次是副流病毒(1、2、3)型,总检出率分别为3.7%(32/855)、1.4%(12/855)、2.8%(24/855)。流行季节:春季副流感(1、2、3)型检出率分别为1.3%、0.64%、1.3%;夏季检出率依次为6.7%、2.3%、4.6%。除副流感2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1.3%(11/855)。从病毒检出率高低排列顺序处于第6位,与以往普遍认为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首不相符,这由于本研究的时间段是春季和夏季。流感病毒(A、B)型总检出率为0.7%,不是本地区主要流行病毒,夏季未检出。

2种病毒混合感染检出率6.7%(57/855),未检出3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而且只是腺病毒与EB病毒混合感染。有研究认为:腺病毒与其他呼吸道病毒混合感染很少,而与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率高达33.77%[4],与本研究类似。为什么腺病毒与EB病毒有较好的亲和力而与其他病毒不相容?2种病毒同时感染是否比单一病毒感染要严重些?这些原因,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分析显示衡阳地区春夏两季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以EB病毒和腺病毒为主,其次是副流病毒(1、2、3)型,而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A、B)在本地区的春夏两季是散在,夏季检出率及低。EBV是引起患儿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5]。由于EBV感染与人类多种疾病尤其与恶性肿瘤密切相关,EBV感染累及全身各系统,临床表现多样特殊,应高度关注。腺病毒也是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腺病毒感染爆发流行的文献不断增加[6],重症腺病毒肺炎易发生多系统并发症,病死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本研究因时间、资金等原因,研究的季节仅限于春季和夏季,且只有1年,研究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本地区婴幼儿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状况,为婴幼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治和流行病学提供了依据。本文未分析病毒感染在性别与年龄上差异,考虑病毒对人类普遍易感和上样本量不大等原因。

参考文献

[1] Beck ET,Henrickson KJ.Molecular diagnosis of respiratory viruses[J].Future Microbiol,2010,17(6):901-916.

[2] 侯石德.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与防治[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3.

[3] 陈正荣,季伟,王宇清,等.2006-2010年苏州地区住院儿童急性呼吸道腺病毒感染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6):539-541.

[4] 张学兰,季正华,季伟,等.苏州地区呼吸道感染儿童中呼吸道7种病毒的流行病学监测[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4):570-572,578.

[5] 陈波,胡坚,陈小旦.儿童EB病毒感染性肺炎30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2,19(11):15-16.

肺部感染性疾病 篇5

? 社区获得性肺炎:

①空气吸入;②血流播散;③邻近感染部位蔓延;④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

? 医院获得性肺炎:

还可通过误吸胃肠道的定植菌(胃食管反流)和通过人工气道吸入环境中致病菌引起。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临床诊断依据:

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②发热。

③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罗音。

④WBC10×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⑤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以上1~4项中任何一项加第5项,并除外其他。

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非典型病原体。

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

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后48小时后在医院(包括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内发生的肺炎。

? 其临床诊断依据与CAP相同,但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所见对HAP的诊断特

异性甚低,

? 尤其应注意与肺不张、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基础病肺侵犯、药物性肺损伤、肺栓塞

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鉴别。

? 无感染高危因素患者的常见病原体依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等;

? 有感染高危因素患者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色假单胞菌、肠杆菌属、肺炎克雷白

杆菌等。

临床表现

? 细菌性肺炎的症状变化较大。

? 症状:为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或血痰,伴或不伴胸

痛。病变范围大者可呼吸困难,呼吸窘迫。大多数患者有发热。早期肺部无明显异常,重症患者可有呼吸频率增快、鼻翼扇动、发绀。

? 体征:典型时有肺实变,如叩诊浊音、触觉语颤增强和支气管呼吸音等,也可闻及

湿性罗音。并发胸腔积液者,患侧胸部叩诊浊音,触觉语颤减弱,呼吸音减弱。 肺炎诊断程序

? 确定肺炎诊断

? 评估严重程度

? 确定病原体

确定肺炎诊断

上下呼吸道感染特点,胸部X线鉴别。

其次需要与类似肺炎者相肺部感染性疾病鉴别:

1、肺结核

2、肺癌

3、肺血栓栓塞症

4、非感染性肺部浸润:间质性肺炎等

肺炎严重性决定于三个主要因素:局部炎症程度、肺部炎症的播散和全身炎症反应程度。 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治 疗

抗感染治疗:

? 经验性治疗: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的肺炎病原体流行病学资料,选择覆盖可能病原

体的抗生素。

? 抗病原体治疗:根据呼吸道或肺组织标本的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病理结果,选

择体外试验敏感的抗生素。

对付呼吸道感染 篇6

入冬了,老慢支发作;感冒了,咳嗽、痰多。这些病症,实质上都是呼吸道感染了病原微生物所致。对付感染,最重要的“武器”当然是抗生素。可抗生素分类复杂,品种繁多,一般患者难以自行选择。怎么办?我们不妨来看看专科医生们的选择——

“万人迷”:头孢类

之所以把头孢类抗生素叫做“万人迷”,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受访医生都推荐了1~2种“头孢”。其中人气最旺的莫过于头孢拉定、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和头孢克肟。下面以头孢拉定和头孢克洛为例,简单介绍一下它们的特点。

头孢拉定

头孢拉定胶囊为第一代头孢菌素,适用于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及奈瑟氏菌所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炎症。慢性支气管炎的细菌感染就以上述病菌最为多见,因此使用头孢拉定胶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头孢拉定胶囊的不良反应较轻,发生率也较低,使用比较安全,价格相对比较便宜。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0.25~0.5克,每6小时1次,每日最高剂量4克。小儿按体重计算给药量,每千克体重1次6.25~12.5毫克,每6小时1次。

头孢克洛

与头孢拉定不同,头孢克洛属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阳性菌感染有效,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阳性菌感染效果稍差,但对阴性菌有效,即第二代抗菌范围更广。头孢克洛主要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以及中耳炎、鼻窦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胆道感染等。

用法:口服,成人每次0.25克,每日3次。严重感染患者剂量可加倍,但每日总量不超过4克。小儿按体重计算给药量,每千克体重每日20~40毫克,分3次给予,但每天总量不超过1克。

“奇兵”: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同类药品还有红霉素、克拉霉素等。除了对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均有

抗菌活性外,阿奇霉素还对支原体(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特别适用于嗜肺军团菌和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性病原体所引起的肺炎。因此医生们经常把阿奇霉素作为医院外感染肺炎的首选用药。

用法:进食前至少1小时,或进食后2小时服用。成人每日0.5克,1次顿服,疗程3日;或首剂0.5克,以后每日0.25克,疗程5日。6个月以上儿童按体重计算给药量,每千克体重每日10毫克,服法和疗程与成人相同。

“多面手”:喹诺酮类

除了头孢类抗生素以外,喹诺酮类抗生素同样受到了医生们的青睐,有多位医生将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的抗生素作为呼吸道感染的首选用药。由于这类药物对几大类的细菌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有抗菌“多面手”之称。不过,由于喹诺酮类抗生素有一定的软骨毒性,可能会影响儿童及青少年的骨骼发育,因此一般不用于18岁以下的患者,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莫西沙星

盐酸莫西沙星片(商品名:拜复乐)是第4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由德国拜耳公司生产。它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主要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厌氧菌、抗酸菌和非典型微生物如支原体、衣原体和军团菌有广谱抗菌活性。在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情况下,使用此药仍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此外,莫西沙星还具有口服吸收好,组织穿透力强大,肺组织浓度高,耐药性低,过敏反应少见,半衰期长等特点。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患有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的成人。儿童和青少年、怀孕和哺乳期的妇女不推荐使用。本品可诱发癫痫的发作。

用法:口服,每次400毫克,每日1次。不受时间限制。

由于莫西沙星是进口药,市场售价较贵,1盒只有3片,售价87~95元。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患者也可选用同属于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对呼吸道感染的效果也较好。

家喻户晓的“明星”:阿莫西林

调查中,受到较多推荐的还有阿莫西林。因为它服用方便、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价格能让收入不高者接受,所以备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也使阿莫西林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感染药物。

不过,由于全国生产阿莫西林的企业多达60多家,在产品质量上难免良莠不齐。建议选择知名药厂生产的阿莫西林。

用法:口服,成人1次0.5克,每6~8小时1次,每日剂量不超过16克。儿童按体重计算给药量,每千克体重每日50~100毫克。

附:

调查问卷实录(部分)

头孢拉定(如施贵宝公司生产的泛捷复)疗效好,值得信赖。阿莫西林:老少皆宜,耐药少,安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副主任药师李中东

常用的疗效较好、耐药较少的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口服抗生素:左氧氟沙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陆明

我院一般用头孢呋辛酯、阿奇霉素。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李杰

周围同事一致推荐的是头孢克洛、阿奇霉素。

——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刘宵

对肺炎、支气管炎疗效较好的抗生素有莫西沙星、头孢克肟、克拉霉素等。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主任医师闵保华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四川省建筑医院呼吸内科2010年2月~2014年4月院内发生下呼吸道肠球菌属感染的68例患者,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8.1±3.7)岁。

1.2 方法

1.2.1 痰细菌定量培养

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所有痰液标本均来自于诱导痰。采取3%高渗氯化钠溶液诱导痰液,经过涂片镜检,确保每低倍视野白细胞>25个,上皮细胞<10个。按照Pye等[4]的方法进行痰定量培养,结果显示致病菌浓度≥107 cfu/ml时为下呼吸道细菌感染诊断标准。

1.2.2 细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PHOENIX100及配套鉴定药敏鉴定板,MIC法参照CLSI 2010标准。

1.3 观察指标

(1)肠球菌分布情况;(2)肠球菌药敏试验;(3)COPD院内感染肠球菌属的高危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肠球菌分布情况

从患者痰标本中共分离出68株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30株,屎肠球菌38株。

2.2 肠球菌药敏试验结果

所有68株肠球菌均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以及万古霉素敏感,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粪肠球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粪肠球菌比较,aP<0.05

2.3 COPD院内感染肠球菌属的高危因素

高龄、住院时间>14 d、合并肿瘤和基底节脑梗死、侵入性操作、合并非发酵菌和肠杆菌科感染是COPD院内感染肠球菌的高危因素。见表2。

3 讨论

COPD属于呼吸系统常见病,在我国约有2005万COPD患者,当COPD出现急性加重时则可能会引发肺功能恶化、病情持续发展等,而其中下呼吸道细菌和病毒在感染中扮演重要角色[5,6]。肠球菌属引发的最常见院内感染是血流感染、腹腔盆腔感染和尿路感染,但也存在一定的呼吸道感染现象[7]。肠球菌属属于条件致病菌,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长期住院、侵入性操作、免疫功能损害等。一旦发生感染,需服药治疗,但临床治疗显示部分患者采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不佳,这与肠球菌耐药性密切相关。肠球菌耐药性共包括由于细胞壁坚厚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存在固有耐药性、产生一种质粒介导的氨基糖苷钝化酶而存在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产生一类特殊化青霉素结合蛋白而出现青霉素获得性耐药等[8,9]。

为了提高本院院内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本文分析其耐药情况,结果显示68株肠球菌均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以及万古霉素敏感,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粪肠球菌(P<0.05),这表明在临床治疗中应选择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以及万古霉素作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但在实际应用中要避免出现滥用现象,应科学地、正确地用药,以尽可能地降低耐药性,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进一步有效地控制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本文分析了肠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高龄、住院时间>14 d、合并肿瘤和基底节脑梗死、侵入性操作、合并非发酵菌和肠杆菌科感染是COPD院内感染肠球菌的高危因素,其高危原因可能是因为高龄患者身体机能下降、身体免疫力低,容易受到细菌、病毒感染;住院患者往往身体机能处于恢复状态,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在院内大量细菌存在的区域,容易发生感染;基底节脑梗死患者夜间吞咽反射能力下降是发生感染的可能原因;肿瘤患者处于免疫功能损害状态,是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本院COPD院内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的现象时有发生,临床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调查与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住院患者院内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情况和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发生下呼吸道肠球菌属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耐药情况。结果 从患者痰标本中共分离出68株肠球菌,其中粪肠球菌30株,屎肠球菌38株。所有68株肠球菌均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以及万古霉素敏感,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利福平、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的耐药性显著高于粪肠球菌(P<0.05)。高龄、住院时间>14 d、合并肿瘤和基底节脑梗死、侵入性操作、合并非发酵菌和肠杆菌科感染是COPD院内感染肠球菌的高危因素。结论 本院COPD院内下呼吸道肠球菌感染的现象时有发生,临床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院内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肠球菌

参考文献

[1]郝冀,李晓辕,刘红梅,等.吸入不同剂量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稳定期COPD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319-4320.

[2]Guessoum S,Laskri MT,Lieber J.Respi Diag:A case-based reasoning system for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4,41(2):267-273.

[3]陈家华,郭述良.不同剂量噻托溴铵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8(2):86-89.

[4]Pye A,Stockley RA,Hill SL.Simple method for quantifying viable bacterial numbers in sputum.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1995,48(8):719-724.

[5]王乐强,孙开宇,于振刚,等.头孢他啶联合热毒宁治疗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2):2177.

[6]陈平.探讨克拉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应用价值.现代仪器与医疗,2015,6(2):105-106.

[7]张妮.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体外耐药性监测.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128-130.

[8]梁结柱,罗胜,冼宙宁,等.重症监护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12(4):425-427.

猪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 篇8

关键词:猪呼吸系统

一、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

近几年, 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病原的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该病原不应属于立克次氏体, 属于支原体属。多数学者认为猪附红细胞体应改名为猪嗜血支原体。猪附红细胞体无细胞壁, 无鞭毛。对青霉素类、磺胺类药物不敏感, 抗寄生虫药物治疗无效。猪附红细胞的体现归类于支原体。因此, 临床上必须首选对支原体敏感的药物。

(1) 四环素类:强力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其中强力霉素最有效。

(2) 氟喹诺酮类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达诺沙星等。

(3) 大环内酯类: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酒石酸乙酰异戊酰基泰乐菌素、北里霉素。

(4) 多烯类:泰妙菌素。

(5) 氟甲砜霉素, 甲砜霉素。

治疗方案:

对因治疗

强力霉素 (每吨饲料添加150g) +阿散酸 (每吨饲料添加150g) , 连续使用5-7天, 然后将剂量减半, 再连续使用2周。

金霉素:每吨饲料添加300g, 连用3-5天, 然后剂量减半, 再连续使用2周。可同时添加阿散酸。

土霉素:每吨饲料添加600g, 疗程同上。可同时添加阿散酸。

(2) 对症治疗

输液:附红细胞体病的一个显著病理特征是低血糖、酸中毒。因此可对发病母猪 (种用) 静脉输注10%葡萄糖和碳酸氢钠, 对发病群体 (种用) 静脉输注10%葡萄糖和碳酸氢钠, 对发病群体 (商品猪) 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 (每吨饲料添加1-2kg) 。

强心:使用安钠咖注射液:肌注0.5-1g头。

解热:对于高热 (42℃) 发病猪可肌注安乃近注射液。

补铁、维生素:在饲料中补充铁盐和维生素C。

目前, 暂无有效疫苗使用。

二、胸膜肺

猪胸膜肺炎病原是胸膜肺炎放线菌 (胸膜肺炎嗜血杆菌) , 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 有荚膜, 因此选药是对革兰氏阴性菌敏感的药物。病原对氨苄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四环素已经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

治疗方案:

(1) 对于发病初期, 患猪群还有较好的食欲或饮水条件下, 使用混饲或混饮给药。

氟苯尼考:混饲剂量, 每吨饲料添加本品100g (效价) , 连续使用7天, 然后将剂量减半, 再继续使用2周。

头孢噻呋:混饲剂量、每吨饲料添加本品100g (效价) , 连续使用5天, 然后将量减半, 再继续使用2周。

恩诺沙星 (或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 +TMP:每吨饲料添加本类药物120g, TMP50g, 连续使用5天, 然后剂量减半, 继续使用1周。

对于因发病而不采食, 但饮水较好的患猪可采用强力霉素混饮:每100升饮水添加强力霉素15g, 连续使用1周。

(2) 当猪已不能采食和饮水时, 应进行注射给药氟苯尼考注射剂:按20mgkg体重肌肉注射给药, 在第一次给药后间隔48小时再用药一次。

头孢噻呋注射液:按5mgkg体重肌肉注射给药, 每日一次, 连用3次。

强力霉素注射液:按2.6mgkg体重肌肉注射, 每日一次, 连用3次。

复方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按1.5mgkg体重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用3天为一疗程。

胸膜肺炎病原有15种血清型, 其疫苗对不同血清型没有完全交叉免疫性。因此, 通过分离毒株, 制备自家疫苗进行紧急预防免疫效果较好。

三、支原体肺炎 (猪气喘病)

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支原体肺炎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气喘病、喘气病, 选择药物时必须选择对支原体敏感的药物。

治疗方案:

(1) 泰乐菌素+强力霉素:每吨饲料添加磷酸泰乐菌素500g, 强力霉素150g。连续混饲5-7天后, 剂量减半, 继续使用2周。

(2) 替米考星:每吨饲料添加磷酸替米考星200g, 连续混饲2周。

(3) 酒石酸乙酰异戊酰基泰乐菌素+金霉素:每吨饲料添加酒石酸乙酰异戊酰基泰乐菌素60g, 金霉素300g (或强力霉素150g) , 连续使用7-10天。

(4) 泰妙菌素:每吨饲料添加本品200g, 连续混饲7天;每100升饮水添加本品100g, 连续混饮5天。然后将剂量减半继续使用1-2周。

(5) 恩诺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每吨饲料添加150g, 混饲5-7天, 然后剂量减半, 继续使用1-2周。

注:磺胺类、青霉素类、链霉素、红霉素对治疗猪支原体肺炎无效。

四、猪流感

猪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为突发、咳嗽、呼吸困难、高热、衰竭、迅速康复或死亡。发病率高达100%。

目前尚无控制猪病毒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只是金刚烷胺和盐酸吗啉胍对猪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控制措施:

(1) 加强护理:提供避风、保暖的猪舍和清洁、干燥、无尘埃的垫草。

(2) 在发病期内不得移动或运输猪只, 尽可能减少应激反应。

(3) 饮水中添加盐酸吗啉胍 (病毒灵) :剂量:250mg升饮水, 或注射金刚烷胺注射液:10mgkg体重。

五、走科学的养猪之路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送检的2 140份下呼吸道感染的痰标本,均采用一次性吸痰管深入患者下呼吸道抽取痰液,立即送检,共分离出病原菌567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57株,真菌186株,革兰阴性球菌24株。标准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ATCC 25218,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

1.2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仪器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智能全自动鉴定系统,试剂为其配套试剂,细菌培养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2]操作,鉴定用ATB系统。根据NCCLS标准,采用琼脂扩散法(K-B法),部分采用ATB检测。ESBLs确证试验采用K-B法,用Yeast鉴定板进行真菌鉴定,ATB fungus进行真菌药敏试验,严格把好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细菌种类分布及构成比

在送检的2 140份痰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567株,其分布见表1。

2.2 药敏试验结果

对分离到的357株革兰阴性杆菌和186株真菌进行药敏试验,其结果按敏感(S)、中介(J)、耐药(R)表示,见表2、3。

3 讨论

临床上喉环状软骨以下的呼吸系统感染称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肺疾病患者因有各种不同的基础病,再加上医院内病原体多,因而病原菌的侵入途径也因人而异。常可由:(1)咽部细菌吸入;(2)吸入含有细菌的气溶胶;(3)远部位感染经血至肺,因此,肺疾病患者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不再有明显的特征性[3],其病原体的性质和菌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本文统计分析发现,其真菌的感染率有上升的趋势,已高达32.8%,其原因可能为广泛应用抗生素、免疫制剂、肿瘤药物等多种因素,破坏了人体正常菌群,从而导致真菌定植造成了二次感染[3,4]。在真菌感染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为多见,其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低,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较强,这可能是因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感染率较高,所以对唑类药物靶位的改变、诱导修饰酶的产生及胞质膜通透性的改变更剧烈,虽然5-氟胞嘧啶在体外敏感性较高,但临床疗效不佳,常与两性霉素B联合使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已不再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6,7],与文献报道相近[6]。本组资料也证实,革兰阴性杆菌占63.0%,如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科细菌、阴沟肠杆菌,它们均多为条件致病菌,导致其增多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年龄偏大,再加上原有的基础病,各种侵袭性操作日益增多,如气管插管、管切开、鼻饲及呼吸机的使用,消化道内革兰阴性菌的异行而导致的感染中[7,8],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最高,它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主要是由于外膜存在着独特的药物外排系统,其次由于外膜蛋白PpnF缺乏,使药物不易通过,但其对多黏菌素E较敏感,可为诊疗首选药,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也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其耐药机制主要为产生ESBLs,本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ESBLs检出率分别为55.4%和65.2%,高于文献报道[9],这可能与患者反复使用三、四代头孢菌素以及菌株的地域分布有关,但亚胺培南对所有的ESBLs稳定,可为诊疗首选药物。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5月—10月我院收治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93例, 所有患儿均行X线胸片、实验室检查确诊。依据感染病原体种类的不同将其分为非细菌性感染组54例和细菌性感染组39例, 非细菌性感染组男30例, 女24例, 年龄4个月~10岁, 平均年龄 (5.32±2.32) 岁;细菌性感染组男23例, 女16例, 年龄5个月~11岁, 平均年龄 (6.11±2.78) 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儿空腹状态下行静脉血抽取, 并置于乙二胺四乙酸 (EDTA) 抗凝管, 对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进行检测。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检测, 采用配套试剂盒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生产厂家:日本希森美康公司, 型号:KX-21) 。采用配套试剂盒与半自动检测仪 (生产厂家:上海基恩科技有限公司, 型号:Quik Read 101) 对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

1.3判定标准C反应蛋白超过10 mg/L判定为阳性, 中性粒细胞超过7×109/L判定为阳性, 白细胞超过10×109/L判定为阳性。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儿各项指标计数结果比较细菌感染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C反应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的诊断准确性对比C反应蛋白水平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χ2、P、χ12、P1为C反应蛋白分别与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比较检验值。

3讨论

儿童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 且免疫功能较弱, 一旦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侵入呼吸道内, 可引发呼吸道感染, 临床多表现为咳痰、发热和咳嗽等。但由于缺乏典型性症状, 鉴别和诊断过程中极易导致误诊[2], 若不能及时准确诊断, 采取对症治疗, 容易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发展成为肺炎, 更严重者出现肺气肿等并发症, 给小儿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病毒的培养和分离存在一定难度, 培养支原体和细菌的时间较长, 培养出的病毒阳性率低, 多种因素均直接影响到患儿感染早期诊断结果[3]。传统诊断和鉴别感染性疾病, 常通过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确定是否感染, 但人体在生理波动、疼痛、运动和极度恐惧状态下, 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呈上升趋势, 同时其他多种因素也可以致使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发生变化。由此可见, 传统诊断和鉴别感染性疾病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极易导致误诊、漏诊。

外周血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蛋白的一种, 因其能够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激活补体, 具有调理功能, 故可起到清除机体内凋亡、坏死组织细胞及侵入的病原微生物的作用[4]。当人体组织受到损伤或出现感染时, 血浆中的C反应蛋白会急剧上升, 可提示机体出现炎性反应。因此, 外周血C反应蛋白可以作为诊断细菌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 C反应蛋白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可用于鉴别和诊断细菌性感染。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 细菌感染组的外周血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细菌性感染组;上升幅度方面, 外周血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表明, 人体受到感染后外周血C反应蛋白水平会显著升高。因此, 外周血C反应蛋白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

综上所述, 外周血C反应蛋白有助于早期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临床诊断价值高, 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93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 其中非细菌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分别为54例和39例。对外周血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进行检测, 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细菌感染组C反应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细菌感染组 (P<0.05) ;C反应蛋白水平诊断准确性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C反应蛋白对细菌性感染诊断的准确性高于中性粒细胞及白细胞, 在早期诊断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方面,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诊断,外周血C反应蛋白,血常规

参考文献

[1]吴佳丽, 朱建昌.外周血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实用医学, 2015, 27 (9) :1201-1202.

[2]王艳华, 李海仙, 郑丽娅.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在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中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1) :67-68.

[3]马坚, 王兴生, 骆丽蓉.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在门诊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 2014, 34 (1) :38-39.

远离反复呼吸道感染 篇11

反复呼吸道感染多数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先天性疾患、身体其他疾病和营养不良造成,若治疗不当会导致哮喘、心肌炎、肾炎等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与身体健康。先天免疫功能低下和先天性疾患的孩子毕竟占少数,临床中常见的还是其他疾患造成的反复呼吸道感染。

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以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力,另外一个就是人体的抵抗力,如果这两个平衡,人体就不会生病,如果病原微生物占了上风,人体就会生病。

毒力

病原微生物的毒力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当年的SARS病毒,就是由于冠状病毒发生变异,毒性也发生变化,毒力大大增强,繁殖增快,即使少量的病毒也会导致人体发病。一般冬季的流感和禽流感也是这种情况,病毒毒力也相对较强,繁殖快、数量大,所以很容易流行和发病。

数量

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只有少数病毒进入人体,人体有一个很强大的自卫系统,会很快杀死病原微生物,就不会发病。所以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数量是我们最容易做到的。

三招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少去公共场所在感冒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特别是去医院和通风不良的超市、集贸市场的时候,戴口罩是最好的预防办法,虽然一般普通的口罩不能挡住全部的病原微生物,但完全可以大大减少数量。

多喝水可以有效冲刷黏附在咽部和扁桃体上的病菌,把细菌和病毒带到胃里,胃酸基本可以杀死所有的呼吸道感染病原微生物。

使用生理盐水喷洗鼻子可以有效减少黏附在鼻腔的病菌,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通道就是鼻子、口腔和咽部。

呼吸道蚕麒分泌物

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合适的环境,即黏膜表面的过多分泌物,这些分泌物是细菌最佳繁殖场所,也是病毒停留进入细胞的加油站。减少呼吸道黏膜的分泌,恢复黏液纤毛系统是重要的预防环节。过敏是导致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多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说过敏是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空气中各种过敏原都可以导致黏膜分泌增多。阴天和大雾都可以使空气中的各种过敏原集中在和人体高度相当的高度,也可以使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浓度增高,导致发病增加。冬季的暖气使家中的空气温暖,加速家中螨虫的生长繁殖,春天花粉浓度增多,都会加重春冬季节生病的机会。

◇食物过敏原也可以使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多,有些长期食用的食物过敏,不表现为出皮疹和打喷嚏,更不容易发现,长期导致孩子处于易感状态。

◇冷空气可以刺激鼻黏膜,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多,加重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所以冬季容易感冒发烧。

◇有些孩子有运动血管性鼻炎。当孩子疯跑和玩耍以后就会导致运动血管性鼻炎的发作,鼻黏膜分泌增加,孩子容易感染。但不少家长认为孩子玩后出汗是导致感冒的原因,其实不然,出汗只是运动的结果。病原微生物一般不会通过皮肤进人体内,即使出汗,也不会导致病毒从皮肤进入,因为病毒必须通过活的细胞才能进入人体,皮肤最外一层是角质层,是死细胞。这层角质层就是人分体预防感染最好的屏障。

◇部分孩子有原发性胃食管反流,当孩子多食过敏性食物以后,或者吃的过饱时,孩子胃内容物就会反流到气管和鼻腔,导致呼吸道黏膜分泌增多,这才是感冒的主要原因。

◇病毒和细菌感染呼吸道以后都会破坏呼吸道的黏液纤毛系统,这是人体第一道屏障,不但可以不断地将到达呼吸道的病原微生物和灰尘、过敏原清除体外,也可以排除多余的黏液。反复呼吸道感染,会不断破坏这个系统,使得孩子更容易反复感染。所以反复呼吸道感染以后,需要使用恢复黏液纤毛系统的药物。

其他因素

扁桃体肥大和腺样体肥大肥大的扁桃体可以阻碍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的外运的阻力,减低清除的速度。

凹凸不平的隐窝肥大的扁桃体会凹凸不平的隐窝,这是细菌繁殖的理想之地,所以要积极治疗,甚至要及时手术切除。

人体有哪些抵抗力

人体的防御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物理屏障(皮肤和黏膜)、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系统。这些防御体系是按系统层次组成的,在病原微生物攻克第一道屏障以后,立即面临着第二道屏障。这种多层次的体系构成,使得人类能够在成千上万种致病菌的攻击下得以生存。

物理屏障

皮肤和黏膜构筑了人体的第一道天然屏障,人体只能通过口腔、鼻腔、尿道、肛门这四道关口与外界进行交换,完成能量代谢,也正是因为这些“通商口岸”的存在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入侵的途径。

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皮肤里的多层扁平细胞里多为没有代谢的死细胞和胶质。因为病毒必须通过活的细胞才可以入侵人体到达相应的靶细胞,所以流感、麻疹、水痘等病毒是不能通过完整的皮肤进行传染的。皮肤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不利于细菌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杀细菌和真菌作用。

黏膜虽然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但黏膜有多种武器。呼吸道表面由上皮细胞覆盖,这些上皮细胞不但有纤毛结构,还能分泌黏液。每天一个健康人的呼吸道表面可以产生大约100毫升的黏液,这些黏液不但有利于纤毛的运动,还能黏附病原微生物,阻止其进入细胞。上皮细胞上的纤毛具有主动摆动作用,该运动是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摆动,从而使黏液和黏液里的病原体向咽喉方向移动,通过咳嗽和吞咽动作将其排出体外。

在上、下呼吸道的黏液里游弋着一些机动部队(吞噬细胞和白细胞),随时能够吃掉病原微生物并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鼻腔前部有鼻毛,鼻毛交织成一张大网能兜住大部分的灰尘和较大的细菌;鼻腔后部的纤毛和黏液能粘住绝大部分的病原体,通过打喷嚏、擤鼻涕将这些病原体扫地出门。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为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非特异性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都能快速反应,同时在特异性免疫的启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特异性免疫

就是通过预防接种的方法产生的免疫,可以选择给易感儿注射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水痘疫苗、肺炎疫苗或者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等,可以大大减少疾病的流行。

天然抵抗力主要的免疫球蛋白是分泌型lga,这个免疫球蛋白主要产生于肠道淋巴样组织。当大便通畅的时候,分泌就正常,当大便干或者不正常的时候分泌就会减少,所以大便干的孩子更容易呼吸道感染。

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

控制呼吸道分泌物

鼻涕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环境温度,很多孩子对环境的温度变化很敏感,冷热变化就会刺激鼻腔产生大量鼻涕,预防的办法主要靠锻炼,可以给孩子使用凉水洗脸,逐渐过渡到使用冰水洗脸,当然游泳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法。

二是环境的过敏源,如果孩子是过敏体质,当孩子遇到较多的过敏源的时候,孩子的鼻子就会过敏,产生大量分泌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或者清除周围的过敏源。可以通过体内试验或者体外试验的方法准确找出过敏原。

如何减少过敏源

在生活中,最常见的过敏源就是螨虫、霉菌和花粉。螨虫和霉菌都喜欢在温暖、潮湿环境下生长,螨虫的排泄物分解为极其微细的粉尘和霉菌的孢子,都会悬浮在空气中,也会吸附在床单、枕头、地毯、窗帘上。

使用床罩,避免使用毛毯及丝质床单;以木制品或真皮沙发代替布艺沙发;以木板或瓷砖为地板,不要使用地毯;窗帘可以改用百叶窗或卷帘,少用棉织窗帘;床上用品,沙发套、窗帘都要经常清洗,清洗的水温应控在550C以上,此水温可以杀死螨虫;加快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的空气湿度也可以抑制螨虫和霉菌的生长。

花粉颗粒非常细小,可以悬浮在空气中,在温暖干燥的气候下,播散距离可达400余公里。在花粉季节,尽量将窗户关好,减少室内的花粉浓度。勿将衣服晾在屋外,因为花粉可能会吸附在衣上,从而导致过敏反应。进屋以后可先以湿毛巾擦拭头发,或是洗头,因为头发有静电,也很容易吸附花粉。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呼吸科接受住院治疗的42例院内感染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为18~86岁,平均年龄为(47.4±7.4)岁。

1.2 研究方法

对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科室自制的院内感染登记表,详细记录感染部位及基础疾病,并计算发生比例。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统计

对呼吸内科院内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进行统计。其中,上呼吸道感染7例,占16.67%,下呼吸道感染25例,占59.52%,胃肠道感染3例,占7.14%,泌尿道感染4例,占9.53%,其他部位感染3例,占7.14%。

2.2 基础疾病统计

对呼吸内科院内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进行统计。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例,占35.71%,支气管哮喘11例,占26.19%,肺癌8例,占19.05%,间质性肺炎5例,占11.91%,其他疾病3例,占7.14%。

3 原因分析

3.1 患者因素

大量研究数据均证实,院内感染的发生与住院时间、患者年龄及侵袭性操作措施等,均存在密切关联。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多罹患慢性疾病,且以高龄人群为主,这些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病程较长,且需接受气管切开、静脉留置管及反复吸痰,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人吸痰不规范或是换药不注意无菌等治疗措施,因此极易并发院内感染。

3.2 环境因素

空气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途径。呼吸内科病房内所收治的患者较多,且类型多样,伴随频繁的人员流动,导致病房内空气质量相对较差,为院内感染的发生提供了机会。此外,未及时对病房环境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也易造成病原体滋生和大量繁殖,极大的提高了呼吸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可能性[2]。

3.3 医护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未严格按照医院无菌操作要求工作,在行侵袭性操作过程中,护理操作不当,也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此外,不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也是导致院内感染频发的重要原因[3]。

4 护理对策

4.1 加强患者教育

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宣教工作,使患者及家属提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是有效控制呼吸内科院内感染现状的重要举措,必须引起护理人员的充分重视。在健康宣教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正确指导患者合理搭配饮食,注意营养均衡,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叮嘱患者按时足量服药,以改善患者遵医行为,提高患者依从性,避免用药不规范所造成的耐药等感染问题。

4.2 改善病房环境

改善病房环境,提高患者就医质量。对病房进行按时清洁和消毒以避免细菌滋生繁殖。因此,应采用消毒液对病房进行彻底清洁,确保病房内的空气质量,并按时通风。采用紫外线,每日照射病房内空气≥30min,以达到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目的[5]。

4.3 做好隔离工作

对患者资料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某些罹患传染性较强疾病的患者,应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以防出现交叉感染等问题。此外,对于已确诊为院内感染的患者,应立即分配至单独病房进行治疗,并控制家属的探视频率。

4.4 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保证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有章可循,防控呼吸科疾病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感染管理制度的制定应具体化,如应对护理操作的具体流程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提高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意识。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药物滥用等问题。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仪器及器械进行消毒,尤其是针对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应及时更换患者的一次性呼吸机管道,每人一套。一次性氧气湿化瓶,一星期换一次。对于已达到脱机要求的患者,应协助患者进行必要的呼吸功能锻炼。

4.5 规范护理操作

规范护理操作,对防范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护士应按时更换患者的一次性呼吸机管道,每人一套。一次性氧气湿化瓶,一星期换一次,对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时应先吸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内痰液再吸口腔内痰液,吸口腔内痰液后不能再返回去吸气管内痰液,吸痰冲洗管道用的生理盐水也应该气管内一瓶,口腔内用另一瓶,并对血压计及听诊器等进行消毒。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协助卧床患者翻身和拍背,鼓励患者多咳痰,以防出现误吸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严馨,杜娟,冯锦.呼吸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采集现状分析及护理对策[J].文摘版:医药卫生,2015(9):158-158

[2]韩利芳,常娟娟.呼吸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的监测结果分析及相关护理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9):1075-1077

[3]李影,任皓,唐爱国.呼吸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8):1068-1069

[4]成海娟,张毅,庞鹏飞,等.576株老年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杆菌的临床特征及药敏性研究[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6(1):92-95

上一篇:交联电力电缆试验分析下一篇:市政排水管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