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

2024-10-22

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通用11篇)

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 篇1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的常见疾病, 治疗方法是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对症治疗, 可以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莫西沙星是新一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1], 为观察该药在治疗成人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效果。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8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给予莫西沙星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成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8例, 给予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 本组患者设为观察组, 其中男48例, 女40例, 年龄19~62岁, 平均年龄 (38.5±23.5) 岁;同时选择同期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成年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7例, 女41例, 年龄18~61岁, 平均年龄 (37.5±23.5) 岁;所患疾病分别为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并感染、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下呼吸道细菌感染, 均为无需联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同时排除心、肝、肾疾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及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两组年龄、性别、所患疾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均给予0.4 g莫西沙星静脉滴注, 1次/d;根据患者病情, 疗程7~14 d。对照组均给予0.4 g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 1次/d, 根据患者病情, 疗程7~14 d。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分别作尿细菌培养和致病菌分离鉴定, 对清除率进行计算。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痊愈:细菌学指标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临床症状、体征均恢复正常。显效:细菌学指标、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体征中三项恢复正常, 1项未完全恢复正常。进步: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细菌学指标、实验室检查未正常。无效:用药3 d以上所有指标均无好转或加重。以痊愈和显效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痊愈69例, 显效12例, 总有效率为92.05%;对照组痊愈53例, 显效16例, 总有效率78.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细菌清除率

观察组治疗前共分离出致病菌88株, 治疗后清除81株, 清除率为92.05%;对照组分离出致病菌88株, 治疗后清除69株, 清除率为78.41%, 两组清除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莫西沙星是由德国拜耳公司研制开发的一种新型抗生素, 该药在体外试验表明不仅对革兰阴性细菌、革兰阳性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同时对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军团菌等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2], C-8位甲氧基的引入大大增强了莫西沙星的抗菌活性[3], 而且降低了潜在的光毒性[4], 在细菌耐药性增加的情况下, 使用莫西沙星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本院观察组88例患者的使用效果显示, 观察组痊愈69例, 显效12例, 总有效率为92.05%;对照组痊愈53例, 显效16例, 总有效率78.41%,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在细菌清除率方面, 观察组治疗前共分离出致病菌88株, 治疗后清除81株, 清除率为92.05%;对照组分离出致病菌88株, 治疗后清除69株, 清除率为78.41%, 两组清除效果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果提示莫西沙星治疗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显著。

莫西沙星之所以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主要原因是可同时作用于DNA中的两个靶酶[5] (中拓扑异构酶Ⅳ和DNA促旋酶) , 因此, 可明显减少耐药菌株。同时莫西沙星还具有穿透能力强,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特点, 能迅速渗透下呼吸道组织包括肺组织、支气管黏膜、肺巨噬细胞及分泌物, 且作用部位的血药浓度较其他部分高5~50倍。因此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广谱抗菌药物, 一直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有效药物之一, 但由于在临床使用时间较长, 导致细菌耐药率增加, 因此, 治疗效果远不如莫西沙星。莫西沙星作为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但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本地的细菌耐药情况及抗菌谱选择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莫西沙星治疗成人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88例成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88例, 给予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 本组患者设为观察组, 同时选择同期采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成年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69例, 显效12例, 总有效率为92.05%;对照组痊愈53例, 显效16例, 总有效率78.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前共分离出致病菌88株, 治疗后清除81株, 清除率为92.05%;对照组分离出致病菌88株, 治疗后清除69株, 清除率为78.41%, 两组清除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莫西沙星注射液是目前临床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药物, 在使用时应根据当地的细菌谱及耐药情况进行选择。

关键词:莫西沙星,成人下呼吸道感染,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菊仙, 曹珏, 李素杰, 等.莫西沙星类似物的合成及其体内外抗菌活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8, 33 (11) :674-677.

[2]蓝树贵, 霄旭平.莫西沙基序贯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29) :3710-3711.

[3]陈文腾, 符蔚, 朱江, 等.莫西沙星序贯疗法治疗下呼吸道感染80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07, 47 (32) :134.

[4]王琳英.莫西沙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82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11, 51 (21) :58-59.

[5]马丽萍, 刘荣梅, 高孟秋.应用莫西沙星抗结核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32 (13) :17491751.

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 篇2

作者:张淳,蔡幸生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揭阳 52)

【摘要】 目的:了解头孢克肟分散片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门诊1~12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岔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分别予头孢克肟分散片3~6 mg/)kg・d),2次/d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20 mg/(kg・d),3次/d口服,连服5 d,比较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总有效率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头孢克肟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使用方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头孢克肟;呼吸道感染;疗效

小儿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细菌感染在小儿呼吸道感染中占有较大比例,如何选择一种高效、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的药物是儿科医师面临的问题。为此,我院儿科于201~5月将10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分别予头孢克肟分散片和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进行治疗,比较两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用药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门诊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00例,年龄6个月~12岁;~1岁26例,~3岁32例,~6岁30例,~12岁12例。男66例,女34例。化脓性扁桃体炎36例,急性支气管炎40例,支气管肺炎24例。本次发病前未用过其他药物。血常规WBC 12~24×109/L。

1.2 方法:1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构成、病程及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予头孢克肟分散片(广东先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先强严灵,100 mg/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663)3~6 mg/(kg・d),2次/d口服;对照组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礼来苏州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商品名:希刻劳,125 mg/袋。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3028)20 mg/(kg・d),3次/d口服,疗程均为5 d。用药前后记录体温、咳嗽症状、扁桃体大小和脓栓的改变,肺部音情况等,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估:疗效标准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分为治愈、显效、无效3级评定,有效=治愈+显效。治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3项均恢复正常;显效: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但有些指标未完全恢复;无效:用药治疗72 h后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5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64%,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8,P<0.05),见表1。

2.2 两组病例常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见表2。

2.3 不良反应:观察组用药过程中出现腹泻5例,恶心、呕吐4例,皮疹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4%;对照组用药过程中出现腹泻4例,恶心、呕吐3例,皮疹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33,P>0.05)。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例)表2 两组病例常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x±s)注:与对照组比较,①t=2.858,P<0.01;②t=2.862,P<0.01;③t=2.356,P<0.05;④t=2.432,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道感染通常分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喉咙以上,上部呼吸道的急性感染[2]。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在发展中国家小儿肺炎以细菌病原为主已经得到证实[2]。在小儿各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它莫拉氏菌、溶血性链球菌等[3]。

头孢克肟分散片(cefiximc)为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广谱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阳性菌中的链球菌属、肺炎球菌,革兰阴性菌中的淋球菌、黏膜炎布兰汉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沙雷菌属、变形杆菌属、流感菌属较为敏感[4],故其抗菌谱已涵盖了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该药对β-内酰胺酶稳定,抗菌力强,疗效高。头孢克肟半衰期约为3 h,较头孢克洛和头羟氨苄长,每天用药两次即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减少用药次数,提高小儿用药的依从性。笔者应用

[1][2]下一页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体会 篇3

【关键词】 上呼吸道感染;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69-02

1 临床资料

2008年——2012年全院共收治上感12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儿童40例,年龄在2岁-70之间。

2 护理措施

21 发热头痛 高热达39℃以上时可头部冷敷,适当使用复方阿司匹林或去痛片1片,每日三次,必要时肌肉注射解热镇痛剂。年老体弱者用退烧药应避免剂量过大,以免引起体温骤降,出汗过多,导致失水虚脱。

22 咽喉肿痛 可用西瓜霜、碘候片、六神丸等含服,也可用淡盐水漱口。

23 抗菌药物 由于本病多为病毒引起,故不宜滥用抗生素。由病菌感染引起者,尤其是幼儿或老年患者,可给予抗菌药物,磺胺类药或青霉素等。对以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的患者,不论是否确定为细菌感染,均宜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中医中药也有较好的疗效。

3 讨 论

经以上护理措施,我院120位上感患者,只有2例患儿家属要求转院,其余118例经治疗痊愈出院,由此我认为上感患者的护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一般护理 症状较轻、体弱及小儿患者应适当休息,注意保暖、多饮开水、清淡饮食。多数患者经一般处理可自行痊愈。

32 重症护理

321 物理降温 ①密切注意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时给予护理降温,如头部冷敷、腋下及腰股沟处置冰袋、温水或乙醇擦拭,冷盐水灌肠等。②遵医嘱给予退热剂。如:小儿退热栓等。③保证患者摄入充足的水分,给予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并适度保暖,避免因受凉而使针状加重或反复。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

322 觀察病情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小儿高热惊厥的生。如患儿病情加重、体温持续不降,应考虑并发症的可能,需及时报告医师并及时处理。如病程中出现皮疹,应区别是否为某种传染病的早期症状(例如麻疹等),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323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维持室温在18-22℃、湿度在50%-60%,及时清除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特别是婴幼儿)。保持呼吸的通畅,对因鼻塞因妨碍吸允的婴幼儿,应在哺乳前10-15分钟清除鼻腔阻塞物,保持鼻腔畅通保证吸允。同时注意观察咽部水肿等情况,咽部不适时给予润喉片或行雾化吸入。

4 健康教育

41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多进行户外运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2 在呼吸道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去人多或拥挤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病毒感染者应注意呼吸道隔离。

43 气候变化时添加、减衣服,避免过热或过冷,积极预防各种慢性病,注意多饮水、保暖、注意戒烟。

44 食醋熏蒸法 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ml,以1-2倍水稀释后加热,再次熏蒸1-2小时,每日或隔日熏蒸1次,可用于空气消毒、预防感染。

急性呼吸道感染120例用药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9月, 我院诊治120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3组:单用组、两种联用组、三种联用组, 每组各40例。单用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2岁~85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1例,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9例;两种联用组, 男24例, 女16例, 年龄2.5岁~84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0例,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20例;三种联用组,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3岁~84.5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2例,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8例。在年龄、性别和呼吸道感染部位等方面, 2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单用组

20mL清开灵溶入250mL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治疗1周。

1.2.2 两种联用组

10 mg/kg病毒唑溶入250mL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2次;20 mg注射用双黄连溶入250 m L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治疗1周。

1.2.3 三种联用组

10 mg/kg病毒唑溶入250mL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2次;20 mg注射用双黄连溶入250 mL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1次;20 m L清开灵溶入250 m L5%葡萄糖溶液, 静脉滴注, 每日1次, 治疗1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 双肺湿啰音消失, 呼吸音清晰, X线检查正常;有效:症状好转, 双肺湿啰音减少;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与单用组相比, 两种联用组和三种联用组总有效率均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两种联用组相比, 三种联用组总有效率有所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χ2、P为单用组与两种联用组比较检验值, χ12、P1为单用组与三种联用组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两种联用组与三种联用组比较检验值,

2.2 3组不良反应比较

与单用组相比, 两种联用组和三种联用组的不良反应有所增加, 但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注:χ2、P为单用组与两种联用组比较检验值, χ12、P 1为单用组与三种联用组比较检验值, χ22、P2为两种联用组与三种联用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清开灵注射液具有清热祛湿、化痰解毒等功效, 双黄连具有清宣风热的功效, 直接杀伤和抑制病毒, 发挥较强的抗病毒作用。病毒唑作为广谱抗病毒药物, 能够抑制蛋白转录和复制, 从而发挥抗病毒功效。药物联用主要是通过多靶点作用, 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病毒和病原微生物, 从而提高临床疗效[5]。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多以抗病毒治疗为主, 不能盲目应用抗生素, 避免抗生素滥用的发生。本组结果证实, 单用药物治疗也可以发挥一定疗效, 但两种联用或三种联用的疗效明显提高, 所以, 对于病情较重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 为了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 避免感染继发严重并发症或混合感染, 应采取两种药物联用或者三种药物联用的治疗方法, 进行抗感染治疗[4]。但是, 本组结果也证实, 随着联用药物的增多, 其不良反应也有所增加, 所以, 在两种或者三种药物联用治疗呼吸道感染的过程中, 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相应处理。

参考文献

[1]张荣辉.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用药情况分析[J].中外医疗, 2008, 27 (33) :98-99.

[2]汪宏济.急性呼吸道感染126例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1) :129-130.

[3]王涛, 吕冬梅, 邱述玲, 等.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耐药性及临床用药分析[J].抗感染医学, 2009, 6 (2) :125-126.

[4]周燕.27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分析[J].医学信息, 2009, 1 (6) :68-69.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原则的探讨 篇5

有时会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肾小球肾炎。因此,本文通过滥用抗菌药、流行病学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等现实背景,讨论科学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背景 防治原则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81-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的概称[1]。本病发病率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有自限性。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黏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1 探讨背景

1.1 滥用抗菌药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另有20-30%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细菌感染引起,可单纯发生也可继发于病毒性感染之后发生,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氏阴性菌。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是在问诊采集病史的时候发现好多患者在发病初期自主服用过备用的抗菌药物,或者到就近诊所用过抗菌及激素类药物,因为疗效不太理想,才到医院就诊,以免影响到工作、学习。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抗生素滥用,因此而带来的机体的损伤以及细菌耐药性所带来的不量损害更是无法估量的。滥用抗菌素使我们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2]

1.2 流行病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能自限的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是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病毒性传染病之。全年皆可发病,但多发于冬春季节,多为散发,且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大多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种类型病毒,同时健康人群也可携带,且人体感染后对其产生的免疫力较弱、持续时间短暂,病毒间无交叉免疫,故可重复发病。

1.3 患者对待该病的心理。青壮年社交广泛,应酬较多,因此,会有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不良的嗜好,再加上重体力劳动,加班加点的工作,使机体在某一段时间内免疫力低下,病毒、细菌乘虚而入。但是,青壮年往往自以为身体好,不加以重视,耽误病情。许多老年患者患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病变,当上呼吸道感染以后会加重这些病变,但老年患者往往重视基础病变,不重视上呼吸道感染。

1.4 上呼吸道感染的并发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并发急性鼻竇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部分患者也可继发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约半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如发热、全身怠倦感,即所谓的“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2.1 健康教育。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呼吸道传染病,由于发病时症状较轻常易忽视。因此地,做好健康教育,加强对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国家要加强社区居民的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广泛开展预防疾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疾病防治意识,改变人们不重视上呼吸道感染的观念。工作人员要讲解药物预防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意义,指导正确使用流感疫苗,强调遵医嘱用药及用药注意事项,介绍多饮水和物理降温的意义。

2.2 生活、饮食要规律。

2.2.1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如坚持慢跑、晨起户外散步、打太极拳、做操或爬山等,可提高机体预防疾病能力及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衣服切勿骤增或骤减,做好防寒工作,避免发病诱因。

2.2.2 起居有常,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劳,特别是晚上工作不要过度;尽量保持室温相对恒定,早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打开门窗通风换气1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要吃好早餐,体内产生足够的热量可增加御寒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吃食物之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干净。

2.2.3 感冒多发或流行时少外出。在感冒流行或多发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和到人口密集的场所,必要时可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

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3.1 治疗原则。患者应充分休息、戒烟、多饮水、支持营养治疗。对症解热止痛治疗;对因抗病毒治疗、抗生素治疗。治疗过程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给予治疗,尤其在传染病多发季节,注意排除其他传染病。同时要治疗其他的基础病变。

3.2 药物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一般采用一些对症处理措施。合理使用抗菌素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死致病菌、制约感染,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3.2.1 抗病毒治疗。病毒进入鼻孔,随后感染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48小时为病毒复制高峰。故早期(48小时以内)抗病毒治疗效果更好。常用抗病毒药物:①双嘧达莫(潘生丁,persantine)对RNA病毒及某些D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每日3~5mg/kg;②三氮唑核苷(病毒唑,virazole)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可能通过不同的靶点抑制病毒的合成酶,疗程为3-5日。如病情重、有继发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者可选用抗生素,常用者有复方新诺明、青霉素,疗程3~5日。如证实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既往有风湿热、肾炎病史者,青霉素疗程应为10-14日。利巴韦林有较广的抗病毒谱,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奥司他韦对甲、乙型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金刚烷胺也可选用。

3.2.2 解热止痛药物。对于上呼吸道感染轻微症状患者,经休息多饮水,或口服解热止痛药物可缓解,对高热引起患者明显不适症状者,给予解热止痛治疗,同时需补充水分及预防电解质紊乱。常用抗感冒药品种中,绝大部门都含有解热镇痛药,使用最多的为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也可用银翘解毒片。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误区 篇6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误区

1.1 滥用抗生素

200张处方中, 使用抗生素的有187张 (93.5%) , 其中单用抗生素152张 (76%) , 两种抗生素联用的处方35张 (18.7%) ;76张处方 (40.6%) 静脉点滴给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如有细菌感染, 则可根据病原菌选择用抗生素, 病毒感染则没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 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酌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一般常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但是现在不少医师把抗生素看成万能的, 有病能治, 无病能防, 为“保险”起见, 用了抗生素, 医师才放心。而且抗生素应用也越用越高档, 有的医师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有的医师为了迎合患者用新药, 贵药的心理, 不恰当地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甚至复合制剂, 这将导致超广谱β-内酰胺酶等多重耐药的增加[1]。有的处方中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虽可获协同作用, 并能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但抗生素盲目联用, 则适得其反。如有的处方中用头孢唑啉钠与氧氟沙星则使肾脏毒性加重;青霉素、头孢菌素与红霉素合用则使前者的杀菌作用降低;有的医师随意加大抗生素的用量, 主要表现在青霉素, 青霉素给药剂量的加倍并不能使其作用成倍增长, 大剂量青霉素可使血液的凝固机制改变, 同时进入脑脊液, 引起神经精神症状, 即青霉素脑病。普通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选用抗生素实属非适应证, 一则会使患者产生耐药菌, 抗生素寿命缩短, 二则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1.2 滥用糖皮质激素

76张静脉滴注使用抗生素的处方中有26张 (34.2%) 使用地塞米松, 一般均伴有发热 (T>38.5℃) 。很多医师对伴有发热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喜欢用“三素” (抗生素、激素、维生素) , 把激素当作退热剂及预防过敏的手段, 殊不知用激素退热是不科学的, 一则掩盖病情, 二则降低抗体免疫力, 延误病情。

1.3 镇咳祛痰药应用不合理

咳嗽属于清除和保护呼吸道的反射性防御机制, 频繁的咳嗽、刺激性咳嗽和干咳,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影响休息和睡眠, 应予以适当止咳。当气管和支气管受到刺激, 甚至引起发炎, 则分泌物增加, 上皮细胞的纤毛无力全部扇走, 则形成痰液, 通过咳嗽反射咳出, 故促进排痰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措施。使用镇咳祛痰剂时一定要结合病情合理使用, 但有的医师没有注意到这点, 对痰少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给予咳必清等中枢止咳剂, 这类镇咳剂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干咳;而是应该选用羧甲司坦, 盐酸溴已新等使痰中酸性黏多糖纤维分解断裂, 黏蛋白分解, 使痰液黏度下降, 痰液稀释易于咯出的祛痰药。

1.4 解热止痛剂应用不合理

173张 (86.5%) 处方中有解热止痛药, 有的是两种或3种同时使用。如既用双氯芬酸又并用感冒通, 造成作用相同的两种药物合用, 因为感冒通中含有双氯芬酸、人工牛黄、扑尔敏。这类药物大剂量使用, 可使患者出汗过多, 引起虚脱, 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

2 防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滥用药物措施

门诊医师不能掌握用药的适应证、禁忌证;经济利益驱动下用新药、贵药;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管理不到位是造成盲目用药的主要原因。为此应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医德教育, 科学用药;管理上要加大力度, 加强医药知识的科普教育。现在有些患者盲目迷信某些药物, 而出现患者点名选用的情况, 造成药品的浪费及病情的延误。

3 结语

上呼吸道感染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 一般用抗病毒药, 同时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如高热时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鼻塞严重时用滴鼻剂;咽喉疼痛可用各种含片;痰多者可用盐酸溴已新等化痰药[2]。当上呼吸道感染病程超过1周以上, 病情反而加重, 就要考虑有继发细菌感染。而不应一开时就用抗生素, 不必要或过多地应用抗生素不仅对病程无益, 反而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3]。

摘要:本文对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门诊内科被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200张处方进行用药分析, 结果发现有187张处方滥用抗生素, 有26张处方滥用糖皮质激素, 还有镇咳祛痰药和解热镇痛药应用不合理情况。分析造成盲目用药的主要原因, 以及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误区,主要原因,防止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晓旭, 郝建秀, 胡文辉.我院门诊输液中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4) :490-491.

[2]魏国义, 史强, 钱春凤等.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 2003, 38 (8) :632-635.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此次的临床试验中, 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接诊的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 将60例患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 每个组别各3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儿有17例, 女性患儿有13例, 年龄范围为3岁到12岁, 平均年龄为4岁;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16例, 女性患儿14例, 年龄范围为3岁到11岁, 平均年龄为5岁。两组患儿在性别、病情以及年龄上的对比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可以采用消炎处理的方法;出现高烧症状的患儿则需要采取退热治疗, 可以让患儿服用秦若琳, 药物用量为每次10mg, 每隔5h服用1次;对于存在高烧烦躁以及惊厥症状的患儿需要进行地西泮肌注或者静脉滴注, 用量为每次0.25~0.5mg, 幼儿服用总量需要控制在5mg以内, 患儿的症状如果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则可在20min后进行服用。

1.2.2 护理干预

在护理干预上, 对照组患儿采用冷敷退热的基础护理方法;实验组患儿则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 (1) 高热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和监测, 如果患儿的体温持续在38℃以上, 则需要在患儿的颈部或者腋下放置冰袋, 还可以利用乙醇对患儿的身体进行擦拭。对于体温为38.5℃以上的患儿, 需要利用冷盐水进行灌肠, 或者使用浓度为25%的安乃近溶液滴入患儿鼻腔, 使患儿的身体水分得到保持, 患儿的身体和口腔也需要进行清洁。 (2) 饮食护理:医护人员要嘱咐患儿多喝水, 饮食方面注重清淡, 保持少吃多餐的习惯, 防止出现积食现象。患儿由于疾病导致胃口不开, 家属在饮食方面则应该要注重多样性, 同时还要考虑食物是否易消化, 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对其静脉进行营养补充[2]。 (3) 舒适护理:医护人员需要保持患儿有充足的睡眠, 对患儿咽喉和鼻腔的分泌物要进行清洁, 保证患儿呼吸顺畅。患儿的病房要保持干净卫生, 经常开窗使室内空气得以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当提高病房的温度, 使患儿血液循环得以促进, 缓解患儿呼吸道症状。患儿如果出现鼻塞症状, 首先要将分泌物进行清除, 同时将用浓度0.5%的麻黄素滴入患儿鼻腔, 用量为每次1~2滴, 每天3次。患儿在发热的情况容易流汗浸湿衣服, 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需要立即为患儿更换衣物。

1.3 疗效判定

此次的临床研究的疗效判定主要有以下4个等级: (1) 显效:患儿的症状在3d后完全消失, 身体得到康复; (2) 有效:患儿的症状在7d后完全消失, 身体得到康复; (3) 进步:患儿的症状在10d后完全消失, 身体得到康复; (4) 无效:患儿的症状在10d后得到缓解, 身体未能康复。

1.4 统计学处理

在此次的临床研究中, 主要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个组别患者进行基础治疗和相应的护理方案后, 临床效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得出, 实验组患儿采用循证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效果对比上,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急性炎症, 炎症部位主要集中在咽喉、鼻腔等位置。由于其发病不收条件束缚, 因此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 发病率和传染性较高。小儿由于自身抵抗力弱, 因此容易感染此病, 如果处理不当, 很容易导致患儿出现高热惊厥和脑部损害, 严重情况还会导致并发症的出现[3]。

在此次的临床研究中, 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和普及。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赵春梅.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处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1) :280.

[2]刘艳.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 :211.

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 篇8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泛指喉以上部位呼吸道急性炎症, 简称上感。其病原多为病毒, 亦有继发细菌感染者。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先天性心脏病、护理不周、环境因素等, 均易诱发本病;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疾病, 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约占70%, 其中又以绿脓杆菌最多, 革兰阳性球菌占20%, 其中以金黄色葡萄菌为常见, 还有真菌与病毒。病原体通过以下3个途径侵入患者下呼吸道:口腔和咽部的微生物侵入;含细菌的气溶胶吸入;其他部位感染的血源性播散[2]。

2 临床资料

先对我院2005~2006年内科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

2.1 病例选择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106例, 男56例, 女50例, 年龄14~71岁之间。其中上呼吸道感染35例, 肺炎26例, 支气管炎45例。

2.2 入院检查

所有患者均作血常规, 胸部X线检查, 肝功能检查, 心电图及部分患者作心脏B超, 病毒分离、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3 用药方法与结果

106例患者全部应用抗菌药物, 其中单一用药15例, 用2种的70例, 应用3种的21例, 抗菌药合用抗病毒药物的71例。经治疗后, 痊愈60例, 好转45例, 转院1例。

3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

我院2005~2006年临床应用抗菌药使用率为70.21%, 略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但还是高出WHO的标准[3]。同时本院对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送检率极低, 导致临床一些无根据的应用抗菌药。

3.1 模式用药

分析中发现, 106例患者中, 只有20例做了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 送检率为19%, 距国家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上的送检率有很大差距, 而且所有病例均按疾病种类应用一套模式应用抗菌药。研究表明[4]目前临床选用抗菌药物仅凭习惯或经验, 缺乏针对性。本组病例中, 1 0例患者为重症感染, 在未考虑患者引起感染的病原菌种类、耐药性及是否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下, 仅靠模式用药, 导致未能及时控制感染, 造成了患者菌群失调。

3.2 无根据的选用抗菌药物

如本组3 5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均应用抗菌素治疗。并为考虑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是病毒感染或是合并了病毒感染, 38例患者中仅有10例的治疗方案中合用了抗病毒药物, 其余均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方案无依据, 不仅达不到治疗的预期效果, 还可能引起菌群失调。应针对患者不同病情,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临床一般病毒感染较轻的患者可单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对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 除病情严重或细菌培养后疑似细菌感染外, 不宜首选抗菌药。

3.3 联合用药缺乏科学性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求其协同作用, 避免拮抗作用, 增强抗菌效力, 减少有效抗菌药的毒性及其产生的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临床指征, 如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免疫缺陷者伴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等。本调查中发现, 个别医生对抗菌药物相互作用的机理不清, 在联合用药时出现杀菌药和抑菌药物同时应用, 如β-内酯类药与罗红霉素同时应用;还有部分以同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现象, 如天门冬氨酸洛美沙星与左氧氟沙星联用;还有个别的联合用药不是协同作用, 相反降低了药效, 如阿莫西林-克拉维甲酸与头孢曲松钠合用。这种缺乏科学性的联合用药, 增加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同时也引起了不必要的浪费和不良反应。

3.4 不合理的给药剂量和间歇

不能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合理安排抗菌药物使用时的给药剂量和间歇[5]。本次调查中, 头孢唑啉钠、氟罗沙星、司帕沙星和丁胺卡那霉素4种药物的DUI值>1, 提示4种药物的使用存在药剂量过大的现象。其中头孢类是时间依赖性杀菌药, 其半衰期大多为2~3h, 只在细菌处于繁殖状态时, 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血药浓度降低可使细菌由繁殖期转入静止期, 从而杀菌效力降低, 且该类抗菌药无明显副作用[6]。故应每6~8小时, 甚至每4~6小时给药1次。本调查研究中的病例, 均采用大剂量的每日1次静脉滴注的给药方法, 很难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水平。如静脉滴注保留静脉有困难, 可在第1次用全日量1/3~1/2静滴后, 余下药物分2~3次肌肉注射, 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 使之有3次峰药浓度, 增强杀菌作用。相反, 对于半衰期长的药物, 1d只给药1次即可, 如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半衰期>24h, 每天1次给药, 个别病例每日2次静脉给药。分析中发现, 本应将抗生素溶在50~100mL的生理盐水中, 却普遍选用了250mL静脉滴注, 这难以迅速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 影响了药物的疗效。

4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原因及相应措施

4.1 抗生素作用原理

主要是针对构成感染的3个要素“宿主、病原和抗生素”有基本的了解, 尤其是对所用抗生素所属类型的共同特性, 如抗菌谱、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可能副作用等有充分的了解, 这些都是抗生素作用原理。本次调查显示的无指征应用抗生素、不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和不合理的给药剂量、间歇和疗程等都与抗生素应用基本功不扎实有关。其中, 无指征应用抗生素源自于对构成感染的3个要素“宿主、病原和抗生素”相互关系不了解;不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和不合理的给药剂量、间歇和疗程即是对所用抗生素的抗菌谱、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 应加强“三级检诊制度”、药物浓度监测

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临床药师参加会诊制度等的落实, 组织抗生素应用的讲座和“三基培训”, 定期组织各科住院总医师进行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检查, 并由专家讲评。

4.2 抗菌药物应用的知识更新

本调查中, 个别医生对盲目的凭习惯或经验选用抗菌药物, 对新型抗菌药物作用机理不清, 引起不合理的选药、联合用药及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引起耐药性的产生甚至菌群失调, 降低了药效, 拖延了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针对此类问题,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和正规的学术活动, 掌握临床新药作用机理, 为合理用药治疗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7]。

4.3 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本调查中, 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送检率明显低于国家卫生部的标准, 导致临床用药不能针对病原菌引起的感染, 制定相应有效的治疗方案, 尽可能有效的最大化发挥药物的疗效,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4.4 抗生素应用的监控

分析目前存在的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现象, 其中也有利益驱动因素。一些科室抗生素应用种类单一、集中, 尤其是国内小企业、小公司生产的国产抗生素, 说明了这一点。目前, 我院引进了先进的计算机监控系统, 通过电脑自动监控各科、各临床医生的用药情况, 及时分析反馈, 对严重违规的科室和医生进行必要的提醒或处罚。

综上所述, 针对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当对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学习、研究, 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 重视病原检查, 依据用药指征、药敏试验结果、药效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等科学的选择药物的使用, 真正使药物达到合理、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目的[8]。

参考文献

[1]郁万晓.急性呼吸道感染119例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07, 15 (4) :46.

[2]魏世.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识[J].健康, 1995, (8) :12.

[3]李六亿, 于丽华, 巩军, 等.抗菌药物应用现状调查及管理对策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1999, 9:195~197.

[4]李六亿, 巩军, 杨淑蓉, 等.外科病人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及合理性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0, 116:42~44.

[5]王淑兰, 全英南, 鲁云鹤.我院门诊病人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及合理性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12) :822~824.

[6]李静芹, 王晓红, 等.门诊静脉注射头孢类药物的观察[J].实用新医学, 2002, (1) :76.

[7]申东翔, 郭振辉, 胡文魁, 等.我院抗生素应用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4) :232~234.

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 篇9

关键词:炎琥宁,呼吸道感染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期常见多发病, 海南州医院门诊于2009年1至7月间应用炎琥宁治疗该病,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85例海南州医院门诊患儿, 年龄1~3岁, 均符合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7例, 其中男25例, 女22例, 年龄1~2岁;对照组38例, 男20例, 女18例, 年龄2~3岁, 两组均有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咳嗽、口干渴症状。

1.2 方法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在此基础上加用炎琥宁 (炎琥宁哈尔滨珍宝制药有限公司) <2岁80mg/次, >2岁80~20mg/次, 5~7d为一疗程。

1.3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3d后, 热退、头痛、咽痛、咳嗽止。有效:治疗3d后, 热退、头痛、咽痛、咳嗽减轻。无效: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无明显消退。

2 结果

2.1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别 (P<0.05) , 显效率有显著差别 (P<0.05) , 两组观察85例, 治疗期间未见1例出现药物不良发应, 见表1。

3 讨论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多发病, 多见于冬春季节, 主要由呼吸道病毒及某些细菌混和感染引起, 炎琥宁系植物穿心莲提取物——穿心莲内酯经酯化、脱水, 成盐精制而成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 本药对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发热有较强的散热作用, 能促进发热的消退, 作用迅速并可维持4h以上, 能对抗由二甲苯或组胺所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对流感病毒甲Ⅰ型、Ⅲ型, 肺炎腺病毒Ⅲ型、Ⅳ型, 肠合胞病毒及呼吸道病毒均有灭活作用, 本药没有耐药性, 既有抗菌活性, 又有抗病毒活性, 与同类产品的其他剂型比较, 其质量更稳定, 不会在生产和储运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面产生的杂质, 用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有明显的抗病毒, 抗细菌双重功效, 与抗生素及同类其药物相比具有不良反应小, 无耐药现象, 质量稳定, 疗效可靠等优势。

成人急性呼吸道感染 篇10

[关键词] 小儿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临床特点;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1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34-01

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如果不能早期及时的做出正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常会合并细菌感染导致病程延长、病情加重,甚至会危及患儿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据有关临床资料统计发现,全世界小于5岁的儿童每年死于肺炎者占该人群总死亡人数的19%[1]。现将我院收治的52例小儿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抽取的52例来我院诊治的小儿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者均符合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2],病程均在7天之内且发病3天内未用过其他抗病毒药、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并排除了外周血WBC<2×109/L及有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其中,男性患儿29例,女性患儿23例,年龄1个月-12岁。所有患儿均为急性起病,发热,体温>38℃,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咽喉充血、水肿,扁桃体充血、肿大等,血常规检查WBC≤12×109/L或者C反应蛋白(CPR)<8mg/L。上呼吸道感染者22例,支气管炎19例,肺炎11例。

2 病毒检测方法及结果

2.1 22例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取外周血1ml,室温静置40分钟后离心(3000r/min),取血清200μl进行病毒分离检测。

2.2 30例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于入院后48小时内采用一次性儿童吸痰管采集鼻咽吸取物1份,加入3ml的病毒运输液,存于4℃的冰箱中于48小时内进行病毒分离检测。

2.3 检测结果为 16例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14例为鼻病毒(HRV)感染,11例为流感病毒(IFV)感染、8例为副流感病毒(PIV)感染,3例为腺病毒(ADV)感染。

3 治疗方法及结果

3.1 22例患儿采用炎琥宁治疗 10-15mg/(kg/d)加入100-250ml的5%葡萄糖液中,1次/天,静脉滴注,疗程3-5天。

3.2 30例患儿采用更昔洛韦治疗 5-10mg/kg加入100ml的5%葡萄糖液中,1次/天,静脉滴注,疗程3-5天。

3.3 结果 所有患儿在治疗3-5天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无不良反应发生。

4 讨 论

〖LL〗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急性疾病之一,好发于冬春季节,其中8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有关临床资料统计发现,大约48.5%以上的小儿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所致,15.9%的小儿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由鼻病毒感染,10.3%的小儿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由流感病毒感染所致[3]。

炎琥宁是从植物穿心莲中提取的穿心莲内酯,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主要有抗炎、解热、抗病毒、抑菌、镇静、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经临床实践发现,炎琥宁用于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能够在3天至5天内减轻患儿的发热、鼻塞、流涕、咽充血、咳嗽等症状,其主要不良反应有轻度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更昔洛韦又称环氧鸟苷、丽科伟,属于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经临床实践发现,它能有效地缓解因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发热、咳嗽、气促及肺部啰音等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用药3天至5天后症状体征即有明显的改善,其主要副作用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综上所述,小儿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其主要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及流感病毒,而炎琥宁或更昔洛韦在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中均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优势,可在临床推薦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上册).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7.

[2] Sarath C.Ranganathan,samatha sonnappa pneumonia and oth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J.Pediatr Clin N Am,2009,56(2):135-156.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例用药分析 篇11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合理用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普通感冒,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鼻腔或咽喉部位急性炎症, 简称上感。从广义上讲, 此类疾病并非单个诊断, 而是病毒性咽喉炎、扁桃体炎、感冒等多种病症的统称, 普通感冒只是狭义上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1]。上感发病率较高且全年皆可发病, 通常成人2~4次/年, 儿童则可以达到6~8次/年, 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 故日常生活中家长需做好孩子的上感预防工作。有临床研究表明, 超过70%的上感由病毒引起, 且导致疾病的病毒种类多样, 如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埃可病毒等。细菌是引起上感的另一因素, 它可以直接感染患者也可继发导致患者患病, 常见的有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等。鉴于上感较为频繁的发病率, 预防和治疗成为了对抗此类疾病的工作重点, 目前, 临床上多使用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本文选取2015年1月—4月我院收治的上感患者70例, 对其临床用药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4月我院收治的上感患者86例, 去年同期即2014年1月—4月, 我院收治的上感患者93例。2组患者的排除标准: (1) 抗菌药物过敏, 如青霉素。 (2) 特殊类型上感, 如咽结合膜热。 (3) 重症上感, 有惊厥等症状。 (4) 重症波及邻近器官等。经筛选, 2015年组入选70例, 年龄3岁~74岁, 平均年龄28.1岁;2014年组入选74例, 年龄4岁~76岁, 平均年龄27.3岁。

1.2 方法

本文采用回顾调查法对上述2组患者的病历及处方进行分析和研究, 对2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对比评价其合理性。具体分析内容如下:抗病毒药物、抗菌药物、中成药的使用情况, 包括药物品种数、药物类型及疗程。

2 结果

2.1 2015年组与2014年组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

2.2 2015年组与2014年组2组中, 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上感的患者分别为54例和56例, 2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作为一种常见疾病, 其社区获得性感染概率较高, 属于急诊科疾病, 常发生于季节交替的时候。所谓呼吸道感染也可以看作人体鼻腔、咽、喉部位发生急性炎症的总称[2], 根据有关的临床资料显示, 病毒是此类疾病的主要病原体, 只有少部分患者会因细菌感染发生。其中病毒种类众多, 包括流感病毒、冠状病毒、鼻病毒以及腺病毒等, 同时在病程方面拥有一定自限性, 在病情不严重的情况下, 通常对症使用抗病毒药便可以有效治愈, 无需使用抗菌药物。当少部分由于细菌感染或者通过病毒感染后导致的细菌感染的患者, 则需要依靠抗菌治疗的方式予以临床诊治[3]。

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治疗方式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为对症治疗, 其作用在于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症状, 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通常要求患者多喝开水, 注意睡眠休息, 如出现头痛、发热症状则以清热镇痛类药物予以治疗。第二种则为对因治疗, 主要采用了抗病毒药物治疗和抗生素药物治疗的方式。尽管本文以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 但实际上, 抗生素药物的使用范围在近年来也变得越来越广, 其治疗效果及方式方法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和重视。

通过本次临床研究可以看出, 2组患者对上感的治疗采用抗病毒药物的比重均较高 (97.14%, 85.14%) 。2014年组中, 注射抗菌药物例数比重 (76.79%) 明显高于口服抗菌药物例数比重 (23.21%) , 但到2015年时, 注射抗菌药物例数所占比重 (37.04%) 则有所下降, 与此相对应的, 口服比重 (62.96%) 上升。除此之外, 中成药的使用在2组中均占据较高比重 (95.71%, 93.24%) , 这一用药倾向基本同上感病原学理论相符。

2015年, 我院收治的上感患者除抗菌药物使用率同比减少之外, 以注射方式使用抗菌药物的比重也有所降低, 其十分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确保用药的安全可靠。此外, 联合应用比重也有所降低, 临床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对避免患者出现抗药性意义重大。临床上对于上感的治疗一直坚持诊断准确、用药合理原则, 笔者在本次临床研究数据收集、调研过程中发现, 2015年70例上感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针对性虽高于2014年组, 但从整体来看仍旧缺乏针对性, 滥用抗菌药现象也频现, 由此说明了抗菌药物不可以随意盲目使用, 否则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后果。对此, 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抗菌药物使用的专项培训, 进而避免预防性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 为实现上感治疗的最优化、科学化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贾广媛, 张葆青.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概况[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1, 12 (2) :73-75.

[2]吴轶群.试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临床干预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6) :2938.

上一篇:汉语拼音方案下一篇: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