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

2024-06-07

急性上呼吸道(共12篇)

急性上呼吸道 篇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临床常见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是致病菌侵犯患儿咽部、鼻与鼻咽的急性感染症状[1]。据报道, 85%以上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感染引发[2]。若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则致感病毒或细菌会向患儿中耳腔扩散引发急性中耳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疼痛及传导型听力缺失等, 若治疗不及时, 可能会对患者听力及认知能力发育造成严重障碍。河南省南乐县人民医院在为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时, 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其中观察组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1年3月~2013年6月诊治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者74例, 其中男41例, 女33例, 年龄1~12岁, 平均 (5.7±2.1) 岁;所有患儿均经常规耳镜检查, 根据相应诊断标准确诊, 且在48 h内均有眩晕、耳闷胀感、耳痛及耳鸣等症状;将有耳聋家族史、耳毒性药物史、外伤及肿瘤者排除。将74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6例, 观察组38例,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全身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 以青霉素为首选药物, 当患儿为支原体属所致感染时, 可将青霉素换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儿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3~4次/d, 1~3滴/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对两组患者镫骨肌反应与鼓室压进行测量, 并对治疗前、治疗1周后患者体温、耳部症状发生情况与患者住院时间进行记录, 展开为期3个月随访, 对患者听力障碍遗留情况进行分析。

1.4 判定标准

鼓室压图改善标准:有效:鼓室压图曲线移向正压方向40 d B。无效:未达到有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展开统计学分析, 用 (±s) 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组间数据展开t检验, 组内数据展开χ2检验, 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鼓室压图对比

治疗1周后, 观察组38例患者中有37例鼓室压有效降低, 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36例患者中有26例鼓室压有效降低, 有效率为72.22%。观察组鼓室压降低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周后体温、耳部症状及住院时间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患儿体温 (38.9±0.7) ℃, 观察组 (38.8±0.6) ℃, 二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周后, 观察组患儿体温为 (37.0±0.8) ℃, 对照组为 (37.9±1.2) ℃, 观察组患儿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 (7.8±1.5) d, 耳部症状发生率为27.78% (10/36) ,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4.6±1.2) d, 耳部症状发生率为10.53% (4/38) , 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耳部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2.3 听力障碍遗留情况对比

经3个月随访, 对照组中2例 (5.56%) 患儿存在听力障碍遗留情况, 观察组患儿均无听力障碍遗留,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在任何季节发病, 且男女发病率间无明显差异, 儿童因中耳腔发育尚不完善, 因此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更大[3]。急性中耳炎是上呼吸道感染常见并发症, 主要致病物为细菌与病毒, 对患儿听力有严重影响。不足4岁的儿童正处于语言发育关键时期, 若患儿存在听力下降问题, 将会导致患儿语言功能及认知能力发育受到严重阻碍, 因此对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儿尽早展开有效治疗意义重大。

相关研究发现, 病毒与细菌感染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的重要致病因素, 尤其是流感嗜血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最为常见。临床治疗中常需应用抗菌药物展开抗感染治疗, 以实现清除感染源的治疗目的。在诸多抗菌药物中, 大环内酯类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有较强耐药性, 喹诺酮药物可对患儿软骨发育过程造成影响, 因此不可轻易用于该疾病治疗中。本院在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患儿行抗感染治疗时, 以青霉素为首要选择, 当患儿为支原体属感染时方给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治疗效果确切。在观察组治疗中, 本院在给予患儿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治疗效果有明显提升, 患儿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鼓室压降低有效率显著提高, 同时患儿耳部症状发生率也明显降低。这是因为滴鼻剂在应用后, 可促使患儿鼻腔中分泌物大量减少, 缓解鼻腔充血, 促使咽鼓管肿胀与充血症状减轻, 促使已阻塞咽鼓管再次开放, 最大限度恢复咽鼓管功能, 使患儿中耳内与外界保持同样气压, 从而促进急性中耳炎的康复。

综上所述, 在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继发急性中耳炎治疗中, 在青霉素抗炎治疗基础上加用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 可促使患儿体温及鼓室压有效降低, 降低患儿耳部症状发生率, 大幅缩短病程,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燕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9) :29-30.

[2]钱丹.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0例的临床分析.中国临床研究, 2013, 5 (12) :31-32.

[3]谭连丝.88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4 (8) :159-160.

急性上呼吸道 篇2

科目:临床技能实验学

教学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 教学时数:8学时(400分钟)教学内容:急性呼吸道梗阻

一、实践目的和要求:

1、掌握急性呼吸道梗阻的诊断。

2、掌握急性呼吸道梗阻的抢救流程。

3、掌握大咯血窒息的抢救流程。

二、实践地点:临床技能训练中心

三、实践内容的准备:模拟人

四、实践方法和时间分配:

1、老师讲授并演示一般急性呼吸道梗阻的抢救流程和操作要点。50分钟

2、以大咯血致急性呼吸道梗阻为例,2-3人为1组,1人为操作者发指令并与另1人作为执行者配合进行操作,学生分组练习抢救流程。250分钟

3、分组进行考核,老师点评。100分钟

五、实践内容和步骤:

(一)一般急性气道梗阻处理流程:

(二)临床病例及具体操作步骤:

1、临床病例资料:

男性,55 岁,因咯血、胸痛、消瘦1月余入院,经胸部CT 及支气管纤维镜,确诊为右肺中央型低分化鳞癌。现突然出现大咯血并呼吸困难。

2、具体操作步骤:

六、课后作业:

1、温习一般急性气道梗阻的处理流程。

2、复习急性气道梗阻的处理流程中所用到的各种抢救技术(如气管插管、气切、负压吸引、环甲膜穿刺及置管、心肺复苏等)。

七、注意事项:

模拟训练所操作对象为模型,临床上给病人进行操作时,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完成必要的医疗谈话签字程序。

2、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呼吸道感染。

3、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行负压吸引术前,用球囊使肺膨胀4~5次,有利于分泌物送至支气管。

4、每次负压吸引时间不超过15s,以免导致缺氧,心脏停搏。

5、呼吸停止时,可先行环甲膜穿刺术,呼吸恢复后,改行正规气管切开术或环甲膜置管术。

6、进行环甲膜切开手术时应避免切伤环状软骨,以免术后出现喉狭窄。

八、参考书目:

庄心良等,《现代麻醉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九、课后分析和小结:

1、急性气道梗阻的抢救需快速诊断,诊断清楚有利于迅速采取恰当的抢救措施。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 篇3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感染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00-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喉部急性炎症。是呼吸道常见的一种传染病。多数由病毒感染所致,少数由细菌感染引起。病因与发病机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有鼻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少数由细菌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正常情况下健康人的鼻、咽部有病毒、细菌存在,一般不会致病。当受凉、淋雨、过度劳累等诱因,使机体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迅速繁殖引起发病。病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由于接触患者而传染[1]。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46例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96例,男46例.女50例;年龄5-76岁,平均36.6岁;普通感冒34例,急性病毒性咽喉炎12例,急性疱疹性咽峡炎8例,急性咽结膜热16例,急性Ⅱ园一扁桃体炎26例;临床表现:普通感冒以鼻Ⅱ园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伴有发热流清水样鼻涕。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有咽痛、咽鼓管发炎使听力减退。急性咽喉炎临床特征为发热、声嘶,讲话I辩难.咳嗽时咽部疼痛;急性咽结膜炎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结膜充血;咽一扁桃体炎起病较急。咽痛明显,畏寒发热,体温可高达39。C以上。检查可见明部明最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下颔淋巴结肿大.压痛等。肺部元明显异常。并发症:急性鼻窦炎3例。中耳炎3例。气管一支气管炎2例。实验室检查:咽一扁桃体炎26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其他70例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2治疗要点

2.1普通型感冒的治疗原则

2.1.1对症治疗 目前对普通感冒症状轻者主张非药物治疗,一般需指导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症状较重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咳嗽症状者应口服化痰药,一般不主张镇咳治疗,如因咳嗽而影响休息时,可适当应用。有咽痛者,可应用雾化吸入或口含润喉类含片。

2.1.2对因治疗 可针对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吗啉胍等。一般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药对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感冒冲剂等。

2.2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即应在起病的1~2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二是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并发

症,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等;三是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缓慢鼻黏膜充血等药物治疗,但儿童和青少年应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3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4护理措施

4.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4.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4.3防止并发症。如听力减退、外耳道流脓或头痛加重、脓涕、鼻窦有压痛等,应警惕中耳炎和鼻窦炎。发现有关症状应给予高度重视,以防延衰治疗转为慢性疾病。

4.4感冒症状消退后,进行体育功能锻炼。吸烟者应忌烟,随季节变换承时调整衣着,适时注射流感疫苗,注意营养摄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4.5心理护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咽喉部疼痛,发热等,往往容易急躁,产生焦虑、忧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特别是伴有下领淋巴结肿大者,会产生更大的心理负担,认为自己是否患有肿瘤等,护士应该给予安稳,讲解有关上呼吸遭感染的基本症状和自然转归。给予关怀,鼓励患者乐观向上.保持情绪稳定。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4.6预防心肌炎发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易导致病毒性心肌炎,儿童多见,应加强护理,做好预防。

4.6.1注意休息 以减轻心脏负荷,改善主肌代谢及心脏功能,促进心肌修复。

4.6.2注意合理饮食 避免暴饮暴食,禁止食辛辣、有刺激性和过于肥腻的食物,预防便秘,以免用力排便, 增加心脏负担,但要保证进食质量。

4.6.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心肌损害较重者表现为心律失常、早搏、传导阻滞者,注意经常评估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的变化,对有胸部不适、心悸、腹痛等症状的病人应警惕。

4.6.4对有上述症状者要及时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并注意其动态变化。

4.6.5注意药物护理 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输液时要注意使心率保持在正常范围。输入营养心肌药物时,会引起穿刺部位疼痛,做好心理护理。

5討论

5.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及防治意义。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据2006年全困部分城市及农村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数,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城市中占第四位(13.1%),在农村占第三位(16.4%)。而上呼吸道是整个呼吸系统的门户.特别是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绝大多数是通过上呼吸道感染的。因此,加强上呼吸道的预防、治疗及护理对于降低整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5.2加强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积极治疗、护理上呼吸道感染,不仅仅是对症治疗,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预防心肌炎,肾小球肾炎,风湿热,鼻窭炎等并发症。本组96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例,包括合并有急性鼻窭炎3由于例。中耳炎3例。气管一支气管炎2例经科学治疗、精心护理均达到自.效根治。这些并发症多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迁延.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负担。因此,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则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彩云.幼儿高热采用不同物理降温法效果比较[J].护理研究,2003,17(3):280.

急性上呼吸道 篇4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输液,急性低血钾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输液后易发生急性低血钾症, 同患者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案密切相关, 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同急性低血钾的临床症状相似, 因此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易忽视低血钾的诊断和治疗[1]。正常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短期低血钾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但老年患者、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患者易发生恶性循环, 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轻度低血钾患者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 重度患者则可出现呼吸瘫痪, 心律失常等, 急性低血钾患者若不能及时治疗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因此, 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低血钾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讨论治疗和护理方案, 对降低急性低血钾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7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讨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输液后急性低血钾的临床分析和对策,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17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依据患者输液后是否出现急性低血钾进行分组, 其中对照组136例, 低血钾组34例,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一般资料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 临床资料包括:抗感染药物种类、输液前是否补钾和是否发生钾流失。分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输液后发生急性低血钾的危险因素, 并对低血钾患者采用护理方案。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5.0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低血钾发生因素

高龄、钾流失、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输液后发生急性低血钾症的高危因素, 同对照组患者比较,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说明其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低血钾发生的医疗因素

应用青霉素类和庆大霉素类抗感染药物、补钾是引发低血钾的危险因素, 较对照组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输液患者常会出现低血钾, 急性低血钾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表现出乏力、恶心、心律失常等症状, 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研究显示[3~5], 高龄、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因素, 可加重低血钾病情, 产生不良后果。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低血钾部分症状相似, 在临床容易出现漏诊情况, 因此加强对急性低血钾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采取积极的治疗和防御措施, 控制急性低血钾发生的危险因素, 提高治疗效果。

钾是维持细胞代谢的重要离子, 细胞外钾的微小变化可对机体产生重大影响, 可影响肌肉兴奋性、体液酸碱平衡等。机体缺钾可导致神经肌肉出现麻痹, 心肌的兴奋性提高导致心律失常。因缺钾引发心律失常经及时补钾后, 可进行纠正, 不需应用心律失常药进行治疗[6]。目前临床常用的补钾方法包括:口服、静脉滴注和微量注射泵。其中口服补钾安全性最高, 但治疗速度较慢, 氯化钾因口感差, 常引发呕吐, 影响治疗效果, 可将氯化钾口服液加入橘汁中, 改善口感, 同时因橘汁中富含钾, 增强疗效。静脉滴注氯化钾的治疗速度较快, 随着患者血钾提高, 应补充大量液体, 这增加抢救难度[7]。微量注射泵补钾具有速度快、疗效好的特点, 但其对血管壁的刺激性较强, 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可感到疼痛, 易发生静脉炎[8]。因此,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可选择口服和静脉滴注, 连续治疗3次无显著改善, 可选择使用微量注射泵治疗。低血钾发病急, 但通过及时的补充和治疗, 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且无后遗症[9,10]。

本研究显示, 高龄、钾流失、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抗感染药物种类、补钾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输液后发生急性低血钾症的高危因素,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针对上述低血钾发生的危险因素, 临床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输液时应询问患者病情, 是否出现多汗、腹泻等情况, 对输液的抗感染药物进行分析, 综合评价患者发生低血钾症的高危因素。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低血钾的发病原因, 临床症状及防范措施, 患者出现急性低血钾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报告医生, 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护理人员应同患者及时沟通, 告知患者低血钾症并不可怕,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缓解病情发展, 避免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定时观察, 早期诊断低血钾症, 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综上所述,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输液后出现急性低血钾症, 护理人员应根据低血钾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评估,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早发现并采取积极措施, 降低急性低血钾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姚明超.厂区劳务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低钾血症的诊断体会[J].当代医学, 2012, 18 (19) :42-43.

[2]蒋椿法, 李群, 刘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性低钾血症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2) :167-168.

[3]周耀勇, 陈惠丽, 洪仲思, 等.珠海市120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回顾性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 2010 (12) :1507-1508.

[4]谢秋菊.44例急性低血钾瘫痪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6) :47-48.

[5]陆关珍, 徐玲芬, 仲艳, 等.血钾水平监测路径对开腹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1) :965-968.

[6]魏琳, 卢守省, 陈世文.某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14) :1976-1977.

[7]叶绍华, 赵平, 赖荣昌, 等.外来务工人员低血钾麻痹147例发病诱因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 (6) :490-492.

[8]钟秀华, 陈普拉.炎琥宁与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对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7) :26-27.

[9]曹义法.急性低钾血症与房室传导阻滞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2) :42-43.

急性上呼吸道 篇5

冬春季气候寒冷干燥,室内外温差较大,老年人易患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常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属于下呼吸道感染。上述各种疾病有各自的一些特征,治疗方法 也有所不同。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80%由病毒引起,少数是细菌。一般在受凉、淋雨、过度疲劳后,因抵抗力下降,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传染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发病,尤其是老年人更易 患病。

其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个笼统的称呼,包括了鼻腔、咽或喉部等部位的急性感染。不同的个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仅有鼻塞、流清鼻涕,有些人仅有咳嗽。因此根据临床症状不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分为:普通感冒、急性咽喉炎、急性扁 桃体炎等。

1.感冒即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主要由鼻病毒、冠状病毒及副流感 病毒等引起。

感冒的特点是:开始时鼻子和嗓子有些发干、发热和发痒,随后会出现鼻塞、流清鼻涕、有时还有眼痒、流泪。一般咳嗽较轻,有时还会有全身症状,如畏寒、腰酸背痛、疲乏无力、头痛和食欲不振等。体温一般不高,可有低热,如合并继发性细菌感染,体温可能较高。发病2—3天后,鼻涕量逐渐减少并转浓,咳嗽减轻,最后消失。

2、急性咽炎和急性喉炎:与感冒一样,也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临床特点是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常有发热。普通感冒和急性咽炎、急性喉炎的症状常常同时发生,所以,一般通 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对症治疗,比如:解热、止痛、止咳等。主要措施如下:患者多卧床休息,多饮水,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洗蒸气浴,或用热水洗脚,都能促进感冒早愈;鼻塞,流涕显著者可用扑尔敏或康泰克等药物治疗;用咳必清,复方甘草合剂或其它止咳药;针对咽痛的各种中成药含化片等。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抗菌素治疗无效。对未继发细菌性感染者,一般不予抗菌药物。可酌情用羚羊感冒片、感冒冲剂、银翘解毒片等中 药治疗。

二、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强,易暴发流行,常常是在一个地区同时有多人患病。大多数情况下,流感的发病是很突然的,先是出现发冷、寒战等症状,随后发烧,体温升高至39℃以上,头痛、全身酸痛、疲倦、有时还有恶心、腹泻等症状明显,但是咳嗽、咳痰、流鼻涕等鼻咽部症状相对轻一些。一般高烧要持续3—5天,而后体温才会逐渐恢复正常,其症状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严重。流感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尤其是对老年人,很容易引起心脏、肺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

对于流感病人,应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多饮水,奥司他维(商品名:达菲)是特异性抗流感病毒药物,在流感发病3天内服用效果良好。也可服复方阿斯匹林(即APPC)、银翘解毒片等药物。如有高热脱水,可给予输注葡萄糖盐水;如有肺炎、心力衰竭或昏迷抽搐等,应给予相应的治疗。流感时要注意防止出现合并症。无论是感冒还是流感最重要的还是预防。平时防寒保暖、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冬春流行季节不去人口稠密的公共场所,有条 件的提前接种流感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是由多种原因的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比如化学、物理刺激等。其实我们平时最经常见到的是由于病毒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向下蔓延,引起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在此我们也主要谈这一部分患者。这一部分患者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可以仅仅是病毒性的,也有一部分是在病毒感染造成气管和支气管粘膜免疫能力降低,而继发了细菌感染,还有一部分是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一部分患者是同时有2种或以上的病原微生物感染。

患者常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可有发热,38℃左右,多于3-5天降至正常。但是咳嗽、咳痰仍不消失。先为干咳或少量粘液性痰,随后可转为粘液脓性或脓性,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可痰中带血,咳嗽可延续2~ 3周才消失,个别患者的咳嗽可能持续一月以上。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闷气短。

对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应该使用抗生素治疗,一般选用阿齐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药物。症状较轻者应首选口服治疗,症状重者可用静脉给药。抗生素的疗程一周左右即可,一般不要超过二周。体温正常,痰液由脓性转为白色或消失即表示细菌已经被清除了,即应停止应用抗生素。有些患者即使仍有干咳或仅有少量白痰,也不应该继续用抗生素,而应该用止咳药对症治疗。

其他对症治疗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四、老年人要重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常见病,多发病,普通感冒症状又轻,故易被人们忽视。老年人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很容易继发气管炎、肺炎、急性肾炎、心肌炎或风湿热等并发症。对那些原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更须及早就医,合理用药、注意休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原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患者,特别是肺功能较差者,一旦出现脓性痰,一定要应及早应用抗生素,千万不要拖延治疗,因为一、二天的延误治疗就可能丧失最佳的治疗机会,导致病情急剧进展,治疗费用大增或威胁生命。原有哮喘的患者,如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导致喘息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增加哮喘治疗药物。

五、老年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预防 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毒或细菌的致病力,还与个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密切相关。体育锻炼、营养状况、卫生习惯和生活态度等都对身体的防病抗病能力有影响。概括地讲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老年冬季要注意保暖,平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到户外空气清新处进行适宜的运动,以增强体质。

2.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休息,保持足够睡眠。

3.注意营养,蛋白、热量要充分,水果、蔬菜要很重要,季气候干燥,空气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注意多喝水。

4.年老体弱者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尽量不到人多嘈杂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去。

5.对于65岁以上老年人,有慢性疾病及反复呼吸道感染者,每年预防接种一次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流感的发生。

急性上呼吸道 篇6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R97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76-0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核心病原体是病毒,少部分是细菌。病毒感染病程有自限性,一般无需采用抗菌药物治疗,给予对症治疗即可痊愈。少部分患者存有细菌性感染或继发细菌性感染时,才需要进行抗菌治疗。但在目前的临床治疗实践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很高,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日益得到重视。为了调查我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用药情况,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符合《内科学》(第7版)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12例;年龄1-68岁,平均年龄(36.4±9.8)岁,急性咽炎48例,急性扁桃体炎52例,急慢性支气管炎57例,慢性扁桃体炎63例。

1.2 方法

根据患者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DDDs)观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DDDs是药品同一品种的不同厂商、不同规格、不同剂型折算求和得出该药品的总消耗量和总金额,药品的总消耗量除以相应的DDD值(Defined Daily Dose,限定日剂量),用该值判断药品的实际消耗剂量与变化趋势。DDDs值越大,表明药品的用药频度越大。药敏试验仪器选择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系统及ID32GN细菌鉴定试剂盒,以标准菌株作质控。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定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的对比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应用

220例患者中,应用抗菌药物187例,使用率为85.0%。其中单联用药201例,占比91.4%;二联用药19例,占比9.6%;无三联及三联以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现象。在抗菌药物应用方式上,以静脉注射用药为主,共有195例,占比88.6%。由此表明,抗菌药物单联静脉注射用药的使用次数明显高于其他用药方法,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

220例患者中,涉及使用抗菌药物6大类,共25个品种。其中静脉注射抗菌药物使用频度最高的是头孢呋辛,其次是头孢他啶和青霉素G。见表1。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 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统称。它包含多种类型,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扁桃体炎等,若不及时治疗,或将合并支气管炎、肺炎、肾炎等其他多种病症,严重则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在抗菌药物使用频率不断提升及其更新换代不断加速的过程中,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这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则可以有效杀死致病菌,达到控制感染的作用,期间若采用各种适当的辅助治疗措施,则能提升患者的免疫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能预防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合理性,对临床治疗中做到安全有效、较少不良反应、确保医疗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头孢类,且多为静脉滴注,此类药物的日常用量非常大,因此其耐药率的产生也相对较大;220例患者中,13例发生不良反应,出现皮肤过敏、恶心、四肢无力等症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我院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采取的用药方案适合大多数患者,但也存在个别医师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因此应该组织院内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积极开展抗菌药物用药知识的学习,了解用药的适应症、抗菌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强调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以提升我院的整体医疗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邹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用药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13):137-138

[2]柏玉玉.164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合理用药治疗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8):4190-4191

[3]魏琳,盧守省,陈世文.某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4):1976-1977

[4]刘海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200例抗菌药使用回顾[J].中国卫生产业,2013(20):71-7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药误区 篇7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误区

1.1 滥用抗生素

200张处方中, 使用抗生素的有187张 (93.5%) , 其中单用抗生素152张 (76%) , 两种抗生素联用的处方35张 (18.7%) ;76张处方 (40.6%) 静脉点滴给药。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 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如有细菌感染, 则可根据病原菌选择用抗生素, 病毒感染则没有使用抗生素的必要, 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酌情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一般常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但是现在不少医师把抗生素看成万能的, 有病能治, 无病能防, 为“保险”起见, 用了抗生素, 医师才放心。而且抗生素应用也越用越高档, 有的医师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有的医师为了迎合患者用新药, 贵药的心理, 不恰当地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甚至复合制剂, 这将导致超广谱β-内酰胺酶等多重耐药的增加[1]。有的处方中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虽可获协同作用, 并能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但抗生素盲目联用, 则适得其反。如有的处方中用头孢唑啉钠与氧氟沙星则使肾脏毒性加重;青霉素、头孢菌素与红霉素合用则使前者的杀菌作用降低;有的医师随意加大抗生素的用量, 主要表现在青霉素, 青霉素给药剂量的加倍并不能使其作用成倍增长, 大剂量青霉素可使血液的凝固机制改变, 同时进入脑脊液, 引起神经精神症状, 即青霉素脑病。普通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选用抗生素实属非适应证, 一则会使患者产生耐药菌, 抗生素寿命缩短, 二则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1.2 滥用糖皮质激素

76张静脉滴注使用抗生素的处方中有26张 (34.2%) 使用地塞米松, 一般均伴有发热 (T>38.5℃) 。很多医师对伴有发热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 喜欢用“三素” (抗生素、激素、维生素) , 把激素当作退热剂及预防过敏的手段, 殊不知用激素退热是不科学的, 一则掩盖病情, 二则降低抗体免疫力, 延误病情。

1.3 镇咳祛痰药应用不合理

咳嗽属于清除和保护呼吸道的反射性防御机制, 频繁的咳嗽、刺激性咳嗽和干咳,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影响休息和睡眠, 应予以适当止咳。当气管和支气管受到刺激, 甚至引起发炎, 则分泌物增加, 上皮细胞的纤毛无力全部扇走, 则形成痰液, 通过咳嗽反射咳出, 故促进排痰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措施。使用镇咳祛痰剂时一定要结合病情合理使用, 但有的医师没有注意到这点, 对痰少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给予咳必清等中枢止咳剂, 这类镇咳剂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干咳;而是应该选用羧甲司坦, 盐酸溴已新等使痰中酸性黏多糖纤维分解断裂, 黏蛋白分解, 使痰液黏度下降, 痰液稀释易于咯出的祛痰药。

1.4 解热止痛剂应用不合理

173张 (86.5%) 处方中有解热止痛药, 有的是两种或3种同时使用。如既用双氯芬酸又并用感冒通, 造成作用相同的两种药物合用, 因为感冒通中含有双氯芬酸、人工牛黄、扑尔敏。这类药物大剂量使用, 可使患者出汗过多, 引起虚脱, 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

2 防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滥用药物措施

门诊医师不能掌握用药的适应证、禁忌证;经济利益驱动下用新药、贵药;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管理不到位是造成盲目用药的主要原因。为此应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医德教育, 科学用药;管理上要加大力度, 加强医药知识的科普教育。现在有些患者盲目迷信某些药物, 而出现患者点名选用的情况, 造成药品的浪费及病情的延误。

3 结语

上呼吸道感染大多为病毒感染所致, 一般用抗病毒药, 同时给予适当的对症处理。如高热时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鼻塞严重时用滴鼻剂;咽喉疼痛可用各种含片;痰多者可用盐酸溴已新等化痰药[2]。当上呼吸道感染病程超过1周以上, 病情反而加重, 就要考虑有继发细菌感染。而不应一开时就用抗生素, 不必要或过多地应用抗生素不仅对病程无益, 反而会对人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3]。

摘要:本文对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门诊内科被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200张处方进行用药分析, 结果发现有187张处方滥用抗生素, 有26张处方滥用糖皮质激素, 还有镇咳祛痰药和解热镇痛药应用不合理情况。分析造成盲目用药的主要原因, 以及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用药误区,主要原因,防止措施

参考文献

[1]王晓旭, 郝建秀, 胡文辉.我院门诊输液中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4) :490-491.

[2]魏国义, 史强, 钱春凤等.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抗感染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 2003, 38 (8) :632-635.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此次的临床试验中, 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接诊的6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 将60例患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 每个组别各3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儿有17例, 女性患儿有13例, 年龄范围为3岁到12岁, 平均年龄为4岁;对照组中有男性患儿16例, 女性患儿14例, 年龄范围为3岁到11岁, 平均年龄为5岁。两组患儿在性别、病情以及年龄上的对比上,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治疗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儿可以采用消炎处理的方法;出现高烧症状的患儿则需要采取退热治疗, 可以让患儿服用秦若琳, 药物用量为每次10mg, 每隔5h服用1次;对于存在高烧烦躁以及惊厥症状的患儿需要进行地西泮肌注或者静脉滴注, 用量为每次0.25~0.5mg, 幼儿服用总量需要控制在5mg以内, 患儿的症状如果还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则可在20min后进行服用。

1.2.2 护理干预

在护理干预上, 对照组患儿采用冷敷退热的基础护理方法;实验组患儿则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 (1) 高热护理:医护人员需要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观察和监测, 如果患儿的体温持续在38℃以上, 则需要在患儿的颈部或者腋下放置冰袋, 还可以利用乙醇对患儿的身体进行擦拭。对于体温为38.5℃以上的患儿, 需要利用冷盐水进行灌肠, 或者使用浓度为25%的安乃近溶液滴入患儿鼻腔, 使患儿的身体水分得到保持, 患儿的身体和口腔也需要进行清洁。 (2) 饮食护理:医护人员要嘱咐患儿多喝水, 饮食方面注重清淡, 保持少吃多餐的习惯, 防止出现积食现象。患儿由于疾病导致胃口不开, 家属在饮食方面则应该要注重多样性, 同时还要考虑食物是否易消化, 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对其静脉进行营养补充[2]。 (3) 舒适护理:医护人员需要保持患儿有充足的睡眠, 对患儿咽喉和鼻腔的分泌物要进行清洁, 保证患儿呼吸顺畅。患儿的病房要保持干净卫生, 经常开窗使室内空气得以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适当提高病房的温度, 使患儿血液循环得以促进, 缓解患儿呼吸道症状。患儿如果出现鼻塞症状, 首先要将分泌物进行清除, 同时将用浓度0.5%的麻黄素滴入患儿鼻腔, 用量为每次1~2滴, 每天3次。患儿在发热的情况容易流汗浸湿衣服, 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需要立即为患儿更换衣物。

1.3 疗效判定

此次的临床研究的疗效判定主要有以下4个等级: (1) 显效:患儿的症状在3d后完全消失, 身体得到康复; (2) 有效:患儿的症状在7d后完全消失, 身体得到康复; (3) 进步:患儿的症状在10d后完全消失, 身体得到康复; (4) 无效:患儿的症状在10d后得到缓解, 身体未能康复。

1.4 统计学处理

在此次的临床研究中, 主要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个组别患者进行基础治疗和相应的护理方案后, 临床效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得出, 实验组患儿采用循证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效果对比上,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急性炎症, 炎症部位主要集中在咽喉、鼻腔等位置。由于其发病不收条件束缚, 因此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 发病率和传染性较高。小儿由于自身抵抗力弱, 因此容易感染此病, 如果处理不当, 很容易导致患儿出现高热惊厥和脑部损害, 严重情况还会导致并发症的出现[3]。

在此次的临床研究中, 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护理,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和普及。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赵春梅.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处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1) :280.

[2]刘艳.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 :211.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5例,均符合《儿科学》[3]中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本组125例患儿中,男67例,女58例;年龄8个月~6岁,平均(2.5±0.6)岁;发病至接受治疗时间均在3d内。全部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对因治疗:一般采用如抗病毒、双黄连口服液、丙种球蛋白、干扰素等,抗生素一般在合并有细菌感染时才使用。对症治疗:包括高热时的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惊厥时镇静药物的使用等,对症治疗无法直接作用于病原菌,但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以消除高热、惊厥对患儿的影响。

1.3 护理方法

(1)密切观察病情: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对其体温、呼吸、脉搏等进行监测,警惕高热抽搐的发生,一旦发现异常,应当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对患儿的皮肤皮疹及口腔黏膜情况进行定时检查,观察患儿咽部、扁桃体是否有水肿及扁桃体肿大等情况,注意患儿有无神经系统的症状及咳嗽的性质,并做好详细记录,以便能够对百日咳、猩红热、麻疹等急性传染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另外,合理地对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进行安排,尽量集中完成,以保证患儿有足够的时间休息[4]。(2)环境护理:病房内空气应保持清新,每日进行2次以上通风,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保持为50%~60%,有文献[5]表明当室温和湿度保持在上述范围内能够使空气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减少,并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起到减轻呼吸道症状的效果;对病房及诊室里的设施进行定期消毒,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的病房环境。(3)呼吸道护理:护理人员应当注意对患儿鼻腔及咽喉部的分泌物及时进行清除,以保证呼吸道通畅;患儿鼻塞严重时应先将鼻腔分泌物清除后再应用0.5%麻黄素液滴鼻,每日2~3次,每次1~2滴,若有婴儿因鼻塞而妨碍吸吮时,应当于哺乳前15 min进行滴鼻,以通畅鼻腔,保证吸吮;患儿若有咽痛或咽部不适时,可给予润喉含片或咽喉喷雾剂等;患儿在进餐前后均需采用温开水漱口,以保持口腔的清洁。(4)体温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对患儿的体温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对高热患儿需进行重点护理。当患儿体温在38.5℃以上时应当对症治疗,采取正确、合理的降温措施,如在头部冷湿敷、枕冰袋,将冰袋放置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处,或用乙醇、温水擦浴,4℃冷盐水灌肠等物理降温法;亦可应用药物降温,如口服退热剂或使用25%安乃近溶液进行滴鼻。另外,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将患儿汗湿的衣服更换,以避免再着凉而致症状加重或反复。(5)饮食护理:由于患儿往往食欲较差,且食量减少等导致营养不足,故而护理人员应当指导家长给予患儿少食多餐以使胃肠道负担减轻,食物种类需经常变换,一般给予易消化、高维生素和高营养的清淡饮食,多食新鲜蔬果,必要时可予以静脉补液等营养支持。另外,还需鼓励患儿多饮水。(6)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当耐心向家长讲解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知识,如居室内应当注意经常通风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清洁;在疾病流行季节可应用食醋蒸法将居室进行消毒;指导家长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鼓励患儿多进行户外活动和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患儿体质及抵抗力;指导家长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患儿衣物,避免过热或过冷;另外,还需指导家长积极预防各种慢性病,按时预防接种。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相关文献[6]拟定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治疗3 d内,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相关症状全部消失;显效为治疗3 d内,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相关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为治疗3 d内,患儿体温得到降低,但未恢复正常,相关症状部分消失;无效:未达有效标准或病情加重者。

2 结果

本组125例患儿经常规治疗和精心护理后,痊愈36例,显效35例,有效51例,无效3例,疗效总有效率为97.6%。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3 讨论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患儿往往呈急性发病,如若处理不当,则可导致患儿高热惊厥及脑部缺氧等损害,还可能引起急性中耳炎、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7],将会对患儿的预后造成严重不良的影响,因此要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给予积极地治疗,但是仅仅是积极地治疗是不够的,还需要给予精心的护理,因为患儿若患有免疫缺陷病或营养障碍性疾病,以及由于气候改变、被动吸烟、环境不良和护理不当等这些因素则易导致病程迁延或反复上呼吸道感染[8],故而护理工作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应当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本研究中,我院对125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给予了常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研究结果显示,本组125例患儿经常规治疗和精心护理后,痊愈36例,显效35例,有效51例,无效3例,疗效总有效率为97.6%。由此可见,给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常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够取得较好疗效,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的预后。

参考文献

[1]刘迎春.3150例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6):1221.

[2]王晓红.护理干预对6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341-342.

[3]薛辛东.儿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7-268.

[4]马玉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6):204.

[5]刘艳.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211.

[6]方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护理研究[J].医学信息,2011,24(9):4923-4924.

[7]贾丽红.60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2011,9(7):152.

急性上呼吸道 篇10

关键词: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喜炎平注射液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儿童由于呼吸道生理解剖的特殊性, 患病概率较大。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鼻病毒等是常见的感染病毒, 患儿常并发肺炎链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1]。被动吸烟、免疫缺陷病、环境恶化及护理不当等均会导致疾病反复发作, 严重影响儿童发育,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98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分组研究,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8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 男56例, 女42例, 年龄2~10岁, 平均年龄 (5.3±2.1) 岁, 患儿伴随咳嗽、流鼻涕、发热等临床症状, 听诊显示呼吸音变粗、未出现啰音,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降低21例, 主要为淋巴细胞分类。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9例, 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无显著差异,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参考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 主要包括抗生素药物如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药物治疗, 预防感染发生, 同时给予患儿利巴韦林口服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同时静脉滴注喜炎平药物 (生产公司:江西青峰制药厂, 国药准字:Z20026249) 治疗, 将5mg/kg喜炎平注射液溶于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体积为100~250m L的溶液中, 每天1次, 连续治疗3~5d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

1.3 疗效判定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患儿治疗效果进行判定, 具体如下:痊愈:用药3~5d内体温恢复正常, 鼻塞、头痛、咳嗽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正常。有效:用药3~5d内体温恢复至正常, 上述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治疗3~5d后体温未恢复正常, 上述临床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2]。其中治疗总有效率= (痊愈率+有效率)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痊愈2 5例, 有效2 0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1.8%, , 参考组患儿痊愈19例, 有效21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1.3%, 两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具体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逐年增高, 严重威胁小儿健康。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疾病不受年龄、性别及季节的控制, 然而小儿机体抵抗力较弱, 同时上呼吸道保护层尚未发育完全, 导致感染发生率较高, 患儿主要伴随鼻塞、头痛、咳嗽、发热、乏力等临床症状, 部分患儿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病症严重可导致风湿热、急性肾炎等严重后果[3], 直接威胁患儿的健康发育。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多发生于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 外界致病因素或者体内存在的致病因子迅速滋生蔓延, 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疾病预后良好, 通过积极对症治疗后一般可痊愈。

临床关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危害及治疗已经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 临床治疗主要以基本药物治疗为主, 常采用利巴韦林、链霉素及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 利巴韦林作为临床常用的广谱抗病毒药物, 能够有效抑制病毒DNA聚合酶的活性, 阻断病毒的辅助, 从而抑制病情发展, 然而临床治疗时会导致贫血、粒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4]。朱少华[5]在对160例患儿进行研究时发现,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具有显著疗效。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常规治疗参考组, P<0.05;观察组患儿起效时间、退热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 P<0.05, 有统计学意义。张国有[6]在对15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研究时发现, 通过积极对症治疗, 能够有效控制病情, 提高临床治愈率, 同时加强患儿日常生活中的锻炼, 减少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发生。范广媛在对110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预防治疗时发现, 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因此患儿出现临床症状时, 要立即采用对症治疗, 从而促进患儿的康复。

喜炎平注射液是从爵床科穿心莲叶中提取的, 是临床常用的纯中药制剂的光谱抗病毒药物, 穿心莲内酯磺酸盐是药物主要成分, 药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咳、解热消炎、增强机体免疫等药理作用, 因此在小儿支气管炎、小儿风疹、小儿病毒性肺炎、小儿疱疹性咽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中广泛使用, 效果显著。药物作为中药制剂, 在抗病毒方面与西药机制不同, 因此不良影响较小, 目前在临床研究文献中尚未发现喜炎平的不稳定性因素, 在急性上呼吸道疾病中可与抗生素药物联合使用。药物中的穿心莲内酯磺酸盐能够与病毒及细菌竞争, 从而与蛋白质结合, 抑制病毒DNA的复制, 有效抑制及杀灭病原菌, 临床研究显示, 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链球菌等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同时能够明显提高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从而起到消炎解热的作用, 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从而有效促进小儿的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 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由此可知, 对小儿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时, 积极对症治疗有助与小儿的康复, 同时联合喜炎平药物治疗, 有助于缩短小儿患病时间, 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马莉.应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3, 22 (5) :31-32.

[2]刘清泉, 王晓翔, 蔡阳平.清气透表法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8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7) :157.

[3]冯晓纯, 崔松国.解痉定喘止哮汤加味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5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 (6) :83.

[4]谭连丝.88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下) , 2013, 5 (4) :1720.

[5]朱少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分析[J].大家健康 (下旬刊) , 2013, 7 (4) :144-145.

急性上呼吸道 篇11

【中图分类号】R58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90-03

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症状复杂多变,部分临床表现不典型者易被误诊误治。该病起病前期多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当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较重,而甲状腺局部表现轻微时,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现将亚急性甲状腺炎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因“发热,咽颈部疼痛伴四肢乏力5天”来诊。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发烧,体温最高达38.5度,咽颈部疼痛,向耳后放射,伴心慌、四肢乏力,无流涕,鼻塞,无咳嗽、咳痰,无关节疼痛,无胸闷、胸痛。曾就诊于附近诊所,被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给予“氧哌嗪青霉素6.0g、0.9%生理盐水250ml,替硝唑100ml ” 静滴,一天一次,用药4天后效果不著,依然发烧、咽痛明显,遂来诊。追问病史,患者两年前健康查体时发现“血沉快”,曾到上级医院就诊,行溶血性链球菌抗“O”、类风湿因子、癌胚抗原等检查,均为阴性,一直未曾明确病因。入院查体:T 38.5℃,P 100次/min,R 18次/min,BP 140/90 mm Hg,神志清,精神可,查体合作。皮肤、黏膜颜色正常,无苍白及黄染。咽部充血,咽后壁可见散在滤泡,双侧扁桃体无肿大。甲状腺轻度肿大,质稍硬,触痛明显。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无扩大,心率100次/min,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及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8.3×109/L ,中性粒细胞70.0%,血红蛋白110g/L,血小板计数220×109/L。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尿常规,大便常规正常,血沉90 mm/h。甲状腺功能:三碘甲状腺原氨酸14.30 pmol/L(2.80~7.10 pmol/L),游离甲状腺素39.99 pmol/L(12.00~22.00 pmol/L),促甲状腺素0.007 mU/L(0.27~4.20 mU/L),甲状腺球蛋白79.09 ng/ml(1.40~78.0 ng/m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76.22 U/ml(10~110 U/ml),抗过氧化物酶抗体15.42 U/ml(0~34 U/ml)。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甲状腺彩超:甲状腺肿大,血流信号稍丰富。结合病史,考虑患者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可能性大,嘱停用抗菌素,加用强的松10mg tid,消炎痛25mg tid,体温很快降至正常,半月后复查血沉及甲状腺功能已明显改善,强的松应用2个月后逐渐减量停用至今无复发。

2.讨论

2.1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为肉芽肿性甲状腺炎、巨细胞性甲状腺炎和de Quervains甲状腺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本病约占甲状腺疾病的5%,多见于女性,以40-50岁女性最为多见,一般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包括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和腮腺炎病毒等,并且与HLA-B35相关。10%-20%的患者在疾病的亞急性期发现甲状腺自身抗体,疾病缓解后这些抗体消失,推测他们可能继发于甲状腺组织破坏,甲状腺轻度肿大、水肿、甲状腺滤泡结构破坏。组织内存在许多大吞噬细胞,包括巨细胞。

起病前1-3周常有病毒性咽炎、腮腺炎、麻疹、或其他病毒感染,可常有发热、咽痛、周身不爽、乏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且白细胞数不增多。甲状腺区可发生明显疼痛,可放射至耳部,吞咽时明显。体格检查可发现甲状腺轻至中度增大,有时单侧肿大明显, 甲状腺质地较硬,触痛明显,少数有淋巴结肿大。

典型实验室结果是131碘摄取率和血清T3、T4水平呈现“分离曲线”,即病程初期131碘摄取率减低(24小时小于2%),血清T3、T4水平增高,随着病程进展,131碘摄取率逐渐回升,血清T3、T4水平却下降。这种分离曲线的形成源于甲状腺细胞的炎症损伤造成摄碘功能降低,而储存在甲状腺滤泡内的甲状腺激素漏出,进入血循环造成高甲状腺激素血症,伴随甲状腺细胞的修复,摄碘功能逐渐恢复,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恢复正常。血甲状腺免疫球蛋白初期也升高,其恢复正常也比甲状腺激素为晚。超声波检查在诊断和判断其活动期时是一个较好的检查方法。超声波显像压痛部位常呈低密度病灶,合并甲亢时,可有甲状腺肿大,血流信号丰富,呈“火焰征”。细胞穿刺或组织活检可证明巨核细胞的存在。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预后好,一般轻者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消炎痛,阿司匹林等,中至重度可加泼尼松40-60mg/天,分次服用,数天后减量,有甲状腺毒症的加用心得安,针对有一过性甲减的给予左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2 .2误诊误治原因

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表现复杂,特异性差,非内分泌专科年轻医师经验不足,查体有时欠遗漏,询问病史欠详细,基层医院辅助检查不全,很容易误诊误治为上呼吸道感染、咽炎,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亢,甲状腺癌等疾病。

2.3预防误诊误治

临床上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在高代谢基础上合并有不明原因发热,咽颈部疼痛,血沉增快,低血钾,血常规正常,抗菌素疗效差,且用非甾体消炎药物,尤其是糖皮质激素有效,应考虑亚急性甲状腺炎可能应及时检查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彩超,必要时甲状腺穿刺活组织检查,综合分析后对患者做出及时确诊,以免贻误病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及经济上的负担。

参考文献

急性上呼吸道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2010年7月我院内科门急诊首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260张,均符合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60例,女100例;年龄1~68岁,平均(35.8±11.6)岁;急性扁桃体炎60例,慢性扁桃体炎60例,急性咽炎80例,急慢性支气管炎60例。按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DDDs),考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DDDs为药物同一品种的不同厂家、不同规格、不同剂型折算求和得出该药品的总消耗量和总金额数,药品总消耗量除以相应的DDD值(Defined Daily Dose,限定日剂量),该值可判断药物实际消耗剂量及变化趋势,DDDs值越大,说明药品使用频率越大。药敏试验仪器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系统及ID32GN细菌鉴定试剂盒,以标准菌株作质控,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标准判读结果。

1.2 调查与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应用

26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225例,使用率为86.5%,其中,应用单一品种抗菌药物的200例,占88.9%,二联用药25例,占11.1%,无三联及三联以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病例。在用药途径上,主要是静脉注射用药,占据了88.9%的比例。表明单联用药于静脉注射用药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方法(P<0.05,χ2=6.852 3)。

2.2 抗菌药物DDDs

225张抗菌药物处方中涉及抗菌药物6大类,共25个品种。表1列举了静滴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药物使用情况,头孢菌素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见表1。

2.3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本组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有15例,发生率为6.7%,发生率相对比较高。其中头孢呋辛引起皮肤过敏反应8例,阿奇霉素引起恶心、四肢乏力4例。

3 讨论

呼吸道病毒感染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一般采用一些对症处理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指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杀死致病菌、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尤其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调查显示,临床常见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达40%以上[3]。细菌的耐药率与细菌分布有关,除了有些细菌天然耐药外,较多细菌与抗菌药物的用量有关。本组调查结果显示出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的变动。临床最为常用的是头孢类,这类药物在日常用量较大,所以耐药率的产生也是最高的。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5种抗菌药物药敏率的统计资料显示,我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突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抗生素耐药率显著升高与临床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逐渐增多严重威胁着临床的抗感染治疗。

针对目前本院门急诊抗菌药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在医院内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掌握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按照患者的生理、病理和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的重要性[4]。根据本院的自身调查,笔者认为,在病原菌未明时,早期应用抗生素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非常重要;选用广谱的抗生素,尽量选用杀菌剂;在重症感染中则往往采取联合用药,常用的杀菌剂有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在特定感染中:磺胺类药、克林霉素、甲硝唑以及利福平等应用较广泛。抗生素经验性应用时,应根据临床资料判断可能的病原菌来选用抗生素。不同类的广谱抗菌药物在抗菌活性方面存在差异,应根据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以及耐药的变迁等因素来选用抗生素。

总之,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避免盲目无指征地滥用,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合理联合用药,在有效的情况下首选窄谱、常用、价廉的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对本院2010年7月份门急诊处方26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0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225例,使用率为86.5%,多为单一用药与静脉注射给药。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头孢菌素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稍多。结论:我院医师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医院应加强对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知识的培训与再教育,提高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徐咏,张传龄.我院2006年细菌耐药性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234-235.

[2]宁红.2006年上半年我院临床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分析,2006,6(6):357.

[3]王儒强.238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安徽医药,2006,10(3):224-226.

[4]柳琳.不同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2):384-384.

上一篇:药剂学课程开发下一篇:小鼠肝癌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