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精选12篇)
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1
干扰素 (IFN) 是病毒等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于机体某些细胞后所产生的一类糖蛋白, 具有广泛的抗病毒活性, 用于治疗慢性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感染, 小儿病毒性肺炎, 带状疱疹, 尖锐湿疣及艾滋病等[1], 气雾吸入及滴鼻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疗效显著。多家医院已经开始将干扰素用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腹泻等的治疗, 现将我院用α-干扰素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我院门诊2013年3月—11月期间480例6个月~2周岁的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 所有入选患儿入院前病程均控制在3 d内, 临床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发热、流涕、咳嗽、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等症状。随机分成2组, 2组患儿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 发病年龄6个月~2岁, 男女不限; (2) 急性起病病程≤3 d, 体温≥38℃, 并伴有咳嗽、流涕、鼻塞、喷嚏等症状; (3) 体格检查仅见咽部充血, 扁桃体肿大, 肺部无体征; (4) 周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淋巴细胞增高或在正常范围内; (5) 病程中未使用过抗病毒治疗。
1.3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按常规应用止咳、退热疗法, 不应用抗生素, 嘱患儿多饮水。观察组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滴鼻, 各鼻孔1滴, 间隔2h1次, 每日5次, 疗程3 d;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颗粒10~15 mg/ (kg·d) , 分3次口服, 疗程3 d。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2组治疗3 d后的疗效, 疗效评价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显效:用药12 h~48 h后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流涕、鼻塞等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有效:体温48 h~72 h内恢复正常, 咳嗽、流涕、鼻塞等临床症状好转;无效:体温在72 h内仍未恢复正常, 咳嗽、流涕、鼻塞等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为74.2%,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各种病原 (各种病毒、细菌) 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 简称上感, 俗称“感冒”, 是小儿常见疾病。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 但90%以上为病毒感染, 部分病毒感染可继发细菌感染[2]。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是引起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3],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而靠免疫的自限途径, 由于疾病病程较长, 给患儿造成较多的痛苦以及给家长造成负担, 且有一部分可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对我国以往30年儿科疾病谱变化情况分析表明, 呼吸系统疾病一直高居发病率榜首。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是病毒, 抗病毒治疗在儿科疾病治疗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4]。然而就目前临床情况来看, 绝大多数临床医生在其临床工作中忽略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盲目大量滥用抗生素, 并不能缩短病程。
利巴韦林 (三氮唑核苷、病毒唑) 属于广谱抗病毒药物, 可抑制多种脱氧核糖核酸 (DNA) 和核糖核酸 (RNA) 病毒核酸的合成, 阻止病毒复制。最主要的毒性是溶血性贫血, 在口服治疗后最初1周~2周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 需频繁监测血红蛋白, 有地中海贫血、镰刀细胞性贫血患者不推荐使用利巴韦林;有胰腺炎症状或明确有胰腺炎患儿不可使用利巴韦林;具有心脏病史或明显心脏病症状患儿不可使用利巴韦林。其可引起白细胞下降、免疫抑制和不良反应等, 且在用药期间需定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检查。虽然口服药物较静脉用药副作用小, 但对于患儿来讲, 胃口欠佳时再口服药物, 会给患儿带来很大的痛苦。
干扰素具有广泛的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功能。干扰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 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细胞毒作用, 有效遏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目前临床上使用常规给药途径为肌注、静滴, 药物进入全身循环, 而病灶部位药物浓度较低, 且注射会给小儿造成一定的痛苦。根据干扰素药物动力学结果,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增加不同部位的药物浓度[5], 通过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滴鼻, 鼻黏膜局部吸收药物, 减少体内代谢对其生物活性的影响, 缩短起效时间, 增加病灶部位的浓度。干扰素滴鼻较静滴、肌注等具有治疗剂量小, 局部用药浓度高, 副作用小等优点, 另外静滴、肌注给药均对患儿带来一定的痛苦和对家属造成负担, 干扰素滴鼻操作简单, 对于患儿来讲给药可行性大、痛苦小。
本文观察组经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鼻治疗, 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1) , 且在治疗期间未见明显副作用。证明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鼻治疗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 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并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滴鼻治疗小儿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门诊2013年3月—11月期间480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随机分成2组, 观察组240例采用常规治疗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滴鼻, 对照组240例常规治疗加用利巴韦林颗粒。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为74.2%,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滴鼻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干扰素,滴鼻
参考文献
[1]董宗祈.抗病毒药物的进展与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 2003, 22 (5) :291.
[2]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92-293.
[3]邵彩虹, 姚静, 余琼.小儿门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1, 3 (6) :35.
[4]蔡晓红.儿童呼吸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3, 21 (6) :341.
[5]张永杰, 和俊杰.干扰素雾吸治疗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J].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 (7) :518、558.
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2
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方法
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以吃阿司匹林,再加点布洛芬就可以好的,在服药期间应该要注意一定要多吃水果蔬菜,多喝水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不要吃生冷食物,注意身体的保暖,要保持室内通风,患者不仅要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还要做好日常的护理工作,这样才可以远离上呼吸道感染的困扰。
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也可以配合板蓝根冲剂进行治疗,在饮食方面应该要注意,不能使用辛辣的食物,刺激性的食物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平时应该要注意改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样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吃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能够辅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病情较重或发热者或年老体弱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在治疗的过程中要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尽量选择优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优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能够补充身体的营养,可以帮助改善人体抗病能力,如有发热、头痛,可选用解热止痛片如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口服。
上呼吸道感染的食疗方有哪些
1、秋梨一只,约150克-200克,带皮去核切成小块;冰糖,约鸡蛋大小1-2块;百合、麦冬、沙参各30克。将此三味中药与冰糖、秋梨同置小砂锅内,加水3碗煎约一小时左右,至秋梨熟烂,弃沙参渣,将百合、麦冬、秋梨等同汁按早晚各一次分数次服下。
2、大生梨1个,川贝母末5克,冰糖15克。梨去核将贝母末和冰糖放入,封口,将其包裹好煨或隔水蒸熟后一次服完。每天一服,连服二三天即愈。
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3
【关键词】中医 呼吸道 感染后咳嗽 疗效
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该病多是由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所致,通常情况下,该病急性症状消失后,会出现迁延不愈的咳嗽症状,严重影响疾病的后续治疗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探索如何有效进行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以镇咳药或β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治疗为主,但是长时间使用西药进行治疗,患者易出现药物耐受和并发症,因此其治疗效果有限。基于此,笔者采用中医治疗法进行了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患者90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2.2±6.2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中医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平均年龄41.6±6.4岁,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病程4.2±1.5d;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42.8±6.1岁,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病程4.1±1.6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临床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法进行治疗,即患者口服氯雷他定片,10mg/次,1次/d,口服复方甘草片,3片/次,3次/d,连续治疗1周;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法进行治疗,使用止嗽散进行治疗,处方为:百部20g、款冬花15g、紫苑15g、荆芥15g、桔梗10g、陈皮10g、甘草5g,随证加减,上述诸药加水煎煮,取400ml水煎液作为一剂,1剂/d,分两次温服,连续治疗1周。
1.2.2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咳嗽症状评分和治疗效果作为观察指标。日间咳嗽症状评分[1],0分:咳嗽症状完全消失;1分:患者出现2次以下短暂咳嗽;2分:咳嗽次数>2次;3分:患者咳嗽频繁,但对日常生活无影响;4分:患者咳嗽频繁,影响日常活动;5分:患者咳嗽症状严重,已无法正常进行日常生活。夜间咳嗽症状评分,0分:夜间无咳嗽;1分:患者仅在入睡前和睡醒前咳嗽;2分:咳嗽造成患者夜间惊醒次数<2次;3分:患者夜间咳嗽频繁惊醒;4分:患者夜间大部分时间持续咳嗽;5分:患者咳嗽症状严重,已无法入睡。临床疗效评价,显效:患者治疗后咳嗽症状评分减少>2分;有效:治疗后咳嗽症状评分减少<1分;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恶化。
1.2.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计数资料进行ridit分析,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发现,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咳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咳嗽症状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咳嗽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症状评分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见表2:
3讨论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属于中医“外感咳嗽”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该病是由于患者外感治疗方法不当,造成患者肺气宣降失常,痰气滞于咽喉致使咳嗽难以解除。止嗽散为中医治疗咳嗽的常用方,方中通过中药合理配伍,以达疏表宣肺、止咳化痰之功效[2]。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咳嗽评分和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从而说明了中医治疗法可有效改善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症状,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对于提高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治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一)[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5):453-456.
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重症患者共195例, 年龄14~48岁, 平均 (32.15±3.5) 岁, 起病3d以内, 除有鼻子不通、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外, 还伴发热、头痛、咽痛、乏力、纳差等症状。体格检查见扁桃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在 (4~10) ×109之间, 无其他全身性疾病。
1.2 方法
将全部19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 治疗组患者100例, 对照组患者95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 (P>0.05) 。对照组常规给予利巴韦林10mg/kg, 1次/d, 治疗组给予炎琥宁粉针剂5mg/kg, 加入250m L的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 1次/d。两组同时进行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 维持酸碱平衡等对症治疗。
1.3 疗效判定
(1) 治愈:治疗72h, 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 显效:治疗72h, 鼻塞、头痛等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3) 无效:治疗72h, 鼻塞、头痛等全身及呼吸道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全部资料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主要临床观测指标的比较:治疗组在临床观测指标上均比对照组缩短 (P均<0.01)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治愈率上治疗组 (87%) 较对照组 (58%)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总有效率治疗组 (97%) 与对照组 (86%)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 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3]。本病四季、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 尤其在受寒、劳累、淋雨等身体抵抗力下降时易感。90%左右由病毒引起, 常继发细菌感染。炎琥宁是将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 脱水, 成盐等过程精制而成[4]。其生物活性高, 对于二甲苯等化学刺激物及人体炎性介质组织胺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发展, 从而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5];还具有体外灭活病毒作用, 它可以阻断病毒复制过程, 使蛋白质无法与DNA片段结合, 可体外灭活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还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甲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 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白杆菌, 福氏痢疾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炎琥宁可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 提高体液免疫功能[6], 因而临床已应用于各种病毒感染, 并可增加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应急能力。但炎琥宁不宜与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配伍。
我们通过研究观察到, 使用炎琥宁的治疗组与使用利巴韦林的对照组相比较。观察到炎琥宁可迅速减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治疗组治愈87例, 治愈率87%, 总有效率97%,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可见炎琥宁可抗病毒、抗菌, 迅速缓解症状, 缩短了疗程, 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值得在临床推广。
高血压是以动脉压力升高为特点的心血管疾病, 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由于高血压是多因素疾患, 不仅有心脑肾等并发症, 而且还同糖尿病等疾病兼加, 所以中药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与中成药具有明显地改善症状和多重治疗作用密切相关。中医认为, 该病属“头痛”、“眩晕”等范畴, 根据高血压患者的不同症状将该病分为五种类型, 现具体介绍如下。
1 风火上扰型
此种类型患者的血压高多呈现头晕目眩, 胸胁胀满, 失眠多梦, 烦躁易怒, 舌质红、苔薄黄, 脉弦细, 当以清热泻火为其治疗准则。中成药可选择: (1) 丹栀逍遥胶囊, 大量临床研究及试验证明该药品在降低三酰甘油 (TG) 、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固醇 (HDL-C) 的作用, 经急性和长期毒理学试验, 未发现毒副作用。 (2) 心脑静片, 清心清脑, 镇惊安神, 降低血压, 疏通经络, 防治中风, 用于头晕目眩, 烦燥不宁, 风痰壅盛, 言语不清, 手足不遂。 (3) 牛黄降压丸, 清心化痰, 镇静降压, 用于风火旺盛, 头晕目眩, 烦燥不宁, 痰火炽盛者。 (4) 牛黄上清胶囊, 清热泻火, 散风止痛, 用于头痛眩晕, 目赤耳鸣, 咽喉肿痛, 口舌生疮, 牙龈肿痛, 大便燥结。
2 风阳上亢型
此种类型患者的血压高多伴有眩晕耳鸣, 头痛头胀, 面红多梦, 质红苔黄, 脉弦细, 当以平肝潜阳为其治疗原则。中成药可选择: (1) 天母降压片, 本品对麻醉正常血压大鼠、清醒正常血压大鼠, 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并且显效快, 维持时间长, 降压的同时, 心率的减慢基本与血压降低程度一致, 显示了其潜阳与宁心定悸的疗效特点, 同时本品可减少心肌耗氧量, 有助于减轻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负荷。 (2) 天麻钩藤颗粒, 平肝潜阳, 清热安神, 用于治疗风阳上亢型高血压所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震颤、失眠。 (3) 安宫降压丸, 功用清热镇惊、平肝降压, 主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头晕目眩、脑涨项痛、心悸、失眠、多梦、易烦易躁等症。 (4) 复方羚角降压片, 功用平肝抑阳, 主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头晕目眩、风气内动, 或有中风先兆者。
3 气血亏虚型
此种类型的患者的血压高表现为眩晕动则加剧, 劳累即发, 面色苍白, 唇甲无泽, 心悸失眠, 神疲懒言, 饮食减少, 舌质淡, 脉细弱, 当以补养气血为其治疗原则。中成药可选择: (1) 加味八珍益母胶囊, 补气养血, 祛瘀调经, 用于妇女气血不足, 月经不调, 经期后移或经行不畅, 高血压患者伴气血亏虚者也可用之。陈安竹医师[1]临床观察加味八珍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高血压病, 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改善程度从治疗第2周开始均较对照组明显 (P<0.01) 。 (2) 补中益气丸, 王少英医师[2]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高血压病有效率达83.7%, 总痊愈率为35.1%, 并指出补中益气汤中的药物多对于血压有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
4 肾精不足型
此种类型患者的血压高多呈现除眩晕外, 健忘, 腰软, 遗精, 耳鸣。其中偏于阴虚者, 五心烦热, 舌质红, 脉弦细;偏于阳虚者, 四肢欠温, 舌质淡, 脉沉细。阴虚者, 当以滋补肾阴为其治疗原则, 选用杞菊地黄汤加减;对偏于阳虚者, 则宜补肾助阳, 可选用的方剂为金匮肾气丸加减。中成药可选择: (1) 复方首乌地黄丸, 滋阴补肾, 乌须黑发, 壮筋骨, 用于腰膝酸软, 头痛眩晕, 须发早白。 (2) 金匮肾气丸, 腹泻或浮肿者用之最佳, 李国正等医师[3]运用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高血压, 指出本方可补阴之虚, 助阳之弱, 达到温补肾阳之目的, 对顽固性高血压有明显效果。
5 痰瘀互结型
此种类型患者的血压高, 呈现眩晕头重, 胸闷呕恶, 肢麻无力, 苔腻, 脉涩, 当以燥湿化瘀为其治疗原则。中成药可选择: (1) 醒脑降压丸, 通窍醒脑, 清心镇静, 抗热消炎。用于高血压病, 言语不清, 痰涎壅盛。 (2) 苦丁降压胶囊, 用于治疗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等。 (3) 山楂降压胶囊, 平肝降火, 利湿化瘀, 适用于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之肝火亢盛证, 症见头痛眩晕, 耳鸣目胀, 面赤, 脉弦等。 (4) 眩晕宁片, 健脾利湿, 滋肾平肝。用于痰湿中阻、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昏头晕。当前,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常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四个类型, 痰瘀致病在高血压病中日趋增多, 这可能与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改变有关。现有中成药功效主要集中平肝潜阳、平肝泄热、活血化瘀治法较多, 针对老年患者或高血压后期出现的阴阳两虚、气血两虚证的中成药较少, 所以, 对高血压病具有预防和远期保护作用的中成药物将是观察和开发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魏澜涛.炎琥宁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 22 (5) :95-96.
[2]张雪萍.炎琥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86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 2007, 27 (7) :72-73.
[3]高传涛.炎琥宁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5) :104.
[4]陈双根.炎琥宁在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15 (5) :168-169.
[5]时连亭, 焦玉坤.炎琥宁注射液不良反应41例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 11 (3) :186-187.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篇5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等部位,因此“急性鼻咽炎”(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小二上呼吸道感染可大可小,但是千万不可是忽视它。
摘要:目的:比较小儿解表颗粒与抗生素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 将1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儿解表颗粒组60例)和对照组(抗生素组60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总有效率76%,两组比较的差异有利于统计学意义(χ2=11.25,P<0.01),同时治疗组并未出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性的反应。结论: 小儿解表颗粒对于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优于抗生素,有着显著缩短病程和缓解症状的作用,同时未发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小儿
鼻咽感染常出现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涉及如喉、气管、肺、口腔、鼻窦、中耳、眼以及颈淋巴结等邻近的器官。
1、 临床资料
选择符合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患儿共120例,男65例,女55例。入选标准:患儿的年龄4个月~2岁、且是急性起病,病程<3天,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流涕、咳嗽、鼻塞、头痛等症状。查体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的增生;化验室检查周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高,分为正常或者淋巴细胞增高,部分中性粒细胞偏高,X线透视或X线片无任何异常改变;病程中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随机分类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男22例、女38例,对照组男43例、女17例;治疗组平均年龄(1.2±0.7)岁,对照组平均年龄(1.2±0.65)岁,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性,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临床表现: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通常具有如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乏力、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症状,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充血、肿大,颈淋巴结可肿大并压痛,肺部听诊多正常。
2.2 诊断依据
(1)具有受凉或与本病患者接触史。
(2)伴有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咽痛等症状,婴幼儿患者因为鼻塞有拒奶或呼吸急促的症状。
(3)有咽部充血体征,甚至有的患者扁桃体充血、肿胀。
(4)一般在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接近正常,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并在发生细菌感染时候,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增高。
2.3 治疗方法:治疗组小儿解表颗粒3个月~9个月每次1/4包,2次/天口服;9个月~1岁每次1/3包,2次/天口服;1岁~3岁每次1/2包,2次/天口服。显效:若服用小儿解表颗粒在12小时~4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同时流涕、咳嗽、鼻塞等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说明此药物显效。有效:若服用小儿解表颗粒药在48小时~72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同时流涕、咳嗽、鼻塞等临床症状好转或消失,说明此药物有效。无效:若服用小儿解表颗粒药在72h以后体温未恢复正常,同时流涕、咳嗽、鼻塞等临床症状无改善,说明次药物无效。
3、 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总有效率76%,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25,P<0.01),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毒副反应,同时治疗组也未见任何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
4、 讨论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以病毒为主,可能占据源发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的90%以上。因为病毒感染后,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可能发生化脓性感染。
其具体病毒,主要由以下几种:
(1)鼻病毒:包括100多种不同类型的血清,可以导致上感、支气管炎及中耳炎症状的发生。通常上感的常见病原是冠状病毒,但冠状病毒的分离需用特殊方法。
(2)柯萨奇及埃可病毒:此类病毒都比较微小,属于该类型的微小病毒,都可以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3)流感病毒:此类病毒分为甲、乙、丙三种血清类型。甲型每隔10~一次,抗原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异是导致该病毒流行的原因。乙型流行规模较小且具有局限性。丙型病毒一般只能造成散发流行,病情较轻。上感,或者喉、气管、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主要是由以上三种类型的小儿呼吸道疾病引起
(4)副流感病毒:分1、2、3、4四种类型血清。1型又称“红细胞吸附病毒”2型称“哮吼类病毒” 3型往往引起细支气管炎和肺炎,也常会出现哮吼。4型又称M-25,比较少见,主要在儿童及成人中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5)呼吸道合胞病毒:仅有一型,其对婴幼儿呼吸道具有很强的致病能力,可以引起小儿流行病毒。约有75%左右1岁以内的婴儿可能发生毛细支气管炎,30%左右1岁以内的婴儿可能发生喉、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等症状。2岁以后的患儿上述疾病有所渐少,5岁以后患儿下呼吸道感染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仅仅表现为轻型的上感。
小儿解表颗粒药理作用,对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的观察有抗菌、抗病毒、解热和止咳作用。本文通过对120例患儿对照观察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76%,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且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特别适合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
参考文献:
[1] 袁承文.儿科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261,263
[2] 魏珉,王同,董梅.儿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77
[3] 车莉,卢竞,刘莹,等.冬春季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监测及临床研究[J].中国 实用儿科杂志,,19,(12):724-727
呼吸道病毒知多少 篇6
※ 流行性感冒病毒 ※
病毒简介: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经飞沫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流感的高发季节。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可引起人和动物(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和禽类等)流行性感冒,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在引起人类流感流行上最为重要,是反复流行最为频繁和引起真正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甲型流感病毒又可根据H和N抗原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已鉴定出16个H亚型(H1~H16),9个N亚型(N1~N9),近一个世纪在人间流行的只有H1、H2、H3和N1、N2几个亚型,比如2009年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就是甲型流感的一个亚型。乙型、丙型流感病毒至今尚未发现亚型。
发病特点: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强,潜伏期为1~4天,往往突然发病,有发热、畏寒、头痛、肌痛、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和厌食等症状。患者发热可高达38~40°C,持续1~5天,小儿温度往往比成人高,可发生抽搐。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心肺功能不全者和婴幼儿感染后5~10天易发生细菌性继发感染,特别是肺炎,常危及生命。
※ 呼吸道合胞病毒 ※
病毒简介: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可通过手、污染物品和呼吸道传播,每年冬季均有流行。据统计,到4岁时,几乎每个人都受过感染,是引起婴幼儿严重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病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人体产生的免疫力不强,不能防止再感染,就连母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抗体亦不能防止婴儿感染,因此至今未有安全有效的预防疫苗,灭活疫苗接种反而会使感染更加严重。
发病特点:学龄前儿童及婴儿,特别是1~6个月龄的婴儿感染几率较高,症状亦较重,成人和较大儿童的病症表现类似普通感冒或气管炎。对于婴幼儿来说,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以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坏死物与黏液、纤维等结集在一起,很容易阻塞婴幼儿狭窄的气道,导致严重的细支气管炎和肺炎,造成死亡。
※ 副流感病毒 ※
病毒简介:副流感病毒属黏液病毒科,无处不在,不过在外环境下不稳定,在物体表面只能存活几个小时,肥皂水易使其失去活性。该病毒往往通过飞沫或人与人接触传播,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接触了人的眼睛、口鼻黏膜后也会发生感染。副流感病毒有四个血清型,其致病性仅次于呼吸道合胞病毒。
发病特点:副流感病毒可造成反复发作的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和喉咙痛;也能引发严重的反复感染的下呼吸道疾病,比如肺炎、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炎,常见于儿童,成人往往不会累及肺部。发病情况因病毒的血清型不同而异,Ⅰ型副流感病毒可引起严重的喉炎、气管炎或支气管炎;Ⅱ型与Ⅰ型引起病症的临床表现相似,但不严重;Ⅲ型是婴幼儿细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主要病因;Ⅳ型引起的病症较轻。
※ 腺病毒 ※
病毒简介:腺病毒是一种具有双链DNA的动物病毒,约有100个血清型,其中能感染人类的至少有42个型别,分为A~F六个亚组。主要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和密切接触而传播,还可通过手将病毒传播到眼睛,消毒不充分的游泳池还能引起腺病毒感染的暴发流行。与绝大多数呼吸道病毒相比,机体对腺病毒的再感染能产生有效的免疫。正常的健康人一般具有多型抗体,母亲的抗体能保护婴儿免除严重的腺病毒呼吸道感染。
发病特点:人体的呼吸道、胃肠道、尿道和膀胱、眼睛、肝脏等均可感染腺病毒而发病。其中呼吸道感染后的典型症状是咳嗽、鼻塞、咽炎,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和肌肉痛等,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综合征。一是急性发热性咽喉炎,通常为婴儿和儿童发病,出现咳嗽、鼻塞、发热和咽喉部溃疡等症状;二是咽结膜热,症状与急性发热性咽喉炎相似,但同时发生结膜炎,有暴发流行倾向;三是急性呼吸道疾病,以咽炎、发热、咳嗽和全身不适为特点,常在军队新兵中流行,多因突然紧张、劳累、聚集等所致;四是肺炎,腺病毒肺炎约占儿童期肺炎的10%,青年人腺病毒肺炎的病死率达8%~10%。
※ 单纯疱疹病毒 ※
病毒简介:单纯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a病毒亚科,病毒质粒大小约为180纳米,根据抗原性的差别目前分为I型(HSV-I)和Ⅱ型(HSV-Ⅱ)两种。该病毒在全球广泛分布,是最易侵犯人的一种病毒,人群中感染极为普遍,潜伏和复发感染者较多,患者和带毒者是该病的传染源。病毒经呼吸道、口腔、生殖器黏膜以及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内,潜居于人体正常黏膜、血液、唾液及感觉神经节细胞内。
发病特点:单纯疱疹病毒I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口腔黏膜)和器官(脑)的感染。Ⅱ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皮肤黏膜感染。I型病毒原发性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感染局限在口咽部,尤以龈口炎多见,临床表现为牙龈和咽颊部成群疱疹、发热、咽喉痛,破溃后形成溃疡。此外还可引起脑炎、皮肤疱疹性湿疹,成人可引起咽炎和扁桃体炎。II型病毒原发性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主要表现为水疱性溃疡损伤,可并发生殖器外损伤和无菌性脑膜炎。
※ SARS 病毒 ※
病毒简介:SARS病毒是一种冠状病毒,传染性强,是2002年冬到2003年春肆虐全球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元凶。该病毒通过呼吸分泌物排出体外,经唾液、喷嚏、接触传染,并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高峰在秋冬和早春,该病死亡率接近11%。
发病特点:患者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 禽流感病毒 ※
病毒简介: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亚型也可感染猪、马、海豹和鲸等哺乳动物及人类。主要经呼吸道传播,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水等而感染。一般认为任何年龄均具有易感性,但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
发病特点:人感染禽流感后,早期表现类似普通感冒,主要为发热、咳嗽、咽痛、全身酸痛不适,体温大多持续在39°C以上,热程一到七天,也可伴有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约半数患者会出现肺部病变,轻症病例预后良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时,临床症状重,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重症者甚至死亡。
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7
关键词: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病毒药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0例, 均已确诊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其中男33例, 女27例, 年龄2~13岁, 平均 (5.4±0.8) 岁。以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儿给予口服抗病毒口服液 (广州市香雪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治疗, 剂量依照患儿年龄而定, 一般7~12岁为2支/d, 4~7岁1支/d, 1~4岁0.5支/d, 3 d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颗粒 (山东仁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治疗, 15~20 mg/ (kg·d) , 50 mg/袋, 3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无效3个标准:患者3 d内咳嗽、发热等不良症状消失, 化验结果正常为痊愈;3 d内体温恢复但仍存在轻微症状为显效;3 d内体温以及症状均无改善或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 (%) =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用药安全性评价分为4个等级:Ⅰ级为无任何不良反应;Ⅱ级为轻微不良反应;Ⅲ级为中度不良反应;Ⅳ级为严重不良反应, 需停药。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5.192, *P<0.05
2.2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出现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Ⅲ、Ⅳ级不良症状均未发生,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0.162, *P>0.05
3 讨论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是儿童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的疾病, 其对儿童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的同时, 给患儿家庭带来相应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因此选择适合儿童体征的治疗方式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 且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治疗时必须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体, 以便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由病毒引起, 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后, 该疾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 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其病毒种类主要包括冠状病毒、人偏肺病毒、博卡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其中流行性感冒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临床最常见的两种病毒[2,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抗病毒药物也多样化, 尤其是更昔洛韦和利巴韦林得到了临床较为广泛的应用, 除此之外还有金刚烷胺、金刚乙胺、抗生素、阿昔洛韦等均可起到抗病毒效果[4]。
中药用于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具有诸多优势, 主要体现为较高的安全性, 且疗效可靠;目前使用较多的中药药品包括抗病毒口服液、小儿感冒颗粒、橘红痰咳液等, 另外还可利用中药敷贴疗法进行治疗。但目前对于中药治疗的药理研究还未达成统一共识, 一些学者认为中药可以抑制病毒的繁殖和传播, 另一种观念认为中药可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能力, 有效改善免疫球蛋白, 同样对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中药与西药治疗的最大区别在于中药不仅可以治疗病症, 还能提高患儿整体的免疫能力, 可实现标本兼治[5,6]。本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中药治疗的观察组患儿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两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抗毒药物在治疗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综上所述, 中药抗病毒药物具有疗效可靠、安全性高等诸多优势, 更适用于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参考文献
[1]李仁秋, 张曼琳, 李源, 等.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抗病毒药物治疗进展[C].北京:第二十届全国儿科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254-256.
[2]孔梅, 李晓燕, 苏旭, 等.天津地区儿童急性下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J].天津医药, 2011 (8) :685-687.
[3]宋靖荣.2007-2008年兰州地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09.
[4]杨晓艳.儿童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治疗[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13 (12) :529-530.
[5]刘小乖, 李亚绒, 孙欣荣, 等.小儿急性下上呼吸道感染961例病毒检测与临床特点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9) :1132-1134.
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儿童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120例, 入选标准:符合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年龄≤6岁;发病时间在48h以内;有咳嗽、肺部啰音、发热等症状;扁桃体Ⅰ°肿大;无严重并发症。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60例。治疗组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最小2岁, 最大6岁, 平均 (4.6±0.3) 岁;病程最短4d, 最长40d, 平均 (20.6±2.3) d。对照组中男30例, 女30例;年龄最小2岁, 最大6岁, 平均 (4.4±0.3) 岁;病程最短3d, 最长42d, 平均 (20.1±2.4) d。两组小儿的年龄、性别、病程对比大体一致。
1.2 治疗方法
两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 (神威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3608) 10mg/kg, 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成每1ml含1mg的溶液后进行缓慢静脉滴注, 2~3次/d。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汤剂, 组方:百部15g、桔梗10g、橘红10g、苏子9g、桃仁10g、炙桑皮15g、干姜9g、葶苈子10g、麦冬10g、炒麦芽15g, 水煎200ml, 每天早晚2次服用。两组都连续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 并行血常规和X线胸片检查。
1.4 疗效标准
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痊愈:症状全部消失, 血常规及X线胸片正常;显效:症状改善, 血常规及X线胸片正常;有效:症状有所好转, 血常规检查、X线胸片有1项不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 血常规及X线胸片都不正常。总有效为痊愈、显效、有效之和。
1.5 统计方法
采用SAS 12.0软件进行分析, 本文涉及的统计方法包括χ2检验与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91, P<0.01) 。治疗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 9.0 5, P<0.01) , 见表1。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
2.2 相关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经过观察, 治疗组的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见表2。
3 讨论
呼吸道分为上、下两部分, 上呼吸道包括鼻及鼻窦、咽喉和气管上部, 下呼吸道则由气管下部、不断分支的支气管和肺泡各部分组成[5]。小儿呼吸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导致软骨发育不全、局部免疫功能不完善等, 易患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是病毒, 约占90%以上, 其次为细菌、支原体等。在临床表现上, 轻症患儿可自然痊愈, 部分常有发热、咽痛、肺部啰音、咳嗽症状, 易引起呕吐和腹泻, 重症患儿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 可引起较频繁的咳嗽, 导致严重预后, 需要积极进行治疗[6]。
儿童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 所以要服用一定抗病毒药物, 如利巴韦林, 其剂型包括口服液、气雾剂、注射剂、片剂等, 其中缓慢静脉滴注避免了其在胃肠道的降解, 从而起到较好的抗病毒作用。中医将该病归属于“感冒”范畴, 病机为卫外功能减弱, 病位在肺卫[7]。从病理上分析, 湿邪留滞于上, 邪客肌表, 正邪相争, 故见发热、无汗、咳嗽、鼻塞、声重等。在本文采用的中药中, 百部、桔梗能发汗散寒、祛风去湿为君药;橘红、桃仁能协助发汗散寒;苏子、炙桑皮能宣痹止痛之效;干姜、葶苈子能发散表邪;炒麦芽、麦冬可以利气宽胸, 加强宣肺止咳祛痰之效[8]。本文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退热时间、啰音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提高治疗疗效, 缓解临床症状, 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 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 两组都给予利巴韦林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咳嗽消失时间都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提高治疗疗效, 缓解临床症状, 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利巴韦林,自拟中药汤剂,病毒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流行性感冒临床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25 (2) :66-68.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49-50.
[3]Bonnie J.Taking charge of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J].Nurse Pract, 2007, 29 (3) :50-53.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5458.
[5]洪建国, 李臻, 曹兰芳, 等.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多中心临床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 2006, 6 (8) :66-67.
[6]许翠华.注射用炎琥宁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34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2 (9) :99-101.
[7]夏菊红.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8例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1) :140.
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135例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69例, 女6 6例;年龄2~6岁, 平均 (4.5±1.6) 岁;病程1~7d, 平均 (4.1±1.2) d;入院时平均体温 (39.1±0.4) ℃。将所有患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74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入院时体温等资料大体一致。
1.2 诊断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2 4小时内均有发热、咳嗽、全身不适及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入院时体温高于38℃, 白细胞计数 (WBC) 小于10×109/L, C反应蛋白 (CRP) 低于10mg/L, 治疗前1周内未使用其他抗病毒药。排除严重细菌感染、对利巴韦林气雾剂、利巴韦林颗粒过敏、肝肾功能不全、下呼吸道感染及1个月内参与过其他药物试验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利巴韦林颗粒 (天津中央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7315;规格0.1g/袋) 口服治疗, 剂量为15mg/ (kg·d) , 分3次口服。观察组采用利巴韦林气雾剂 (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70349;规格0.5g×150揿) 治疗, 一次2~3揿, 第1天用药第1小时内4次, 以后每2小时1次, 共4次;第2天每2小时用药一次, 共10次, 以后4次/天。两组疗程均为5天, 必要时可采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阿莫西林等辅助治疗。
1.4 观察指标
每日测量体温, 连续测量6天, 比较体温恢复正常率;比较两组72小时内退热效果、咳嗽及流涕等感冒症状改善率;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1.5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48小时内, 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体征消失;有效:治疗72小时内, 患儿体温基本恢复正常,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与体征好转;无效:用药治疗72小时后, 患儿体温没有降低,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与体征无改善或加重。治愈加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2 两组退热疗效比较
治疗1天时两组体温正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2天、3天退热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4天后两组体温正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两组咳嗽、流涕、全身不适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 症状逐渐缓解;用药后12小时, 观察组咳嗽、流涕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他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3。
注:1~3分别为治疗后12、24、72小时的组间比较;4、5为对照组治疗后每个时间点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6、7为观察组治疗后每个时间点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9, P<0.05) , 见表4。
3 讨论
小儿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儿童多发病, 主要以发热、流涕、食欲下降、鼻塞、喷嚏、咳嗽、消化道反应等为临床表现。利巴韦林是一种核苷类似物, 具有广谱强效抗病毒活性, 临床应用广泛。临床研究证实, 利巴韦林对合胞病毒、腺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均具有强烈的病毒抑制杀灭作用[3]。
利巴韦林给药途径多样, 本研究选择利巴韦林气雾剂雾化吸入治疗早期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患儿, 主要考虑因素有: (1) 上呼吸道感染初期病毒多侵犯患儿鼻咽部, 并局部复制;由于鼻咽部黏膜血管丰富, 采用气雾剂喷入后药物能很快被吸收[4], 使得局部药物水平达到高峰值, 迅速对病毒复制产生抑制作用[5], 有效控制临床症状, 明显缩短病程。 (2) 与全身用药相比, 小颗粒雾化给药时约70%的吸入药物可以直接分布至呼吸道表面[6], 因此每日使用剂量显著减少, 仅为全身用药的十分之一, 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肝、肾等脏器的功能损害小, 费用低, 患儿依从性好。
本组结果表明, 用药早期观察组患儿咳嗽、流涕及体温恢复等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提示在小儿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发病初期, 在一定时间间隔内分次于鼻咽部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喷治, 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 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 观察组总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提示气雾剂较口服颗粒更为安全, 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翟艳红, 朱堂杰.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2例[J].中国药业, 2013, 22 (12) :153.
[2]王敏.金莲清热泡腾片与利巴韦林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6) :168
[3]戴春光.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与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33) :26.
[4]刘俊英.大剂量利巴韦林联合干扰素治疗快速病毒学应答不佳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评价[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3, 11 (4) :27.
[5]于明启, 王燕.利巴韦林气雾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8) :138.
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100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65例, 女性35例, 年龄23~65岁, 平均 (44.35±12.25) 岁;临床分型:卫分证56例, 卫气同病32例, 气分证12例。所有患者均为急性起病, 符合《中医内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诊断标准。所有患者从发病到治疗开始皆在48h内, 体温>38℃, 白细胞总数为 (3.0~10.9) ×109/L。为保证研究对象的同质性, 所有患者均未患有其他严重系统性疾病, 神志清楚。将100例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体温、白细胞总数及疾病分型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常规使用利巴韦林 (四川美大康华康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3620) 、对乙酰氨基酚 (沈阳东新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1020544) 、溴己新 (立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3603) 等基础治疗药物;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莪术油注射液 (徐州莱恩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6299) 雾化治疗。治疗时间持续至患者退烧后3天。
1.3 疗效评价指标及诊断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临床疗效以及临床证候积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 规定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症状消失为痊愈;体温基本恢复正常, 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体温有所降低, 但未恢复至正常, 症状有所好转为有效;体温未降低甚至升高, 症状未明显消失甚至加重为无效。临床总显效=痊愈+显效。
患者临床证候积分计算:患者自觉有发热、恶寒、流涕、咽痛、口干、咳嗽、四肢酸痛、恶心、呕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状各记1分, 分值累加。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Epidata3.10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退热时间比较
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的开始退热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观察组完全退热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s, h)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观察组50例患者中痊愈13例, 显效28例, 总显效率为82.00%;对照组50例患者中痊愈5例, 显效19例, 总显效率为48.00%。两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显著, 且观察组临床显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且观察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n (%) ]
(±s)
3 讨论
研究显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约有75%左右是由病毒引起的[4], 而发热症状是病毒血症的主要表现之一[5]。在我国传统医学中,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属于“外感热病”范畴[6]。《素问》中云:“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 即将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归为“伤寒”和“温病”两大类, 并提出“治诸胜复,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温者清之”的治疗原则。随着中医学的发展,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多, 包括解表法、清热法、攻下法、和解法、祛湿法和化瘀法等, 在临床上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辨证治疗。
莪术油是从姜科植物莪术中提取的挥发油, 是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7]。中医药理学认为[8]莪术油具有破血祛瘀、行气止痛的作用, 而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9]其主要成分为倍半萜稀类物质, 具有抑制和灭活病毒的作用。
笔者采用莪术油注射液雾化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两组患者的开始退热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但观察组完全退热时间显著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加用莪术油注射液雾化治疗可更快、更稳定地降温;而两组患者的开始退热时间无差异可能是由于莪术油注射液的退热性能有滞后性[10]。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无统计学差异, 经过治疗, 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 且观察组临床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莪术油注射液雾化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快速改善发热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陆小梅, 黎四平, 何月敬, 等.呼吸道感染患儿1256例多种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22) :1733-1735.
[2]李璐, 史伟峰, 董文, 等.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9种病原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 (6) :684-685.
[3]郑艳, 奚肇庆.外感高热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2) :295-297.
[4]周冬平.儿童上呼吸道感染203例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 2012 (18) :35-36.
[5]卢朝生.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诊治进展[J].医药前沿, 2012, 2 (19) :23-25.
[6]王团亮.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6) :944-945.
[7]吴海霞, 孙志明, 王勤, 等.莪术油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概况[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1) :79-83.
[8]曹利娟, 刘华钢, 刘丽敏, 等.莪术油近五年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0, 16 (3) :447-450.
[9]李勇, 林爱花.莪术油的最新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5) :243-244.
上清普济散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篇11
上呼吸道感染在中医看来,虽然有不同类型,但当今临床所见的病例以热证最多。各种类型都具有起病较急,合并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咳嗽、咽痛,或者发热、畏寒、身体酸楚疼痛等症状,热证类型还具有舌红、苔黄、眼睛红、尿黄、手足热、咽干燥、咽热辣感、咽充血等特征性的表现。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这类疾病,西医比较重视外因,也就是病原微生物;中医却更加重视内因,也就是患者的身体状况。同一种疾病之所以呈现不同的证型,关键不是外因,而是内因。病原微生物之所以能够感染一部分人,而不能感染另一部分人,主要是因为被感染者的身体早已有状况。热证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一定发生在那些身体阴气虚弱、阳气得不到制约、体内有火的人群。正是身体的这种状况招致感染。中医讲“内外相召”,就是这个意思。
西医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大多采用抗生素,当今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很普遍,由此带来的健康问题很多。其实,属于热证的上呼吸道感染,可以使用上清普济散治疗。这个方子一面清热泻火,一面补养人体阴气;既对抗病原微生物,更调整身体状态。
方药:玄参、麦冬各30克,生甘草、桔梗、牛蒡子、柴胡、黄芩、升麻、连翘各20克,黄连、马勃各10克。
用法:以上11味药物,捣成粗末,混匀,分为10份。每次取1份,加水约300毫升,小火煮沸,维持5~10分钟,过滤,待温度合适时服下。小儿每次服80~100毫升。病轻者,日服2~3次。病重发热者,日服可5~6次,甚至每2小时服1次。将药物装入PET抽线袋煎煮更好。
方解:本方主要来源于清代著名医家吴鞠通的代赈普济散。玄参、麦冬、生甘草酸甘化阴,补肺、肾阴气,清热制火。柴、芩、连等药物共同发挥清热泻火、解毒散邪的作用。本方能清除头部乃至胸肺部的火热,普适性强,故方名“上清普济”。将饮片碎为粗末,加水煎煮,这是自宋代以来广泛采用的煮散法,药材含有的功能物质更容易被提取,具有节约药材、提高药效、缩短煮药时间等优点。本方内外兼治,扶正祛邪,绿色安全。
本方不仅能治上呼吸道感染,能清人体上部火热,其他许多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炎症,如皮肤疮疖、牙周炎、口舌生疮、眼结膜炎(目赤肿痛)、中耳炎(耳内胀痛)等,属于火热类型者,也皆可适用。平时可预备一些,用PET抽线袋分装,密封避光防潮贮藏,临用时取出煎煮,十分方便。
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 篇12
关键词: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效果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目前认为病毒感染为其主要致病原因,约占90%[4],临床西医治疗存在一定不良反应,不可避免的会对儿童成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本研究采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取得一定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12例,均衡随机化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6例。观察组患儿采取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对照组采取利巴韦林颗粒治疗。观察组患儿中,男57例,女49例,年龄6个月~9岁,平均年龄(5.13±1.28)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72±0.39) d,体温37.5~38.5℃37例,38.6~39.5℃43例,大于39.5℃26例;对照组患儿中,男59例,女47例,年龄6个月~9岁,平均年龄(5.21±1.03)岁,病程1~5d,平均病程(2.63±0.87) d,体温37.5~38.5℃39例,38.6~39.5℃45例,大于39.5℃21例。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体温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50154)治疗,开水冲服,每天3次,根据患儿年龄酌情增加剂量,6个月~1岁每次1~2g,1~3岁每次2~3g,4~6岁每次3~4g,7~9岁每次4~5g。对照组采取利巴韦林颗粒(国药准字H10970280)治疗,开水冲服,每次4mg/kg,每天3次。治疗过程中患儿体温达到38.5℃以上,应给予退热药物对症治疗。观察治疗3d后两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情况。
1.3 疗效判定指标:
治疗3d后,根据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来评价治疗效果。显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咽部红肿充血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白细胞计数恢复至正常范围;有效:体温恢复正常,咳嗽、咽部红肿充血症状较前有所改善,白细胞计数恢复临近正常范围;无效:体温仍未恢复正常,咳嗽、咽部红肿充血症状及白细胞计数较前无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57例,有效41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2.68%,对照组显效48例,有效35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8.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患儿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组患儿未见明显异常,对照组3例患儿服药后有腹痛、恶心胃肠道不适症状,均在疗程结束后消失,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化验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小儿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需要及时治疗以控制病情,利巴韦林颗粒是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虽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其副作用难以忽视,严重的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还有神经肌肉骨骼系统毒性,呼吸系统、皮肤、听力等也会受影响[2]。中药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有其独特的优势,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主要组成有连翘、淡豆豉、薄荷、荆芥、炒栀子、青蒿等中药,能够疏风解表、清热导滞,因其同时具有清热、消炎、抗病毒、调理胃肠、增强免疫力的多重效果,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3,4],且不良反应少。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临床总有效率高,主要症状消失时间短,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其他人的研究[5,6]相一致。
综上所述,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能够明显改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症状,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丁樱,闫永彬,吴力群,等.d,JL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0):5145-5146,5152.
[2]罗世惠,徐惠.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9):3247-3249.
[3]宋根伟,王鑫,金萍,等.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药业,2015,24(2):91-92.
[4]陈路佳,唐榕,刘立立,等.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业,2013,22(14):47-50.
[5]吕霄峰.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改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症状及炎症因子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557-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