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

2024-08-27

巨细胞病毒感染(共12篇)

巨细胞病毒感染 篇1

巨细胞病毒 (CMV) 是一种疱疹病毒, 属于双链的DNA病毒, 成人患者的感染率比较高, 但是大多都是隐性感染[1]。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是因为人巨细胞病毒所导致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往往能够累及到人体全身多脏器和多系统的损伤。由于其临床的症状非常复杂, 变化多样并且轻重差异较大, 一直是临床治疗和研究的重点[2]。为探讨分析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 该研究选取该院自2009年7月—2012年6月共收治80例巨细胞病毒病毒感染的儿童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以提高对于患者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取该院收治的巨细胞病毒病毒感染儿童患者共80例, 其中, 女性患者为35例, 男性患者为45例, 男女患者比例为1.29∶1;患者的年龄为1~6岁, 其中在1~3个月的患者共19例, 在3~6个月的患者共31例, 在6~12个月的患者共19例, >12个月的共11例;城市儿童患者共22例, 农村儿童患者共58例。

1.2 患者临床表现

在全部患者中, 有肝功能损害症状的患者共29例, 有黄疸症状的患者共35例, 有肺炎症状的患者共53例, 有特发性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共2例, 有巨细胞病毒性脑炎患者共1例, 有肝炎综合征的患者共2例, 有先天性畸形症状的患者共3例, 有营养不良患者共4例, 有听力损害症状的共4例, 有生长迟缓患者共2例, 有陶土样大便患者2例, 有血尿症状患者共1例。

1.3 病原学检测

对于该80例儿童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来检测CMV-Ig M指标, 通过PCR检测定患者的血CMV-DNA指标。全部患者的母亲都进行血液CMV-Ig G和Ig M指标的检测。该80例儿童患者的CMV-Ig M指标均显示为阳性, 其CMV-DNA指标显示为阳性的患者共40例;患者母亲的CMV-Ig G指标呈阳性的共52例, CMV-Ig M指标呈阳性的共27例。

1.4 治疗和转归

全部儿童患者都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药物治疗, 该药对于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3]。该项治疗分呈诱导期与维持期两个治疗阶段。在诱导期给予患者药物更昔洛韦, 每天每公斤体重10 mg, 分2次服用, 口服1次/d, 每个疗程为2周;在维持期给予患者每天每公斤体重5mg进行维持治疗;同时, 要另外给予保肝和雾化等常规对症的治疗, 对于重症患者另加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如果在维持阶段患者的病情有较大进展, 要进行再次的诱导。

2 结果

经过治疗, 治愈的患者共23例, 占28.75%, 明显好转的患者37例, 占46.25%, 好转的患者共14例, 占17.5%, 无效的为6例。占7.5%, 总有效率为92.5%。

3 讨论

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 属于双链DNA病毒, 它具有较高的种属特异性, 通常只在人群之间进行传播, 患者在感染以后大约有90%没有明显症状, 有5%~10%的患者属于有症状性的感染[4]。巨细胞病毒一旦侵入到人体, 就会长期或者终身地存在于患者的机体内, 在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正常时, 经常处于潜伏感染的状态。但是在胎儿和婴幼儿等免疫系统不很成熟时, 或者是存在免疫抑制的个体患者可能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症状。巨细胞病毒所感染的靶器官和宿主年龄密切相关, 对于先天性宫内感染的胎儿, 最为常见的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所造成的各类先天畸形;而婴幼儿患者往往以肺炎和肝炎为常见病症;较大的儿童患者大多都没有明显的症状。

有国外报道[5]统计, 有症状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的病死率为10%至30%, 并且存活下来的儿童患者有大约90%存在神经系统的后遗症。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中, 有5%~17%的患者会产生晚期的症状, 主要表现是智力于运动功能发育迟缓、神经性的耳聋和视网膜于脉络膜炎等等。有相关研究[6]表明, 先天性的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中, 大约22%~65%有明显症状, 有6%~23%没有出现症状的儿童患者有着听力的缺失或者障碍。患者在感染人类巨细胞病毒以后, 可以刺激人体内产生特异性Ig A、Ig E和Ig M以及Ig G、可以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HCMV-Ig M和Ig G来间接性的证实机体内是否存在人类巨细胞病毒病毒。本研究中的80例儿童患者, CMV-Ig M指标均显示为阳性, 其CMV-DNA指标显示为阳性的患者共40例;患者母亲的CMV-Ig G指标呈阳性的共52例, CMV-Ig M指标呈阳性的共27例。而如果Ig M呈阳性, 说明其近期感染或者是潜伏感染的病毒很有可能会被激活, 并且也表明患者在宫内即受到了感染[7]。针对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患者, 由于缺乏抗体或者是抗体出现延后, 所以血清中的早期诊断并没有多大的意义[8]。在2~4周以后进行复查, 如果HC-MV-Ig M指标或者检查母体血液中的HCMV-Ig M指标呈现为阳性, 那么可以考虑患者已经被巨细胞病毒所感染。

在临床治疗人类巨细胞病毒的药物很多, 像更昔洛韦、西多福韦和膦甲酸以及缬昔洛韦等抗病毒类药物都能发挥较大的治疗作用。其中, 药物更昔洛韦具有非常强大的抗病毒活性, 不但能竞争性地抑制CMVDNA聚合酶, 还能够直接渗入到病毒的DNA, 阻隔病毒DNA链的快速延长, 从而实现抑制病毒复制的功能。有相关研究[9]表明药物更昔洛韦在对于新生儿有症状的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治疗中, 有很大的治疗效果, 尤其是对于预防患者听力损伤有较大的治疗效果, 这也充分说明药物更昔洛韦, 对于治疗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并且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的新生儿患者, 有着治疗效果明确的优势。

通过该项研究结果表明, 运用药物更昔洛韦来进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 效果非常明显, 经过治疗, 治愈的患者共23例, 占28.75%, 明显好转的患者37例, 占46.25%, 好转的患者共14例, 占17.5%, 无效的为6例。占7.5%, 总有效率为92.5%。由于巨细胞病毒感染会对患者造成比较严重的后遗症, 所以对于带有症状性的感染患者, 要及时给予其更昔洛韦的治疗, 以利于预后。

参考文献

[1]闫淑媛, 陈平洋.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5, 32 (5) :284-287.

[2]平鹦.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现状与治疗[J].上海医药, 2007, 28 (5) :224-225.

[3]陈平洋, 谢宗德, 王涛.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 2010, 5 (4) :502-504.

[4]杨春芳, 陆达林.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130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 2011 (6) :210-211.

[5]王木坤, 李占忠.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5 (2) :75.

[6]麻庆荣, 王丹, 荣丽英, 等.23例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与治疗[J].天津医药, 2010 (9) :336.

[7]邓学灵, 石少连, 何彩云.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14) :138-139.

[8]沈玲云, 蒋琼俏.更昔洛韦治疗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两组方案的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7) :131.

[9]冯凤仪, 上官明, 邓燕, 等.更昔洛韦治疗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三组方案比较[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6 (2) :166-168.

巨细胞病毒感染 篇2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定要及时地对她进行治疗,上生活中的人都要选用一些和医疗问题,在的一些好吃的潜能所以在他生活中的一定要进行有意识的一些身体锻炼和一些注意环境的卫生饮食的卫生。

⑴进行有意识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特别是育龄期妇女,以减少巨细胞病毒对胎儿的严重危害。

⑵对于孕妇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患者要注意保护,使她们远离传染源。

⑶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生。

⑷乳汁中巨细胞病毒阳性者,不应哺乳。

⑸免疫防治,尚在研究和探索中。CMV引起细胞内感染后,灭活疫苗无明显预防的作用。怀孕早期发现有CMV原发感染及/或羊水细胞中有CMV抗原时,应中止妊娠。减毒活疫苗可使被接种者产生抗体。并产生对CMV的细胞免疫,减少症状性CMV感染的发生。CMV高价免疫球蛋白对血清CMV阴性的骨髓移植受者的症状性CMV感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不能预防再感染。在接触患儿尿液或唾液后应仔细洗手,以预防后天性CMV感染。

预防输新鲜血引起的CMV感染,可用下列方法:①使用冷冻血液或经冲洗的血液;②血液输入前须贮存48小时以上;③使用经放射线照射过的血液;④使用血液滤器除去血液中的巨细胞。

巨细胞病毒感染 篇3

目前,很多城市在产前检查中有人巨细胞病毒(HCMV)筛查项目。巨细胞病毒是引起宫内感染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病原体之一,流(早)产、死胎、畸形率都较高,所以一旦筛查结果阳性(IgM抗体阳性),孕妇非常担心,有的甚至要求尽快结束妊娠。实际上,只有巨细胞病毒的活动性感染才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损害,筛查结果并不能作为终止妊娠的唯一依据。

那么,如何来判断孕妇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否处于活动性呢?这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很多医生担心通过采集绒毛、羊水和(或)脐血来诊断宫内感染会导致流产,很多孕妇也会因此拒绝进一步检查,而冒险继续妊娠。然而科学的研究证实,宫内采集羊水和脐血进行产前诊断的安全性良好,目前绒毛采集则可能相对危险度较高。

为了减少宫内感染所致出生缺陷,建议巨细胞病毒初筛结果可疑的孕妇,尤其是有异常妊娠史的孕妇接受羊水和(或)脐血检查,应用相关技术从基因转录水平检测母体和胎儿中病毒的表达,同时结合B超连续监测,从而更加准确地估计胎儿宫内感染状况及其预后,再决定胎儿的取舍。

开展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病毒研究室

上门医疗模式缓解看病难

大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由于医院规模较大、楼房分散、分科细化、科室分散,门诊及病房等各项服务由各部门分别提供,使患者就诊过程烦琐,咨询、预约、审批等遭遇诸多不便,激化了医患矛盾。其实,如果能在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和医院可提供的医疗服务之间找到切合点,便有望既减轻医院门诊负担,又方便患者就医。一种使病人无需到医院就诊、在家即可诊断治疗常见病的医疗新模式——医疗热线直通车,值得借鉴。

这种医疗模式打破传统的坐等患者上门的服务模式,医院成立能提供多功能上门服务的科室,实施24小时全天候医疗服务,送医送护送药到家,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烦、找人找科室难、咨询预约更难的矛盾,尤其对行动、时间、交通不便的患者有实际帮助。这种模式适合目前门诊压力大,且周围地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复诊患者人数比例较大的大医院,需要建立医疗服务电话预约中心,设立24小时全天候电话接听、记录人员,由预约中心集中管理预约需求,发出上门医疗服务命令,解答医疗咨询。“医疗热线直通车”车内设备设施一般包括全套急诊、急救设备,血、尿常规检测设备,便携式B超机,快速血糖诊断仪,简易理疗设备,家庭护理用具,以及急救和常用药品。

开展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乳腺癌术后即时乳房再造

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开展的保乳手术只适用于周边型早期乳腺癌,而不能保乳者采用的根治性乳房切除术,给女性带来的形体和心理上的严重损伤,受到医患双方的共同关注。改良根治即时乳房再造术的出现,可一次性手术解决肿瘤治疗和形体完美两个问题,成为很多早中期乳腺癌患者的理想选择。

这种手术又称I期乳房重建,一般是在传统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或保留乳头乳晕的改良根治术的同时,游离自体背部或下腹部肌肉,将其转移到胸壁塑形重建乳房。此外,还可以用水囊、硅胶假体植入重建乳房。I期乳房重建,两次手术一次完成,患者较易接受,但创伤较大,且对患者身体、肿瘤大小、以及术者技术的要求较高,指征掌握严格。研究表明,I期重建乳房不影响术后肿瘤的放、化疗及随访,不影响预后。只是相对未接受乳房重建,或根治术后过了一段时间再接受乳房重建术的患者,接受I期重建术的女性虽然没有失去乳房的心理痛苦,但更容易出现担心复发的焦虑。

巨细胞病毒感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其中, 观察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 年龄35 d~12个月, 平均年龄 (4.37±2.30) 个月;对照组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40 d~14个月, 平均年龄 (4.82±2.51) 个月。包括过期产儿、早产儿和足月儿, 患儿体重范围主要分为3个阶段, 分别为>4000 g, 2500~4000 g, 或者<2500 g。两组患儿的体重、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 均给予常规治疗, 并根据患儿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 如蓝光照射治疗、丙种球蛋白治疗和茵栀黄退黄治疗等。如患儿进行头颅CT检查后发现异常, 或患儿的正常对象比较行为神经评分 (NBNA) 较低, 可应用婴儿按摩、高压氧和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等康复措施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进行治疗, 应用剂量为10 mg/ (kg·d) , 用药时间为1周;观察组应用更昔洛韦注射液治疗, 诱导期可注射2次/d, 应用剂量为7.5 mg/ (kg·次) , 经过2周的应用后, 可注射3次/周, 应用药物剂量改为10 mg/ (kg·次) 。

1.3 疗效判定标准[2]

痊愈:经过治疗, 完全改善患儿肝功能, 检查患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DNA或者尿液转阴;好转:患儿经过治疗黄疸和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总胆红素 (Tbil) 降低范围较大, >50%, 检查患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DNA或者尿液为阳性, 拷贝数降低较少, ≤10 ml;无效:治疗后, 患儿总胆红素降低程度≤50%, 无明显上升等变化, 检查患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DNA或者尿液为阳性, 拷贝数数值较高, >10 ml。总有效率= (痊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效效果和黄疸消退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对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观察组30例患儿中, 发生不良反应者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 对照组30例患儿中, 发生不良反应者5例 (其中3例腹泻, 2例厌食)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 明显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是临床医学中一项比较常见的宫内感染, 根据我国统计调查发现, 发病率比较高。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疾病类型进行划分, 可以不同的感染时间为依据划分为3个阶段, 分别为先天性、围生期和获得性。临床表现主要为紫癜、视网膜脉络膜炎、病理性黄疸、皮肤瘀斑、脑室周围钙化、肝脾大、小头畸形、间质性肺炎等, 均属于症状性感染[3]。更昔洛韦是一种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药物, 具有广谱抗疱疹病毒活性, 可选择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 从而实现对巨细胞病毒感染DNA合成的抑制, 还可直接渗入病毒DNA, 以减缓其延伸, 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治疗过程中, 积极有效的实现对病毒复制的控制是关键环节。更昔洛韦是人体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治疗中的一种有效药物, 传统抗病毒药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患儿服用后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 在临床应用过过程程中中具具有有一一定定的的限限制制性性[[44]]。。本本组组资资料料中中, , 3300例例观观察察组患儿应用更昔洛韦注射液治疗,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 黄疸消退率为86.7%,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30例对照组患儿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 治疗总有效率为70.0%, 黄疸消退率为66.7%,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表明, 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治疗过程中, 应用更昔洛韦治疗, 具有较好效果。

综上所述, 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用更昔洛韦治疗, 具有较好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治疗过程中, 应用更昔洛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 观察组应用更昔洛韦注射液治疗。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黄疸消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比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具有较好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效果,新生儿,更昔洛韦

参考文献

[1]王冰.更昔洛韦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早产儿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4, 21 (5) :306.

[2]李娟.更昔洛韦治疗婴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后评估指标的探讨.天津医药, 2014 (9) :940.

[3]高美哲.更昔洛韦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山东医药, 2014, 54 (6) :106.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症状有哪些 篇5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如果容易群体传染,多是病毒。细菌很少这样。因为病毒可以通过唾液飞溅等方式传播。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为什么是这样呢,这和脓痰的形成原因很有关系。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病毒感染比较急,并且症状不稳定,而细菌感染则开始轻后来重。这也是和病毒和细菌的机理和大小有关系。因为细菌个体大,所以开始进入比较缓慢,但是感染了,则后果严重。

5、白细胞计数,一般由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可稍高。而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见高。因此,如果临床不做血像检查,就难以确定病原体是病毒还是细菌。白细胞的多少是判断两者的区别之一。这和白细胞在人体内的作用有关。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识别 篇6

一、新生儿黄疸什么时候消退?

新生儿出生3~5天可出现黄疸,一般来说足月儿在2周内黄疽消退,早产儿在3周内黄疸消退。在此期间新生儿吃奶、睡眠反应均正常,这称为生理性黄疸。如果黄疸存在的时间延长,超过以上所说的时间;或者黄疸出现得早,即在出生后1~2天内就出现,皮肤、巩膜黄染明显;或者黄疸消退后又重新出现,这就要考虑是病理性黄疸了。

二、新生儿是怎样传染上巨细胞病毒肝炎的?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本病的病原是巨细胞病毒(CMV)。巨细胞病毒在人群中感染率高,育龄妇女感染率约50%,多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感染途径有:①宫内感染即垂直传播,当妇女怀孕时病毒通过胎盘经血流、淋巴循环或污染的羊水感染胎儿;②产时感染,经过产道传播,因一些妇女的产道带有病毒,这些病毒对妇女机体本身无害,但却可污染产道分泌物,而且在妊娠期病毒排出率可以增高,胎儿经产道娩出时接触到污染分泌物而致病;③出生后感染,主要是护理人员的手、飞沫、用具、奶具、衣物等与患儿密切接触,其中携带病毒的母亲是最主要的原因。以上传染方式中,以宫内感染为主要传染途径,可导致孕妇流产、早产、死胎。

三、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患有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胎儿出生后可出现低体重、黄疸持续不退、皮肤出现小疹子、呼吸困难、肺炎、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喂养困难、体重不增、小头、智力低下、听觉障碍、发育迟滞、瘫痪等表现。进行血液和尿液检查就可明确诊断。

四、患了新生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怎么办?

巨细胞病毒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 2年1—12月产前检查的孕妇42 0例, 年龄1 9~4 3岁, 平均2 6岁, 无明确CMV感染病史及临床表现, 未进行CMV筛查。

1.2 方法

受检者在门诊抽取外周静脉血5ml, 离心分离后取得血清, 在-20℃冰箱保存备检, 不能反复冻融。检测前常规质控, 检测试剂盒及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均为德国罗氏公司生产。ECLIA法检测CMV-Ig M抗体:S/Co≥1.0判断为阳性。ELISA法检测CMV-Ig M抗体:S/Co>1.2判断为阳性。PCR法检测CMV-DNA:在紫外线观察244bp位置出现橘黄色边缘整齐的条带为阳性。对三种方法检查阳性者取尿液经过无菌过滤处理后进行病毒培养, 2~6周观察细胞病变, 如分离出CMV为确诊CMV感染。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三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均为100% (29/29) 。特异度:ECLIA法为99.0% (387/391) , ELISA法为99.5% (389/391) , PCR法为99.7% (390/391) 。阳性预测值:ECLIA法为87.9% (29/33) ;ELISA法为93.5% (29/31) , PCR法为96.7% (29/30) 。三种检测方法检测CMV的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分别为0、2.01、0.5 5, P>0.05) 。

3讨论

CMV为双链DNA病毒。宫内感染CMV后会引起胎儿先天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目前, CMV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 检测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CMV抗原血症、CMV-DNA检测等[2,3,4], 其中临床较为常用的是血清学检测方法。

血清学检测主要通过检查血液中CMV-Ig M抗体来确定是否存在近期CMV感染。人体感染CMV后4~7天即可出现Ig M抗体, 因此CMV血清学检测被认为是较为灵敏的检测手段。ELISA法检测CMV-Ig M抗体是通过纯化抗原来检测其特异性抗体, 试剂成本低, 操作简单, 并且不容易受到抗核抗体等因子的干扰;但是取得检测结果所需时间相对较长, 且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降低结果准确性。ECLIA法是在化学发光分析及放射免疫分析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改进而来, 检测CMV-Ig M抗体同时具有化学发光分析及放射免疫分析的特点, 反应过程中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因而具有高敏感性及特异性。PCR检测CMV-DNA, 其敏感性及特异性一直存在争议, 不同报道显示不同取材标本、不同DNA提取方法均会影响检测结果。

笔者对孕妇分别采用多种方法检测CMV, 结果显示ECLIA法、ELISA法、PCR法检测CMV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接近。这表明三种检测方法对CMV感染大样本的筛查检测临床价值接近。本文三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均为100%, 这是因为采用的金标准 (病毒分离) 是在以上三种方法检查CMV阳性患者中进行进一步复检, 部分假阴性情况未进行统计。从检测结果来看, 三种检测方法均存在假阳性情况, 提示我们无论采用哪种检测方法均都不能单凭一次检测结果就下结论, 最好是采用其他不同方法进一步复检。在检测取材及检测方便容易度方面, ECLIA法、ELIS A法相对取得血清标本后检测所需时间短, 比较适用于临床上大样本CMV感染的初检。

综上所述, ECLIA法检测CMV-Ig M用于诊断孕妇CMV感染, 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较高, 可作为临床大样本的快速筛查检测, 但是检测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假阳性, 必要时要对检测结果进一步采用其他方法复检。

摘要:目的 观察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ECLIA法) 检测巨细胞病毒抗体 (CMV-Ig M) 在孕妇巨细胞病毒 (CMV) 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420例孕妇分别用ECLIA法、酶联免疫法 (ELISA法) 检测CMV-Ig M, 以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法) 检测CMV-DNA;对阳性结果行病毒分离检测, 并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结果 ECLIA法、ELISA法、PCR法检测CMV的灵敏度均为100%, 特异度依次为99.0%、99.5%、99.7%, 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7.9%、93.5%、96.7%, 三种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CLIA法检测CMV-Ig M诊断孕妇CMV感染, 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高, 可作为临床大样本的快速筛查检测。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法,常规聚合酶链式反应,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凤贤.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3, 40 (1) :10.

[2]何小周, 王晓芳, 王世文.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状况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 2012, 28 (1) :73.

[3]闫淑媛, 陈平洋.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2009, 32 (5) :284.

巨细胞病毒感染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92例, 其中男54例, 女38例;年龄2~54 (24.3±6.7) d;62例足月儿, 30例早产儿;43例新生儿体重<2.00kg, 49例新生儿体重>2.00kg。

1.2 方法

1.2.1 收集资料

统计新生儿的胎龄、出生史、出生体质量、入院日龄、临床表现等基本资料。

1.2.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新生儿给予对症治疗, 包括护肝、利胆、退黄、止咳等。同时给予更昔洛韦静脉注射, 诱导期选择5mg/kg更昔洛韦 (黑龙江飞峡制药工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3715) 静脉注射, 1次/12h, 维持期选择5mg/kg更昔洛韦静脉注射, 1次/d。治疗1个月后观察治疗情况。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

1.3 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对比两组新生儿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4]。

1.4 疗效评定标准

通过治疗, 新生儿症状消失, 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为治愈;通过治疗, 新生儿症状、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为显效;通过治疗, 新生儿症状、各项指标有所改善为有效;通过治疗, 新生儿各项指标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有效组=治愈+显效+有效[5]。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t检验, 计数资料n (%) 表示,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结果

以肝功能异常、脾肿大较常见。见表1。

2.2 有效组与无效组患儿临床特征比较

所有新生儿中, 24例新生儿治愈, 15例新生儿治疗显效, 22例新生儿治疗有效, 31例新生儿治疗无效。有效组61例, 无效组31例, 两组新生儿在日龄、早产、肝功能异常、脾肿大例数方面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有效组与无效组新生儿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两组新生儿在WBC、ALT、AST水平方面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有效组相比, *:P<0.05, △:P>0.05

注:与有效组相比, *:P<0.05, △:P>0.05

3 讨论

巨细胞病毒对于免疫力正常的人一般为无症状感染, 但是会通过母婴哺乳、输血等方式传播给新生儿[6]。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并没有发育完善, 一旦感染巨细胞病毒会破坏新生儿的细胞亚群平衡, 导致免疫反应降低, 会影响患儿所有的器官, 对患儿的健康构成威胁, 情况严重的甚至导致患儿死亡[7]。有研究报告显示[8], 巨细胞病毒严重感染的患儿死亡率约占30%, 即使患儿幸存, 也会有超过9成的患儿发生低智商、视力差等后遗症, 对患儿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早发现、早治疗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死亡率[9]。但是目前临床并没有较好的诊断和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10]。为给临床医生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提供可靠依据, 本研究对来我院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进行分析。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以肝功能异常、脾肿大较常见, 分别占69.57%和57.61%, 皮肤黄染、先天性缺陷、呼吸系统受累等都有发现, 说明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以肝功能异常、脾肿大较常见, 临床医生需根据检查结果尽早判断是否为巨细胞病毒感染, 尽早对症治疗,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更昔洛韦中的三磷酸盐能抑制病毒DNA聚合酶, 能有效抑制病毒活性, 对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明显。本研究结果发现, 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采用更昔洛韦治疗, 有效61例, 无效31例, 且两组新生儿在日龄、早产、肝功能异常、脾肿大例数方面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效果较明显, 并且治疗效果与新生儿日龄、肝功能异常、脾肿大例数等方面关系密切, 需尽早进行对症治疗。通过本研究结果还可以看出, 两组新生儿在WBC、ALT、AST水平方面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如果新生儿的WBC、ALT、AST水平升高, 则表明新生儿可能感染巨细胞病毒, 临床可以将WBC、ALT、AST水平作为新生儿感染巨细胞病毒的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 其中以肝功能异常、脾肿大最常见, 其治疗有效率与新生儿日龄、肝功能异常等方面有关, 临床医生应该尽早诊断并进行对症治疗,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分析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 为临床医生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提供可靠依据。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来我院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92例, 了解新生儿的具体情况, 然后对症治疗, 治疗1个月后评定治疗效果, 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 观察两组新生儿临床特征。有效组61例, 无效组31例;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肝功能异常、脾肿大较常见;两组新生儿在日龄、早产、肝功能异常、脾肿大例数、WBC、ALT、AST水平方面相比,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 其中以肝功能异常、脾肿大最常见, 治疗有效率与新生儿日龄、肝功能异常等方面有关, 临床医生应该尽早诊断并进行对症治疗,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

参考文献

[1]彭芬, 沈昌桃, 吴华莉, 等.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 (18) :4257-4259.

[2]姚丽, 张梅, 郭先成.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载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5 (15) :3550-3552.

[3]陈鲲, 胡洪波, 彭巧英.UL37x3检测在新生儿晚期黄疸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热带医学, 2015, 15 (2) :204-206, 218.

[4]李玲霞, 高申, 张特.等.人巨细胞病毒感染DNA检测和Ig M检测的比较及其联合应用价值的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 19 (1) :78-80.

[5]肖长纪, 杨慧霞.《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5, 18 (11) :805-807.

[6]叶黎离, 王军.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小鼠辅助性T细胞1/2类细胞因子及其转录因子表达变化及胸腺五肽的干预作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5, 18 (2) :117-122.

[7]李骥, 韦明明, 谭蓓, 等.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和糖皮质激素抵抗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 2015, 54 (11) :936-939.

[8]徐郑丽, 黄晓军, 孙于谦, 等.巨细胞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难治复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2015, 54 (2) :101-105.

[9]王慧英, 于松, 于莎莎, 等.晚发性宫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致新生儿死亡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全科医学, 2015, 18 (31) :3881-3884, 3892.

巨细胞病毒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人组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组。正常人组:从本院储备血库中选取25例正常女性以及25例正常男性采用EDTA抗凝的外周血液2mL, 取出全血1 000μL进行DNA提取, 剩余血液用离心机 (2 000r/min, 15min) 提取血清, 离心后的血清置于EP管中, 在-80℃下进行保存。巨细胞感染组:全部47例研究对象均来自本院收治的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23例, 患者平均年龄为38.5岁, 所有患者的CMC-pp65以及CMC-DNA检测均呈阳性。使用EDTA抗凝, 所有患者均抽取外周血2mL, 后续处理方法同上。

1.2 测定方法

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法 (Western Blot) 研究患者血清中结合珠蛋白类型, 取5μL制得的血清蛋白质样品于EP管中, 加入缓冲液20μLPBS, 混合后加热5min, 然后用15%的SDS-PAGE进行分离, 分离后转移至PVDF膜上, 使用1%TBST冲洗聚偏氟乙烯膜, 加入羊抗人多克隆抗体, 再次用1%TBST进行冲洗, 处理完成后使用化学发光试剂盒进行显影, 并采用凝胶成像仪进行拍照。使用PCR技术测定血清结合珠蛋白基因型, 提取依据DNA-KIT提取结合珠蛋白基因组DNA, 使用适当的引物进行DNA PCR, 加入适量PPCCRR缓缓冲冲液液、、ddNNTTPP、、重重蒸蒸馏馏水水、、酶酶、、基基因因组组模模板板DDNNAA进进行行DNA扩增。扩增开始温度控制为95℃, 变性后退火, 然后73℃维持7min。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检验, 显著性水平为0.05,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PCR扩增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表明, 研究对象结合珠蛋白基因型与表现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对象基因型分布频率对比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 HP1-1型基因对照组与患病组各4人, 各占50%, 两组无差异性;HP2-1型基因对照组中人数为29人, 占70.73%, 患病组中为12人, 占29.27%, 经统计分析P<0.05, 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P2-2型基因对照组中为17人, 占35.42%, 患病组为31人, 占64.58%, 经统计分析P<0.05, 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结合珠蛋白又称触珠蛋白, 是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以及人类血清中的一种糖蛋白, 编码基因位于人体16号染色体上, 控制结合珠蛋白的基因为HP1以及HP2等位基因。结合珠蛋白是血清的一种球蛋白, 属于α2球蛋白组。人类基因中常见的结合珠蛋白的基因型有三种:HP1-1、HP2-1、HP2-2。基因类型表现为遗传多样性, 各型基因具有显著的地域和种族差异, 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学标志。巨细胞病毒是一种常见的疱疹病毒组DNA病毒, 在人群中很常见。在我国, 95%的正常人经CMV-IgG血清学检查显阳性。该病毒分布广泛, 能够引起人体泌尿生殖系统、肝脏以及中枢神经系的感染, 患者感染后症状有轻有重, 严重者可引起患者死亡。移植手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尚未恢复, 机体免疫系统被抑制, 容易导致机体内巨细胞病毒发作, 引起患者发病。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 不同的结合珠蛋白表型在疾病中呈现不同的分布, 不同的结合珠蛋白表型对疾病的发生以及病情的变化具有不同的作用。

目前, 巨细胞病毒感染多发生于器官移植后的病人, 在临床上通常把移植前供受者血清CMV检查结果作为评定移植手术后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一个参考指标。移植之前对血清CMV检测呈阳性的患者积极进行治疗, 移植后密切注意患者是否有巨细胞病毒感染, 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本次研究中结合珠蛋白的三种基因型中有两种在正常人与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 而基因型的表达未表现差异性, 这表明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血清结合珠蛋白表型具有相关性。但是, 关于结合珠蛋白表型与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发展以及预防治疗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血清结合珠蛋白表型与正常人表型分布间的差异, 探讨巨细胞感染与血清结合珠蛋白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印迹方法分析血清结合珠蛋白表型, 通过PCR确定患者基因型以及表型, 使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PCR扩增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表明, 研究对象结合珠蛋白基因型与表现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1-1型基因对照组与患病组各4人, 各占50%, 两组无差异性;HP2-1型基因对照组29人, 占70.73%, 患病组12人, 占29.27%, 经统计分析P<0.05, 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P2-2型基因对照组中为17人, 占35.42%, 患病组31人, 占64.58%, 经统计分析P<0.05, 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结合珠蛋白表型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的发病、疾病治疗以及疾病发展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血清结合珠蛋白表型,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韦婵, 闫鲲, 谢飞, 等.肾移植术后带状疱疹8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9) .

[2]范文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巨细胞病毒-IgM抗体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02) .

[3]VAN VLIERBERGHE H, LANGLOIS M.Haptoglobin pol-ymorphisms and iron homeostasis in health and in disease[J].Clin Chim Acta, 2004, 345 (1-2) :35-42.

[4]ARREDOUANIM, MATTJOKSP, VANHOEYVELD E, etal.Haptoglobin directly affects Tcells and suppresses T help-er cellstype2cytokine release[J].Immunology, 2003, 108:144-151.

巨细胞病毒感染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检测是否感染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的孕妇和育龄女性60例, 年龄最大40岁, 最小21岁, 平均年龄25.6岁。30例活动性感染孕妇为观察组, 平均年龄26.2岁;30例非活动性感染组为对照组, 平均年龄为25.0岁。非孕妇事先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试验结果IgM抗体均为阳性, 孕妇采用巢式PCR法检测绒毛和脐带血的情况。

1.2 收集标本

(1) 绒毛组织:针对怀孕7周左右的女性, 使用彩超引导, 收集绒毛组织5 mg左右。 (2) 羊水:怀孕20周左右, 通过采用羊膜腔穿刺技术, 收集羊水20 mL左右。 (3) 脐带血:怀孕晚期, 在彩超下从腹中收集脐带血3 mL。 (4) 外周血:不抗凝血液5 mL, 注射肝素抗凝的血液3 mL。

1.3 诊断方法

1.3.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将收集的外周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中人巨细胞病毒 (HCMV) IgM抗体[2]和IgG抗体, 这两种抗体都是特异性抗体, 检测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操作。对检测结果使用美国引进的梅标仪进行判断。

1.3.2 巢式PCR

对检测IgM抗体均为阳性的孕妇的绒毛组织、羊水、脐带血和外周血进行检测, 使用异戊醇和酚提取人巨细胞病毒中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 , 再进行PCR的扩增。

1.3.3 逆转录PCR

对检测IgM抗体均为阳性的孕妇的绒毛组织、羊水、脐带血和外周血进行检测, 提取病毒中的核糖核酸 (RNA) 以及晚期MRNA。

1.4 诊断标准

人巨细胞病毒的IgM和晚期MRNA都呈阳性, 即为活动性感染;绒毛组织、羊水、脐带血和外周血中的人巨细胞病毒出现非阳性情况, 即为先天性感染。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结果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1) 通过巢式PCR、逆转录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三种方法的联合应用, 育龄女性感染HCMV率为7.88%, 育龄女性 (非孕妇) 感染率为4.35%,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另外, 活动性感染孕妇受到绒毛和脐血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感染率高达52.3%和59.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感染儿情况分析。产前诊断出孕妇患有宫内感染 (先天性感染) 的感染儿能成功分娩出来的占47.3%, 相应的, 出现异常分娩导致流产、死胎等情况的占52.7%。其中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但是生长良好的胎儿被终止妊娠的占35.8%。

(3) 绒毛组织、羊水、脐带血和外周血出现感染情况分析, 见表1。

3 讨论

人巨细胞病毒 (HCMV) 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病原体, 它会导致胎儿先天性感染, 威胁着胎儿的健康。感染儿出现头脑畸形[3]、神经系统损害、智力缺陷、脉络膜视网膜炎等疾病的可能性较正常婴儿高。该研究结果显示, HCMV感染率在孕妇和非孕妇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而对于活动性感染和先天性感染在孕妇中出现的概率有显著差异。对HCMV感染产前诊断非常重要, 关系到胎儿感染以及取舍的问题。患有先天性感染的胎儿出现异常妊娠的可能性高于非感染儿。孕妇的感染情况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反应胎儿情况, 但是并不是很准确, 只有通过采集绒毛组织、羊水、脐带血和外周血这样的直接素材来了解胎儿的信息从而给家属提供依据, 配合巢式—PCR的检测可以提高材料的敏感性, 安全性更高。研究发现, 从绒毛中检测出病毒引起流产的例数较多, 原因可能是宫内本身就受到了感染, 或者在操作过程中不够规范引起, 通过积累经验和改进技术将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有效降低流产率。

产前诊断的重要标本之一是绒毛组织[4], 它对先天性HCMV感染十分敏感, 它具有遗传学的特征, 该研究显示从绒毛中检测出先天性感染的概率接近50%。医学界还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来进行先天性感染的产前诊断, 正确率相对较高, 可有效解决病人的痛苦, 实现优生。

其他方式诊断除了通过巢式PCR、逆转录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三种方法的联合应用来诊断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 核酸分子杂交也是不错的方法, 主要是进行病毒分离、制备核酸、制备探针、点样、进行预杂交和杂交、洗膜和放射自显影等步骤, 检测绒毛中可能存在的HCMV, 以此来判断胚胎是否受到感染。其中制备探针比较关键, 利用探针的高度敏感性以及不易与其他病毒或人源性细胞的DNA杂交的优势, 选择合适的探针, 控制杂交的时间, 能很快得出结果, 进行下一步骤。这种方法的诊断率高, 能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

控制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对策: (1) 加强对国内外HCMV使用药物情况的关注; (2) 吸收更多是HCMV知识, 规范诊治疗程。 (3) 加快建立和完善病毒监测的技术, 构建[5]一些基因重组突变病毒的技术。及早预防和控制HCMV感染的任务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来给临床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 巢式PCR、逆转录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三种方法的联合应用能提高胎儿感染情况的准确率, 为取舍胎儿提供可靠依据, 对产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 (HCMV) 感染产前诊断的价值, 分析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 该研究选取2009年6月—2012年6月内来该院检测是否感染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的孕妇和育龄女性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活动性感染孕妇为观察组, 非活动性感染组为对照组。采用巢式PCR[1]、逆转录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三种方法的联合应用。结果 活动性感染孕妇受到绒毛和脐血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感染率高达52.3%和59.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孕妇和育龄女性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产前诊断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胎儿的取舍提供可靠依据, 提高了优生率, 具有临床的可行性, 科学性, 以及安全性。

关键词: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 (HCMV) ,产前诊断,巢式PCR,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绒毛吸取,脐血穿刺

参考文献

[1]刘小华, 程蔚蔚.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处理[J].中国产前诊断杂志 (电子版) , 2010 (4) :39.

[2]姚敏, 马增凤.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产前诊断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9) :4109-4110.

[3]Guo Hong Wei, Qiaoping.ultrasonography and serology in fetal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prediction value[J].infections in, 2012 (8) :56.

[4]单幼兰, 张笋华, 陈伟华, 等.关于HCMV潜伏感染与激活感染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7) :3382-3385.

警惕!幼儿肠病毒感染 篇11

全年都有感染个案发生,患者以5岁以下幼儿为主,尤其以3岁以下幼儿为肠病毒感染并发重症的高危险群。

感染途径

肠病毒的传染性极强,可经由肠胃道(粪—口、水或食物污染)、呼吸道(飞沫、咳嗽或打喷嚏),也可经由接触病人的分泌物而感染。

传染力及传染期间

潜伏期约为3~5天。

病童在发病前数天即会传染给别人。

在发病后7天之内传染力最强。最好让病童请假在家休息至少一星期,以避免传染他人。

病人在身体免疫力克服感染后即康复,但病毒仍可经曲粪便排出,持续数周之久,而感染他人。

感染肠病毒时应该注意

1肠病毒感染症目前并没有特效药,只能采取支持疗法绝大多数症状轻微,7~10天自然痊愈,仅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2注意补充营养与水分,尽可能选择容易入口、柔软、无刺激性的饮食,以免降低病患进食意愿,造成脱水或营养不足,影响恢复。

3小心处理病患之排泄物(粪便、口鼻分泌物),且处理完毕应立即洗手。

4让病童在家好好休息至少一星期,或直至无发烧现象。若无法请假,也应请其戴口罩,并与其它幼童适度区隔,减少传染机会。

5对家中之第二个病患尤其是婴幼儿要特别小心,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较高,严重程度可能提高。

肠病毒典型常见症状

A手口足病

发烧或微烧,手掌、脚掌、屁股和膝盖等部位零散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小而呈长椭圆型淡红斑疹或小水泡疹;口腔黏膜及舌头,其次为软颚、牙龈和嘴唇出现水泡溃疡,而疼痛、厌食、流口水(小小孩)。

B疱疹性咽峡炎

突发性发烧、呕吐及咽峡处(只有口腔后半部)出现小水泡、或溃疡;厌食、流口水。

肠病毒消毒方法

消毒方法的选用

(1)肠病毒对酸及许多化学药物具抵抗性,如抗微生物制剂、清洁消毒剂及酒精,均无法杀死肠病毒。

(2)醛类、卤素类消毒剂(如市售含氯漂白水)可使肠病毒失去活性。

(3)肠病毒于室温可存活数天,4℃可存活数周,冷冻下可存活数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环境,很快就会失去活性,所以食物经过加热处理,或将内衣裤浸泡热水,都可减少肠病毒传播。

(4)干燥可降低肠病毒在室温下存活的时间。

(5)紫外线可降低病毒活性。

含氯漂白水之使用方法 (使用时请穿戴防水手套并注意安全)

(1)一般环境消毒,建议使用500ppm浓度之漂白水。

(2)针对病童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之物品或表面,建议使用1000ppm漂白水。

(3)以泡制500ppm含氯漂白水为例:

a.取市售家庭用漂白水(浓度一般在5~6%)5汤匙(约15~20cc)。

b.加入10公升的自来水中(大宝特瓶每瓶容量1,250cc,8瓶即等于10公升),搅拌均匀即可。

环境消毒重点

巨细胞病毒感染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5 月—2015 年7 月我院收治的72 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 例。治疗组男20 例, 女16 例, 平均年龄 (5.43±3.12) 个月;对照组男19 例, 女17 例, 平均年龄 (6.14±3.47) 个月。2 组患儿性别和年龄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儿入院后, 先行常规治疗, 并行头颅CT检查, 观察患儿病情。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 (石药集团欧意药业, 国药准字H19993919, 1 m L/0.1 g) 进行治疗, 根据患儿体重, 每1 kg给予10 mg, 分2 次给药, 每次静脉滴注>20 min, 疗程为1 周。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注射液 (亚宝药业太原制药, 国药准字20093087, 10 m L/0.5 g) 进行治疗。诱导期内将更昔洛韦5 mg/kg加入生理盐水中, 根据患儿体重, 每次7.5 mg/kg, 每12 h用药1 次, 每次时间约为2 h, 持续治疗2 周;维持期内将更昔洛韦5 mg/kg加入生理盐水中, 根据患儿体重, 每次10 mg/kg, 每日1 次, 每次约为2 h, 持续治疗1 周。诱导期内每周复查1 次肝肾功能, 每2 日进行血常规检查1 次;维持期内每周复查血常规, 2 周~4 周复查肝肾功能1 次。

1.3 观察指标对2 组患儿总有效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

1.4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治疗后, 患儿肝功能恢复正常, 经检查后, 患儿尿液及先天性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DNA) 变为阴性;好转:治疗后, 患儿肝功能和黄疸有所改善, 患儿尿液及先天性巨细胞病毒DNA仍为阳性, 总胆红素降低范围超过50%, 拷贝数降低范围较少, 低于10 m L;无效:患儿肝功能和黄疸无显著变化, 患儿尿液及先天性巨细胞病毒变为阳性, 拷贝数降低范围较大, 超过10 m L。总有效率= (治愈+ 好转) /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儿临床效果和黄疸消退率比较治疗组患儿治愈21 例, 好转14 例, 无效1 例, 总有效率为97.22% (35/36) ;对照组治愈12 例, 好转16 例, 无效8 例, 总有效率为77.78% (28/36) , 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65, P<0.05) 。治疗组黄疸消退率为88.89% (32/36)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 (26/36) , 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53, P<0.05) 。

2.2 2 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治疗组厌食1 例, 腹泻2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 对照组厌食4 例, 腹泻3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4%, 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46, P<0.05) 。

3 讨论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为临床常见的宫内感染, 大量实验研究[2]结果表明, 更昔洛韦能够治愈巨细胞病毒感染, 具有显著效果。更昔洛韦有广谱抗疱疹病毒的活性, 其能够对病毒DNA聚合酶进行选择性抑制, 从而抑制巨细胞病毒感染DNA的合成, 还能够直接渗入病毒DNA, 阻止病毒DNA的延伸, 起到抑制病毒复制作用。

综上所述, 采用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 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有效缓解黄疸症状, 具有显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72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 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更昔洛韦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治疗组黄疸消退率为88.8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更昔洛韦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 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有效缓解黄疸症状, 具有显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感染,更昔洛韦,新生儿,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杨金玲, 李爱香.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疗程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11) :1294-1295.

上一篇:装备保障转型下一篇:渗透性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