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综合楼

2024-06-26

感染性疾病综合楼(共9篇)

感染性疾病综合楼 篇1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染病爆发的可能性以及对人民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正如目前甲型H1N1型流感(原称猪流感)的全球蔓延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样,而且这种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越来越具有全球化和普遍性。目前,在全国较大城市中均设有专门的传染病医院,但在一些中小城市,往往由于医疗资源的限制和经营管理的原因,由综合医院承担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因此面对这种随时都有传染病爆发的可能性,位于防病治病第一线的综合医院的重要性在处置传染病方面更具有独特性。正如卫生部2004年的要求指出,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应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部分传染病科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要相对独立,内部结构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

由于感染性疾病科室在综合医院中的特殊性,以及功能上包含门诊、部分医技和病房等一系列完整功能,因此以笔者设计的2个二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为代表,均为独立的一栋多层建筑,并且可称其为感染性疾病综合楼。在设计中,在流线安排和功能分区上可遵循与传染病医院设计一样的原则。

2 总平面布局原则

在综合医院中设置感染性疾病综合楼,与传染病医院一样,应充分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需要确定与其余医疗楼群之间的距离以及方位;充分了解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尤其是主导风向等问题;充分利用整体资源;合理组织调配。新建感染性疾病综合楼的建设规模,应根据该地区医院的病床数量等因素,进行综合平衡后确定。

2.1 功能分区明确

根据传染病医疗工作的特点,应严格分区,留有适当防护距离。科学合理地安排感染性疾病综合楼与院区内各功能科室与各部门的联系,使功能分区合理,洁污路线清楚,互不穿插交叉,以利于控制与防止院内交叉感染。根据传染病建筑设计规范,感染性疾病综合楼距离其他的医疗用房应该大于20m。

2.2 洁污分开

出入口设置应保证洁、污流线分置,避免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出院与探视家属、清洁物品等可以使用同一个出入口,患者使用的出入口应该尽量与综合医院中普通病人的出入口分开,如果由于场地的原因,难以单独划分传染病人的出入口,也可以与综合医院中的污物出入口合并使用。该出入口一般设在交通方便的城市次要道路,供传染病区患者、救护车出入。如受场地条件所限必须与普通洁净出入口位于同一侧,则应尽量拉开两者间的距离,以免相互影响。污染物品出入口应远离普通病人活动区域。

2.3 景观式的建筑布局

与现代化综合医院强调建筑相对集中设置不同,感染性疾病综合楼的建筑布局强调隔离防护,避免交叉感染。因此,与园林景观相结合,在建筑物间的适当距离设计良好的景观环境,是一种必要手段。同时园林绿化环境,有助于稳定和调节病人心境,促进病人康复。此外传染病机动车的停车位相对于综合医院要适当独立,可以结合景观设计统一考虑。

2.4 污废处理

传染病医院的多数废弃物中,都带有污染物质,随意处置会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并引发严重恶果。传染病污废水,应依国家标准特殊消毒排放,污废物集中消毒处理。总体布局应解决好污废处理与排放问题,应统一规划,并与主体建筑同步建设。

3 建筑平面设计

由于靠近综合医院设置,因此,从节约运营成本的角度出发,医技科室方面特别是大型医疗仪器设备和手术室等最好设置在综合医院的其他医疗用房内,感染性疾病综合楼内仅仅设置基本的医技房间如X光室、B超等检查科室。另外,在门诊人次上传染病相比要少得多。因此,感染性疾病综合楼在面积上一般受到局限,平面布局上采用紧凑的方式,1层是门诊和医技,2层以上为病房部分。在1层的平面布局中,根据不同的传染性,将呼吸道门诊和肠道、肝病门诊分开,病人通过筛查后,进入不同的候诊区域,因此在平面设计中,将公共窗口部分布置在中间,如挂号、收费、取药、检验等,这样有利于节省面积和提高效率。

由于感染性疾病综合楼主要承担筛查和诊治部分常见传染病,因此在功能设置上与传染病医院相比会有所欠缺,但在主要部分均应按照传染病医院设计规范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布局。

3.1 分区明确

感染性疾病综合楼面积较小,但从使用来说,还是应该严格按照洁污分区要求进行区分。传染性病区一般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

按传染病种类把门(急)诊诊室和病房主要划分为呼吸道诊室(病房)、消化道诊室(病房)两个大类。门诊厅应设分诊处,对病人进行登记分诊,避免发生交叉感染。门诊部的病人就诊区域,应形成相连但相对独立的两个部分,呼吸道诊室、消化道诊室,其中每个单元内应有独立的挂号、诊疗、检验、收费和药房,同时设有特殊传染病诊室,以备特殊传染病使用。病房应按传染病隔离要求,分别设置病人使用通道和医护人员使用通道,包括垂直交通的楼梯、电梯,病人由专用通道进入病室。医务工作人员使用独立的垂直交通如楼梯、电梯及走廊进入工作区,在医务人员进出工作区口部,均应按卫生要求设置卫生通过室。

3.2 人流和物流

在感染性疾病综合楼设计中,组织好人流和物流是十分重要的。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必须相互分开,互不交叉。感染性疾病综合楼的门诊和病房的平面布置应采用三线三区、双通道形式设计,即患者与医务工作人员分别使用不同的通道。

医务人员按照从清洁区到半污染区再到污染区的工作流程布置工作区域,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必须设通过式更衣场所。在病房区域设计中,清洁区内主要设置办公、休息、值班等房间,半污染区域主要设计有与患者治疗相关的房间,如护士站、治疗、处置、库房等。污染区则以病房为主,包括病人用活动室和室外走廊等。医务人员主要通过医务人员垂直交通和工作走廊进入清洁区域,医务人员要去病区内走廊以及半污染区域必须经过卫生通过室,由病区走廊进出病房需经缓冲间,通过室和缓冲间应设流动水洗手、更衣等卫生设施。患者通过病人垂直交通和外围走廊进入病房。

3.3 病房设施

传染病医院的每个护理单元一般以单人和双人病房为主,但由于在综合医院中的感染性疾病综合楼面积受到限制,同时传染病患者住院时间相对较长,而且要根据不同病种安排病室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目前在这两个方案中,病房以3人病房为主,以双人病房为辅。病房内病床间距应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一般以1 000mm为宜,X光机、呼吸机等设备通过缓冲间运进病房。病房内应设置氧气、吸引等床头治疗设施及呼叫、对讲设施,病房均带独立卫生间。此外还要充分考虑病人的休息、活动场所。除病室要相对宽畅外,还应考虑设病人的活动室,外廊的廊窗高,遮阳,活动间的范围和谈话间的布置等。

3.4 食物和药物传递

病房靠半污染区的内走廊一侧墙上,设双重传递窗兼顾观察窗,用于为患者传递食物、药物等。患者餐饮由工作通道进入,分送至各病房层的配餐内,在配餐间设传递窗接收,用病区内餐车分送到各个病房。

4 其他注意问题

4.1 污染废弃物处理

患者污物及其他污染废弃物,由病区各病房的污洗间,简单收集密封后送至1层污物间集中,再由院区医疗垃圾处理间统一处理,但需要与普通垃圾间区别,因此,最好有独立处理间和焚烧间。同时,给排水处理中,也要充分考虑传染性的因素,需要消毒处理后,才能和其他的污废水统一排放。

4.2 节能问题

由于感染性疾病综合楼能耗会比较大,系统设计时应尽可能采取一些节能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费用,如建筑外墙节能设计,合理的暖通空调系统设计等。

5 设计实例

5.1 什邡市人民医院附属感染性疾病综合楼(北京援建四川什邡项目)

什邡市人民医院是什邡市的综合性国家二级甲等医院及爱婴医院。在5.12特大地震灾害中,什邡市人民医院遭到严重损坏。根据北京市与当地政府的灾后重建计划,决定对什邡市人民医院进行易地建设。整个新院区包括: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感染性疾病综合楼、后勤楼、高压氧舱、液氧站等辅助医疗用房,此外在院区内设计有康复中心。医院总建筑面积54 960m2,其中感染性疾病综合楼1650m2。感染性疾病综合楼2层,1层为门诊部分,2层为病房部分,分为肠道、肝病和呼吸道两个部分(见图1)。

5.2 兴化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综合楼

兴化市人民医院是兴化市的二级甲等医院和国家级爱婴医院。为了完善卫生服务功能,服务兴化居民、辐射周边地区,兴化市人民医院整体迁建至新开发区内,整个新院区包括:门急诊医技病房综合楼、感染性疾病综合楼、办公区、后勤辅助用房等。总建筑面积117886m2,其中感染性疾病综合楼4980 m2。共有3层,1层为门诊部分,2层~3层为病房部分,分为肠道、肝病和呼吸道2层(见图2)。

摘要:随着社会和医疗水平发展,在综合医院中设置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综合楼成为一种需求和趋势。其设计方法与普通传染病医院相比,在设计原则上,既有相同点又有其特殊的一面。从总体布局出发,对感染性疾病综合楼的建筑设计进行论述,并以实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综合楼,设计原则,实例

参考文献

【1】刘永生.浅谈医院传染病病房楼建筑设计[J].广西城镇建设,2005(10).

【2】郭春雷.大型传染病医院的设计实践[J].建筑学报,2007(10).

【3】张春阳,黄凯昕.传染病医院设计要点[J].中国卫生工程,2005(8).

【4】夏常松.浅论某传染病医院规划设计[J].科技资讯,1998(13).

【5】姚蓁,李俊,等.浅议传染病专科医院设计的总体构想[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03(4).

【6】韩燕玲.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看传染病专科医院的地位和作用[C].2004年全国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编辑委员会2004,(20)增刊.

【7】韩如冰.对传染病医院设计规范的探讨[J].制冷与空调(四川),2005(z1).

感染性疾病综合楼 篇2

1、布局流程合理,做到有效分区(三区、两道),三区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两道为:医务人员通道、病人通道。

2、门诊接诊病人预防控制措施

(1)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

(2)接诊呼吸道疾病病人时应戴防护口罩;

(3)疑似传染病,按下列途径管理:①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在第一时间内通知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医务处、医院感染管理科等);②根据传染源的性质,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③收住感染性疾病科,按传染病要求住院或转院治疗。

3、留观病人预防控制

(1)普通病人按标准预防措施执行;

(2)病人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传染性疾病但需要抢救或病情危重,暂无法转传染病院的: 1)病人安置单人房间,就地隔离一一除特护、医生必要检查、处置外,其他人包括医务人员不得进入。

2)避免转科,并且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检查,以防在转送过程中造成感染的播散。3)病房尽量配备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及其它用品相对固定,各种器械、抢救监护设备、隔离衣等,不得与他人共用。

4)医疗器械消毒处理: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5)病房每日一次紫外线消毒,房间内设施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液每日擦拭一次。

6)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病人用过的被单、床单、枕套等必须全部更换,经消毒后再清洗;病人污染的环境必须作终末消毒处理。

4、医务人员的防护

(1)医务人员应穿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手套、口罩等),每诊治一位病人均应洗手、手消毒或更换手套。个人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消毒,严重污染时随时更换消毒。必要时穿隔离衣、戴鞋套。

(2)医生检查、换药时必须戴手套,离开病房后,严格洗手,并使用手消毒剂。

(3)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做好防护措施,有条件者根据病种隔离的需要提供隔离服。

(4)非该病区工作人员需进入时,应经该病区医务人员许可,并接受消毒隔离要求的指导,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5、医疗废物处理:

(1)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如瓜壳、纸张、一次性饭盒等)应作为感染性废物管理;所有感染性废物和病理性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包装。

(2)病人房间的台面、门把手、地面、诊疗用品、废弃物、便器等必须由专人负责严格消毒。(3)排泄物、呕吐物及分泌物的处理:用1000-2000mg/L的有效氯消毒液静置30分钟后,倒入病房卫生间便池冲水。

院感科

感染性疾病综合楼 篇3

猩红热是由具有红疹毒素的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发热1~2天出疹, 从耳后、颈部、上胸, 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的基础上散布针尖大小点状的猩红热色密集的斑疹。有痒感, 也可融合成片, 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 可伴皮下出血或紫红色线条, 称帕氏线。重者可呈粟粒样丘疹或丘疱疹, 有口周苍白圈。病程第一周末或第二周内开始脱皮。可呈糠屑样或片状脱皮。其他表现有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杨梅舌等。猩红热链球菌原发感染灶位于咽部及扁桃腺, 位于皮肤而出现猩红热症状者, 称为外科性猩红热。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给予易消化软食或半流质饮食, 注意口腔卫生, 入量不足或中毒症状重者给予静脉补液, 发热者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

2.药物治疗

早期应用青霉素G, 每日10万U/kg, 分2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连用7~10日。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如红霉素每日50mg/kg, 分2次静脉滴注, 连用7~10日;或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重型猩红热加大抗菌药剂量、延长疗程, 采用静脉途径给药, 如阿奇霉素每日10mg/kg, 每日1次静脉滴注。补充大剂量维生素C, 酌情加用糖皮质激素, 预防并发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风湿热的发生。

二、并发症

化脓性并发症:①感染直接蔓延侵袭邻近组织器官, 如颌下、颈部淋巴腺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扁桃腺周围脓肿, 咽后壁脓肿及支气管炎、肺炎等。②细菌通过血性传播引起败血症及迁延性病灶, 如脑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心内膜炎等。

非化脓性并发症:①风湿热, 一般在A族链球菌引起的咽扁桃腺炎或猩红热后3周左右起病。②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猩红热后2~3周起病。

三、预防

①早期隔离:明确诊断后将患儿进行隔离治疗, 由于早期使用抗菌药, 病原很快消失, 隔离期限为1周。病情轻的患儿不需住院, 尽量在家中隔离治疗。

②接触者的处理:儿童托幼机构发生猩红热时, 应认真晨间检查, 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儿给予隔离。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 (KD) ,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血管炎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①持续发热5天以上;②结合膜充血;③口唇鲜红, 皲裂和杨梅舌;④手足硬肿, 掌趾红斑, 指趾脱皮;⑤多形红斑样皮疹, 可以为麻疹样、猩红热样, 少数为多形红斑, 口腔黏膜、肛周、外生殖器黏膜部位可充血、脱皮;⑥颈部淋巴结肿大。上以具备包括发热在内的5条即可诊断。需除外猩红热、药物过敏综合征、病毒感染等发热皮疹性疾病。一旦做出诊断应立即做各种心血管的检查。

KD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特征性实验室检测指标, 关于不完全KD或不典型KD的诊断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临床问题。不明原因的发热≥5天, 伴有其他诊断标准5项中两项或3项, 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变化, 可考虑不完全KD的诊断。小婴儿不完全KD比幼儿更常见。美国2004年KD的诊断标准规定, 小婴儿除发热外仅有1项临床表现, 且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应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一、辅助检查

出疹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 除常规检查 (如血常规) 可帮助鉴别诊断外还可通过细菌培养、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病原。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方法有:

①电子显微镜检查:目前电子显微镜大多用于难以组织培养的病毒。在病理切片中细胞内发现病毒颗粒, 从而证明病毒感染存在。

②分子生物学方法:运用分子杂交的方法, 以至补DNA (c DNA) 标记放射性核素或酶作为探针, 可检测血液或组织中特异性病毒核糖核酸。A检测核酸:①聚合酶链反应 (PCR) 法;②巢式PCR;③微孔捕获杂交法;④定量PCR。B检测抗原用单克隆抗体, 检测病毒结构中的特异性抗原物质。

③免疫荧光法:目前为诊断病毒感染最可靠而快速的方法之一。

④其他:免疫过氧化酶法、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及特异性Ig M检测法。

细菌感染的皮疹, 可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 进行咽分泌物培养、血培养。对疑似川崎病的患儿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注意血小板的变化, 对高危患儿 (持续发热、冠状动脉异常、心室功能障碍、瓣膜回流和心包渗出者) , 超声心动图应于病程的第2周、6周、8周或更长时间内定期复查。

二、治疗

1.药物治疗

(1) 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 具有抗炎、抗凝作用。发热时用量每日30~100mg/kg, 分3~4次口服, 国内倾向于剂量偏小 (30~50mg/kg) , 连用14天, 热退后2~3天减为每日5~15mg/kg, 热退后1~2周再减为3~5mg/kg, 1次顿服, 直到症状消失。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后停药。

(2) 免疫球蛋白:在发病10天内应用能防止冠状动脉瘤发生。使用方法有3种:①单剂免疫球蛋白2g/kg, 10~12小时内静脉滴注, 用药后2 4小时体温下降, 其他全身症状随之消退, 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下降为2.4%;②免疫球蛋白1g/kg静脉滴注, 如24小时后仍持续发热, 则再加1g/kg剂量, 静脉滴注即可奏效, 疗效与上述方法相近;③每日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400mg/kg, 连用4~5天。以前两种方法疗效好。大剂量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一定要控制速度, 尤其是第一瓶, 至少要滴注半小时, 以免加重心脏前负荷或心力衰竭, 亦可引起发热、消化道反应, 甚至出现无菌性脑炎表现。

(3)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可抑制免疫反应, 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因可促进血栓形成, 易发生冠状动脉瘤和影响冠脉病变修复, 不宜单独使用。根据病情有3种用药方法:①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每日2mg/kg, 连用5日, 改口服原剂量至C反应蛋白阴性, 再逐渐减量并于1周内停药;②甲泼尼龙每日30mg/kg, 在2~3小时内静脉滴注, 连用1~3天。可用于对免疫球蛋白抗药且并发冠状动脉病变者;③口服泼尼松每日2mg/kg, 连用3周, 再在1周内逐渐减量至停药。使用糖皮质激素需同时加用阿司匹林, 以抑制其促凝作用。

(4) 溶栓治疗:用于冠状动脉有血栓形成或发生心肌梗死的患儿。可静脉滴注或经导管直接在冠状动脉内注射尿激酶。静脉滴注首剂2万U/kg, 溶于2~3ml注射用水中, 再加入葡萄糖液中1小时内输入, 维持量为每小时3000~4000U/kg, 持续3~10小时静脉滴注。冠状动脉内给药时, 首剂10万U/kg, 继以每小时1000~2000U/kg维持。或静脉滴注肝素溶栓, 肝素60~120U/kg, 加入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液中缓慢滴注, 每4~6小时1次。或静脉滴注组织型纤维溶解酶原激活物 (t-PA) , 29万~43万U/kg。也可使用链激酶、蝮蛇抗栓酶。溶栓治疗中需监测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含量, 如凝血时间延长1倍, 纤维蛋白原含量<100mg/dl, 有发生出血的危险。

2.介入治疗

对冠状动脉狭窄应用气囊导管扩张术及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

3.手术治疗

感染性疾病综合楼 篇4

生效日期:年 月 日 修订日期: 2012年5月12日

一、门诊管理

(一)门诊独立设区,有明显标识。

(二)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做到无交叉。

(三)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并限制活动范围,减少医源性传播机会。

(四)入口处有专人分诊、进行检诊、测体温和介绍就诊须知,发热病人带口罩,家属及陪同者在诊区处等候,如病情需要时,经医师同意可留一人陪同。

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空气消毒

(一)无传染病人时 1.开窗自然通风。

2.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3.动态紫外线循环风定时开启

(二)有传染病人时 1.开窗自然通风。

2.有人情况下,动态紫外线循环风持续运行。

三、地面及物体表面消毒

(一)地面要湿式拖扫,有疑似病人时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或拖地,每日2次。

(二)桌、椅、窗台、柜、门(把手)、治疗车等可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每日2次。

四、其它物品的消毒

(一)每个诊室备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用后消毒,体温计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听诊器、血压计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二)呼吸治疗装置使用一次性管道,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反复使用的接头等部件送供应室集中处置。

(三)病人吸氧用一次性湿化瓶、鼻导管等,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置。

(四)运送传染病人的平车使用后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

(五)工作人员使用后的隔离衣、刷手衣等,装入双层黄色胶袋扎紧袋口,密闭车交洗衣房集中处置。

(六)排风系统过滤网、空气净化器过滤网定期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洗。

五、病人排泄物、分泌物的处理

(一)留观病人床旁设置加盖容器,装足量2000mg/L含氯消毒液,用做病人呕吐物、4.9.2.1—C1 分泌物的随时消毒,作用时间30-60分钟,倒入厕所。

(二)排泄物:

1.尿液:每1份尿液加2000mg/L含氯消毒液1份混匀,放置2小时,倒入厕所。2.粪便:每1份粪便加漂白粉5份搅匀,放置2小时,倒入厕所。

六、污物的处理

(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所有垃圾均为医疗废物。

(二)用后的防护服、一次性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它废物装入黄色垃圾袋内,不可超过3/4满,扎紧袋口。

(三)交接时在污染口,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喷洒,然后套第二层黄色垃圾袋,扎紧袋口。

(四)注明警示标识。

(五)垃圾置于双层黄色塑料袋内,医疗废物处置符合有关规定。

七、终末消毒

留观室病人出院、转院后,留观室空气、物体表面、床单位等按照上述有关具体消毒方法进行终末消毒。

八、医护人员防护

(一)感染性疾病科门诊的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上级规定的着装要求,并执行区域性防护流程,各区要明确标出防护服的穿戴步骤。

(二)与病人近距离操作时戴护目镜,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时,要戴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每接触一个病人后马上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包括收费、化验、药房工作人员)。

(四)严格洁、污路线,不得逆行,避免造成污染。

感染性疾病综合楼 篇5

关键词:降钙素原,感染性疾病,细菌,预后

降钙素原为降钙素激素原, 是临床重要炎症指标, 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等炎症刺激时, 血清中降钙素原分泌量会显著升高[1,2]。由于血清中降钙素原水平与感染所引起炎症反应有直接关系, 可直观反应感染严重程度[3], 因此通过对降钙素原水平的监测来评估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发展并予以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可切实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以该院2010年6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为研究对象, 探析降钙素原在小儿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对疾病预后指导中的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108例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 (1) 需进行ICU监护的患儿; (2) 年龄≤18岁。排除标准: (1) 肾功能不全者; (2)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共55例, 男33例, 女22例, 年龄在3~9岁, 平均 (5.5±1.0) 岁。病程在1~4 d, 平均 (2.3±0.6) d。其中细菌性肠炎16例, 支气管肺炎19例, 泌尿系统感染16例, 败血症4例。对照组共53例, 男30例, 女23例, 年龄在3~10岁, 平均 (5.7±1.2) 岁。病程在1~3 d, 平均 (2.0±0.3) d。其中细菌性肠炎17例, 支气管肺炎21例, 泌尿系统感染14例, 败血症1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原发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于患儿入院24 h内抽取静脉血测定其C反应蛋白水平及降钙素原水平。其中C反应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 所使用仪器为日本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试剂由北京润生生物公司提供。降钙素原水平应用酶联荧光分析技术进行测定, 所用试剂为生物梅里埃biomerieux, 仪器为mini VIDAS全自动免疫分析仪。C反应蛋白水平以>10 mg/L作为阳性标准, 降钙素原水平以>0.5μg/L作为阳性标准。对照组动态监测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并依据测定结果判断感染情况, 对治疗予以指导, 观察组动态监测患儿降钙素原水平并结合测定结果判断感染情况予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住院时间、检测敏感性与特异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研究所得资料,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 用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住院时间的比较

两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 (8.2±2.1) d, 病死率为0%, 明显比对照组的 (13.4±3.0) d和5.7% (3/53) 更小,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病死率的比较

观察组未出现病死患儿, 对照组53例患儿中, 病死率为5.7% (3/53) , 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80, P=0.047<0.05) 。

2.3 两种检测方法敏感性与特异性的比较

观察组降钙素原测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7% (51/55) 、96.4% (53/55) , 对照组降钙素原测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4% (49/53) 、94.3% (50/53) , 与两组C反应蛋白所测定敏感性、特异性相比均更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自从1993年Assicot等人[4]发现降钙素原水平在机体出现细菌感染后会显著升高之后, 其便逐渐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感染为常见临床病理过程, 感染性疾病的类型也较多, 以败血症为例, 其是一种严重感染情况, 可能引发严重结局, 严重时会致死。而不可忽视的是, 感染过程难以预测, 若无法完全掌握患者病情, 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5]。

该研究对两组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别进行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测定, 以此明确两种检测手段在改善患儿预后中的指导意义。C反应蛋白主要在机体肝脏发生炎性反应时合成与分泌, 因此血清含量会上升, 与炎性反应直接相关。国外文献研究所得感染患者C反应蛋白检出率在82%左右, 该组研究中观察组敏感性为78.2%, 对照组为79.2%, 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此外, 两组患者测定所得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 (16.6±2.6) mg/L、 (16.9±3.0) mg/L, 提示两组感染程度接近。降钙素原为小肠、肺部神经细胞所分泌, 含116个氨基酸, 组成部分包括C末端、N末端及降钙素。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仅甲状腺会合成少量降钙素原, 因此血清含量非常低[7], 几乎无法检出。但是当机体发生细菌感染时, 肝脏巨噬细胞、肠道淋巴细胞等组织就会合成降钙素原, 血清含量会显著提高。感染情况得到控制后, 降钙素原水平就会随之降低。基于此, 该研究将其应用到小儿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结果显示, 两组降钙素原检测敏感性分别为92.7%、92.4%, 两组组内两种检测手段敏感性比较结果均表明, 降钙素原检测敏感性均更高。同时特异性也明显高于C反应蛋白, 提示降钙素原的应用临床价值更高, 可有效避免漏诊与误诊情况, 灵敏度高[5]。该组研究新意在于, 观察组根据所测得降钙素原水平对临床治疗进行指导, 对照组则结合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进行治疗, 依据不同检测手段结果指导临床治疗, 以此凸显各自临床价值。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 (8.2±2.1) d, 短于对照组, 病死率也更低, 说明降钙素原的应用价值更高, 可更快将患儿感染情况及疾病变化情况反映出来并据此予以治疗, 为后续治疗提供精确指导, 控制感染症状, 促进疾病更快更好恢复, 预后得到显著改善。此外, 也有临床研究认为降钙素原在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也有着较大临床价值, 可通过其水平变化对感染类型进行分辨[8], 值得展开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 降钙素原在小儿重症感染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可精确反映患儿感染严重程度, 以此在疾病治疗中发挥指导作用, 促进重症患儿疾病的更快更好康复, 临床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李荣, 彭开勤, 赵建国, 等.降钙素原检测判断普通外科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4, 31 (8) :1794-1796.

[2]肖燕青, 黄滨, 李菊香, 等.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以及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1, 32 (4) :437-439.

[3]赵军育, 姜毅, 侯新琳, 等.降钙素原在诊断早期新生儿感染中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2) :122-124.

[4]虞意华, 蔡国龙, 吴亮, 等.降钙素原在危重病患者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早期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0) :1581-1583.

[5]梁玉美, 陈霞静, 潘红飞, 等.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19) :2684-2686.

[6]谢健敏, 卢解红, 余一海, 等.血清降钙素原对危重患者感染的预测价值[J].广东医学, 2013, 34 (2) :264-265.

[7]汤瑾, 许静, 王坚镪, 等.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血流感染早期临床诊断的应用[J].检验医学, 2013, 28 (8) :662-665.

猪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的防治 篇6

1 流行特点

该病在猪场暴发后流行速度快、发病急、抗生素治疗效果差, 个别病例应用磺胺类药物后症状减轻。死亡率较高, 特别是断奶期仔猪和育成猪, 不同日龄、品种的猪均可发生。饲养管理水平差、饲养环境恶劣以及没有做好有效免疫的猪群和散养户猪发病严重。

2 主要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

该病以发热、皮肤发红或出现小红斑点和呼吸道症状等为主要特征, 个别猪群还表现便秘、腹泻、肢体麻痹等症状。常见猪群突然发病, 迅速传播, 体温升高至40~42℃, 食欲不振、精神沉郁, 卧地不起, 背部、胸腹部及四肢等处皮肤发红或出现小红斑点, 耳缘发紫。结膜潮红、流泪、眼睑肿胀。呼吸困难、气喘急促、咳嗽, 急性病例病程3~5d, 长的可达10d以上。部分母猪流产、产死胎。部分断奶期仔猪发育不良, 呈现多系统衰竭症状。剖检病死猪, 病变不完全相同, 但肺脏多呈充血、出血、水肿等肺炎症状, 局部发生实变, 呈大理石样变。颌下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等肿大、充血, 个别猪群胸腔、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和纤维性渗出物, 呈现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有些病猪肾脏皮质及髓质有出血点, 肝脏表面有弥漫性灰白色病灶, 黄疸。有些病猪膀胱有针尖大的出血点, 喉头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很难做出精确诊断, 只能做出初步诊断, 对新鲜血液进行镜检, 个别病例能看到明显的齿轮状的红细胞。部分病料经畜牧兽医研究所猪病实验室进行化验, 对样品进行了统计, 其中蓝耳病病毒的阳性率达到78.71%, 圆环病毒的阳性率是34.93%, 猪瘟病毒的阳性率是44.63%, 混合感染的比例超过90%。对于细菌性致病原, 因为采集时间原因, 就没做检测。根据抗原统计结果可见此类疾病是多种致病抗原混合感染后造成的综合症。

4 防控措施

术前感染性疾病的检测与意义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需手术病人共391例, 男380人, 女11人, 年龄14~60岁。抽取静脉血液3~5ml, 无溶血、血脂正常标本。

1.2 试剂

乙型肝炎 (HBV) 标志物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甲型肝炎病毒 (HAV) IgM抗体和丙型肝炎 (HCV) 病毒抗体试剂均由北京万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梅毒螺旋体抗体 (TRUST) 由上海荣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梅毒螺旋体抗体特异性抗体 (TPPA) 由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 指控血清均由江西省临检中心提供。

1.3 方法

酶标仪:Arthos-2010, 洗板机:fluids-anthos。HBV-IgM采用捕获法 (ELISA) , HBsAg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HBsAB双抗体夹心法, HBeAg双抗体夹心法, HBeAB竞争法, HBcAB竞争法, HCV酶联免疫法, TRUST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 TPPA凝集法。以上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 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391例住院病人手术前各项检测结果见附表。

3 讨论

从上表可以看出, HAV和HCV阳性率均为0.26%, 这与我院为男科医院的性质有关, HBsAg的阳性率为17.64%, 是主要的传染源。HBsAb阳性率为52.43%, 属正常范围。TRUST阳性率为0.5%, 这与我院的住院病人大部分为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不射精症、精囊炎、睾丸炎、疝气或是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有关。

本院为专科性医院, 肝炎患者与其他综合型医院相比相对较少, 但是手术前的检测也必不可少。乙肝的传播方式有多种, 可因带HBV血液制品和血液污染的器械经皮肤或性接触传染, 母婴传播, 约占新生儿感染的80%。急性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6~16周, 潜伏期长短随多因素而异, 可因大剂量感染而缩短或使用高效价的抗HBS抗体而延长。对于抗-HBcAb的检测, 该抗体出现于急性乙肝的早期, 且在整个急性期均可检出, 数月后呈稳定下降, 故对急性乙肝的诊断很有意义[1]。

有资料显示, 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梅毒可引起流产、早产、死胎, 可在母婴间垂直传播, 对妊娠造成严重的影响, 分为一、二、三期。TRUST定性试验用于梅毒的筛选, 其阳性率是感染梅毒螺旋体1~2周的76%, 二期梅毒为95%~100%, 晚期梅毒为70%~95%, 隐性感染期为70%~80%。在梅毒螺旋体定性试验阳性的情况下, 必须进行确诊试验, 若确诊后仍为阳性可肯定梅毒的存在。这时患者心里压力很大, 可能对一些预防和注意事项听不进去, 但是检验工作者还有义务与病人交流和解释相关事宜, 减少传染源。TPPA确诊试验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 不受药物治疗的影响, 特异性抗体可持续数年甚至终生。本组住院病人梅毒感染率为0.51%, 应引起注意。根据检测结果可及时提醒临床医生在进行手术治疗和其他侵入性检查过程中,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避免在医疗操作中被感染上疾病或将病毒传染给其他病人而造成医源性感染。加强无菌操作观念, 严格执行消毒要求, 对阳性患者要加强病房及个人管理, 减少和避免病毒传播与传染, 预防和避免交叉感染。

摘要: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月391例住院病人进行术前感染性疾病的检测。甲型肝炎 (HAV, IgM型) 、乙型肝炎标志物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丙型肝炎 (HCV) 、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统计, 结果HAV阳性率0.2%, HBV阳性率10.7%, HCV 0.2%, 梅毒阳性率0.5%。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检测

参考文献

[1]马洪亮, 赵俊杰, 徐志新, 等.1008例受血者输血前五项标志检测的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00, 13 (3) :204.

感染性疾病综合楼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实施产前检查发现生殖道遭念珠菌感染的晚期产妇1027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念珠菌培养, 将检验结果呈阳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随机再抽取相同人数念珠菌检验呈阴性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对照组102例产妇中, 经阴道分泌物念珠菌培养结果显示呈阳性, 年龄22~34岁, 平均 (32.3±2.1) 岁;孕龄37~41周, 平均 (39.2±0.8) 周;体重49.3~62.1 kg, 平均 (54.6±2.3) kg。观察组102例产妇中, 经阴道分泌物念珠菌培养结果呈阴性, 年龄26~37岁, 平均 (32.4±0.6) 岁;孕龄36~41周, 平均 (39.2±0.5) 周;体重48.7~65.2 kg, 平均 (56.4±2.7) kg。两组孕妇的年龄、孕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的选用

本次试验采用的仪器为超高倍显微镜图像分析系统。

1.3 方法

1.3.1 标本的采集

采用无菌的棉拭子插入产妇的宫颈口1 cm左右的部位, 然后转动1周, 停留3~5 s之后取出, 放置于无菌管内进行密封保存, 然后再送往检验室检验。

1.3.2 念珠菌的培养方法

念珠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1) 盐水直接涂片法 (初筛) 。棉拭子插入阴道1 cm处, 然后转动1周, 停留3~5 s取出, 或者使用窥阴器取宫颈分泌物, 然后将标本置入预先加入0.5 m L氯化钠的青霉素瓶内, 作悬滴涂片和革兰染色, 然后将二者的镜检结果进行记录, 然后将青霉素瓶、瓶内剩余液体、棉拭子均放置于室内24 h左右, 室内温度在22~26℃, 然后制作悬滴涂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检验呈阳性者, 用接种环挑取生长物1环, 与凹玻片中50μL血清进行混合, 充分混合之后将盖玻片盖上, 稍微轻压让混合物向四周均匀的溢散, 然后放置在纸盒内的水浴箱中, 温度保持在37℃, 放置时间在3~4 h, 然后观察芽管的生成情况[2,3]; (2) 直接培养法。 (1) 取少许菌落混悬于0.5 m L羊血清中; (2) 将试管在35~37℃培养, 培养时间小于3 h; (3) 培养完毕, 取一滴悬液滴在载玻片上, 低倍镜下观察有无芽管从胞体生出, 宽大约为胞体的一半, 长大为胞体的3~4倍; (4) 培养2 h内白色念珠菌生成芽管[4]。

1.3.3 念珠菌的鉴定

取样品液划线或者涂布与平板上, 保持温度在25~28℃, 放置48 h, 白色念珠菌表现为蓝绿色, 热带念珠菌表现为铁蓝色或者蓝灰色, 光滑念珠菌呈现出紫色, 克柔假丝酵母菌呈现出粉红色, 其他念珠菌均为白色, 详情如表1所示。

1.3.4 人员操作要求

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统一经受公司或者医院的专业培训, 操作人员的人数确保固定。

1.3.5 新生儿患感染性疾病诊断

新生儿出生后到出院前3 d的时间段内, 婴儿出现感染性疾病, 比如感染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腹泻、脐带炎等均可被诊断为新生儿感染性疾病[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1027例晚期产妇, 其中经生殖道分泌物检测得出102例孕妇被念珠球菌感染, 感染率为9.93%, 未被念珠球菌感染的患者为925例, 所占比例为90.07%;结果显示, 第一胎产前念珠菌检验呈阳性的群体, 个体最高, 其一般情况如表2所示。

例 (%)

其中白色念珠菌75例, 占所有的念珠菌感染者的73.53%;光滑念珠菌20例, 所占比例为19.61%, 克柔假丝酵母菌7例, 所占比例为6.86%, 详见表3。

对照组患者即念珠菌检验呈阳性的产妇, 所产新生儿发生感染性疾病的有9例, 发生率为8.82%。观察组患者即念珠球菌检验呈阴性的产妇, 新生儿出现感染性疾病的有2例, 发生率为1.9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7084, P=0.0300) 。对照组患感染性新生儿中尿布疹2例, 口腔内生白斑3例, 嘴角皲裂3例, 咽部鹅口疮1例。观察组新生儿2例均为感染性肺炎病。两组患儿均出现死亡情况。

3 讨论

念珠菌是一种真菌, 其中白色的念珠菌可以导致妇女患阴道炎。它的形状呈卵圆形, 有芽孢, 同时细胞发芽会形成假菌丝。念珠菌对于日光、紫外线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但是不耐高温, 一般温度超过60℃, 时长大约1 h左右, 菌体便会死亡[6]。本次试验中检验结果显示假丝酵母菌的病原为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以及平滑假丝酵母菌等。女性的阴道微生物系统是由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微生态菌群、解剖结构三者联合组成的, 如果是生理期或者妊娠期, 那么生殖道内部的生态环境就会发生变化, 从而引发念珠菌或者其他细菌的感染[7]。因此对于念珠菌的分离、培养鉴定都应该引起医学研究者广泛的关注。

由于感染念珠菌而导致的阴道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妇科病, 其中以妊娠晚期的产妇患病率最高, 资料显示, 在妊娠晚期的产妇中大约有25%~30%的阴道中有念珠菌[7], 本次研究对象的采集过程中, 念珠菌检验呈阳性患者的比例为9.93%, 远远低于一般水平。念珠菌属于女性阴道的正常菌群, 主要感染原因是因为孕妇在妊娠晚期机体的免疫力降低, 雌激素分泌过多, 然后导致阴道的菌群平衡失调, 同时在妊娠晚期产妇阴道的p H值降低, 酸性增强, 而念珠菌是耐酸性菌群, 在酸性环境中生长速度和繁殖速度加快, 因此妊娠末期和非妊娠期女性, 念珠菌感染差别非常大[8,9]。本次研究中, 念珠菌培养呈阳性的产妇为102例, 结果显示, 阳性率最高的是家庭主妇, 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个人的卫生情况有关。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75例, 所占的比例为73.53%, 因此由于白念珠菌而引发的阴道炎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阴道是产妇自然分娩新生儿出生的途径, 因此如果有孕妇患有阴道炎, 那么很容易造成新生儿发生感染性疾病, 另外现在妊娠末期对于产妇来说也非常容易导致胎膜早破等并发症。

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生育的观念也有了转变, 但是在保证少生优育的同时, 医学研究者更应该关注孕妇妊娠和分娩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问题, 特别是由于产妇的妇科疾病从而直接影响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 新生儿的感染性疾病大部分都是由产妇垂直传播的[10]。比如B型链球菌, 简称GBS, 它能够使得新生儿体内引发多种感染, 比如肺炎、脑膜炎等, 而这种病菌多存在于产妇的直肠和阴道之中, 因此非常容易传染给新生儿;大肠杆菌可以引发新生儿出现脑膜炎、败血症以及肺炎, 主要存在于产妇的大肠内部, 同样也非常容易垂直传播给新生儿;主要的临床症状是高烧、精神萎靡、厌食等;念珠菌可以导致新生儿发生感染性疾病, 比如尿布疹、口咽部生鹅口疮、嘴角龟裂, 口腔内白斑等[11,12]。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新生儿中尿布疹2例, 主要的临床症状会阴部、肛门、臀部, 大腿外侧等部位的皮肤发红、充血, 严重者出现表皮脱落伴有红斑和丘疹, 最严重可能引发败血症。口腔内生白斑3例, 主要临床症状就是口腔内的出现白点有痛感, 影响新生儿的进食;嘴角皲裂、咽部鹅口疮共4例;观察组新生儿2例均为感染性肺炎病。

因此对于妊娠晚期的产妇应该频繁地进行检查,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保证母婴的身体健康。如果在妊娠期被检出念珠菌呈阳性, 应该及时进行治疗, 避免造成新生婴儿的垂直传播。妊娠期妇女念珠菌感染中, 最多的是白念珠菌, 其次是热带念珠菌, 再次是光滑念珠菌。据资料显示, 在所有的新生儿出现感染性疾病中, 由于自然分娩导致感染所占比重为22%~24%, 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口腔念珠菌的感染[13]。据医学研究者的研究表明, 由于产妇阴道分泌物检测念珠菌呈阳性的, 新生儿的皮肤、口腔涂片检测呈阳性率为7.14%, 因此可能导致垂直传染率为7.14%[14], 本次研究的念珠菌的垂直传染率为8.82%, 基本保持一致。为了研究母婴是否真正存在垂直传播, 笔者将所筛选的菌株均进行了DNA检测排序, 并采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分析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检测结果表明, 所选的菌株形态和生化鉴定结果保持一致, 因此表明产妇和新生儿所分离出的念珠菌为同一菌株[15], 在对照组发生感染的9例新生儿中, 出现鹅口疮的婴儿1例, 所占比例为11.1%, 因此在以后的临床治疗实践中, 确保新生儿降低对念珠菌的感染, 一定要对妊娠晚期的产妇进行阴道抗真菌治疗。

本次使用的念珠菌的培养方法采用盐水直接涂片法进行初次筛选, 然后使用直接培养方法进行对念珠菌的确诊。盐水直接涂片法 (初筛) 7元/例、直接培养法38元/例, 每年3000~3500人次, 每年增加效益13.5~16.5万元[15]。通过对孕妇生殖道念珠菌感染与所产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相关性的回顾性调查分析, 了解其中的相关性, 并掌握其规律, 提出加强围产保健对孕妇生殖道念珠菌感染的监测, 提高新生儿生育、生存质量, 减少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为围产期保健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 本课题研究有较强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课题设计合理, 路线明确, 步骤清晰, 具有相应的人员及设备等条件, 而且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的方法, 方法简捷, 数据可靠, 经费节俭, 可操作性强, 可行性强。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孕妇生殖道念珠菌感染对新生胎儿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 为围产期的保健提供比较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实施产前检查发现生殖道遭念珠菌感染的晚期产妇1027例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阴道分泌物进行念珠菌培养, 将检验结果呈阳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随机再抽取相同人数念珠菌检验呈阴性的产妇作为观察组, 随访两组产妇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1027例孕妇的阴道分泌物培养结果显示, 念珠菌呈阳性患者102例, 检出率为9.93%, 其中白色念珠菌75例, 占所有的念珠菌感染者的73.53%;光滑念珠菌20例, 所占比例为19.61%, 克柔假丝酵母菌7例, 所占比例为6.86%。随访发现, 念珠菌呈阳性的产妇新生儿的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为8.82%, 念珠菌呈阴性的产妇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为1.9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7084, P=0.0300) 。结论:围产期孕妇生殖道发生念珠菌感染与新生儿出现感染性疾病具有相关性, 因此应该重视对孕妇围产期生殖道念珠菌的培养, 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从而保证母婴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感染性疾病综合楼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6月来我院妇产科进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20~45岁, 平均年龄 (28±8) 岁。其中有40例为妇科感染性疾病, 36例为产科感染性疾病, 其中采取中药治疗的28例, 手术治疗的48例。

1.2方法

探索分析患者76例的发病诱因、感染种类、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措施以及预后。

1.2.1确诊及治疗

患者身上出现局部或者全身发热现象, 局部感染指的是红肿热痛出现在局部。全身性发热会导致体温升高, 同时有下腹部疼痛症状, 白细胞高于正常值, 可确定为全身性感染症。在确诊为感染之后需培养通过刮宫取来的物质, 对其进行研究分析确诊其病原菌。首要采取措施应为控制感染源, 其次将脓肿或者是局限性感染的脓花开, 将其中的脓引流出。对于已经坏死的组织可以通过常规清创祛除, 祛除掉可疑性感染植入物。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嘱咐:远离感染源。

1.2.2抗生素的使用

若想控制住感染, 医师可以对患者尽早使用抗生素;若是对于严重炎症患者, 单单是用抗生素而处于无效状态, 医师可以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 从而抑制炎性反应措施, 促进机体内抗过敏性毒素的作用, 从而预防感染性休克。

1.3疗效判断标准

完全治愈:患者无发烧症状, 白细胞处于正常值, B超未检出出感染性病灶;好转:有明显减轻不适症状, 未出现发热或者低热状态, B超检查显示病灶缩小或开始愈合现象;有效、;症状得到减轻, 仍伴随有发热现象, B超显示虽有不少好转, 但感染性炎症仍然存在;无效:持续发热, 白细胞值上升, 症状无变化, 甚至出现加重状态, B超检查显示病灶大小未变, 甚至有扩张恶化趋势, 感染性炎症依旧存在。

2结果

经过详细的诊断之后, 进行了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治疗结果为:32例患者为完全治愈, 20例患者为好转, 15例患者为有效, 9例患者为无效, 总有效率为88.16%。

3讨论

妇产科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基层医院, 并且该病是较多发的, 发病原因在于医院的管理以及与环境、治疗条件有关。从具体角度分析可以看出, 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常见于基层医院, 例如对于病理区、产前区、产后区划分不明确, 导致三个区域集中处于同一个通道内, 而产妇和妇科患者较容易互相感染, 互相传染[2]。再加上患者陪护较多, 探视人员多, 室内空气不够清洁, 从而使得病房空气变得污浊不堪。而环境以及卫生状况不好的病房对于患者床单终末的消毒程序加以忽视, 造成了交叉感染;地面以及物表的病菌又会是医院感染的一大隐患。对于多次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缺乏集中统一消毒灭菌, 对无菌操作理念缺乏较为深刻的掌握。除此之外, 医护人员对于无菌观念的意识较为薄弱, 在治疗或者是护理过程中为进行彻底地清洁和消毒, 在手术前未做好沐浴更衣、清洁皮肤、外阴等程序便进入产房进行手术, 从而给产妇带来潜藏性病菌。

所以基层医院需要采取健全措施:一是要完善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方案、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措施、预防感染出现的应急方案等, 建立好医院制度[3]。二是要对相对独立区进行明确划分, 对于无菌区、清洁区以及污染区要做好划分并标记好。三是做好消毒隔离管理措施, 所有的医护人员均需要完成好洗手、更衣、带帽以及戴口罩的环节, 方可允许进入手术室。对于无菌操作要从严遵守, 才可进入到手术室以及在接产过程中。对于妊娠妇产科的感染症, 要及时治疗, 高度重视, 若是治疗不及时会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综上所述, 基层医院对于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采取院内预防感染相关方法, 根据医院的设备以及环境加以改造。对前来就医的妇产科感染患者要采取隔离措施, 避免交叉性感染, 同时要对患者进行足量敏感性抗生素注射, 保证他人安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 选取2016年1月6月来我院妇产科进行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 对其诊治结果 进行探索分析。结果 32例完全治愈, 20例好转, 15例有效, 9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88.16%。结论 在临床用药后妇产科感染性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但是还需要对基层医院的管理进一步的优化, 要严格控制医院的无菌操作, 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诊治

参考文献

[1]杨英.基层医院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治[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05:1138.

[2]徐灿, 刘淼, 韩晓云, 韩道旭.妇产科患者感染性疾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诊断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12:2822-2824.

上一篇:加强高校教研室建设下一篇:心电图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