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染性疾病

2024-08-14

儿童感染性疾病(通用11篇)

儿童感染性疾病 篇1

异型淋巴细胞 (abnomal lymphocyte, 异淋) 是外周血中出现的一种形态变异, 甚至发生母细胞化或正在返幼的T淋巴细胞。近年来在小儿外周血液中有增加的趋势。我们将1240例感染性患儿的血液进行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 (CRP) 的检测, 了解LH 7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异淋提示的可信性, 同时还观察到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支原体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的患儿外周血异淋明显增加。现将血液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观察对象选自2007年9月—2008年2月在本院住院和门诊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的患儿1240例, 年龄在3个月~16岁, 其中男性669例、女性571例。

1.2 仪器与试剂

①美国Beckman Coulter LH 750与其配套原装试剂及校准物、质控物;②Nycocard挪威原装进口多功能全定量C-反应蛋白 (CRP) 金标检测仪及配套试剂、质控物。

1.3 检测方法

1.3.1 LH750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使用前经校准, 每天使用原装配套质控物进行室内质控。标本采用EDTA-K3抗凝的末梢血或静脉血, 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仪器有Variant LY或LYBlast提示异常淋巴细胞的病例, 在仪器分析的同时每份标本推制血涂片, 染色, 油镜下分类计数200个白细胞, 计算百分率[1]。

1.3.2 Nycocard CRP

检测仪每天使用前进行校准, 使用原装配套质控物进行室内质控, 每份标本进行CRP测定并记录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计算均值、标准差和构成比,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作t检验。

2 结果

2.1 仪器分类与光学显微镜检验 (镜检) 分类

测定1240例感染性患儿的血液标本, 仪器分类与镜检分类结果比较见表1。

以镜检结果为标准, 两者均阳性定义为真阳性 (a=189) , 仪器阳性而镜检阴性定义为假阳性 (b=84) , 仪器阴性而镜检阳性定义为假阴性 (c=18) , 仪器与镜检均阴性定义为真阴性 (d=949)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得出LH 750对感染性患儿异淋提示的敏感性为 91.30%, 特异性为91.87%, 阳性预测值为 69.23%。

2.2 异淋阳性与阴性患儿血常规和CRP结果

镜检207例异淋阳性患儿标本中42例CRP>10 mg/L, 阳性率为20.3%;1033例异淋阴性患儿标本中614例CRP>10 mg/L, 阳性率为59.4%;将两者之间的WBC均值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均值以及CRP均值比较结果见表2。

2.3 异淋阳性患儿在各种感染性疾病中的检出情况

见表3。

3 讨论

LH 75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于异型淋巴细胞的提示敏感性高, 阳性预测值较高, 但假阳性率达到30.77%, 因此LH750对淋巴细胞存在Variant LY或LY Blast的提示可作为有效的过筛工具。

本试验显微镜检查观察到异淋<10%的感染性患儿标本有158例, 占异淋阳性标本的76.3%;异淋>10%的标本有49例, 占异淋阳性标本的23.7%。异淋阳性与异淋阴性患儿的WBC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传统上仅仅靠白细胞计数已不能作为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指标。但在异淋>10%的标本中WBC总数仍是偏高的。异淋阳性患儿的淋巴细胞明显高于异淋阴性的患儿, 并且伴随淋巴细胞的增高而增高。异淋阳性与异淋阴性患儿标本中均可见到少数单核细胞均数增高的现象, 但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它的检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的含量与炎症、创伤感染密切相关。异淋阳性标本CRP阳性率为20.3%, 异淋阴性标本CRP阳性率为59.4%, 异淋阴性患儿的细菌感染明显高于异淋阳性的患儿。由于小儿身体抵抗力较弱, 并伴随现代生活环境的改变, 往往会受到细菌、病毒的合并感染, 分类中也可以看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淋巴细胞, 而且异淋>5%;还可以看到核左移的现象, 并伴随少数异淋的出现, CRP有轻微的增高。

在207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的感染性患儿中, 普通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异淋检出率在各种疾病中占第1位, 为22.2%;支原体肺炎的患儿异淋检出率占19.8%, 居第2位, 再次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而异淋达10%以上, 则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居多。另外, 有1例肾病患儿和2例发热待查的门诊患儿异淋高达60%以上, 分类中应注意与幼稚淋巴细胞的区分。多数教科书及文献[2]称Ⅰ型 (空泡型) 异淋最常见, 但本次试验观察到207例异淋阳性患儿的外周血中则以Ⅱ型 (不规则型) 异淋居多, 空泡型次之, Ⅲ型 (幼稚型) 较少见。这可能是儿童外周血异淋与成人不同的特点。异淋阳性的患儿年龄最小者只有3个月, 异淋达10%以上, 并且发现年龄越小的患儿外周血则以Ⅰ型异淋居多。

普遍认为EB病毒感染者血液中会出现大量的异型淋巴细胞, 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殊实验室检查特点。临床发现, 异淋可在其他病原性病毒感染中出现, 异淋的增多与多种病毒的感染及变态反应有关[3], 并且异淋的百分率也会高于10%以上。异淋增多的患儿机体内存在着免疫功能的紊乱, 可最终导致免疫缺陷, 促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 可根据仪器对异淋的警告和散点图来进行分析, 正确分析散点图提供的信息, 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一些异常细胞群的存在[4], 并且我们更要制定自己实验室显微镜复检异淋的标准, 避免遗漏。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10:121-124.

[2]林培国, 杨晓艳, 刘瑞明, 等.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江苏医药杂志, 2002, 28 (6) :472.

[3]陈伟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高细胞免疫变化的探讨.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7, 6 (4) :90-91.

[4]梁军, 何凤琼.血球计数仪异型淋巴细胞警示和激光散点图分析.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10) :1549-1550.

儿童感染性疾病 篇2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与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按照《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要求,将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和传染病科统一整合为感染性疾病科,并纳入我县医疗救治体系。设立感染性疾病科的传染病分诊点,其设置应相对独立,建筑布局合理,标识清楚,工作流程明确,适用标准预防。

(二)严格遵循隔离预防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建立并落实感染性病科各项规章制度、人员职责、工作流程和感染性疾病病人就诊流程。

(三)、提高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防控能力和诊疗水平。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制定预检处和感染性疾病科门诊、临床各科门诊、病房接诊医师的工作职责,明确规定对来诊的病人必须进行传染病预检程序。

从事传染病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四)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肠道等特定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和流行趋势,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

(五)接到卫生部和省、市人民政府发布特定传染病预警信息或者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及时加强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必要时,设立相对独立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处,引导就诊病人首先到预检处检诊,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六)经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颖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七)对呼吸道/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医疗机构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同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和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八)我院不具备传染病救治能力时,应当及时将病人转诊到具备救治能力的上级医院诊治,并将病历资料复印件转至相应的上级医院。转诊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使用专用车辆,用后及时消毒。

(九)感染性疾病门诊还应达到以下要求:

1、设置独立的挂号收费室、呼吸道(发热)、肝病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候诊区和诊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

2、各区应配备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和手卫生设施,安装非手触式水龙头。医护人员每诊疗、护理一个病人和接触污染物品后,应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必要时戴手套;

3、安排专人负责做好门诊日志、住院登记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管理工作,及时、准确报告传染病,并规范记录内容;

4、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为就诊的呼吸道发热病人提供口罩。具体要求参照安徽省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第三章第二十五条;

5、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加强诊室通风,常规每天2次对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和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消毒。

6、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十)感染性疾病病房还应达到以下要求:

1、感染性疾病病房的设置应相对独立,与普通病房之间设隔离带,病人在指定区域内活动,不得互串病房或随意外出;

2、内部严格“三区”、“两通道”,不同区域之间必设“缓冲间”,且应标识明确;

3、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不同传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病人每间病室不超过4人,床间距不少于1.1米,疑似病人、具有高度传染性或毒力强的菌株所致的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4、隔离病室门口挂隔离标志,入口应设缓冲间,病室内应有流动水洗手设施,设独立卫生间。并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不同,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5、每一病室设专用隔离衣、体温计、听诊器、抹布等,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械、用品等均应立即清洗消毒,出院、转院、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

6、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病房污水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病区产生的生活垃圾均视为医疗垃圾,置双层黄色塑料袋中,进行有效封口后由专人密闭运送。严格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密闭转运、无害化处理和交接、登记等工作。

7、保持病室清洁卫生,加强通风。常规每天2次对空气、医用物品、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和消毒,遇污染时及时消毒;

8、严格陪客、探视制度管理,一般情况下不设陪客、探视。必须留陪时,应由床位医师签署书面“同意”意见。陪客、探视者应穿一次性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等。

二、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急诊科、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

(二)根据本院实际制定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三)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指定到隔离诊室就诊,已被污染的区域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四)保持各室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地面湿式清扫,每天2次;诊桌、诊椅、诊查床、平车、轮椅等应每日湿抹1次,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及时擦洗和消毒;各种急诊监护仪器的表面应每日清洁,遇污染后及时清洁和消毒。

(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凡侵入性诊疗用物,均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与病人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的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

(六)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必须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七)使用中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根据其性能定期监测并有记录;根据规定定期对各类无菌物品的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符合要求。

(八)诊室、治疗室、观察室、厕所等使用的清洁工具(抹布、拖把等)定点放置,拖把标志明显,分别清洗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九)各诊室应配置适合的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剂,医务人员操作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手消毒。

儿童感染性疾病 篇3

【摘要】目的:观察喜炎平治疗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对2011-01~06来我院就诊的19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在综合治疗方法如抗炎、抗病毒、降热等方法基本相同。治疗组采用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喜炎平注射液,每支剂量2ML;50MG 按0.2~0.3ML/KG/日,加5%~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200毫升液体内静脉滴注。据病情病种确定治疗3~7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退热时间上分别为(1.894 ± 0.243)、(2.85 ± 2.50)、(P<0.001),咳嗽消失时间分别为(3.14 ± 1.40)、(4.90 ± 3.06)、(P<0.01),腹泻停止时间分别为(2.25± 1.36)、(3.04 ± 2.76)(P<0.05),肺炎吸收时间分别为(8.28 ± 3.33)、(9.86± 4.58)、(P<0.01).结论:喜炎平适用于细菌和/或病毒引起的上感、小儿肺炎、消化系、泌尿系感染等多种儿科疾病,其效果确切,安全可靠,疗效高,可广泛推广应用,尤其对抗生素过敏者更应首选。

【关键词】儿科,抗感染治疗,喜炎平,儿童感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R720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056-01

儿童感染性疾病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我院接诊的100例急性感染儿童作为感染组, 其中男52例, 女48例, 年龄5个月~12岁, 平均年龄 (8.5±2.1) 岁, 均符合《儿科学》的相关诊断标准;选择60例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6例, 女34例, 年龄6个月~13岁, 平均年龄 (9.0±2.2) 岁。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儿的末梢血40μl加入EDTA-K2管中, 用于进行CRP和WBC的计数。CRP与WBC计数采用ABX公司的ABX Micros CRP2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同时检测, 两者均使用原公司生产配套的试剂和质控液。

1.3 判断标准

阳性结果的判断具体为:WBC>11×109/L, CRP>4mg/L。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 结果采用t检验与四格表资料检验, 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00例急性感染患者的末梢血CRP与WBC的阳性率

CRP与WBC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末梢血中CRP与WBC的检测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末梢血中CRP与WBC的检测结果, 感染组儿童的CRP和WB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2。

3 讨论

CRP是在人体肝脏合成, 当发生感染和其他的炎症反应时, 血清中的CRP水平可从低于5mg/L升高至500mg/L的水平。CRP的浓度测量已成为临床检测感染过程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一个重要工具, 比如病毒和细菌的感染鉴别, 监测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CRP与血清胆固醇是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 也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项诊断指标, 同时也可作为冠状动脉疾病的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而对于WBC的计数则是对炎症性疾病的辅助诊断中最传统的一项指标, 但是WBC计数影响因素多, 同时具有生理波动, 比如在月经期、妊娠晚期、分娩期、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后、餐后、极度恐惧以及疼痛等均可引起WBC计数生理性的增高。也有相关的报道表明, WBC基数较低的患者, 当WBC有轻度的升高时, 可不超过正常的上限范围;也有部分患者发生细菌性感染时, WBC计数变化并不显著, 因此并不能提供出有价值的诊断信息[3,4]。本文显示, 感染组儿童的CRP和WB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RP与WBC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CRP和WBC为儿童急性感染敏感的指标, 进行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诊断儿童急性感染, 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CRP和WBC联合检测诊断儿童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2月我院接诊的100例急性感染儿童作为感染组, 选择60例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作为对照组, 对以上儿童末梢血进行CRP以及WBC水平的检测。结果:感染组儿童的CRP和WB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RP与WBC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RP和WBC为儿童急性感染敏感的指标, 进行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及时准确地诊断儿童急性感染, 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CRP WBC急性感染

参考文献

[1]万朝敏.儿童感染性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3, 28 (5) :347-349.

[2]沈斌.血清CRP水平与脑梗死病情程度的关系[J].山东医药, 2010, 50 (48) :108-109.

[3]赵学卫, 张红进, 郑晓玲.尿分析仪WBC试验与镜检结果的不吻合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2, 22 (9) :2122-2123.

口腔感染与交叉感染疾病的预防 篇5

【关键词】口腔感染;交叉感染;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97-01

根据相关文献统计报道[1],我国每年大概住院治疗患者有5000万左右,而其中大概有500万患者会出现医院感染。因为医院感染导致医疗费用额外增加了100-150亿人民币,这是一个比较惊人的数字,其中口腔感染及交叉感染现象比较严重。口腔是多种细菌、病毒等病原菌寄居的部位,出现口腔感染的风险很高,同时口腔科医务人员、口腔患者极易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唾液、血液等途径接触到多种微生物,这样极易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出现污染,进而造成交叉感染[2]。如何有效预防口腔感染及交叉感染疾病已经成为临床相关学者思考的重点。

1.资料

1.1比较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目前口腔科较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感染、病毒性感染,其中细菌性感染主要包括原虫感染、真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等;而病毒性感染主要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肝(HCV)、乙肝病毒(HBV)等。

1.2交叉感染

口腔科诊疗器械具有很多种种类,而且这些诊疗器材使用频率很快,周转速度也比较快,对器械消毒灭菌的要求较高,这样很容易造成污染。下次使用的过程中,随着转动喷出的水雾,回吸物质会进入到另外一位患者的口腔中,进而导致交叉感染。同时,如果供水系统出现污染,手未清洁消毒彻底,吸唾器没有及时更换或者没有彻底清洁的情况下,也会导致交叉感染。

2.口腔科感染的原因分析

2.1缺乏强烈的无菌观念以及消毒隔离意识

在口腔科感染中,医务人员实际上是最重要的感染传播途径,有的医务人员认为口腔自身是一个带菌区域,具备较强的再生能力,出现感染的几率较低,因此在进行口腔诊疗的过程中,戴着手套随意触摸公共物品,随手乱扔污染物品,也没有及时更换工作服。因为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消毒灭菌观念淡薄,无菌意识不足,并没有严格根据口腔消毒消毒制度进行操作,自我防护意识缺乏,很容易导致自身受到感染,进而将病菌传播给其他的患者[3]。

2.2并没有彻底消毒、灭菌口腔器械

口腔器械大部分都是含腔器械,而且口腔器械的使用周转频率比较快,这样大大提高了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要求。特别是涡轮手机、慢速弯机头、直机头等口腔器械,这些器械的结构非常精密,内部也含有复杂的间隙、气管道、水等,而器械外部也完全被金属封闭,一旦患者口腔内的牙菌斑、血液、龈沟液、唾液及其他组织等接触口腔器械后,如果没有彻底消毒、灭菌口腔器械内部,会存在非常严重的带菌现象。如果这些微生物定植在器械手机内部的死角,下次使用时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4]。

其次,在口腔诊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可以隐瞒传染病病情,而医务人员并不明确患者传染病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交叉感染。而且在口腔科病原菌以及易感人群比较集中,在空气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传播病菌,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另外,口腔科存在很多特殊的医疗废弃物,如果没有正确、规范、及时的处理这些废弃物,可能会成为传染源,造成二次污染,进而出现交叉感染。

3.口腔感染及交叉感染疾病的预防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口腔科感染是控制医院感染工作的重点内容,医院应成立一个科学的三级管理体系,具体包括委员会、科室管理小组及管理科,其中委员会主要对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管理;管理科主要是制定具体的感染控制管理制度、管理计划以及管理操作规程等,同时应负责监督、落实各项消毒隔离工作;科室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监测口腔科的各项感染预防工作,确保各项感染管理措施的全面落实。

3.2加强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以及自我防护意识

口腔科应定期组织培训,不断丰富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感染知识,让医务人员努力学习关于口腔感染控制的相关制度,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以及自我防护意识,使医务人员能够在诊疗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执行,规范口腔诊疗操作,切断感染传播途径,避免出现口腔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口腔科医务人员必须戴好口罩、工作帽,穿好工作服,在诊疗前后严格洗手,并且必须戴无菌手套进行操作。

其次,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如果发现可疑患者,应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明确患者传染病情况,尽快查找出感染源,然后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在处理表面覆盖物、口罩、手套等口腔废弃物时,医务人员必须戴无菌手套,并且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后进行专业的统一处理。

3.3加强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工作

口腔科应合理布局清洗消毒间,不仅应配置完善的清洗消毒设备,同时清洗消毒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选用防护眼罩、防水罩袍、口罩、专用鞋、手套、帽子等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每天应该采用含氯消毒液消毒台面、地面、工作诊椅,并且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换气,每次通风时间应在30min以上,紫外线空气消毒强度应在70uw/cm2以上,照射时间半小时。每周应该对患者彻底清洁、消毒一次。各种口腔器械用品应确保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如果是蜡块修复体、石膏、模型或者印模等需要经过严格消毒后再操作,打开物品后应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而对于接触过血液的器械、穿破口腔软组织器械、破损黏膜器械等应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综上所述,医院应高度重视口腔科感染疾病预防及控制,加强对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口腔科感染及交叉感染的特点及预防措施,自觉规范口腔诊疗操作,还应该做好口腔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从而降低口腔感染以及交叉感染疾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张芳,姚志清.加强口腔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预防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355.

[2]梅小妹.口腔疾病治疗中感染的预防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385-386.

[3]贺维,严艳,刘东艳,等.口腔门诊感染的特点与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4):3126-3127.

儿童感染性疾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5月诊治的25例细菌感染患儿作为A组,25例病毒感染患儿作为B组,选择同期25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C组。A组中,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10.5±1.0)岁;大叶性肺炎12例,细菌性脑膜炎1例,上呼吸道感染12例。B组中,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10.5±1.5)岁;均为病毒性肺炎患儿。C组中,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10.0±1.0)岁。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患儿1 d内采集标本立即送检,CRP采用CRP快速分析仪检测,WBC采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检测,ESR采用ESR测定仪检测,对三组患儿检测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CRP、WBC、ESR明显高于C组,B组ESR明显高于C组(均P<0.05);A、B组患者的CRP、WB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A、B组与C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Group A,group B compared with group C,★P<0.05;compared with group B,▲P<0.05

3 讨论

儿童感染性疾病较为常见,感染可引起病原在儿童体内繁殖,或者可由病原产生的毒素引起宿主中毒。随着现代社会抗生素、抗病毒药、抗寄生虫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许多感染性疾病得以有效控制,否则有时甚至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非常关键[3,4,5]。笔者正是针对此情况作了CRP、WBC和ESR联合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相关研究,为早期诊断疾病提供依据。

由结果可知,CRP、WBC和ESR联合检测对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关注。

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血沉(ESR)联合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应用情况。方法:选择我院诊治的25例细菌感染患儿作为A组,25病毒感染患儿作为B组,选择同期25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C组,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CRP、WBC和ESR。结果:A组CRP、WBC、ESR明显高于C组,B组ESR明显高于C组(均P<0.05);A、B两组患者的CRP、WB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RP、WBC和ESR联合检测对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关注。

关键词:儿童感染性疾病,C-反应蛋白,白细胞,血沉

参考文献

[1]朱启镕.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7):419-421.

[2]陆庆丽.儿童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抗生素应用的浅析[J].中国医药指南,2008,6(2):181-182.

[3]杨锡强.继续重视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5,2(3):1-3.

[4]刘艳红,李艳,黄钰.CRP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评价[J].浙江临床医学,2009,11(9):40.

儿童感染性疾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1年8月就诊我院儿科108例反复脐周或上腹痛患儿, 排除寄生虫感染、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病程3周~3年, 108例患儿单纯反复发作性脐周或上腹痛47例, 伴有食少或厌食22例, 恶心或呕吐15例, 嗳气、返酸11例, 腹胀8例, 消化不良5例。其中食少伴恶心6例, 恶心伴腹胀4例。体重不增38例, 消瘦19例, 免疫力低下8例。患儿均行腹部肝、胆、胰腺B超检查, 3例提示右肝钙化灶, 其余未见异常回声。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8例, 其中男33例, 女25例;年龄6~9岁20例, 10~14岁38例;城镇22例, 农村36例。对照组50例, 其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6~9岁19例, 10~14岁31例;城镇18例, 农村32例。两组性别、年龄相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试验方法

应用14C ̄UBT对患儿进行检测 (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尿素[14C]呼气试验药盒) 。受试者在早上空腹或进食2h后口服1粒[14C]尿素胶囊 (受试前先漱口) , 静坐25min, 取出集气卡, 受试者用适中力度对准吹气口吹气 (约1~3s) , 再用仪器做样品碳[14C]放射性 (CPM) 测定250s。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不行14C ̄UBT检测, 而按照临床症状及临床诊断给予对症治疗;试验组则进行14C ̄UBT检测 (受试者1个月内未使用过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或铋剂等Hp敏感药物) , Hp (+) 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抗Hp治疗 (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上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2w) , 未检测出Hp者给予对症治疗。Hp感染判断值阳性Hp (+) :CPM≥50;阴性Hp (-) :CPM≤25;不确定Hp (?) :25<CPM<50。

1.3 观察指标

(1) 治疗前试验组Hp (+) 例数; (2) 治疗1个月内因症状缓解不满意 (效差) 复诊次数≥3次的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 (χ2) 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58例中Hp (+) 28 (48.28%) 例。其中6~9岁11例 (39.29%) , 10~14岁17例 (60.71%) 。治疗1个月内因效差复诊次数≥3次的例数:见附表。

3 讨论

反复脐周痛或上腹痛是儿童上消化道疾病中的常见症状。近年来, Hp在儿童上消化道疾病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 临床研究已证实, 儿童Hp感染是胃炎的主要病因, 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之一[1]。

Hp感染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诊断, 从标本采集角度看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检查。侵入性检查主要包括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 但需通过胃镜检查取黏膜活组织才能进行, 在儿科不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还可能存在取样误差, 并且许多基层医院未开展小儿胃镜检查;非侵入性检查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和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抗HP抗体测定方法虽简便、快速、价廉, 但其假阳性率较高, 且血HP-IgG测定仅可以反映患儿既往感染状态, 并不能说明是否存在现症感染[2]。13C为稳定同位素, 无辐射作用, 但价格较贵, 许多医院尤其是层医院无法开展。

14C尿素呼气试验 (14 C-UBT) 准确、方便、快速、无创、无痛苦, 患者只需轻松吹口气, 即可诊断是否有Hp感染, 其反映的是整个胃黏膜的Hp感染状态, 没有采样误差, 目前已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3]。虽然14C具有放射性, 但辐射能量极弱, 应用剂量极微, 从体内迅速排泄, 其辐射对机体危害几可忽略不计。马永健等研究[4]:做一次检查导致的有效剂量当量很小 (为1.59×10 ̄3mSv) , 检验操作符合豁免管理条件。徐良斌等[5]提出:14C ̄UBT中的14C很快从呼出气体中或尿液中排出体外, 一次检查中14C所产生的辐射剂量约为胸部X线照射剂量的1/7, 钡餐的1/1000, 其危险性仅等同于吸半支烟。因此, 可以认为14C ̄UBT可安全应用于儿童。

本组资料运用14C ̄UBT对试验组患儿进行Hp感染检查, 结果显示:试验组58例患儿Hp (+) 28例, 感染阳性率达48.28%, 说明儿童上消化道疾病中存在Hp感染, 且感染率不低, 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病因;试验组Hp (+) 28例中6~9岁11例, 占Hp感染阳性率的39.29%, 10~14岁17例, 占60.71%, 说明儿童中Hp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增。本组试验结果还显示:治疗1个月内因症状缓解不满意 (效差) 复诊次数≥3次的例数, 试验组7例, 占12.07%;对照组19例, 占38%。两组复诊率相比, P<0.01, 差异具有显著性。因为对照组没有检测Hp, 未行正规抗Hp治疗, 因而1个月内症状缓解欠满意, 复诊率高。说明根除Hp可改善Hp感染患儿的消化道症状, 包括改善一部分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降低消化性溃疡病的复发率。

我认为在基层医院, 未开展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 小儿胃镜检查也未开展, 对于反复脐周痛或上腹痛的患儿, 尤其是伴有食少、厌食, 恶心或呕吐, 嗳气、返酸、腹胀、体重不增、消瘦、免疫力低下者, 可予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以了解其是否存在Hp感染, 以便及时进行抗Hp正规治疗, 改善Hp感染患儿的消化道症状, 降低消化性溃疡病的复发率。

摘要:108例反复脐周或上腹痛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 对照组按照临床诊断给予对症治疗;试验组行14C ̄UBT检测, 且Hp (+) 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抗Hp治疗未检测出Hp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前试验组58例中Hp (+) 28例, 占48.28%。其中6~9岁11例, 占39.29%;10~14岁17例, 占60.71%。治疗1个月内因症状缓解不满意 (效差) 复诊次数≥3次的例数, 试验组7例, 占12.07%;对照组19例, 占38%。两组复诊率相比, 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 (P<0.01) 。儿童上消化道疾病中存在Hp感染, 且感染率不低, 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病因;Hp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增。根除Hp可改善Hp感染患儿的消化道症状, 改善一部分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 并可降低消化性溃疡病的复发率。

关键词:儿童,上消化道疾病,Hp感染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36-241.

[2]许幼如.幽门螺杆菌的诊断[J].新药与临床, 1997, 16 (2) :97.

[3]李明敏, 张金全, 申裕桃, 等.3种常用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4, 16 (3) :129.

[4]马永健, 张培信.14C尿素呼气试验的辐射剂量估算与风险评价[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4, 21 (1) :39-41.

儿童感染性疾病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 年2 月至2015 年2 月于我院诊治的感染性疾病患儿146 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比例为81∶ 65,年龄1 ~ 13 岁,平均( 8. 41 ± 2. 14) 岁; 发病至入院时间1 ~ 10 d,平均( 3. 85 ± 1. 12) d。根据不同感染类型分为研究A组( 细菌感染,50 例) 、研究B组( 肺炎支原体感染,55 例) 、研究C组( 病毒感染,41 例) 。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的55 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男女比例32∶ 23,年龄1 ~ 13 岁,平均( 8. 95 ± 2. 05) 岁。4 组儿童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1. 2 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清PCT、CRP水平及WBC检测,全部于晨起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6 ml,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选择德国Brahms Diagnostica公司生产的LUMI test PCT检测试剂仪及配套试剂,采取半定量胶体金免疫结合方法检测血清PCT水平,PCT水平达0. 5 μg·L- 1表示阳性[4]。选择贝克曼IMMAGE仪及相关配套试剂,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CRP水平,CRP水平> 5. 2 mg · L- 1表示阳性[5]。选择贝克曼XE 5000 全血细胞分析仪及原厂家配套试剂检测WBC。

1. 3 观察指标

观察4 组血清PCT、CRP水平及WBC测定结果以及研究A组各指标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

1. 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20. 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 ± 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P < 0. 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4 组血清PCT、CRP水平及WBC检测结果比较

研究A、B、C组各指标均较对照组高,其中研究A组最高,研究B组CRP水平较研究C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P < 0. 05) ,详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a P<0.01,b P<0.05;与研究A组比较,c P<0.05;与研究B组比较,d P<0.05

2. 2 研究A组血清PCT、CRP水平及WBC的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

研究A组血清PCT、CRP水平及WBC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5. 23% 、89. 14% 及81. 22% ,特异度则分别为88. 35% 、77. 98% 及66. 58% 。

2. 3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 的曲线下面积

血清PCT、CRP水平及WB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4、0. 70 及0. 69。

3 讨论

感染性疾病作为儿科临床重要疾病之一,病原菌主要包括细菌、病毒与寄生虫等[6,7]。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脓毒性休克等疾病是导致儿童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尽早及时采用抗生素治疗可降低患儿死亡率[8,9,10]。但是如何快速、准确识别细菌感染,是儿科临床的重要研究课题,亟待解决。本研究通过探讨炎症因子血清PCT、CRP水平及WBC对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为此类疾病患儿临床诊治提供科学指导。研究结果显示: 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及病毒感染3 组患儿血清PCT、CRP水平及WB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细菌感染组患儿上述3 项指标水平最高。另外,研究B组血清CRP水平比研究C组高,考虑很可能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免疫性损伤相关。有研究报道,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炎症反应患儿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炎症反应患儿。因为本研究未对研究B组55 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分类,入院时绝大部分患儿均处于感染急性期,部分合并细菌感染,所以CRP水平升高[11,12]。由此可知,在鉴别细菌感染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时,仍需要结合临床多方面因素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本研究结果显示: 血清PCT、CRP水平及WBC诊断细菌感染性疾病敏感度、特异度均较佳,尤其是血清PCT水平敏感度、特异度均超过85% ,高于血清CRP水平及WBC,与岳文强[13]临床相关研究结论类似,进而验证了血清PCT、CRP水平及WBC联合诊断儿童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性。另外,血清PCT、CRP水平及WB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4、0. 70、0. 69,表明它们对儿童感染性疾病有重要诊断价值。PCT主要是由116 个氨基酸组成的激素原,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2 700,其血清水平提升常见于细菌感染,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其他炎症因子。主要由于细菌内毒素可诱导患者肝脏中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肺、肠道组织中淋巴细胞及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PCT,机体一旦受到细菌感染,血清中PCT水平在2 h后开始提升[14]。CRP作为第一个被认识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灵敏性较佳。其血清水平在创伤、感染、外科手术及肿瘤浸润时会快速急剧提升,故临床将CRP水平作为细菌感染诊断参照指标之一[15]。WBC提升常见于急性感染、炎症及严重外伤、血管栓塞与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16]。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知,血清PCT、CRP水平及WBC联合检测可作为鉴别儿童感染性疾病临床常规检查指标。不过血清CRP水平诊断细菌感染特异性不理想,易受到各种因素干扰; 而WBC容易受年龄、情绪、日间变化等因素影响,诊断细菌感染特异性较低。因此,血清CRP水平及WBC的价值仍有待大量临床研究予以探讨。

儿童感染性疾病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对200 6年1月至200 8年12月因上消化道症状 (如反复上腹部不适、腹痛) 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儿183例进行内镜检查。其中男性105例, 女性78例, 年龄3~15岁, 平均8岁。

1.2 方法

采用Olympus GIF-XQ240电子胃镜进行胃镜检查。并钳取胃窦部黏膜2块, 十二指肠球部黏膜1块做组织病理学及幽门螺杆菌检查。

1.2.1 内镜诊断标准

参考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内镜诊断标准[1], 如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有黏膜斑, 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微小结节形成之一项或多项即诊断为慢性炎症。胃镜下见黏膜缺损呈圆形、椭圆形、线形、不规则形, 底部平坦, 边缘整齐, 为白苔或灰白苔覆盖, 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或呈放射状聚集, 即诊断为消化性溃疡。

1.2.2 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采用我国慢性胃炎诊断标准[2]与新悉尼系统直观模拟评分图并用。分为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级。如见到大量H P, 即诊断H P阳性。

2 结果

2.1 疾病类型

经内镜诊断单纯性慢性胃炎103例 (56.3%) ;慢性胃炎并十二指肠炎56例 (30.6%) ;慢性胃炎并消化性溃疡24例 (13.1%) ,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3例, 胃溃疡1例 (4.2%) 。

2.2 疾病程度

组织病理学结果示胃窦部黏膜慢性炎症:轻度41例 (22.4%) , 中度141例 (77.0%) , 重度1例 (0.5%) ;十二指肠球部黏膜慢性炎症:轻度114例 (62.3%) , 中度69例 (37.7%) 。HP阳性56例 (30.6%) , 阴性127例 (69.4%) 。

2.3 H P感染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关系 (表1, 2)

由表1可见, HP阳性组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略高于HP阴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3.68, P>0.05) 。

由表2可见, HP阳性组胃窦黏膜炎症轻度的发生率明显低于HP阴性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16.46, P<0.01) 。总体上, HP阳性者胃窦黏膜炎症的严重程度重于HP阴性者。

3 讨论

儿童胃及十二指肠炎和消化性溃疡症状表现多种多样, 常无典型的临床表现, 传统的X线钡餐检查在诊断上有较大的局限性;而胃电图和B超等检查, 都不能全面评价疾病的性质。上消化道内镜及黏膜活检检查, 是儿童上消化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与成人比较, 儿童以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球部炎症为主, 消化性溃疡以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主, 胃溃疡少见。

大量研究证实, 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HP感染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密切相关, 长期HP感染所致的炎症/免疫反应可使部分患者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 HP感染后胃黏膜组织中有淋巴滤泡形成。许春娣等[3]报道, HP是导致儿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因素。本组资料结果显示, 183例患儿HP的阳性检出率仅为30.6%;且HP感染组的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率虽略高于未感染组, 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HP感染组的胃窦黏膜炎症程度明显较未感染组重。与许春娣等的报道不同。

参考文献

[1]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41 (3) :189.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7, 24 (1) :58-63.

儿童感染性疾病 篇10

[关键词]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46.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40-02

为了解孕妇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探讨孕妇在产前检测HBV、HCV、HIV及梅毒相关感染性指标的临床意义。2010年6月~2011年5月笔者对2 379例产前孕妇血清样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的血清学指标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6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部及住院部的产前孕妇血清样本共2 379例,年龄18~42岁,平均(27.70±5.09)岁,均为第1次检查者。

1.2?仪器与试剂

ALT检测采用连续监测法,使用美国贝克曼DXC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宁波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试剂;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抗HCV及抗HIV,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使用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试剂及北京拓普分析仪器有限责任公司DEM-III型自动酶标洗板机,奥地利Anthos 2010型全自动酶标仪;TRUST试剂由上海荣盛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按使用说明书及标准操作程序(SOP文件)进行。

1.3?方法

取产前孕妇清晨空腹静脉血3~5 mL,待血液凝固后采用3 500转/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备用。凡抗HIV初筛阳性者,送省疾病控制中心做确认试验;梅毒TRUST阳性血清用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的密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认;ALT以>42 U/L为异常,其他检测项目按试剂盒说明书判定,以阳性结果为异常。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项指标检测情况

共检出HBV五项标志物阳性1 707例,占71.75%(1 707/2 379),其中HBsAg阳性者308 例,占12.95 %(308/2 379)。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两对半”检测模式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者106例,占6.21 %;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174例,占10.19 %;HBsAg、HBeAg阳性者3例,占0.18%;HBsAg、HBeAb阳性者2例,占0.12 %;HBsAg、抗HBc阳性者21例,占1.23 %;HBsAg阳性者2例,占0.12 %;抗HBs阳性者744例,占43.58 %;抗HBs、抗HBc阳性者216例, 占12.65 %;抗HBs、抗HBe阳性者40例,占2.34 %;抗HBs、抗HBe、抗HBc阳性者331例,占19.39%;抗HBe、抗HBc阳性者36例,占2.11 %;抗HBc阳性者32例,占1.87 %。抗HCV阳性5例,占0.21 %;TRUST阳性11例,占0.46%;抗HIV阳性1例,占0.04%。2 379例标本检测结果见表1。

2.2?肝功能检查情况

检测2 379例,ALT异常者107例,异常率为4.50%,异常值范围为43~2 059 U/L,平均94.1 U/L。2071例HBsAg阴性者中,ALT异常78例占3.77%;308例HBsAg阳性者中,ALT异常29例占9.42%;HBsAg阳性者ALT异常率高于HBsAg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92,P<0.01)。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本地孕妇产前HBsAg阳性率为12.95%,明显高于一般人群9.72%,抗HCV阳性率为0.21%低于国内平均阳性率3.20%[1]。梅毒感染阳性率为0.46%,低于省内报道的1.85%[2],但高于国内报道的0.12%[3]。表明本地孕妇产前感染以HBV为主,为乙肝高发区,这可能与本地区以往未有效控制母婴传播有关。王琰等[4]研究发现,HbeAg是判断HBV感染状态的重要标志,在HBsAg、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52例新生儿中,30例HbeAg阳性,而HbeAg阴性母亲所生的155例新生儿HbeAg均阴性,提示母亲HbeAg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因此,对HBsAg阳性的携带者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大三阳”伴有转氨酶异常的孕妇要加强孕期保健,进行必要的医学干预,阻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新生儿。

据资料表明,HIV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的危险中,穿破皮肤暴露的危险率是0.3%,医务人员在为孕妇手术、静脉输液、静脉采血、接生等操作过程中暴露的机会较多。职业暴露是医院工作中常见的,特别是基层医院,约有90%的医务人员都有职业暴露的经历[5]。通过产前检查孕妇血液中相关传染病的感染指标,能针对性采取预防措施控制可能的医院感染。

此次调查中发现单项抗HBc阳性者32例,占1.35%(32/2 379);提示,如只做HBsAg单项检查就有可能漏诊,应引起重视。梅毒是性传播疾病(STDS)中最常见疾病,目前认为该病有上升趋势。梅毒螺旋体除可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外,母婴传播也是梅毒感染的最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先天性梅毒是孕妇体内的梅毒螺旋体由胎盘垂直传播所致。据统计,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孕妇的胎传率可达70%~100% [6]。对发现梅毒血清检查阳性的孕妇先行进行正规的治疗,加强孕期性教育,重视性病的危害性,尽早的发现感染就可以有效减少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传播。面对当前由梅毒螺旋体、乙型肝炎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带来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有必要对产前孕妇进行血清相关传染病感染指标的检测,为临床优生优育及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这对早期发现母婴健康隐患,避免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及预防新生儿传染病,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宝童.病毒性肝炎防治基础知识[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1,7(1):92.

[2] 张荣莲,陈烈平,陈起燕,等.福建省38 418例妊娠期梅毒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8):749-752.

[3] 宫济武,李淑萍,周航,等.受血者輸血前相关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意义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9):641.

[4] 王琰,闫永平,杜娟,等.HbsAg携带母亲所生婴幼儿HBV标志物动态变化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10):1054-1055.

[5] 欧阳春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低报告原因综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4):205-206.

[6] 王来栓,倪锦文,周文浩.先天性梅毒的流行病学和诊断治疗现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0,5(1):64-65.

儿童感染性疾病 篇1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3年7月—2014年6月我院儿科以呼吸道感染伴发热收住院的1 157例住院患儿, 其中男593例,女564例,年龄1月龄 ~13岁;病程2~30 d。

1.2标本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在用药之前,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非抗凝血和2 ml枸橼酸钠抗凝血),封闭送检。

1.3检验方法

1.3.1 EBV-Ig M血清学检测将采集的3 ml非抗凝血离心分离血清。严格按照Beier公司的EB病毒壳抗原 (VCA)Ig M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法)定性检测血清中的EB病毒VCA-Ig M抗体。结果判定以样本吸光度值(A值)≥临界值(Cut off)为VCA-Ig M抗体阳性。临界值的计算:Cut off=0.10+ 阴性对照A值。

1.3.2 EBV-DNA检测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对2 ml枸橼酸钠抗凝血进行中间层淋巴细胞的分离沉淀,提取DNA后进行PCR反应和荧光检测。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检测方法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ABI Prism7300型荧光定量PCR仪收集DNA数据。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且Ct值 <30,判定为阳性结果,结果以基因拷贝 /ml表示。

1.4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软件SPSS11.5,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EBV-Ig M与EBV-DNA感染率比较1 157例患者血清EBV - Ig M检测 ,阳性率为4 . 93 % ;全血E BV-DNA检测,阳性率为30.42%,二者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46,P<0.01)。

2.2不同年龄组EB感染率分析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4组, 3~6岁组EBV-Ig M和EBV-DNA阳性率高于其他各年龄组,EBV-DNA阳性率与其他各年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2.3不同月份EB感染率按季度统计儿童患者EBV感染率 ,1—3月份EBV-Ig M和EBV-DNA感染率都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见表2。

2.4不同性别患 儿EB感染率分 析EBV-Ig M和EBV-DNA感染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见表3。

3讨论

EB病毒在人群中普遍易感,主要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但研究表明,该病原体引起呼吸道感染在逐年增多,一旦侵入人体,以持续感染或携带状态存在,并引起其他疾病或并发症[4]。

机体感染病毒后以体液免疫为主,而Ig M是机体在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所以血清中特异性Ig M含量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5],而EBV-DNA是检测EBV的抗原,目前荧光定量PCR是临床实验室诊断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近年被广泛应用[6,7]。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还未完善,病毒进入机体内很难像成人一样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能够达到检测下限的病毒抗体,所以EBV-Ig M检出率明显低于EBV-DNA阳性率。 两种方法均是实验室常用的EBV的检测方法,方法学有差异,因此患者同时检测两种指标并不完全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地区儿童患者EBV感染全年均存在,但1—3月有1个发病高峰,提示EBV感染在本地区存在季节特点。分析原因可能与本地区季节气候变化有关,本地区为海洋气候,春季温度湿度都是病毒传播的有利因素,而且春季气候变化比较多样, 造成儿童的免疫力适应较差,也是造成本地区在1-3月EBV感染高发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3~6岁是本地区儿童EBV感染率最高的年龄段,<3和 >6岁EBV感染率相对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3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处于不完善阶段,对感染的免疫应答比较低[8];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的自我防御渐强,在病毒感染初期即已用药使之还没有机会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感染率较低。而3~6岁小儿患病数多,感染率也高,可能因为这个阶段正是大多数儿童好动的年龄,群体生活更为病毒的播散提供了方便;而且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无法很好地自我防护。

有文献报道,EBV感染率与不同地区、年龄分布及该地区的经济水平有关[9],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和免疫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以及患免疫缺陷性疾病者容易感染EBV[10,11]。所以应重视对儿童的预防。

上一篇:山寨手机下一篇:化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