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共12篇)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篇1
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现状,为儿童肺炎支原体的规范化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0~2012年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等资料进行检索,获取原始文献,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文献归纳、整理。结果:MPP发病机制包括MP的黏附与直接侵犯、免疫损害两方面,故肺炎支原体感染时除呼吸道感染症状外,感染者的肺外表现亦多种多样,出现多系统脏器免疫损害。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常见致病原,常引起呼吸道感染及各种肺外并发症,应受到广大儿科医生的重视。故对MP感染、MP肺炎及肺外并发症的规范化诊治值得探讨。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儿童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之一,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最小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全年均有发病,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1]。常引起呼吸道感染及各种肺外并发症。近年来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受到重视。支原体又称霉形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支原体是介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其结构简单,无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含有DNA和RNA,革兰染色阴性,蛋白质丰富,具有较大的可变性。由MP感染引起的肺炎称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本文对儿童MPP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 MP感染的流行病学
MP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从而导致其在常年均可发病,尤其是在秋冬季尤为突出,每4~6年可以引发流行。刘丽秋[2]报道从各个不同的年龄的阳性率来看,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发于各年龄段,8~12岁的阳性率最高(31.03%),因此不仅应对4~7岁的学龄前儿童加强监测,而且也要对8~12岁儿童加以重视。近年MP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1)发病年龄以学龄儿童为主,婴幼儿感染临床表现更不典型,易于误诊;(2)与以往流行趋势不同,近年MP感染似呈常年流行趋势,四季均见发病;(3)时有群体发病;也常常在家庭成员中交叉传染,久治不愈。故作出支原体感染诊断时,可以把家庭成员感染史作为病原学诊断依据之一;(4)感染MP的重症患者增多,感染者的肺外表现多样,由于MP与人体某些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故感染后可形成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导致多系统脏器免疫损害。
2 MP感染的发病机制
MPP发病机制包括MP的黏附与直接侵犯、免疫损害机制两方面,其免疫损害又包括自身免疫、免疫紊乱两方面的作用。
2.1 MP的黏附与直接侵犯
MP进入呼吸道后,不侵入肺实质而存在于纤毛上皮之间,抑制纤毛活动、破坏上皮细胞。研究认为,P1和P30是MP的主要黏附蛋白,P1是一种跨膜蛋白,对胰酶敏感,存在于MP顶端,它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神经氨酸受体结合,使上皮细胞释放某些酶,故此影响细胞代谢,损害上皮细胞,使黏膜清除功能异常,且持续时久,导致慢性咳嗽。作为一种免疫原,P1蛋白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MP的代谢产物如过氧化氢、活性氧等也是重要的致病因子。感染MP后体内合成一种蛋白质即MPN37,它具有ADP核糖转移酶活性,并且具有免疫原性,引起宿主细胞空泡化,导致细胞凋亡[3]。
2.2 MP感染后的免疫机制
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刺激机体B或T淋巴细胞活化,产生特异性IgM、IgG、IgA,使体内特异性免疫蛋白增高,产生强大的免疫效应,导致多系统和组织免疫损伤[4]。MP感染1~2周内,体内一般可产生IgM、IgA,而IgG一般在2周后才开始升高。MP感染后引起血清总IgE水平升高和特异性MP-IgE阳性,被认为是启动Ⅰ型变态反应、诱导哮喘发作的原因。另外MP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生成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大量白细胞聚集后释放水解酶,导致增生或破坏性病理性病变,这是MPP合并多系统肺外并发症的原因。
机体的免疫平衡状态依赖于各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形成适度的免疫应答,正常情况下,CD4/CD8细胞比值正常,维持着动态平衡,形成的T细胞网络对调节免疫应答和维持自身稳定有重要意义。MP感染后,引起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造成细胞增殖以及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赵翊等[5]报道MP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3+T、CD4+T比例均明显降低,引起CD4+T/CD8+T比例降低,提示细胞免疫学机制在MPP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MP感染后,刺激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TH1/TH2失衡,而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IL-2、可溶性IL-2受体(sIL-2R)、IL-8、IL-10、IL-12、TNF-α及γ干扰素等。一方面产生IFN-γ、IL-2、IL-12、TNF-β等促炎因子来清除病原微生物,促进组织修复;另一方面又释放IL-4、IL-5、IL-6、IL-10等抑炎因子来下调、平衡炎症反应[6]。促炎因子与抑炎因子比例平衡对于疾病的转归起重要作用。若促炎与抑炎反应平衡,则机体内环境稳定;若某一炎性因子表达过度,可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代偿性抗炎综合征[7]。
3 MPP的临床表现
3.1 常见症状体征
MPP一般起病较慢,潜伏期可达2周,部分患者可突发高热,刺激性咳嗽或酷似百日咳样咳嗽最为突出,常持续4周以上,并伴明显的头痛、肌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偶可出现胸痛、痰中带血。呼吸道以外的症状中,以耳痛、各型皮疹较为多见,少数患者可伴发多系统受累,如心肌炎、心包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受抑制、多关节炎、脑膜炎、格林巴利综合征、肝炎、胰腺炎、肾炎、消化道出血、免疫障碍等。肺部在病程中常无阳性体征,表现为感染中毒症状较重,而肺部体征较轻。
3.2 一般实验室检查
一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正常,少数患者可升高。重症MP感染,CRP增高。
3.3 影像学检查
MPP的肺部阳性体征少,但影像学表现较明显并且呈现多样化,故影像学诊断特异性比较差。MPP的影像学表现包括肺门改变、肺内间质炎、肺泡炎、胸膜改变[8]。肺门改变为肺门周围浸润或淋巴结增大,单侧多见。约30%病例左右合并胸膜反应,胸腔积液较少见。肺内间质炎是MPP基本病变,影像学上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周围纹理增粗、增厚,呈“袖口”征或“轨道”征,病变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分布,以内、中带为甚。肺泡炎依肺泡受累的范围而异,可为斑片状、节段性至大叶性实变影,密度高低不一,多为中心等或高密度,单侧多见,右侧发病率约为左侧的2倍。MPP病变吸收较慢,部分患者完全吸收需要4~6周。
4 MPP病原学实验诊断
MPP病原实验诊断主要方法包括:血清学抗体检查、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抗原检测法、MP分离培养、核酸检测法。临床上目前普遍采用血清学抗体检查诊断。人体感染MP后能产生特异性IgM、IgG抗体。IgM抗体出现早,一般在感染后1周出现,3~4周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2~4月消失。由于MP感染的潜伏期为2~3周,当患者出现症状而就诊时IgM抗体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因此,IgM抗体阳性可作为急性期感染的诊断指标。IgG在IgM产生之后出现,效价在1月左右达峰,可持续约6个月,故其对MP感染早期诊断意义不大,可作为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基因探针、PCR、单克隆抗体等检测呼吸道分泌物中毒抗原及DNA,敏感性、特异性高,但操作复杂等问题限制了推广及使用。MP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是支原体检测的“金标准”,但MP培养生长缓慢,一般约需7~10d,作出判定需3~4周,对培养条件要求也比较苛刻,故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意义不大。现见有报道采用超高倍显微活体观察咽部分泌物方法,可见细胞或包涵体内泳动活跃的支原体,10min即可作出诊断[9]。
5 MPP的治疗
5.1 一般治疗包括
具体治疗措施有:(1)护理: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补足液体;供给营养丰富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可用药物有氨溴索、桃金娘油胶囊、N-乙酰半胱氨酸等;如超声雾化、吸痰等措施亦切实有效;(2)氧疗:对重症MPP者,出现有缺氧或气道梗阻时,应及时给氧或机械通气,以纠正低氧血症,保证组织供氧;(3)呼吸道隔离:由于支原体感染可造成交叉感染,且患儿病后排支原体的时间较长。因此,对MP患儿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以防止交叉感染。
5.2 抗生素治疗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超滤性病原微生物,含有DNA和RNA,无细胞壁,革兰染色阴性,蛋白质丰富,因此选用干扰蛋白合成的药物,如作用于核糖体50S的大环内酯类、核糖体30S的四环素类和干扰DNA合成的喹诺酮类。而四环素类及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分别对牙齿及骨骼发育方面的副作用而不宜用于未成年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有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具有针对性强、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应小、剂型完全等优点。阿奇霉素具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组织浓度高,并且阿奇霉素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其有效浓度可维持10d。故临床上多采用剂量每周服3d、停4d,再服3d后再停4d的方式,从而减少服药次数及不良反应,而且提高患儿依从性。一般轻症患儿可口服用药。重症者可先红霉素静滴用7~10d,再口服阿奇霉素2~3个疗程,既能控制肺炎支原体血症又能减少红霉素对肝脏的毒性。在治疗过程中如有体温持续不退,要注意是否合并有细菌感染、支原体血症、肺外并发症、耐药等情况。
5.3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反应、抑制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的产生等作用,从而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减少炎症渗出作用、促进肺部渗出病变的吸收,减少支气管扩张及肺不张等后遗症。糖皮质激素在MPP中的应用指征:(1)抑制因MP感染而存在的自身免疫及免疫紊乱;(2)急性期、病情进展快且严重的MPP,甚至并发呼吸衰竭者;(3)并发肺间质纤维化、肺不张、胸腔积液、支气管扩张者。目前常用方法为:地塞米松0.1~0.25mg/(kg·d),静滴,或氢化可的松5~10mg/(kg·d),静滴,或者泼尼松1~2mg/(kg·d),分次口服,或甲泼尼龙针剂1~2mg/(kg·d),连用3d。糖皮质激素应用24h后多数可退热。
5.4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应用
MP感染后,因免疫机制的启动,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炎症病理过程,因此可以加用丙球蛋白或细胞免疫调节剂如匹多莫德等支持治疗。静滴人血丙种球蛋白能有效提高免疫球蛋白尤其是IgG水平,使受者很快达到暂时免疫保护状态,从而对抗MP的黏附、排除病菌,激活补体系统、加强吞噬功能,调节由MP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治疗作用。目前静丙常用方法:200~400mg/(kg·d),连用3~5d,或1.0g/(kg·d),用2d;2.0g/(kg·d),用1d。
5.5 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
MPP患者的支气管黏膜粗糙肿胀,管腔内黏液栓阻塞,管腔开口炎性狭窄甚至闭塞,以及段支气管通气不畅。纤维支气管镜可以直接到达病变局部,予局部给药,甚至行支气管镜下灌洗治疗,从而清理黏液栓,减轻炎症反应,对肺不张疗效尤其显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在感染性肺不张的早期介入对感染性肺不张的治疗有显著作用,而且已经得到共识。但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费用相对较高,风险相对较大,要求技术条件高,需要操作者有良好的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能力和阅片能力。
5.6 中医药治疗
中医理论认为小儿支原体肺炎与自身机体免疫力有关,属“喘嗽”范畴。肺为娇脏,易感外邪,邪热入里化热灼肺炼液成痰,痰阻气道,肺气郁闭而发病。中医治疗MPP,根据相关症候适治,以调节患儿自身免疫能力为总原则。如风热闭肺型,则予辛凉、宣肺,清热化痰;痰热闭肺型,予清热涤痰、开肺定喘;阴虚肺热证,则予以养阴润肺止咳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瑜.小儿支原体肺炎84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 34(2):71
[2]刘丽秋.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77例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6):99
[3]Kannan TRi Baseman JB.ADP—ribosylating and vacuolating cytotoxin of mycoplasma pnemoniae represents unique virulence deteminant among bacterial pathogens[J].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6.103(17):6724-3729
[4]陈波,张经.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体液免疫检测的临床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6):1045-1046
[5]赵翊,洪理泉.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检测及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1):112-113
[6]乔红梅,庞焕香,张云峰,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IL-6、IL-10、TNF-α的变化[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1):59-61
[7]Oberholzer A,Holzer CMoldawer LL.Cytokine sigualing—regulation of the immune response in critically in state[J].Criti Care Med,2000,28(4):3-10
[8]宋蕾,彭芸,刘志敏,等.儿童坏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3):397-340
[9]刘艳晨,齐娜,刘学会.应用超高倍显微仪早期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3):249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篇2
显而易见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会传染的。而且,肺炎支原体常见于儿童,成年人少见。不过,肺炎支原体感染一般不会大面积传染,只有在肌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才有可能会感染肺炎支原体。而且,肺炎支原体感染有自限性,多数病例不经治疗可以自愈。
医生建议一般是让患者多休息、多喝水,增强营养,多注意清除鼻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饮食方面则要注意忌辛辣和油腻。
★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 感染的近义词
★ 科室感染年度工作总结
★ 感染科自我鉴定范文
★ 衣原体感染如何治疗
★ 感染作文400字
★ 医院感染管理年度计划
★ 感染科护理论文
★ 感染科护士工作总结
儿童久咳不愈谨防肺炎支原体感染 篇3
支原体肺炎属于非典型性肺炎,发病比较隐匿,潜伏期约2~3周,初期没有特别典型的呼吸道症状,仅仅表现为咳嗽,粗心的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是伤风感冒,致使感染的时间较长,病情较严重时才就诊。从而使病情复杂,治疗困难。感染症状因个体及年龄差异,轻重不一。多有发热、厌食、咳嗽、 畏寒、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大多数在39℃左右,可为持续性或弛张性,或仅有低热,甚至不发热。多数咳嗽重,初期干咳,继而分泌痰液(偶含小量血丝),有时阵咳稍似百日咳。偶见恶心,呕吐及短暂的斑丘疹或荨麻疹。一般无呼吸困难表现,但婴儿患者可有喘鸣及呼吸困难。支原体肺炎除了引起呼吸道病变外,还能引起心肌炎、肝炎、关节炎、肾炎、脑膜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呼吸系统以外的疾病,因此早期就要加以重视。
医生提醒,如果孩子有乏力、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家长就要早发现早就医早治疗而引起重视,特别是超过10天以上的咳嗽要及时就医排查。支原体肺炎具有传染性,且容易复发,患病期间强调隔离,治疗彻底。平时需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多喝温水,多进行户外活动,加强呼吸运动锻炼。在寒冷季节或气候骤变外出时,要及时增添衣服,以防受寒感冒。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探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 男75例, 女57例。发病年龄0~1岁14例, 2~3岁50例, 4~6岁33例, 7~10岁22例, 11~15岁13例, 平均4.6岁。春夏季发病56例, 秋冬季发病76例。临床表现:剧咳、干咳或痉挛性咳嗽, 咳嗽时间均超过5d;不规则发热91例。初诊上呼吸道感染35例, 支气管炎69例, 大叶性肺炎28例。
1.2 临床表现
91例有发热症状, 多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 热程3~14d, 平均4.8d。 (1) 肺部主要症状及体征:20例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表现, 轻咳:72例咳嗽重, 为刺激性干咳, 部分为痉挛性或百日咳样咳嗽, 夜里为著;35例有咳痰, 为白色粘痰, 5例偶见痰中血丝。 (2) 肺外并发症:肺外表现118例, 其中心肌损害42例, 占35.6%;肝功能异常36例, 占30.5%;过敏性紫癜12例, 占10.2%;脑炎2例, 占1.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 占1.7%;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 占9.3%;皮肤粘膜淋巴结合征8例, 占6.8%;肾炎4例, 占3.4%;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 占0.8%。 (3) 胸部X线片检查, 正常28例, 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及单 (侧) 肺呈弥漫状网状结节阴影104例。入院3~4d检测MP Ig M, 抗MP Ig M均为阳性。
1.3 治疗方法
首先应用红霉素20~30mg/ (kg.d) , 1次/d, 静脉滴注, 3~5d后改为阿奇霉素口服, 10mg/ (kg.d) , 1次/d, 连服3d, 间隔4d, 为1个疗程, 总疗程3~4周。治疗期间注意观察症状体征变化、胃肠道副作用并监测肝功能。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10d后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消失, 肺部体征消失, 胸片较前好转;有效:治疗10d后体温恢复正常, 咳嗽减轻, 肺部体征减轻, 胸片较前好转;无效:治疗10d后仍然发热, 咳嗽无明显好转, 或出现并发症, 肺部啰音无减少, 胸片无改变或较前加重。
2 结果
132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 经治疗后显效97例, 有效30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6.2%。无一例死亡。住院时间7~15d, 平均10.5d。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 (MP) 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病原微生物, 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 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其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发生于学龄儿童和年轻人。占各种肺炎支原体感染的3%~10%, 且发病率日益增高, 发病年龄趋小。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 临床对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已渐趋规范, 但对肺外损害表现却容易忽视和误诊。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不仅可出现严重的肺部病变, 也可发生全身症反应综合征等重症表现[1], 能引起全身多系统器官的肺外并发症如脑炎、心肌炎、肾炎和肝炎, 并能诱发和加重儿童支气管哮喘。这主要是因为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除直接侵犯呼吸道引起肺炎症状外, 尚有免疫机制的参与, 支原体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 感染后可产生自身抗体, 形成免疫复合物, 引起支原体感染的肺外表现, 也不除外肺炎支原体直接感染所致。本组大部分累及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表现为肝酶或心肌酶异常和心电图异常, 因大部分患儿临床症状轻微或显示为一过性, 易被医师轻视。
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及肺外并发症者, 一般给予支持治疗和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过去首选红霉素。但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病程长 (3~4周或更长) , 单纯采用红霉素治疗很难完成所需疗程, 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阿奇霉素是近年新合成的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耐酸, 口服吸收迅速;由于阿奇霉素具有2个碱性三级胺中心, p H偏中性, 在细胞外液中能迅速地以被动扩散方式穿透亲脂性细胞膜, 进入酸化的溶酶体空泡内, 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细胞中, 组织内浓度可达同期血浓度的10~100倍, 尤其在巨噬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内浓度高, 前者能将阿奇霉素转运至炎症部位而持续释放[2];口服3d, 可使组织中有效浓度大10d;并且阿奇霉素的代谢不需要细胞色素P450的参与, 长期应用对肝脏损伤, 远低于红霉素。
综上所述, 红霉素、阿奇霉素联用可迅速控制支原体血症, 患儿依从性好, 改善肺炎症状同时避免并发症发生, 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不良反应相对较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 (MP) 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132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治疗, 显效97例, 有效30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6.2%。结论 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疗法可迅速控制支原体血症, 患儿依从性好, 改善肺炎症状同时避免并发症发生, 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序贯疗法
参考文献
[1]阿衣代, 王峰, 周闯, 等.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表现的临床分析[J].新疆医学, 2008, 38.
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观察 篇5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选择住院的儿童支原体肺炎感染者60例,对其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发病多集中在学龄儿童,发热30例(50%),咳嗽45例(95%),肺部可闻干湿啰音41例(62.5%),胸片呈阶段性肺炎10例(22%),呈间质性损害30例(40.5%),呈斑点状阴影5例(10%),肺门影增浓5例(10%),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范围内30例(85%),10例(20%)有肺外并发症,综合治疗后所有患儿均治愈好转出院。结论:支原体肺炎多好发于学龄儿童,以肺外并发症多见。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篇6
【关键词】 儿童肺炎;Mp;Cp;阿奇霉素序贯疗法
Azithromycin sequential therapy in children: clinical analysis of Mycoplasma infection
HUANG ying
( xindu district hospital in Chengdu Sichuan, Chengdu 610500)
【Abstract】 purpose: azithromycin sequential therapy on Mycoplasma pneumonia in children (Mp), Chlamydia pneumoniae (Cp) efficacy of analysis, propose feasible treatment measures. Methods: To 732 children with pneumonia serum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for serological detection MpIgM,CpIgM, summary of clinical efficacy of azithromycin sequential therapy. Results: among the 237 cases of pneumonia in children with MpIgM and CpIgM-positive and 237 cases of infection with Mp and Cp are made of antipyretic relieving cough and reducing sputum of children with syndromic and azithromycin sequential therapy. Close observ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body temperature and clinical symptoms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Conclusion: azithromycin sequential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p much better than the Cp (P<0.01). On Mp and Cp group comparison of large age groups above the small age group within the Group (P<0.01). Therapeutic effect of azithromycin sequential therapy in exact, worth promoting.
【Keywords】 children; Mp; Cp; azithromycin sequential therapy
肺炎是全世界兒童最常见的疾病,[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估计,全球每年大约有1.56亿为新发病例,其中1.51亿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新发病例0.21亿仅次于印度0.43亿。其中7%-13%的患儿病情严重。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首要原因。每年有200万以上儿童死于肺炎。(1)而近年来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在临床上呈上升趋势。其临床表现特殊,免疫紊乱明显。且运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疗效较差。为了解儿童肺炎之病原中肺炎支原体(Myxoplasma pneumon iae,Mp)肺炎衣原体感染(Chlamydia pneumoniae,Cp)的分布情况,探讨其流行规律,制定可行的治疗措施。我们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学检测MpIgM,CpIgM,对742例肺炎患儿进行了Mp、Cp的检测。并将阳性患儿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分析对Mp及Cp感染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住院确诊肺炎的患儿742例,肺炎的诊断标准[2]按照褚富棠等第6版《实用儿科学》中肺炎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30例,女312例,年龄6个月~14岁。病程3天-1月。
1.2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肺炎患儿入院时,立即采集静脉血,实验室收取标本后,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上的要求进行标本处理。
1.3 实验方法:
采用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的产品标准编号为YZB/JAP1885-2009的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检测试剂盒。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学检测MpIgM,CpIgM。
2 治疗方法
90%患儿均在院外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先锋霉素Ⅴ 或口服头孢克肟)治疗疗效欠佳。入院后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1天后其中31.9% 患儿血肺炎支原体或衣原体抗体(IgM)报告阳性而将患儿分为Mp阳性组及Cp阳性组。其中又将Mp,Cp阳性组内的患儿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82例(6月-3岁),学龄前组77例(3岁-6岁),学龄组78例(6岁-14岁)。各组均采用注射用乳糖阿奇霉素针(其仙)(由东北制药集团制造)10mg/kg/d静脉滴注,连用3天—5天后停4天。4天后按10mg/kg/d口服阿奇霉素肠溶胶囊(浙江丽水众益药业)3天,再停4天。依此共2-3周的序贯疗法治疗同时予退热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
3 疗效评定标准
按【3】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制定的“肺炎的疗效判定标准”制定。治愈:症状消失,体温正常,肺部啰音消失。好转:症状减轻,肺部啰音减少。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或恶化。
4 结果
分析742例肺炎患儿中,Mp、Cp总检出率为34.78%(258例),其中Mp阳性为46.12%(119例),Cp阳性为45.74%(118例),Mp合并Cp感染为8.86%(21例)。不同年龄其分布情况为:Mp以学龄组阳性率最高(55例),然后依次为及学龄前(39例)组及婴幼儿组(25例)。
4.1 MpCp组间疗效比较详见表1 (例)
注:1)Mp组与CP组比较p<0.05
4.2 Mp组组内疗效比较: (例)
4.3 Cp组组内疗效比较: (例)
5 不良反应
有11例患儿有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反应。有1例出现皮肤的皮疹,瘙痒。经对症处理后患儿不良反应均消失。【4】不良反应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常见并且在同类中不良反应较少的。
6 讨论
近年来,【3】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越来越被公认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的病原体。通过对其流行病学的统计与调查抗炎得出:对于258例肺炎患儿Mp,CpIgM阳性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及病程的延长而增加,Mp的感染学龄前,学龄儿组明显高于婴幼儿组。Cp感染婴幼儿组明显高于学龄儿组。【1】,【4】MP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超滤过病原微生物,无细胞壁,体内都含有Df 和RNA。对于影响细胞壁合成的青霉素及头孢类对支原体无效,治疗上只能选择影响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而Cp是一种小于细菌,大于病毒的微生物,自生缺乏ATP酶,完全依赖宿主细胞供应能量,专性细胞内寄生,生活周期分为细胞内期及外期,在细胞外期能感染新的宿主但不能复制。相反在细胞内期能复制却不能感染新的宿主。这样特殊的复制及感染机制可能导致了阿奇霉素对其临床疗差异。通过Mp与Cp组内对比,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Mp的疗效明显优于Cp(P<0.01)。【5】而目前 序贯疗法(又称转换疗法)是一种抗生素新疗法,即在疾病急性期症状重时,先给予抗生素静滴,待症状改善后,转为相应抗生素口服。此方法避免了长时间静滴抗生素所带来的不适及静脉并发症,尤其适宜小儿患者。阿奇霉素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抗菌机理上具有共同性,均通過与细菌细胞中核糖体50S亚基结合,阻碍细菌转肽过程,抑制依赖于RNA的蛋白质的合成而达到抗菌作用。它是多房室型,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耐酸、血浆半衰期长达46 h,口服3 d可使组织中维持有效血浓度达10 d,有良好的组织渗透性,组织浓度高,炎症部位较非炎症部位浓度高6倍,有明显抗生素后效应,适宜于序贯疗法。而且阿奇霉素在体内的转运有其独有的特点。【6】 Gedue等提出阿奇霉素的吞噬细胞传递机制,即给药后阿奇霉素迅速集中到多形核白细胞中(PMN)及巨噬细胞中,随着吞噬细胞的迁移将其转运至感染部位,使感染组织中具有很高的浓度,并保持一个很长的时间,然后作为一个对病原菌存在的应答,再将其释放出来,浓度超过很多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但其在血液中浓度低,仅0.45mg/L。而肺是一个血液供应相当丰富的器官,对抗生素有良好渗透性,由于患儿早期肺炎症状重,存在大量病原体,故应先用静脉给药迅速杀灭病原体,尽快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儿痛苦之后,随着症状改善转为口服,维持并巩固疗效。这种转运机制决定了其独特的药物动力学特性,与β-内酰胺、大环内酯和喹诺酮相比,有更高的分布容积,更长的消除半衰期,更广泛的细胞渗透性,其组织浓度可比胞外浓度高300倍,且消除缓慢,组织半衰期为68~76h。 因此,每日只须给药一次,连续3 d,可维持有效浓度 8~10 d。通过在Mp及Cp阳性的患儿中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对比得出: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Mp的疗效明显优于Cp。(P<0.05).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对Mp及Cp组组内疗效比较大年龄组明显高于小年龄组。(P<0.01)。由此可见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Mp感染肺炎的疗效高于Cp感染肺炎。在Mp及Cp感染的各年龄组中的疗效大年龄组明显高于小年龄组。综上我们认为对于肺炎并咳嗽时间>半月的患儿治疗应首选药物仍为阿奇霉素,对于有条件的医院应对肺炎患儿做支原体,衣原体抗体检查及培养 ,同时检测血C反应蛋白,并常规摄胸片。这样有利于了解病原体 ,掌握病变的程度 ,有目的地选药 ,从而缩短病程。阿奇霉素序贯疗法采用先静脉给药减轻患儿症状及体征,后期口服给药达到治愈。既减轻了患儿的治疗疗程,又减轻患儿长期用药的痛苦,在医学经济学的角度又减少了疾病的费用。特别在Mp阳性的患儿及大年龄组患儿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昌辉,李茂军,吴青等.婴幼儿肺炎的诊断和治疗[J],现代临床医学,2011:
[2]诸福棠. 实用儿科学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171-1173
[3]袁壮,陆权,万雅莉等,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8):561-572
[4]卢玉琼.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9,19(4):352
[5]张得平 殷凯生 夏锡荣等. 注射用阿奇霉素与红霉素随即对照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09,9(1):41-44.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儿童肺炎患者共2644例为对象。其中:男1432例, 女1212例。年龄3个月~16岁, 平均7.3±2.5岁。其中:<1岁240例 (9.08%) ;1~3岁654例 (24.74%) ;4~6岁737例 (27.87%) ;3~9岁466例 (17.62%) ;10~12岁284例 (10.74%) ;>12岁263例 (9.95%) 。从入院季节来看, 冬季752例 (28.44%) , 春季744例 (28.14%) , 夏季573例 (21.67%) , 秋季575例 (21.75%) 。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通过统计支原体感染阳性率、不同季节、性别、年龄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总结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状况。支原体感染监测方法如下:于清晨未进食前, 清理患儿口腔后, 在无菌条件下使用棉签采取患儿咽喉部分泌物。PCR检验, 仪器为上海宏石实时荧光扩展仪。试剂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MP阳性人数检出865例, 阳性率为32.72%。按照性别进行分组, 男性儿童支原体感染阳性率人数为437人, 阳性率为30.52%, 女性儿童阳性率为35.31%。χ2=3.876, P=0.032。按照年龄分组, 4~6岁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最高, 为39.76%。其次为1~3岁儿童阳性率为38.99%。7~9岁儿童感染率为34.12%。<1岁和>12岁儿童的感染率则最低, 分别为20.00%和16.73%。整体来看, 1~6岁是支原体感染的易发群体。各个年龄段的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 χ2=17.325, P<0.05。按照季节分组来看, 春季和冬季是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最高的季节, 感染率分别为38.31%和后39.76%。夏、秋季感染率相对较低, 分别为25.31%和23.65%。各个季节的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 χ2=16.248, P<0.05。见附表。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常见的一种病原体, 在一年四季均可存在, 而且潜伏期较长。因此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较大[3]。儿童由于自身的抵抗力较弱, 受到肺炎支原体感染后, 更容易发生各类上呼吸道感染疾病[4]。因此, 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对于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本组资料的结果来看, 儿童肺炎支原体阳性人数检出865例, 占所有患者的比例为32.72%。这显示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导致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因素。从性别来看, 男女阳性率分别为30.52%和35.31%, 两组阳性率发生有统计学意义 (χ2=3.876, P=0.032) 。这表明女儿童更容易为肺炎支原体所感染。之所以女性儿童更容易感染肺炎支原体, 目前的研究认为女性的呼吸道结构对肺炎支原体更为敏感是主要的原因[5]。
从年龄来看, 1~3岁和4~6岁是支原体感染的主要群体, 其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38.99%和39.76%, 与其他年龄群体阳性率发生有统计学差异 (χ2=17.325, P<0.05) 。此外, 研究还发现, 以6岁为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 肺炎支原体阳性率逐步下降。年龄的逐步增长降低了阳性率, 应该与儿童年龄增长伴随着儿童机能和抵抗力不断完善有关。相反, 年龄越小, 由于抵抗力较弱, 儿童容易遭受感染。不过本研究发现<1岁的儿童支原体感染阳性率较低。出现这个情况, 应该在于<1岁儿童正在适应脱离母体后的环境, 加之在母体发育过程中, 胎儿储备了一定的抵抗力。
从季节因素来看, 春季和冬季是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最高的季节, 感染率分别为38.31%和39.76%。夏、秋季感染率相对较低, 分别为25.31%和23.65%。各个季节的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 (χ2=16.248, P<0.05) 。之所以冬春季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要高于夏秋季, 应该与肺炎支原体的繁殖特征有关[6]。肺炎支原体更习惯寒冷和潮湿的环境。冬季较为寒冷, 在春季由于雨季的影响, 则较为潮湿。因此冬春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阳性率较高。反之, 在夏秋季, 由于夏天气温较高, 秋季较为干燥, 因此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阳性率较低。
综合本研究的结论来看, 支原体感染是导致儿童肺炎发生的主要病原体。年龄因素、性别因素和季节因素是导致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显著危险因素。1~6岁儿童、女性儿童和冬春季是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鉴于这一个结果, 有必要在冬春季对低龄儿童 (<6岁) 和女性儿童开展针对性的预防, 降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姜邦蓉, 闫河, 古兰谦, 等.北海地区肺炎支原体感染者流行病学分析[J].右江医学, 2013, 41 (3) :380-381.
[2]杨震.昆明市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12) :1815-1816.
[3]陈妙, 邓在春, 范明亮, 等.2009~2011年宁波鄞州区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7) :4129-4131.
[4]万根平, 陈焕辉, 朱冰, 等.1995~2000年广州地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调查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2, 18 (3) :317-318.
[5]周芳.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治进展[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 36 (3) :29-31.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篇8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功能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诱发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原有哮喘症状的重要因素, 已引起广泛关注[1]。肺功能是呼吸系统生理功能的反映, 其检测结果可协助诊断哮喘, 也是评估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和控制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2]。肺功能测定是判断呼吸系统病情、评估疗效、推断预后的较客观指标, 与X线、CT等检查相比, 肺功能检查更侧重于了解肺部的功能性变化, 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目前本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肺功能动态改变报道较少[3]。本文具体探讨了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对肺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8月到2016年2月选择在我院儿科住院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80例作为观察组, 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 (无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检查前2周无呼吸道感染史, 体检无胸廓畸形, 心肺正常) 。纳入标准:观察组符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 (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抗体效价≥1∶160, 无哮喘病史, 无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年龄1~8岁;入院前未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患儿的监护人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免疫缺陷和混合感染患儿;支气管哮喘和肺结核等呼吸疾病患儿;先天性心脏疾病和其他的严重疾病患儿。观察组中男45例、女35例, 年龄 (6.33±1.42) 岁, 病程 (4.56±1.32) d, 体温 (39.14±3.15) ℃;肺部听诊干啰音26例、湿啰音21例。对照组中男43例、女37例, 年龄 (6.17±1.24) 岁。两组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肺功能测定
由经过肺功能检查培训考核合格后的操作人员进行测试, 其中观察组常规肺功能检查均在诊断前3 d内 (病程7 d内) 进行, 对照组在门诊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采用德国耶格公司的Master Screen Paed肺功能仪, 记录用力肺活量 (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1) 、1秒率 (FEV1/FVC) 、呼气峰流量 (peak expiratory flow, PEF) 、最大呼气中期流量 (forcibly exhale expiratory flow, FEF25、FEF50、FEF75) 、最大呼气中期流量 (FEF25-75) 等指标进行肺功能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数据采用率表示, 对比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 (均数±标准差) 表示, 对比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患儿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为儿童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之一, 也是儿童肺炎的常见病原体, 还可引起心肌炎、肾炎、溶血性贫血、脑炎等并发症, 造成严重的预后。对患儿进行肺功能测定是对其进行病情判断, 疗效评估, 预后推断的比较客观的指标。肺功能指标中FEF50、FEF75、FEF25-75为小气道功能指标, FVC、FEV1、FEV1/FVC、PEF、FEF25为大气道功能指标。对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 可以早期检出肺、呼吸道病变, 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 判断气道阻塞的部位, 评估肺部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评定药物或其它治疗方法的疗效, 评估外科手术耐受力或劳动强度耐受力, 危重病人的监护, 健康体检等[4]。在本文研究中, 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进行肺功能检测, 其大气道功能指标与小气道功能指标与健康儿童相比, 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表明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来说, 其大小气道功能均有损伤, 这是由于当气道发生病变时, 气道极易闭合阻塞, 从而气流不畅, 通气受限, 产生气道通气功能障碍。
目前呼吸道病毒感染已被证实在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仍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 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诱发和加重儿童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肺炎支原体感染者由于气道黏膜损伤与细胞免疫损害, 易转归为哮喘, 是哮喘的高发人群。国外的很多学者也研究发现, 呼吸道肺炎支原体感染是诱发哮喘、加重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5]。由于慢性病患儿存在一些特殊性, 如疾病结果难以预测、患儿需要间断性住院、长期服用药物等, 加重了家庭、尤其是患儿父母的压力, 最终影响了家庭的正常功能, 因此哮喘的早期防治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长期随访, 动态观察患儿肺功能的变化, 预防哮喘的发生。
总之,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伴随有肺功能的损伤, 对患儿的大小气道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且容易引起气喘或哮喘,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展治疗。
参考文献
[1]陶林辉, 应丽娅, 叶金花, 等.肺炎支原体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9) :2133-2137.
[2]刘迎新, 孙利炜, 刘愉, 等.2008年长春地区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状况与疾病负担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4) :2092-2094.
[3]Shahbaaz M, Bisetty K, Ahmad F, et al.In silico approach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virulence candidates amongst hypothetical proteins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309[J].Comput Biol Chem, 2015, 59 (2) :67-80.
[4]Liu D, Zhou J, Liang X, et al.Remote monitoring of homebased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children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J].Sleep Breath, 2012, 6 (2) :317-328.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系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 均符合MPP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 男46例, 女40例;年龄0~3岁31例, ~5岁35例, ~14岁20例。
1.2 临床表现
发热者40例 (47%) , 其热型不规则, 发热时间一般是3~14d。咳嗽者45例, 其中肺部闻及干湿性啰音为41例 (47%) , 喘息者为4例。胸片示肺部均有变化10例, 呈阶段性改变伴胸膜反应, 斑点状阴影为25例, 呈间质性损害为30例, 肺门影增浓影者为5例。WBC总数升高有6例 (7%) , WBC总数降低有4例 (5%) , 36例 (41%)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范围内, 20例 (23%) C反应蛋白轻度升高, 10例 (12%) 血沉升高。其中肺外并发症患儿有10例 (12%) , 消化系统有4例, 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 其中肝功能损伤者3例;泌尿系统5例, 表现为尿常规异常, 肾功能正常;心血管系统6例, 表现为心肌酶谱升高, 神经系统3例, 表现为高热惊厥。
1.3 治疗方法
阿奇霉素10mg/ (kg·d) 滴注5d停3d, 再滴注3d停3d, 改口服阿奇霉素颗粒10 mg/ (kg·d) , 疗程2~3周或红霉素20~30mg/ (kg·d) 静脉滴注2周, 联合祛痰等对症治疗, 或胸腔积液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可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结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 C-反应蛋白>50m L/L。温度持久不降低的小儿进行肾上腺皮质激素注射治疗。使用甲基强的松1~2mg/ (kg·d) 静脉滴注3~5d, 后逐渐减量停药。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详细观察史和临床表现, 做相应的血液, 肝, 肾功能, 心电图, 脑电图, C-反应蛋白, 心肌酶谱, 尿液, 胸部X射线检查, 记录患儿治疗后临床改变。
2 结果
用药3d热退者35例, 4~5d, 热退者5例。5d咳嗽减轻者34例, 6~8d咳嗽明显减轻或消失者6例;至14d咳嗽消失者5例。出院时肺部症状及体征、并发症均消失, 经过积极的治疗, 86例患儿全部治愈, 平均住院时间为7.8d, 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3 讨论
MP是一个儿童肺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 是5~15岁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原因, 占10%~30%或更多的[3]。MPP的非典型肺炎是一种常见于儿童, 好发于学龄期儿童, 其发病率在最近几年已显着增加, 且发病年龄逐渐下降的一种肺炎。数据显示:多见于年龄在5岁患儿, 与文献报道一致[4]。研究可知,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绝大部分有发热, 咳嗽有特征性, 早期干咳, 部分较剧烈, 肺部阳性体征多不明显、X线胸片显示肺呈肺叶或节段性大片密度增高影或肺实变浸润性病变。血常规白细胞大多正常, 中性粒细胞比例多高于相应年龄范围值。我们的经验是:起病急骤, 高热, 肺部肺叶实变, 应用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 考虑支原体肺炎。正常的血液白细胞总数, 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至考虑支原体肺炎, 血液中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考虑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及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 同时积极寻找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证据。在早期,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键[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儿科为首选药物, 阿奇霉素作为一种广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组织穿透性, 可以保持在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解体一旦遭到破坏, 阿奇霉素可以被释放, 发挥其作用。
总之,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之一, 我们应该注意其临床表现, 体征和症状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和治疗, 尤其是严重的肺外结核体征, 以不断提高临床治疗水平[6]。
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儿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6例患儿全部治愈, 平均住院时间为7.8d, 临床疗效令人满意。结论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学龄儿童, 支原体感染可引起重症肺炎、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患儿康复。
关键词:儿童,肺炎支原体,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军, 文红, 李艳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4 (1) :98.
[2]李少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2 (2) :142.
[3]常健, 鲁荣.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与儿童慢性咳嗽相关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5 (6) :439.
[4]董宗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致病机制与治疗的关系[J].实用儿科杂志, 2007, 2 (4) :243.
[5]王学方.住院儿童肺炎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流行特征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 20 (7) :799.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收治的132例哮喘发作患儿, 随机分为两组, 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66例 (治疗组) , 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66例 (对照组) , 其中对照组66例, 年龄1~12岁, 男34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6.5岁;治疗组66例, 男29例, 女37例, 年龄7个月~11岁, 平均年龄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大环内酯类配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具体方法:红霉素25~30 mg/kg·d静脉滴注或阿奇霉素10 mg/kg·d静滴, 1次/d, 周期为5 d, 时间为2~7 h, 患儿在急性发作时均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气雾剂100μg/次, 以缓解症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 (1) 进行治疗时, 用药要轻, 防止太过; (2) 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病原因来进行治疗, 并“量身定做”一套个体化的治疗方法[3]。
1.2.2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配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 具体方法:红霉素25~30 mg/kg·d静脉滴注或阿奇霉素10 mg/kg·d静滴, 1次/d, 周期为5 d, 时间为2~7 h。配合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呋辛30~60 mg/kg·d, 3~4次/d。肌注时以0.5~0.75 g加注射用水3 m L, 振摇使成混悬液。用粗针头作深部肌注。静脉给药时, 注射用水量应加倍或更多, 使充分溶解, 溶液澄明, 缓慢静注或静滴。患儿在急性发作时均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气雾剂。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减轻, 病原体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得到缓解, 病原体及实验室检查减轻;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 病原学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4,5,6,7]。
1.4 统计方法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数据进行结果比较, 采用SPSS17.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发热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 治疗组患儿体温下降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患儿体温显著下降,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咳嗽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后, 治疗组患儿轻度咳嗽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患儿咳嗽症状明显改善,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儿均出现转氨酶升高、心肌酶升高及皮疹等不良反应, 治疗组仅有7例转氨酶升高, 结果显示治疗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
3 讨论
目前, 肺炎支原体感染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可导致神经、血液、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及皮肤的病变。哮喘可在任何年龄发病, 但多数始发于4~5岁以前[8]。采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配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 两组治疗后, 治疗组患儿37.3~39℃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患儿体温显著下降,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 治疗组患儿轻度咳嗽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患儿咳嗽症状明显改善,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儿均出现转氨酶升高、心肌酶升高及皮疹等不良反应, 治疗组仅有7例转氨酶升高, 结果显示治疗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董传莉等[4]对74例哮喘发作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38例 (肺炎支原体感染感染诱发组) , 非肺炎支原体感染感染诱发哮喘38例 (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组) , 观察两组患儿的发热、咳嗽、喘息、肺部病变、肺外脏器受累情况, 以及治疗措施和对支气管扩张剂的治疗反应等。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组患儿在发热、咳嗽、喘息、肺部病变及对支气管扩张剂的反应等方面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肺外脏器受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较好。该文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 而且不良反应减少。
近年来国内外对肺炎支原体诱导儿童哮喘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进一步转变, 不断突破传统生物模式。大量资料研究表明对儿童哮喘治疗时, 应掌握患者的生理特点。由于儿童肺系比较娇嫩, 肺肾功能不足[9,10]。因此, 儿童哮喘患者在进行治疗时, 用药要轻灵, 防止太过。在儿童哮喘的最佳治疗方法中, BA-生物克喘免疫疗法是一种纯中医的方法。该治疗方法是采用免疫力调节平衡进行治疗, 全面调理脏腑状态, 解除发病机制, 改善过敏体质, 来达到治愈的目的。
综上所述, 在对肺炎支原体诱导的儿童哮喘临床治疗时, 采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配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 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哮喘、咳嗽症状, 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10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的132例哮喘发作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66例 (治疗组) , 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66例 (对照组) , 对照组采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配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 治疗组采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配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 观察两组患儿的咳嗽、发热、喘息、不良反应情况, 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后, 治疗组患儿37.339℃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患儿体温显著下降, P值为0.023, P<0.05,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 治疗组患儿轻度咳嗽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 P值为0.033, P<0.05, 患儿咳嗽症状明显改善, 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儿均出现转氨酶升高、心肌酶升高及皮疹等不良反应, 治疗组仅有7例转氨酶升高, 结果显示治疗组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良反应。结论 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 多见咳嗽剧烈、发热、喘息强烈且持续时间长, 治疗组采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配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气雾剂治疗, 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哮喘、咳嗽症状, 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单纯放射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黄梅.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分析及沙丁胺醇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8) :139-140.
[2]杨立娜.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儿童哮喘8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 :88-89.
[3]崔利华, 赵振文, 刁友香.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分析及沙丁胺醇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2 (12上旬刊) :1386-1387.
[4]董传莉, 谢怀珍, 张兰, 等.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36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 2013, 38 (4) :410-411.
[5]谢晓丹.红霉素、阿奇霉素联合喘乐宁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儿童哮喘的疗效[J].求医问药, 2013, 11 (10下半月) :126-127.
[6]张玉军, 潘周华.阿奇霉素与红霉素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呼吸道支原体感染的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13) :2045-2047.
[7]柏蕾.痰热清注射液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 5 (5) :421-422.
[8]朱海华.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15) :122-123
[9]刘晓丽.小儿支气管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学, 2012, 32 (1) :89-91.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 篇11
[关键词] 小儿;肺炎支原体;临床特点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84-01
肺炎支原体是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近年来,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无典型的临床症状并常引起其他脏器的并发症,因此临床误诊率较高。本研究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2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及临床诊治要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30例,其中男119例,女111例;年龄56 d~13岁,≤1岁16例(6.96%),≤3岁31例(13.48%),≤7岁109例(47.39%),≤14岁74例(32.17%)。所有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均为阳性。
1.2 方法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楮福棠实用儿科学》[1]。对所有患儿进行三大常规检查以及肝功能、心肌酶谱、生化检查以及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
2 结果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常引起小儿支气管肺炎。本研究收集的2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共有114例(49.57%)为支气管肺炎,80例(34.78%)为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中男性患儿比例稍高于女性患儿。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其支气管肺炎常呈急性表现,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常可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且常有肺外呼吸道外表现。
分析2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其中209例(90.87%)有发热表现,最高体温可达40.5℃;141例(61.30%)有咳嗽表现,常为阵发性咳嗽,部分患儿有咳痰或气喘现象;98例(42.61%)患儿肺部听诊可闻及肺部湿罗音,73例(31.74%)闻及痰鸣音,33例(14.35%)患儿闻及喘鸣音。
在2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39例(16.96%)出现肝功能损伤;18例(7.83%)出现腹泻;16例(6.96%)出现热惊厥;15例(6.52%)患儿心电图出现异常,提示心脏受损。此外,少数患儿有皮疹、口腔炎、喉炎等症状。经过治疗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治愈率达85.22%,其余患儿均好转出院,无患者死亡。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有别于病毒与细菌的病原微生物。由于肺炎支原体缺乏细胞壁,因此不宜使用青霉素治疗。临床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小儿支气管肺炎大部分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由于其临床特征不明显,误诊率高,因此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特点,对实现小儿肺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治疗小儿肺炎时,若患儿对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无效则应立即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查[2]。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2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较多引起的是小儿支气管肺炎肺炎。23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114例(49.57%)为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阵发性咳嗽,肺部闻及湿啰音与喘鸣音,胸片出现斑点状模糊阴影。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年龄越来越小,在治疗时需多加注意。一旦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常引起各种细胞因子升高,包括白介素、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等,导致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进而使多器官多系统损伤。
由此可见,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一定临床特点,对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儿应及早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滴度,进而对患儿实施有效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
[参考文献]
[1] 吴瑞平, 胡亚美, 江载芳. 楮福棠实用儿科学[M]. 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1171-1172.
[2] Nagalingam NA, Adesiyon AA, Swanaton WH, et al. Prevalence of myeoplasma pneumoniae and chlamydia pneumoniae in pneumonia patients in four major hospitals in Trinidad[J]. New Microbiol, 2004, 27(4): 345-351.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2012 年1 月- 2015 年12 月本院儿科收治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 897 例, 其中男1 125 例, 女772 例, 男女比例为1. 46∶ 1, 年龄0 ~ 14 岁。
1. 2 检测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当日抽血检测血清MP-Ig M特异性抗体, 试剂盒由潍坊市康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用干燥管采外周静脉血3ml, 分离血清, 用金标法快速检测, 具体操作方法及结果分析按实验室标准。根据临床资料, 分析其发病率、年龄、性别、季节、年份、城乡差异等。
1. 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 χ2检验。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年份患儿MP感染情况2012 年患儿MP感染率最高, 达25. 33% , 高于其他年份,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见表1。
2. 2 不同性别患儿MP感染情况MP感染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2。
2. 3 不同年龄段患儿MP感染情况3 ~ 6 岁患儿MP感染率最高, 达27. 72% , 6 ~ 14 岁患儿感染率最低, 为13. 17% 。6 ~14 岁MP感染率与其他3 个年龄段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3。
注:与6 ~ 14 岁比较, *P < 0. 05
2. 4 不同季节患儿MP感染情况秋季 (9 ~ 11 月) 患儿感染率最高, 达31. 03% , 明显高于其他季节,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4。
注:与秋 (9 ~ 11 月) 比较, *P < 0. 05
2. 5 不同区域患儿MP感染情况MP感染率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5。
3 讨论
MP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最小病原微生物,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对寒冷有较强的抵抗力, 一年四季均有散发。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据报道, MP感染有逐年增多的流行趋势。根据文献[3]报道, MP每隔3 ~ 4 年可发生一次地区性流行, 2 ~ 6 年一次世界性流行, 流行期间支原体感染率高达30% , 非流行年为10% ~20% 。不同的地区因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差异, MP感染情况也有所不同。Rastawicki等[4]报道, 1970 - 1997 年波兰华沙有6个流行高峰;在丹麦1946 - 1997 年长达50 年的研究显示, MP平均3 ~ 5 年有1 次流行[5]。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患儿中5 年以来MP感染情况, 显示自2008 年MP感染又有上升趋势, 到2010 年感染阳性率达到最高 (总感染率由2006 年的22. 4% 上升到2010 年的39. 2% ) [6]。本研究调查显示, 在河源市忠信地区2012 - 2015 年的4 年间, 1897 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共检出MP抗体阳性417 例, 阳性率达21. 98% , 其中2012 年为最高, 达25. 33% , 这与阮继锋等[7]报道的罗定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率相近, 证明MP是忠信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而且每年均有发病。因此, 应引起本地区儿科医师的高度重视。
MP在不同的年龄段感染的发病率也有所不同, 据报道, MP感染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以5 ~20 岁感染率最高。庞艳等[8]调查显示, 2010 年3 月- 2011 年2 月武汉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以6 ~ 14 岁年龄段患儿MP的感染率为最高, 达到20. 5% 。本调查结果显示, MP感染率最高的年龄段为3 ~ 6 岁的学龄前儿童, 这与胡雨生等[9]报道的4 ~ 7 岁接近。3 ~ 6 岁是学龄前儿童, 常在幼儿园等人群密集的地方生活, 与人群密切接触, 呼吸道疾病易于传播;另外, 此时期儿童户外活动增多, 易于与外界环境的密切接触及患儿防御能力较差, 这些均可能是导致该年龄段高感染率的原因。近年来较多的文献[10]报道了婴幼儿期感染率增加, 认为MP感染发病率有前移的趋势。
既往文献[11]报道MP感染存在性别的差异, 女性患儿高于男性。本调查结果显示, MP在男性感染率为21. 78% , 女性感染率为22. 28% , MP感染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这与杨晓华等[12]报道相符。
不同季节患儿MP感染的情况不同, 文献报道以秋冬季节为主, 尤其是冬季较为明显, 可能与冬季天气干燥、寒冷, MP对寒冷有较强的抵抗力有关。章礼真[13]研究了2005 - 2010年铜陵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 结果显示以春夏季为多见。本调查显示, MP感染以秋季 (9 ~ 11 月) 为最高, 达31. 03% , 这与文献[6]报道相符, 可能与本地区地处粤北, 秋季气候干燥、寒冷致呼吸道感染增多, MP对寒冷有强的抵抗力及患儿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MP有关。
不同区域患儿MP感染情况也不同, 胡雨生等[9]调查显示, 城区儿童MP的感染率高于乡村, 原因可能与城区人口密集, 患儿个体素质, 环境污染及教育等因素有关。本调查显示, 城镇患儿感染率为23. 17% , 农村患儿感染率为20. 73% , MP感染区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这可能与本地区城镇化不明显有关。
MP感染的诊断方法有分离培养、免疫方法检测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的MP抗原、血清特异性MP-Ig M抗体检测、PCR技术检测MP-DNA等, 其中MP培养需特殊培养基, 时间长, 阳性率低, 不适用于临床常规诊断。由于取材部位的不同, 咽拭子检测的MP抗原或DNA不能完全代表下呼吸道的病原体, 而且由于MP感染后患者咽部可处于长期带菌状态, 致使其诊断价值受限。血清特异性Ig M抗体是机体感染后产生最早的抗体, MP感染后第3 天即可产生, 可持续1 ~ 3 个月, 目前被认为是诊断MP感染的较好指标[3]。因此, 血清MP-Ig M抗体检测特别适合于MP感染的流行病学监测。
此外, 本调查还发现, 在MP感染的呼吸道疾病中发生喘息的患儿明显增多, 而且发生反复喘息的几率也增加, 这可能与MP介导的免疫机制有关, 具体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本调查未对种族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的研究, MP感染是否与种族间存在差异, 需进一步的探讨。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推荐阅读:
儿童支原体肺炎诊治09-06
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06-02
儿童肺炎08-25
儿童中重度肺炎10-04
儿童肺炎病例讨论记录06-12
儿童急性支气管肺炎07-06
儿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1-22
肉牛支原体肺炎05-30
山羊支原体肺炎诊治06-20
肉牛支原体肺炎诊治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