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

2024-10-26

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精选11篇)

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 篇1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一般多发于5~15岁的儿童, 四季均可发病, 一般可散发或存在小的流行[1]。呼吸道常见的感染即肺炎支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感染, 由该病菌引起的感染称之为肺炎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MMP) , 在儿童中较为常见[2,3], 该病发病较缓, 临床表现多, 病程较长, 若未能及时诊治, 可能引发多系统肺外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 尤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育。本文对以往学者对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分析, 具体总结如下。

1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1.1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属于一种微小的原核型生物, 在动植物以及人体内分布广泛, 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在没有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中仍具有顽强的生长繁育能力, 经革兰氏染色呈现阴性, 且不能被除菌滤器过滤[4]。MP缺乏细胞壁, 若抗生素药对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则会达到较大的敏感度, 其中以大环内酯类药物最为显著。若采用过多的抗生素, 则对该病菌的结构、形态以及代谢状况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逐步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据学者的相关研究报道可知, MP通常会合并感染其他细菌, 其中混合感染可达到49%~52%的发病率, 对患者自身的病情具有不利的影响[5]。

1.2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MP通常经呼吸道传播, 可在喉、鼻、痰液以及器官内留存, 因此, 在人群密集地区的发病率较高。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有研究表明, 不同的季节通常具有不同的发病率, 我国春季的发病率明显较高, 而国外则为秋季或冬季[6]。儿童是该病的易感人群, 学前教育等集中场合也是流行暴发区, 也有学者研究提出, 该病的流行高峰年龄通常为5~9岁, 多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 预后较好;而年龄较大的患者, 通常会对肺造成较大的损害[4]。

1.3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

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并不十分明确, 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报道, 可将其总结为以下几种机制[7]。①MP侵入机制:例如发酵支原体或穿透支原体, 通过与MP相关的病原体相结合, 共同侵害宿主细胞, 导致细胞膜损害, 营养丢失, 过氧化氢、核酸酶释放, 引发细胞溶解、肿胀或坏死等病症现象;②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机制:因肺炎支原体细胞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及黏膜表面上紧密粘附, 进而损伤宿主细胞;③直接损伤细胞机制:部分带有毒性的细胞会直接导致细胞的损伤以及凋亡;④免疫炎症反应机制:因机体本身存在的免疫调节或免疫逃逸等免疫机制反应, 引发肺部炎症及病变反应。

2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

在诊断MMP时, 通常需要确定是否存在MP感染, 主要根据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MP分离培养及血清学检查等分析诊断。一般将MPP诊断的金标准确定为:MP分离培养呈现阳性, 然而分离培养操作步骤复杂, 检测时间较长, 且培养结果通常多为阴性, 得到的结果不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拖延了患者的病情。有学者通过采用明胶颗粒凝集实验 (polystyrene latex agglutination, PL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以及冷凝集实验 (cold agglutination test, CAT) 与其进行了对照实验, 结果可见CAT具有最高的特异性, PLA具有最高的灵敏度, 提示可将PLA作为临床检测MP的主要措施;也有学者将ELISA法与PLA法对比, 研究发现, PLA法可达到更高的敏感度以及更为精确的抗体滴度, 且操作步骤简单, 可推广使用。PCR也属于一类有效的临床诊断措施, 不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且不会与其他支原体发生交叉反应, 给早期诊断支原体肺炎提供了新的思路;还有学者比较血清检测及PCR检测, 虽然两种检测方式在肺炎支原体的检出率方面并无显著差异, 然而对于早期阳性率的检出却非常明显, PCR更优。采用PCR诊断方式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具有更好的优势, 且不容易受到病程及年龄的制约, 然而若患者经敏感性治疗后却存在较高的假阴性率。采用血清颗粒凝集实验检测在患儿药物治疗后并无太大的影响, 且操作步骤更为简便, 然而因病程以及年龄的限制, 为规避两种检测方式的弊端, 可将其联合起来, 不断提高MP的早期检出率。

3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进展

针对小儿MMP的治疗, 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有: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免疫制剂、纤维镜下的手术以及中西医结合等, 本文主要总结下述几点治疗措施:

3.1 糖皮质激素治疗

根据免疫炎症反应机制可知, 患者在感染MP后, 可使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一般需要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治疗, 对于病情较急的患者, 通常可给予糖皮质机制, 以达到阻断免疫学机制的作用, 而当患者出现肺间质纤维化或肺不张等肺外并发症时, 还可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学者对41例支原体肺炎的小儿患者采用了阿奇霉素静脉输注并辅助布地奈德混悬液的雾化吸入治疗, 得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3.2 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是最普遍的临床治疗措施, 由于MP缺乏细胞壁, 因而对破坏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临床通常采用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类等药物。

3.3 免疫制剂治疗

小儿MMP也可采用丙种球蛋白、匹多莫德等免疫制剂辅助治疗。有学者通过对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匹多莫德治疗后, 对患儿的外周血进行了相应的检查, 结果CD4+/CD8+T细胞比值以及CD4+T细胞比例有所上升, 而未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的患儿在病症指标上未发生较大变化, 提示免疫制剂的药物对患儿具有确切的疗效。

摘要:支原体肺炎在小儿中的发病率较高, 不仅对患儿造成较大的呼吸道损害, 还可引起心肌血管、肝肾以及皮肤黏膜等损害。由于该病对小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临床学者都在积极探寻更好的临床诊治措施。为了探究更好的临床治疗措施, 对以往学者的研究报道进行了综述分析, 首先阐述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 进而综合探讨其临床诊断措施及治疗方案。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

[1]赛琴, 尹艳艳.小儿肺炎支原体肺外感染特点与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医药科学, 2015, 5 (16) :78-79.

[2]龚亮, 张冲林, 甄清等.CT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 12 (9) :70-72.

[3]韦必昌.小儿肺炎中支原体肺炎的诊治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33 (19) :132.

[4]钱庆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 (7) :1107-1109.

[5]王奇琍, 毛月燕.9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3, 26 (5) :687-689.

[6]郝建榕, 牛冬梅.小儿肺炎中支原体肺炎的诊治及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 24 (3) :848-849.

[7]栾宏焕, 贾玉梅, 刘春燕, 等.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6) :44.

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 篇2

1.一般治疗

(1)呼吸道隔离:由于支原体感染可造成小流行,且患儿病后排支原体的时间较长,可达1~2个月之久,婴儿时期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重复感染后才发生肺炎。同时在感染MP期间容易再感染其他病毒,导致病情加重迁延不愈,因此、对患儿或有密切接触史的小儿、应尽可能做到呼吸道隔离,以防止再感染和交叉感染。

(2)护理:应注重休息、护理与饮食。必要时可服小量退热药,及服用中药(参见支气管炎)。

(3)氧疗:对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者,或气道梗阻现象严重者,应及时给氧。方法与一般肺炎相同。

2.对症处理 其他对症疗法也与支气管炎节所述相同。

(1)祛痰:目的在于使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否则易增加细菌感染机会,但有效的祛痰药很少。

(2)止喘:对喘憋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扩张药,如氨茶碱口服4~6mg/(kg·d)6h一次;亦可用沙丁胺醇(舒喘灵)吸入等。

3.抗生素的应用 根据MP微生物学特征,凡能阻碍微小物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对支原体无效,因此治疗MP感染,应选用能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此外,尚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及磺胺类如磺胺甲?唑(SMZ)等可供选用。支原体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红霉素为首选药物。

(二)预后

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 篇3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外并发症 儿童诊断治疗

肺炎支原体肺炎,简称MPP,属于肺部急性炎症的一种,导致这种炎症的原因是肺炎支原体的症变。支原体感染是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其特点是病程长、呼吸道症状重,并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本文将利用从2012年1月开始到2013年结束期间内在我院治疗的60例MPP患者儿童,其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M抗体(MP-IgM)呈阳性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资料期限是2012年1月开始,2013年12月结束,资料的对象是患有支原体肺炎的小儿。男童有28例,占总人数比例的46.7%,女童有32例,占总人数的53.3%;其中年龄在3岁以下的共有11人,占总人数的18.3%,年龄在3~6岁之间的有21人占总人数的35%,6~14岁之间的有28例(46.7%)。血清MP-IgM阳性的患儿60例,均符合MPP的诊断标准。每年都会有这样的病状发生,主要集中春季和冬季。

1.2 诊断标准:MPP的临床诊断标准:①持续剧烈咳嗽,通过X线可以明显的看到发病体征,在胸片显示上的特征是呈点网状、斑片状或者面积较大的阴影;②胸部症状比较明显;③白细胞的计数大多与正常标准吻合,小部分会超标;④大环内酯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效果较为良好,而其他抗生素效果却并不明显,比如青霉素;⑤血清MP-IgM阳性[2]。

1.3 利用血球凝集法检查血清中MP-IgM,正常参考值:阴性。

1.4 临床表现

发热病例数为32,大多数发热情况没有规则,其中产生高热情况的有20例,中度发热的有7例,低热5例;发热持续时间最少的有4天,大多数还是在1个星期以上。出现咳嗽症状的有60例(100%),其中大多是刺激性咳嗽。肺部体征:肺部可以听到干湿性罗音的有26例(43.3%),其中喘鸣音的有10例(16.7%);呼吸音粗糙41例(68.3%)。

1.5 肺外并发症出现身体不适有22例(36.7%)。①消化系统方面的有12例,表现为无食欲、恶心、干呕,腹泻和肝功能异常等。②心血管系统方面有5例,表现为胸闷、气短、心律不齐、脸部发白。③皮肤、黏膜损害共2例。表现为多形性红斑,荨麻疹。

1.6 辅助检查胸部X线检查见双肺纹理增粗11例,占18.3%;双肺门影增大18例,占30%;累积双肺小片状阴影及节段性高密度影8例,占13.3%,右肺病变16例,占26.7%;左肺病变7例,占11.7%。

1.7 治疗与转归所有病例确诊后均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给予静脉用阿奇霉素10mg/Kg.d,每日一次,连用5天,为一疗程,停药4天后改用口服阿奇霉素,服用3天,停用4天,连续2个疗程。对于合并细菌感染者(体温不退,血象明显偏高)加用头孢菌素,对喘息患儿加用雾化吸入,同时给予止咳、退热等对症治疗。对于严重支原体血症患儿先用红霉素25~30mg/kg静滴7~10d,再改用阿奇霉素服3d停4d用2~3周。结果全部病例均治愈。2~4周复查胸片46例,41例完全吸收,另外5例大部分吸收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2.讨论

导致支原体肺炎的病菌是肺炎支原体,这种病菌是非细胞内生长的最小微生物,DNA和RNA都具备,无细胞壁,该病常年都会出现,发病季节集中在冬春季。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染,传染过程主要有经过以下步骤。首先MP进入到呼吸道时,其尖端依靠在纤毛上皮细胞受体上,然后对细胞分泌毒性物质,进而使上皮细胞受损,最后导致粘膜的清除功能无法正常进行,日积月累之后,出现慢性咳嗽的症状。因为MP和人体一些组织的抗体是共同的,所以,感染后MP会根据组织的不同形成自身抗体,进而造成几个系统的免疫功能损害。近年来支原体肺炎已成为儿童常见肺炎,患病率占小儿肺炎20%左右。

MPP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伴持续性咳嗽,有时可表现为百日咳样咳嗽,部分患儿伴喘息,本组肺炎支原体感染伴有喘息者10例(16.7%)。肺部体征较少,多数病例仅表现为呼吸音粗低,少数可闻及湿啰音。MPP的胸部X线表现主要为肺泡炎症、间质炎症、混合性病变,可呈游走性,应注意X线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1] 谢育琴,谢丽兰.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8):822.

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 篇4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通过对2002年1月份到2010年1月份以肺炎诊断收治于我院的年龄范围0.1~15岁1400例患儿 (其中297例支原体肺炎) 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与体征、肺炎支原体 (MP) 感染的血清学抗体检测、影像学所见、治疗过程及转归、肺外并发症的发生及治疗进行回顾性调查及综合分析。

1.2 方法

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统一的调查表, 收集研究对象的各项分析项目。主要有:一般情况 (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住址) 、临床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方案、转归、病程、并发症等。

所有患儿均在入院第2日晨起采集末梢静脉血送检血常规、肝生化、肾功、心肌酶等;同一日留尿液及便标本进行检查。所有患儿住院期间均进行胸部X光片检查。对于上述检查出现异常结果者, 酌情选择性进行脑电图、心电图、胸部CT、B超及腰椎穿刺等检查。

1.3 统计学处理

对不同年度、季节、性别、年龄段发病情况的描述采用相对比、构成比及发病率等指标;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的分析采用构成比指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发病率及构成比的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组1400例肺炎患儿中支原体肺炎297例, 支原体肺炎平均发病率21.2%。支原体肺炎不同年度发病率及比较结果显示, 4个季节间发病率比较总的来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冬秋2个季节分别与夏季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春季发病率与夏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冬秋季为高发季节。

本组支原体肺炎患儿年龄范围0.1~15岁, 平均年龄5.82岁。不同年龄段发病率及其趋势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发病率总的来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岁以内与3岁以上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岁以上发病率高于3岁以内。3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总的来看呈增高趋势。

2.2 临床症状与体征

本组支原体肺炎患儿中254例发热, 占85.52%, 多为弛张热及不规则热, 热程1~31d, 平均7.5d。所有患儿均有咳嗽。其中243例为刺激性干咳逐渐加重, 无痰或咯少量白色粘痰及泡沫样痰占81.82%;21例患儿咳嗽伴有喘息, 占7.07%;剧烈咳嗽同时咯较多量脓痰者24例, 占8.08%;呈犬吠样咳者8例;咳嗽时伴有明显胸闷胸痛者4例, 占3.04%。135例患儿仅有肺部听诊呼吸音粗, 整个病程中肺部无啰音出现, 162例患儿在病程中肺部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 以湿性啰音为主。

2.3 治疗及转归

本组患儿中295例首先采用红霉素治疗, 红霉素20~30mg/ (kg·d) 静脉滴注, 并对其中218例患儿在使用红霉素的同时联合使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 联合使用头孢曲松钠的指征为: (1) 患儿年龄过小, 免疫力低下, 且更易感染肺炎双球菌及杆菌; (2) 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 提示合并细菌感染; (3) 患儿发热等感染中毒症状重; (4) 有肺外并发症。待症状控制后继以阿奇霉素10mg/ (kg.d) , 平均住院时间为 (15.8±1.06) d。2例极重症患儿使用红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无效后改用丁胺卡那霉素抗感染, 因患儿中毒症状重, 且有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 故辅以甲基强的松龙抗炎抗毒防止胸膜粘连、免疫增强剂丙种球蛋白提高免疫力, 均在给药后2~3d内症状明显减轻。有合并症者予以支持治疗,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合并症在感染控制后自愈。本组所有患儿无后遗症及死亡病例, 治愈出院。

3 讨论

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肺炎, 是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一种肺炎, 婴幼儿也不少见。本病主要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 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平时见散发病例, 全年均有发病, 尤其多见于冬春及秋季。本病潜伏期约2~3周, 大多起病不甚急, 有发热、咳嗽、头痛、咽痛、胸骨下疼痛等症状。体温在37~41℃, 大多数在39℃左右, 可为持续性发热、弛张热、不规则热, 或仅有低热, 甚至不发热。多数咳嗽重, 初期干咳, 继而分泌痰液 (偶含少量血丝) , 有时阵咳类似百日咳。

治疗小儿肺炎, 早期选择敏感的抗菌药, 是直接影响预后、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目前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仍首选红霉素, 轻、中度7~14d, 中度以上者抗感染疗程需4~6周。治疗支原体肺炎需要足够的疗程, 否则易引起复发。有研究表明支原体感染痊愈后有的可携带病原体, 病后带菌时间最短0.5个月, 最长4.5个月, 平均带菌时间为4.5个月。但静滴红霉素>2周可能出现较明显的毒副作用, 如腹痛、瘙痒、黄疸、转氨酶一过性升高甚至溶血性皮疹、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故静滴红霉素的时间不宜过长。

4 结语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冬秋季是高发病率季节,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在3岁以上儿童中发生率较高, 但婴幼儿病例呈逐渐增加趋势。采用红霉素序贯疗法并联合头孢曲松钠抗感染, 对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较好。

摘要: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全世界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为了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 本文对我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希望为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提高诊治水平提供依据。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素梅, 刘欣.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2) .

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 篇5

资料与方法

6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10岁,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组各30例。患儿均有咳嗽或伴发热,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胸部X线提示小片状或斑片状阴影,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阳性。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别,具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红霉素30mg/kg加654-2 5~10mg静脉滴注,滴注前半小时给予思密达3口服,治疗中若出现胃肠道反应再口服思密达1.5~3g。对照组给予红霉素30mg/kg静脉滴注,不用654-2和思密达。其余治疗两组相同。

疗效标准:用药后7天内咳嗽消失,无发热,肺部体征消失为显效;10天内消失为有效;治疗10天以上或因胃肠道反应停止红霉素治疗为无效。

结 果

治疗组:显效l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出现胃肠道反应4例,发生率13.33%,且反应轻,均能坚持治疗。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出现胃肠道反应13例,发生率43.33%,并且有7例因胃肠道反应重,不能耐受,改用阿奇霉素等治疗。两组疗效,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差异。

讨 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近几年发病率增加趋势,治疗首选红霉素,但霉素静脉滴注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主要是由于红霉索静脉滴注入血后,通过胆汁分泌至胃肠道,部分药物经胆汁排入肠道后重新吸收入血,形成肠肝循环,而再次分泌至胃肠道直接刺激胃肠。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研究进展 篇6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研究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病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炎,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发热、咳嗽、厌食、畏寒、头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伴发脑炎、心肌炎等。本文所研究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表现多样,病程长,如果不及时治疗,易遗留下肺不张,支气管扩张等,对儿童的成长和发育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1]。因此,探究、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疾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在了解发病机制的同时进行综合诊断,为患儿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提高患儿的预后质量,促进其健康成长。

1 肺炎支原体感染概述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微生物,广泛分布与自然界中,由于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因此,在临床治疗时,抗生素对其并没有治疗作用,而细菌的蛋白合成抑制和支原体免疫血清能够有效抑制菌落的继续生长,因此,要引起广大医务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进一步探究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提高治疗效果。

2 探究并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

2.1 发病机制研究: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呼吸道疾病,该感染体通过滑行进入人体纤维毛细胞的隐窝中,黏膜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神经氨酸受体,二者紧密结合,从而破坏了黏膜上皮细胞,抑制人体中的纤毛清除作用,同时释放出多种有毒代谢产物,具体有:蛋白酶、氨、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在人体呼吸道中发生病变,引发炎症[2]。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肺炎不仅能够造成人体细胞外发生病变,而且能够入侵主细胞,具有穿透支原体的影响。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仅损伤人体的呼吸系统,还会产生多种并发症,具体有:心肌炎、脑炎、肾炎等多种病变,严重时会引发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毒出现,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加强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一旦出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要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2.2 临床症状探究:

目前,患儿在临床上表现出:肺炎、支气管炎以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研究结果显示:患儿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通常婴幼儿在发病时,其临床症状不明显、不典型,其病会损伤患儿肺部,同时对其他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和损害,具体有:心血管、神经、泌尿、消化以及血液系统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3];针对患儿偏大者,其临床症状表现出阵发性干咳,且越来越严重,影响患儿的睡眠质量,严重时会有咳血现象或者是喘息加重现象,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影响。

2.3 临床诊断和鉴别: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上主要采用支原体分离培养和鉴别,具体诊断过程中,操作复杂、耗时长,容易耽误患儿的治疗时机。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血清学方法检查,采用双份血清对照和定量PCR技术,结合患儿的病程和年龄,进行综合诊断,有效提高了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检出率,为患儿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4]。

3 临床治疗进展

支原体是原核生物界中最小的微生物,缺乏细胞壁,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影响细菌蛋白合成的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在抗生素治疗时并没有治疗作用。一般采用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对儿童会造成牙齿黄染、肾毒性,抑制婴幼儿的健康成长。临床上应常采用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5]。目前,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肺炎支原体耐药性明显上升,对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干扰。然而针对中度以上患儿一般建议其采用抗感染治疗,治疗期限为1个月左右,阿奇霉素具有明显的抗生素后效应,浓度可维持在10d左右,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患者在连服用3天后需要停4天之后继续服用,避免药物长期服用对机体其他系统造成损害;针对重度肺炎支原体感染者,一般常用静脉滴注红霉素进行治疗,治疗期限为5d左右,之后建议口服阿奇霉素,总共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症状将会得到明显改善,最终达到支原体感染敏感抗生素血药浓度与细胞内药物浓度平衡的目的[6]。

除此之外,在临床上还可以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出现紊乱状况时,肺炎支原体感染可以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有效阻断免疫学机制,改善患者病情,另外该药物在与抗生素联合应用下,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减轻肺组织炎症反应,避免出现病情继续恶化[7]。具体的治疗方法是:采用氢化可的松,以静脉对患者进行治疗,具体剂量为5~10mg/kg,减轻患者肺组织支原体浓度,此外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在治疗的同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确保患儿病房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同时为患儿提供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和足够的液体,医护人员还需要注意患儿的口腔卫生,确保其呼吸道通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的各项生命指标,经常给患儿翻身、拍背和变换体位,有助于机体内分泌物彻底排出,必要时可适当吸痰,消除患儿体内黏稠分泌物,促进患儿尽早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病痛。

4 小结

综上所述,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婴儿、学龄儿童及青年常见的一种肺炎,患者发病时在临床上表现出的症状轻重不一,其病可引起呼吸系统病变外,还可破坏机体其他系统[8]。肺炎支原体是经过飞沫传播的一种呼吸道感染疾病,因此,提醒广大医务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对该病实施综合判断和耐药性检验,在对症治疗的同时,要予以护理干预措施,总之,医务人员在进行综合诊断后进行鉴别,为患儿选择最佳的治疗药物,保障患儿生命安全,抑制病毒对肺细胞的损害,进一步提高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在临床上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盛晓燕.阿奇霉素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研究,2013,22(12):201-203.

[2]李晓丹,程燕,陈慧.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0(07):231-235.

[3]玉兰,吴良霞.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5,3(5):331-332.

[4]付晓燕,秦选光,辛德莉.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5,4(20):102-104.

[5]冯华娟,石秀领.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12(20):111-113.

[6]周文,李政锦,杜文胜.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5(20):325-326.

[7]张艳君,向希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外感染特点与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药治疗[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5,2(05):365-367.

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 篇7

1 肺炎支原体病原学

支原体无细胞壁, 是目前已知的今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微生物, 其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3]。支原体广泛寄居于自然界, 为细胞外寄生, 迄今已发现60余种, 可危害人、动物和植物。目前研究表明, 可对人体致病的支原体主要包括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以及肺炎支原体[4]。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可黏附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 并释放如过氧化氢、蛋白酶、神经毒素以及氨等多种有毒代谢产物, 导致呼吸系统病变[5]。

2 抗生素治疗

因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 故其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敏感, 但对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的抗生素类药物敏感, 主要包括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甙类等, 其中以大环内酯类为应用最为广泛。由于儿童的机体器官生长发育尚未发育完全, 故临床使用抗生素应谨慎。

2.1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目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首选药物[6]。其可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23S核糖体的特殊靶位及某种核糖体的蛋白质相结合, 从而有效阻断转肽酶, 并选择性地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传统使用的红霉素易造成肠道反应和肝功能损害, 临床现已不予使用, 而使用阿奇霉素。阿奇霉素系为3代大环内脂类新型药物, 其不良反应较轻, 酸稳定性较好, 给药后可迅速分布于全身组织, 组织浓度高于血清浓度。研究证实, 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明显优于红霉素[7]。目前, 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为使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 即疾病早期时, 予以静滴阿奇霉素直至病情平稳, 后改为口服用药, 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崔友国[8]等证实, 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有效率优于持续静滴治疗的有效率,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 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缩短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王俊卿等[9]同样证实, 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治疗方法。此外阿奇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沐舒坦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及辅助物理治疗等, 均可有效增强疗效, 缓解临床症状, 减少患儿痛苦, 有助于患儿恢复[10]。

2.2 四环素类

四环素类抗生素为半合成广谱抗生素, 能特异性与细菌核糖体30S结合, 抑制肽链的增长及蛋白质的合成, 其抑菌能力较强, 对支原体、衣原体、厌氧菌及革兰氏阴性和阳性均敏感。但由于其易导致牙釉质发育障碍, 抑制骨骼生长, 已较少应用于临床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

2.3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系由氨基糖和氨基环醇链接而形成的抗生素, 可抑制微生物的蛋白质合成, 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属静止期杀菌药, 对革兰氏阴性菌杀菌力较强, 亦可抑制支原体感染。但因其具有较强的肾毒性和耳毒性, 故不用于小儿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用药。

2.4 喹诺酮类

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应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对分支杆菌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因其肾毒性对小儿禁用或慎用。

3 中医药治疗

随着抗生素药物的广泛应用, 其耐药性及其副作用的问题日渐突出, 已严重影响临床治疗。因此, 国内学者致力于从祖国传统中医药中寻求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方法和药物。研究发现, 诸多中草药能有效抑制肺炎支原体。体外实验发现芩百粉针及芩百浓缩丸能有效抑制肺炎支原体[11,12]。有学者采用不同的中药提取物抑制肺炎支原体的体外实验表明, 金银花、桔梗、黄芩及黄柏的抑制作用较强, 苦参、麦冬次之, 枇杷叶及紫苑最弱[13]。此外, 大量的中草药还可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 改善肺部循环, 清除炎症因子, 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 保护呼吸道上皮细胞、防止肺纤维化等作用。因此, 临床工作者应重视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中医病机及治疗学研究, 极力发掘中医药宝藏, 为小儿支原体肺炎提高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4 展望

肺炎支原体为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治病微生物之一。抗生素为其主要的治疗方法, 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的阿奇霉素因其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成为目前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抗生素。但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 导致支原体产生多重耐药性, 给临床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造成较大困难。因此, 要求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病探寻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新治疗思路及方法。且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为此应积极发掘和寻求有效的中医药方法, 以进一步完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方法和思路。

摘要:肺炎支原体是小儿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约占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20%左右, 且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除引起呼吸系统病变外, 还可导致患儿机体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甚至引起患儿死亡, 临床治疗药物以抗生素、免疫制剂及中医为主, 本文对小儿支原体肺炎抗菌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且经支原体抗体检测呈阳性 (滴度1∶160以上) 的110例患儿作为观察对象, 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经体检各项指标正常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 设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1.2 研究方法

首先对观察组儿童的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分析。再比较两组儿童CRP以及CT血清中浓度情况。CRP血清中的浓度采用散射比浊法进行检测, 试剂盒由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 (上海) 有限公司提供, PCT血清中的浓度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法进行检测, 试剂盒由梅里埃诊断产品 (上海) 有限公司提供。操作过程严格参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儿临床表现特点

大部分观察组患儿表现出持续发热且伴有咳嗽。其中发热86例, 且热型不规则, 多数是中高度发热, 体温在38~40℃间。94.45% (104/110) 的患儿有咳嗽症状, 其中46例呈干咳, 64例伴有少量黏痰。7例出现喘息、气促;9例出现胸痛。肺部听诊出现19例患儿肺部有湿啰音, 27例肺部出现哮鸣音与痰鸣音, 肺部啰音维持7~10 d之后消失。40例患儿未出现肺部干湿啰音, 24例出现病变处呼吸音降低或者消失。X线胸片检测, 30例呈斑点状阴影;58例呈片状阴影;19例出现间质性肺炎;4例发生肺门周围炎;14例并胸腔积液;10例并肺不张。临床表现特点整体呈多样性, 提示仅通过患儿临床表现特点, 不足以完全判断是否为MP。见表2。

2.2 两组儿童CRP以及PCT血清中浓度比较

观察组CRP为 (16.2±4.5) mg/L、PCT为 (0.27±0.09) ng/m L,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8.1±1.3) mg/L、 (0.14±0.03) ng/m 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观察组血清中各项指标浓度均异于正常值, 具有重要意义。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MP在小儿中较为常见, 多发于5~15岁儿童, 其中婴幼儿患者常以毛细支气管炎的形式表现[3]。大多数患儿以亚急性起病, 无定型发热, 或者体温无异常。通常咳嗽较为严重, 发病初期常表现为干咳, 并伴有咽喉痛、头痛类症状。X线胸片明显改变, 大多是单侧病变, 偶有双侧病变, 多见于下叶。病灶有时呈游走性, 少数可见大叶性阴影;病程2~3周不等[4]。MP对患儿影响较大, 若不及时治疗, 可能会严重威胁到患儿健康, 因此对其表现特点以及临床判断指标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该研究对观察组患儿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其中78.18%的患儿出现发热症状。其热型不规则, 多数是中高度发热, 体温在38~40℃间。朱蕾, 徐爱群[5]等人报道表明, 小儿肺炎发热比例大约为82%左右, 基本和该文一致。94.45%的患儿有咳嗽症状。肺部听诊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干、湿啰音。X片影响肺部出现不同程度, 不同形式的阴影。此结果与马晓红, 孙春荣[6]报道相符。由此可见MP临床表现特点的多样性。因此, 单凭临床表现特征不足以判断MP。此外该文对两组儿童CRP以及PCT血清中浓度比较。发现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 与杜娟, 黄金莲等人[7]报道相符。这可能是因为在炎症反应阶段或者急性组织损伤4~6 h内, CRP会迅速升高, 所以可将其作为衡量疾病急性期指标。周明莉等人[8]研究表明, CRP在细菌感染时显著上升, 而在支原体以及病毒等感染时显示正常或者轻度升高。PCT在细菌感染性疾病中明显上升, 其特异性与敏感性均高于其他指标, 以及逐渐成为诊断、鉴别细菌感染和支原体感染的可靠指标[9]。因此笔者认为根据PCT可区分细菌与非细菌感染, 这对正确选择抗生素有很大帮助;然而仅凭PCT不能区别病毒与支原体感染, 这两种感染的临床表现以及X线改变比较相似, 鉴别两者时还需根据病患年龄、呼吸道病毒检测以及相关血清学检查辅助判断[10]。

综上所述, 小儿MP临床表现特点存在多样性, 单凭其临床表现特征不足以确诊MP。CRP以及PCT参与了MP的发生, 检测其血清浓度, 可为临床确诊MP提供理论依据, 值得临床关注。

参考文献

[1]李立.小儿支原体肺炎10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4) :3699.

[2]刘金荣, 彭芸, 杨海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表现特征和判断指标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 (12) :915-918.

[3]吴川生.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25 (26) :3751-3752.

[4]郑晓莉, 薛丽华.肺炎患儿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细胞免疫指标变化及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 2013, 31 (1) :22-25.

[5]朱蕾, 徐爱群, 聂荷香, 等.血清降钙素原在重症肺炎中的临床诊断意义[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3 (2) :112-113.

[6]马晓红, 孙春荣, 伏瑾, 等.肺炎支原体与病毒混合感染患儿临床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9, 23 (6) :470-472.

[7]杜娟, 黄金莲, 应巧玲, 等.痰液降钙素原检测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 2011, 26 (3) :147-149.

[8]周明莉, 蔡爱玲, 王雪峰.C-反应蛋白检测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急性感染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12) :1392-1393.

[9]王缚鲲, 王中华, 安黎云, 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中炎性因子变化及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 2009, 31 (8) :951-952.

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选取支原体肺炎患儿84例,按使用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儿:男25例,女17例;年龄在1~13岁,平均年龄为(4.3±0.8)岁;病程在1~8 d,平均病程为(2.7±1.5)d;患儿入院时的平均肛温为(39.2±0.3)℃。对照组患儿:男27例,女15例;年龄在1~11岁,平均年龄为(4.1±0.5)岁;病程在1~6 d,平均病程为(2.3±1.4)d;患儿入院时的平均肛温为(39.1±0.4)℃。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平均肛温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的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化痰、止咳、维持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平衡。

对照组患儿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红霉素:给予红霉素静滴20 mg/kg,1次/d,5 d为1个疗程。

观察组患儿在基础治疗上给予阿奇霉素:给予阿奇霉素静滴10 mg/kg,1次/d,5 d为1个疗程。

1.3 评价指标

痊愈:患儿体征、临床症状消失。好转: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肺部的啰音减轻,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有明显的吸收。无效:治疗7 d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没有改变或加重[3]。

1.4 统计方法

采用PEMES3.0软件进行资料与数据统计,计数资料采用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及确切概率方法,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1)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的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8.1%,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69.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观察组患儿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两组患儿治疗结束后,将其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患儿局部疼痛、胃肠道反应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肝功能受损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够自行繁殖最小的原核微生物。主要是由呼吸道的飞沫传播,易导致患儿出现鼻咽炎、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等。病情严重时可引发皮肤、肌肉、神经系统、心脏等肺外症状表现[4]。

患儿临床特点:(1)临床表现:84例患儿:体温超过39℃49例,占58.3%;38~39℃之间28例,占33.3%;低于38℃7例,占8.3%。咳嗽初期以干咳为主,后期加重,呈阵发性刺激呛咳41例,占48.8%;呈顽固剧烈性咳嗽22例,占26.2%。肺部出现阳性体征,肺呼吸音加粗35例,占41.7%;有干性啰音38例,占45.2%;有湿性啰音13例,占15.5%。(2)影像学表现:第一,间质浸润性的病变:其为患儿的早期改变,84例患儿均有程度不同的肺纹理增强,X线显示:肺部纹理紊乱、增强、增多等表现。第二,肺段实质浸润性的病变:表现为累及1~2个肺段,影像显示:呈片状阴影14例;呈密度淡薄不均,其内部能见斑点或条索状阴影,累及1个肺叶的患儿2例;从肺门始向肺野外呈现扇形且大片状的密度增高影像5例。第三,小叶实质的浸润性病变:13例患儿影像学呈现大小不均斑片状的阴影或者是斑片状阴影的相互融合影;1例患儿在近肺门位置可见小片状阴影与网络条索状混合阴影。(3)胸膜改变:84例患儿中,有胸膜改变11例,占13.1%。(4)其他征象:16例患儿有肺门结构不清或肺门的淋巴结肿大影像,并伴有肺不张,占19.0%。

肺炎支原体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疾病,多发生在冬季与夏秋之交的季节,其可引发急性炎症病变,病程比较长,除可感染肺部外,还可引发肺外并发症状。合理应用抗生素,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机率,减缓患儿的病情发展。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其对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较敏感[5]。由于阿奇霉素属于新一代的大环内酯类的抗菌性药物,是监理在红霉素结构基础之上,所修饰得到的光谱性抗菌类药物。同常规意义上所使用的红霉素药物相比,阿奇霉素的化学结构稳定性更高,组织渗透性更强,在吸收后能够更快的达到感染部位[6]。换句话来说,通过对阿奇霉素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在服用药物中的不良反应(该组研究数据证实:患儿的局部疼痛、胃肠道反应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患儿的局部疼痛、胃肠道反应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这也就是说,阿奇霉素在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疾病的过程中,药物吸收度好,安全性高。

结合从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咳嗽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等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的局部疼痛、胃肠道反应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出将阿奇霉素应用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中,效果比较显著,同时,相应不良反应均在可意料范围内,阿奇霉素在儿童治疗中是安全的,能够快速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效缩短患儿在院治疗时间,并且能够明显降低患儿在治疗期间出现的胃肠道与局部疼痛不良反应发生机率,患儿治疗的依从性较好。

参考文献

[1]张涛.阿奇霉素联合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8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4(5):1203-1204.

[2]梁景林.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分析[J].当代医学,2012,9(15):284-285.

[3]吴绮.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13,2(25):276.

[4]张正荣.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42例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2,2(10):23-24.

[5]崔友国,李艳妮.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10):152-153.

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 篇10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观察;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45-02

本文回顾分析了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护理措施,旨在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8例,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为(5.6±1.3)岁。其中,24例<3岁,26例在4-7岁之间,18例在8-12岁之间。

1.2治疗方法患儿均常规予以隔离、止咳、平喘、祛痰、退热等对症处理。对于确诊患儿,予以头孢曲松钠40-80mg/kg连续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分散片口服,0.25g/d,连续用药3d后停止用药4d。对于重症肺炎患儿,予以CPAP辅助通气。对于出现肺外并发症者,予以支持治疗。

1.3临床观察及护理

1.3.1常规护理患儿均应隔离,并尽量减少探视,以防止交叉感染。应维持室内清洁卫生,地面以及各类物体表面均应以84消毒液进行擦拭,1次/d。病室内均应注意通风,2次/d,以维持室内空气清新,湿度应控制为50%-60%,温度应控制为18-20℃。应加强空气消毒,以保持空气清洁。室内清洁均应湿扫、湿擦,以免造成尘土飞扬。

1.3.2心理护理积极与患儿及其家长沟通,使患儿及其家長感受到关怀和温暖,消除患儿的孤独感以及不安全感,并消除患儿家长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应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医院及科室环境、相关制度、主治医生以及护士,使其能够尽快熟悉医院环境,消除其陌生感及焦虑。同时向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护理措施以及疾病转归等,消除其疑虑,从而积极地配合医护工作。

1.3.3病情观察动态监测患儿的呼吸、脉搏、体温、咳嗽次数、性质及频率等,并注意观察是否存在气喘等相关症状。观察是否存在转移酶异常、肝脏增大、呕吐、腹泻等常见消化道症状。加强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心电图以及心肌酶谱异常等;注意观察患儿的皮肤、血液系统、肾脏以及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受损表现。通过密切的病情观察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1.3.4呼吸道护理注意清除患儿鼻腔、口腔以及咽腔内的分泌物,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儿及时翻身,以促进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对于症状严重无法进行自主咳嗽的患儿,应轻拍其背部,以促进痰液的排出。必要时可予以超声雾化吸入,使痰液稀释从而更快排出,常用雾化吸入药物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时间通常为10-15min/次,1-2次/d。对于痰液浓稠难以咳出者,可予以吸痰处理,以维持呼吸道的通畅。鼓励患儿适量多饮水,从而润湿呼吸道粘膜,促进痰液的排出。饮食应少食多餐,以免饮食过饱而影响呼吸。对于剧烈刺激性干咳患儿或者咳嗽影响睡眠者,应遵医嘱予以止咳药和镇静药等。

1.3.5高热以及肺外并发症护理对于体温>38.5℃患儿,应予以解热止痛药物口服或者肌注;对于体温<38.5℃的患儿,应予以物理降温疗法,枕冰袋,并以温水擦浴。同时,应予以患儿多饮水,必要时可予以静脉补充液体以及电解质,以免患儿发生水电解质紊乱。注意加强口腔护理以及皮肤护理,以免发生口腔感染。对于合并心肝肾以及胃肠道功能受损等肺外并发症患儿,应及时予以对症治疗及护理,并予以卧床休息。

1.3.6用药护理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于患儿的胃肠道具有较大刺激,极易造成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症状[1]。护理人员应及时向患儿及其家长解释,并使其理解到经相应治疗可各项症状均可缓解,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在静脉用药过程中,宜选择较粗较直的血管应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或者避免反复穿刺所造成的痛苦,同时应适当减缓输注速度,如有必要还可适当加用维生素B6,以缓解胃肠道不适。

2结果

本组68例患儿中,61例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以及精心护理后痊愈出院;7例患儿因伴有细菌感染,在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予以头孢菌素进行治疗及护理后痊愈。治疗中有11例存在肺外并发症,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和护理后均得以痊愈。

3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临床常见肺部及呼吸道急性炎症,主要是由肺支原体感染引起。该病多见于儿童以及青年,秋冬季节为高发期[2]。近年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呈低龄化发展,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常表现为剧烈咳嗽且经久不愈以及病程较长等特点,多可取得良好的预后,但在病程中容易出现诸多肺外疾病,影响患儿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3]。故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非常重要。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协助患儿有效咳嗽和排痰,卧床时需予以叩背、翻身等,以促进痰液及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适当增加饮水量,可促进痰液的稀释和排出。通过加强用药观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精心的观察护理,有利于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秋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18例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3):985-986.

[2]赵军,文红,李艳秋,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612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56-57.

小儿支原体肺炎研究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象为我院2006年6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共120例, 其中男性62例, 女性58例;年龄2个月至5岁, 平均2.2岁;发热107例, 咳嗽或喘憋110例, 精神差、面色苍白、口周紫绀98例, 呼吸急促30~60次/min, 吸气三凹征阳性76例, 99例有双肺或单肺较固定而密集的细湿啰音, 心率100~160次/min, 肝大或肋下未触及, 部分伴心电图、肝功能异常, 腹胀、肠鸣音减弱。胸片示片状或絮状阴影, 呈炎性改变。并发症:心衰114例, 脱水及电解质紊乱16例, 肺不张8例, 中毒性脑病12例, 室性早搏8例, 急性喉炎6例;先天性心脏病12例, Ⅱ度以上营养不良4例, 营养性贫血8例, 佝偻病6例。全组患儿平均分为2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指标上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12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首先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抗生素、激素、平喘、强心、利尿、吸氧等措施。观察组则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酚妥拉明的剂量每次0.5~1mg/kg, 阿拉明量为酚妥拉明1/2量, 溶于5%~10%葡萄糖10~20mL, 静脉缓慢注射10min, 间隔用药时间一般为1~2h, 待有效后逐渐延长给药时问, 依次改为4~6h1次, 如病情需要可临时重给药1次, 至心衰彻底纠正后停药。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个疗程后对全组患儿进行随访, 随访结果显示,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6.7%, 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1。

注:经χ2检验, 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如治疗不及时可致以肺微循环障碍为主的全身微循环障碍, 最终导致心衰、呼衰、中毒性脑病及肝肾等多脏器衰竭。新生儿肺的弹力纤维发育较差, 血管丰富, 间质发育旺盛, 肺泡数量较少, 造成肺的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相对较少, 故易于感染, 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气肿或肺不张等[2]。当炎症进一步加重时, 由于小儿呼吸系统的特点, 可使支气管管腔更窄, 甚至堵塞, 导致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通气不足引起PaO2降低 (低氧血症) 及PaCO2增高 (高碳酸血症) 。换气障碍则引起低氧血症, 严重时导致发绀[3]。

酚妥拉明是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 对α1与α2受体均有效, 能拮抗血液循环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 扩张血管, 显著降低周围血管阻力, 增加周围血管容量, 直接扩张小动脉及毛细血管, 并增加心肌收缩力, 增加心搏量, 有助于消除肺水肿。另外, 外周血管阻力的下降, 将使心脏后负荷降低, 左心室舒张末期压与肺动脉压下降, 从而使心搏出量增加;阿拉明为拟肾上腺素药, 以α受体为主, 对β受体作用较弱。有中等增加心肌收缩力作用, 增加脑动脉及冠状动脉的血流量。2药联用时, 阿拉明的α受体的作用被酚妥拉明所阻断, 却保留了阿拉明对β受体的兴奋作用, 两药的β受体兴奋作用可直接扩张支气管平滑肌, 改善肺循环。降低静脉压, 扩张容量血管, 降低心脏的前负荷, 增加心肌收缩力, 从而减轻肺水肿, 改善气体交换。由于阻断α受体, 扩张大脑小动脉, 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循环, 增加了呼吸系统的血液供应, 提高了呼吸中枢的兴奋性, 改善了呼吸的频率、节律等。还由于其拟胆碱作用, 使肠蠕动加快, 故能改善肠麻痹、肠胀气等症状[3]。

综上所述, 酚妥拉明加阿拉明联合佐治小儿支原体肺炎, 临床疗效确切, 可较快的改善其临床症状, 预防并发症, 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90~391.

[2]陈兰, 杨阳.酚妥拉明、阿拉明联合治疗新生儿支原体肺炎并心力衰竭32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学杂志, 2007, 10 (5) :438~439.

上一篇:内驱机制下一篇:工业以太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