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调查

2024-05-22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调查(共10篇)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调查 篇1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6~11岁[1]儿童群体中, 是小儿呼吸道感染引发的一种严重性疾病。据相关统计,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在肺炎总发病率中占10%~30%[2,3]。临床症状多样, 极易导致误诊或漏诊。因此, 提高诊断率, 给予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特征及诊治手段, 本文特选取本院收治的5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01~2014-01收治的5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儿均符合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标准, 均为住院患儿, 无心、肝及神经系统疾病者。男35例, 女23例, 年龄3~12岁, 平均 (8.12±2.32) 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 其临床表现为少量白痰、持续性剧烈咳嗽、肺部干湿口罗音。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儿均对血常规、心肌酶谱、支原体抗体Ig M进行检查, 同时行X线胸片检查, 观察外周血白细胞、心肌酶等水平。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确诊后均给予20mg/g·d红霉素 (武汉久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872;规格:0.3g) 治疗, 采用静脉滴注方式, 每日1次, 连续治疗7d后, 改为口服10mg/g·d阿奇霉素 (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397;规格:0.1g) , 同时辅以祛痰及清热等常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若遇到红霉素不良反应的患儿, 应静脉滴注10mg/g·d阿奇霉素 (六安华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52;规格:阿奇霉素0.25g、葡萄糖12.5g) , 连续治疗4d, 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 连续治疗2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等级, 治愈:患儿咳嗽、肺部干湿口罗音及白痰均消失, 体征恢复正常, 经X线检查无异常症状;显效:患儿咳嗽、肺部干湿口罗音及白痰有所改善或消失, 经X胸片检查, 患儿病灶阴影有明显吸收现象;有效:患儿咳嗽、肺部干湿口罗音及白痰得到缓解, 经X线检查, 患儿病灶阴影有明显吸收现象;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等于治愈+显效+有效。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通过实验室及X线胸片检查, 见表1。

2.2 治疗结果

5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愈26例, 占44.83%;显效13例, 占22.41%;有效17例, 占29.31%;无效2例, 占3.45%, 临床总有效率98.28% (56/58) 。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也是多发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其以春季和冬季为主要发病季节。临床中造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因素有很多[4], 如:小儿自身的体质较差、营养不良、贫血等, 小儿的呼吸系统等器官的发育不完善, 自身免疫力较低等等。除了小儿自身的因素造成其产生肺炎支原体肺炎, 还有小儿的生活环境, 如果小儿长期生活在通风不良、空气污染的环境中, 也会引发其患上肺炎[5]。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小儿肺部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其产生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烧、高热、咳嗽、头痛、咳痰、喉部疼痛等[6]。在本次研究中, 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给予实验室检查, 得到16例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27.59%) 、10例外周血白细胞降低 (17.24%) 、24例血沉增快 (41.38%) 、8例心肌酶谱增高 (13.79%) 。通过X线胸片检查, 得到30例云雾状阴影、23例胸闷周围炎、5例支气管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无典型症状, 导致在临床上极易误诊或漏诊。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 或是治疗不彻底, 将会再次引发, 将直接影响儿童成长及发育。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中, 由于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的特点, 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主要是通过与细菌核蛋白体的50S亚基结合, 进而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达到阻碍支原体生长繁殖的效果[7]。而红霉素为最早应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具有较好疗效。但由于该药能够刺激患儿胃肠道反应、损害肝功能等, 进而抑制其应用[8]。阿奇霉素是一种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为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患儿口服后, 能够迅速吸收, 稳定胃酸, 其分布于临床活性有密切关系, 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 疗程较短, 加上不良反应少, 在患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另外, 从药物动力学来讲, 先用红霉素治疗, 可有效抑制支原体感染, 随后用阿奇霉素治疗, 能够避免单用红霉素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两者联用, 可达到显著疗效。在本次研究中, 58例患儿先用红霉素治疗, 然后采用阿奇霉素治疗, 其临床总疗效达到98.28%。其临床疗效高于其他研究者[9], 这可能与本次所选患儿有关, 实际体征有所不同, 导致临床疗效率较高。此外, 为了提高小儿的健康治疗, 需要加强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防治, 防治工作可以从小儿生活环境、自身等方面入手, 例如改善小儿生活环境的质量, 加强通风, 建议小儿多进行户外活动, 多晒太阳, 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改善小儿的饮食, 提高营养等。综上所述,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较高, 在其诊断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临床症状、疾病史、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确诊, 对其进行治疗中使用的药物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同时进行抗病毒、抗感染治疗, 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174-1201

[2]王瑜.小儿支原体肺炎84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1, 34 (2) :71

[3]张筠, 王坤, 于静, 等.1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0, 23 (2) :57

[4]杜启鹏, 吕勤, 叶茂青, 等.小儿支原体肺炎肺外表现及治疗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8) :1824-1825

[5]杨艳, 张芳, 孙之芹, 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对照研究[J].医学综述, 2014, 20 (2) :354

[6]雷东红.5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治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7) :975

[7]葛玉荣, 邓丽华, 唐文欣, 等.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治疗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2, 25 (2) :73

[8]高超男, 孟庆云, 邓范艳, 等.44例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与治疗[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2, 25 (1) :90

[9]李晓杰.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6) :1385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调查 篇2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肝功能损害的影响及抗支原体治疗意义。方法对35例临床确诊为MP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通过临床观察、胸部X线检查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收治232例MP肺炎患儿中,合并肝功能损害者37例,占15.94%。以食欲不振,呕吐为表现,其他病例缺乏消化系统异常症状。37例均有1项或多项转氨酶增高,结论MP肺炎可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症状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诊,同时由于转氨酶升高,医生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应用产生犹豫,我们在用药前后对肝功能均进行检查,发现用药后转氨酶明显下降,说明支原体感染导致功能损害,而正规剂量阿奇霉素未发现产生功能损害,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肝功能损害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rdae,MP)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今年支原体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前两年,在学校,幼儿园有一定范围的流行,临床上常伴有肺外损害表现。笔者现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MP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37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科于2008~2010年共收治MP肺炎患儿232例,其中合并肝功能损害者37例,占患儿总数的15.94%。37例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1岁~3岁25例(67.56%),4--6岁7例(18.91%),8一14岁5例(13.51%)。学龄前儿童占86.48%。本组小儿MP肺炎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临床诊断标准[1]。就诊时合并肝功能的谷丙转氨酶升高者认为有肝功能损害。

1.2 方法:我院确诊MP肺炎者均常规检测肝功能,合并肝功能异常患儿除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外,抗支原体治疗前后均进行支原体抗体的检测,抗支原体治疗前指剛确诊后尚未进行抗支原体治疗,抗支原体治疗后指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胸片好转,肝功能和其他检测指标均恢复正常后,检测方法是ELISA法检测血清MP—IgM。抗支原体治疗均选用阿奇霉素(希舒美)。

1. 3 统计学方法:2.3的实验数据以(x±s)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患儿除肺炎表现外,37例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有食欲不振28例(75.67%),其中伴恶心,呕吐21例(56.76%),伴腹痛16例(43.24%);乏力、精神差症状为主的有5例(13.51%);面色苍白、多汗2例(5.41%);无明显症状者2例(5.41%);未见明显黄疸发生(见表一),部分患儿同时出现2种以上症状。

2.3 治疗与转归:37例支原体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中,住院期间肝脏B超均未发现肝脏肿大。抗支原体治疗除选用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希舒美)治疗外,同时加用垂盆草口服;除肺部损害外支原体感染肺外器官又超过2个系统共15例,均加用丙种球蛋白400mg/kg/d治疗1-2天;高热和胸腔积液患儿短期应用激素(平均使用天数3天)。37例患儿平均入院10天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平均12天恢复正常,平均住院天数14天;加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病例15例,临床控制效果好,平均住院天数16天;37例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或者死亡病例。

3讨论

MP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在流行高峰期,MP感染所引起的肺炎占所有社区获得性肺炎的20%[2]。MP也是呼吸道以外多个器官疾病的重要原因,可以引起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肌肉、关节等器官的疾病,导致心、肝、肾、皮肤等多器官的损害,MP感染肺外脏器受累可高达51.3%,本组共收治232例MP肺炎患儿中,合并肝功能损害者37例,占15.94%,以学龄前儿童发生率高,虽然支原体感染以年长儿多见,但并发肝功能损害者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近年来由于对MP感染的认识及诊断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逐渐升高。MP感染引起消化系统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与MP直接侵入、免疫介入和产生毒素有关:①MP直接侵入肝脏等消化系统产生病变。②免疫学机制:由于MP抗原与人心、肺、肝、脑、肾及平滑肌组织存在相同抗原,当MP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相应组织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肺以外的其他靶器官病变,从而导致肝脏的免疫损伤。由于MP反复亚临床感染,增加患儿对病原体的敏感性致免疫复合物引起血管的Ⅲ型变态反应,从而导致肺外病变。③如果从血液中分离出MP,提示存在类似病毒感染时病毒血症。MP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肝脏受损。MP肺炎并发肝功能损害时由于程度不同,使临床有不同的表现,大部分临床表现隐匿,可无症状或仅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部分患儿有乏力、精神差,除年长儿可自诉,婴幼儿由于表达能力差。症状、体征不典型,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并不低,MP肺炎时,应提高警惕,需区分药物所致的肝功能损害,或疾病本身所致肝功能损害,随时检测,及时区分,以免延误治疗。 儿童MP肺炎的抗生素治疗主要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目前新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在组织中浓度更高,副作用更少[3]。本组患儿经综合治疗多在2周内随肺部症状、体征好转而痊愈,肝功能恢复正常。说明早期正确诊断、合理治疗.MP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的转归绝大部分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对肝功能损害的原因要正确分析,儿童MP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仍可以使用阿奇霉素,及时复查肝功能。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2]陈克敏.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治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7):562—565.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护理 篇3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护理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小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常见病与多发病, 主要发病人群为5岁以上的儿童与青少年。近年来, 肺炎支原体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1]。该病具有病程长、周期性流行以及临床治疗难度大等特点, 临床诊断和治疗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为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需要对其实施有效护理。作者对本院收治的6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3年4月收治的6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符合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男39例, 女23例, 年龄1~6岁, 平均年龄 (2.72±1.35) 岁;12例婴幼儿, 22例学龄前儿童, 28例学龄儿童;患儿不同程度伴有呼吸不畅、发热、咳嗽以及肺部可闻湿啰音等临床症状;对所有患儿给予影像学检查, 肺纹理明显增粗, 且存在片状阴影;血清检查结果表面Mp-lg M为阳性。

1.2 方法

确诊后, 对所有患儿均采取阿奇霉素治疗, 首先给予阿奇霉素5~10 mg/ (kg·d) , 静脉滴注1次/d, 疗程为5 d, 停药4 d为1个疗程;然后根据患儿病情, 患儿口服1个疗程的阿奇霉素或者静脉滴注1个疗程, 共2~3个疗程;与此同时, 对所有患儿采取止咳祛痰、清热解毒以及雾化吸入等治疗。

1.3 护理

1.3.1 基础护理

护理人员要时刻保证患儿病房的整洁、干净, 常开窗通风, 保持空气流通, 每天通风1小时;定时消毒, 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护理人员在对患儿病房进行清洁时, 要坚持湿扫、湿洒的原则, 这样能够有效清除空气中漂浮的细微颗粒, 避免患儿吸入到肺部中, 进而加重病情;另外, 控制病房温度和湿度, 将温度调整为18~22℃, 将湿度调整为50%~60%;禁止陪护人员随意进入, 避免给患儿产生不良影响。

1.3.2 发热护理

发热时支原体肺炎疾病的临床常见症状, 为有效控制发热需要做好降温处理;根据患儿的体温, 选择最佳降温方法, 若患儿体温为38.5℃, 则采取物理降温法, 可采取乙醇擦浴、冰枕以及头部冷敷等方法;若患儿体温超过38.5℃, 那么则采用物理降温联合药物降温, 护理人员要动态观察。另外, 患儿发生高热后会导致发生口腔疾病, 因此, 要嘱咐患儿多喝水, 加强口腔护理;此外, 对患儿进行发热护理干预时, 患儿身体会出大量汗液, 因此, 护理人员要为患儿更换衣衫、尿布, 并清洁患儿皮肤。

1.3.3 呼吸道护理

支原体肺炎患儿还伴有严重的咳嗽症状, 如患儿病情较严重, 那么咳出的痰液为白色黏稠样。通常情况下, 支原体肺炎患儿病变部位上皮细胞受损比较严重, 呼吸道内易出现较多分泌物, 患儿不能将分泌物完全咳出, 进而易导致发生呼吸不畅、呼吸障碍等情况。因此, 护理人员要正确指导患儿有效排痰, 并协助患儿翻身, 轻拍患儿背部;此外, 还可采取吸痰的方法, 吸痰前, 要严格消毒吸引器;进行吸痰时, 注意动作轻柔、行动迅速。

1.3.4 心理护理

由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病的特点, 患儿服药后胃肠出现较大反应, 且还伴有胃纳差、呕吐、恶心、腹痛以及穿刺部位疼痛等情况, 进而导致患儿易产生紧张、恐惧、害怕心理, 患儿家长易产生焦虑情绪。因此, 为获得患儿配合, 提高治疗依从性, 护理人员要运用和蔼、亲切的语言鼓励、安慰患儿, 采用唱儿歌、看漫画书、讲故事、播放动画片等方式, 转移患儿注意力, 有效缓解患儿的恐惧情绪;另外, 对患儿家属讲解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知识, 如怎样做好预防等, 消除家属顾虑。

1.3.5 药物护理

目前, 临床治疗支原体肺炎患儿主要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 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交沙霉素等药物, 但该类药物易导致患儿肠胃发生不适症状。因此, 使用该类药物进行治疗时, 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进而有效减少输液导致的不适。如患儿年龄偏大, 则将输液速度控制为20滴/min;如患儿年龄偏小, 则将输液速度控制为10滴/min。注意在输液前, 告知患儿家属输液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输液前做好预防工作, 给药前患儿要正常进食, 避免出现空腹给药的情况;输液过程中, 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并观察穿刺部位是否肿胀。为减少输液导致发生的不良反应, 可适当加入碳酸氢钠、维生素B6等。

1.3.6 肺外并发症护理

部分支原体肺炎患儿易合并肺外并发症, 因此, 临床要给予足够重视。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缺氧等是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常见并发症, 其中, 心力衰竭是其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因此, 在进行护理时, 要有效控制患儿活动量, 若患儿病情较轻, 那么可在家属陪同下进行活动;如患儿病情重, 则应卧床静养。尤其是对于肺炎症状重且伴有心力衰竭并发症的患儿, 护理人员要特别关注。

2 结果

经过有效治疗后, 患儿2~9 d内退热;治疗2~3周后, 经X线胸片复查, 患儿的肺部病变完全吸收或者大部分吸收;治疗3~4周后, 患儿均有效治愈。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细菌与病毒之间存在的一种病原微生物, 主要在呼吸道黏膜上定居, 经呼吸道粉末传播, 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目前, 普遍认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近年来, 其感染率在不断提高, 有统计表明[3], 约有50%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病由肺炎支原体引起。其发病机制受到支原体血症、上皮细胞吸附与直接损伤、肺外损伤以及免疫炎症损伤等因素影响。由于发病机制较复杂,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需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本组研究中, 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在采取阿奇霉素治疗的基础上, 通过实施基础护理、发热护理、呼吸道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以及肺外并发症护理, 所有患儿均痊愈后出院。

综上所述, 在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同时, 采取有效地护理措施, 能够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何萍.小儿支原体肺炎85例护理体会.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0) :11-12.

[2]宋晓予.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观察与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18) :81.

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篇4

【关键词】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9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71-01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伴肺炎,常常同时合并支气管炎以及咽炎。该病发病季节以秋冬季节最多,其中以儿童以及青年居多,婴儿间质性肺炎应首先考虑本病[1]。2010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120例,现就其临床诊治进行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5月以来,我院共收治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120例,其中男80例,女40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5岁。主要临床表现:5岁以内患儿常常出现夜间明显的哭闹、发热;5岁以上的患儿主要以发热、肌肉酸痛以及食欲不振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发热的时间一般持续2周,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以后,还可出现咳嗽症状。

1.2诊断方法X线检查:可见肺部呈现多形态的浸润影,呈现阶段分布,以双肺下野多见,部分患儿可见由肺门向外伸展的小片状阴影;血液细胞学检查: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高,其中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发病2周后,约2/3的患者冷凝集实验阳性,滴定效价大于1:32,尤其在滴度逐步升高时。进一步测定血清支原体IgM抗体(采用酶联免疫法最为敏感)为阳性。

2治疗方法

2.1一般治疗①呼吸道隔离。对患者有密切接触的小儿,尽量做到呼吸道隔离,预防再感染以及交叉感染;②氧疗。对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的患者,应及时给氧,目的在于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因低氧血症造成的组织缺氧。

2.2对症治疗①祛痰。目的在于使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否则会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目前有效的祛痰剂甚少,必须加强翻身、拍背、雾化、吸痰,同时给予一定量的痰易净等祛痰剂;②平喘。对于憋气严重者,可选用小剂量的支气管扩张剂,比如氨茶碱口服;③抗生素应用。依据支原体的生物学特征,凡能阻碍微生物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等,对于支原体无效,应选用能抑制蛋白合成的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首选罗红霉素、阿奇霉素,静滴的剂量为10-20mg/(Kg.d);④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目前认为支原体肺炎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支原体做出的免疫反应,所以,对于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的支原体肺炎或肺部病变迁延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的患者,可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一般为地塞米松0.1-0.25mg(Kg.次)。

3结果

120例患儿经临床对症治疗以及抗支原体治疗后,120例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周围白细胞以及嗜中粒细胞计数正常,患者未见出现临床并发症;120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4天后,全部痊愈出院。

4讨论

4.1肺炎支原体的流行病学肺炎支原体是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的微小生物之一,平均直径为125-150um,无细胞壁,能在含有血清蛋白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2-3周后,菌落呈现煎蛋状,中间较厚,周围低平。肺炎支原体主要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群吸入患者咳嗽、打喷嚏喷出的口、鼻分泌物而受到感染,在患者发病前的2天直至病愈数周后,均可在患者的分泌物中发现肺炎支原体,病原体通常存在于纤毛上皮之间,不侵入肺实质,通过细胞膜上的神经氨酸受体位点,吸附于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以及破坏上皮细胞[2]。

4.2支原體肺炎肺部改变以及临床表现患者肺部改变呈现片状或融合性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细支气管炎。肺泡内可见少量的渗出液,可发生灶性肺不张。肺泡壁与间隔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以及浆细胞浸润,支气管粘膜充血,上皮细胞肿胀,胞浆空泡形成,有坏死与脱落。胸膜可有纤维蛋白渗出和少量渗出液。主要临床表现:该病起病缓慢,患者可出现乏力、咽痛、咳嗽、发热以及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其中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可见粘液痰,发热时间一般持续2-3周,体温恢复正常后,可任见咳嗽。偶见患者出现胸骨下疼痛。X线可见肺部呈现多形态浸润,呈现阶段性分布,以肺下野多见,有的由肺门向外伸展,病变基本在3-4周后消失,部分患者可出现鼓膜炎以及中耳炎等临床并发症[3]。

4.3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病毒性肺炎鉴别,病毒性肺炎的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以及X线改变,确诊依赖于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以及病毒与病毒抗原的检测。呼吸道的分泌物中细胞核内的包涵体提示病毒感染,但是并非一定来自于肺部,需要进一步搜集下呼吸道分泌物或肺活检标本作培养分离病毒。血清学检查常用的方法为特异性IgG抗体,补体结合实验、中和实验等。

总之,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病缓慢,病情隐匿,诊断除了依靠临床症状以及X线表现外,主要的诊断标准是血清抗原抗体检查,诊断率为100%。明确诊断后,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临床对症以及抗支原体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预防临床并发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立新.儿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45.

[2]王玉芬,黄苏东,余中方,等.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和衣原体肺炎的肺功能变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6(2):35.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调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患儿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3例,其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4.7±0.5)岁;病程4~13d,平均病程(7.9±2.1)d;稽留热15例,不规则热17例,弛张热11例。观察组43例,其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12岁,平均年龄(4.3±0.3)岁;病程3~11 d,平均病程(7.6±1.9)d;稽留热13例,不规则热16例,弛张热1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第七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肺炎支原体肺炎相关临床诊断标准。具体诊断方法为:①间接血凝试验,检测患儿Ig M抗体是否呈现出阳性反应;②血清学补体联合试验检测,若发现单份血清效价≥1∶32,则为阳性反应;③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核酸,将肺炎支原体DNA检出阳性反应。若第①点呈阳性或第②点、第③点检查都是阳性,就能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2]。

1.2.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红霉素口服治疗,30 mg/(kg•d),3次/天,一个疗程为10 d,一共需要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针剂进行静滴治疗,10 mg/(kg•d),1次/天,1个疗程为8 d,其中5 d连续服用,3 d停药,一共需要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患儿的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有效及无效,治愈:患儿临床症状完全正常,生命体征恢复正常,胸部X线片检查正常;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显著减轻,生命体征趋于正常,胸部X线片检查趋于正常;无效:患儿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及胸部X线片检查均无变化或病情加重。患儿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头晕、嗜睡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1.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出现恶心1例,头晕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对照组患儿出现恶心2例,头晕2例,嗜睡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病率也在日益增加,主要表现在从小儿肺部疾病的20%升至30%,3~9岁儿童比较常见,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头痛、发热、畏寒、呕吐、咳痰、胸骨下疼痛及咽喉疼痛等,甚至严重威胁患儿生命[3]。临床医学上认为支原体肺炎在早起时并无显著症状,具有一定潜伏期,与普通流感无异,故在诊断时易漏诊。在临床上小儿支原体肺炎的诊断和救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平时应主要将小儿的身体锻炼加强,保证室内通风良好,并注意多晒太阳,以提高患儿自身免疫力。同时要培养儿童良好饮食习惯.相关研究表明,肺炎支原体属于一类介于细胞与病毒间的无细胞壁原核微生物,具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也含有DNA和RNA,故此病原体会异常敏感抗生素,对头孢及青霉素等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但对大环内酯类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合成细胞壁的抗生素具有敏感性[4]。因此在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时,一般选择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主,通常选择红霉素作为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常用抗生素,但并未取得理想效果,还会使患者胃肠道发生不良反应。随着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以阿奇霉素为代表的抗生素逐渐取代了红霉素,且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与红霉素相比较弱,抗菌活性强,生物利用度高,还能对炎症部位进行针对性治疗,组织渗透性也较强,通常患儿的耐受能力高。

综上所述,在诊断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时,应将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各种辅助检查相结合进行综合诊断,若确诊,应立即采用相应治疗方案,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患儿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故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兆坤,张云,张晓,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3):46-47.

[2]马中弟,樊荣华,韩芳吉,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202.

[3]杨艳,张芳,孙芝芹,等.4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并发心肌损害临床诊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7):2568.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调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6月所接治的82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为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1例。实验组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为3-15岁,平均为8.31±1.23岁。对照组中。男性19例,女性22例,年龄为3-14岁,平均为7.81±1.8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x线胸片、心肌酶谱、支原体抗体等常规检查。对照组: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前4天以10mg/kg进行注射治疗,之后采用10mg/kg口服。持续服用3天后停4天,共进行4周的治疗。实验组: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用法与对照组相同。同时采用孟普斯特钠口服治疗,5岁以下患者4mg/次,5岁以上患者5mg/次,一日三次,共进行4周治疗[2]。

1.3 疗效评价

显效:经过5天治疗后,患者各种症状消失。有效:经过5天治疗后,患者有所好转。无效:经过7天治疗后,患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咳嗽、退热等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

通过X线胸片检查,21例支气管炎,30例胸门周围炎,30例云雾状阴影。通过实验室检查,14例心肌酶谱增高,25例血沉加快,25例外周白细胞减少,27例外周白细胞增加。

2.2 治疗结果

在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咳嗽、退热和肺部啰音消失用时均小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目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病发率在不断的上升,占据着小儿肺部疾病的绝大比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等症状[3]。倘若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在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前期部分症状表征不明显,极为容易造成误诊。可见,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为保证诊治的准确性,必须严格的进行各项检测工作[4]。临床上对于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品未大环内酯类药物。这类药品对于原核微生物的分裂过程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实际的治疗效果却不理想。研究发现,阿奇霉素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能有效抑制病菌的活性,并且具有较长时间的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5]。本实验发现,采用阿奇霉素与孟普斯特纳联合治疗,能减少咳嗽、退热等的用时,且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具有很强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兆坤,张云,张晓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3):46-47.

[2]马中弟,樊荣华,韩芳吉等.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治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202-202.

[3]张倩.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治探讨[J].河北医学,2015,(5):823-824.

[4]陈凯.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220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5):723-725.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调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100例, 男68例, 女32例;依据年龄分组, 1个月~3岁婴幼儿组40例, 3~7岁学龄前组30例, 7~12岁学龄组30例。均有咳嗽、发热症状, 均行胸部X线片检查, 采集标本, 完成后续的送检工作。

1.2 方法

在小儿口腔咽部, 用无菌棉棒捻转数次, 完成对分泌物标本采集的操作, 将培养基瓶盖打开, 将棉棒于瓶内放置, 搅动数次并作挤压动作, 将液体尽可能挤出, 丢弃棉棒, 封瓶, 将培养基于常温恒温箱内放置, 并培养24 h, 对结果观察。阴性:颜色欠清亮或原红色不变;阳性:呈清亮淡黄色。轮状病毒检测应用胶体金法, 依据说明对适量小儿粪便标本采集, 在9倍体积的生理盐水中加入, 完成稀释步骤后, 将上清液吸取, 在试剂盒加样处滴入, 有两条红色线显示, 提示结果为阳性, 仅一条质控线, 结果为阴性, 若无红线, 需重新检测。同时, 粪便标本再行涂片处理, 行病原菌常规培养和显微镜检查。

1.3 诊断标准

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条件:胸部X线片检测体征明显, 有剧烈持续的咳嗽症状, 红细胞沉降率呈加快显示, 白细胞计数偏高, 经磺胺类、链霉素、青霉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 结果为阳性。腹泻依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卫生部颁布) 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涉及数据均在SPSS 13.0中输入,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表示, 计数资料行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选取的3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 并发腹泻的例数差异较为明显, 婴幼儿组24例, 占60.0%;学龄前组13例, 占43.3%;学龄组10例, 占33.3%, 婴幼儿组与学龄前组、学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合并真菌性肠炎例数用药后高于用药前, 合并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例数用药前高于用药后。见表1。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也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 由肺炎支原体引起, 发病缓慢, 常有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发热等症状伴发, 也有少量黏液性脓性痰或黏液性痰出现[3]。多无明显的肺部体征, 但肺外多系统易被累及, 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临床以小儿或青少年为高发群体, 若及时治疗, 可取得良好预后[4]。

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 直径平均125~150μm, 可在含甾醇和血清蛋白的琼酯培养基上生长, 菌落在2~3周后, 可呈煎蛋状, 周围低平, 当中较厚, 在空气中可经口、鼻分泌物传播, 秋季为高发季节[5]。患者感染后, 机体会对过氧化氢、核酸酶等代谢产物释放, 诱导机体产生抗体, 引发细胞肿胀、溶解及坏死[6]。幼儿患病后, 因有较差的免疫功能, 还可引发肾炎、脑炎及心肌炎等疾病, 对幼儿健康构成侵害。此病有较长的病程, 病发期间可损害消化道, 患儿常有腹泻、腹痛及恶心等症状出现。幼儿腹泻在秋冬季节最为多见, 且有较大的合并轮状病毒的概率, 轮状病毒可损害小肠绒毛, 在小肠绒毛远端上皮细胞胞质内, 病毒可增殖, 促使细胞绒毛变短, 最终脱落, 小肠绒毛脱落后, 对肠腔产生刺激, 促使大量病毒分泌, 引发电解质、体液紊乱, 肠道吸收和分泌能力失衡, 腹泻随即发生[7]。

本次选取的3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 并发腹泻例数差异较为明显, 婴幼儿组24例, 占60.0%;学龄前组13例, 占43.3%;学龄组10例, 占33.3%, 婴幼儿组与学龄前组、学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年龄与腹泻的发生有较大的相关性, 小儿免疫能力更弱, 有较差的对抗外来疾病的能力。且用药前, 合并细菌感染和轮状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用药后, 表明患儿机体免疫力低下是主要引发细菌和轮状病毒感染的原因, 而相较用药前, 用药后合并真菌感染的患者占较高比例, 可能与滥用抗生素相关[8,9]。

综上, 针对临床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患儿, 在治疗时需对诱导腹泻发生的病原体进行综合考虑, 以确定治疗方案, 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腹泻发生率降低。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临床检验。方法 选择10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 均为该院儿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 依据年龄按婴幼儿组40例, 学龄前组30例, 学龄组30例划分, 采集标本送检, 对比检验结果。结果 3组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并发腹泻的例数差异较为明显, 婴幼儿组24例, 占60.0%;学龄前组13例, 占43.3%;学龄组10例, 占33.3%, 婴幼儿组与学龄前组、学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合并真菌性肠炎例数用药后高于用药前, 合并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例数用药前高于用药后。结论 针对临床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的患儿, 在治疗时需对诱导腹泻发生的病原体进行综合考虑, 以确定治疗方案, 合理使用抗生素, 降低腹泻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腹泻,检验

参考文献

[1]张颖.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相关因素分析及微生态制剂的预防作用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 (33) :5790-5791.

[2]肖利丽.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 2013, 20 (8) :110-111.

[3]周高良, 程方海, 黄显来.醒脾养儿颗粒联合用药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9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2, 19 (1) :24.

[4]张爱波, 陈素红, 陈志敏.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4) :27-28, 30.

[5]江霞辉, 邓松青, 柯华寿.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相关因素分析及微生态制剂的预防作用[J].海南医学, 2014, 42 (10) :1451-1453, 1454.

[6]黎清交, 刘劲松, 曾长剑.乳酸菌片联合复方胃蛋白酶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14) :1595-1596.

[7]李素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 (7) :1017-1018.

[8]张琳, 段恕诚.婴幼儿期肠道正常菌群演变及影响因素[J].临床儿科杂志, 2004, 22 (7) :488-489.

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 其中男23例, 女12例;年龄<3岁10例, 3~6岁8例, 6~11岁8例, 20~50岁4例, >50岁5例。临床表现有咽炎、咳嗽、咳痰, 以及喘鸣、胸闷、乏力等肺部症状外, 精神淡漠10例, 头痛、头晕、惊厥8例, 心悸、胸痛4例, 皮疹1例, 关节疼痛4例, 胃肠道症状5例;X线或肺部CT肺纹理增粗、模糊25例, 单侧斑片影10例, 双侧斑片影4例, 合并胸腔积液6例。实验室检查:血冷凝集试验≥1∶32为24例 (占65.1%) , 其中1∶32为9例, 1∶64为8例, 1∶128为6例, 1∶256为1例;支原体抗体阳性29例, 主要是Ig M、Ig G升高。白细胞升高20例, 血沉加快12例, 心肌酶升高4例, 转氨酶升高2例, 尿蛋白2例。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2例, 窦性心动过速1例, ST-T改变4例。

1.2 治疗及预后

24例患者静脉滴注红霉素20~30 mg/ (kg·d) , 3~5 d后体温下降, 一周后改口服维持治疗5~7 d, 或用阿奇霉素静滴, 疗效不佳者, 改用环丙沙星或莫西沙星治疗, 可视情况合并抗炎, 支持疗法加用氨基酸、人血白蛋白及丙胺酰、谷氨酰胺等配合应用。11例患者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μg/ (kg·d) , 1次/d, 连用3 d, 停用3 d。咳嗽仍较明显者, 继续静脉滴注阿奇霉素, 剂量同前, 然后再停药3 d, 改为序贯疗法。疗程1~3周疗效不佳者, 改用环丙沙星或莫西沙星治疗, 可视情况合并抗炎, 支持疗法加用氨基酸、人血白蛋白及丙胺酰谷氨酰胺等配合应用。4周为一疗程。

2 结果

所有患者在完成一个疗程后均无咳嗽、喘息, 2周后复查胸片提示炎症均完全吸收, 复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作为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是能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微生物之一, 经口鼻的分泌物在空气中传播, 引起散发的呼吸道感染或者小流行, 具有细菌的特性, 不需要宿主细胞生存, 能分裂繁殖, 具有DNA和RNA。肺炎支原体肺炎具有特征长, 热程长, 表现多样, 进展迅速的特征, 在目前的研究中, 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楚, 国内学者主要倾向于肺炎支原体的黏附、肺炎支原体的侵入、肺炎支原体直接造成细胞损伤及免疫炎症反应[4]。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常见的病原之一, 四季皆可发病, 过去认为MP肺炎以学龄前儿童及青少年好发, 5岁以上占95%, 但也有报道发病年龄更小或中老年人有增加趋势。MP感染的发病不单限于呼吸道局部吸附后的损伤作用, 还与机体免疫变态反应有关, 临床表现除肺部症状外, 还可伴有肺外多系统损害的表现, (1) 呼吸系统:MP肺炎均有咳嗽, 常呈阵发性发作, 痰少, 但肺部体征如水泡音等较少。本组曾有6例合并胸腔积液, 胸腔穿刺抽取胸水, 检查为渗出液, 经用红霉素, 胸腺肽及人血白蛋白治疗后咳嗽、咳痰好转, 胸水吸收。 (2) 神经系统:倦怠、乏力, 甚至神志不清淡漠或惊厥, 检查CSF可有白细胞升高等异常, 加用甘露醇、人血白蛋白、神经节甘脂等可及时改善症状。 (3) 循环、消化系统及其他:MP肺炎可合并心肌炎、心包炎、房室传导阻滞、腹痛、腹泻, 甚至肝功能异常, 皮肤丘疹、关节疼痛, 血尿、蛋白尿等, 可能是由于病原体入侵呼吸道后, 紧密吸附宿主的呼吸道上皮表面, 同时释放出一种特异性物质, 抑制纤毛运动及破坏上皮细胞, 引起组织损伤, 以及MP与人脑、心等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 与感染后的产生的自身抗体, 形成免疫复合物, 导致器官损伤。如血尿、蛋白尿就可能与感染后抗体产生Ⅲ型变态反应引起肾小球微血管病变有关[5]。

本病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较敏感, 红霉素、阿奇霉素属首选, 治疗2~4周, 支原体无细胞壁, 其体内含有DNA和RNA, 因此阻碍病原微生物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 如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对肺炎支原体无效[6]。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杀菌或抑菌的作用基础及优点包括: (1) 在炎症组织中浓度时间长; (2) 在炎症时, 机体的趋化作用和调理作用, 使白细胞及吞噬细胞趋向炎症部位, 使炎症组织部位浓度高[7]; (3) 由于其特殊的药代动力学呈多房室模型, 在细胞内和组织内的浓度高。细胞内浓度高, 释放到组织间隙再到血清这种较优化的体内分布使其有了较独特的治疗效果, 而不像红霉素血清浓度高但半衰期又短。环丙沙星或莫西沙星, 疗程10~15 d, 疗效较佳。环丙沙星主要是拮抗支原体去氧核糖核酸酶 (DNA) 旋转酶, 此外环丙沙星、莫西沙星抗菌谱甚广, 对支原体有明显的拮抗活性[8]。

患者在用药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和环境因素, 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高营养为主, 不宜吃大鱼大肉以及油腻辛辣的食物, 同时要保持空气新鲜, 室内清洁, 室内温度一般在18℃~20℃为宜, 湿度以60%~65%为佳[9]。

综上所述, 提高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认识, 尤其提高对肺外表现症候的认识, 有利于早期诊断, 及早掌握MP的各种临床表现, 有利于及时选用适宜抗生素, 再加上适宜的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 有利于及时控制感染, 利于缩短病程, 减少误诊误治, 取得满意疗效。

摘要:目的:提高对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完成一个疗程后均无咳嗽、喘息, 2周后复查胸片提示炎症均完全吸收, 复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恢复正常。结论:提高对肺炎中支原体肺炎的认识, 有利于及时选用适宜的抗生素, 从而能够及时控制感染, 缩短病程, 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临床,治疗

参考文献

[1]李晓丹, 程燕, 陈慧.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细胞免疫功能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7) :2202-2204.

[2]Tomohiro O, Makoto U, Tomohiro O, et al.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interleukin-18 levels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J].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 2011, 17 (6) :803-806.

[3]丘汉忠.老年肺炎支原体肺炎102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 2013, 35 (6) :46-47.

[4]刘洋, 李敏.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 2011, 29 (2) :196-198.

[5]刘艳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347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 2013, 26 (3) :237-238.

[6]陈岳明, 张卫英, 余道军, 等.肺炎支原体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8) :877-879, 895.

[7]李喆宇, 崔玉彬, 张静霞, 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药 (抗生素分册) , 2013, 34 (1) :6-15.

[8]金晓琴, 饶冠利, 张德忠, 等.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对葡萄球菌下呼吸道感染耐药率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3, 25 (4) :400-401.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调查 篇9

【关键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炎支原体;临床

【中途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408-02

近年来,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正逐渐上升,成为主要的炎症感染疾病之一[1];此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容易损伤患儿的机体系统与器官功能,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分析了69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的治疗情况,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69例患儿,男40例,女29例;患儿的年龄在3个月至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岁。临床表现如下,主要症状为咳嗽及发热,病程中發热的患儿共60例,体温在37.2℃至38.0℃之间的有18例;30例的体温在38.1℃至39.0℃之间,12例的体温超过了 39.0℃;其余9例没有出现发热症状,但所有患儿均有咳嗽。X线检查:30例患儿的双肺出现云絮状及斑点状阴影,21例表现为大叶性或节段性浸润,13例肺门影增浓增大,其余5例患者合并胸腔积液。

1.2方法

为69例患儿缓慢静滴阿奇霉素,剂量为11 mg/(kg?d),一天滴注一次;一个疗程为静脉滴注药物3天,然后停药4天;对症治疗包括雾化吸入、吸氧、平喘、镇咳及解热等,此外还进行了相关的支持治疗。如患儿的肺部出现了大片阴影,则需要连续治疗三个疗程;在连用阿奇霉素5天之后,改为红霉素治疗,剂量为26 mg/(kg?d),每天滴注一次,连续3天。如患儿的脑功能及心肌功能遭到损害,则要加用肌苷、环磷腺苷、维生素C等用于改善脑细胞及心肌细胞的代谢功能;出现严重高热中毒、胸腔积液、喘促的患儿,要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治疗,治疗时间为3天至5天。

2 结果

治疗后的3至5天,本组患儿的体温均出现了下降趋势,且咳嗽减轻;69例患儿治疗的平均疗程为2.5周。有5例患儿行阿奇霉素滴注治疗后,体征、症状得以改善,但体温在恢复正常后,又再次发热,且其WBC>10.0×109/L,为5例患儿滴注 80 mg/(kg?d)头孢曲松钠后,症状得以缓解。治疗后的10天至12天,为69例患儿复查胸片,胸片检查恢复正常,疾病治愈,平均住院时间为13天。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由肺炎支原体(MP)引起,MP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冬季是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高发季节,此病好发于学龄期儿童,且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2]。咳嗽、发热及阳性体征不明显是 MP 肺炎的主要临床症状,本组69例患儿的临床症状与国内研究相一致。除了临床表现之外,血清检查也可以作为诊断支原体肺炎的主要依据[3]。当支原体肺炎患者发病后,对其进行胸片检查,可发现肺部炎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如间质炎症、肺泡炎症及混合病变,多数患者的 X 线检查表现为片状阴影,此外,肺外的合并症状较多,这可能与较强烈的免疫反应有关。

引起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肺炎支原体为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其不具备细胞壁,只有细胞膜;蛋白质较为丰富。MP不仅能够导致呼吸道发生感染,还能够损害患者有机体的其他系统,且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尤其是首发症状为肺外表现时,容易被误诊[4]。现在,已有许多研究发现,阿奇霉素可以干扰MP合成蛋白质,将其用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可以将患者的病程缩短,减少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本院将阿奇霉素作为患儿治疗的药物,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阿奇霉素不仅能够覆盖 CAP四种常见的病原菌,也对军团菌、衣原体等具有杀菌作用,其具有较高的组织浓度,强而持久的抗菌作用[5];此外,阿奇霉素的抗药浓度是持续性的,缓慢释放、半衰期长,具备抗生药物的后效应,不会对胃肠及肝脏造成强烈副作用, 耐受性好。而对于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可采用非甾体类的抗炎药加以控制,在一些紧急的情况下,也可以短期服用激素。对症治疗患者的肺外合并症状,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用于缓解喘息、剧烈咳嗽及高热不退等症状,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减少发生并发症,将患者的治疗疗程缩短。综上所述,在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时,关键在于对症处理、加强支持,并积极预防肺炎导致的脏器损害;要加深认识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一旦发现可疑的症状,应及时进行检查,进行早期诊断及正规治疗,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袁壮,董宗祈,鲁继荣.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治疗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7(8):449-457.

[2] 李鼎慧.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97-98.

[3] 黄文红,刘光华,叶红.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80例临床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9,31(2):65-66.

[4] 马红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19(9):571-573.

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调查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儿科病房收治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42例, 年龄3~12岁, 均符合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4]。除外胸腔积液、肺不张、需支气管肺泡灌洗及累及心、肝、脑、肾等多器官的重症肺炎。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混有其他病原体感染需联合应用其他抗生素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大环内脂类 (红霉素或阿奇霉素) 抗感染, 混合感染者亦给予联合用药抗感染治疗, 并辅助退热、止咳、补液支持等基础对症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强龙辅助治疗, 起始量为2mg/kg, 日两次 (q-12h) , 静点, 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如体温有下降趋势, 刺激的频咳减轻 (一般3d左右) , 即减量为1mg/kg, 日两次静点, 1~2d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即停药, 对照组则仅给予常规治疗。

1.3 疗效评估

按国家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颁发的“抗菌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标准:痊愈:症状、体症、实验室检查及病原学检查4项均恢复正常;显效:体症正常, 症状、体症基本消失, 白细胞数计数正常, X-ray胸片态症较前吸收;无效:用药72h后病情无明显进步或有加重者。“治愈”、“显效”、“有效”均视为治疗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明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疗效指标比较

治疗组高热, 刺激性的频咳及X-ray胸片提示肺部炎症开始吸收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经χ2检验,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2 副反应

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见有食欲增加, 体质量增长加快、烦躁、多毛等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近年来, 肺炎支原体正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且婴幼儿发病并不少见, 其原因与儿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和各级医院广泛开展支原体特异性IgM检测有关, 肺炎支原体肺炎X-ray表现多样化, 常见有间质性、浸润性、节段或大叶型、小斑片或扇形浸润, 临床多表现起病急、高热、顽固性剧烈咳嗽、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病程长, 易合并胸腔积液, 肺外系统如心、肝、脑等易受累。现有研究表明, 肺炎支原体对机体的病理损伤与其感染后机体的免疫机制变化有关, MP抗原与人体内心、肝、肺、脑、肾及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原, MP感染后刺激B细胞产生, IgM与IgG抗体, 并引起宿主抗原结构改变, 产生自身抗体, 导致多系统、多器官免疫损伤[5]。有文献报道, 重症的MP感染可导致细胞菌群功能紊乱, 导致患儿免疫功能减退, 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造成机体免疫性病理损害, 甚至严重的炎症反应综合症。所以, 短期使用激素, 抑制过强的炎症反应, 及早控制病情, 是近年来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中使用激素的最新适应证[6]。甲强龙属于中效糖皮质激素, 它除具有抗炎抗过敏等糖皮质激素的共性外, 还具有对受体亲和力高, 抗炎作用强而快, 不损害肝功能, 对垂体肾上腺轴抑制作用弱、停药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本研究中, 加用甲强龙治疗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在体温下降时间, 咳嗽缓冲时间及肺部阴影开始吸收的时间上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说明早期应用甲强龙可抑制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免疫反应, 从而使临床症状减轻, 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 应用甲强龙治疗前应除外结核, 治疗中如存在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必须及时联合用药。甲强龙的治疗不能缩短病程, 亦不能缩短阿奇霉素的疗程。

参考文献

[1]Vervloet LA, Marguet C, Camargos PA.Infection by My co plasmapneumoniae and its importance as an etiological agent in childhood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s[J].Braz J Infect Dis, 2007, 11 (5) :507-514.

[2]Chiang WC, Teoh OH, Chong CY, et al.Epidemiology, clinicalcharacteristics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pat-terns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1702 hospitalized children in Singapore[J].Respirology, 2007, 12 (2) :254-261.

[3]陆权, 陆敏.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4) :241-243.

[4]胡亚美, 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4-1205.

[5]刘寅, 庞保东, 曹丽华, 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抗体, IgM产生的时间[J].临床儿科杂志, 2005, 23 (2) :150.

上一篇:血管发育不良下一篇:主动适应新课程高考